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共10篇)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1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秩序的好坏,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规范土地市场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性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城市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的载体,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经营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基础,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地市场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只有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运营好巨额的土地资产,才能科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整体效益,加快实施以土地“经营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高度垄断,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规范土地市场,必须坚持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要使土地供应达到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显化土地资产效益的要求,就要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除法律规定可以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用地的,其他用地必须依法有偿使用,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的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让最有能力并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去经营土地,使土地的资产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显化。土地使用权出让,从无偿到有偿是一个进步,从协议到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经营性用地,假如不以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等“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形式配置,国有土地资产就无法实现其最大价值,土地市场就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一是优化了土地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经济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发展的阳光空间;二是既有利于进一步培育与完善土地市场体系,促进和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显化国有土地资产的价值。三是为政府积聚资金,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四是促进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我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运作是成功的,其运作方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规范土地市场,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
规范土地市场,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土地市场管理的基本制度。制度建设是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根本保证,土地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中,必须建立健全土地市场的六项基本制度:一是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城市建设用地集中供应制度,由政府统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原有存量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储备、统一开发,按市场需求统一供应;三是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健全土地有形市场;四是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和公布制度,基准地价的基本内容要以适当形式在指定场所或媒体上公布,并接受查询;五是土地登记可查询制度,充分发挥土地登记在市场监管和产权保障中的作用;六是集体决策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于土地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经过内部会审,实行集体决策。通过上述各项制度建设,使土地市场建设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土地市场,必须深化改革,大胆创新。针对我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即将出现的建设用地量增大的新情况,我们将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思路,保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着力抓好各项改革:一是加快征用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在简化手续、计算补偿标准、明确征地各方责权利、探索新的征地补偿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积极稳妥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沿着国有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同地、同价、同权”,在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市场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2
一、泸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012年开始,对泸县福集、兆雅、得胜、方洞、加明、玄滩等14个镇的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村土地的流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劳务输出,转包土地
泸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3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一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泸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挑战方面,劳动力的输出造成泸县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失,部分耕地无人可种,粮食生产面临威胁。同时劳动力的缺失,也给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流转的机遇,其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土地。如兆雅镇共有农业人口38 452人,其中18 670人外出务工经商,每年外出劳务收入达9 800多万元。该区域土地流转率达到39%,农户间土地流转率达42%。上述区域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采取转包土地的形式,将其承包的耕地自愿转包给留村务农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向种田能手转移。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由原承包户继续承担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2. 招商引资,租赁土地
引进外来投资,建立公司或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利用外来资金,盘活了土地资源。如兆雅镇在近两年共引进外资8 000多万元,租赁土地4 000多亩发展花卉苗木,创办兆丰花木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吸纳剩余劳力3 000多人,花卉苗木年销售收入9 000多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潮河镇后湾村128户农民通过租赁方式,开发承包500多亩荒山,用于发展优质龙眼,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两例均采用租赁土地形式来实现流转。
3. 建立园区,流转土地
通过政府引导,建立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如得胜镇通过引导开发,建立了1个较大规模的生态蔬菜科技园,流转农民承包地1 000多亩,已投资2 000多万元,吸收农村劳动力500余人。示范园区的建成将彻底改变泸县这个百万人口大县无蔬菜基地的历史,将示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集中规模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4. 集中连片,互换土地
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经营的土地分布较宽,地块零散,不易管理和经营。为此,农民间通过自愿协商,采取基本等质等量、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协议,相互串换地块,使零散的土地基本达到集中统一,逐步实现集中经营、区域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从上述土地流转类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自愿转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都会根据季节不同寻找承包方,自行协商,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我转包,一般时间不超过1年;二是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按规定优惠政策,提供各种信息及配套服务,引导农民采取自愿的流转土地,即协议流转。双方通过村组同意,本着平等互利原则,按正常程序采用转包、租赁、入股、互换、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签订合同,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正在起步,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土地流转的因素:
1. 发展滞后,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村集体土地大量流转的前提。但从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看,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迟缓,农村二、三产业还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不可脱离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此,多数农民只能采取简单的再生产兼外出打工的方法,解决暂时劳动力短期过剩的问题,这就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村集体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农村土地就无法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无法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用土地的产出率。
2. 信息不畅,增收无门路
农村信息不畅通,转产致富缺门路,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大障碍。地域广、交通不便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特征,这就导致农民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致富的信息,发展其他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此,多数农民只好围绕有限的土地,进行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农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
3. 科技水平低,组织不健全
农民科技水平较低、无技术、缺资金也是阻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农民无发展其他产业的门路,即使有了门路也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不懂技术而无法发展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离乡不离土,土地流转只是短期行为,无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此外,个别农民虽然有了门路、技术,但由于资金短缺,同样无法发展。农村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完善,也影响了农村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4. 期限较短,发展受限制
据调查,目前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都是由于季节性外出打工、经商等时间决定,一般不超过1年,很少有超过两年的。由于转包期限过短,势必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如急功近利,搞掠夺式经营等,耕地越来越瘠薄,水利设施越来越陈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
5. 弱化手续,程序不规范
目前大部分土地流转多为农民自发形成,双方有时为了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及履行必要的手续来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时就利用“口头协议”进行私下流转,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土地流转无序进行,并且常常引发纠纷,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
三、规模流转应采取的措施
1.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流转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土地有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制定出促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引导土地流转方向,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2. 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力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拉动当地的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在流通领域中获得收益,通过比价效应,可以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各镇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招商引资、土地入股或转让承包等多种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吸收当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部分劳动力从自家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既可以增加就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地流转的规模,促进规模经营,促进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农业。
3.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部门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学习参观,让农民走出去开拓视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要广开思路,收集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技术,广开致富门路,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能使大部分劳动力得以转移。
4. 开展确权登记,奠定流转基础
2012~2013年,泸县开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就是要建立起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它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目前,泸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福集镇顺利开展,2013年将在全县铺开。泸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旦确权登记完成,将为今后泸县规模土地流转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5. 规范流转行为,依法促进流转
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严格合同手续,规范制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管理轨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五大原则:一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土地流转无论是哪种类型,其土地原始所有权的性质保持不变;二是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愿,绝不能行政命令来强制执行;三是效益原则。土地流转必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的增收、当地环境改善等;四是公平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公平原则,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及农户之间的利益关于;五是要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 健全各种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经济发展 篇3
首先针对南汇区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快的速度,我们对原来编制的南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依据部分区域的区划调整和功能定位的调整,按照先重点后一般急事先办,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的原则,制定总体规划的修编方案,确定了修编的重要区域,深入细致地做好筹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筹集必要的经费,规划修编由以适应发展需求为宗旨,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次针对目前我区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管理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执法不够规范、人员队伍不太稳定等问题,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新模式,通过理顺关系、统一管理、明确职责、合理设置,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全区的土地管理水平。
再次针对一个小区内多家物业公司管理及住宅维修基金清理归集问题,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物业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一个区、镇、社区共同组成的物业管理网络。逐步理顺住宅维修基金归集、监管和操作系统,形成规范化运作模式。同时推行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实行招投标制度,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委员会走上规范化运作的道路。
2002年第十二个全国土地日把“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宣传主题,由此可见建立土地市场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因此,在推进土地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实施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办法》的条例,树立经营土地的新理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必须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所有建设用地供应必须纳入政府统一供应渠道,使政府部门始终牢牢掌握调控土地市场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加强土地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必须认真落实征地“二公告”工作,抓好征地工作中的“二公告”程序,确保农民利益,推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积极探索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的方式方法,缓解随着南汇建设的发展出现的土地占补平衡之间的矛盾。紧紧依靠各镇和园区,充分调动他们土地整理复垦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002年上半年,我们已完成了全区的产权清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取得了全覆盖的房屋土地权属数据。根据市局的要求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目前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对南汇区土地房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房产基础图库管理系统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图形数据库,同时完成了楼盘表和产权清理资料的整合工作,形成了全覆盖性数据库。并且将两库链接,与房地产交易登记信息系统在一个平台上,遵循数据共享的原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现实性。图文合一的权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使房地产交易登记更加快捷、准确,房地产政务工作更加透明公开,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
南汇的大发展为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带来了一个大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全局干部群众有所探索、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抓手,精心设计创建载体,将思想道德的内涵渗透到创建的各个方面,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保持心齐、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仍然是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提高全员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的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善于观察和处理问题,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得更深一些,眼光更宽一些,要求更高一些”。三是立足于改革创新,面临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富有创造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关系,推动企业管理上一个台阶。四是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发扬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豪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五是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满足感,要有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意识。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4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于 2010 年 6 月14 日以中国人民银行令 [2010] 第2 号颁布,并将于 2010 年 9 月 1日起正式施行。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商业银行以及其他
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支持下,我国的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支付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基础、非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支付服务格局。
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服务是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支付服务市场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丰富了服务方式,拓展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效缓解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因网点不足等产生的排队等待、找零难等社会问题,促进了支付服务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的支付需求,促进了电子
商务的发展,在支持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 2010 年第一季度末,共有 260 家非金融机构法人按要求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了支付业务登记材料,其中多数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发行预付卡等业务。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支付工具的相继推广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不规范行为和风险隐患也逐渐暴露。如客户备付金的权益保障问题、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业务中的违规问题、反洗钱义务的履行问题、支付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以及违反市场竞争规则、无序从事支付服务问题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必要的法规制度和监管措施及时加以预防和纠正。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监管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社会公众和多数已经从事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也积极呼吁出台有关加强支付服务监管的法规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法定监督管理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的要求,在鼓励各类支付服务主体通过业务创新不断丰富支付方式、提高支付服务效率、顺应社会公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支付服务需求的同时,大力推进支付服务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在组织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登记、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发布了本《办法》。
《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支付体系的重要实践,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顺应社会公众意愿的一项重要举措。《办法》的出台符合非金融机构在遵循平等竞争规则基础上规范有序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消费者维护正当权益、保障资金安全的需要,符合国家关于鼓励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要求的需要,必将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办法》共五章五十条,主要可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二是明确对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实行支付业务许可证制度。允许非金融机构在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三是明确了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要求,包括商业存在、资本实力、主要出资人资质、反洗钱措施、支付业务设施、资信状况等。
四是明确了审批程序。首先由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城市以上分支机构对非金融机构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初审,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初审意见、社会反馈信息等进行综合评定后做出是否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决定。
五是明确客户备付金的安全管理要求。如,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构成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不得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支付机构应将在同一商业银行专户存放客户备付金 ;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不得低于客户备付金总量的 10% 等。
六是明确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规范经营要求。《办法》规定支付机构应按核准范围从事业务、报备与披露业务收费情况、制定并披露服务协议、核对客户身份信息、执行实名制规定、保守客户商业秘密、保管业务及会计档案等资料、规范开具发票、履行反洗钱义务等,强调不同机构从事相同业务应遵循相同的原则,以防止不正当竞争、重利益轻责任等行为。
七是明确《办法》的过渡期要求。为确保支付服务的稳定运行,办法实施前未经批准但已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可在《办法》实施后 1 年内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能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将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为确保《办法》的有效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业务办法。
规范社区管理 促进民政工作发展 篇5
息
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
第 15期
签发人:刘金民
规范社区管理
促进民政工作发展
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在西夏区民政系统“迎着困难问题上,围着人民群众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抓作风和效能建设,在管人和管事上大做文章,使“迎着困难问题上,围着人民群众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5月7日,办事处召开了由全体社区干部参加的民政工作会议,在会上李蕾书记强调了今年几项重点工作:
1、加强社区居委会管理,重新制定和完善干部管理办法,从社区干部请、销假及受表彰和重大事故奖惩办法等方面加强对社区管理。
2、关于争创星级社区迎检工作安排部署,要求各社区必须有社区品牌,建立各自特色,通过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去弥补社区建设缺失,以新而强去迎接检查。
3、关于规范低保档案和迎接检查工作,提出“四个一”,低保档案整理一次性到位,不容许有拖拉现象;确保办公经费一次性到位,不容许迟缓;低保专干一定要秉公办事,不容许有虚假骗保现象;以一个管理严格、制度健全、工作规范的低保工作机制去迎接检查。
开展“迎着困难问题上,围着人民群众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利用各种途径,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教育社区民政工作者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在具体工作中去体现民政工作者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工作热情,使社区民政工作者深受启发,4月份,赛马社区率先在西夏区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社区更多的民政工作者将为主题活动献上厚礼。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6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1年12月12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们住建局主要从建设行业中介机构基本情况、已实施的监管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汇报:
一、建设行业中介机构基本情况
我市建设行业中介机构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政府引导培育、市场催生推动,已形成了工程监理、招标代理、房产经纪、质量检测、造价咨询等5大类中介机构,共有中介机构270家,其中房产经纪217家、建设监理17家、检测机构2家、招标代理13家、造价咨询21家,从业人员2650余人。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建设行业中介机构一是加强了企业诚信建设,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二是强化了企业内部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三是提高了行业自律意识,达成了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共识,大多数中介机构积极倡导建立自律性行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先进经验,协调解决企业间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形象,实现优胜劣汰,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我市建设中介机构仍存在部分中介机构人证分离现象,有注册资格要求的人员实际并不在工作场所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不能
1履行其岗位职责;有些业务人员对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规范标准等规定的内容,不能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其出具的工作成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深度和信息量达不到要求;中介市场中竞相压价承揽业务的现象较普遍,部分中介机构以不合理的低价格承揽任务,导致工作质量降低,扰乱了市场秩序等问题。
二、近年来实施的监管措施
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促进和引导中介机构健康稳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非常重视中介管理方面的工作,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工作得到不断推进。作为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我局主要围绕“诚信、规范、自律”三大原则,做好了以下监管工作:
(一)完善制度,强化诚信建设。自2007年以来,我市建设行业中介机构管理则由松散型管理转变为集中型管理,实行备案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2010年我局制订出台了工程监理企业、造价咨询企业、质量检测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等信用考评实施细则,主要通过巡查、考核和评估,推行市场准入、信用等级评定和清出机制。
(二)以点带面,狠抓规范落实。住宅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线,更是关系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局主要以规范建设监理企业为切入,在全市建设工程项目中实施《监理工程师业绩手册》管理制度,规定政府投资的招投标项目总监和主要专监不得兼职;每季度对监理企业和总监进行信用考核,实施“样板工程”和“黄牌警告工程”制度,凡被列为“黄牌警告工程”
项目的,我局对项目总监和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实施强制培训。通过召开规范中介工作推进会,用规范监理企业的有效方式,以点带面,在其他5类中介监管中加以推广落实。积极开展中介机构评优争先活动,获优的中介机构优先推荐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优先参评“诚信中介”,减少督查频率;相反,将市场诚信差的中介机构列入“黑名单”,一律不得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在中介监管中营造了“守信激励、失信受惩”的良好氛围。
(三)行业自律,引进廉洁文化。我局从2007年起在全市建设中介机构中开展了“廉洁文化进中介”活动。向社会发布中介企业“诚信廉洁”倡议书,与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分别签订责任书和自律公约。同时,公开曝光失信失廉的典型案例,揭露违法违规行为,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让中介机构自加压力、严格自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四个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常态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按从业资格的管理规定,审核并认定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从业范围。对外来中介机构实行进市登记制度,严格把好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关。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制,组织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努力培育建设领域中介服务市场。建立联合检查制,组织建管、房管、招标、造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每年开展一次围绕中介机构的证照资质、执业记录、收费行为、财税管理等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建立信息公开制,构筑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信
息平台,建立工程招标代理数据库,将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基本情况、业绩情况、奖惩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投诉记录以及处理情况等录入数据库,并将相关信息资料在网上公布,纳入社会监督范畴。
(二)以“信用评价”为抓手,着力优化市场秩序。扩大评价范围,凡在绵阳市辖区范围内从事建设行业经营性活动,并已登记的中介机构,均纳入信用评价管理范围。未登记的中介机构,一律不得参加信用评价和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规范评价程序,根据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社会评议、投诉举报、信访反映以及司法机关意见确定信用等级,在媒体向社会公布。计划在政府工程预先承包商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中介机构预先承包商目录,拓展管理功能。
(三)以“行业协会”为载体,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送政策上门,进行专业指导,树好诚信经营廉洁服务样板。依法引进有实力、有能力的中介机构,不人为设置障碍和市场壁垒,营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查处“黑中介”,净化中介机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中介”活动,树好“廉洁中介”典型,注重发挥廉洁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指引作用。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7
一、土地流转情况及主要特点
截止2010年底, 温江区耕地流转面积达11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65%, 流转土地项目总数3218个, 涉及农户35688户, 占总农户数的55%。其中, 50亩以上的经营项目128个, 流转面积1.5万亩;涉及企业项目80个, 流转面积1.06万亩;个体业主项目43个, 流转面积0.37万亩;专业合作社项目3个, 流转面积0.03亩。土地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 达90%以上。流转后的土地, 主要规模经营花卉苗木生产和现代观光农业。目前, 规模流转企业和个体业主等项目, 经营状况良好, 无闲置耕地和撂荒耕地, 无拖欠农户租金等情况。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1.促进了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由于种粮收益相对较低, 每亩每年总收入大多在900~1100元, 其纯收入多则600~800元, 少则500~600元, 有的因雇工过多而亏损。随着外来业主进入, 他们大多选择优质瓜果、精细蔬菜、名贵花卉、绿化树苗、特种养殖, 其每亩效益是种粮的几倍到几十倍。
2.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随着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 农民除获得1000~1200元/亩·年不等的土地租金外, 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跟随业主打工还可获得一定的打工收入, 另一部分农民则从土地上分离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 极大地缓解了有限耕地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束缚,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促进了农民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
近年来, 各地通过招商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仅带动了当地资源的开发, 而且精品农业的发展,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同时也使广大农民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管理经验, 从而增长了技能, 更新了观念。
4.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调查, 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为每年每亩1000~1200元,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技能型农民每年外出务工收入6000~12000元;留守的女劳、半劳为业主打工每天收入30~40元, 按每年出100个工计算, 每年每人亦可获得3000~4000元的收入。
三、推进土地流转的主要作法
1.领导重视, 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做好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 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区、镇 (街) 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 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
2.建立健全了规模经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2006年以来, 温江区健全完善了区、镇 (街)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 (社区) 土地流转服务站三级机构, 通过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合同范本、调处合同纠纷、建立流转档案等, 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
3.切实开展农民承包地实测确权颁证工作。
通过实测农民承包地, 据实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让农户实实在在拥有家庭财产权;同时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了农村土地使用效益。
4.加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政策扶持力度。
2009年, 温江区出台的《关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试行意见》 (温府发[2009]129号文件) , 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的现代农业项目,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四、土地流转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纠纷, 尤其是土地流转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从土地流转纠纷事件发生的原因看, 主要有:农民对土地流转涉及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对流转土地的价格没有较统一的认定标准;对土地的增值收益没有较明确的规定;签定土地流转合同权责不明。
2.项目在自身经营过程中, 带动周边农户、拉动本区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够显著。
3.土地流转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对部分经营业主的经营能力、信誉等考查监督不充分, 农户对土地流转以后应得的预期收益缺乏信心。
4.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不高, 经营模式较单一。温江区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花木种植, 虽然种植面积较大, 花木企业较多, 但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小, 优势不明显, 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品种,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五、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设想
1.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维护土地流转当事人权益。对各种土地流转的主体, 其所拥有的各种权责等要从法律上予以明确界定, 从经济利益到政治利益对流转双方进行保护。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保障土地流转顺畅。
2.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决其就业门路。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是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前提。
3.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新品种, 发展产销流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 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
4.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机制。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的多种流转形式, 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5.加强农村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 为土地流转提供金融支持。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8
一、提高教师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在课改中真正落实减负,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我校从学习培训入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快速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几年来,我校定期举行全校性的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扎扎实实推进校本教研,目的在于使全校教师真心实意地加入到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来。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学习与培训中,学校要求全体七中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做到三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机械重复地接受知识。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而真正让教学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得以体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理顺学校教学管理思路。在课改中,我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校长室以年级组为抓手,定期分批召开教师会、学生会与家长会,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定一个明确目标,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家校联系,形成合力。教务处、教科室则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抓手,派出教研组长参加嘉沪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听专家报告、作读书笔记,派出骨干教师去采荷中学、后六中学学习参观,培训的教师能通过外学内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校内开课磨课,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眼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继续落实教学“五认真”,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做到教学资源互通有无。政教处负责学生德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强化教学管理,提高质量意识
(一)“轻负高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学校领导班子如人的大脑和心脏,是学校教育教学健康高效运行的发动机。因此,我们切实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我们每个成员都深感责任重大,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耽误学校的发展。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班子内部团结互助,分工不分家,以主人翁态度和服务意识去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为发展而学,为发展而教”这条教学生命线,勇挑重担,不怕麻烦,虚心倾听教师的各种建议,时时处处作师生的表率,坚持早到校,晚离校,以校为家。就是这样一套班子,在复杂事情面前,淡泊名利,宁愿牺牲个人利益,在教师中形成了较高的威望。我们在具体的管理中还渗透人性化,用“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与七中共命运”的理念统领学校管理工作,并以此凝聚人心。做事将心比心,谁家没有事,有事登个记,我考虑你的实际,你想着我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人性化的宽松环境中,教育这一良心工作得以体现,教师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我校全体教师能真正做到敬业爱岗,奉献爱生,具有非常强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育教学就不愁得不到发展了。
(二)“轻负高效”需要有力的制度管理来保障
人性化的管理并不排斥学校的制度管理。我校注重向管理要质量,以制度来管理,以法治校。近三年来,我校办学目标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师群体”。我们以教学规范为抓手,“轻负高效”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我校每年补充修改《七中教师质量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并经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考核办法》成为全体教师的教学指向标,考核每一位教师的指标多达20多个,考核指标既重视结果,更关注教育过程,做到“捆绑式”和“立体式”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捆绑式”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校不主张单科独进,而是把每个教师的教学成绩融入到整个年级的集体之中,如:当教师的学科优秀率指标超过市平均一倍时,学校不再奖励,这也和基础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吻合。“捆绑式”的考核制度纠正了学生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的偏课现象,也有效地遏制了教师为单纯追求自己的学科成绩,牺牲其他学科时间、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使教师的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时间和空间,负担得以减轻。“立体式”的考核是指根据学科组、年级组、政教处、教务处、学生评教、考核组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我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大量优秀生源流失,发展和实现教学增量面临巨大挑战,但学校教师不怨天尤人,不埋怨环境、更不嫌弃学生,始终热情而扎实地工作,大面积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育局领导提出的“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成为现实。为了有效降低E等学生的占有率,学校还及时地修订了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把降低E等学生的占有率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指标中,重视E等学生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因为每减少一个E等学生,对社会而言就意味着多了一份安定,对家庭而言多了一份快乐与幸福。
(三)“轻负高效”的关键还需要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深知,只有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益。所以我们做实做细教学管理,并充分发挥孝敬感恩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我们的规范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从学生角度,规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实施孝敬感恩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2006届毕业生,我校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423名考生中,1人获得桐乡市2006年初中学业考试第一名,4人进入桐乡市前10名,54人上桐高,147人上择优线,225人上普高,E等率仅为10%,初升高比例在98%以上)。这和学校几年来始终如一规范学生的两个习惯和孝敬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密切相关的。在刚接收这一届学生时,我们明显感觉到这届学生各方面不尽如人意。首先,有40多个本学区的小学尖子生到其他学校就读,没有了尖子生。其次,由于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差,亲情疏离,面对“缺乏竞争力和行为习惯差”的二流生源,学校提出:不怨学生和环境,教师必须毫不气馁,规范管理。立足于学生实际,我校狠抓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竞争力进行整体改造,以树立良好班风和学风。我们还以孝敬感恩为切入点,有效实施孝敬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班会,将孝敬感恩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自己心中的“孝”引领其言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各学科不失时机地渗透孝敬感恩教育,孩子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立志要努力学习,考得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为父母增添一份微笑,不让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习而操心。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们形成“我要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2008届学生感恩母校的答谢活动中,很多初三学生回顾在七中的求学经历时说:“没有母校悉心的呵护,就没有我们辉煌的今天。”发自肺腑的真情可见一斑。
我们的规范管理还体现在教师方面,我校教师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更是令人敬佩,科学教研组李老师说,“宁要精武门,也不要独孤求败”,组内和谐成为共识,教研组内教学方法的互相探讨、教育经验的交流互助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我校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常态,这种群体氛围的形成,与学校的规范管理分不开。不论在教师的学习会上,还是在质量分析会上,学校一再强调规范“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和测试”的教学五认真。“过程胜于结果,一个扎实的过程成就一个完美的结果”早已为全体教师认可。细化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有设计,既备教材,也备学生,更备过程与方法,学校不定期抽查;细化上课,要求教师上课抓好课堂纪律,面向全体,不拖堂,学校运用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监控;在辅导和测试中,要求教师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目标集中在中下学生,通过面批,严控检测难度,用测试成绩的E等率指标评价试卷效度,鼓励成功教育,大面积提高成绩。
规范管理的第三方面是从学校层面规范办学行为,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天天关在教室内,锁在书本中,学生素质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将学生从单调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所以我校开足上好技能课,杜绝为保文化课成绩而牺牲技能课的现象,绝不把本应属于学生活动的时间挪用去补习文化课。学校从不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认真执行体育艺术2+1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由选班,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思想,凸现个性。
三、“轻负高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
我校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方向。这几年来,我校教学质量的高位运行,不是靠大量训练、题海战术来维持,而是走教学的“节约化”之路。为落实减负,学校早在2002年制定《限制作业量、练习印刷量的措施》,学校明确规定各学科印刷量,印刷单必须经过教导处签字。印刷单的控制促使教师在课外多花时间去研究,去探索,精选试题,比如,我校科学备课组每次编印练习题,首先要青年教师做题,组内教师挑题,剪题,经过组内反复讨论,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如何分层、如何讲评等步骤,才能最终出炉。又比如,在我们初三年级由数学组实施的分层练习——一张试卷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业评价和检测,这一方法不久得以推广。学校还规定不允许教师为学生订任何教辅资料。对此,许多教辅材料的推销员都感到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学校都订了你们不订。我们的答案很简单:一是为了落实减负;二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把每门学科的作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我们又规定,不得无限制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考虑到城西学生离校较远,放学时间太晚路上不安全,学校下午放学时间比别的学校要早,即使在初三最紧张的时候,学校也规定下午4点40分前所有学生必须离校。
有人认为,作业量的控制、在校时间的控制、授课课时的控制,势必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压力?但我们认为,提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唯一要做、能做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在课堂上下工夫,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而不是其他。我校在2003年新课程实验初期就做到全体教师(不仅仅是七年级实验教师)参与全员培训,我们在课改第一年还实行跨年级、跨学科上课、听课活动,打开教室大门,进行相互评教,保持同事间的互相指导:(1)全校跨年级上课,即初一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到初二、初三上公开课,初三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到初一、初二上公开课。(2)专家引领,把脉课堂,实施“高效廉价”的校本培训,拓展教师视野,激活教学手段,在教师的不断磨课、不断折腾中成长、成熟。(3)全校开展跨学科听课,只要有公开课,各学科教师都会去听课、评课。以此来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构建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群体。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还依托课改,督促教师业务学习,依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更新拓展教师的业务知识。每月督促教师阅读教育类的杂志、书籍,我们将教学与教研、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课堂展开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对组内公开课实行同课异构,集中进行研讨交流,做到畅所欲言,改变了以前评课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进行教学行为改进的全过程反思。积极参与课改讨论、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大大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基础,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我们还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我校有100余篇学科论文和案例在嘉兴市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15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交流,桐乡市级、嘉兴市级课题立项并结题共17项。在短短的几年内,我校教师的教研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为轻负高效的素质教育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9
——“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战略方针,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如何加快率先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继续保持芜湖县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已摆在全县人民的面前,形势逼人。县委、县政府及时开展了“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要求“树立五种意识、解决五个问题、实现五个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凝心聚力。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统筹解决我镇人口问题,必须呼应全局,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善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来抓。镇计生办是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开展机构,其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乡镇计生工作的水平。要当好一个合格的乡镇计生办工作人员,首先就是要当好“五员”,即当好宣传员、辅导员、设计员、协调员和指战员。
一、积极行动,当好“宣传员”。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计生办工作人员要把宣传国家、省、市的政策精神作为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意识集中到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高度上来。一是要当好导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的宣传,唱好主角,使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二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宣传过程中广泛开展调查,掌握计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把握好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与重点。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做好服务这篇文章,摸准育龄群众的心态与需求。重点搞好计划生育综合服务,还要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努力为育龄对象排忧解难,做一名群众真正信得过的计生干部。
二、提高素质,当好“辅导员”。计划生育虽然没有很深奥的业务,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上更是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目前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人口和计生工作,从内容和方法上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改进和提高,可以通过函授、自考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二是学好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计划生育业务较规范,法律性很强,办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落实节育措施、实行处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过好这一关,就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着眼全局,当好“设计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是
认真做好年度工作计划。要在镇党委政府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主持拟订好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虽然每年的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任务都大同小异,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或不重视这项工作。工作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有操作性。二是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年年有创新。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镇计生办除了拟定好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外,还要站到整个镇工作的高度,协助镇党委政府搞好人口计生整体规划,当好参谋,提供决策,一步一步地推动计划生育事业的进程。
四、注重关系,当好“协调员”。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而又繁琐,涉及方方面面,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更是如此。镇计划生育工作只有得到上下左右、各方面和广大育龄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工作正常运行。
五、运筹帷幄,当好“指战员”。开展经常性的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理清思路,有条不紊。乡镇计生办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整体服务功能?一是要认清形势,脚踏实地。从工作的整体出发,把握计划生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环环紧扣,环节不欠账。特别要做到“三及时”:即及时落实各种避孕节育措施,及时处理违法问题,及时汇报计生工作动态。二是要严以律己,当好表率。要不怕苦,不怕累,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计生工作,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计生工作队伍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用自己的行为感化人。三是要量才用人,相互信任。要用人所长,盘活计生办的人才资源,同时要为每一个计
生工作人员定岗定位,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计生办主任还要打破常规,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计生工作新的制高点;采取对流出去的育龄人群一定要追查到底、搞清底数;对重点服务对象进行跟踪服务等多种办法,创新思路,为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从工作实际看,要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与干部之间的关系。要做全体同志的知心朋友,定期参加工作汇报会、交心通气会、民主生活会,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是正确处理好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镇计生办与各村之间的关系,以定期召开计生工作例会、经验交流会、创新研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三是正确处理好与镇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单位配合很重要。公安、工商、税务、卫生、民政、教育、妇联等单位都与计划生育工作联系较紧,要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千万不要唱独角戏。
四是正确处理与属地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计划生育是工作属地管理,是一种推动一定区域内计生工作全面进步的新型的管理方式,有利于辖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有利于辖区内计生经济的调节;有利于辖区内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要勤思考,做好属地管理这篇新文章,积极主动到一些属地管理单位联系和汇报工作,及时传达本镇计生工作决定,取得这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者和领导的支持
与理解,与他们共商本地区域内计生工作大事。
五是正确处理与周边乡镇之间的关系。周边环境是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各乡镇由于工作力度和认识不同,造成了在一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另一方面由于邻近乡镇相互往来的流动人口很多,给计生工作管理也带来了一定难度,计生办主任很有必要与周边乡镇建立友好关系,共同管理计生工作。
六是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乡镇计划生育工作主管部门是县计生委,镇计生办主要作好下情上达,上情下送工作,实事求是地汇报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为上级决策计生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
七是与育龄群众之间的关系。计划生育工作的舞台是育龄群众搭起来的,她们既是观众又是评委,每个计生工作者是演员,要把这台戏演好,必须事先要进行艰苦排练,只有演出成功,才能提高大家的兴趣。因此,每一次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以及其他优质服务活动,都要精心组织,细心安排,让育龄妇女们既实行了计划生育又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意义,镇计划生育这台戏才会越演越活,越唱越好。
芜湖县红杨镇计生办吴根香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10
经济系党总支 宣文
为深入学习掌握和自觉遵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按照学院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活动的具体要求,近日,我对《廉洁准则》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准则》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体会和想法。
一、《廉政准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但由于反腐倡廉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了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在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情况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成就了一部高质量、高层次的党内反腐倡廉法规,标志着依靠党内制度治理腐败进入到新的阶段,反腐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也是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要 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真正做到廉洁从政,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每个干部的政治健康。这是一件大事情!1949年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距今已经61年。执政以来,党中央历来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与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做坚决斗争。1997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对于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印发执行的《廉政准则》,是在《廉政准则(试行)》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修订的,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
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通过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也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法纪意识、廉政意识和监督意识,深入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廉政准则》的主要内容
《廉政准则》分为总则、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实施与监督和附则等4个部分,共18条。
总则部分,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正面提出了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在党员和 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等原则性要求,同时也明确了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章“廉洁从政行为规范”部分,分别从“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等8个方面提出了52个“不准”。
第二章“实施与监督”部分,作了进一步充实完善,重申和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和纪检机关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的责任,并分别从教育、监督、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三章“附则”部分,明确了《廉政准则》的适用对象,并对有关地区部门单位依据《廉政准则》制定具体规定提出了要求。总的来看,《廉政准则》贯彻了党中央和中央纪委近年来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体现了反腐倡廉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新进展,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实际需要,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基础性法规。
三、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 一是要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做到身体力行。《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包括8个方面“禁止”和52个“不准”,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把《廉政准则》熟记于心,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同时,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要认真对照《廉政准则》要求,自觉践行,做到身体力行、令行禁止。将《廉政准则》的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贯彻到廉洁从政的全过程。
二是要接受监督,做到正确用权。自觉接受监督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天然屏障,是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有力抓手,是加强个人党性修养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反腐倡廉能力的有效手段。要正确对待监督,把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和监督,看做是对自己的一种警戒、一面镜子。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要正确行使好的权力,就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把习惯于在被监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作为自己的一种修养、一种能力、一种气度和胸襟。
三是要保持清醒,做到拒腐防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败思想文化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也不断呈现加剧趋势,表现出政治目的强、侵蚀渠道多、功利色彩浓、腐蚀程度深等特点,只要稍一动心,就有可能乱了阵脚,一步步走向深渊。因此,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经常用《廉政准则》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规范土地流转问题09-25
土地评估市场亟待规范08-25
规范土地流转对策建议06-16
土地确权文档规范须知08-27
北京市土地权属规范08-24
关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08-23
对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10-23
旺苍县创新“四种模式”规范土地流转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