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学研讨实效(精选12篇)
如何提高教学研讨实效 篇1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如何提高教学研讨实效 篇2
就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必须通过有效途径,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沟通学生的心理, 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教学心理学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 一是智力因素, 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 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 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 这些都是认识过程所必须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 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 如注意、情感与意志等, 这些都是调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教学过程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所构成的两个系统共同的活动, 教师就应有机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做到教学心理学化, 来达到预定目标。
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创新上下功夫
“教亦我术矣”,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如是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国内外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渗入到体育领域, 这一切确实使人觉得眼花缭乱。因此, 我们也应适应时代的需要,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在创新上下功夫。如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校体育组提出了“启动—操作—回授—创造—回归”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启动”就是指上课刚开始, 通过游戏、艺术操、舞蹈等形式, 既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调节注意力, 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就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回授”就是启发学生回顾操作过程, 总结经验教训, 对不到位的动作, 教师再作“蜻蜓点水”式的点拨讲授,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目标。“创造”就是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所得, 指导他们向外迁移拓展, 进行类似的活动或对本课的训练环节进行质疑, 设计出更完善的动作或更理想的环节, 使他们由模仿到创造, 提高能力, 深化教学效果。“回归”主要是小结本课所学知识, 做好放松运动。同时, 我们还重视改革课堂结构, 做到多样化、韵律化、趣味化、愉快化, 通过多种途径, 发展学生的个性, 全面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其对体育的热爱及自觉锻炼的习惯, 做到“寓教于乐”。
面对全新的体育教学, 倡导多样化教学和各个方面的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何种教法, 都应以促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发展为前提, 因为“生活的诗意, 在于一个人精神因素和身体因素的交融和平衡”。
三、遵循“乐学”原则, 使课堂成为一片乐士
传统的体育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程式化、强制化、训练化;教师统得过死, 且教法呆板, 条条框框, 千篇一律, 学生是“身顺而心违”地练习, 难怪有些学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而不愿上体育课”。要改变这一现象, 使学生喜学、乐学, 又让其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我想, 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的体育教学, 真正引导学生“乐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教师是在教育学生, 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 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 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其实,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 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 同一教学过程中, 就构成了新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真正使教学民主化, 使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才得以诱发,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效果必然增强。如果教师整天怒目圆睁, 盛气凌人, 目空一切, 声色俱厉, 或萎靡不振, 情绪低落, 谁还愿意接近呢?学生不是望而生畏, 就是望而生厌, 还谈什么乐趣?谈什么配合?教育的成功又从何谈起呢?
2. 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乐学”。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训”、“练”的过程占了主导, “学”和“玩”的因素均受到轻视甚至排斥, 因此, “训练化的教学”难免带有僵硬和枯燥的缺陷, 鉴于此,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过程, 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陋习, 给学生“学”和“玩”的时间。
如何提高声乐教学的实效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呼吸;师生;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91-02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必须有较高的音乐修养,正确的掌握声乐基本功,有正确的声音形象以及自己的演唱实践经验,并不断增强教学实践,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踏实的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系统的训练,持久耐心地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培植,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的人才。
一、深入了解和正确引导
声乐教学中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声音的概念以及气息的运用,有的教师喜欢用一些术语,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所以教师最好形象化的语言,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这样才能取得更快的进步。
教师的准确引导起主导作用,当然也有学生的正确领悟,积极配合和独立思考,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声乐教学的入门是熟悉、研究和分析教学对象,开始必须通过课堂了解学生的声音条件,音乐素质,演唱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等。因为这一切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一定注意在给予正确的方法的同时要善于诱导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要努力在训练声音的同时,和学生共同克服他们的性格上、心理上、理想上和演唱上的弱势,真正做到因势利导。
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缺乏激情,这样就必须启示学生歌唱要积极,即使最基础的练习也要有热情,甚至调动整个身体的歌唱器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达成一个和谐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力量,使教师体会到育人的成功感觉,这是一种责任。
二、知己知彼。因材施教。坚持不懈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自己要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发生法,准确的判断力,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准确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反复,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歌唱的各个器官协调配合,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更不能急于求成,甚至放弃。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即教学的灵活性,这也是我们声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既要坚持把握打好声乐基本功,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和风格,又要灵活运用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的经验以及在教学手法上的灵活性,创造性,这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有的学生真假声过渡区不好,我们可以从真声入手,然后让学生肌肉放松,引入假声,反复练习。还有的学生声音发紧,我们可以从呼吸人手,打开喉咙,归好元音的韵,多做跳音练习,这样声音自然会强了。
三、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比喻
在学生初学声乐阶段,学生对声音的概念不明确,如果恰当的运用一些比喻,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题。例如大多数学生在歌唱时,总是压着嗓子,发出的声音又紧又尖,这时就告诉学生用“半打哈欠”的状态打开口腔,用“微笑”打开面部肌肉等,这样做不但使声音变得松弛圆润,这种比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声乐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比喻,比如用“狗喘气”练习深呼吸,掌握好腹肌的力量和运用技巧,用“打哈欠”和“闻花”“失声痛哭训”练喉咙打开和练习高音时的深呼吸,用“开怀大笑”,等训练跳音,使声音更加灵活和富有弹力等。这些比喻手法使声乐教学变得简洁、直接、生动、形象化,不但克服了那种呆板枯燥的教学,使刻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且启迪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了想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掌握了歌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另外,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克服了紧张心理,在精神上得到放松。
四、把呼吸融入到音乐之中
“只有知道怎样呼吸的人才会歌唱”,唐段安《乐府杂录》中既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字脐问出,只吼乃噫其词,既分拉坠之音,即得其术,既可致遇之响谷之奶也。”可见我国古人早已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中的用气,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呼吸的一般规律随感情的变化不断的进行变化。在教学中,学生总是怕气不够用,多吸气,试图气吸得越多越好,在吸气时有明显的吸气动作,吸得猛,吸得有声,如抽进去一样,所以气息很僵。吸后胸口高挺,并有压迫感,这种感觉不是气足,而是憋气。用此方法唱歌,气息不通,声音紧喉头硬,容易有喉音,高音也不容易上去。所以吸气是越巧越好,吸到哪,在哪唱。气不象是吸进去的,更象是流进去的,具体做法是:吸气时要将身体放松,上腹部和后腰部很舒展的展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这样的吸气就是适度的。
因此,在教学中常强调要兴奋,很深情地把歌词的意思唱出来,不故意想到要吸气,这种气本身就带有感情,富有表现力,也就是说,要在音乐的合理进行中去吸气,吸气本身也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歌唱时一定要把气息融化到音乐之中。
只懂得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歌唱时运用自如。根据歌曲的需要,快吸慢呼或慢吸慢呼,常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是当今声乐界公认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优点很多。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能储存较多的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达到自然、平静、柔和,像闻花时一样一定要均匀,有节制。
五、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声乐的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师的帮助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发声练习,从模糊到概念清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自己心理机能的作用,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更多地利用课余时间,多动脑,勤张口,反复推敲,从自然——不自然——自然,不断调整自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只有带着积极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在课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主动状态贯穿整个课堂。
相反,老师讲什么听什么,就变得被动,并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因此声乐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过在追求音高和大的作品而忽视了自己的现有程度和实际能力,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声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声练习和曲目,切不可好高骛远,求难求大作品,结果完成得不好,声乐学习不但要热爱,更要主动积极学习,不断解决遇到的新困难,掌握技巧,反复实践,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这样才能取得更快的进步。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只要教师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发声法,准确的判断力,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和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不断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勤学苦练,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高校的声乐事业定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篇4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
1、领会课标,认真备课。
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删减,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集中集体优势,因材施教。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因而,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宜他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例如,我所任教的班级在初一年段中基础比较薄弱,我在备课时,就会注重基础,非凡是知识点的讲解,侧重基础知识,适当扩充。此外,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讲的精彩,需要平时的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完全在你的控制范畴之内,即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善引导,一堂好课,导语设计至关重要,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本节课学习的殿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样的,一个好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魔法棒。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可选用与教材相呼应的英文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幽默等作为导入部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心理状态,求知欲强烈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求知欲的一种重要途径。
3、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而课程标准是最好的依据,题型也要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读书普遍感到厌倦,基本上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声音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师手中的演示工具,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合理、周密地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动地相结合,以求视听并举,相辅相成。
2、寓教于乐(1)游戏竞赛教学法
初一学生的童心未泯,但好胜心也很强烈。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小组竞赛等形式,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竞赛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参与语言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在欢乐中愉快地接受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根本在于交流。语言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情境, 就难以恰当地表述, 难以发挥其表达和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真实的语言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很切合日常生活,如:互相问候、打电话、介绍新朋友、做游戏、谈天气、购物、借书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生活常事,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能用于实际的语言交流。教师要力争将真实生活引入教学。如,在教“问路”这一内容时,可将学生分成组,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即过路人、交警、游客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般交际情景和实用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语言实践, 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融入到有趣的情景教学之中, 寓教于乐。
四、发挥评价的优势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五、重总结,乐反思,促提升 教师个人的成长不在速成而在养成,教师个人的水平不在记性而在悟性。
每一堂课下来,总会有满意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后坐下来及时反思,加以改正,并写好教学随笔。作为一名新师,课后反思对自身成长及教学水平尤其重要,因为:总结才能提高,反思才能进步。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充分做好备课和备学生工作;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的教学策略,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四、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5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一位多年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本人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情感来感染和激发学生,紧抓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教学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师生能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教师的职责已经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轨道上来。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认真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使自
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教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用有效、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利用音像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润物细无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例如,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播放了闵慧芬的《江河水》。那如泣如诉的辛酸曲调,把学生带入那苦难的岁月。看着画中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的中国难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情景„„。再品味那沉重的压弦显示的江水呜咽的声浪,难道不是人们对日本侵略者血泪控诉吗?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合,让学生产生“如见其面”“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音乐里激动人心的情感,往往升华为永远飘扬在人们眼前的境界。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受到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然后让学生谈认识,讲体会,在声和色的交融中,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引向深入。感受就更加深刻,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受到陶冶。此种情景适合大部分美术课程的教学。
(二)、利用环境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环境是学生学习美术,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对其心理和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力求“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满足更多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我在美术教室内布置展示学生各类作品,美术课尽量在美术教室上,美术课学习什么内容,美术教室展示的就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大量的学生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环境,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又让学生处于“耳濡目染,不学而能”的艺术氛围中。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求知,主动求发展的欲望。此种手法在任何美术课业中或多或少进行应用,非常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科特色。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工具,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要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术,为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服务。否则,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无从谈起。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正是这次课改的支撑和归结。
(一)、利用制作辅助工具之策略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目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材图片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太小,在欣赏时视觉效果较差。
而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作品为数字化图像,画面精美逼真,可展示全图,又能制作局部放大移动欣赏,大大增加其互动性,这招能广泛应用到美术欣赏课中来。例如,欣赏达·芬奇油画《最后的晚餐》时,很难看清十二门徒的表情和动作,而通过Authorware制作局部的放大镜效果,就能清楚地观赏到细微之处和动作,最为重要的是能利用放大镜的移动来设计互动探究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活动一:对照画面,寻找耶稣和犹大;活动二:分析为什么犹大的形象让人厌恶?(阴暗的脸,鹰钩鼻子的相貌,向后躲闪的动作,紧紧地抓着钱袋的手);活动三:根据他们不同性格和动作寻找十二门徒。
(二)、利用网络之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互联网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教师应积极将网络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学活动的模式,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内化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获取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欣赏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开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教师建立“博客”,将好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传到博客上,从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才能,也可以引入到课堂上进行评价,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
展。在博客上还可以随时发布教学通知、作业布置和学习成果评价等教学信息;随时书写生活感悟、教学心得等.日志分类可以分类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方便对信息和资源的查找和利用;信息共享允许他人浏览、下载和引用,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会吸引其他教师和学生来访问博客,实现信息和资源更为广泛的共享。教师可以与他人进行信息与思想的交流,可以讨论、回复、收集,不断吸收,不断提高。
如何提高音乐教学的活动实效性 篇6
课堂是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的主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是关键。每个音乐教师都在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孩子成为课堂主人。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在音乐上采用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的学习,增强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使我们的课堂具有艺术性,审美性,使学生每节课都如遇春风,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那么课堂的效果一定非常棒。教材中每一课出现什么乐曲,都力求挖掘其技能内涵,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感受中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今天的教师不是一桶水的时代了,.平时要多利用网络、杂志、书本知识努力提升自己,做个好学有钻研精神的老师;有机会多听课,同学科的、不同学科的,都要听,学习每个教师的闪光点,比如有的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非常强,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比较新颖,教学设计比较合理……从每位老师身上得到适合自己的一些东西,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时效性最佳、最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巧设教学流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加深对音乐的整体印象,加强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课堂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较短的时间布置学生进行唱、演、奏、创的能力训练,教师可以侧重给予指导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决定了其投入度,而投入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很多男学生都不怎么喜欢表演,从而导致了他们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个别学生在课堂之上不能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音乐活动的时候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总想做个旁观者,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
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起到更好地关注每位学生,这一点很重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做到对每个学生面面具到,但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去观察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情态,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我所教的三年级有个女生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不善于表达自己,每节音乐课上,她都腼腆,不能放开嗓音唱歌,让她表演更是难上加难了,于是我就鼓励她,开导她,每节课上我都会用激励的语言给她加油,最后,终于在我的开导之下,不但喜欢唱歌,还喜欢上了表演,班级每次大型活动都有她的身影。教师要坚信“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努力去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一点至关重要。只要学生认为你是一个让他觉得的好老师,那么它就会积极的参与你的教学,积极推动你的教学。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要有好的教学能力,首先让学生认可你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你的课十分愿意上,再就是你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既爱你又敬你.你就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怀,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7
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这是实现“精神培育”之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 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任务。传统教学存在很多不足:将教师作为主体, 不注重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参与行为;注重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感知;注重课堂内历史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课堂外感知历史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 不注重现代科学教学手段的使用;总是从当代人的眼光出发看待历史, 而忽视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 致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枯燥、沉闷。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精神能力, 必须改变这种枯燥、呆滞、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 拓宽历史教学渠道,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有生命的历史,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在于固有的教学观念。因此要想拓宽历史渠道, 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历史教学观, 主要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着手改革。首先, 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这样才能在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其次, 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应该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者,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对某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 必要时也可以让同学上讲台讲授历史知识, 这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最后, 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 转变以教材为中心, 把教材作为法定依据的观点, 而应结合学生自身状况来使用教材, 还可以收集、吸收本地乡土教材, 使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乡。以学生为中心, 敢于打破教材的限制和束缚,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判断,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历史教学渠道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和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拓宽历史教学渠道是势在必行的, 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1. 历史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发展, 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时代不断发展, 许多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也就不断涌现,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历史研究信息和成果。因此, 教师在讲授每章之前, 都会先介绍本章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当前研究的状况等等, 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更容易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兴趣。
2. 掌握学生知识把握的情况, 教学是才能有的放矢,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关键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们对历史课外书和历史资料涉猎的很少, 致使学生知识面窄, 所以教师应该摸清本班级学生的情况, 据此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重点, 对一些典型且重要的问题要讲清讲透, 还可以不拘泥于本章本节, 打破朝代和章节的限制, 提高学生的整体性认识, 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
3. 采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尽量让同学发言, 谈谈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活跃了气氛, 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 我们还要更新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是当前课改和拓宽历史教学渠道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从多形式、多类型的角度出发去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 实践作业式——让同学去亲自实践, 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升获取和理解历史知识, 人物访谈式——通过访问使学生从直接的历史人物上感受到革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参观访问式——在特定的环境 (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下学生可以“走进历史并感知历史”。除此之外, 还有查阅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设计制作图表、表格、参加辩论会等, 这样, 学生通过多形式、多类型、多视角、多层次地学习、感知历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学生身心和品格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实效 篇8
关键词:英语;提高;教学;实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打好基础,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注重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习惯是学习的保障。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我从学生的学段特点出发,力求让课堂教学设计活潑、生动、有效,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教学中我把一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学生喜欢的歌曲进行学唱,每当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分散时,我就会用“课中一歌”来调控。歌曲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和剂”和“兴奋剂”。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条件,创造性地使用图片、简笔画、模型、多媒体等网络资源,结合课堂词语接龙、口语对话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段学力水平,让教学面向所有学生。这就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对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分层动态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教学设计的流程、游戏、训练、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大家都能参与并达成学习目标。让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者,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实现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不断发展、进步。
三、实现精讲精练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英语的机会少,导致缺乏语境和语感,实际运用效果不佳,错误还很多。所以我在课上精心设计学习流程并注重学习效果检测。对知识进行整理和积累,经常选择身边的物品,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口语训练时我会尽可能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做表述。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还可以给学生多设置一些场景,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组织对话来演示,达到学以致用。特别对于班级中的一些潜能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难度,这就要做到精心辅导,巩固训练,举一反三,增强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教学研讨实效 篇9
现在的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教学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其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数学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如何提高教学研讨实效 篇10
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它是一种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育教学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时代变化,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其次是深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作为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如身心发展的阶段,区域环境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面对的压力等等。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应深入了解,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就不会因笼统教育而导致有些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素质,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又要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和耐心。尤其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应保持良好心态,善于运用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矛盾,并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增进师生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个别学生,还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再次是尊师爱生,心理相容。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已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有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和相互理解。在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师生之间处于亲近、信赖的积极情感状态中,既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又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教育教学就像一次次愉快的谈话,学生体验到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篇11
根据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听课、评课等实践经验,就阅读教学的“读”,敬陈管见,期能抛砖引玉。
一、解读——研透教材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文本深入研究之后,配合资源的合理运用来进行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其根本途径就在于教师对文本准确、深入地解读。如果教师自己对文本都不熟悉、不了解编者意图,不知道作者写作理念,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会明确的,教学重点也无法抓實,很难做到以文本为依托,去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根据教材来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关注课后的提示,最终确定本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并精挑细选出文章的精彩段落着重讲解品读,并针对学生兴趣激发点、语言发展点、思维发散点、文字训练点、知识牵引点等精心设计备课,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二、趣读——学生乐读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子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度和持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老师的重点工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文本资源,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寻找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兴趣诱因,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三、悟读——领悟内涵
阅读教学不光要做到知识的渗透,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自悟中学会思考。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色特点。
学生要想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那么阅读就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也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必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学会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深入进去,达到领悟文章精髓的目的。“读”的形式多样、内容多面、层次多元,才更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要求,阅读教学时,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通过自主朗读,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甚至是多“读”少“讲”,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课文,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在自读自悟中逐步发展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延读——课外阅读
1.向课外延伸。《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学习语文,如果只花费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只注重学习教材上的课文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此,还要把阅读的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此文延伸到彼文,从语文延伸及其他学科,这样才能巩固课内阅读效果,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视野。
2.向听、说、写延伸。《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说明,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兼容,共同提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如果不能内化为言语,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水平,那是无效的;阅读如果不能外化为表现,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那也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要竭尽所能使阅读和人的言语发展、个人素养、论文写作融为一体,才能把读的训练拓展到说和写的延伸,以巩固阅读的效果。只有把阅读中的“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浅谈如何提高体育德育教学实效 篇12
关键词:体育德育教育,教师素养,学科特征,教学契机,现代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 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要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体育、美育与劳育等之中。体育教学不能再只是简单而机械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而是要将德育教育无形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全面发展。那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 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这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提高教师素养言传身教, 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
正所谓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 尤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他们有更多的与学生面对面直接接触的机会, 教师的言行举止更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为此, 在进行德育的渗透时我们要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与品德, 言传身教, 发挥自身的导向与榜样作用, 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只有言行一致, 对学生所传授的道德行为准则能够真实地体现在自己的身上,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否则教师所讲解的道德行为规范与自己的行为举止, 会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可信度, 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品质的整体提高。对此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首先, 体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体育教师要精通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阶段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动作要领, 具备扎实深厚的体育专业基础与技能, 这样才能以优美的动作、标准的示范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与体育理论学习与活动锻炼的激情, 同时可以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
其次,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实施德育教育, 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是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知晓行为规律与道德准则, 更为重要的是要言行一致。如热爱学生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 而是要真切地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热爱。这样既可以缩短师生距离, 同时也可以将爱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里, 从而让学生学会爱。又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严格遵守出操时间, 那么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举止如一,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效仿的楷模。
二、发挥体育学科特征, 结合具体内容渗透德育
体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以室外体育活动为主,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具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这正是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优势。为此我们要抓住体育学科特征,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1. 利用竞技类项目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新世纪是一个充斥着激烈竞争的时代, 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这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那些竞技类项目, 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胜心, 让学生在激烈的角逐中提升竞争意识。
2. 利用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篮球、足球、排球、拔河等这类团队类运动项目, 需要全体成员团结一致才能取得团队的胜利。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即使个人再优秀, 如果不注重队内的团结, 优势也变成劣势; 相反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 团结一致, 那么同样可以取得胜利。
3. 通过强度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一些劳动强度大的游戏活动, 如长跑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或是寒冷的冬天, 学生往往畏于气候因素以及对身体需要量大等而找各种理由来逃避。我们正可以利用此类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 积极参与、勇于进取、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三、抓住各种教学契机, 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
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智育等融于一体的。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来处理一些偶发事件, 抓住各种教育契机, 以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如当学生在活动中由于身体、心理等因素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时, 我们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 要让学生直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增强信心, 让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当学生在活动中互帮互助时, 我们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让全班学生学习他们的互助友爱, 将友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中, 让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当学生自觉地整理与维修体育器材时, 我们也要对学生这种爱护公共财物的行为给予表扬。只要我们学会寻找, 你就会发现德育教育的契机随处可见。这样真正实现了德育教育无形地渗透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实现了智育、德育、体育等的有机结合; 同时内容与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更容易接受, 更能够促进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体育教学注入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特殊的图文处理与表现功能, 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 更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无形渗透, 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品质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历届奥运会、世锦赛等的比赛场面,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在各种比赛实况中强化对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与重要手段。当中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雄壮的国歌响起的那一瞬间,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体育发展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相机等将学生在运动场上拼搏以及互相帮助等感人的瞬间拍摄下来, 制作成视频或图片集锦, 在课上播放给学生, 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真实的事件,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可亲可爱,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与动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受感动, 进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结合具体的体育学科特点, 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来渗透德育教育, 达到整体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
总之, 我们要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 思想上重视, 理论上学习, 实践中探讨, 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体育教育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要领, 增强体质的同时, 得到心理健全、情感提高的效果, 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正耀.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小学教育, 2014, (1) .
[2]许建华.体育教学中如何贯穿德育教育.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2, (09) .
【如何提高教学研讨实效】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幼儿绘画教学的实效性06-18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论文08-02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09-03
如何提高地理教学10-21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07-06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06-15
如何提高会计课堂教学06-28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07-04
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08-30
如何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