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2024-06-24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精选10篇)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篇1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我总是在想“语文”到底是什么。翻看历史,看看语文的由来;结合当下,想想语文的现在。清废科举后,始办新学堂。 当时课程和教材,除了被称为“国文”一科,均从西方引,当时的“国文”,仍以文言为主。“五四”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遂“国文”一科受到摒弃,小学改设 “国语”一科,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多选用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也大量增加。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等人将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合二为一,自始开始出现“语文”这一概念,叶圣陶解释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了。”然叶老的说法是在建国前提出的,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今天,叶老的说法也应随着时代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史”应该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各种文化在一起相互冲击,相互融合。在这种情形下, 如何巩固“史”,应该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使命。故此,笔者认为,今天的语文除了教授听说读写之外,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捍卫者。俗语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是文化阵地的先行者和桥头堡。

韩愈的《师说》中对教师的责任认定为“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首位,这里的“道”也应该是思想和文化。要想“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有“道”。必须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有一种民族文化荣辱的情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点点滴滴感召学生,使其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启蒙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荣誉感和捍卫的使命感。

小学是学生启蒙阶段,文字的学习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文字的教授过程中,是渗透传统文化和培养民族荣誉感的一条捷径。每个文字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每个传说都是文化海洋中的浪花一朵。引导学生在这文化的海洋里肆意畅游,在无声无息中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建立。文字的演变就是历史的变迁,书法的流派就是民族文化的呈现。在认字和书写的过程中,“传道”就能进行得很自然。但这顺其自然的背后,是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传授者要做大量的功课才能一个字从演化、读音、书写、应用讲得清楚明白。以“众”字简单为例,就可以在笔顺的讲解过程中讲授间架章法, 讲授中华文化中“礼让”的品德。让学生知晓“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由三个“人”字组成,其笔顺是撇、捺、撇、点、撇、捺,笔顺中的“点”就使得该字在书写上更加优美,同时在从“人”字的“捺”变为“点”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谦让的美德。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 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诗歌更是中华璀璨文化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明星。可以从寻章摘句、遣词造句、韵律等多方面来渗透进传统的文化。 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莫大的帮助。从一年级的古诗《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中感受诗画合一的意境。到五年级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文字韵律之美,再到六年级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拳拳赤子之心,无不为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身边的方方面面无不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触角应该所及的地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班会上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定很有效果。使学生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虽然懵懂但是却一往情深的情感,不让“洋节日”挤占传统文化的阵地。

总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把语文中的“文”理解文化,私以为是语文的新要求,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桥头堡。

摘要:语文除了教授听说读写之外,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小学语文教育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篇2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篇3

这不,去年假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收集编写的《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更重新认识了学生。(苏联)B·A·苏霍姆林基斯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事实上,我现在才算明白,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源泉”“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被添的“鸭子”,他们只能对知识活剥生吞、机械记忆不求理解,更谈不上“吸收”。这样既误了学生,也误了自己。于是,我放下架子,重新定位自己,正确对待学生。首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然后才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我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接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的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心,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渐渐的学生也乐于接近我,愿意把心里话讲给我听,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现在对我们真好,我们太幸福了。”我笑着说:“老师以前也是学生,也从你们这么小走过来的,你们的心老师是理解的,老师从小是学生,现在和你们一起学习也是学生,将来老师永远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吗。”孩子们会心的笑了。这时,我更感觉到(美)卡尔·罗杰斯的话更有道理:“我发现 当我不把自己看成教师的时候,我的课堂就真正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学习场所。”学生们需要这种场所。

(美)米歇尔·布勒说的好“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室里洋溢着那种温馨、和谐、互动、积极的氛围。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对那些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了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来一节计划很强的一堂课,我决定放开学生的手脚,使得他们敢于提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适时加以引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谁能为他解决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你想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解答)课文(习题)?”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你觉得它读得怎样?你愿意不愿意向他挑战,也来读一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当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我有不同意见。”“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已成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常用语,我们做教师的也常会发现学生有更多的闪光点。正如(美)萨拉·韦斯林所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欢笑、有分歧、有灵感的迸发,有合作的欢愉。”

(瑞士)比·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给他们。”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的旧思想,树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新观念。以前,我在课堂教学上,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由我一个人包了,课堂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能听我指挥,演得好的,给点掌声;演得不好的,看别人演;伏桌睡觉的,叫起来罚站。每节课,我都出力的在表演,时间久了,我感觉到我演的也实在太累了。说实在的,就是累点能收到好效果也算没白累。通过学习教育名言,我真正转变了观念,由“表演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听、说、读、写、思考、练习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都由学生实施,这样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因素,学生有事可做,并努力把事情做好。小学生都想表现自己,都在乎自己的形象,对同学的成功发言会给予赞美的掌声,对同学的失败表现也会给予真心的鼓励。这样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劳动成果才是最珍惜最难忘的,课堂经过同学们的努力获得知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文,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评价一篇作文。任务布置完,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有朗读作品的,有分析作品优劣的,有记录的,有争论评价的,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再让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公布评价结果。这次让学生批改同学的作文,措施只是显得新颖一些,使学生觉得好奇,并在快乐中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品的特点,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正如(日)小原国芳所说:“所谓自学自习,意义就在于点燃学生内心之火,使其自己活跃起来。能够点燃这种自觉之火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种自觉之火能被点燃起来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人”。我愿意做点燃这种自觉之火的人。

(美)莎伦·德雷珀说:“身为教师,我们取得的最伟大的教育成就,不是勋章和荣誉,而是孩子们的微笑、拥抱和美好回忆。我的愿望和志向是从来就不止是做一名教师,而是一名让孩子永生难忘的的真正的好老师。”我要用这一段话时刻鞭策自己,在教育事业的大舞台上,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课堂大舞台,我将用一个好老师的名誉伴随我心爱的学生在他们的舞台上演绎出快乐幸福的人生。

本文把从读书中的得到的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领悟到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的真谛。促使邓老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读书让教师进一步成长,走向成功。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篇4

一、勇敢放手, 给“小人物”以自由, 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绽放着多彩的思想

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一知名学者也如是说:“自由是创造的保姆!”自由是人精神的本性, 把自由的精神贯串、融合于课堂的每一环节, 这是教育的根本诉求。爱伦·凯有言:“自由是一个人的权利。”黑格尔也说:“只有消除人精神的束缚, 精神才能生长。”是的, 不要认为生命只有在你的掌控中它才会变得多姿多彩, 别忘了这句歌词:“给我一秒钟, 我就有创造无限的可能。”可很多时候, 我们都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地试图把自己知道得最好、最多、最精彩、最与众不同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我们有没有想过把什么不教给学生, 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更多的东西, 怎样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我的学生都会记得我的好脾气, 因为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我的舞台学生来做主。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 有什么学习任务每组同学讨论交流完成。

在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各组汇报预习情况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组说, 心理描写好, 值得推敲;二组说, 文题好, 值得结合文章内容研究;三组说, 父亲指点我“走一步, 再走一步”应该重点剖析;四组说, 本文句子很精彩, 应多积累。明确学习目标, 四个小组在把握中心的同时各抒己见, 词语、句子、体会心理描写, 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天啊, 这些可爱的孩子无所不能了, 包括检查预习的内容都安排好了, 哪组负责字词, 哪组负责提问, 课堂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进行第三环节重点剖析时, 父亲站在悬崖下对儿子说, “下来吧, 孩子, 晚饭做好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父亲太狠了, 如果是我爸爸才不这样呢!”顿时班级躁动了, 我赶紧站出来挑起一场“父爱是非”的争辩, 自主形成的两派旁征博引、内引外联。最后得出结论:“有一种爱叫放手”有的同学乘机为杰利平反, 总结出“有一种友谊叫背叛”。真的没想到, 他们的小脑袋里竟然有如此多彩的思想之花, 我想应该是“自由惹的祸”吧!

可见, “真正的教育只有在自由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才能成立。质疑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以及人格成长的自由, 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艺术布白, 给“小人物”以时空, 让他们的生命之树长满着创造的可能

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 其空白处, 或烟霭, 或远方, 使得画面空灵无限;音乐中有休止之法, 瞬间的停顿能张扬情绪, 令人遐想悠远。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也需要“空白休止”之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密不透风, 并不一定好。相反,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布白”之法, 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诱发他们用自己的灵气去补白, 就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样, 如果我们能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就能给学生留下悬念和联想的余地。这种教学中的停顿, 才能激起学生想象的浪花、好奇的涟漪, 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我决定做一次“傻子”、一个“无知”的求教者, 让学生们扮演作者, 用角色的转换来解释我设计的留白。学生们的空间顿时大了, 自由度也大了, 责任感更大了。四个小组快速行动, 搜集资料, 字词障碍迅速扫清, 作者和写作背景也得到初步的感知。课堂上我来提问学生来作答, 我是学生他们是老师。我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 就像讲述自己的故事, 而我作为聆听者, 不失礼貌地打断:

(1) 第一节, “我”为什么不由地停下脚步?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告诉我, “我”被下面的紫藤萝吸引了。这是设置悬念, 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2) 第二节, 看到这样的紫, 你有什么感受?眼前一亮吧, 开得很给力啊!我要向它们学习。

(3) 第六节, 你真的想摘一朵?是啊, 如此的灵动、饱满、可爱, 忍不住喜欢她。

(4) 第十一节,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干什么?就是啊, 干什么?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可能是“物是人非”吧!咦, 我们的语文科代表竟给我也留有了空白……

学生们就在我的问与答中透彻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文章主旨。我的“无知”给孩子创造了大量的空白空间, 他们在那里大胆地想象和联想, 俨然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而且他们也明白了要读懂就要接近就要靠近的道理。课堂里溅起了飘逸的水花,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我要说, 在学生生命之树上, 同样也长着无限的可能。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着不受束缚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新奇思路。在他们身上, 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为此, 我们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朱永新语) 。更重要的是, 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动力源地, 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弹性充足的时空里任思维自由驰骋, 任个性自由张扬。

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在课堂。而课堂上只有真正关注“小人物”, 一切从“小人物”出发, 把课堂还给“小人物”, 让“小人物”真正动起来, 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成为可能。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能肆意着思维的智慧, 蓬勃着生命的活力。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也才能是灵动的舞台、智慧的舞台、精彩的舞台、高效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华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5

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请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往往应结合课文和歌曲的内涵,把它们有机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选择乐曲、歌曲来相应的教材配,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走进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篇6

一、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中职语文教材里文质兼美的文章举不胜举,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母之恩、他人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挖掘,科学利用,就能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唤醒他们的感恩情怀。如颜秀霞的《心存感激》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题材。它是广东省中职教材《语文》(选修)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文章阐述了人们心存感激的重要意义,并逐层说明了应对什么心存感激,怎样才能心存感激,提倡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的社会风尚。教学此文,可以令学生明确“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对父母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对他人心存感激,就会常怀仁爱之心,慈悲之心;对事业心存感激,就会忠诚敬业;对生命、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灵魂会得到不断净化,凡人向圣人不断靠近”。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感恩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真正做到持久感恩。

二、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应当重视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如在上《心存感激》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感恩教育的情境:

(一)图片感染,泛起心灵涟漪。

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从腾讯图片库下载的“震撼心灵,感动人生”的一组图片,并配上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总是在报怨命运的不公,不能得到这世上全部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在奢望钱还应多些、房子还要再好些、工作还得清闲些、学习还需轻松些……看看他们吧,你有何感想?”学生看得非常认真,一下子被画面深深打动,动情地谈论打动自己的原因,我顺势导入课文。

(二)朗读感知,产生心灵共鸣。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适宜让学生在朗读中识恩、知恩。《心存感激》一文大量地运用了排比、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很适宜感情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段落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构成的情景中有感情地朗读,并灵活变换朗读方式,有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小组读、单个品味读等。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对父母心存感激,我选择了《念亲恩》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朗读配乐;对他人、生命、大自然心存感激,我分别选择了《一生的朋友》、《生命的乐章》、《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最佳配合,学生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领会课文内涵。

(三)“记者”采访,分享心灵感悟。

感恩教育要收到更好的效果,就要引导学生“悟”。“悟”是指哲理的思考,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哲理的揭示,是由形象感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同类中的规律、道理,悟出作品中、形象中的哲理。学生朗读完《心存感激》后,我挑选一位学生扮演“记者”,现场采访同学,采访的内容是:1.我们应对什么心存感激?为什么要心存感激?2.生活中你曾经为了什么感动感激过?面对这恩情,你有何感受?你打算怎样去感恩?这一环节由于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自由交流的空间,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家真情流露,有感而发,有理有据,不仅谈论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还谈论到要感激祖国、感激党、感激社会、感激班级、感激时光、感激成功、感激失败等,并且动情地讲述感动自己的事例,诉说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真诚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说到震动内心之处时不禁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其他学生也都被感动了。这表明学生已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已悟出感恩的真理。

(四)齐唱歌曲,擦出心灵火花。

美妙的歌曲可以促进人的情感共鸣,引发心灵的碰撞。在下课之前,我播放了《感恩的心》手语版MTV,播放的同时我充满感情地给学生讲了关于这首歌由来的故事,然后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跟着画面一起做动作并齐唱歌曲。同学们兴趣盎然,激情澎湃,手口并用,在美妙歌曲的渲染中,感恩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升华,感恩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

三、语文老师要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堂里,要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老师还应开展多种感恩主题语文活动,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故事会、感恩演讲比赛、感恩现场辩论、感恩征文比赛、创办感恩手抄报、写感恩家书、感恩课本剧自编自演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恩,懂得用行动来报恩。在《心存感激》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以下两个活动:

(一)感恩知识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说得多,说得对。分两个回合:第一,联系本学期学过的课文来谈谈对感恩的认识。第二,我知道的感恩名言俗语。第一回合,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说:《天山景物记》让我们领略到天山迷人的自然风光,认识了多种珍奇的生物。《长江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这些使我们懂得了感激赐予我们丰美资源的大自然,感谢祖国的锦绣河山。《土地》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土地斗争和解放后对土地的改造和建设,我们要感激党的正确领导,感谢社会主义新中国。《故乡的榕树》让我们想起了故乡的美,勾起浓浓的乡情,我们要感激恬淡朴实的生活,感谢和蔼淳朴的乡亲们。《两代人》让我们想起了与父母亲相关的点滴事情,我们要感激无私而伟大的父母,感激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感激繁衍代谢的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的真爱,我们要感激患难相扶的朋友,感谢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的所有人。《“嫦娥一号”专题二篇》让我们了解了“嫦娥一号”的发射情况及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感谢执着勇敢的科学探索者……第二回合,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感恩的名言、警句、俗语。在整个大比拼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非常激烈。这一活动,利用知识感知的迁移拓展来打通学生的感恩知识链,加强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不知不觉中感恩情怀溢满心头。

(二)制作感恩卡。

课前,学生准备好制作感恩卡的材料,课上,学生现场设计制作感恩卡,要求在感恩卡写上表达自己对收卡人感恩的话语,感恩卡制作好后,让学生逐一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感恩卡,把平时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话通过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满载感恩之情。课后同学们自发地把感恩卡邮寄出去,这是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来报恩的一种表现。后来我了解到,收到感恩卡的人都非常激动和高兴,这使我深信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和谐社会呼唤感恩教育,语文老师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颜秀霞.让德育走进心灵, 用行动体现感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纪实[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7, (4) .

[2]孙天升, 张帅鹏.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希望月报 (上半月) , 2008, (6) .

让美走进语文课堂 篇7

如果探讨其中的症结, 虽然不乏学生的主观原因, 但我以为, 关键还在于教师未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之故, 因为语文教学应是“美”的教学———忽视了这一点, 就必然会产生如上的感慨了。

从语文学科本身来说, 它与“美”有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文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是一种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感叹;路瓦栽夫人因虚荣而自酿的人生悲苦令人警省, 这是艺术形象的美;苏辛的豪放, 柳李的婉约, 这是风格情调的美;还有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等等, 可谓异彩纷呈, 美不胜收。

学生阅读的是一篇篇、一首首使人赏心悦目的“美文”、“美诗”, 但面对的却是教师那枯燥乏味的教学, 二者的反差, 怎不叫学生索然无趣呢?这就像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却被讲者说得平淡无奇一样让人扫兴。因此, 语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 决定了我们教师也必须用“美”的教学来吸引学生。

那么,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美”的呢?

首先, 教学的语言应是“美”的。

语文教学语言的“美”主要应体现以下两点:

(一)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有人说,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物化。不过这种“物化”则是从生动性上体现的。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 这样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教学语言要生动, 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三者综合运用, 做到“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 (鲁迅语) 。

所谓“意美”, 指语言能精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意义, 传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如汉语里关于“死”的同义词有许多:故、亡、卒、毙、去世、牺牲、丧命、夭折等, 运用的时候就要根据语境认真选择, 因为所用的词不一样, 它所反映的对象或表达的情感就不尽相同。为此, 语文教学用语, 应该像王安石、贾岛那样推敲琢磨、斟字酌句, 这样才能臻于准确完美, 不致于误人子弟。

所谓“形美”, 指运用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或事件的情景, 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讲究语言的色彩、明暗, 感触的软硬、粗细, 声调的响亮、沉郁等, 使人听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要达到如此“美感”, 教师就必须讲究语言表达的修辞, 选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段, 运用多种句型: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或祈使, 并注重长短句的配合, 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所谓“音美”, 指语言应具有节奏美。说话不能过快, 也不能过慢一过快了, 学生接收不了输送的信息, 思维赶不上趟儿, 听课吃力,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过慢了, 像八旬老太走路一样, 学生会感到厌倦疲乏。声音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过高了, 对学生刺激太强, 学生会从兴奋很快转入抑制状态;过低了, 有气无力, 学生的兴趣情绪调动不起来。因此教学语言, 必须注意节奏, 利用声调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长短句等的变化, 形成抑扬顿挫的变化, 使语言符合学生听觉的需要, 并给他们一种美的享受。

意美、形美、音美是语文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执着追求、努力做到的。

(二)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美感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它的情感因素。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感情不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 更是他们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 可以说, “情”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根主线。因此, 教师应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师生心心相印, 肝胆相照, 共同步入一个情感相容的微妙的教学境界。

教学中, 教师或慷慨陈辞, 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或娓娓动听, 好似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 陶冶学生的性灵;或以饱含深邃哲理的语言, 使学生聪颖悟窍;或语言含蓄内蕴, 使学生回味无穷;或语言风趣幽默, 令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注入真挚的情感, 才能催开学生心里爱美的鲜花, 绽开学生智慧的奇葩。

其次, 教与学的关系应是“美”的。

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 都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离开了某一方的努力和配合, 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都是不可能的。

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贯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往往以权威出现, 他总是把知识以一定的信息形式输送到学生的意识中, 而学生所做的一切, 目的都是为准确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服务, 他们只能被动地完成教师的指令, 而不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和喘息机会。发展到今天, 这种由教师单方向学生传递, 带有权威性和强迫性的教学模式虽有较大改观,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 许多教师仍习惯采用“满堂灌” (甚至拖堂灌、抢时间灌) 的形式, 学生还是死抠、死记、死背。这样的教学缺少民主自由的教学空气, 禁锢了学生的天性, 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果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把读书当苦差事, 学生厌学而不愿听倒在其次, 甚至有的学生会逃学、辍学。

很明显, 这种教学违背了“美”的原则和规律。其实, 教学也是一种艺术, 这种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 不仅需要情感的交流, 还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

审美原则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交流性原则。在艺术欣赏过程中, 它不是由甲方向乙方说教和灌输, 而是双方平等或对称, 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 它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唐代诗人杜牧在《读韩杜集》中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来读, 似倩麻姑痒处搔。”那舒畅愉悦的感受竟然像美丽的仙女麻姑, 用她那柔嫩的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明湖居听书》中写听众听到王小玉演唱的感受:“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 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人参果, 无一毛孔不畅快。”真切地写到了在艺术欣赏过程中, 审美主体会得到特殊的愉悦和畅快。这些无不说明:艺术欣赏不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 欣赏主体和审美对象是平等的, 二者的相遇有如两个知心朋友的相逢。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那种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一接受”关系与审美的这种相互交流关系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语文教学要改变现状, 就必须依照审美的相互交流性原则, 使“教”与“学”成为“美”的关系, 从而在同一教学目标上, 同一教学过程中, 构成崭新的师生关系———合作关系。原苏联著名的实验教育家伊万诺夫和雷先科娃等人就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主张, 他们认为:学校最基本的科目应该是人学, 教学就该是师生合作。教与学的合作关系, 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真正实行了教学民主, 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 人格互重, 教学相长, 双方的创造精神可以得到高度发挥。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会为学生着想, 经常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站在学生的角度, 不只是让他们学会, 更注重他们会学;学生希望怎么学, 想怎么学, 教师就怎么教。如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每堂课, 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到教学方法, 师生都共同商量, 取得一致意见后再进行教学。因此, 他的教学效率快, 教学质量也高。这种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就可以消除那种注入式的教学弊端, 因为在这种合作关系中, 融注了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感情;有了这样一种合作关系, 学生就会由厌学转为乐学了,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师生共同努力, 教学目标就能保证圆满实现。

再者, 教学的方法也应是“美”的。

那种由教师单方向学生灌输的填鸭式的教学, 不仅违反了审美的相互交流性原则, 形成了师生的不平等、不和谐的关系, 也有悖审美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形象化原则, 造成了教学方法的失当, 使学生由于缺乏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而在纯粹抽象的知识迷宫中疲于奔命, 长期以往, 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形象化原则也称“以美引真”原则,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 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优美、富有节奏的形象或模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真”的境界中。

应该说, 语文教学为广大教师运用形象化审美原则进行艺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广阔舞台, 因为语文文本大多“文质兼美”, 具有十分鲜明, 生动的形象特质, 这是其它学科往往不具备的。因此许多优秀的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把文本内容的形象性和教法形式的形象化有机结合。创造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李老师依据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境界说”, 创设或优选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 又缩短了认知时间, 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外, 有的语文老师采用“美读”这一直接感知文本的形象手法, 化死记硬背这种死板的背诵方法为生动形象的记忆方法。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 多方面地感知文本, “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这样学生在有表情地朗读中, 不仅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 更能记于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 为教学方法的形象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相较于其它教学手段, 它更能化抽象为形象, 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从而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时代需要美, 我们的生活需要美, 我们的心灵需要美, 我们的教学也需要美。正如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所说:“越要前进, 艺术越要科学化, 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因而我们应用“美”的教学, 陶冶美的心灵, 酿造美的甘泉, 收获美的果实。

让“双赢”走进语文课堂 篇8

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特别高。所以要轻松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要从整体出发,设计出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在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是通过优化课堂结构,选准切入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双赢。一篇文章,从哪个角度入手,如何让学生直接参与,是教师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比如,教学《山中访友》一文,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正题: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朋友?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喜欢?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看法,最后教师作结。通过这一切入点,再引出本文的语言美、修辞美,一切教学设计和思路以及重点、难点都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这样,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再加以点拨,便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大胆更新教学理念

大家也许都有感触,每学期新

的同学还会积极指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很快记住了材料所讲的内容,也了解到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寓言论证。而第四则材料,同样选取了三人,分别饰演专心致志者和心有旁骛者,同学们积极性同样很高,也从中受益,懂得了专心致

书发下来,绝大多数的学生最先阅读的是语文书,他们迫不及待地徜徉于语文世界。可是如果我们调查一下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课时,结果会让人大失所望。因为充斥着语文课堂的是支离破碎的讲解,或者是大量没有实效的训练,于是真正的文学之美、文字之趣、荡然无存了。黄清春老师在《这篇课文我来教》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剪影。案例中的学生李琳充当小老师,“虽还在模仿老师,尽管还有很多缺陷,但开发了教材和教师可能都难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更可贵的是这些课程是那样地贴近学生的心灵,几乎与生活是一个节奏”。这让我们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课堂上师生的界限模糊了,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却被激发出来,学生主动了,教师就轻松了。所以有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拙”一点,“懒”一些,切忌越俎代庖,更符合现代的教学规律。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教语文,如教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感悟到文中语言特色、故乡的情味、生活的趣味和民俗风情。可八年级的学生,虽已对生活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是,对汪曾祺的语言特点,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学情,宜着重引导学生探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中蕴涵的趣味、情味及生活真味,这样教

◎志学习的道理。

◎总之,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营造愉悦、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一改原

师适当点拨,学生便可轻松理会。

三、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呼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回归教育。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应该是智慧的教育,而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应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智来设计课堂教学。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对《闲情偶记》中的《止忧之法》的教学设计堪称典范,他先通过对联:“周树人朝花夕拾,李笠翁闲情偶记。”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学生熟读课文后,出示本课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译一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分组合作,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品一品”:“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研读领会,说说内容,谈谈理解;“问一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探究,解除疑惑;“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求学生集中精力,熟读成诵。这种菜单式的教学设计,集结着教师的智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空间,思考探究的方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使能响也会伤及手掌。因此,让“双赢”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使师生成为轻松愉快的合作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先松懈、懒散的状态,在趣味语文◎教学中习得相应的语文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当然,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趣味教学,都不能脱离高职语文课本、语文教学本身,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语文趣味活动。

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 篇9

首先, 语文课中开展书法教学, 让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练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恒心、意志和韧性。中学生的意志处于过渡期, 他们做事热情高, 好冲动。由于意志薄弱, 做事难以持之以恒, 遇到困难就会改变初衷, 知难而退。这种缺点可以通过语文课中书法教学来逐步改变。通过教师帮助他们明确目的, 树立信心, 用古人学习书法的生动事例, 正面引导, 使他们逐渐克服畏难的心理, 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像练书法一样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主动地去学习。

其次,中国书法的历史同汉字一样,源远流长。教师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在介绍作者、作品时介绍相关书法家,以及他们习练书法的方法、要领和技巧,适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代碑帖及名家作品,使学生接触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并逐步进行理解。通过这些书法作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领略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及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第三,在进行各种书法练习时,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体验。如练习楷书使人持重、端庄;练习草书使人热情奔放;练习隶书使人敦厚沉稳……凡有所练,都可以塑造人的个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书法的练习和欣赏,对学好语文有直接帮助。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写字,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想象能力。在用娴熟的书法抄名言、对联、诗词、古文等的同时,学生既可以揣摩、记诵古诗佳句,又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一举多得。

第四,近年来,许多省份的语文升学试卷评分都加了一项标准:“书写端正规范美观可以加分,书写过份潦草扣分。”另外,语文高考已经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网上阅卷,考生作文的书写如果不规范,卷面字迹歪斜、墨迹斑斑,不仅会影响电脑的扫描质量,也影响阅卷老师的判阅,最终影响考生的得分。“文如其人,字如其形。”优美的书写是学生的脸,体现着学生的自信,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书写中获得美感。如果优美的书写使阅卷老师获得美感,也可为自己的答题“添色”。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10

一、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得每接一批初一新生的时候,我总会推荐一批中外名著让他们阅读欣赏,但学生的响应往往很平淡。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根本不去碰一下,毫无阅读兴趣。

面对这一现象,有段时间我毫无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堂公开课,这堂课触发了我的灵感。当时上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授课老师开课时播放了一曲震天响的《好汉歌》,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对呀,近几年来,不是有很多中外名著名篇被搬上了银幕、荧屏了吗?每部名著名篇不都精心打造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主题曲吗?何不用这些悦耳动听的旋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于是我把《红楼梦》的主题曲带进了课堂,把《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带进了课堂,把《西游记》的主题曲带进了课堂……在绵长悠远的旋律里,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里,学生喜滋滋地翻开了书页,用心灵去探索书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历程。

音乐,开启了学生阅读的心扉,音乐,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提高阅读水平的途径有很多:有直径,也有曲径。音乐欣赏就是曲径之一。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对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感情———对朝廷生活的留恋与惶恐,花好月圆时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孤寂与怅然,参透了物是人非人生哲理的释然与豁达,学生理解得总是不到位。让他们朗读时,语调平淡,情感淡漠,把如此优美的一曲中秋绝唱词学得如白开水般无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些,我便找来已被王菲唱红了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在王菲如泣如诉、如痴如醉的歌声里,对诗人那孤独彷徨、寂寞惆怅的心境有了身临其境般的感悟。在接下来的朗读、分析、品味过程中,学生理解得到位多了,也深刻多了。在学习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时,我照样播放了一曲王菲唱的同名歌曲,学生在王菲天籁般的歌声里,再次感受到了女词人孤独寂寞的惆怅心境。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播放了一曲江涛的同名歌曲,学生在气势如虹的音乐氛围中领悟了愚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流动的音乐拨动了学生们思维想象的琴弦,音乐与作品欣赏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学生的性情和人格也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三、音乐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

如果说生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那么音乐就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所以,学生要丰富情感空间,磨练情感触觉,用音乐来设置情境体验便是挖掘学生潜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讲解《陋室铭》时,当分析到刘禹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志趣时,许多学生对诗人这种平淡如水的生活无法理解。此时,我播放了一曲中国古典音乐———古筝曲,让学生在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中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悟,通过音乐的刺激,旋律的引导,使学生领悟到诗人超尘脱俗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借助音乐来欣赏文学作品,将生活的乐趣和读书的乐趣和谐交融,是很让人受益的。其实,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的妙处不止于此,在学生作文技巧的培养和提高方面,音乐的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

四、音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灵感是创作的生命和希望,它的转瞬即逝和不易捕捉,往往是造成学生写作时思维堵塞的障碍。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常常选择一些适当的曲目对学生进行开启灵感的训练。在一次以“感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事先准备了几首曲子,有中国传统曲目《梁祝》中的《化蝶》片段,有交响乐《命运》、有钢琴曲《秋日的诗语》、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还有流行歌曲《阿姐鼓》、《丹顶鹤的故事》……在学生构思之前,我逐一播放了这些曲目,让学生在或激昂或舒缓或缠绵或轻曼的旋律中去感受、去品味、去揣摩、去联想,调动各种情绪来寻找创作的灵感。结果很多学生真的在这种身临其境的音乐中找到了写作的灵感,写出了一篇篇充满哲理的美文。

音乐,撞击了学生创作的灵感。音乐,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五、音乐可以让作文拟题锦上添花

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话题作文层出不穷,很受出卷者的欢迎,而话题作文中有一个要求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否拟好一个题目,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优劣。拟题的技巧很多,如想象、修辞、引申、扩展……这在许多学生的写作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其实,巧用音乐领域中的歌名歌词拟题也是屡试不爽的绝妙技巧。一种是直接引用,即将歌曲的名称直接引用于作文命题中。如:在主题的把握上,体现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执着精神的,可以引用《坚持到底》《我的未来不是梦》《壮志在我胸》;寄托思乡之情的,可以引用《思念》《在那遥远的地方》《常回家看看》;展现中学生生活、揭示学生心灵世界的,可以引用《十六岁的梦》《一起走过的日子》《妈妈,再爱我一次》;探寻大自然的神奇的,可以引用《天堂》《青藏高原》《草原之夜》等。另一种方法是移花接木、巧妙套用。并不是所有的歌曲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但只要对某些歌名进行独具慧眼的选择、巧运匠心的改造,一样可以作为宝贵财富为我们所用。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评语”为话题,巧用歌名或歌词进行拟题训练。不少学生兰心慧质,巧妙地移花接木套用歌名歌词,拟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独到、令人叫绝的好题目。如:《评语,我心中的痛》《就这样被评语征服》《一句话一辈子》《爱不留痕》《评语,让我心飞翔》《伤心总是难免的》……

上一篇:预防医学高等教育下一篇:固化疏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