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2024-06-16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共8篇)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1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因势利导,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鼓励农民在自愿、有偿、依法的前提下,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并从程序、主体、内容、合同文本等方面予以规范,坚决制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做法,并防止出现因操作不规范而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依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1、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维护村集体和农民利益。坚决查处随意调整土地承包合同、乱圈滥占农民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剥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

2、加强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土地仲裁机构本着便利管理、便于耕作、消化矛盾、方便群众原则,对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的土地纠纷,要依法裁定,以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3、坚决纠正以往村干部私自发包或不规范发包行为,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各类土地对外承包合同,应予以废除;内容不规范,明显伤害村集体和广大村民利益的合同,应予以规范纠正,不肯纠正的,应予以废除。同时相关责任人存在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三)创新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1、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加强乡镇经管站建设,完善村级账务、资金、资产、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体制和机制上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组织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学习财会知识、政策法规。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也要予以相应的培训。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规范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重点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农村“一事一议”、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村级补助经费等专项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

乡镇经管站也要加强自查整改,提高工作水平。因工作失误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负连带责任。违法的,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规范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的自主监管。进一步完善依法民主管理制度,有计划宣讲村民组织法、村民自治法,让村民明确自己的权利,切实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村级账务、资金、承包合同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章立制,强化执行,加强村级财务、资产、承包合同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乡镇政府要协助村民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全部公开、真正公开、经常地公开

内容提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通过典型调查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如何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是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典型调查,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遂宁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量达67.5万亩,流转率达30.8%。通过对该市“三县两区”的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全市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面积28万亩,比2009年末增长18.6%,其中连片集中流转200亩以上的18.1万亩,实现了土地由零散向适度规模集聚,催生出华享泰丰、可士可、闽中食品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蓬溪县天宫堂现代农庄以“寄种”方式,将农民的土地连片集中,由农庄提供种子、肥料、供水、技术和产品收获,农民“零投入、零风险”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并按寄种面积获得地租和寄种工资,同时享受增产分红,实现寄种面积1万余亩,走出了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新路子。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了现代农业。

流转方式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目前全市采取转包方式流转35.6万亩,占流转的52.7%,出租22.2万亩,占流转的32.9%,入股2.8万亩,占流转的4.1%,转让、互换、代耕等方式流转6.9万亩,占流转的10.3%,实现了由初期农户之间单一的季节性转包流转向目前的多种流转方式转变,使土地流转关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依法自愿流转的要求。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委托流转和合作经营成为遂宁市农民和业主乐意选择的两种新的流转模式:一是将承包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对外流转,所得流转收入由村集体统一结算到农户;二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合连片、自行经营或统一招租,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获取流转收益。这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速度很快,自该市在蓬溪县天宫堂村创建四川省首个土地流转合作社以来,全市已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321个,集中连片土地达14.6万亩。

流转渠道由自发向组织化转变。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惜地情结增强,土地流转逐渐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有组织地协调推动转变。组织流转一般是由农户委托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或由村民委员会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依法推进土地流转中,遂宁市组建了首家县级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蓬溪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开通了土地流转信息网,在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置土地流转信息员,收集农户流转信息,由县交易中心统一发布、统一交易、统一签订合同,农户按交易面积获得土地租金。组织化流转有政府引导,规范程度较高,土地大多成片,有一定规模,价格也较统一,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资源开发。

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同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了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目前,全市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租赁土地27.3万亩,通过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方式,开发建设了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九叶青花椒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58万亩,建成出栏万头以上标准化养猪场64个,生态鹅养殖基地31个,肉牛养殖基地20个,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当初农民流转土地是为了规避税费,很多土地撂荒无人耕种,随着农业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150-9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土地,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作物、畜禽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的较多,用于粮食种植的较少。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关注、必须引起重视、亟待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尽管遂宁市土地流转发展速度较快,流转规模较大,但当前土地流转仍然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行政推动,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供需双方流转信息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流不出、转不进”依然同时存在。全市缺乏统一规范的流转监管机构,虽然市区县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中心,但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和手段保障未落实,正常履职较难。尤其是基层农经工作职能划归乡镇政府后,大多处于无编制、无机构、无专职人员的“三无”状况,土地流转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缺位。

(二)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由于流转市场不完善,目前土地流转仍然是以转包和出租为主,相当一部分流转还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处于自发阶段,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方式通常以“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既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签订了书面协议的,有的是双方自行草拟的,内容极不规范;有的是村委会直接与投资业主签订的,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造成承包关系的混乱,为日后留下了纠纷隐患。

(三)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由于土地流转尚属“买方”市场,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业主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准入机制,业主流转土地后,因投资不足或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农户土地租金,甚至放弃耕种,风险常常转嫁给农民和政府。特别是业主在租赁土地后一般都要修建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临时性建筑,并对租赁的土地进行整理,这将打乱原有土地的界线,租赁期满后及时复耕和原样退还给农户较难。

(四)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目前农村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效益农业,因种粮效益低,一些企业租到土地后基本不种粮,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农业附加值,相对于比较效益较低的传统粮食种植,发展效益农业更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但保证一定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流转土地全部用于非粮食生产,会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励土地流转进行一定的粮食种植也是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土地成片规模流转较难。由于农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要流转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既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也加大了规模流转的难度。受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补贴方式的限制,不种粮的、甚至撂荒的都可按包地面积获得各种惠农补贴,加大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之还有部分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愿转出。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农业开发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造成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较少,土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引导,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确权登记,夯实流转基础。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做到承包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流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流转程序。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土地流转尤其是规模化流转必须签订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否则流转无效。实行流转合同登记、鉴证制度,通过合同登记、鉴证,及时发现和纠正流转双方违反法律政策的约定;对以转包、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权证变更手续。

(三)健全管理体系,搞好流转服务。各级政府应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重新审定农村经管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落实好编制、人员、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把土地流转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市、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有序流转。一是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市、区县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土地流转信息网,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及时收集、反映农户流转信息。二是建立价格评估指导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估、发布土地流转指导价格,促进土地流转公平公正合理。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建立风险保障金,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四是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并委托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利益的长期有效联结。

(五)建立支持机制,鼓励土地流转。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货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对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力度。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连片经营500亩以上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优先扶持,并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规模承转耕地100亩以上进行粮食种植的给予财政补贴,这既可以保护粮食种植者的积极性,又能使一批流转土地最终进行粮食生产。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并迁入城镇定居的农民,应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建立政策性投资和担保体系,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向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建议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打捆各类支农资金和土地出让收益作为注册资本金,主要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行为和农村各类权属证明质押融资以及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等。

(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配合,完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区县、乡镇和村一级要加大协调力度,认真协调解决行政区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健全部门工作责任制,将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逗硬督查考核,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落到实处。

地流转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2

1 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不同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转让,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由我国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决定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首次在宪法修正法案中承认土地流转的合法化,由此至今已近三十年。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代耕、出租等。

2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1 城镇化进程提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有技术、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多以外出务工或经商为主,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思想较为保守,并且多为老幼。这样导致一方面农村耕地荒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留下的劳动力基本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他们所承包的土地是其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可以说是他们的“保命田”。在一些临近城区、靠近工业园区的地方,还出现了部分农民不愿出让土地,严守土地以获得高额征地补偿的新矛盾。当前农村有较为强烈的土地流转需要,但因利益诉求不同,存在部分流转意愿不足。

2.2 农业现代化缓慢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规模化是机械化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的必经途径。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受气候、水质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相对而言风险大,效益低,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农产业开发很是慎重,参与规模经营的少。大型农业生产投资前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放,一般的土地承包大户很难找到大额贷款担保单位,而土地使用权又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现代化缓慢,非农带动性严重不足。

2.3 土地流转不均衡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土地流转呈现多样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乡村,由于经济状况不同,土地流转工作进展不平衡,主要的土地流转形式也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非农收入预期高,土地流出意愿较为强烈,流转形式以转让为主,倾向于不再继续经营土地;经济中等水平的,土地流入与流出意愿相当,异质性特征明显,流转形式以入股为主,包括转包、代耕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农预期收入低,对土地依赖性较强,流转意愿不足,土地流入意愿高于流出,流转形式以转包、代耕为主,倾向于保留土地使用权或短期放弃土地使用权。易于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的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率较地势复杂、零星分散的山地丘陵地区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城郊土地流转高于偏僻的边远村庄。

2.4 制度化建设困难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是农户之间自发的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多以口头形式为主,不会对土地流转进行登记,容易出现实践中土地用途发生改变,被挪作他用以及农户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记录,出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冲突后,无法寻求法律解决,多以自行解决和集体协调解决为主。法律缺位导致农村中契约的脆弱,农户也习惯用自己的生存哲学来对抗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化建设阻碍重重。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必须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有充分科学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农村基本保障机制

从农户实际利益诉求出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农户流转意愿与利益诉求戚戚相关,必须了解农户利益诉求,首先应该解决对于土地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户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使土地能更顺畅地流转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部门或个人手上。其次建立一些与土地流转挂钩的社会保障措施,如通过土地流转筹集部分社保基金,为完成土地流转的农户解决养老问题,解除农民失去土地承包权后对养老丧葬的担忧。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调整城乡户籍差异及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福利,逐步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生存保障功用,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3.2 强化非农因素带动作用

由于农业见效慢、风险高、寻求投资难,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农业优惠措施,化解或减缓农业经营风险。如对农业种植大户和特色产业给予奖励,并提供税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惠和帮助,减少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业投资。根据当地特产,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开展特色种植等带动农业创收,拓宽农户就业渠道,改变农户土地流转收入预期,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强化农村金融创新,改善农业保险、农业担保、农业贷款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土地流转,加速农村发展。

3.3 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多样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农户契约精神不足等问题使得土地流转问题错综复杂,土地流转的不均衡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管理,不搞一刀切,提高土地流转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建立或逐步培育并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渠道通畅,为土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服务和帮助,同时避免土地监管人员监守自盗,通过一些违法手段强征农用土地,随意改变土地用途。针对不同地区土地流转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流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4 强调制度安排合理引导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大部分以自发为主,形式多样,必须充分尊重农户的基本利益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发挥制度和法律的作用,循序渐进。土地流转必须规范化,以减少流转冲突纠纷,但应尊重当前现状,对焦农户需求,不盲目推进,不夸大制度安排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应当以引导为主。

参考文献

[1]徐美银,陆彩兰,陈国波.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66-74.

[2]陈冬生.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8-20.

[3]张炜丽.关中地区土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乾县马连镇为例[J].青春岁月,2014(14):470.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  规范化  对策

1 概述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该省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农民数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一直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根据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该省要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支撑,从而形成引领主体突出、两大支撑有力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格局。在这些基本战略协调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既是起始点,又是落脚点,而土地流转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关键,土地流转还将推进农业集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促使大规模整合土地和优化耕地成为可能,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截止到2013年年底,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4多,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率有所增加,但与上海等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等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已成为加快该省土地流转规范化亟待破解的课题。通过对该省典型地区实地调研及大量资料的搜集,在客观全面地分析了该省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目前该省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该省土地流转规范化的对策建议。

2 加快推进河南省土地流转规范化的对策

2.1 坚持土地流转原则,做好土地用途的规划与监管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一直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兼顾“集中、连片、规模”的原则,发挥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的优势,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2.1.1 做好土地规划与管理

这对河南省尤其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对土地流转进行统筹、合理安排,科学、系统规划,加强对地籍和地力保护的管理,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有利资源,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对农田保护、工业发展、农户居住以及公共服务等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其次要加强地籍管理,建立土地档案。土地管理部门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全面核查、统计,明确农村土地的数量、质量(土地肥力)、位置和界限(土地地貌)、用途(土地使用方向)等,对每块土地进行“身份”管理,以防止在流转过程中出现土地遗漏、流失,规范土地流转。最后应当制定科学的地力评估机制和地力保护机制,加强地力保护,维持土地一定的生产能力,对土地进行保护性使用 ,努力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1.2 强化监督土地用途,严格保护耕地

为了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国家制定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三大基本制度,但在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耕地性质转变和粮食安全隐患等相关问题,这种状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城区尤为明显。为了防止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变相地占用和转用农业用地,在建立健全农地物权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严密监控土地流转的数量和用途,建立健全更为严格的基本农田农业用途监管制度,并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2.2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保护好农户利益

2.2.1 制定财政、信贷、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在财政、信贷、项目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投资现代农业开展规模经营,对经营面积达到一定面积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可以按经营面积补贴承包费,对其基础设施和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并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等。鼓励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经商回乡创业者等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建立生产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2.2.2 建立土地流转专项引导资金,搭建交易信息数据库

建立土地流转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和鼓励县、乡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开通全省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由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市场中介机构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搜集农村土地流转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中长期预测等资料,并加以统计、分析、整理和预测,对外公开发布。逐步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共享,使流转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信息,疏通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渠道,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3 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体制,保护农户利益

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对于保护流转双方特别是转出农户的利益、促进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成熟,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体制。在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重点提倡按当地农作物折价的办法,由流转双方协商或投标等方式确定土地林地流转价格,同时流转年限内价格应逐年递增,对流转期限较长的,支付流转款可要求采取分期交款方式(一般以一届村委会任期为宜),以降低土地流转中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调整机制。一般来说,土地林地流转期限超过5年的,应建价格调整机制,明确约定调整时限和幅度,分时段确定流转价格。比如直接在合同中按年度约定价格增长幅度,或者在合同中约定到一定期限后由双方协商调整价格,以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

2.2.4 多方统筹,打牢土地规模化经营基础

一是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从事土地规模化经营、主营粮食生产的合作社等承担,完善机耕道路、生产用电、水利设施等基础条件。二是完善资产抵压、贷款担保机制,疏通融资贷款渠道,为合作社等开展规模化经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普及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鼓励各保险企业开设粮食生产商业保险业务,分散降低土地规模化经营风险。四是对政府引导主推的作物品种、生产环节,安排推广经费和作业补贴,加快重点作物和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如玉米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土地深松深耕等。五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解决投资较大,但在土地规模经营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水稻育秧、粮食烘干、存储等项目建设。六是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种粮补贴与种粮农民相分离的矛盾,真正把种粮补贴,比如种子补贴、农用柴油补贴等,用到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壮大规模经营主体方面。

2.3 加强管理,依法规范流转程序

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在推进土地流转时首先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以避免事后纠纷,在合同中要明确流转土地面积、期限、用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和违约责任;其次要规范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并要严格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流转行为,正确引导和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促使流转土地向种粮方向发展。

2.4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2.4.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一是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熟悉、会运用土地流转政策及长远意义。二是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宣传土地流转中的典型事例和显著成效,让农户打消对土地流转的顾虑,转变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逐步树立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土地承包大户和部分农户赴外地实地参观,灵活借鉴成功经验。

2.4.2 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

农民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缺乏工作就业机会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必须有完善的农村保障制度作为支撑,这既是市场机制对主体遭遇市场风险的一种救济,也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随着我省各县市土地流转规模的增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逐年加大。为使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为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广大农村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速富裕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因此,一方面要强化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培训。对于土地流转后仍然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耕作的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大力实施农技推广,提高他们使用新型工具、适应新型管理方式的能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带动农业发展。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要采取订单培训、协议培训、走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模式,强化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对农民创业予以支持,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

2.4.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一是要不断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应保尽保,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增加务工收入、加快推进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真正为农民解除放弃承包地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是要不断加快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要加快推进城市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要由主要面向本地户籍人口提供转为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让农民工在居住、劳动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更加公平的待遇,让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三是要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着手,逐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村人口应享有生存权利的最起码要求,涉及到全体农村人口的利益,最具广泛性。

参考文献:

[1]傅晨,范永柏.东莞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南方农村,2007(2).

[2]张文秀.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1.

[3]俨永.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湘潮,2009(5).

[4]赵美玲,杨秀萍,王素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0(6).

[5]王守智.地方政府与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及重塑[J].桂海论丛,2010(26).

作者简介: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4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虹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大多数农业人口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案件仍屡屡发生。本文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炼归纳了不同类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权益;农村妇女;问题分析;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出现不同的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

(一)出嫁妇女

出嫁女因结婚可能同时丧失娘家和婆家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传统习惯,出嫁女结婚后都将户籍从娘家迁移到婆家村,导致在娘家的土地权益丧失,或被村委会收回和剥夺,或自己的土地权益被父兄占有。有些女性甚至“脚下无地”长达十几年之久,她们丧失了土地承包权的同时也丧失了与土地权益有关的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等权益。

(二)离婚妇女

对于农村妇女,离婚就意味着丧失了依赖土地生存的身份,基本生存与生活都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面临严峻的问题。

(三)丧偶妇女

在中国农村,丧偶妇女特别是年轻丧偶妇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屡受侵害。丧偶妇女由于再婚或者其他原因离开原居住地,她们承包的土地就可能被强行收回,承包合同就可能被单方终止,她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就被非法剥夺。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落后,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在局部市县不容乐观

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男娶女嫁”、“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法律允许妇女结婚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但在大多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中仍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往往不会将土地资源交给“外人”。

(二)法制意识淡薄,村规民约取代国家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干部群众以“村民自治”为由,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本身完全符合村民自治原则,然而,由于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话语权少,加之村规民约的制定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代表表决为原则,这在表决的过程中,便违背了女性的意志,结果更是侵害了女性土地权益。这样的村规民约违反了宪法和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然而却在国内大为盛行,从根本而言乃是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三)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艰难

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妇女维权方式一般是信访和诉讼。信访渠道有三种,一是找村干部协调,而村干部因为担心得罪村民丢失选票,往往对不合法的村规民约不予以纠正;二是找镇政府或街道裁决,政府则认为要尊重村规民约,如果强制执行,则会造成干群关系对立,影响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找妇联,而妇联又因缺乏相应的执法权限,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收效甚微。信访不成,最终只有走上诉讼之路。因此,维权途径虽然多样,但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异常艰难。

三、对策建议

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将带来社会隐患。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程度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之下,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特别需要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护,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有力的司法救助与监督。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畅通救济渠道,从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在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上,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把行政力量解决和司法力量介入相结合,畅通多种救济渠道。要重视通过行政力量解决问题,党委、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把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工作。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引发的各种矛盾要高度重视,明确态度,及时解决。要从调解、仲裁、诉讼等多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完善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

国家法律有规定,村规民约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对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立法或行政机关对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要进行整改,对以村规民约有规定为由,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纠正,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三)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切实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进行规范,对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民大会的职责进行明晰。同时,村规民约应依法实行备案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由它所产生的村规民约进行审查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内容不允许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发现有侵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内容的,有权责令纠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从源头上解

决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

四、结语总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是一个涵盖面广,情况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突出,就业渠道单一的反应。现在随着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变成现实,并日益发挥着改变农村生活和就业形成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必将在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5

些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农机合作组织在未来的耕地流转经营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下一步又该采取何种措施适应耕地流转经营?带着这些问题,**县农机局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从4月6日至4月10日,走访了9个农机协会和3个农机合作社,对他们的现状、需求进行了了解,并充分借鉴河南焦作、漯河等地农机合作组织的应对举措,积极分析探讨农机合作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一、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自2005年以来,**县农机局在省、市农机办的领导和指导下,不断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坚持以“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作为主要指导思想,保证全县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各种农机协会72个,入会会员3800人,拥有各种大型机械6500多台,总动力达32万千瓦,发展农机合作社10个,社员达到750人,拥有各种机械1000余台套,服务范围涉及农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维修、灌溉、销售等各行各业,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主体、农机服务市场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根据会(社)员的反映,参加农机协会(或农机合作社)后,很多事做起来要方便得多,成本比自己单干时要降低20—30%,收入却要比自己单干提高30—50%,有的甚至要提高一倍。通过农机合作组织的运营,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提高了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起到了推动整村整镇机械化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耕地的适度规模流转经营。

二、农机合作组织将成为土地流转经营的主力军

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加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比例的逐年攀升,各种大型农业机械的保有量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趋于饱和,这就意味着跨省区间的机收、机耕或机播的机会越来越小。在新的三农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将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机服务组织开始尝试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经营方式。如**县富民小麦种植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兴隆镇农机作业协会的土地托管,孟寺镇沙窝村农机作业协会的土地租赁等。这些农机合作组织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除了在租赁、托管或承包的土地上作业外,还进行跨区作业、良种供应等服务。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无论从事订单作业,还是土地托管、租赁、承包,都是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种地的后勤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农机合作组织都能有条件租赁、承包或托管土地,也不是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必须发展成为农机合作组织。因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赚取利润,如果拥有耕种收全套农机具的成本比雇佣农机合作组织的机械还要高,当然会选择与农机合作组织合作,而这也将成为未来农机合作组织生存方式之一。

三、参与土地流转经营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在调研中发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参与土地流转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将影响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第一,尽管农机合作组织都有规章制度,实行统一组织生产的模式,但实际操作中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农机合作组织会员(社员)不交纳会费,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转主要是靠带头人的信誉和人品在维持。这样的模式缺乏发展后劲,一旦带头人出现问题,可能这个合作组织就面临散伙或重组。

既然作为一个合作组织,就不仅要有输血功能,还要有造血功能。如果适当收取会费或提取一定的公益金,除了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还可以有剩余,就有能力考虑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参加土地流转经营还需要一个平台,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近几年,由于农业科技含量的逐步提高,种地投入低、产量高,加之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而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提高。有的农机合作组织本来已经与农民签订了耕地承包或租赁合同,但看到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后,不少农民嫌承包价低了,要么涨钱、要么退地;也有农民看到别人种植经济作物发财了,也想把地要回去。在调研中发现,类似这种问题让所有想流转土地的农机合作组织感到头疼。

这些农机合作组织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把农民想流转的土地挂出来,通过这个平台的运作,使土地流转真正有法规保障,使之在一定时间内有相对稳定性。

此外,农机服务组织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尽管借助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发展很快,但毕竟因其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相对来说,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不是很到位。要想使之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帮助,使之健康快速发展壮大,为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6

为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工作指导,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及相关政策,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内,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适用本规范。

本规范所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指为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交易提供服务的平台,主要包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所)等。

第二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权属清晰无争议;

(二)交易双方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且有流转交易的真实意愿;

(三)流出方必须是产权权利人,或者受产权权利人委托的组织或个人;

(四)流转交易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等政策规定。

第三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

(一)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二)其他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三)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

(四)其他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经营权。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具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均可以依法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第五条流出方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1.身份证明;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个人)受托流转承包土地的,应当提供书面委托书;

4.土地情况介绍书(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5.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其他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

1.身份证明;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其他权属证明材料;

3.土地情况介绍书(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4.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2.具体承办人的身份证明;

3.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证明材料;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签署同意流转土地的书面证明;

5.土地情况介绍书(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及作价依据、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6.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其他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经营权参照以上情形,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第六条流入方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身份证明等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二)流入申请(主要包括流入土地的用途、面积、期限等内容);

(三)流入土地超过当地规定标准的,需提供农业经营能力等证明,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有权批准机构准予流转交易的证明;

(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交易双方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第八条流出方和流入方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签署流转交易服务协议,明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及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九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公开发布供求信息。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流转土地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土地位置、四至、面积、质量等级、利用现状、预期价格、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内容);

(二)流出方或流入方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条件;

(三)需要公布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的发布公示期限不少于10个工作日。同一宗土地的经营权再次流转交易须设定间隔期限。在公示期限内,如出现重大变化,应及时发布变更信息,并重新计算公示期限。公示期结束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组织交易。

第十一条土地经营权流出方或流入方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价格进行评估。

第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底价应当由农民集体民主协商决定。

第十三条交易双方应参照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双方的基本信息;

(二)流转土地的四至、坐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流转土地的用途;

(五)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

(六)合同到期后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

(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八)双方的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九)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流转交易合同到期后,流入方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续约。

第十五条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相关要求,流转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可以获得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提供的流转交易鉴证。

第十六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应载明如下事项:

(一)项目编号;

(二)签约日期;

(三)流出方及委托人全称;

(四)流入方及委托人全称;

(五)合同期限和起止日期;

(六)成交金额;

(七)支付方式;

(八)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合同签订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经流出方、流入方或者第三方提出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确认后,可以中止交易: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存在权属争议且尚未解决的;

(二)因不可抗力致使交易活动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和程序进行的;

(三)其他情况导致交易中止的。

第十八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合同签订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终止交易:

(一)中止交易后未能消除影响交易中止的因素导致交易无法继续进行的;

(二)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单位依法发出终止交易书面通知的;

(三)其他需要终止交易的。

第十九条经有权机关授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

第二十条土地经营权抵押人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提出抵押登记申请的,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申请;

(二)抵押登记申请人身份证明,法人和其他组织还需提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证明材料;

(三)相关方同意土地经营权用于抵押和合法再流转的证明;

(四)土地经营权权属证明材料或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

(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应当将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相关权利人可以获得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在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时,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和其他组织的利益,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应交易双方要求,可以组织提供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项目策划、金融保险等服务。提供有关服务的收费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由当地物价部门核定并予以公示。

第二十四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应当制定工作规程和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依法接受有关部门管理。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7

1 南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即保留承包权, 转让使用权。据调查, 南阳市有农户数234.7万户, 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为1273.14万亩,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74.4万亩, 占总量的5.8%, 流转出让土地的户数为15.7万户, 占全市总户数的6.7%。从该市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情况看,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以下几个特征: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 2000年该市流转土地约31万亩, 2005年流转土地约51.7万亩, 2007年流转土地则达到74.4万亩。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多样, 但以转包和互换为主。一是在丘陵、山区地带, 部分农户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 有的收取转包费用, 也有一些不收取转包费用, 这种流转形式流转的土地占总流转面积的66%;二是在丘陵、山区、平原地区, 部分农户为了耕作方便, 相互之间交换地块, 取得对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种流转形式流转的土地占总流转面积的10%;三是土地入股形式。即有些地方种田能手多, 种田大户多, 部分农户就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形式加入种田能手、种田大户从事生产经营, 收益则按股份分成, 这种流转形式流转的土地占总流转面积的3%;四是出租形式。即部分农户通过出租土地经营权从中收取租金, 这种流转形式流转的土地占总流转面积的21%。

(3) 流转的土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据统计, 受让方所取得的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的面积达到61.2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2.2%。

(4) 土地流转以短期为主。据调查显示, 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期限多为1-2年, 3-5年的不多, 5年以上的非常少。

2 南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趋势及原因

在南阳市, 自1984年以来就存在着农村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情况, 以后每年土地流转面积均呈增长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机会增多, 土地流转也就逐渐增多。就南阳市而言, 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土地经营收益不高导致农户流转土地。自实行土地承包制度以来, 该市多数地方采取了按人口平均分地的制度, 很多农村对土地实行肥瘦均摊、远近搭配的分配原则。这样的分配方法使很多农户承包的土地过于零碎, 导致耕作不便, 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 耕作投入较大, 种地收益不高, 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 所以农村就出现弃耕、撂荒现象。农村一些劳动力多土地少的农户在经弃耕、撂荒户的同意下无偿耕种这些土地, 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 农户对土地日益重视起来, 现在农村土地多是有偿转让使用的。

(2) 农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寻求致富门路推动了土地流转。改革开放以来, 南方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企业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 吸引了该市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再加上该市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 这些农户或举家外出, 或青壮年外出留下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在长期的务工中, 有些农户就把土地转包给他人, 使自己在外安心务工。

(3)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导致土地流转。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主要是指改变现有的按人口平分土地的平均主义经营格局, 使土地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形成单位劳动力经营较大面积土地的专业化生产, 使农业生产迈向商品化、现代化。如社旗县搞千亩烟田连片种、方城县的樱花基地、桐柏县的花木基地等就是通过农户之间联合, 土地归并一处形成专业化生产, 结果使土地效益增高, 产品质量提升。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概括说,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流转行为不规范, 土地纠纷隐患多。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来说, 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很大。据调查发现, 土地转包出租的年限多为1年, 双方多为口头协议, 没有书面内容约定, 所以在遇到土地调整或其他情形 (如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农民工突然失业, 返乡后一些人要求收回耕地从而造成受让方的利益受损产生矛盾) 容易导致双方产生纠纷。

(2) 土地流转范围小,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市农村土地流转80%发生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之间, 多是内部流转, 向其他村或一些专业合作社 (如花木合作社、花生合作社等) 流转的较少, 因此, 规模化经营运作程度不高。

(3)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改变农用土地用途的现象。尽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制度, 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以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突破;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就是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的总规模, 即提供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所制定出来的总规模来执行。但正如前面所说, 农民和其他组织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违反规定去出租、转让土地, 结果造成耕地被建成游乐场, 园林基地上建成别墅群,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农民和国家造成很大损害。

(4)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盲目的流转或者过分的“堵、限”措施都不利于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言, 必须要坚持农户的自觉自愿原则, 否则, 为了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 违背农户意愿强迫进行土地流转, 就会损害农民的长远利益。因为, 土地流转从表面上看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实质上是资本的流转, 缺少资本 (资金) 的支撑, 土地很难流转起来。因此,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流转土地, 最后的结果都是土地大量流转到有钱人手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缺少资本甚至生存困难的农民, 无论愿不愿意, 主动或被动, 都会慢慢地失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失去赖以谋生的土地。而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 我国现行法律都是限制进行流转, 但实际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举家迁入城市以及城镇居民承包经营农村土地, 已经使得农户宅基地和住宅的自由流转成为必要, 使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成为可能, 如果仍然加以严格限制, 那将会限制农民的进一步发展。

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是挡不了、盖不住的社会现象,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我们要正视这一社会现象, 顺应这一发展态势, 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土地流转, 规范土地流转。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来说,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即在承包期内, 农户依法享有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在转让方和受让方自愿的条件下进行,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干预土地流转或强迫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2) 要提高认识, 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但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改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逐步发展。因此, 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 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 而且也是一笔庞大的资本,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就是要合理利用这一资本。

(3) 要制定各种优惠措施, 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即建立起鼓励支持土地流转的补偿制度和财政、金融支撑体系, 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和转让土地的种田大户要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和奖励, 在税收、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形成农村土地流转中介和信息网络体系, 以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风险,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4) 要构建土地流转的交易市场, 规范土地的流转行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对有些农户而言, 土地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因此, 土地流转必须规范化运作, 要严格限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后的土地用途, 以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再者, 要有一套合理化的土地评估体系, 使土地租赁、抵押。买卖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使转让双方满意。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订立书面协议, 对流转方式、方法、价格以及违约情况进行明确约定, 以防止出现矛盾和纠纷。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21

1 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签订流转合同。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是在亲朋和邻里之间的流转,多数只是口头约定,不签订书面合同,认为都是多年的亲属或朋友用不着签订书面合同,有的认为签订合同比较麻烦。

二是合同内容不规范、不合法。有少数农户签订了书面合同,但内容较为简单,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有的转包起止年限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年限;有的改变了耕地用途;有的私自签订买卖土地合同;有的房屋买卖合同包含土地流转合同等。

三是土地流转主体错位。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中,对农户已经承包了的集体土地,又由发包方(村集体)作为流转土地的主体对第三人进行转让或转包。如某镇某村将村委会已经发包的草原又发包给第三人,同一块草原签订了两份草原承包合同,出现两个承包方,导致三方发生经营权纠纷。

四是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是一种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为无效合同。在农村这种流转合同也不乏存在。如某镇某村王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流转合同,张某是村里的“五保户”,同时患有智障。王某明知张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还与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双方所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五是土地流转合同的程序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时,首先,当事人双方要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要报发包方备案。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经发包方同意,并盖上发包方公章。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以转包和互换方式流转的,但几乎都没有按照政策规定程序操作。有的虽然经发包方同意,但没有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核进行登记。特别是互换方式流转,双方只是经营权的互换,多数是口头协议,一旦土地被征占,双方必然发生纠纷。

六是土地流转的必要要素不齐全。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中,许多要素是必须写明的,如签订合同的日期、土地流转起止期限、土地面积、四至、流转价款等必要的要素都没有写明。由于合同过于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发生纠纷的几率越来越大,上访纠纷也越来越多。

2 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主要成因

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形成的原因较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合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合同基础档案等资料不够健全,县、乡、村三级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

二是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当事人双方多数是熟人、邻居、亲朋好友,碍于情面觉得没有必要签订合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三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土地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决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许多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几种方式及其含义没有弄清楚,就马虎地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特别是转包和转让两个概念混淆不清。

3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将取消粮食保护价,激发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欲望。同时,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有效地避免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行为,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政策在广大农民中已经家喻户晓,但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基本政策及遵循的原则、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权益保护等政策,农民知道较少。要通过新闻媒体、专题讲座、会议、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讲解宣传,让农民掌握土地流转基本知识,减少土地流转过程的纠纷。

二是加强合同管理,使用标准文本。流转合同是证实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利益的最原始、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土地流转管理中,合同监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严把签订关、鉴证关,只有严格使用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才能有效地杜绝不规范流转合同,避免或减少土地流转合同的纠纷。

三是健全合同管理体系,及时处理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纠纷是保护农户合法利益的有效措施。首先,村级要设立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纠纷调解员,负责本村内土地纠纷的初步调解;其次,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经营权抵押、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工作;再次,加强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的体系建设,从基本设施到制度建设、从仲裁程序到法律政策上、从人员培训到工资待遇上都应完善和提高,向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并轨。

上一篇:彰明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自查报告下一篇:重钢项目2011年“严格管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