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2024-12-16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精选10篇)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1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 产业在转型, 市场在转型, 经济在转型, 教育也在转型。短短几年间, 从课改初期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再到最近提出的“慕课”和“翻转课堂”, 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无疑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研工作需要转型, 教研工作必须转型, 否则只能是“温水煮青蛙”, 在“不变”中淘汰, 乃至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针对现状, 我们认为, 县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工作必须实现三大转型。

一、工作范式转型:从“经验教研”走向“实证教研”

教研员大多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基于经验的听、评课, 是教研员传统而经典的指导方式。但是,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教研员的“经验”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这一是因为“经验”具有时效性。专职的教研员, 大多不再上课, 来自一线的直接经验更新滞后, 面对日益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型的新课堂, 原先的“老经验”可能会“过时”。二是因为“经验”具有表层性和个体性。利用“经验”诊断课堂和活动, 可能出现“研判偏颇”, 而且受教研员个人能力、喜好、习惯的影响, 还可能“走眼”。三是因为“经验”具有主观性。单凭“经验”诊断课堂和活动, “说服力”不强, “证据不足”, 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 “经验教研”必须向“实证教研”转型。何谓“实证教研”?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 实证教研就是用“证据支持教研, 项目组织教研”, 运用数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

在推进“实证教研”的过程中, 我市的做法是:

一是加强教学诊断力。建立网上阅卷系统, 强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与市考试中心联合开展数据分析、诊断, 用数据指导、调控全市的教研方向;引进“课堂观察技术”, 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测、后测”活动, 用数据及时诊断并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二是加强学理支撑力。广泛开展“实证教研”理论学习, 深入开展证据的收集、解答和“项目的运维”教研员专项培训, 与华东师范大学专家一起进行“实证教研”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是加强行为改进力。结合理论学习, 要求教研员在“数据诊断”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项目研究, 强化日常工作中的个案积累、量化统计、问卷调查, 重视通过对活动档案的研究, 形成统计数据。

在此仅举我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开展“实证教研”的一个案例:

2012年, 小学数学教研员在三年级教学调研时, 一道题的解答引起了他的注意:

右图中空白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 ) , 再涂 ( ) 格, 涂色部分就占整个图形的九分之七。

题目并不难, 但正确率只有50%左右。问题何在?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研方法, 教研员就会从“经验”出发, 去分析问题。但这次, 为了使问题的分析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他先根据“经验”初步诊断为“学生审题不仔细, 将空白部分看成了涂色部分”。接着, 设计了类似的测试题和问卷调查表, 分析后得出: (1) 80.3%的学生认为审题不仔细; (2) 51.3%的学生认为思考时间不够, 教师经常以自己读题代替学生读题; (3) 58.1%的学生认为平时教学分数时, 教师比较强调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对空白部分比较弱化; (4) 64.5%的学生认为教师平时设计的练习中, 机械的模仿比较多, 灵活的变式比较少, 缺乏举一反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借用技术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 教研员不但验证了原先的结论, 而且还发现了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教师“教”的三个原因。于是, 教研员与该校教师一起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激烈研讨、交流, 最后, 问题聚焦在“如何才能使学生花更少的时间, 做更少的练习, 形成更稳固的技能, 促进更有效的迁移”上。于是, 大家决定:通过组织“有效的变式练习”这一教研项目, 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 并确定近三年的研修课题为“小学数学变式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实证教研”让“数据”发声、让“事实”说话, 有效地破解了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较好地实现了用“科研”的视角开展教研、用“师训”的平台推广教研的目的, 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教育的“三教合一”, 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激情,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然, 在提倡开展“实证教研”的同时, 不能否定“传统教研”, 不能否定“经验”, 而应让“经验”从教研活动“主帅”的位置上撤下来, 退居二线, 但不是“退休”。

二、工作方式转型:从“粗放教研”走向“精细教研”

教研工作一直是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 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幸福感不强、互动性弱, 这其中自然有大量的培训任务、激烈的教学竞争和学校其他事务干扰等客观原因, 但不可否认, 也存在着教研活动模式陈旧、过程流于形式、讲座专家吸引力不足等主观因素。因此, 许多教研员虽尽心尽力、呕心沥血, 但开展的教研活动却得不到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 收效甚微。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的举措是:一是开展教研活动策划与改进专项行动, 对教研活动的部分环节进行“放大”或“改良”, 实现教研环节的“精细化”;二是开展每月一次的“我的智慧共分享”教研论坛, 介绍如何精化、细化研究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困惑;三是开展教研“微创新”系列活动, 研究如何做精做强市级研训一体活动, 如何分层分类开展跟踪式、地毯式、雪中送炭式、锦上添花式等各种教学调研, 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高考试题研究教研活动的“精细化”, 以下是普高政治“浙江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教研活动两种教研方式各环节对照图。

这样的安排, 突出了“体悟”, 较好地唤醒了教师的学生意识, 让教师以学生的角色体验一次测验, 借此来感悟和反思命题及评分标准, 从而关注“评价素养”, 树立“学生意识”。

教研活动的“精细化”, 让广大教研员和教师尝到了甜头,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市, 教研活动环节“微创新”开展一年来, 受到广大教师的热捧,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参训教师的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三、工作策略的转型:从“零散教研”走向“系统教研”

纵观当下的教研活动, 在“主题化”“规划化”“系列化”上已有了很大突破, 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也有了很大提升, 但从教研活动的目的指向看, 却仍然难逃三种形式:一是应试教研, 就是从考点出发来研究教学;二是应急教研, 一种是为了应付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而开展的相应活动, 另一种是为了应付优质课、基本功竞赛等各类竞赛、评比或是为了评职称、高一级公开课展示而举行的应急性教研活动;三是零散教研, 就是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 有时在日常教学中临时遇到一个问题或困惑, 觉得有必要才去研究一下。

以上各类教研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零散性”, 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条理性”, 缺乏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素养的“顶层设计”, 往往会呈现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散研究现象。同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还会因遗忘而出现“重复性研究”和“知识系统缺失”等现象。

如何破解这个瓶颈?结合我市的经验,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一) 强化“顶层设计”理念

构建并实施“一个体系一个方案”, 即《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课程目标体系建设方案》和《中小学学科建设实施意见》。前者可从“3个领域24个模块”进行设计, 用以指导教研员在市级研修中系统性主题的选择;后者可分别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学科团队建设”等4个板块进行细化, 用于指导基层教研组系统性开展教研活动。

(二) 强化操作层面

一是要求每位教研员制订教研活动三年行动计划;二是进一步规范“一个主题四个阶段”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范式;三是构建课题统领下的市级、区域、校级“三级研修体系”, 对同一主题以大课题、二级课题、小课题的形式开展系列研究;四是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 以此分别实现教研主题设计系统化、教研活动过程系统化、教研活动成果系统化。表1所示是我市《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一部分, 用以说明如何宏观地、“系统化”地设计教研主题。

该课程目标体系从“专业理解”“专业实践”“专业研究”三个目标领域出发, 共设计24个模块, 提出三类目标要求:Ⅰ类目标注重教育基本理论与规范的学习与体验, 备选的主题满足入职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 (约1~5年教龄) 的需要;Ⅱ类目标注重教育基本理论与规范的实践与探索, 备选主题满足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 (约6~15年教龄) 的需要;Ⅲ类目标注重实践经验的研究与分享, 备选主题满足优秀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 (县市级及以上名优教师) 的需要。教研活动主题设计的原则是:坚持问题取向, 关注学生需要、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发现实际问题;坚持实践取向, 创设实践情境, 强化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 重视研究自身的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取向, 强化学习与研究, 以不断适应时代新要求等为落脚点, 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归宿。

这样的设计, 纲举目张, 实现了教研活动主题选择的“全面性”“系统性”, 可按图索骥, 避免教研活动主题的“碎片化”现象, 也不再令教研员每年因选择主题而苦恼。同时, 能很好地体现“分层分类”教研的思想, 使不同年龄、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个体系、一个方案、一个计划的构建与实施, 能帮助教研员和基层学校教研组进一步改变教研活动主题生成和活动过程无抓手、无方向、无系统的“三无”现象。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选定一个教研主题后, 以课题研究的思路, 将大主题分解为若干个紧密相关的小主题, 再分层组织系列研究, 逐个突破, 所以经过若干年积累, 有望形成系统化的研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资源和教研活动的有效策略, 从而实现教研活动从“无序、零散”的研究向“有序、系统”的研修转型。

综上所述, 教研工作若能从“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策略”三个维度进行转型, 那么就能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鲜活性, 就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改革步伐。

从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到“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再到“慕课”和“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日新月异, 教研方式也需要及时转型。论文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教研工作的三大转型, 颇有现实意义。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2

2014年06月22日

来源:《政治学研究》作者:房宁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的利益关系格局。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表现为物质利益冲突,并具有向“官民矛盾”演化的趋势,以及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性加大。应从五个方面着手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第一,人民内部矛盾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现象。第二,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作为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第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第四,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第五,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化水平。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在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根据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量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判断,明确提出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此为标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党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开辟出一条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奠定必要物质基础的道路,提出了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正确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明确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党中央提出,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这些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我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发展、新变化,从根本上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内部阶级阶层以及利益群体关系变化的产物,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不少新特点。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新时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是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当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中国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一般称为“两阶级、一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人民的概念和人民内部阶级阶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按照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今天,从总体上讲,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应在人民之列。但是,具体到人民的构成,新时期与计划经济年代的情形有所不同。新时期的人民构成情况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原有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发生了分化,而且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也产生了。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的利益矛盾关系格局。

首先,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内部关系多样化。由于工人阶级的各个成员所处的所有制不同,分配方式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待遇不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职工的流动不断加大,在收入上拉开了差距,形成了一定差别,工人阶级

内部分成不同状况的阶层和群体。

其次,农民阶级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农村居民内部关系复杂化。农民原来是挣工分的实行集体劳动的农业劳动者,现在成为实行土地个人承包的农业劳动者。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充实到工人阶级队伍中。一方面,他们成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现在的建筑、采掘、纺织等行业,80%职工都是农民工。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城市生活的下层,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发的突出问题。

再次,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特别是私营经济中,形成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的企业主阶层和高管阶层,他们作为雇主和雇员的矛盾客观存在,经营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矛盾客观存在。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存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差,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加班,侮辱工友,雇佣童工等现象,业主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

最后,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这些社会阶层大多属于中等以上收入阶层。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也有一定差别和矛盾。①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基础性变化,直接影响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进而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

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广泛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前提。

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哪些相应的变化?2006年以来,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追踪研究。根据我们近年来独立开展的一项调查,从文献检索和研究的情况看: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官商矛盾、官民矛盾以及城乡矛盾、中央地方矛盾等最为目前国内学术界所关注,其中贫富矛盾、官民矛盾和劳资矛盾被认为是目前我国最为突出的三大人民内部矛盾。②

(一)贫富差距与矛盾问题

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增大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两个基本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到2009年收入比扩大为3.33∶1,2010年稍有缩小为3.23∶1。在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另有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中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约为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分裂,产生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本的经济根源。但是,贫富差距还不直接等于贫富矛盾,贫富矛盾也不必然导致社会冲突、破坏社会稳定。贫富差距是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客观分布的经济现象,而贫富矛盾则属于政治现象,贫富矛盾是在贫富差距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群体间的对立。贫富差距转化为贫富矛盾,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主要是收入、财富差距导致的社会分层的固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性的群体意识。贫富矛盾的表现是贫富两大社会群体的相互对立与冲突。

(二)劳资矛盾问题

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劳资矛盾开始形成,劳动纠纷大幅度上升。根据劳动保障部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国各级劳动部门接受劳动争议申诉为4万多件,至2003年,达到21万多件,上升了5倍。2008年以后,我国各地各级劳动争议急剧增加。2009年,全国统计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7.47万件。其中,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87万件,是上年的93.47%。③

(三)官民矛盾问题

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已经提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问题,他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④历史发展到了现阶段,这个在当年就已存在的矛盾已经大为上升,成为一种不容忽视和更值得重视的人民内部矛盾。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学术界一般称为“官民矛盾”,这类矛盾并不是固定存在特定党政机关与特定人民群体之间的,而是由各种社会矛盾转化集合而成的社会与国家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对立。官民矛盾的发生不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不限于特定的起因,各

种社会矛盾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官民矛盾,多种社会矛盾也可能集合为官民矛盾。目前我国大量的上访、行政诉讼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则是官民矛盾的具体表现。

三、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由于社会结构和人民内部矛盾类型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表现为物质利益冲突

各种社会矛盾,从根本上都发生于利益矛盾。利益有经济利益也有政治利益,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最根本的是物质和经济的利益。新时期的人民内部利益冲突,大都是由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引发的,而且,更多的是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既有经济迅速发展中的利益关系不协调与不公平问题,也有部分群众基本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问题。在当前包括因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因素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实质上就是发展和改革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物质利益性冲突。

(二)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向“官民矛盾”演化的趋势

各种社会矛盾转化集合为“官民矛盾”,是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政治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又导致了一系列不均衡、不协调现象的发生,从而促发了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与不满也快速增长,而社会不满的主要对象又往往指向党和政府。

在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出现向“官民矛盾”演化的趋势具有客观基础。尽管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并长期执政之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领导和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总体上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中的不同利益群体和普通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更关注自身的个别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这样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就会因地位不同和社会功能不同而产生矛盾。这样的矛盾是客观的,它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期存在并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三)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性加大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尚未形成能够互相良性互动和有效协调的机制,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往往会以结成利益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极易演化成群体性事件。一些群众因对土地使用、城市拆迁、工资等各方面不满,而采取集体上访、游行示威、冲击政府等直接对抗的方式表达诉求。国家信访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急剧上升趋势。2004年同1994年相比,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人数分别增长了6倍多和4倍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民内部矛盾与群体性事件的高度相关性。

从性质上说,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然而,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多种矛盾彼此交织、国际国内因素相互融合并存在多方面制度“缺失”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也有可能激化或转化,甚至出现对抗。

在许多地区所发生的由个别冲突引发非直接利益相关方的第三方闹事,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这些事件中,往往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他们的不合法方式交织在一起,经济利益的诉求和维护民主权利的要求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置不当,局部问题就有可能扩散到全局,从而把非对抗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四、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考

当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用“民主的方法”,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思考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仍然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人民内部矛盾是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历史现象

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有的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当说,这是我们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定要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讲,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本质上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表现。因此,人民内部矛盾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历史现象。

认清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前提。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消除的,有时还会在一些局部有所发展和激化。我们所要做的和我们所能够做的是,最大限度地化解和缓和人民内部矛盾,把人民内部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不使其大规模地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保持社会安定,保证现代化建设在基本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因此,对待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急于求成。

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之道还在于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邓小平在1992年时讲过:“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⑤邓小平当年讲的这个道理今天并未过时。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是抓住当前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在这个阶段上,发展是第一要务。相信在这个目标实现后,人民内部的多种矛盾和问题会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和改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把科学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发展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二)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作为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归根结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中各种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其中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出现分配不公,是造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抑制收入差距过快增长,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成为了当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应当从政治上看待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是我们党依靠的基本群众。收入差距拉大,利益相对受损的是普通的工农劳动群众,他们现在意见不少。一些西方舆论和海外的“民运”分子,也在拿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做文章。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确实要影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基本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会提出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问题。现在“蛋糕”是做大了,但如果分不好“蛋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还是会受到质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缓解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依然没有根本扭转,人民群众对分配问题的意见依然很大。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⑥等重要原则,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初次分配是分配的基础,初次分配差距过大,仅靠再分配调节也难于奏效。如何在再分配环节更加注重公平,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以税收和财政支出为重点的再分配机制。就税收制度而言,要逐步增加直接税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从而逐步提升税收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的功能,并使其与取得收入的功能兼容。总之,我们应在保障发展的前提下,努力调节收入分配,努力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尽快得到扭转。应当辩证地看待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发展是解决公平问题的基础,公平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展。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具体问题常常引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群众之间的一些矛盾有向政府集中的趋势。许多群体性事件就反映了这样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看,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地方的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公共服务不到位,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得不到政府应有的关注。有些地方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这种情况除去有客观原因外,也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少数领导干部还没有把工作思路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观上面来,工作还是围绕着GDP转,对社会问题、群众工作重视不够。而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政绩观。我们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广大干部的科学政绩观作保障。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在改革和完善党政机关和干部考核体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

订了不少新的考核标准,其中包括把环保工作纳入了考评范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继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举措,必将进一步简化政府职能,激发社会活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最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但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社会群体、新社会组织以及新的社会骨干不断涌现,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方式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巩固党的社会基础。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总体上应当面向基层,重心下移。一是着力做好新社会组织以及新社会骨干的工作;二是努力培育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一些地方和基层组织建立了社会事务和群众利益纠纷调处机构,主动了解群众需求,上传下达、沟通协调,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帮助群众调解纠纷,有效地起到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这些好的经验说明建设党领导下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必要性、重要性。

当前,在全党范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全党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于进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学风和作风,对于改善党和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应当抓住时机,把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提高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五)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证。实施民主的过程,特别是实施基层民主自治的过程,既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表达诉求、体现意志的过程,又是协调、磨合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十分有利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与民主建设紧密相连的是法制建设。应当更加充分地利用法律手段解决人民群众中的各种纠纷和矛盾,尤其要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西方发达国家处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司法化”解决,尽量运用司法程序来“冷处理”社会纠纷、缓和矛盾。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当前,有关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观点主张,是值得商榷的,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通过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现在有不少同志主张以扩大民主的竞争性的方法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国际环境,也考虑到西方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宜采取扩大竞争性的路子。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迅速变化、社会矛盾多发的转型时期。根据历史经验,在这一时期,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易于强化社会分歧、加剧矛盾,甚至引发动荡。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上,议会民主、普选制度在社会矛盾频发的工业化阶段曾经多次中断,不少发展中国家采取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增加政治制度中的竞争性并不利于缓和矛盾,反而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政治化,把群众中的一般矛盾引向政治领域,向政权集中,而这正是新时期现阶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所要着重防范的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一部分社会成员手中集中了大量金钱财富,并希望借此进一步影响、掌控社会权力。在村民自治的直接选举中,已经出现了贿选、大户控制甚至黑恶势力干预选举的问题。⑦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贸然逐级上推竞争性选举,势必导致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资本对权力的渗透。

毛泽东当年曾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将会大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的不懈探索实践,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够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

注释:

①参见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我国社会矛盾与稳定形势问题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社会矛盾与稳定形势专家调查”,在所列举的15项社会矛盾中列为前三项的提及率为:贫富矛盾89.2%、官民矛盾70.3%、劳资矛盾56.8%。

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我国社会矛盾与稳定形势问题研究”课题组调研访谈记录材料。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3

关键词:外语学科;平台建设;创新;互动

外语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是外语研究经过分化与整合、走向成熟的必然产物(秦秀白2006)。本文提到的高校外语学科,不仅指狭义上的外语学科点建设,而且指有关高校外语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发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宏观层面内容,与高校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外语服务均紧密相关。目前,关于外语学科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外语学科建设的理论体系研究(吴宗杰2009;迟云波2012),外语学科的发展定位研究(张尚莲、史耕山2011)、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绍杰2011;宋学智、张杰2012)等。到目前为止,从外语专业平台、公共外语教学平台以及外语服务平台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外语学科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从外语学科三大平台建设视角发掘外语学科建设新的内涵,并说明外语学科建设中三大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我国高校外语学科规模现状与机遇

通过教育部以及学信网公布的有关我国高校目前的主要外语学位点数量、在校生规模、教师数量以及职称分布等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高校外语学科规模有一个基本认识。以英语、日语和法语专业为例,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校目前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点共有1010个,日语本科点471个,法语本科点106个,教学点数量增长迅速。从在校生规模看,高校英语专业在校生高达80多万人。在全国130万高校教师中,外语教师占到12万人,但职称分布与全国普通高校教师平均职称分布或其他学科职称分布(以管理学为例)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正高级职称比例只占到4.8%,远远低于管理学科(9.67%)和全国平均水平(10.67%),呈金字塔分布(张尚莲、史耕山2011)。

因此,外语学科“大而弱”的特征就比较明显,以英语专业为例,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专业的同时,英语专业也成为2011年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之一(麦可思2011)。

虽然我国高校外语学科面临较多的挑战,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全面实施,外语学科又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纲要》的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明确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外语学科可以借机而上,通过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以及外语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克服现有发展短板,拓宽发展空间,并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二、拓展外语学科内涵:学科专业平台建设视角

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复合必然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外语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外语学科也必然会与经济、商务、贸易、法律、外交等学科进行结合,学科内涵也必然随着教育开放的扩大而扩大(张绍杰2011)。作为学科发展的龙头,专业平台建设属于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也是高校外语学科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的先决条件。

为了避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外语”和“相关专业”并不能彻底复合、两者存在“两张皮”现象。我们就必须根据对外语学科内涵进行创新性拓展,而不是简单地在三年级开设分流方向,增加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第一,推进基于内容的基础阶段外语技能培养改革。当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本科高年级阶段。而基础阶段(一、二年级)的技能层面仍然处于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培养层面,课程类型也大多以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为主。但是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读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如果来者不拒、盲目选择,那么受到课时和精力投入(学生在低年级还有大量的公共课程)限制,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必然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很难在今后的发展中积累后劲。由于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还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留给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时间并不充裕,因此低年级的外语技能培养要以中外社会文化以及综合人文素质培养为重点。

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外语专业基础阶段基于内容的人文素质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尝试,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例如,有的研究者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展了系统的内容依托教学改革和实验(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常俊跃、赵永青2010)。其具体做法是,适当删减仅仅围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的基础课程,如泛读、语法等,转而增设一系列英语专业内容课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社会与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等)。通过将语言教学与系统的专业内容教学有机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得到系统性、连续性的提高。

第二,外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复合”要走“彻底复合”之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容易导致“两张皮”、“半瓶子醋”现象,其根源在于外语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复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之间的复合。试想,仅仅在三、四年级加开一些专业选修课,学生显然并不能获得深入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实践。通过对全国211理工科院校外语学科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模式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院校正在试图突破这种局限性。有的学校英语专业除本专业的课程外,英语系近一半的学生选修第二学位。通过学习其他理科、工科学院课程,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也使学生在具有语言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同时拥有了其他理工科的相关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有的学校开设“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双专业(理科)。学生在5年内可以获得2个学士学位。其中,英语专业是必选专业;而机械专业则由学生在二年级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有的学校改革力度则更加深入:通过与所在学校的法学院合作,设立涉外法律事务本硕贯通试点班,实行3年英语本科和3年法律硕士的贯通培养,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涉外法律人才。

总之,通过探索与实践,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日趋明朗,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得以实施,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

平台建设视角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建设是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外语学科助推所在院校整体学科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本文中,公共外语主要指的是公共英语教学,因为公共英语教学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在新国家教育开放政策背景下,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连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都没有那就不能称其为一流大学”(张尧学2008)。既然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离不开高效的公共英语教学,那么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必须抓住机遇,进行创新建设。

(1)传统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传统的以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公共英语教学正不断受到冲击和质疑。一方面,学生入学外语基础已经有了较大改观。按部就班、从基础教起的普通外语教学并不能对学生形成智力上的挑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一方面,随着更多的院校将四、六级成绩与毕业条件脱钩,学生对外语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逐渐得以弱化,而对外语的应用技能需求不断加强。面对这个形势变化,高校外语学科如果不因势利导、进行相应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外语学科对学校的整体学科贡献率就可能会不断降低,在所有学科中的位置就会不断被边缘化,外语学科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困难,最终成为“取消之貌似不可、保留之效果不佳”的“鸡肋”学科。

(2)公共英语教学平台建设的新视角。目前,造成公共英语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英语教学(General English,GE)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不能很好地接轨。学生在大学学习了两年普通英语后发现自己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仍然非常困难,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和学习信心受挫。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外语学科应该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确定自己的课程教学优势和特色,开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系列课程,如学术英语会话、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等,从而使公共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载体,而且还是有意义的内容载体。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更应该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蔡基刚2012)。为了使普通英语教学和ESP教学之间得到良性平衡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外语学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的不同侧重:

第一,基础阶段普通英语教学的效率提升。大学一年级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内容也基本以普通英语为主。教学对象主要面对的是入学英语基础尚显薄弱、语言基本技能不高、尚不能通过四级考试的低年级学生。在当前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英语教师在这一领域投入的精力也最多,承受的教学任务也最为繁重。因此,高校外语学科为了把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从繁重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就非常有必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软硬件投入,例如不断提升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引入和优化大型电子阅读、写作训练平台等。

第二,提高阶段主要着力进行ESP建设。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实质上是高年级各个学科的所开设的专业英语外围平台,是介于普通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语教师有语言优势,但没有相关专业优势,专业英语教师(往往由所在学科的专业教师开设)具有专业优势,但不一定具有语言优势。通过ESP教学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掌握本专业英语的基本词汇和意义表达,熟悉本专业英语的基本语篇特征,获取必要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技巧和写作规范,为后续专业学习与研究做好外语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彼此不可或缺。

需要指出的是,ESP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讲,ESP必须为学生释放必要的学习空间。笔者认为,学生入学后进行水平测试,成绩合乎一定水准的学生(一年后也可根据四级成绩进行筛选)实行课程免修制度,不再编入普通公共外语教学班,这样的做法可以解放出大量课时,学生也将获得更多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直接进入ESP教学班或各种语言文化类课程选修班进行外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重点培养。

第二,英语教师的艰难转型是最大的挑战。学习所教不同学科的哪怕是基础性知识和外围概念,对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外语学科应该创造激励机制,鼓励有发展和学习空间的年轻公共英语教师进行转型,让他们参加系统的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与外语相近的学科如经济、法律等甚至可以攻读相关学位)。对于已经很难转型的公共英语教师既可以转向普通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上,也可以转向中外社会文化或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开发领域,而这一模块同样是公共英语教学平台建设另外一个重点。

四、学科功能提升:外语服务平台建设视角

《纲要》第七章第二十二条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服务平台建设被高校外语学科所忽视。许多人认为外语学科只能从事语言文学等本体学科研究,其他类型的工作均不是“正路”。但是,高校外语学科的服务功能直接关系到学科自身的实践检验和发展资源拓展。在新时期教育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背景下,高校外语学科的服务功能更显得尤为重要,外语学科可以介入的领域也不断得以拓展。因此,外语学科也必须与高校其他学科一样,“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特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拓展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的良性保障机制”(任宗哲、卜晓军2011)。

(1)非外语专业教师外语培训项目。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教育教学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非外语专业的高校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也就愈显迫切。高校外语学科应该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协助相关学科做好双语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例如,外语学科可以成立高校非外语专业教师学术英语的个性化培训项目,开展对教师的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学术英语培训。另外,制约高校学术论文在外文期刊发表的因素之一就是论文作者的语言质量不过关。虽然学术英语专业性很强,但是在逻辑表达、语法特征以及用词搭配等与普通英语仍然相通,外语教师如果通过一定的学习和适应,与专业教师充分合作,就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把好语言质量关,推进学术论文的发表进程,从而从另外一个渠道实现外语学科的价值。

(2)学生外语培训服务项目。教育国际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国外选读自己喜好的专业;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已经正式展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也开始到国内高校学习深造。这样的学生流向必然产生大量的语言培训需求。不论是学生对发达国家的主要语言(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提升需求还是国外留学生对汉语水平提升的需求,外语学科都可以提供良好的外语培训服务。

(3)外语学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外语学科牢牢抓住学科应用性特征,努力使得自身发展与“外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外语学科应该积极参与道路交通、旅游、餐饮、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邮政、电信等领域的外文译写标准制定,促进公共领域外文使用的规范化(李宇明2010)。外语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本来就很强,如果一味闭门造车,不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展示自己的贡献度,就既不能获得社会认可,也不能获得相关的学科资源支持,学科发展也就举步维艰。

五、高校外语学科三大平台建设的关系

高校外语学科要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认清外语专业平台、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和外语服务平台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看来,这三大平台各有侧重,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三大平台的发展一旦进入和谐平衡阶段,外语学科的发展之路就会有声有色。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见下图:

(1)外语专业平台建设是三大平台建设的核心和龙头。外语专业平台建设毫无疑问地应该成为外语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夯实学科内涵的基础,根据自身实际,搭建本、硕、博学科体系、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产出有一定连续性、系列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外语专业平台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外语学科的整体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成果支撑,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和外语服务平台也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2)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建设是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公共外语教学在外语学科内部没有占到重要的位置,许多骨干教师的使用、学科资源的调配也往往倾向于外语专业平台建设。但是,公共外语教学同时又是一个蕴含巨大研究潜能的宝库。由于教学对象众多,影响面广,有关中国人习得外语的许多研究命题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同样,外语专业研究成果也可以在公共外语教学平台得以转化或得以推广。另外,公共外语教学平台由于面向全校,对其他学科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与自身外语专业平台建设成果相比也更为彰显。外语学科话语权的增加也会为学科发展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3)外语服务平台是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必要补充。高校外语学科的外语服务功能同样值得大力发掘和拓展。外语学科的服务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举办四、六级过级辅导班或者举办外语文化节、营造高校人文氛围等方面。无论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教师或学生提供个性化外语技能提高服务,还是搭起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高校外语学科随着国家教育开放的扩大而越来越有用武之地。搞好外语服务平台建设,是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也是使得外语学科为所在院校其他学科所接受和认可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有侧重。诚然,外语专业学科平台是高校外语学科的内涵,但公共外语教学与外语服务平台与学校各个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更加直接。对于外语学科所在的院校而言,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了解并认识外语学科的直接渠道就是公共外语教学和外语服务工作的成绩,这些成绩也成为外语学科获得进一步发展支持的重要基础和决策依据。因此,公共外语教学和外语服务平台在整个外语学科建设中绝不是仅仅维持其运转,而是要旗帜鲜明地下大力气建设好。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 外国语,2012(1).

[2] 常俊跃,赵永青. 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 迟云波. 外语学科性质的原则:语言与文化的辩证统一 ——解读“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之四)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

[4] 戴炜栋.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 中国外语,2011(2).

[5] 李宇明.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 外国语,2010(1).

[6] 麦可思. 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7]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8] 任宗哲,卜晓军. 对地方高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9] 宋学智,张杰. 外语专业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新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10] 吴宗杰. 外语学科知识谱系学考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4).

[11] 张尚莲,史耕山. 论高校英语教师的两种发展模式[J]. 英语教师,2011(2).

[12] 张绍杰. 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J]. 中国外语,2011(3).

[13] 张尧学. 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外语界,2008(4).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定位与教师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PA115065)阶段性成果]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4

关键词:中职数学,小组合作探究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括, 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调查研究则是我党一贯倡导的,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辨别事物的科学方法。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 使我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伟大、统一的政党。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 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明确要求,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可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

当前, 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来抓。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社会存在“在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缺乏有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 主动“回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培训的现象, 另一方面, 面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 存在家长无可奈何、老师难于应对这一教育管理的难题。

一、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职校生的法宝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 要完成企业人才短缺、职校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难这一任务, 必须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方法, 这些来源于调查研究。忽视调查研究, 便无法对学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 找不到问题“症结”, 无法破解造成管理“难”的因素在哪里, 容易形成几把钥匙也开不了一把锁的局面。

只有经过调查研究, 倾听学生心声, 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 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搏,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查问卷、家长会、与学生交流等形式的调查研究, 认识并总结职校生素质现状的成因:一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有千篇一律的心理, 好学生=成绩+名次, 简单而又一致, 忽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 其实学习成绩只是体现智能素质的一个方面。二是在中学阶段, 为追求升学率, 教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升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身上, 教育有失公平, 素质教育没有很好地在教育活动中执行。三是很多家长对孩子不能做到理性教育, 使孩子缺少良好习惯的养成。四是单亲家庭学生近几年在逐渐增长, 占学生总数近10%, 这些学生性格特征明显。五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独尊的个性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重视, 很容易受到打击, 失去自信心。六是绝大部分职校生都是来自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 考不上高中或大学。在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 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形成自卑、不爱学、不进取、缺少责任等倾向。每个学生个体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爱好形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但是不管是共性的还是个性, 学生都有共同的、普遍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被尊重的需求, 甚至有的学生想通过特别的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在国家投入较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 如何为这样一批学生谋求他们发展的出路, 这是政府、教育方面应该尽的一种责任, 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面对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 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有效地做好学生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发挥职教生的特长, 挖掘他们的潜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才能更好地践行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是对职校生因材施教的法宝

温家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在对职校生坚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才能培养适应企业中不同的岗位需求的实用性技能人才。

首先, 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不以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与不好的标准,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恰当的教育”。教师的师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有润物无声的影响, 学生管理工作只有依靠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其次, 通过考生档案、心理测试问卷、面试记录、个别交流、集体座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爱好特长, 分类指导。例如, 对刚入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对校规校纪、专业方向了解不够, 行为上缺乏规范、学习上没有目标, 在入校时对之强化校规校纪职业兴趣及职业规划教育;对努力学习、自强自律的学生, 向他们介绍先进人物, 发挥榜样作用, 确定赶超目标, 激励他们百丈杆头更进一步;对学习态度较好、成绩不彰的学生, 与他们探讨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找出自身的不足, 取长补短, 制定短期目标, 追赶先进同学;对家庭特殊、性格特别的学生, 应多沟通、多交流, 帮助他们找优秀学生做知心朋友, 以正面事例感染、影响他们;对学习态度不积极、纪律观念淡漠的学生, 采用个别谈心、与家长携手、当面批评当众表扬、警示教育等方法鞭策他们进步提高。

最后, 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读懂”每个学生, 认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制约他们进步的“瓶颈”,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找出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

三、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是对职校生进行目标管理的法宝

老子曰: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工作中不仅要有好的思路, 还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把终极目标分段实施、分解完成、降低难度, 避免学生因韧性不足导致半途而废, 调动每个学生的热情, 鼓励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稳步提高。例如, 采用奖学金发放新措施:把同金额的奖学金由原来的学年发放改为学期发放, 增加了对学生激励的次数, 增强学生的学习干劲。学生临床实习前教育抓得细:实习前分别由班主任、心理指导老师、学生管理者,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授帽仪式、家长会等形式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实习前教育和心理指导, 让学生学制度、守纪律。放大优等生的榜样效应:通过挖典型、树榜样, 评选“宿舍标兵”、“学习标兵”、“文明标兵”、“优秀实习生”等, 使学生学有目标, 赶有方向, 比有榜样, 人人都有希望。对“后进生”管理的激励:处分学生是为了教育本人, 警示他人。对违纪学生的处分不再一背终身, 通过开展思想交流, 采取定期督导和配对互助相结合, 个人谈心和集体谈话相结合, 校内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对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更好地激励学生改正错误, 从而降级处分或撤销处分。家校沟通新途径:针对以往学生怕家长来校, 家长怕老师告状, 甚至家长会成了“告状会”等问题, 班主任们认真探讨有效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沟通机制, 把家长会办成“与父母沟通会”、“才艺展示会”、“专业讨论会”、“就业交流会”。通过召开新生入学时家长会、学期末家长会、实习前家长会、毕业前家长会, 让家长了解学校与专业, 重新认识孩子, 和老师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延长管理的“手臂”, 共同挖掘学生的潜力, 保障学生的就业力、就业层次、就业率“三提升”。重视调查研究是保证班主任科学决策班级事务的前提, 坚持实事求是是班主任引导实现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

温家宝总理曾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教学、求知与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多年的工作实践使笔者体会到, 做好新时期职教生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指导, 离不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 自觉地遵循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对职校生的管理水平, 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任钟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J].理论探索, 2007 (3) .

[2]刘爱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大学生优秀品质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4) .

活跃课堂的三大“法宝” 篇5

一、动手操作,灵活化

孩子纯真的心灵犹如一股清泉,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在对自己的猜测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特征”这一课时,“相对”这个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相对边的长度相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始,老师说:“今天有很多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怎样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呢?“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鼓掌后,教师提问:“当我们鼓掌的时候,两手掌处在什么位置才能拍在一起?”这样“相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欢快的亲身实践中就理解得透彻而自然。

二、抽象物体,形象化

对孩子而言,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好记得多,也有趣得多。运用实物进行演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供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教师把一个大萝卜带进课堂,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先切一刀,让一个学生上来指着剖面说这叫什么?(面)然后又切一刀,使所得的面与第一个面垂直相交,进而在学生数出有两个面的基础上,教师说:“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这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什么?(棱)再切一刀,使所切的面同时与第一、第二个面相交。类似让学生数出有几个面(3个)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说:“这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什么?(顶点)最后教师把萝卜切成了一个长方体。这样层层推进,不但把握住了三个知识点,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物直观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三、恰当表演,活跃化

学好英语的“三大法宝” 篇6

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进行了仔细分析, 到底是学生的能力不够, 还是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 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分析, 笔者发现答案是后者, 初三年级的学生把brother写成borther, 甚至连英语中的26个字母都写不出来。

1. 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而信心的丧失, 则意味着心理的死亡。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好多学生在记忆单词时, 是逐个字母地拼读、记忆, 把一个有机的整体拆得七零八散, 不能按读音规则记忆单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今天记的单词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成就感, 学生自然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 以单词的拼读为突破口, 因为单词不会读, 就很难听得懂, 听不懂也就讲不出。笔者让学生根据读音规则, 按照音节拼读单词, 先从单音节单词的拼读入手, 再到双音节、多音节单词的拼读。这样, 学生记起单词来就既快又准确, 从而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另外, 在讲授新课时, 笔者坚持让学生先拼读生词后讲课文, 收效良好。笔者还借鉴了张思中的集中识词法, 包天仁的“四位一体”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分块设靶、高频操练、各个击破, 不断使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延伸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指点学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 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 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经过调查发现, 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此, 对学生指点学法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课前作好预习, 课后及时复习。但是, 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最有效, 学生却知之甚少, 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 复习就是做做题。笔者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点, 如闭目回想法、自问自答法、联想法、对比法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单词的读音中, 字母组合“oo”的发音是一个难点, 什么时候发长音, 什么时候又发短音, 学生把单个的单词背来背去, 但最后还是混淆不清。因此, 笔者教给学生“排他法”, 即非长 (长音) 即短 (短音) , 再把已经学过的所有字母组合“oo”发短元音的单词集中起来, 用一首打油诗把它们串联起来:

拿 (took) 好 (good) 你的 (book) , 单脚 (foot) 站立 (stood) 看 (look) !用羊毛 (wool) 烹调 (cook) , 不要用木头 (wood) 。理解 (understood) 了吗?

这样, 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在做含有“oo”的单词辨音题时, 轻而易举地就解答了试题。

3. 让学生勤学多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习英语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 只有通过勤学多练, 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勤学,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勤学教材, 努力使自己达到教学的要求;二是要多问自己不懂的知识, 多看一些课外书籍, 了解有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后者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文。如, 面对他人给予的帮助, 中国学生多数会把中文硬搬上去:You are too good.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It’s/That’s very kind of you.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把这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或者是选用适当的文章,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和归纳总结。所谓多练, 除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地进行课堂训练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要多用英语。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开口讲英语, 生怕自己出错, 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 把最简单、最常用的英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如:Sorry./Thank you./What’s wrong?/Can Ihelp you?

学无定方、教无定法, 只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 就一定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面积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刍议企业发展壮大的三大法宝 篇7

1 低成本

作为企业, 一要解决生存问题, 二要能不断发展壮大。为此, 控制成本是关键点。一件商品的毛利等于商品的售价减去商品的成本。由这一等式可知, 要想使商品利润最大化, 就要严格控制生产商品的成本, 使之最小化, 同时提高商品的售价来实现企业制定的赢利目标。

2 高效益

只有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效益目标的实现, 高效益分为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2.1 经济效益

2.1.1 科研部门:

每年能从苗头组合中筛选出二三个优势组合, 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品种资源保障, 不断研究更新换代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2.1.2 生产部门:

能将优势基地充分利用好, 管理好, 使优势组合的制种产量达到最大化, 提高有限土地利用率, 节约生产成本, 并及时将分散在种植户手中的种子收购, 避免鼠虫、霉烂损失。

2.1.3 加储、物流部门:

能密切配合上游生产部门和下游营销部门及时向市场提供紧俏产品, 满足不同市场及时要货及时铺货的需要, 不耽误销售市场销售旺季需求;使库存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1.4 营销部门:

要根据市场需求, 及时掌握市场动向, 加强理论及实践学习。

2.1.5 相关部门:

都能从源头上把好关, 都尽心尽力去想去做事, 那么良好经济效益的取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企业经济效益增加, 就可以相应提高员工的工资及福利水平, 保障员工基本权利的实现, 从而使员工对企业有更高的忠诚度。

2.2 社会效益

企业既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又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 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对社会的贡献, 即社会效益。具体到种子行业, 如果一个种子企业销售的种子不能保证用种者增产增收, 农民就不会再购买你的种子, 企业又怎么能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环境氛围、社会资源,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公益性事业。山西屯玉种业多次组织员工为灾区人民积极捐款, 为当地人民举办大型消夏晚会演出, 吸收附近农民工进厂加工生产种子, 形成良好口碑, 从而使更多有识之士愿意加盟公司,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企业社会效益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笔无形资产, 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重服务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8

一、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新课标明确提出, 要转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重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因此, 教师要丢掉自己手中的“指挥棒”, 让学生自由思考, 并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如, 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我创设了“寄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之后再向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大约需要付多少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超过多少元?让学生先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得出一致意见后, 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 并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最后还要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结果之间的差距, 议一议计算时所遇到的问题。这样, 让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问题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得到解决。

二、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自己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记忆最牢固, 理解最深刻。因此, 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如, 教学“三角形”时, 在学生弄懂三角形意义的基础上, 我提出问题:能否把“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句话中的“围成”一词改成“组成”一词呢?然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充分利用身边的学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的同桌就地取材运用笔或直尺作学具, 一起动手摆一摆, 试一试;有的同桌还一起来画一画“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非三角形) ”等等。学生们在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中, 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 最终逐步加深了对“围成”与“组成”这两个词的认识。

三、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新课改强调,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接收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多思维, 多实践, 多表达, 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自由参与, 自主学习, 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境, 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列出算式“24×16”后,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让他们通过探索发现计算该算式的方法, 并鼓励他们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最后, 全班学生交流共得到13种计算方法。他们有的是将该算式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如24×4×4, 16×3×8;有的将一个因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的乘法, 如24×10+24×6, 16×20+16×4;也有的将两个因数分解后转化为3×2×2×2×2×2×2×2, 3×2×4×4×4等等。此时, 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而是继续讨论了23×17的算法, 通过比较、选择和归纳, 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9

第一法宝是规模生产。在发展蚕桑过程中, 熊兴信认识到, 小打小闹, 做“代手”活, 养蚕是得不到成功的;要成功, 必须靠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于是熊兴信将自有0.73hm2土地全部种上桑树, 还租地栽桑3.3hm2, 承包外出务工人员桑园6.7hm2, 大力发展蚕桑生产, 全年具备养蚕200盒的规模, 单产达40kg, 产值近25万元, 成为全县养蚕专项收入最多的农户。

第二法宝是科技兴蚕。熊兴信告诉我们, 依靠科技是关键。只有相信科技、依靠科技, 运用科技, 才能真正实现养蚕增收。几年前, 他的养蚕技术落后, 单产只有20多kg, 没有什么效益可言, 通过推广小蚕共育、室外蚕棚、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消毒防病等技术, 3-4年时间他的养蚕单产增加到40kg, 优质茧比例占80%以上, 收入增加3倍。特别是率先建起标准化小蚕共育室, 1年可共育小蚕1200张, 除满足自己需要外, 每年还有10万元的小蚕共育收入, 让他更是体会到科技给他带来的好处和甜头。

第三法宝是综合开发。熊兴信告诉我们, 过去的蚕桑生产就是单一的栽桑养蚕, 667m2桑园地收入不过3000元, 单位效益较低, 通过各级的引导和自身探索, 只有实行综合开发, 才能提高桑园地单位效益, 增加收入。近年来, 熊兴信利用桑园地和桑枝条种植竹荪1.33hm2, 产值达到30万元;种植大球盖菇菌0.33hm2, 收入5万元, 平菇、香菇装袋50500袋, 产值达到40万元。他还利用桑园套种黑花生、黑玉米、黑红苕等黑五类产品1.33hm2, 增加产值5万元。

依靠这三大“法宝”, 熊兴信2013年可实现蚕桑综合总产值达到100余万元, 纯收益可达55万元以上。

熊兴信在自己获得成功后, 积极带动和支持附近群众发展蚕桑产业, 全村发展一步成园桑园80hm2, 发展平菇、大球盖菌等10万袋, 发展竹荪2hm2, 该村全年蚕桑综合产值达350万元, 成为全县表彰的蚕茧产业先进村。

2013年初就做好分工与投入产业计划安排, 为了实现100万元产值的奋斗目标, 熊兴信对家庭成员进行了合理分工, 并制定了投入产业的计划方案。

2013年投入产出计划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篇10

一、“谈话”建立沟通桥梁, 师生及时交流反馈

与学生谈话是做德育工作、行为教育和班级工作的必要途径, 是班主任必须的和经常性的工作。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 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通过谈话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心理辅导与疏导,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常见的谈话形式有:公开谈话、小范围谈话、个别谈话、家访谈话、电话通话;也可以通过日记、周记、作业、留条、QQ、日志等形式进行“谈话”。

(一) 找准谈话切入点建立沟通桥梁,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

谈话建立沟通桥梁、了解学生情况、树立教师形象, 最终引导学生树立观点、塑造人格。找准话题的切入点、接近学生心理, 使谈话具有针对性。把握谈话时机, 尤其在学生有进步、异常、伤病、困难时要主动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二) 经常谈话以接近并肯定学生, 师生间及时交流反馈

学生是思想素质、知识才能、个性和兴趣等有差异的生命群体。尤其现在的学生个性差异大、受社会影响心理微妙复杂。经常询问学生, 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他学习生活情况的关注和期待。学生的阅历不多, 很在意从所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断自己, 尤其是教师给予的评价。所以, 班主任在谈话工作中应坚持鼓励表扬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及时肯定和充分鼓励。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特别留心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只要他们有一分优点就要给予三分的肯定。班级中出现问题和不良现象时, 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反省。

总之, 经常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客观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表现做出判断, 正确采取教育措施、催其奋进、促其成材, 做到有的放矢。谈话工作是一种艺术, 不断摸索掌握谈话工作的艺术, 才能建立强效沟通桥梁、使师生及时交流反馈。

二、“活动”引领个体发展和集体意识

活动主要是班集体活动。它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求, 促进其情感体验、培养个性和集体意识等, 为其实践德育外延、提供生活经验做基础。其它类型的活动也是学生发展的桥梁。

(一) 活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活动既能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还能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发展。当代学生交际圈多方受限, 部分学生性格孤僻、沉溺网络、精神空虚。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参与的领域扩大、学习机会增多、交往交友需求得到满足。在交往中培养了他们健康真实丰富的感情, 形成劳动观和社交观, 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抵制低俗、暴力、早恋、上网等不良行为。活动能合理分配学生旺盛的精力, 体验不同情感愉悦, 有效激发其爱好、帮助心智发展、提高身心健康、建立审美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二) 活动是建设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活动往往是建设班集体的有效方法。活动是培养集体主义和责任感、义务感的纽带。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良好班风。

丰富多彩但又适当适度的活动是引领个体发展和集体意识的沃土, 是素质教育中学生情感体验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培养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通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和发展, 往往超越了说教或文教。

三、“规则”形成长效机制, 指导班集体和学生的行为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教师-学校”联系的纽带, 是“家庭-学校-社会”沟通的桥梁。构建班风和谐、学风严谨的班集体, 建立班级规则长效机制十分重要。

(一) 树立理想、明确目标, 公示规则、正确导向

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远大的理想需要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来实现:学年、学期、每天都要明确目标。具有共性的理想或目标可以作为班级目标贴在醒目的地方, 时刻提醒大家为目标奋斗。师生共同制定规则后, 不但要形成文字还要进行公示, 通过不断实践发挥其实效。

(二)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建立班级规则

集体活动既要坚持为人做事的通行原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又要建立适合班级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 才能保证班级事务顺利运行。比如建立《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工作分工细则》、《班级管理规则说明》 (包括规则制定方法、班干部竞选规则、监督及民主评议规则等) 、《学科及小组竞赛活动细则》、《学生及值日生反馈》、《班务日周月志》、《班主任监督反馈》、《家长及社区反馈》等。这些班级规则, 使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等有章可循, 从而指导并规范集体和个人的行为, 班级管理就有了基础。

(三) 公开班务、透明运作, 科学民主、能上能下

在班会或其它渠道定期公开班级事务, 使师生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通过毛遂自荐、民主推举、竞选票选等科学民主的方式选拔, 要求学生经过演讲和投票都来竞争担任班级职位, 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日常工作展开后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评估班干部的工作、鼓励优秀班干部。人人参与、人人受锻炼, 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从而促使良好班风的形成。当然, 学生受阅历和能力的局限, 以及碰到重大决策承担不了相应责任时, 班主任应该及时干预或决策。

侧重考虑当前一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心理情况, 通过谈话沟通、活动引领和规则养成, 引领班级工作全面展开, 构建班风和谐、学风严谨的班集体, 做一个合格称职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才会步入和谐正轨。

摘要:侧重考虑当前一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心理情况, 通过谈话沟通、活动引领和规则养成, 引领班级工作全面展开, 从根本上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构建班风和谐、学风严谨的班集体, 做一个合格称职的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谈话沟通,活动引领,规则养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扶持资金下一篇: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