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内心(通用12篇)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1
在初中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更加渴望平等自由,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在学习中、生活中充分展示自我。针对这样的教育群体,教师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并受到教育。
笔者在工作中尝试开展了“情感模式”教育方法,以情感为抓手,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关爱和帮助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和他们成为朋友,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渗透,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 以平等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内心感受到尊重
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眼中都应当是平等的,但是相当多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单纯地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划分学生等级或是区别看待的依据,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容易挫伤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无论成绩好坏,学生都应该平等地享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不歧视学生,处处以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对待优秀生与学困生是同样的尊重,并且在班级宣扬平等的理念,消除一些学生因为自身成绩低下而产生的自卑情绪。久而久之,这样的理念就会逐步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让班级全体学生都尊重学困生,也能够让学困生的内心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的效果正是教师所期望的。
2. 以民主模式开展管理,让学生积极性得到释放
在班级各项管理工作中,学生不应该成为旁观者,教师应当设置一些平台、载体让他们参与其中,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例如,在班级管理制度的设计方面,笔者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要求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在学校通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设计出更加符合本班级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都在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班级管理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如各小组可以采取动态竞争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建立量化考核档案等,这些方式都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在民主参与中增强责任感,也是提高学生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3. 以热点话题组织讨论,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引领
初中生的生活是灿烂多彩的,其中也夹杂着青春的诱惑。“早恋”现象是师生不可回避的内容,青春期对异性的懵懂爱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正确处理这一问题,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笔者在这个环节,没有采取穷追猛打的方式,而是将这一话题摆上桌面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在这样的年龄段播种爱情能否收获甜蜜的果实,未来的人生有多大的变数等。同时还以“大家都是兄弟姊妹”为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这样的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内心豁然开朗,明白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够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消除了“早恋”思想滋生的土壤,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引回学习之中,这样的教育引导成效非常明显。
4. 以心理疏导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长不再烦恼
青春期的初中生讲义气、好冲动,稍不注意就会酿成恶果。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影响学生的学习。对此,笔者从两方面着手:
(1)亲自出面或者要求班级干部出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矛盾进行及时的调解、处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消除因一些误会产生的矛盾,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
(2)向学生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QQ号、手机号码,允许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向教师倾诉,谈一谈自己面临的困惑,寻求教师的帮助。笔者在承诺为学生保密的情况下,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出他们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不妥之处,指出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走出思维的死胡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5. 以和谐氛围感染学生,让学生阳光地融入生活
在初中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总有一些群体与其他同学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中大部分是学困生,学习的滞后容易让他们将内心封闭起来。
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在班级开展了团结互助活动,安排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班级干部和后进对象结成帮扶对子,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改良他们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思想上进行疏导,鼓励他们站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迈步,不仅和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而且和相同能力基础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相互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班级营造和谐的氛围,让这些学生阳光地融入学校生活。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在学生内心产生强劲的促进动力,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再自卑,更加自信。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情感因素的渗透和熏陶作用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初中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优化教育的措施,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快乐。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2
B00001
自习第3节才下课,我就接到政教处魏主任的电话,主任说:“今天他巡宿舍时,我班的罗XX同学跟管理员吵架,用白话对管理员说了一些‘出口话’,骂得非常难听,并已经叫这位同学写检讨书,希望班主任处理一下。”我就说:“好的,主任。晚上我先找他谈谈,看他怎么说,我一定会解决的。”
晚自习第三节还有30分钟时,我走进教室,到罗XX同学面前问他:“今天的事,检讨书写了没有?”他说:“老师,还没写完呢?”突然我有一种想法,让他到讲台去当着全班同学检讨,想到此,我又对他说:“要到讲台上去检讨!”听到这句话,那位同学突然脸上一阵红说:“老师,不会吧?”我就说:“有什么不会啊!就是要上讲台去说!”说完就走了。
过了10分钟,我又走进教室,用眼神暗示罗XX同学上讲台检讨,我本以为他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走上了讲台,进行了检讨。可是,我突然发现他的检讨讲得也有一些道理,他说:“今天中午休息时,他正在劝说没有按时休息的同学快点,声音刚好被管理员听到了,就说他不按时休息,如果这样就要扣班级量化管理评分。听此,他就觉得管理员太过分啦,就跟管理员争吵起来,恰好被主任见了。”他又说:“他虽然有错,但是管理员也有不对的地方,动不动就拿扣分来压他们。他认为管理员素质那么低,不会尊重我们学生,因此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听到此,台下的同学都笑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突然觉得台下有部分同学是认同他的看法的。此时我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这样做会不会给他造成心理伤害?他以后还会不会见我面时给我打招呼„„
此时,我觉得该如何评定这个学生非常难,既不能否定他做得不对,又不能完全否定他做得对,因为无论持哪一方面,我觉得都会给学生伤害。因为如果说学生不对,那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觉得班主任不讲道理;如果说学生做得对,那就会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所以此时我先肯定他说得有道理,确实管理员素质可能低了点,有时候确实不了解情况,做得不对。但是罗XX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管理员大妈那么老了,即使她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应该要尊敬她的啊。而且你都知道管理员素质不够啦,你还要跟她争吵,那不是也显得你素质也低吗?而且你是接受了比较高的教育了,管理员大妈没有接受多少教育,所以你更不应该跟管理员争吵啦。如果按你这样的想法,对你不尊敬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尊敬他了是吗?如果你父母不尊重你,你是不是就不尊敬他们啦?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个疯子骂,你就觉得这个疯子不尊敬你,你就跟他争吵吗?我觉得你不可能会这样做的是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多点忍让,体现自己的品质。最后,我还说,罗XX同学让你上讲台来检讨可能会伤害你的自尊心,在此老师向你道歉。讲完这些我就走了。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由此,我又想到了这事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觉得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尊重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不能凭感情用事。那是早上上完第一节课后,数学老师说我班有十几位同学还没到,听此我心里非常恼火。又听她说XXX同学早上来时,都见他妈妈送他到校门口了,第一节了还是没见来上课,真是的。听到此,我真是火冒三丈。就径直到教室找这位同学,刚好一进教室就见,我就直问:“XXX同学,今早第一节怎么不上课?”XXX同学说:“我现在才来!”听此我更是觉得他太过分啦。就说:“今早我就见你妈早早送你来学校,还这样说!”说完,我马上气愤地离开。这之后好多天,这位同学见我,都是低着头走过去,不跟我打招呼。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而不是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乐趣,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觉得班主任素质太低,那么班主任工作就更难做。所以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害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3
在我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有两个小故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让我明白,必须用心和爱,带着责任感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实现与他们心灵的交往,从而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集体大逃亡”的反思
案例1:我在未征得学院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以为会被批准,因为出发点是好的),于周二时告诉学生说春游定在本周四(与授课教师协商调课),并同学生们商定了游玩地点。可到了周三得到学院紧急通知,班主任不能擅自带学生外出,于是取消了该活动。学生们一时不理解,于是在周四一大早,大多数学生私自逃课来到了游玩地点,给班级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了安全,我在领导的指示下,立刻来到了他们游玩的地点,没有愤怒,没有指责,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以备不时之需。也许是我的“软弱”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愧疚感,事后,他们主动向我认错,说是一时冲动,根本就没考虑问题的严重性。
事情发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难道错全在他们吗?分析来分析去,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有组织活动的需求和权利呀!他们十六、七岁花一般精力旺盛的年龄,加上学业压力较小,若没有释放的空间,必然会找机会把多余的精力释放出来。
其实,导致学生集体反抗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班主任出尔反尔,许下了不能兑现的诺言;二是在诺言不能兑现之后,没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让学生的抵触与反抗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一诺千金”,这是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我们诚实守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个平等的心灵交往,不要轻易给了学生们一个允诺,学生都期待着你践守诺言。一旦不能实现,教师在学生心里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也就失去了信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教学与生活过程,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兑现的诺言,此时,教师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考虑不周,给学生一个解释,而不是简单的置之不理或强行取消。
作为一个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说到做到。在给学生一个许诺之前,一定要考虑成熟,不轻易地让学生丧失对老师的信任。
爱与责任,消除学生心理的阴影
爱与责任,历来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爱心与责任感的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特级教师李镇西在1999年出版的《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会让一个教师不计任何得失,心甘情愿地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2:一个冬日的上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我班的一个女生红着脸怯生生地问我有没有时间,她说有很多心理问题请我帮助。我欣然地接受了她的请求。这样就开始了我和小芳(化名)的交往。
从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知道她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善言辞,母亲很善良,很慈爱,可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在几年前的一次发病过程中不幸遇车祸而亡。她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已成家,下有一个妹妹。妹妹辍学在外打工。自己上学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在学校,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他们谈论的话题自己插不上嘴,而学习似乎也没什么起色,学校宽松的环境经常让自己无所事事。在家里,忍受着嫂子的冷言冷语和对妹妹的负疚感。最主要的是,自己时不时地想起母亲,很难接受母亲不在的事实,又不敢与同学们提起自己深深的思念。自从母亲去世后,母亲成了自己生活中的阴影,挥之不去,难以消解。在高中,由于紧张的学习有时会冲淡这种思念,可现在,轻松的学习使得自己有太多的时间沉浸在这种痛苦之中,无法摆脱。她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认为自己内向,不善于交际,设什么特长,对学业缺乏信心。
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我一直鼓励她讲下去,完全充当了一位倾听者的角色。她终于将心里压抑太久的情感宣泄了出来。在她讲完之后,我首先肯定了她的作法。当自己觉得有问题时敢于找老师,这说明她并不是真正的内向,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我举了一些教育事例让她明白,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但是可以改变现在和未来。其次,我指出造成她目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沟通过于自闭所致,必须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建议她平时多与同学们交流,同时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尽量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自此以后,我开始关注起小芳来,在我的课堂上,我仔细地观察她,经常鼓励她回答问题,慢慢地,我发现她开始笑了。作业也做得非常认真,有时还在课间向我提问一些专业问题。每次只要她一有进步,我就表扬她。后来我发现她的文章写得不错,就鼓励她向杂志社和学校的网站投稿,并借给她一些课外书和工具书。暑假来临前,我又帮她联系了一份校内勤工俭学的工作,尽管报酬不高,每天只有二、三十块钱,只能做二十天左右,可她做得非常地努力与认真,并尝试着与工作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就在第一份勤工俭学期间,她给自己找到了一份家教,家长就是做第一份工作时认识的。这真让我们高兴——已经能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了,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第二学年,她参加班干部竞选,成了班上的学习委员,时常看到她灿烂的笑脸,我发自内心地笑了……
爱心与责任感让案例中的“我”不仅仅在学生主动找上门来时给予真诚的帮助,以一种倾听者的身份听学生的心理之声,而且长时间地关注、帮助、鼓励学生,让学生摆脱因家庭不幸造成的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想,当初接受学生的咨询,倾听她的故事,完全是出于一种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她其实不是我自己带班的学生,甚至不怎么认识她,只给她们上过几次课,但看到学生求助的眼光,我毫不犹豫地请她坐下,听她讲述。其实,她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名帮助者,更多是一位倾听者,让她将内心压抑太久的情感吐露出来。而对她后期的跟踪指导则主要是责任感以外的爱心。爱让我付出关心与关注,让她有机会体验交往带来的乐趣,体验另一种生活状态,体验成长的自豪感等等。
尽管这两件事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它们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时刻激励着我努力探索与学生交往的途径与方法。我深深地知道,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共同地哭,共同地笑,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成长与发展。
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 篇4
1.“蹲”下来听孩子说
“真的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就变成一个孩子吧!”老师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就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 “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他们的心里话。
有这么一个案例,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在看一个雕塑家在对一块石头进行雕凿, 当雕塑家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一匹马雕凿出来的时候, 这个孩子就问这个雕塑家:“你怎么知道这块石头里面有一匹马呢?”成年人都知道, 石头里面是没有马的, 马是雕塑家雕凿出来的, 而孩子的想法却与成年人的不同。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就不会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 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所感一一告诉你, 只有常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孩子的想法, 我们才能拥有那孩子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像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个陌生且新奇的世界, 从而理解孩子那常常让我们感觉莫名其妙的行为。
又比如我班里有个名叫林子樱的小女孩, 她就很讨厌和父母说话, 因为父母并没有“蹲”下来听孩子说。一次, 林子樱想报名参加一个音乐兴趣班。妈妈听了之后便说:“学音乐肯定会影响学习啊, 不行!”而且妈妈还一再强调, “音乐不是小升初考试的科目, 不需要学。”林子樱几次想解释都被妈妈“不可侵犯”的语气吓回来了。她只好选择沉默而且学习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父母应该“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即使孩子做的事情真的不对, 也不能急于责备, 而应该认真地询问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不容侵犯的权威往往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许多老师潜意识里总喜欢从孩子的话里挑毛病, 他们倾听孩子说话也是为了矫正孩子错误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老师们却常常因此打断孩子的话, 让他们失去了说的兴趣, 导致老师难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班有个男孩叫黄宇杰, 性格活泼开朗, 与老师关系十分融洽, 老师让他管好班级钥匙。有一次, 老师问小泉:“为什么今天连续两次迟到?”黄宇杰懊恼地说:“爸爸不送我上学。”我听了以后非常不解, 但我知道孩子平时都是提前到校打开教室门, 所以没有打断孩子的话, 继续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原来黄宇杰爸爸把摩托车卖了, 没有车子送女儿上学, 所以今天迟到了。我听了之后, 告诉黄宇杰:“没关系, 你已经为班级做了许多好事, 大家会感激你。”黄宇杰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 便不再懊恼了。孩子在说话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 尤其是当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 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原因, 不要盲目地进行指责, 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关闭心扉。
3. 倾听孩子的委屈
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孩子最想依靠的人, 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最想向老师倾诉。我班的伊思情同学今年7岁, 她父母离异, 亲爸再找个后妈。有一次, 伊思情被后妈误会而被挨骂, 心情很不好。其实我也从伊思情奶奶那里得知了, 但是看到伊思情很沮丧, 我便告诉她:“有什么烦恼的事情, 告诉老师, 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于是伊思情就把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了老师:“其实我是在做作业, 没听到后妈叫我, 却被后妈误会了, 你说我冤不冤啊?”我听了之后便安慰伊思情, 并让她理解后妈。而且肯定地说一句:“孩子, 我理解你, 你受委屈了。”还有一次, 她红着眼睛, 静静地做在座位上, 我看到了, 连忙走过去, 小声地问:“你不舒服吗?”她很生气地说:“弟弟把我的作业撕了, 后妈又骂我没照顾好弟弟, 弟弟他太不讲理了。”我告诉伊思情:“你长大了, 懂事了。你以后好好跟弟弟讲故事, 让弟弟明白道理。老师相信你能行!”尊重孩子心理需求, 倾听孩子意见, 允许孩子保留合理的时间自由权利, 从情感上接纳孩子, 孩子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 乐于接纳教师的教诲。
4. 告诉孩子我想听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渴望别人倾听时,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孩子我想听。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不敢说话, 原因是奶奶经常批评他说话不清不楚, 很厌烦和这孩子讲话。孩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 干脆闭口不说。后来我告诉这孩子, 我愿意听他说的每一句话, 小孩半信半疑, 开始一天就说那么一两句话, 渐渐的他在我的鼓励下, 每天增加了说话量, 如:他今天几点起床;自己叠被子;还自己走路来学校;在路上看见几个学过的汉字……我一直表杨他有进步, 孩子听了很高兴。后来慢慢的他没有戒心, 敢跟我说说他的想法, 我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虽然他的意见有时候偏颇, 甚至不正确, 但这都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认真听取这些意见, 可以帮我们了解孩子, 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最终会有利于我们和孩子沟通。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及时地对孩子的想法表示肯定, 例如说一句:“老师跟你的想法一样啊!”
总之, 试着去学会倾听吧, 你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你。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相信老师的用心倾听一定会换来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和认可, 也一定会换来那一把开启孩子们心门的钥匙。
摘要: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老师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是盲目和无效果的。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基础,是根本,是学生调动自己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取信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初始,是自我感悟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体验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特征。阅读体验,它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引导体验
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是以情趣为基础的。情趣贯穿了阅读的全过程。只要引发了学生的情趣,唤起强烈的朗读欲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在阅读中去感悟、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新课导入时,我关掉所有的灯和窗帘,教室里犹如黑夜,请同学们欣赏北京的夜景—整个北京城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一边利用CAI展示北京的夜景,一边配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于是,孩子们端起书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了起来,走进北京的夜晚,体验北京的夜晚的明亮与辉煌。
课堂质疑,带着问题去体验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新课程理念指引我们要让学生勇于质疑,主动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去思,就能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文章的美妙之处。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课文内容虽然较长,但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出人意料的情节产生的吸引力,能抓住孩子的心。刚出示课题,孩子们就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之间怎么啦?”我笑了笑,问:“很想知道吗?”孩子们点点头,“那你们就赶快读读吧!”整体感知后,又有一学生告诉我说:“老师,这篇课文写的真有趣!”我随机问道:“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来读读,画上线。”于是,同学们又一次进入阅读,边读边勾画文中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在读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悟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感受小动物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反复朗读,品读体验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次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是一种美妙的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和情趣的课堂。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组读,对读,赛读,以及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并能通过诵读再现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部分提出:“具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让他们交流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把这些词句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然后积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学生能够从文中积累好词佳句,也就体现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理解,进一步体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感悟语文 篇6
【关键词】感悟语文;语文教学 ;情感教学;以“活”为本;以“情”为首; 以“养”为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似一泓泉水,滋润心田,语文似精彩演出,拓展视野,语文如美妙歌曲,扣人心弦,语文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语文教师要想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艺,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感悟语文,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索、修炼、超越自己。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感悟语文、品味语文。
一、语文教学以“活”为本,以“情”为首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针对学生的特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感悟语文、品味语文。“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吃透教材,研透学生,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和对语感、品质的积累,在春风化雨般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把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创新性融进在语文教学中。对不同的题材文体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年龄、心理、基础、学习能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与方法,真正的烹调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满汉全席”,充分运用PPT、电子白板、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让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更易于接受。大家还记得吗?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经典的专题节目叫做“开心学国学”,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国学大餐呈现给大家让人大开眼界、陶冶情操、荡涤性灵,从中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知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博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新精神和新希望。2014年7月6日《中国成语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的电视节目新品牌,再掀传统文化热潮。抓住“成语”这一中华文化的语言精华深做文章,用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吸引全民的参与和关注,让成语这一“语言冷门”成为了“文化热点”。晋级比赛的优秀选手有90%是年轻人,带动了青年人热心传统文化的风潮,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生活处处皆语文,相信老师们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新教学的新曙光与新模式。
语文是充满了智慧、思想、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感悟语文,以情为重,语文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古人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语文教材则情满每一篇,师生人人皆有情,教师难道不会凭借着师生之间的相容力呈现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吗?教师难道不会凭借着对学生的感召力、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智慧的主动力去汇聚成诚挚的情感纽带吗?难道教师不会自然而然的把教材融入师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吗?难道教师不会触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精华汲取并用向善的力量指引他们成才成人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吗?学生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加上教材的丰富情感,就会自然流露对教材和对客观现实的人之常情,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绽放出的灿烂火花吗?
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徜徉在世界文化的长河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一颗最璀璨最硕大的光彩夺目的明珠,中国文化以极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闻名于世。那魅力是什么呢?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就应承载和发扬这种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以优美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更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文学典故、传奇历史、励志故事在恰到好去的和学生分享,不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调动他们的兴趣爱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用精湛的教艺启迪学生,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的探索求新知的优秀习惯,指引细心品味知识的真谛,指引学生认真品赏语文学习的价值,具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难道不会是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吗?这难道不是引导学生用内心去真正的感悟语文吗?古人曰“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古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古人能如此勉励警示自己,而今天的我们尤其是莘莘学子应该从中吸取点什么吗?试想想:这三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什么形象吗?能不发人深思吗?这些古文化难道不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精华吗?难道不富含着吸引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神奇魔力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也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心怀大志吗?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心里怀有“春天”、永驻“太阳”才能把“阳光”撒播到学生心里,只有自己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艺、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才能真正拥有为人师昂首挺胸的脊梁;语文教师要想成为讲台上的一道最美的风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必须俯身潜读、超越自我,把自己的人格美、形象美、知识美、语言美、PPT美、微课美等融成师表美,在学生的面前充分展示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以言传身教陶冶学生,让学生人人能成才,个个能出彩,让语文教学成果辉煌!
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生活因语文而精彩!
解读文本,走进作家内心世界 篇7
一、审读题目为解读之基
《鼎湖山听泉》是著名作家谢大光创作的一篇优秀散文, 文中详细介绍了鼎湖山的奇妙泉声以及听泉时的微妙感受。在聆听泉声的时候, 作者认识到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其中又获得了对生命、历史以及人生的体悟。听和视的过程就是作者心灵和山的触碰过程, 谢大光在聆听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 课前导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是《鼎湖山听泉》, 但文中真正提到的听泉却很少, 那么同学们想想看, 作者所拟的题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提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着“泉”字, 所以文章的重点在于“听”。纵观全文, 听是一种认识, 是一个过程, 只为揭示泉的作用。进而学生分析出问题的结果:听只是认识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歌颂泉。学生理清了这一问题, 我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听泉的过程就是内心自我净化的过程, 鼎湖山的旅程就是心灵放飞之旅。
二、理清线索为解读之重
讲课伊始, 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泉水流淌的音乐, 让学生用心去感知并伴随泉声朗读课文。在这种幽静的氛围下, 所朗读出来的不仅是天籁之音更是心灵的净化之音,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也能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的内心, 与作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文中作者进入鼎湖山的时候正值暮色, 加上蒙蒙细雨心情不禁有些惆怅。当作者登上桥, 闻见泉水声音时, 却生发雀跃之心。随后, 由泉水想到了女儿, 并心生爱意。进而从普通的欣赏转换成好奇心驱使下的爱意, 并用心去领悟和感受泉水的声音, 作者不仅行文流畅还做到了浑然天成。
鼎湖山的古老却因为如天籁般存在的泉声变得年轻了, 还透漏着童稚的生气。这些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也让作者的灵魂融入到了清澈透明的境界。当写到“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飞瀑落下深潭……”可以想象, 作者的心此时已经完全被泉水的声音所打动并陶醉于其中, 从而因势利导地指出了泉水才真正是鼎湖山的灵魂。从观看不得到听中所感、所悟、所愿, 之所以一切自然, 就在于一个“听”字。当学生带着感动朗读到此, 我让学生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学生说:“是优美的自然环境, 朗读过程就如行走其间。感受到水流在周围环绕, 舒适又温暖, 而胸中似乎有激情在涌动。”由此可见, 这时的学生已经深入到文本之中, 学生情感、文本内蕴以及作者的内心融三为一了, 只有解读文本达到这样的境界, 学生才能感受到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岁月、历史、自然、生命的变化。文章不是无情物, 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自然就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紧扣内容为解读之本
解读文本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 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使学生披文入情, 首先要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并让情感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让学生深刻体悟到作者的情感,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一起显现。
文章用词有其独到之处, 如文中“入夜, 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用了“传送”而不是“传”, 词汇虽然使用的有些抽象, 却能让学生感受到鼎湖山的亲切, 它将天籁之音送到游人枕边, 因此, “传送”比“传”相对生动准确且富含情趣。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文中不一样的“用心”, 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 如果我们只是用耳朵去听泉声就行了吗?能欣赏到泉声的美妙吗?学生就会明白, 仅用耳朵或眼睛, 是不能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美的, 就会与美的魅力失之交臂。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 还要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技巧。如, 在读到庭院漫步时, 我问学生, 这里没有写泉声, 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呢?学生回答, 作者之所以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鼎湖山的历史变迁, 也是为写听泉做出有效铺垫, 并突出文章的核心。从上述不难看出, 让学生深入文本, 就是采用不同的解读技巧, 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文本中, 并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8
一、构建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传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使学生主体建立起对课程所传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政治教研室每周进行活动, 对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问题和当代主流教学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构建起了思政课的教学本位理论体系。
1、教学互动, 形成共识价值
基于价值引导的思政课教学, 建立在对人的理性启迪、情感培育、实践体悟充分认识的学理基础之上, 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挥出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促进大学生对教学本位的认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中, 颠覆人们以往对这类课程的看法, 给予学生灵感和思维上的启发。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在课堂上采用经典阅读与感悟、提问与追问等方法, 让学生明白“无用之用是大用”的道理, 形成合理的价值体系, 回到教学本位。
2、教学相长, 平等真诚对待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现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平衡的课堂。这种互动, 给任课老师们搭建了教学方法借鉴、案例和视频等资料共享的平台, 有助于提高备课效率和授课水平。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老师, 梳理出相对较完备的章节体系, 把历史、现实与未来共存于同一时空的, 网络视频与课堂点评实现了“无缝连接”。一部部的“历史情景剧”被学生们在课堂外完成, 并在课堂内播放。让学生对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进行认识和思考, 对教学本位的实质进行探索, 而不是一味向“利益”看齐。
3、教学多元, 突出实践理论
在不同的层面提出不同的思政课教学方法, 比如在理性层面, 有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主讲与点评、情景模拟与发现等, 在情感层面, 有从角色互换到决策推演、从道德小品到体察感悟、从环境关注到热爱自然等, 在实践层面, 有调研考察、网络互动、模仿研究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法律案例分析与模拟法庭, 减少学生认识上的盲目性, 引导学生认识他人、感悟生活, 有所成长,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老师经常以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引玉之“砖”, 将课堂变成了“大家讲堂”, 让思想与思想碰撞, 让教学回归到第一位。
二、严格教学管理
为了使师生重视教学, 在思政课的教学管理中, 采用了严格且细化的方式, 既便于教师操作, 又利于学生开展。开课初向学生公布并宣讲课程的教学大纲, 向学生讲明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 作业就是范围, 平时考核就是重点。
1、考核模式多样化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 配合案例分析、情景剧、专题讨论等方法,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吸引力, 加强课堂管理。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 由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和出勤构成。期末成绩占60%。期末考试为课堂闭卷笔试, 实行教考分离。
加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 一学期中学生平时成绩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期中考核1次, 采用情景剧方式, 学生上交剧本与自制视频。
(2) 每周课后作业, 采用分组专题报告方式, 学生制作PPT并进行讲解。
(3) 不定期的随堂测验, 教师全面批阅, 并给学生讲解作业的内容。
(4) 课堂提问及讨论。推荐参考书目和其他学习资源, 如阅读报告、教学视频, 做好课后辅导及答疑。
2、管理方式细致化
考勤制度以《本科生学籍管理制度》为依据, 由任课教师和助教共同考核。严格执行学生迟到或早退2次等同1次旷课。课程学习期间, 学生缺课1次, 综合成绩扣除5分;旷课1次, 综合成绩扣除10分。学生请假必须按各系的规定出具制式请假条, 于课前交到任课教师处, 由助教保管备查。请假次数不超过6次。严肃课堂纪律, 学生须按班分区就座。讲课期间需要暂时离开教室的学生须向老师示意, 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 去而不返者, 按旷课记。定期与所教授班级的辅导员进行联系, 走访学生寝室, 做到课内课外一体管理, 学生管理信息共享, 让学校管理人员、教师队伍都来遏制并改善学校的不良风气。
三、寻找精神家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思政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思政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考试、去关注政治事件, 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培养人格、发现人生的意义才是课程本身的目的。
1、思政课让教育回到本位
思政课是大学的基础课程, 是对学生思想与心灵的一次洗礼, 为其他的课程打下基础, 是任何专业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回望历史、了解现实的授课形式, 让迷失与迷茫的灵魂找到栖息之处, 勾画出教书育人的意义。
当前大学校园里的浮躁氛围, 都与教学本位缺失的问题密切相关。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校、教师、学生摆正“教学中心地位”, 寻觅作为精神家园的归宿, 引导他们获得积极的知识价值支撑和前行动力。
2、思政课让自我产生意识
思政课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主体精神、自我意识、情感认知等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已具备了自我意识和反思的能力。而思政教育可以为学生精神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和方向的指引, 通过对生命的深度关怀, 帮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觉解中, 摆脱自身认识、理解的狭隘与局限, 全面认识自我, 整体把握未来, 理性关照世界, 从而领悟生活真谛, 树立崇高信仰。
3、思政课让个体不再困惑
思政课不是边缘化的“公共课”, 而是关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有高水平不能胜任的核心课程。惟有它, 涉及内容上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重大问题, 下至学生成长需要的个人问题。教师带给学生的不再是“是什么”, 而是一连串对“为什么”的根本追问和透彻思维。
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 通过开展深入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对话与引导, 帮助他们在困惑之中构筑起支撑意义生活的精神大厦。鼓励学生努力走出书斋, 走向社会, 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接受思维碰撞, 丰富人生体验, 历练人生信念, 创造意义生活。
教育的未来是“回归教学”, 凸显“人”的发展, 才是好的教育。
摘要:教学是高校的正业和本业, 育人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但是, 随着物欲的膨胀, 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往往使学风与教风偏离应有的位置。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9
赵继红:首先感谢《河南教育》 (高教) 杂志对绿色教育的关注。所谓“绿色”, 是指一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们开始迫切呼吁“绿色”, 呼吁人类善待环境,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空间。但在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 大家逐渐发现, 仅靠绿色技术层面去被动地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修复环境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要有所改变, 所以绿色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
其实, 绿色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欧美很多著名大学都启动了“绿色教育计划”, 专门成立了绿色教育组织, 绿色教育开展得比较成功。我国绿色教育起步较晚, 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办绿色大学, 实施“三绿工程” (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 , 迄今已近20年, 但绿色教育的发展并不顺利, 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 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绿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太少, 教师和学生的绿色意识淡薄, 很多学校对绿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 “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 同时提出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十三五”发展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是实现“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 他们的绿色知识、绿色意识、绿色道德规范、绿色行为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和结果, 因此, 地方院校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 有责任和义务发展绿色教育、培养绿色人才。
今年5月, 我到美国考察, 看到了国内外绿色教育开展的巨大差距, 深感国内开展绿色教育的迫切性, 感到有必要联合兄弟院校成立一个开展绿色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 倡议各院校实质性开展绿色教育, 共同商讨构建绿色教育体系, 协同开展绿色教育相关活动, 于是就决定由我校发起成立绿色教育专业协作会。
《河南教育》 (高教) :近年, 许昌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也取得了转型成绩, 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理事长孟庆国的肯定, 今后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上是如何定位的?
赵继红:许昌学院在推广绿色教育方面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我校在多年的转型发展过程中, 已开始注重对学生绿色生态理念的培养, 并且已有了较为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 绿色实践活动和绿色校园建设也初有成效。
在专业建设上, 我们与许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 特别注意与地方绿色生态、新能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 注重在专业人才培养时对其绿色环保理念的教育, 70%以上的专业均与许昌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相关, 全部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到目前为止, 学校共设置本科专业62个, 其中, 理工类应用型专业30个。
另外, 在增设新专业时密切结合许昌周边产业发展需要, 比如:结合禹州市钧瓷产业和医药产业, 增设了产品设计专业 (陶艺方向) 、制药工程专业;与许昌市生态水系建设和鄢陵景观花木产业结合, 增设了风景园林专业;与许昌市电梯产业结合, 增设了机械电子工程 (电梯方向) ;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结合, 增设电子商务 (航空物流方向) 。
为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结合许昌产业发展情况, 我校还开展了专业改造和专业群建设, 2015年已初步建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群, 主要有电力电子、机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土建园林等。
今后, 结合绿色教育的需要, 学校下一步将计划拓展原有与环境、资源或者绿色生态相关的传统专业, 开设具有融合性的新型绿色专业。比如, 对发展前景较差的地理科学专业, 引导其逐步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向发展, 将本专业生态学相关师资与其他学科结合, 开设诸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生物技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园艺、农业资源与保护、林学等专业课程。
《河南教育》 (高教) :发展绿色教育, 是近几年许昌学院转型发展之花结出的硕果。学校的转型探索独树一帜, 被赞誉为“许昌模式”, 那么, 这种模式是怎样一步步炼成的?
赵继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基本功能。我们发展绿色教育, 同样要着重考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升本十年来, 我校实现了从师范专科向综合性本科再到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近年, 学校经过大量的考察、调研、讨论, 最终达成一致共识, 那就是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 坚持以内涵提升创新领域为核心的转型发展, 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 我校得到了河南省政府、许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徐济超副省长多次到我校调研和指导转型发展工作, 许昌市政府与许昌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1月, 河南省专科学校转型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校召开, 省市签订协议, 共同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在许昌市政府引导支持下, 学校与许继集团等30余家地方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与瑞贝卡集团联合成立了瑞贝卡学院, 启动了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除此, 许昌市政府还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我们整合许昌卫校成立了医学院。2014年11月, 许昌市委常委会再次进行专题研究, 决定五年内要再投入1.3亿元, 支持我校转型发展, 还在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行业学院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政策倾斜。
基于上述转型发展背景, 我校围绕许昌三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专业结构优化, 以绿色教育为目标, 改造拓展传统专业, 已建成了机电信息、土建园林、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文化传媒、管理经济等专业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通过“双百工程”、内培外引, 打造了一支由“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行业学院和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置课程体系、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 我校基本实现了师范院校、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 被誉为全省师范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典型, 并被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称为转型发展的“许昌模式”。
另外, 自2013年我校被确定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并入选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后, 2016年又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河南教育》 (高教) :许昌学院在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有益探索。比如瑞贝卡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具有典型意义, 这也契合了绿色教育发展的理念。请问, 学校对未来发展还有哪些新的思考?
赵继红:对绿色发展的最深层理解就是学生要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这也是绿色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一个地方性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努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 我校近几年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 与许昌市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创办行业学院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瑞贝卡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该学院与全国发制品行业龙头企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它采用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 通过行业联合、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联合办学机制,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该学院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开始招录第一届学生, 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培养, 学生毕业后将全部到发制品企业就业。
结合许昌市其他龙头产业发展情况, 我校将继续加强行业学院的建设工作, 比如:与中国公路养护协会、河南万里路桥集团公司合作, 拟建设路桥学院, 主要开展公路养护方面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结合许昌市钧瓷产业发展, 与相关企业合作, 拟建设陶瓷学院;与许昌市花木产业结合, 拟建设风景园林学院等。
开展绿色教育, 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责任和新的历史使命, 也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变革。我们希望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 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把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教育理念落实到各项活动中、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建多层次、全覆盖、国际化的绿色课程体系, 构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绿色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多样化绿色实践平台, 营造了校园环境文化和自然生态并重的绿色教育环境, 培养一批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使之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积极引领高校绿色教育快速发展。
《河南教育》 (高教) :通过本次活动, 我们知道许昌学院在绿色科技、绿色创新、绿色活动上都做出了系统性设计。未来, 学校将成为区域绿色技术转移中心和绿色文明的辐射源, 任务非常艰巨, 工作将如何推进?
赵继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下。一是进一步推进绿色科技研究和绿色教育研究。通过资金和政策激励, 鼓励教师开展绿色科技研究与创新, 大力扶持教师进行绿色教育方面的研究。在每年的校级科研项目中均设定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等方面的专题, 在教研项目申报时重点关注绿色教育体系、绿色课程体系、绿色课程开发、绿色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成立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等方面的专门机构。成立由专门人员组成的绿色教育专业协作会秘书处, 计划在协作会下设3~5个绿色学生社团, 负责绿色教育的日常活动筹划和协调;在现有建设工程低碳协同创新中心、河南蓝森环保科技公司 (与城规院合作) 、表面微纳米研究所、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绿色科技研究机构的基础上, 适时增设绿色生态建筑、绿色安全食品、太阳能发电等方面的研究机构。
三是增设绿色社团数量, 加大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次数和规模。完善现有绿色社团, 提高现有绿色社团的层次与水平, 重点增设与各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性绿色社团;同时积极与周边社区、行业、机构结合, 逐步走出校园, 每年均要举行2~3次大型社会性绿色环保公益性活动, 争取更多民众参与。
四是继续加大与周边绿色产业的合作, 建设更多的绿色教育基地。学校要求各专业至少与一家绿色环保相关企业合作, 至少建设一个绿色教育基地, 重点加强与许昌周边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花木、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制造等相关企业的合作。
《河南教育》 (高教) :许昌学院作为协作会的理事长单位, 开展好协会工作、开发好绿色课程, 共享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对此, 学校都有哪些具体安排?
根据协会工作安排, 协会今后要开展的重点工作是深入探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绿色教育理念和绿色文化体系的构建;优化整合绿色教育教学资源, 共建绿色特色专业, 共同进行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开发建设绿色课程, 积极策划开展持续性的绿色教育活动、专业竞赛以及师生参与的绿色行为活动, 定期举办校际间的交流活动;共同建设绿色校园;加强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 共同开展绿色文化宣传、绿色人才培养方面的活动;开展绿色教育咨询、培训、评价、认证等社会服务。
根据绿色教育体系的要求, 构建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识类绿色教育课程, 主要设置在校通识课程和校公共选修课, 以主要讲述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知识, 旨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也即绿色理念、绿色素养、绿色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二是绿色类专业课程, 设置在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 以培养学生本专业领域的绿色技能和知识。
对于绿色通识类课程, 在校通识课程中可开设《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基础》《环境与发展》等课程, 在校公共选修课中可开设《生态学》《环境学》《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生活》《绿色能源》等课程;对于绿色专业课程, 各专业可依据专业要求, 开设至少2门绿色专业课程, 比如土建类专业可设置《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施工》等课程, 化学类专业可设置《绿色溶剂》《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工艺》等。
对于已列入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 各会员单位要协作分工, 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 分别牵头成立课程组, 共同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编写教案、编写习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教学录像, 并建设其他课程教学资源。在各门课程教学资料建设完成后, 汇总至本协作会统一管理, 作为各院校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共享资料。在此基础上, 协作会牵头建设网络课程共享平台, 在网络平台上建设各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课程, 以供各院校学生自由学习。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10
一、记忆中的酸
大海是美丽的。在雪莲湾人的记忆里, 大海是“神”一样的圣洁。首先破坏了这美丽回忆的是碱厂污染, 触怒了大海, 带走了一直以来保护着雪莲湾的“红藻王”。“红藻王”在“白纸门”的记忆中似乎也是一个守护者的象征。这个曾经坚定的保护着雪莲湾免于风暴潮袭击的自然王, 因为碱厂的污染把海变质了而“选择”离开。疙瘩爷试图留住“红藻王”, 但是大海已经被触怒了, 局面已经无法挽回。最后疙瘩爷不顾一切代价, “搅黄”了碱厂, 才使得有了怒色的海面有了一丝平静。藻王去哪里了?藻王是又到了一个人们无法发现的地方隐藏了, 还是真正离开了?没有答案, 古老的守护者迷失了。“红藻王”走了, 而属于疙瘩爷心中的“红藻王”却更加痛苦的折磨着他的记忆。如果说“红藻王”的迁移, 是大海取消了对雪莲湾的守护的话。那疙瘩爷心中“红藻王”的迁移, 则是大海撤走了他回忆中第一份信仰的依托。人类和自然没有达成平等的对话, 人类自信地生活在自然中, 但这自信掩饰不了自己的渺小。
经济的发展唤回了守海的疙瘩爷, 也唤回了疙瘩爷属于大海的记忆。疙瘩爷回村代替了腐败的吕之书, 希望用自己守海的忠诚守护着雪莲湾。疙瘩爷的回来似乎有特殊的象征意味, 它预示着海洋文化对现代经济文化的重新浸润。疙瘩爷是海的代表, 是海洋的代言人, 他守护过海, 懂海。他以为自己懂得了海就等于懂得了雪莲湾。就是这样一位忠实的守海者, 当他回到了村里却发现自己的忠实得到的只是人们的淡漠。人们已经不记得这样一位守海人, 不记得那古老的村规了。疙瘩爷依然信守着对海的坦荡, 但是这种坦荡并不能让村民的虾池里蓄满水。疙瘩爷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耿直, 他变得圆滑了像个村官了, 却离海越来越远了。也许当初“红藻王”的离去, 已经预示着疙瘩爷坚守的堤坝被打开了一个豁口。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在欲望的支配下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扭曲变化。
二、记忆中的甜和苦
使得疙瘩爷发生这么多变化的, 是一个女人春花。春花似乎是疙瘩爷欲望之门的打开者, 她的出现一点点瓦解了疙瘩爷海洋般的意志。疙瘩爷恋着春花, 也恋着大海, 恋着海边的蛤蟆潭。大海给了他海洋般的意志和尊严, 而春花给了他一种属于男人的“念想”。最后, 意志输给了欲望, 疙瘩爷对春花几乎是言听计从。在疙瘩爷守海的过程中, 对雪莲湾和春花的美好回忆一直是支撑着他熬过孤独的力量。在疙瘩爷的回忆中, 雪莲湾和春花由于越来越模糊, 于是显得越来越美丽, 以至于那种美丽已经不可能属于现实。所以当疙瘩爷真正的回到雪莲湾, 真正的拥有了春花, 清晰的现实取代了模糊的回忆。美丽成了一种惆怅, 疙瘩爷的坚守开始坍塌, 对信仰的支撑已经不再, 坚守也就不再可能。现实的春花, 唤醒了疙瘩爷一直隐而不发的欲望, 为疙瘩爷制造了另一种满足的方式。
疙瘩爷的生活里有两个关键女人, 一个是他的母亲, 一个是春花。守海的疙瘩爷, 心里一直是听母亲的, 母亲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便如大海。七奶奶给于疙瘩爷的更多的是理智的欲望、意志。当疙瘩爷完成守海的使命回归世俗的世界时, 七奶奶把“接力棒”给了春花, 给了完全意义上的“欲望”。如果说理智的欲望还有限度的话, 完全的欲望则是填不满的沟壑, 代价只能是人性的沉沦, 尊严的迷失。疙瘩爷的这种变化, 有他的可悲之处, 和黄木匠相比, 疙瘩爷的精神形象显得有些猥琐。黄木匠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尊严。但是那种属于回忆的尊严到底有多大实际存在价值?而且像他这样一个“渔花子”对尊严的坚守如此, 值得怀疑。对于一个小小的渔民, 他能舍弃生存而去追求自己回忆里的美好, 总给人感觉不可思忆。也许作者这里只是为了突出精神力量的伟大, 但是当这种伟大和朴素的生存联系到一起时, 便打了折扣。我们的某位伟人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关仁山的“白纸门”里似乎对精神的富足更标榜一些, 而对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贬义的色彩。为了标榜追求精神尊严的伟大而舍弃了生的权利, 这种巨大的反差似乎有点过。经济改革必然要伴随体制的改革,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不变便不能适应, 不适应便要被淘汰。人们不能简单的生活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里, 那样只能成为古老信仰的殉道者。
疙瘩爷的酸甜苦的记忆其实就是对当下农村改革的一种回味和思索。小说家不是社会改革家, 他无法为我们做出解答。但这并不损伤作品的深刻。米兰·昆德拉认为, 小说家不是解决现实问题, 而是在世界变成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白纸门》完成了对于人类生存的一次勘探。它成功地展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 并把世界作为一种暧昧揭露出来, 让我们看到人类是如何在欲望下一点一点失去了对自我的把握和对尊严的坚守。
摘要:疙瘩爷麦连生是《白纸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在小说里他是大海的守望者——一个虔诚的“看海人”。不意当了村官之后, 却渐渐变为一个陆上庸人, 变为一个在层层关系中周旋, 在利益交易中如鱼得水的“全新的疙瘩爷”。在经历了丧友、死妻、失位的悲剧后沦落为海滨浴场上捞尸挣钱的尴尬人。疙瘩爷心中的酸甜苦辣在一定程度上, 其实也就是当下农民的酸甜苦辣。
关键词:白纸门,疙瘩爷,精神危机
参考文献
[1]关仁山.白纸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物理教学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11
在复习安培定则时,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最后结果都不对,课间询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才知道问题所在。他们不会区分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知道导线截面里的符号代表的是电流方向;在讲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时学生不懂,与他们交流后才知道原来是学生习惯于初中电路图的画法,对高中阶段的画法不理解,当我把一根线擦掉恢复到初中电路图时,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在左手定则的应用中,学生总是做出与正确答案相反的结果,为了找出原因,我课下亲自看他们的手势,学生对磁感线从“掌心进入”理解得不深刻,我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将“掌心进入”形象地比喻成“箭尖刺手心”,手势定位取决于电流的方向。利用课间、自习观察、询问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的思维,获得教学上的细节并及时给予纠正,可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课下与学生谈话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针对这种情况,课上多注意复习旧知识,课下设计与旧知识相关的问题,通过多做多练,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设计问题也可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例如,在磁感应强度的教学中,学生知道磁感应强度概念、定义式、物理意义后,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怎样定量描述磁场?
如果学生能联想到定量描述电场的方法,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借此能了解学生对电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能温故知新,是否会类比。从课堂效果看,學生反映不佳,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忘了电场知识;二是不会类比。我及时进行讲解,方法上的引导,之后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二:磁感应强度由什么决定?
这一问题,学生反映特别强烈,积极回答问题。再次巩固、强化了类比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记忆需要不断地训练,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我最初认为高中生对于新知识讲两三遍就能记住,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不断地走近学生,不断地反思,更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新知识,接受起来就如同小孩学走路一样,需要过程,这期间需要扶持,需要耐心呵护,严加训练,学生才会慢慢接受,熟练地应用。这一过程我的体会是双方都很辛苦,但收获都很大,我更加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12
一、开课:孩子们意外,听课老师吃惊
开课后,孩子们得知这节课不上“课”,能够玩一玩,很兴奋。听课的老师们则深感意外甚至吃惊(或许还有老师感到失望)。根据笔者的建议,孩子们主动邀约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老师加入他们的制作活动,有几个老师很是不习惯,显得扭扭捏捏。很快就主动加入孩子们之中的是杨世良主任和段健莉、吴炯玉、王光萍、李全芝等几位老师———从这里,笔者感受到,这些老师日常和孩子们的距离一定很近。始终没有加入的几位老师,笔者担心他们日常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也大约会对他们敬而远之,担心他们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
关于作文教学,王栋生老师认为,首先语文老师要“做一个让学生信任的人”。一般认为,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是缺少真情实感;其实学生不只缺少真情实感,还缺少对语文老师的信任。因为,学生的作文,读者基本上就是自己和语文老师,只有学生信任语文老师,他(她)才可能抒写真情实感,我们才可能听到学生“面对自我心灵的生命歌唱”(王栋生)。这也是我做语文老师的真切体验。惭愧地说,我不是一个能让所有学生都取得高分的语文老师,还好,我勉强可以算是一个学生信任的语文老师,一个学生愿意亲近的语文老师,学生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喜悦、烦恼和对世事人生的看法。
二、我的“教”:真诚而有创意地表达
这节课,在教学结构上,我采用了“学—用”式结构,先“教”学生如何做祝福卡片,如何真诚而有创意地表达。我没有“讲方法”,而是用了几张图片:第1张是我曾经制作赠送给学生的圣诞祝福卡的外观图片,第2张是一个学生赠送给我的祝福卡片———重点介绍内容:“老师,是你和谐的微笑、温和的话语,像音符一样,在我的生命里奏出美妙的乐章,把我点缀得更加精彩美丽。你的帮助、你的关心,也把我的记忆巩固得更加刻骨铭心!”建议孩子们像这位同学一样有创意有个性真诚的表达。
第3、4张图片是我给学生的圣诞祝福卡,内容是:
第3张:因为心里存着你曾经的问候,我的天空,昨夜星辰和今夜星辰一样美丽。
第4张:因为你,我真的相信,孩子是上帝派来点化我们的天使;我的确明白,为什么即使在三九严冬,我心之旷野依然是春暖花开风和日丽。
第5、6张图片是两张特别的卡片。第5张是我2013年5月10日到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清河完小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一个叫陆源琛的六年级男生送给我的———是我和他交谈时,他用一张草稿本上撕下来的横格纸临时“制作”的,内容是一首藏有他的名字的藏头诗(我当时和他商议改了2个字):
陆广洋宽学无止,源流哪有到头时。
琛天禄地为时短,知物识理万古长。
我一向有珍惜孩子所赠“礼物”的习惯,即使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机缘巧合,刚好陆源琛同学也在这个班。介绍到这张卡片时,我特意邀请他上台,让听课的老师们也认识他。孩子们对他和我曾经的故事,似乎也很好奇。
第6张卡片是我自己设计的一张2011年圣诞节给学生的卡片———“好学生·好朋友证书”:
_____同学:
经127班副班主任推荐,“世界好学生·好朋友评选委员会”评选,你被评为“世界好学生·好朋友”。
特发此证。
世界好学生·好朋友评选委员会(公章)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三、孩子们的“习作”:流淌出真情与诗意
下课时,还有部分孩子没有完成制作。因为接着交流,我没有能将孩子们的“习作”收集齐全。下面是有代表性的3张卡片的内容:
卡片1:
老师,我觉得上您的这堂课我很快乐。您就像一缕阳光,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您就像一滴雨水,滋润着我们成长。老师有时间你您常来我们马台参观。
马台中学七年级104班
徐元健同学
2013.11.28
封面一角:“祝福您,老师。老师,谢谢您给我们上这堂课。”
卡片2:
亲爱的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做贺卡,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您很亲切,我很喜欢您。您让我们感到温馨。但是第一次见面又很陌生、紧张,您指导我们做贺卡,第一次贺卡就送给您吧!
老师,这是一条流向远方的小溪,我知道小溪的那一头很美很美,可是我在小溪的这一头,您能带我到远方吗?
卡片3:
老师,您就像天空,我就像一只幼鹰,是您让我有了飞翔的天地。老师,是您教会了我如何飞翔,我相信,我一定会长成一只雄鹰。
当然,学生的“作品”并没有一下子语出惊人,而且不乏简单与稚嫩,有些表达还略显词不达意或不恰当,但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真情始终胜过无病呻吟。我很反对神话公开课的倾向,公开课也不一定全是亮点,很“奇怪”众多公开课上学生怎么都那么聪明?!
四、课后的交流:请相信改变的力量
要解决目前学生“厌作”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既有的僵化而不灵动的定式思维。
有一次,陪同北师大楚江亭教授到学校调研品牌学校创建工作,楚教授说了一句令我茅塞顿开的话:“就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所认为的阻碍、束缚了我们发展。”我当时油然联想到庄子的“斯以其所知害其所不知”,我们常常因为太执着于“所知道的、所认为的”而放弃了去尝试着相信和实践其他方法的机会。
由于这节课很不像所谓的作文“课”,课后,我和大家做了题为《请相信改变的力量》的交流。大致意思是: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目前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学生怕写、不愿意主动写,是对作文、对母语没有运用的兴趣的问题。我们需要改变已有的定式思维,去探索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有创意地运用母语的兴趣、唤醒学生生活意识的教学创意。介绍了关于作文教学的两句话:“读书形成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王栋生语)“作文之道无他,仔细生活而已。”(曹永军语)
结合本节课的取向,重点谈了对何谓“仔细的生活”的认识:
1.培养学生关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的意识与习惯。
2.就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寻常生活事件,如何从平凡而琐碎的事件中提炼出意义和主题,给学生一些示范。
3.采取编辑班级刊物、校刊、学生个人专辑等形式营造一种写作生活的氛围,并以邦东中学编印《绿珠风采》、青华中学编印《青华文苑》及我给学生编辑个人专辑《十四岁的天空》《采蘑菇》等做了说明。
4.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方法,从“小”字着眼,开发一些灵动多姿的写作训练形式,最好这些形式的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或说生活的语文,而不是写作作业,就像前述我和学生之间的圣诞祝福。本节课的卡片制作即是其中一种,我曾采用或建议采用的还有随笔、微博、说说、班级贴吧、一句话“名言”、为家乡的某种特产写一句广告语、为学校写一句爱惜粮食或保护花草、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警示语等形式。接着介绍了随笔(或日记)的形式,并以我个人的几篇随笔为例做了解说。我举例用来说明的几篇“下水”随笔基本都是我给学生示范如何表达琐碎平凡的生活的“例子”或自我练笔之作:
其一,《我的森林公园》:
几个小女生和我开玩笑,叫我不要骑自行车,去买辆宝马开。我说:“宝马算什么,还不值我的森林公园中的一棵树。”
“吹什么牛,你有森林公园?”女孩H先忍不住笑了,小女孩们的笑声如泉水般清脆。
我笑着故问:“不信吗?”
“在哪里,你的森林公园在哪里?”还是女孩H嘴快,小女孩们都等待着看我如何回答。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就是我的森林公园呀!”我脱口而出。
“哈哈哈……”她们全都忍不住开怀大笑。
……
其实,不只是逗孩子们玩,我的确有我的森林公园。多少次,我在园中妻花子草侣兽朋禽赏西山月落观东山日出,好不快活!我的森林公园可能比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富翁们的私家公园都要大得多美得多。而我付出的只是爱、关注及我的拥有观而已。
滔滔浊世,为了拥有而终日忙忙碌碌的人们,何不停下来,想想:什么样才叫作拥有?
其二,《冬日,我和阳光有个约会》:
很高兴,临沧的冬天又来了!
进入冬季,临沧虽不会太冷,但随着季节的深入,也是寒意渐增———主要是早上,天气晴好,白天则与春秋无太大差异。
早晨,去上班的路上,每想到办公室里将会如约而至的阳光,似乎脚步就轻盈了许多。约八点半,冬日暖和的阳光会刚好从东窗照进办公室,而且正好照到我的座位,先照到头上,稍微有点刺眼,似乎有意引起我的觉察,似乎在调皮地和我打招呼:“早上好,我来了!”之后,照在我的肩上、脚上,以至把我整个地拥抱在暖和之中,稍后才移到茶几、沙发一角,到十一点多才在我不经意时移出东窗去———而这时,室内已是暖意融融,宛若春秋之午后。
……
下午约三点钟,阳光又从西面的窗子如期而至,似乎在向我鸣响时光之铃,让我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时光之如梭岁月之可贵。当阳光也好奇地直视我的电脑时,让我难以看清打开的文档或页面,只能拉上窗帘……待再留意,不知何时,它已经灿烂到对面高楼的顶上、墙上和更远的山林之上去了。
或许是朦胧的月色,或许是一声惊雷一场毛毛细雨一片虚无缥缈的云,在远处或近处,有声或无声,曾向你送来美好的问候,美好得甚至暖和得胜过冬日早晨的阳光,你是否曾经留意?!
冬日的早晨,我为什么必须按时去上班?因为,我和阳光有个约会。
其三,《一肩松涛》:
老家素有过年插“松对篷”的习惯———在堂屋门正对的院子边插棵小松树,正月十六后才拔掉;回家过年,帮不上什么忙,早饭后,喝了茶,带上妻子女儿和三个侄女,到家对面的山上去玩,顺便拾点柴、砍棵合适的松树。
回来时,妻子女儿各抬一捆柴,侄女福金自行走路,土仙照顾最小的木兰,我则抬着长满翠绿松针的松树走在最前面。
正想着好久没有听到松涛声,忽然起了风,吹得肩膀上的松树转动起来,我也被转动起来。一会儿,风小了,但刚好使肩上的松树发出阵阵“唰唰”的亲切的松涛声。我则边想着“人,万物之盗……”边扛着一肩松涛轻松地向家走去……
感谢机缘的巧合,从来没有想到,那美妙的松涛声也是可以扛在肩上的。我忽然明白:有些幸福,只有在承担着某种责任的时候才会品味到。
其四,《我们———致127班全体同学》:
曾经共赏悠悠的云,灵动的雾,巍然屹立的山;曾经共听秋虫的呢哝,南汀河的如诉如泣,月亮和星星的窃窃私语;曾经共度多少个或阴或晴但都充满希望的早晨,多少个有音乐和欢声笑语相伴的午后,多少个远山的碧绿和西天的晚霞互相辉映的傍晚。
如果你们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或许我就是小溪旁那永远站着的绿色的风景;如果你们是烈日下那坚强的绿叶,或许我就是晴空中那朵即将变成雨滴的云;如果你们是冬日早晨阳光下那青翠犹存的小草,或许我就是小草上那晶莹的露珠。
如果未来是一个花园,那五颜六色中一定有绽放着的你们;如果未来是一个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湖,那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你们在荡漾;如果未来是一条急流若奔的河,那汹涌的波涛中定然有你们隆隆的声音!
为了未来,为了夏的佳木秀而繁焉秋的硕果累累,我多么高兴能够守望、倾听你们长大、开花、结果的声音!
2008年4月7日晚于耿马
其五,《击鼠》:
我目前在中学的居室,石棉瓦屋面,纸板顶篷,前窗为旧木窗,后窗则是较新亮的钢窗(原来也是旧木窗),因原为教室,前后窗都显得极为宽大,晴能享阳光月色,阴可品细雨薄雾,这是我最为满意之处。
先前,由于室中储有米粮,后木窗久经日晒雨淋,大部分枯损,可恶的鼠有的在木窗上啃穴潜入,有的在顶篷上凿洞而降,每夜熄灯刚卧,狡猾的鼠们随即报到,糟蹋粮食,发出肮脏的声响。我最恨鼠辈的作作索索,必击杀而后快。每击之,必突然开灯,一跃而起,迅速堵住穴口以断其归路,用棍棒胡乱击打,逼其躲进事先斜靠在墙脚的木板底,然后再不慌不忙,猛然将木板夹向墙壁,并用铁锤重击木板。鼠多难以漏网。
关于如何唤醒学生生活意识,重点推介了王栋生老师的课例———《你的生活是大地》。
五、新思路构想: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
帕克·帕尔默认为,“好的教育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我们在“技术”层面内研究很多,但在技术层面之外花的功夫很不够。我们很善于给学生讲各种写作技巧,却不善于给学生示范,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善于引导学生关注与表达琐碎而平凡的生活,或舍不得在这方面花费时间与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