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备课的实效性(精选12篇)
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篇1
曾几何时我们只强调集体备课,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作业、统一练习、统一课件,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最终使集体备课演变为———一人备课大家共用或分头备课拼凑着用,不仅削弱了集体的力量,也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学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改革,提高集体(合作)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个人钻研,独立备课———一人发言,集体讨论———深化吸收,达成共识”的操作程序,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有效果,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一、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
1. 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集体备课之前,备课组长要监督全组成员,提前研读教材、研究课标,明确集体备课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 集中研讨———“四备”
备课组长要组织好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提出备课要求,全体教师都要认真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备课提纲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学法(还应包含单元检测和课时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 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中心发言人要修改备课提纲,备课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力”(智力、能力)“双育”(育人、育才)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4. 撰写教案
教师要以集体讨论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为基础,撰写教案。在坚持“五统一”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备课。
5. 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总结出在实施集体备课提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
1. 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性,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准确的信息,无法及时矫正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 超前性原则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就要统一安排好各课时的主备教师,以便于教师提前收集资料,钻研课标,研读教材,要在集体备课前一周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备课提纲,让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撰写教案,分析学情。
3. 完整性原则
下发备课任务时,要考虑到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备课内容的完整性。一般根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内容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多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靠听中心发言人说课,讨论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讨论的时候才能各抒己见。因此,个人钻研是前提,集体讨论是手段,达成共识是目的。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认真总结大家的发言,及时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 正确处理好备课与做课的关系
备课是做课的基础,做课要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要选出几名教师进行试教,每次试教之后都要及时组织教师评课。执教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备课的内容要统一,教学的风格可以博采众长,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就是备课要统一,做课要在不脱离备课提纲的前提下,学习他人的长处,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切忌“千课一面”。
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篇2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评课初探》学习资料
负责人:张莉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篇3
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 作为学校一定要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配备监督和检测系统,而科组则要策划好时间、地点、人物、备课的内容或问题。做到有问必提,有提必研,有研必思。
2. 作为教师要彻底转变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学会合作文化。富兰曾说:“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往,我们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有局限的。”这种合作,不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是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如:教师可以就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各自备课,然后在集体研讨时间讨论、交流,选择最好的方案定型,在这基础上对之进行完善,最后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二次备课,并运用到实践中检验、反思。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 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成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认为这些都是中心发言人的事,自己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有自己山重水尽地内化和思考,才能欣赏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风景。个人备课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练习等。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人努力了,才能在集体备课中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 集体研讨备课时主要是针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补充、完善、提升。首先由中心发言人陈述自己的见解,然后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修改的方案,其中可以进行争辩从而促进思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采取不设立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先确定研讨内容,备课组成员事先进行个人备课,在集体研讨时去粗取精,比较交流,得出最好的设计形式再进行智慧加工。集体备课除了备好主要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就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充分发挥集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集体研讨备课能克服个人备课的随意和盲目,更能紧扣重难点,使教学资源在实践中得到最大的显现。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1. 不受权威的限制。集体备课时不能因为某些教师说的头头是道就全盘接受,甚至忘了自我;也不能因为自己认识肤浅而闭而不答;与此同时,中心发言人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给其他老师充分的讨论、思考,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少数人的身上。最理想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自行发起和组织,平等交流,热烈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得到触动,灵感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高,成果得到升华。
2. 不受地域的限制。集体备课应尽量扩大备课组教师的来源范围。不要只局限于本校、本年级组,应放宽眼界,尽量提升到区域教研上来。如我镇的小学集体备课划分为三个区域共同体。共同体研讨之前先就某一问题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搜集,尔后集中共同体成员后,大家分组探讨,并发挥镇名师的引领带头作用。亲切的“圆桌会议”让每位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体备课外延的拓广让其更具专业和实效性。
3. 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对于时间的要求不严,可以每个星期、每个月进行固定的研讨,也可以在平时业余的时间进行小范围的探讨。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总是坚持“一周一例课,一周一研讨”的制度,并且与“同课异构”和同课多轮“结合起来,效果显著。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教师及时将“小问题”和别人沟通,大家三五成群在办公室,在路上,吃饭时交流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收获不浅。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集体备课后,一般会呈现一个比较完善的教案。但是因为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所面对的学生富有差异,我们应该在这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让源源活水冲进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更新,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不同的个体。所以,集体备课后,教师应积极地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万事俱备时,我们的精力应更多地放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实现质的升华。让大家尝到集体合作的甜头,感受集体备课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让集体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篇4
一、吃透课标精神是根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课标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指南, 就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利器,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课标的学习, 做到真正吃透课标的精神实质,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才可能有科学的、鲜活的课堂教学。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 它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 而且对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目标要求,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领会, 认真把握。因此, 吃透课标精神是建构高效课堂之根。
二、深入钻研教材是本
拿到教材后, 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 认识每一单元、每一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 挖掘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并对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研究教材一般分四步: (1) 从字词句着手, 把握思想内容, 明确中心。 (2) 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一定要把作者行文的线索搞得清清楚楚, 既要分清段落层次, 又要搞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这些搞清楚了,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3) 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抓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 便于我们在讲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4) 要备读课文。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要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的过程, 也是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过程,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上课时不能用朗读录音来代替教师的范读, 必须亲自朗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三、精心设计学案是经
要想上好课, 设计学案是关键。用心设计学案, 要做到“四思”:首先, 设计学什么, 怎么学。简单地讲, 课上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书要让学生读, 字要让学生识, 词语要让学生解, 问题要让学生提, 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想,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 设计思什么, 怎么思。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思维, 在思维的参与下, 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读出来。再次, 设计教什么, 怎么教。教师可以用问题或试题形式设计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 用缓慢而明确的语言给学生发出学习指令, 让学生学习。最后, 设计练什么, 怎么练。要关注基础, 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 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并加以内化, 还要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词语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多品味语言。最后要内化课文本体, 融入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人物与事件, 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进行读写迁移。
四、意识转化行为是纬
模拟讲授或训练, 作为备课的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进行两个飞跃, 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融化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写完教案, 要多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操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如发现纰漏, 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篇5
嘉善高级中学褚宝福(314100)
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一线教师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是如何备好课。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突出的是“生成性”,因而备课只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教学的轮廓和线条就行,重点放在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上。本人认为既然是备课也就应该重心放在上课前,要做到“生成”,没有充分的“预约”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成”要充分的展现,没有足够准备的“预约”是不可想象的,至多是一些零星的“生成性”火花。
为此本人认为教师备课时还须做到如孔子所说的“三思而后行”。
一思“谁在学习?”——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但教师在备课中真正从学生主体考虑安排教学却相当难。首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每一教学班学习主体的特性:至少从下列三个角度分析,其一是同一年龄段的共同特征,其二是不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其三是不同个体的特征。每个角度又从三个层次分析:其一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二是学生的认知特征包括认知水平、认知层次、认知能力等,其三是学生的情感特点、价值观特点等。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其次需要教师设法找到把握学习主体实际特征的有效途径。考试?个别谈心?日常行为检查?还是不记名问卷调查?这些确实是比较有用的途径之一,但下述方法或许能给我们了解学生主体特征以新的启示:本人在《市场交易的原则》内容备课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到教室“卖笔”,其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格而且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价格,甚至带有强制出售的性质。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事后还要求同学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意见并说出理由。
后来的课堂实录证明:教师事先不露痕迹地创设一种场景并和学生一起扮演角色,给学生以真实的经历,充分的体验。学生会通过行为、言语和文字充分而且自然流露出其真实的全部的实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看问题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看待人生的人生观;学生情感世界的真实实际。而教师则就可以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充分有效地备课,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二思“怎样学?”——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已经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常识,但问题是这里的“渔”究竟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应该怎样授?这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想明白的事。
我对本校近100名学生进行过有关高中政治课学习的预测性调查。下述的调查统计数字给人以启发:1)你喜欢上政治课吗?——7.3%;2)学习政治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占74%、书本和时政知识占94%。3)怎样学习思想政治课:背出教材概念和问占87%、背出加理解的占97%。
据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解决好“渔”涉及内容时,至少应该包括解决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其二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其三是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学?”
备课时如何准备引导呢?
本人以新课标思想为指导,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吸收利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完善、提升自我知识、自我情感、自我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教师备课时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及相关时势材料等、学习环境、教与学的策略。备课时做到:一备学习教材,主要是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知识点、能力点、伦理点道德点、思想点等;二备学习环境,主要是充分考虑相关知识学习时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及地方特色环境等;三备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备教师教的策略和引导学生学会学的策略。其次是从实际教学过程的设置看应将上述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来组织教学以落实怎样学的问题。具体是第一步:将相关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感悟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将学习和生活二者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将学习异化,将学习功利化和目的化。以此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作理性思考:学习生活里到底有什么?我应该从学习生活中得到些什么?也就是首先让每个个体学生独立去思考面对学习生活到底要学些什么。然后设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明确每一个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以此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三步,设置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学习生活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以提升自己素质。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具体如何运用上述方法、运用到何种程度等等,教师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来安排。以此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同样如高一下册第七课第一节第二框《市场交易的原则》内容备课时首先在上面虚拟教学情景基础上,设置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交易事件,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做理性思考。包括思考交易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交易是否成功及理由、交易是否吃亏或便宜及理由等。其次引导学生个体自学教材知识分析虚拟教学情景和“交易事件”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引导学生以简单合作方式(如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上述发现的问题并探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市场交易状况的调查报告。
三思“学得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断取得进步。
教师备课,准备教与学的过程是主要内容。但教师在备课时思考设法把握教与学的结果也相当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绝大多数时候被人为地分开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教学过程和考试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行程序。因而教师备课时很少将教与学的结果划入备课的视野。更谈不上思考如何去了解结果和把握结果了。更为甚者由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教师、学校手中,学生只知有关结果的结论,而不知结果是怎么来的,更不能领悟得出结果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因而学生并没有把自己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至少是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没有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是看作一种教师或家长给自己的一种负担,或者是为了将来谋生所必须的一种工具即将学习功利化倾向。“还权于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掌握分析学习过程和结果。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才能进步,小思小进,大思大进,不思不进。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考虑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性思考,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应该完成这样两大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确反思什么?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教师备课时同样必须明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认知内容掌握程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思自己对获取知识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及事物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程度。其次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实践中本人一般设置这样一些形式:1)教师布置基础性、理解性和能力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自解决,事后提供相关参考答案要点,要求学生自我批改找出不足之处或错误所在并记录在固定的本子上,说明出错的原因。2)教师提供或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情景,先独自分析后组织讨论或辩论,最后又自己小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记录、有原因分析。3)设置模拟场景(学生事先知道或不知道),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是一个极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应用能力、感情、情操、价值观极好的方法。
科学备课提高实效 篇6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备课的有效性则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我市在实施新课改的初期阶段,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等不熟悉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重要。
1、脑中有课标
备课时首先应研究新课程标准,要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要熟悉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明确课程实施的相关建议,特别是重庆市教科院编制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求》,结合了我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深化拓展无度”的问题;为学生精选学习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落实“三维目标”,正确发挥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导向作用;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关系等。教师还要对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理解”、“运用”认真学习、研究,把握其内涵,明白“了解”层次主要包括:了解、说出、知道、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理解”层次主要包括:懂得、理解、明确、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行为动词;“运用”层次主要包括:运用、应用、分析、解析、剖析、评析、评议、评述、评价、比较、综合、探寻、设计、坚持、树立、实践等行为动词。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心中有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舍本求末,脱离教材。要通读本学科全部教材,对教材的体系和结构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要仔细阅读某一学期的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特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还要重视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为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很多观点、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教师必须了解透彻,尽量做到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讲授这些知识。
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研究,从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进而确定正确的教法和学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但也要注意不死扣教材,要学会用教材教,要走进教材,也能走出教材。
3、眼中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弄清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备课时要关注学生,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一些体验和经历。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备课中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在备课时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问题,供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4、手中有方法
方法比知识重要。德国剧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方法,让我任选其一的话,我宁要获取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真理。”教师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学生主体性教育原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②根据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来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对于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或认识不够充分的学生,就必须结合直观演示法以加深理解;而对于已经具备大量感性经验和认识的学生,就没有必要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2)遵循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原则
只有遵循认知发展过程的教学,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才能使学生按照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认真地遵循这一过程,才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在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更具针对性。
(3)符合教师特点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学方法本身虽好,但由于教师不能正确使用,难以在教学中产生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有些被认为是“不好的”或者说是没有启发作用的教学方法,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仅仅根据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而应从教师自身的素养出发,选择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例如,形象思维能力较高的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问题的现象、事实描绘得生动具体,然后从事实出发,由浅入深,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而长于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讲解相配合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仔细地、有目的地观察,再讲清问题,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此外,教师要积极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使用教学方法的素养条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4)符合动态生成原则
“动态生成”是在课堂上珍视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他每一个可能素质作出有效的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浅谈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篇7
一、我系集体备课制度
1. 集体备课组的组成与分工
集体备课以教研室为单位。要求全室任课教师参加, 教研室主任组织落实。负责组织、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 做好每次集体备课情况记录。系教务科负责对各教研室集体备课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并通报检查结果。期末评选出集体备课先进教研室。
2. 集体备课的环节
1个人初备。要研究教材, 广泛查阅前沿资料, 紧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易错易混点和盲点, 摸清学情, 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2中心发言。主讲教师阐述教学内容, 阐述时依案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系统规范, 条理分明, 讲解清楚。
3集体研讨。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分析、研究主讲教师所陈述的内容, 提出意见和建议, 做出评价。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充分准备, 备课集思广益, 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主讲定稿。主讲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完善教案。
5个人二备。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 须对主讲教师的教案进行补充和再创造, 使之更加符合自己教学习惯、风格和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6课后反思。每个教师在授课后要及时写出教学反思, 以便随时交流或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集中交流。
二、集体备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形式主义
教师集体备课只是为了应付系部检查, 仍然囿于个人备课的狭小视域。
2. 经验主义、保守主义等倾向
教师集体备课只是从主观臆想出发, 依靠个人经验或道听途说, 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引导性。这些现象导致了集体备课的异化和畸形, 不利资源共享,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平稳提高。
3. 评价制度不够健全
现实运行的集体备课的评价制度相对简单, 只是停留于学生成绩、集体备课的文字资料等方面。
三、如何让集体备课制定更加科学
1. 加强专业引领
在集体备课的专业引领上, 要加强集体备课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引导。
首先, 全体教师接受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集体备课理论、教学反思理论等学习形式的理论引导活动, 通过这样的理论引导, 教师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分析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 自己思考甚至试行改进的方案。
其次, 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经常性的开展集体备课诊断, 与集备教师召开座谈会, 收集教师的集体备课问题并进行思考、解答。进行集体备课现场指导、教学现场指导。现场的集体备课指导和教学指导其实是最为有效的形式, 专业人员要与教师共同参与集备, 共同进行教学设计, 再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师进行及时性的指导, 结合课例研究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论知识。
2. 充分激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自主意识
“集体备课只有成为教师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心理需求时, 成为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时, 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
首先, 要让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带来的益处: 集体备课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材整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撰写教研论文的能力。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其次, 制定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优秀集体备课组予以奖励, 这种奖励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而对集体备课成效产生持续的强化作用。
再次, 激发教师的教育良知。通过开展心理讲座, 肯定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所付出的努力, 取得的成就, 并对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感进行有效缓解与疏导, 这样教师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以后的集体备课中。
3. 建立健全集体备课评价制度
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应坚持“以人 ( 教师) 为本”、“以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 为本”, 遵循模糊性原则。评价结果的描述, 既要有定量的数据, 也要有定性的描述的语言。”
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如集体备课的行为方式、教学计划、教案等。评价的方法宜采用现场调研法、录像分析法等。而结果性评价最好是对整个集体备课组进行“捆绑式”评价, 而不是针对某个教师个人, 因为集体备课原本就是一个集体的行为, 其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 优化集体备课的各项硬件设施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 如在院 ( 系) 网站开辟集体备课专栏、建立集体备课交流专业QQ群或微信分享圈、创建教师个人空间等。
专栏可以提供集体备课相关的专业资源, 方便所有教师随时阅读与学习, 上传本学年各教研室集体备课现场视频与课堂实录, 以供学习、讨论交流及评价。专业交流群和教师个人空间用于经验交流、教学反思, 这种交流与反思不限于同一专业、同一学科, 真正实现了集思广益, 真正发挥了集体智慧。
综上所述, 经过科学组织与实施的集体备课制度, 必将极大促进教师 ( 尤其是青年教师) 的专业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效率, 成为职教这片蓝天绿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侯全民.集体备课的原则[J].教书育人, 2001, (5) .
[2]郑金洲.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J].人民教育, 2004, (10) .
[3]徐武汉.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4, (5) .
[4]卢梭.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 1983.414.
浅谈如何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 篇8
一、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的方向是: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样板, 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 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为目标, 努力探索出更适合城镇、农村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实施
1. 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七年级数学科在备课组长组织下分工合作, 在学期开始就在组内商定备课活动、内容的安排, 主要包括每个成员的主备课范围、辅备人、集体备课主讲人等。每周一至周四, 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 自我初备 (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 , 并对比周一已经发送到备课组公共电子邮箱的由主备课人已经完成的教案。每周四下午4:00到6:00进行集体交流, 原则上周四当天下午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概括说来, 我校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1) 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 根据一周五个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 先将新课程教学教案落实给不同的主备课人进行初次备课。之后, 主备课人需以思考提纲为中心深入吃透教学内容, 并总结和整理出其中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重点, 确定出教学目标。再就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内容做深入思考和设计, 最后达成交流意见。
(2) 集体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主备人针对讨论提纲提出自己的思考观点、理解、设计以及相关依据, 其他教师负责补充、完善;由主持人针对这次备课中的问题或上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组织讨论。集体备课的最大的益处在于, 促进有价值信息的沟通交流, 实现最优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推动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另外, 为了创设融洽良好的交流环境, 我们摒弃了过去交流时需做记录的要求。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发言时不分主次, 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 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 学学别人的方法。
(3) 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两小时之后, 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
(4) 个性设计与反思。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
2. 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在管理方面我们做到“四定”“两结合”。“四定”, 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 (上周五至下周四) ;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两结合”一是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本备课组在完成备课任务的同时, 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 并逐步由刚性的制度管理向弹性化的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要的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 其次是减轻教师笔头抄教案的负担。二是备课和培训相结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 这本身也是一种师培的过程。
三、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所提炼的观点
(1) 集体备课前离不开自备。
(2) 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备课组成员必须人尽其能。
(3) 备好教师上课用的教案, 更有必要备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
(4) 在集体备课中精编练习题, 抓好教学反馈环节, 是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5) 头脑风暴应该放在上课之前, 教学反思放在课堂之后。
在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反馈手段多数是完成课本的习题, 但很多学生采取抄袭手段应付教师的检查, 使得反馈缺乏真实性。后来我们精编一些配合教学使用的同步练习题, 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
如何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没有固定的标准, 就现阶段而言, 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学习。
重视集体备课提高教学实效 篇9
一、集体备课可以引发智慧的碰撞
集体备课采用的是“头脑风暴”的原理,即集中众人的智慧,使教学更有效。
以导入新课为例,集体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应当采用过渡式、事例式、设疑式、直观式、格言式还是其他导入方式。
如果采用过渡式,我们可以讨论怎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课内容;如果采用事例式,我们就要商讨选用哪个最贴切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如果采用设疑式,我们可以讨论设计怎样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采用直观式,我们就要分工准备好课上所要用到的图表、漫画等素材,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如果采用格言式,我们则要在集体备课时调动各自的知识积累,找出最符合这节课教学实际的警语、诗句等。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的引入以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创设具有思辨性、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动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教学情境,而集体备课正可以集思广益,让我们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二、集体备课可以备实教学内容
对于认知课,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对于体验课,我们要设计好活动,注重学生认知体验的生成;对于讨论课,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探究课,我们要注意探究内容的新鲜性,并给予学生方法的引导。
三、集体备课可以减轻备课负担
集体备课时,备课组全体成员可以先共同商定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作业安排等,再由主备教师写出详细的教案,备课组其他成员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主备教师修订完成,打印后人手一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有了成功的经验,备课组成员都应及时向主备教师反馈,主备教师要集中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再做修订,并根据修订情况写好教后记。这样的分工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文本、思考教学。
精于备课,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我认为备课时应做到这样的三部曲:
首步曲:看, 想, 思
备课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首先要明确课的内容是什么, 那就告诉我们, 自己先要看教学内容.看时, 应该手脑并用, 把自己换位成学生, 在接触这方面知识时, 有哪些简单的问题, 再结合问题, 想想作为老师该如何帮学生解决, 在心中形成初步感受.
二部曲:结合参考独立设计
当自己对内容已经成竹在胸时, 就可以结合适当的参考与分析材料深度理解, 了解这节课的内容在这个教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进行独立设计.“每个人都是挖掘不完的宝藏”, 结合内容及重难点先粗写个人见解的教案, 这样做, 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也可以知道自己现阶段的备课水平, 同时也是每位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终部曲:吸收整合
常言道“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集合多人的精华, 才能锻造出最理想的教案.当我们自己设计的教案已有雏形时, 就应当去收集别人的教案, 并仔细分析与比较, 但不能一味地照搬, 而应根据实际取长补短, 形成有效的成品.
这三部曲看似复杂, 特别是前两曲, 但缺一不可.只有坚持这样做, 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不是人云亦云, 天下教案一般抄.
一、备内容, 言简意赅
1. 数学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翟裕康老师认为:如果教师还是一例一题, 学生还是以模仿代替思考, 那就谈不上高效率的问题.的确, 数学的题目千变万化, 而我们如何从局限的课堂中得到突破, 就在于自己对内容的选择.很多老师经常抱怨, 学生很呆笨, 相同的题目, 只是换一种形式, 就不会做.其实我们不该抱怨, 细想, 我们教给学生区别的方法了吗?在这样一课中, 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书中原题:
题A:小红和小明的家、博物馆都在一条路上, 分别在博物馆的两边, 小红的家距博物馆40米, 小明家距博物馆5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
题B:小芳和小明的家、博物馆都在博爱路上, 且在博物馆相同的一边, 小芳的家距博物馆40米, 小明家距博物馆5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整合:
小红和小明的家、博物馆都在博爱路上, 小红的家距博物馆40米, 小明家距博物馆5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
老师在讲解时,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一些策略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有两种答案,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并给课堂以轻松感.这样才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数学的内容不在于繁而在于简
每次布置数学作业时, 学生总会抱怨, 数学太难了.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刺激求知兴趣的刺激物.现在学生已经失去兴趣, 你又如何谈教好数学, 学生学好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下一些工夫,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降低知识的难度.数学本身就是存在挑战的, 降低难度不等于停滞不前吗?其实不难, 并不是从知识点出发, 而是从知识的外围进行解空.我们教学虽然要紧扣书本, 但也可以整合课本, 这里, 我们重点是教给学生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而不是强调计算, 为实际的需要, 就可以简化数据, 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学不只是为了学生, 老师也应该给自己减少麻烦, 这样才能教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的光彩才能显现.
二、备学生, 成竹在胸
很多老师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 往往过多地关心自己教的思路, 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要, 把上课看做执行教案的过程.他们在备课时注意力大都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 注重对每个环节设计出非常具体的方案, 甚至把问题设计得十分细碎, 而比较忽视对环节目标的研究, 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教学方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显然把自己圈死于课堂的牢笼之中.课堂上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如果我们脱离学生, 是没法演绎出数学的精彩的所以在备课时, 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的程度如何, 没有掌握的是哪部分, 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备自己, 查漏补缺
1. 语言:准确严谨
在常态课上, 我们可以说很少注重自己的语言,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 而往往这些语言习惯有着很大的隐患.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练, 准确, 能及时地给学生以启发与帮助.通过他人对我课堂的评价, 发现我存在很多的语言毛病:啰嗦、含糊、喜欢问“为什么”、口头禅“是不是”等.这些毛病, 直接影响着我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说多了, 那学生说的就少了;我说得不清楚, 学生又怎能理解?总问“为什么”, 问题不到位, 学生不知怎样回答, 久了就不愿回答;“是不是”太多, 学生也不知道是不是了.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改正, 一位名师在谈到自己的矫正方法时说到:语言的问题是长期锻炼的, 一旦自己在课堂上说过什么不得体的话, 我都要记下来, 反复反省, 时间长了, 语言上绝不会有毛病.我也学习他的方法, 课上注意自己的语言, 课后也及时地反思, 现在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还需努力.
2. 智慧:灵活运用
注重同课异备,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篇11
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否则,就是管教不管会,课堂没有效率可言。如何提高自身的备课意识,实现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全面了解备课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备课时,要先研读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要把本节课的目标抄写下来,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教学内容来选择。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学情,要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理解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要精心设计检测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使自己的備课能全面、具体。
二、灵活应用教材,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章节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要灵活使用教材,不要拘泥于教材的章节安排。我们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来教,而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打乱了教材的原有布局,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预设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不但要研究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路。学生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讨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怎么做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采取什么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等,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做到有所预见。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有针对性了。
四、转变备课方式,注重同课异备,激发教师参与备课的热情,提高备课的质量
为了使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每个参与备课的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采取同课异备的方式。例如,在备《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这节课时,本组教师就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通过研讨,本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达成共识。这种方式进行异备和研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使集体备课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备课的有效性与教师的备课意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的认识、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强化备课意识,使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篇12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教学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以往的教学中备课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 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来设计与运行, 完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要知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与拥有者, 是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备课时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待我们的教学, 设计教学, 才能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以主人翁身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 学生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享受学习的过程, 经历发现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备课时, 我们要考虑到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 哪些没有掌握;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水平、认知规律, 兼顾学生间的差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空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等,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与形式中,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二、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无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的, 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数学课程目标。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双基教学的观念, 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良性发展。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地位, 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抱着教材走遍课堂, 把教材奉为权威, 视为经典, 在教学时严格地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材在教学资源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但是教学不是封闭的, 我们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限定在教材内, 而是要立足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 更好地把握教材, 将教材与外面丰富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相联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又可以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从而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在学习认识基本图形时, 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 还要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实物, 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可以从心理上降低学习的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在表象与概念间建立直接联系, 更利于学生从实物中进行提炼, 进而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四、重视教学反思, 在总结中提升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终结, 我们要认真总结, 进行课后反思, 这既是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总结, 又是后面更好地备课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反思就是二次备课。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个性见解, 尽管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 但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不会一直按照我们事先设定的进行, 课堂教学一旦进行, 就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 会出现许多的可变因素, 学生的一个问题、一个错误等都可能会扰乱事先预定的教案。我们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来灵活处理这些偶发事件, 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 使之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后我们要及时将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客观分析, 这样更利于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通过反思, 可以让教师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从而使教师在今后的备课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 既可以更好地依托于教案, 同时又可以超越教案。实践证明进行课后反思, 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 能够使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 领会教学观念, 传授教学知识。
【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推荐阅读:
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10-17
研讨备课常规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09-12
提高备课效率11-23
备课与提高教学质量10-10
初中数学备课的有效性08-12
备课实效性10-15
单元式备课的有效性09-01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07-08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07-07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