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式学习(精选12篇)
语文探究式学习 篇1
一、营造学习氛围,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一种新的学 习方法 ,其特点是 :自主性、学 习性、活动性、创新性。明确了这些特点,就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才能让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探究式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不仅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应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在探究式学习中,让学生逐步获得一定的探究经验,积累探究方法。
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在情感升华中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由此可知,语文教师准确、完整地阐释和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目的,对于澄清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深化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搭建探究平台,激活学习兴趣
目前,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时就只有通过接受方式来获得,如记忆、理解等。当然,接受性学习,也有一个科学化的问题,应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
如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一开始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欧阳修的生平经历。这位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在朝任职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朝廷要员, 在被贬职外调滁州的情况下 ,是以怎样 的心情、心 境来写作 《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 并让学生仔细体会、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从表面的“句句记山水,却句句记亭,句句是记太守”深究文章写作的实质。在实施这一措施时,应采取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并让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合作者的出身地位,以及这次被贬官外调的心情、心境等方面去理解作者,体会作者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全员参加了讨论,而且大多数学生有了积极发言的欲望。因为思考课文内容的空间扩大了,大多数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发挥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作用,又改变语文课枯燥无味的“满堂灌”现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了课本中无法读到的知识,拓展了视野,丰富了课堂内容,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从中领悟了作者“醉能同其乐 , 醒能述以文者”的情怀 , 感受到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始终起到启发诱导学生的作用,学生才能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思考探究。如将欧阳修的身世地位、个人经历,以及《醉翁亭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文内容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欧阳修胸襟的宽广,政治抱负的远大。这种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把个人的喜忧置之度外的人又是何等的人物? 何等的情怀? 也可以使学生真正地领会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深刻含义。
三、拓展探究范围,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让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师必须注意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更快、更好地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使课堂教学中不便、不能完成的任务转移到课外去完成。
课外活动指导主要集中在:1. 指导学生完成课内未完成的任务;2. 指导学生完成课外书籍的阅读,并结合课内知识向外拓展延伸,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才能使学生运用起知识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学习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问题的存在,如果教师不勤于督促检查, 探究式学习中的许多目标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勤于动口、动手、动脑能力,激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做到会学、乐学,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意识、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营造氛围,激活兴趣,培养能力
语文探究式学习 篇2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多向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教师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本依据,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提出问题,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借助网络环境的网络资源解难释疑,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象逼真等特点,能向学生真实地展现所学的背景和场所,为其提供生动活泼的真实语言环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 教学结构一般呈现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探究的问题)→查找、筛选有效信息→自主探索,研究问题→成果交流,总结提高→迁移应用。课前,教师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资源,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专业、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获得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课后,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小课题,把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
在这个三阶段教学中,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探求新旧知的联系,从而产生意义的建构,达到语文教学的三基(基本素材积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培养)训练。
1.课前——信息搜索
学生知识面不是很广,对有些课文描写的情景、尤其是一些有关风俗、文化等知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前,教师为学生构建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导向和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搜索,在原有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中用有关经验同化当前的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课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在抓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双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进行软件设计、网页制作,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了创新能力。学生在开展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迁移实践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中——合作探究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成为可能,使课堂学习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本知识,上网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三基的训练。
3.课后——拓展延伸,使语文课程学习呈现多元发展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未来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课堂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在课后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开展课后的一些探究,通过亲身实践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利用网络在课堂后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小课题,既能对原有文本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和多元性,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课程呈现多元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创设情景,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主动思考、自我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中。
语文探究式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接受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有效途径
就知识的学习效率来说,接受式学习占比较大的优势,因此一直被教师们沿用下来。但是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接受式学习的弊端,主要是针对其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这一点。这时候探究式学习被提倡,因为它对初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点来说很符合要求。针对初中语文教育,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片面看待,若是能促成两者在整合过程中更好地优势互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不失为有效解决如今新旧两种学习方式矛盾的有效方法,具体实践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转变传统语文学习范式,建立二维学习体系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采取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1]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有部分教师对这一目标没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对此观念要改变,形成对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运用的正确认识。
首先,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非得用一种学习方式完全取代另一种学习方式,想要彻底摒弃接受学习方式的观念也是错误的。接受学习也有其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大量的知识,当然其缺点主要是对开发和培养学生智能的忽视、缺点而过于轻视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刻意避免对学生进行接受式教育。同样,探究学习也有其耗时大的缺点。教师选择教学方式要综合考虑科目性质、学生特点和基础、教学目标等等因素,若是只顾迎合新课改,而硬是采用探究式教学,就可能会走入极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探究学习,兼用接受式和探究式学习才能完善教学。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两种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实现两者有效整合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整合两种学习方式就需要先对原有学习范式进行改变,将二维学习体系建立起来,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探究,尽量从接受式教学中挖掘出可探究的因素。例如,教学内容中有些存在争议的知识,就可以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根据不同内容,灵活选择教授与学习的策略
“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动态生成过程。”[2]要想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到两种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就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3]。
布鲁姆将知识划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文体和教学主要内容等,一般通过教师的讲授直接获得,较为快捷和有效;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办”的内容部分,诸如对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分析,也就是关于怎么应用语文知识或是解决语文问题的方法、策略,这类独特、灵活的知识,掌握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光靠讲授学习是不行的,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过程,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运用,学习这类知识探究式学习较为适合。
在语文学习当中,有大量的工具性内容,诸如字词句、文化常识等内容,对其进行理解和掌握是不需要深入探究的,只需要记忆就行,采用接受式学习这类知识比较恰当。但关于体验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学习文本特色的描写手法等,还需要以探究学习为主,但也不能过分依赖探究式学习,有时候对接受式学习进行灵活运用,也能达到效果。这还需教师采用多元的教学策略,正确地引领学生,令其真正感受、认同和接受文本重点内容。
三、注重语文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实施多元评价机制
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很有必要淡化甄别性评价,侧重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新课标也倡导和加强形成性评价,鼓励采用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来将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3]。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对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更加注重,因为其着眼学习过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语文整合应用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对其界定还需要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之所以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是因为其对学习过程可以进行很好的反馈,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出改进,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形成性评价对初中语文学习方式主要具有促进语文学习、强化学习方式的运用和提供反馈等作用。
但我们应当了解,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对两种学习方式进行整合运用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其他的评价机制作为辅助。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都是不错的方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整合运用两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束语
选择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影响,乃至影响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针对当前初中语文两种学习方式的矛盾,决不能片面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真正要做是要有效地整合这两种学习方式,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点。这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从立新. 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71.
[2]裴嵘军.对接受式学习的再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1):8.
语文探究式学习 篇4
一、接受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1. 接受式学习的含义
接受式学习是被教育界所认可的传统学习方式, 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掌握现成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下,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不需要自己动手实践就能获得知识的传承, 缩短知识的积累和传递的时间。
2. 初中语文采取接受式学习的优点
接受式学习统治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历史, 是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尽管许多人批评接受式教学的缺点, 但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 接受式教学促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并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和文学知识。语文教学按这种方式容易建立知识体系, 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安排就可以学到系统的语文知识, 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 接受式教学培养学生基础能力。语文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 这些基础能力对于接受新知识具有很大的作用。第三, 接受式教学具有积累知识的作用。中国的语文知识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接受式学习把各种语文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系统化和简约化, 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 学生不需要从零开始学习, 让知识的积累更加快速。
3. 初中语文采取接受式学习的缺点
首先, 接受式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 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 接受式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在某些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还存在困难。其次, 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不需要自己动脑和动手求证教师的授课内容, 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最后, 接受式学习造成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教师是语文课堂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 学生一板一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通过语文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上也是来去匆匆。师生在课堂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 缺乏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
二、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1. 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具有探索和研究的含义。探究式学习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 涉及预测、假设、信息筛选、思考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 并将探究进程以一定方式进行表述, 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或交流。”可见,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的内容并不是确定的, 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初中语文采取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首先,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受到关注和重视, 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比接受式学习有较大的提高。其次, 探究式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摒弃造就书呆子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等作为教育目标。第三, 探究式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初中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 还没有形成定势, 这时也是创造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强行灌输语文知识, 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 错过提升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探究式教学恰好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初中语文采取探究式教学的缺点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所有语文课堂都适用, 并且探索研究的周期较长, 获得知识的时间也大大延长。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如果语文知识储备不足, 也不易开展探究学习。同时, 探究式教学对语文教师素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都有一定的要求, 这也限制了探究式学习的普遍推广。
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整合方式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问题式探究, 指学生与学生合作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但有别于传统的课堂讨论, 主要分为如下四个步骤:第一,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并在这个情景下提出疑问;第二, 教师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分组情况合理分配问题;第三, 展开讨论, 直至各小组得出结论;第四, 总结评价。二是研究式探究, 指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利用课后查找资料、展开研究, 最后向教师提交研究过程和结果, 由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探究方式首先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 资料获取的渠道包括图书馆、报纸、杂志、网络等, 资料类型包括影音、文字、图片等。在研究过程中要确保每个学生都独立负责一项任务, 最后到小组汇总、筛选, 由小组合作完成PPT文件或展示项目。这种探究方式要首先确立小组合作的分工和流程, 教师要加强检查督促, 最后合理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 多以鼓励为主,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整合是语文课堂的一大创新, 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积极探索, 总结宝贵经验,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素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华章, 2011 (29)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探索 篇5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求教师,不但要更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而且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课改的发展形势。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深化研究性学习,构建三维式课堂。
??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双方和谐共生与发展,目前,课堂教学处于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教师应该如何把学生从旧的教学模式引到新的探究性学习的轨道上来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体会。
??(1)“抛香诱鱼,满池开花”,实行课堂的开放性,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我以为,教书有如垂钓之事。垂钓者面临满目静水,该怎样撑钓呢?垂钓者必须根据鱼儿的生活习性、及地理、气候条件选择垂钓点,并配制香喷喷的食饵吸引鱼儿,激起满河涟漪,诱发鱼儿满池开花的局面。可以说,学生在课堂接受知识时,教师所提出的.有关课文的起始问题,或知识点就是一捧诱饵,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诸如质疑、讨论、评价、探索等。教师的指导艺术即配制鱼饵的艺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抛香诱鱼”的实质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其方法有借题发挥,抑或课题延伸及拓展,其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不加考虑的吸收知识,主要缘于对知识的占有欲及兴趣;二是据某一知识信息,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或者由此而引申与之相关的故事,敞开话题,并给予相关评价,制造一种“追根溯缘”学习的氛围;三是就某一个问题或景象展开想象,加工、创造,信息刺激,有“更上一层楼”之盛况;因此,“抛香”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质疑”的学习过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问题进行质疑,敢于创新,边学边思,领会知识的深刻含义。例如,我在教课《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读熟课文后,我只抓住了三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的话:“您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 ”我把着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①同桌对话②表演情景③文本理解④思考问题⑤借题拓展⑥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1、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2、我为什么这样做呢?3、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另外,借题发挥和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动脑筋爱思索的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德国19世纪数学家高斯的“速算论”就是受益于他老师的课堂提问,在老师的一再恩赐下,他的思维潜力得到开发,以至后来成为了 “数学王子”。
??因知识本身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向立体化的方向延伸,带领学生“双手推开知识窗,一言激起千层浪”的境地,所以教师通过诱发传授知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新型教课的出发点及归宿。
??(2)“锅中煮肉,点火生香”,实现课堂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学法的运用。
??我打一个比喻: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就是“锅中煮肉,点火生香”的过程,课堂情景就是一只锅,而知识就是肉,“点火生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
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方法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7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尊重主体,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要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怎样用。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喜欢朗读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这种美景画下来,喜欢唱歌的也可以编写歌曲把美景唱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唱……他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画得栩栩如生……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2、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意识。
4、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7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在基础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学习创造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 并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从学生方面讲, 很多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方法不正确。现阶段相当多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不注意对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又或者将语文视为不用学的科目。比如, 很多学生过分地重视文言文的记忆, 不注意理解文章的实际含义, 在语文中不理解或者误解文章的含义, 最终影响了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其次, 在语文教学方面,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依然有很多高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改变,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材编著者的思想有一定的偏差, 教学的重点还放在教材内容的简单讲解上, 忽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语文的能力。更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 把教学研究重点放在了教材上, 并且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考点, 而不是给学生创造适合语文学习的自由环境, 教学生如何去学。与此同时,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造成了语文课堂乏味, 学生机械记忆学习语文, 学习压力大等。我国高中学生语文能力普遍低下, 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然而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将探究式学习渗入到日常语文教学中, 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训练学生的语文探索思维。相关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受好奇的刺激, 并通过疑问引导自身在认知上的矛盾, 进而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 解决问题。为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主题设置疑问, 一步步寻找文章的主题内涵,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完成任务, 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充分的动力。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 应该注意通过对于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其次, 利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想象解疑, 培养学生的语文发散思维。想象是人脑对所认识的实物形象进行进一步加工改造的过程, 也是高中生在语文中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比如, 现阶段大多数的语文文章都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 为此, 高中教师在讲解时, 可以针对文章中有所提及但是又没有深入讲解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发散思维。
最后,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增强学生的语文兴趣,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较为枯燥的学习项目, 为此, 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独特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 主动探究问题, 并逐渐由教师引导, 发展到学生主动提问,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发现语文中的问题, 进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达到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效率的目的。比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小课题, 根据选择课题的类别和需求进行合作小组人员的选择和组建, 并且选出合作小组的组长、资料收集员和总结员等人员, 通过对组员工作的细分和资料的收集、加工、提炼, 总结出详细的组内报告。在这一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三、结语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其逐渐受到各科教师的青睐。为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充分认识到探究式学习的优势, 并将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高高中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
[2]郑小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6) .
[3]倪文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4) .
语文探究式学习 篇8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 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巧妙设疑, 启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既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又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伤仲永》一课时, 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 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 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中‘余闻之也久’这句话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 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 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 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 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 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 仲永十二三岁, 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 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 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习智慧。
二、产生分歧, 分组讨论
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交往, 还包括“生生”间的交往合作。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以教学中缺失之处进行补充和改进, 使合作学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又能引导学生尊重他人, 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 我在教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 我把全班学生就近分成若干个小组, 进行讨论“韩愈对于董邵南去河北求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看法?找出依据”。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而有序。最后, 同学们自己达到了统一, 认为韩愈的本意是不愿意董生去河北, 主张留下来为朝廷效力。学生们因为讨论而兴奋, 因为合作而自觉查找资料, 因为得到别人认可而自豪。
三、根植于生活, 实践探索
生活是语文课的活水源泉。教师在讲授教材时, 应抓住语言文字, 反复推敲, 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从而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做到文道合一。例如, 《数字的杂说》是一篇小品文, 它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个方面澄清了生活中人们对数字的错误认识与理解,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数字的成语、谚语。
四、活动迁移、启迪智慧
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 是一座座宝藏, 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 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 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 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根据自己的认识, 把文章更深入内化。
1. 编广告、演课本剧
广告的创作, 重在别出心裁, 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 续写结尾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 有些课文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替作者安排一个结尾, 或伤感的、或忧愁的、或欢喜的、或圆满的、或有缺憾的全凭学生自己喜好、想象。
3. 新闻发布会
有的课文本身具有新闻性质, 有一位教师讲《秃鹰之死》时, 针对秃鹰之死原因, 采取新闻发布会形式, 有的学生当记者现场提问, 语言规范, 生动活泼。有的学生当专家解答问题, 完全老学究式的沉稳模样。言语间对环境的关切程度超乎成人想象。
每一次课程改革, 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和“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来教学, 使语文学科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 篇9
一、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 促进探究式学习的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促进探究式学习向纵深发展, 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 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 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 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 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 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 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 教会学生思考, 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 迸发创造的火花, 发展创新能力。其次, 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 把教学目标改成“学习目标”,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 应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 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 让学生思考和探索, 拓宽他们的思路, 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 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 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 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引向深入。如上完《愚公移山》后, 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 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 他或可以搬家, 或可以开山辟路, 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 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
二、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 形成探究式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重在过程, 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 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 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 以练为主, 成文即可, 不作过高要求,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 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 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 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 观点鲜明, 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探究的习惯, 培养探究的能力。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 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进孔乙己》等文章, 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 由表及里, 全面深刻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摘要:学生对语文探究式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 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 在活动中同学们会焕发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 会尝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主体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质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的粗浅认识。
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10
一、教师引导, 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进行引导,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本质的问题。如教学《孔乙己》这课时, 我采用寻因生疑法, 根据课文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话, 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的结局, 于是学生提出了“孔乙己死了吗”“孔乙己是怎么死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当学生看到于勒来信说他在美洲“赚了点钱”, 还“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这些内容时, 学生很快就提出“于勒在美洲是不是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他在美洲到底混得怎么样?”等问题。当看到穷困潦倒的于勒, 说他不愿回到亲人的身边时, 学生就提出:既然不愿回到亲人身边, 可于勒为什么还让船长把他带回祖国, 而且偏偏是在离家乡很近的极有可能与家人相遇的“特快号”上当水手呢?课文最后说“我”给了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 还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要给叔叔小费呢?为什么不当场叫叔叔呢?由此可见, 经过教师耐心的引导、点拨, 学生会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能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切磋讨论, 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于提出的问题, 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 教师要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如上《孔乙己》这课, 在学生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时, 我因势利导, 要大家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 设身处地想一想, 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便展开讨论, 有的说孔乙己是饿死的, 因为他不会劳动, 还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没人照顾, 缺吃少喝, 所以饿死;有的说孔乙己是冻死的, 因为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已是深秋, 不久就入冬, 而他只穿一件破长衫, 再加上没有吃的, 身上又受了重伤, 自然被冻死;还有的说孔乙己是笑死的, 因为他自命清高, 一心想往上爬, 但不能适应现实, 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 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通过讨论分析, 学生逐渐明白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毒害之深。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 学生通过切磋讨论, 分析于勒的性格特征, 了解到于勒是个赚钱不多却很糟蹋钱的人, 他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 而是不敢见他们, 但又希望能看亲人一眼就满足了, 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文中只有“我”对叔叔表示同情和可怜, 作者是通过“我”的心理、行动, 和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因此,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互相讨论, 各抒己见, 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是学习语文, 进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 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 它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根据教材的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 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 拓宽语文探究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有一道作文题是“谈谈绿色食品”, 要求:一是写作前查阅报纸杂志、科学书籍, 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绿色食品的相关资料;二是去超市、农贸市场作调查, 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 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要完成这样的作文, 必须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去调查, 去了解, 上网查资料,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 以及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等。为了了解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 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 还有它的发展趋势等, 我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 利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 到超市、商店、饭店或菜市场去作调查, 结果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 并自己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 进行具体的分工与合作。最后他们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这篇作文, 还懂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开放的语文课堂, 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语文探究式学习 篇11
一、转变传统语文学习范式,建立二维学习体系
想要实现初中语文课堂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整合,首先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教师应有意识地转变自己原来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必须二者择其一的语文教学范式,逐渐建立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二维学习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展开两者的综合应用,并且让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作用。
如课文《一面》(阿累)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它讲述的是1932年秋天,作者阿累在上海内山书店见过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与广大劳苦大众呼吸相通,关心培养青年群众的精神,以及他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意志,从而热爱鲁迅先生及其文学作品。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有意识地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上作出改变,让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充分发生融合。首先,笔者给学生介绍了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那个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这部分内容,接受式学习毫无疑问占主导地位。随后,在文本的学习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自己或相互之间通过研读文本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二维学习体系不仅很有针对性,而且能很好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根据不同内容,灵活选择教授与学习的策略
在教学中要实现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整合,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文本,灵活地选择教授与学习的策略。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都有自身的优点,然而,到底应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哪种学习方法应占主导,就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教师要综合考量教学文本的特征,考察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特定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最适宜的教授与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两种学习方法实现有效整合。
如《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这篇课文,是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写的一个男孩子成长中的趣事。它与所在单元其它几篇文章不同的是,它是一篇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写孩子童年趣事的文章,别有一番味道。文章在语言上也非常讲究,全文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含蓄。非常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将探究式学习作为主导。一方面是学生对这类题材都比较感兴趣,理解上不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进行自主探究后,可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但是,对文中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技巧,教师还是应偏重接受式学习,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的经验非常有限,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更多知识层面的收获。
三、注重语文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实施多元评价机制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实施多元评价机制,要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要从不同的角度评判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这也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整合的一种形式。
笔者在讲授《国宝——大熊猫》(叶永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大熊猫。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迅速找到了作者紧扣“大熊猫是珍贵的,大熊猫是国宝”这一特点,从“体态可爱”、“是濒危动物”、“有科学考古价值”三个方面介绍了大熊猫。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了如下思考题:大熊猫非常珍贵,然而它在我国却仅存1000只左右,濒临灭绝。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说说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谈到了人类的生产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然而,这只是从感性层面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但是笔者首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这种思路,肯定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同时,笔者也借助科学严谨的教学资料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阐述这个问题,从而充分实现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整合。
探究式学习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篇12
一、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 我们大都是教师让学生读课文, 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难词的含义, 弄清结构大意, 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 最后教师统一讲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学习方式通常称为接受式学习。即它以定论的形式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阅读中, 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假设的意识处于休眠状态, 学生创新思维得到训练的机会很少。以阅读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如何应用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处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式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在思考中发现并提出具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从目前教学实践中看学生真正锻炼的机会并不多, 因而需要虚拟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等手段进入情境尤显必要。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中, 先讲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然后问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借东风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会发现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云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前兆。有的同学答出诸葛亮只是具备了看云识天气的本领, 有的同学就会提出既然看云可以识天气, 那为什么还有天气预报不准的时候呢?这样的训练要比学生记住几个积云、卷积云的概念强得多。学生发现问题通常是从间接知识中得来的, 学生仅凭大胆的猜测还远远不够, 学生还需要直接验证, 这时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验证的场所。讲完《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学生质疑——石拱桥真的比平板桥结构坚固吗?这时教师应提供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搭桥体验验证。在讲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 用计算机演示压缩在光盘里的四大名著, 在眼见的情况下他们又大胆设想出很多未来书籍, 学生在探究中得以创新。
2.在阅读中培养探究的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 有人会认为一节课老师只是提问题, 学生回答就是探究, 其实不然。在阅读中培养探究的主动性, 首先要在课文学习中设立主题去探究, 教师需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思维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并使目标问题化, 为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指明方向和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辅助材料。如讲《变色龙》一课时, 先制定了以下目标: (1)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 (2) 掌握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然后将目标问题化:1) 找出社会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2) 奥楚蔑洛夫在审案中作出了几次判定, 几次变色, 根据是什么;3) 说说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并且要学生提供材料:奥楚蔑洛夫的生平、本课的写作背景等。这样操作后大部分学生有事可做, 知道探究的内容, 便有了探究的积极性。对于少数学生教师提供帮助, 使他们也能理解并参与研究。
在学生实施阶段, 教师要仔细听学生的声音, 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在学习探究中教师可以参与探究, 适时引导学生之间的探究。还要注意的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还会发现新问题,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能解决的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的应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 实施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实现语文能力迁移。
3.在学科联系中开拓领域去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 敢于大胆地提出想象, 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欲。如果探究式学习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便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 真正大胆地解决一些开放性、实效性的问题。在讲《向沙漠进军》这篇说明文时, 教师应联系沙尘暴等现象,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自然科学和环保科学, 提出如何治理沙漠到如何治理沙尘暴。请学生利用网络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并研究对策, 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
【语文探究式学习】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探究学习08-07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05-14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09-07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学习08-22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9-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10-21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04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05-11
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07-04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