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快乐语文的世界论文(精选9篇)
走进快乐语文的世界论文 篇1
语文教学用的时间不少, 教师尽力教、学生费劲学, 而效果却不理想, 每年中考、高考的语文成绩很难让师生以及家长满意。当然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学中的主要误区之一, 就是忽视了让学生好好读书, 取而代之的是, 教师在课堂上以解词、分段、讲析、归纳大意、总结全文主题思想, 到最后找出写作特点的方式讲课, 不厌其烦, 滔滔不绝, 一人一讲到底。这种教学急功近利, 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 抛弃了由古到今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宝贵经验, 其危害颇深。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 而是学习一些系统的技能, 没有感性认识很难上升到理性认识, 没有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
一、读为古训
学书画要先临摹, 学技能要先模仿, 学语文就得读书。提到语文课, 人们会很自然联想到琅琅读书声。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地方。我们的古人是很聪明的, 他们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就叫读书。古代的私塾学堂里走出无数杰出人士, 他们学习语文几乎就是在教师指导要求下读书、读书、再读书。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是整天大谈道理, 教语文不是通篇讲析而不让学生去多读书, 而是让他们在多读书中模仿、积累, 在多读书中训练、自悟, 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认认真真地抄、老老实实地默、一字不漏地背。“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或许就是从这里得出的吧。不读书, 妄图通过教学所谓知识点而完成教学任务, 对付各种考试, 师生围着知识点似乎成了教学的法宝, 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的悲哀。
二、读以悟道
阅读教学过程是对文章客体的一种认识过程, 深入理解这一认识过程的规律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而让学生多读书是前提。不少语文教师普遍将课文的表里分为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 而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以文悟道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指导教学中机械地抓住文章的文句, 要求分析“为什么”, 或者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 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表达什么思想, 给我们什么教育。学生因未好好读书, 对课文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对文中精辟的词句、精辟的语段不留什么印象,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囫囵吞枣, 收效甚微。不可舍取的做法应是让学生反复阅读, 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 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 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 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 使之渐入佳境, 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 自然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不自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从而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
三、读在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好好读书才能把感受和理解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 根据言语对象的意义, 或作语法、修辞、逻辑与文学知识方面的分析。感受则是充分调动阅读者的感受、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 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趣和旨趣, 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庄子曾说过,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 不可以言传。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 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实际阅读教学中感受重于理解, 理解又不能取代感受。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只有透过那夸张的气势磅礴的诗句去感受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如果只着眼于科学的观念, 那就会认为李白是在胡说八道, 如果着眼于字表注释, 那也毫无意义。
四、读中提升
由模仿到理解, 由掌握到创新, 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飞跃, 这是学习语文不可违背的规律。“文无他术, 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 进行想象和联想, 从而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境, 领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同时也渗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 以便鉴别言语的优劣, 认识其表述的本质意义, 并发掘美德深层矿藏和捕捉言外之意。很显然, 如果教学中不让学生好好读书, 要想使学生全面地感受和理解文章的精髓是很难做到的。也有人提倡把多读书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 其实“死记硬背”就 是“吟诵法”, 就是“熟读成诵”。事实上“理解”并不等于记忆, 理解的东西仍要经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理解可以帮助记忆, 记忆也同样可以促进理解, 只有真正记住的东西, 才能加深理解。
当今学生所学科目多, 单学语文时间确实也少, 因此, 我们更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更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要赶快从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万宗不变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还是让学生多读书吧。
多读书, 多背书, 不但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明白的道理, 何乐而不为呢?
走进快乐语文的世界论文 篇2
走进语文,感受诗词的哲理。走进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我们感动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走进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亢奋于爱国诗人那一腔壮志豪情;走进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们领会看人待事,本质的重要……诗词让我们学会了很多。
走进语文,领会名著的艺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我国文化历史的结晶。多少年来,经久不衰。它陪伴了多少人,渡过了他们的金色童年,诸葛亮、武松、孙悟空、林黛玉,这些名著中的人物,凝结了文化的积淀,这么多经典的艺术的造型,丰富了我们的头脑,陶冶了我们的情感……名著,带领我们来到了艺术的殿堂。
走进语文,体会散文诗歌的悠扬。“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朱自清的《匆匆》用它独特的视角,柔和的语言,告诫我们时间的宝贵。《乡愁》,《山的那边》,《理想》精彩的语言,似乎仍然环绕在耳畔……语文散文诗歌。教会了我们去欣赏它。
走进语文,发现成语、谜语的乐趣。记得小时候,妈妈常讲给我听一些简单而又有趣的成语故事,这些趣味成语开启了我对语文探求的大门,带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去发现感受其中的乐趣……语文为我们营造了一片乐趣的天空。
让幼儿快乐走进水墨艺术世界 篇3
一、趣味材料,激发幼儿“弄”墨的兴趣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工具和材料,能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其从事艺术活动。我们从幼儿特点出发,突破传统水墨画表现工具较为单一的局限,以多样有趣的工具材料激发幼儿“弄”墨的兴趣,让幼儿在享受作画乐趣的同时,对水、墨、宣纸产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鲜感。
1.生活中的用品和玩具
勺子、托盘、滴管、喷壶、毛巾、积塑、小汽车玩具、印章等生活中的用品和玩具都可以成为有趣的“弄”墨工具。例如:小班的“彩墨拓印画”,幼儿用勺子把彩墨舀在托盘里,让其自然融合,再用宣纸轻轻拓印。颜色在宣纸上和谐交融,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神奇画面,让幼儿惊奇地感受到宣纸的特性和彩墨的神韵;中班的“有趣的滴管画”,幼儿用滴管吸墨和色,随意喷洒在宣纸上,层层叠加和冲染,墨与色在宣纸上不断渗化,呈现出交融的神秘意象,带给幼儿无比惊喜和无限遐想;大班的“中国城”,幼儿在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中国城》后,尝试用积塑蘸上浓淡墨表现错落有致的楼房,虚实相间,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让幼儿在快乐作画的同时领略到水墨的独特韵味。
2.自然物品
莲藕、圆椒、菜头、树皮、树叶、石头等自然物品也可以成为好玩的“弄”墨材料。例如:小班的“蔬菜拓印画”,幼儿拿切成段的莲藕、圆椒、菜头蘸上彩墨,拓印在宣纸上,留下蔬菜自然的纹路和肌理,在体验新奇的作画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彩墨在宣纸上的特殊美感;大班的“神奇的树皮画”,幼儿把墨和水随意泼洒在树皮上,再用宣纸拓印树皮的水墨痕迹,凹凸不平的树皮使画面呈现出特殊的肌理效果,幼儿在收获惊喜的同时感受到水墨的灵性。
3.材料的综合利用
不同材料的综合使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作画的新奇有趣,而且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例如:中班的“荷塘”,幼儿先用滴瓶把清水滴在浓墨上,通过有趣的破墨过程产生跟荷叶相似的肌理,表现出荷叶的叶脉和形状,再用白菜梗弯曲的形状拓印表现小鱼、螃蟹等小动物,一个生意盎然的荷塘就出现在眼前了。
二、趣味形式,让幼儿在“玩”墨中感受墨趣
玩是幼儿的天性,艺术是幼儿的游戏。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而且可以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传统艺术的美,在“玩”墨中感受水墨的变幻和神韵。
1.自由的水墨涂鸦——水墨坊活动
《指南》提出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等艺术活动”。在每个班的走廊,我们都创设了富有特色的“水墨坊”,里面分门别类投放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幼儿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和形式进行涂鸦。例如:每当餐后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非常乐于到这个轻松、开放的水墨小天地,饶有兴趣地滴、染、泼、淌、印、画……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自由挥洒,大胆表达,在快乐的涂鸦中探寻水墨的秘密,感受墨的干湿浓淡变化。而一幅幅水墨作品也偶然天成,并以各种形式展示在“水墨坊”里。
2.好玩的水墨游戏——水墨教学活動
在水墨教学活动中,好玩的水墨游戏既能让幼儿获得满足,又能轻松愉悦地创作出美的作品。例如:小班的“会变的墨宝宝”,幼儿用棉签随意在宣纸上点上浓墨,再用滴瓶在墨上一点点反复滴水,注入了水的墨逐渐产生丰富的浓淡变化,构成水墨交融的境界,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充分感受了水破墨后墨色浓淡的变幻和灵动飘逸的情趣。中班的“跳舞的线条”,幼儿用毛笔蘸上浓淡墨听着音乐的节奏随性地舞动,自然抖动出干湿浓淡粗细弯直的线条,表现出水墨情趣,一番好玩而轻松的游戏后,一幅幅自然抽象的水墨作品就诞生了。
3.快乐的水墨之旅——户外亲子水墨活动
参观美术馆、游览艺术村、走向大自然等亲子水墨活动,让幼儿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和更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和领悟水墨艺术的独特魅力,享受亲子共同“玩”墨的乐趣。例如:大班亲子活动“参观广东美术馆水墨画展”中,幼儿和家长一起欣赏、讨论,和教师一起赏析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等著名画家的经典画作,积极地分享和交流。幼儿欣赏完画展后在美术馆前开展充满欢乐和激情的亲子水墨游戏,大家尝试用吸管吹、用树叶滴、用矿泉水瓶洒、用纸筒滚等方法体验墨色的变化,感受尽情挥洒的墨趣。
三、趣味内容,让幼儿在“舞”墨中体验乐趣
《指南》强调“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来源于自然、生活的丰富有趣的创作内容给予幼儿无尽的灵感,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表现和创造独具个性的水墨之美,在尽情的“舞”墨中体验创作的成功和乐趣。
1.丰富灵动的自然题材
大自然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不仅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而且是幼儿拓展绘画空间、迸发创作灵感的最佳场所。“美丽的春天”“秋天的树林”“木棉花”“小石头”“下雨了”等都是幼儿喜欢表现的内容。例如:大班创作“木棉花”时,教师带幼儿去公园写生、拾木棉花,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木棉花的外形特点并用水墨表现,幼儿的作品姿态万千,富有独特的美感;中班创作“小石头”时,教师带幼儿观察各种小石头的形状,触摸其质感,让幼儿用炫彩棒和水墨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大自然中的石头,幼儿笔下的石头虚中藏实、形神兼备,墨和炫彩棒在水的冲染下层次丰富;小班创作“下雨了”时,教师带幼儿去户外观雨、听雨,让幼儿在纸上用喷壶表现下雨湿漉漉的感觉,幼儿的画面上水墨交融,雨水灵动飘逸。
nlc202309082219
2.富有情趣的生活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水墨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相联系时,活动就变得欢乐有趣。例如:中秋节的“水墨灯笼”、春节的“年年有鱼”、送给爸爸的“水墨书签”、送给妈妈的“水墨环保袋”等都是富有情趣的生活主题。在中班“妈妈的新发型”活动中,幼儿用水墨晕染的技法帮妈妈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发型,温馨而富有创意;在大班“水墨时装秀”亲子活动中,幼儿去小洲艺术村参观时,在馆内席地而坐,用笔和墨在衣服和扇子上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图案,然后把自己的作品穿在身上、拿在手中,自信地在众人面前走秀,整个活动富有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幼儿同时体验到了做“小设计师”和“小模特”的成功和快乐。
3.生动有趣的想象創作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动有趣的想象创作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打开想象之窗,放开手脚,在尽情的“舞”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例如:“米罗的水墨”“流淌想象画”“泼墨想象画”“麦当劳的联想”等都是富有想象的创作内容。在“麦当劳的联想”活动中,幼儿用毛笔画出麦当劳的标志,根据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造型的高矮展开丰富的联想,创作出想象独特、趣味十足的作品,充分体验了创作的乐趣。
四、趣味欣赏,让幼儿在“赏”墨中提高审美情趣
幼儿艺术教育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注重通过有趣的水墨欣赏活动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在快乐的“赏”墨中感受水墨画的独特,提高审美情趣。
1.赏大师作品中的情趣
我们通过带幼儿参观美术馆水墨画展、在幼儿园设置“名家名画”水墨艺术墙等形式,让幼儿接触和了解大师作品和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大师作品中的“趣”,领略画家的风格和精神追求,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幼儿在参观广东美术馆水墨画展时,对李可染的《牧牛图》很感兴趣,教师便引导幼儿观察画中树木和水牛的墨色,猜想坐在树上吹笛的小牧童的心情,体会悠闲惬意的情趣。又如:幼儿很喜爱“名家名画”艺术墙上徐悲鸿的《骏马图》,教师便引导幼儿观察骏马不同部位的墨色和线条,感受大师的精巧构思和生动笔墨,模仿骏马的雄姿,领略画面大气奔腾、豪放不羁的意境。
2.赏同伴作品中的童趣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朴实天真、灵动可爱,呈现出特有的形、神及气韵。每次水墨活动后,我都会让幼儿分享创作的想法,欣赏同伴的作品,寻找作品中有趣的地方,还会将幼儿的作品展览在水墨坊、画廊、活动室,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幼儿笔下的猫形态各异、稚趣可爱,让人感到幼儿的天真和自由,同伴们非常喜爱;又如幼儿想象创作的“麦当劳联想”,轻松随性,天然拙趣,让同伴们忍俊不禁,会心而笑。
幼儿趣味水墨活动以“趣”为切入点,为幼儿轻松开启水墨艺术之门,让幼儿充分地“弄”墨、“玩”墨、“舞”墨、“赏”墨,尽情地表现与创造,体验中国水墨独特的趣和美,领略传统文化独具的艺术魅力。
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 篇4
为了营造真实的对话氛围, 我特地创设了情景, 请一生扮演林园园, 我说“今天我把林园园同学请到我们教室来了, 你们有话对她说吗?”
看着面前红着脸的林园园, 同学们觉得很有趣, 纷纷举手。“林园园, 你不应该太小气。”“我们应该互相帮助”“林园园, 你是少先队员, 你做得不对……”
听着同学们对林园园的“帮助”, 我感到很安慰, 大道理孩子们还是懂的, 但是我又觉得非常失望, 平常生活中同学之间为什么屡屡发生“林园园”事件呢?孩子们还没有交出真心, 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而是表达一种行为的理想化。该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谈实感呢?我话锋一转:“同学们, 你有过林园园这样的事情吗?”教室里顿时安静极了, 我又给他们打气, 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行为, “你们也许知道自己错了, 很好, 但敢于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我要看看谁是最诚实最勇敢的孩子!”终于, 肖洋站了起来, 脸红红的, 不好意思地说:“上次, 陈颖向我借彩色笔我也没舍得借。”“恩, 你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大力表扬他的勇气和诚实, 同学们很受感染, 班长邓婕站起来又委屈又惭愧地说:“上美术课, 胡宇坤向我借彩色笔, 我也没借。”胡宇坤是我们班的一名潜能生, 经常性不按老师的要求带齐学习用具, 我扫了他一眼, 班长又补充说“他每次都向我借, 我的彩色笔都不艳了。”班长这么一说, 很多小手都纷纷表示要发言, “×××每节课都向我借铅笔, 到我写字的时候, 笔尖就很粗了, 用不成了……”他们所反映的孩子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是啊, 这是个需要把握“度”的问题。看来同学们在处理这样的问题很茫然, 心理有矛盾, 有话要说。于是, 我顺着同学们的思维, “看来, 同学们有话对李丽说呀。”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李丽, 你以后上课前要准备好自己的东西。”“上课讲话多影响同学们啊。”“如果你总是借别人的东西, 别人用完了就又得去买。”
“×××, 以后, 你不小心一次没带工具, 我借给你, 几次不带, 我就不借了。”班长望着同桌说。
“从今天起, 我的铅笔也只借他5次, 不然他只指望别人, 总也不准备。……”
五年级语文走进信息世界 篇5
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
交流汇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课前准备
各小组做好汇报准备:
(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
(2)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
(3)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如,打分、评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
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教后记
优点: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
走进小学语文教育的“真”世界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陶行知求真
“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改10年来,这个问题目前依然存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基础不牢固;阅读能力不强;习作内容空洞,表达模式化、程式化、表面化;口语交际能力很差。这是应引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的问题。
笔者带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众多疑惑多遍潜心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试图用大师的思想烛照当下的问题。细细品读后发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至理名言,“真”是其思想的核心,囊括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共77篇文章30万字,涵盖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而这“真”理念,正是解决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症结的去根之药。
疑惑之一:展示性课堂。当下的课堂,教师是激情的演绎者,而学生的学只是为了配合教师。这样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课堂建的是外表鲜亮的“豆腐渣工程”。课堂不应成为教师为主角的表演。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教学合一》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第三种先生被陶行知称为好先生,而当下课堂中的教师无疑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先生。
课堂应成为“真”课堂。在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时,陶行知明确定论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对于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弊端。如果让教的法子适合学的法子,就会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乐学。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疑惑之二:应试性习作。当下的学生作文处在“无我”状态。为了迎合考试,急功近利地采用拼、凑、压、挤、抄等方式“合作”成文。所谓精美的语言、新奇的立意建的是恍如仙境的海市蜃楼。
对于写作,陶行知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进行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他身体力行的笔记中找到端倪。透过《陶行知教育名篇》中鲜活的材料,丰富的文体,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的文章很杂、很率性、很真实,他用最直接、最质朴的语言,即最“真”的方式在不断地诠释、深化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真”。他不讲究名词术语、旁征博引、结构严谨,喜欢通俗的打比方,深奥的理论、高深的思想在“真”语言中显出了他的“真”价值。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多地重视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挖掘、训练学生最本质的作文,让他们最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状态,显然已经偏离了许多。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记“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疑惑之三:机械性练习。当下的学生练习机械、粗糙、繁琐,繁重低效的课业重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练习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知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伪知识”阶级(上)》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告诉我们: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对于如何掌握知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行是知之始》借鉴王阳明的“知行”学说,提出“行是知之始”的新见解。陶行知认为,亲知、闻知、说知等三种知识中,“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而“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在《教育的新生》中他还以比喻的方式强调“行动”的首要意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让快乐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篇7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 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 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独特体验。
一、抓住关键词句, 指导学生读出情味
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朗读这些语句时, 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然后反复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在教学时, 紧紧抓住“光复”一词, 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基础上读出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的自豪感情。
二、抓住人物语言, 指导学生体验角色
如《自己去吧》中, 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 《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 都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 在教学时, 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这样, 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抓住人物语言,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 “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 情感美,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将相和》一文时, 教师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句话来理解整段话, 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语气要读得稳重些; “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 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 大家都知道, 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 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 第一种要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 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指导, 让学生对比, 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从阅读中去感悟读书的快乐。
四、适时范读, 激发朗读的兴趣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的“身教”“领门”, 即恰到好处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睁眼看看现状, 原本应是“读书课”“诵书课”的语文课成了“讲析课”“习题课”; 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 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的回忆……开口读书, 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 文章韵味读没, 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 如此现实, 怎能不令我们惊心、担心、忧心!
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和白话文老师, 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真是悲歌慷慨,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 ‘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 望着滚滚长江水, 回顾千古兴亡事, 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 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正是有了教师的全情投入, 摇头晃脑, 音调或婉转, 或铿锵, 如痴如醉的朗读, 才成就了鲁迅、于漪、刘国正等杰出的人才。试问, 从古到今哪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演说家、文学家、教学家, 不受教师朗读的影响呢?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他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声。
学生模仿力强,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学着老师读, 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因此, 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 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 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 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 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 富有激情, 表情到位, 感情到位, 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走进快乐语文的世界论文 篇8
关键词:小说,人物刻画,情节描述,环境描写,教学方式
小说, 我们并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了神话小说《西游记》、传奇英雄小说《水浒传》等, 我们总会沉浸在小说情节中, 我们也会爱上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所以, 当我们学会欣赏一篇或一部小说作品时, 我们就会被小说深深吸引, 同时我们也会慢慢发现小说所蕴含的艺术美。接下来, 我将介绍几种如何让学生们品味小说艺术美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文本, 了解小说情节
文本的解读, 是学习语文课文的关键点。在学习一篇小说时, 老师首先得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让学生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了解小说的情节。当然,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 老师也需要在旁边提醒学生找出小说的主题以及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进行阅读。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以及主题思想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的刻画都需要情节衬托, 情节表现的是故事中人与人的关系。认真品读小说故事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情节中感受到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技巧。
比如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小说, 让他们慢慢地品味小说的情节。待学生阅读完后, 老师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A.小说中的于勒是主人公吗?B.请问小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该怎样分, 每一层次所讲的内容是什么?C.你们通过小说阅读能够看出于勒的性格特征或者他的命运?D.你们能猜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当提出这些问题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再请每组的学生代表来回答。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了解了故事情节, 那么他们也会很自然地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了解小说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样在接下来的小说讲解中学生听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二、短片展示, 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大多数的小说中都有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 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可忽视, 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思想感情等, 自然环境的描写则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心情等。所以, 在小说的教学中, 老师应该注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下面我将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
《祝福》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 环境的描写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同时也渲染了祥林嫂的悲剧色彩。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老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环境描写的短片。比如, 小说中描绘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 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 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环境描写通过“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响”、“震耳的大音”、“幽微的火药香”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烘托新年气氛, 但是新年气氛的描写又是为了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剧色彩。此时, 老师就可以把这段相关的环境描写通过短片展示给学生, 当学生看完后, 老师则可以问学生看完后有怎样的感觉, 待学生回答完后, 老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 在引导学生观察小说的环境描写时, 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三、学生表演, 近距离感受人物性格
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 那么就很容易让别人记住。平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小说人物都是死的, 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把握小说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描写, 我们就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展现小说中的人物,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住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
比如, 以《孔乙己》为例, 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被封建科举制残害的读书人———孔乙己, 孔乙己具有鲜明的读书人的特征, 他悲剧的一生值得人们同情, 同时小说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孔乙己的形象可能已经深入人心, 如果将孔乙己的形象搬上课堂, 那是不是更能吸引学生?《孔乙己》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 而且人物性格也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的, 所以, 让学生在课堂上来表演孔乙己也许会更容易打动学生。比如, 小说中有描写到孔乙己排出九文钱的细节描写, 那么, 我就可以让学生来演示,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演示出孔乙己的排钱动作。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才有可能近距离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阅读中, 将小说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想象到自己身上,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把小说人物学成活的, 那么, 小说的学习就显得更有趣了。
四、总结
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小说的时候更能够懂得如何去欣赏小说、如何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如何通过小说的内容来分析小说所表达的深刻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说的美、感受到小说的艺术价值, 那么, 老师的小说教学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郭清平,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 2010年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9
一、让学生当演员
语文课本中选编的例文,有的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趣味性,无论是传统讲述授课法还是现行的高效课堂授课法,都不如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现那么直观及影响深刻。所以鼓励学生演课本剧再好不过了。实施过程:提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读熟、读懂课本,使他们大胆想象、联想,编写剧本,课外排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出比赛。这就给了学生自学的机会,也使写作、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教《鸿门宴》一文时,两个平行班,采用不同方式授课。一种为高效法。即老师事先编写好导学案,首先自学,诵读、识字、解词、归纳文言现象、依据导学案解疑答惑。然后分组学习讨论,集中观点或疑问,再分组展示成果并质疑,最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共用三课时,课后检查背诵及其他,能全文背诵且对答如流的寥寥无几。另一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表演课文内容,点评剧本及演出情况,最后再让他们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集体探讨答案,两课时结束。我轻松自如,大部分同学能背诵全文,对课文理解也较为透彻,尤其是参与编剧,演出的同学表现更为出色。
二、让学生当老师
现行语文课本编排的特点是,每单元三到四篇课文,两篇讲读课,后面是自读。单元学习的知识点及要掌握的重、难点,在讲读课中已涉及。但自读课文又不能真正“自读”,可选择语文功底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老师(或自愿)。当然教师可为“老师”提供尽可能的资料,包括多媒体条件,当好课外顾问就行。老师还要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展示、质疑、答惑。让学生面对面,在平等的条件下学习,学生会更轻松愉快,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学生没有了平日对老师的防范与拘束,积极性很高,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亦主动发言。例如学习《陈情表》时,一位神情忧郁的小男生突然哭泣起来,讲课的“老师”走向他,亲切地说:“我能帮点什么吗?”他慢慢停止哭泣。原来是触景生情,想起三年前就得了痴呆症的奶奶。我们聆听了他的诉说,大家纷纷表示周末、假日到他家帮助单亲的妈妈,照顾有病的奶奶。由李密之孝感染到普通百姓之孝的感动,再到幼小爱心的传播,若我上课或许就都省了,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让学生当老师,先锻炼的是胆量,再是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获得知识就不在话下了,最为重要的是心灵被感化。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师生间平等的和谐气氛,尽可能地做到让学生快乐而又所获。
三、用演讲代解答
我上《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时,让学生以“我心中的鲁迅”为题即兴演讲。瞬间,一双双手举起。原想一两个同学发言,然后再集中学习全文,六十名学生,要求演讲的超过半数,没想到他们的积极性如此之高。我临时决定放弃我努力准备的教学案,给他们各抒己见的机会。演讲中,学生有不少独到见解,也有较为新颖而贴近现实的观点。一位同学说鲁迅如果不弃医从文,他肯定是世界一流的医生,他的医术亦肯定胜过扁鹊、华佗,他的名气必定大于白求恩了,那么他赚的钱或许多过比尔·盖茨,或者他之寿命亦将延长,贡献当然也就更大。
尽管学生因为经历、年龄、知识结构所限,只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鲁迅先生,但他们大胆、主动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借此发问:“那么,鲁迅先生到底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同学们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民族责任感。这样一下把他们引入课文中。当然我亦被聪明,还有点稚气的他们震撼——经济时代,有钱就有一切的思想已经萌芽,缺少的正是鲁迅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我便顺势进行思想教育,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前行,既教了书,又育了人。
有了这次尝试与经验,我试着用类似的方法,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让学生以“我是梁先生”为题阐述、表演。有人甚至租借长袍,稍做化妆,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梁先生来,孩子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有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演讲辞或传记,他们中大都是中学生有所接触、又有兴趣更多了解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无不激励孩子们健康成长,通过这样的切身参与与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人生经验,充实他们稚嫩的心田。
四、以节日当教材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凝聚了不少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写下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活脱脱的教材挖掘出来,充分发挥生活教材的作用,能使孩子们在欢度节日的气氛中,在不知不觉之间既愉悦心情,又很乐意的吸纳书本以外的知识。如清明节,可允许学生就近祭扫烈士陵园,师生联手收集有关此节的诗词及故事,以讲故事、作文、板报等形式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端午节到了,当地人们有带荷包、吃粽子、插柳条的习惯。教师可抓住这些机会,叫学生讲讲自己家人怎么过节,可以展示节日食物及礼物的制作过程,或写成文字。
宁夏是回族的聚居区,回族有“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特殊节日,可以安排少数民族同学详细讲述此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就使不同民族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和睦相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更牢固了。
五、引“天时”进课堂
我们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纯洁、求知欲强的孩子,不是机器。教师如果只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而不顾事实情况进行教学,势必适得其反,若能根据实际状况随机应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天,早晨第二节课,我和往常一样带着精细心设计好的《小橘灯》教学方案走进教室。天阴沉沉的,乌云仿佛压在楼顶,上课还不到五分钟,室外倾盆大雨便下了起来。同学们没了听课的兴趣,我索性不讲课,马上放他们走出教室,观赏雨景。
我们学校面对的是小城中最有名的栖凤山,放眼眺望,山在雨中朦朦胧胧,真是美不胜收。一会儿,雨渐渐小了,我让他们把刚刚看到的情景用比喻句描写下来。不久,他们用一个个贴切的比喻句把一副优美的雨景图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大雨扯天扯地倾泻而来,仿佛没有界限的雾纱,雾笼青山烟笼纱之美”;“象断了线的珍珠”;“质地优良的帷幔,把栖凤山乃至整个世界都笼罩其中”;“象万马奔腾,有一泻千里之势,我仿佛听到了栖凤山上松柏嬉戏的欢悦,贪婪吮吸雨水的声响……”等到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佳句后,我便说:“如果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遇到不测,或者家里有急救病人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想出了不少方法。这时我又进一步诱导:“有位仅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她妈妈下大雨那天病的很厉害,小姑娘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冰心先生的《小橘灯》一文中寻找答案。我特别强调文中关于小姑娘衣着的描写,知道小姑娘并不比在座各位年纪大,而生活环境又是那样恶劣。我再次提出假设:“就现在,假如我们的亲人病了,家里又没别的人,我们该怎么办?我让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写出来。孩子们的办法还真不少:求助邻居、拨打110、叫出租车送医院……而那时的小姑娘就没有这些条件,这时候,课文内容他们领会了,想象力培养了,遇事的应急措施也有了,从小为他人着想的美德在他们的心田里也产生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语文学习在本质上应是享受的,情感、精神、心灵的享受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教学所提供的东西应让学生作为一件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一种艰辛的任务要他们负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课堂的文化品位,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