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设计(共12篇)
教师提问设计 篇1
儿童因为受到年龄的影响,会在幼儿园的课堂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将儿童的兴趣加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而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设计有效提问至关重要。
一、教师要对课程素材内容进行分析,发展和寻找新问题
(一)抓住题眼
比如在进行《门铃响了》这篇故事的教学时[1],教师就可以利用门铃来进行问题的发散,向小朋友们提问:“门铃响是什么声音呢?”小朋友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在此同时,教师继续发问:“门铃响了,门外究竟是谁?”这样层层递进,才能让孩子们一直都有学习的兴趣。而现在很大一部分幼师在提问时就会问:“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此类的问题,这样孩子根本就无从下手,坚决杜绝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抓住重点
比如在进行《好饿的毛毛虫》这篇故事的教学时,毛毛虫在吃坏肚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孩子们提问:“毛毛虫肚子痛,这要怎么办?”或者《姜饼人》的学习中,狐狸要驮姜饼人过河,教师也可以发问:“姜饼人会如何做决定?”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价值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而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更是如此。
二、教师要将问题的层次进行合理的设计,清晰问题脉络
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也可以把旧知识和新知识做一个整合,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将学习的目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合理的进行应用。
(一)对知识水平进行提问
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提问,比如故事中的人物、名字等等。问题要尽量简单,不能胡乱的提问。
(二)对理解水平进行提问
这一层次的问题主要是让儿童明白图片和故事中的基本含义,例如在进行图片描述后,让小朋友们对画面进行描述,这也能锻炼儿童们的反应能力。
(三)对应用水平进行提问
这类问题的提出也是为了激发小朋友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毛毛虫在长大的过程中,第一天要吃一个苹果,第二天要吃两个苹果,那第三天会吃几个苹果呢?儿童对此类问题的解答状态,也能反映出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对分析水平进行提问
此类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幼儿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犟龟》这个故事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向小朋友们发问:“当龟陶陶知道自己走错方向之后,它会坚持继续前进参加狮王婚礼吗?”这样小朋友就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长此以往就成为了小朋友的一种习惯。
(五)对评价水平进行提问
此类问题主要想让小朋友能对事物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比如在讲《城里最漂亮的巨人》[2]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小朋友对巨人进行评价,这也是所有提问类型中难度较高的问题。
三、教师提问后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要机智的回应儿童
(一)随时调整自己的问题方式,给儿童一些回应
在小班的语言活动中,有《奇妙的圆》[3]这节课程,教师就可以向儿童提问:“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小朋友的回答一般会很局限于太阳、月亮之类的,教师就可以加以引导,让小朋友的思维能够扩展开来,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马路上有什么是圆形的吗?汽车呢?公园呢?”让小朋友能想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发散思维。
(二)时刻注意儿童的情况,适当的转移他们的视线
小朋友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没有什么组织纪律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经常在讲课当中被小朋友们打断,让活动无法继续下去。比如在进行“老虎”这一话题的介绍时,有的小朋友就会夸张的大叫,或者说一些“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此类的话,教师一定要抓准时机,调整话题和引导话题,让小朋友的思路能跟着教师走。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合理的设计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小问题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这些问题儿童也比一定必须完全消化,但是一定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能在日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去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将问题的有效性逐渐增高,争取让教育作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汤雅黎.邓李梅.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0):141-142.
[2]吴志勤.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提问设计[J].考试周刊,2013(64):170.
[3]韩冬梅.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15(8):69.
教师提问设计 篇2
常州市吕墅幼儿
园 陈玉华
[摘要]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组织和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从新《纲要》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提问的适切性、针对性、启
发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旨在形成师幼间开放、互动、高效的对话系统,切实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
[关键词]集体教学 教师 提问设计
新纲要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话语权的霸占和倾泻式灌输,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形成师幼间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对话的开启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会将提问作为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相互交流,形成师幼之间有效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客观判断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
程追随幼儿的反应,不断调整的。提问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和课堂互动的质量,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问要有适切性,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3~6岁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时期,语言发展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提问对象的年龄特点,抛给幼儿的问题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忌用冗长抽象,干涩艰深的语言。如:大班教学活动《
3的加减》中教师想让幼儿看图说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教师的提问是:“这道算式是怎样来表示这件事情的?”幼儿感到很茫然,教师随即调整了问题:“看图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幼儿纷纷举起了小手。再如:中班科学活动《风》,教师想让幼儿探索出扇出的风与用力的大小及扇面的大小是相关的,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时问:“相对来说,扇子的面积越大,扇出的风怎样呢?”幼儿答:“大。”仔细分析,幼儿的回答只是一种猜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相
对”、“面积”这样的词太过抽象了,幼儿无法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想一想,:“我这样问,幼儿理解吗?听得懂吗?”只有让幼儿听懂了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问题的目的,或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极建构;或是引导幼儿拓展思路,深入思考,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帮助幼儿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
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如: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学目标定为:
1、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在让幼儿观察一些东西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和后提问:“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沉下去?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受浮力有关,此问题明显已游离教学目标并是幼儿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不如这样提问:“你看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的?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浮的?你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吗?”
从而在帮助幼儿正确建立沉浮概念后顺利把活动指向第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看似相关实质无关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帮助幼儿建立思维联结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提问的设计应激发幼儿产生认识冲突,即激发幼儿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矛盾冲突,再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整合、梳理,自我建构,与新的经验产生
联结,达成新的平衡。如:大班散文《秋天真美丽》中欣赏“一阵风吹来,大树一会儿抖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银蝴蝶”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你认为散文中的金蝴蝶指的是什么?”幼儿:“是美丽的蝴蝶。”师:“小朋友想象一下,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幼:“树叶被风一吹飘呀飘的。”师:“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做做小树叶飘呀飘的动作。”师:“呀!这飘呀飘的树叶像什么在飞?”幼:“像一只只蝴蝶在飞。”师:“真美!可为什么散文里说是金
蝴蝶、红蝴蝶呢?”幼:“因为秋天的树叶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风一吹,就像一只只金蝴蝶、红蝴蝶在飞。”教师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帮助幼儿将树叶在秋风中飘舞的形象与蝴蝶飞舞的形象建立起了联结,幼儿不仅理解了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同时也体验了散文中的意境美。
四、提问要有概括性,留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师幼互动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幼儿充分想象,表达与表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概
括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充分而自由地想象与表达。如:看图讲述《蚂蚁飞上天》,A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蚂蚁会自己飞上天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幼1:“让它坐在热气球上升上天。”幼2:“让它坐航天六号上飞上天。”幼3:“让它抓住小鸟的爪子,把它带上天。”幼4:“把它放在枪口上,砰的一声射上天。”总之,幼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表述完整。B教师设计提问是:“小蚂蚁自己会飞上天吗?谁来帮助它?怎么帮助它?”幼1:“让
小鸟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1:“让它骑在小鸟背上飞上天。”教师“谁来帮助它?”幼2:“让老鹰来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3:“让小蚂蚁抓住老鹰的爪子飞上天。”相比较,A教师的提问概括性强,B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琐碎,在幼儿回答过程中B教师需不停追问,造成了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并且问题:“谁来帮助它”使幼儿的思维束缚在有生命的人和动物上,幼儿的想象受到了限制。可见,提问的概括性越强,幼儿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表达与
表现的时间就越多。
五、提问要有开放性,引发幼儿多维思考
幼儿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欣赏文作品时,教师常常会带有倾向地提问:“你喜欢小羊吗?为什么?”幼:“喜欢,因为小羊很善良。”而在大班故事《送给蛤
蟆的礼物中》教师最后的提问是:“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幼1:“我喜欢青蛙,因为它送礼物给蛤蟆。”幼2:“我不喜欢青蛙,因为它太粗心,老是把东西剪坏。”幼3:“我喜欢青蛙,因为它很可爱,它剪坏东西不是故意的。”幼4:“我喜欢蛤蟆,因为青蛙最后只送了块手帕给它,它也没责怪青蛙。”师:“你们觉得蛤蟆怎样?”幼4:“蛤蟆很善良。”因为教师的提问没带任何暗示性与倾向性,因此,幼儿能从多个角度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文
学作品的主题也在幼儿的争议中逐渐明晰起来。
六、提问要有层次性,兼顾不同能力幼儿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由于幼儿在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将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相互搭配,给每位幼儿都有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如故事《毛豆儿的樱桃树》中,A教师第一次设计的提问是:
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
2、他想请朋友吃樱桃,朋
友吃到了吗?为什么?
3、他为什么离家出走?后来又为什么回来了?
4、最后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为什么?结果试教下来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位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A教师反思后进行了重新设计:
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他有一个什么愿望?
2、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他离开后为什么又回来了?回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4、朋友来赴宴,毛豆儿心情怎样?吃完樱桃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这
一次A教师将记忆型、描述型问题与思考性、概括性问题相互组合,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见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既具挑战性,又能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在不同层次水平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多维思考,自由表达,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开放、高效、互动的对话系统,促
教师提问设计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7-01
在幼儿教育工作当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其抓住了幼儿学生对于事物有充分好奇心的特点,以问题为切入点来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完全的激发出来,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来以实践去解答和证明问题的对错,进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出现了教师提问缺乏设计,问题过于模糊和宽泛,这样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对学生智力的启发,更无法实现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要提高幼儿教学活动提问设计的有效性。
一、提问设计应具有指向性
指向性是教学问题设计当中重要的部分,问题的指向性直接决定了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提出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指向性。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够指向教学目标,即问题在解决后能够让学生得到知识性的收获,而他们所收获的知识就是教学目标当中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限制。因为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如果教师在提问时不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到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一个范围内,那么学生就很难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现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在问题指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保证其同时也能够指向学生的思维当中,进而提高所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二、提问设计应具有引导性
问题的引导性也是幼儿提问设计当中重要的环节。因为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思维宽广度也特别的大,所以即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极其具有指向性,但想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自制力来实现对他们的思维引导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引导性也是教师考虑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于幼儿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他们有可能在此前根本都没有接触过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保证问题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在已经缩小的思维范围内明确一条思维方向的主线,帮他们进入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状态当中来。
三、提问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如果采用统一化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幼儿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会随着幼儿学生学习年级的不断增长而逐渐拉大,最终形成班级当中的两极分化。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层次性。在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当中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问题的层次。在掌握这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做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进而达到对不同层次幼儿学生的同样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小野猪和它的妈妈》时就利用了问题的层次性:
对于能力较差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小野猪妈妈送小野猪去看病是很辛苦的呢?”;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对于能力较好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是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来提出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欲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使每一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然而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好的效果,还是因为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及思维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注意把握提问的层次性,进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当中来。
四、提问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幼儿教育提问设计当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因为幼儿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来使幼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需要注意的启发不仅要让幼儿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进行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能够学会将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为答案,而不是在教师所给定的答案当中去选择。换个角度来说幼儿提问应以“问答题”为主,而“判断题”、“选择题”要尽量避免。因为相比较而言,“问答题”需要学生来进行判断、分析、解答,所以其比“判断题”、“选择题”所锻炼学生的思维程度更大,因此在进行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性。
总结:综上所述,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方法,其在幼儿教育的当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阶段必须保证提问设计的有效性。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记住问题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幼儿学生智力、思维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进行的,其宗旨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幼儿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进行模糊、宽泛的提问,尽量提出一些能够为教学活动的掌控提供便利的问题,适当情况下也可以对幼儿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限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 懿.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 李晓萍.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教师提问设计 篇4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 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
《台阶》是读了让人落泪的文章。父亲那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路, 如一个个片段不停的在我们眼前闪回。低眉顺眼的过了一辈子, 父亲也有自己的愿望, 盖一幢有高台阶的屋子。他盼望着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赢得别人的尊重。终于高台阶砌成了, 父亲却觉得怎么也习惯不了。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儿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父亲的一生。由于是第三人称, 学生是无法直接看到父亲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我们需要去着重品味和理解的。对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的学生要怎样才能领略上世纪的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给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呢?我觉得提问的设计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这样的:1、父亲为何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的渴望表现在哪里?2、父亲是如何造新屋的?3、新屋造好后, 父亲怎样了?4、总结人物形象, 把握主题。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来构建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的, 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 其实这样的提问是缺乏透明度的。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是“雾蒙蒙”的, 很笼统缺乏鲜明的指向性。学生在回答时, 就像在“雾”中绕来绕去, 最终“一头雾水”, 师生茫茫然。
比如说:我在问学生“父亲的渴望具体表现在何处时”, 我原先期望他们找到的重点语句是第6—7节的“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 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还有第13节的“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 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 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 那里栽着几棵柳树,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 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可是, 学生一下就找到了第17节, 造屋的那些日子, 父亲是怎样兴奋的种种表现。其实, 我是想让学生找出在父亲准备造屋之前的具体的心理表现。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肯定不能怪学生, 是我在设计问题时没能说清楚, 没有注意到问题设计的透明度。
于是, 我很快做好了修改。我将问题改为“父亲在造新屋之前的具体心理表现在哪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这下很快就找到了第6、7、13节。然后让学生根据13节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设想“此时的父亲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很快就写好了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什么时候才能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呢?也让人家羡慕羡慕咱们, 等钱攒得差不多了, 我也一定能造成的。”
这时总结并过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实厚道的父亲, 尽管地位低下, 但他敢于改变现状, 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这个目标, 他做了什么?请你具体说说父亲为造屋做了哪些事, 从中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父亲造屋所做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从中体会父亲的人物形象。
区区九级台阶的新屋, 是父亲用一辈子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父亲为了改善这个家庭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 吃尽了辛苦。一年365天, 天天都在奔波劳碌, 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 终于实现了人生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有恒心、毅力, 不辞辛苦, 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到这时, 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新屋造好后, 父亲怎样了?”学生听了这个问题会很自然的回答“父亲老了。”那么, 这样的回答就太缺乏深度了。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还是因为没有注意教学提问的细节艺术。怎样表述才能使问题更加明确, 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答什么, 怎么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才是有启发性的。
于是, 我又改变了问题的设计, 变为“新屋造好后, 父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的信息———“尴尬的笑”, “不自在”, “若有所失”。“尴尬的笑”, “不自在”是因为父亲一辈子已经习惯了低眉顺眼、没有地位。几十年的艰辛生活, 谦卑、自卑的心理已经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内心自卑惯了, 所以尽管台阶高了, 但他的内心却不能适应。“若有所失”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劳动了一辈子, 不再干活, 父亲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失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父亲的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台阶, 父亲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全部的精力。面对父亲, 作为儿子的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很欣喜。“我既心疼父亲的衰老, 为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为父亲的勤劳、坚韧的品质而敬佩;更重要的是为父亲这样的付出感到同情和辛酸。”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很好的实现了。我期望学生了解的文本主题正是如此。
教师提问设计 篇5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伟大的友谊》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感触很深。
教学中,这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插图中哪个是马克思?”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太没价值了。然而,老师顿了顿,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呀,哪个是马克思呢?”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这时,老师继续说道:“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学生一个个提起笔边读边批画,有的还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答案出来了:同学们一致认为那个头发梳理得整齐的是恩格斯,头发、胡须银白的是马克思。有的说,因为马克思长期流亡在外,家里很穷。恩格斯经商,十分富有。有的说,马克思由于操劳过度,显得老,况且比恩格斯去世得早。有的说,文中的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从图中的房子和他们坐的位置可以看出……
浅论教师课堂提问 篇6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应用好上-课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问导学、以问促学,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使教学相长。
关键词:树立提问意识;培养提问能力;调动学生提问:重视反馈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我们的施教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这一手段运用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手段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树立提问的意识,转变提问观念
我们一直在反对和批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有时教师不愿提问,甚至认为课上提问会耽误时间,更愿意自己来讲,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松散缺乏生气。课堂学习效果极其不佳。如果我们加以适时的提问,则会带动学生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树立提问的意识,而且要养成提问的习惯,把一些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思考理解的内容变成精心准备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
树立提问的意识,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提问的观念,“学贵有疑,教贵有问”,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学了什么比教师教了什么更有意义,一个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问题比一段冗长的教师个人表演更有价值。合理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二,培养提问的能力,优化提问效果
有的教师不是不问,而是问得太多,问得随心所欲。问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不能给其他的教学环节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敢问,还要会问,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提问的能力。教师下工夫备教材、备学生是这一能力提升的前提。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所教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精心设计好上课要提的问题。概括起来,教师课前应对“何时、何地、问谁、问什么、怎么问、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如何引导和评价”了然于心,那么,上课提问就能“游刃有余”了。长此以往,课堂提问的能力就会提升,课堂提问的效果也会达到最优化。
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在学习“当代国家政体的类型”内容时,可以采取“对比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找出“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的区别和共性:在学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采用“设疑式”、“层层推进式”的提问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提高。问无定法,但要得法。
第三,调动学生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我认为这个“导”应该有两个境界:一是教师用提问引导教学,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而第二个境界应该是更高的层次。我们总在喊“素质教育”,但我们却总也不敢放手。归根究底,还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前准备不够。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优秀小学教师讲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旁。”讲到这里,一个男生高高举起手要求发言,但老师不想给他机会,不想让他破坏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而这个男生却一直举着手。教师没办法,强压怒火让学生发言。该男生大声说:“老师您说错了,‘叶字就没有木字旁。”教师的脸一下子红了,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字就带“木”字旁。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他就能给学生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再或者,该教师为何不趁此机会给学生留一个疑问,师生课下去深入探讨呢?对于提问的学生我们又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很值得我们为师者去思考。
在中国,我们怎样才能“教学相长”呢?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应该鼓励,更应该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应转变所谓“师道尊严,不容侵犯”的教学观念,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和学生共同来探讨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第四,重视反馈提问的效果,及时加以修正和提高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说自己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完美的,但如果我们能及时把提问的效果进行反馈,并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话,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提问能力和课堂效果。在一次讲课过程中,我提出了问题请学生回答,有一个学生躲避着我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这应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但是我却把他叫起来,因他错误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而这个学生也越加在以后的课堂上沉默了。这对我的启示是:有时我们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想象出发,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来共同进步。
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关键之处, 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感兴趣的人、事、物为话题展开提问, 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 教师设计问题的落脚点, 尤其是一节课的新课导入, 更应该精心设计, 以学生好奇的、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为切入点, 开始一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 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饶有兴趣地引入新知;围绕课题设计问题, 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如《将相和》一课, 可设计文中“将”是谁? “相”是谁? 为什么不“和”?后来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 以这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结合课题展开提问。
二、以中心问题统领全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而且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描写的。 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我们要设计总体性的提问, 也就是提问的跨度要大, 从全篇的角度设计问题, 同时, 引领学生能够从全篇的角度思考, 这样就实现了课标中提出的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这一目标, 也避免了语文课堂上问题琐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可设计“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个问题,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提问学生:你从哪里读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这种中心问题的设计, 能够起到突出重点、统领全文的作用。
三、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模糊点
对课文难点提问可以予以浅化, 以引导突破, 如《穷人》第一节中“温暖而舒适”的理解是难点, 对此可以这样设问: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 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是如何写出其“温暖而舒适”的? 这样,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分析和研究, 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
教学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课文的结论处, 提问学生:真理的发现到底是困难还是容易呢? 请说出你的观点, 并在文中找到依据。 这个问题的设计,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抒发观点, 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数学课上, 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理解起来易模糊的地方进行提问。 如学完体积与容积, 教师可设计提问:“体积、容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对教学中的模糊点进行提问, 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考状态,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 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 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文本解读中构建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意义, 感悟语言情感, 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 学完“看, 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半山腰的石兔、石龟, 好像正在赛跑呢。 ”这句话后, 提问学生:小洁还可能看到怎样的山石? 你能像文章那样用上山石像什么说一句话吗? 这一问题的提出,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的笨。 ”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 教师的教学艺术应当包含提问设计的艺术和善问的艺术。
摘要:每节课教师都要通过提问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的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关系到一节课的顺利实施。作者指出教师语文课堂上可采取的提问策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总问导学促思;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模糊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策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九俊, 著.小学课堂诊断.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篇8
其实, 善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以使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 我分两步开展教学。首先, 我根据题目让学生自己提问。有的学生说:“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一年到底有多长?”还有的学生说:“平年和闰年有什么不同?”实际上, 学生的提问正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于是, 我从学生的提问入手,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和积极交流。这样,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 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提高教学实效。其次, “年月日”这一内容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2月份为什么有时是28, 有时是29天。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 我依然采取让学生提问题的方式。具体分三步走。其一, 我带领学生一起了解月和日之间的关系。经过观察、讨论, 他们很快发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都是31天, 4月、6月、9月和11月都是30天, 值得注意的是2月的天数非常特殊, 有时是28天, 有时是29天。其二, 我稍作停顿, 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于是, 细心的学生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2月份的天数会有变化?”这样,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和年份有关。有的学生说: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虽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敢于自己提问, 自我表达。无论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开始自主学习。其三, 我为学生讲授地球公转这一知识。其中, 一个难点值得关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转一圈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为了方便, 规定1年为365天, 称为“平年”。这样, 1年就少了大约6小时。4年就少了大约4个6小时, 也就是少了大约24小时 (一天) , 将其加在第4年, 于是, 第4年的2月就变成了29天, 这一年就是366天, 称为“闰年”。我的话音未落, 就有学生提问:“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我们把5小时48分46秒看作6小时, 这里有误差, 这个误差怎么解决?”我惊讶于学生思维的细密与敏捷, 这当然得益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职高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调查 篇9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及其重要性
关于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 笔者采用了自然调查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鄞州职教中心4个班的英语公开课进行了随堂听课 (每节课40分钟) , 并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有关录音和文字材料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对于职高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职高英语课型, 如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 复习课和习题讲评课中, 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所占比重为75%, 仍然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占主导地位。但有些课型, 比如听说课活动中, 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多于其他课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提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 仍有部分课型沿袭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 缺少必要的双向互动。
注:n=提问总数, t (min) =回答话语量, %=提问在课堂教学所占的比重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但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受课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的课堂提问用语因教师个人的教学态度、学识水平及教学方法等有差异。因而, 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对提高职高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堂提问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也有充分的认识,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问何种类型的问题?何时让学生回答?如何提问?如何反馈?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在向学生提问时应该考虑到的。笔者经过听课和问卷调查发现,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常出现以下问题:
1. 问题类型重复单一, 探究性问题引导缺失。
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类型。笔者参考Nunan (1990) 的研究将课堂提问分成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和开放性提问六种类型进行调查 (见表2) 。其中前三者属于限答式陈述性提问, 后三者属于非限答式的探究性提问。
调查结果显示, 除听说课以外, 职高英语课上需要学生回答的67%的问题为陈述性问题, 陈述性问题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探究性问题。限答式陈述性问题类型比较单一, 主要指简单再现已有答案的问题, 有的只需回答Yes/No或True/False, 有的只需在给出的几个答案中选定内容, 有的则是以“who/what/when/where/how”等词开头有固定答案的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的主要心理活动是回忆和再现已有的背景知识。重复单一的问题很难集中学生的思维, 容易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和统一的问答模式。
但是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对探究性问题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而且学生回答两个探究性问题所用的时间及输出的话语量, 明显高于回答四个陈述性问题所用的时间和话语量。我们应该提倡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探究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着重理解和应用层次, 让学生进行更多有意义的交流, 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 提问方式单一, 双边活动缺乏普遍性。
英语教师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有:指定学生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学生自发回答和教师自问自答等几种形式。表3是这几种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统计。
调查表明, 指定学生回答和学生集体回答在课堂提问中的使用频率较高, 分别占了50%和20%左右, 学生自发回答的频率较低, 只占了15%左右。笔者观察发现, 英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定的区域性, 坐在前几排的学生被教师提问次数往往高于坐在后排的学生;自发回答的学生仅局限于少数成绩较好、外向的学生。教师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高频率的指定回答和单一的局部提问无法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自问自答固然节省了课堂时间, 但不能激起学生思考。
问卷调查显示, 不同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有着不同的反应。50%的学生选择了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 25%的学生选择了“少提问”, 5%的学生选择了“不提问”, 20%的学生表示“我没有特殊要求”。半数左右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 表明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少提问或不提问, 大多是因为英语基础差或害怕暴露自己的问题, 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有放弃学习英语的倾向。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课堂提问可能会带来一些压力。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学习对象,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3. 提问关联性不高, 与学生英语能力结合不够。
在英语课堂上, 根据课堂内容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具有关联性, 因为提问内容和答问要点基本来自于课文。但在每个单元的lead-in部分, 教师提问的灵活度和自由度较大, 也因此出现一些问题。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对与之相关主题的思考通常需要一段时间, 但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的办法不多:刚提出问题, 马上就叫学生回答 (占65%) ;不能 (没有) 把思考方法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因此, 或者依赖于个别优等生;或者只好由教师自问自答 (占这类提问的32%) ;又有不少教师 (占52%) 把探索性的问题分解为认知水平较低的回忆性问题, 而且这种分解总是在教师指导牵引下进行的, 虽然便于学生回答, 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4. 提问反馈不够及时, 较少对学生答案给予评价。
英语教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反馈。研究表明, 教师积极的反馈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完成任务, 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但笼统、机械的反馈, 如“Good”“Very good”等, 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自然观察发现,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 大部分有反馈, 如:“Right”“OK”“Good”“Excellent”等, 但也经常不做任何评价。至于所做的评价, 也都是简短的一个单词的表扬, 不能够充分达到以评价激励学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或回答过于简单, 容易让学生认为这只是教师的客套语, 不能让学生产生被称赞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该具体一些, 至少应该指出学生哪里表现好, 值得表扬。
三、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反思
调查表明, 大量反复的语言实践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 语言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才能转化为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课堂上, 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提问模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提供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1. 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虽然教师意识到了提问的重要性, 但是提问缺乏技巧, 停留在无意识、自发的水平上。如何有效地提问, 使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目的的、恰当的,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 这是英语教学应该研究的课题。
提问的技巧是指促进有效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最能体现教学的艺术, 它为师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教师“想”好、“问”好, 是学生“答”好的重要前提。首先,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 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教师可将所提问题分门别类, 明确哪些问题是陈述式的, 哪些问题是探究式的, 哪些问题由学生个别回答, 哪些问题由集体回答。其次, 教师要适当控制提问的时间或进程、问题的难易程度等。所谓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再次,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教师的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取适时而又恰当的反馈策略。
2. 提升教师提问的灵活性。
提问的灵活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需求、层次, 选择适合的课堂提问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句式。一般而言, 用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义疑问句四种形式。可以采取提问诱导策略:教师可适当提示,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教师可重新措辞, 帮助学生听懂问题;教师可补充问题, 帮助学生澄清思路;教师可鼓励学生预测答案, 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控制提问中问与答的时间差。
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回答上可采用弹性时间, 把握好提问的等待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 对于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低级认知问题, 等待时间1~2秒为宜;而对于高级的拓展性问题, 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另外难度偏大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加以思考。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内容和质量影响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文章分析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课堂提问,职高英语教学,提问方式,提问类型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2) .
[2]穆凤良.课堂对话和提问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3]卜玉华.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英语)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王恒年.课文教学中的提问[J].外语界, 1993 (1) .
[5]王蔷等.第三届全国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 (上) [R].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12) .
[6]王银泉.教学方法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第33届IATEFL年会侧记[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
[7]武海燕.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意义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6) .
语文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 篇10
一、抓住要点,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我常采取“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方式。所提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利用该文独特的教育内涵以及鲜明的语言写作特点提出了一个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在文章中作者写到马克思的去世时,并没有用到人体机能死亡时所出现的症状,例如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等,而是说这个人停止了思想。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都感到很有兴趣,都想知道作者这样表述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便向他们提示作者在语言中所表述的情感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来说,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离世,要想更加突出他的形象,用“停止思想”更为准确。
再如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描绘了一幅仙人盛会的画面,可为什么不把自己融入美景呢?”一个学生答道:“诗人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学生若有所思,我趁机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就是所谓‘残缺美’吧。”学生很兴奋:“对!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学生也说:“我感觉诗人李白也很欣赏这幅画,他担心自己入画会惊动了神仙,破坏美丽。”“是。就如冬天的早晨,你推门一看,发现满地是洁白无瑕的白雪,你不忍心用双脚去破坏它,是吗?”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
二、巧选角度,激发疑问
学习语文,大胆质疑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问题要避免一般化和观念化,还要注意问题不要落入模式,不要总是在文章的一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上提问,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其能力的问题,形式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问学生:假如你是出使楚国的晏子,面临楚王在厅堂上的侮辱,你的感觉如何?你将如何加以反驳?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不甘受辱的出色使者。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晏子的印象。我在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复杂,有现代气息,但缺少典雅、淡秀。作者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能不能从园林的四季来变化来写?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
三、掌握技巧,巧妙提问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材更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更具有人本主义理念,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林嗣环的《口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文章以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各种声音,再现了口技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和高超技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文章是如何来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做出答案:作者以道具的简单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听众反应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动景来衬托夜晚的安静环境。再如讲柏杨先生的杂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采用歪理成串,歪理歪推的写法,使文章充满了谐谑之趣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举例回答:“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把占人之书为己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就更歪了。教师巧妙的提问,既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 篇11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我们看《语文教学通讯》中有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首先,有的課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底。
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
3、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3、循序渐进提问法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2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 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 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 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在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 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 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 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 控制提问的节奏, 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在教师提问后,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这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 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四、提问要新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一个人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 从而有力地应用和发展他的能力”。因此, 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模棱两可
提问必须准确、清楚, 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知水平, 切忌提出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的问题, 让学生无法回答或答非所问。如在复习“三角形分类”这部分时, 若提问:“三角形分几类?”这样的问题就模棱两可, 学生答案也不统一,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六、提问要能抓住恰当的时机
有的教师从上课到结束, 动不动就学生这个问题是不是, 这样做对不对?提问过多过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当学生思考而产生烦闷心情, 想说又说不出来时, 教师把握火候, 提出恰当而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七、提问的语气要温和, 态度要亲切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提问时, 表情要和蔼可亲, 不要摆出训人的姿势, 更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责罚、挖苦、嘲弄学生, 让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和逆反心理。相反, 教师若在提问时能鼓励性地对学生说一声“试一试”、“答错也没关系”之类的话, 则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心理。总之, 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激励学生大胆思维, 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按照教学规律, 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师提问设计】推荐阅读:
教师提问12-10
新教师课堂提问05-13
教师提问技能创新07-28
教师的课堂提问08-25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研究07-03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08-16
语文教师提问艺术09-03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策略12-19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