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024-09-22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精选7篇)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1

当下,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始终不能有效解决的一个问题, 学生、家长、老师都喊“累”, 有人戏言:“多少减负令, 都付笑谈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课堂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强调的是, 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 但主要集中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因此, 应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 提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更新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增强数学教师处理信息的素养,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如何轻负高质才有意义。笔者认为增强教学有效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本溯源, 培养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 兴趣对发展智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 那么他的学习就十分困难, 老师对他的教育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弄清其不爱学习的原因, 才能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法。丧失兴趣的原因大致有:1.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2.基础太差, 导致听课听不懂, 作业长期不做或者不会做, 最后形成了一个破罐子破摔的局面;3.同任课教师发生了矛盾, 或者不太喜欢某任课教师, 导致不学该教师所讲的内容;4.家庭环境或者班级环境、同学环境或者朋友环境的影响等。针对这种种原因, 宜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从根本上对学生予以转变, 否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生数学差,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数学不感兴趣, 长期形成恶性循环。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有了良好的开端, 就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数学教师, 不妨多思考一下如何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对于后进生, 教师还要多了解, 多挖掘他们的积极因素, 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相信他们也一定能学有所成。

二、巧设提问, 化解障碍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问题时, 应考虑学生生活的环境, 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才能够体现问题的价值, 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尽量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 这样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 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 激发探究欲望, 拓展探究空间。一个好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同时化解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障碍。

解应用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列方程解应用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第一个提问看似简单, 甚至感觉无提问的必要, 但实则非常巧妙, 因为提问得当可以减轻学生的惧怕心理, 增强学习的信心。接着, 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 在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的基础上, 构建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因此, 巧设提问, 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有效性。

三、语言幽默, 营造氛围

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有效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有效教师的首要条件。为此, 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科知识非常渊博,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特点, 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营造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幽默风趣, 让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 精神饱满, 富于激情。

学生喜欢幽默的教师。实际上, 我们每个教师, 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幽默的教师。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幽默。有些教师可能抱怨说, “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不会幽默的人, 你叫我如何在课堂上幽默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积累使自己变得幽默的材料。阅读有关幽默和笑话的书籍, 把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的记下来。另外, 多看优秀的小品、相声演员的表演, 可以向他们学习一些幽默的语言和方法。在生活中, 现实情景也可以生成许多幽默。在讲课过程中, 有时故意说几句错话, 写几个错字, 也可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缓和学生学习的紧张气氛,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清除疲劳感,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 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四、引导发现, 注重探究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 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倡导发现学习, 他认为发现学习, 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结构的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所以, 在教学中, 应该尽可能组织学生发现学习。例如, 笔者在教学生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 首先让学生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开始发现、探究, 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是 (n-2) ×180°。通过分图活动以及师生的共同探究,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及数学的转化思想。故此, 在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掌握知识发生的渊源,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发现学习的机会, 来培养他们探究的习惯。

五、精讲精练, 提高效果

“紧课内, 轻课外”是减负工作中人们常提的话题, 但“紧课内”不等于胡子眉毛一把抓, 不等于面面俱到;“轻课外”也不是不给学生练习做, 所以笔者认为精讲精练才能真正做到“紧课内, 轻课外”。

所谓精讲, 就是在全面把握知识的前提下, 注意详略得当,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讲主要是对概念、定理、例题、重要习题而言。教师要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 让学生在独立的思维活动中探求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定理的题设结论以及它们的变形和应用;积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另外, 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布置不同的巩固练习, 使他们学有所得, 不断进步。

以上几点是笔者就影响课堂教学的几个方面所得的一些体会。其实, 只要我们在教学上多下点工夫, 经常反思,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乐趣, 品尝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够高效率地开展起来, 而我们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实现轻负高质的愿望。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2

一、科学分组, 加强讨论组织性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如何进行分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中生有一定认知能力, 一些学生对于小组讨论不屑一顾, 即使表面上进行了讨论, 其实是应付公事。有些学生的确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也有一些学生成为听众, 讨论强度有限,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要在分组上做文章, 加强讨论组织管理。首先要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做组长, 这是讨论成败的重要因素;组员分配时, 要注意学生志趣相投的问题, 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学优生和学困生要搭配, 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要搭配, 男女生要搭配,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讨论效果。

合作小组不需要固定, 以免产生审美疲劳。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 最后要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等特点进行一个研讨, 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人讨论小组, 两个男生两个女生。首先是小组内再分工, 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先进行讨论, 总结出一份讨论结果, 然后男女生交换讨论结果, 对讨论结果进行再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学生很快就讨论得热火朝天, 根本不需要教师给出多少启发点拨。这个讨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 很显然是男女生互换讨论结果造成的。学生都有自尊心, 不想在异性面前丢丑, 讨论自然追求完美。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激发, 只有点燃学生兴趣点, 小组讨论才会顺利展开。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手法, 教师提出有讨论价值的思考题,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设计生动活泼教学活动, 这些措施都可以让课堂气氛灵动活泼起来。如果教师能够降低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 课堂讨论就会更自然, 师生、生生互动也会更充分。反之, 课堂教学气氛就是死水一潭, 启而不发促而不动。

在学习《长江三峡》时,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和微视频, 学生看得很轻松。等多媒体播放结束后, 我给出小组讨论问题:“长江三峡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具体要求:每个小组四个学生, 每人介绍一段内容, 讨论结束后在全班展示。根据刚才课件展示内容来介绍, 不能用原文句子, 也不可用译文。学生大多显出畏难情绪, 有学生抱怨:这个也不给用, 那个也不给用, 刚才又没有注意看课件, 这怎么办啊?我提示道:“现在小组做好分工, 咱们再来看一遍课件, 要看仔细了。”这次重播, 学生认真劲自然不用说, 小组讨论时, 大家也能够互相提醒, 讨论效果自然是大好。用电子视频课件来展示文本内容, 让学生凭借视觉观察来分析课文, 这本身就充满新鲜感。学生各种感知器官都调动起来了, 感知当然是全面的深刻的。

三、丰富形式, 体现讨论多样性

小组讨论除了自由发言还有很多形式,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由发言。丰富讨论方式,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小组主体演讲、轮流发言、小组辩论、对抗赛、互问互答、相互检查、分工协作等等, 都可以成为小组讨论的选项。高中生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 但好胜心依然很强, 开展辩论、对抗赛等活动, 都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小组讨论充分, 获得的认知也必定深刻。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一些讨论题目, 让小组长来抽取。当这些讨论题目公布时, 课堂炸开了锅。因为有些讨论问题并非是口头交流, 还有一些别样表现形式和要求。第一组的题目是:结合屈原生平, 说说文本中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第二组是:一个同学读原文, 一个学生读译文, 一个学生形态表演, 一个学生旁白。第三组:根据文章内容描绘屈原的外貌, 用简笔画形式展示出来。第四组:知识积累, 一问一答, 现场表演……当学生得知自己小组讨论问题后, 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开始讨论分工协作事项。课堂里研究气氛浓烈。教师在小组讨论形式方面做了大胆改革, 不仅要进行口头交流, 还要有形态表演, 这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很多学生会因为羞涩难以接受这种形式。且不说展示效果如何, 这种讨论经历已经让学生认知获得了洗礼。

四、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性

小组讨论不是自由活动, 更不是走过场, 教师要在讨论结束后搜集讨论成果。各个小组要将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启迪和触动。因此, 教师面对各个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要及时给予客观评价。不仅要肯定学生思维行动, 还要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用正面评价语言,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高中生对教师鼓励也很受用, 正面激励也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但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及评价语言的措辞。学生小组讨论中, 有些学生并不积极主动,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监督和观察, 发现其长处和进步, 及时跟进表扬。对于讨论效果显著的小组,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褒奖, 这对激励学生讨论热情有重要促进作用。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3

一、立足教材, 精心设计导学案

如今的中考政治试题越来越灵活多变, 试题在取材方面变得更加新颖、多样, 考察的重点不再是呆板的知识识记, 而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然而, 无论试题怎么变, 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 考察的根基依然是基础知识。经过观察我们会发现, 再新颖的题型、再别致的解题思路、再灵活的问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对于的原理、知识点。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在教学活动中, 导学案的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可以说, 导学案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在这第一步的教学活动中, 要紧紧抓住根本, 立足教材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能够扎实基础知识, 这样, 有了基础作为后盾, 在做题目的过程中,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 学生依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二、活化课堂教学形式

在以往的政治课堂教学中, 最常被教师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讲授式教学,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大大地弱化, 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这样, 就使得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没有机会得到实效的提升, 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活化课堂教学的形式,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 还要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引进一些其它的教学形式, 如探究式教学、自主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等。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这课的内容时, 就从时下比较热门的“手机诈骗短信”现象入手,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一下, 在生活中, 你曾经遭遇过哪些类似的诱惑?这些诱惑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当你面对这些诱惑时,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由于这个话题是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手机诈骗短信”开始导入, 因此, 对于学生而言, 这个话题相对来说比较具有吸引力。就这样, 由“手机诈骗短信”入手, 学生还联想到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其它的不良诱惑, 如上网的时候经常会从网页中跳出来的一些游戏邀请、一些中奖诈骗信息等, 大家纷纷在讨论中不断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样,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 学生得知了很多之前没有看过、没有听过的一些不良的诱惑, 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对付这些不良诱惑的招数。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但能够实效地扩大知识面, 同时, 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思路也变得更宽广, 进而实效提升了整个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放教学内容, 拓展知识面

教材是我们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政治课堂上, 围绕着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毋庸置疑。然而, 教材内容毕竟有限, 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相比, 教材知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把教学内容锁定在唯一的教材上, 势必会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进而影响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开放教学内容, 多搜集一些生活时政资料用以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例如, 为了在上课的时候有更多的教学素材, 笔者每天都坚持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 还会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时下的热点话题, 并做适当的记录, 这样, 有了这些日常的累积以后, 在上课的过程中, 很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教师就能够做到信手捏来, 从而实效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量。

总之,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努力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要努力实现开放化, 这样, 在开放的课堂之上, 学生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思维能力都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样, 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学习的就不再仅仅是课本上单调的知识点, 而是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翠平.初中政治课堂实效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学文摘杂志, 2012年第13期.

[2]李剑川.如何打造初中政治高效课堂[J].学周刊, 2012年21期.

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篇4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有效课堂策略的理论

根据加涅 (R.M.Gagne) 的学习分类、信息加工理论,有效教学策略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主动权。新教材输入量大,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然而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有限,对学生的接受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具体操作如下

(一)设计课堂提问。

1.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要有时代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具有时代性特点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丰富其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3.课堂提问要有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了解学生情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形成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4.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方向比方法重要,方法比努力重要。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出一些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在我的教学中,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两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1.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1)情感交流,引发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我想一个总是面带微笑,面容和蔼的英语老师比一个总板着脸,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表情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喜爱。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我相信,教师良好的品质和个性能促进交际教学中的默契配合。

(2)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真实的教学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在教比较级时,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同学的优点。例如, He is more careful than me.She is better at math than Iam.这样同学们就觉得很有趣, 也很快学会了比较级的用法。这样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3)激励学生,启发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激励,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强化欲望,扬长补短,以达到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激励为主,诲人不倦,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平时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能力。我教生词时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使他们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单词,效果特别理想。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抽签表演:我将全班分为四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在课堂上表扬对话,表演后师生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灵活运用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积极地参与评论,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主观投入性,激发师生双方充分发挥潜能,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相吻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晓玲.试析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 24.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篇5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 才能“乐学”。要使学生对各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迷恋上它, 教师就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生。如果教师讲课干巴巴的, 脸上毫无丰富的表情, 只求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学生肯定坐立不安、无精打采, 盼望着下课。所以, 教师必须采用种种灵活的形式, 吸引学生。教无定法, 教师授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胜枚举。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如老师教语文课, 要把语文当成各科的工具来上, 坚决不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方法来学习,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内、课外都不忘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渗透的活动有:小小朗诵赛、课前讲故事比赛、编字谜比赛、识字大王赛、课文表演赛、背诵古诗比赛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才能保护好学生身上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古人说:“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小学生更喜欢多样的激励方式, 如教师可以用“你回答得很棒, 你真是老师的知音, 你又得到一颗红五星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每次都会根据孩子的特点, 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语言来激励每一个孩子, 培养学生学习各科的兴趣, 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 没有它, 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生上课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更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 要学会倾听。

2、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思维是智慧的源泉, 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 所以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

3、当堂掌握, 弄清思路。知识的掌握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弄清思路, 就是把老师上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和过程理解清楚, 目的是培养学生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 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 他们特别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例如玩手、画画、想其他事情等。这样的教学, 效率肯定很低, 我们教师是绝对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是这样的状况, 我每次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 尽快地培养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于是我一直从倾听、合作这两个方面努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 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再生动或是学生有良好的天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习惯的培养是经过师生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的听课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6

一、新、旧联系,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获得某个新知识, 既是原有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又为进一步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西师版教材, 正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起跑线”, 提供冲刺的“跑道”, 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 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顺利跨越。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结构规律, 深入钻研教材,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类化, 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 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 “:”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 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 但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 通过灵活转换, 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50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 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5000=x:1000x=0.2 (千克)

用分数方法解:1000× (1/5000) =0.2 (千克)

用除法解:1000÷5000=0.2 (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小数比较大小”中, 应建立在整数比较大小的原有知识之上, 但又有所不同。复习旧知识, 它实际就起着“桥”与“船”的作用。第一步, 重视旧知, 建立固定点, 98965○100000 70080○70101, 让学生明确整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第二步, 强化激活, 铺“桥”连接。分别出示0.1○0.2、0.9○0.91、0.9○1.1、12.5○21.05。观察讨论,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各抒已见, 感知新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小结;第三步, 排“疑”解难, 巩固练习, 适时点拨;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有何异同点?通过三步有序训练, 使学生思维立足于旧知, 沿着教师创设的跑道到达了获取新知的彼岸。

平时如果在教学中能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上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练结合,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应时代的呼唤而产生的。所谓“导练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 启迪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将教师的教 (导) 与学生的学 (练) 有机结合, 实现由认知到理论、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密切合作的过程, 但它涉及到“导什么, 怎么导, 练什么、怎么练”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导练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

1、说说讲讲教数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而作为教育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 重点是看教师导得是否到位, 导得是否有艺术性, 教师只有导得到位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果教师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不理解的“死”知识, 也就谈不上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了。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 如果教师只在复习的基础上直接说出乘法意义, 那么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呆板地记忆, 练习就会错误百出。再如《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这节课, 老师应先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如何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从而掌握3的1/4等于1的3/4 (即3/4张) 。这样引导,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又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真正体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写写练练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数学课堂练习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的简单重复, 也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 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 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间。因此,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的绝好平台。例如, 在学习《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 讲了什么是倍数, 什么是因数后, 我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算式来, 然后请同桌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如16÷2=8。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拿出纸来写在上面考考同桌, 这样既调节了思维, 又激活了学习气氛。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7

一、精心设计探究流程, 突破教学时间瓶颈, 提高课堂实效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科学课堂中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探究式学习会花费和占据课堂的很多时间, 从而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因而科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时间紧张,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这就给提高课堂实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 其实广大科学教师应该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那就是: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 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 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 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明确了这样做的理由, 但如何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合理简化科学探究流程

科学探究一般的流程如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合作与交流。那么我们是不是每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都要按这一流程让学生一成不变地进行到底。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做一些详略得当的处理, 简化科学探究流程, 这样就可以有效使用课堂时间。比如笔者, 在《牛顿第一定律》地教学时, 就做了如下处理:在新课教学之前复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什么?作为知识铺垫, 然后直接由教师提出问题:失去动力的运动着的小车,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会与谁有关呢?学生快速的作出猜想:

运动距离会与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此基础上用课件打出斜面以及毛巾、棉布、木板作为水平面的实验图, 然后教师向学生明确说明小车应在斜面同一高度下滑的目的。然后就让学生分小组利用提供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最后根据现象快速总结得到初步结论 (水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行越远, 速度减得越慢。) 在此基础上学生迅速得到:摩擦力越小, 小车运行的越远, 速度减的越慢。最终得到没有摩擦力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在这次科学探究中我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只要是让学生体验和推理的特点。就做了: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师提供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推论的探究流程。 (这样出教师直接提出具体的问题虽然限定了学生的发挥, 但也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有效的集中到水平面的什么时会影响到小车的运动距离。这就为同学们的猜想指明了方向。而师提供实验方案更是大大节约时间, 也给学生进一步做推论争取时间。) 结果整个实验探究只用了十五分钟。可见只要我们精心设计, 作到详略得当就可以突破时间瓶颈。

(二) 采取课内外探究相结合

实施探究教学应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普遍要求与个别知道相结合的方式, 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 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例如在教学“平均速度”前, 启发学生开展“比一比我班谁最快”的活动,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发现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多少”的方法来比较快慢, 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 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 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 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二、恰当调控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质疑, 实现课堂实效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 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然而上课时往往出现“一放就乱, 一管就死”的局面, 该如何有效的调控课堂, 把握好“管”与“放”呢?先看笔者在一次教验活动中, 听一为老师讲授:七年级上册中的《地球仪和地图》一课的案例。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显示:一艘正航海在大海中的轮船) 。

师:同学们, 假设我们航行在茫茫大海中, 我们的船不幸抛锚了, 如果你是船长, 该怎么办?

师:打电话给谁?我们现在就来模拟打电话。

生:“喂, 总部, 我们出事了, 快来救我们!”

师:“我是总部, 你们在哪出事了?”

学生没想到会问这个问题, 迟疑了半天, 小声答了一句:“我在太平洋。”

师转向全班同学问道:“救援人员若按这位船长说的位置, 能找到出事的船吗?应该怎样描述我们准确的位置呢?”

本想让学生思想集中到地球位置的确定问题上来时, 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师只好停下来让他说。“老师, 有一次我跟爸出海, 他们是这样描述位置的:X X海里, 偏南X X海里。”

师没有对他的回答作出对错的简单评价, 而让学生来讨论。

最后, 师归纳:“你说的方法在近海可行, 但在远海呢?周围只有海洋, 没有海岛等参照物, 你如何确定你的位置?大家学完这节课的知识, 就知道答案了…” (导入大大超时, 最后该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

案例中: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讨论激烈, 并且始终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是啊!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当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一致时, 学生的思维被即或, 课堂充满火力, 一个个问题生成, 一个个问题被解决。这样必然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发生矛盾。如何在课堂中做到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有待于教师们在实践探索。比如, 就案例中笔者认为:教师创设情景之后, 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模拟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就发现, 想要及时获救, 要报告船只准确位置。我觉得这样的“放”, 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同时, 也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判断, 提高辨别力。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师无奈的引导最后还是让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的尴尬局面。就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应明确意识到:一方面, 按新课程的要求,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 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要“放”, 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 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管得太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 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 纳入教学过程, 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 使课堂放而不乱, 使得学习环境激烈又和谐。如:笔者在一次教学《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模型》教学片段。

新课教学:学生探究建立水电解的模型

提出问题:水蒸发的过程只是分子间的距离改变, 水分子没有改变, 那么水分子是否还能再分呢? (让学生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

(利用水电分解录像播放水电解实验) 设问:同学们能否也用模型来模拟解释水电解的微观变化?

学生活动二: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建模 (这对学生是有困难的) 教师及时打出友情提示提醒学生找到有用信息帮助自己建立模型。

友情提示的内容:

(1) 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水有大量的水分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 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具有可燃性, 氢气有氢分子构成, 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3) 氧气可供给呼吸, 具有助燃性, 氧气有氧分子构成, 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学生活动三: (让学生分小组制作水分子, 氢分子, 氧分子)

教师请各小组展示制作的模型。

思考题1: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 能把这个过程模拟演示出来吗?

学生活动四:邀请水分子组、氢分子组、氧分子组各一位同学上讲台把整个微观变化演示给大家看。

在案例中进行“活动二”时, 放手让学生自行构建水电解的模型那肯定是“乱”了课堂, 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如何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概念。那么教师就应该主导的“管”, 在这里利用“友情提示”的方式, 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分子的信息, 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切入点 (很显然我们只有给了学生足够的垫, 你才能放心的放, 即使是放那也将是有的放矢。) 因此, 只要教师作好“放”的铺垫、进行适当的调空, 就能实现“放而不乱”的课堂。

总之, 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但只要我们明白: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 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 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从主观认识上找根源, 树立“问题意识”, 积极时间, 找差距, 找问题, 找不足, 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 就一定能成为教学改革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困惑现象和反思[J].中国教育网

上一篇:电视故障下一篇: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