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内容

2024-12-04

导入内容(精选5篇)

导入内容 篇1

英语词汇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筅陕西商洛学院王正良

新课标对文化意识培养提出的内容标准包括: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通过中外文化对比,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等等。由此可见, 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但“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 要导入的内容很多, 本文仅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途经和方法。

一、词汇的概念及文化内涵

1. 词汇的概念

一般来讲,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语言能力的提高, 但词汇量大并不一定语言能力就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的拼写、词性、发音和词义以及固定短语的构成, 更重要的是要把词和短语所含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

2. 英语单词及文化内涵

和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一样,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ery Leech把词语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所谓表达概念意义的词语, 就是指不同语言中用来表达地理, 历史, 政治, 宗教, 传统节日, 体育运动, 食品名称等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英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导入相关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有大量的表达普通概念的词语如door, television, river, classroom等等, 这些词语大部分表达的意义与汉语基本对等, 但有的与汉语在意义上只是部分对等, 如tea, family, dragon等, 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与汉语是对等的, 但在外延意义上却就有很大差异, 如tea, 在英国如果一个中国人要喝茶, 他们总要问你是要English tea还是Chinese tea, 原因是英国茶和中国茶喝法是不同的, English tea中加牛奶和白糖;“family”和“家”也有很大不同, 英语中的“family”在过去是指由“父亲, 母亲和孩子”组成的社会结构或单亲家庭, 现在“family”除了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外, 还包括同性恋家庭, 因为在英国现行法律中, 同性恋是合法的是可以结婚的;而汉语中的“家”没有同性恋家庭;又如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 在概念意义上是对等的, 但在联想意义上却截然相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 “龙”是吉祥之物, 古代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把皇帝的子孙称为“龙子龙孙”, 我们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 汉语词语中有“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 到处可以看到龙的图腾。而在英语中, “dragon”却是不祥之物, 是吃人的恶魔。英语中合成词的意思有的与汉语是对等的, 如blackboard, bedroom, classroom等, 而有的词语则与汉语是部分对等或完全不对等, 如greenhouse是“温室”而不是“绿色房屋”, busybody是“多管闲事的人”而不是“忙人”, 这些词语往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词汇教学中应予以有意识的导入, 教育学生不能望文生义。

3. 英语固定短语及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中除了单词还有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有两个特点: (1) 词语搭配是固定的, 具有不可替代性; (2) 短语的意思是固定的, 具有任意性;英语中的固定短语包括短语动词和习语, 习语又包括俚语、谚语和典故等。短语动词是指动词和副词, 动词和介词, 动词和副词、介词、动词和名词、介词组合而成的短语, 短语中的任何一个词都有一定的句法功能, 因此短语动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不可随意拆开, 也不可随意替换其中的任何一个词。短语动词就像汉语的成语一样是英语国家的人民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精华, 是约定俗成的。英语中的短语动词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量大, 任何一个简单的英语动词和不同的副词、介词、名词搭配都能组成许多短语动词;二是许多短语动词是多义的, 而不是单义。习语, 顾名思义就是习惯用语, 许多人认为短语动词也是习语, 但就结构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如前所述,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副词, 动词加介词, 动词加副词加介词, 或动词加名词加介词构成, 具有动词的特点, 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 且可以用副词来修饰, 而习语大都是结构多样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其意义具有隐晦性与比喻性, 通常无法从字面意义去推测, 在语言学中常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法。如“to kick the bucket (死) ”, “to make a cat laugh (把死人都逗笑了) ”, “at odds with (与某人意见有分歧) ”等等。英语习语的文化色彩很浓, 大部分英语习语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密切相关, 很多习语无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掌握英语习语的多少以及对其应用的熟练程度是英语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英语词汇文化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任何语言都是由词汇组成的, 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英语词汇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 但在我国, 英语不是官方语言, 公共场合几乎没有人讲英语, 在工作中也不用英语, 所以是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不同于第二语言学习, 更不同于第一语言———母语的学习, 学生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 也会内化系统中的种种规范”。而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往往是相互脱离的。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内外环境,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文化导入的方法。在讲解一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把文中涉及到的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摘录出来, 在讲课时予以讲解。讲解的内容包括词汇的文化含义和应用场合等。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单调, 费时, 在讲解时要注意趣味性和语言的简练性。

2. 讲座法

讲座法就是以作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英国文化。每学期可以安排3-4次文化学习讲座, 集中向学生讲授英国文化知识, 内容可以包括词语的文化背景, 特别是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成语、谚语、惯用语等与中国文化有着全不同联想意义的词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集中, 信息量大, 传播面大, 效果好。

3. 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在每学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英语角, 中学的英语角不能和大学的英语角一样去自由交流, 而应该是有组织, 有计划, 有主题的英语角。除英语角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演英文话剧, 英文小品等;遇到英国传统节日,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过英国的节日。英语的话剧, 小品通常有文化含义比较丰富的习语和表达方式。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以及礼节, 食品等也含有丰富的文化色彩, 老师都应结合活动给学生予以讲解, 然后再让学生活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情境逼真, 生动有趣, 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英国文化。

4. 视听法

视听法是指让学生通过看英文电视, 电影、VCD、DVD, 边看边听边感受英国文化。视听应该有老师指导, 教师应该把影片中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在学生不懂时予以及时地讲解。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影片语言的难易度应随着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5. 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让学生通过对中英两种文化的比较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 加深学生对中英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找材料比较英国圣诞节和中国新年之间的异同, 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中英两种语言在打招呼, 道别等方面的差异, 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了解英国文化, 也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

6. 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对学习材料中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词和短语在材料后面进行注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 不受语言材料类型和学习阶段的制约。缺点是零散, 系统性不强。

文化导入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很多。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 一定要使学生对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教师讲解时, 应注意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阶段性原则指文化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态, 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导入内容 篇2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1)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中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

导入内容 篇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语境的设置:

1、角色表演:

例如:SEFC,Book2A Lesson 1,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为此,教师设置了如下对话情景: Student A is calling on student B to give her a message about the English Summer Camp to be held the next Monday.When he is at her home,Xiao Wang,her cousin,is coming in. 

2、将阅读课文改咸对话:

例如,在学过SEFC,Book28Ltesson73—75,A freedom fighter之后,我们设置了如下练习:

Suppose Jane ,a woman reporter of a newspaper, is interviewing Martin Luther King about his life and struggle for the black freedom.Please make up a dialogue between them.

3、單项或多项选择填空:

这类练习是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社交语用错误而设置的。例如:

Passenger:——

Taxi driver;Okey,Let’s SO.

A.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B.Airport,please.

C.Is this taxi taken?

D.either A or B.

【提示】c项意在打听车上是否有人,与答语不相呼应。A、B、D三项中,根据对话双方的身份和动机,乘客叫出租车没有委婉客气的必要,因此,选用B项既得体,又不失礼貌。

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SEFC,Book 3,Unitl,Madame 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arie,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四、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咸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未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导入内容 篇4

第一, 把握数的认识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在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一般分为整数的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学生除了要掌握上面的知识技能外, 还要增强数感、符号感以及估算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 教师的导入应新奇并富于童趣。

第二, 把握数的运算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 通常运算要满足一定的运算律。新课标对数的运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 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第三, 把握常见量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常见量是指“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吨千克”。教师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四, 把握数式与方程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教师在导入时大多采用创设问题的情境的方式, 在教学时常采用公式套题目的策略, 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技巧, 从而发现最简单的解题方法。

第五, 把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正比例、反比例的主要内容有:理解实际情境中的按比例分配, 认识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将有关正比例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

二、教学图形与几何时巧妙选择导入方法

第一, 把握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空间感知不断提升为空间认知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有的思维特点, 采用形象直观的讲解。

第二, 把握测量教学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测量是指出某个物体具有多少单位的某种属性, 测量、测量单位、测量的量三个名词是小学生需要区分的常见的概念, 在新课标中关于测量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物体的体积和容积以及角的度量四个部分。这是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独立完成的部分, 教师的关注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 把握图形变换及相互位置关系教学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主要有平移、旋转、对称及简单的图形相似的内容, 注重在操作中, 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和剪对称图形, 来加深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和掌握图形变换的画图技能。在引导上不用大费周折, 在“教”上也浅显易懂, 但是在学生的“学”上, 有很多小学生并不能从游戏中习得知识, 这是教师特别要注意的。

三、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巧妙选择导入方法

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有六大特点, 第一是现实性。现实性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如“制订班级或家庭的旅游计划”;第二是综合性。加强小学数学各学习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 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加强生活中获取的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探索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小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答案, 探寻最优化的解决方案;第四是问题性。任何一个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 学生开展调查、实验和研究型学习, 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新问题;第五是实践性。作为一种体验性学习, 综合与实践要求学生自身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第六是开放性。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不局限于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设的答案, 其学习的形式有调查、课题研究、小型研究报告等。根据这六大特点, 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时要注意突出教师“教”的实践性, 发挥小学生“学”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的内容应该丰富;评价的方法应该多样化, 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应以定性描述为主。

导入内容 篇5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 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 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

1.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 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2.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 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应该详细讲解, 反复操练, 做到学以致用。

3.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注意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 逐步扩展其范围。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基本内容

基于以上原则, 我们认为中学英语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 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 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 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 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 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 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 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 文化影响制约着语言交际,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 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策略

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 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必要时进行汉英文化比较, 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 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 而英语中那个“a lueky dog” (幸运儿) 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身价百倍。dragon (龙) 在中国是吉祥、幸福和繁荣的象征, 而在美国dragon却使人们想到了暴力和凶残。owl (猫头鹰) 在中国是不祥的征兆, 而西方人却认为它是一种聪明的鸟, 把它和“智慧”连在一起。再如有位外国友人碰到你问你工作业绩怎样, 你不假思索地像回答我们的同胞那样回答“马马虎虎”, 他听完保准会满腹惊讶, 嘴里说不定还嘀咕“Ma Ma Hu Hu”, 心里会说:“老天爷, 两匹马, 两只老虎?与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 窥见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 学生最容易出现用语错误, 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 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 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 成功的对话课, 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 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 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语言实践活动。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语境的设置:

(1) 角色表演。例如:JEFC Book 2A Lesson21, 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 教师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 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语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 并随时将其变换方法, 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 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为此, 教师设置了如下对话情景:

A:Excusc me, where's.....?

B:It's next to...../in'front of....../behind/......outside....../on the left...

(2) 将阅读课文改成对话。例如, 在学过JEFCBook 2a Lesson 24, 我们可设置如下练习。Suppose Mr.zhang, Hedosen't know the way to some places.He asks the policeman to help.Please make up a dialogue between them.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 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 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JEFC, Book 2 A lesson 2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James Allan Green, James Green, 教师引导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如下所示:Mr Green和The Greens。

姓名 (1) 名+姓, 如John Brown; (2) 名+第二名字 (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 +姓, 如John Henrg Brown; (3) 名字常有昵称, 如称David为Dave; (4) 妇女婚后常随夫姓, 如Made Green。

称谓: (1) Mr/Mrs/Miss+姓 (或加姓名) , 如Mr Brown (或Mr.John Brown) ; (2) 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 一般表示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 如不说Teacher wang; (3) 亲朋好友之间, 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 (但对亲戚长辈, 常用“称呼+名”如Uncle Li) 。

4.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 它揭示了连词成语、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 不能说“He's my a friend”, 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 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一看到if, 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民族重语性和辨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 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对于学习英语语法, 减少Chinglosh (中国式英语) 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不断探索和实践, 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图书馆RFID应用下一篇:家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