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实效性

2024-06-27

提问实效性(精选12篇)

提问实效性 篇1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艺术, 是师生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 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如今新课改处处体现着“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对教师来说显得极为重要。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一个笼统的、模棱两可的问题会让学生不知所措, 找不到答题的方向, 甚至连思考的兴趣也会随之消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包含以下两方面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 因此, 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会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 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 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 使问题琐碎化, 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总之, 一个表述清晰的问题, 应包含教师对答题的要求和学生答题的方向, 能指引学生准确地去思考。

2. 问题过于烦琐, 缺乏价值。

每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把它们串联起来, 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 或根本不是问题, 却被画蛇添足地提出来, 如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 以及学生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毫无疑问, 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 它缺乏价值性, 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问题本身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缺乏创造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 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但是,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却做不到这一点, 常常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而脱离了生活经验的问题常常会显得苍白无力, 索然无味。这些问题调动不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他们答题的思路也就变得狭窄了。面对这些冷冰冰的问题, 学生会产生一种错觉: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上。使学生养成一种只会到课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 大脑思维也囿于极其狭窄的范围, 久而久之, 容易形成定向思维习惯, 而不是开放式、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习惯。

4. 问题重预设、轻生成, 教师点拨功力欠火候。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对整个教学过程有较为充分的预设, 才能够为学生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堂。但是, 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度, 如果预设过多, 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形成, 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维体系来要求学生, 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或不同时, 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 这一教学环节就很难收到相应的效果。时间久了, 不但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1. 提问要准确简练, 艺术性强。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 表述时要力求做到准确、简练、艺术性强。这就要求, 教师在问题确定之后要斟字酌句, 使设计出的提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力求问得明白、清楚、通俗。教师准确、简练、富有艺术性的语言, 会使整个课堂形成浓厚的求知气氛,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

2. 提问要紧扣重点, 注重价值。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在设计提问之前, 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 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 目的是什么, 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教师随意或过多提问, 不但会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而且会使教学活动受到局限, 不能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 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 问题要少而精, 具有典型性。紧扣教学重点, 精选关键提问, 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思想。

3. 提问要新颖有趣, 富有创造性。

教师应是智慧的创造者, 在教学中, 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各种教学契机, 以新颖别致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提问, 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 继而积极思考, 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死搬教材中已有的模式, 要注意变换角度, 或幽默或渲染, 力摒陈旧的提问方式, 开拓出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 有效地引导学生站在新高度来发现、思考问题, 把学生带入一个自由的创造天地, 使学生的创造火花得到迸发, 主动地去敲开知识的大门。

如有位老师在教《荆轲刺秦王》时, 疏通完文意, 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荆轲并不是一个值得大加肯定的人物, 刺秦也只是为了私人恩怨,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 立即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提问实效性 篇2

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够为教学指明方向,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苏格拉底曾说过:“不是凭借教授予知识,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刺激对方朝他的希望方向,通过自身的思考,亲自去发现真理。”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一、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我问:“孩子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了,心情怎么样?老师可知道有个地方的风景特别美,你们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齐声道:“想!”我相机出示了黄山,并请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黄山的地理位置。谁又能准确地说说黄山的具体位置呢?学生纷纷举手:“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我又问:“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呢?”学生不由自主地在书中找答案:“那里的景色秀丽神奇。”我抓住“神奇”继续问道:“黄山的什么最神奇?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向课文看去,都在搜寻着老师想得到的答案。就这样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孩子们已将课文大致内容已经了解,时间也悄然逝去,不知不觉已到了下课时间,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二、有效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还未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理解教材的重难点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注意和理解教材的重难点。我在执教统编教材二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对于“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这个问题,作为二年级学生实在太难以理解。我便不断追问:“为什么要下山挑粮?”“挑粮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从‘每次、争着’可看出什么?”“从‘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晚上还……’你体会到什么?”“大家为什么藏了那根扁担呢?”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你问我答、你讲述我补充,朱德的高大形象逐渐呈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低段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三结合原则

(一)切实注重课堂提问的儿童化与趣味性

浅显明了,情感丰富的儿童化提问语言更具启发性和鼓励性,让儿童更容易接受,让儿童更爱学,更会学,学得更快,更全面,更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提问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编口诀、猜谜语、唱歌谣、讲故事、读儿歌等采取摹态拟声、夸张等方式让教学语言充满童趣。

(二)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准确把握时机,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师要提高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相机处置技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得到切实提高。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能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教学内容。

(三)准确驾驭课堂提问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的不变性是指遵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切中要害,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可变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改变和超出预设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不固定性。语文教学课堂是生成性的,随时都有变化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要学会变,随教学实际改变策略与方式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中心小学校

杨英

浅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篇3

一、提问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问题乃是激起求知欲的刺激剂。”就课堂教学而言,关键是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要找准提出问题的契机。提问及时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心理适应,能开发智力,激活思维。例如,在新课的教学中,对新授内容具有启发作用的旧知识,要在讲授前提问,以便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以便与新知接轨。这样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知识结构。

二、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科学而灵活的提问,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式的平等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培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踊跃质疑、竞相提问,培养学生善于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要突出内容重点,不能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问还要注重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网络性,切忌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另外,提问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应从疑难问题和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提问对象

课堂提问应“因人施问”,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努力创造给每个学生回答 、答好问题的机会,从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主动性。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发挥学生团结协作关系的问题。比如,对材料分析题的提问,就可以在材料分析、答案组织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同时也体会到他自己在整个问题解决中所做出的贡献。

五、提问信息的反馈与矫正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借以调整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极有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相反或根本错误。为此必须重视提问信息的反馈与矫正,做到及时、准确、透彻,切忌只问不答或回答模糊。

课堂提问的技巧及其实效性 篇4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提问更是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 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 它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交流性和应用性, 是交际法教学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据统计, 一堂成功的英语课, 各种课堂提问数量为100个左右。因此, 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置与提问方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 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喜欢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 把语言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一面, 忽略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 学生势必丧失思考的习惯, 丧失上英语课的兴趣, 同时教师教学的热情也会大减, 使教与学都成了一种负担。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适时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问策略, 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突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就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真正成为英语课堂中的主体, 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 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 学生由接受信息转化为独立思考、解释疑难, 甚至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 提出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启迪,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联想, 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提问能够反馈教与学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生易于弄懂的问题可以简单讲解, 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要多花些时间来讲解和讨论。对于个别为掌握该知识的学生, 进行课下单独个别讲解, 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细致地讲解, 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

二. 课堂提问的技巧性

1. 新颖趣味。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通过外因正确引导内因, 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 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 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 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常见的有: (1) 辅助工具教学:如多媒体教学, 幻灯片教学以及实物教学等。 (2) 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以及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可以采用不同的问题类型, 回答内容也灵活多样, 可以是由身边的实际经历, 已学过的知识等为出发点,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循序渐进。

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 按教学程序、课堂结构, 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从而给学生以循序渐进的感觉。课堂提问前, 教师要循循善诱地交代说明, 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中, 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最佳状态, 积极思考, 展开讨论, 大胆发言。在学生回答时, 用心倾听, 善于引导, 使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回答完毕后, 认真总结, 系统归纳, 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 面向全体。

只有适当的难度, 恰当的递进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提问达到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思维水平顺着这个“坡度”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有低, 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 所以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合理提出并安排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容易的问题。这样, 程度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 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更加努力学习英语。另外, 问题要在班级中均匀分配。提问时教师要顾及学生面, 不能每次都叫同样的学生, 每次都提问前面的几个学生等等。要考虑到各个角落的学生。有些教师提问很有规律, 比如横向或纵向或从第一个或从最后一个学生问起等等, 时间久了, 学生掌握了规律, 能猜出来下一个问题谁回答, 这样剩下的学生就不认真听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均匀分配问题, 要让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能力, 施展才干。

4. 倾注情感。

教师应怀着对学生和教学的满腔热情, 运用强烈的感染力去提问。让学生经常获得强烈的情感感染, 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逐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同时, 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所提的问题, 应怀有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去提问, 微笑地, 期待地注意倾听学生的发问与作答, 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循循善诱, 反复纠正, 从而使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在一起, 以提高教学效果,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5. 注意反映。

提问时, 语言要清楚明了, 简明易懂。问题尽量一遍到位不重复,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有意注意的良好习惯, 改掉漫不经心、走神的陋习。另外, 提问后停顿适当, 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 提高回答的正确率, 增强学生自信心, 增加参与的活动量, 减少疑惑的语调,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

平时我一般发问后先停顿一下, 环视全班, 观察反馈的信息。如:举手或是抬头微笑的学生表明他已思考成熟, 对问题较有把握, 准备作答;有些学生嘴巴微张, 或身体前倾, 或眼睛睁大, 或抬头注视老师, 这些都是准备好回答而不愿或不敢举手的学生的姿态语言。而那些提问后, 低头或躲避老师的目光的, 很有可能是还不大会的。同时根据我平时习惯, 适当的提顿时间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停顿时间较短, 表明问题简单, 要求迅速做出回答;反之则表明问题较复杂。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来思考。难怪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足见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反馈是对学生语言输出的一种有效检验。盲目简单的评价语“Good!Clever!”并不能真正起到及时有效评价的作用。

1.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

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和与学生的眼神交流, 通过不同的心理暗示,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事实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对问题有不同的思考, 对教材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的答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用爱聆听,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寻求答案。

2.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回答习惯。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课堂回答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 经常要教师重复问题;有的学生不够沉稳, 一听到问题, 脱口而出, 答案却常常是不完整的, 甚至是错误的, 对其他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答案, 却不敢响亮回答, 生怕出错……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不仅在课堂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 而且可以通过课下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3.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注意运用评价话语中的情感因素, 降低其焦虑感, 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输出表现力,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例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 不应直接说“No, you are wrong.”而是说:“Never mind”, 对于表现不够好的学生, 要尽量发现他的闪光点, 鼓励他说:“OK!Your idea is very creative.”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 对他说:“Well-done!Your answer is interesting.”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动情地对他说:“Wonderful!You are excellent.”

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时, 不仅能使学生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 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 积极的评价比消极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也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在英语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运用课题提问有助于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便于检查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更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谢志贤,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长春大学学报.2006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高中数学有效性提问策略论文 篇5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教师之所以要采用提问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是想去学生进行充分交流,获得教学的反馈效果,并对过去的知识进行温习,以便帮助学生日后的学习。为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依照以下几个原则来提问。

1.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时刻注意到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惯,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和精炼的语言来提问,另一方面教师在提问时需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感受,并做到统一对待,不能有所偏差。在提问时,只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2.提问必须有序

在提问的时候要分清主次,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到先后有序,使得提出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时先问学生比较简单、浅显的问题,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而后再提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迁移也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适时提问,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来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还需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生在创新的思维情境中思考和学习,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主动探索数学中的奥秘。

4.难度适中

在提问时,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师必须要有的依据,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难有易,不过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容易的问题上,以减少提问过程中的重复工作,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同时对于较难的问题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避免出现冷场的情况。

二、高中数学有效性提问的方法与对策

1.趣味性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最好的教师是兴趣。高中数学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同时具备很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对于这种特点的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加重要。从表面看来,高中数学充满了定理与公式,显得非常枯燥乏味,没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自然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举个例子来说,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他用了非常简便的方法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计算出了“1+2+3+……+100=?”的结果。教师会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让学生好奇他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呢?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好奇,进而去主动学习这一公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启发性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灌输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最主要的方式,也是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在所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好像是知识的接收容器,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而在思维启发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不利。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理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启发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从多个角度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这样提问:只有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使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学生不仅可以从正面来思考这样问题,还可以从反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记忆这一公式,并且灵活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3.开放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教改中,其提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提问时也主要注意这一要求,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融合这一理念,不仅要提一些封闭性问题,同时也要做到开放性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与广阔,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时有一道这样的函数题:函数f(x)的定义域为R,论断:

①函数f(x)的值域为R;

②f(x)是单调递增函数;

③f(x)是奇函数;

④f(x)在任意区间〖ab上f(a)

⑤f(x)有反函数。

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从其中的五个论断中选择一个为条件,并再选择一个为结论,以得出一个正确的命题。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来寻求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与交流,以尽可能多地找出问题的多种答案。在求解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函数的多种性质,并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越解决问题。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数学知识网络更加完善。

三、结论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探究 篇6

关键词:提问 策略 实效性 探究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重提问而轻反馈。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的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对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优化学生的思考,克服问题的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带嘴和手,缺乏动手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爱看小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不断地尝试写作,才能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样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加以培养。不断地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才是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的方法和艺术可以说也是因人而异,变化繁多。笔者下面将以几种常见类型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数学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也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人有一定的遗忘周期,因而,对于旧知识的回顾也是非常关键的。如何才能达到更大的效率,笔者认为,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3、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另外,将一道数学题的问题进行分解,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因此,达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克服了数学问题的难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和转化加以掌握。

例如高二教材上的一道例题: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b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晚两秒,爆炸点应在什么样的曲线上?(此题教材上的解答还存在漏洞)

解决此题,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b处晚,能说明什么?②若设爆炸点为p,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你能否用一个式子来加以描述?学生容易得出式子|pa|-|pb|=2v。在学生得出这个式子后,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③这个式子是否满足双曲线的定义,如果不满足,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加以比较后,可由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解答,然后回答第四个问题。④这个解答过程与你的想法是否吻合,如果不是,应该如何解答?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对此题的思考中来,同时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通过对教材上解答过程的漏洞的发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质疑的学习习惯。

要让提问在数学的课堂中更有效,设置有效的提问还远远不够,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提问哪些同学,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回答。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

提问实效性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实效性

一、课堂提问要新颖

所谓“新颖”, 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出乎学生的意料, 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讲授《凡卡》一课时, 我先告诉学生, 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 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又如讲授《穷人》一课时,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 讲到这里, 一般老师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于是我这样问:“假如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 二十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学生说:“他们兄弟俩长大了都很孝顺, 出海打鱼养家, 孝敬渔夫夫妇。”有的说:“在夫妇两人的教导下, 兄弟俩诚实、善良, 刻苦学习,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找到了工作, 并把父母接进城安度晚年, 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 桑娜夫妇好人有好报, 不再是可怜的穷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题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还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者就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肯定容易解决。

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聪颖, 思维活跃, 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 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 且容易接受,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 适当考虑趣味性的因素。而且课堂的生动活泼, 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引发的, 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学生就像一池水, 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 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 学生讨论, 寓教于乐, 激发兴趣, 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 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 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 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 当然狐狸怕老虎, 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 他非但不敢吃狐狸, 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看《狐假虎威》。”此时, 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四、课堂提问要有创造性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 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通过这一问,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如在教学《南辕北辙》时, 为了研究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 如果直接问学生:“这个人能到楚国吗?”那么学生肯定会回答:“不能。”这样设计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启发学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假如有足够的盘缠, 照这样一直走下去, 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下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了。有的说:“到不了就会冻死, 因为他会经过地球的南北极。”有的说:“到不了, 路上会有河流过不去。”有的说:“可以到, 因为地球是圆的, 走到最后就回到原点了。”有的说:“即使能到楚国, 那也要走好多弯路, 多此一举。”大家讨论结果, 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且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达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五、提问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后, 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 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 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 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老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如辩论、查阅、批注、练写、竞赛等, 不断给学生新鲜的刺激, 激起学生不间断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 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 在互动中更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六、注意课堂提问调控不能偏离目标

课堂千变万化, 而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是千差万别的, 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调控艺术。因此, 课堂提问的调控必须具有艺术性, 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要巧妙地“放”和“收”。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老师放得开,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学习, 消除紧张心理。“放”, 可以是时间的放, 即在一定时间内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 时间一到, 教师就要“收”, 使教学回到正题。“放”还可以指空间, 即在活动空间上, 教师不加限制, 学生可以, 自由讨论, 但时间一到, 必须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海阔天空, 自由驰骋地提问。有收有放, 有自由有纪律, 有个性有共性, 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对课程标准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其次要因势利导。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不一定会全对, 往往会出现偏差。教师对学生的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应该尊重学生并分析学生出现偏差的原因, 作相应的引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偏差。这就是课堂提问的因势利导的艺术。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是要凭借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势”。“利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对老师的提问的原始理解, 是教师的教学起始点。没有这个“势”, 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 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正确的回答可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错误回答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的方向引导的“势”, 同样也可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势”,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视提问,提高实效 篇8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趣味性的原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老师, 只要我们的提问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从教材内容和我们所教的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 步步深入的提出富有趣味性, 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 艺术的, 生动的语言提问, 吸引学生积极的思考。记得有一次在福州听课的时候, 有一个老师在教学“What is this”这个简单的疑问句的时候, 她不是用我们惯用的拿出实物来教学, 而是用“小孔成像”的游戏让孩子们去猜, 慢慢清晰的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 把一个平常的语句趣味化, 在平常中寻找趣味点, 让孩子们在猜猜玩玩的快乐中, 一遍一遍的猜问, 你说, 这样的效果能不好吗?

2.启发性的原则。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 教师必须明确, 提问不等于随便发问, 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的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 能够引导学生交际思考, 发展其思维。教师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起学生探索活动, 并能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意识。例如:“ What do you do at the Spring Festival?How do you spend your winter vacation?”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不仅要开动脑筋, 调动大脑词汇库的词汇, 而且在听不同的答案的时候也能扩展词汇, 进而培养其应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但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 要注意由易到难的过度, 可以先把一些提示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 尽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语境和可能的选择, 减低问题的难度,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3.层次性的原则。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 注意难易适当, 问题太难启发不来学生的思考, 问题太容易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问的难度, 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进行提问。在上课时教师的提问常常会不自觉地偏向优生, 让他们有更多表现的机会, 学困生就会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可有可无的,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不利于课堂的教学。因此从哪个角度来提问, 向谁提问, 这是我们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般在探索新问题, 巩固新知识, 新内容时应以较好学生回答问题为主, 这样可以减少回答的错误率, 澄清认识;在复习检查已有知识, 技能的掌握和双基的落实情况是, 多让学困生回答问题, 有利于强化对他们的学习地监督, 有利于了解学习的情况, 也有利于他们获得答对问题的成功体验, 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提高对学习的乐趣。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巧妙把握提问的时机

1.导入新课时提问。导入时正确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 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新知识, 在一堂课的开始,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问题,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强烈的解疑愿望, 在上新句型前提出问题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它的刺激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讲解。

2.过渡内容时提问。教师在教学时应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设计问题, 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自然, 要不然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如果我们在知识点的衔接处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我想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欲望, 直接提高课堂效率。

3.突出重点时提问。一般来说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或主要句型) 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课堂问题抓住了重点就是抓住了主要的训练内容。教师备课时应正确把握好教学重点, 并以此为主线, 联系其他教学内容。PEP四年级下册Lesson 8一课中让学生掌握疑问句When do you ...?及其回答, 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点钟, 边拨便问) T: What's the time, please? Ss: It's ....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复习前一课的时间表达法。 紧接着又提出这样的问题:T: Do you go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even? S1: Yes, I do . / No I don't.T: When do you go to school?Ss:I go to school at ...

然后, 让学生拿出预先制作的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间表, 互相询问。通过互相提问可以让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所了解, 再经过反复操练, 以突出重点。

4 . 化解难点时提问。教师还应找出教学的难点, 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教how much is it? 时, 数字是本课的难点, 于是我就当上了售货员, 把商品贴在学生喜欢的饮料和食物图上, 让学生来猜价格, 猜到价格的顾客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买到东西。T:How much is the hamburger? S1:.It is ....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都想买到自己喜欢的食物, 在一次一次的How much is it?的猜问中, 本课的难点很容易就攻破了。

提问实效性 篇9

一、精心设计问点,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整个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知识内容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全部由平移而形成的美丽图片,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漂亮吗?”学生答:“漂亮!”我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感觉这些图片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和提问方式使学生对平移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而后,我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个简笔画图形,并提问学生:“大家可以用平移把这几个图形创作成一幅画吗?”学生答:“可以!”学生在创作时都非常认真。学生一边作画,我一边提问:“平移后的图形可以与原图形重叠吗?平移的方向有限制吗?……”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2.根据教学的易、难点设计问题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45页的探究题为例,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问。在课程开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并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好铺垫。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说出了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此时我把这几种方法的公式一一列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解题时对知识点查阅并加深记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总结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呢?”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 弄清楚哪些条件是已知量,哪些条件是未知量,然后再设定未知数,根据要解答的题目,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并设为x,根据题目中有关量的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最后解出方程。”我说:“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做一道题,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能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人患了流感?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解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在各种解题方法之间进行转换。

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了教学进程,这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提高了整堂数学课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合理设计提问点是我们课堂提问环节的关键部分。优质的提问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提问技能,增强提问的技巧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对待问题的现象,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问模式,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

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底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察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求得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抓住了学生都在思考“这道题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时, 提出了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都自主地讨论起来。最后,由平时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给出了一个式子:(b-a)2=c2-4×ab/2,此时,我又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把这个式子解下去,变成最简式吗?”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式子的求解过程中。最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道题竟由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a2+b2=c2。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把握好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时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2.控制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时也会被影响;在提问时也可能因教师提问时的情绪不佳,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甚至使学生消极地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在提问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提问的语气,用最恰当的语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保持耐心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问题,而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知半解时便失去了耐心而开始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解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儿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想象空间。

4.正确评价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教师又常常忘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在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是这样对他评价的:“首先,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回答问题,虽然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适时改变题目的难度, 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提问,对于平时成绩一直较优异的学生则要延展知识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使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 不断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成绩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平时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拓展;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引导性拓展;对于平时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的不断复习与巩固,使其逐渐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所以,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地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是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还应不断地储备数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时机,精选提问点,因人而异地提问,从而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强化提问技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提问实效性浅探 篇10

一、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提问.

1.“跷跷板”现象

有关数据显示, 教师的提问倾向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联系.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而提问也有所不同, 对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大多提问的是“论证性”的问题, 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或比较差的学生, 则会多提问一些“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 在提问的语言风格上, 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教师多采取民主型的风格, 对这类学生的提问大多是一种鼓励学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使用的是专制型风格的提问, 对这类人采取的是打击或排斥的态度.

2.“对牛弹琴”现象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两个不同的群体, 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 在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义正词严”, 提问语言比较强迫, 使学生在提问回答的问题中只能够回答“对”和“不对”这两种结果.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自问自答”, 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 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 这种教学情况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 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教师只能是在“对牛弹琴”了.

3.“踩西瓜皮”现象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课堂提问做出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随意对学生提问, 所提的问题无目的, 没有逻辑, 想到哪里就提问到哪里, 就像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就是哪里.提问, 有时比较紧密, 有时比较稀疏, 有的提问跨度比较大, 有的跨度很小, 教师提问思维缺少连续性.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提问技巧和风格, 提问是否巧妙、合理, 在教学中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如果提问毫无章法, 则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 失去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一系列的提问相互联系, 由浅入深, 逐层推进, 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 或为引出新课, 或为突破教学重难点, 或为引起学生争论, 或为总结归纳等等.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边的性质”时, 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 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开拓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又如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为引出新课,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认为分式a5a15n2mnnm相等吗?”“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能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2.课堂提问要讲究逻辑性

设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 设置问题应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如果设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 深一脚, 浅一脚, 重一脚, 轻一脚, 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 影响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讲解类比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时, 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粗的面条, 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 再捏合, 再拉伸, 反复几次, 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 (图片展示) , 问这样捏合到第几次后可拉出128根细面条?你能猜出它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展开讨论, 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线进行试验, 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回想与拉面问题数量关系类似的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甲想到:如果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 所得层数与对折次数存在关系.不一会学生乙发现对折后所得纸张的单层面积与对折次数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是原面积的 (12) n, 进一步设问:对折过程中, 若每一次折痕与上一次保持平行, 上面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这时个别学生已领悟到折痕的条数与对折的次数有某种联系, 学生继续展开讨论, 在彼交流的过程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通过观察、类比分析后找到了规律.

3.课堂提问要注意时机

(1) 在教授数学新概念时, 对学生进行重点提问.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师应从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①概念的表述中有哪些关键字?②这个概念中有什么限制条件和规定, 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③如果把这个概念的限制条件或者概念中的规定进行前后颠倒, 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教师提问时要层层深入,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专注数学概念的本质.

(2) 在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分析比较时, 进行提问.数学知识点的内部都存在相互关联, 有的数学知识点存在貌似而神不同的细微差别, 如果不仔细对比就有可能会出错.老师在教授完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点之后, 应该让学生对学过的类似知识进行分析归纳, 比如当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讲解完后, 就可以对这两个方程做一些对比, 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提问: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和差别;②求出的解又有什么差别等等.在设计提问时,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在知识点应用时进行提问.当学生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之后, 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8x2=16;6 (x-2) =5x;3x2-5x-1=0.②判断未知数的值x=-1, x=2是不是方程x2-2=x的根.③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9x2=5-4x;3y2+1=2;4x2=5; (2-x) (3x+4) =3.讲解时, 要讲清方程变形时, 哪些属于代数式变形, 运用了什么法则;哪些属于等式变形, 依据什么性质.

数学问题千千万, 情景变化亦无穷,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通过适当的提问, 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 多方式地思考, 培养学生开拓思路, 形成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成功地解疑中, 体会解疑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7) .

[2]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3) :40-41.

[3]宁耀, 黄玉鑫.促进课堂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广西教育, 2005 (6) :11-12.

[4]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探寻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篇11

很多学生认为英语需要死记硬背,太辛苦了。其实我认为英语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英语的句与句,句与词,词与词,语法与语法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能以旧唤新,循循善诱,能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学生同样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时候的兴趣是对知识探究的兴趣,是能持之以恒的兴趣。因此,英语课堂上需要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索和不断地寻找知识的共通点。

一、巧妙设计问题,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英语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随便提问只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因此,教师提问时应讲究技巧,要创设问题情境。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我问:“Is this your purse?”学生会回答:“Yes,it is./No,itisn’t.”接着可继续引导学生如何把“Is this your purse?”变成陈述句“This is your purse.”由于this是指近处的东西,因此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来形容远处的东西。只需把this换成that。

课堂提问还需讲究层次性,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问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因人施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可适当的让学生交流反思,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教学中如果单纯地机械讲解,把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语法、词汇,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他们是不会对知识感兴趣的,更别说积极主动的学习了。因此,英语课堂需要创设有趣的话题,提出有思索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愿望,让学生自然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又可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越敏捷,学习的成效就越高,课堂效果就越好。因此,真正成功的英语课,需要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能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讨论、自由答疑等活动贯穿课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Where’s…”让学生来猜:“Isshe/he…”顺着这个问题,还可以提出如果要把:“Is she/he…”变成陈述句应该怎么变?还可以让学生想想,所教授的这些内容中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适当地讨论。

教师在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在整个提问过程中,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正确的答案的。当一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的形式基本处理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再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情景会话。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要变讲为问,让学生在大多数时间内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良好效果。

三、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问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因此,英语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问、让学生记,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在适当的时候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提问,让学生来交流,来思索,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让学生回答之前,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很重要,特别需要指导孩子往什么方面去思索。

“It’s time to go to sch001,和It’s time to school,”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能从中找出什么样的语法点。又如:“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和Let’s go to Shanghai,”这两个句子中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来提问,有什么疑点或难点可由学生来问学生来答。教师只需作引导和指导。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在边想边学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提问实效性 篇12

一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 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专业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 “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 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得不到化解, 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 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 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 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或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 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不有效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因而,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 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 我认为, 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 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而不是“一对一”式的回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 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 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 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 而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 二者的最佳比例则为6∶4。

5. 恰当利用鉴别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 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其中, 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 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 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 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 在一节50分钟的专业课上, 某老师提问60次, 而学生沉默了48次, 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为45秒, 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 (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 , 问题缺乏启发性, 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 或回应人数寥寥, 或答非所问, 不知所云, 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 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 (至少是低效的) 。

一般地,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课堂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 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 (内向型) 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 (外向型) , 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更高一些。其实, 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 (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

为此, 在设计提问之前,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 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 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 (如将综合性的问题改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 ;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达自己的问题, 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 适当减少课堂的沉默率, 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 这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设计

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作为参考。具体如下: (1) 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 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 (3)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 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 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6) 回答问题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7) 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8) 鼓励学生提问。 (9)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综合以上的观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问题的设计

核心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因此, 我们在设计有效提问时, 需要注意提问的两大功能:一是要集中观点;二是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思考的进程。同时要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因而, 笔者认为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注意几点: (1) 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 (2) 陈述简单, 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 (3) 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 (4) 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因此, 在设计这些问题时, 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在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中, 要运用精确的认知操作语言来提示学生必须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例如, 在细胞形态教学中,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分辨两组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特征, 那么, 核心问题的模式或支架可以是这样: (1) 观察类:你在中性粒细胞 (或嗜酸性粒细胞) 的图中发现了什么? (2) 回忆类:你想到哪些关于这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 (3) 比较类:它们有哪些特征是相似的? (4) 对照类: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异?

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细胞的异同, 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从观察开始,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 帮助他们确认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接着, 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知识, 只有当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察时, 这些知识才能为他们所用。另外, 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特征, 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细胞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最后, 因为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的特征差异, 所以, 又让他们确定两种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不同处。

2. 提问顺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借助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这些回答转化成有意义的理解, 但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方面, 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 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激发思维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提问顺序中, 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的问题——加工性问题, 就能体现其内涵。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 并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框架。例如:“你怎么知道哪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请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为课堂实践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正是学生的回答, 而不是教师的提问, 能挖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 学生的回答, 掀开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掌控自身思维操作的神秘面纱。

3. 设计处理问题的主线

任何的问题, 都会引来学生的两种回答:切中要领的回答和答非所问。例如在观察课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通过个体的感官获得的, 它们清楚地鉴别出某个物体、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境的关键属性, 并且这些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或触觉得到反复验证。而答非所问的回答并不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获得的, 它们虽然以感官为基础, 却被学生转换成了另一种思维操作。因此, 教师在设计观察问题时, 一定要设计好这两种回答的处理主线。

如在让学生观察显微镜涂片下的尿液管型时,

问: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是:

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其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答非所问的回答是: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

处理问题的主线:重新聚集答非所问的焦点。也就是把那些“答非所问”的回答聚集起来, 使他们的思维回到初始的问题中去, 调整了学生的关注点。如A.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管型很漂亮?B.请你再仔细观察, 镜下的管型确实像虫子吗?

4. 杜绝问题的无效性

当我们开始努力改变无效的提问行为, 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语言生产、改进思想表达的方式时, 提问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喜剧。

第一, 必须抛弃无效提问, 即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的格式一般是由“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句子构成。这种问题会被解释成“教师不能确定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是让学生不必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同时, 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也失去教师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最佳机会, 阻碍了教师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再者, 当学生回答“会”或“能”时, 教师必须提示学生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述教师提问的主题。这样, 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一个表述清楚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

第二,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有效教学的对话依赖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 措辞合理的问题将获得学生的优秀回答, 也将生成教师预设的回答。同样, 问题用词合理、简洁与含糊、繁复相比, 能激发更多的有效教学对话。有效问题的主干通常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怎样”或“为什么”等作开头。如“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观察滴虫的形态, 说说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环境的?”等。

三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 其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 次序连环法

这是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方法的需要。按照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依次递进, 这几个问题解决后, 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就解决了。如“依据此病例你可做出的诊断是什么?其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主要的检查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

2. 铺垫引路法

在讲一个新程序或转入新课题前, 提出一些准备知识的问题, 以便引出新知识, 减少新知识的讲解难度, 指点方向, 解决思维定向,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精心点睛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点, 问题的答案是讲授内容或课题的关键点、中心句。从一问一答中再次提出关键点、中心句, 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 从而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 引导迁移法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操作、作业练习等,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已知迁移到未知的学习。如问题“比较鼻饲法和洗胃法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已学过的鼻饲法知识迁移到洗胃法的知识。

5. 想象发散法

不局限于所讲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中能力技能的培养, 诱导学生想象, 进行发散性思维, 求得多向理解和多个答案。

6. 破题综合法

根据题目、重点词设问, 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题目是内容的眼睛, 重点词是理解教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窗口。教师抓住题目的题眼, 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语、概念定义, 进行适当归纳, 综合设计提问, 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内容。

7. 诱发逆问法

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求因思维心理, 这时教师可以从果求因, 倒过来逆问学生, 以现象求实质, 以结果推出原因, 以个别寻求一般等。如让学生观看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 思考其成像的原因, 并进行讨论发言, 最后教师再进行推导讲解。

四结束语

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这种提问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 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话时, 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如果说, 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 那么, 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为理解而教学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口号, 它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变成现实。只要精心地设计提问, 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350

[2]蒋宗尧编著.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00

上一篇:诗歌运动下一篇: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