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导入

2024-09-11

提问导入(通用4篇)

提问导入 篇1

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等, 有极大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语启迪学生思维

导语是在教学新内容或开展某项活动时, 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技能。 (1) 导语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学《西门豹》, 可先让学生说说对“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种红薯”这句话的理解, 再顺势引入:“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官, 给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 得到老百姓的敬佩和爱戴。想知道这位地方官是谁吗?”这就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学习该课文上来了。 (2) 导语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和时间赛跑》, 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过“六一”节时, 都会议论参加什么比赛活动, 如, 跳绳呀, 拔河呀, 接力赛呀等等, 听说过和时间赛跑吗?怎样和时间赛跑呢?读了课文《和时间赛跑》, 你一定会明白的。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课文, 找答案, 导语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二、精心设计提问, 促进思维活动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设计提问上下工夫、想办法。 (1) 为理解课题设计提问。如, 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 先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倔强”和“小”, 然后提问:“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哪些事?”学生会动脑筋思考自己想知道的事并说出相应的内容,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筛选, 集中探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又训练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2) 为领会X课J崭露头角文中心设计提问。如教学《挑山工》, 课文是通过描写“我”和挑山工是怎样爬山的对比, 来突出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理解内容后,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蕴涵一个什么道理?以加深对文章意蕴的感悟。 (3) 为提示思路设计提问。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 如果不引导学生从作者写作的思路上去理解课文, 就很难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圆明园辉煌的历史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侵略者的仇恨。把握这一写作思路, 回答“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个问题就不困难了。 (4) 为理解重点词句设计问题。如要领会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勇往直前, 坚持不懈的精神, 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挑山工和游人的对话, 从中体会挑山工的精神。

提问导入 篇2

近段时间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与提问技巧》这一课程,本人获益良多。的确,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本人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提问”的设置,随意性很大,结果出现总是问一些让学生厌烦的简单问题,还有一些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气氛因此而乏味或紧张,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了障碍。所以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在备课时要注重教学的导入与提问的技巧。

通过学习后我茅舍顿开,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课堂的导入形式:利用插图,通过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视听导入法;音乐、歌曲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学生表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

2、注重课堂的提问形式与技巧

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让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问前可适当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通过手势、音调、音量的变化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

2)、通过教师自问自答,师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化解教学难点。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

3)、化解难点时提问 教师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自问自答和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关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强练习,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能逐步化解教学难点。

4)、提问后教师要保持沉默,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害怕课堂的沉默,往往容易用自己的回答来打破这种沉默,这样做使学生没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又怎样来回答问题呢? 英语教师在课前设计提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5)、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对设计的提问应该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尽是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以免浪费教学活动的时间。

6)、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

7)、要考虑多种水平的提问,简单问题的提问和复杂问题的提问相结合,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相结合。

提问导入 篇3

关键词:前概念 物理教学 问题导入 提问策略

一个好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成就一堂目标明确、引人入胜的物理课,所以教师如何导入探究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探讨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探究性问题,并提出了提问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某科学知识前对该知识的认识。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某科学内容前,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对某些概念形成了初步认识,这些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前概念。如初中生对大气压如何作用使人们能用吸管喝到饮料有着非科学性的前概念,虽然学生都知道通过吸管可以把饮料“吸入”口中,但完全没有意识到大气压强这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开展活动,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教师可以把吸管插入一个密封的饮料杯,让学生来“吸”杯中的饮料。学生会发现不管怎样“吸”,都不能把饮料吸进嘴里。这时,教师把密封的盖子打开,再让学生通过吸管吸饮料,学生就能轻易地把饮料“吸”进嘴里,教师可以趁机提问,“为什么在密封状态下,饮料不能吸进嘴里,而打开盖子后就能轻易地吸到饮料?”从而导入《大气压强》的教学。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入

1.用故事引入问题

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有意义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小故事、小事件,引出探究问题,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时,笔者先讲述了爱斯基摩人用冰凸透镜取火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这一探究问题。

2.由实验观察提出问题

当遇到与生活经验相矛盾的事情时,学生会感到迷惑、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流体压强》时,笔者设计了“向两张自由下垂的纸中间吹气”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提出了“流体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

3.在活动中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个凸透镜和两个套筒组成自制照相机,然后观察周围的人或物。学生通过拉动蒙着半透明纸的套筒,看到了物体的成像情况,针对有的物体成像大,有的物体成像小这一现象,学生提出了“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这一探究问题。

4.通过资料展示提出问题

由于条件所限,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上演示,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如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煮饺子的视频,当看到沉在锅底的生饺子受热后体积变大,最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后,学生提出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

三、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1.用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

通过观察研究或演示中的各种现象获取新知识,是学生寻求答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如“你注意到这个实验中的哪些现象?”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教师不要急于做出总结,而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用提问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你认为哪些需要解释?”“从数据中你能看到规律吗?”等。通过这些解释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3.用提问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如在教学《大气压》时,笔者提问:“你能解释活塞式抽水机是如何将水抽上来的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把大气压的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谈谈课堂导入和提问的语言艺术 篇4

一、针对性和规范性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优秀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活动, 它以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 以艺术性为先导和手法, 二者相辅相成, 和谐一致。因而要想追求课堂导入和提问用语的艺术性, 首先要注意用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所谓针对性,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设计, 充分考虑所传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不能偏离教学内容随意导入或提问;二是导入或提问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及兴趣爱好等进行。

所谓规范性, 一是所导所问要紧扣教学设计, 合乎教学内容的认知规律, 比如由浅入深, 由表面到实质等;二是所导所问的语言要严密、具体, 合乎语法规范。

讲究课堂导入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是要求都是用最精当的话语、最节省的时间, 迅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听课上来。

有一个教师讲授《天山景物记》一课时, 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 去过天山吗?天山有高耸入云的雪峰, 清澈见底的溪流、清香迷人的野花、膘肥体壮的野马, 还有草原、牧场, 如果我们能身临其境, 大家一定会赞叹不已, 感慨不已。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山, 欣赏那美妙无比的奇景, 品那奥妙无穷的自然魅力吧!”显然, 这样的导入语很快便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性强, 规范又不失文采。

课堂提问,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它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切中教材的重点难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达到一定深度和力度的问题, 就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使认识趋向深化。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向学生连连发问:朱自清先生明明是实实在在地拥有了那一片荷香月色, 为什么还说那一片天地“好像”是他的?朱自清先生月光下独自踱步, 他当真是个自由的人?他踱小路、观荷塘、赏月色之后, 忆起儿时故里采莲的旧事, 这之间的联想是突然发生的吗?

学生围绕着教师的设置的问题诵读、思考、质疑、讨论, 使师生的全部课堂活动紧扣教学目标, 教有方向, 学有目标,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教学活动的阴间性、盲目性。这样层层挖掘步步深入的提问既科学合理, 又体现了教师课堂用语的巧妙。这便是提问用语讲求针对性的规范性的典范。

二、启发性和感染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生心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和提问语, 就是产生这种情绪和心态的催化剂, 它能轻松自如地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新领域强烈探求的愿望。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创造良好的氛围。反之, 则不然。

例如在讲授《春》这篇散文时, 大多数教师开篇往往热衷于范读、讲授, 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一股脑儿摆送到学生面前, 这种一厢情愿的灌输, 往往遏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力。一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启发性的导入和提问的, 因为直来直去地讲解或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巧布疑阵, 设置矛盾。

三、趣味性和教育性

要达到课堂语文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地要求, 是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的。

首先, 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 就会苍白无力, 就会缺少激动人心的力量。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 而融进了情感的教学语言奔流着的是鲜红的血, 它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共鸣, 具有勾魂摄魄的作用。有了台上一段充满激情的开场白, 一句流动炽热情感的设疑提问, 台下一张张稚气的脸便会露出兴奋的表情, 一双双眼睛就会放出明亮的光泽。

其次, 教学用语要讲求技巧。现行语言教材可读性强, 透明度高,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构思, 不妨采取“直题曲问”、“大题小问”、“深题浅问”等方法, 力避所提问题太直太露,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再次, 要善于活化教材内容,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沟通。

上一篇:组织特征及性能下一篇:特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