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2024-05-26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共12篇)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1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内涵和背景

(一) 土地流转的基本内涵。土地流转, 即农用地使用权流转, 实际上就是农户对所拥有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 以物权对象的土地流转形式包括土地转让、继承和抵押等, 即以土地使用权为对象的土地流转;以债权为对象的土地流转的形式有土地转包、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 即以土地经营权为对象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地权中使用权的流转, 不是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只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内涵给予明确的界定和对这一内涵有透彻的理解, 才能保证各种交易行为合法且无所障碍,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切身的利益。

(二) 土地流转问题的产生背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 使农村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 部分农产品市场疲软, 价格低迷, 出现了为增加收入农村部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的新情况。加之, 分散经营土地的成本居高不下, 造成农民土地负担过重, 使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加剧,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负向效应已显露出来。

二、实行土地流转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土地的“三权分离”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的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分离。而正是这种“三权分离”的土地制度为“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土地的发包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宪法》第十条的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一方面承包集体土地体现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权力;另一方面农民放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而获得一定收益, 则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利益在农民身上的一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 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国家保护承包方的土地经营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 国家保护承包为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可见, 承包户完全可以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 开展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三权分离”的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特色土地制度的创新, 它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是现阶段正确处理稳定土地承包制与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关系的原则。

(二) 实行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 比较效益或机会成本是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的首要原则。在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的引导下, 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和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 使要素所有者最终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实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是农业生产效益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 农业生产用地由集体统一经营, 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参与农业生产, 农民的收入由集体统一评工计分来决定, 农民不具有自行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 不能根据比较效益或机会成本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劳动时间或流动到更适合的就业领域。家庭承包制的推行, 使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自行配置生产要素、安排劳动时间、选择适当就业领域的权利。在比较效益原则导向下, 一部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向非农产业转移, 从而为土地的流转创造了条件。

(三)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农村的土地制度必须符合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使许多农民有了稳定的农业以外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一部分农民在农业税和政府处罚抛荒行为的双重支出的压力下, 开始自发地把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别的农民耕种。农民首创土地流转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解决耕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要求的规模化经营, 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进行。

三、实行土地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土地流转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家庭分散经营更导致了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化, 形成对现行土地制度合理性的最大挑战。通过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 完善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使土地的经营规模得以不断扩大, 较好地解决了耕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了农业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 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建立, 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 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 使经商打工办企业的人能安心工作, 解除了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向城镇集聚, 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 土地流转有利于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土地流转有助于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以规模化经营参与市场竞争;有助于各类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 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水平, 并且以现代企业理念经营农业;有利于催生和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土地流转, 使农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聚集各种要素, 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 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价值的显性化, 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的收益权。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 通过市场机制, 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 使农户在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同时, 取得了一定的转让收入, 从而使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实现土地的增值,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必须坚持合理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

(一) 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 促进土地流转。一是正确处理土地流转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 尽量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和收益预期;二是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鼓励工商企业、个体经营大户、外商投资农业, 建设公司式的农业和庄园式的农业, 以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土地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是农民进入市场, 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经营形式, 而当前真正有能力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则大部分是一些涉农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 这就要求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照顾经营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农户的利益, 做到有偿流转、以法规范、因地制宜、科学有序。

(二) 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实施家庭承包经营,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和经营制度, 必须长期坚持。但是,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具体思路是:强化集体的土地所有权, 最大限度地放活承包权和经营权。一是在外流劳动力较多、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 要改变农户分散承包土地的经营格局, 允许集体将土地调整集中连片, 向社会公开发包;二是将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要素商品化。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 农村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生产资料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双重性质, 从而形成土地平均分配的格局。但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农民被推向了市场, 土地的这一双重性质应该随之改变, 要将土地作为商品价格化, 即按不同等级确定土地的市场价格, 按照价格规律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

(三)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不断进行土地经营制度和流转方式的创新, 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 加速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也是一种资源, 只有通过不断流动才能实现最优组合。要形成以县为单位的统一、规范、公平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首先, 要明确土地使用的主体和客体。现阶段使用权主体为农户, 也可以是非法人组织如家庭农场或联户生产组织, 也可以是法人组织如农业企业或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客体为独立的包含使用权的土地;其次, 要打破土地的社区界限和行政壁垒, 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在土地转包、竞标和拍卖中, 社区内外的人员享有同等权利, 允许跨地域买卖和承包土地, 鼓励跨地区联片经营土地。另外, 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土地保险公司等中介机构, 开展土地评等定级和估价工作, 加强地籍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 处理出让人和受让人的土地纠纷。与此同时, 积极进行土地经营制度和流转方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耕地粗放经营、弃田抛荒严重、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现状, 只有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 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发挥土地更大的效益。

(四)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确保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要认真执行现行土地制度,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 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一定要做到确保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搞活使用权。对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 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同时, 对流转的办法、程序、合同关系的变更、相关的制约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要制定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务工经商的政策,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促进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另外, 土地流转要保持其原有的农业用途。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 如果流转的土地改变农业用途, 那无疑有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国计民生。因此, 要杜绝借土地流转之机, 吞食耕地的现象, 确保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2

摘要: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规范山西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流转;情况问题;对策建议

一、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山西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内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1196个乡镇,28135个行政村,总人口3427.4万人。其中农业县(市、区)115个,农业人口2334.5万人。农村劳动力1081.9万个。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068万亩,基本农田5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77亩。2010年全省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4621.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为575.1万户,家庭承包合同份数为562.1万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385.1万亩,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为47.7万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份数为25.5万份,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122.3万亩。分析山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流转的进程加快。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快。2006年土地流转面积762288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71%,2010年土地流转面积3850595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8.33%。比2006年增加了6.6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提供的资料整理,2011)

2.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去向以流入农户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农业专业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为租赁农户承包土地、投资经营农业、发展规模经营的一股新生力量。一些社会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中,并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2010年山西省流转入农户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4.9%,流转入合作社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1.8%。流转入企业面积和流转入其他主体面积分别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9%和7.5%。山西省土地流转去向以流入农户为主。(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2011)

3.流转的形式以转包、互换、出租为主。农村土地流转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委托流转六种形式。转包、互换、出租是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008年到2010年这三种形式流转的面积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5%以上。(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提供的资料计算,2011)

4.流转的类型多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为三种类型。(1)农户自主流转。主要指因老死婚嫁、外出从事他业、无力耕种的农户出让转让权,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农户自主流转的按原来生产惯性种植麦、棉、玉米等粮食。(2)产业推动的流转。是指资本追求效益发展蔬菜、水果、苗木产业,采用较高的流转价格以租赁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流转入合作社和企业属于产业推动的流转。(3)政府引导的流转。主要指政府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普基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而引导的土地流转。5.土地流转区域差异明显。一是土地流转发生率差异明显。选择地处山区丘陵区的大宁县、永和县和地处平川区的新绛县、太谷县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整理的资料可以看出,新绛县和太谷县土地流转的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分别是27%和25.9%。大宁县和永和县土地流转的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分别是2.9%和3.2%,说明平川区土地流转的发生率高于山区丘陵区。原因是平川区土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土地适应性广,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便于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也利于种植高效益的蔬菜、苗木、果树等作物,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乐于投资,土地流转可能性大;山区丘陵区自然条件差,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坡耕地比重达大,不易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不高,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不乐于投资,土地流转的可能性小。

(二)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1、流转意愿方面(1)农民地权意识和小农思想严重。由于农民长期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对承包地仍有强烈的依赖和眷恋,认为拥有和经营承包地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把土地看成了“保命田”、“退路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种地收益明显提高,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偿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经商务工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宁可抛荒或者由亲属无偿耕种,也不肯把土地流转给别人。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农户对土地有增值预期和保障心理,怕政策多变,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承包经营权或怕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费。(2)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收益低。2009年,大同天镇县利农农副产品储运有限公司,通过南河堡乡政府和上吾其村委会与农民做协调,流转租用了1500亩土地,涉及了360多户村民,并签订了租用合同,租期为10年,每年每亩400元的租金。但有8户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其主要原因是流转出的比较收益低。村民王进成在规划流转的那块地里有12亩承包田不愿意流转,他算了一笔账,承包地种玉米每亩产量平均在750公斤左右,如今玉米市场价是每斤0.9元,一亩地毛收入1350元,减去400元的种子、化肥、地膜等成本后,还剩下950元的纯收入,再加上国家和省对种粮的补贴款每亩80元(粮食直补5元/亩,农资综合补贴35元/亩,良种补贴10元/亩,地膜补贴30元/亩),玉米秸秆每亩50元,这样12亩地全年的纯收入在1.3万元左右,他认为比流转出划算。因此,土地流转收益低是农民不愿意流转的原因之一。

2、流转行为方面。一是流转合同不规范。根据调研发现,现在农户间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君子协定”,不遵守土地流转规定的程序,不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签订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签订了书面流转合同,也是内容不完整。山西省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是1223366亩,仅占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850595亩的31.8%有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直接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反租倒包”现象很严重,乡村组织代替农户流转承包地。甚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打着土地流转的幌子,强行租赁农户土地搞非农建设。这些做法侵犯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应享有的主体权和自主权。大多数地方未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一些土地流转后需变更的承包合同及经营权证书未及时变更。我国《土地承包法》中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土地流转自发的多,不规范的多,村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没有约定期限,期限不确定,流转双方根据需要随时处置流转的土地。2010年山西省受理的土地流转纠纷案件816件,其中农户之间的纠纷数674件,占总受理案件的82.6%,这些由于流转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都将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二是仲裁机构不健全。据资料显示,山西省土地流转仲裁机构不健全,设立县级仲裁委员会的有72个,占全省119个县的60%,仲裁委员会专职人员只有181个,平均每个仲裁委员会只有2个专职人员。目前一些地方少数纠纷能够通过仲裁解决,大量纠纷是农经部门通过信访渠道协调当事人进行协商、调解解决,一些因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引发的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由于得不到合法及时解决,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从事调解仲裁的日常工作人员职责不清。仲裁委员会中调解仲裁的日常工作人员除承担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纠纷调解仲裁的工作外,还承担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与审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村经济收入统计等工作。农村土地流转的纠纷仲裁的经费得不到保障。

二、规范山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尊重农村土地流转规律。我们要尊重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规律。农村土地流转属于经济的范畴,其流转的程度和规模都要与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协调,任何阻碍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土地流转最终都会失败。所以,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有多种,各个地方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革。而且有些地方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要政府多加强诱导,创造有利条件,向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也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地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有限理性的生产者,政府是有限理性的宏观管理者。农民的有限理性需要政府的有限理性进行校正、诱导,而政府的有限理性则决定了政府制定的制度、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要不断地修改、完善。

(二)把握土地流转的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只有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才有可能充分行使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利,从根本上消除流转的后顾之忧。目前要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按照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要求,依法落实好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在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进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是指导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土地流转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此外,还要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村发展水平、非农业发展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状况分类进行,切忌千篇一律。

(三)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回顾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每一次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都离不开农民自己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构建农村土地股份制制度时,要遵循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自主权,给予农民较大的选择空间。土地流转存在小农思想严重,农民地权意识严重的问题。这要从政府以及农民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干部思想有误区,认为土地流转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政府、村集体没有必要干预;另一方面流转双方各有担心,农户怕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保障,承包方怕政策不稳定。为了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和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守法、维权意识。对农民闲置、抛荒土地失去约束力,没有组织机构进行监管的,农村组织机构应对闲置、抛荒土地的农户实行停发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并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迫使农民外出务工时将土地正常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对于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只要在土地二轮延包中获得了承包权,就必须将承包地还给原承包农户继续耕作。乡村组织已经将外出农民的承包地发包给别的农户耕作的,如果是短期合同,应当将承包收益支付给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合同到期后,将土地还给原承包农户耕作。如果是长期合同,可以修订合同,将承包地及时还给原承包农户;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给予或提高原承包农户补偿的方式解决。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上的误区,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解除后顾之忧。

(四)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流转的双方当事人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和发包方备案。流转合同要明确流转形式、流转的土地(包括坐落、面积、质量、用途等)、期限、费用标准及支付方式、当事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农户可以书面委托发包方流转其承包地。委托要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载明代理事项、代理权限、期间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发包方接受农户委托后,要依法代理,不得超越农户授权。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五)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

1.构建基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下联村,上联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网络;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配置信息设备,利用先进的电子化工具建立起土地流转数据库,及时登记汇集并定期公开可流转的土地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联系,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

2.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培养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开展价格评估,资质审查,形成以公共服务为主体,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体系。

3.搭建政策法律服务平台。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强化调解、加强仲裁,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体系,加强专职仲裁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监测,要系统掌握流转的面积、形式、流向、价格等变化,为完善政策、指导工作、核算农产品成本等提供可靠依据。重点是监测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是耕地)流转规模、形式、对象、期限、价格以及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

(六)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加大规模经营扶持力度。

1.建立流出农户社会保障制度。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依法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依法进行土地流转;自愿将家庭承包土地入股进行合作经营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股土地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推行流出土地农户与社保挂钩政策,对于承包土地流出的农户优先纳入各类就业计划,优先将流出土地的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畴,从根本上解除农民流转出土地后的后顾之忧。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支持县、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开展流转服务;支持县、乡两级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和调解庭,对土地流转纠纷进行调解仲裁,保障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对符合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流转合同手续完备,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流转合同的转出土地农户,根据土地类型每亩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

3.加大对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种粮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的项目扶持力度。要优先安排规模经营主体承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以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

4.强化金融和保险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和创办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快开展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参考文献:

[1]郭振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分析[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8,4:(40).

[2]杨同芝、朱开元,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18).

[3]孙少岩,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流转[J].税务与经济,2007,1:6 [4]李晓明.茹志英,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乡镇经济,2006,1:22 [5]冯子标.土地市场化与“三农”问题的出路[J].中国农村观察,2002[6]高汉.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分析[J].中州学刊,2006,9:90 [7]曾新明.侯泽福.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法律研究.农村经济,2006,10:29 [8]高小军.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农业经济导刊,2004(8)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问题分析;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63-02

一、土地流转基本理论

(一)产权理论。

产权的功能分为宏观功能和微观功能,微观功能包括界定产权而实现的资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微观功能包含激励与约束功能、减少不确定性功能和外部性内部化功能。

①产权的激励功能是指产权的权能和利益相统一的,一个主体一旦获得了界定明确的产权时,则主体就获得了行驶某些行为的权力,同时意味着他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并且明确了主体获得相应利益的依据和条件。这样,主体的行为就有了稳定的预期,其行为就有利益刺激或激励。

②产权的约束功能是指任何产权的利益都具有利益边界,限制主体不能够超越界定的范围获取利益,产权利益的有限性产生了对产权主体的约束。

③减少不确定性功能是指,当产权不明确时,不同的人对某项财产的权力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你自己和你交往的所有人都是不确定的,会增加人民经济交往中的交易费用。而明确的产权使得各项产权明晰化,明确的主体的选择集合,减少了这种不确定性,降低了交易费用。

④外部性内部化功能是指对外部性设置新的产权,对于受益者或受害者而言,其原先的外部性损失或外部性收益将变为其经济活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或获得的利益,是一种内在成本或收益。外部成本内部化导致经济活动的成本由行为主体承担,主体将会尽量减少这种经济成本。

(二)制度效率递减理论。

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德姆塞茨认为制度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让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另一个是外部性内在化;舒尔茨总结出制度的五个功能:提供便利、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承担风险和提供公共品;诺斯认为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并且具有减少不确定性的功能。林毅夫(1989)论述了制度的安全性功能和经济功能。我国的学者也从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便利、激励、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外部性内在化等方面论述了制度的功能,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李怀(1999)认为,制度本身需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和不断被替代的过程,有着它的“生命周期”。制度的效率“生命曲线”达到一定点之后,会随着时间出现效率递减的趋势,出现制度效率递减现象。黄少安(2000)年提出“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先增后减”假说,指出一个制度在持续变迁的过程中,边际收益会首先因为巨大的成本支出而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升,达到最高点后则会加速下降,进一步解释了制度效率递减规律。制度经济学家从生产技术角度论述制度递减理论,认为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的,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制度必然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制度与生产力及生产技术不相适应必然会导致制度效率的降低。林毅夫《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增长》论证了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制度效率递减。我国自 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突破了原有的棘突所有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适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技术水平,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投入热情,农村经济随之快速增长。到 1983~1984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推行完毕,农村经济增长失去了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承包责任制限制了农村经济向规模经营的转换,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由增长转向停滞。

(三)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投入增加时,一单位成本投入造成超过一单位的产品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也被称作规模报酬递增。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分工创造新的技术,而新技术必然与一种不可分的生产工具相联系,这种“不可分性”会造成规模经济。穆勒作为规模经济的奠基人,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了“规模经济”,并将规模经济分为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制度经学者则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形成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的确定是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协调的结果,规模扩大到外部交易费用和内部协调费用相等时,达到最佳规模。 土地规模经济是指,当土地规模过大的幅度小于(或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成为土地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即土地规模经济(或不经济)。从规模效益的实现途径可分为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管理改良经济效益三种。

二、河南省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转土地规模小,流转期短。

由于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安排和非农就业机会的不稳定,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是短期的或是不确定的,交易双方可以随时终止交易。以南阳市为例,从流转期看,平均流转期为2年左右,多数流转都是以1年为单位,流转期很短;从流转规模看,由于土地承包时“好田优地”大家有份,“差土劣地”按人分摊,致使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从土地流转的集中程度来看,租出土地与租入土地的农户数目之比为26:1,说明土地在小户之间流动的多,向大户流动形成规模经营的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流转期较短,集中程度不高,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实施机械化作业的效果难以凸显。

(二)流转程序不规范,纠纷多。

目前河南农村土地流转基本处于自发阶段,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土地流转的运作程序及管理方法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现阶段,大多数土地流转局限在农户与农户之间,通常采用口头协议,没有通过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少数虽然签定了流转合同,但内容不完善,严肃性也不够,为日后的土地纠纷留下隐患。

随着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实施,和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使人们对土地经营的预期效益提高,农民对土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些从农村出去的下岗职工还想要回土地;一些在非农生产领域就业后的农村人员和那些毕业、尚未就业的大学生还想保留土地;上述争田要地的现象在各乡镇相当普遍,更加使当前的土地流转纠纷增多,成为河南当前农村的一大现象。如二轮土地承包时因嫌税费过高没有要地的,外出打工后自动放弃土地承包权的,现在纷纷想要地!另外,河南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纠纷多的另一原因是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登记备案交纳的交易费用太高,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多以口头协议或一纸书面合同为准,以此引发的土地纠纷非常多!以南阳市为例,仅2008年的土地承包纠纷就约700起。

(三)流转中侵权现象严重。

在河南各地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侵害。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受到个别基层干部的侵害!由于土地承包合同不规范,合同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监督,基层干部对!土地承包法" 视而不见,随意变更承包合同"调整或收回农民的承包地,甚至在事前未充分尊重承包户意见的情况下强迫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于一些地方干部至今对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严重偏差,甚至曲解政策,导致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造成了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侵害,导致流转纠纷愈演愈烈。

其二是受到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侵害。近年来,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有的乡镇政府或村委会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迫流转,剥夺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收益权,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有的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大幅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并方便快捷地取得占用大量农地的目的,以农村土地流转,尤其是土地入股的形式取代国家征地制,这样很容易坑了农民,毁了干部;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为了降低投资门槛,更多地招商引资,不惜损害农民的利益,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格出让土地使用权,这种现象在河南农村不在少数。

三、解决河南省土地流转问题的建议措施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农村土地资 源配置的客观要求,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 经营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 推进。

(一)加深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坚持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一要大力宣传 《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等相关的法 规政策,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把土地流转 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坚决制止有悖于法律、 法规和违背农民意愿、 损害农民利益的流转行为。 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要让他们看到土地流 转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尤其可以不断 提高收入水平,用实实在在的实际利益,帮助农民 转变思想观念, 这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二要在土地流转时必须秉承“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户的意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 不搞强迫、命令等违反农民意愿的硬性流转行为; 同时兼顾“集中、连片、规模”的原则,发挥集中连 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的优势,产生规模效应。

(二)搭建平台,规范流转。

一要建立开放、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着力培育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土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作用。 二要建立农村土地纠纷调解机构,合理配备人财物资源,由其制定统一规范 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形式、 数量、年限、条件,以及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充分发挥土地纠纷调解机构的作用,杜绝现在部分地方规模经营者拿流转费的“大头”,所有权者村集体拿“中头”,原承包农户拿“小头”的现象,妥善处 理土地流转纠纷,平衡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收益,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三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为土地 流转供求双方有效沟通提供便利,突破土地流转仅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形成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 四要建立土地流转档案,由专人负责流转土地 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对每块土地进行“身份”管理,防止土地在流转过程中遗漏、流失, 规范土地流转。

(三)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动力。

一要培育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通过村委会 协调、农户自愿协商相结合的办法,将农户经营的 地块互换集中,发展规模特色农业。 鼓励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向喜欢种田、懂得种田的能手集 中,逐步培养种植专业大户。 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可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入股,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的方式运行, 可以让农户去成立的农业公司上班,或者去生态园里打工。

(四)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一是出台财政补贴政策, 激励土地有序流转。 二是从银行贷款、财政扶持、项目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登记等方面支持土地流转。 金融部门可以开展对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无息贷款业务,满足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发展需求;财政部门应该增加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者的转移支付;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做得好的地方,农业和发改委等部门应该从项目上给予必要支持。

(五)完善农村福利保障机制,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养老、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渐淡化土地的福 利性和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要建 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工种的稳定转移机制。积极引导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来源丰富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产业的集聚带动 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为土地规模流转拓展空间。 三要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要支持建立灾害风险补偿基金、 农作物病虫保险基金等。同时探索互助合作方式,组建“农业生产者互助合 作保险组织”,本着自愿原则,实行会员缴费、财政 补助、合作共享,自我管理、专人监管、滚动发展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供保障。 四要完善资金政策扶持体制,加大投入力度,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建设村镇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鼓 励农民积极进行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1]罗琼. 河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0,07:7-9.

[2]陈俭. 河南省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69-71.

[3]贺卫华. 河南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路径分析[J]. 商业经济,2012,05:58-60+122.

[4]杨希玲. 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12,11:2386-2388.

[5]马涛. 河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05:44-48.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4

1.1 宏观的经济政策环境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

我国的土地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家庭中的很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 成为打工者的一员, 这样也造就了我国土地的流转问题的产生。由于近年来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世界经济与我国彻底接了轨。这样我国的农业面临着世界的竞争, 传统的土地粗放经营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土地流转问题产生有其必要性。[1]

1.2 各方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利益动机

农民流转土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事非农业的边际收益大于从事农业的收益, 这样农民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就会将土地流转出去。有着稳定收入的非农业人口, 为了获取额外的经济收益, 就会将资金投入到土地上, 从而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经营, 这样就使得农民将自己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

政府促进土地的流转。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周边的土地被不断的征调, 进行城市的建设, 这样部分农民的土地就被强制性的流转出去。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最大化, 不断对本城市进行招商引资建设工厂, 这样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就被厂子所用, 这样政府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流转。工商业主往往在土地上投资更加有效益的项目, 因此也会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 这样就为农民土地的流转提供了拉力。

2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

2.1 行政干预过度, 侵害农民的利益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 由于地方官员搞形象化工程, 往往不顾及地方的实际经济情况, 盲目进行征地, 进行规模化经营, 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的后遗症。还有的地方, 由于城市化的建设, 许多农民土地的流转在没有得到农民的同意之后, 村中的主要决策者就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工商企业和经营大户, 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决策者将土地的流转作为增加乡、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和干部福利的手段, 肆意流转村中集体的土地这样就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2]。

2.2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农村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得短板, 因此农村的市场经济也不健全, 这样就容易导致土地流转的问题。

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土地流转知识, 一些工商业主以及村中决策者就利用农民的这一缺点, 在没有任何合同之下就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去。这样农民就在土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的利益被工商业主和村中的主要决策者肆意的侵占。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跟不上, 容易导致土地流转中的问题产生。村中集体组织的决策者为了一些个人的私利, 在农民的土地流转中, 为农民的土地流转的权利与义务并没有向农民解释清楚, 从而使得土地流转中, 村集体这个中介做得不到位, 从而为农村的土地流转留下了许多的后遗症。由于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并不健全, 导致了对于流转的土地缺乏监管, 从而导致流转之后的土地的用途改变了, 这样也严重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3.1 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政策, 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

促进我国农村承包土地的永包制的推行。在承包期限内不论是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生产, 除非农民自主放弃土地的使用权, 那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够采用任何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样就可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的利益, 避免了行政对于农民流转土地的过度干预。

3.2 完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

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因此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 农民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权益, 这样就避免了, 在土地流转中由于法律不健全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的现象。

3.2.1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在土地流转中要规范土地流转的流程, 从而明确好受让方在土地流转之后的权力以及义务,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的缺陷, 维护农民的利益。政府也要对于土地流转后, 受让方对于流转土地的用途加强监管, 从而保证农民的利益[3]。

3.2.2 为土地的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农村土地流转之前, 政府就应该对于农民的经济收入做好规划, 让农民不至于没了土地就不能生存, 要建设好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 为农民的稳定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而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农民的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 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在土地流转中利益往往容易被侵犯。因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及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土地流转问题调查问卷 篇5

户主姓名:年龄:劳动力人数:

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土地面积(最初集体承包的):

1.你是否有过土地流转的经历?

A有B无

2.若有,属于哪种方式?

A租入B转出

3.什么原因促使你出租土地?

A外出打工 无人照管B 农业种植收益低

C缺乏劳动力D 其他

4.什么原因促使你租入土地?

A劳动力过剩B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C受亲朋好友的委托D其他

5.你在确定土地流转关系时 采取什么方式?

A口头协议B书面协议C第三方证明D其他

6.你认为在确定土地流转关系时签订合同必要吗?

A没有必要,都乡里乡亲的谁也不回坑谁

B没有必要,有纠纷了找村干部解决就可以

C有必要,白纸黑字最可靠

D有必要,出了问题有据可依

7.你们进行的土地流转行为是私下交易还是上报给村委会登记过? A私下交易B上报登记了

8.在土地流转中是否发生过纠纷?

A发生过B没有

9.若有,是什么原因?

A没有签订合同B合同条款不健全不合法C合同当事人违约D其他

10.你从谁家里租入土地?

A邻居家B本村亲戚家C本村亲戚家D其他

11.谁从你家里租入土地?

A邻居家B本村亲戚家C本村亲戚家D其他

12.你租入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A 10%~30%B 30%~60%C 60%~1000%D 100%以上

13.你家里租出土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A 10%~30%B 30%~60%C 60%~1000%D 100%以上

14.你租入土地是否讲好期限?

A没有B讲好期限C 讲好租期不定

16.你租出土地是否讲好期限?

A没有B讲好期限C 讲好租期不定

17.你租入土地期限为

A 1年B 2~5年C 5年以上

18.你租出土地期限为

A 1年B 2~5年C 5年以上

19.你收租金的形式为

A 收粮食B 收钱C收其他D 什么也不收

20.你交租金的形式为

A 交粮食B 交钱C交其他D 什么也不交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金融;金融需求;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中国,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土地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农村土地进入要素市场实现有序流转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实现资产价值的基本前提。土地流转不仅可以盘活资产,节约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更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 农村金融需求总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丰富,但现有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安排却维持刚性并逐渐萎缩,使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

(1)金融政策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对于土地金融政策,我国重点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商业土地开发方面,而于农村市场,则缺乏系统、完善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规定,农民土地经营权不能抵押; 《土地承包法》 则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只限于通过招标、拍卖与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荒山、荒滩等农村土地,经发包方同意,并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书的,才可以设立抵押;同时, 《物权法》 规定除买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外, 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不允许抵押。

(2)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渠道狭窄。

对于银行业,虽然我国已经呈现了国营、民营和外资等全面开花的景象,但由于农村地域广大,经济落后,人员相对不集中,因而在商业化背景下,许多银行没有进入农村。当前,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农村合作银行),而真正能够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农村金融供给“渠道”的狭窄导致良性竞争机制的缺失,难以激活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市场,也难以给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

(3)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匮乏。

土地流转后,农户的经营范围将在原有农业产业经营的基础上涉及工业、规模农业等多个领域,对金融信贷产品需求也较为多样性;而目前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农村市场视为主要市场,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开发的信贷产品就相对较少。调查显示,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仅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几种,而且由于政策和制度限制等因素,土地、自建房等均不能作为抵押,对农村土地流转贷款还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信贷品种很难适应土地流转后多种经营的需求。

(4)土地流转融资成本偏高,且融资额度难以满足。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两大资金来源的融资成本都偏高:一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0%,利差较高,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成本,从而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我国持续加大银根收缩力度的影响下,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民间融资成本迅速攀升。同时,各大银行对农户贷款都实行小额贷款模式,如农信社大多贷款规模都在2000 元~3000 元 / 笔,一般为春放秋收,只能满足农民的简单生产,无法实现长期性投资,难以满足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资金需求。

(5)农村资金倒流城市,土地长期投入所需资金不足。

尽管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但由于农业支出和收入往往不成正比,迫使许多农民走向了城市,靠打工或者从事二三产业挣钱,甚至于许多农民选择了在县城等购买房屋居住,造成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农村人口减少。不仅如此,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将收入存入银行成为大多农民的选择,而各大银行往往为了盈利而将农民的储蓄调往城市和发达地区,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农村资金不能完全用于农村建设,多数被抽调到了城市。

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开始集中耕种,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农民开始集中居住,大量劳动力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对金融的需求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1)从主体上看,需求主体趋向多元化。

土地流转后,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随之,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也由原来的传统农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等向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乡镇企业等多种现代农业需求主体转化,需求主体趋向多元化。其中,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将成为土地流转后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部分。

(2)从规模上看,大额需求增多。

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户资金需求额度较低,通过自身积累和小额信贷基本可以满足需求。随着土地流向少数工商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业大户手中,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会因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等,使资金需求额度较单个传统农户的需求大大增加,由几千元发展到上万元、十几万元不等,贷款金额明显由小额分散向大额集中转变。

(3)从用途上看,资金用途多样化。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传统农业生产逐步向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生产性需求从原来单纯的种子、化肥、果苗等传统生产需求,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储运、农资经营、商业、服务业等综合需求方面发展。因此,资金用途相应由土地流转前的消费和生产为主转向生产、消费、加工、创业和投资为主,资金用途呈现多样化。

(4)从风险控制上看,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

土地流转前,小规模农业决定了农户的生活消费资金需求和生产资金需求金额小、期限短,资金需求分散,季节性和临时应急性较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后,中长期资金需求增加且相对集中,有相对明确的还款来源,但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控制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控制的难度在加大。

(5)从服务内容上看,衍生性金融服务需求增多。

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了对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投资、期货、票据、兑现、清算等衍生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外,也刺激了为小额信贷组织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评级、担保、信息共享等中介机构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瑞怀.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及金融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国金融,2009(15).

[2]章玉佩.对土地流转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以信阳市为例[J].中国金融,2009(15).

[3]张广伟.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6).

[4]郭荣朝.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5(2).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1 土地流转的作用

1.1 土地流转的形式

土地流转主要包括土地转包、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转包主要在集体内部, 土地承包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转包给集体内的农民, 这种方式并没有改变土地的承包权利义务关系。反租倒包是指集体将承包给农民的土地以付一定比例租金的形式承包回来, 租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的一种流转形式。土地股份合作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 农民自愿以土地作为入股的资金, 与集体合作将土地流转。农民将使用权转让给企业, 把承包权转化为股权。

1.2 土地流转的意义

1.2.1 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制

土地流转是将土地集中, 然后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来生产, 这样有利于吸引资金, 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优化组合。流转后能解决人与土地的矛盾, 由于农村人口变化大, 只有通过流转才能调整压力, 才能达到人和土地的资源最合理配置。

1.2.2 促进土地使用率提高

在原有承包制度不变的情况下, 实行土地有偿转包, 可以减少土地利用不充分和荒地的利用, 并且能使一些河滩等得到进一步开发, 提高土地使用率。

1.2.3 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后是种地能手在使用土地种植, 降低成本。同时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可以外出务工, 在加快第三产业建设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收入, 促进了经济发展。

2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问题

我国的多数学者对土地流转还是肯定的, 认为土地流转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经济发展。但也有一些认为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基础上大规模推行土地流转会导致农民推动自己的土地, 影响社会安定。

2.2 土地产权不明确

由于土地流转过程中产权不明确, 极易导致纠纷产生, 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效益, 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只有在土地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才会让土地流转成为一件易事, 成为一个稳定的流转。

2.3 规模化不合理

一些动机不纯的企业会利用土地流转到农村进行圈地, 以套取政府的补贴。也有一些城市行政机关单位为了获得一定规模的土地来建立自己的基地来进行土地流转。多种动机的出现都违背了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宗旨, 导致土地流转规模化不合理。

2.4 流转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虽然进行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地区还是不够规范。主要是不签订合同或虽然签订合同, 但合同内容不规范, 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一旦出现纠纷, 依据所签订合同很裁定, 使得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

3 完善土地流转中的对策

3.1 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要想完善土地流转, 就必须加强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土地流转在思想上的认识, 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到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 促进农民流动, 提高农民收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 所以土地流转还是要靠农民, 最后的决定权还在农民。只有农民对土地流转有充分的认知, 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可以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以农民土地集约化为前提的, 各地的土地流转要根据各地特点来制定政策, 同时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鼓励农民以协作、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集中, 实现规模化生产, 提高土地使用率和效率。

3.2 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

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是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确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土地流转契约关系;在土地流转中要农民和承包者签订完善的合同, 农民享有的是经营权、决策权和收效处分权。合同必须是农民和承包者签订, 不是集体与承包者签订;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定要归农民所有, 政府对农民的收入有保护的责任。

3.3 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是土地流转正常有序进行的一个保障。政府要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作为土地流转的试点, 同时也要签订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则, 以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建立一个第三方评估机构, 培养优秀的土地评估人员, 对土地进行公正的评估, 以维护农民的利益;用合同规定好流转土地的用途, 严禁从事非农项目或囤地投机, 如果出现, 农民可以收回土地, 同时请政府对承包方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分析 篇8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以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 同时, 又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在当前条件下, 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乡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流转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 推行过程中农户的利益受到侵害, 政府、企业作用过于强大。针对这一主要问题, 笔者拟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我国社保制度不完善, 土地的保障功能没有消失。在我国土地有限, 自古以来, 农户在心中对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情节, 不愿意放弃土地, 即使流转, 也是防备着年老之后回家种地, 以备养老需要。也正是因为, 农户对土地的珍视, 甚至将土地视为命根子, 面对着承租农户破坏土地生产机能时, 易导致冲突;面对政府强制流转时, 农户对政府、企业的冲突就会加大, 甚至会有农户不惜牺牲以来保护土地, 自然群体性事件也时常发生。

(2) 我国农户的“弱势群体”现状没有改变。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 农户始终是社会的最低层, 由于无权无势, 农户始终是出于被欺负地位, 农户的权利很少能得到保障, 同时,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也处于被欺负的地位。而且, 在我国社会中, 生来是农民世代使农民的命运很难被改写。严格的户籍制度和人口管制, 加上农户知识缺乏, 文化程度不高, 致使农户无法改变其“弱势群体”的现状。第一, 这种角色的存在致使农户, 相对与政府、企业而言, 势单力薄, 很容易被欺负, 从现在日益发生的强拆, 农户被上房顶等事件就可以看出。第二, 农户的文化程度低, 法律意识淡薄, 在发生强制性变强和冲突时, 很难想到和做到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已发生极端行为。第三, 农户权益受到侵害时, 无机构可找, 即使找到代价较大。我国维护农户的权益的机构缺乏, 政府有时还是侵权主体, 不能有效的维护农户权益, 即使农户找到了维权机构, 所费成本可能远高于收益。同时, 农户由于知识和技能的限制, 行为往往具有短期性和破坏性。所以农户的“弱势群体”地位存在, 是产生流转问题的重要原因。

(3) 我国监督、管理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的机制不完善, 对官员提拔考核机制不合理。有些地方政府的作用往往很强大, 行动往往带有自身牟利的色彩, 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在流转中会做出实际不是为农户办事, 相反, 还是有时欺负农户的主体, 冲突很容易发生。同时, 目前地方官员的提拔就主要是靠政绩, 要出政绩, 就要抓建设, 这样势必涉及到拆迁、征地、流转等行为, 往往很容易导致冲突。

(4) 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服务体系、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无法判定违法行为, 保护农户合法利益;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 就会出现, 想流转无法转、转后相关问题无保障、流转有问题无法解决、有冲突无法化解等等现象, 这会进一步加剧流转问题。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长期目标的偏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最终的目的, 它是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乡城一体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的手段, 重点是推动农业产权改革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协调。这些都是比较长远的目标, 都以我国农户经营的稳定为前提, 守住18亿亩红线。但是, 微观主体势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前提, 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为标准。目前, 一方面, 承租的农户, 只顾自身承期间的产量, 而不顾土地的生产能力限制, 势必破坏土地的长期生产;另一方面, 一些集体和地方政府,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土地非农化, 这种趋势的加速, 势必影响长远的发展。

3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的对策分析

笔者认为, 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是社会中各种冲突得到有效地处理, 人民的利益得到有效地维护, 而不是完全的没有矛盾, 那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当前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冲突是正常的现象, 而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冲突的化解作出努力, 应该会有较好的成效。

3.1 完善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制度构建

(1) 加强教育, 完善教育体系。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 初始的制度设计, 界定产权会有较好的效果。但要改革和进行制度变迁, 就必须消除原有制度存在的惯性, 而要达到这一效果的最好途径就是教育。一方面, 做到加强对农户流转和维权的教育, 通过教育的长期作用, 已达到农户对于流转的承认, 积极的流转。另一方面, 加强对农户技能和农民工再就业培训, 提高农户的素质。高素质的农民是将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 教育的功能在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户队伍, 发挥创新能力、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 从而推动流转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完善产权界定。

完善的产权界定, 可以达到发挥各自主体积极性的效果。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主体能够干什么, 不能干什么, 边界在哪里。这样一方面能指导主体的行为, 在规范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并受保护, 同时也限制主体行为, 告诫主体不要超出此范围, 超出是违法的, 不受保护。完善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正需要的就是这一种产权界定, 因为在此界定下, 能确定各方的责任, 农户的合法的流转受到保护, 不会被侵害;政府的行为, 也能够收到有效地约束, 其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的范围界定后, 够让其行为收到良好的约束和监督, 从而化解二者矛盾。

(3) 确立明确的流转目标体系。

制度也是一种手段, 通过制度的提供能过达到一定的效果。而评价制度好坏的标准, 就在于产生的效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 并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目前, 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目标缺乏, 是导致“三重冲突”的重要原因, 也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 推动流转的目标体系, 是必然的。目标体系的构建, 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防止流转中的盲目行为和偏离行为, 更好指导流转中各个主体的行为, 从而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3.2 完善流转中对农户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1) 设法改变农户的“弱势群体”地位。

尽管这一“弱势群体”的地位, 长期存在, 但是, 这不是不能改变的充分条件, 只要通过政府在宣传和教育等手段着力推进, 还是能够达到改变现状这一效果的。农户的“弱势群体”角色, 其根源在于农户知识和技能的缺乏, 表现在农户在农村对土地的严重依附, 在城市也是出卖劳力干体力活, 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 这也是导致农户长期处于被欺负地位的重要因素。也致使在新时期, 农户仍然严重的依赖土地这一资源, 不愿意流转, 在流转中出现冲突, 所以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来推动农户改变“弱势群体”的现状。

(2) 完善流转相关的法律体系、服务体系、配套设施。

正是因为, 目前相关的法律体系、服务体系、配套设施还不健全, 加剧了流转中的冲突, 使农户的合法利益的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所以, 要尽力做到想流转的农户就能找到相关市场流转, 合同完善, 服务良好设施健全, 流转中出现问题后能够有效地解决, 更好的尊重和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乐君, 李迎宾.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若干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75-80.

[2]杨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4-37.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9

随着近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不断的推进,以及户籍改革新政策的实施,加之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所下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业产业,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国内开始频繁出现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20世纪90年后期之后,尤其从1998年开始中西部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明显增多,而且从人员流向上来看,主要是向沿海等东部城市迁移,而且数量在逐年递增。再到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总数当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人员占总劳动人口的34%。就全国情况来看,近两年来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已超过1.8亿人次。

而在农村部分劳动力转向城市就业的同时,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也日渐严重,这既影响了国内农业发展稳定也带来了粮食安全的隐患。因此,施行农村土地流转便成为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规模化生产以及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

2 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现阶段来看,施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来的确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且土地流转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土地受让方吸纳更多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带来更高的收入。但与此同时,像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行为不规范,缺乏良好的市场流转机制以及在少数地区存在为了降低招商引资的成本而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等现象的频繁出现,这都使得本为促进农民利益的土地制度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同时也体现出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需要不断完善。

2.1 短期行为严重

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具有学历层次处于中低水平和只提供短期劳动服务的特点,累计时长不超过10年的能达到50%左右,而且配偶及子女在农村老家留守的数量也不占少数。所以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动人口只是短期进城务工,因此就算是撂荒土地也不愿意放弃赖以生存的农村土地,造成了土地流转的动力不足。

2.2 存在土地强行流转的现象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但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当中却出现了土地强行流转的局面。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宣传与实施,全国一些地方政府掀起了一场地方政府推动工商企业下乡流转土地的热潮。其中许多地方政府出现竞相攀比的现象,加大力度将大规模工商资本引入到农村经营土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6月底,流入到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已达到2500万亩,比2009年底增长了84.6%,上升的幅度较大。甚至在此过程中,有的地方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为名将土地流转使用权作为增加乡村或集体收入的有效途径,不顾农民的利益,强行的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也有少数地方政府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用来搞经济建设,这不仅是在损害农民利益也破坏了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

2.3 流转价格不合理

目前的土地流转制度虽然明确规定实行有偿流转制,但是真正执行起来由于土地流转的价格过低使得有的农民不但得不到补偿反而要倒贴。这样有许多地方的农民只能任由土地自由生长也没有办法进行流转,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3 对策分析

3.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劳动力这种短期的务工行为,以及大量的留守儿童、配偶未随务工人员流转至城市这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实际需求量与现实社会保障项目中设置的供给量存在着较大差距,致使农民依然把土地看做唯一的生活保障,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提高农民利益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帮助。对于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也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中去。同时建立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机构,对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统一的管理,也可以将机构中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出租并将收益统一管理作为他们的社会保障。

这样,既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安心投入到其他增收渠道中去,也有利于增加其土地流转的动力。

3.2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

依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应本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组织农民进行自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此,在面对强行土地流转的问题上,首先必须要求各地方政府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条文严格执行,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得随意的改变承包关系,也不得利用土地流转的机会来发展地区经济建设或为招商引资而改变原有土地耕作用途。其次,农民有权自主的决定是否参与土地流转,地方政府不得强制干预。再次,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民所有,地方政府不得强行的占有或者加以干涉。最后,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有义务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该加以监督来保护当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3 建立地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

地方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归咎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素,由于农村地区信息不畅通,也没有较好的土地流转市场,使得土地的流转不能在大范围下公开进行,造成了受让双方都受到掌握信息不全的制约,最终也导致了土地流转的局限性。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加强受让双方对流转土地价格以及市场需求的信息获取,不仅可以客观的为流转土地作价也可以提高成交的可能性,进而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价格不合理的问题。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政策,亦是解决国内“三农”问题重要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本论文从确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动因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兰晓红.农村土地流转动因、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

[2]王平涛.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3]何贵红.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

[4]孟庆珍.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9(11).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10

1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与流转存在的问题

1.1 立法方面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流转方面的法律只有《农业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法律, 且由于这些法律所立法的出发点和相应的立法精神不同, 就直接导致了这些法律对于土地承包和流转等问题存在的矛盾和差异。另外土地的产权不清, 权属界定混乱又带来了很多确权方面的问题。并且在现在的法律实践之中, 对一些其他的流转方式, 如:继承, 赠与, 抵押, 反租倒包等流转方式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 因此就导致了个别地方流转方式的驳杂无章, 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以依从。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合同不规范

由于农村的很多土地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因此导致在土地确权方面不清楚.此外也导致在流转土地时只有口头合同, 或者是以其他形式存在的不规范, 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程序不全, 条款不全, 流转的相关费用不科学不合理, 没有充分的考虑当前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这就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的流转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1.3 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 导致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土地的流转不仅需要双方当事人在场,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中介机构或相关组织来进行引导和证明。并且农民们不象城市居民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保障。他们只能凭借拥有的土地来保证最基本的生活, 所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变得尤为重要。而由于不健全的保障机制, 就造成了很多流转不公正的现象。

1.4 政府对土地承包和流转经营管理的职能的缺失和越位

这也给农村土地流转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当事人对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 以及其他权利不十分明确时, 政府又不能科学的使用自己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的管理不规范, 监督滞后, 对自身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职能定位不当。

2 针对相关问题所制定的政策

2.1 我国政府应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应法律制度

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才能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各个阶层的利益。政府应该尽快的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 进一步对土地的确权和流转的方式, 程序, 性质, 管理方法, 以及解决纠纷的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 只有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的相关法律, 才能让土地在法律的保护下合法的流转。

2.2 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合同形式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2.3 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

国家要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 加大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方面的支出和投入, 以保障农民的利益, 这样可以调动农民在土地承包权流转方面的积极性,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和流转的和谐和顺利发展。

2.4 我国的政府应该强化对于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管理和监控

根据我国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政策, 并且要积极鼓励农民在土地承包权流转实践方面大胆创新, 更应该积极引导一些工商企业和农民进行相关的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2.5 政府应该鼓励家庭农场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

家庭农场和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和发展, 会促进土地流转、新型职业农民, 规模经营等新生事物地出现, 逐渐改变着农村面貌,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样有助于农民更加明确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解, 也利于土地的流转。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支柱性产业, 因此要想发展好农业, 就要深刻的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在客观的分析问题之后, 按照上述相关的对策, 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并借此来保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正常发展, 只有保证正常的土地承包权的流转, 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更有利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只有作为根本性产业的农业蓬勃发展, 才能保证我国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农村土地流转效率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效率土地问题武宁县

中图分类号:DF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62-02

一、武宁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文选取江西省武宁县横路乡五个村(金盆村、花园村、新溪村、横路村、株林村),针对上述5个村的土地流转情况,做了200份实地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武宁县横路乡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根据此次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横路乡人均占地(农用地及农村建设用地)相对较多。农用地家庭人均约1.3亩/人,农用地真正用于流转的土地只占农村土地很少的一部分,且流转以亲戚、邻居代耕为主,约占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见表1);建设用地家庭人均约为80㎡/人,农村建设用地包括房屋宅基地、晒场、搁置、厕所及猪圈等,农村建设用地散乱搁置、闲置,由于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利用率不大、地块细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新农村建设又没有推进集中居住,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缺乏,农村建设用地几乎没有流转。因此,从总体来看,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单一,以代耕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价值不大,且农村土地由于土地细碎化、投资回报率低、不能规模利用。因此,要流转也是亲戚、朋友、邻居间的流转,主要是以没有经济报酬或者经济成本的耕种,以代耕为主,仅有少数是农民企业家办厂或者办学校(西海国际艺术学校)、农民建房等,其中代耕为70户,出租为14户,置换为32户,且主要是以建房为主,合作经营为5户(见表2)。

3、农民流转意愿不强。多数农户家庭来看,农民强调土地的保障功能及投入产出,担心流转即无利可得,又会损失自己的土地权益,因此出现了农户家庭即使不耕种,也宁愿土地空置、抛荒,不愿意流转出去。对土地流转的态度主要表现无所谓、不愿意流转、愿意流转等,分别占到10.5%、65%、24.5%(表三)。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方缺失。从调查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的自发流转,很少有中介机构来促发流转或担保流转。少数的被动流转的也是在政府推动或外来企业推动下才发生的。横路乡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较少,主要是农村流转提供担保代理机构、金融机构、外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一个流转市场缺乏了土地流转机构,自然就形成了流转效率低下问题。

(二)武宁县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及流转保障机制未形成。武宁县国土部门规定,对承包经营权可依法采取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流转方式多样化。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武宁县农户家庭进行土地流转的愿意不高,以农户家庭间的自发流转为主,农民流转随意性较强、流转合同主要是采取口头协议形式,并未遵循法定程序及未履行必要手续,土地流转缺乏合同来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且易产生流转纠纷隐患,即土地市场的流转机制未形成,直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效率。

2、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监管及激励机制不健全。武宁县虽然提出鼓励进行土地流转,但是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缺乏土地流转中介和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导致流转信息在土地供求双方不对称,价格机制和供求機制不成熟,流转双方权益难以平衡。另外,由于当前武宁县土地流转处于流转初级阶段——自发流转阶段,市场的不健全就导致了监管机制的缺失,未形成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同时,村镇政府部门的引导服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无力进行土地流转规范化合同化的管理,进而流转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直接影响了农地流转的范围、效益及效率。

3、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较少及流转后的非粮化现象。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土地流转结构性矛盾。一是农村土地零散、细碎难以形成流转动力,难以形成规模,吸引流转投资方;二是农村土地用途不能改变及土地投资回报率低,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土地;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机构较少,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成本及经营成本较高。此外,农村土地流转后的非粮化。有数据显示,我国截止2008年底共有1.09亿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实现了流转,据农业部测算,其中有5000多万亩用于非粮生产,占总流转面积的一半左右,占耕地面积的2.7%。武宁县农地流转也存在非粮化现象,例如某些地方对宅基地进行强制流转,既未给予农民补偿安置,又迫使农民远离耕地进城居住,而土地流转后又并非复垦成农用地。

4、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农村土地流转主体主要包括农民、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企业及土地流转需求方。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利益博弈过程,博弈各方都寻求利益最大化而相互争取流转主动权。即基层政府压低成本进行土地流转追求业绩,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流转增加收益,企业又因为投资成本减少而获益。只有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博弈链的底层,同时,由于土地被流转,进而农民获得的农业补贴就更少,收益越少,甚至没有长效的增收机制。农村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严重不均,成为制约提高农地流转效率的重要问题。

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率的建设性措施

(一)建立农村土地中介机构,完善土地流转中介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创造流转机会、促进流转成功。通过对当前武宁县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市场的SWOT分析,认为建立农地流转中介市场是促进当前土地流转效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有形的,它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架构和运营系统,可以解决信息不充分或者不完全。二是它有助于农地流转职能的完善,如在实践中建立一套由土地资产评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托管机构、土地流转招商机构等组织,确保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公开及交易顺利进行。三是还会有助于事后监督。市场会形成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评估机构,主要是针对农地流转的经营、自然、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降低土地在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增加风险规避渠道,为土地流转供需主体提供保障支持。

(二)明晰土地产权,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及发证。农村土地权属或权益不清是农民不愿意进行流转的客观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及发证。确权主要是明确土地流转方的权利,使得农民知晓农村土地的权利。进而不会在流转过程中吃亏。登记及发证主要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遇到纠纷及矛盾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另外,产权明晰可以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是确保农民在占有、使用、处置土地时相关合理权益及收益,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是促进农地流转效率的基础保证,可以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及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一是加快户籍改革制度。改变当前城乡分割的局势,解除由于户籍制度给农民带来的束缚,消除民工在城市由于户籍的不同所带来的歧视待遇,使其在城市生活有归属感。二是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医疗保险、农业保险、教育保险及养老保险等。三是提高保障水平,增加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地从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及保障功能。只有做到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不再有“恋土”情结,真正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作者简介:黄周地,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08级研究生;周玮,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吴彬,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

参考文献:

[1]杜海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2]李晓、赵颖文,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实证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6.

土地流转问题分析 篇12

关键词:农村地流转,情况问题,对策建议

一、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山西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内辖11个地级市, 119个县、市、区, 1196个乡镇, 28135个行政村, 总人口3427.4万人。其中农业县 (市、区) 115个, 农业人口2334.5万人。农村劳动力1081.9万个。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现有耕地6068万亩, 基本农田5065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1.77亩。2010年全省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4621.3万亩,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为575.1万户, 家庭承包合同份数为562.1万份, 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385.1万亩, 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为47.7万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份数为25.5万份, 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122.3万亩。

分析山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 流转的进程加快。

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 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快。2006年土地流转面积762288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71%, 2010年土地流转面积3850595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8.33%。比2006年增加了6.6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提供的资料整理, 2011

2. 流转主体多元化, 流转去向以流入农户为主。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些原来的农业专业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 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 同时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为租赁农户承包土地、投资经营农业、发展规模经营的一股新生力量。一些社会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中, 并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

2010年山西省流转入农户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4.9%, 流转入合作社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1.8%。流转入企业面积和流转入其他主体面积分别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9%和7.5%。山西省土地流转去向以流入农户为主。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 2011

3. 流转的形式以转包、互换、出租为主。

农村土地流转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委托流转六种形式。

从表3-3可以看出, 转包、互换、出租是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2008年到2010年这三种形式流转的面积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5%以上。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提供的资料计算, 2011

4. 流转的类型多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为三种类型。 (1) 农户自主流转。主要指因老死婚嫁、外出从事他业、无力耕种的农户出让转让权, 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 农户自主流转的按原来生产惯性种植麦、棉、玉米等粮食。 (2) 产业推动的流转。是指资本追求效益发展蔬菜、水果、苗木产业, 采用较高的流转价格以租赁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流转入合作社和企业属于产业推动的流转。 (3) 政府引导的流转。主要指政府为了发展现代农业,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普基地,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而引导的土地流转。

5. 土地流转区域差异明显。

一是土地流转发生率差异明显。选择地处山区丘陵区的大宁县、永和县和地处平川区的新绛县、太谷县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表3-4可以看出, 新绛县和太谷县土地流转的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分别是27%和25.9%。大宁县和永和县土地流转的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分别是2.9%和3.2%, 说明平川区土地流转的发生率高于山区丘陵区。原因是平川区土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土地适应性广, 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 便于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也利于种植高效益的蔬菜、苗木、果树等作物, 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乐于投资, 土地流转可能性大;山区丘陵区自然条件差, 土地细碎化程度高, 坡耕地比重达大, 不易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 产量低而不稳, 经济效益不高, 合作社、企业等经济组织不乐于投资, 土地流转的可能性小。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资料计算, 2010

二是土地流转费用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平川区, 土地流转以种植蔬菜、水果、苗木等高效益作物为主, 土地流转费用高, 土地流转费用大约在300元左右, 最低不低于100元。按目前的市场价格, 300元大体可以买到150公斤小麦, 175公斤玉米。这个流转费用比玉米生产和小麦生产的纯收益高, 按照这个价格流转, 对转出户很有利。

山区丘陵区的土地流转费用较低, 甚至普遍存在零费用流转现象。大宁县部分村民之间的土地流转不收租金, 打个招呼就行。永和县村民之间的土地转包不收取费用, 仅过年时节到转包主人家拜见, 赠送礼物, 礼物多少不以地的多少, 地的好坏为依据, 礼物表明地是谁的, 谁转包的。这种村民之间的自发流转大部分发生在亲朋邻里之间, 土地流转费用很低甚至免费, 不完全按照谁出价高转包给谁的市场经济原则。

6. 土地流转机制向市场化发展。

前几年, 一些村级组织和农户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或避免土地撂荒受罚, 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给他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没有收益。近年来,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 实行种粮补贴, 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流转行为由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同时, 越来越多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把农业作为一个投资领域。现在,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双方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所经营产业的经济效益, 协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 即实现了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二) 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1. 流转意愿方面

(1) 农民地权意识和小农思想严重。由于农民长期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农民对承包地仍有强烈的依赖和眷恋, 认为拥有和经营承包地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把土地看成了“保命田”、“退路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种地收益明显提高, 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 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 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偿家庭收入, 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经商务工的农户, 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 宁可抛荒或者由亲属无偿耕种, 也不肯把土地流转给别人。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 农户对土地有增值预期和保障心理, 怕政策多变, 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 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承包经营权或怕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费。

(2) 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收益低。2009年, 大同天镇县利农农副产品储运有限公司, 通过南河堡乡政府和上吾其村委会与农民做协调, 流转租用了1500亩土地, 涉及了360多户村民, 并签订了租用合同, 租期为10年, 每年每亩400元的租金。但有8户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 其主要原因是流转出的比较收益低。村民王进成在规划流转的那块地里有12亩承包田不愿意流转, 他算了一笔账, 承包地种玉米每亩产量平均在750公斤左右, 如今玉米市场价是每斤0.9元, 一亩地毛收入1350元, 减去400元的种子、化肥、地膜等成本后, 还剩下950元的纯收入, 再加上国家和省对种粮的补贴款每亩80元 (粮食直补5元/亩, 农资综合补贴35元/亩, 良种补贴10元/亩, 地膜补贴30元/亩) , 玉米秸秆每亩50元, 这样12亩地全年的纯收入在1.3万元左右, 他认为比流转出划算。因此, 土地流转收益低是农民不愿意流转的原因之一。

2. 流转行为方面

流转合同不规范。根据调研发现, 现在农户间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君子协定”, 不遵守土地流转规定的程序, 不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签订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签订了书面流转合同, 也是内容不完整。山西省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是1223366亩, 仅占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850595亩的31.8%

有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直接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 不尊重农民的意愿, 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反租倒包”现象很严重, 乡村组织代替农户流转承包地。甚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打着土地流转的幌子, 强行租赁农户土地搞非农建设。这些做法侵犯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应享有的主体权和自主权。大多数地方未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 一些土地流转后需变更的承包合同及经营权证书未及时变更。我国《土地承包法》中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

土地流转自发的多, 不规范的多, 村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没有约定期限, 期限不确定, 流转双方根据需要随时处置流转的土地。2010年山西省受理的土地流转纠纷案件816件, 其中农户之间的纠纷数674件, 占总受理案件的82.6%, 这些由于流转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都将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件)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 2011

3. 流转机制方面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山西省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还不健全。山西省119个县中设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有50个, 占42%;设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有573个, 占乡镇总数的47.9%;其中专职人员614人, 平均每个乡镇才配备1个专职人员。一些地方, 乡村土地流转基本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 中介组织匮乏, 导致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 土地流转的供需双方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的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 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 形成了供需双方矛盾, 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造成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这就制约了土地流转。

二是仲裁机构不健全。山西省土地流转仲裁机构不健全, 设立县级仲裁委员会的有72个, 占全省119个县的60%, 仲裁委员会专职人员只有181个, 平均每个仲裁委员会只有2个专职人员。目前一些地方少数纠纷能够通过仲裁解决, 大量纠纷是农经部门通过信访渠道协调当事人进行协商、调解解决, 一些因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引发的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由于得不到合法及时解决, 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从事调解仲裁的日常工作人员职责不清。仲裁委员会中调解仲裁的日常工作人员除承担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纠纷调解仲裁的工作外, 还承担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与审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村经济收入统计等工作。农村土地流转的纠纷仲裁的经费得不到保障。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 2011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 2011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保障激励机制缺位。现阶段, 山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保障水平不高。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项目基金和财政补贴。对于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缺乏优惠税制。土地依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土地收益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农民视土地为生存的命根子, 对流转土地心存后顾之忧, 担心自己的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依靠, 即便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耕地,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对于规模经营而言, 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阻碍农业发展, 而农业保险政策滞后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规模。

(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缺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的规模越来越大, 涉及征用土地的项目越来越多, 在土地没有流转之前, 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的分配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纠纷的领域, 土地补偿费具体包括哪些项目, 其受益究竟农民群众可以获得多少, 以及归属于哪一级的集体经济组织, 如何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支配、分配土地补偿费。而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往往处理结果很难让村民满意, 村民认为确定分配标准一的程序不合法、分配标准不统一、分配不公平等等。在农村土地流转后, 这个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因为征地补偿费用里本身就包含着土地上附着的作物的补偿, 这一块补偿费用的标准怎么确认, 以及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终止导致土地流入方的损失问题怎么补偿都需要认真的考虑。从调查结果来看, 流入方、流出方均有分配要求, 另外还有集体经济组织甚至地方政府也肯定会参与分配, 这个问题将如何解决, 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并没有相关的约定。

4. 流转市场方面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的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流转价格缺乏科学依据, 尤其是山区丘陵区, 土地大小、形状不一、分布零散, 每户最少的有4—5块田地, 多的有7—9块田地, 零散的土地不利于流转,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业生产力比较低, 土地流转价格比较低, 较低的流转价格对农民的刺激性不大, 制约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化程度低。从表3-8可以看出, 2010年山西省土地流转面积中, 100亩以下占76.7%, 100—500亩的占12.4%, 500—1000亩的占6.2%, 1000亩以上的仅占4.7%。这主要是因为在流转过程缺乏有效的竞争。短期的、缺乏竞争的抵偿农地使用权流转不能给新的使用者以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 难以达到通过流转实现农业用地由低效利用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反而加剧了农地的粗放式经营, 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不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二是农民资本积累不足;三是农业企业家短缺。

(亩)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 2011

二、规范山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 尊重农村土地流转规律。

我们要尊重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规律。农村土地流转属于经济的范畴, 其流转的程度和规模都要与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协调, 任何阻碍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土地流转最终都会失败。所以, 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上应本着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有多种, 各个地方要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革。而且有些地方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要政府多加强诱导, 创造有利条件, 向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也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 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严重地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是有限理性的生产者, 政府是有限理性的宏观管理者。农民的有限理性需要政府的有限理性进行校正、诱导, 而政府的有限理性则决定了政府制定的制度、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并且要不断地修改、完善。

(二) 把握土地流转的原则。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只有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才有可能充分行使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利, 从根本上消除流转的后顾之忧。目前要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按照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要求, 依法落实好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在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进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是指导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 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重要依据, 也是衡量土地流转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此外, 还要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的原则,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农村发展水平、非农业发展程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状况分类进行, 切忌千篇一律。

(三) 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回顾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 每一次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都离不开农民自己的主动参与, 因此在构建农村土地股份制制度时, 要遵循生产力要求, 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自主权, 给予农民较大的选择空间。土地流转存在小农思想严重, 农民地权意识严重的问题。这要从政府以及农民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干部思想有误区, 认为土地流转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 政府、村集体没有必要干预;另一方面流转双方各有担心, 农户怕丧失了土地经营权, 没有了生活保障, 承包方怕政策不稳定。为了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和合法权益, 要加强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守法、维权意识。对农民闲置、抛荒土地失去约束力, 没有组织机构进行监管的, 农村组织机构应对闲置、抛荒土地的农户实行停发各种惠农补贴资金, 并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 迫使农民外出务工时将土地正常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对于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 只要在土地二轮延包中获得了承包权, 就必须将承包地还给原承包农户继续耕作。乡村组织已经将外出农民的承包地发包给别的农户耕作的, 如果是短期合同, 应当将承包收益支付给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 合同到期后, 将土地还给原承包农户耕作。如果是长期合同, 可以修订合同, 将承包地及时还给原承包农户;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通过给予或提高原承包农户补偿的方式解决。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上的误区, 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解除后顾之忧。

(四)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的双方当事人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报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和发包方备案。流转合同要明确流转形式、流转的土地 (包括坐落、面积、质量、用途等) 、期限、费用标准及支付方式、当事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农户可以书面委托发包方流转其承包地。委托要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 载明代理事项、代理权限、期间等, 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发包方接受农户委托后, 要依法代理, 不得超越农户授权。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五) 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

1. 构建基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

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形成下联村, 上联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网络;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配置信息设备, 利用先进的电子化工具建立起土地流转数据库, 及时登记汇集并定期公开可流转的土地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 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 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联系, 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 帮助办理流转手续, 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 承包者, 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

2. 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

培养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开展价格评估, 资质审查, 形成以公共服务为主体, 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体系。

3. 搭建政策法律服务平台。

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强化调解、加强仲裁, 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体系, 加强专职仲裁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监测, 要系统掌握流转的面积、形式、流向、价格等变化, 为完善政策、指导工作、核算农产品成本等提供可靠依据。重点是监测土地承包经营权 (主要是耕地) 流转规模、形式、对象、期限、价格以及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

(六) 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加大规模经营扶持力度

1. 建立流出农户社会保障制度。

承包期内, 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 依法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依法进行土地流转;自愿将家庭承包土地入股进行合作经营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入股土地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推行流出土地农户与社保挂钩政策, 对于承包土地流出的农户优先纳入各类就业计划, 优先将流出土地的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畴, 从根本上解除农民流转出土地后的后顾之忧。

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 支持县、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开展流转服务;支持县、乡两级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和调解庭, 对土地流转纠纷进行调解仲裁, 保障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对符合土地承包政策法规, 流转合同手续完备, 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 并签订3年以上流转合同的转出土地农户, 根据土地类型每亩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

3.

加大对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种粮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的项目扶持力度。要优先安排规模经营主体承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 以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资源优势, 更好的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

4. 强化金融和保险支持。

上一篇:语文探究式学习下一篇:身势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