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

2024-09-01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精选9篇)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 篇1

孔子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过程是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探索教法, 激趣乐学

小学数学简单但很有趣, 一道题往往会有多种解法,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管小学生采用了哪种方式, 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 教师也要认真深钻教材, 探索教法, 巧设问题, 善于启发,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 从多方面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爱新奇、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他们进行比赛, 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好。当学生们面对同一个或者同一类问题找到多种解法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比较, 找到最佳的解题办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 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给学生灌输概念知识,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妨转变教学方式, 比如, 可以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把前面刚学到的“求多几”的问题尝试着化解为“求少几”的问题, 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 尝试着作出答案, 教师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引导, 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动手实践, 激趣乐学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课堂之上尽量为他们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在他们的活动中进行, 不仅可以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将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直径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这三个圆的周长, 然后再提示学生们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是该圆本身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 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 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小学生生性好奇, 对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 认真学习, 仔细研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能力, 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 教学“三角形面积”后, 教师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 根据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展想象, 展示自己的观点, 最终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结合上面的结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的问题: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 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 对该问题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也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竞赛, 激趣乐学

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竞赛项目有口算竞赛, 可以“开火车”“夺红旗”“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 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掌三下”, 及时地进行表演和鼓励, 课堂气氛立刻就会活跃起来, 学生们乐此不疲, 会感觉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 非常有趣的事情, 就像是在做游戏一样有趣。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利用好每一次激发学习兴趣的机会,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乐于学习, 勤于思考, 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 篇2

杨红仙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激趣的几种做法:

一、在提问中激趣

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探索的倾向性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设置既富有情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设疑中解难,潜移默化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如在一年级下册教《认识时间》时,我采用多媒体出示小蜜蜂早晨起床、发现蜜源跳圆圈舞的钟面时刻的画面。提出问题:A、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要写一篇日记,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回答:勤劳的小蜜蜂早晨6时就起床了。B、它在什么时刻发现了蜜源跳起了圆圈舞?回答:大约8时半。老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又问:“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如起床、吃饭、上课、放学和我们有什么重要关系?想知道吗?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游戏中激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我在教学时,总是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五年级上册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上课前,我准备了红、黄、蓝、绿几种颜色的小球,按一定的要求放在四个袋中。上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通过游戏体验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接着我又让学生做“装球游戏”。每组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把球放入透明袋中,并比一比哪组快。最后请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是开心及了,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在动手操作中激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好奇心强、遇到新鲜事物喜欢动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尽量动手画画、剪剪、拆拆、装装、比比、拼拼、测测、量量等操作活动。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课时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并要求学生拼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的知识在头脑中记忆会特别深刻而持久,而且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愉悦氛围中激趣

课堂氛围就像一个有着魔力的磁场,好的氛围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不仅不感到学习是负担,相反还感到是一种享受;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排斥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板着面孔,使学生心理上造成压抑,精神上感到疲惫,要力求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上课时,教师要面带微笑,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疲惫,还要注意适当的幽默,幽默的比喻可引发兴趣。数学知识有些很抽象,用语言是难以讲清楚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插入一些幽默风趣的比喻,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这样既给了学生欢笑,又活跃课堂气氛。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呈现出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就表示教学没有成功而是失败。

五、在电化教学中激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他们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对于我校低年级学生来说,若直接让他们读题,理解题中文字的意思是很难的。因为目前我校学生的年龄都普遍偏小,那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就更小。所以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一张在一棵树上画有8只小鸟的幻灯片,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而后说出树上有几只鸟。再抽动活动片,屏幕上就出现从原来树上的8只小鸟里,飞走5只小鸟的画面。这时我问:飞走几只?这5只小鸟是从哪里飞走的?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观察现在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并要求学生求现在树上的小鸟数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这样通过幻灯片的直观演示,不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效应 篇3

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和表现欲, 希望得到好评与肯定。基于这一点,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动了一番脑筋,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作文本换成作文稿纸, 限时快速作文, 写好后就帖在班级后墙板报栏内公开展出, 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改互评, 把由教师一人看一人改变成让全体同学共同看共同改, 形成互动, 促进提高。

精心计划之后就付诸实施。方案得到大多数学生热烈响应, 跃跃欲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50分钟内写好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前40分钟完成草稿, 后10分钟修改定稿。草稿写成后先送给老师打分, 然后再拿去修改。对速度快, 提前完成草稿, 且书写认真者当场加五分。改好后, 学生自己把作文稿纸帖到教室后墙指定区域。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新鲜刺激, 作文态度明显认真, 速度大大提高, 就连常常拖拉或不肯写作文的学生也来了兴趣, 都能在40分钟内把作文写好, 并在规定时间内改好、上墙。速度快, 质量高, 前所未有。

作文稿帖上墙并不是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去看, 去评。教者从立意、选材、表达、文面等方面明确要求,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评阅交流, 并客观公正地写评语、打分数, 推出优秀作文。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与作文点评活动, 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 篇4

如何提升二外(俄语)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第二外语(俄语)教学的教学和专业课的`课程性质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知识,就要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黄兴华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外语系,四川,江油,62170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激趣   辩证关系   学习氛围   交际教学法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5

下面笔者将联系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 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激趣艺术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挖掘教学内容美感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绝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 而且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语文学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年轻的学生们都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 而且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佳作, 可谓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和发掘教材的各种“美”, 引“生”入胜。例如诗词的音韵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戏剧的人性美等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品鉴、体验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悟人性的灿烂光辉。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辽阔高大、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内容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 去探索, 去感悟;学生在“美的历程”中,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复为简单,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 刺激学生的五官, 帮助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语文知识信息, 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 优化这类文本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图片, 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资料, 形象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导他们走近了解景泰蓝, 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制作水平,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和先决条件, 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质疑, 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巧妙设置悬念,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篇文章有没有沿袭欧亨利一贯的小说结尾模式, 它是如何体现的?巧妙的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 在不断探究中鉴赏名家的写作风格, 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四.结合学生生活,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 我们应该走出教室,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将单调枯燥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灵活有趣的活动课,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激趣教学 篇6

一、讲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例如我在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一节时,开头引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我在讲人们经常使用的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时,请学生们讨论:“你认为使用信用卡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非常热烈。最后教师总结: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对持有者、收款方以及银行来说都有一定的好处。通过议论,学生加深了对信用卡的了解,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哲理故事:老鼠掉进米缸,饱餐一顿而不愿离去,又吃了几天,本可以就此罢休,跳出缸去,但它仍舍不得那白花花的美食,一直吃下去,直到米缸吃空,胀得不能动弹,再也跳不出去了,结果自取灭亡。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老鼠自取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我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防微杜渐”、“愚人吃饼”等来加深对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更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四、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多动脑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背概念、背原理、背答案,造就的是高分低能,忽视能力培养的书呆子。培养能力就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我利用巧设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矛盾特殊性”时,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首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并对诗的大意进行了解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时我问学生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什么?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经过动脑、分析和看书,找到了正确答案。

五、利用情景,设置悬念,诱导学生用心听

针对学生厌学情况,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其兴趣。为了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我采用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办法,去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诱导学生主动地认真听讲。例如:在讲授“商品”概念时,我把带到课堂上的三样东西,即苹果、土块和红薯给学生看,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老师上课带这些东西干什么?接着又介绍三样东西来源,苹果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红薯是自家生产的,土块是从自然界掘取的,这又给学生一个悬念:老师介绍这个干什么?接着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三样东西区别联系是什么?这样在一个个悬念引诱下,学生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吸收、消化有关的知识,最终理解了商品概念。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彻底破除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其能力,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当前政治课教学面临不少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激趣促学 篇7

1. 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 在引入新课时, 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 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 个个兴趣盎然, 全神贯注。“一天, 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 然后对小猴子说‘90个桃子, 20个人来分, 每人分4个, 剩余的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不相信, 就列出了一道算式:90÷20=9÷2=4……1, 小猴们信以为真, 就各自拿着自己的桃子吃开了。直到悟空赶来, 才揭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 你们知道聪明的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术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八戒列出的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引入新课, 使学生兴趣浓郁, 注意力非常集中。

2. 猜谜激趣。

猜谜语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富有兴趣。如在讲《钟面的认识》一课时, 我编了一条谜语“无腿也能走, 说话不用口, 发出命令来, 人人都遵守”。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显得既新颖又别致, 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

3. 情境激趣。

在数学课堂上有意地创设特定的情境, 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体积概念时可以这样引入:“师:同学们, 你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吗? (这时学生会很好奇, 为什么数学老师问起语文的内容) 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生:因为乌鸦把小石块一个个放入瓶里, 水慢慢地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师:水为什么会升高呢?生:因为小石头占了水的位置。”这时教师因势利导, 再进行实物演示, 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求知心境, 通过观察透彻地理解了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4. 设疑激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 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块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教具, 问:“谁能很快地算出它的周长?”学生答:“只要将铁丝拉直, 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就可以了。”接着, 我又出示了一块与教具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钢板。问:“现在又怎样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有了猜疑, 都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到答案。于是, 我顺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 最终获取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二、在课的进行中激趣

1. 以美激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小学生尤为如此。要使课堂气氛活跃, 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 达到师生情感交融的目的, 教师应当首先进入情境, 全身心地投入, 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鼓励, 尽量做到不批评学生。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生动的讲述、漂亮的板书、潇洒的粉笔字、自然的教态、得体的动作, 以及精致的教具、美丽的图案等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 使他们兴趣横生。

2. 操作激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桥梁, 而且适应了他们好动的特点, 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利用数学教具进行操作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方式感知学习内容, 动中促思, 学中长思, 乐中成才, 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被牢牢记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可让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直观激趣。

生物教学中的激趣策略初探 篇8

1 导入激趣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 好比戏剧中的“序幕”, 起到一种渲染气氛、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引入情境的作用。在生物课导入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多不同的激趣策略。

如质疑式导入:在讲“遗传和变异”一章时,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刘亦菲长得那么漂亮, 而凤姐却那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 这不是凤姐的错, 全是遗传惹的祸。”这样让学生带着悬念学习, 注意力较集中, 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又如故事、谚语、名言式导入:在对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听说过“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吗?让学生起来讲述他的意思。这个典故中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学生:食物关系。在我们周围还有那些生物之间具有类似的关系?学生活跃起来: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河泥等等。我趁机引入《食物链、食物网》这一课题。再如, 实验导入: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 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放一根点燃的蜡烛, 另一密闭的玻璃罩内放一根点燃的蜡烛和一小盆绿色植物, 一段时间观察两只蜡烛的燃烧情况, 引入绿色植物的功能———光合作用。

2 教学激趣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仍要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人“乐学”的氛围。

2.1 巧设质疑, 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 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 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 含有质疑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 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 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 开动脑筋思索, 积极发言,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2 巧用成语, 提高兴趣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可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例如:1)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 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遗传物质不变。2) 吞吞吐吐———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3)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4)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5)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6)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7)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自然选择、适者生存。8)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共生。9) 飞蛾扑火———应激性、趋光性等。

2.3 用古诗词或儿歌, 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 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赞美自然界生物,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 适时插入课中, 既可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宋词“双蛾来翩翩, 慕此堂上烛, 附炎尽何功, 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诸如此类还有:1)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液泡含有色素。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稳定性。3)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种内竞争, 生态位相同时资源竞争。4)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 (温度) 。5) 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等。这样的诗词, 只要平时注意收集, 在课堂上巧借善用, 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

2.4 口诀谐音, 提高兴趣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缬异亮苯蛋色苏赖) 记成“携一两本单色书来”看;生物必需的六种微量元素 (铁猛硼锌钼铜) 记成“铁猛碰新木桶”;动物胚胎发育原肠胚三胚层的分化可记成“内消呼肝胰, 外表感神经”;原核生物:一 (衣原体) 支 (支原体) 细 (细菌) 线 (放线菌) 蓝 (蓝藻子等。

2.5 重视探索性实验, 培养兴趣

验证性的实验,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而且事先知道结果的验证性实验, 会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鉴于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实验或至少是带有探索成分在内的验证性实验。这样做,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6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兴趣

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 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如酸奶是怎样制成的?水果保鲜为什么要低温、低氧的条件?新移栽的花卉、树木为什么要剪去部分叶片遮光处理?松树形成塔形树冠的原因是什么?盐水为什么能防腐?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科学等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使真实的生物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 许多平时即熟悉又陌生的生物现象, 在生物课上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露出庐山真面目, 在生物现象与原理的对接中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社会价值。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并有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7 不定期举办小型讲座

不定期举办小型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如社会焦点话题:“非典与传染病”、“转基因食品的喜与忧”、“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乙肝知多少”等;自然现象类热点话题:“漫话沿海赤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等。讲座后学生往往更为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相关问题、现象, 热心进行观察、研究。

2.8 加强教法探索与学法指导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 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成绩没有提高的话, 兴趣和热情就很难维持下去了。相反, 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 学生的学习得法, 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 学习的效果就好, 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由于“成就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加强, 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反思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 当前形势下, 生物教学中, 要抓住“激趣”这一牛鼻, 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 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学生心理, 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作不断地探索。S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 生物学教学困难重重,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方面做出努力, 通过激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趋向,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云, 蒋家明.激趣:愉快教学的出发点[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8 (03) .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法 篇9

一、巧设导语,以境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设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讲故事,或引典故 ,或采用先抑后扬、旁征博引等方法,大力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扉洞开,全神贯注。

二、情境表演,演示激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和谐的体现,更是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良好媒体。而生动活泼的动作表演、实验演示不但能造成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这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鼓励学生积极表演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与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交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吆喝》一文时 , 笔者指导学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 让学生即兴表演旧北京胡同中各种 各样的叫 卖声 ,学生兴致高涨,吆喝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中心思想,还训练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借助实物,形象激趣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内容或问题,积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爱学。如教《荔枝图序》一文时,我从市场上买来了鲜荔枝,每生发给一粒, 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观察、欣赏、抚摸、口尝……。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实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妙设疑,以问激趣

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思考问题, 设置障碍,生成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先提简单的问题:药的作用是什么 ? 药有哪些种类?问题一出口,学生兴趣浓厚,竟相回答:“药是用来治病的,有中药、西药、成药、水药……”这时我抓住学生思维起动的“契机”进一步设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可不是用来治病的,也不是同学们所说的中药、西药,请同学们在小说中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 知欲 ,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关键一步, 对提高教学效率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开端,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会萌生求知欲,才会产生思考 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 内驱力,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指导预习时, 我鼓励学生发现疑难点并写在质疑卡上,收集后浏览归类,在备课时 有针对性 地钻研教 材教法, 力求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使学生对质疑有了兴趣,肯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更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不断,兴趣就会不减。这时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地说,他们因为年龄所限,思维较为单一,往往凭直觉会提出一些简单零散,甚至离奇,让人猝不及防的问题。不管怎样,我都遵循“肯定”、“ 尊重”、“爱护 ”的原则 , 耐心听取 , 认真思索,尽力给予释疑,有的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回答,有的由小组讨论解答,有的延引至课外讨论学习。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给待进生创造了一个表现自己的环境,使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学习。

上一篇:网络会计发展下一篇:有功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