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三大理念(通用8篇)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 篇1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理念的三大转变
仙游县锦溪中学 郑梅仙
【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它是培养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整体发展的总目标。它必须要求改变传统中学美术课单科美术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改变以专业学科为主和强调专业学科本位旧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要求学生“跟我学”被动的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威严的形象。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及新的师生关系,这三方面必须要有大转变。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美术教学理念 三大转变
中学美术课程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单科美术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依然存在以专业学科为主,强调专业学科本位,强调学生“跟我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明显偏离了新课改的方向。新一轮课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它是培养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整体发展的总目标。美术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将以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化为研究人的情感生成过程和反思过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育思想上,应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方式上,应将 “跟我学”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我要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及其合理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师生关系方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的威严形象,使学生不敢接近和沟通,重新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共筑进步发展梦想。
一
教学理念的转变——德育为先,育人为重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去寻找与人文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形象的小道理,使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中培育良好的道德风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作品较之于音乐文学作品、政治宣传等,具有独特的形象性、直观性、确定性,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于一幅画和一段旋律,人们应该更容易理解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作品的直观性。以美术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能借助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判断是非,明辨美丑,而且还能通过它们提升为高级的审美艺术和道德品质。我在上八年下册的美术《弘扬真善美》一课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我利用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了不同的美术作品,既能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又能揭露和鞭挞现实社会假恶丑。如陈冰青的《木头人》这幅粘贴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奈的站着,而周围那么多乘客却无一人让座的这一现实,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表现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道德意识的沦落,缺乏同情心,如同一群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作品尖锐地讽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呼唤人们要有同情心。透过这幅直观形象的粘贴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受到熏陶,从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稳定,更应该要正确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不断去完善他们的人格。作为美术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新课改的人文美术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学生不同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美术艺术形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使人文美术教育目标与人的内在发展需求相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从兴趣开始,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过去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 “跟我学”、“要我学”,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教育方法。新课改必须彻底转变过来,想方设法让学生“我想学”、“我要学”。新课改下,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经常用优秀的美术作品,电影、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主动、自觉和深入地学习美术。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教在欣赏作品时,首先要选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继续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一看,仔细观察,这幅画好哪里,妙在何处;去想一想,认真思考,这个作品作者想什么,要表达什么;要反复比较,体验感悟美术作品的美妙世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有趣学美术逐步发展到学美术很有乐趣,因为只有到了乐趣这个阶段,才会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进一步激发他们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欲望。有一次,在上八年美术《漂亮的手工灯饰》一课中,我展示了用环保材料制作的具有现代美感的手工灯饰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当他们了解到这些精美的手工灯饰都是由环保材料制作的,便纷纷想要尝试自己动手去制作。接着我让他们用他们自己身边普通材料去做,并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他们手脑并用,并能互相帮助,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精美实用的手工灯饰。从个个脸上充满高兴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一节课他们是过得多么快乐又有成就感。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学习美术效果愈好。另外,在学生作品评价中,尽可能找出他的亮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艺术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经常开展学生作品展,展示学生优秀的作品,让人们观赏评议,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受到人们的称赞,都会感到十分自豪,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实现人文美术教育目标与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
为实现中学人文美术教育目标,还应该构建一个科学、开放的美术教育体系。课堂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目标实现的主战场,但美术课每周只有一节,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还要尽可能将人文美术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努力打造中学美术教育“生活化”、“互联网+”化的学习新形式,使人文美术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使美术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学生情感抒发、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美术教育目标。
三
师生关系的转变——亦师亦友,相互尊重
实践表明,成功的人文美术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对话基础之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古今中外,美术教育反复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如果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态度粗暴,情感冷漠,鄙视接受能力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即使你水平再高,满腹经纶,课程安排再合理,学生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只会消极应对,有的甚至拒绝学习,乃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师生之间对话沟通、彼此交流就比较方便。因此,老师首先强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转变,用热情的生命去拥抱学生,以真诚的心扉向学生敞开,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就必然赢得学生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自然就乐于接受老师的传授和指导。这样师生关系自然就融洽、和谐。
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允许接受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差错。当学生出了差错时,要以平和的语气安慰学生,告诉学生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尤其美术艺术学习,每个人都容易出差错,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同时耐心地教育,帮助学生纠正差错。此外,要教导学生尊重老师的尊严和劳动,因为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对学生的最好负责,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最大关爱;如果老师放任不管,这才是对学生最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美术艺术学习是学生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谁也不能替代。要引导学生美术艺术学习和实践中要善于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与快乐。在师生真诚情感互动中,让爱飞扬,让梦飞翔。
结束语
以美育人,创美育人。教师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人文美术教育应该彻底纠正过去那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各种各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把美术教育看作仅仅是已知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过程,重新认识到人文美术教育是知识文化的再创造的过程。老师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热情和睿智的眼光去关注当下的现实,思考无限的人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美术学习与实践中,在共同的探究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不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师培训手册》美术(七—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2、《教师教学用书》美术八年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10月
3、《教育观察》(2011.5)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2011年5月
4、《美术教育学》 张道森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12月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 篇2
一、推行新课改的挑战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火车头, 改革是学校的自我完善和提升。但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需要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 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把握住新的机遇。
首先要挑战的就是教育者固有的思维和授课模式,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 开学初班主任都很忙, 还没来得及进行小组建设, 所以座位就是按传统的排位方式布置的, 我一进教室就感觉秩序井然, 纪律管理和课堂掌控感都比较好。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 他们是被动地接受我, 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方式, 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在这种传统授课制中, 学生听和记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其他才能却没有受到重视。片面地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 不能算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正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教育中以人为本, 充分重视人的能力培养, 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其次, 教师要挑战 的是在新 课改中遇 到的各种 困难。例如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管理好 班级纪律?如何编制和利用好导学案?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会感到迷茫、困惑, 甚至是无所适从、充满沮丧。随之而来的是对工作的认同感降低, 与其坐以待毙, 做温水中的青蛙, 不如奋起拼搏, 托起教育的美好明天。
二、明天的希望———新课改
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每个人都赞同这种学生和教师都感觉轻松而且又能培养人才的好理念。但是怎么做才能实现课改理念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
(一) 目标的设置
学习倘若无明确 目标, 就如同航 行时没有 指针一样, 会迷失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的最终学习结果。作为学习者, 应明确自己目标的内容是什 么, 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学习, 这样他们才会自觉努力地学习。中外学习实践都证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凝 聚、调节等学习辅助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活动安排、学业成绩提高相比起来能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有实验表明, 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比没有目标的学习可以节省60%的时间。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散步, 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如同赛跑。当学习者的行为目标十分突出时, 基础差的学习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明确的学习目标还通过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力集中的强度产生影响,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者必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 用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
(二) 激励措施的落实
中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能动群体, 是具有发展潜力而与成人身心不同的需要得到教育培养的群体, 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完整的特质群体。中学生激励机制, 是指在学校系统内, 将中学生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培育引导, 通过中学生的自我认识逐步产生认同感, 激发内在动力, 从而实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的各项工作环节的总合。激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是能催人奋发的催发剂, 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田,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求知欲。
(1) 激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最充分地发挥各自潜力, 进而使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习的内容很多都不是引人入胜的, 不少枯燥而深奥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地引入激励机制, 帮助学生发挥潜力从而克服困难。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和预期, 可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而达到激励目标。
(2) 激励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变革精神
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造力就是产生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观念, 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 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其实创造力并不神秘, 创造性是学生的天然个性。通过激励机制引导, 学生必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习, 必将更关注自身的学业。有学习的投入作基础,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就会增加, 教育者对学生的新思路和观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引导,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变革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 激励可鼓励先进, 督促后进, 实现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 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 后之别, 通过激励, 可使优秀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 也可客观上激励相对落后的学生去努力学习。教师组织的竞争性学习活动中, 让表现优异的学生受到表扬, 使其得到心理满足, 产生获得优秀成绩的心理;有意识地组织后进生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自信, 竞赛中可多给他们创造更多成功率较高的机会, 使其获得成功而不断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引入激励机制, 目的是让中学生的学习都有不竭的动力, 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都有克服学习困难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包括:感情激励、尊重激励、期望激励等) ;按学习方式激励主要有合作性竞争激励、目标导向激励、科学评价激励、管理行为和榜样激励等。
(三) 考评机制的完善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 考评机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起到激励先进并且鞭策后进的作用, 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不断进步。
(1) 教学考评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
教师利用考评的结果可以掌握课堂教学三维目 标的实现效果, 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如何, 可作为调整自己教学行为的依据, 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教学考评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
通过教学考评, 学生就有机会评估自己学习的实际效果、学习程度以及自己的学习发展空间。教学考评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 考评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 可用于检验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 有效
例如, 教学质量考评可以检验教学 实践的成 绩, 可以对新旧教材、教法等作出比较性判断。此外, 教材教具的开发、课程设置、师资素质的调查、学生能力的研究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考评的帮助, 教学考评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4) 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的科学 化即要遵 循教学规 律进行教 学。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 能够揭示哪些做法符合规律, 哪些做法违背规律, 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达到程度如何。这有利于调整教学过程, 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成功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 我们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应把目标设置、激励措施、评价机制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推动新课改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小松, 刘洪宇, 魏志耕.创新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 (美) 艾斯奎斯, 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二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新课改的三大基座 篇3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期而至,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育变革。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考评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
一、推行新课改的挑战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火车头,改革是学校的自我完善和提升。但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把握住新的机遇。
首先要挑战的就是教育者固有的思维和授课模式,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开学初班主任都很忙,还没来得及进行小组建设,所以座位就是按传统的排位方式布置的,我一进教室就感觉秩序井然,纪律管理和课堂掌控感都比较好。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真正行动起来,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被重视,他们是被动地接受我,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方式,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在这种传统授课制中,学生听和记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他才能却没有受到重视。片面地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不能算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正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育中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的能力培养,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挑战的是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管理好班级纪律?如何编制和利用好导学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会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是无所适从、充满沮丧。随之而来的是对工作的认同感降低,与其坐以待毙,做温水中的青蛙,不如奋起拼搏,托起教育的美好明天。
二、明天的希望——新课改
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赞同这种学生和教师都感觉轻松而且又能培养人才的好理念。但是怎么做才能实现课改理念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
(一)目标的设置
学习倘若无明确目标,就如同航行时没有指针一样,会迷失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的最终学习结果。作为学习者,应明确自己目标的内容是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学习,这样他们才会自觉努力地学习。中外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凝聚、调节等学习辅助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活动安排、学业成绩提高相比起来能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有实验表明,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比没有目标的学习可以节省60%的时间。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如同赛跑。当学习者的行为目标十分突出时,基础差的学习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明确的学习目标还通过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力集中的强度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者必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用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
(二)激励措施的落实
中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能动群体,是具有发展潜力而与成人身心不同的需要得到教育培养的群体,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完整的特质群体。中学生激励机制,是指在学校系统内,将中学生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培育引导,通过中学生的自我认识逐步产生认同感,激发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的各项工作环节的总合。激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能催人奋发的催发剂,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求知欲。
(1)激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最充分地发挥各自潜力,进而使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习的内容很多都不是引人入胜的,不少枯燥而深奥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地引入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发挥潜力从而克服困难。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和预期,可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而达到激励目标。
(2)激励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变革精神
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造力就是产生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特征。其实创造力并不神秘,创造性是学生的天然个性。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必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必将更关注自身的学业。有学习的投入作基础,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就会增加,教育者对学生的新思路和观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引导,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变革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激励可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别,通过激励,可使优秀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也可客观上激励相对落后的学生去努力学习。教师组织的竞争性学习活动中,让表现优异的学生受到表扬,使其得到心理满足,产生获得优秀成绩的心理;有意识地组织后进生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自信,竞赛中可多给他们创造更多成功率较高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而不断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引入激励机制,目的是让中学生的学习都有不竭的动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都有克服学习困难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包括:感情激励、尊重激励、期望激励等);按学习方式激励主要有合作性竞争激励、目标导向激励、科学评价激励、管理行为和榜样激励等。
(三)考评机制的完善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考评机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起到激励先进并且鞭策后进的作用,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不断进步。
(1)教学考评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
教师利用考评的结果可以掌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效果,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如何,可作为调整自己教学行为的依据,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考评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
通过教学考评,学生就有机会评估自己学习的实际效果、学习程度以及自己的学习发展空间。教学考评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考评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可用于检验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有效
例如,教学质量考评可以检验教学实践的成绩,可以对新旧教材、教法等作出比较性判断。此外,教材教具的开发、课程设置、师资素质的调查、学生能力的研究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考评的帮助,教学考评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4)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即要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能够揭示哪些做法符合规律,哪些做法违背规律,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这有利于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应把目标设置、激励措施、评价机制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推动新课改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小松,刘洪宇,魏志耕.创新教育学[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艾斯奎斯,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篇4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江西省大余县教研室王万辉(341500)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我县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从九月份开始在全县五年制转六年制小学的起始年级实施了课程改革。九月开始在全县所有小学的起始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方面都应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一年多来我们在课改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改造课堂改变方式 我们提出的课改战略方针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为此,我们把课程改革分成了五大块,每一大块成立了“研究和指导小组”,选择了试点学校,即: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变革、评价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等。20重点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此,我们把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因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而教学的实施必须在课堂,要改造我们的课堂,首先应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的培养,把活的学科教成死的学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等等,这种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后,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三、看到成绩感受变化 我们把2002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三月份召开动员大会后,我们下发了《大余县中小学2002年“课堂教学改革年”实施方案》,之后于6月上旬,县教委进行了专项督查。8月份,我们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通识培训”;十月,我们分片召开了“全县新课程改革研讨会”;十一月,我们举行了学科培训,举行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竞赛;进行了“送教下乡、送课上门”,进行了课改辅导报告;十二月,我们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理论考试”,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论坛”。总之,从这一年多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感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领导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已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县“课堂教学年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教委、中小学都能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的学习材料,并要求每位教师写好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各地、各校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许多学校都把“课堂教学改革”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南安中学、东门小学做到每周的班子会必议“课堂教学改革”,每周的教师例会必讲“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大余中学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写好一篇论文,写好一份教案,上好一节课,说好一节课,命好一份试卷。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池江初中领导对“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视,不但组织了教师认真学习,还出了课改墙报,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还深入课堂,指导教师进行教改;池江小学每周都有一节以上的课改研讨课,组织教师听课、议课、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课改与“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原吉村、新城等教委不但召开了全镇课改动员大会,还举办了课改通识培训,聘请外校课改意识较强的老师到本镇、本校作辅导报告;原新城镇教委还成立了以原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信息资料领导小组,创建了信息资料室,建立了课改信息资料中心,设有专人负责,把国家、省、市、县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料收集好,并把各实验学校好的经验、做法、意见、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向上级反馈,同时组织学校与其他实验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充分发挥中心作用,及时沟通信息;此外,各个学校的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长,对课改工作有充分的认识,把课改看成份内之事,亲自参与、亲自抓。很多校长,他们坚持每周听课,而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听,意在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课改的相关目标、任务的措施。这些校长很有紧迫感,对课改实验工作认识很到位,很有思想和观点。可以说,课改实验造就了一批专家型的校长。 2、课改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的心中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地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这三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的心中。新的教育理念使广大教师迸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很多实验教师把课改实验看成是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把课改研究看作是一种专业探讨活动,积极参加,全身心投入。他们积极参加各类课改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反思和体会文章;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主动要求上研究课。从我们督查课堂教学的情况反映,从座谈会教师的发言,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角色和行为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三个意识的形成上:(1)学生意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逐步在教师的头脑中生成。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2)课程意识。很多实验教师以教材为平台为依据,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当作“圣经”,而是注重科学、艺术、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把书本教活、学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数学,在生活中用语文、用数学,成了很多实验教师的共识。(3)开放意识。教学空间的开放,不再把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地延伸课外、校外;教学时间的开放,注重过程和生成,而不拘泥于刻板的设计和程序,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机渗透,已经成为了实验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在音乐的旋律、节奏中读课文,在美术的线条、色彩中学数学,读读画画,说说唱唱,学习热情极为高涨。总之,这轮新课改实验同样造就了一支年轻的极具潜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 通过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督查,我们发现,从总体上讲,各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一定改进,都有一定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了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主要表现在:(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常有学生互教互学的感人场面,学生提出问题更为大胆直接,师生互动积极;教师鼓励学生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大胆质疑,利用教材的开放性使学生学习延伸、拓展。一句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而且还参与课程的创生。(2)学生学习方式更为丰富,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自主、探究、合作”已逐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朗读,以读代讲,读悟结合;学生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注重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从而实现从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的转变;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帮助别人和向别人求助,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3)师生关系走向合作化、民主化。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起来了,教师下来了”。具体地说,也就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而教师则从讲台上走下来了,跟学生谈话腰弯下来了,“师长”的架子放下来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协商对话性的话语。 4、大胆地进行了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要求改革原有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对考试和评价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县教委成立了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研究和指导小组,成立了七所“新课改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在学生日常评价、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出台了《大余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余县2002年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改革的实施意见》、《大余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大余县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修正)等。与此同时,在东门小学进行了“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青龙小学进行“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池江初中、吉村中学、黄龙小学实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研究”,在新城小学实施“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课改课题的研究。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和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县教委还先后成立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的研究的指导小组,目前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东门小学、池江小学、青龙中学、新城镇中等校试点研究。 四、反思总结有待深入 1、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县课改形势看,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小学比中学好,从整个小学看,又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已经实行课改实验的乡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较有声有色。教改的春风不但吹进了校园,而且吹进了课堂,不但刮风而且下了雨。二是在还没有实行课改的乡镇、学校,教改春风吹进了校园,但还没有吹进课堂,课堂教学方式依旧。 2、在学校领导、老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疑惑 表现在学校领导方面的:一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对课改的理念认识还不够到位,理解还不深刻,使得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改工作迟迟得不到推进;二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未能对课改的诸多环节和课堂教学改革过程进行比较系统、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使得课改计划和课题方案中的某些举措出现表面化或偏差,方案、计划形同虚设,课改工作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学校领导没有处理好自主实践和借鉴经验的关系,没有因校制宜地提出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课改举措,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表现在学校教师方面的:一是担心学生的学习两极分化,担心大班额背景下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不可能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问题;二是担心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面对新教材非常茫然,没有教参不知所措的问题;三是如何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还有模糊认识,仍然在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到位的问题;四是教学观念与具体操作出现错位,尽管观念有所转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放不开步子,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的问题;五是有的老师提出要有教学模式,想照搬照套,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六是以“学”论“教”没有真正落实,不知如何把专家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问题;七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出现表面化、形式化,浅层次的认识和外表上的“包装”的问题;八是教学条件的相对落后和教学资料的贫乏使得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教学方法非常的简单的问题;九是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滞后引发的问题,怕考不好影响质量,影响对老师的评价,影响对学校的评价;十是课改的舆论宣传不到位,缺乏社会、家长对自己课改的认识和支持,以至于把课改与质量对立起来的问题。 二00二年五月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对我们县考察后给了我们实验区充分的肯定。九月,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教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课改工作研讨会上,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大力的表扬;广西师大教科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题负责人罗星凯教授对我们县东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九月份,省教研室陈聆一行也对我们实验区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一切,使我们感到温馨,充满豪情,同时也使我们感到相当大的压力。一年多来,我们全县教育工作者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换来新课改今天这来自不易的局面。看到成绩和变化,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找出差距和不足,我们要更加清醒和努力。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任务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尝试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对于我们这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偏远山区,又该怎样抓好我们的语文改革呢?笔者认为,应当找准新课改和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的切合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课改实施方案,逐步实施课程改革,方能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实施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学生知识平庸,技能匮乏,还带有应试教育下养成的不良习惯。要一帆风顺地实施新课改,的确存在诸多困难。但我们除了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同时也应辩证地去发现积极有利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课改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说,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犹如一个只会爬行的足岁小孩,新课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健步如飞的小伙子,那么,我们现在实施新课改的初期则是一个半扶半放的学步阶段。马云鹏先生在《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课改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一般在课程实施的早期,学校教师对课程实施方案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要了解改革的理念,熟悉具体的方法,理解和认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造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方案。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实现,应当给课程实施留有充分的时间。”因此,现阶段的课改是一个由传统教法向新教法的过渡时期。
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我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低下,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课改教材研讨后发现,教材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材料,所选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挖掘课本教材的的潜力,不失为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我校也建立健全了图书室、阅览室,藏有五十万册图文资料,这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阅读财富。另外,Internet网和校园网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电子图书和查阅电子资料的便利。因此,我将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确定为课改突破口,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具体做法与尝试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强调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同步进行。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要成为教材的使用者,更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欣赏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教学中,我除了使用多种阅读方式外,还注重了这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规范要求,定期检查。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教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周的晨读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阅读笔记本上做好记载,教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和结构。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行了。比如,在学生阅读文学名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要求学生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该篇文章的大体结构和主题思想,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求谈点关于祥子命运的看法或认识,如能结合实际谈点体会更好。在检查时发现李婉同学在谈看法时这样写到:“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光靠个人的奋斗是改变不了命运的。祥子的不幸,正是当时老白姓的不幸,这些都源于那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如果祥子生在今天,凭他那股拼搏劲,他早就过上小康生活了。”孩子的评论虽然有些稚气和政治味,但还是能让人从中窥见这部作品的育人作用。又如,在孩子们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又要求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并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片段摘抄下来。对于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几句话。唐君同学在笔记本中抄下了这句话:“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她在下面写到:“我是一个爱哭的女孩。每每读到此处,我的眼泪也来了。既为了文中浓浓的父子情,也为了我那远在上海日夜操劳的父母亲。这几滴思亲的泪,能否随着
东逝的秋水,流到父母的身边!”简单的话语中蕴含了一个十二岁少女的纯真情怀,而这真情的触发,正是“阅读”这架瑶琴,正是“感悟”这根琴弦呀!对于学生所写的感受感悟等文字,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积极性。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员参与,培优补差。
对于
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在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时我分别提出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并结合实际谈出感受;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原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能简章地谈出体会。C组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B、C两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这样做,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提高,让阅读教学不致于流于形式。
3、自主选择,加强指导,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对于较为繁多的文本、电子、图像资料,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作出相对限定,而学生必须在限定的内容里进行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了阅读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予以了解,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主要特色等。教师在选择学生的阅读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需求,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或方面上,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 篇7
当人的心智迷失时,就容易受情绪的变化影响;但如果人的心智能够觉悟,不仅不会受情绪变化的影响,反而还能扭转局势。因此,我常对学生说的是:思想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是管理中的首要问题。而能否管理好自己的心态,则要看一个人的“定力”好不好。定力好的人,就会有所成就;定力不好的人只会随波逐流,最多昙花一现。在人际交往中用点禅学,就会到处受人欢迎;在家庭成员间用点禅学,亲人就会和睦相处;在班级管理上用点禅学,班级就会飞黄腾达。关于班级禅学管理,我在教学实践中颇有感悟,将其整理为以下几条:
一、欲做诗,功夫在诗外
在班级管理中有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学生,采用无为而治是最高管理境界。有这样一个故事: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战斗中,拿破仑夜间巡岗查哨,发现一名哨兵斜倚着树根睡着了。他没有喊醒哨兵,却拿起枪替他站岗约半小时,哨兵从沉睡中醒来,认出了正在替他放哨的司令官,十分惶恐和绝望,跪倒在他面前。拿破仑却和蔼可亲地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目前,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下次可要小心。”众所周知,哨兵在岗位上睡觉,是要以军纪论处的,但拿破仑对偶尔失职的哨兵却没有那样做,而是从情感出发,批评哨兵,这就使得官兵从内心拥戴、爱戴他,并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命令。譬如:发现教室地上有一点垃圾,老师什么都不说,亲自弯腰捡起,放入垃圾箱,我深信每一个在场的学生都会把你的高大形象牢记心中效仿,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不待言。
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意外的事件,善于找到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与自身的内在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事件来教育学生,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看《党员文摘》时,发现其中用了大量篇幅解读“酉阳发展速度”,其中的精髓就是心态(即常说的解放思想)。我联想到我们班是平行班,酉阳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以国家级贫困县能都能够在短时间崛起,我们班也一定能熊起的理念来鼓舞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自甘落后的心态。其效果远超预期,班上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还可以用“激而行之”的办法,即运用激将法使人激动,使人感情冲动而按刺激发出者的意愿行事。我班有一个学生冯某,我对他家庭背景和个性进行分析后采用了这一办法,效果特好。有一天读报课,我不点名地说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话,他突然站起来问我是不是说他,我说是。当时他非常气愤地和我争执起来,我把他请到办公室,一句话也没有说,只给他看历史上“苏秦智激同窗执友张仪”的故事,看完后他说:老师我错了,对不起,我要当着全班同学给你道歉。他回到教室站在讲台上,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为我刚才的行为向老师和同学道歉,其实无论老师对我们说什么和做什么都有他的良苦用心,只是现在我们不理解,希望大家按老师说的去做。”然后他到我面前深深地鞠躬。从此以后该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
二、管理应待人以宽
待人以宽最精典的例子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善待基辛格,他们在竞选总统时被基辛格放肆攻击、挖苦,但尼克松当选总统后是重用基辛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重视表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容纳成绩差的学生,尤其要容纳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甚至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学生,这样的班主任才是深悟禅理的人,才能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上学期,由于我对学生要求严,学校在测评时有学生给我的评分很低,也有班干部对我说有几个学生恨死我了。我知道是哪几个学生,但我没有借分文理科而赶走他们,反而更加关心他们,现在他们不但自己是优秀学生,而且还带动大家学习,主动去做不喜欢老师的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形象内涵的展现,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因此,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和执行,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是使班级进一步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
多年以来,人们误认为写在教室、挂在走廊的字、画、名言警句就是班级文化。这本无可非议,但它那些字、画、名言警句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该班级的学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学生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笔者认为真正的班级文化是通过措辞铿锵的标语口号来提炼出学生都能心领神会的规矩。让学生都知道,在这个班里,事情应当如此做。这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比如我班的学生,他们知道上课迟到,没有完成作业等违规违纪行为该怎么办,根本用不着老师和班委干部去处理。尤其让人欣慰的是本学期新来的几个学生,我没有给他们说什么规矩,几周后他们也就融入其中了。
“真诚简单成人,勤奋坚持成才”和“学一点得一点,多学多得”成为我班班级文化的源泉,通过它提炼出班级文化的精髓。我充分利用人性弱点“自我表现欲作为强大动力”实施班级文化。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产生一种班级管理的责任感和服从意识,因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
具体做法是:采用值日班长负责制,权力下放,班主任和班委宏观调控。每天班上发生的所有事均由值日班长负责处理,处理不了的再交班委集体处理,若班委处理还有困难再交班主任处理。最关键的是每天早上7:00值日班长走上讲台先给同学们提出新一天的希望,然后再领读“真诚简单成人,勤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浅论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晏梅
摘要后本文从后进生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针对其形成原因和表现的特点进行教育转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愿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尊重爱
后进生,是学生中需要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否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大问题。我在近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后进生”的一些教育经验,同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也使我深受启发: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我认为后进生的行为表现及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特点表现如下:
一、思想品德问题
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同学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有的同学甚至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
二、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同学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在情感特征上是重哥们义气,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
坚持成才”和“学一点得一点,多学多得”的标语,让学生从形、神上感受新一天的目标,最后整理教室不规范的地方。晚上6点值日班长在讲台上对自己一天的工作和班上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并希望下一位值日班长做好。每位值日班长把总结材料统一写在一个本子上,每位值日班长上下讲台同学们均有热烈的掌声给以鼓励和支持。只要学生在学校,该项活动就不会停止,这就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精神力量。
四、追求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使学生依照你的意思心甘情愿地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对学生的秉性有所了解,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绝不能一概而论。
要清楚地摸透学生的秉性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情况知道得越多,越能理解学生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尽力去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全部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令学生信服你,才能树立起班主任的绝对权威。
笔者在高一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将全班学生的所有家庭情况及主要社会关系做全面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平常在班上的表现情况分析学生的个性,再来引导他们。
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各种资料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三、行为习惯问题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酗酒、盗窃,打架闹事;有的常出没于营业性歌厅和网吧;有的和街头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违法乱纪。
四、学习成绩问题
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略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理解力不强;有的反应迟钝;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则是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
总的来说,后进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而这些表现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一是父母素质偏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虽望子成龙,却教子无方;有的对子女严格要求过少,溺爱娇纵过
作为班主任管理班委干部应谨记:放手而不放纵,只有当学生管理确实违背了校规校纪之时才出面干预,将其引上正轨。这样,才能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参与班级的管理,也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解放出来。
“爱”是禅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班主任总习惯于用紧邹的眉头、阴沉的面孔和严厉的语言来实施班级管理。其实,比严厉更有力的“武器”是爱、关心和尊重,也就是让学生感到班级的温暖。这样有利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让学生信服于你。笔者常常利用课间在教室走走、问问个别学生吃早餐情况或家庭父母及兄妹情况,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逗逗乐,以示关爱,有效地拉近了自己跟学生的距离
新课改 新理念 篇8
一、认识阅读教学与合作学习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好英语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掌握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交往更重要。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英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学生掌握英语进行交往的进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学生之间平等、合作、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做贡献,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与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提高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现合作学习模式,其基本结构如下:
首先,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合理的目标、具体的任务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快速、准确地筛选有效信息,为达此目标,英语教学任务必须具体,老师所给阅读材料必须难易适中,能调动小组成员参与的兴趣,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其次,优化组合,自主学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好、中、差学生相互搭配,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这是英语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我们对学生的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发挥好学生的引领作用,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必要的准备,使其能知晓文章的大意,对问题能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
再次,小组反思,集中点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重新认识、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英语阅读的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生进行多方比较,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分析出错的原因、采取补救的措施。然后,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评价,从而有力推动合作学习纵深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积极作用,抑制负面影响。
最后,把握角色,强化主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作为指导者、调控者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而不应是无所作为的旁观者,更不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总有偷懒以及争论不休的现象,我们要适时给予点拨与调控,让他们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最终达到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合作阅读中注意问题
1. 合作阅读中给每位学生展示机会
学生除了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信息量,相互启发,拓展思维。但如果组员分工不明确,则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会变成是无意义的“聊天”。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
我们的阅读教学,既满足英语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又照顾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与求知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组成近乎完美小组成员组合。
3. 提前预习、课上交流
在合作阅读中,学生有必要将设置的疑问、挖掘的重点、难点等进行清晰的罗列以便小组成员中可以相互传看、相互指点。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学习笔记或老师发放学案稿供学生利用。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静转换以及课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推荐阅读:
新课程体现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11-14
新课改理念07-06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07-23
新课改理念下的家长会05-30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05-25
新课改新理念新作业08-16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中心稿)11-29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08-10
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