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导入法

2025-01-19

实验导入法(精选9篇)

实验导入法 篇1

实验导入的方法比较多, 就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采用什么方法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题的具体内容来定。故事法和演示法比较符合单元开始学习时或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教学要求, 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的情形, 复习导入的方法比较适用教学内容与前面所学内容的联系较紧密, 而学生前面所学知识间隔时间较长有些遗忘的情况, 联系实际的导入方法适合于适用性较强的课题。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实验导入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科学地采用实验导入法

1.创设实验情境。

选用新潮、奇特、变化多样的教学实验,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与运用一些比性强烈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最重要的是要凭借老师所创设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创设好的实验情境应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与时俱进的新奇的实验, 二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激发其注意力与好奇心。

2.激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精心地组织, 把握好、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及关注点。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教师设计好的方向关注思考。不仅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而且要完成预计的学习内容与目标, 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上课的课堂气氛很浓, 学生也很感兴趣, 但学习的东西不是我们教学计划内的内容, 最终在考试时学生考不出成绩来。这样的设计方法就成了教学作秀, 学生当时满意, 但考试后失意。所以说导入阶段最关键的一环是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不要让学生信马由缰。如“浮力”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该课题的教学中, 应设计一定的教学程序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 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

3.建立必要联系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

在思维冲突形成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 这些教学的环节,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 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选择。当然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所寻, 并且规律也不只一个, 在不同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律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 要想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 就要根据这些教学规律把那些必要的教学因素进行联系,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条, 直至解决学习问题, 达到学习目的。

二、结合教学具体内容, 分别选择具体的实验方法

1.黑箱导入法。

通过输入某种信息到一个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 从该系统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 这个未知系统就叫“黑箱”。我们利用“黑箱方法”设计的神秘感能激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主动思维, 并能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光学中的凹透镜与凸透镜性质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魔筒”, 在里面放入不同的透镜或几个透镜, 让光线进入这个“魔筒”, 然后从另一端射出不同的光线。又如在电阻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魔箱”, 在箱内设计不同的电阻组合, 通过计算来确定箱内的电阻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故事导入法。

物理科学的研究中, 曾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在教学中再现这些故事, 能创设出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的决心。例如, 重力的教学实验导入, 可以讲科学家牛顿在苹果园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从而引起他研究重力的兴趣的故事。 也可以现场模拟苹果掉下的情境, 通过反复掉下的苹果总是向一个方向, 可以明白确实存在一个力叫重力。

3.实验竞赛导入法。

创设一种竞赛的情境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 往往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用拔河比赛的方式来创设一个教学两个力的合力的计算问题。选择班级中一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 再选择二至三个女同学。然后先让一个女同学与那个男同学拔河, 很显然女同学会输;然后在让两个女同学向一个方向与那个男同学拔河, 如能不能拔过则再让三位女同学都上, 直至女同学胜利为止。换句话说, 男同学所施的力与两个或三个女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 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 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 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4.复习导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 不仅能创设一种直观的环境, 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而且可以为新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实验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请问, 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呢? (取出实验装置, 边回忆实验过程边做实验) 当我们把重物悬在空气中未放入水中之前, 让学生想象一下,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然后将重物像电影中慢镜头一样地按设计步骤放入水中 (到全部快没入前停止下沉) , 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分析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演示、观察等步骤总结出“浮力随着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加”的结论) 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浮力会随着深度的增大而一直增加吗?再让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片刻后就继续上面的实验。让物体继续向下慢慢下沉, 一直下沉到底,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弹簧秤的数值有没有变化?反复再做一次。学生通过的观察当物体浸没水中后, 浮力就不再改变, 就会发现浮力与深度有时无关。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浮力与深度有关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本质上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有关系, 即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成正比。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后由于体积不变当然浮力大小不变了。

综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实验导入法, 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法初探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无不是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的过程,余味无穷的结尾三者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要有新颖别致的导语。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万事开头难”,虽然是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

一、温故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应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故事直观式导入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与文本相关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理,采取讲故事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听故事的活跃气氛中体味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故事的讲述容易激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活跃。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形象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事物,给学生带来美感,并且从直观感觉中品味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将故事的内容与所学的文本材料联系起来,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拓展延伸。

三、美感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新课导入时,可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情绪。如设计《草原》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可先朗诵一首与课题有关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唤起了学生急切想知道老舍笔下的大草原是怎样一番风情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播放《草原风情》录像,再次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让他们在观赏中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乐趣,领略蒙古人民的人情风俗,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当然,设计美感性导入,除用这种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心修饰教学语言,或借助投影、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四、情景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语言、电教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因此,设计“导入”要通过“境”来表现“情”,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但是,导入时,必须恰当地把握好情的“向”和“度”。所谓“向”即喜、怒、哀、乐的发挥趋势;所谓“度”,即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不矫揉造作、不虚夸浮饰、不生硬牵强,更不能悲喜不分。

五、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总之,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形式。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陈成龙.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语文建设》,2006年12期.

实验导入法 篇3

1 实验导入法的几种方式

1.1 热点导入法

利用社会热点或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实验课。例如在进行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的课堂教学时, 可以从“三聚氰胺”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及实验过程, 然后提问:不法商贩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 质检部门为什么没有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了解做相应回答, 但他们同时可能会产生疑问: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科学地鉴定出蛋白质。这种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的导入方法, 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自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

1.2 佯谬导入法

有些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观念是错误或片面的, 我们把这些观念叫佯谬。如果学生突然看到与以前头脑中原有的佯谬相矛盾的信息或事实时, 马上就会既惊奇又有疑问, 欲探究原因, 这样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阿司匹林的性质时, 教师提出问题:“一位缺乏维生素C的患者想防止血栓形成, 该怎么办?”学生会马上回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教师用pH试纸测定阿司匹林显酸性, 维生素C也显酸性, 继而推论两药合用使阿司匹林的排泄减少, 患者体内蓄积增多, 甚至可能会引起阿司匹林中毒。佯谬导入法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碰撞, 激起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

1.3 温故导入法

所谓温故导入法, 即按照“温故而知新”的原则。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每名学生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识结构, 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 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 这就是学习动机。准备上药物化学课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以从原有知识入手, 既可巩固已学知识, 又对新知识“新”在何处有所了解;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不会使学生觉得突然。例如讲授药物的水解变质时, 教师提问:“酸碱中和生成盐, 盐溶液一定是中性吗?”这时学生会用原有知识顺利地回答:“如果酸过量为酸性, 碱过量为碱性, 完全反应为中性。”教师可接着问:“那么是否凡是盐的水溶液一定是呈中性呢?”在学生想知道结果又不得其解时, 教师可请学生用pH试纸测试Na HC03、Na Cl、NH4Cl 3种溶液, 结果得出3种不同的结论, 然后教师提出这是为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水解理论。

1.4 对比导入法

对比实验导入是通过比较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方法, 可以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更直观、更迅捷、更深刻地获取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盐酸普鲁卡因的稳定性时, 设计了3个实验方案:第一支试管是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第二只试管是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调制的pH值为3~5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第三支试管是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制的pH值为6.5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3支试管顶端都放置湿润的石蕊试纸。随着加热时间的推移, 出现了3种不同的现象。教师也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影响盐酸普鲁卡因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 切入主题。

1.5 生活导入法

学生最为熟悉、最为关心的就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人和事。如果我们将这些引入到教学中,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导入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感受到药物化学应用的广泛性, 不再对药物化学感到陌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抗生素时,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当你们扁桃体感染时医生会给你们开什么药呢?”学生一般都能说上几样, 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头孢氨苄等常用药, 再问为什么用这些药,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可能有多种回答, 然后教师播放青霉素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录像, 最后教师总结:用这些药的原因是扁桃体化脓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而这些药可以抗细菌。进而教师可引出这节课的主题。

2 实验导入法的应用原则

2.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奇妙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多年后仍历历在目。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奇妙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感悟药物化学的魅力, 从精彩的变幻中, 洞察实验的内涵, 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 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的语调, 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认知冲突是让学生保持注意力, 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这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 及时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 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 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 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

2.2 明确目的, 建立联系

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教学导入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其学习动机。在选择导入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特点, 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特点的导入, 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 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2.3 主题衔接自然

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应该和当节课的主题一致, 在导入结束时一定要注意点题, 不能为了花哨而脱离主题或者忘记点出主题。从导入自然过渡到主题。

2.4 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导入虽然很重要, 但毕竟只是一节课的前奏, 不能占据太长时间, 否则就本末倒置了;但也不能太短, 否则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般以5~8分钟为宜。

2.5 导入手段先进, 导入方式灵活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导入的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 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 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4段, 而是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 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导入既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也是优化教学的手段。但无论设计、运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样, 才能使教学生动、新颖、充实、有效, 保证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顺利完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精彩的实验导入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进而转化为一种兴趣、乐趣、志趣, 变苦学为乐学, 实现认知、情感、行为3者的统一, 获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蒉

语文课堂导入法浅议 篇4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归纳几种常用的导入语文课的方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课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课堂导入时也可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这样导入:我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喊道“老师错了”。我就要求同学们读课文,之后说一说为何不能把题目写成“走两步”。这样既导入了课文,又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很自然的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

另外,课题导入也可直接介绍标题,如人名、地名作标题的。也可以解释标题含义、分析标题结构等,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可。

二、激趣导入法

激趣导入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堂的方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课文具体情况可采用猜谜语、激情演讲、歇后语、情景表演、游戏等方法导入课文。这里仅举两例:

1、猜谜语

我在教《盲孩子与他的影子》时这样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喜欢。”“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那么,今天我们去看一看作家金波笔下的影子为什么会说话?同时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切入了文章的主题。

2、激情演讲

在教《诗两首》(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就可以发表一段即兴演讲:我深信,我们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因为母爱像阳光,温暖着子女的心;母爱像甘露,滋润着儿女的心灵……面对这无私的母爱,我们又该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向母亲诉说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两位著名作家向母亲发出的深情呼唤……这样不仅引起学生对母爱的回忆,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心引到课文中去。这里仅举两例,总之导入时,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二要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中来。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导入法指教师在导入时利用挂图、录音、录像、PPt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

1、录音导入法

我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很自然的过渡到文章内容中来。

2、PPt导入法

PPt导入法指利用幻灯片出示与本课有关的画面引入课文的方法。运用视觉型教具,会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豪放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学生会带着这种激情去读《安塞腰鼓》。讲《斑羚飞渡》时,可先出示一些斑羚的图片,然后介绍斑羚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激起保护斑羚的意识。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悬念导入法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的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中适当的制造悬念,能适度引起学生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

我在教《邓稼先》时这样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却具有更高尚,更伟大的精神。同学们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学家是谁吗?然后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对伟人的崇拜和学生的好奇心,来导入不仅能把学生的心引过来,更能直达文章的主题。

略说课堂导入法 篇5

现在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贫困地区, 学校没有这种先进的设备, 那么只能依据校本资源, 自己摸索, 总结一些经验, 现将其中的四法, 总结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

一、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引领学生入境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有《枣核》一课。教学这一课时, 可以由老师导语创设一些情景, 假设同学们很亲近的人, 已经离开多年了, 今天要回来, 你去车站接站。见面时, 你会想什么, 做什么, 为什么?有过这种经历的同学会迅速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往事, 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营造了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与亲人朋友见面的境界, 这样自然引出课题, 并且使学生很有一种想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如何见面的场面的想法, 这就会给这一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 让学生出乎意料, 感到惊奇

例如在讲授议论文《想和做》一课时, 可以先给学生讲耳熟能详的古时候三个画家给一个眼瞎、貌丑、腿瘸的国王画像的故事, 然后设问, 为什么第一、二个画家会被斩首, 而第三个画家会得到国王的常识, 学生七嘴八舌后, 教师可以补充:因为第一、二个画家只是单纯的想或做, 在想上, 第一个画家背离了事实, 把国王描绘成高大英俊的形象, 这自然引起国王的不快, 肯定难免杀身之祸;第二个画家虽实事求是, 但缺乏想象力, 也不符合国王的愿意, 因此也难逃厄运;只有第三个画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巧妙地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把国王描写成了一个单眼闭着, 瘸腿跪着, 双手握枪准备射击森林中一只野兽的猎手, 因此能得到国王的常识, 这个故事实质告诉同学们光想不做, 或光做不想是不好的, 必须想中做, 做中想, 做到想和做的统一,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胡绳的议论文《想和做》。这样的导入利用故事让学生感到意外和惊奇, 同时也为《想和做》这一课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歌曲活跃气氛, 轻松引入教学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美文, 若上好这一节课, 给学生开一个好头更能锦上添花。对这一课的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法, 让学生在开始学唱儿时歌曲《春天在哪里》, 然后依据歌词, 再让同学说出自己眼里春天的样子, 这样有依据地描绘, 同学也不会觉得困难, 气氛自然轻松愉快, 之后引入, “那么作者朱自清的眼里春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春》这一课”。这样的导入会使学生整节课都活跃, 朗读, 学习都容易了。

四、提出与课相关的对立观点, 引起学生的好奇

初中课本中的《为学》一课, 安排在九年级上册, 又是一篇文言性质的议论文, 升入初中不久, 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有些学生对于这样的课文一看就发愁, 这时有一个好的导入, 先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一课, 可提出一个相对立的观点:做事时, 努力地去做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不做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让学生比较,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突出两种观点的对立性,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 篇6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 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 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 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学生都说:“不方便。”接下来教师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 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也就能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再稍作点拨, 学生也就能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创设了生活教学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先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 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 再探究画出的三角形内角和。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他们去探索, 去思考, 去发现。

二、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 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然后让学生验算, 结果全对。

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 能不能不用除法, 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 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 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 数一数, 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 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 一方说是12个, 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 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 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 在关键处激疑, 组织学生讨论解疑,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又如展示“田园风光”图, 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鸡, 兔子……, 树林里可能有小鸟, 水里有小鱼, 小鸡是谁家的, 没有人看, 它不跑吗?等等, 这些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但是老师却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 有兔子, 有小鸡, 你们看看, 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地在一起的, 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给学生设置疑问, 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 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 4个3只, 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 也就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了,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老师在关键处设疑, 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 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 再让学生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 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 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

三、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 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 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 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 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 (都有两个锐角) 和不同点 (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这样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边看边比边想, 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口算再按特点分类下面的式子:

我请两位学生口答, 他们很快地口算出结果后, 并将它们分成了下面的两类:

1. 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得数为真分数的为一类, 得数为1和带分数的为一类。

2. 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三类:得数为1的是一类, 得数小于1的为一类, 得数大于1的为一类。

我笑着表扬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 赞扬他们能够认真观察,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且这个意见颇有启发性!但第二种分类方法, 马上招来了全班的同学的一致反对, 有好几个同学等不及我指名, 便按奈不住地说:“分两类更好!”有一位同学马上完善了第一种分类方法: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 得数小于1和大于1的都可以归为得数不为1的一类, 所以这两个合并为一类。刚才跃跃欲试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 所有的手都放下去了, 等待着我对他们思维成果做出公平、合理的“评判”。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创设了“将多个算式按特点分类”这一问题情景, 以比促思, 抓住教学中生成的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倒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成果, 于“求异”中“求优”, 学生不仅积极参与, 而且问题还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 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认识错源, 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 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 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 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 要使比值不变, 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 疏通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思索: (1) 什么是比的性质? (2) 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 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 (3) 要使比值不变, 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 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 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 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法初探 篇7

合作探究,掌控精当。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用时较长,过程复杂,不可预料因素较多。教师要运用多种教法、不断变换语调和教学手段,做到快慢相宜,动静结合,以节奏的变换体现课堂的和谐。

情感升华,引领高潮。依教学发展之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探究、激情碰撞的基础上,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融汇相通之时,教师以教学最强音激荡学生胸怀,掀起高潮,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斟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和层次:“五花八门的消费现象”、“纷繁复杂的消费心理”、“因时而变的消费观念”,由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到分析、探究内在的心理原因,最后因势利导学生树立何种消费观念,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强烈的逻辑性和节奏感。

二、教学节奏要科学运用教材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材每一框题的构成包括正文、辅助文(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活动框等。活动框和其它辅助文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相应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实现活动框、辅助文与正文的合理建构,以体现教学的节奏感,呈现整体性。

在教学中,只有活动框与辅助文的运用数量、容量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的性价比,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内在品质,使教学设计最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例如,在《政治生活》“民主监督”一框教学中,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活动框,假定了一个情境,并针对情境,列举了当事人可能会采取的种种办法。然后,教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提出了四个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依次回答,引领本框题的教学。教师处理恰当就能体现鲜明的教学节奏感和层次感。首先四个问题应分清主次,体现详略,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问题与知识间要动静结合,交替呈现。如在分析第三个问题时,由思考到讨论,再到教材的“相关链接”,通过有效调动活动框与辅助文,实现了教学由静到动再到静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节奏要体现知识的“冷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节奏。现行人教版政治教材大部分框题或框题内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可完成教学目标,这种类型的课适用于活泼欢快、紧张探讨的氛围,体现教学的“热”节奏;有的框题和知识理论性较强、内涵较深,需要理性思考和深入理解,它适用于理性分析的氛围,体现教学的“冷”节奏。而更多的课需要两者结合,不断实现“冷”“热”的变化与交替,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导入法。

一、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的理解

所谓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的、促进了初中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导入。一般而言,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可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以《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市场秩序”为例,教材在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这一知识时,其中涵盖多个知识内涵较深的专业性“名词”。对于这些“冷”知识,如果采取教师讲解的单调方式,就极容易导致死气、沉闷的课堂气氛。我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些专业性“名词”所针对的经济问题首先解读为具体的事实性材料,然后预设“启示”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我理性分析归纳。整个过程实现了冷—热—冷的转换,凸显了教学的节奏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学节奏要结合教材重、难点

从人的生理看,大脑的兴奋经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疲劳的“低谷”,并且依次交替,人在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与效果是不同的。如果教学节奏缺乏变化,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实现这一节奏变化和转换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内容。

1. 有效剪裁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把握主次。

针对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首先,教学前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明确要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强化教学节奏的客观依据。其次,要善于拎出教学的要点。这些要点基本上是教学节奏的波峰部分,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思考。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剪枯枝繁叶,使教学重点显露、突出。因无“轻”显不出“重”,无“伏”不易看出“起”。否则,就难以摆脱平板呆滞的气氛,难以形成教学节奏。

2. 依据重、难点做到“强弱交替”。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做到“强弱交错”,“强弱”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程度、强调的力度。“强”,指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顺利突破难点;“弱”,侧重于教学内容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的主次关系,做到突出重点,强化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对于教学重点,可通过加重语气、变化教学手段、齐声诵读等形式,及时强化巩固,重锤敲打,也可通过类比、正反辨析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对于非本质属性的东西,不是学习的重点,强调的力度可以考虑小一点,和风吹拂,做到一般内容简明讲。这种“强弱交替”才能使教学高低起伏、节奏分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节奏,不断产生兴奋。

总之,教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掌控教学节奏,让学生每一节课都精神振奋,在充分感受课堂教学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和美课堂。

(本文曾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选二等奖)第一窗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当学生对教师发射的“信号”高度注意时,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走上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例如:在上“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先播放在马路上录制的交通工具发出的响声。我的设计初衷是:先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实践结果,显然学生被各种喇叭声、车铃声“刺激”了,头不由自主地抬起来,这就达到教师预想的目标;之后,我给学生观看一段公益广告片,大致情景是:一个行人边听耳机边骑车,一路上不是撞电线杆就是撞行人,在他得意忘形时,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上,导致生命垂危。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噢,我看过的这个广告,下面是……”,学生不时交谈着下一个镜头的内容,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已高度集中了。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按照认知规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准确地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建构的新知识能纳入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从而周而复始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课的观点、理论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就不可能学好后面新的知识。即使学生在短期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也会很快遗忘。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架设于新旧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能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3.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主导和主体之间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估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曾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因为它理论性强、趣味性少。但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从内容的选择上,摒弃晦涩难懂、枯燥无趣的说教;知识点的分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证明,学生情感投入之时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候。同样,和谐的课堂氛围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每一个有效导入的环节都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上《守望相助邻里相亲》时,正值汶川地震发生之时,师生们每天都在牵挂着灾区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动情地说:“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部队、海内外民间组织、个人等,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我在课堂上播放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抗震救灾”照片,师生再一次泪流满面。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私的爱,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亲情,“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信念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田。我接着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灾区同胞呢?”第二天,有的学生捐出积攒的零用钱,有的学生捐出课外书、文具等,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这样的举动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内涵。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常用的有效导入法

1.设疑法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起于疑。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使学生形成“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欲罢不能之势。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欲望,促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幽默法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法,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事法

时政导入是把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巧妙地引入,引起学生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拓展了政治课的外延,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在教学中,每遇重大国内国际时政要事,我都契机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里,主动参与讨论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及时调整讨论方向,不可使之偏离主题。

4. 多媒法

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通道的信息,有视觉听觉,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这样通过多种媒介的刺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而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教学效果良好。

5. 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这种情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究 篇8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 我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b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温故知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我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 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 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 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设计科的人员, 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 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 由学生自己去计算, 思考, 很自然、亲切,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 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 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不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 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我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 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 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 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 难分高低, 一时无法定下来, 杨损就出了一道数学题目, 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我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然后我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在两相比较下, 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气氛热烈轻松,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 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 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 正方体等。上课伊始, 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 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 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 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由此可见,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 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 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 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六、类比联想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 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 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 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 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教师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七、悬念激趣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 即“疑中生奇”,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 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 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 行吗?”学生始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学生一时议论开来,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悬念的设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当然, 教师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即解, 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百思而不得其解,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略论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法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正是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的一步,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精妙的英语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启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 对于英语这样的公共课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 而且他们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缺乏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面对这种现状, 英语教学要在一开头就要打动学生。而一些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讲解英语知识, 如何应对各种考试, 对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重视不够。缺少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对此堂课的学习兴趣。高职生的特点很明显, 只要在第一时间让他们感到有兴趣, 有求知的欲望, 再加上他们思维活跃, 活泼热情的性格, 他们将会积极参与整堂课。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导入环节, 运用巧妙、精彩、多样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其他学科的课堂导入一样,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引领了整堂课的基调。巧妙的课堂导入, 能衔接新旧知识, 保证知识的连贯性;能指明学习的目标, 引导学生的思维;能明确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能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融洽师生关系,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导入是用一些起引导作用的语言让学生进入要学习的新知识当中。但导入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导入不能凭空而论, 第一, 要针对教材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参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使之与授课内容有内在联系, 不能让导入的语言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第二, 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导入语。教师要力求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基础, 满足学生学习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

如在进行《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II》Unit 6 Brands and Advertisements这一章节的讲授时, 笔者给出了一些打乱顺序的广告语和品牌标志, 让学生进行连线。这些品牌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有耐克、KFC、NBA、雀巢、宝马、格力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而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正是品牌和广告, 很容易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 具有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的导入语能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 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积极思考, 渴求获得知识, 这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3 Making Reservation的第一部分Talking Face to Face时, 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If you want to book a room, whatwouldyousaytothe receptionist?学生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 他们各抒己见:“We should tell the receptionist how long we will stay there”, “We should tell receptionist what kind of room we’d like to boo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don’t forget to ask how much rent per night.”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答案, 然后启发他们有很多的预定情景:“Call to reserve a lecture hall in a hotel;your booking of a hotel room is denied for the peak season and so on.”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 开阔了思路, 启发了思维, 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三) 具有趣味性的原则

富有趣味性的导入作为开端会给整堂课定下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基调。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趣味十足的问题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积极和教师互动, 主动求知和探索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在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1 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时, Trying Your Hand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会写自己的名片。自我介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而对用名片进行自我介绍, 是很少接触到的。因此, 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名片的说法“business card”, 扫除了障碍, 然后发给学生名片大小的空白卡片让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进行两到三组的表演之后, 笔者提出问题“I’m sohappy that you can use your business card to introduce yourselves.But do you mind your card is blank?”学生对名片的书写有了兴趣, 笔者才开始对名片写作的讲解。

(四) 具有简洁性的原则

导入语不宜过于冗长或繁琐, 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其根本目的是用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过渡到课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是教学的准备活动, 3~5分钟即可, 既要“精”又要“准”, 力求事半功倍。因此, 教师的导入语要精心设计。

如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4 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Misunderstandings时, 笔者给出问题“Stereotyp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sometimes seem to be unavoidable.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passage which is about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a Japanese person and his foreign classmates and stu-dents.”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学习的状态。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手段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导入方法,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导入设计, 包括设计手段、语言难度等。现在介绍几种基本的导入方法。

(一) 背景知识讲解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远, 学生很难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而且有些知识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 需要教师的讲解和点播。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宜使用背景知识讲解法, 简要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例如, 《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5有课文Tangsancai-An Ideal Tourist Souvenir。这是一篇说明文, 内容专业性较强, 专业词语较多,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于是笔者在授课最开始给学生做了精彩的背景知识介绍, 介绍了唐三彩的起源、工艺、特点等, 让学生对唐三彩这一艺术产生兴趣, 为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感到自豪, 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进行课文的学习, 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悬念激疑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 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带着疑问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因此悬念激疑是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

如在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Ⅲ》Unit 3 Who Is Using My Credit Card Today时, 笔者是这样安排课堂导入的:

T:Nowadays people have different way to pay the money.Can you point out some?

S1:Yes.We can in cash.

T:Yes.That’s a traditional way.

S2:In our school we can use allpurpose card.

T:Yes.That’s a high-technical product and it is very convenient.

S3:We can use credit card.

T:Good.Using credit card is a fashion way to pay.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love this little card.But do you know that someone’s credit card be used by others?Do you know someone’s money removed from their accounts, and unauthorized charges had appeared on their credit cards?

Ss:Really?How could be that?

S4:I haven’t thought that people’s account could be“hijacked”。

T:Now let’s learn the passage Who Is Using My Credit Card today.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对信用卡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又会好奇它是怎样被别人盗用的, 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三) 师生讨论对话导入法

高职阶段的学生意气风发, 充满朝气, 更有表达欲和表现欲, 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导入时, 提出一个或几个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话题,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有对课堂宏观调控的能力, 对于学生无意义的回答能从容面对, 积极肯定, 并把话题引入正确的方向。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信,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还能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而达到课堂导入的最佳效果。

例如, 在讲解《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Unit 2 Different Attitudes to GiftGiving一文时, 笔者是这样安排课堂导入的:

T:Didyousendsomegiftto others?

S:Yes, we did.

T:Good.And 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giving gift?

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讲述了自己或家人赠送礼物的态度。

T:Let’s summarize what is our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gift giving.

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总结了共同点, 提出了若干条中国人对待该问题的态度。

T:Yes, but do you know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gift giving may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it.

由此, 笔者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对话,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求知的欲望调动了起来, 必然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电教媒体导入法

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福音。教学不只是单一的语言沟通, 录音机、电视机、电脑、投影仪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工具进入课堂。电教媒体用声音、色彩和动态画面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多种感官的刺激必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I》Unit 6Luciano Pavarotti—Bring Opera to theWorld一课时, 笔者首先在投影仪大屏上给出了帕瓦罗蒂演唱会时的照片让学生辨认, 然后播放帕瓦罗蒂一段简短的演出录像。歌声让学生激动。最后用做好的幻灯片给学生简要介绍帕瓦罗蒂传奇一生的几个关键点, 梳理了文章的主线, 给文章的讲解做了直观、有效的铺垫。

导入方法除了以上四种还有很多, 比如表演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辩论导入法、关键词导入法等等。各种导入法是相互联系的, 要灵活运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导入方法并用。例如, 在上述《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5Tangsancai-An Ideal Tourist Souvenir的讲授中, 笔者既运用了背景知识讲解法, 又结合了电教媒体导入法, 配有画面和声音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结语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与课堂伊始的导入息息相关, 而成功精彩的教学导入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把握精准, 要有开阔的思维。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导入环节, 丰富自己在多领域的知识, 用心设计课堂导入, 在满足导入原则的基础上, 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导入手段应用到高职英语课堂中,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范微.导入环节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106-107.

[2]黄奕珊.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应具备的几个特点[N].潮州日报, 2008-09-05 (B01) .

[3]李大鹏.浅谈英语课的导入[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8) :509.

上一篇:数字模型下一篇:档案文化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