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效课堂

2024-07-06

构建实效课堂(共12篇)

构建实效课堂 篇1

生本课堂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就是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贯彻学生本位的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应该积极贯彻生本课堂, 通过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植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生本课堂的特质

(一) 关注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本课堂下学习目标关注的主体是学生, 不再是教师。是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对知识的逐渐掌握, 能力的不断提升, 情感的不断升华, 而不是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秀。贯彻“生本”精神, 课堂呈现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三维的角度,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 学习目标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 而是教师出示明确的学习要求后, 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以达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 学习目标要分清是一个单元的还是一个课时的, 不能一篇课文用一个学习目标。

(二) 关注学习方法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一般而言,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生本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是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 课前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必然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关注点。课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生成来反思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没有达到, 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总之,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习方法和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三) 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境和帮助

生本课堂强调以人为本, 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眼光从几个“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尤其要尊重、帮助、引导学困生。学生在校时间六年, 和教师、同伴接触的时间最长, 在语文生本课堂上教师积极地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学困生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并在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为学困生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 有的放矢, 激发学习动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争取不让每一位学困生落后。

二、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往往建立在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教学模式上, 基于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上下关系, 教师在年龄、学识、职业身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牵制了师生交往中的话语权, 学生变成了低下与顺从的受动体, 学生的思想被压抑, 情感被忽视, 需求未能满足, 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根据生本教育理论,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善于根据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规律, 使教学模式从知识的被动接受与灌输转变为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主动学习, 使教师的权威式教学变成交流式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 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从而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如我们在教授《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写人间的街市而写天上的街市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全班分组讨论, 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前提下课堂鲜活的动态生成。

(二) 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 造就生本语文课堂的精彩

为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生本教育, 做好课前准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前置性作业, 引导学生提前学习, 促使学生多接触教材, 并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多种渠道去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并将其积累整理, 以便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思维清晰, 小组合作协调, 且发言积极踊跃, 非常自信,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样更有利于引发每个学生的思维, 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三) 注重分层教学的利用

生本课堂就是强调学生的本位思想, 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不同,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需要更为深刻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本位能力,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常规的课堂内容也无法接受, 这就造成学生本位理念无法发挥。为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生本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实际的学习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四) 立足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主张以生为本, 自主建构, 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充分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挖掘学习潜能,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模式, 从而在自由开放又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学习的意义,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小组内分享表达, 将自己的问题、疑惑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从而实现生生互学互教, 使自学效果进一步巩固。生本课堂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合作, 也包含课前的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任务, 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 让小组组员根据要求预习, 完成前置性练习, 并将未能理解的问题及知识点记录下来, 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要保证每位组员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应该积极利用生本课堂, 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教师利用生本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以此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新课标提出之后, 各种教学理念不断出现, 生本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本课题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法,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解脱。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果利用生本课题必然会进一步地促进其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从生本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课堂,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晔.浅谈“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 (4) :194.

[2]魏本亚.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建设, 2015 (16) :26-28.

构建实效课堂 篇2

平寨镇渔塘小学 陈忠良

9月18日下午,聆听了王文丽老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做的《构建理想课堂 提高教学实效》的专题讲座。感触颇深,心中时时涌起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王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那么的热爱,经常身体力行,亲临课堂上课,让无数学生享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王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那么的执着,能够立足语文课标和语文教学本身,开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研究,引领了无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成长中感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突显了语文教学的价值,享受着语文教学给予的快乐。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中,王老师深刻感悟到:理想的课堂是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是教会学生享受母语魅力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对阅读充满欲望和痴迷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是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语文体验和人生启迪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是原生态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富

有情趣的课堂。

王老师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体现“十二个字”的要求,才

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一是“有人”。人是课堂活的环境。课堂是静态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儿童,这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充满生命的气息。儿童是课堂这个特定现场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呢个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个“人”的天性才能自然的流露、自然地

发挥,教育才有价值和提升。

二是“有本”。这里的“本”指的是学科的根本和文本或课本。每个学科都有其价值所在和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拿小学语文学科来讲,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母语的教学,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口语交际能力、习作和习惯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始终要遵循这个目标实施教学,进行训练,离开了这个目标,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学生这条“鱼儿”就得不到母语的滋养,就不快乐,时间久了,就没有了,学生这条“鱼儿”就得不到母语的滋养,就不快乐,时间久了,就没有了语文的能力,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语文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不能忘记,不能丢弃。同时,要认真研究文本这个例子,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是“有情”。每个学科、每个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炼文本中的“情处”,引导、点拨、诱发、启迪学生做积极的体验,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享受到语文的乐趣。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用一双多情的眼睛看文本,积极挖掘文本的价值和奥秘,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情绪、情感积极地引领学生。教师只有满怀豪情地去和学生交流对话,学生的心灵之火才能被点燃,才能放出灿烂的光芒。四是“有智”。这里的“智”指的是教学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大凡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文字总有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了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对学科价值独特的思考、对人生价值正确的体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会用好这个“智”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让学生时时徜徉在语文的花海中,时时荡涤在语文教学的春天里,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感悟语文课给予的给予人生价值的启迪。五是“有法”。这里的“法”,指的是方法、技能。从教多年的教师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而不是仅提供渔场,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法”在语文教学中,要靠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才能获得。教师要不断地教给学生习法的“点金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学有成效。六是“有效”。作为教师,每堂课心中要装有“实效”,并且努力达到这种“实效”。在语文教学的内功上要广读诗书,努力做到“深挖洞广集粮”,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上,努力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体简单、教学语言简要。简言之,教师要时时刻刻以生为本,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足够自学体验、写字习作、朗读背诵、交际表演的时间,让学生充

构建生活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篇3

一、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教材,开展好“课堂探究”

新教材的设置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新的内容的前面都设置了“课堂探究”,每一个单元结束都有 “综合探究”。这些探究活动往往都是取材于现实中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经济生活》中,从学生天天都见到的商品到货币,讲到价格和价值,讲到消费和消费观,然后从消费追溯到生产,引出经济制度,讲到劳动和经营、劳动者和企业,再讲收入和分配,税收和依法纳税,最后专门用一个单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单元综合探究中,设置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互动交流中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

(二)取材于现实,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要求政治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还需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给高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脱离了教材“前言”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最经关注比较多的国际国内的大事,很多学生都谈到了马航失联客机MH370,韩国客轮沉没,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公司,谈到了甲型H7N9,还有中国股市的变幻莫测,本地的房地产业,中国的蛋价“不蛋定”等等,大家畅所欲言,现实生活中的最新事件、巧妙的课堂设计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课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的特点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说到信用卡的申领和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时,我专门组织了10个学生课后分别去几大银行去咨询工作人员,然后回到班级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捕捉材料,然后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生活的鲜活和生动。

三、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效

(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课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生活化教学在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架设了桥梁,经济生活告诉学生如何驾驭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使学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生活也使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教师在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化教学中,感受着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法律等各个模块知识理性思考的意义,领会到知识的价值。

构建实效课堂 篇4

一、创设英语情境, 激发交际兴趣

只有全面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其中, 交际效果也才会更强。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呢?教师可以利用情境, 带领学生入境学习, 引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创设情境时, 要注意情境与英语教学内容的相关度、衔接性;情境是否能调动学生的交际激情;情境内容是否与学生认知相符合等。例如, 在学习牛津英语9A中的Unit 7 Films这一单元时, 教师结合单元主题, 创设了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情境, 成功将学生的交际兴趣激发。首先, 教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各类电影,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变形金刚 (science fiction film) 、夺宝熊兵 (cartoon) 、警察故事 (action film) 、分手合约 (romantic film) 、朝内81号 (horror film) 等。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图片旁边的英文, 了解各类电影。此时, 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逐渐强烈起来。其次, 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时期, 设计问题, 促进学生交际。①What kinds of films do you like?Why?②Do you want to be a famous actor or actress?设计的这些问题与学生和单元主题紧密相关, 很容易促进学生交际。在学生开始交际时, 教师随堂走动, 时不时参与学生的交际活动中, 或是及时调控课堂, 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由此可见, 有效的交际始于兴趣的激发;学生只有有了交际兴趣, 教师才能借助有效交际构建起实效课堂。

二、设计主题活动, 实现有效交际

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自身的英文听说能力紧密相关。因此, 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以实效有效交际。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热点, 设计主题探讨或者说话活动, 要求学生利用纯英文进行交际。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提前透露主题活动信息, 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以在主题活动中有话可说, 与他人进行有效交际。例如, 在学习牛津英语9A中的Unit 6 TV Programmes这一单元时, 教师设计了主题探讨活动, 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各类电视节目, 通过单元学习, 学生能够利用英文谈论喜欢的电视节目。为了促进学生交际, 教师以“中国好声音”为讨论主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交际探讨。“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 吸引了无数观众, 其中包括初中生。因此, 以这个热播的电视节目为契机, 引导学生交际, 训练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谈论这个电视节目,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问题, 促进学生交际。如:Are you a couch potato?What TV Programmes do you like best?Why?教师还可以设计主题辩论活动:For:It is good for students to watch TV in their spare time.Against:It is not good for students to watch TV in their spare time.通过一系列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活动, 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与之交际的学生全身心倾听, 再根据交际内容回应。因此, 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交际能力很容易得到提高, 交际也摆脱了机械式的交际,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即有效交际。

三、搭建活动平台, 提升交际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即兴或者有一定准备的主题活动之外, 教师还可以开展更为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张扬的年龄, 其英语交际活动不能过于中规中矩, 还需要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适当发挥的平台交际活动, 以最大化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例如, 举办英语演讲活动、讲故事比赛、话剧比赛、戏剧比赛等。如在学习完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2 Let’s play sports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举办以“My favorite sport”为演讲主题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自主选择喜欢的运动。在演讲时,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如配上一定的背景音乐、利用肢体语言辅助其他学生理解, 突出演讲效果等。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非常自由的发挥空间, 能够最大化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为了使演讲交际更为有效, 等学生演讲完毕, 教师还可以增加提问环节, 检测学生的听、说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如:Why do you like this sport?How can you play basketball/football well?演讲的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的提问, 灵活作答。如此一来, 学生的演讲活动并不是单向的交际活动, 而是面对整体 (包括教师) 的交际活动。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勇于挑战, 更容易突破自我, 使自身的交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构建大督查机制增强督查工作实效 篇5

构建大督查机制增强督查工作实效

(一)构建大督查体系。一是成立以党工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区督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和综合指导全区督查工作,针对具体督查事项,整合纪委、组织部及督查室力量,成立专项督查小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中、职能的重新理顺和分配、制度的刚性落实和执行。二是建立健全督查专员制度,在全区选派了4名理论政策水平高、业务熟悉、经验丰富、公道正派的同志担任督查专员。三是在辖区10个镇街及16个任务重的区级部门成立督查工作科(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52名,在其他一般部门明确有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70余名,由党工委、管委会共同领导、督查室牵头协调、社会各方齐抓共管的督查工作机制和全方位、宽领域、多触角的大督查网络初步形成。大督查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日常督查考核,形成了将重点工作与日常工作、年终考核与平时督查相结合的科学考核办法。与原来的督查方式相比,新的督查方式工作思路、任务、程序和原则更加清晰,更加有章可循,规范高效;督查范围覆盖广,对各种权力主体和权力行使环节等都加以监督,不留监督死角和缝隙;工作合力强,各种监督形式之间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既避免相互重叠,也避免互相抵触。

(二)打造督查问责体系。针对“弱督虚督”、“报喜不报 — 2 —

忧”、督查流于形式等现象,万盛经开区经逐步完善督查工作制度流程,打造督查“问责体系”,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形成了“立项—审批—承办—反馈—核查—呈报—续办—通报—归档”九项工作流程,建立了目标责任、台账管理、限时办结、复核问效、定期通报和领导批件办理工作情况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和规范化运作,确保“督”有权威、“查”有手段、“考”有依据,给督查主体戴上了“紧箍咒”。近年来,我们将大督查机制应用于“创国卫”、重点项目建设、扶贫攻坚等30余项督查工作中,屡试不爽、成效显著,办结率都是100%。如:成立“创国卫”督查考核组,强化现场检查,强化交办督办,限期整改落实,对工作不力的5个单位“指名道姓”予以通报批评,确保我区于2015年顺利创建“国家卫生区”;又如设立重点项目专项督查组,由纪工委(监察局)、组织部、督查室以及重点办各抽调工作人员专项负责每月的重点项目督查工作,形成了对项目牵头单位全面通报、现场督查、责令作出负责任的书面说明、限期督促整改以及汇总形成督查专报等一系列的督查手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三级约谈”机制,对欠进度的项目责任单位进行约谈,累计约谈80余人次,要求限期整改50余件次,对2位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特别是对万盛百事达4S店迁建过程中工作延缓的3个部门、5名责任人分别给予了纪律处分。

(三)改革督查方式。大督查格局的构建,形成了横到底、纵到边的督查网络。督查方式也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一

构建实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实效课堂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6-02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之前,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中不受学校和家长重视的学科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学科教学也引起了重视,由此对课堂的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努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益,构建一个有实效的科学课堂,也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科学教师长远的任务。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经过多次的教学研究,对此笔者有自己的所想所获。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电和磁》一课为例,从如何安排实验指导,如何安排实验活动,如何优化实验材料,如何整理对比实验数据等几个方面略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程中如何提升实效教学。

一、贯穿结合“科学史”,用科学味提高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动机。而探究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在没有了路标后,还有能找到路的能力”。本课就可以利用特定的“科学史”,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更有趣味。

作为一节单元起始课,应起到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等单元起始教学任务的作用。纵观本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学生在已学习了四下“电”单元和三下“磁铁”单元,对“电”和“磁”都有了较深入地探索。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电磁铁有所耳闻,却不清楚两者的联系在科学发展史中被发现的偶然性及原理。在多次教学研究后发现,笔者发现利用本课教学结合科学史,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进入到科学发展史,带着科学历史故事学习。如导入部分可采用讲述“电”和“磁”各自的“科学发展史”,勾起六年级学生对三、四年级科学知识的学习记忆,并对电和磁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产生思维碰撞。通过验证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的实验作为教学重点开始,在验证完奥斯特的实验后,让学生了解奥斯特为确定通电导线产生的是何种能量所进行长期探究的实验历程。不断的用科学史来吸引学生,并结合“通电线圈和小磁针”教学环节让学生帮奥斯特探究思考增强通电导线磁力的多种方法。

二、优化安排“实验材料”,提升实验活动实效

许多科学课,往往由几个实验架构起来。本课的前一教学环节为重演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验证性实验,而后一环节为如何增加小磁针偏转角度的探究性实验。

笔者在多次教学中发现本课的实验材料虽然是一些简单的电路套件,分别由小灯泡、灯座、开关、电池、电池盒、导线等组成,但是不同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效度。笔者在灯座的选择上发现实验室的灯座主要有两类,分别是卡扣式灯座和螺旋式灯座。卡扣式灯座,在几次教学中发现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等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产生外因式干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螺旋式灯座不易产生这种现象。

在开关的选择,由于本课的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等多个实验都是短路实验,普通单刀式开关学生不容易操控电路的通断,长时间短路进行观察研究也与安全教育相悖,有些小组还容易观察后忘了断开电路,形成隐患。故可选择按压式电键,使学生在按压电键能清楚观察实验现象,而后又能立即断开短路,让实验更加安全。

导线的选择在本课中最为关键。笔者在几次教学中发现如选择普通粗铜导线,由于导线较粗也较软,在探究如何增加小磁针偏转角度的实验中通电线圈实验,学生绕好的线圈很容易松散,不利于初次接触此实验的学生上手操作,影响课堂实效。这种导线里面含单根粗铜丝,较硬很容易定型,方便学生缠绕线圈,为学生初次操作并成功绕制线圈节约课堂时间提供了保障;网线中的导线很细,绕5圈左右线圈,学生也很方便拿捏,也可让指南针很容易平放在线圈上,便于实验操作。

以上材料的合理化安排,排除课堂的非人为因素,能有效提高实验的效度。

三、实验表格“全员设计”,提高探究参与度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的弊端,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并不均衡。一些教师为方便课堂教学管理,往往会在小组内安排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具体工作,具体合作探究实验前缺少操作分工讨论,被原安排所束缚,形成思维定势。实验中由一两个活跃学生成为操作员,“全权包办”所有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沦为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并未让整个小组得到提高,存在弊端。

笔者认为本课中的第一个验证性实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是本课的重点,安排充足时间,让四人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操作中,而不是成为一名“看客”,是提高科学素养的直接手段。在实验表中可利用研究员和裁判员的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带着任务并动手参与到科学课堂实验中,特别是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也能动手操作,获得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运用“全员式”实验操作设计,长此以往,小组合作探究将不会再现一场场的“独角戏”,切实提高每一位同学的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激情、自主学习的成就感都将有助于每一位同学养成良好的操作和分析的习惯。

四、直观呈现整理数据,上浮实验成果实效

许多科学课在小组探究活动后都会得到具体数据,一些教师会对数据进行模糊概括,指向预设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只要用较简单的方法就可将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呈现。PPT2007中就有此项功能,在课件制作中只要插入图表,就可选择条形统计图、饼性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按照实际实验结果类型教师可选择合适本课实验数据的图表进行统计。在实验后将各组学生的数据进行输入,可对各组学生的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与对比。在本课中亦可如此,如在“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短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等实验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将研究数据填入图表的Excel数据表单中,将各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利用直观图表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把解释数据看成是他们科学活动整体的一部分。不同小组的不同研究,通过这样的数据整合,学生发现增加电池数量,线圈,短路都能增加通电导线的磁力,在多种条件结合情况下,能让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将非常清晰的观察到各组实验数据中不同方法所呈现的“增加磁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更具直观性。如图。

一节贯穿科学史的科学课,会让这四十分钟都具备科学“生命力”;实验材料的优化选择,实验表的全员设计能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具效度。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科学课堂的目标落实的更踏实,使学生学习的更加有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应是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让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更有实效,促进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是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构建实效课堂 篇7

1. 创设地理情境, 诱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被激发和唤醒。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习惯性接受灌输式教育, 自主探究意识并不是很强。为此, 教师需要以地理情境为兴趣带动点, 以情境带动学生情绪体验, 进而设计相关的情境问题, 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一课时, 教师创设直观的地理情境, 成功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 交通工具不断发展变化,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变化,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教师依次呈现如下相关图片:从步行—马车时期到火车—电车时期, 然后到汽车时期, 最后到高速公路时期, 每一个时期的交通工具都有所不同, 都留有时代的烙印。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这些图片情境调动起来。紧接着,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你认为是什么推动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对城市形态有何影响?此时,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讨论中不断浓厚起来, 从而将地理课堂气氛逐渐推向高潮。由此可见, 学生的探究兴趣的诱发与带动在以“探”为中心的课堂尤为重要。

2. 设计合理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简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那么简单。其中, 问题设计得如何对学生的探究激情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结合学生地理认知水平, 设计科学合理、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 以全面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能放任不管, 而应合理引导、变换角色、参与探究、引导探究, 保证探究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递进式的探究问题,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基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基础上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图片, 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分组探究如下问题: (1) 请根据大屏幕图片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 你认为这个地方工业地域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 你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会带动哪些部门的兴起?他们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 (4) 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负面问题?

这些探究问题难易程度逐层推进,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分组探究问题的答案。而在探究时, 教师不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与学生的探究, 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

3. 引导解疑验证, 完善学生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设计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还必须引导学生解疑验证, 给予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不断完善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验证,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 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如下: (1)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人口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 怎么样才能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

针对以上探究问题,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逐步解决疑问, 逐层验证, 完善探究。如针对问题 (1) , 学生需要合作探究, 列出人口问题, 如:人口众多, 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而根据这些问题, 再提出策略, 如:计划生育、禁止人工选择性别、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根据列出的问题与措施, 学生再深入探究是否全面, 又应该如何展示这一探究成果, 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而教师也需要在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时, 给予即时评价, 以达到激励、启发的目的。

4. 设计实践活动, 延伸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不应局限于高中地理课堂。为了满足学生深层次的地理学习需求, 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深入探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以全面延伸地理课堂探究, 促进学生发展。当然, 在设计地理探究活动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地理发展需求等综合设计, 以全面带动学生的课后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展开探究, 取得很好的效果。本课的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为了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水土流失就在身边, 教师设计如下实践活动:请以小组合作为例, 探究所在地区哪里有水土流失的情况。同时, 利用所学的地理学知识分析本地水土流失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并且结合本地实际, 提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可行性方法与策略。这样一来, 教师将实践活动定位于本地, 引导学生以走访调查形式展开探究活动, 深入本地, 从而真正深化对治理水土流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理解。

构建实效课堂 篇8

关键词:生本课堂,初中英语,课堂实效

传统英语课堂大多以师为本, 以课堂和教材为本, 这样的英语教学实效性很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由此可见,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 学科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那么, 如何最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 如何最大化调动学生参与, 如何最大化提升教学实效, 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生本课堂势在必行。那么, 什么是生本课堂呢?其实, 生本课堂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实施生本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本课堂的构建是对传统以师为本的课堂的一种颠覆。教师可以从预习任务的安排、教法、评价等方面着手构建。

一、合理安排预习任务, 奠定生本课堂基础

预习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要前提。学生预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紧密联系。由于初中生处于发展阶段, 学习习惯虽然已经开始慢慢形成, 但不够持久。为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预习, 英语教师可以合理安排预习任务, 奠定生本课堂基础。

例如, 在学习“Culture and Customs”这一单元时, 为了让课堂活动更好地进行, 笔者设计了预习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高效完成预习工作。1.预习本课的单词, 如culture, lovely, custom, painting, communicate, polite等, 要求先自主拼读;2.用各种资源, 自主查找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 并与中国文化作对比, 找出不同之处。

以上这两个任务是基于课堂教学需要进行设计的, 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一般而言, 预习任务以简单为主, 并贴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在预习任务2中, 学生尽可能地利用资源, 找出西方文化礼仪。这一预习任务的设计主要是为课堂导入环节的讨论部分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通过提前预习, 在课堂上就会有话可说, 真正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二、丰富英语教学方法, 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新课改前, 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这样的教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语言知识, 变成机械的学习者, 毫无生机可言。为了构建生本课堂, 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英语教师有必要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以师为主的教法。只有在教法上下工夫, 在课堂上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真正构建生本课堂。

(一) 设计探究任务, 调动学生思维

生本课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突出探究。传统的英语教师以灌输式为主, 而设计探究任务, 学生则是主动学习新知。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主动学习, 体验学习全过程, 促进知识生成。同时, 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因此, 在构建生本课堂时, 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合理设计探究任务, 吸引学生参与。

例如, 在学习“Idioms with Body Parts”这一单元时,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 丰富学生知识, 笔者设计了如下探究任务:1.What body languages do you know?Who can show them to us?2.Do you know some idioms with body parts?List them out and try to use them, OK?这两个任务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并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任务1的设计是为了show time环节作好准备, 学生尽可能地找出身体语言, 并表达出来。此外, 这个任务还可以引申到这些肢体语言与其他国家的一样吗?你知道美国人喜欢用的body language是什么吗?如此一来, 学生在探究中逐渐深入发展, 学习到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 拓宽了视野。而任务2则是引导学生找出更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习语。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高。特别是在探究结束后的发言环节, 学生都能迅速融入课堂, 积极参与发言。因此, 在这个环节, 英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倾听, 倾听别人的观点。

(二) 采取合作学习, 突出学生主体

生本课堂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突出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突出学生主体。教师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合作探讨, 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互助关系, 促进彼此的发展。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能最大化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互助学的道路。

例如, 在学习“Eating out”这一课时, 为了增进学生感情, 同时使语言学习更有意义, 笔者构建了合作学习模式: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形式, 调查班上五名同学外出吃饭时喜欢吃的食物, 并设计对话, 展现出来。在调查中, 学生应使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when you are eating out?I’d like...How do you like...?”等句型。为了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学生可以分工合作。有学生负责利用英语调查;有学生负责建立表格;有学生负责作记录。等到这些做完后, 学生依据调查结果设计对话。有两名学生设计的对话如下:A:Hello, do you like eating out?B:Yes.I often eat out with my family.A: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when you are eating out?B:I’d like pizza and steak.It’s quite good.A:Oh, I see.Have a nice day.

在这个案例中, 学生依据合作学习结果, 设计对话, 使对话更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合作学习时, 英语教师应注意观察, 并及时调控, 以免学生在讨论时岔开话题。通过给予及时的引导, 使合作学习实效性更强。

三、构建多元对话形式, 彰显生本课堂魅力

对话教学也是贯彻实施生本课堂理念的一种。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构建多元对话形式, 有利于彰显出生本课堂魅力。在此, 英语教师应深入了解对话教学, 以更好利用对话形式促进学生发展。

(一) 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启动学生对话

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氛围。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应主动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启动学生对话。例如多与学生交流;多给予学生赞许的眼光;多用语言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允许多种观点并存等。为了营造学习氛围, 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来实现。

例如, 在学习“Eating out”这一课时, 为了启发学生对话, 笔者设计了主题辩论赛, 吸引学生参与。辩论赛主题为:Is it good or bad to eat out?英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for和against。在分组后, 两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记录本组的观点, 并写在黑板上。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 笔者以反方身份出现, 设计开头:I think it is bad to eat out, because it is very expensive。此时, 正方小组想出反驳的观点, 如I think it is good to eat out, because it is very convenient.在辩论赛上, 学生争论得异常激烈, 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辩论赛形式下的对话中, 英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 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对话

情境教学不失为引领学生对话的一个好方法。一般而言, 一个好的情境, 很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并产生对话欲望。因此, 英语教师可以以英语情境为载体, 引领学生展开对话。

例如, 在学习“Western Table Manners”这一节时, 笔者以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 创设教学情境。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阅读主题相关的视频文件, 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利用视频, 很容易带领学生入境学习。在观看完毕后, 笔者抛出问题:同学们, 通过观看视频, 你掌握了多少西方的餐桌礼仪呢?此时, 学生开始针对问题, 开始对话交流, 得出答案。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看视频, 可以有效获取信息。而教师只要针对视频信息, 设计问题, 就能有效引领学生展开对话, 引发思维碰撞。

四、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凸显生本课堂理念

在构建初中英语生本课堂时, 英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可以凸显出生本课堂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上。

例如, 以“Eating out”中的合作学习部分评价为例。首先,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例如自己对合作学习的贡献度, 是否主动参与讨论, 是否注意倾听组员观点, 是否利用调查结果构建对话等。其次, 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例如,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是否合理, 是否能调动自己的兴趣参与,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是否给予及时帮助等。实践证明, 当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后, 学习主动性更高, 也能促进自身学习行为的改变, 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 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 构建生本课堂是初中英语课堂应对改革的需要, 是初中生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构建生本课堂的重要性, 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行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丽红.谈英语教学中的“生本”思想[J].理论观察, 2004 (6) .

构建实效课堂 篇9

一、组织构建素材,奠定生成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构建动态生成课堂,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构建素材,奠定生成的前提。生成性课堂的构建,需要组织“有效”素材,其特点为: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选取的素材,可以是最新科研成果、经典物理问题、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等。例如学习“万有引力”相关知识,组织潮汐现象与潮汐发电相关素材;学习曲线运动,选取火车弯道、拱形桥等相关素材;学习失重、超重相关知识,选取航天运动中失重问题相关素材。通过合理选取素材,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应用理论来分析问题,结合丰富的素材,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应用探究。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自主学习

新课改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有效组织构建素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互助探究、自主实践,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构建生成性课堂,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情境、实验活动、问题情境等,收集丰富的物理知识素材,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提升物理科学素养。例如,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知识,教师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等主题,小组合作探讨,激发学生创造力,在探究性课题研究中动态生成知识与能力。对“电磁波”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寻找资料,展开关于电磁波的课题研究。还可让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电磁污染、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等知识。通过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探究过程,强化学生知识与能力,完善学生实践过程与行为。通过合作互助过程,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动态生成。

三、适时恰当引导,激励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与点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想、合作探究与互助分析,从而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动态生成,循序渐进,不断进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策略,针对突发情况有效恰当引导和调整,实施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科学引导,鼓励学生动态生成。例如对于“光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一方面需要绘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光学现象不同的定义与原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光学现象的奥秘与趣味例子。如“水中的筷子是弯的是折射”“屏幕上明暗相间的条纹是干涉”“剃须刀片边缘在阳光下有模糊的阴影是衍射”“高档太阳镜和立体电影运用了光的偏振原理”等。结合生活中的小例子,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动态生成能力与知识。

四、鼓励实践分析,落实应用实践

理论学习的最终走向为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为推动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应用。由此,生成性课堂的构建也需要以鼓励学生实践探究与合作分析为方向,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生成课堂应该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有序构建知识网络、动态生成能力与方法。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引导,激励学生创新思考、实践探究,打破常规学习模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例如,高中第一学期学习了速度与加速度相关知识、力与牛顿运动定律基础理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置实践应用课题,进行全面素材组织与深入分析。学生自主完善理论知识,组织应用素材,展开实践探究,了解力学问题中桥梁种类、材料、形状、结构与设计方式的不同,结合桥梁的设计与力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形式桥梁的性能与目的。还可以展开动手实践应用竞赛,鼓励学生制作桥梁模型,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竞赛。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五、总结

构建实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与教学质量有直接联系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特定教学价值的课程,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学生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具有非常重大的教学意义。在小学信息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还要注意课程是否能顺利有效的开展, 整个课程是否达到了最大效率, 如何让课堂的实效性提高, 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小学信息教学的实效性都是需要信息教育工作者来共同探讨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 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实践教学,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摸索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能力自我进步, 这些都是可以在实践课堂中得到有效体现的。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是关键的,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又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下, 首先要适应的就是新课改带来的新一代教学模式, 以素质教育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已经普及到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之中, 信息技术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 培养出学习关于信息技术的良好素质。当今的社会在蓬勃发展, 社会进步的脚步在逐渐加快, 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越来越明显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在教育界中逐渐受到了更大的认可和重视,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就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的生活更深入人心, 信息教育也不是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条件下进行, 教学的环境和设备都有了巨大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教学范围越来越广,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逐渐的更加多元化。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方面就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关于实效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信息技术的考试内容不伦不类, 是以笔试模式完成, 学生甚至不会使用信息技术但可以背书来完成考试, 这样就失去了信息教学的真实价值和意义。还有许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不重视, 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采用“放羊式”教学, 不管不问只要上够课时就行, 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更没有实效性可言了。还有目前一大部分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要求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 以上这些都是完全没有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可言的。

二、研究措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

1. 加大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和投资力度。

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依旧是资源贫乏状态, 一个村里只有少数几台电脑甚至没有电脑的现象依旧很普遍, 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必须让学校的学生增加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从电脑操作中学习到真正的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设备贫乏的情况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来想办法解决, 教育工作者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也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课程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实践学习的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

2.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采用陈旧的一言堂模式, 这样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强制灌输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也不够重视, 需要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实价值。课堂的有效性在这样的观念中是很难提高的, 所以要想提高信息技术实效性必须先改善教师的传统理念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

3. 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景设置和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灌输和只抓学生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对的, 首先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学习到正确的理论知识不仅要会默念还需要理解和实践操作, 所以信息技术课堂的重点在于教学实践, 而不是理论灌输。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正确融入到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去, 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去掌握熟悉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课堂的情景模拟, 通过教学情景的模拟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融进课程中, 尽快熟悉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提高热情,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4.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其实质是对于实践内容的熟悉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能力, 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能力, 让学生在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中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达到饱和状态, 体验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 学到正确、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内容。

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是自从新课改以来一直在教育工作者口中谈论的重要话题, 对于信息技术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的探索一直处在高峰阶段, 对于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的途径在上文中只提到了一部分,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在探索中进步, 逐渐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具有真实的价值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的研究, 让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研究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刘学浩.谈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12) .

[2]朱伟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3) .

[3]程亚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学周刊, 2012, (29) .

[4]徐子国.关于对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分析和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6) .

构建和谐课堂 提升教学实效 篇11

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大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案中也写到了三维目标,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却少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教学设计,只有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目标与思想目标往往只是虚设;部分教师以课本为本,把教材权威化,知识教条化,从而远离了学生的情感需要、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把政治教师视为“政治骗子”;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成为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基础的广泛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培养。在这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只能是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了。因此,构建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就成为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营造和谐的课前氛围

课前师生做到“身心放松”,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政治课一般都在上午三四节或下午一二节,是学生易疲劳的时间,所以课前消除学生的疲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提前两三分钟进入班级,或组织学生齐唱活泼健康的歌曲,或播放轻松愉快健康的歌曲音乐,或静坐一分钟深呼吸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之前身体、心理得到放松,消除疲劳和紧张,处于和谐状态,以便集中精力,充满信心地听课和自学。如在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时,先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欢快优美的歌曲使学生们精神振奋,接着顺势导入新课:我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关系?那么如何把握现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的主要问题。这种“身心放松”方式紧紧扣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经过这样课前的热身,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热情普遍提高。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情境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德育课更侧重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思想实际的需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如笔者在执教 “如何打官司”这一内容时,通过学习教材能够完成知识目标的要求,但是其他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高一的学生对这一内容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感到抽象,认为和他们没有多少关系。根据这一实际,我在课前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了“模拟法庭”的方式,学生按照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模拟依法定程序进行“打官司”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们认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感受,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他们参与法律生活的热情和能力。

三、让生活走进和谐课堂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用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变过去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行为的训练,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用学生日常的生活来论证和运用教材的知识,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例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这一单元时,为引导学生养成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理念,笔者事先设计一张关于我校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的调查问卷,在课堂中把调查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图所示

使用手机状况关于手机价格及使用态度所占的比例

你的手机价格500元以内19.0%;1000元以内46.0% ;1000元以上35.0%。

你认为多少钱的手机够气派500元以内9.0% ;1000元以内46.0%;1000元以上44.0% ;可以用就行2.0%

你认为中学生是否应该配备手机吗?应该69.0%;不应该19.0% ;不知道,无所谓22.0%

你认为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影响了学习吗?会44.0%;不会35.0% ;不好说21.0%

这些调查内容取自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又促进学生树立理智的消费观,培养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

四、让人文走近和谐课堂

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长期以来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的观念,让人文走近思想政治课堂。只有充满人文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是师生生命延续的课堂。

在人文学科--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开课伊始教师努力营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 “情调’,更是在融洽的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不搞 “语言’,、“思维”、“行动’上的 “霸道”,而是在 “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带领學生逐步建构和完善自己。如在学习 “奉献与人生”这一单元时,笔者播放了毛陈冰同学默默无声地献血救人的事迹,再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时,学生畅所欲言,见解独特。有的学生认同她的做法,有的学生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读书一就业、赚钱一生存,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价值。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白活着不单是为了挣钱,对这个社会心怀感激,对周围的人施以爱心,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平凡的生活里也蕴藏着光辉。在这样的人文课堂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也令课堂更加和谐。

五、实施和谐的课堂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改善教与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他们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而这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学生的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种评价策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创设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总体而论,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的评价流程,使全员评价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笔者执教 “开启职场之门”中的制作简历的内容时,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份简历,完成后由我们同学来评比,并选出其中优秀的在学校的宣传栏予以公布。

在接下来简历这一主题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上课是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提出了许多针对自身的问题。在制作他们自己的个人简历时,学生是象着了“魔”似的。他们自己修改,组内讨论,大部分学生的简历都修改了四五次,有的学生修改了七八次。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学生的自我肯定,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距离的认同、老师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让学生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建构的和谐的课堂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升华。

政治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提供展示自己的机遇,让学生自我发现,教师只稍作点拨,从而引发课堂的和谐共振。这样的政治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如水一般的灵动,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心建构的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每一颗学生心灵都张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学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旅程。

参考文献:

[1]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

[3] 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滨 编著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

[4] 陈国平,魏为焱.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中国教师报2006-6-7

[5]、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中学 [J]黄剑华 《关于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构建实效课堂 篇12

一、开启学生心灵闸门, 建构课堂情感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和表现的。因此, 教师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即兴表演和心理测试等方法创设能开启学生心灵闸门的教学情境, 从而让充满美感的环境氛围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使学生在心理体验中建构情感课堂。众所周知, 多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有机统一, 而初中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巧设视听情境, 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 为建构情感课堂创造前提条件。譬如, 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呵护青春”的内容时, 播放了《青春旋律》、《青春时代》和《青春的向往》等歌颂青春的歌曲, 并鼓励大家共同哼唱, 让歌曲成为媒介, 使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与宝贵, 自然引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珍惜青春的情感, 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整个课堂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洋溢着真挚感人的情怀。

二、研究整合教材资源, 合理挖掘情感因素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不但要对课文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 而且还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 整合教学资源, 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 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和谐统一。教材中任长霞式刚正不阿的正义英雄, 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朱自清式的斗士, 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袁隆平式的科学家等, 无不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教材中描写的祖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大自然, 同样会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教材客观内容的精粹融会成学生的感情, 演变成一种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操得到升华。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构筑丰满情感乐园

高雅的生活情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活和美的积极感受。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中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既来源于生活实际, 而又远远高于生活, 是真实生活的高度典型化的缩影。教师务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切实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并可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创建情感课堂。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与父母平等沟通”这课时, 就将课堂延伸至家庭, 与校内综合实践课相结合, 把家长请进课堂一起参与学习 (观摩) 。现场进行了“你了解你的孩子 (父母) 吗”的问卷调查, 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就“代沟”这一敏感问题进行了辩论、交流。有一位母亲还说起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一天傍晚, 她的孩子很晚回家, 于是母女之间产生隔阂, 导致双方闹了一个星期的别扭才言归于好, 但到现在还留有心底的疙瘩。就在那节课堂上, 母女之间敞开心扉沟通情感, 不仅当事人, 其他的学生都深深地体会到人间最真挚的情感, 最伟大的母爱, 感悟到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是换位思考。这样的生活化课堂, 如此的情感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言行举止情真意切, 唤醒真情水到渠成

教师用真情唤醒真情, 用情感点燃情感, 把真挚情感注入到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 达到唤醒学生真情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体态语的运用通常行之有效。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脸部表情是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一个眼神往往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一个手势会使学生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课, 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 一个幽默能化解师生之间的隔阂。因此, 当学生由于开小差而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 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去心理暗示, 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譬如:在一次上课的时候, 我惊讶地发现一贯很优秀的班长竟然无精打采地呆坐在教室里, 回答问题时甚至语无伦次。原来她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走麦城”了, 此时我不但没有去批评她, 反而给予一种鼓励的目光。她立竿见影地纠正了萎靡不振的状态, 结果在期末考试中又重振了雄风。

上一篇:中国诗词下一篇: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