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2024-06-15

物理课的实验导入(共11篇)

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篇1

我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意运用实验导入, 将授课内容和实验巧妙地结合起来, 创设新奇有趣的诱发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顺利进入新授课的学习。

一、巧配故事导入

我们知道,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和现实生活中, 有许许多多奇妙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故事和传说, 如果教师注意搜集这些信息, 巧妙地将其引到课堂教学中, 并配以适当的模拟演示, 就会创设出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如, 我教学《声现象》中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 我利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一则小故事并模拟演示导入:有一户农民, 刚建了一间新房, 欢欢喜喜地搬进去住。可是, 过了不久, 发生了—件奇怪的事:每到晚上凌晨, 新房里便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叫声。刚开始, 这户人家以为是什么小动物藏在家里, 便四处搜寻, 然而, 却什么也搜不到。而这种怪声每到凌晨, 便会准时叫响。这件事传出去, 村里人也不大相信。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经过主人的允许, 特意睡在新房中, 待到凌晨怪声叫起, 几个年轻人立即打开灯四处寻找, 然而, 翻遍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 却什么也看不到。于是, “新房里有鬼”的说法传遍了整个小村子, 一家人也不敢再住下去了。后来, 省里派来了有关专家。专家经过几天的勘查, 终于解开了“闹鬼”的秘密。原来, 山上有一脉泉水, 流经这户人家的底下, 又和村里的一口水塘连通。等水蓄到一定程度, 便一下子灌进水塘…… (边说边用带活塞的透明管加以演示) 。但为什么会发出“鬼叫声”呢大家读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自然就明白了。这样, 实验配合小故事导入,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会自主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习效果自然良好。

二、展示现象导入

物理学中的种种奇异现象最能吸引人。因此, 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异现象,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 教学“透镜”这部分内容时, 我这样演示导入:拿一块凸透镜对准放在白纸上的火柴, 问学生:我用这块镜子能使火柴燃烧起来, 你们相信吗?当学生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时, 我用凸透镜聚焦对准火柴头, 学生在疑惑的期待中, 火柴受热燃烧了起来。学生惊讶不已, 灼灼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喜, 强烈的探究欲望充分被激发了起来。此时趁机导入新课, 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实验竞赛导入

竞赛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要强好胜心理, 注意创设以某种竞赛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例如, 教学“光的折射”这部分内容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竞赛情境:在两个透明的玻璃槽里分别放置一个悬浮彩色小球, 将学生分成两组, 让他们进行竞赛。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 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筷子戳悬浮在水中的小球, 只能戳一次, 看哪一组的同学戳得准确率高。结果除了个别凑巧一次戳到小球外, 其他同学都很难做到一次就准确地戳到小球。同学们都很疑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顺势导入:同学们很奇怪是吧?其实, 这是因为, 光的折射使我们看到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实际位置发生了偏差。因此, 学习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知识, 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意义。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种现象———光的折射。学生情绪高涨, 主动进入新知的学习。

四、复习实验导入

物理知识是互相联系的,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 运用迂回复习的导入, 揭开知识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 教学“光的反射”这部分内容, 我是这样复习导入的: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 我们知道, 光是由直线传播的。那么, 你们还记得, 怎样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取出实验装置, 回忆实验过程。) 然而, 当光线照射到水面、玻璃, 或者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时, 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想一想, (演示光线射到镜面上的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那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它又跟物体的什么有关呢?请再看一遍演示。当我们不断变换光线的入射角, 反射光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中我们会发现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复习实验导入, 上下连接, 环环相扣, 既复习了上一节所学内容, 又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

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篇2

【摘 要】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入门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导入,高质量的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效果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初中物理是基础学科之一,但物理课程内涵较深,知识面较广,面对学习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退缩的心理,并降低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1]。因此,教师要明确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的必要性,掌握课堂导入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必要性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的开始在课间游戏活动之后,学生从课间活动过渡到课堂学习需要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而课堂教学的导入则是衔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通过课堂导入,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安抚,还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上课后,将自身学习兴奋点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2.提升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可以说是一节精彩课堂学习的序幕,精彩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的境界,并且打开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境界和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效果。3.明确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活动的最大特征是拥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调节,保持旺盛、长久的兴趣和注意力[3]。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实施策略 1.直观实验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实验法,也就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大气压强”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先准备一个灌满水的玻璃杯和一张塑料卡片,在上课后,教师将卡片盖住玻璃杯,按住卡片后倒置玻璃杯,问学生,手移开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请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在吸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移开手,呈现出水没有倒出来的情况。通过实验,让学生带着水为什么没有倒出来的疑问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种直观实验导入法无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结合生活法

物理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进入初中物理学习前,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4]。如生活中,冰箱门打开后有白色的气体,下雪时比雪融化后温暖,樟脑球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小,等等,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知道导致这些事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吗?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的这些情况,在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可以引申教学,询问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物理事件,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题目,再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这种结合生活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能是物理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导入策略,该方法是在导入引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科学趣闻、新闻事件等,通过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以“浮力”为例,教师可在导入中,为学生讲述浮力相关故事,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如古罗马军队中的狄杜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有一次,他让手下的士兵将俘虏捆绑后投入海中处死,但俘虏们不但没有沉入海底,还浮在海面上,并被海浪送回岸边,狄杜大怒,再次让士兵将俘虏投入海中,但俘虏再次被送回岸边,狄杜大惊,认为是神灵保佑俘虏,就下降释放俘虏[5]。教师在说明故事后,询问学生,为什么俘虏投入海中没有下沉呢?引导学生讨论后,揭开秘密,这是浮力的作用。然后与课程内容联系,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4.教学活动法

教学活动是物理课堂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做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解并联电路电阻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对串联电路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会做串联电路实验,启发学生并联电路实验的做法,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并联电路中的电阻之间关系,从而导入新的知识学习。

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注意方面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导入方法,都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课堂导入要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熟悉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导入方法,保证导入内容也切合本节课的内容,服从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重点,不牵强附会、喧宾夺主,还要具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联系性。

二是教师要把握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导入设计要生动、简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方法形式多样,但要简练,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避免因导入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导入过程要具有互动性,避免独角戏的发生。

三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课堂教学导入与教师形象的语言、感情有关,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魅力,注意日常的积累和沉淀,积极思考,寻找丰富的素材,同时,积极参与名师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同行经常交流,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课堂导入方式不仅有笔者所列出的几种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将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贴近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导入的具体做法 篇3

【关键词】实验导入 方法 举例 实验情境

实验导入的效果,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效果的影响十分巨大,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务必注重课堂开始之前的实验导入教学,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实验导入教学之后快速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笔者在此提供以下几种导入方式,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新奇实验现象导入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新的物理知识教学之前,可以预先准备与之相对应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新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类实验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百分百的学习欲望,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最大化的掌握接下来的知识,但是要配合好合适的内容,切不可为了新奇而新奇。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大气压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杯、卡片及水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变一个魔术,消除水的重力。学生不相信,笔者将水杯灌满水,将卡片放在水杯上,压紧之后将水杯倒过来。学生惊讶地发现水并没有流出来,十分好奇。此时笔者解密魔术,成功导入大气压的知识,在此导入教学之后,学生对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掌握的十分牢固。

二、借助黑匣子模式进行实验导入

所谓黑匣子模式的实验导入,就是让学生不能够看清楚实验道具的内部结构,只能够通过实验的输入材料和输出材料感受其中的奥妙。通过此类实验模式导入教学,学生会十分迫切地想要解决黑匣子的内部结构,从而会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相关内容的时候,设计了如下的黑匣子实验,讲课开始之前,准备好一个长筒,内部结构事先设计好,只提供学生观看,长筒能够在滚出去之后自动滚回来,如此反复。学生对此十分不能理解,觉得存在“上帝之手”,此时笔者进行解密有关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并允诺学生学习此类知识就能实现老师的实验,学生由此十分认真的听老师的课,并通过课堂所学,设计出笔者开课之前的长筒内部结构,做到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生活实验导入法

巧妙利用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通过一定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此类物理现象,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此类实验导入法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实用,更有兴趣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之中。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大气压强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观察到身边的物理现象,在此类物理知识的复习课开始之前,事前准备好一个吸盘,让学生猜测能够承载多大的力。最终通过实验发现,看似微不足道的吸盘,承载的力超过了一个学生的正常体重。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这个和大气压的利用有关,从而能够通过实验导入,迅速理解大气压的相关知识,真正能够将大气压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通过实验竞赛模式导入新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情景,在学生的竞赛实验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此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保证教学的良好氛围。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力的合成以及相互抵消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在黑板上准备好了三个弹簧测力器,让力气大小不同的三个学生分别从黑板的一端拉至另外一端,测量长度。经过不同学生的测试,选取了两位拉长一米的同学和一位拉长接近两米的同学,让两位拉长一米的同学一侧拉,拉长接近两米的同学在另外一侧拉,看谁能赢,给一定的奖励,学生拼了命地往自己的方向拉,最后发现弹簧测力器几乎不动。学生十分好奇,希望能够得到解释,确保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也确保不是老师作弊,不想让自己从竞赛中获得礼物。此时引出相应的知识点,学生自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五、实验故事导入法

物理学是生活学科,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因此,在物理学中有相当多的有趣故事的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相关的实验故事,丰富教学内容,让物理知识变得立体、有趣,而不是生硬呆板。通过此类教学导入,加上教师适当的演示,自然能够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笔者在讲述重力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导入了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告诉同学们,牛顿在进行重力相关试验的过程中,通过苹果的砸脑袋,激发了相应的灵感,苹果之所以会向地面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实验导入教学,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进入到未知知识的探索中,还能够树立正确的物理价值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物理素养。作为教师,务必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最合适的实验导入模式,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做最大化的贡献。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毛金华.“非常规”实验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吴玉山. 依托初中实验开展学生学习减负的实践探索[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初中物理实验导入”教学法 篇4

1. 配合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 并做一些模拟演示, 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1:《大气压强》中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 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 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 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 这是为什么?其实, 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 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 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 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 (演示) 。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 (学生笑了) 。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 (板画) 。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 大气存在压强。

2. 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 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 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2: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 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 (取出实验装置, 回忆实验过程) 。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 想一想,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 。按照你们的说法, 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 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 浮力就不再改变, 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 在上述的实验中, 除了深度改变外, 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 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 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 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 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 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 当他洗澡的时候, 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 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 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 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或者说, 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 大气存在压强。

3. 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3: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 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实验导入”新课之浅见 篇5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一、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1: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2:能量的转换与守恒-魔筒导入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魔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如图)。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三、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3: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四、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4: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例5: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五、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6: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或课题比较平直时,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4)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

(5)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导入法 篇6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科学地采用实验导入法

1.创设实验情境。

选用新潮、奇特、变化多样的教学实验,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与运用一些比性强烈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最重要的是要凭借老师所创设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创设好的实验情境应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与时俱进的新奇的实验, 二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激发其注意力与好奇心。

2.激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精心地组织, 把握好、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及关注点。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教师设计好的方向关注思考。不仅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而且要完成预计的学习内容与目标, 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上课的课堂气氛很浓, 学生也很感兴趣, 但学习的东西不是我们教学计划内的内容, 最终在考试时学生考不出成绩来。这样的设计方法就成了教学作秀, 学生当时满意, 但考试后失意。所以说导入阶段最关键的一环是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不要让学生信马由缰。如“浮力”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该课题的教学中, 应设计一定的教学程序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 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

3.建立必要联系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

在思维冲突形成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 这些教学的环节,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 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选择。当然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所寻, 并且规律也不只一个, 在不同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律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 要想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 就要根据这些教学规律把那些必要的教学因素进行联系,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条, 直至解决学习问题, 达到学习目的。

二、结合教学具体内容, 分别选择具体的实验方法

1.黑箱导入法。

通过输入某种信息到一个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 从该系统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 这个未知系统就叫“黑箱”。我们利用“黑箱方法”设计的神秘感能激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主动思维, 并能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光学中的凹透镜与凸透镜性质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魔筒”, 在里面放入不同的透镜或几个透镜, 让光线进入这个“魔筒”, 然后从另一端射出不同的光线。又如在电阻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魔箱”, 在箱内设计不同的电阻组合, 通过计算来确定箱内的电阻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故事导入法。

物理科学的研究中, 曾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在教学中再现这些故事, 能创设出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的决心。例如, 重力的教学实验导入, 可以讲科学家牛顿在苹果园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从而引起他研究重力的兴趣的故事。 也可以现场模拟苹果掉下的情境, 通过反复掉下的苹果总是向一个方向, 可以明白确实存在一个力叫重力。

3.实验竞赛导入法。

创设一种竞赛的情境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 往往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用拔河比赛的方式来创设一个教学两个力的合力的计算问题。选择班级中一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 再选择二至三个女同学。然后先让一个女同学与那个男同学拔河, 很显然女同学会输;然后在让两个女同学向一个方向与那个男同学拔河, 如能不能拔过则再让三位女同学都上, 直至女同学胜利为止。换句话说, 男同学所施的力与两个或三个女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 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 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 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4.复习导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 不仅能创设一种直观的环境, 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而且可以为新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实验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请问, 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呢? (取出实验装置, 边回忆实验过程边做实验) 当我们把重物悬在空气中未放入水中之前, 让学生想象一下,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然后将重物像电影中慢镜头一样地按设计步骤放入水中 (到全部快没入前停止下沉) , 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分析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演示、观察等步骤总结出“浮力随着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加”的结论) 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浮力会随着深度的增大而一直增加吗?再让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片刻后就继续上面的实验。让物体继续向下慢慢下沉, 一直下沉到底,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弹簧秤的数值有没有变化?反复再做一次。学生通过的观察当物体浸没水中后, 浮力就不再改变, 就会发现浮力与深度有时无关。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浮力与深度有关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本质上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有关系, 即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成正比。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后由于体积不变当然浮力大小不变了。

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篇7

1、农村初中本身实验器购置投入较少, 教师随意取消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

2、教育教学思想不端正, 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 片面追求升学率, 部分教师黑板上画实验, 学生本子上练实验;

3、教改实验顾此失彼, 一些教改实验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 难以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等。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及教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没有一个简单的固定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晰、科学与否, 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初中学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 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思维的加工及拓展提供大量的素材, 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依据启发教学的原则, 我根据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理解, 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 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 用实验导入新课,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意识, 明确学习目的, 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 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同行们探讨, 共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实验现象, 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 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 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方法, 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要注意: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其情又引其疑。下面是我从教学中所体会到的实验导入实例。

1、惊奇有趣的实验现象导入, 是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

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 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大气压知识的兴趣;在介绍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降低的现象, 我用“冷水浇开水”的实验导入:在烧瓶内装1/3的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后, 停止加热并塞紧塞子后, 学生看似没什么奇特现象, 当我把它倒置后用冷水浇烧瓶底部, 这时, 没有沸腾的水又沸腾了, 学生感到十分好奇, 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2、历史故事导入

在介绍浮力一章知识前, 为吸引学生学习浮力的兴趣, 我先介绍三国时曹冲称象的典故。在古代, 没有大称, 如何才能称出重几吨重的大象呢?三国时, 小小年纪的曹冲七岁就能办到, 并当着众位大臣们说出了称象的方法。古代三国时才七岁的曹冲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而引入学生学习浮力的新课知识的兴趣;在介绍有关重力知识时, 为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 我把知识面拓宽了一些, 介绍了重力随地理位置从地球赤道向南北极移动时, 重力发生了变化, 是什么原因呢?我先介绍了几百年前一名西方商人从地球赤道附近购了一批货物到北极附近某城市去出售, 从采购、运输、出售、核算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出错, 并核算了都要赚钱, 结果, 亏本了, 是什么原因呢?叫学生思考。该商人最终找当时的物理学家才解开了亏本的原因。这样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就加深了印象。

3、生活现象导入。

在讲解物质三态变化这一章知识前, 我先不急于介绍本章知识, 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如常见的云、雾、露、冰、雪、霜是怎样形成,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产生的原因、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又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呢?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物态变化知识的兴趣。

4、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导入。在讲新课“简单机械”一章以前, 为吸引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怎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杠杆问题。我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 (同学们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 但怎么也扳不开。) 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 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 (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 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 。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 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 同一个新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 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 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 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 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 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 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经我的理解小结,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步骤是:

1、创设实验情境;

2、激发思维冲突;

3、明确学习目标;

4、铺设达标阶梯。

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篇8

物理学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把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生产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 能否迅速投入到学习中来, 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以已有知识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当旧知识与新知识有着必然联系时, 新课内容的引入适合建立在复习旧的知识基础上得出。这样易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也易于教学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比如, 在讲力与运动的关系时, 首先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于是, 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受力了, 物体还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吗?学生会很容易地回答:“当然不会!因为只有不受力, 物体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同时学生会联想“有力时物体运动状态将会怎么样?”此时开始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讲解, 正是时机。

二、以生活事例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看得见, 摸得着, 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当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想学以致用, 这样就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 在讲压强这节时, 举这样的例子:菜刀、剪刀用一段时间就要磨磨, 不然用起来就会费劲, 这是为什么呢?西瓜装在塑料袋里拎着很勒手, 如果垫上块手帕再拎就不太勒了, 这是为什么?以此作为压强的引入。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问: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坐公交车时, 司机突然刹车, 人会向前倾;司机突然启动车, 人又会向后倒, 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惯性!”短短一二分钟, 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 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轻而易举地将学生拉入课堂。

比如, 在讲相对运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运动还是静止的讨论:正在行驶的火车上有一名乘客正在睡觉, 他究竟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有同学说是静止的, 因为人在车上睡觉, 他反正不能一边运动一边睡觉吧?而有同学说是运动的, 因为火车在开动, 所以人跟着火车一起动。另有同学进行总结: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其他同学听到这位同学的总结之后也都认同。这时就可以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新课内容。

三、以创设活动情境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 学生才会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来, 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 在讲力的概念时,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一个是请两位同学穿上带来的溜冰鞋到前面来, 然后一人站着不动, 让另一位站在他对面推他, 结果, 两人都往后退, 以此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另一活动是让一个瘦些的同学往前走, 撞上一个胖同学, 结果是被撞的胖子没什么事, 反而是瘦同学自己被弹开了, 原因是瘦同学撞胖同学的同时, 胖同学也给瘦同学一个作用力, 所以瘦同学被弹开了。这两个活动促使学生快速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通过引导, 通过合理创设情境, 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 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以场景为切入点, 导入新内容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 以情感共鸣作基础, 有利于激发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主动性, 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比如, 在讲机械运动时, 给学生讲一讲书上提出的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子弹的故事, 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后, 都觉得很惊奇有趣, 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意思, 于是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比如, 在讲密度的应用时, 给学生讲了报纸上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 一位外地人找上门来, 说他在挖墙基时挖到几个金元宝, 按照市场价格至少可值上万元, 但由于急需钱用, 只要2000元即可出售, 这人听了心动就买了下来, 但他想鉴定一下是真是假?如何才能鉴定呢?带着这样的悬念, 学生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进入了角色。

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9

教学的奥妙就是“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是如此, 方法很多, 可以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 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 ”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 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预定的轨道上, 使他们心悦神往地获取知识, 探求知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教学目的。 现以实践物理课为例, 谈谈课堂导入艺术, 以求教于同行。

一、用“新奇的科学故事+巧妙的模拟实验”导入新课

听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 能引起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时, 先讲一个相关小故事, 可使学生兴趣顿生,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激发。 再加上奇妙新异的模拟实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案例1:《浮力》导入:

我先给学生讲“死海不死”的小故事,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 适时提出:“你们想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吗? ”这样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我让学生把鸡蛋放在水中, 再放盐, 用筷子慢慢搅拌,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说出“死海不死”的原因。

教学案例2:《杠杆》导入:

先给学生讲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故事。 故事结尾时, 提问:“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 如何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

接着讲:“现在, 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 那么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 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怎么样? (这时学生兴高采烈, 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

(教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 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 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 现在, 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 相信吗?

生:相信 (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带着故事中的悬念, 再加上巧妙的模拟实验, 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进入角色。

二、利用魔术导入新课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中学生更是对神秘事物有无限的好奇心。 我认为, 如何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天性, 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探寻和研究的。 如果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就是学习的恒心。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更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 设计魔术时应注意两方面:

(一) 魔术的设计要结合物理学的实际。 你所演示的魔术要与你所教学的内容有联系。

(二) 魔术的设计与演示要让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这两方面设计魔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长期教学中就是利用“魔术”这一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魔术本身就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激起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自认为效果很好。

教学案例1:《球面镜》导入:

准备一套小魔术, 取出一副扑克牌, 让学生洗牌后任意取出几张, 我都能用手“摸”出具体是哪张牌, 学生觉得很惊奇, 这时我亮出嵌在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 (凸面镜) , 从而引出球面镜。 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教学案例2:《电磁铁》导入:

我在纸盒里暗藏了由电磁铁、电源、开关、导线组成的串联电路。 我把纸盒靠近铁钉处, 没有吸住铁钉, 然后喊一声“吸过来”, 同时悄悄闭合开关, 结果铁钉被吸在纸盒上。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纸盒里藏了什么呢?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然后引出电磁铁。

在这两个案例中,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为当日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三、利用游戏和比赛导入新课

基于学生活泼、好动, 好胜的心理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 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案例1:“平面镜成像”导入:

我先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的玻璃, 然后跟学生讲:“在讲新课之前, 我们先玩有趣的游戏好吗? ”学生兴趣浓厚。 我先让两个学生把玻璃当做平面镜, 让一个学生扮演镜前的人, 做各种动作, 让另一个学生扮演镜里面的像, 一起做。 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捧腹大笑, 在快乐中认识到在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和像的大概关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2:“浮力的利用”导入:

我先向每组的学生把一个铝片放在水里, 让全体学生看到它沉在水里。 然后提出:“现在我们比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铝片漂浮在水面上。 ”从而激起学生的胜负欲望, 激励他们勇敢探索, 为新课传授做好铺垫。

浅淡初中物理的导入艺术 篇10

关键词:导入艺术;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9-02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常规教学中的四大环节之一便是激情导课。可见,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导入的目的在于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能明确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于物理这门比较抽象,比较难的学科,导入更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关乎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导入的方案有很多种,特别是对于物理来说,每节课的导入方案都可以有好几种,以下只是挑选一些常用的引入方法来讨论。

一、直接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拖泥帶水,而且为有限的课堂节约时间。例如在讲《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节时,因为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同学们已经在生物课上学习过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所以可以这样直接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生物课上大家已经知道人感知声音的过程,哪个同学可以总结一下?”简单明了,直入主题,有效节约时间,且易于达到教学效果。但是这种引入方法也有缺点,容易使学生觉得课堂很沉闷,课本知识无现实意义,从而形成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想法,也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

二、实验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实验引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新课中,实验的选择很重要,应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和使学生感到意外的实验,创造一个愉快的物理学习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浮力》这节课时,可以通过实验引出,向学生演示:新鲜的鸡蛋在水中下沉,当我陆续的加一些物质下去时,它居然浮起来了。这里要注意,加的那种物质先不跟学生说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疑问了:“加的那种东西是什么?鸡蛋为什么又会浮起来了?”让学生去猜想,然后学生就带着疑问来学习这节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提问引入法

提问引入法是指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请学生回答或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这种引入方法可以唤起学生的自觉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增强学生思维的乐趣。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可以这样引入: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者电风扇转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或者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引入法在实施时常与复习引入法联系起来,应用这种引入法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对旧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当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时,学生能及时做出回答,而不造成冷场或教师自问自答。

四、生活经验导入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很多物理现象或可以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的例子,这些都是很好的无形教学资源。恰当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极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良好的物理教学创设环境。如在讲授《光的色散》这节课时,可以从雨过天晴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引出新课;如讲《力》时,可以从马拉车,人提桶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事例要恰当和典型,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学生确已熟知的,否则学生会感觉不可捉摸。虽然这种引入法的好处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坏处的,在引入过程中如何控制学生的情绪及课堂纪律,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

五、复习引入法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新课的内容往往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内容自然的引出来,这种方法使新旧知识连贯,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深化。如在讲《功率》时,先复习功的计算后,通过事例引出做功的时间因素,提出做功的快慢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物理知识的连续性,会让学生感觉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申和发展而来的,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又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中,我们可以先复习前两节,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例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两者的交界面上,我们知道有一部分从返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这是光的反射现象(这就是第二节的内容)。

总之,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新课引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的教学条件采取不同的新课引入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引入方法,都应当在知识学习、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在新课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德启,张军朋,王守江.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试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导入 篇11

一、导入的要求

导入的作用是转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铺设物理教学情景和承前启后。导入是为本堂课服务的,导入的内容要与本课密切联系。导入时间不能占太长,一般在3至5分钟左右,否则就会跑题,偏离和淡化主题。由于要将学生从一个兴奋点转向另一个兴奋点,所以导入必须做到新、惊、奇,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另一个兴奋点。

二、初中物理的导入方法

1. 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辨析真伪,引发认知冲突。实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如在“大气压强”教学引入时,我利用皮碗让学生模拟进行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和“纸片托水”实验后,顺势提出了本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求解,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又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我有手沾水在黑板书写了“汽化和液化”的课题后,再和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熔化和凝固知识1分钟左右,回头再去找刚才书写的课题时已不见了,由此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学生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生活实例导入法

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这门学科是一门有用、有趣的学科。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尤其在教学导入中,我们可多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导入设计,可利用学生熟文名称atom的原义,即不可分割的意思。直到1897年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揭开了原子结构的序幕,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这就是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此模型能说明原子是中性的,并能说明辐射电磁波形成原子光谱,但解释不了α粒子散射现象。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这就是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悉的“卫生球变小了”的现象引入,也可利用“白炽灯变黑了”的现象引入;如“汽化和液化”我利用热天自来水管“冒汗”现象导入;如“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教学可利用“公鸡与镜子中的公鸡打架”的现象导入;又如“温度计”的教学我利用冬天在家里一家人热水洗脚,有的认为水烫,有的认为冷,有的认为合适的不同感受的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从而让学生觉得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科学史料导入法

初中学生年龄在13至15岁左右,故事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物理学史和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有许多物理故事,科学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精神,常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让学生充满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在“磁场”教学中,我利用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及作用的介绍、《梦溪笔谈》对磁偏角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4. 提出问题导入法

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应用。在上课时,教师提出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新的学习。如在上“光的折射”时,我向学生们讲了个故事,以前我们本地一位神枪手用枪去射击水中的一条红鲤鱼,但打了几枪未中,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条鱼成精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神枪手为什么打不中水中的鱼?学生现在都知道是不可能有“成精”,但为什么呢?因此思维得到了激发,于是新课便自然而然地导入。

5. 复习导入法

在物理教材中,有的章节并不是独立的,它们的联系是紧密的,对于这类章节的教学,可采用复习导入法进行,这样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习循序渐进,过渡自然,并对以前的学习起到巩固的作用。通过复习可以进行扩展、类比引入新的教学。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时,在学习“熔化和凝固”后的“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的导入,都可用复习导入,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变化规律。这种效果是比较好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

上述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其实在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根据各节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教材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适用本地学生的导入方法,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堂课,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就是最优的导入方法,能为成功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的大小,但与经典电磁理论产生了两个矛盾。玻尔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原子的“轨道量子化”模型,这种模型的内容是三条假设:即能级假设、跃迁假设、轨道假设。

上一篇:科普“文化墙”建设下一篇:胸腰椎爆裂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