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精选12篇)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1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老师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是盲目和无效果的。我觉得和孩子沟通的关键是走进孩子内心, 尊重孩子的想法。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孩子心里呢?又是如何尊重孩子的想法呢?就我近年教育生涯中谈点倾听的体会:
1.“蹲”下来听孩子说
“真的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就变成一个孩子吧!”老师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就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 “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他们的心里话。
有这么一个案例,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在看一个雕塑家在对一块石头进行雕凿, 当雕塑家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一匹马雕凿出来的时候, 这个孩子就问这个雕塑家:“你怎么知道这块石头里面有一匹马呢?”成年人都知道, 石头里面是没有马的, 马是雕塑家雕凿出来的, 而孩子的想法却与成年人的不同。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就不会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 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所感一一告诉你, 只有常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孩子的想法, 我们才能拥有那孩子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像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个陌生且新奇的世界, 从而理解孩子那常常让我们感觉莫名其妙的行为。
又比如我班里有个名叫林子樱的小女孩, 她就很讨厌和父母说话, 因为父母并没有“蹲”下来听孩子说。一次, 林子樱想报名参加一个音乐兴趣班。妈妈听了之后便说:“学音乐肯定会影响学习啊, 不行!”而且妈妈还一再强调, “音乐不是小升初考试的科目, 不需要学。”林子樱几次想解释都被妈妈“不可侵犯”的语气吓回来了。她只好选择沉默而且学习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父母应该“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即使孩子做的事情真的不对, 也不能急于责备, 而应该认真地询问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不容侵犯的权威往往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许多老师潜意识里总喜欢从孩子的话里挑毛病, 他们倾听孩子说话也是为了矫正孩子错误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老师们却常常因此打断孩子的话, 让他们失去了说的兴趣, 导致老师难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班有个男孩叫黄宇杰, 性格活泼开朗, 与老师关系十分融洽, 老师让他管好班级钥匙。有一次, 老师问小泉:“为什么今天连续两次迟到?”黄宇杰懊恼地说:“爸爸不送我上学。”我听了以后非常不解, 但我知道孩子平时都是提前到校打开教室门, 所以没有打断孩子的话, 继续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原来黄宇杰爸爸把摩托车卖了, 没有车子送女儿上学, 所以今天迟到了。我听了之后, 告诉黄宇杰:“没关系, 你已经为班级做了许多好事, 大家会感激你。”黄宇杰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 便不再懊恼了。孩子在说话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 尤其是当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 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原因, 不要盲目地进行指责, 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关闭心扉。
3. 倾听孩子的委屈
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孩子最想依靠的人, 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最想向老师倾诉。我班的伊思情同学今年7岁, 她父母离异, 亲爸再找个后妈。有一次, 伊思情被后妈误会而被挨骂, 心情很不好。其实我也从伊思情奶奶那里得知了, 但是看到伊思情很沮丧, 我便告诉她:“有什么烦恼的事情, 告诉老师, 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于是伊思情就把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了老师:“其实我是在做作业, 没听到后妈叫我, 却被后妈误会了, 你说我冤不冤啊?”我听了之后便安慰伊思情, 并让她理解后妈。而且肯定地说一句:“孩子, 我理解你, 你受委屈了。”还有一次, 她红着眼睛, 静静地做在座位上, 我看到了, 连忙走过去, 小声地问:“你不舒服吗?”她很生气地说:“弟弟把我的作业撕了, 后妈又骂我没照顾好弟弟, 弟弟他太不讲理了。”我告诉伊思情:“你长大了, 懂事了。你以后好好跟弟弟讲故事, 让弟弟明白道理。老师相信你能行!”尊重孩子心理需求, 倾听孩子意见, 允许孩子保留合理的时间自由权利, 从情感上接纳孩子, 孩子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 乐于接纳教师的教诲。
4. 告诉孩子我想听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渴望别人倾听时,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孩子我想听。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不敢说话, 原因是奶奶经常批评他说话不清不楚, 很厌烦和这孩子讲话。孩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 干脆闭口不说。后来我告诉这孩子, 我愿意听他说的每一句话, 小孩半信半疑, 开始一天就说那么一两句话, 渐渐的他在我的鼓励下, 每天增加了说话量, 如:他今天几点起床;自己叠被子;还自己走路来学校;在路上看见几个学过的汉字……我一直表杨他有进步, 孩子听了很高兴。后来慢慢的他没有戒心, 敢跟我说说他的想法, 我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虽然他的意见有时候偏颇, 甚至不正确, 但这都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认真听取这些意见, 可以帮我们了解孩子, 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最终会有利于我们和孩子沟通。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及时地对孩子的想法表示肯定, 例如说一句:“老师跟你的想法一样啊!”
总之, 试着去学会倾听吧, 你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你。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相信老师的用心倾听一定会换来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和认可, 也一定会换来那一把开启孩子们心门的钥匙。
摘要: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老师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是盲目和无效果的。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倾听,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想法,心门的钥匙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2
我们的家庭尽管是一个再婚家庭,却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一共有两个男孩,老大叫雷昕钰,是自己亲生的,今年16岁,九月份开学后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二(6)班学习,老二叫王子麒,不是自己亲生的,今年14岁,开学后在海淀区清河中学初二(3)班学习。不管是亲生的或者不是亲生的,他们哥俩都成为了我的知心朋友。那么我是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2006年因为感情不和我同前妻离婚,当时老大在清华附中上初中,我就带着老大在离清华附中比较近的地方租房子,那时老大内心是比较记恨我们离婚的,曾经也做出过离家出走、吃安眠药的举动。
为了使老大能够健康地成长,我带着他过着既当爹又当妈的日子,每天早上送他上学,每天晚上接他回家。由于清华附中是重点中学,因此竞争很激烈,学习压力很大,老大喜欢打篮球,每天放学后通过去打篮球来减轻压力。晚上放学后我在学校门口等他,有时候等半个小时,有时要等一个小时,对于他的这份爱好我一直表示支持和理解,老大也对我的这份耐心表示感激。长期坚持打篮球,使得老大的体育成绩比较突出,很快竞选上了班级的体育委员,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回家以后我还要给他做饭、洗衣服,老大做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多,学习比较用功。平常考试结束后,考好了就鼓励他更上一层楼,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考不好了,就仔细倾听他的诉说,并同他一起分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学习改进措施。使得他从进校时的摸底考试倒数几名到班级的前10名左右,老大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周六、周日我常常同老大一起去打篮球或者游泳,同他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多,他从内心里越来越理解我。凡是碰到学习上或者工作上的问题喜欢同我沟通,很快成为知心朋友了。老大的自尊心很强,中考没有考好,自己还哭鼻子了,当我得知他的中考成绩后,没有责怪他,只是让他仔细分析没有考好的原因,并给他讲“祸福相依”的道理。
到了高中后,老大自己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常常挑灯夜战,他的成绩也就直线上升,后来又因为综合能力比较突出,被当选为班长。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一年的磨练,已经完全不用我操心了,成为了一个让家长在学习方面可以放心的孩子。
2008年我又重新组成了一个家庭,老二不是我亲生的,刚开始老二非常抵触我,我当时特别理解,但对他很有耐心,也很快同他成为知心朋友。
2007年老二刚来北京时性格很内向,由于北京与汉中的学习教材不一样,我给他选择了一个海淀区的重点小学——海淀实验二小上学。刚到北京上学时摸底成绩很差,老师建议留级否则会跟不上学习,我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坚持让老二上五年级。为了使他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我克服了工作紧张、压力大的困难,每天放学后都要对他的学习进行辅导,一般让他在十点半左右睡觉,有的题目可能要给他讲很多遍才能真正理解,但无论讲多少遍我仍然不厌其烦,慢慢地孩子的成绩逐步提高。
周六、周日我还会经常带老二参加一些应酬活动,逐步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时我还带老二一起去打篮球,篮球成为我们交流的共同语言,很快老二的篮球天赋被我挖掘出来,成为班里的篮球尖子。这时,我就给老二讲一个道理,为什么你能成为你们班的篮球尖子?那是因为你比别人下了更多功夫,老二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等到2008年夏天,我就给老二报名学游泳,由于老二学得比较慢,我就亲自教他游泳。两天以后,老二就学会了蛙泳,于是以后每天我让他坚持游泳700米,一个月后老二的游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同其他游泳几年的孩子进行游泳比赛了。随着老二的游泳水平的提高,我也及时地鼓励他,学习就如同游泳一样,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也一定能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因此等到老二小学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经成为班级的中上等,但他的体育特长也开始显现出来,同别人交往时也显示出少有的自信。因此,老二同我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了,也就成为知心朋友了。
进入初中后,老二已提前进入青春期,受一些同学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经常还会犯一些低级性的错误,很伤我的脑筋。为了改变老二的现状,我积极同班主任老师沟通,多方配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每天对老二的作业进行检查、辅导和讲解,常常是晚上十一点多才睡觉,周六、周日辅导他复习功课,日复一日,交流多了,感情也就深了。
每当老二犯错时,我都会认真让他讲述犯错的经过,倾听他的委屈,并帮助他分析犯错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要求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改正错误后还是好学生。一旦老二改正了错误,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老二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也会适时对其进行表扬。慢慢地,等到初一下学期期末结束后,老二在各方面均有所进步。
今年7月9日,我被公司安排到杭州轮岗三个月。来杭州之前,我同老大、老二沟通,我走之后一定要他们多帮家里做家务事,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并同老二就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沟通,要求老二每天开始写日记,每周都会把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邮件的方式向我汇报。由于刚到杭州,对这里的气候、环境和工作都不适应,非常想家,也非常担心老二的学习。因此我会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同他联系,每天坚持看老二写的日记并进行批注,同时我也会把自己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经历定期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他,目的是激励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每当我看到老二给我回复的邮件,“爸爸,您要多注意您的身体健康,我已经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我比以前用功多了,您放心工作吧,我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每当我看到老大给我回复的短信:“您要注意身体,我的学习一定会让您放心的!”我的内心感到无比自豪,浑身充满了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我战胜眼前困难的力量。
啊!父爱让孩子们感动,子爱更让我深思:只有经常倾听孩子的心灵之音,才能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经常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只有经常同孩子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才能在我们的谆谆教导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3
在笔者刚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时,经常有同学向笔者反映自己的钱物丢失,频繁地丢失东西,让笔者感觉到事情的严重,笔者意识到必须找到这些丢失事件的原因。
首先,笔者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了一次主题班会——诚信,人之根本。笔者结合丢失事件,将从古至今的诚信故事与当今社会中的许多不诚信现象对比,请学生谈感受,大家的反应非常强烈。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下,笔者组织学生在宣传栏制作了一棵诚信树,让他们把自己的诚信承诺贴在诚信树上,时刻提醒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有个学生的眼神有些躲闪,神情有些不自然,笔者真的找到了“真凶”。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笔者陷入了思考。如果大张旗鼓地批评他,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如果不处理,那么他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来可能会犯更大的错。经过反复的思考,笔者把他叫到了空旷的操场上,将道理跟他讲明白,最后,笔者与他约定会给他保密,孩子终于如释重负,并且向笔者保证自己会改正错误。看着他坚定的目光,笔者知道他真的从心里认识到了错误,并且会加以改正。果然,从那之后,他的表现比原来更优秀,班里也没有再发生丢东西的事情。
事后,笔者也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一味的批评指责效果并不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打开学生的心结。《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有一句话:“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学生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要以信任取代恐惧。”教师批评学生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必须是在尊重下的引领,在理解中的前行。若想使忠言不逆耳、闻过不动怒,尊重、理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转化条件。班主任在批评过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学生的处境,就越能获得学生对自己批评意见的重视与接受。
批评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却不能缺少批评。真正有意义的批评应该是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明确批评的目的,找到教育的着力点。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批评不应是简单粗暴地指责,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更好地改正错误,完善人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简单甚至野蛮的批评,可能会使学生害怕,继而承认错误,但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也就无法从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和改正。作为班主任,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尽量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从而愿意与老师一起交流沟通,解决问题。
第二,善用批评中的艺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诺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抓住学生的心理, 可以尽量在学生的犯错行为中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哪怕非常微小,也不能忽视,可以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气和语言,改变一味的批评,以表扬为开场,将批评融于表扬中,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与体谅,巧妙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才能真正地正视问题,反思自己,从而真正地改正问题。
第三,时刻关注学生,重塑学生信心。无可否认,无论教师运用怎样巧妙的批评方法,批评本身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受到批评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容易在性格发展上产生障碍。所以教师在批评后,一定要时刻关心学生的状态,与学生及时沟通,从各个方面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信心,这样才能达到批评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总之,在学生犯错时,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教育手段,而只有善用批评中的艺术,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枯桃小学)
绘画, 走进孩子内心的绿草地 篇4
一、利用兴趣引领, 激发幼儿绘画的主动性
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主要动力, 尤其是小班幼儿, 刚刚接触画笔, 对笔的控制能力较差, 更不明白要画出怎样的东西。如果教师一味的要求, 势必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开展幼儿绘画活动必须以兴趣为引领, 不必强求幼儿一定画出怎样的效果, 而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让他们喜欢画, 主动画。例如:《笔宝宝跳舞》绘画活动中, 教师向幼儿介绍在一个盒子里, 住着很多笔宝宝, 每天醒来他们都要出来跳舞, 接着教师引导:请小朋友取出一只笔宝宝, 我们让她跳一个圆圈舞好不好?她会跳方块舞吗?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的图形, 而孩子们的兴趣也被点燃, 用一根笔画几个图形, 再换上一根笔, 嘴里还念念有词:让每一个笔宝宝都来跳舞。再看孩子们的绘画, 不仅画出了不同形状的图形, 而且有的孩子还能将几个图形组合在一起, “画”出了变形金刚, 真是太有趣了。幼儿的内心是丰富的, 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设计绘画活动, 诱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激发绘画的主动性。
二、创设游戏情境, 培养幼儿绘画的技巧性
激发幼儿绘画技巧固然重要, 如果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巧, 那将如鱼得水, 更利于儿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因此, 巧妙创设游戏情境, 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和氛围中感受绘画的乐趣。例如:在大班《网鱼》的绘画活动中, 教师提前布置了渔网和小鱼的头饰, 孩子们都戴上小鱼的头饰, 教师戴上大鱼网的头饰, 教师提醒小朋友:老师是渔网, 你们是一只只可爱的小鱼, 我们的捕鱼游戏开始了, 大家小心被捕到啊!听了老师的话, 孩子们又紧张, 又兴奋, 欢快的在教室里东躲西藏, 就像大海中一只只欢快的小鱼。游戏结束后, 教师引领孩子们仔细观察渔网的样子, 并想象渔网的大小, 再让孩子们把用网捕鱼的画面画出来。孩子表现的非常踊跃, 尤其是渔网画得形象生动, 笔法自然。一名小女孩不仅画出来渔网外边的小鱼, 在渔网里边还有几只。老师问:“里边这几只怎么回事?”小女孩回答:“那几只就是刚才老师网住的!孩子观察太仔细, 想象力太丰富了。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采用游戏化绘画教学, 让幼儿不知不觉沉浸在绘画活动之中, 在互动与交流中提高了绘画技巧。
三、丰富自主体验, 唤起幼儿绘画的创造性
绘画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 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展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然而, 传统幼儿绘画活动中, 往往教师先做出示范, 然后幼儿根据示范进行临摹。这样常常造成了千篇一“画”的现象, 严重抑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 幼儿绘画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增强幼儿自主体验, 让幼儿有属于自己的创作。例如:在开展《好看的杯子》绘画活动中, 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增强幼儿自主体验。教师首先利用网络搜集各种各样的关于杯子的图片, 将这些资料制作成PPT让幼儿欣赏, 幼儿看到颜色各异, 形状不同的杯子感到十分新奇, 开阔了视野的同时, 对杯子的感性认识也有所加强。接下来教师引导幼儿要做一个设计师就要有自己的作品, 请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创作的杯子, 孩子们在刚才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进行实践活动。有的孩子在造型上下功夫;有的孩子在颜色搭配上体现创意;教师最后收集了所有绘画, 发现没有任意两个小朋友画得是相同的。在这个案例中, 绘画教学追求的不是“零件”的批量生产, 追求的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注重激励评价, 发展幼儿绘画的持续性
教师的评价决定了幼儿的发展方向, 有些教师习惯性的用“好”或者“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幼儿的每一笔都融入了对事物观察和认识, 应当采用激励评价方式, 一次适当的鼓励, 孩子获得的不仅是一次画画的成就感, 更多的是绘画之路上兴趣、热情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开展《茂密的大森林》绘画活动中, 教师教给了孩子绘画方法后, 一个孩子居然交上了一团漆黑的作品, 教师当时很恼火, 但是理智战胜了冲动, 她问孩子这幅画画得是什么。孩子回答:“我画的是夜晚森林, 小兔子、大灰熊都睡着了。”教师听了很震惊, 继续问:你为什么画夜晚的森林呢?“别的小朋友都画的是白天的森林, 可是我觉得到了夜晚的森林更加神秘。”孩子回答。教师最后将这幅作品评为“最佳想象奖”, 在感动的同时庆幸没有因为武断的批评而扼杀了一个孩子新奇而美丽的想象。
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5
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思想的生命体,每位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他们班主任面前不敢自由、大胆地发表个人意见,更不敢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缺乏真诚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无形中形成一层隔膜。班主任整天“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唯命是从”。进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失去了情谊,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机械的、冷漠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教育原则和教学目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从最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巧对错误,因势利导 大多数班主任心里都希望:一个班级若不出半点情况,整日和谐平安无事就好。每次的班会上,有些班主任总是三番五次地强调学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来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否接受。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压抑,学生怕自己稍不留神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骂,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学习会产生逆反心理。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过分地压制学生,必然会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面对学生的过失或者错误,班主任应该表现出宽容与理解,要掌握好处理班级管理危机时的技巧,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错误、在行动中改正错误,健康地成长。 某日,笔者所带的班级肖同学由于受了风寒,两腿突然发软无力倒在地上,团支书急匆匆地跑到教师办公室告诉笔者事发情况。当笔者赶到教室时,看见许多同学站在旁边围观,甚至班干部也“傻呆呆”地站在旁边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以往的班会中,也不知曾多少次讲过,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可是遇到问题怎么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笔者感到自己作为一位班主任真是失败。当把肖同学送到医院后,笔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对学生大发脾气。首先严厉批评了班干部,指责他们没有采取行动及时送同学上医院;然后又批评那些围观的学生,批评他们没有同学情,没有爱心,不懂得互敬互助;最后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当天晚自习,班长递给笔者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了几行话语:“老师,今天的事让你很伤心,真是对不起。离期末考试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班干部一致向你提个建议:由于我们与其他同学相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我们想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八大组,由班干部分别负责,在班上形成一种互助互爱,又有竞争的学习气氛,争取期末考试每位同学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看完这张纸条,笔者感到心里轻松了许多。 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班主任不能情绪化地胡乱处理。如果以上事例,笔者没有及时处理,而是事过多天后再给学生讲“互助互爱”,那么对学生来说只是“隔靴搔痒”。因此,班主任不能过分压制学生,应给他们一块自由空间,因为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教师善于“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在事件的情境中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换位思索,以诚相待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与同学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面对这些孩子,班主任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多替他们考虑,切勿划伤了他们稚嫩的心灵。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耐心地教导,爱的力量会把学生的错误融化掉。 前段时间,笔者班中的刘同学,由于平时特爱吃零食,一日在小卖部想买零食而身上又没钱,于是从柜台上悄悄地偷了几粒糖,刚好被店老板抓住。当店老板告诉笔者说:“你们班的那位同学经常来我这里偷东西,今天终于撞到枪口上,真没教养。”当时,笔者感到莫大的耻辱。事后,笔者找到了刘同学,但没有用恶语相对,而是耐心地分析事情的性质和错误的严重性,还私下要求班上其他同学不要排挤她、轻视她,努力用一份真挚的温情去感化她。在后来与她的谈话中,她表示以前没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经过这件事后,她将认真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果然,自那以后,刘同学对笔者心存一份感激,并对笔者产生了信任,而她也开始变了,变得更听教师的话,学习也比以前努力多了。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智慧与爱心走进他们的这个世界,传递世间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刘 林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篇6
心理描写,要透过人物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征,进入到他(她)的内心世界去,准确地把握其个性。
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让我给看,描写的是他一次迟到的心理状态,题目叫“害怕迟到”。我摘出一段来给大家看看:
……我早上睡过了。
进了学校大门,教室外边已经一个同学也没有——上课了!
这可咋办?以前的班主任,对于迟到的同学,惩罚可严了,新来的班主任才三天,还没混熟,不知他整学生有何更狠的招?哎!反正今天算是撞枪口上了,谁让你迟到了?自认倒霉吧你。
我小心翼翼,轻轻地走到教室门迪,踮起脚往里看看,年轻的班主任在慷慨激昂地讲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我在教室外边一边跟着默念,一边起着仓皇。
“百万雄师过大江。”
哎!百万雄师都过大江了,我却连教室门都进不去!
“宜将剩勇追穷寇,”
别追了,我就在门外边哪……我心里一紧张,尽是乱七八糟地胡想……
迟到的那种尴尬,那种害怕,那种无助,有过这样的经历的同学太有体会了!这个同学不小心睡过了头,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而站在讲台上的又是一个新来的班主任。新班主任对迟到的态度如何,他心里完全没底。内心的忐忑让他在教室外一刻不得安宁,教室里任何一点动静都引得他更紧张、更惶恐。这个同学的心理描写。很到位,算是抓到了点子。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位,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在车站等车,很无聊。我靠在柱子上看人家打牌,肩一动,衣服粘在了柱子上一一糟糕!那张红油墨写的“寻人启事”没干!我真想将那根倒霉的柱子踹烂。一抬头,我前面一个“灯泡顶”,后肩也红红的,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地在看牌。这家伙也太损了!
不一会,一个“小广州”毫不客气挤开我,也靠在柱子上看牌。我想叫他一声,然而,我也没。该我红肩第二,就不该他红肩第三?我心里特不平衡。
他动了一下,肩被紧紧地粘住了。我以为他要骂一声,然而,他也没,面不改色心不跳,没事一样,继续看牌。
又有了一个同样的受害者,我心里宽慰了许多——继续守株待兔。
这时,一位年轻的中尉,也来看牌,当他要往柱子上靠的时候,坐在那边的一个小男孩叫起来:“叔叔,那柱子上的油墨没干哪!”
我望着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想:这世上的人,都不要长大多好!
(选自小小说《人之初》)
看了上面这两段例文,大家想一想,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7
其实大部分孩子英语成绩不好跟他们的智商并没多大关系, 我们总是从他们的嘴里听到:“我对英语不感兴趣”, 或者家长跟老师沟通时也总说“叫他念都不念, 一拿起英语书就想睡觉。”这些学生对英语的厌倦源于心理学上的所谓“自卑情结” (inferiority complex) 。而这种自卑情结是源于屡学不成, 处境绝望而产生放弃的想法。多班教学和大班教学的现状, 使英语老师忙于备课、上课,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关注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困扰大家的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进行有效的引导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 大部分学困生是因为家庭的缘故, 导致成绩上不去的。刚接六 (8) 班时, 我就发现有个白白胖胖的男孩, 上课总是趴在桌上, 一动不动。作业连着缺交几次后引起我的重视, 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几经询问了解, 孩子告诉我, 爸妈因为天天吵架, 最近在闹离婚, 我跟他说:“我能理解你, 老师小时候父母也常常吵架, 那时候我心里也很害怕, 可是现在我都长大工作, 也成家立业了, 他们也没离成。别担心, 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 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上课铃声响了, 我说, 以后找机会再跟他好好聊聊。可后来我没再找他, 因为之后的英语课他都很专心, 也常常举手, 成绩一直保持得很好。我想孩子需要的其实很简单, 也许只是一个理解、一份关怀。
二、将心比心, 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尊重他们重视分数的本能
追求知识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 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 看到的却是另外的一种景况。“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俗语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分数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夏的一节英语课, 单元试卷发下去后, 一部分学生在高谈阔论, 还有一部分低头不语。这很正常, 每次考试后都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前排的一位男生竟恶狠狠地盯着我。我莫名其妙:“怎么?有深仇大恨吗?”他很生气:“你少加了10分!”本是就是一次开卷考, 我根本就无意打分的。于是我悠悠地回答:“不是开卷考嘛, 没必要那么重视分数。只要期末考认真对待就好了。”
回到办公室, 将心比心想了想, 突然自省:他在乎成绩有什么错, 学生学习不就是为了分数!即使是开卷考也是自己认真做出来的, 分数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情。于是, 放学前找了他把分数校对过来。
再次考试后, 我宣布:“只要你们认真改错, 在试卷上分析出失败原因, 可以不给家长看, 也不用家长签字。”教室里一片欢呼, 孩子们特别高兴。下课后, 我翻看他们的试卷分析, 发现绝大部分都能找到出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与以往他们拿回家让家长签名改错相比, 效果也没有差到哪里。
三、加强家校沟通联系, 教会家长配合老师
其实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大部分家长对怎么帮助孩子学好英语是非常茫然的, 不知道从何下手。有些孩子成绩本来不该那么差, 后来也变成所谓学困生, 是因为他们常常回去跟父母说英语没作业, 或者老师没要求。负责任的老师只好放学留下来让他们补完回去, 可是因为教的班级太多, 留不过来。于是吃力又不讨好的事, 有的老师索性也不做了。结果是学困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最后再抓再补也无济于事了。而有的家长重视的方法不恰当或由于自身英文有限, 所以也无法像督促语数那样去督促孩子学习英语, 这就需要我们在家长会或课后的沟通中教他们如何在家中帮助孩子进行英语学习。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所教的班级比较多, 有时还要跨年段讲课, 面对如此之多而且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 我们无法具体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自身状况与学习情况---即使我们课下做了很多的努力。一周三节的英语课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显然被他们摆在副科的位置, 这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学习价值的正确判断。把客观的现实告知家长, 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提醒家长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况, 培养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给学困生喜欢英语的理由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 学生很难像学汉语一样轻松自如。可以这么说, 英语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生动,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 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 不论哪个成绩段的孩子都不会拒绝一堂有趣的英语课。我常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美妙的音乐、简单的动作、有趣的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课堂活动中, 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8
所谓的第三语言, 指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以外的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的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第三语言, 是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个性的一种反映。
二、第三语言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现状
1. 第三语言“失踪”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但是, 一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一味地板着脸, 目光严厉, 不苟言笑, 使学生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这是大部分教师的“绝招”, 认为这样就可以“震”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刚入一年级的“捣蛋鬼”。僵化呆板的脸部表情, 高高在上的形象, 使课堂气氛压抑。长时间这样的课堂氛围, 学生也会和教师一样面部表情僵硬, 成了学习的“木头人”, 课堂则如“一潭死水”。
2. 实用第三语言“脱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老师不善长使用第三语言, 不愿意用第三语言与孩子更好地交流。有时老师认为使用过多的第三语言, 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在课中一直保持或使用同一种手势、表情。低年级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是短暂的, 使用单一的第三语言, 孩子不会对教师所表达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从而使第三语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课堂则是“南辕北辙”。
3. 滥用第三语言的“负效”
在部分语文课堂上, 个别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过多地使用第三语言, 甚至将自己随意的小动作, 或是不好的习惯带入课堂,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截然相反, 课堂则是“喧宾夺主”。
三、第三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时机
1.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第三语言———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无意注意为主, 有意注意只在课堂中占极少时间, 加上他们的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 因此他们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当声音失去效用时, 教师可以通过搞笑的语言、幽默的表情、夸张的手势或步伐的移动等第三语言, 来刺激他们的视觉, 唤回他们的有意注意。
2. 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第三语言———化险为夷更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只运用第三语言进行教学, 与他只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声势语言一样, 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将以上三种语言作为辅助, 彼此综合作用于第三语言的运用时, 课堂才变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师与生才能互动起来。
3. 结合班级学情运用第三语言———潜力无穷需挖掘
教师在施教中运用第三语言时, 必须紧扣课本的内容, 传情达意地表述书本知识的内涵, 感悟文章中的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巩固知识, 但有的时候也要根据班级的学情, 挖掘孩子自身的潜力,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奇迹的创造者, 他会对文本进行另类的解读。
四、第三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1. 肢体“传声”———凸显肢体语言
由于第三语言有着形象、直观、可见的表象特征, 可不借助任何工具, 教师在课堂上, 可随时运用于字词教学中, 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教学, 可采用动作演示法, 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记忆、应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有时老师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有时你的嗓子沙哑, 或比较疲劳时, 不妨试试我们的第三语言, 你会找到适合你和孩子的第三语言, 会和孩子产生共鸣。
2. 眼睛“传情”———凸显心灵语言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三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课堂上, 教师巧妙地运用眼神来表情达意、组织教学, 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上课铃响, 教师走上讲台, 用亲切含笑的目光环视教室一周, 望望每个孩子, 我想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的开端。如果老师很好地利用了眼睛这扇“窗户”, 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向学生传达信息, 就会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3. 笑声“传信”———凸显情感语言
我们都知道于永正老师, 他的课堂气氛是轻松的, 因为于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对待所有的孩子, 即使孩子回答问题说错, 他也会送给孩子鼓励的微笑, 让孩子找到自信, 重新思考。当然, 作为老师, 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面带微笑, 在孩子们淘气的时候, 我们又应该收敛自己的微笑。面对低年级那些违反纪律的孩子露出不同的“笑”, 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像小品、相声演员一样, 孩子会从你的笑中读懂你要表达的意思。
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篇9
情景 (一) :“嗵”, 一个声响, 某位幼儿不小心绊了一跤, 顿时“哈哈哈”四周一片笑声, 没有人会体会他当时的疼痛, 更不会有人去扶他站起来, 给他揉揉。
情景 (二) :“打架了, 有人打架了!”深入了解情况, 你会发现只是两位幼儿在争抢玩具, 没有人愿意谦让, 于是就拉扯了起来。
情景 (三) :“嘻嘻, 你瞧, 她真笨!”这是当一位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其他幼儿的反应,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讥笑, 而不是去想怎样帮助他。
这些情景都说明了什么?我们在保证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 是否注意到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呢?本学期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首先, 应引导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 体会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 让幼儿体验丰富的情感世界。故事是孩子们最爱听的, 而故事中通常都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和自己的表率指导幼儿体会。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体会白雪公主的善良与可爱, 体会皇后的恶毒、可恶等。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音乐中去体会不同的情感。如:摇篮曲的宁静、安详;进行曲的雄壮有力;儿童歌曲的活泼欢快等。绘画是孩子们所喜爱的, 可以让幼儿欣赏各类带有情感的绘画作品, 让他们从各种色彩中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引导幼儿用心去体会各种情感。如:做游戏时欢乐的情感;打针时体会难受、痛苦的感受;大自然怀抱中舒畅自由的感受等。孩子们的感受多了, 体会多了, 情感世界也就丰富了。
其次, 引导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们常说情感需要交流, 不会交流的人常活得生硬死板。孩子们似乎天生就会交朋友, 但是从前在弄堂口一群群玩耍的孩子, 在今天看来似乎已不可能。那么如何利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 重新引导幼儿间进行情感交流呢?这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课。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 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我们不妨让他们从假设的情景中得到练习与表达。瞧, “娃娃家”中热闹非凡, 生日蛋糕已经端上来了, 孩子们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中模仿着给奶奶过生日;“宝宝”迷路找不到家了, “警察叔叔”热心地为他找“妈妈”;“医院”来了就诊“病人”, “医生”很着急, 忙着为“病人”开刀治病等。有主题的各类活动, 也是锻炼幼儿情感表达的好机会。“三八妇女节”给妈妈送爱心, 并学说祝贺的话;“学雷锋日”人人真做小雷锋, 主动关心帮助别人;“老人节”给孤老送去平日省下的糖果、饼干, 给孤老表演节目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如绘画活动中, 让幼儿用色彩、图案表达自己高兴的、愉快的、悲伤的、害怕的情感。在朗诵活动中, 用小声的轻巧的声音读出春雨的“滴答”声, 表达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 帮助幼儿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幼儿年龄小, 不会自己来调节情感, 教师必须寻求有效的方法, 逐步培养。如:常常发现一些幼儿高兴起来就没个完, 怎么也无法从兴奋中平静下来。这时可以用一句很有效的话来引导:“把高兴蔵在心里”。常常有许多幼儿会发生争执, 情绪暴躁。这时, 可组织幼儿及时讨论:“请小朋友想一想, 生气、发火能解决问题吗?”“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呢?”还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口语式的指导语, 让幼儿通过自言自语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如:当幼儿在做体育活动的平衡动作时, 教他们说:“要勇敢、不害怕!”在大家争抢玩具时说:“我要谦让, 让你们先玩。”特别对胆小、害怕的幼儿, 更需要经常鼓励他们, 使他们常有成功的喜悦, 这样即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也使他们从不安、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学会倾听, 走进孩子的世界 篇10
一、倾听孩子的心声
用心听。我们的孩子, 因为智力问题, 语言表达不完整, 很难说清一件事情。但实际上, 他们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 向老师问这问那, 也会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 讲述自己见到的人、遇到的事。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聊天进行情绪发泄, 而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作为老师, 孩子尊重、信任的人, 有责任成为孩子的“发泄”对象, 让孩子尽情地讲, 讲出自己的快乐, 讲出自己的悲伤。
用心理解。我们的孩子说话缺乏条理性, 没有重点, 经常缺少句子成分, 让人听起来不易理解。但他们的话一定是最真实的, 不掺杂任何目的性和利益性, 是最纯洁、纯真的话语。其实很容易理解, 只要是用心倾听, 用心理解就能够听懂。
用心接受。我们的幼儿, 他们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爱好。孩子们除了和家人在一起, 就是在幼儿园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因为听他们说话的人少, 所以他们喜欢和老师、同学聊天。我们要用心接受孩子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 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与他们聊天。这样我们会离他们更近, 他们会更亲近我们, 更信任我们。
二、在游戏中倾听
做到全神贯注倾听孩子讲话的一个关键是要以积极的方式做出反应。通过确保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来体现出你期望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开始做“游戏式倾听”时要注意是什么让孩子发笑, 以便能做更多令他发笑的事。要扮演一个毫无威胁性但又很有趣的弱者。比如, 如果孩子要你追赶他, 不要以为你该装妖怪去追他, 你只管弄出点追人的声势, 但不要让自己追上他。可以让自己偶尔揪住他的后衣襟, 或抱住他, 但最后总让他逃脱。游戏以孩子为主, 教师的作用是通过笑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游戏的要点是亲昵、活泼地与孩子接触, 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把这种游戏叫做游戏中的倾听。孩子会认为这是最奇妙的一种游戏。你的任务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占上风, 让他平平安安地主持游戏, 同时你要时时留心他的倡议及反应。在不改变他所选择的游戏的前提下, 你要想办法让他尽情地笑, 尽情地说。
三、在活动领域中学会倾听
好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促进学习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熏陶。“教”与“学”不应该只是分别站在透过主动、积极、互惠的交流, “教”是为了加强“学”。在活动领域中, 要做到“小题大做”, 这就来源于尊重和幼儿有关的每一件事。
科学活动在我们看来, 燕子不是红色, 对孩子而言红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 他希望世界万物都是红色。我们教师应以欣赏、发展的目光看待幼儿,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 认真倾听幼儿的讨论, 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在语言活动中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教师问图上有什么?幼儿回答“图片上有小鸟。”老师应答应:“图片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同样让孩子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这样, 既维持了孩子原来的意思, 又引导了孩子, 时间长了, 孩子便能学会讲完整的话。
在户外活动中, 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 你不要不耐烦, 要让他说完, 让他宣泄, 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不爱说话的孩子原因有很多, 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等。在这些孩子面前, 老师首先要与他们多说话, 引导其产生交流的欲望。当他们说的时候, 老师更要耐心地听, 边听边猜, 边听边帮助他们放松情绪, 使他们逐步产生想说的欲望, 说出心里想说的话。作为倾听者的教师, 你的最终目标是让幼儿想说、敢说,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11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0066-01
在教育这块田地里耕耘,教师需要给“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要用心享受教育的过程,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个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乐园。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令笔者明白,教育就是理解,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挫折时,教师要接纳学生的不良情绪,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评判,站在父母的角度进行安慰,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在意识到了与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性之后,当笔者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便会静下心来,让自己远离愤怒,远离“说教式”的指责,从了解学生的心理作为教育的切入口。
作为班主任,每天中午笔者都要到学生宿舍监督学生的午休。一天中午,乐乐和宸宸不知为何竟然打起架来了。待笔者发现时,两个人正扭打在一起,谁也不让谁。笔者将两人分开后,让他们各自冷静20分钟,然后再进行处理。乐乐长得高大、壮实,但是好动、性格叛逆,宸宸长得瘦弱,性格内向,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乐乐和宸宸的父母都很在意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不小心被别人蹭了一下,虽然没有大碍,但是也要将孩子带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在乐乐和宸宸都冷静下来之后,笔者让他们轮流说明事情的经过。
乐乐说:“宸宸用脚踢我的头,我觉得很疼,然后就打了他。”
笔者听后马上附和着说:“你肯定是疼极了,否则你不会动手打他的。”
乐乐用感激地眼神看着笔者,小声地说:“老师,你说的对。我是感觉头很疼才踢他的,然后他就用脚来踢我,接着我又打了他,现在我的头还一直在痛呢。”
此时,宸宸正在小声地哭泣。
笔者对乐乐说:“我很理解你,你没有错。现在我来问问宸宸,好吗?”乐乐很配合地点点头。这时,宸宸哭着对笔者说:“乐乐先用屁股撅我,占用我的床位,我才用脚踢他的。”笔者听了宸宸的叙述后,对他说:“你一定是很生气才踢他的,你认为他在欺负你。”
宸宸感到很意外,点点头继续说:“老师,乐乐以前也总是占用我的床位,欺负我,每次我都忍着。今天我实在是太生气了,就用脚踢了他,他也用脚来踢我,还弄到了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到现在还疼呢。我这是在反抗他。”此时,乐乐和宸宸都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找理由,以证明自己没有错。
于是笔者真诚地对他们说:“无论你们是‘出手’还是‘出脚’,都是有原因的,接下来我们就把各自的家长请过来,一起到医院好好做个检查。去医院之前,我们先来商量一下,医药费谁出呢?”
乐乐抢着说:“我多出一些吧,是我先用屁股撅他的。”
宸宸小声地说:“我认为应该一人出一半,我们两个都有错。”
发现两个学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于是笔者马上说:“这样吧,我们先统计一下谁打对方的次数多,多的就多出一些医药费吧。”
乐乐认真地说:“我数了一下,我打了宸宸十多下,他打了我正好十下。好像我打的次数多一些。”
宸宸也认真地说:“我打的次数好像是十下,我是用脚踢,乐乐有时候是用脚踢,有的时候是用手打,应该是我打得重一些。”
乐乐和宸宸一个说自己打的次数多一些,一个说自己打得重一些,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此,笔者很感动,于是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好孩子,老师不会让你们出钱的,去医院检查的钱就让老师来出吧。”接着又问他们:“你们现在感觉还疼不疼呢?”乐乐开心地说:“好像不疼了。”宸宸也附和着说:“好像没有什么感觉了。”
笔者继续问他们:“那我们还要不要请家长过来一起到医院做检查呢?”
乐乐和宸宸异口同声地说:“不用了,我们想去午休了。”
在处理此次打架事件中,笔者通过与学生展开对话,从了解学生的内心开始,令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并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看着乐乐和宸宸互相道歉后手拉着手一起走进学生宿舍,笔者心里感到很欣慰。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在处理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够愉快地接受处理的结果。
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成语的世界 篇12
一、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成语故事
5-6岁的儿童处于形象思维持续发展的时期,虽然头脑中已储存了许多实物、符号与表象,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了较好地发展,但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选择成语故事时应该考虑:
1. 难易度。
成语故事内容宽泛,选择故事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幼儿学习兴趣的高低。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可考虑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易于理解的成语故事,比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中大班孩子理解能力相对较强,能引起他们思想共鸣的,可以是一些内容深刻的成语,比如《南辕北辙》《讳疾忌医》《害群之马》等。
2. 艺术性。
有些成语故事语言深奥,幼儿很难理解。但也有一些成语故事的撰文较优美,有些现代版的成语故事书籍更是配上了优美的图片,给人以“美文、美图”的感觉,还可以使幼儿在受到良好视觉冲击同时产生浓郁的兴趣。比如在《一叶障目》的画面中,山村景色美丽迷人、绿树成荫,再配上优美的文字,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3. 教育性。
幼儿成语故事往往蕴涵着智慧和哲理,为了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性便成了选择成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选择具有启蒙意义和幽默诙谐特点的寓言成语故事,如: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狐假虎威》等;表现坚持不懈精神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乐不思蜀》等成语故事。这些故事深得幼儿喜爱,孩子们在快乐愉悦的学习中得到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二、利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全方位地开展成语故事活动
人对于一样东西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而往往是在反复接触中才会生出一种热情。我们利用日常生活、家长资源、游戏等不同的形式,促使师幼、幼幼、家幼之间互动起来,从而使成语故事活动真正活起来。
1. 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故事活动。
为使幼儿充分接受成语故事的熏陶,感受其中的博深道理,我们在每日生活各环节随机安排20分钟进行诵读,如晨间、午饭前后等,或每天让一幼儿事先准备一个故事进行讲述,在朗诵复述中幼儿的表现力、交往力、自信心得到了提高。经过日积月累,不少孩子竟成了“故事大王”。
2. 游戏中的成语故事活动。
在玩中学永远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日常的成语诵读基础上,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成语故事,比如:接词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熟”字来,请幼儿用这个字接出成语,孩子们则争先恐后的说出“熟能生巧”;拼词游戏,在区角游戏“字宝宝乐园”中,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文字,让幼儿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最后拼一拼,拼出成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积极,增加了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3. 亲子共读的成语故事活动。
要让成语故事教育形成一种氛围,少不了家长的协助。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先预告孩子,让他们向家长了解内容、了解所引申出来的意思,第二天孩子的发言往往更精彩,对故事的理解也更深刻。在让幼儿当众讲述故事之前,也要请家长做幕后英雄,给孩子讲述故事,引导孩子理解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或者“家校路路通”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构建一个“家庭学习共同体”。
三、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开展成语故事活动
1. 画面欣赏法。
图片、录像、投影可以直观生动地表现出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把美好的情景展示给幼儿,给他们美的感受。如果再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解,就可以牢牢抓住幼儿的心,让他们在优美画面欣赏中很快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 愉快诵读法。
诵读成语故事可以为幼儿以后当众讲述提供基础,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比如两个幼儿对读,接句诵读,接字诵读、看语句读等等。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对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诵读简短的成语故事是最愉快、最有认字成就感的一件事。
3. 情景表现法。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推荐阅读:
走进孩子内心09-12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09-14
走进孩子的心灵09-01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07-05
让绿色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05-12
走进孩子心里09-24
走进学生的内心07-11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感悟童心,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07-01
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