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

2024-05-26

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共12篇)

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 篇1

摘要:作文一直是学生的难题, 在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发学生习作兴趣。多媒体能充分利用动画图像、文字说明等手法, 使习作课堂新颖、直观、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进入三年级, 还谈不上惧怕作文, 可在学习写作的初期就通过看、听等多种感官刺激, 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的评改环节后, 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 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眼见为实”,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素材,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而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等优势, 将习作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一、生动影像,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 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 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紧密联系的。”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 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习作课堂上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可以增加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这样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了。

例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三《秋天的图画》这篇习作时, 我在多媒体上播放秋景, 让学生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 学生在下面不时发出赞叹:“秋天真美呀!”这时, 创设情境:同学们, 秋天已经来了, 我们要在观赏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 只有认真地去观赏、去体会, 才能真正地发现秋天的美丽。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与图画交织的情境之中, 产生对秋天的美好想象, 学习热情倍增。上完这节课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发现和感悟, 写一篇《秋天的图画》或《寻找秋天》的作文。因为上课时, 通过多媒体看了那么多的秋景, 所以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

二、丰富素材, 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正襟危坐。有了多媒体的介入, 不仅为学生构建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平台, 更为思维的个性化推波助澜, 实现思维的一次次起飞与远航。

例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八《假如我会变》这篇习作时, 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一种音像俱全的多彩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同学们, 你们心里一定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幻想。虽然老师没有办法让你的想象今天就能实现, 但是在今天的这节课中, 我们可以在习作中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成为现实。现在, 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握紧手中神奇之笔, 穿越时空隧道, 在幻想的天空自由翱翔。紧接着, 我问学生是否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牛魔王、二郎神斗智斗变的故事?想不想重温这些精彩的画面?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观看完动画, 我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有立意的想象。学生的思路立刻被激活, 纷纷表达习作思路:假如我会变, 当我学习感到疲倦时, 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假如我会变, 当我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 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假如我会变, 当我看到世界仍在硝烟四起, 人们流离失所时, 我是和平之神该多好……每个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生活经历也不一样, 因此想象的内容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童真、童趣、童言、童心编织了一幅幅绚丽缤纷的生动画卷。

三、习作评议, 省时高效

正如朱熹的千古名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说, 文章需要一个精心打磨修改、加工润色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倍重视作文的评价。使学生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是习作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与否的直接表现。

传统的作文评改, 教师在台上读, 学生在台下听, 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 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 效果很不明显。另外, 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 学生对老师的批改, 大多只看等级, 不急于了解自己的作文究竟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假如着重于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些引导指点, 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

我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的评改环节后, 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向集体, 师生共改, 集思广益。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上课时, 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 既方便修改, 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 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这般,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同时, 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理念。巧用多媒体手段评改习作, 比过去的教师单独批改或单纯地由教师搞作文讲评效果要好得多。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 多媒体资源越来越多, 我们当然不应该错过这大好机遇。只要我们教师多动脑, 合理开发、整合、利用多媒体资源, 就一定会让习作课堂变得更精彩,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飞进属于自己的那片美丽天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薄俊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7.

[2]范蔚.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9.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9.

[4]冯长宏.“体验作文”与“作文体验”:写作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4 (9) .

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 篇2

摘要从加强课外阅读,教给读书方法;指导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培养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指导反复练习,掌握习作技巧四方面入手,长抓不懈,定有成效。

关键词务工子女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04-0006-02

我们学校地处厦门海沧区的生活区,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让子女上学的首选学校。如何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新的学校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成了我们学校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实践。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强调:“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地域不同,之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到新的城市后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促使我从中摸索出习作从抓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入手,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规律。

一、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教给读书方法——多读

有的来自农村的务工子女文化生活相对缺乏,导致见识狭窄,词汇量小。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

1.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以致于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尊重他们各自个性的独特性,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个别化地因势利导,介绍他们阅读相关读物,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各种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方法上,我予以适当的指导。如阅读一份报纸,我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游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当然,学生在读中必然会碰到读不懂的字词,我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并养成习惯。(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不断增加词汇量,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为此,我建议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我还要求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随读随记,不仅摘录好词好句,还要写下读后感。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将一本书读懂读透,还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从指导观察生活入手,丰富习作素材——多看

1.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习作教学中的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方法。外来务工子女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任何事物都很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更要抓准这个契机,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我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从而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在指导写《我们的学校》这篇习作时,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我们的学校,在熟悉校园的同时,有意识地按观察顺序引导,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鲜明的印象。

2.引导实践,体验生活

教过习作的老师应该有体会,每次写学生有切身体验的习作,其习作的生活气息就特别浓,叙述也详细具体,语言也特别丰富、生动。而写没有切身体验内容的习作,就显得空洞,语言贫乏。所以学生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比如说写《一次家务劳动》,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瞎编乱造。因此,我要求学生学做家务,让其亲自实践,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能得到素材,而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从培养想象能力入手,提高习作能力——多想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第五册开始,几乎每学期都安排了想像习作。如人教版语第六册第六单元: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像,写一写。这一类想像习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为想像的起点,结合心中的憧憬进行想像。比如让学生想像未来住的房子,先让他们说说现在自己的住房子是怎样的?有哪些优点?你希望你的房子还具备哪些优点?让学生充分想像。在想像的过程中,因为老师把憧憬想像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所以学生能自由想像,如: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收放自如房子,爱搬到哪儿住就搬到哪儿……”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会飞的房间,像一只小鸟一样可以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着,带着我周游列国……”。

四、从指导反复练习入手,掌握习作技巧—

—多练

1.加强口头习作的训练

“说好是为了写好。”口头习作练习,使学生又动脑又动口,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表达、评析文章等能力,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逐步从惧怕习作转变到兴味盎然地练文。为了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我让学生模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发生在学校里最感兴趣的人和事,评论学生眼里的热门话题,要求把话说得通顺,把事说得清楚就可以。学生有了说话的兴趣,再提高要求,让学生说说平时的日记,要求讲得有条理,围绕着一个意思说。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要求,用一定的时间思考,进行构思,然后试说片断习作,要求做到说话内容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这样学生写起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2.通过小练笔习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传统习作,无论是学生的写或是老师的批改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如利用节日进行小练笔:六一节到了,学生在小练笔中写到了在学校的传统项目文艺汇演,哪个节目如何精彩。秋游时,学生在小练笔中描写了学生的模拟长征的过程,其间的艰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情感。

总之,习作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要想让务工子女们爱上习作且会习作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抓住且落实好从“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四个环节,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习作,在习作中成长

习作多元评价 提高语文素养 篇3

一、示范引领,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习作的最初动力。习作完成后,教师要选择学生习作中不同层次的少数作品,当堂在学生面前批阅,以便掌握作文的整体情况,也教会学生批改的方法。在教师批阅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批阅的全过程也可以给几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示范,向学生交代批阅方法,如习作批改符号使用、眉批总批的内容写法、等级确定的标准,交代作文批改的重点应如何把握,学生看到了教师批改作文的全过程,会争抢着想做“小老师”一显才华。当然,批阅作文时,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多就少改,多用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前进的方向。

二、以点带面,分组习作点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作文评价小组,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带动组员进行习作點评。小组成员可以针对一本作文进行阅读、讨论、切磋、交流,寻找优点和不足,并指出改进方向。学生评价时,因为有了教师的前边引领,已掌握一定的评改方法,他们还能站在儿童角度,从儿童视角,对学生习作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细致入微的评改,并且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平常的语言积累,帮助小组成员改进作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在批改方法上指导组员,让每位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习作,可以是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对于学困生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的运用,只要学生间反复琢磨,相互补充,发表看法,就能在批改作文时博采众长,提高写作能力、鉴赏能力。

三、自我反思,再次完善习作

学生借助师生的互动讲评,再详细地看自己的作文本上的评价语言,会发现很多不足,会主动和评价者进行沟通、探讨、交流,自我反思,逐步改进方法,并在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如果学生的习作能达到叶老曾提出的理想境界, 即“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种发展, 是一种享受, 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 那就是习作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作文教学活动中, 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1.精心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 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 捕捉写作素材, 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2.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 积累多姿多彩的作文素材,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 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 自然妙笔生花, 其乐无穷。3.搭建习作展示平台, 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 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 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和表现欲。总之, 只要采取多种途径,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 习作成功就指日可待, 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二、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1. 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 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 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 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 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作好读书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 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2.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一是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 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 我们就应该经常开展, 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 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 让孩子们亲身实践, 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 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 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作文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1. 循序教学法。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改掉“三年级作文起步”的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低年级作文的启蒙教学, 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 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 一个年级一道台阶, 各有训练的重点, 逐年达标, 环环紧扣, 持之以恒,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

2. 读写结合法。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 大都是名家名篇, 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思路, 从而借鉴表达方法, 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落花生》一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以物喻人的方法, 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学生有章可循, 有路可走, 自然就能写会写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 习惯成自然, 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 就会积极模仿, 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 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任重而道远。只要广大的农村教师有落实小学习作教育的有效性的意识, 并坚持付诸行动, 农村小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课堂教学评价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具有双重性,其一对教师“教”的评价,其二是对学生“学”的评价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教学本质属性的重新认识,引发了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1、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上误区-----评价是为了控制学生

(1)吹毛求疵。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批评和指责往往要多于表扬。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对学生拟定一个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达不到标准或偏离标准的言行举止常常轻易地提出批评,甚至予以指责、挖苦、讽刺。总是看不到学生优点,看不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而是紧紧盯住学生言行中的缺点不放,一点错误和不足也不允存在。(2)一味说“好”。在当前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不敢负面评价学生。一律用“好”“不错”进行机械地评价。学生读课文,即使读得很一般,教师也要称赞一句:“嗯,读得不错!”回答问题时学生答得并不怎么样,一些教师偏要夸上一句“说得真好!”这样的现象在公开课教学中尤为常见。而如此一味说“好”,并不能起以激励的作用。因为这样的表扬太“廉价”了,学生不需什么努力便能获得,以致学生们对此会毫不在乎。

(3)不置可否。一些教师对学生出色的或不良的表现采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态度,这也不对。不置可否的评价使做过努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也使不辨是非的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就当时来说,也许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上进心或迷失发展方向。

(4)程式化。不知从何时起,不少课堂里开始掀起一股运用掌声、口号声进行评价的热潮。掌声是整齐划一的“啪、啪、啪啪啪”。口号声也是整齐响亮的“嘿、嘿、你真棒!”在低年级课堂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评价的方式,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堂中经常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这样的评价是程式化的,对谁的表扬都一个样,缺乏针对性,缺乏真情。对稍具感悟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心灵的震撼力是很小的。

(5)单向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是非对错全由老师评判,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主要体现在 第一,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为此,我们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

3、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策略(1)、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教学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不能忽略了每一个学生,教师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自己。(2)、注意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

进行评价时,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或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学习态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就不必要让学生知道,而是由教师进行,可称为隐性的评价。有的竞争性评价,可无声地记录或粘贴在黑板或其他位置,作为显性的评价。总之,评价活动不应该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而应该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

(3)、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学业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

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如有的学生天性胆小,朗读或发言不够大胆,因此可把大胆发言作为主要的评价目标。再如女生一般比男生自尊心更强一些,为此在评价中要照顾到性别差异;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和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教师也不应该用相同的要求来对他们进行评价,而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总之,教师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延迟性评价

由于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为此可采用“延迟评价法”,即推迟对学生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5)、善于使用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用语

“教学评价用语”是教师对学生“学”的评价的重要表达方式,启发性评价用语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启发性评价用语时,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如: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

——“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

赏识性评价常用语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的。为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不要等他们已经将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后,才去赏识他们。而是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例如,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有很多带感情色彩的用语:

——“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一新!”

——“大家说得好,特别是XX同学,更是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学习。”

——“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

——“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得更丰富、更精彩。”

激励性评价用语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

——“你是如此聪明,做得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

——“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反思性评价用语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是目前数学教学中薄弱的环节之一,怎样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呢?例如:

——“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法?”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6)、容忍不同意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

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 理解孩子,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

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案例《一节拖堂的优质课》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1、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教”的评价上误区-----评价是为了考核教师

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改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行政人事的管理取向被用于对教师的考核评比,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获奖的重要依据,一堂评优课的成功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荣誉和实惠。在这种评价中,评价的目的被异化了,本应着重于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人即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做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而教师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公开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曾几何时,多么渴望听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常常为一堂好课激动不已,热血澎湃;常常为一个好的设计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是,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课好是好,可惜学不像,公开课学不像,是不是公开课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平常上课没有的内容呢?

2、两个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发 案例一: 她认为学生掌握的较好

在一所农村小学的课堂观察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是一节三年级的关于重量单位换算的数学复习课。课堂上S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做了约30分钟的练习(每节课是40分钟),练习的内容非常单一,类似于1吨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1250千克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就是老师问学生答。根据我的判断,绝大部分同学是在猜谜一样的情境中上完了这节课。

S老师在课后的访谈中告诉我,她认为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她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当我问:“您是如何知道学生掌握得好的?”这位老师却不知如何说才好。当我又随机地对6名学生(全班共有24名学生)问了几个我自已编的相当程度的相关问题后,发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重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我问一位同学:现在校园里有两堆沙子(当时学校在修建教师宿舍,确实有好几堆沙子在校园里),一堆是1吨,另外一堆是1千克,哪堆重?这位同学思考了半天没有回答,之后便用眼神向班上一位学习最好的同学求救。这位学习最好的学生想了想说:“1千克重。”惊讶的我于是不断地追问:学生死记硬背来的单位换算公式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连最起码的单位概念都不清楚,他们是如何帮题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吗?我们的老师知道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吗?

案例二《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是把某位教师在讲:“正方形的性质”这一节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从表面上来看该教师是通过由浅入深,层层设问,最后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的一堂启发式教学课。课后对其本堂课提问次数及提问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提出105个要思考的问题,其中属于记忆性提问:如:正方形有几条边?高达68.3%。提问频率达每分钟2.33 个问题。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这一事实说明频率过高的设问是无效的,结果一定是启而不发,不是真正的启发式而仍然是满堂灌式的教学一个典型代表。

在课堂教学中凭感觉上课,凭感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做了很多年的教师,结果业务水平几乎停滞不前。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缺乏有效评价的反馈和激励。课堂评价在这一案例中不是为了给教师的业务水平定性,而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整个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和研究反思而逐步成长的生动过程。

3、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是以评促思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要充分认识自已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5个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特别是可以为自已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追求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为目的

1、有效课堂教学和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1)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⑤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2)学习效果原理

人在接受新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一般是:以听为主(听觉感受)的人接受新知识20%;以看为主(视觉感受)的人接受新知识30%;以看和听为主(视觉和听觉感受)的人接受新知识50%;以看、听、说为主(视觉和听觉感受、参与感受)的人接受新知识70%;而通过看、听、说并亲自做的人接受新知识90%;

2、“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思想.是以追求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为目的

(1)、“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

二是指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学会,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2)、“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从下面三个角度进行判断。

一是看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二是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三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

(3)、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救济粮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时行练习。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学生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已的思考或创意。

提高小学生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提高;教学有效性

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中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时间深入探讨了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拓宽习作素材获取渠道解决习作无内容的障碍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1.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

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一是可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二是通过课前拍摄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三是利用教材上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后练习说话和写作。如,在教学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会写”时,先指导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画面按观察顺序进行说话练习。说清楚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在做什么?再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猴子的动作、形态,使画面“活”起来,“动”起来。最后,练习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出来。

2.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去闻它的气味等等。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

3.从学科课堂中获取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4.从组织活动中获取素材

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写,又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意识的把习作训练与组织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又培养了习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如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滚铁环、跳绳等比赛活动;到校外组织参观、访问、春游、秋游、扫墓、卖报纸、公益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原始材料,习作时,学生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创新习作训练方式改进习作教学指导方法

1.让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

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读是理解吸收的过程,写是表达输出的过程,二者关系密切。读是写的基础,因为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阅读中获取的。只在习作课上讲写作、学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也是没有保证的。必须把练笔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要而写,形式要灵活多样。

2.让说话和写话有机结合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从练习说话开始。对低段学生来说,说好话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学生遇事没话说,有的说话过于简单,有的怕在同学面前说,有的声音小、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因此,在教学生识字和阅读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说话的素材,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为说话和写话训练打下基础。再次是和家长配合,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影片,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多和孩子交流,训练孩子大胆说话,逐渐训练学生表达清楚。学生只有说得好,才能写得好。说为写作了准备,学生写起来就会容易多了。因此,每次写话和习作之前,教师最好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启发学生先说说,说好了再动笔写。

3.让记实与想象有机结合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引导学生可以去联想一下它的过去和未来,想象一些跟它有联系的事物。多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自由想象的天性。低段教师可鼓励学生续编故事、编童话、看图写话,写由看到的到想到的事物等等;中高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愿望、憧憬、发明,甚至科幻故事等。”想象是创造之母。”通过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敢想、爱想、会想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利用说写童话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好的举措。可以组织生课外大量阅读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利用教材中的童话进行续编,给学生提供几种事物或几个词语,让学生练习编写童话等等。这样,孩子们的思维会撞击出火花,写出不同结局的童话故事。

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 篇7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多措并举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儿童潜能无限。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相信生命的本能, 保护、发展儿童的学习天性, 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 尊重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教师是管理的本体, 学生是学习的本体, 管理者无为, 是让学生有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能交付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尽量交付给学生, 不能交付的要创造条件交付。唯此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的表现。因此, 习作教学离不开“生本教育”。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并引领他们走向作文的胜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自主习作, 养成习作的习惯。这样学生能用手中的笔记录身边的人与事, 记录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触以及心灵深处某种情感激荡的感受, 这无疑是在“我手写我心”。所以当习作教学适合学生时, 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写作, 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 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 学生的潜能就会自然地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下笔如有神, 酣畅淋漓, 挥洒自如。

一、从说入手,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课往往是教师给学生详细分析本次作文的要求、题材、主题等, 又引导, 又启发, 但教师讲得不亦乐乎, 学生作文时却不知如何去写。我们都知道要想会写先要会说, 因此, 习作教学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习作教学内容可以不完全是教材中设定的内容, 教师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或是跟作文要求相符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的习作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我定期开设了生活见闻交流课。在作文课前一周, 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上课时我不再详细分析,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上以简短的话语导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见闻, 再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悟, 而后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心得, 进而引发全班讨论。学生有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思考, 就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意见, 不同的感悟, 就有话要说。此时, 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让学生进一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后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此刻学生的思维已活跃, 情绪自然高涨, 下笔当然就有话可说了。

其实生活见闻课归根结底也是一堂开放性的生本作文课, 在这样的作文课中, 教师不要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不仅解放了教师,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意气风发而积极自信起来。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引导倾诉

学生有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情感涌动就是生成言语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开设了说心里话作文课, 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有很大的帮助, 如《我错怪了他, 怎么办?》《我和学生闹别扭了, 怎么办?》《妈妈偷看我的日记, 我真烦恼》《好朋友误会我了, 我真难过》《我想对你说》这类的作文题。比如, 课堂上, 我通过例举一些身边的不顺心的实例, 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会错怪别人、为什么会和同学闹别扭、以及自己或别人生气时的表现、烦恼时的表现都说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向全班学生倾诉, 再经过我的积极引导, 踊跃表达了各自的真实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 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 我抓住时机, 让学生趁机宣泄自己的感情, 表露心声, 这样学生有感而发, 写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用我眼看世界, 用我手写我心”, 让作文走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学生所写之作便能够言之有物, 真情流露, 展现出小学生那天真烂漫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长此以往, 学生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 循序渐进, 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三、读、听、改结合, 学会评价

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作文以后, 我并不急于批阅, 而是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 共同探讨、修改, 欣赏彼此的习作。要求学生将精彩之处共同欣赏, 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并评出本组最优秀的作文, 参加全班交流展示。我和学生把这一过程称为“小组合作作文”。在小组合作作文中, 学生兴致高昂, 因为儿童往往有评判他人的心理, 对别人的作文近乎挑剔, 细微错误也休想逃过他们的法眼, 诸如不生动、前后矛盾、不符合事实、病句、用词不当、错别字, 甚至标点符号错误等, 都被一一“揪”出来。小组合作作文避免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的马虎与漫不经心, 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了认真的好习惯, 激起了学生的赶超精神, 也提高了他们习作的质量, 也为教师的批阅扫清了不少“障碍”, 更重要的是此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于小组选出的最佳习作, 教师可以让作者上讲台朗读, 全班共同评议。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摆优点、评不足, 也可以有争议、有申辩。这样一个开放的、全员参与的过程, 不仅能让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而且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提高各自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作文交流课, 课上他们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交流互评, 提高了写作能力。

分享习作经验提高作文评价效果 篇9

一、传统习作教学中评改之现状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 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传统习作评改一般都提倡老师精批细改。“深夜, 头发花白, 伏案批改作文”似乎早已成了语文教师的缩影。教师这般费心劳神地精批细改, 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许多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本后只瞟一眼老师打的分数, 就把它塞进抽屉, 打进冷宫。教师则苦不堪言, 甚至因害怕评改学生习作而减少学生习作的次数。这种无视学生习作评改的主动作用, 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少、慢、差、费”的评改模式, 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分享习作评改方式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1. 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分享习作, 把学生当作习作评改的主体, 尊重学生习作表达的成果, 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营造轻松愉悦的评改氛围, 从而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习作反思和评改。

2. 有利于创设和营造学生习作的共享性

分享习作, 扩大了读者群, 营造了习作交流、共享的良好氛围, 真正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 学生怕作文, 学生为作文而苦恼, 只是一种表象, 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实质上是学生没有表达与抒发的“需要”。依托案例式分享习作的交流与分享, 共享了习作的快乐与乐趣, 交流了习作的方法与心得。

3. 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习作的实效性

分享习作, 目的在于通过同伴合作、共享、互助式的学习, 能够取长补短,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同时, 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种认知的重建, 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 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

三、分享的习作评改方式的几个转变

所谓分享习作的习作评改方式, 即学生们在完成一篇习作后, 不署名呈现在同学面前, 教师组织学生就当前的这篇习作讨论评改的中心议题, 就一个或几个中心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而后全班同学交流:就这篇习作, 就这个中心议题, 哪些该写, 哪些不该写, 总结出人手一份的习作技能宝典, 并以此为依据, 修改自己的习作。相关类型的习作, 总结出相对集中的中心议题及习作技能宝典。

与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相比, 有以下几个转变:同传统的习作讲评课相比, 突破对习作主体和评改方式的限定, 使合作习作成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种习作方式;第二, 突破对习作阅读与欣赏人员的限定, 使广泛分享习作的快乐及习作蕴涵的思想情感、信息财富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权利;第三, 突破对习作功能的限定, 使习作真正成为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使习作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成长过程;第四, 突破对习作评改过程的限定, 使习作评析、修改成为由教师主持开展的“精神聚餐”活动。

四、分享习作评改方式的基本主张

1. 改变习作评改现状

传统的作文修改始终把教师凸现在重要位置。教师耗费心血的精批细改, 对于学生来说无动于衷, 学生只留心自己的终结性评价———得了什么等级, 对于教师的批改意图漠不关心或一窍不通, 结果是劳而无功。传统的作文评讲课中也往往是老师选一篇或几篇较好的作文, 念给学生听, 念完后再讲评文章的优缺点, 全是老师讲评学生听, 一言堂, 尽管老师把学生习作的优点加以肯定、赞许, 收效还是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是熟悉的, 对伙伴的习作更是感兴趣的, 何不把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

2. 回归作文本真状态

学生习作是以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一种生命活动, 也是学生生命存在的另一种精神形式。学生把自己对生命的真切体验, 用语言文字真诚表白, 这是学生习作的“本真状态”。所以, 习作应该成为交际的需要, 成为宣泄的需要。习作训练应该成为充满人性美和个性美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作文评改也应该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就是尊重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对学生的生命不加扭曲和约束, 也不加遮掩和伪装, 不以文学的眼光苛求学生, 不以教化的重任压迫学生, 给学生的习作创造一个充满民主、自由的氛围。因此, 追求“本真”, 是作文评改本身的生命所在。

3.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合作分享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合作。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 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 创新评改方法,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 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合作。从而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实现自我价值, 品赏成功的喜悦, 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分享习作评改方式

分享式的习作评改方式, 搭建了一个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从写作的素材, 到谋篇布局, 到语言的表达;从形形色色的自由命题呈现, 到同题异构, 到不同主题的表达, 到不同体裁的处理;评改语言的交流、呈现, 无不是习作点滴的宝贵财富, 没有指令、没有界限, 俯拾即可。智慧在共享中碰撞, 方法在共享中习得, 快乐在共享中获取, 习作水平在共享中逐渐提高, 达到共赢的效果。

1. 全员全程参与:

一篇习作从出炉到评改过程, 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从独立写作、讨论中心议题、点击案例、梳理该写什么, 不该写什么, 总结写作技能宝典, 各自修改习作, 集结成册, 再次点评, 全员全过程参与。

2. 全体智慧:

评改习作的中心议题的确立, 点击案例, 分享习作, 在交流中互相碰撞, 聚焦该写什么, 不该写什么, 总结最最草根的写作技能宝典, 作为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进行下一次习作的白皮书。

3. 全员提高: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篇10

对于作文教学, 我们千方百计地谋划教和写的问题: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一条线, 煞费苦心。 苦在如此程序上, 使我们的教学陷入被动。

但教学是要正常进行的, 文章还是要写的, “ 写什么、怎样写”这都是问题。 怎样走出这种令师生犯难的困境? 我们作出努力, 有很多尝试。 我发现:把“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抓到实处, 就能够出成绩。 怎样实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呢?

一、上好作文指导课, 做到“ 会写”

语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多学习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 多实践, 上好作文课, 把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从审题起, 在内容选择上, 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积累的, 按不同要求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形式为内容服务, 这形式、方法从哪里来?从阅读教学中来。 把所掌握的关于句段篇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都用于写作实践。 如,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 庐山的云雾》 三、四自然段对庐山云雾的变化无常的具体描写, 从中学习发现连句成段的规律及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使学生写作有“ 法”可依。

二、加强课内外的辅导, 使学生“ 愿写”

从阅读中能掌握写作技巧, 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作文时标出写得好的句子,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 现在有了范文引路, 降低了写作难度。所以, 可充分利用时间增加写作次数,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培养写作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 做到“ 有写”

1.充分开展课外阅读, 拓宽学生知识面

小学阶段, 学生要背诵百余篇课文, 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课外阅读。 语言素养提高了, 写文章一定能达到语句通顺、有条理的要求, 所以要下苦功夫读、背。 现在很多学校十分重视购置图书、订阅报刊, 开展课内外阅读, 可吸取“ 营养”。 如《 鲁宾孙漂流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等, 学生读后, 能受到教育, 产生激情。 这样, 能促进积累写作, 自觉地摘录一些句子, 写写读后感。

2“. 出去走走”, 开眼界。

发现生活中的美。养花、逛公园, 是赏心悦目的事。苏教版教材中作文《 秋天的公园》 有图画提供写作内容, 去过公园的比未去过的, 就写得生动具体。

四、展示成果, 激励学生“ 乐写”

优秀习作, 可以通过学生交流, 加以鼓励。 因为这样, 就可以有榜样的力量。 有一个, 可以影响几个;有几个, 就可能带动一群, 可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而享受劳动作品的美感、崇高感。

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篇11

一 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习作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习作困难自然是难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时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学生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萌发作文动机,燃烧起了习作的欲望。如,有一次四年级习作课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在作文之前,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程度?”“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叫我千万不要摸热水瓶,天冷多穿衣服,少吃零食……多得很!”其他同学也有同感。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份内的事情,她都要管。如果我们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能像妈妈那么关心,你们也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话,你们总觉得没话可写,是真的没话写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有的写奶奶,有的写妈妈,有的写老师……,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每天起得最早。起床后快速地刷牙洗脸,便一头扎进厨房,给我和爸爸准备早饭。妈妈特别麻利。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煎鸡蛋和小米粥就做好了。在饭桌上,妈妈还边吃边嘱咐我,过马路要小心,上课要专心听讲……妈妈真辛苦,我一定要孝顺妈妈。”这次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 倡导成长记实观(说实话)

儿童是要长大的,儿童的写作也应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切不可用成人的标准修复儿童的认知。如一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在《当学习委员真好》一文中这样写道:“当上了学习委员真好,从此我再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在路上疾跑,书包有人替我背,迟到了也不用担心,我可以记别人的名字,而别人却不能管我。当上了学习委员真好,班级卫生我再也不用搞了,我只用动动口说说就行,动动手指指就可以了。当上了学习委员真好,饿了自然会有人送东西给我吃,吃着同学们孝敬我的零食,我真是舒服极了……下一年我还要当学习委员!”上述文字作者受自身认知的影响,所反映的主题着实存在着偏颇,但不容否定的是小作者抒写的全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作为成年人特别是老师应该做的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可随意扼制、修复儿童的言语,硬给学生套上“当学习委员要给老师分忧、给学生服务”等所谓的主题鲜明、立意深刻、思想纯正的面纱,其结果只能是人文分离。这样的文章,任凭你写得再好,哪怕是色彩斑斓的画卷,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都不能隐藏其做作的痕迹,只能是一堆枯燥的、没有生机的文字符号的组合。

三 倡导语言朴实观(语言不空不大)

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 篇12

一、依“葫芦”画瓢,模仿文本

很多学生一提到习作,就皱紧眉头,满脸不悦。显然,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激活思维、拓宽思路最好的办法,是学生动笔的基础。因此,在习作的起始年级,教师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俗话说:不会种田看邻居。模仿文本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会书面表达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级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而学生平时印象最深的阅读的积累要数文本中的精彩片段了。因此,选择文本中的典型之处,让学生仿写,在仿写中掌握方法,形成“技巧”,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捷径。

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的第四自然段时,在品读了这一段的总分构段方式,解决了这一段是如何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的这个问题后,可安排一次习作练笔:以“操场上(菜场)热闹非凡”为中心句,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后,让学生抓住秋天田野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写《秋天的田野》……学生长期依“葫芦”画瓢,从“读”中学“写”,他们的习作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二、挖掘“留白”,想象文本

著名的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在习作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哪怕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语以及一句话,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是文本“留白”的艺术魅力。因此教者要善于挖掘这些“留白”,引导学生想象,再写具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黄山奇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一个句中的两个短语和一个省略号,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教学时,可紧扣这个“留白”,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把省略号补充完整,然后再选择一两个形态,像文章写迎客松、陪客松那样作具体描绘。这样的训练,既突出“立足文本,稳步提高”的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

三、变脸习作,改写文本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童话、诗歌、剧本……教学时,教师不妨借助文本,指导学生改写文本,从而提高习作能力。所谓“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它可以在原文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如: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改变语言(把古文改为现代文、把陈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改变文章叙述顺序等。

如在教学诗歌《寻隐者不遇》后,可指导学生把诗歌改成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短文;在教学完童话《三袋麦子》后,可指导学生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在教学《负荆请罪》后,可让学生把剧本改成记叙文……这样的“变脸”习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抓文后“把手”,个性表达

由于小学生心智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因而导致习作能力的不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独特见解,不能用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标准化的习作模式去规范学生,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不同认识,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标新立异。苏教版教材中课文后面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就是习作教学的有效“把手”。教者要善于运用这些“把手”来激起学生“”有话要述,有话要写”的欲望。

如《三袋麦子》一课的练习第四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教师可抓住这一“把手”谈谈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后,结合书后练习3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美穗子,40年后,该如何感恩聂将军呢……

综上所述,“文本”是习作教学的最有效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文本”作为习作教学借鉴的重要范例,让学生在“文本”中习得方法,长期读写结合,学生就一定能不断掌握“习作技巧”,有效提高习作能力!

摘要:习作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最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大学生习作训练,努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主要策略有:依葫芦画瓢,模仿文本;挖掘“留白”,想象文本;变脸习作,改写文本;抓文后“把手”,个性表达。从而达到巧用文本,提高习作训练的有效性。

上一篇:班级管理的几点小策略下一篇:分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