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土地流转

2024-10-01

加快土地流转(通用12篇)

加快土地流转 篇1

迁安市正处在由传统分散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该市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性质, 不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下, 促进农村土地加速流转,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 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供给市场

1.1 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

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典型经验的发掘和总结,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让农户感觉到土地转出比不转出更有利可图, 激起他们流转土地的欲望。同时, 要提高农村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 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 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1.2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所有努力, 客观上都有促进土地供给市场发育的效果。一要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和城镇产业, 扩张企业规模, 增加就业岗位,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二要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如餐饮娱乐、物流配送、旅游服务等, 引导城郊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1.3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 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 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让他们放心的流转土地。

1.4 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积极性

2010年9月底,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奖补办法》, 明确规定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当年集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 流转年限5年以上, 用于种植、养殖、农业园区建设的一次性奖励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每亩100元, 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

2 大力培育土地流转需求市场

作为需求方的规模经营主体, 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源。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着力培育壮大规模经营主体。

2.1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首先把农村的种植大户扶持起来, 可以有效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大幅度提高农民收益, 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形成, 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其二,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 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 使他们成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其三, 尤其要引导和支持农户利用土地使用权入股经营, 建立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组织, 确保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能够长期分享土地流转的成果。

2.2 强化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建设规划的先导作用,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都市农业区、休闲农业区、生态农业区、高效农业区“四区”建设和滦河沿岸湿地生态景观休闲农业经济带、建彭路沿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万太路沿线地质及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新三抚路沿线生态农庄旅游农业经济带“四带”建设, 整合农业资源、林果资源、旅游资源, 推进产业培育计划, 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体验园、采摘园、设施高效园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 把经营主体优势与区域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等结合起来, 选择主导产品, 进行统一规划, 连片开发, 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

2.3 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土地流转项目的扶持力度, 大胆探索多种信贷创新模式, 积极创造条件, 由政府出资设立农业担保公司, 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模式, 放大财政支农资金效应, 充分发挥全市农村集体代管资金在银社存款余额4亿多元 (其中定期存款余额近2亿元) 的作用, 以规模经营主体为主要担保对象, 有效解决规模化经营主体信贷投入不足问题, 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健全的农业金融体系。

3 努力培育土地流转中介市场

培育中介组织, 为流转双方搭建交易平台, 是提高交易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无偿服务功能。要本着完善市级、强化乡级的原则, 充实人员, 提高素质, 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经费保障, 根据农民和规模经营主体的需要, 及时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合同鉴证、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纠纷协调等服务。二是发挥好村级土地流转信息员的作用。村级土地流转信息员常年生产生活在农村, 情况清楚, 信息灵通, 便于沟通, 要通过建立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及时搜集、上报土地流转相关信息。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以农户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意向调查, 实施土地流转供求登记并实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市、乡、村三级联网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实现全市土地流转信息资源共享, 畅通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渠道。四是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 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要少”或“要跑”的问题。五是培树典型, 以上庄乡春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五重安乡瑞阳生态农业观光园、木厂口镇北营干果种植合作社为重点, 搞好服务, 全力打造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 (品牌) 化营销的高效农业示范典型, 以点带面, 努力放大示范带动效应。

4 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 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村级土地台账, 落实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认真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 加快推进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市、乡两级要对土地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 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册, 及时记载和反映土地流转情况以备查用, 同时使政府及时掌握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 制订正确的政策措施。二是流转形式要严格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土地流转必须采取法定的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 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三是规范流转合同的签订。市、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要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 严格使用流转合同规范文本。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 必须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协议。四是坚决纠正和查处土地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农牧部门要加强与纪检、司法、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 重点纠正和查处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等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加快土地流转 篇2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防止“刮风”,这是由我国“三农”的现状决定的。一是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

能使得土地流转不能过快。在我国,土地对农民兼有生产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当农民非农就业能力低时,种地仍然是农民谋生的首选之计。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稳,使得土地流转不能操之过急。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吸纳农民就业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间有限,以及农民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不足,进城就业门路窄,无法在城市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因此,土地流转不能操之过急。三是农业特色产业少,带动力不强,使得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对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全国一些省份的情况看,许多地方由于缺乏效益明显、可持续性强的特色农业产业的有力支撑,农用地需要相对较少,还不具备土地大规模长期流转的条件。四是农业生产投资量大,农作物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农业规模经营缺乏好的项目支撑,也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很多专家指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多年徘徊停滞,土地权归属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东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早已悄然兴起了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是,流转的前提条件是大部分农民已经获得了其他稳定的谋生手段,这些土地真的“闲散”。对土地过于分散、难以发展规模经营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则应格外慎重。

首先,土地使用性质不能在流转中蜕变,利益不能成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约生产的规模经济,实现一定程度增值显然没有疑问。但一时的高利润,并不能成为要求农民必须拿出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理由。更何况,考虑到市场因素,这种利润可能会有波动。也就是说,确保农民的地权依然是土地流转的核心,这一点绝对不能变。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土地依然具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功能。如果以一时的经济利益为诱饵,从一家一户那里把土地拿走,那么,农民最后一层低水平保障也将丧失。由此产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将很难消弭。

其次,地方政府不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享有太多裁量权,因为单个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地方政府的规模经营冲动对抗。囿于目前的政绩评价惯性,一些地方政府会不会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从农民那里把大片耕地拿走大搞建设?只要熟悉中国基层政府施政惯性的人,大概都会有此担忧。因此,土地流转必须约束政府的政绩冲动,限定其易于膨胀的权力。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 篇3

1.基本情况

单县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23.4万,辖22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公路、铁路发达,承东接西,引南联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辐射力强,自古就有“四省通衢,中原锁钥”之称。全县耕地面积168万亩,到2013年6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7.47万亩,其中:以转包形式流转的为11.15万亩,以互换形式流转的为0.8万亩,以出租形式流转的为6.56万亩,以股份合作形式流转的为0.06万亩。流转面积300亩以上的大户40家,1000亩以上的大户6家。从流转去向上看,流转入农户的面积13.15万亩,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5.45万亩,流转入企业的面积0.64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面积0.23万亩。全县土地流转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5.71万份,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流转面积为16.28万亩。

2.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1)从农户层面来看,因流转价格低、收益小等原因,使农户不愿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目前,农村土地尚未开展定级估价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很难形成并发挥作用。由于非农就业的风险性和非农收入的不稳定性,兼业农民不敢也不愿彻底放弃土地,真正走进城镇。土地仍被他们视为“避风港”、“保命田”。致使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空间不大。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土地因而承担了其本不应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本身所具有的承载功能、养育功能和资源功能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保障、生活福利和伤病养老保险的可行手段。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牵制了农地市场化流转。在当前小规模家庭经营尚有较强生命力,非农就业的岗位和收入尚不稳定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仍将土地视为“活命田”、“保险田”和非农就业的“退路”,因而宁肯种“粗放田”、“应敷田”,甚至不惜暂时“抛荒”,也不愿轻易转让和放弃土地。

(2)从土地经营主体层面来看,投资农业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不敢大规模进军农业产业。

1)土地流转期限不稳定,影响生产经营。

国家规定土地的承包使用期在延长1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而在现实生活中,土地承包期不断地被调整,使土地经营周期人为缩短,不利于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和土地保护。农业企业等由于不能够长期稳定经营土地,导致不愿大量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不愿进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有的甚至对土地进行掠夺式不合理利用土地。

2)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土地经营主体风险抵御能力差。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受气候影响大的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兼具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表现尤其明显。在这两种风险相互交织下,农民很难获得平均利润,甚至有时连成本也难以收回。因此,在尚没有健全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条件下,农地市场化流转就会因巨大的经营风险而难以实行,即使实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他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对缺乏。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 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植大户等都无力经营较大面积的土地,致使农地市场化流转的有效需求乏力。

(3)从政府层面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和制约了土地流转。如集体土地用地的流转主体显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参与集体土地流转的主体包括乡、村、村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开发商等。不同的主体要求各自的经济利益。主要问题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与县、乡、村以及农民之间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不清。在自发交易的情况下,“谁流转,谁收益”的获利方式,存在乡、村、农民之间相互争流转权的现象,往往是谁的权利大,谁获得的流转收益的就多,处于弱势的农民个人则获利甚少。这样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等。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对策

(1)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动土地流转。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要求,以我县南桑、北蒜、西芦笋、东山药、中蔬菜的五大板块为依托,发展特色区域产业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鼓励农民以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成片集中的流转土地,走“多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开发路子,全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探索流转机制,保障土地流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制定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监管措施、实施细则等,从体制和政策导向上促进土地的合理、健康、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农地资产评估体系,开展土地流转价格测评工作,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保证农民收益。

(3)培育中介组织,畅通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委托中心、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及时汇集可流转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稳步发展民间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土地政策、流转方式、信息传递、法律咨询、合同管理、纠纷仲裁、监督执行等方面的服务。

(4)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对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也消除了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是化解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诸多难题,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种植能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新品种推介、种养加技术咨询和服务。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土地流转。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生老病死的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除后顾之忧。

加快土地流转 篇4

关键词:史村镇,土地流转,调查报告,蔬菜大棚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带着对土地流转重要意义的认识, 笔者深入到曲沃县史村镇, 对史村镇蔬菜园区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史村镇基本情况

史村镇位于曲沃县东部, 与翼城县接壤, 共辖35个行政村, 146个村民小组, 拥有农户9969户, 农业人口42086人, 家庭承包总面积4093.3hm2。为全县第一农业大镇。境内水资源丰富, 南有浍河水库, 北有星海温泉, 有独特的暖式小气候环境, 非常适宜种植大棚蔬菜。

2 园区土地流转情况

截至目前, 史村镇蔬菜园区共流转土地534.87hm2, 涉及农户4120户, 涉及西海、东海、张范、王村、焦庄、吉许、羊舌、县册、周庄、郇村、西杨、听城共计12个行政村, 所涉及的12个行政村的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1573.4hm2, 承包农户数3899户, 涉及农业人口16642人, 农村劳动力数量10626个, 劳动力转移数量3228个。

3 园区土地流转形式

史村镇蔬菜园区的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互换为主, 有小部分是租赁的方式。园区内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60.97hm2, 涉及农户1860户;以互换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00.03hm2, 涉及农户1530户;以租赁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73.87hm2, 涉及农户730户。

4 史村镇的主要做法

4.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史村镇一直将土地流转工作作为经管工作之中的一个重点工作, 成立了史村镇土地流转领导组, 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让大部分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土地流转工作是农村规模经营的前提, 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流转。

4.2 积极引导、程序严谨

在土地流转工作中, 县、乡两级经管人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流转, 土地流转时, 县经管站按照省经管局统一制定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文本向各乡镇人民政府经管站予以下发, 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部分条款进行增减, 形成统一格式的土地流转合同书。乡 (镇) 人民政府经管站主要负责对各村、组、户的具体指导与服务。

史村镇经管站一班人, 在乡镇分管副职的带领下, 走进基层, 深入田间地头, 仔细了解每个流转农户的真实意愿, 确保土地流转的自愿合理。认真接待村民的政策咨询, 及时对村民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依法指导各村的土地流转, 正确处理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同签订时, 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 形成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书, 组织人员, 认真填写, 细心核查, 确保合同的公平公正, 合同签订好, 进行签证。

4.3 完善合同、健全档案

史村镇经管站对流转双方签订的流转合同认真审核, 予以签证, 加盖经管站公章及人员名章, 一式4份, 流转双方、发包方、签证单位各持1份, 乡镇经管站存档、备案。

5 蔬菜园区土地流转取得的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 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土地流转前, 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小麦和玉米, 辛辛苦苦忙碌1a, 每667m2地纯收入仅仅530元。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县、镇经管站的指导下, 进行合理流转后, 统一指导社员进行大棚蔬菜种植, 规模经营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目前每667m2地纯收入达到1.3万元, 明显的经济效益被周围农民看在眼里, 带动了周边农户主动进行土地流转, 增加了农民收入, 推动了曲沃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

加快土地流转 篇5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8月中旬,天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该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调研组通过研讨,对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天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成立组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天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该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3000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天长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天长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该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蓬、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天长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该市的工业和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从而加快了全市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此外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加快土地流转 篇6

摘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了城镇地区,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安徽省政府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从根本上改变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农地入市将纳入规划,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农地市场化流转,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带来根本性改革,从而打破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土地结构。

关键词:经济学;安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18

1 安徽省土地流转的背景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其针对的主要是土地使用权,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农村土地流转本质上来说,其并非是新概念,对于安徽省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和我国很多的省市一样,将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分产到户,乡镇企业开始崛起。

2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对产权及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关于土地流转对产权及生产力的影响,据相关资料,由于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日前正式印发,其作为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全国性指导文件,对各个省(市)的现阶段农村产权交易品种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

3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指导方针,安徽省政府已在全省多个县(区)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详细的操作规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发现即便做了详细的规定,安徽省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依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进展不平衡,对此主要是随着其经济发展而变化,经济发展较快的,其本身的土地流转率相对较高,但是在一些地势比较复杂、人均耕地分布不集中的地方,土地流转率则较低。

二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土地流转信息不够通畅,部分农村少数基层干部难以及时了解政策的实质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政策把握不全面、宣传不到位等情况,使得其土地流转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三是在实际的流转过程中,由于人员不足及政府对于土地流转工作落实中的经费欠缺等原因,使得其在指导、服务工作未做到与土地流转工作同步,严重制约了流转工作的推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设施用地审批等限制,土地流转主体融资难,在农村土地流转后,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难以及时跟上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问题。

3.2土地流转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对策

3.2.1 政府加大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是必须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面的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快推进安徽省各个县(市、区)的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和信息发布制度,并且积极为土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开展业务指导,确保土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等。

3.2.2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政策引导 对于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政策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的指导要求,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以此来更好地打消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引导农民向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偿转让土地,进而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同时,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高耕种效率。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简要的了解安徽省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善对策。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主要还是在土地新政的指导原则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在保障农村稳定,农民生活质量能够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安徽省在后续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着眼大局,深刻认识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机制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庞亮.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加快土地流转 篇7

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合理流转, 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最根本要围绕着土地流转的进行, 我国农村中长期积累下的一些有关土地流转问题的矛盾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 不仅不利于农民土地承包利益的现实, 而且也极大地阻碍单县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当今政府需要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单县农村经济发展, 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 当前单县加快土地流转的类型

首先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类型和特征:分散管理型和集中管理型。其次分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集体土地流转不畅、土地管理应用不合理, 农村村庄规划不合理及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再次提出加快土地流转的途径: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区别土地流转的适用方式。在土地流转中, 政府应做好引导, 借鉴在土地流转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经验,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尊重农民的首创性, 在不同情况地域有区别实现土地流转方式, 使土地这个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单县实行宅基损房, 将城郊农民集中起来, 然后将宅基地统一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推性土地转包、转让、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进行流转,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二是培植优势产业, 形成土地流转需要的市场。我国耕地区农作物的种类繁多, 对于加工农产品均可提供大量等级产品, 并且畜牧养殖有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同时应积极拓展发展优势产业, 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而且可以使土地形成有效集中的要求, 并可进一步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因此农村企业培植和引进能对土地流转形成巨大推动作用。三是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增强土地流转的抗风险的能力。从事规模农业生产承担有风险较大, 政府要积极引导有一定实力又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员组成农业合作组织, 共享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 同时共担风险。对于以地入股等形式, 我们更加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由于农民抵抗风险能力与风险意识都比较弱, 而采取股份制形成共享利益同时共担风险, 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建立基金, 增强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抗风险能力。最后提出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成立专土地规划小组, 加强政策与法规的宣传, 实行放开土地管理,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及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3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单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第一、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加快土地流转,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区别土地流转的适用方式。在土地流转中, 政府应做好引导, 借鉴在土地流转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经验,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尊重农民的首创性, 在不同情况地域有区别实现土地流转方式, 使土地这个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单县实行宅基地损房, 将城郊农民集中起来, 然后将宅基地统一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推行土地转包、转让、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进行流转,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第二、有效地破解农村土地管理乱, 促进农民增收。赋予农业生产技术含量, 提高土地流转的规模的途径, 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据报载单县高老家乡农民一年400元/亩租地300种植山药, 可收益几百万元, 每亩获纯利20000多元, 而一般农户种植一亩棉花纯利一千元左右。种植芦笋之所以得巨大经济效益, 一方面是种植上形成了规模, 另一方面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 依靠技术和管理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第三、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增加土地流转的抗风险的能力。从事规模农业生产承担有风险较大, 政府要积极引导有一定实力又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员组成农业合作组织, 共享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 同时共担风险对于以地入股等形式我们更加增强土地流转的抗风险的能力。

4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单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加快土地流转,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区别土地流转的适用方式。在土地流转中, 政府应做好引导, 借鉴在土地流转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经验,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尊重农民的首创性, 在不同情况地域有区别实现土地流转方式, 使土地这个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单县实行宅基地损房, 将城郊农民集中起来, 然后将宅基地统一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推行土地转包、转让、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进行流转,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4.2 有效地破解农村土地管理乱, 促进农民增收

赋予农业生产技术含量, 提高土地流转的规模的途径, 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据报载单县高老家乡, 农民一年400元/亩租地300种植芦笋, 可收益几百万元, 每亩获纯利20000多元, 而一般农户种植一亩棉花纯利一千元左右。种植芦笋之所以得巨大经济效益, 一方面是种植上形成了规模, 另一方面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 依靠技术和管理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4.3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增加土地流转的抗风险的能力

从事规模农业生产承担有风险较大, 政府要积极引导有一定实力又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员组成农业合作组织, 共享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 同时共担风险, 对于以地入股等形式, 我们更加增强土地流转的抗风险的能力, 使单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加快土地流转 篇8

多措并举 做好确权登记工作

一是构建“一心四化”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发动农民积极参与, 建立了以村民议事会为突破口, 村级党组织领导、村民议事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的村民议事工作法, 即村党组织提议、上下广泛商议、党员大会初议、村民议事会决议和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形成“一心四化”的农村管理新格局, 即以村党组织为核心, 推进决策民主化、管理社会化、监督全程化、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和自我监督。通过创新村级民主自治, 在确权登记过程中, 权属、边界等一系列矛盾均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建立“三级三导”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 强化对确权登记工作的领导, 区上专门成立领导小组, 部门由区农林局牵头, 明确了乡镇街 (景区) 为责任主体, 切实加强对确权登记的领导, 财政全力保障, 解决每公顷试点经费1 920元, 整区推进的按招标结果285元/hm2全部列入本级预算;强化对确权登记工作的指导, 明确由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为指导组组长, 区农林局派专业技术人员赴乡镇专职指导, 并聘请专家到村讲解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保确权登记工作不出差错, 少走弯路;为强化对确权登记工作的督导, 江阳区还成立2个督导组定期督查, 确保确权登记依法、公开、民主、稳妥推进, 严肃查处借机违法调整和收回农民承包地等行为。

三是严格“八步工作法”操作流程, 保障确权登记在阳光下操作。在确权登记中, 严格按程序开展, 把工作做细, 不留后患。第一步, 宣传政策和组织发动, 把宣传工作贯穿于确权登记全过程, 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土地确权登记的目的、意义及内容和要求, 确保确权登记顺利开展;第二步成立机构和制定方案;第三步收集基础数据;第四步制作组界图确定控制点;第五步农户确认承包地块形成矢量图斑 (地籍草图) 并公示审核;第六步建立登记薄并制作证书;第七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第八步归档保管。

土地流转 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权资产化。区上依据地籍图完成了土地承包信息登记, 建立起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发给农民。在权证上, 承包地空间位置清晰、地块面积准确, 土地打破四至边界之后也不影响承包地块的位置, 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得到依法确认, 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同时, 成立了江阳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指导意见, 完善了区、乡、村三级调处工作机制, 妥善解决确权登记过程中及土地流转后的权益纠纷。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农民将需要流转的土地信息上报流转中心, 业主从流转中心查询信息, 农民土地资源进入市场, 促进了农村资源资产化, 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等奠定了基础。2012年, 土地流转733.33hm2, 利益分红3.5亿元。

二是促进了产业发展规模化。确权登记后,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放心将土地流转出去, 为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坚实基础。2012年, 全区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资金3.8亿元, 加快推进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建设, 大力发展高粱、蔬菜、龙眼等优势产业, 现已建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2个、热带作物标准园2个, 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 优质有机酿酒高粱基地3个、种养生态循环万亩示范区3个、发展种植大户615户、实现规模经营2 200hm2, 单位亩产值提高785元, 全区建成蔬菜1.55万hm2、高粱5 000hm2、特色水果9 400hm2。江阳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第二轮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 确权登记工作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通过确权登记, 规模流转成为趋势,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投入农业生产管理。目前, 试点村通过网络、报刊、课堂等建立“政府、专合社、公司、大专院校+农户”的现代农业技能培训与信息服务, 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格局, 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建立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超市+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实行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订单收购+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完善了以专合社为纽带, “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出了政府、企业、银行、农户等多元投入机制, 基本形成了以规划为指导、以政策为保障、以投入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由江阳区政府出资400万元、泸州老窖集团出资600万元, 注册的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在项目区建立333.33hm2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公司统一标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现代经营理念, 已成为全市组织化生产的样板。2012年, 全区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 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合社1个、省级示范农民专合社11个, 全区组织化生产覆盖率达70%。

加快土地流转 篇9

1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分散经营体制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与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创建粮食核心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不相适应, 与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相符,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的要求也不相符。近年来, 商水县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模式,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大部分流转都是农民自发进行, 部分程序不规范, 手续不健全, 导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有的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 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切入点, 积极引导, 大力扶持, 规范管理, 推进该项工作有序进行。

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 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为宗旨, 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 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及服务体系为重点, 以保障农民承包经营各项权利为核心, 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业装备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农民增收为方向,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创新流转形式, 健全服务与监管体系,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健康流转[1]。

3 基本原则

3.1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2 坚持“集中、规模、增效”的原则

立足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行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 并注重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3 坚持“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

土地流转的客体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中不能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 侵犯农村集体利益[2,3]。切实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的流转自主权、收益权, 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压低租金, 侵犯农民的权益。

3.4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4], 由于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因此要尊重农村土地经营的实际, 不搞“一刀切”,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地推进土地流转。

4 工作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综合服务体系

依托农经部门建立健全以县 (区) 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机构建设, 成立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公室, 负责对各级流转市场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建立全县土地流转信息库等;乡镇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集中交易大厅, 负责为跨乡 (镇) 区域的土地流转供求双方提供信息、流转价格评估、签订合同指导等服务, 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建立本级土地流转信息库;乡 (镇) 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负责为辖区内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发布、合同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档案管理等服务;各村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 主要为本村内土地流转提供中介、咨询、代理和信息采集报送等服务。

4.2 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双方经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 应按照格式文本要求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并可向乡 (镇) 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申请鉴证。乡 (镇) 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应引导流出方与流入方自愿到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并申请备案。二是乡 (镇) 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应加强本区域土地流转调查登记, 对有关资料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三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乡 (镇) 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每15 d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报送1次土地流转情况, 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每个月向县土地流转办公室报送1次土地流转情况, 以确保信息畅通。

4.3 做好土地流转委托与代理服务

流转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订立流转合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或他人代理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应提前向委托方递交委托书, 委托书中应写明委托权限和代理内容。

4.4 大力培育扶持规模经营主体

各乡镇要把土地流转与建设高标准粮田、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一是扶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 投资兴办规模较大和外向度较高的标准化农业种植基地, 为本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加工原料。二是扶持具有较高农艺技能、社会信誉良好的专业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开展土地流转, 吸纳更多的农户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促进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大力扶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 鼓励、引导其他投资经营主体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组建股份公司, 结成利益共同体。四是扶持务工返乡人员创建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外出农民工回到户籍所在地利用当地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 通过流转土地建设创业基地。五是允许具有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员, 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 享受与本地农民同等待遇。

4.5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

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流转。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民营经济;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素质培训, 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 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领, 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4.6 强化财政、金融、工商和税收支持

财政、金融、税务、农业等部门对流入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 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从2013年起, 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专项资金, 一是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农业进行规模生产经营, 流转面积大, 示范带动能力强, 流转期限5年以上, 且流转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流转经营主体进行一次性奖励。二是每年对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先进乡 (镇) , 给予一定的奖励 (具体奖励办法由县农林、财政等部门另行制定) 。各乡镇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 用于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土地流转等。各级涉农部门要将农业结构调整、粮食核心区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区域或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金融部门向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 贷款担保公司要积极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对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 兴办家庭农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可适当放宽工商登记条件, 适当降低登记注册门槛, 税务部门按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 把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马新彦, 李国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物权法思考[J].法商研究, 2005 (5) :112-118.

[2]胡吕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新探[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 (2) :36-39.

[3]段清伟, 张润清, 曹文文.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9) :174-175.

加快土地流转 篇10

关键词:辽宁省,土地流转,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正在成为我国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流转程度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到“十二五”末期, 辽宁省要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目标、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 不仅要寻求大资本和先进技术要素支撑, 更需要抓住机遇, 用好国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加速推进土地流转, 统筹城乡发展。

一、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2009年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 正在由民间自发流转向有组织的市场化流转迈进, 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加快。

截至2010年月底, 全省共有40万农户将254.93万亩承包地对外流转, 分别占农户和承包土地总数的6.5%和5%, 比200年分别增加15万户和120.5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由2009年的40家, 发展到2010年底的150家。

2. 转包、出租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

目前, 辽宁省转包和出租的土地面积占总流转土地面积的85%, 互换、入股、转让及其他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占总流转土地面积的15%。

3. 发展设施农业成为土地流转的引擎。

全省各地都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 从而带动了土地流转。如海城市通过设施农业带动土地流转已建成10万亩的“四辣”生产基地。

4. 土地流转对象不限于农户间。

土地流转主体正逐步由农户与农户向农户与种植大户、农技专家、龙头企业转变。全省已有1.3万亩土地被美国、日本、荷兰、韩国等合资企业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独资企业 (个人) 租赁, 主要从事蔬菜和花卉养殖业。

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始向城镇、城市建设用地流转。

扩城流进、占补平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 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小。

目前, 辽宁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5%, 远低于全国土地流转率15%的水平, 同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50%—60%的土地流转率相比差距更大。

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部分县市已出现由于土地紧缺致使引进大项目难以落地的现象。

3.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地区在土地流转时未向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 导致管理缺位;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后被改变用途;少数地区出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补偿款拖延支付的现象。

4. 土地流转矛盾有升级趋势。

随着土地升值和国家补贴政策的实施, 由农户间自行流转土地而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此外, 个别基层干部基于自身利益, 强行收购农民土地和贪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补偿款, 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三、几点建议

1. 坚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要充分认识土地流转是加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地方经济而言, 土地早流转早发展, 晚流转难发展。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省直有关部门应针对山区、平原、远郊和近郊等不同地区特点, 提出相应的土地流转方向和目标, 并尽快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深入农村, 了解土地流转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力争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建立土地流转、地力保护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连动机制。

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上, 当前应坚持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加快土地流转。在我国现行建设用地与农地“占补平衡”的土地政策下, 好地被占和废荒地整治抵平现象难以杜绝。为鼓励土地流转又避免地力下降, 辽宁省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农村土地流转相配套的土地整治基金, 鼓励农民整治废弃土地。在恢复地力过程中, 各级政府可向农地经营者适当支付补偿金。

3. 建立土地流转与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的连动机制。

辽宁省应坚持工业园区与城镇同步发展, 土地转让与工业园区和城镇规模同步配套的原则, 把园区建设成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阵地, 也应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形式, 加快解决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落地的土地制约问题。应尽快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鼓励城郊、镇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合作、入股、联营、转让等多种方式向县城、经济中心镇流转。为避免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在坚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基础上, 应将流转出来的土地是否被合理使用, 是否做到集约、节省、环保, 直接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体系。

4. 建立和完善严格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一要形成尊重农民权利、保护农民利益的氛围。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前, 必须公开征得农民同意, 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应规范乡村干部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 确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权益不流失, 对农民补偿及时到位。二要搞好土地流转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评估和签证等服务的同时, 应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 充分发挥其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咨询和预测等功能, 满足农户对土地流转信息的需求。三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流程及信息公开的监督, 重点打击操纵地权价格、扰乱土地流转市场秩序的行为, 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四要鼓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可以保证农民在未放弃承包地经营权的情况下, 有权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促使农民更专心地投入二三产业生产, 真正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

5. 建立土地流转与农民民生相连接的保障机制。

一要制定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与城镇住房建设指标用地直接挂钩的优惠政策。对参加土地流转并愿意放弃宅基地、进中心镇和县城就业的农民, 可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户居住面积免费提供住房, 多出面积可交由政府商业化运作, 溢价部分按比例给予补偿。二要建立与土地流转挂钩的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 更是保障产品。义乌市政府2009年出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 凡流转土地的农民, 可在缴纳一笔费用后, 享受每月固定金额的养老金, 此做法值得借鉴。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就业指导。保证进城后的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应根据本地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进城农民进行培训和引导就业。目前重庆市以户改牵动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保障改革的“一揽子”改革做法值得借鉴。

6. 开展土地流转改革试点, 探索适合辽宁省的土地流转新路。

加快土地流转 篇11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21

1土地流转情况

汪清县耕地总面积71404公顷,流转面积1090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2%。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8301公顷。

1.1主要形式

从流转形式上看,转让1343公顷;转包6016公顷;出租2300公顷;互换260公顷;入股964公顷;其他20公顷。

1.2主要特点

一是主要依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流转或民间私下进行流转;二是近几年专业农场建设的发展,整体促进了土地流转,成立的38家专业农场共流转土地3202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29.4%;三是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好趋势,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多数为专业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土地多用于从事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

1.3服务体系

2011年后,全县9个乡(镇)相继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设置了信息发布屏幕和政策咨询触摸屏,土地流转信息可以随时查询,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信息服务平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县、乡、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建设工作,推进了全县土地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益,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土地流转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问题。

2.1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流转是被动流转,基本上是因生活需要到外地打工,土地只能流转给其他村民耕种;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市场小,无法完全吸纳流出土地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影响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非家庭承包地不愿意流转,家庭承包流转面积8970公顷,要占总面积的31.7%,而非家庭承包面积流转1933公顷,只占总面积的4.5%,可流转空间十分巨大,但因无法确认权属,一旦出现土地纠纷,无处受理调处,多数农户不想或不敢流转。

2.2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

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是口头约定流转,在相熟的村民之间进行流转,村民很少签订书面合同,更不要说签订的标准合同文本,即使簽了,内容也是不完整或不规范,缺少必要的合同要件。

2.3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完善

全县八镇一乡相继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土地流转信息的公布和周转仅限于乡镇一级,没有延伸到村屯一级,信息不畅通,县、乡、村不能对接,流转的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未能有效结合。

2.4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基本上都是自发流转或是政府引导,农户和规模经营大户之间的流转,涉及到资格审查、核实、谈判、合同签订等过程,都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真正做好这些具体的事情,如果没有市场中介组织的推动,流转双方就不能很好地沟通,这就导致土地流转市场缺乏内在活力,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进一步的发展。

2.5市场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没有规范的风险保障机制,土地进入流转市场风险大。因土地流转产生的纠纷一般要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来解决,这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村民都不乐意接受,宁愿放弃流转。3解决对策

3.1扎实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为非家庭承包流转创造条件。鼓励大部分村屯进行整体流转,使分散在个人手中的小片耕地连片集中,探索推广一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本村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然后再统一流转给其他承包主体的新模式。这有利于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同时也会提高土地流转的价格,实现流出方和流入方的双赢。

3.2依法规范市场流转秩序和流转行为

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其他组织和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制度,培育开放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优化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申请、鉴证、评估、签订等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解体系,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双方、委托方之间出现的利益纠纷,确保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3.3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

县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或交易场所,组建土地流转信息网;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厅);村组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站。都由专人负责信息联络,县、乡、村三级联网,通过这些服务平台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开展申请委托、供求登记、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解、法规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

3.4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降低土地进入市场流转的风险,激发土地流转市场的内在潜力,引导市场成立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包括:土地投资经营公司、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信用银行或土地融资公司、土地保险公司、土地抵押贷款公司、土地租赁公司、土地证券公司等。

3.5引导流转农户成立或加入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加强集体层次的服务功能

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如农作物保险、灾害救济、价格保护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区域间的产业发展趋同;积极推进农村种植业的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为土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加快土地流转 篇12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兴国县总人口79.1万,农业人口66.8万,外出务工人员17万,耕地总面积42.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在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据统计,全县共签订流转合同5000多份,流转土地30138.82亩,其中,耕地4090.53亩,山地18404.59亩,林地7113.7亩,荒地530亩。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有效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9.60亿元,出口创汇3.2万美元。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流转总量少,农民土地获益不高。2011年我县登记的流转土地面积仍然偏少,耕地流转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我县土地流转总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以出租形式为主,耕地年租金在500—700元/亩间,平均月租金不到60元/亩,山地、林地土地流转租金则更低,农民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获利,严重影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私自流转多,流转服务平台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农户通过农户间协商、朋友介绍、私立流转的多,通过乡村组织、产业带动流转的少。目前土地流转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口头协议多,正式合同少,以代耕代种为主,以产业化种植为辅。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还未发挥其桥梁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尴尬局面。

3、经营效益差,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我县以自转、自种的土地流转形式占多数,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未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土地经营的创收增效。我县科技种植水平不高,专业科技人才较缺乏,龙头企业对种植户支持、培育力度不够,经营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还有待提升。

4、农民顾虑多,社会保障机制不全。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往往把承包责任田作为自家的私有财产,视为“保命田”。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农民将其承包地作为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土地依赖程度高,土地转出存在后顾之忧。

三、几点意见

1、完善分利分红模式,提高参与流转积极性。经济效益是推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最好的“润滑剂”,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的分利分红模式,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入股,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将土地、资金、劳动力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种植。大力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营销大户+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提高农业和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服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带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

2、建立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多元流转模式。推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及时做好土地流转备案登记、信息收集发布、项目储备、政策咨询等工作。定期开展土地流转洽谈会,积极推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为土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扩大农民土地流转经纪人队伍,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土地流转。办好一批土地流转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符合县情、乡情的土地流转模式,提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供企业、大户、村民选择。

3、发展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的同时,按照抓规模、抓特色、抓品牌、抓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紧紧围绕油茶、脐橙、花卉、灰鹅等四大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建设特色生态农业园区。积极引进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农业企业特别是省级、国家级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保鲜、包装技术,着力培植加工型和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集群。依靠科学技术、科技人才、地方优势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逐步由企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由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效创收,真正实现政府赢、企业赢、村民赢的多赢局面。

上一篇:监督越位下一篇:湘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