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教学理念

2024-06-11

实效教学理念(精选12篇)

实效教学理念 篇1

我国著名教育家施放剑曾经指出:“对于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为什么要教该知识内容?假如没有该知识内容,有何如何?如何让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实现学习效能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联系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广大职业高中数学教师深刻认识到,如何在学生有效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及效率的扎实提升,已经成为职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实施的是“重技能培养、轻知识素养”的教学模式,导致基础知识学科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锻炼,给职中学生适应新要求带来了一定制约和影响。由此可见,广大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逐步转变到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品质为主旨的教学目标上来。我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要求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与学生专业衔接,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职业高中学校专业课程类型繁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所学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及相关应用知识也有所不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不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会对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能力水平造成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在各专业必学的基础数学知识之上,遵循“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对应”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内容要求实际和专业要求特点,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编排,以“有用加实用”为教学原则,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使所教学内容重难点与学生专业特点实现有效对应,实现不同专业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增强,也为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对数控专业学生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机械类专业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抓住“集合”与“立体几何”等知识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识图制图能力;对电子类专业学生,可以把“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坚持与个体差异衔接,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水平提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找不出两个相同的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思维方法等方面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个体差异性。职高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一样,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导致职业高中学生自身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职业高中学校学科教学与其他阶段学科教学一样,都追求“人人学习能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和进步”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知识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眼光投向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实施“以优带差”的形式,把时间更多地安排给后进生,鼓励优生发挥帮带作用,实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的进步和提升。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知识”章节时,我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就向后进生提出了简单的简答题:“1.将参数方程x=1+2cosa和y=2sina (a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所得方程是什么?2.若sina/2=4/5,且sina<0,则a所在象限为第几象限?”向中等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简答题:“一艘船从A点出发以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同时水的流速为2千米每小时,求船实际航行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向优等生提出较大难度的综合应用题:“已知A、B、C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如果y=2sinA/[cosA+cos (B-C) ],(1)证明:y=1/tanB+1/tanC; (2)若A=60°,求y的最小值。”从而使学生在各自不同能力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坚持与典型问题衔接,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有效增强

美国著名教育实践家特斯帕斯纳福指出:“开放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典型问题教学是获得教学进步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具有开放的理念与开放的心态,不拘束于以知识为本,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传统做法,而应创新教学思维,延伸教学活动的触角,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选用具有典型意义,能够凸显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数学问题,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实现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如进行“平面向量”教学时,根据知识点和目标内容,我将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进行了整合,出示了如下典型问题:“将函数y=-x2进行平移,使得到的图形与函数y=x2-x-2的图像的两个交点关于原点对称,求平移向量a及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让学生进行解答。又如在对数函数知识教学时,我根据对数与对数函数关系,设置了问题:“已知函数f (x) =[10x-10-x]/[10x+10-x],判断f (x) 的奇偶性和单调性。”让学生在解题中认清两者之间关系。

总之,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要实现教学效能提升,需要教师进行不断探索和努力,认真研究学生、研习教材,充分凸显专业内容,才能实现数学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

实效教学理念 篇2

摘 要:实施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全部的数学课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获得充分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管理层面;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学指导思想,让我们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尝试着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研究,我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开始。

一、管理层面

主要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研究教学环节的实效性评价策略,这是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者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即教学管理者要在研究中实施,在实施中研究,根据操作程序,使日常管理工作深化,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彻底改变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形式化、表面化,负载型管理环节,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二、教研组操作层面

要把单元教材研析、教研活动和专题研讨作为教研组的日常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教研组长,每学期制订教研计划时,要把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作为重点列入工作日程,在组内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活动,备课组长,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配合教研组抓好备课组内的教材研析和教研活动,要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内形成课题研究日常化、日常工作课题化的浓厚科研氛围。

三、个人操作层面

每位参研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的操作程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并把探索研究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列为个人课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每学期每位参研教师要研究一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写一篇成果报告。总之,学校行政、教导处,科研室,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广大参研教师要分层实施,各司其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课题化。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学生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错误,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实效教学理念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提高策略

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课上热热闹闹,课后难见实效”。于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之时,讨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为联系的双向过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实效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内容:是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否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是否合乎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一种教学理念,有一种教学策略;师生是否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二、造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低效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后,相当多学生课后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学生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课后又不及时巩固。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本来在校接触思想品德课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很快就会遗忘。在教学中多次发现学生练习讲评了改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二)教师教学活动缺乏实效性

1.教师备课不充分。深入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之一。思想品德课备课时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国内外形势,穿插典型事例丰富教材内容。而有的教师不能做到深入备课,在课堂上泛泛而谈,问题问得也肤浅。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全然不知,这些都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所造成的。

2.僵化套用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教无定规。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要贯彻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就得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3.盲目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日益多样、教育改革的今天,讲授法教学遭到了很多的质疑,有人说它是“陈旧过时的,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有的教师过多地盲目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意义的。

三、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为了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它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学者指出:“实际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创造师生交往,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形成这种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将成为现代教育占中心地位的任务。”

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态,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互相信任和尊重,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钻研课标教材,提高备课质量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备课应从传统的备教师怎样教为主,转为备学生怎样学为主。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因为教材的价值靠教师去挖掘,教材的空白靠教师去填补,教材的拓展靠教师去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与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

比如,教学《拒绝不良诱惑》一课,在上课前我让学生玩一个简单的电脑小游戏,短短的几分钟就让学生感受到了电脑游戏的诱惑,非常自然而又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载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有所获,教有所得。

(四)充分利用时事资源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针对思想品德教材阐述部分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及时捕捉时事热点,挖掘鲜活的时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领学生由对自身的关注,拓展到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时事资源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师应该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述时事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事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无定法,适合的有效的就是好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看自己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是否得到了进步或发展,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才能最好、最优地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生宏.理解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尚武.对教学互动本质的探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6).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5).

实效教学理念 篇4

一、语文教学应由重知识、重结果向重体验、重过程转变

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 语文教师怀揣急功近利的思想, 只关注知识的传递, 认认真真地照本宣科, 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目的就是将其中的诸多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课堂上学生品尝不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后又陷入“题海战”之中, 苦不堪言。殊不知, 这样的教学思想与行为, 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当是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发展, 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星星点点、条条框框的知识。死记硬背并不是让一个人变得聪明的高招, 而点燃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才是搞好语文学习的秘笈。语文课堂如果激发不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提升不了学生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这将是语文老师的遗憾与悲哀。而如果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情感, 就会把阅读和写作当作生活的必需, 就会从阅读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从写作中感受到表达的意义。

应试教育思想统治下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点的掌握, 追求的是分数的提高。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的认知过程全部被忽略。而新课改则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注重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思考, 亲自去发现, 亲自去体验。所以, 语文教学应由重知识、重结果向重体验、重过程转变。“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热点词语。对于语文课程阅读教学来说, 它是指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 使语文学习跨越了认知与理性范畴, 步入了情感培养与人格塑造等领域, 从而使语文学习不单纯是丰富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 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格健全的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体验性学习?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身体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因此, 学生要用眼睛观看, 用耳朵倾听, 用口头语言说话, 用书面语言表达, 而所有这些行为都离不开大脑的思考, 即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梳理、总结、升华。其次,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语段的情感内涵、文本的主题思想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启发学生勇于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畅谈阅读心得, 实现思维的融合及思想、观点的碰撞。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时,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 预测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 做好精心预设, 期待精彩生成。

二、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 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努力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理念, 切实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使之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增进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对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语文教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的心灵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教师应当之无愧地演好这个点燃火种的角色。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以自己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组织开展好语文学习活动。新课程思想、新课标理念, 找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大力提倡富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的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更要锻铸学生一种精神, 培养一种态度, 坚定一种追求。

一堂好的语文课, 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课堂本身, 它给学生留下的不仅是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更主要的是精神财富, 它能够让学生深受启迪、受益匪浅。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亲密接触经典美文, 穿行于字里行间, 去品味语言之优美、思想之独到、哲理之深刻、构思之严谨, 去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触摸作者高尚的灵魂, 以此来陶冶学生心灵, 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如学习《最后一课》, 要让学生体悟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学习《散步》, 要让学生领略文本中流露出对孝道、对责任的热情讴歌;学习《紫藤萝瀑布》, 要欣赏作者的语言, 领悟人生哲理……总之, 语文学习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要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崇尚真、善、美, 拒绝假、恶、丑的健康情怀。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牵手”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的目光不能狭隘地锁定在几本教材上, 而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勤于积累、观察生活、乐于表达。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牵手”。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写作的时候就注意语言的口语化, 善于向农民学习, 喜欢使用来自于劳动人民口中的语言。学习语言不能脱离生活这个广阔的舞台。大凡优秀的文章, 其语言都染上了生活的色彩。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 学生的语言大多是从生活中习得的, 包括课文中的很多语言, 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道。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语言平淡而醇厚, 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冯骥才《珍珠鸟》中的首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纯粹是生活中的口语, 大白话, 但却先声夺人, 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比欣喜, 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 表情达意非常到位。所以, 学生要学会积累生活中或准确、或巧妙地传情达意的用语, 并适时交流, 互相推荐和学习。这样, 既能丰富语言, 又能帮助理解和运用修辞语言。又如,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演讲时喜欢引用生活中的谚语, 同时演讲又比较口语化, 给人的感觉是有亲和力, 生动、接地气, 这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总之, 阅读课文就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语言的风格, 欣赏修辞的妙用, 感悟文章怎样用平实的语言来反映真实的生活, 抒发真实的情感。

摘要:针对“更新理念, 改进教法,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 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语文教学应由重知识、重结果向重体验、重过程转变;二是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牵手”。

实效教学理念 篇5

——平谷区贯彻中央《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平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委、办、局学习有关文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区教工委、教委也开展了“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讨论”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区扎实而有效的开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现将一年来我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做一总结。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领导体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为使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三级德育领导体系:

成立了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平谷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教委主任为领导组长的平谷区教育系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工作中,各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研讨会议,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深化落实问题。经过认真研究,我区确定了“一本”(以人为本)、“二重”(重规范、重安全)、“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四要”(标准要高、管理要严、落实要细、评价要公)的管理思想,全区德育工作实现了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基层处室、相关单位相互协作的管理机制。

二、制定规划,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在认真参照各级政府教育文件、法规的基础上,我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台了《平谷区教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意见》和《平谷区教委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的工作意见》、《平谷区德育工作实施意见》、《平谷区法制教育工作意见》、《落实‘双规’,加强基础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意见》、《平谷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意见》、《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意见》、《平谷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资料汇编》和与之相应配套的评价方案,并纳入到区教委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中。各学校在区教委德育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分别拟定了详细的德育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的评价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区教委把《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中小学德育规程》、《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整体化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编印成册,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指导资料。同时,教委主任梁茂生用广博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深刻阐释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平谷教育》编辑部把梁主任的阐释编成了《平谷区教育系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理性论证》——平谷教育特刊。它为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理性论证》下发后,各级各类学校以梁主任的理性论证为载体,在全区教育系统掀起贯彻《若干意见》大讨论活动。活动中,各位校长、主任及一线教师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纷纷写感想、谈体会,总结案例,教育科研中心对各校上交的体会、案例等进行了归纳整理,编辑了《平谷区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集锦》。这一举措,掀起了全区教育系统贯彻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高潮。

三、学习研究,创新德育途径

1.认真研究“大德育观”,探索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模式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是现代德育观的核心。如何落实大德育观是我区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其中学科渗透德育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突破点。为推广先进德育经验,渗透大德育意识,2004年,我区组织了素质教育走进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与展示活动。全区33所中学的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教研主任及部分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分别走进黄松峪中学、平谷中学、刘家河中学,现场观摩德育活动课,听取经验介绍,共同研讨“如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大背景下确立‘大德育观念’,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这一活动的开展,为我区各学校大德育观的确立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模式,对整体提高我区的德育工作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2.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区从2003年起开设了“班主任社会生活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两门校本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编了两课教材。上课形式为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或活动式,课时是每两周一节,纳入课表。我们把“班主任社会生活指导课”纳入班主任的工作量,使之成为班主任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看到:“班主任社会生活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我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中央教科所及北京市教委领导的认可与好评。学生家长反映,这样的教育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懂事了,文明礼貌加强了,学习成绩进步了,教育效果真好。很多家长还积极要求亲自参与教育活动。可见,“两课”开辟了我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新路,现已成为我区德育课程改革中一只初绽的蓓蕾。

3.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为落实《若干意见》,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于9月14日在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基地组织了“弘扬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教委主任、副主任、各中校学校长、德育主任及学生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此活动。此后,我们又组织了“做文明好少年演讲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一系列展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走进社会,参与实践的能力,而且从中培养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推动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区教委大力倡导: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提出: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模式,使民族精神教育序列化、活动化,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今年6月9日,我区召开了“平谷区小学生古今精美诗文诵读活动颁奖大会”,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王旭东、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倪传荣、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殷之光、著名表演

和朗诵艺术家曹灿等参加了此次颁奖大会并亲自为获奖单位颁奖。

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也凸显了平谷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大的凝聚力。

四、强化师德,注重榜样育人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建设作为关键。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人格健全,知行统一,爱生敬业,崇真务实,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更应该努力成为道德修养的榜样。一年来,在加强师德建设上,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注重学习,转变思想

师德建设,观念先行。本学年,我们召开了4次中小学德育校长及德育主任研讨会,认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和市德育会精神,以此来武装头脑,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师德水平。同时,我们要求德育校长、主任回校后积极开展以“如何建立一支以德育校长、德育主任为龙头,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全面提高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另外,我们还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广德育导师制度,让需要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位自己最信得过的老师在思想行为上给与指导,真正落实“问题学生”的帮教责任。

(二)实践武装,聆听典型经验报告

为了全面提高我区干部的师德水平,我们在今年暑假聘请陆仕桢教授为全区领导干部做了生动的师德报告。另外,我们从一线教师中选拔一批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事迹突出的优秀教师组建了我区的“师德报告团”。11月27日,我们组织了20几年来规模最大的师德报告会,来自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6000余名教师听取了生动的报告。报告会后,平谷电视台把报告团成员的先进事迹

制成了专题片,每晚在“文明平谷人”栏目中播放,受到了良好的社会赞誉。为加强师德建设,教委还把《师德五痛》、《把爱献给鲜花 献给小草》等文章以及张思明、吴玲等优秀教师的事迹打印成册,下发到每一所学校,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反思自身,写出学习体会。北师大平谷附中、教育科研中心等单位还专门开展了“身边的榜样激励我”征文和演讲活动,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加大奖惩力度,严格落实三项制度 1.建立表彰机制,树立师德标兵

为鼓励先进,树立更多的师德典型,我区建立和完善了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的表彰机制。教委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教师节表彰10个德育先进集体,30名优秀班主任、50名德育先进工作者和100名三育人标兵。真正形成抓德育工作光荣,人人都是育人模范的良好氛围。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1)实施师德承诺制

今年起,我们在全体中小学教师中实施师德承诺制,在评先过程中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使全体教师坚守道德底线。

(2)加强学籍管理制

我们把学籍管理制纳入学校工作评价,严防学生辍学,从源头上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3)坚持问题学生帮扶制

为贯彻《若干意见》精神,我们继续坚持问题学生帮扶制度,让党员干部和问题学生结对子,全程监管,履行职责。

五、今后工作思路:

(一)召开平谷区德育工作会,全面贯彻《若干意见》及北京市德育工作会精神,大力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优秀班主任。

(二)结合实际,整理《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资料汇编》,定期对德育干部进行培训,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奠定动力基

础。

(三)组织“平谷区师德报告团”进行巡回演讲,并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家长、教师、学生都参与到这次学习与讨论中来,让中央8号文件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向高潮。

(四)加强德育科研的投入与研究力度,以科研指导德育实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大力开展德育调研和科研工作,尤其加强区本德育课程开发和各学科有机渗透德育的研究,切实加强薄弱环节,有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等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德育实效。

(五)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建立起学校德育大课程体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更快乐,使学校德育走上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色化的轨道。

(六)加强德育工作督导,确保德育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强化“执法为民”理念见实效 篇6

一是沉下身子接地气。工作中,一改官腔官调,干警们走出机关,与群众交朋友,“经常出现在村街口、经常坐在百姓炕头上、经常与群众心交心、经常与百姓拉家常”,并成立检察官自行车下乡工作队,深入镇村、深入农户,以群众信访情况、监外执行人员情况、惠农补贴落实情况为重点进行走访,通过干群座谈,了解干群关系、邻里纠纷、涉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护民权,先后为东岔河村解决机井配套一台套,解决了村民浇地问题;为大段庄村打机井一眼,解决吃水问题;为周家窝村修路1000米,为高庄窝村修路500米,添设健身器材20件,为李家屯村修建文化广场900平方米;为西刘堤村铺设管道60余米,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截至目前,他们先后为工作联系村群众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30余件,收到群众赞誉的锦旗18面。

二是服务百姓聚民气。该院利用涉农检察工作站(室)这一平台,筑起了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帮助基层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每年麦收、秋收时,该院每名党组成员还带领干警最少用三天时间轮流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活动,增进检群情感。三年来,该院共深入乡镇、村开展法制宣传180余次,接待涉农信访60余次,面对面地解决农民反映的问题126件,有记载入档的86件,如农机补贴机械不配套问题、种子补贴同质不同价问题、电力安装附加配套问题等。

生本教育理念下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写作,实效性,兴趣培养

生本教育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 他认为“我们要把教育设计的对象由教者转变为学生, 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 挖掘学生的天性和潜能。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 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生本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过去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的现象逐渐淡出了课堂。今天的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位置, 重视学生, 尊重生命, 在不断的教育创新和改革中, 完善小学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

1.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处于初次接触写作课程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 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够帮助学生专注于一件事情, 并且把这件事做好。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培养对于写作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一件事物, 往往会对这件事物产生好奇心, 这个时期是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重要时期, 在教学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 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中去。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写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现状,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以本节课的内容或者自己的想法作为课堂的题目。

2.写作素材的选择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 小学写作教学素材选择在整个教学的实效性中占较大比重,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写作素材的选择要将学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的社会意识浅薄, 难以分辨社会上的诸多事件, 教师可以就一些正面的社会事件, 通过巧妙的简化, 提炼出精髓, 可以编成一个关于小明的事件, 传达给小学生, 让学生能够明白事件的同时, 发表自己的看法, 完成一篇作文, 这就达到了该教学的前期目的。其次,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小学时期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重要阶段, 例如红领巾的故事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案例, 通过一个关于红领巾的图画, 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能够真正的明白, 红领巾的精神。第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的写作融入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积累到写作的材料, 从身边的人和事, 到一些社会事件,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最后, 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写作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真正地帮助小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写作素材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 不能够随意选择题目, 要让学生做到有目的性的写作。

3.教师正确的引导

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足, 这时写作教学的课堂上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想法,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 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在学生完成写作以后, 教师要对于学生的成果给予评价, 这个时候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会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学生的作文, 教师要认真批阅, 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鼓励, 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对于作文中体现出的不足, 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期望, 与学生交流之中帮助其进行改正。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处于萌芽阶段, 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避免学生跑题现象的发生, 通过教学, 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最终真正地学会写作。

实效教学理念 篇8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民主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转变指导思想和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教育目的上,明确取向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上,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不仅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让学生感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积极探索知识的冲动和渴望,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交融的境界。

二、实施生本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 指导学生阅读,掌握方法自主学习。

伽利略说过:无论什么时间,人都是永远不可能被教会某种智能,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智能。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学生成长创新的基础,也是心理学创新教学的起点。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些都说明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百闻不如一见”,可见自主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按以下要求认真自学教材: (1) 区分教材的重难点; (2) 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顺序; (3) 自行解决教材中浅显易懂的问题; (4) 指派学习委员和课代表汇总自学情况,课前及时向教师反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而且能为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提供有力的佐证。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还要做到导、看、思、述。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于导。导之,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求得之。”这里的“导”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导之所需,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先公布自学提纲,当好学生的“导游”,以避免学生的盲目和厌倦。“看”即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看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拿着笔,眼、脑、手并用,按提纲边看边用不同符号对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画圈点。易懂处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思”即学生要把看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自己获得知识。“述”即学生自己能把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成功的教学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指导学生阅读的自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的心理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穿针引线”,指明路标,另一方面要在精讲上下功夫,对学生能读懂的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讲,对重点、难点、热点、易混问题要重点讲。

2. 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唤起人的探索热情。以往的教学大多是语言叙述,概念、规律、特点、分类、应用面面俱到。主体参与的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或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探究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相关的内容,并运用相应的探究方法。

例如学习《思维》一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位自然课老师教“果实”这一概念的过程和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经过。接着引导学生先对这两个事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启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将所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四组:(1)小学生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正确地说出什么叫“果实”?阿基米德为什么不能直接肯定王冠掺了假?思维反映事物的哪个方面?有何特点?(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果实”这一概念?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哪些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受哪些因素影响?(3)阿基米德的思路经历了哪几步?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受哪些因素影响?(4)阿基米德为什么能证明王冠不是纯金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深入探究事例,自主构建知识。

教师介绍教材基本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提出上述各组问题与各节教材的对应关系。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教材,深入研究事例:(1)个人研究。要求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找答案,解决不了再看教材;看教材时,要认真研究事例;问题明了后记下要点,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困难所在。(2)小组讨论。围绕问题大家发表意见,要求学生从分析事例中引出结论,不要先说书上结论,再用事例引证;相同看法不重复,不同意见展开争论。(3)全班交流并小结。

这样的问题探究教学,可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对问题的追问与沉思过程中,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3. 组织小组讨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

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根据中师生自我意识浓厚、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强烈。这一特点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既可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让他们在争辩中掌握知识。因此,讨论教学法在心理学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讨论的形式一般有三种:(1)前瞻性讨论。在讲授某一内容之前,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各抒己见,并将讨论结果归类,让学生通过听课自行解决问题。(2)应用性讨论。教师在讲授某一节或某一内容之后,适时提出讨论题,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3)插入性讨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要求学生探讨正确答案并阐述理由,便于学生拓宽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为保障讨论和辩论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讨论和辩论,如何开展讨论和辩论,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从而提高讨论和辩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其中确定话题是前提和基础,它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辩题能反映出事物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矛盾因素,具有可辩性。比如,人是由身体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完美的结合体,身体是硬件,心理是软件,身体是物质,心理是精神,没有身体精神则无所依附,没有心理人便成了行尸走肉,身体与心理对人来说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缺一不可,由此“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何者更重要”这一论题便应运而生。其次,论题必须与所讲内容紧密相联,具有现实性。教学方法是为达到其教学目的服务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扩展相关的知识面,如果确定与本课无关的论题,将失去运用本方法的根本意义。教师可以用每章给出的案例和思考题,指定学习小组先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讨论题目的确立,力求做到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中师生实际和小学教学实际的结合。例如在学习“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时,我给学生讲了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课室课桌的摆设是“秧田型”,课堂中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自由性教学模式课桌摆成“马蹄型”,教师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设计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结合就两种模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如下观点:两种模式以自由性教学模式较好,这种教学模式为发挥被忽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协调能力。

讨论形式的选择及实施,实现了由教师设疑向学生质疑的过渡,这可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4. 指导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从事教育与教学的能力,这正是中师生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该联系小学实际,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小学教育与教学工作。例如学习“知觉的基本规律”与“再造想象”,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直观教学。学习“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一节,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小学教学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解答,以实现学用结合之目的。比如学习“思维”后,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结合给小学自然课本“热涨冷缩”的内容,要求学生设计出教学方案,科学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的热涨冷缩性质;也可以要求学生细读《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简析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分数概念的过程。教师还可以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写出病因与治疗方案,以供课堂讨论。这一过程可强化学生的巩固意识,真正体现“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

三、实施生本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 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学教学积极性的基础。因此,教师既要注意通过心理测验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可采取征集意见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学教学的意见及建议。教师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建议可明显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 帮助学生自我探索与发现。

当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个人意义时,学习的动机才会被激发,兴趣才会产生。在教学中,我们注意通过一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也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法,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心理分析,比如像“马加爵事件”、“黄勇事件”、交往障碍、学习焦虑等,并且对学生的某些心理困惑开展讨论,等等。

3.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较高层次的教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提供适当的环境,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并正确地指导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在钻研理论的同时深入教育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检验。教师通过实践可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而且有利于理论认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教学素材,在讲课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设计的案例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去活动、去表现。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是提高心理学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 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个性。作者结合中师心理学教学实践, 探讨了实施生本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生本教学,途径和方法,教师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庞维果.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 2001, (1) .

[4]曾丽.刍议孔子与“生本教学”理念[J].知识窗, 2010, (5) .

实效教学理念 篇9

一、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的化学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 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 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 树立角色转换意识。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每天问自己下面一些问题:我今天上课发言了吗?我今天参与了讨论吗?这个实验我发现了什么?我为什么而惊讶?今天, 我学到了什么?……能够让我的学生这样来思考问题, 高效的课堂气氛也就营造起来了, 学习也是最有效的了。同理,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 作为老师也要经常反思下面一些问题:今天上课我有没有漠视学生?我关心了学生的哪些方面?我表扬学生的进步了吗?……当我们能够自觉地拥有这些习惯时, 相信高效课堂也就已经形成了。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动情、晓理、端行。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再次, 在课间我们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 (特别是那些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 , 谈心的内容包括: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的生活状况, 要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真正地关心他, 同时也想帮助他,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老师, 从而转变到要好好学习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苦心。

总之, 要用真情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真正使教师的要你学转变为学生的我要学, 为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打好情感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 精心设计课堂引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引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引入, 创设优良的化学情景, 可以刺激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动机, 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活动, 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氧气》教学中, 上课时直接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到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使其对氧气充满了好奇。

2. 深入挖掘教材课标内涵, 变换知识呈现方式。

化学中有很多知识, 如果都用繁琐的语言叙述未免会使学生感觉枯燥。如果将这些信息以实物、图片、录像资料、小故事等直观、有趣的方式, 呈现于学生面前,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拓展信息交流渠道, 教学效果必会大大增加。例如:《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中介绍氮气作保护气时, 直接给学生一包薯片远比说来得痛快;用触目惊心的森林大火 (包含起火、燃烧、危害、扑灭) 录像短片展示, 开展《燃烧与灭火》的课题研究。

3. 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它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仅就课堂提问的“坡度”来进行简单阐述: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层层递进, 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 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延伸。如《二氧化碳的制法》中各种发生装置的层层深入, 由最简单的大试管提问如何控制加入酸的量引出长颈漏斗, 再提问如何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引出分液漏斗, 再提问不小心加多了酸但又想及时停止反应应该怎么办?这时问题就比较深, 必须进行分部提问:如果终止反应必须怎么办→分离固体液体→如何使固液分离→抬高固体→如何抬高固体→简易启普发生装置。如此层层深入, 一气呵成。

实效教学理念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教学,自主意识,对话,任务型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动力不足、热情匮乏, 经常是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学习相关教学理论, 并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改进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

一、创设鲜活情境, 促使课堂教学情境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执教牛津英语教材, 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力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英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课堂教学中, 要借助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 创造鲜活的情景, 使课堂教学情境化。譬如, 在一次英语教学观摩课中, 一位教师执教《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3“Integrated skills”, 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Ⅰ.Presentation;Ⅱ.Reading and writing;Ⅲ.Listening and writing;Ⅳ.Integrated comprehension;Ⅴ.Making a conversation;Ⅵ.Making a speech。其中, 第五环节, 该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由学校到南京奥体中心和绿博园的路线图, 安排学生听完对话示范后, 分组展开操练与表演 (对话) 。该教师通过设计“周末去参观新建的南京奥体中心和绿博园”这样一个学生颇感兴趣的话题,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 还通过多媒体提供一些对话练习所需的词汇、短语和相关句型, 适当降低语言交际的难度, 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最后一环节, 该教师播放了一段简短的视频, 展示了本校篮球队与另一支篮球队比赛的图片和录像, 告诉学生本校篮球队已经进入了决赛, 要求学生模仿课本上的海报内容进行演讲, 以号召同学们去奥体中心为本校篮球队加油助威。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并融入大量信息, 灵活采用不同教法,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对话,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对话的课堂是全员参与的课堂, 是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的课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 引领学生有效地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 提高对话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对话教学的含金量, 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譬如,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1“This is me!”该单元的核心教学项目是关于体育运动的, 而Vocabulary这一课时正是这一核心项目的体现与应用。教材根据初中生正处于喜好运动的年龄, 适时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器材, 如football, badminton, swimming, volleybal等为依托, 进行相关语言交际训练。执教本课, 笔者首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明的且接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图片, 以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接着介绍相应的运动场所:football field, badminton court, swimming pool等。这时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 笔者趁热打铁地将学生引入相应的对话练习:What sport is it?It is football?Do you like football?Yes I do.∕No, I don’t.Where do you play football?I play football in the football field.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兴致勃勃地观察图片或者运用实物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对话练习、结对表演、有奖问答比赛等。如此展开教学环节,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强调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是其显著特点, 它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使学生在运用中学 (learning by using) , 为了运用而学 (learning for using) , 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的, 它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 引导学生用英语去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中, 笔者始终坚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赋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明确的目标, 并使系列学习活动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笔者要求自己设计的各种“任务”, 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不断地获取知识或得出结论, 从而跨越“学习现成的语言知识点”这一层面, 向获得运用语言能力的更高层面攀升。

笔者执教《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1“Reading”时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Ⅰ.Greeting and giving the aim of this lesson;ⅡPre-task:Have a free talk;Ⅲ.While-task; (包括Task1:Listening Task2:Reading Task3:Doing some exercises Task4:Reading) ⅣPost task (Writing a profile of yourself) ;Ⅴ.Homework。第一二两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由对话,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第三环节, 通过听力训练, 培养学生听音、辨词、理解语句的综合能力;安排学生造句,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做练习, 巩固重点, 突破难点;安排学生朗读, 比一比, 听一听, 看谁读得最流利。第四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 要他们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 (包括国籍、年龄、着装、座位、班级、任课教师, 但不涉及自己的姓名) ; (2) 教师把学生写的自我介绍收集在一起; (3) 教师抽取其中任意一份自我介绍, 请一位学生用第三人称转述其简介, 并请全班同学猜测:Who is he/she? (4) 教师把学生用第一人称写的自我介绍随机发给每个学生, 能够迅速、准确猜出作者的学生为获胜者。第五环节, 从以下两项任务任选一项: (1) 根据interview所提供的信息分小组用英语写一篇介绍某名人的文章; (2) 编写采访对话。

笔者通过上述教学过程的实施, 引领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取相关知识, 发展相应的能力。首先在Pre-task中, 让学生进行了一个free talk。一方面让学生利用自由对话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其次,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找出语言点, 即本节课所要掌握的重要短语,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最后, 通过Post task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并让学生熟悉英语不同人称代词之间的转换, 同时培养了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萍.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1) .

实效教学理念 篇11

一、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数学复习课都是由教师提供复习材料,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复习。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学生机械般地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复习。有些知识学生已经熟悉掌握,没有必要进行复习,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时间上的浪费,造成复习效率的降低;有些知识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就要重点进行复习,而教师并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复习上的漏洞,使学生存在知识上的盲区。因此,传统小学数学复习课往往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二、改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1.学生自备复习菜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其知识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在复习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和测试情况,来分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哪些知识的学习还存在问题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找出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因材施教、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既能弥补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又能使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复习课中,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 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再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问, 尽量争取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小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员之间的探讨,整理出学生共同的数学知识的薄弱环节,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课。

2.构建知识体系,整理与练习相结合

我们知道, 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和巩固练习,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便于操作也最为常用的方法。一般对于概念、几何的复习多采用先梳理后练习的方法, 而对于计算题则要以练为主、整理为辅, 复习应用题、法则、定律时,以边整理边练习的形式居多。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对旧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帮助学生把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平面图形”的复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在课堂上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与图形相关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再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这些图形面积的转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图形面积的计算实际上就是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在复习课上,教师要讲究整理的策略,注意将整理知识的环节合理自然地融入教学之中。

3.注重复习课的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还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复习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复习内容合理地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旧知识,还能从中学到新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应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平面图形”的复习中,教师可以设置类似这样的题目:有一张长45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这张纸的面积有多大?如果从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如果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化了吗?如果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张纸上剪一刀,怎样才能得到两个相同的梯形?这样的题目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很好地进行了知识的拓展,打破了传统复习课单一的训练模式。

实效教学理念 篇12

一、优化教材内容, 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设计有六大块内容, 即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Task和project, 在刚开始接触教材时, 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 该如何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中全面体现教材的内容, 而实际情况是有些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就这样, 为了凸现教材的资源优势, 优化教材也就顺理成章, 势在必行了。教材的优化通常是以一套教材为主线, 在“基于教材, 超越教材”的原则上, 把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补充到教材中来;或者调整和替换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 扩展或缩减教材中的某些内容。

老师选择英语教育资源时要遵循以下几个特征:

Interesting 趣味;Entertaining愉悦;Informative 新信息;Cross-cultural 跨文化Learners’personal experience & requirement学习者个人经历和发展需求;Suitable lexical and Structural level 语言知识恰当;Suitable for exploitation (可拓展和利用的可能性) 。老师对教材经过优化处理以及合理整合,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力,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英文报和21st century英文报, 引导学生在接触中体验英语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 同时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并促进了词汇学习和巩固。另外, 《New Concept English》Book 3和Book 4部分文章可以作为高三学生的课外自学材料也是相当不错的。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把文字提供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 (Neil J. Anderso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如果阅读内容是并不熟悉的或根本没有体验的事物, 那么我们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记忆再好也是难以读懂的。所以,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种真实的阅读体验中形成自信心、能力及积累各种经验。

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语言技能八级“读”的要求中规定, 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 九级目标总体要求规定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题材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今后, 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 尤其是要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简易文学作品。

二、千万不要背“单”词, 词汇要在语境中学, 要在交际中用

很多人认为, 英语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单词太难记。为了应对背单词的困难, 各式各样的速记单词的方法、速记单词的书籍、培训班、电脑软件与各类记单词的小型电子工具充斥市场。然而, 种种自称的神奇妙法与记单词的工具显然没有真正解决背单词的困难。“怎样才能背会英语单词”依旧是英语学习者最常问的问题之一。

“千万不要背‘单’词”, 并不是要学生不再学习英语词汇, 而是要学生不要孤立地、机械地死背单词。确切地说, “千万不要背‘单’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不要脱离开一个真实的语境或上下文、一个地道的英语句子或是一种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比如, 词组或固定搭配, 而孤立地去记忆一个英语单词和它所对应的某一个汉语词义。如果学生能背地道的英语文章、背地道的英语句子, 干吗还要他们采用这种费时低效的背单词方式呢?

《新概念英语》教程的作者, L.G.Alexander就明确提出:学生要想成为熟练的语言运用者, 就必须能熟练地使用语言单位, 而语言单位并不是人们曾经普遍认为的单词, 而是句子。学习单词而不考虑它们的作用可能会白白浪费时间, 因为单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 我们必须把结构词 (structural words) 和词项 (lexical items即words & phrases) 加以区别, 如I, you等就是结构词, 它们是语法体系的一部分, 而像Tree, flower等词则是单纯的词项, 与语法体系毫无关系。

背“单”词这种学习方式会导致学习者形成一些极其致命的错误学习习惯, 大大地影响学习者以后的学习效能与结果。其中, 最突出与明显的两大错误习惯, 一是在阅读有生词的文章时表现出来的“生词过敏症”, 二是在短文写作时“英汉对译症”。记得高三复习训练试卷上有关“雪灾”的短文里有一句“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部分学生就翻译成了“One side has difficulty, eight sides help”的经典错误翻译。

从高一到高三, 我们备课组始终在针对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组内的老师们在思想上已经达成共识, 就是要着重讲集体备课时挑选出来的重点单词, 给出固定搭配, 附上例句, 有词形变化的单词要介绍一些基本的构词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我们在早读课上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不是单个的词, 而是固定搭配、词组和例句, 我们力求能将单词放在具体的语境、语段中, 让学生在体会、应用中掌握单词。在新高一刚开始, 我们经常会多花点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 除介绍高中英语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外, 我们还要花时间教一些语音方面的知识, 如发音规律、构词法、朗读技巧等。这样, 学生背单词就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另外, 在高一阶段我们经常让学生用所学部分单词进行语段写作, 不限内容, 自由发挥, 要求句子meaningful & reasonable, 从高一的用所给单词自由写作到高二、高三的根据所题材遣词造句, 学生得到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训练, 这为以后semi-controlled writing打基础。在词汇复习中我们合理利用高考词汇手册, 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将词汇手册当词典使用, 经常翻阅, 我们紧扣模块词汇, 将重点词汇放在词组和句子中再次复习训练, 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三、将写作技能训练纳入高一、高二课堂教学

听是输入, 说则是输出。读是输入, 写则是输出。说和写都是输出。口语课和写作课都是输出性课堂教学形式, 它们同输入性课堂教学同样重要。但是, 写作技能训练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相对比较薄弱, 把它作为一整节课堂教学的内容老师很需要忍痛割爱的勇气。但是, 要实践新课程理念, 老师必须重视对该阶段写作技能教学的研究, 在高一全放开式初级写作的基础上, 学生在高二阶段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语料 (即相关词汇、句型、过渡词) ,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较高级话题写作的训练, 老师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过程:文章谋篇→句群规划→高级词汇的选择和文章润色等。写完后的批改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本着解放老师提高效率的原则可以采取生生互阅, 老师提供经过修改的范文和学生的优秀习作供学生欣赏, 学生参照两类范文, 比较写作, 进行二次写作, 要求使用范文中重要的句型和词汇来修改定稿。如果老师能坚持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有效训练, 掌握文章写作的范式, 高三专题复习书面表达时, 老师就不会因为学生缺乏训练后产生的各种弊端而措手不及。

2011年, 江苏高考卷的书面表达为看图作文, 是描写孩子给下班回家的妈妈拎包, 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 给父母解压, 文章取材注重联系社会实际,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注意德育渗透,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考生得分的关键在于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连贯性 (如衔接词的使用) 。所以在11年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考生应该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 学会在一定的语境中准确使用语法, 尽可能大胆尝试使用高级词汇和较复杂语法结构 (复合句、分词等) , 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表达的体验。

四、增强课堂提问意识并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有部分老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往往会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忽视学生的存在, 学生就在沉默中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我曾经就课堂提问这一问题问过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学生, 很令人担忧的是, 老师似乎都遗忘了课堂提问。要知道, 老师可以以师生平等的理念设计课堂提问, 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提问的切口, 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保持有效的学习主动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绩效的关键。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 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资源, 寻找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且又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激发其好奇心, 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 增强提问的效用。以学生发展为课堂提问的目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之一,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所设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 还要注意提问的频率和节奏,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对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错误, 老师可以在重复学生的答案中纠正, 不必直接指出, 以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提问的活动形式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 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进行, 也可以在全班范围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把问答的活动面拓展开来, 让那些胆怯、内向的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 避免其单独面对问题时的窘迫和退让。教师应该以课堂提问为教学反思的着力点, 适时进行教师自我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 我经常使用这样两句话来鼓励我的学生提问, “Questions are good.”“The smartest student always asks for help.”当我解决他们的疑问时, 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Questions are good.”在课外回答学生疑问时, 我要他们遵循三步曲:Ask yourself, 让他们自己有思考的过程, ask your classmates, 让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时先寻求同伴的帮助, 促进其他学生的成长, ask your teacher, 当同伴解决不了的时候, 我们老师再帮忙也不迟。

五、结束语

我们讨论合理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定要考虑语言学习的主体, 即学生。因为, 即使用最好的教法, 有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教材, 但如果学生不投入, 如果他们坐在座位上空想, 学习永远也不会发生。因此, 一定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英国英语教学法专家杰里米·哈默 (Jeremy Harmer) 说:“最好的教师应该是那些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教与学的人”。他提出的ESA教学三要素则体现了最新语言学习研究的成果。ESA是一体的。“E” (Engage) 指的是设法让学生们参与进来,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学习才能开始。“S” (Study) 指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 学生参与了, 教学就可以进行了。后面的“A” (Activate) 是指激活。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在练习时能把学过的语言知识激活;二是指在语言运用时能把语言知识拿出来, 然后进行适当地运用。总之, 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情况, 在不断的反思和探究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L.G.Alexander.“New Concept English”Book2“to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上一篇:绿化效益下一篇:配电系统节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