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效性课堂(精选12篇)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1
摘要:社会在飞速发展, 科技在日益进步, 对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做得更彻底, 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小学需要更多的重视。对于小学教学来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首要任务, 所以必须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本文就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途径做出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与教学质量有直接联系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特定教学价值的课程,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学生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具有非常重大的教学意义。在小学信息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还要注意课程是否能顺利有效的开展, 整个课程是否达到了最大效率, 如何让课堂的实效性提高, 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小学信息教学的实效性都是需要信息教育工作者来共同探讨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 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实践教学,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摸索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能力自我进步, 这些都是可以在实践课堂中得到有效体现的。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是关键的,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又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下, 首先要适应的就是新课改带来的新一代教学模式, 以素质教育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已经普及到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之中, 信息技术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 培养出学习关于信息技术的良好素质。当今的社会在蓬勃发展, 社会进步的脚步在逐渐加快, 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越来越明显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在教育界中逐渐受到了更大的认可和重视,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就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的生活更深入人心, 信息教育也不是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条件下进行, 教学的环境和设备都有了巨大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教学范围越来越广,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逐渐的更加多元化。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方面就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关于实效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信息技术的考试内容不伦不类, 是以笔试模式完成, 学生甚至不会使用信息技术但可以背书来完成考试, 这样就失去了信息教学的真实价值和意义。还有许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不重视, 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采用“放羊式”教学, 不管不问只要上够课时就行, 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更没有实效性可言了。还有目前一大部分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要求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 以上这些都是完全没有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可言的。
二、研究措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
1. 加大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和投资力度。
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依旧是资源贫乏状态, 一个村里只有少数几台电脑甚至没有电脑的现象依旧很普遍, 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必须让学校的学生增加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从电脑操作中学习到真正的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设备贫乏的情况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来想办法解决, 教育工作者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也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课程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实践学习的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
2.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采用陈旧的一言堂模式, 这样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强制灌输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也不够重视, 需要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实价值。课堂的有效性在这样的观念中是很难提高的, 所以要想提高信息技术实效性必须先改善教师的传统理念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
3. 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景设置和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灌输和只抓学生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对的, 首先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学习到正确的理论知识不仅要会默念还需要理解和实践操作, 所以信息技术课堂的重点在于教学实践, 而不是理论灌输。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正确融入到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去, 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去掌握熟悉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课堂的情景模拟, 通过教学情景的模拟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融进课程中, 尽快熟悉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提高热情,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4.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其实质是对于实践内容的熟悉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能力, 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能力, 让学生在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中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达到饱和状态, 体验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 学到正确、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内容。
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是自从新课改以来一直在教育工作者口中谈论的重要话题, 对于信息技术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的探索一直处在高峰阶段, 对于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性的途径在上文中只提到了一部分, 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在探索中进步, 逐渐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具有真实的价值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的研究, 让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研究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刘学浩.谈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12) .
[2]朱伟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3) .
[3]程亚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学周刊, 2012, (29) .
[4]徐子国.关于对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分析和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6) .
[5]李丰叶.自信兴趣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忽视的三个方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06) .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2
【文章摘要】:小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这种“喜欢”在小说课堂中却夭折了,这让我们伤心之余,不断反思如何让我们的小说课堂变得更有效。多媒体的高速发展和它本身的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综合性等优点,不禁让我尝试着把它引入小说课堂,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趣味的情境、多样的情节、形象的人物和自主的主题这五个方面来探究借助多媒体辅助构建实效的小说课堂。
【关键词】:小说课堂 多媒体 情境 情节 人物 主题
精彩纷呈的小说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无论是经典传世的情节,感人肺腑的语言,还是鲜活丰满的人物,都无不蕴涵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剖析,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精神与思想:或爱国忧民、或淡泊名利、或满腔悲愤、或渴望自由、或歌颂英雄、或鞭挞奸佞„„因此,我们的小说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读小说,更要品小说。这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操、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
但实际上,现阶段的小说课堂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尴尬——学生喜爱读小说,却讨厌学小说。在小说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小说情节一知半解,对小说人物漠不关心,对主题探究可有可无,对作者认识前听后忘„„有时甚至会出现老师在课堂讲评小说, 而学生却在下面偷偷地看课外小说。这一个个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对传统的重讲授,重灌输,肢解小说,硬挖强记的小说教学模式产生了严重的疲沓心理, 甚至是逆反心理。
为了打开这种僵局,笔者尝试在保持小说课堂语文性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可以进行综合处理的优点,打破传统的僵化的小说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拓宽小说课堂的广度与深度,丰富小说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构建更为实效的小说课堂。
一、小说情境的营造更富趣味性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小说精彩易懂,但由于它内容丰富,情感强烈,思想深刻,所以这造成了小说教与学的难驾驭,这直接导致了小说课堂的低效沉闷。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那不妨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情境的辅助下让小说的情节、人物立体的呈现出来,重新焕起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在学习《社戏》时,由于“社戏”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在小说的开篇,用一组社戏的图片抓住学生的眼睛,独特的人物、独特的服装、独特的表演形式更契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让他们对迅哥儿所看的社戏也兴趣满满。带着这种好奇和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去探究迅哥儿为什么想去看社戏?今天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在迅哥儿看来这是一场最精彩的社戏呢?„„在他们不断地寻找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也自然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社戏》中有一段江南水乡的描写,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江南但早已不见如此美丽梦幻的景色了。作者可以用文字把这无形的美丽记录在纸上,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下他所读到的这一幅江南夜景。多媒体则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成就感,把他们描绘的画面呈现出来。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语文的满足感。
小说课堂不能为了追求文章的语文性,只关注课文的朗读、句子的赏析、字词的品味、人物的分析、主题的探究等,这只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丧失吸引力。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即使老师上课再有激情,对文章把握再到位,对人物解读再全面,对主题研究再到位,缺少学生参与,学习效果也只能事倍功半吧。所以在我们设计课堂时,要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情境,赢得了学生的关注度我们的小说课堂才能成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不妨把这作为我们创设小说情境的一条原则,既让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小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小说课堂的趣味性,又不让多媒体越庖代俎,转移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小说情节的复述更为多样性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充满奇趣的情节是小说的最吸引学生的地方,也是学生相对容易掌握的一个内容。对于小说,要深入解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深意,熟悉情节就是一个基础。所以在我们的小说课堂中有意或是无意都会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这就造成了一些后遗症:一是由于小说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所以内容非常丰富,学生概括起来随性而至;二是小说特定的时代性和代表性,有时让学生因不理解而失去兴趣;三是由于这个问题的重复率过高,造成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懈怠和厌烦的心理。
对此我利用多媒体高度的形象性、呈现性和信息性的长处,尝试改进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学习。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采用了看图说话的形式,截取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把故事复述出来。如范进发疯这段故事,我截取了邻居报喜、范进晕厥、范进跌倒、众人商议、请胡屠户、打醒范进这几幅画面,这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在比赛中故事情节自然而然的被学生概述了出来,而且学生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社戏》时,则采用了选词填空的形式。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张表格,分成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心情几个纵向,让学生阅读之后选择词语完成一个横向的填空。阅读、填空、讨论、修改后大家一起完成了这张表格,在填表过程中,大家把这当作了一个游戏,参与都很积极。同时,我在填表时有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而保持了小说结构的清晰、情节的发展、故事的完整。
所以,为了让学生喜爱读小说,对故事情节产生浓厚兴趣,留下深刻记忆,我们要借助多媒体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呈现地更为直观、立体和精彩。
三、小说人物的解读更添形象性
经典小说塑造的人物无一不是丰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其人物形象是特定社会中的人物缩影,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小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生由于缺乏社会体验,缺少阅读体会,在人物的把握上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我们一直要求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由于学习的难度和学习方法的单一,就造成学生或是不能把人物从文字中凸现出来,或是对人物的错误解读,或是失去了对人物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对人物产生好奇并沉浸其中,我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的一些尝试。学习《孔乙己》时,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场,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播放了视频,借助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服装、道具、氛围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对这个人物可笑的形象、可笑的言行举止产生深刻印象,看完后让学生结合文本来谈谈这个人物为什么会如此可笑?作者为了塑造孔乙己,进行了多组对比,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一读,二比,三概括。借助多媒体,我先把对比的内容同时展现在图片上,比如孔乙己的前后两次形象,我选择两幅图片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对学生形成视觉刺激,通过最简单的游戏——找不同,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对人物进行了分析。接着回到文本,学生自觉对人物的特点和变化加大了关注度,也对人物的解读充满了兴趣。这种方法同时可用到孔乙己和短衣帮的对比,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
学习《变色龙》时,在阅读文本之后,我选取了奥楚蔑洛夫“变”时的几幅插图,插图选择上特点选择了漫画式的图片,把奥楚蔑洛夫的趾高气扬、奴颜婢膝、拍马逢迎等的表情夸张的展示出来,在学生哈哈大笑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了深刻到位的点评,学生自己在点评中把这个人物形象和他的本质挖掘出来。
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可以实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人物,进入人物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
四、小说主题的探究更加自主性
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 那么主题便是小说的灵魂了。因此作者创作小说的意图是隐含在作品中的,是通过林林总总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活动曲折地表现出来的,这无形之中为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个的障碍,有小说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复杂,时代背景的特殊,作者经历的坎坷等等,要降低学生解决这些障碍过程中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的小说课堂可以发挥一下多媒体的音像视听效应,信息搜索和共享功能。《孔乙己》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小说,这也意味着它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争取学生对它的喜爱,我采用了双管齐下的方法——既安排学生观看“孔乙己”的表演视频,又收集小说的背景、名家评论以及作者的经历进行共享。这些安排在小说课堂的最后出现,在保证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前提下,加强了小说的整体性,资料的丰富性,为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降低了难度,帮助他们在积极地状态下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了深层次的谈话,主题也在他们主动学习中自然地生成了。在学习《变色龙》时,为了帮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特殊的背景、夸张的人物等有更多的了解,借助多媒体我们一起分享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戴假面具的人》。通过阅读学生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广大人民的麻木、庸俗、愚昧,统治阶级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成性等小说隐含信息有了更为充分分认识,在与作者的多次对话中听到了作者的心声。
小说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文本的解读、学生的探究、自我的感悟仍应是课堂的基本,多媒体在小说课堂中起到的应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过分注重动画、色彩、音响等效果, 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冲淡主题, 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为了提高小说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反思、不断进取,既要借助多媒体使小说课堂活起来,同时也要清醒地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用得点到即止,用得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3
关键词:初等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快乐学习;实效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29-01
近年来,科技发展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也需要做得更彻底。小学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学习生涯的起步和奠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快乐学习法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其有效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思维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实践性的研究结论和创新措施。
一、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理论基础
1、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于刚刚入门的小学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在这个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快速进步的时代,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仅仅教会现在的小学生如何熟练地对一些基本的现代化软件进行运用,还教会了小学生如何去简单的获取信息,自主对信息进行辨别。因此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理论基础就变得至关重要。
2、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意义
加强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而采用不同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强信息技术的教育质量,促进初等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育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特征愈加明显。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能有效增强教育理念的更新,加速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质量提高。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注重保持教育信息的实效性,确保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及时更新,使得小学教育相关资料数据保持在较前沿的发展领域。
3、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方式
可以运用探究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知识点进行分层剖析整合,从不同角度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传授,从而使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背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信息技术获得的方法,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学习能力。
二、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情境学习,通过模仿学习是发生于特定情境之中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在适当的情境演示中,讲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在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以苏教版的《复制粘贴图形》这课为例,在教师了解学情、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将课文内容与网上正流行的一款名叫《植物大战僵尸》的小游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设计。设计如下的情景:
教师:大家都玩过植物大战僵尸吧?喜欢玩吗?
学生:玩过,喜欢。
教师:这一天,僵尸队伍里来了三个新成员,他们迫不及待想加入进来了。你有办法把它们移动到队伍中去吗?
(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顺利提出利用“选定”工具进行移动,教师在肯定其想法后学生进行集体的尝试)
教师: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可能回答,将把1号僵尸移动进去了以后,发现后面有白色的背景,不和谐。或者是在利用“选定”工具选定2号僵尸的时候,把3号僵尸的上半部分也选进去了,等等问题。
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进行课堂的正式引入,向学生介绍“裁剪”这一工具的应用 ,以及如何对透明背景进行设置。利用这款受欢迎的小游戏来提高课堂内容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快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也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高度的达成。
三、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有效途径
1、把握课堂气氛,注意交流互动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都师生进行互相交流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根据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各阶段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课堂科技含量
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大了资金投入,为各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闭路电视联网,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一些最新的教学咨询,并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既保证了小学课堂信息技术实效性,使信息技术切实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做出贡献,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充分提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它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术,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并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年龄普遍爱听故事、爱玩游戏的心态,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一些游戏或故事的情节发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根据教材上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思维发散,由此进行诱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真正进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同时,在素材选择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考虑故事的实用性,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故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科技发展益进步,我国的信息技
术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也需要做得更彻底。信息技术于刚刚入门的小学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随着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时效性的学习贯彻在初等教育科研生活中,最大程度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成为现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问题。此次研究通过对教育和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探讨,合理的提出正确发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 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第9期
[2] 龙丽嫦.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05.15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4
一、语文生本课堂的特质
(一) 关注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本课堂下学习目标关注的主体是学生, 不再是教师。是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对知识的逐渐掌握, 能力的不断提升, 情感的不断升华, 而不是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秀。贯彻“生本”精神, 课堂呈现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三维的角度,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 学习目标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 而是教师出示明确的学习要求后, 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以达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 学习目标要分清是一个单元的还是一个课时的, 不能一篇课文用一个学习目标。
(二) 关注学习方法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一般而言,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生本课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是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 课前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必然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关注点。课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生成来反思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没有达到, 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总之,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习方法和目标达成的关联度。
(三) 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境和帮助
生本课堂强调以人为本, 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眼光从几个“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尤其要尊重、帮助、引导学困生。学生在校时间六年, 和教师、同伴接触的时间最长, 在语文生本课堂上教师积极地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学困生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并在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为学困生的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学习上的困难, 教师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 有的放矢, 激发学习动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争取不让每一位学困生落后。
二、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往往建立在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教学模式上, 基于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上下关系, 教师在年龄、学识、职业身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牵制了师生交往中的话语权, 学生变成了低下与顺从的受动体, 学生的思想被压抑, 情感被忽视, 需求未能满足, 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根据生本教育理论,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善于根据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规律, 使教学模式从知识的被动接受与灌输转变为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主动学习, 使教师的权威式教学变成交流式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 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 从而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如我们在教授《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写人间的街市而写天上的街市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全班分组讨论, 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前提下课堂鲜活的动态生成。
(二) 精心策划前置性学习内容, 造就生本语文课堂的精彩
为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生本教育, 做好课前准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前置性作业, 引导学生提前学习, 促使学生多接触教材, 并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多种渠道去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并将其积累整理, 以便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思维清晰, 小组合作协调, 且发言积极踊跃, 非常自信,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样更有利于引发每个学生的思维, 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三) 注重分层教学的利用
生本课堂就是强调学生的本位思想, 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不同,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需要更为深刻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其学习要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本位能力,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常规的课堂内容也无法接受, 这就造成学生本位理念无法发挥。为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生本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实际的学习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四) 立足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主张以生为本, 自主建构, 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充分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挖掘学习潜能,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一种“兵教兵”的学习模式, 从而在自由开放又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学习的意义,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小组内分享表达, 将自己的问题、疑惑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从而实现生生互学互教, 使自学效果进一步巩固。生本课堂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合作, 也包含课前的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任务, 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 让小组组员根据要求预习, 完成前置性练习, 并将未能理解的问题及知识点记录下来, 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要保证每位组员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应该积极利用生本课堂, 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教师利用生本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以此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新课标提出之后, 各种教学理念不断出现, 生本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本课题是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法,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解脱。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果利用生本课题必然会进一步地促进其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从生本角度来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课堂,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晔.浅谈“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 (4) :194.
论如何构建高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5
一、目前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目前,虽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的普遍认可,小学数学教学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数学教学方法似乎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越老越讨厌数学课。在长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把小学生当孩子,根本忽视小孩子的思维,完全按照自己那一套机械的进行教学,教师没有将学生看成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之中的主体,而是单独按照教师的意思进行教学,造成师生在数学课堂之中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学缺乏趣味性等等,从而导致课堂的效率较低。
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六)、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三、构建高效性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 理论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学到了方法,也切身体会到了研究的必要性,我认识到课堂要实现高效,作为教师,一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要注重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三是教师要认真编制学案,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生教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积累,我们的理论修养得到了提高,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他为后面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 课堂实践,提高了教学水平。
扎实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指导了我的课堂教学。从研修活动开始,我就认真按照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去指导我的教学设计。并在实践、学习、总结、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课堂中我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创设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不断体会、不断反思、不断感悟,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四、结论
构建高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多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的影响,更新观念,要把我们的收获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增添课堂上的乐趣,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新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当然我的这些想法都还只是一个设想,需要我们再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思考和改进,才能构建出一个高 效、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
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构建生活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篇6
一、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教材,开展好“课堂探究”
新教材的设置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新的内容的前面都设置了“课堂探究”,每一个单元结束都有 “综合探究”。这些探究活动往往都是取材于现实中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经济生活》中,从学生天天都见到的商品到货币,讲到价格和价值,讲到消费和消费观,然后从消费追溯到生产,引出经济制度,讲到劳动和经营、劳动者和企业,再讲收入和分配,税收和依法纳税,最后专门用一个单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单元综合探究中,设置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互动交流中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
(二)取材于现实,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要求政治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还需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给高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脱离了教材“前言”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最经关注比较多的国际国内的大事,很多学生都谈到了马航失联客机MH370,韩国客轮沉没,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公司,谈到了甲型H7N9,还有中国股市的变幻莫测,本地的房地产业,中国的蛋价“不蛋定”等等,大家畅所欲言,现实生活中的最新事件、巧妙的课堂设计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课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的特点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说到信用卡的申领和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时,我专门组织了10个学生课后分别去几大银行去咨询工作人员,然后回到班级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捕捉材料,然后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生活的鲜活和生动。
三、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效
(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治课教学新思路,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生活化教学在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架设了桥梁,经济生活告诉学生如何驾驭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使学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生活也使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教师在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化教学中,感受着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法律等各个模块知识理性思考的意义,领会到知识的价值。
读写巧妙结合 构建实效语文课堂 篇7
一、用心引导仿着写
小学生初学作文, 离不开范文仿写。仿写犹如书法临摹, 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 去填充新的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相机进行仿写便是常用的且极有实效的练笔方法。当然, 仿写练笔不能照抄照搬, 要活学活用, 仿中求变, 仿中创新, “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
如教学《早》一文, 当阅读到第二段介绍三味书屋陈设的文字时, 可这样指导学生练笔:按方位为序, 写写自己的小房间。我的卧室向南, 阳光充足, 而且冬暖夏凉。我的床在窗边, 这样晚上可以看星星, 看月亮, 欣赏夜间美景。我的书柜在窗的对面, 里面摆放了很多我喜欢看的书籍, 书柜旁边便是卧室的门, 上面挂着今年的日历。门的左边是一架妈妈为我买的小钢琴, 右边是电脑桌, 桌上摆放着心爱的电脑和美丽的君子兰。
学生依托文本的语言, 结合自己的体会, “辞以情发”, 诉诸文字, 既有“课”的影子, 又是独特的“创造”, 这些鲜活灵动的语言, 源于头脑中“库存”的语言与文本中语言的撞击、匹配与融合。
二、变换文体练习写
小学生接触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小说、日记、书信、童话、寓言、剧本等, 把同一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就是文体转换。这种转换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它要求学生既要忠于原文, 又要超越原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提炼。因此, 要求较高, 难度较大, 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种文体转换的写作训练。如:学习《古诗两首》后, 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将其改写成一则故事或短文;学习《负荆请罪》、《三顾茅庐》后, 又可指导学生把这这些课文改编成形式新颖的课本剧;学习《詹天佑》、《大禹治水》等课文后, 让学生为詹天佑、大禹这些杰出的人物拟写“颁奖词”……这种文体变换的写作训练, 建立在读懂课文大意, 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之上, 写作素材来源于课文, 学生往往感到有话可说, 兴趣较高, 乐于动笔, 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精彩文章。
三、发挥想象拓展写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或附有插图, 或语言凝练, 或悬念迭起, 叙写留有余地, 言尽而意犹, 这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最好契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这些内容, 适当地引导、点拨, 激起学生的练笔兴趣,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合理地进行推测、构思, 以小练笔的形式对课文插图进行观察描写, 对课文中的悬念或“空白”处加以拓展补充。
如《秦兵马俑》一课, 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阅读, 学生体会到观察角度不同, 心理体验就不同, 运用的表达方法也不一样。以下教学片断, 着重引导学生凭借阅读积累, 发挥想象, 对秦兵马俑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生仔细观察了插图, 展开了合理想象, 神绪飞扬, 发言踊跃, 表达流畅。有一学生这样描写:仔细端详秦兵马俑, 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战胜对手;有的低头思索, 好像在暗下决心, 誓为秦国统一作殊死搏斗;有的整装待发, 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 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通过想象练笔, 学生既掌握了文章内容, 又在说与写的过程中领悟了描写的方法, 学会了创新, 说话与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多维贯通提素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发展、站在课程的高度来洞察我们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教学的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的理念。读与写相融合, 个体才能协调发展, 促进学习者整体的提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开拓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在生活的世界中积累写作素材, 运用实践, 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师应把握好读写结合的点, 让读写结合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首先, 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向学生推介一些名家名篇,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比如, 教学《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后, 我向学生推荐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学习《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几篇课文后, 和学生一起到学校图书室读一读《上下五千年》。其次,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及时写读书笔记, 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汇报活动, 展示个体的阅读成果。再次, 构建良好的家校交流平台, 倡导亲子共读, 围绕同一个阅读篇目, 畅谈收获。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8
一、有效的理念引领, 掌握“生本”课堂实践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本教育, 构建生本课堂, 我校教师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的学习, 学习了生本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为学校顺利实施生本教育、实现教师理念转变、实现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回校后, 外出参加学习的教师立即向全体教师汇报了学习考察收获, 并制定了学校“构建生本课堂实施方案”, 举行了“生本课堂构建”启动仪式。另外, 我校采取推荐文章、印发资料、读书学习、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 学习、了解生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 并进行了“生本教育”理论知识测试活动。学校投资为每个教师购买了林华民教授的《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等书, 并采取措施强化教师学习交流, 从而引发全校“生本”教育的大思考、大行动, 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把学生放在一切教育策略的首位。把师本教育转化为生本教育, 让学生真正处在自主的状态中,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激发, 他们的天性得到发展, 他们的生命得到激扬。
二、有效的实施策略, 促进了“生本”课堂的构建
生本课堂鼓励学生先学, 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 直至不教而教。学生先学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 以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前小预习报告”或“课前小研究”为主;以学定教就是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少教多学就是教师引导点拨, 大部分时间是学生交流、讨论、探究、争辩的过程;不教而教就是学生自觉自悟的过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交流、教师帮扶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来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突出以生为本、教师点拨的教学方式, 已经逐步形成“个体学、小组学、班内学、教师帮”四大环节的基本框架。
个体学———即前置性学习, 就是教师提前将要学习的内容框架设计成“课前小研究”或“课前小预习报告”印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广泛搜集资料, 进行自主学习。
小组学———即课堂上小组成员针对完成的小研究进行交流、补充, 交流后修改错误的。
班内学———就是小组成员展示, 由组长组织、主持, 人人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帮———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需要帮助, 并及时给予帮助。
这其中, 既有生生之间的合作, 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既有小组内的合作, 也有全班范围内的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正逐步成为我们生本课堂的精髓。
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 实际上学生预习的内容就是课堂上学习交流的内容, 学生怎样预习、预习什么要有方向。鉴于此, 科任教师要提前设计课前小预习或课前小研究, 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或自学、或查资料、或寻求同学、家长的帮助来完成预习。为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效, 我们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 使广大家长也了解生本课堂的构建是学校本学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内容, 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生本课堂教学中,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是中心环节, 也是重要环节, 分组状况直接影响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和小组汇报的质量, 因此学校根据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做法, 向全体教师印发了《小组分组指导意见》和《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意见》, 广大教师依据意见有效引导, 强化训练, 小组成员合理搭配, 组长轮流当, 人人都有分工、有职责、有事做、有话说。小组的学习效果决定着小组的荣辱, 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小组的主人,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集体观念大大增强了。另外, 各班级小组自行命名, 如:华光溢彩组、战无不胜组、文武双全组、勇往直前组等等,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工作措施, 彰显生本课堂的有效性
学校以“理念保障、培养典型、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推进生本课堂的实施。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助推器。我校组织教师出示了生本课堂研讨课和新教师展示汇报课, 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发挥个人特长, 尝试模仿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我校还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参加听、评课活动, 探讨生本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 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为检验全校生本教育课堂实施情况, 我校进行了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并制定了生本教育课堂评价标准, 在课堂中要求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研究,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泛泛讲授, 而是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发言等方式,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和拓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从而达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为扎实推进“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研讨“自主、合作、探究”有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我校还举行了“生本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 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生本教育”的发展。同时, 我校还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通过“同课异构”“一课两研”的形式进行教学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展示及听、研活动, 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本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依据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理念进行教学, 每位教师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课堂, 发现问题, 及时补救
为使生本课堂的构建扎实有效, 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 反思在构建“生本”课堂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
1. 构建生本课堂, 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现在新教师、年轻教师接受得快, 中年教师也在积极参与, 但老年教师、综合课程教师相对来说行动迟缓, 使得生本课堂的构建步调不一致、不协调。
2. 学生情况参差不齐, 家长素质高低差别很大, 虽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 家长的配合仍不到位。
3. 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尚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在的生本教育要求学生经常查资料, 作充分的预习。很多学生没课外资料, 没有电脑, 高质量的预习报告与知识的拓展很难实现, 很多学生只能凭空想象。
4.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争辩的意识亟待加强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自信和独到的见解。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构建 篇9
一、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合理实施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方,但无定法”,关键是教学方法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材施教是重点。在新课改视野下,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借鉴和选用的方法。行为导向教学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其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模拟教学,即以人为创造某种与社会交往仿真的情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或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基地或人造情境的模拟实践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案例教学,即借助于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三是项目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并逐步培养出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四是角色扮演,即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角色扮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行为导向教学在应用时要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式。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要尽其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原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兴趣的缺失也正是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困境的最根本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组织常规的教学时,可开展各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对某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长处,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目标,使学生在从事该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展,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动,可以说是职高生的天性和共同特点,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上课时“活动”就很多,在上课过程中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所爱。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师的讲解和各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适应教学的新任务与要求
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独立,适应工作与社会的要求,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要以此为目标。不过,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应是首选。当然,职高的考试机制和职高的教学内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环境来达到改革的目的,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职高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学生愿意“看”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训练其阅读能力;在学生愿意“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与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编一篇记叙文,不如让其学会写收据、会议记录等;与其让学生头晕目眩地背诵一篇文言文,不如让其轻松地上节语言交际训练课,学会“说话”。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10
1. 创设地理情境, 诱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被激发和唤醒。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习惯性接受灌输式教育, 自主探究意识并不是很强。为此, 教师需要以地理情境为兴趣带动点, 以情境带动学生情绪体验, 进而设计相关的情境问题, 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一课时, 教师创设直观的地理情境, 成功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 交通工具不断发展变化,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变化,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教师依次呈现如下相关图片:从步行—马车时期到火车—电车时期, 然后到汽车时期, 最后到高速公路时期, 每一个时期的交通工具都有所不同, 都留有时代的烙印。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这些图片情境调动起来。紧接着,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你认为是什么推动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对城市形态有何影响?此时,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讨论中不断浓厚起来, 从而将地理课堂气氛逐渐推向高潮。由此可见, 学生的探究兴趣的诱发与带动在以“探”为中心的课堂尤为重要。
2. 设计合理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简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那么简单。其中, 问题设计得如何对学生的探究激情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结合学生地理认知水平, 设计科学合理、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 以全面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能放任不管, 而应合理引导、变换角色、参与探究、引导探究, 保证探究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递进式的探究问题,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基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基础上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图片, 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分组探究如下问题: (1) 请根据大屏幕图片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 你认为这个地方工业地域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 你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会带动哪些部门的兴起?他们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 (4) 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负面问题?
这些探究问题难易程度逐层推进,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分组探究问题的答案。而在探究时, 教师不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与学生的探究, 帮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
3. 引导解疑验证, 完善学生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设计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还必须引导学生解疑验证, 给予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不断完善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验证,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 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如下: (1)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人口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 怎么样才能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
针对以上探究问题,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逐步解决疑问, 逐层验证, 完善探究。如针对问题 (1) , 学生需要合作探究, 列出人口问题, 如:人口众多, 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而根据这些问题, 再提出策略, 如:计划生育、禁止人工选择性别、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根据列出的问题与措施, 学生再深入探究是否全面, 又应该如何展示这一探究成果, 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而教师也需要在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时, 给予即时评价, 以达到激励、启发的目的。
4. 设计实践活动, 延伸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不应局限于高中地理课堂。为了满足学生深层次的地理学习需求, 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深入探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以全面延伸地理课堂探究, 促进学生发展。当然, 在设计地理探究活动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地理发展需求等综合设计, 以全面带动学生的课后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展开探究, 取得很好的效果。本课的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为了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水土流失就在身边, 教师设计如下实践活动:请以小组合作为例, 探究所在地区哪里有水土流失的情况。同时, 利用所学的地理学知识分析本地水土流失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并且结合本地实际, 提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可行性方法与策略。这样一来, 教师将实践活动定位于本地, 引导学生以走访调查形式展开探究活动, 深入本地, 从而真正深化对治理水土流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理解。
构建实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实效课堂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6-02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之前,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中不受学校和家长重视的学科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学科教学也引起了重视,由此对课堂的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努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益,构建一个有实效的科学课堂,也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科学教师长远的任务。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经过多次的教学研究,对此笔者有自己的所想所获。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电和磁》一课为例,从如何安排实验指导,如何安排实验活动,如何优化实验材料,如何整理对比实验数据等几个方面略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程中如何提升实效教学。
一、贯穿结合“科学史”,用科学味提高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动机。而探究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在没有了路标后,还有能找到路的能力”。本课就可以利用特定的“科学史”,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更有趣味。
作为一节单元起始课,应起到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等单元起始教学任务的作用。纵观本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学生在已学习了四下“电”单元和三下“磁铁”单元,对“电”和“磁”都有了较深入地探索。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电磁铁有所耳闻,却不清楚两者的联系在科学发展史中被发现的偶然性及原理。在多次教学研究后发现,笔者发现利用本课教学结合科学史,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进入到科学发展史,带着科学历史故事学习。如导入部分可采用讲述“电”和“磁”各自的“科学发展史”,勾起六年级学生对三、四年级科学知识的学习记忆,并对电和磁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产生思维碰撞。通过验证奥斯特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的实验作为教学重点开始,在验证完奥斯特的实验后,让学生了解奥斯特为确定通电导线产生的是何种能量所进行长期探究的实验历程。不断的用科学史来吸引学生,并结合“通电线圈和小磁针”教学环节让学生帮奥斯特探究思考增强通电导线磁力的多种方法。
二、优化安排“实验材料”,提升实验活动实效
许多科学课,往往由几个实验架构起来。本课的前一教学环节为重演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验证性实验,而后一环节为如何增加小磁针偏转角度的探究性实验。
笔者在多次教学中发现本课的实验材料虽然是一些简单的电路套件,分别由小灯泡、灯座、开关、电池、电池盒、导线等组成,但是不同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效度。笔者在灯座的选择上发现实验室的灯座主要有两类,分别是卡扣式灯座和螺旋式灯座。卡扣式灯座,在几次教学中发现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等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产生外因式干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螺旋式灯座不易产生这种现象。
在开关的选择,由于本课的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等多个实验都是短路实验,普通单刀式开关学生不容易操控电路的通断,长时间短路进行观察研究也与安全教育相悖,有些小组还容易观察后忘了断开电路,形成隐患。故可选择按压式电键,使学生在按压电键能清楚观察实验现象,而后又能立即断开短路,让实验更加安全。
导线的选择在本课中最为关键。笔者在几次教学中发现如选择普通粗铜导线,由于导线较粗也较软,在探究如何增加小磁针偏转角度的实验中通电线圈实验,学生绕好的线圈很容易松散,不利于初次接触此实验的学生上手操作,影响课堂实效。这种导线里面含单根粗铜丝,较硬很容易定型,方便学生缠绕线圈,为学生初次操作并成功绕制线圈节约课堂时间提供了保障;网线中的导线很细,绕5圈左右线圈,学生也很方便拿捏,也可让指南针很容易平放在线圈上,便于实验操作。
以上材料的合理化安排,排除课堂的非人为因素,能有效提高实验的效度。
三、实验表格“全员设计”,提高探究参与度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的弊端,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并不均衡。一些教师为方便课堂教学管理,往往会在小组内安排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具体工作,具体合作探究实验前缺少操作分工讨论,被原安排所束缚,形成思维定势。实验中由一两个活跃学生成为操作员,“全权包办”所有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沦为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并未让整个小组得到提高,存在弊端。
笔者认为本课中的第一个验证性实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是本课的重点,安排充足时间,让四人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操作中,而不是成为一名“看客”,是提高科学素养的直接手段。在实验表中可利用研究员和裁判员的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带着任务并动手参与到科学课堂实验中,特别是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也能动手操作,获得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运用“全员式”实验操作设计,长此以往,小组合作探究将不会再现一场场的“独角戏”,切实提高每一位同学的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激情、自主学习的成就感都将有助于每一位同学养成良好的操作和分析的习惯。
四、直观呈现整理数据,上浮实验成果实效
许多科学课在小组探究活动后都会得到具体数据,一些教师会对数据进行模糊概括,指向预设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只要用较简单的方法就可将学生数据进行整理呈现。PPT2007中就有此项功能,在课件制作中只要插入图表,就可选择条形统计图、饼性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按照实际实验结果类型教师可选择合适本课实验数据的图表进行统计。在实验后将各组学生的数据进行输入,可对各组学生的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与对比。在本课中亦可如此,如在“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短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等实验后让每组学生代表将研究数据填入图表的Excel数据表单中,将各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利用直观图表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把解释数据看成是他们科学活动整体的一部分。不同小组的不同研究,通过这样的数据整合,学生发现增加电池数量,线圈,短路都能增加通电导线的磁力,在多种条件结合情况下,能让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将非常清晰的观察到各组实验数据中不同方法所呈现的“增加磁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更具直观性。如图。
一节贯穿科学史的科学课,会让这四十分钟都具备科学“生命力”;实验材料的优化选择,实验表的全员设计能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具效度。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科学课堂的目标落实的更踏实,使学生学习的更加有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应是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让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更有实效,促进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是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构建实效性课堂 篇12
数学教学的三个方面:数学课前预习、数学课堂活动、数学课后活动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这三方面度过的, 其中课堂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 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 数学课前预习和课后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教学中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 其实这两方面也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延续, 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中尤其重要。
有效数学教学反面是低效或无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低效通常来自两个方面: (1) 是数学教学三方面的备课过程中的认识问题, 包括对教材理解不深刻、对学生实际情况把握不到位、对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等, 这是制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2) 是数学教学三方面实施过程中的低效运作, 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 或者“预设味”过重,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实施有效教学方策, 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1. 打造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预习的必要性是:通过预习, 在听课时就有所选择, 可以克服盲目被动。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 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难问题, 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自己在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从而把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学的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听课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 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
(1) 设置预习提纲、提高预习效果。教师通过预习提纲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 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 要深入浅出, 体现点拨性, 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 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先易后难;先单一, 再综合。还要强调应用新课中的方法, 设置一些必须走新路的问题, 逼迫学生采用新的方法。对于后进生要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 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 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 便于进一步确定授课时教学时间的分配, 便于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多花时间讲解。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 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
(2) 建立候课制、提高课堂效率。候课制, 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 老师提前到教室好处很多:可以准备上课所需图形, 可以统阅教案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教学全局, 可以提醒某些同学上课要专注, 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学生提前交流, 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交流作业情况, 可以交流学生讨论的话题, 更主要的还可以从学生交流的话题中抓取素材从而运用于课堂, 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2. 打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这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
(1)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题, 这些情境新颖的应用题,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创设人文化的情境。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比较注重记、练等方面的训练, 形成了重科学教育, 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多数学生害怕数学, 同时也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 排斥数学学习。有效性教学注重人文性, 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用“数学书写的人生格言”, 介绍名人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妙;“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介绍”, 则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些创设了人文化的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开阔视野, 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3) 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趣味性的情境创设, 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 具有吸引力, 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如学习“等可能事件”时, 让学生“掷骰子”“抛硬币”, 在一次、二次……多次的游戏中寻求规律, 探求新知,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认知冲突,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探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点, 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 在考虑好学习目标确立、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 更要考虑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 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 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3) 开展探究性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定义、定理、公式的探究性教学, 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以及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特别是对例题、习题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特点。
充分利用习题、例题变式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 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外活动
(1) 定期召开数学班会课。每个阶段数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有所不同, 每一学期开学和半学期考试前后都要进行一节课的数学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向全体学生介绍本学期教材全局及特点, 介绍本学期学习的主要任务, 学习的注意事项及学习策略。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方法交流, 同学有方法疑问的, 现场由他们或老师解答, 成绩一般的同学进行新的学习计划及措施的公布, 最后针对全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找出解决办法。
(2) 办好数学园地和反思版块。老师尽量不要大包大揽全部讲完、讲尽, 应适当留点悬念, 学生课后完成后在学习园地里寻找答案或反思自己的想法。努力办好数学学习园地, 使同学们习惯在学习园地里面获得新知, 获取数学课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得到了交流, 得到不同的激励, 这也算是一种强有力的氛围。
【构建实效性课堂】推荐阅读:
构建实效课堂07-06
高效课堂实效性06-17
提高课堂实效性10-02
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07-13
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07-26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9-05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09-22
如何增强课堂实效性呢07-03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8-03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