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实效性

2024-10-15

备课实效性(精选12篇)

备课实效性 篇1

曾几何时我们只强调集体备课,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作业、统一练习、统一课件,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最终使集体备课演变为———一人备课大家共用或分头备课拼凑着用,不仅削弱了集体的力量,也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学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改革,提高集体(合作)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个人钻研,独立备课———一人发言,集体讨论———深化吸收,达成共识”的操作程序,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有效果,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一、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

1. 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集体备课之前,备课组长要监督全组成员,提前研读教材、研究课标,明确集体备课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 集中研讨———“四备”

备课组长要组织好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提出备课要求,全体教师都要认真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备课提纲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学法(还应包含单元检测和课时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 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中心发言人要修改备课提纲,备课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力”(智力、能力)“双育”(育人、育才)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4. 撰写教案

教师要以集体讨论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为基础,撰写教案。在坚持“五统一”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备课。

5. 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总结出在实施集体备课提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

1. 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性,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准确的信息,无法及时矫正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 超前性原则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就要统一安排好各课时的主备教师,以便于教师提前收集资料,钻研课标,研读教材,要在集体备课前一周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备课提纲,让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撰写教案,分析学情。

3. 完整性原则

下发备课任务时,要考虑到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备课内容的完整性。一般根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内容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多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靠听中心发言人说课,讨论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讨论的时候才能各抒己见。因此,个人钻研是前提,集体讨论是手段,达成共识是目的。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认真总结大家的发言,及时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 正确处理好备课与做课的关系

备课是做课的基础,做课要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要选出几名教师进行试教,每次试教之后都要及时组织教师评课。执教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备课的内容要统一,教学的风格可以博采众长,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就是备课要统一,做课要在不脱离备课提纲的前提下,学习他人的长处,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切忌“千课一面”。

备课实效性 篇2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方式,已经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如何加强新时期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集体备课的组织

集体备课应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为实施单位,而不是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实施单位。因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统一,很难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所以,我认为科学组建备课小组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备课组不必局限于人数的多少,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都可以组建备课组。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理想的沟通方式。相反,备课组的人数多了,教学竞赛的残酷性会使部分教师保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再者,人多会使部分教师有推辞、应付心理。此时,学校领导就需要考虑把他们分成两个备课组。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只不过是校本教研的方式之一,我们不能对它期望过高。如果我们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靠集体备课来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认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应少而精,一个单元抓住其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任务本身就很重,如果每一节内容都“细嚼慢咽”,无疑会激起教师的逆反心理,支差应付。况且“教无定法”,一个艄公一条河,因教师的知识储备、个性特长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兴趣、习惯不同,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教师按照统一设定的“圈套”去上课。

三、集体备课的方式

集体备课应该借用同上一节课的方法,每次集体备课只备相同的一课或一节内容。如果一个组人数较多,最多可备两课,一半人备这一课,另一半备那一课。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反复研究学情,提高备课质量。再者,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两个小时,不可能完成太多的任务。我们学校本学期把每一单元的每一节课都分配到人,集体备课时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研究,老师们只是说说自己主备的一节课而矣,根本没时间讨论,效果很不明显。集体备课应采用主讲人说课的方法: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概括教学程序、推测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前人人写说课讲稿。集体备课时抽签决定主讲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讲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准备充分了,就保证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个人初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弄清作者的选编意图,找出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能力培养点、易错点、易混点;其次,要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设想和见解,并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主讲人说课时,不能只说怎样设计,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尽可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学校应杜绝打印说课讲稿,防止教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东西而不动脑筋。主讲人说课之后,其余教师要轮流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修改,形成一份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之后,任课教师认真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个性化教案,上好一节优质课。课后,还要及时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以供下次集体备课时讨论。

四、集体备课的评价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篇3

本学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改革,提高集体(合作)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个人钻研,独立备课——一人发言,集体讨论——深化吸收,达成共识”的操作程序,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有效果,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一、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集体备课之前,备课组长要监督全组成员,提前研读教材、研究课标,明确集体备课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备课组长要组织好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提出备课要求,全体教师都要认真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备课提纲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学法(还应包含单元检测和课时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中心发言人要修改备课提纲,备课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力”(智力、能力)“双育”(育人、育才)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4.撰写教案

教师要以集体讨论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为基础,撰写教案。在坚持“五统一”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备课。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总结出在实施集体备课提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性,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准确的信息,无法及时矫正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超前性原则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就要统一安排好各课时的主备教师,以便于教师提前收集资料,钻研课标,研读教材,要在集体备课前一周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备课提纲,让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撰写教案,分析学情。

3.完整性原则

下发备课任务时,要考虑到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备课内容的完整性。一般根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内容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多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靠听中心发言人说课,讨论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讨论的时候才能各抒己见。因此,个人钻研是前提,集体讨论是手段,达成共识是目的。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认真总结大家的发言,及时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做课的关系

备课是做课的基础,做课要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要选出几名教师进行试教,每次试教之后都要及时组织教师评课。执教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备课的内容要统一,教学的风格可以博采众长,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就是备课要统一,做课要在不脱离备课提纲的前提下,学习他人的长处,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切忌“千课一面”。

如何让教师备课充满实效性 篇4

一、寻找问题———认清备课的现状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 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 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 了然于胸, 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劳而无功。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 重教法轻学法

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 多数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 至于学生怎么学, 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学习兴奋点、认识盲点、理解重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很少涉及。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 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2. 重借鉴轻创新

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 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 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 是教师充分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但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 热衷于向名师学习, 但对别人的经验多为拿来主义, 认为专家预设好的案例无可挑剔, 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很少有教师能结合自身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审视案例, 从而改造与创新, 让备课成为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活动。

3. 重预设轻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但多数教师过于谨慎, 生怕课堂出“漏子”, 在备课时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 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 设计好每一个精细的问题, 预测好每一个标准答案等。这种过分重视课堂预设的备课, 使教师在上课时一旦遇到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 就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 这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堂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 还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成为一句空话。

4. 重设计轻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 备课只是课前设计, 教案写好了, 课也就备完了, 万事也就大吉了。其实, 这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预设的方案, 它均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还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与总结。通过调查, 只有少数的教师能自觉地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 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 认真记录典型事例, 精心总结成功经验, 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并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 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提升自身专业水准。

二、及时改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1. 分析教材, 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 是教学的一种载体, 是编者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 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

深入理解教材。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 而是要具备现代教材观, 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握教材, 用好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 才可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合理地调整教材和拓展教材。即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的活化、挖掘和充实, 而不是改变。

整体把握教材。只有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放在一个知识体系中, 既了解知识的深度, 又了解知识的广度, 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本学段、本册书的地位, 才能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的内涵, 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意蕴等都得以充分表现, 以此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学生情感, 启迪学生智慧。

2.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通过启发诱导,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也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 从备课环节的具体内容来看, 研究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等十分必要。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适当的调整与增减,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了解学生,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包括知识、技能, 也包括方法)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等。

对学生分析应该有“评价” (测试、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作为科学依据, 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如,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前, 教师通过对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 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该内容可能有的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法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问题: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知道他们的特征吗?

答案一:长方形很长还有四个角, 正方形正正方方, 也有四个角。

答案二:长方形横线长竖线短, 正方形四条线一样长。

答案三:长方形上下的线一样长, 左右的线一样长, 正方形四条线一样长。

答案四:长方形两个相对的线都是一样长的。

……

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一半学生知道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并会描述, 但语言不规范, 不能准确运用“边”“对边”“完全重合”“相等”等数学语言描述,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3. 设置环节, 编写教案———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仔细吃透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一般而言, 教学设计要规划好教学实施的方案、选好教学方法、理清教学思路、准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的环节和步骤等。把这些进行整合匹配, 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 把它用文案的形式编制下来, 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教案。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 可详可略, 形式多样, 以便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环节的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 我们应该认真备课, 反对抄袭教参和拿来主义。

(1) 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实现教师拟订的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安排的, 因此, 教师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具体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什么问题、选用什么教学方法, 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每一具体教学活动环节、步骤的意图并不写在教案上, 但编写教案的教师应当心中十分清楚。

(2) 掌握多种方法和课型。了解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课型和多种教学模式, 知道它们的功能, 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 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师在设计自己教法的同时, 应更多地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学法,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 需要预留变化的空间。教案只是教学的一种预设, 但在实践过程中, 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教学设计要留有变化的余地。预留变化空间, 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 相对灵活, 主要依靠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在备课时, 做好教学预案。根据教学假设, 至少准备一种预案, 如果需要还要准备多种预案。

4. 课后总结, 撰写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据此, 波斯纳总结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 也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 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教师要想让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经历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 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勤写教学反思或随笔, 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 记录课堂意外收获, 做好课后“备课”。

三、改革评价———激发备课热情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行为,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 因此, 备课改革首先要改领导滞后的管理方式。教案的书写形式不在规范化的程度如何, 而在于实用性, 平时把主要流程写写, 一些重要之处用记号稍作批注, 提纲式、表格式和流程图式也未尝不可。这些都可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风格, 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 何乐而不为呢?学校领导则可以通过多听“常态课”, 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 不要把“花架子”教案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取消文字量上的要求;取消“圈二次”“点三次”这些形式备课, 注重实质性。

不求规范求创新, 不求形式求实用。

不以教案论英雄, 重课堂实效性。

减少写教案时间, 增加备课时间。

另外, 由于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历、个性特点, 甚至思维风格和习惯不同, 有人希望把教案写得详细一点, 有人习惯写随便一点, 这可以因人而异, 具体方法是:新教师、任教新学科的教师以及其他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要备详案, 并指定专门的骨干教师跟踪指导, 以使这些教师早日成熟;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可备稍简的教案, 或就只写出教学流程在书上也未尝不可。

如何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篇5

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中心校(西区)覃春秀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面对基础教育课程这场“伤筋动骨”的改革,如何打造高效课堂?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对策。

今年来,各个层面的集体备课在基础教育领域遍地开花,“大合唱”式的市县级大集体备课亦层出不穷。基于此,学校在开展集体备课时要能够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彩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学校需要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多种教材与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形成教学设计、审定备课提纲、优化教学流程、反馈上课信息等。那么如何真正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呢。

一、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勿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的本质在于聚合集体智慧,让教师在交流中提升学科素质,在探讨中达成共识。因此,广大教师应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它,以敬业的精神、进取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参与集体备课。为防止出现“千人一面、千课一腔”的现象,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活动举办方应力推“同课异构”磨课模式。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巧妙地预设,才能推动课堂自然、高效的生成。教学士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很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学习的感受、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预设时巧妙“留白”,给学生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留下广阔的空间。此外,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精心做好探究设计,在预设中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黄开发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广度;二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深度等。

三、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做到统分结合。

教学有法而五定法。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难点,但由于班级学情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做到教学思想有“统”,教学策略与手段有“分”,统分结合,在实践中创新,进而实现自身在专业上的成长。对于教师来说,自我专业成长与发展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尤其是青年教师,应牢记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切不可盲目崇拜,更不可机械照搬。

四、处理好教学与反思的关系,提升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集体备课要注意教后反思与交流,没有教学反思与交流的集体备课时不完整的。因此,应该吧每次集体备课的教学反思积累下来,为以后的集体备课及教学实践积累可供借鉴的经验,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反思与实践的循环中不断提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澜所说:“一个教师解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

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集体备课的教后反思与交流,应包括以下内容: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课堂效果、教学方法与策略、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纠错补救等。

五、处理好考核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同学科之间学生成绩的排名评比容易让老师们互相“斗”,这样老师们的资源和智慧肯定不会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这很自然。怎样让大家放下“包袱”,卸下分数的“枷锁”,在集体备课中说真话、说实话,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益呢?有这样一个规律:只要组内某老师有公开课,集体备课时教师参与积极性就非常高。并且公开课的级别越高,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这说明教师集体荣誉感很强,谁都想使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因此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在于调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很重要。比如设立“捆绑式”集体性评价考核制度,即对教师教学成绩的量化增设协作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同荣同辱共进退”,即整体冒尖,则不考虑个体差别,人人受奖;整体落后,则人人无奖。二是“前呼后拥不掉队”,即教师教学成绩差异不拉大到一定分值,且整体成绩居同类学校上游水准,人人都享受该奖,反之不受奖,以此可以推动整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对优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奖励,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的积极性。教学评价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能有效营造集体备课的和谐氛围,为团队精神的打造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六、处理好骨干教师的牵头作用,改变遍地开花的模式

集体备课还应该指定功底好、实力强的老师具体负责,明确他们的责任。集体备课不能平均分配任务,每人承担一课的主备任务,一学期一个人也就负责一次备课任务,这样做使那些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优势不能发挥,使得老教师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所以明确学科有专长的老师作为集体备课的责任人很有必要。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能发挥老教师的智慧,给青年教师引路,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迅速入门。二是可以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新教材、新理论,充实、提高自己。也使得老教师有成就感,青年教师有求知欲,实现新老教师一同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构建全校学科优秀的教学课件以及较为优化的同步习题、同步测试。

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让我们且行且思,且悟且进,脚踏实地去行动,把集体备课的效益发挥到极致,确保其取得实效。

教育教学论文

.题目: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单位: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中心校(西区)

姓名:覃春秀

电话:

备课实效性 篇6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学;实效;研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孔子曰:“多算胜,不算不胜。”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强,教学效果就愈好。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平时个人备课比较多,但光有个人备课,远远满足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集体备课就显得十分必要。集体备课是发挥学科所有成员的智慧,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团结协作、相互学习,达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备课形式。

一、二次备课策略

1.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实施集体备课的重要前提。吃透教材不只是说课人的事,参与集体备课的所有人员都要吃透教材。只有这样,说课和研讨才是实实在在的,发言才能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吃透教材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由学科组长提前告诉同学科教师,再以后集体备课的内容在前一次的集体说课中集体确定。内容的规定一般以周为单位,或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单位,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确定内容要突出“三点”,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指的是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接受学习时难于理解或可能发生困难之处;疑点指的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考虑到的在讲授时学生会产生的疑问,在理解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

2.主备人说课

在集体备课讨论研究中,第一次由学科组长承担说课的任

务,以给其他教师做出示范,此后学科组的成员轮流说课。在说课中必须发挥自身的特长,准备要充分,过程要翔实,教法要科学,发言要有根有据、有声有色,让人心服口服。这就要求说课者在说课前必须认真反复推敲自己的教案。先由主备人进行详细的说课,且说课提纲要提前记录在集体备课记录上。说课内容包括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又包括情境导入、自学提纲、精讲点拨、课堂练习题和检测题的设计、作业题的设计以及知识结构等。

3.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就是同学科组人员就主备人的说课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钻研教材情况发表看法,共同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进行补充完善。研讨要求具体细致,注重细节,比如课堂练习题,可增加、可删减、可调整。研讨时,人人都要发言,都要谈出自己的意见,都要做好研讨记录。

4.拟定导学提纲

主备人员根据集体研讨情况,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研讨内容、同组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拟定出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有利于教师授课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设计要规范,要节省版面,印刷前送交级部领导检查。

二、质量监控策略

1.集体备课的监督检查

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任课教师全部参加,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落实。教师要根据安排按时参加集体备课,不得迟到或缺席,每次备课时间不得少于一节课。教导处安排专人检查记录出勤情况。

2.集体备课的评估

集体备课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数量以出勤记录为准,教师缺席和请假皆适当扣分。质量以检查集体备课记录为准,记录详细,符合要求,根据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分等。

三、电子白板辅助策略

电子白板备课的六步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行部分学科六步电子白板备课法。

1.确定备课内容

由各个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分单元(章节)确定备课教师,分配备课内容。

2.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主备课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意图、教学运用的策略、教材的挖掘及把握、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等进行讲解,其他教师针对讲解对主备课教师的备课进行当场修改、调整、补充和反馈;

3.课前调整复备

教师在上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调整

复备。

4.教后整理反思

教师上课后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学生课堂学习的亮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教多班的要分别反思,并与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

5.集体合作探究

单元或章节教学结束后,或学期教学结束后,同组教师对本单元的电子白板备课情况以及授课情况进行集体合作探究,并不断进行总结和评比。

6.精品教案

备课教师将其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收集起来,集思广益,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撰写出新的教案,并作为精品教案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参考文献:

[1]管锡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与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6.

[2]徐建敏,管锡基.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7.

备课实效性 篇7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1]。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是一项集体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我们在卫生士官药学专业课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3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取得了良好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教学小组内集体备课

教学小组内的集体备课主要是针对同一年级教学组较多和教员个体差异情况,对某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点与难点、思考题等进行的备课,其目的是在保证不同教学组总体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这种集体备课,我们每期教学至少要在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进行两次。

1.1 开课前生成性集体备课

这种集体备课一般在开课前20天左右的时间内由教学组长召集进行,参加人员有组内成员、教研室主任及教学督导组专家等。其程序为个人初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即教员在接到教学任务后,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实验指导以及学情等,写出初步教学预案,在此基础上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由指定的资深教员进行主讲,其他人员则听、思、问、论,最终经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分发给授课教员。集体备课后,各任课教员依据集体备课情况对个人教案进行修改、补充,从而生成带有共性的个性化教案。

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使我们对教学问题达成了共识,而且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尤其是通过同行间的交流、探讨,加深了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位教员都成了教学内容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既有效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员的快速成长,又使资深教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整体提升了教学小组的授课能力。

1.2结课后反思性集体备课

课后反思是教员自身教学实践中各种信息的反馈,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评价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坚持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坚持开展了课后反思性集体备课,一般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由教学组长召集组内成员共同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分析预设教案与教学间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

这种集体备课是在对前期教学工作总结的基础上,采取批判性思维着重进行的“缺陷”分析,明确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下期教学的改进更加有的放矢,有力促进了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员的教研能力。

2教研室内各学科间集体备课

在卫生士官药学专业课教学中,经常面临不同学科间知识重复、知识系统人为分割、技能训练单一等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综合教研室多学科授课的优势,进行了教研室内多学科间的集体备课,目的之一是对重复内容进行协商分工。如《中国药典》的知识由药剂组和药物化学组沟通;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由药剂组和药理组沟通;药物的生物转化知识由药理组和药物化学组沟通;药物名称问题由军队药事管理组和药物化学组沟通;生物碱知识由药物化学组和天然药物化学组沟通等。目的之二是设计综合性实验。比如涉及药剂组和药物化学组的碘酊的制备与分析实验;涉及药理组和军队药事管理组的根据病例开具处方及处方审查实验;涉及天然药物化学组和药物化学组的生物碱的提取、分离、鉴别、含量测定实验等。

这种集体备课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精、优”,避免了有限学时的浪费;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开展,有效促进了学员“大药学”整体观的形成,有利于学员掌握综合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教研室内各教学组间关系更加协调,加强了各教学组之间的合作,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3跨教研室集体备课

在卫生士官药学专业课教学中,我们还经常遇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需求度与衔接问题,鉴于前期基础课知识的欠缺将给后期教学尤其是学员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我们进行了跨教研室集体备课。首先由不同教学小组列出各专业课所需的基础知识点与深浅度要求,然后与相关教研室沟通协调。比如,军队药事管理学中关于卫生装备的知识与卫勤教研室沟通;药理学需要的基础知识与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等教研室沟通;药物化学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化学教研室沟通;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授课内容与中医学教研室沟通等。

这种备课方式增加了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有效解决了基础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为专业课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支撑,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教员完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专业素养[3,4],促进了校内教研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

农村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马永林

(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六关”;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16-0030-02

2010年以来,全国中职卫校取消卫生保健专业,开设农村医学专业,为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疾病诊疗及预防保健的执业助理医师,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对促进和深化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意义深远。分析两年来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

1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学历上移的冲击,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危机,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低、后进学生多。虽然中职卫校的生源相对丰富,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品行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情感、心智和行为方面与以往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绝大多数新生入学成绩不足中考总成绩的一半,在起点上“先天不足”,三年制专业教育难以有效弥补其不足,成为农村医学教育无法逾越的屏障。

1.2 学生从医观念不强

从入学动机看,学技术、就业好、管理严是学生和家长青睐卫校的主要原因。读卫校学习农村医学专业并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初衷和志向,而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因此,学生中不乏有对学习消极懈怠、兴趣不浓、专业认识淡薄的现象,对从事卫生职业工作准备不充分。内驱力、上进心的不足与缺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初级医务人员的症结所在。

1.3 教学资源短缺

校的教学活力,整体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提升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5]。我们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小组内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了教员授课能力;采取教研室内跨学科集体备课,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人为分割,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了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采取跨教研室集体备课,解决了基础与专业知识的需求度和衔接问题,促进了校内教研活动的开展。3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员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一是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卫校停办社区医学等涉及临床的专业以来,临床类教师陆续退休、转岗、分流。加之我省高等医学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医学类师资培养渠道不畅、数量不足,医学院校毕业生多选择临床医疗岗位,医学教育师资特别是农村医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年龄老化严重,难以保证农村医学专业教学素质的要求;二是实验和临床实践教学设施陈旧、投入不足。农村医学是新专业,以原医士专业为基础建设,结合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变化和农村卫生工作重点,增加农村基本卫生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内容。但原有教学设施设备已淘汰或转为他用,实验、实践教学滞后,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4 专业定位和准备不足

农村医学专业虽然是在原医士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不等同于临床医学。在专业定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评价和考核、实践教学、服务方向等方面,明确指向农村基层,着眼人民群众长远而持续的健康需求,把预防保健和提供全面、全程、经济、高效的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全国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下称《培养方案》),农村医学专业的性质、目标任务、人才要求、内容安排、技能考核、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等,以应用能力为主,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把农村医学专业等同于临床、医士、社区医学等,不仅偏离了农村卫生工作方向,而且对毕业生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不利。

2 对策

目前,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医学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案》基础上,重新认定目标和方向,不断改革和探索教育模式,立足农村实际,贴近农民需求,以招生入手,改革与强化“六关”,使农村医学专业人才以全新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进入社会,服务“三

参考文献

[1]陈永勇.集体备课好处面面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6):123-124.

[2]邓淑风,张拥军,宋辉,等.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5):314-315.

[3]张景芬,刘淼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督导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2):47-48.

[4]严莹,吴军生.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4-15.

备课实效性 篇8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实效性欠缺

现行的集体备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有多大,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能力提升有多快等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去研究。因此, 我在这个明确方向的指引下, 对岗埠中心小学的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我主要采用了听课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

1.听课

本次听课对象涵盖了中心小学和村小34名中青年教师。其中语文教师12名, 数学教师10名, 英语教师8名, 科学、美术、音乐、体育教师各一名。通过听课, 我发现岗埠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课堂存在着诸多问题。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听课过程中, 34节课中, 感觉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占了1/3 (村小教师占90%) 。这些课总让人感到迷茫, 也许限于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吧, 我不知道教师在干什么?到底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有的课充斥着喧闹纷杂, 盲目和随从成为时尚, 教育的实施者严重存在着主体无意识的问题, 宝贵的教学时间仍旧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 或者是喧闹中流失了。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我们提倡的“建构式”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部分教师身上仍没有烙下印记。

(2) 生成的内容不能准确把握。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教学的预案要经常根据课堂变化作调整。但是,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 教条化仍然占据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的时间, 教师不能根据学情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调控, 对生成性的内容熟视无睹。教师本身调控课堂的能力也比较弱。培训的力度在加大, 但收效甚微, 关键在于教师自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没有调动起来。

(3)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少看见课堂上安排有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比如, 平时老师们都很重视为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 但采用让孩子质疑问难的方式导入新课, 比较少见。有时候老师让孩子提问了, 但接下来的环节并没有按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调整, 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流程走, 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预设的轨道, 最终, 学生的疑问被教师的问题替代了, 学生的提问形同虚设, 没有实效。长此以往, 学生提问的意识就淡薄了。

2.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6题, 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试卷116份。被调查教师中, 按年龄段分, 35岁以下31人, 35~45岁之间62人, 45岁以上23人。按学科分, 语文49人, 数学40人, 英语10人, 其他学科17人。从调查结果看, 我校现行的备课形式有很多优势,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分享了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欠缺。

(1)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我校已经制度化。教师们每周二、周三下午进行集体教研。但从调查中发现集体教研效果不是很理想。学校组织者虽然能认真思考、研究关于“集体备课”的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集体备课”“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备课”“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等, 规定所有的老师都必须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要求每个备课组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必须做到“三备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 ”“四定 (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 ”“五明确 (明确基本知识点、明确基本能力训练点、明确思想教育结合点、明确知识迁移结合点、明确重难点) ”等。各组的集体教研时间得到了保证, 但是每次教研缺乏鲜明的主题, 大部分老师认为很多是流于形式, 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集体备课。教师对集体教研效果的认可度比较低下。集体备课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2) 集体备课目的不明

集体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而现实是, 不少老师将集体备课的目的简化为形成可操作的教案, 从而减轻自己的备课的压力, 即使有了统一教案, 但没有人对集体备课中形成的教案结合自己的班级学生特点进行再加工, 也没有多少人按照集体备课规定的统一教案去实施教学, 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将集体智慧的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的思考

1.备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性

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言, 班与班之间参差不齐, 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听课中发现两种不利现象:一是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 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 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 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不足而耽误, 或一带而过, 或省略为自学。一是严格区分课时目标, 如语文第一课时的目标一定是疏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这两个目标本身设置的没有错, 但是, 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 各个年段也不同。第一课时完全可以深入课文, 就不会出现第一课时吃不饱, 第二课时撑太饱的现象了。集体备课时, 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 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 合理划分课时, 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集体备课时, 我们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 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学生指责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

2.集体备课要从实际出发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 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 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 解决的是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 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研讨专题, 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 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 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与个人备课相比, 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 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 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 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 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

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 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 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 通过扬长避短, 实现共同提高。同时, 集体备课的开展, 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三、结语

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篇9

一、吃透课标精神是根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课标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指南, 就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利器,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课标的学习, 做到真正吃透课标的精神实质,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才可能有科学的、鲜活的课堂教学。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 它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 而且对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目标要求,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领会, 认真把握。因此, 吃透课标精神是建构高效课堂之根。

二、深入钻研教材是本

拿到教材后, 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 认识每一单元、每一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 挖掘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并对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研究教材一般分四步: (1) 从字词句着手, 把握思想内容, 明确中心。 (2) 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一定要把作者行文的线索搞得清清楚楚, 既要分清段落层次, 又要搞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这些搞清楚了,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3) 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抓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 便于我们在讲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4) 要备读课文。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要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的过程, 也是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过程,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上课时不能用朗读录音来代替教师的范读, 必须亲自朗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三、精心设计学案是经

要想上好课, 设计学案是关键。用心设计学案, 要做到“四思”:首先, 设计学什么, 怎么学。简单地讲, 课上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书要让学生读, 字要让学生识, 词语要让学生解, 问题要让学生提, 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想,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 设计思什么, 怎么思。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思维, 在思维的参与下, 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读出来。再次, 设计教什么, 怎么教。教师可以用问题或试题形式设计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 用缓慢而明确的语言给学生发出学习指令, 让学生学习。最后, 设计练什么, 怎么练。要关注基础, 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 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并加以内化, 还要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词语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多品味语言。最后要内化课文本体, 融入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人物与事件, 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进行读写迁移。

四、意识转化行为是纬

模拟讲授或训练, 作为备课的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进行两个飞跃, 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融化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写完教案, 要多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操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如发现纰漏, 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重视集体备课提高教学实效 篇10

一、集体备课可以引发智慧的碰撞

集体备课采用的是“头脑风暴”的原理,即集中众人的智慧,使教学更有效。

以导入新课为例,集体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应当采用过渡式、事例式、设疑式、直观式、格言式还是其他导入方式。

如果采用过渡式,我们可以讨论怎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课内容;如果采用事例式,我们就要商讨选用哪个最贴切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如果采用设疑式,我们可以讨论设计怎样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采用直观式,我们就要分工准备好课上所要用到的图表、漫画等素材,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如果采用格言式,我们则要在集体备课时调动各自的知识积累,找出最符合这节课教学实际的警语、诗句等。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的引入以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创设具有思辨性、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动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教学情境,而集体备课正可以集思广益,让我们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二、集体备课可以备实教学内容

对于认知课,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对于体验课,我们要设计好活动,注重学生认知体验的生成;对于讨论课,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探究课,我们要注意探究内容的新鲜性,并给予学生方法的引导。

三、集体备课可以减轻备课负担

集体备课时,备课组全体成员可以先共同商定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共同研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作业安排等,再由主备教师写出详细的教案,备课组其他成员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主备教师修订完成,打印后人手一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有了成功的经验,备课组成员都应及时向主备教师反馈,主备教师要集中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再做修订,并根据修订情况写好教后记。这样的分工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文本、思考教学。

备课实效性 篇11

关键词:集体备课;文件传输协议(FTP);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2-0043-03

集体备课一直是学校校本教研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订出教学预案。它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师间形成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推广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促进教师职业生命的成长。但近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集体备课没有实际的意义,学校集体备课管理也面临诸多尴尬,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FTP为提升集体备课实效性和改进集体备课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1.依托FTP开展集体备课具有诸多优势

(1)可使集体备课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根据传统集体备课的要求,为了保障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学校必须专门为开展集体备课开辟单独的时间和空间。而利用FTP开展集体备课,则可以大大突破时空的限制,如可以将某一课题的备课意见上传至FTP,教师们在各自的电脑前开展集体备课;可以在办公室利用FTP探讨备课意见,也可以下班回家以后再斟酌交流。

(2)可使集体备课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

通过FTP开展集体备课,可以在学校同一年级的备课组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在教研组各备课组之间及时互相交流信息,而不必要单独抽时间、定地点,扩大了集体备课的辐射面,降低了活动的时空成本。

(3)可使集体备课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小集体的相对封闭的行为,而FTP等网络设施的出现,使集体备课变为一种开放的行为,这有利于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2.依托FTP利于集体备课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过对教师备课的统一要求,形成规范的网络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可通过集体备课网络交流平台,跟踪并反馈教师的备课研讨情况,利于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研究、反思交流、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FTP作为文件传输平台的同时,也是很好的资源储存库,备课资料可成为全体教研组成员的一个学习平台;FTP的运用还可以使集体备课实现过程化管理,如在教学管理中可将历届教学中同一个课题的集体备课材料进行对照,跟踪教师(备课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教学理念的变化情况。

二、依托FTP实施集体备课管理的策略

1.降低重心,强化备课组管理

相比教研组,备课组更是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和研讨的基层单位,是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阵地,是引领学习与创新的园区。备课组内部加强同伴互助,研究教与学,引领师与生,不仅是应形势发展所需,也是经济高效之举。学校教学监管的重心下移至备课组,并力求通过此途径有效促进教研氛围的提升,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加强平台建设

网络中心在FTP上专门设立教务处专用平台,全体教师登录后可通过该平台上传和下载资料,但不能删改资料。在开学前,由教务处在平台内设置“教学进度”和“XX学年集体备课资料”文件夹,供各备课组上传和下载(图1、2、3)。此外,还利用FTP定期传递学校集体备课指导意见,或传递骨干教师的经典课例,或传递不同层面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供各备课组学习反思,为备课组实施教学提供细致的指导(图4)。

3.完善管理制度

(1)基本常规

①明确集体备课要求。在继续坚持传统要求的基础上,学校鼓励各备课组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和各类多媒体材料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首先,要求备课组在学期初将学期教学进度上传至“教学进度”文件夹(图5),确定教学进度。其次,要求每一个课题均须通过集体备课,使每一位教师明确难度、深度和广度,并在“保底”基础上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个性化教学。每次集体备课材料的电子版(含教案、课件和检测试卷等),由专人负责定期(每周一次)上传至集体备课资料文件库(图6、7)。②细化教学进度安排,明确分工。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细化教学进度安排,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课题和每一份检测卷的主要负责人,做到人人参与,各有责任。同时,强化备课组长的协调和组织功能,避免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唱独角戏”的现象发生。

(2)跟踪与反馈制度

各备课组资料上传情况,教务处借助FTP随机进行跟踪检查,并利用校园网进行公示反馈。

(3)激励制度

在依托FTP加强集体备课的监控和指导以外,学校还通过以下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①集体备课材料署名制。在每一个课题确定主备人员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教学设计、课件和试卷均署上主备人员姓名后上传。②每学年对各类集体备课材料进行整理评比。学年结束后,学校将集体备课材料整理后,请骨干教师进行评估分级,选出优秀材料,纳入教学资源库,供全体教师共享。③集体备课情况列入教师成长档案。对于评为优秀的集体备课材料,学校将予以公示,并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评优、评职等方面的参考。

(4)评估制度

到学年结束时,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总体评估,作为学校“优秀教研组”考核的重要依据。

4.整理归类,建设教学资源库

每个学期结束,教务处将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资料整理归类,并作为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库,供全体教师参考使用(图8)。

三、依托FTP实施集体备课管理取得的成效

1.学校对集体备课的监控功能增强

传统教学管理中对集体备课的监控难度较大,往往只能是定期抽查,而作为教学常态的集体备课常常可有可无。依托FTP使教学管理监控集体备课转变为常态,通过对集体备课活动随机监控和反馈,促进了备课组集体备课意识的提升,为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2.备课组长的核心作用增强

依托FTP进行集体备课的监控,备课组长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备课分工、资料选择、集体讨论、组织编写教案、编制试卷和课件等一系列活动,其核心作用得以有效凸显。

3.备课组的教研氛围得以有效提升

备课资料署名制和优秀备课资料纳入教学成长档案,这样一种“利己、利组、利校”的“多赢”机制的产生,激励了备课组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共享意识,以往的推脱和应付心态减少了,有效提升了备课组的教研氛围。

4.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要求通过集体备课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该课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等基本要求,力求课堂教学做到“保底”,在“保底”基础上也鼓励教师个体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个性化教学,这使得以备课组为基本教学单元的教学活动效率得以提升。

5.备课组内青年教师得以快速成长

集体备课的“保底”功能,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他们的教学效果在“保底”的基础上,还通过自身的再加工,促进教学成绩的提升。集体备课资源库的建设,便于青年教师下载进行学习揣摩,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

6.教师的教学反思得以加强

通过集体备课资料的上传,学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从高一至高三的集体备课资料库,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展现。这些资料不仅利于后一届教师进行教学参考,还有助于促进上一届备课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为下一轮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更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丁雷.网络集体备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4):51-54.

[2]王建强.集体备课走向高效[J].四川教育,2007,(2-3).

[3]罗玉英.备课组应具备哪些功能[J].现代教学,2007:30-32.

[4]赵存冀,吕仕财.备课研究:增进集体备课实效性[J].中小学管理,2009,(4):27-28.

[5]郑一丹.集体备课为何如此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8.

备课实效性 篇12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教学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以往的教学中备课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 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来设计与运行, 完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要知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与拥有者, 是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备课时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待我们的教学, 设计教学, 才能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以主人翁身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 学生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享受学习的过程, 经历发现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备课时, 我们要考虑到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 哪些没有掌握;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水平、认知规律, 兼顾学生间的差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空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等,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与形式中,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二、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无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的, 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数学课程目标。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双基教学的观念, 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良性发展。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地位, 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抱着教材走遍课堂, 把教材奉为权威, 视为经典, 在教学时严格地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材在教学资源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但是教学不是封闭的, 我们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限定在教材内, 而是要立足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 更好地把握教材, 将教材与外面丰富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相联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又可以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从而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在学习认识基本图形时, 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 还要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实物, 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可以从心理上降低学习的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在表象与概念间建立直接联系, 更利于学生从实物中进行提炼, 进而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四、重视教学反思, 在总结中提升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终结, 我们要认真总结, 进行课后反思, 这既是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总结, 又是后面更好地备课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反思就是二次备课。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个性见解, 尽管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 但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不会一直按照我们事先设定的进行, 课堂教学一旦进行, 就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 会出现许多的可变因素, 学生的一个问题、一个错误等都可能会扰乱事先预定的教案。我们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来灵活处理这些偶发事件, 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 使之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后我们要及时将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客观分析, 这样更利于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通过反思, 可以让教师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从而使教师在今后的备课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 既可以更好地依托于教案, 同时又可以超越教案。实践证明进行课后反思, 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 能够使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 领会教学观念, 传授教学知识。

上一篇:产前子痫的急救与护理下一篇:河南省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