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效性

2024-07-30

新课改实效性(共12篇)

新课改实效性 篇1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互相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活动, 同时也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 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问题,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 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提高提问的作用, 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些分析探讨.

一、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提问.

1.“跷跷板”现象

有关数据显示, 教师的提问倾向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联系.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而提问也有所不同, 对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大多提问的是“论证性”的问题, 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或比较差的学生, 则会多提问一些“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 在提问的语言风格上, 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教师多采取民主型的风格, 对这类学生的提问大多是一种鼓励学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使用的是专制型风格的提问, 对这类人采取的是打击或排斥的态度.

2.“对牛弹琴”现象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两个不同的群体, 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 在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义正词严”, 提问语言比较强迫, 使学生在提问回答的问题中只能够回答“对”和“不对”这两种结果.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自问自答”, 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 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 这种教学情况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 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教师只能是在“对牛弹琴”了.

3.“踩西瓜皮”现象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课堂提问做出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随意对学生提问, 所提的问题无目的, 没有逻辑, 想到哪里就提问到哪里, 就像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就是哪里.提问, 有时比较紧密, 有时比较稀疏, 有的提问跨度比较大, 有的跨度很小, 教师提问思维缺少连续性.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提问技巧和风格, 提问是否巧妙、合理, 在教学中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如果提问毫无章法, 则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 失去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一系列的提问相互联系, 由浅入深, 逐层推进, 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 或为引出新课, 或为突破教学重难点, 或为引起学生争论, 或为总结归纳等等.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边的性质”时, 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 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又如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为引出新课,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认为分式a5a15n2mnnm相等吗?”“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能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2.课堂提问要讲究逻辑性

设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 设置问题应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如果设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 深一脚, 浅一脚, 重一脚, 轻一脚, 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 影响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讲解类比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时, 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 再捏合, 再拉伸, 反复几次, 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 (图片展示) , 问这样捏合到第几次后可拉出128根细面条?你能猜出它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展开讨论, 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线进行试验, 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回想与拉面问题数量关系类似的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甲想到:如果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 所得层数与对折次数存在关系.不一会学生乙发现对折后所得纸张的单层面积与对折次数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是原面积的 (12) n, 进一步设问:对折过程中, 若每一次折痕与上一次保持平行, 上面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这时个别学生已领悟到折痕的条数与对折的次数有某种联系, 学生继续展开讨论, 在彼交流的过程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通过观察、类比分析后找到了规律.

3.课堂提问要注意时机

(1) 在教授数学新概念时, 对学生进行重点提问.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师应从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①概念的表述中有哪些关键字?②这个概念中有什么限制条件和规定, 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③如果把这个概念的限制条件或者概念中的规定进行前后颠倒, 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教师提问时要层层深入,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专注数学概念的本质.

(2) 在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分析比较时, 进行提问.数学知识点的内部都存在相互关联, 有的数学知识点存在貌似而神不同的细微差别, 如果不仔细对比就有可能会出错.老师在教授完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点之后, 应该让学生对学过的类似知识进行分析归纳, 比如当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讲解完后, 就可以对这两个方程做一些对比, 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提问: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和差别;②求出的解又有什么差别等等.在设计提问时,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在知识点应用时进行提问.当学生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之后, 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8x2=16;6 (x-2) =5x;3x2-5x-1=0.②判断未知数的值x=-1, x=2是不是方程x2-2=x的根.③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9x2=5-4x;3y2+1=2;4x2=5; (2-x) (3x+4) =3.讲解时, 要讲清方程变形时, 哪些属于代数式变形, 运用了什么法则;哪些属于等式变形, 依据什么性质.

数学问题千千万, 情景变化亦无穷,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通过适当的提问, 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 多方式地思考, 培养学生开拓思路, 形成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成功地解疑中, 体会解疑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7) .

[2]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3) :40-41.

[3]宁耀, 黄玉鑫.促进课堂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广西教育, 2005 (6) :11-12.

[4]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 (理论研究) , 2008 (6) :11-14.

新课改实效性 篇2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作业是学生在校期间最经常、最重要的学习活动。要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率,作业设计就应科学合理。教师有准备地选材,针对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进行研究,精心设计典型练习,突出知识重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作业的布置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选出合适的作业。比如教学的目标是学会同底数幂的除法,则精选紧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习题作为作业,不应简单地以熟求巧,布置大批简单重复的习题;也不应急于求成,布置一些需转化为同底数的幂再作除法运算的习题作为作业;对于一些过于综合、离学生实际水平较高的题目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效率。因为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孩子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二、作业的.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从而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进学习方法。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很多:1.堂上批改;2.当面批改;3.学生当面批改等。但事实证明,只有教师亲自批改,才是最有效的。

三、作业的反馈

教师批改作业,有的教师隔一堂课反馈,有的当天反馈,慢的甚至到第二天才反馈。是不是每次的反馈都这样一成不变了呢?我们不妨将这种反馈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让反馈更加及时一点。事实证明,只有及时反馈作业情况,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及时做好了作业讲评后,但反馈还没有结束。还应及时指导学生把错题收集起来,统一抄到自己备好的“错题集锦”上,教师通过这些集锦上反映的问题,深刻思考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新课改实效性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教学理念;自主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所采用的授课模式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不仅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也不允许其有过多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很被动,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但事实上,无论哪一种课堂形式,归根到底都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最终使其产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过程。鉴于此,高中地理新课改特别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为顺应这一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师生角色转换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分组的依据,给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其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最终结论。然后,由小组代表作总结性发言,教师针对各个小组的学习结论进行点评与总结,并评选出优秀的学习小组。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主动养成研究资料、分析数据以及查阅文献的能力与习惯。

二、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性

1.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辅助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出一定的地理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快速集中在所要展开的教学主题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教师单纯依靠板书滔滔不绝地授课,却并不能引发学生对于所讲授内容的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也束缚了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想象力,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使用多媒体资源,则很容易将学生引入由教师所构筑的形象直观的虚拟场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展开地理学习,兴趣倍增。

以“时区和日界线”一节为例,事实上很多学生此前在观看诸多国际新闻或是其他资料时都会发现这一奇怪的现象,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两个国家居然拥有两个不一样的日期。教师针对这一“基础”可以整理并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案例,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向东航海的船只在行船日记的日期上,到达日会比出发日还早?什么情况下先出生的双胞胎哥哥反而出生日期晚于弟弟?为什么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在美国比赛的中国运动员,他的获奖日期比我们看电视的时间还要早?这样的问题设置可引发悬念,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会立刻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2.突出重点难点,强化理解记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动态”的教学内容,其反映的是某一类自然现象的形成规律,比如季风、气旋、断层、火山等等。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其充满灵活性,故而仅仅靠教师语言上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或者说在学生固有的知识储备中,很难形成一定的关联性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选取一些视频画面、国内外事实纪录片,让学生在动态的影像中,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地理现象和具体的地理事实联系起来,直接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握地理运动规律。

以“季风”这一节为例,其记忆的混淆点在于我国夏季与冬季的季风风向。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为学生演示不同季节季风的风向,并结合一些具有娱乐性的歌曲歌词(《青藏高原》歌词当中有一句关于我国夏季和冬季的地理风向),帮助学生强化认识。这种动态影音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感知到具体的地理现象,比起单纯靠文字记忆的方法更为直观有效。

三、注重学法引导,提高课堂实效性

由于个人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的不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还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层次性、差异化的教学,避免“一刀切”。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所提出的“满足不同地理学习的需要,建立丰富多样的高中地理课程”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一套有原则、更有灵活性的地理教学体系,在注重对学习方法引导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认知范围内取得专属于自己的进步,这样的课堂才算是真的高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命题。身为地理教师唯有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挖掘,才能从多方面为其创造出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致力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泽润.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2]单劲松.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3(10).

[3]马江群.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新课程学习:中,2015(02).

新课改实效性 篇4

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人, 活着的、不断成长着的人, 不是简单的容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新课改理念贯彻到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让他们知道政治课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它就在我们身边。积极寻找创设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让学生去体验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事实证明, 效果明显。学生普遍反映政治课非常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学, 才能愿学, 才可能学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创设生活化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之外, 我还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评价机制, 比如, 将全班学生组合成五个独立纵队, 按每节课的表现, 现场评出明星队, 选出明星队员。

二、恰当利用讨论教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新课程主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事实上,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 他们想参与课堂, 充分展示他们的风采, 特别是文科学生, 情商比较高, 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多参与, 教师则充当一名领路人和倾听者。比如讲到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 我提前把学生参与的话题告诉他们, 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问题, 一共设置了四个问题, 第一、第二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怎样的?你平时都会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第三、第四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上网经常会浏览哪些信息?有没有接触过不良信息?为什么一些网站要把不良信息放在网络上传播?第五、第六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们家发生过家庭成员争抢电视的情况吗?你们争执的焦点是什么?第七、第八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喜欢的流行歌曲有哪些?你认为若干年后周杰伦的歌曲能否成为经典?这些小组发言分别放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展开, 事实证明凡是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紧跟新教材, 贴近学生, 通过教育方式的创新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新课程主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 我在讲课过程中经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充实教材, 使教材“活”起来。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时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 比如, 河南的粽子为什么要包成三角形的, 驻马店当地农村为什么至今还流传着捉癞蛤蟆的风俗, 从而引出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四合院建筑引出传统建筑的继承;从大家暑假看的一部大型神话电视剧《搜神传》的原作者———东晋史学家干宝是驻马店新蔡县人, 引出传统文艺的继承;从驻马店籍的历代思想家比如春秋的漆雕开等文化名人引出传统思想的继承……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再趁热打铁问大家:“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 是不是只有继承性, 在今天它还有哪些特征?”顺利引出第二目。学生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善于发掘, 有效利用。

四、注意锤炼语言,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 特别是文科教师, 语言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 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讲文化生活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这个民族精神时, 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问题, 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都知道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流域生活了141年, 有部电影《东归英雄传》就是描写这个部族, 东归的历史可以说是惨烈的, 对此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复杂的伤感。而真正让人感动的是这次近乎疯狂行动的领导者渥巴锡, 这位年轻的大汗率部东归时年仅27岁, 在他面前是大自然死亡的法则, 在他身后则是沙俄无尽的追兵, 他要带的不是16万精锐部队, 而是16万拖家带口的普通百姓, 而27岁的他却是那么坚定, 他要带上这全部的男女老幼, 几百万的狗马牛羊和锅碗瓢盆上路。东归之路的惨烈, 让所有曾经描述过它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战争、寒冷、饥饿、疾病、尸横遍野, 到最后16万人只剩下不到7万, 他们历尽磨难终于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1775年1月, 年仅31岁的渥巴锡与世长辞, 这时距他回归祖国还不到四年, 临终前他给他的人民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耘、勿生事端。遥想二百多年前不远万里的土尔扈特东归, 近观仅一峡之隔的台湾回归的艰难, 一个不远万里冒险东归, 一个近在咫尺儿不能认母, 支持台湾独立的台独分子有没有想到这其中的天壤之别呢?”讲完这一段话后,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我知道这番话起到了预想的效果。在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这是积极营造良好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和桥梁。

五、注重语言的积累, 打造幽默课堂

学生喜欢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的老师, 这是大多数教师都知道的道理, 但是很少有人能成为这样的教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 我就发誓, 自己一定要成为这样的教师。于是, 课下我自觉做一个有心人, 在家经常上网浏览名师名家的文章、视频。从于丹老师的讲课中, 领悟她语言的驾驭能力, 讲课的风度及语速;从中国的古诗词、当代散文以及一些人生格言中吸取优美的语言风格;从郭德纲、周立波、小沈阳、赵本山的段子中寻找语言的幽默感……并将这些感受和文字及时记录在册, 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语言该雅则雅, 该俗就俗。我在课堂中会经常出现一些诗词典故, 而且也会有大量的生活化的语言。比如, 在向学生提问某个问题学生一时想不起的时候, 会说“这个问题你们不要看我, 我只是个传说”, 学生哄堂大笑, 及时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在讲评试卷时, 会说:“做题一定要看清谁在干什么, 不要把大师兄当成二师兄, 虽然今天猪肉很贵”“做选择题, 一定要学柯南, 走到哪就让他老兄死到哪”……诸如此类的幽默语言还有很多, 需要教师在课后做个有心人, 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整理, 这样何愁课堂效率不高?何愁学生不喜欢政治课, 不喜欢你?

六、尝试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 寓生活原型于教学

过程之中, 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建立一种开放的, 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即教学过程生活化

比如, 讲到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同学之间过生日送礼物, 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 可是主人公丹丹的三个好朋友要过生日, 关于送什么可难坏了丹丹, 我们替她分析一下。首先是婷婷的生日礼物, 她可是个疯狂的“追星族”, 简直像热带风暴, 上个月是个名副其实的“哈潘族”, 这个月又成了“超女迷”, 这两天又成了“哈韩族”, 丹丹搞不清她下个月还会追什么……这个教学情境跟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 因为他们中间就有好多“追星族”, 容易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篇5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在目前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要认识到要想有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将化学教学立足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之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1.提高学生兴趣是基础.不论在什么教学阶段,对于什么学科,首先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目前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目前,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一味地针对高考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这样错误的观念下,必然会影响自身对于化学学科的认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保证学生具有能够有效地掌握、运用一些化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在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化学学科本身有着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只是一味地进行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同时还会间接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2.创新教学模式是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有效地选择自身感兴趣的知识,没有学习动力,就会?е卵?习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不断创新化学教学的模式,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融合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关键知识点进行教学,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课本,采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新课改实效性 篇6

【关键词】创新 ; 兴趣 ; 主体 ; 多媒体 ; 日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57-01

引言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发生了很大改变,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真正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善于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各类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趋势下,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的精心备课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虽然现在教材已逐步趋于完善,但如何对教材进行创新再加工,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备课阶段,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重组,如在进行数学算法教学时,通过研究归类,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不同算法,更应让他们研究算法过程,并在其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两种基本算法,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研究课本例题时,有些内容不太接近生活,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从更深层次和更广角度来考虑,让例题更贴近生活、更生动灵活,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拓宽授课思维模式

2.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但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纯理论的方法死板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很多方法来提高学生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如在教学分类的课程中,让学生准备好自己喜爱的东西带到课堂上,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比如按玩具分类、按物体的大小形状分类、按喜爱的程度分类等等,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参与等形式,去掌握分类的基本思想。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的主体者如何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增强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理解。

2.2学生主体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授课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不同特性、学习基础等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有些学生年龄比较小,过多的讲述或者以概念形式强加给他们,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多以实例来表述内容可能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性格决定教学方法,如有的学生好动,可以采用讨论方法,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可以采用自学法等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比抽象方法更为适用,如对长方体体积的算法授课时,学生很难理解体积这个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桌、书箱等等以及观察空书箱和放入物体的书箱进行对比时,学生对其的理解加深了,明白了不同物体所占空间也不同的道理,从而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知识,更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体现学生主体能力的具体表现。

2.3多媒体教学法

黑板和粉笔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契合一直存在分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声音和动画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教学中的抽象难点问题,如在体积计算教学中,可以通过动画分解,把多面体一一解构,让学生明白结构问题以及为什么这样计算,了解知识的本源。同时,适当地加入动画等学生感兴趣的图像,如在进行加减算法时,教师可以制作花果山的猴子,或者是小溪里的小鱼等等,加上语言和配音,逐步引导学生去学习。

虽然多媒体的应用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要紧贴教学,课件的内容要精不要多,要考虑学生能够接收的知识量;第二,要避免为了多媒体教学而教学,要把多媒体当做适用的教学工具,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为目标;第三,可以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传统教学与之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日记教学法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日记是必备环节,但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日记法,也同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日记教学法,即要求学生在课堂过程中,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重难点,其中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的记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知识的情况的详细了解,从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把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以此为基础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作用。

同时,在日记教学方法中加入评价教学,即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评打分,及时纠正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区,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结语

新课改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一系列的改革实验推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课改所要求的的新理念、新方法,都是对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提出的考验。因此,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小学教师应该加强教学上的创新,转变教育的陈旧思想,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差异,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课件的深度广度上不断延伸,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推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英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

[2]孙健荣.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

新课改实效性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随着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受到重视以来, 人们也对它的教学实效性十分关注。实效性高的美术课堂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平时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其他方面能力。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 充分把握每一分钟,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也是每一名美术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一般看来, 在大家眼中美术只是作为副科存在, 也不能引起家长和学生的足够重视。这样即便是强迫学生去努力学习美术效果也不大, 只有那些有着美术爱好的学生才可以取得较好成果。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们更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 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要把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来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提高了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课堂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 挖掘学生真正喜欢的东西, 从而激发兴趣。

(2) 创新课堂情景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老师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3) 通过小组竞赛, 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自尊心强, 还爱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老师们要按照学生这些特点安排一些竞争和提问环节, 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许多, 使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表扬, 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除了提高学生兴趣, 我们还要重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除此之外, 在课堂设计方面要力求新颖﹑独特,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才能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数解决。

笔者总结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经验, 列出了以下几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 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2反复观察欣赏图片或例作, 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模式;3增加学生的讨论课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使学生独立创作作品, 之后辅以教师个别指导;5在课堂展示学生作品, 师生间互评, 教学相长。根据具体班级不同的学情和相关课程内容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分别设计可行的课堂教学结构, 以取得较优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小学生眼中的美术是富有创新性的, 且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又善于模仿。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图、文、声、像并茂来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 , 改变原有的单一教授形式, 帮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 , 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得学习活动更为有趣生动。

四、注重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设计, 同时它能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另外教学评价指标也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课前教师应当要精心设计“评价标准”, 在开课时就要让学生都明确了解学习任务和目标、课堂要求、评分标准等。“评价”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中的重要部分, 学生所得出的评价远比教学成绩重要。通过客观认真的评价, 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这才能真正让学生由“学会学习”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好学生。

新课改实效性 篇8

《机械制图》是机电专业的入门课程, 它是职业教育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 读图和制图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是一门“工程语言”。机械制图课的讲授过程就是用形象语言表达“工程语言”。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可分为画法几何教学和工程制图教学两大部分, 画法几何教学传授的是制图理论基础, 因而抽象思维较多, 而工程制图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应用形象思维, 但是, 抽象思维对于没有接受过相应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和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应注意从各方面启发引导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课堂讲课实际上是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结论的过程, 特别是在机械制图课堂上,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提出问题应尽量做到自然明确, 联系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的课本,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

例如在“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一课时的时候,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让学生掌握读图方法这个教学目的, 其次要在授课的时候紧紧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 然后按照“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学会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点明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 并且指出分析图框这一难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语言组织得当, 注意仪表,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地讲授教学内容。

二、加强师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中主体, 但是也要学生来积极的配合与参与, 只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1、加强与学生加强对话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 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彼此之间增加互信, 提高学生的成绩具。

例如在讲授零部件表达方法的时候, 可以先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的剖视图、剖面图、局部放大图等, 然后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图的表达方案并且各自陈述自己方案的优缺点, 最后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确定好。整个过程教师要循循诱导, 启发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要做好总结。

2、对知识点的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例如在讲解多面正投影图时, 教师可以与教室的墙壁地板联系, 以学生右侧墙壁为W面, 以黑板面作V面, 以地面作H面, 然后再与三维投影体系相对应, 将抽象的问题作具体化处理, 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3、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 课本中许多知识点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联系。教师一定找出其中的联系点, 并帮助辅导学生找出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 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好处的。例如截交线与相贯线、斜视图与局部视图、斜度和锥度、移出剖面与重合剖面等, 都是值得比较和联系的知识点。

二、加强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图课程所学的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定位、定量的投影作图等知识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这些知识点却都直观性差, 难于掌握, 并且与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联系不密切,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

1、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利用CAD软件对平面图形的拉伸、旋转等三维实体造型, 以及并集、差集、交集、切割等编辑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加强对立体表面点、线、面的相对位置及其投影方面的训练, 让学生形成严密的空间逻辑与思维分析能力。

3、让学生学会借助手中现有的工具, 例如橡皮泥, 根据需要捏出图形, 选定主要观察方向 (即前方) , 分别从前方、左方、上方观察, 把观察到的结果用平面图形表达并画到图纸上, 平面图形的相对位置可以随意摆放, 但要让学生主意标出观察方向。

4、强化学生的构形和建模方面的训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不少于5个基本形体, 并且让他们的每一处都产生相贯线的形体,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构形能力, 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手段, 用二维和三维两种表达方法达到建模目的。在课堂上显示实践环节, 可以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学会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多多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可以直观生动的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方便学生理解, 节约了节约了教学时间。但是我发现, 在上机械制图课程的时候, 很多教师在课上用电子教案上讲授的知识点、画图代替了一切, 整堂课都是用电子课件上展示给学生, 这种方式虽然给教师、学生都省了不少事情, 却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讲确是过眼云烟, 看了就忘, 进不了大脑。

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 又有抽象性, 我认为, 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分认识学科特点,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适当运用”是指用在需要之处, 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 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

例如, 我在为学生讲授合体视图的画法时,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者让学生用橡皮泥、土豆等自制模型与他们共同探讨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当讲到相对复杂抽象的问题时候, 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解决难点, 与学生一起进行内部进行观察,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 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时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 以人为主, 以机为辅, 扬长避短, 相辅相成, 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曾维湘:《对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科学咨询》, 2006 (07) 。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有效性探讨 篇9

一、开展发散型创新实验, 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遵照老师的讲解及课本上的程序和步骤开展实验, 没有自主性, 更谈不上创新性。在高中物理考试中, 实验题稍微做个改动, 学生便无从下手。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 发散性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出发。主要表现在:当遇到一个问题时, 要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不能拘泥于一个答案;能够灵活地选择定量和变量因素对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思维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变化, 用心寻找最优答案。如在讲解动能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设计能验证这个动能的实验项目, 在学生难以思索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使用打点计时器等。这个时候, 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适当的实验过程。

二、遵循新课程思想和理念, 对现行教学方式进行革新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大舞台, 特别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 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因此, 对于老师们来说, 要重视实验在教学中应用, 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实践,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使教学活动能够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读书学习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实验能力。 (1) 重视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兴趣的培养, 第一责任在于高中物理老师, 只有老师善于启发、善于引导, 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同老师的思路同步。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老师要针对高中物理实验的特点,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结合教科书, 完成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活动, 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 (2) 彰显学生在整个物理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满怀热情地主动参与到整个物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 要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本实验的相关内容, 然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要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多提供实验机会, 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物理实验配置的灵活改进与大胆创新

做物理实验必须有物理实验装备, 物理实验装备得不到保障是无法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 更谈不上高效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新课程中物理实验的内容、形式和设计, 同传统的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实验的内容、形式和设计相比, 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 是新课程形势下对高中物理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物理实验配置的灵活改进与大胆创新。然而在现实的高中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消极地等着学校或上级配置实验设备, 然后按部就班地开展实验教学, 缺乏对实验配置的灵活改进与大胆创新。例如, 课本中研究平抛运动, 描绘运动轨迹, 实验用带孔的木片确定轨道很不方便, 就有学生提出用倾斜板代替带孔水平板, 并在竖直面上贴一张复写纸, 这样每次小球落到倾斜板上, 同时也在竖直面复写纸上留下了一个点的痕迹, 改进后的实验非常易于操作, 误差也很小。有的同学干脆提出把小钢球沾上墨水, 在纸上会划过一道弧线, 确定轨迹, 虽然方便, 但由于摩擦力比较大, 所以此方法可行性较差, 不能采用。在讲述“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原理之前, 让同学们讨论在理论上可采用哪些办法, 有的同学提出如下办法: (1) 用测公式h=1/2gt2 测加速度测g。 (2) 用△s=g T2 测量。 (3) 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g=42l/T2。 (4) 利用打点计时器g=V2-V1/T测。 (5) 用g=V22-V12/2h测量等等。如此做法, 开拓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我们从中选择 (3) 作为本次实验原理, 再由学生自己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设计表格处理数据。以此提高学生自我设计、操作实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必备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高中物理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力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猜想、多探究、多创造。

参考文献

[1]李雀飞.谈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3) .

[2]王志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 2011 (07) .

[3]陈桂宏.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度”[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02) .

[4]朱玉荣.高中物理学习的知识、方法[J].理科考试研究, 2014 (13) .

新课改实效性 篇10

一、语文教学需守本真

一节优秀示范课《她是我的朋友》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找朋友》, 师生合唱, 引出课题。

环节二:学生寻找合作伙伴, 自主学习最感兴趣的内容。

环节三:品读课文, 课件再现课文内容。

环节四:学生上台模仿表演, 体验文本, 升华情感。

环节五:总结延伸

1. 汇报课前收集关于“朋友”的名言。

2. 找到你的朋友, 唱《朋友》歌。

在这节课上, 各式各样的活动, 如唱、说、跳、演, 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教师可谓煞费苦心, 弄得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师生间对答如流、环环相扣时的清晰流畅, 堪称完美无缺。我们知道, 无论是新课程的总目标, 还是其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都依赖于每篇课文, 每节课的教学。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论何时, 语文课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上, 采取的多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都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指引, 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 不可为了追求暂时的气氛而唱一唱, 演一演, 跳一跳。否则容易出现问题: (一) 过多地挖掘与语文教学本体关系不大的内容, 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特征。如教《国宝——大熊猫》时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说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特征、繁殖等, 给人感觉倒像生物课。 (二) 过多地掺杂与语文教学本体无关的娱乐活动, 使语文教学流于肤浅。如某教师在执教《飞夺泸定桥》时, 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新词, 接着让学生表演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但整堂课俨然成了“喜剧表演课”。 (三) 过于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过于注重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从而忽视了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和文章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听读说写能力的训练。语文学科的教学, 不论是过于偏离、过于泛化, 还是过于窄化本体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教学需显个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原因有三:一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载体 (文章) 每篇各不相同, 有个性;二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 (教师) 每位都不一样, 有个性;三是语文教学的对象 (学生) 人人各有特点, 有个性。语文的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要研究作者的思路。语文的各种体裁有各种体裁的特点, 同一体裁的不同课文又各有各的特点, 教学必须抓住这些特点, 突出这些特点。因此, 每篇文章需有每篇文章的教法。常有这种情况:相同的教学模式和相同的教学方法, 有时候在这个班效果很好, 在另一个班效果却不一定好;在相同的班里教相同的课文, 李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效果很好, 张老师采用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效果也很好。这就说明, 要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 可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绝对不只一种, 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不是在什么情况下效果都会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最忌盲目跟风, 看到别人怎么教, 自己就怎么教, 别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他也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或是把别人教得好的地方拿来剪接拼凑, 却不去思考人家为什么这样教, 自己能不能这样教, 还有没有更好的教法。甚至直接按照别人现成的教案去上课。课改初期, 语文教学盲目跟风现象较普遍, 这是语文教学丧失个性的体现。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也不是随意发挥的语文教学, 而是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个性的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学需重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读者 (学生)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探寻作者思路, 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新课改背景下, 需要重视阅读, 这不仅是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 还因为阅读法与其他的教学法相比, 更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 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阅读文本, 什么自主、探究都会失去基础。语文的文本承载着语文课所要学习的语文形式和表述内容, 如果脱离文本的语境而大谈语言、结构、思想, 就无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结构、思想的原味, 产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 只能是隔靴搔痒、空洞糊涂。遗憾的是, 一些教师常常借助资料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口若悬河式的分析, 或在处理文本的方法上显得新颖,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人灌变成“多媒体灌”, 但是对文本内部进行分析时, 却如蜻蜓点水、木偶探海, 不能深入解读。语文教学重阅读, 同时不反对其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有机选择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需指导写作

写作教学可谓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语文文本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一节好的语文课, 不仅要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在语文文本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文本作为某一类作文的范文来解读, 并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感悟关于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 就会发现每篇文章都存在可以被模仿的表达方式, 这说明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指导写作是可行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呢?我们可以学习一下王小春老师教的《背影》:首先是选材指导, 让学生感悟选材的起码要求是力求真实, 另一个要求是注意“典型性”;其次是立意指导, 让学生知道立意既要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要抓住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三是文章结构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安排层次和谋篇布局;第四是遣词造句的指导, 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的情感需要恰当的语言和词句。模仿虽不是学习写作的最佳方法, 但却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

五、语文教学需教创新

当前, 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独特的体验,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此来开发创新思维, 并学会创新, 养成习惯。如何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提倡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变成一个新的“哈姆雷特”。当然, 仅仅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和创作练习。创新不是无本之木, 也不是无源之水, 不是凭空产生的, 最初的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 最初的创新行为来自于模仿。虽然曾有人说:第一个把人比喻成花的是天才, 第二个把人比喻成花的是庸才, 第三个把人比喻成花的是蠢才。但是, 如果没有对第一人的学习和模仿, 后世就不会有继承和创新, 说不定就不会有把人比喻成泰山、比喻成鸿毛、比喻成灯塔等说法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或用自己的语言形式去重建文本中的思想和情节。

新课改实效性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实效性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ploration

Ha Liya•Tu erxunhan

【Abstract】

Of teaching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drawbacks,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of history is no exception, machinery endorsement, entitled the sea surf, boring, students can not learn from history, one to see the new situation, new materials, new lost their sense of the problem. Teachers in their classrooms are also inefficie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100," requires u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because the histor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histor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histor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的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机械背书,题海遨游,枯燥无味,学生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失措。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素质教百”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在这一时期,教育该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历史这一学科,由其自的特点所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那么直观、形象。因此,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

力入手。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会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该怎样优化自身的结构呢?

1 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其掌握的本性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地理学、政治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化的本体性知识结构,从而能以全息视角把握历史学研究对象,给与学生全面、科学的指导,进而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引导者,他肩负着教书育人等多种社会功能,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广博的学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高素质的教师,还要有全面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及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学生。

2 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导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的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务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

2.1 启发导课。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职的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讲中国历史“西夏与宋的关系”之前,给学生讲西夏的来历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骑白马的青年沿辽河而上,在木叶儿山下,和一位骑青牛的女子相遇…这样,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激起求知欲,由此导入新课。

2.2 利用插图,直观教学。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项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使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由于很直观而容易接受。如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中三大战役时,引导学生看战争形势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地注意倾向,有利于强化记忆,而且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2.3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历史是过去性的,又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境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是本来引人入胜的史买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再现当年的风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3 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气氛

课堂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学生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最佳场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欣赏者”,而课堂又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场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就是成功的机会。例如:针对新教材中的一些探究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利用课堂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将历史知识变成一股股细流融入心田。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是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之所以特别关注《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4 正确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革。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全员参与,普遍实时互动,生生互动;激活思维,学会学习,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教师精心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刻苦探求。营造民主与尊重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疑难。我们做教师的则要格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错误,因势利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现象是正常现象。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反馈信息,对学习中的好列子固然应该表扬,以扩大影响,就是学习中发生的“错误”也应加正确处理,以便把学习引向深入。

最后,教师要积累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做到大体上心中有数,以便事前想好相应的教学措施,正如俗语所说的在泥泞路上行走,容易滑跤的地方,最好先铺上一层稻草。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以有效地教好历史。

5 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花,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辩论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新的东西,但是他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艮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在历史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据整个45分钟,而应把充分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谆谆善诱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些基础上形成艮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历史知识不是靠表面就可以参透其中道理的。所谓学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知今,只有真正学好了历史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学习历史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秦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多提新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便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总的来说,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但要提高素质的理论基础,学习新课标内容,而且重视它们在新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车轮不会停下,二十一世纪将在我们的面前迅速飞过,二十一世纪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科技教育,而科技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让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紧握时代脉搏,共同开启历史新篇辛。

新课改实效性 篇12

一、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1. 增强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考的人。在当今社会, 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竞争与时代发展都要求创新。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注重教学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改革则为提高教学有效性, 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条件。

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创新的工作,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能胜任时代的要求, 要求必须拥有创新意识, 在改变知识传统的同时, 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教学效率与目标的有效方法。只有在教学思维与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 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

2.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行动实施的催化剂, 只有学生对所学领域有兴趣, 才能提高学习动力。数学作为帮助学生挖掘智力, 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学科, 由于内容枯燥、抽象, 外加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都影响着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重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巧设问题,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游戏特点, 通过创设游戏, 在寓教于乐的同时, 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以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 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节拍。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它对小学数学老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学数学老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本与老师是教学的重心, 进行满堂灌。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 但是学生面对的是抽象知识, 很难真正做到理解与掌握, 最后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 应试教育与生活脱离。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 很多家长、学校、只注重知识掌握力度, 却忽略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动手能力, 折让很多小学过于强调课外作业与课堂讲解, 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过程枯燥的同时, 受教学抽象性影响, 让很多学生害怕数学, 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最后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目标模糊, 缺少专业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必须以清晰的目标为条件, 此处所说的教学目标不仅是量化数学知识, 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怎样学好数学以及数学学习途径。但是, 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依然存在讲课现象, 尤其是偏远的地方, 这种满堂灌不仅不利于学习思维与兴趣的激发, 同时还会影响思维层次的发展。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正处在学习成长时期, 该时段老师的科学引导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针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来看:小学数学老师的综合素养明显不够, 在教学工作中不够认真, 这都影响着教学有效性。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 明确教学目标, 进行情境化教学。

学科目标作为教学主要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必须设置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知识结构上, 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深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在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的情况下,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各项技能。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老师应该整合学生已有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过程, 设置恰当的教学体系。另外, 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利用活动、故事、问题、竞争等表现方式, 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3的倍数与特征学习中, 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个位数之和为3的倍数, 才是3的倍数, 如果只是单一的语言交流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利用小组交流的形式, 则能很好的完成。

2. 突出主体地位, 加强探索进程。

新课标下,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具有合作性、自主性、探究性等特征的前提下,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针,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保障教学时效性, 还应该注重课堂主体作用,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表现自己,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解决与分析问题。也只有经历过数学化, 才能保障数学教学的独立性与时效性, 最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为一项探索与发现并存的艺术性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探索过程, 以完善教学。如:在初步认识分数时, 学生很难分辨半个与一半, 对此老师可以利用创造性的方式教学, 让学生小组讨论表示方式与异同点, 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发现1/2的1与2的意义, 1/2就是一个苹果被分成了两份, 1个苹果就是1, 被分成2份就是2, 然后再让学生理解横线的意义, 这样不仅让学生发散思维, 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3. 注重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小学数学的各种概念, 就不能只停留在的表面意义理解, 而是对内在联系与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然后才能掌握本质。对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掌握各种概念。如:在初步学习分数时, 当学生对1/2有了简单的认识后, 再利用情境让学生深入分数应用与意义。利用涂鸦的游戏, 让学生凃出图案, 明白1/2不只是对苹果的表示, 也能对圆、西瓜、花瓶、梨子一般的表示, 在对1/2有清晰的认识后, 更好的了解分数。也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张进行对折再对折, 得到1/4, 在这期间, 学生很可能是左右、上下对折, 也可能是斜线对折, 并且每个部分都能用1/4表示。

上一篇:竖向变形计算下一篇:构建科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