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

2024-05-26

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精选12篇)

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 篇1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五本必修课本, 每本均安排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教学, 所选篇目都是经典之作。学好文言文, 将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中学生虽对文言文已经接触了不少, 但因为文言文相比较现代文来说显得深奥、难懂, 语言障碍大, 所以很多学生对学文言文存在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因此, 教学文言文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种欲望会促使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既能对学习这一行为本身保持愉悦感, 积极主动地学习, 又能对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吸收。

常言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好比音乐家定好了第一个音, 才能找准音乐的调一样, 上课前的“定调”尤其重要。因此, “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组织结构中就占有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内容, 精心设计和选择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提高“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激起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所选编的文言文为例, 谈一谈文言文教学的激趣导入艺术。

一、故事激趣

【案例】《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故事1: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平原君缔约联合抗秦。

故事2:在威风凛凛的秦王朝堂,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 揭穿秦王夺璧的阴谋, 完璧归赵。

故事3:在唇枪舌剑面前, 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群儒, 使孙刘迅速结盟。

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 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 而且还派兵保护郑国的呢?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领略他的大智大勇。

二、歌曲激趣

【案例】《苏武牧羊》的教学导入

欣赏民歌《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民歌唱得好, 一个人的品性就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 越是磨难就越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心怀敬意走近“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大汉英雄苏武。

三、诗歌激趣

【案例】《鸿门宴》的教学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曾经威名远扬, 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中演绎战争史上经典破釜沉舟的西楚霸王项羽, 最终陷入十面埋伏, 面对滔滔乌江水洒泪悲歌“奈若何”。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 “守四方”。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其在鸿门宴上一失足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篇《鸿门宴》。

四、名言激趣

【案例】《赤壁赋》的教学导入

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失意彷徨, 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充满哲学意味, 凝聚人生思考的千古名篇《赤壁赋》。

五、对联激趣

【案例】《陈情表》的教学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由此可知, 《陈情表》乃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预习本文后, 你认为下面的对联拟得好吗?

1. 陈情一表真名世, 忠孝二字感君心

2. 陈真情字字催人泪下, 表忠孝句句感君肺腑

3. 零丁孤苦祖母抚养恩似海深, 人命危浅李密尽孝情比天高

六、情境激趣

【案例】《兰亭集序》的教学导入

(多媒体影片展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中极品。全文324个字, 个个笔墨酣畅, 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天下行书第一”。据历史记载, 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 并日夜赏玩临摹之, 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后, 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 后来此墓被盗, 真迹永远失踪, 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兰亭集序》又是文中上品。这篇序是王羲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聚会后, 雅兴大发之际一挥而就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到这个名篇中品一品1600年前的美景、雅事、幽情。

七、悬念激趣

【案例】《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到荆轲这一慷慨悲歌, 我们仿佛穿越历史来到了战国时, 目睹了燕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 与荆轲在易水边诀别。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壮士心怀此去不复还的悲壮, 踏上了只身刺秦王的征程。大家想知道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与力大势强的秦王这场实力悬殊的的较量是怎样展开的吗?想知道图穷匕见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那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 走进这一剑拔弩张、步步惊心的历史斗争场面去吧!

除了以上的方式,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成功导语的设计, 可以迅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最初的几分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精神振奋,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冲淡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需要精心设计, 大胆创新, 成为好的“导师”, 引领学生步入文言文殿堂。

(责编张翼翔)

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 篇2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语言艺术和美好范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被动学习变成为一种发展性,探索性的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灵活自如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

关键词:数学培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创新能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学习兴趣时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改变学习数学枯燥无味的现象,促使学生迸发出满腔的学习热情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虽然存在于数学知识之中,但它并不是数学教材的自然呈现,而是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合理、巧妙地设计。另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学中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美

数学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数学是严谨的科学,也是完美的艺术,可让学生从死气沉沉的数学中走出来,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欣赏数学,从数学中体验到无尽的美。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美,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灵感和数学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进行学习,发现美和感兴趣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对伙伴。

“万物皆美,美是数学的和谐,”数学许多公式中存在和谐美,如;勾2+股2=弦2,sin2+cos2=1。几何中许多图形中的对称美,公式a2-b2=(a+b)(a-b)的简洁美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规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打开智慧之门,使命题得到巧妙的解答。如在讲相似形时,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著名的黄金分割提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这些都是数学美的表现,当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美,就不可能再感到枯燥无味了,他一定会充满活力、充满信心去学习数学,这正如;有花在,蝴蝶怎能不恋。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到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回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若无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个包袱,一见苦差事,难以继续下去。如讲圆的概念时,若问学生;“你的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圆形”,若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做成别的形状不行吗?比方说,做三角形,四边形等。”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议论纷纷。又问:那就做成椭圆吧?这时学生们议论开了,这样的车子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进一步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回想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最终找到答案:因为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

热情高涨,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显著增强。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引用“海上日出”一文配合讲解,把出海前后的太阳与海平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边叙述边画图,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的美感,又获得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形象。

三、以疑引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人们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习主体对某一事物的新认识与原有认知经验发生矛盾冲突后,激发出来的新想法或对该事物的疑点,是新知的生长点,也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寻求合理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起到了定位、指向、启动、激励、评价作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握不住问题,主要表现在:⑴不提问题,直接陈述新知;⑵滥提问题,问题过多,不分主次;⑶形式单调,教师提问学生做答。这三种提问方式均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被动思考,思维零乱,不利于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探究式教学必须立足于问题教学,展示问题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对旧知的深入研究中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明确方向,做好接受新知的准备。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对该事物的认知过程,学习主体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类比等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是开发其创新意识,形成开拓进取、大胆质疑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必要条件。现在初中学生所用的数学教科书,在数学新知发现过程中进行多方位的观察与思考时,问题提出过程体现得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备课时要以创新理念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及新知产生、发展过程,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上课时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同一数学事物,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要针对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圆周角一课可采用“引申——演示”发现问题法;平行四边形一单元教学可采用“演化——实验——猜想”发问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采用“矛盾发现”提问法或“因果递进”提问法等。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丰富感知,激发他们追求完美,渴求真理的学习热情,合理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发现疑点,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对学生学习有极大的激励功能。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对称美、简单美、统一美、奇异美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美,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结合近几年目标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要把“问题解决”与目标教学融为一体。把目标问题化是目标教学的发展;把问题目标化,使“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更适应于我们的数学教育。以问题形式展示(部分)教学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方法。合理运用挑战性、鼓动性、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探索研究的勇气和信心,创设良好的问题目标情境,让学生从片面的关注学习目标,不自觉地转变到运用科学方法寻求合理途径达成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上来。在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确定新的研究目标。借助于子问题、分目标使研究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完整认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数学发现过程,在数学发现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不是单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

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意识的积累。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以问题引路,故布疑阵,设置悬念,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例如在讲授“乘法运算”或“对数运算”内容时,教师先那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几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张纸厚0.02毫米,我们把它对折32次将有多厚?”学生马上激发出浓厚兴趣,纷纷猜测估计,有的说“有课桌那么高”,也有的说“有三层楼高吧”?„„ 成绩好的同学能很快列出表达式说“有0.02×232毫米高。”当教师指出要把这个数算出来,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8848.13米还要高得多时,学生全都感到无比惊讶,并表示不大相信,此时,教师因势诱导、分析、说明在学习对数运算方法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如此独特巧妙地设置,大大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

又比如,在学习“ 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几年前,曾有人断言:“从月球看地球,惟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建筑物是中国长城,是否如此?”我们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后可以对此说法作出明确的判断。这一真实而又充满幻想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无限暇想,强烈的学习愿望油然而生。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最大动力。在新知识引入时,能否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巧设悬念,激发兴趣,那么我们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可采用游戏作为这节课的开始。

师:请同学们想好一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把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中你想的是什么数。

生:一个数乘以2,加上5,再减去7,结果得10。

师:你想的数是6。

教师一连回答几个同学,都答对了,这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求知的兴趣,使学生有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的愿望,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将“要学习”转化为“我要学”。

四、精心设计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法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法,若是呆板,单调的呈现教材,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不能组成三角形时,感到很奇怪,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的截去一截,与另两根木棒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寻找三条边的长度存在着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教法既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各自用纸剪一个三角形。为了观察三个内角之和,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然后按角的加法定义将三个角拼在一起,当然会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对于每一种拼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难得出三个内角之和是一个平角。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证明就显得很直观、自然。

五、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要使学生明白解题有法,但无定法,即使

问题解决,也不妨再觅新径,对一道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往往能够发现不同的特征:从同一特征入手,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可获得不同的解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无疑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使思维优化,这种优化就是解题方法的升华——技巧,在教学中,如果长期坚持寻找多种解法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都会得到培养,兴趣自然就有了。

例将三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摆放成如图所示的位置,连接AE,AF,AG,求证:∠1+∠2+∠3=900

E′

证法一:用计算边长的方法

可以证明出△AGE和△FGA的三边对应成比例。从而由△AGE∽△FGA,得∠3=∠5,再由∠2=∠4,可得出结论。

证法二:用余弦定理

在△AGE和△FGA中,根据余弦定理分别求cos∠5和cos∠3的值,由cos∠5=cos∠3,进而得到∠3=∠5。

证法三:再画出三个正方形拼成如图所示虚线部分,得到△ADE的对称△ADE’又可得∠6=∠7=∠3而∠2=∠4,所以要证∠4+∠6=450,只要证△AF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

证法四:利用 tan(∠2+∠3)= tan  2+tan 3,而tan ∠2和tan ∠3的值可以通1-tan  2tan 3

过∠2和∠3所在的直角三角形求得,这样就容易求出tan(∠2+∠3)=1

∴∠2+∠3=450,从而证出∠1+∠2+∠3=900

通过对上题几种不同方法途径的证明,可以使学生大开视野,发展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寻求不同证法的创新能力,在训练中要告诉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中选优,要大胆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六、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学生知识落实与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用宽广的胸怀去善待学生,时刻牢记“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在教学中,提问题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要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及时肯定和表扬有进步的学生;批评学生时和风细雨,刚柔相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老师在“治病救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还学生更多的尊重。“人是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并且只要有机会,人人都有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潜能,教师要真正视学生为祖国的花朵,为其成长提供富饶的土壤和更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情投入,把全体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为师者,时时处

处关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使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自然而然产生信任感,就一定对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寓兴趣与教学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①肖柏荣、周焕山.《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9

②张奠宙.《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③中小学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2年版。

④杜彪,《数学思维方法浅说》,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The simple talking about the interested teaching among the

mathematical teaching.Jing Du Bilingual School By Tao Ming-nan

探微历史课导入艺术的激趣设计 篇3

[关键词]历史课 导入艺术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9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对历史教学而言,能否在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新课的导入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总之,一节新课如果有精思巧设的导入,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借幽默,轻松入课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学习主动性不强。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以幽默的方式来导入课堂,是引起学生兴趣较好的方法。

例如在讲《苏联的经济改革》时,笔者通过一个笑话来导入新课:一次,有个美国代表团出访苏联,一位苏联领导人陪同代表团参观苏联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展时得意洋洋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每一个苏联家庭都能够拥有一架飞机”。美国人诧异万分:“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领导人回答说:“当然有用。比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正在供应面包,就可以立即驾驶飞机前往排队。”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同时也导入了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这样的导入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听课情绪明显高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二、讲故事,引人入胜

比如在讲授《汉字与书法》一课时,笔者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年新年,大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春联都被喜爱他书法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再写一副。因为怕再被人揭去,于是把它们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祥和的内容就不再揭了。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命人贴上了对联的下一半,于是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人们知道后都为他的书法艺术,更为他的精妙设计叫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名家,领略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 ‘汉字与书法。”这样导入正课颇具新鲜感,且饶有趣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

三、用音像,情绪共鸣

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在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一课时,课前便播放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顿时,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奔涌,悲壮感立即充溢了每一个人的胸膛。此时用幻灯机慢慢呈现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图片。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音像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耻辱的岁月……这种导入方式最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收到“课伊始,意境生”的效果。

四、抓话题,润物无声

比如有一次上课前,两个男生突然打了起来,而这节课正要学习《全民族的抗战》一课。笔者制止了两位学生后用诙谐的语言说:“嗬,打起来了。看来矛盾够激烈,仇恨够大。但我想,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中日之间的仇恨大吧。1894年,刚刚崛起不久的小日本便对我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1900年,又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更是发动了全面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日之仇深似海,在民族矛盾面前,二位鸡毛蒜皮的个人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搁置矛盾,去参加全民族的抗战吧!” 在学生笑意减退、悲愤渐露的表情中快速进入了新课。这样随机应变地处理,既导入新课、顺利开展了教学任务,又唤醒了两位打架学生的羞耻心,化解了矛盾,一举多得。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笔者还尝试了古诗文欣赏、播放录像等。虽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使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欣赏。因此,教师新课的导入设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效应 篇4

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和表现欲, 希望得到好评与肯定。基于这一点,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动了一番脑筋,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作文本换成作文稿纸, 限时快速作文, 写好后就帖在班级后墙板报栏内公开展出, 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改互评, 把由教师一人看一人改变成让全体同学共同看共同改, 形成互动, 促进提高。

精心计划之后就付诸实施。方案得到大多数学生热烈响应, 跃跃欲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50分钟内写好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前40分钟完成草稿, 后10分钟修改定稿。草稿写成后先送给老师打分, 然后再拿去修改。对速度快, 提前完成草稿, 且书写认真者当场加五分。改好后, 学生自己把作文稿纸帖到教室后墙指定区域。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新鲜刺激, 作文态度明显认真, 速度大大提高, 就连常常拖拉或不肯写作文的学生也来了兴趣, 都能在40分钟内把作文写好, 并在规定时间内改好、上墙。速度快, 质量高, 前所未有。

作文稿帖上墙并不是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去看, 去评。教者从立意、选材、表达、文面等方面明确要求,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评阅交流, 并客观公正地写评语、打分数, 推出优秀作文。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与作文点评活动, 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手法 篇5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数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而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就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艰巨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逗”在课前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上课前,觉得这班学生都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圆满上好这节课,上课前我先跟学生“逗”了一番。我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会笑吗?”对于这个既简单又滑稽的问题,学生都感到诧异、可笑,他们齐声说:“会笑!”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感到我这位老师很和蔼也很幽默,便轻轻松松地上起了课。

其次,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我发现班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个个没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张师傅6小时加工90个零件,李师傅6小时加工60个零件。”问:“哪位同学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张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也有的说:“张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这些问题都没有错,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此时,学生都感到很茫然:到底要提什么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呢?于是我又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难多了,谁能告诉我,张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我这一“逗”,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张师傅加工的零件多,老师傅做得快,所以张师傅是老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老师傅年龄大了,做得比较慢,而小师傅精力旺盛做得快,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张师傅是小师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张师傅和李师傅知道,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通过上面这一番“逗”,调节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二、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情趣易变。针对这一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单凭老师讲,学生易疲劳、厌倦、听不进去,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高涨,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就运用自己的手势来叙述5以内数的组成效果,“4+1”时,左手举起4只手指表示4,右手举起食指表示1,合在一起表示组成5。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创设情境以助学激趣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两位同学代表两列火车,站于教室前后通道口,另一同学代表中间站站一通道口,让学生演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配以恰当的火车汽笛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效应 篇6

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和表现欲,希望得到好评与肯定。基于这一点,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动了一番脑筋,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作文本换成作文稿纸,限时快速作文,写好后就帖在班级后墙板报栏内公开展出,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改互评,把由教师一人看一人改变成让全体同学共同看共同改,形成互动,促进提高。

精心计划之后就付诸实施。方案得到大多数学生热烈响应,跃跃欲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50分钟内写好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前40分钟完成草稿,后10分钟修改定稿。草稿写成后先送给老师打分,然后再拿去修改。对速度快,提前完成草稿,且书写认真者当场加五分。改好后,学生自己把作文稿纸帖到教室后墙指定区域。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新鲜刺激,作文态度明显认真,速度大大提高,就连常常拖拉或不肯写作文的学生也来了兴趣,都能在40分钟内把作文写好,并在规定时间内改好、上墙。速度快,质量高,前所未有。

作文稿帖上墙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去看,去评。教者从立意、选材、表达、文面等方面明确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评阅交流,并客观公正地写评语、打分数,推出优秀作文。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与作文点评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实践证明,营造舒适的氛围,激发写作兴趣,是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的动力。当然,写作能力也并不是仅凭教师的几把“高招”就能提高的,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有了厚实的积累,再加上创作的兴趣,才会写出美文佳作。

刍议初中物理教学的激趣技巧 篇7

一、插图引趣法

初中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 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 就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比如, 学习《令人厌烦的噪声·噪声的控制》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物理》8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 教材中一共有7幅插图, 每一幅插图都讲清楚了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 一条措施一个角度, 插图来源于生活, 也同时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有的插图不仅具有知识性, 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一部分的“生活·物理·社会”里, 谈到“噪声控制原理”时的插图, 小姑娘的发型、脸型、穿着以及手上拿着的音叉都给人一种逗趣的感觉,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阅读插图左边的文字。再如, 学习《光的色彩颜色》 (同上, 第三章《光现象》) 中共有6幅插图, 无论是太阳发出的耀眼的光, 还是闪电发出的吓人的光;无论是舞台上五颜六色互为交叉的灯光还是发光的水母发出的奇异的光;抑或是不完全燃烧或完全燃烧的煤气火焰, 都构成了奇特的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这些光现象, 有的学生曾经见过 (如舞台灯光) , 有的还是第一次碰到 (如水母的发光) , 但像这样集中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对学生来说还是新鲜的, 也为教学提供了不少的方便。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插图引趣时, 重点应该放在插图所揭示的知识内容上。

二、情境创设法

一台文艺晚会之所以会那么吸引观众, 除了演员的阵容、演出的节目外, 与晚会所创设的热烈而欢庆的氛围分不开。同样, 一堂好课, 除了知识的新颖、讲解的精彩外, 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疑问情境是笔者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 但很有讲究。疑问的深浅度要适中, 太简单失去了疑问的意义;太难了, 大家都想不到, 对开发思维毫无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细细斟酌。由于物理学上有许多名人轶事, 为了鼓舞学生, 故事情境可常用。以上两种情境相对要方便易行, 运用的机会也比较多。课件情境最受学生欢迎, 但在制作上比较费时间。课件能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回放、闪烁等功能, 将教学重难点多次演示, 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 学习《光的折射》, 除了利用书本中几幅风趣的插图外, 还可利用课件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反复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而这些基本知识如果仅仅靠老师讲解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 其达到的效果是远远不如课件的。

三、忽略失败法

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形成对物理学习的长效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 “忽略失败法”将是最适合的。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来讲,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赞扬, 哪怕这种努力微不足道, 取得的只是很小的成绩或者是与错误同时存在的部分正确, 这就足够了。学生的学习中不可能没有失败, 也不可能没有成功。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待这些成功与失败。忽略失败, 鼓励成功, 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兴趣更浓;紧盯失败、夸大失败, 并不注意策略地施以批评甚至呵斥, 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淡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时时告诫自己, 必须强调前者。比如, 在讲《电磁感应》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物理》9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时, 利用微型电扇做了实验“磁生电”现象后, 笔者随口问了一个问题: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什么呢?有个学生马上回答:感应电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电磁感应, 而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才叫作感应电流。这个学生可能激动了点, 回答的时候将后面的答案答到前面去了。笔者忽略了他的这个小失败, 反而表扬说:“回答问题时, 由于思维还在进行, 往往将思维的结果放到了后面, 这种情况, 老师我也常出现。我知道这个学生肯定懂, 答案应该是电磁感应, 但他把后面的答案提到了前面, 这说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进行了思维的跳跃。”这样说, 既纠正了学生的回答错误, 也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忽略失败等于是鼓励成功, 这符合学生的上进心理, 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浅谈小学语文的激趣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兴趣的培养是重要的,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 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将对学生长远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小学生的年龄小, 感性认识强, 理性认识偏弱, 或者说他们道理懂得少, 很多行为和意识都是没有经过思索的。所以,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学习, 那么学习效率会非常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激趣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欢迎同行共同探讨。

一、巧设课堂导入, 通过问题设置,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什么科目, 只有老师的一腔热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小学语文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迅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是设置巧妙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切入点,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唤醒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 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跟着语文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努力创设一种和当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导入, 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设置疑难问题,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也要依托教学内容来设计, 让学生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就文章的主人公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或许很多同行老师也都发现了, 小学生好动, 静不下来, 所以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一年龄特点, 开展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比如, 开展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班级的板报、书法比赛等, 要给小学生展现他们才华的机会。笔者曾经就使用过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讲故事来达到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于喜欢的事物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致, 所以我们通过讲故事让他们能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 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 发挥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我讲完之后, 再让其他学生来重复一遍故事的大意, 对于表达好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于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不要批评, 而是要鼓励和适当的肯定, 让他们有勇气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在这种实践活动中, 方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不用拘于什么形式, 只要能够达到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大胆进行尝试。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注意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 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 新课改也提倡我们如此。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这样有失公平, 同时对学生的自信心也造成一定的打击。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创新。

三、情景教学, 让语文更生动, 让学生理解得更轻松容易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材每一篇文章的选材都是经过了编者精心的设计,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 也都经过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斗争”, 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语文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教学, 让学生明白作者当时创作的意图, 让小学生去体会作者当时创造的环境, 然后再通过我们老师的生动讲解, 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所在, 这对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文的学习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四、充分发挥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提倡学生才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辅助作用, 负责引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确实,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在课堂上我们也只是把课文的分析、段落的答案都直接读给学生, 让学生记录到课本上就完事了, 所以传统教学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学生, 培养不出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传统教育只会让学生感觉语文学起来更加枯燥和乏味, 只会让学生认为只有老师才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在课堂上则是被主宰。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它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的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知识。教师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形象, 要及时地和学生互动学习,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思考和研究中来, 逐渐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 让他们体验到发现知识的成就感, 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增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9

下面笔者将联系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 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激趣艺术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挖掘教学内容美感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绝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 而且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语文学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年轻的学生们都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 而且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佳作, 可谓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和发掘教材的各种“美”, 引“生”入胜。例如诗词的音韵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戏剧的人性美等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品鉴、体验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悟人性的灿烂光辉。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辽阔高大、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内容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 去探索, 去感悟;学生在“美的历程”中,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复为简单,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 刺激学生的五官, 帮助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语文知识信息, 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 优化这类文本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图片, 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资料, 形象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导他们走近了解景泰蓝, 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制作水平,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和先决条件, 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质疑, 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巧妙设置悬念,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篇文章有没有沿袭欧亨利一贯的小说结尾模式, 它是如何体现的?巧妙的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 在不断探究中鉴赏名家的写作风格, 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四.结合学生生活,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 我们应该走出教室,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将单调枯燥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灵活有趣的活动课,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浅谈小学语文的激趣教学 篇10

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课上讲授以及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做法, 已经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特别是语文授课过程中, 比较抽象、单调的授课方式, 学生往往难以体会, 以至于在逐渐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训道理颇深, 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是我们祖国的语言, 从小培养掌握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尤为重要。多媒体具有处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那绚丽的色彩, 迷人的画面, 优美的乐曲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 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集中学生注意力, 快速的进入角色, 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氛围之中。

二、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作为教师, 应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创设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角色,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去研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更加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 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并融入到教学中, 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 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 使学生由最初的厌学转变到主动的去学习, 不断形成生活积累的意识, 自觉培养自己的语感, 使语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在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应该起到积极而巧妙的作用。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有了教师大力推崇的课前自主研究作前提, 我们的课堂才会更高效、更精彩。教师们把自己的目光不再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把目光主要放在知识得到的过程上。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要给予学生选择方法的自由,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 指导他们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 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让学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就要通过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习惯,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学过程中, “教”和“学”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 营造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扣人心弦的导入, 富于童趣的故事, 课文情境的表演指导, 课内学生游戏的组织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利用等, 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

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教师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应给予学生选择方法的自由,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 指导他们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 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传统习惯。在课堂上, 提倡学生自由发言, 自愿到讲台前演示, 或者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 进行合作学习, 共同交流, 教师进行合理性指导, 不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通过师生合作带来丰硕的学习成果。如在教学李白《静夜思》一课时, 我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有的同学擅长朗诵, 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 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 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给诗配画。在一节课中, 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且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充分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四、巧用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这个“关键”就靠我们如何在课前的几分钟里紧扣学习内容去激发和点燃。在教学中, 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 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以情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趣, 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人的情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在课堂上, 教师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 情趣高昂, 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 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把握好尺度, 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大肆地表扬, 多加夸奖, 让学生明白老师还是把“自己放在心上”, 还是有那么一回事, 学生的心情就没有任何负担, 能宽松、愉快地学习。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 做生活的有心人, 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让材料进课堂,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转变观念, 大胆求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缪顶宏.让兴趣激活小学语文课堂[J].科教新报, 2011, (24) .

[2]黄春娥.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1) .

物理教学中的激趣方法初探 篇11

一、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二、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現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激趣教学法 篇12

所谓学案,是老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出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同步的指导方案,以减少课堂的盲目性。学案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同时解决学生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学习的过程和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在配套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难点,为学生铺设认知平台,促使他们化解疑难,思维顿开。学案要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另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悟历史、探究历史。

一、巧妙导入——抓住学生的心理,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富有吸引力、感召力的导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每次上课都运用同一方式来导入新课,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呆板,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很难再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课堂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介绍中国在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来导入;讲“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中摆放的瓷器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先声夺人。

二、注重直观——让学生兴趣盎然、酣畅淋漓地体味历史

1. 借助教科书插图。

学生喜欢有血有肉的历史,生动活泼的历史,而历史本身也是多姿多彩的。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些资料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反映当时历史的发展概况,不论哪一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是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如“人们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展现了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攻势;“西汉博山炉”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的精湛,纹饰的精美。可以看出,这些插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达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

2. 联系现实问题。

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 利用多媒体“锦上添花”。

生动、形象、具体的史实,其情景性强,十分引人入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良好氛围——让学生发挥作用,发展个性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的实施、历史知识的迁移、练习的设计、问题的拓展等方面,教师都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思维多样、体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上一篇:自主生态思维下一篇:人民日报社新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