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教学(共12篇)
乐学教学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 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政治教学, 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他们成为“乐之者”,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一、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 活跃学生的思维
政治知识死记硬背的多, 时间久了, 内容多了,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说到政治就提不起精神来, 思维容易懈怠。为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把政治知识渗透于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政治的重要性, 从中获得情感、能力、认知的全面发展。
如在讲《神圣的宪法》时,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在黑板上画出金字塔结构图, 底下大, 一层一层往上越来越窄, 直至塔顶。同时, 教师罗列了一大堆我国的法律法规, 如《宪法》《刑法》《婚姻法》《警车管理规定》……让学生理清它们的从属关系, 根据金字塔的寓意, 合理分布这些法律法规所处的金字塔的位置。那么, 谁拥有塔顶的位置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发挥着想象:塔顶高高在上, 预示着最高权威, 处于统治地位, 而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因此, 塔顶非宪法莫属。
通过创设金字塔示意图, 学生明白了众多法律法规间的从属关系, 知道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师把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活跃了思维, 加深了理解, 同时也感受着政治学习的快乐。
二、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刚开始上课时, 有的学生受上一堂的影响, 思维还处在游离状态, 要想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把他们的思想拉回新课中来, 教师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此时, 设计新颖的导语导入新课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它在激发学生好奇感的同时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随着导语走进新课, 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为新课的学习开了好头。
如《融入民族文化》一课中, 教师可以借北京奥运会会徽来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会徽图案, 然后设置问题:该会徽中蕴含着我国古代的哪些传统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传统文化?面对神圣的会徽, 想着自豪的北京奥运会, 学生兴趣大增, 倍感骄傲地议论起来, 纷纷研究图案的文化内涵、代表意义。这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 适时点拨导入新课:“奥运会会徽图案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就这样, 通过播放图片, 设置问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自然流畅地导入了新课。新颖的新课导入, 让学生上课一开始就有了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接受政治新知识, 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丰富的探究活动, 释放学生的好奇
很多政治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一个探究题, 可大可小, 尤其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 设计探究活动可以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中学生的好奇心不少于小学生, 探究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查阅资料, 亲身实践, 体验着活动的全过程, 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深度掌握课本知识, 形成自己独特而新颖的个性主张和不同见解, 感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如在《笑对生活》一课中, 教师借用“独臂泳将王晓福勇夺金牌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王晓福是怎样对待挫折的?残疾人是怎样练习游泳的?面对挫折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怀着好奇心理, 查阅王晓福的相关资料, 了解到王晓福面对挫折不抱怨、不气馁, 把挫折视作财富, 他笑对生活, 努力训练, 终获成功。学生们的好奇之心瞬间变成了钦佩之心, 并深受鼓舞, 正确正视学习中的困难, 不再因一次的考试失败而灰心消极, 培养了他们迎难而上、积极向上的心态, 让他们乐观地看待学习中的每一次挫折。
教师组织课堂的探究活动, 不仅有效地释放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了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 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课堂辩论比赛, 缓解学生的压力
中学阶段不同于小学阶段, 学生课目多、学业重, 心理负担明显加大, 教师恰当地开展课堂辩论比赛,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让学生打开话匣子, 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通过辩论比赛临场发挥他们的思维潜能, 锻炼他们的机智胆识, 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在坚持己见的同时欣赏借鉴他人的正确的言论, 在辩论中成长。
如《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这课中谈及我国的人口问题, 课堂上教师从我国的人口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 赞成“人多好”的为甲方, 赞成“人少好”的为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不同的观点展开激烈的争辩, 有的引古论今, 有的明摆事实,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反驳对方的观点, 回应反方的质疑。课堂上气氛热烈, 学生们在争辩声中放松了心情, 平时紧张的学习压力随之得到缓解。
通过课堂辩论, 一方面学生们学到了政治知识, 科学地认识到人口的增长要控制一个度, 人口过多过少都会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困扰;另一方面,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技巧。
总之, 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 让学生在乐中学,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 幽默风趣的教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师在乐中教, 生在乐中学, 师生都不亦乐乎。
乐学教学 篇2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谈得最多、觉得最苦的是习作教学,大班的教师更是辛苦,一篇习作还没改好,下一篇又来了,有时还感到对学生习作指导不得力,费力不讨好,学生习作水平上升缓慢,考试成绩也因习作水平受到影响……为此,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对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习作指导公式化
通过听课了解我发现教师们的习作模式基本为“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划定选材范围——教师阐述习作方法——学生独立构思——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的习作兴趣,习作公式化,毫无个性可言;作文教学缺少主动性。因此,学生写得苦,教师改得累,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怪圈。
2、忽视交流,缺乏沟通
教师没有把习作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又不情愿对他人倾诉。久而久之,习作的原始动机“习作是与他人交流与自我表达的需要”消失殆尽。于是,学生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教师改得叫苦连天就不足为奇了。
3、重“作文”轻“做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在作文指导课中,很多教师不是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而是过多地用范文示例,使学生形成对范文的盲目崇拜,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没有范文中的“有意义”而不敢采用,自己的语言没有范文那么“规范”而不敢见诸于笔端,自己的思路没有范文上“有条理”而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唯尊师言,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唯书”、“唯上”,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长此以往,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习作时空受限制,造成学生奉命习作,习作题目、内容、形式、思维方式
及评价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2、习作指导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的激发,以及学生习作的个别差异。
3、习作评改过严、过细、过慢,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4、学生阅读量小,没有语言的厚积,因而没有博发。
5、学生习惯熟视无睹,不善于观察、思考,因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习作
内容空洞无物。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校把习作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我们力求通过“现象——问题分析——方案构想——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思路,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符合习作教学规律,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研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加强习作指导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一、从教材入手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读写结合符合阅读的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的过程;二是从思想到语言的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作文教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开发与阅读教材中有效性习作资源,以满足学生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需要。怎样做到以每篇课文为例训练学生语言呢?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课前预习,强调每一位学生自主的学习,在读懂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有意识设计的思考练习。把它落实在预习作业本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反馈。其次是课上训练,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年级特点、文章特点,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语言训练项目。针对年级特点教材特点课堂上设计动笔写一写的环节,哪怕只是一句话几句话,让孩子动笔写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又能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训练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再有就是读后积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积累语言。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在这种前提下的高质量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凝聚学生生命情致的创作需要,为习作教学平添大量有效的利于学生倾吐的教学资源。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习作指导能力
1、理论学习。我们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语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学院两次大型作文讲座我校都组织教师参加了,并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反思。努力用前瞻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同时,教导处还为教师们提供有关习作教学的信息、资料,还为教师们搜集优秀课堂教学实例供教师们参考。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
我们汲取了先进的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了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有效地落实不同年段的习作要求。上学期我们还尝试着进行了习作研究课的活动。把教师分为了两个大组。(我校只有九位语文教师)低中年级为一组,重点研究看图写话的教学;高年级教师为一组,重点研究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我带领大家重新学习了习作的学段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清楚本学段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目标明确。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小组共同备一节习作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环节,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第三阶段:做课阶段,每个组选出一名教师代表做课,全体语文教师听课。第四阶段:研讨阶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谈感受谈体会谈建议,各抒己见,共同提高。通过研究教师们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习作教学,“趣”字当先,无拘无束地“说”在其后,“导”字贯穿始终。高年级的习作教学,突出一个“方法”。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还总结出了:低年级也可以说写结合,为学生将来习作打基础;中年级如何指导学生更细致的观察、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高年级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习作注重细节描写的指导。走进学生,了解他们在习作中的困难之处,实实在在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三、从兴趣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写作确实是件头疼的事情。我觉得最大的障碍来自三方面的原因,即怕老师否定、嫌写作麻烦、无写作素材,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觉得提高写作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1、激励性的评价使孩子找回自信
我校是小班教学,学生少,学校要求每次习作教师都要做到篇篇有评语,每次都要有最少一半的学生面批。平时习作的等级教师可以给高一些,让孩子们有信心。每次的作文讲评和习作批语要求教师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激励式的评语找到孩子的进步之处,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励。如,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你学会用成语了,真好!习作中鼓励孩子们使用学过的语言。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最为头疼的是,写作时不知该写什么,总觉得没的写,这是平时没有养成观察积累的好习惯。其实他们身边天天都在发生着有意思的事情,只是他们缺乏意识没有注意积累,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就尤为重要。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校开展了快乐周记的评比活动。在周记本上每天记录下一件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哪怕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简短的一句话。这样进行筛选,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记录下来。周记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记录下孩子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通顺即可。对于孩子们的周记学校要求教师要进行讲评,哪怕只是每次选出写的好的在班中读一读,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很重要。要求孩子是生活的有心人教师首先要做到。注意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素材,比如学校开展什么活动了,指导孩子写一写,这学期到活动中心活动我校六年级的老师就给孩子们来了个命题作文“今天我当哥哥”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写下了真情实感。汶川地震更是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学校开展了以“地震无情人有情”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学生们的每篇周记都充满了对灾区人民对灾区小朋友的关爱,用他们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文字写下了美好的祝愿。
3、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学生的习作语言匮乏、平淡无奇就如同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这一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语言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书中作者的多样写作方法、优美的遣词造句、合理的构局谋篇、巧妙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多读书的孩子就会被影响,就会去模仿。多读书的好处太多了。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活动,教师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档案中记录了学生的阅读心得、摘录了好词佳句、教师和家长的评价鼓励也记录在里面。开始学生还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了,下课了、自习课上、就连操场上也经常看到孩子们拿着书读的场景。
3、开展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为了激发写作兴趣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快乐每一天优秀周记”评选活动。每月月末,教师推选出好的周记在学校进行展播并在宣传栏中展示。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积极参加作文竞赛活动,获奖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学校还与杂志社联系推荐好的习作;我校每月一次的校刊中也经常刊登学生的作品。教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教师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有的教师与大队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记录下我做班长的经历,把每位小班长的一周经历真实的记录在一个册子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有的老师把每次学生好的习作积累下来每学期出一本习作集……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习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师生共同的努力,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习作的兴趣、优秀的成绩会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日趋提高的。
案例题目:
单位名称:崇文区花市小学作者姓名:贾静年龄:39岁任教学科:教导主任联系电话:***
创设乐学氛围 优化课堂教学 篇3
联系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有生命力,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参与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用语文课堂学到的知识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村居》是一首古诗,小学生一般难以理解,很难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时,我调整了课时,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带着风筝,到学校附近实地放飞。我引导他们对放飞的季节、环境以及人们的举止、表情进行仔细的观察,紧接着便就地进行了这首古诗的教学,学生很快理解了诗的含义,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古诗中的孩子,读起来自然也是有声有色。我让学生谈了学习这首古诗的体会,因为诗中有他们熟悉的情景因而能深刻的理解,生活场景也因有了诗歌的描绘而赋予了美感,这些都是靠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无法做到的。
创设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语文,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示舞台,在自我展示中得到个性发展。
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上对长城进行详细介绍,使长城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逐渐鲜明,接着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长城”。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参照文中的两幅插图以及文中对长城结构的描述,有的用硬纸盒折“长城”,还在上面标明了各部分的名称;有的到沙坑用沙子堆“长城”,形象逼真;有的用橡皮泥捏“长城”,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在做的过程,学生们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查资料,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活动技能,且调动了多种感官。我还领着学生们观看做好的“长城”,由制作者进行过程介绍并逐一肯定,当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肯定时,他们无比的愉悦和自信。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
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作用。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一切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因素,把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一种快乐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们课前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资料,了解四季的知识。课上,我又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还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学习。面对宽松、民主的氛围,师生交流顺畅,教室里到处洋溢着热烈的学习气氛。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或举行简短的仪式等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的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增强自信,促使他们更喜爱学习。如为了鼓励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可以评价“你的回答很精彩,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他们一定会为你喝彩的”。
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标志,如红五星、小红花等,有时还要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棒,再加油”“你又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等。一句句鼓励的话语犹如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品尝到努力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乐学教学 篇4
兴趣是每个人成才的起点,是每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内涵的内在动力。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使一年级学生积极而有兴趣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赞许。如教师在课堂上因表扬一名学生,而激发他识字的兴趣,也会由此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自信心,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经常在课上鼓励学生,并讲诉学生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创造。
二、授之以渔,探究识字教学,使学生善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勤于动手、 动脑,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识字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
1. 识字方法的探究
(1)引导孩子在交往中识字。刚入学的孩子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姓什么,叫什么。这时,老师可以将班中每个学生的姓名贴在他们桌子的左上角,给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有的孩子会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则好奇地寻找着老师刚才喊到的同学,还有的兴奋地讲着自己认识了多少同学的名字。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本子,开始时,总有几个小朋友由于不认识其中的字而常常把本子发错。这时,识字多的小朋友会来教他们发本子,无意中当了一回小老师,孩子们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全班学生的名字。随着学习生活的延伸,孩子们互相间的交往也日趋加深。于是,老师就要求孩子的父母把自己的姓名、职业、 家庭地址等写在本子上,让小朋友彼此进行介绍。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识字效果极佳,真可谓事半功倍。
(2)引导孩子在生活环境中识字。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习生字的机会,如:站牌、路牌、广告语、超市里的食品名称、电视节目名称等。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认识的字,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生活用字的注意,从而自觉地进行自主识字。例如:教学生字“杨”时,老师问:“谁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我们杨家桥小学就是这个 ‘杨’字。”另一个学生说:“杨浦大桥也是这个‘杨’。”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他们感受到了发现的喜悦,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
(3)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识字。低年级学生比较爱动,对游戏活动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识字与游戏融为一体。如“送信游戏”,把一个个生字当作一封封信,请几个学生当“邮递员” 送信,送到后一起读“信”,即生字和词语。然后收到信的学生继续把信送出去……短短几分钟,快的学生可以收到几十封“信”。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也达到了巩固所学生字的目的。
(4)引导孩子在猜字谜、编字谜活动中识字。在识字活动中进行猜字谜、编字谜,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并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老师准备了多种字谜,一开始是老师出字谜,然后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自编字谜。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编字谜。
(5)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阅读同步。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质量。在午间休息时,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一篇全拼音的童话故事,然后去掉拼音让他们进行识字比赛,还可以让同学来当小老师领读。这样既能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
2. 巩固识字的方法探究
一是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使学生在玩中巩固生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些巩固识字的方法,如:送信、接龙、摘桃子、叫号、猜字……二是在看图说话中巩固生字。一年级学生敢于说、喜欢说,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运用各种插图让孩子在看图说话中巩固生字。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又能巩固以前学过的生字,一举两得。三是在阅读后巩固生字。识字能促进阅读,阅读能扩大识字量,并能巩固生字。当孩子们阅读完一个故事后,老师先让他们认一认故事中有哪些字是认识的,并把不认识的字写在卡片上,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同桌互相指一指、读一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孩子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阅读与识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孩子在阅读中品尝到了识字的乐趣,巩固了识字的成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识字渠道,使学生多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 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孩子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识字。
四、结束语
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因此, 识字教学要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使孩子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运用各种切实有效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增加识字量,顺应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尽早跨进阅读天地。
参考文献
[1]李玮.识字教学审美化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乐学教学 篇5
王丽 马旭洲
近年来,通过课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精神面貌均获得较大改观,但是,部分学生“厌学”情况突出、学生学情差异大和专业技能养成不易等问题仍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职校专业教师的教学。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围绕技能教学,立足变“厌学”为“乐学”,在机电专业提出并实行了“闯关教学”的实践探索,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教学模式创新。
问题一:中职生“厌学”,成功体验不足。
中职学生经历多次“挫折”体验,在学习主动性和发展主体性方面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突出,缺乏成功体验。“厌学”导致了学生在专业选择和生涯规划上存在着较大盲目性,对于未来职业往往缺少敬畏之心。职业学校在学生生涯设计和终身发展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问题二:学情“差异大”,个性难以兼顾。
中职学生群体及个体差异大,接受水平弱。学生在认知上对直观、形象、模仿性强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问题三:专业教学特殊性,技能养成不易。
机电类专业教学实践中有着较强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抽象、原理性强,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技能训练枯燥、规范性强,对学生恒心、毅力要求甚高;现有教育教学设施不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技能养成不易。
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学校把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中,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形成以“闯关教学”为特色的核心技能教学模式,即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让学生们对一个个项目进行游戏闯学,每个闯学任务都需要学生在工作情景中完成,在“做”的过程中建构技术实践知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专业教学实施“闯关式”教学实训模式,实训方法变“你教我学”为“你设我闯”,实训过程变“陈式模仿”为“技能冲关”,评价标准变“分数高低”为“能手等级”,做到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逐步推进,达成学生技能螺旋式上升的目标。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内容重构。结合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标准开发教学素材,开发“闯关教程”,设计“闯关宝典”,实现课证融通,激发学生兴趣。
闯关教学关卡的厘定遵循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基本逻辑,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关卡、专业技能训练关卡、创新技能训练关卡三类,三类关卡层次性明显,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发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常规教材改编为“闯关宝典”,包含了活动名称、单元主题、操作方式和原理说明四部分,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将必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每一个关卡之中,并与职场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实现了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第二,过程重组。通过个人闯关、合作闯关、集体闯关等多种形式,倡导“先闯后学”“以闯定教”,克服大班授课制局限,开展开放式技能教学,让学生找回乐趣。
“先闯后学”以“通关宝典”为统领,以自学、分小组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涵盖以下几种情况:通关即学、碰壁再学、通关跳学、连环闯关和平行闯关,不断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以闯定教”是教师根据学生在闯关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依据企业技能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闯关计划,把专业技能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关卡”,依据“先闯后学”情况和行业新技术的变化,对关卡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环境重建。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厉行产品导向,建设多种闯关室,进行作品展示,建立“闯关产品专利申请平台”,融入创新创业,推动环境育人。
基于行动导向的指导理念而设计建设的闯关室由三部分组成:技能训练区,供学生训练和操作;闯关区(展示区),从第一关到第十关(或第五关),每一关设有闯关规则和指导,配有相关知识的介绍、原理图、闯关步骤等内容,还展示成功作品的实物;自主学习区采用仿真软件、视频教学,将闯关室中所有关卡的闯关要求做成视频放到储存盘中供学生随时点播。同时,学校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延伸闯关教学改革,基地以专业技能岗位角色体验为抓手,学生有选择、分批次进行“技能闯关”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和测试”,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成长。
第四,评价重设。突破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设立“闯关奖励基金”,鼓励学生闯关过程中大胆开展自主选择,力保学习成效。
学校通过闯关考核,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按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类型构建学业评价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袋,做到“闯关留痕”,实现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在评价主体上,闯关教学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学校教师评价(或企业人员评价)等多个主体评价方式。建立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推行考评员、双师型教师、企业能工巧匠、素养观察员等共同参与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评价。在评价结果上,闯关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认定相结合,推动课证融通。学生闯关达到特定级别,既可以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通过对上述“闯关教学”几年的探索实践,改变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精神面貌,学生专业技能明显提升,教师团队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校专业资源建设日趋成熟,实现了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的协同发展。
打造历史乐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6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讲《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我出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学生说出此对联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涉及哪几个历史人物,并谈谈自己从春秋几位霸主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这种故事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乐学”课堂结构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对学法的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生会思考:为什么这次战争会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在学生产生这些疑问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经过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巩固练习,分层引导,循序渐进
巩固练习的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每节课教师都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复习巩固时间。通过练习,既可以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掌握学生情况的依据。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任何学生,因此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分层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其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其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而那种把结果全部告诉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有这么一道题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如果没有虎门销烟战争不会发生;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这个问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首先分析:1.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清朝:社会制度落后,政府腐朽落后。英国: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2.英国为什么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在书上找出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一起分析下面两个问题:3.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4.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个问题。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打造历史乐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会学、会问、乐学的习惯。
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 篇7
一、用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法, 但更加强调“双主”作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恰当运用体态语, 便能使教学更丰富、深刻。
比如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歌谣:
A cat, a cat,
Is it thin or fat?
It’s fat, fat, fat…
教师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让学生跟着学, 如两只手五指尽量分开, 放在嘴角两边, 分别向两边按节拍平拉, 表示小猫;手掌平放, 手心向下, 上下起伏, 做蛇行走的动作;手掌横立起来, 划出曲线表示鱼儿在游;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竖立在头顶两侧表示小兔子等等。再比如, 让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模拟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边说边表演,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学生就会在游戏结束后仍觉得意犹未尽, 他们便渴望下一次的英语学习。
教师在教句型“I like this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露出微笑, 并且手指向近处, 教句型“I don’t like that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皱着眉头, 并且手指远处, 便能使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like”“don’t like”和“this”“that”的用法。
二、营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Merry Christmas一课时, 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背着背包, 用“Merry Christmas”与学生打招呼, 并启发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用此问候语与同学互相打招呼;放下背包, (作出带来许多礼物的沉重状) 让学生猜其中的礼物……教师本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制作精美的教学用具和实物, 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圣诞节”情景中,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投身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习Go Shopping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有关购物的情景, 分别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 课堂就成为了小商店, 购物的情景也就应运而生。一张家庭的“全家福”可以用来介绍我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情景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 容易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的需要和英语的运用与切身生活息息相关且其乐无穷。
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讲“Animals”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置动物的声音和动物园的场景,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学生仔细观察动物, 教师再引出句型, 学生会读了以后, 自己使用句型说出其他动物的特征, 继而让学生通过粘贴句子, 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作英文简介。这一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新的句型。
三、让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编故事的方法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教师在学完每单元之后, 可根据每单元涉及到的单词、句型及文化内容, 精心准备一篇小短剧,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并能积极主动地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中也巩固了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故事,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能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每一次的story-time, 我总喜欢给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小故事。比如《狐狸和乌鸦》, 我要求学生用英语把故事情节编出来, 规定时间是六分钟。随着他们的提问, 我把相关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急于把生词应用到故事中去, 竟然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掌握了十多个单词, 故事情节也在他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fox.He was very hun-gry…接下来我便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这个小故事, 然后开始放录音, 并且让他们模仿录音, 故事内容再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最后我便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角色复述, 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节上的拓展。这样学生会把故事编成不同的结局、不同的背景并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兴致盎然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乐学 篇8
一、尊重学生, 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
情感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之一, 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 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 信其道”。热爱学生, 了解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 在成功时给予赞扬,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要多鼓励, 少埋怨;多指导, 少责备;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简单幼稚而讽刺嘲笑; 不要因为学生的突发奇想而嗤之以鼻。总是居高临下, 咄咄逼人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二、主动贯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后, 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基础题加以落实, 巩固成果。其中包括:
1.课堂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所应用而高兴 , 同时也 让学生尽量熟悉内容。
2.课堂外, 作业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主角,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 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教师与其自己反复叮嘱 “这里要注 意”“那里不要出错”, 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探究与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和提高都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1.挖掘教材兴趣因素, 鼓励学生动手体验。
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 尤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既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又具可操作性的动手实践内容, 增添了教材的人文性。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 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取得由此及彼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维持学生兴奋状态。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反馈教学评价, 调控教师教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扩大思维广度, 提高思维层次, 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质疑。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自信, 是影响学习活动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个途径便是逼着学生提问题, 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 从而维持学生兴奋的学习状态。
3.既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的自主性在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是营造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因惑质疑, 使学生产生悬念, 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性因素,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有旧知引新知, 有浅入深, 层层铺垫, 为学生创设迁移情境, 并引导学生对照比较,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地探究。其二是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 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 进入发现者的角色, 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活化课堂教学, 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 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 但是现代信息社会需要有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因而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 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搭起讨论的舞台。
四、寓教于乐, 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 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 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 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 达到学习的自动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 让他们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和体现。那么,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 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 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 进而喜欢上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 形成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探究知识, 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2.融数学于生活中, 体现数学的学习意义。
乐学教学 篇9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乐学情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最丰富的源泉。开篇第一课,通过镁带燃烧、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演示实验,并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学生不易解释的现象,如铁制品的生锈与除锈、食物为什么会变质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形成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同时,增设有趣的化学小魔术,如“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等;讲解化学史知识,如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的故事,在充满神秘好奇、欢快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殿堂。
二、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乐学情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和思维等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看到实验现象,增强直观性和学生对知识的可信度。在实验中,对每一个实验环节,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必须规范操作,从严要求,真正达到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掌握做实验的要领和技能,达到操作规范、准确,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在做演示实验时,有意识让学生上来帮忙,或者教师在一旁指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并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创设实验条件,培养乐学情趣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验,必要时还应增设一些实验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例如:在“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教学结束后,可以增设这样一个实验:先向学生介绍火柴头是用红磷、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等混合制成,火柴盒侧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接着让学生点燃一根火柴仔细观察,发现火柴被点燃时先冒白烟,还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结合已学过的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学生分析出火柴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红磷燃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硫磺燃烧、火柴梗燃烧。划火柴实验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也总结出红磷比硫磺易燃烧,硫磺比木条更易燃烧的结论。再如:在测定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两个实验组的锥形瓶中分别装有硫酸铜溶液和碳酸钠溶液,而在两个锥形瓶内的小试管中分别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称量了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后,当再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时,发现装有碳酸钠溶液的锥形瓶内和原装有稀盐酸小试管的一组,在实验后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最后总结得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因此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通过这样实验,既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督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坚定学生信心,培养乐学情趣
初中生学化学,开始是被化学实验的各种有趣现象所吸引,出于好奇等原因,都很有兴趣。但一接触到原子结构、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就有不少同学开始厌学甚至掉队,这就是第一个分化点。当学到溶液计算、无机物间的相互反应规律时,还会出现分化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机,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上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例如:进度上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学生掌握了前面的知识后再教后面的知识,宁可放慢速度,也决不走过场。在训练上采用“量少次多,及时纠正”的方法,这给学生闯过难关创造了条件,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以增强,自然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五、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乐学情趣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像防火、灭火、煤气中毒、金属除锈、化肥的使用与保存、土壤的改良等都与化学知识有关,而且这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都已初步学习。学得的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大胆应用。例如:学习完氢气的性质和用途后,有的同学制出氢气,用氢气充气球。还有的同学在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后,回到家里除去了水壶或暖瓶里的水垢,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伸。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实验条件、坚定学生信心、在化学知识的应用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乐学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摘要: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实验条件、坚定学生信心、应用化学知识几个方面研究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乐学情趣和各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效率,实验,乐学,情趣
参考文献
[1]谢广田,黄崇龙,周松庆.聚焦课改决胜课堂:新课堂改革论文荟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浅谈哲学基础教学中的“乐学” 篇10
在教学实践中, 人们往往注重教, 而忽略了学, 错误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才是成功的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 唯命是从, 没有创新, 逐渐地把学习当成被接受知识的“苦差事”, 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严重者甚至“弃学”。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使命, 变过去的“强制”为“吸引”, 使学生“乐学”。
乐学思想, 其本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 肯定人的价值, 即教学中肯定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解放学生, 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乐学思想在教学中如何实现, 是贯彻乐学思想的关键。在教材统一的情况下, 促进学生“乐学”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教学, 就是教给学生学。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学会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的目标指向是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是学生的事, 教师不能包办。学生对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哲理辨析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乃至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的形成, 都根源于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学的影响只有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认可后, 才能对其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无条件接受, 他们对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好这一次课, 而忽略了主体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此,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了一些“死”知识而不能学会学习方法, 这就抹杀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离开教师后依然什么也不会, 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地位予以认可, 这是实施乐学思想的先决条件。
二、乐学思想必须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曾经有不少学生表示, 由于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影响了这一门课的学习。可见,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润滑剂”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教学生活中建立的, 它体现在“教”与“学”的平等。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 人格互重, 教学互长, 双方的创造精神可以得到高度发挥。师生之间互相理解, 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 可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兴趣, 满足学生认知、情感需求, 完成乐教
心理学家认为, 需求是人们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乐学要以满足学生认知、情感需求为核心,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中有乐, 学有所得。
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和情感。情感是激励学生求知的动力。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哲学基础教材每章均为概念之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钻研教材, 加深对学生哲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如果教师不在把握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找一些富有情趣的哲理故事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需求, 就不能完成乐教, 也不可能使学生乐学。因此, 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对激发学生兴趣、完成乐学是很重要的。下面从抓住情境、创造情境两个方面谈谈怎样做到“乐学”。
1. 抓住情境, 因材施教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教师应具有熟练的驾驭能力, 不断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活而不乱, 导而不死, 使之适应学生的需求。如, 去年冬天的一次教学活动, 恰逢喜降第一场冬雪, 而且是几年来罕见的大雪。上课后, 学生还余兴未了地盯着窗外。这时若按正常教学计划授课, 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于是, 我临时调整授课计划, 先就窗外雪引发学生对雪展开联想、探讨, 然后讲了一个“以雪为题, 借酒咏诗”的哲理故事, 巧妙地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教学内容引了出来, 因为景近情连, 使本来学生因窗外大雪分散的注意力收了回来, 在情与境的联想之中, 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哲学概念。此教学过程, 既让学生树立了学哲学的自信, 又让学生明白哲学基础原来也是可以情境相连的,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哲学基础的兴趣。
2. 创造情境, 完成乐学
教学中, 并不是有很多巧遇让教师利用,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创造适当的课堂气氛, 来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目的。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锻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愉快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下的“乐学”
课上的“寓教于乐”,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课下再加以适当的引导, 使学生的“自学”意识逐渐加强,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叶圣陶说:“凡为教育, 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 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乐学”能使学生最终达到自己主动学习的目的。
摘要:“乐学”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中的珍宝, 其本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 肯定人的价值, 即教学中肯定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放学生, 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让学生乐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乐学;兴趣;心理
大教育家孔子曾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 “乐学”是一种最高级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学习也是亦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课堂当作只是进行教与学的课,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创景激学,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去克服困难、攻克难关,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学生年龄小,兴趣不稳定,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要重视创景激学,通过鲜活的例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始终能以一种积极好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趣味游戏,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游戏活动情有独钟。 将游戏引入教学,符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正是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尝试将趣味游戏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为学生设计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原本枯燥的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游戏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如复习单词时可以设计单词接龙,随意指定一个单词,以这个 单 词 的 末 字 母 为 下 一 个 单 词 的 首 字母,以此类推,在全体学生之间进行竞赛,学生准确而标准地说出某个单词即过关,相反则要淘汰出局, 看谁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前展开积极的复习,以掌握更多的单词,以便在游戏中能够坚持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这个游戏既 是 对 全 体 学 生 所 学 过 的 单 词 的 一 个 检测,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这样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此外还有 “送单词宝宝回家”,“找朋友等趣味”游戏,都可以将枯燥的单词学习寓于趣味游戏之中,能够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快乐学习。
2.动听歌曲,让教学更加富有感染力
音乐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让学生来记忆某一段话,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如果是让学生来学习一首歌, 学生往往会觉得其乐无穷,而且记忆效果也非常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歌曲节奏欢快、曲调清新、旋律优美,能够带给人类以轻松与愉悦,放松心情,让学生处于大脑的兴奋状态。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枯燥而机械地进行教材的讲解,而是要学会用音符来表现英语信息。 我们可以收集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歌曲,如 Do re me,Edelweiss,AppleTree,JingleBells,Whenchrist-mas come to town 等 , 这些英文歌曲通 俗易懂,学生非常爱听,他们学得也很快,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参与到英語的学习中来。
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标准的英语,可以让学生从歌曲中了解更多的信息,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 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真正爱上英语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听与唱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3.精彩视频,让教学更加富有画面感
英语是一门语言,以听觉为主,多听多说自然利于学生听说技能的提高, 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 但是长期单一的听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甚至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而精彩的视频,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可以带给学生更为强烈的视觉上的刺激, 更能带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方位地刺激,新鲜的感受,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精心制作课件。 将那些枯燥的单词与字母与图片、 图像音频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收集精彩影视剧片断。 我们可以为小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影视剧片断, 让学生观看电影,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管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影视剧片断,这些形式非常具有画面感, 这比起单一的听觉刺激更加富有吸引力, 可以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更为重要的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这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来说至关重要, 可以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场景来展开交流与交际,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更加利于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优化心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加深,有些学生越学越不想学,直至放弃学习。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而其诱因则是"教不得法",即教学形式,学习评价的单一、呆板。为此,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的调整。
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信学生是可以学好的,对学生充满了信心,使学生在深得信任和期待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自尊、自信,这样才能点燃学生进取的火花。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劲头足了,每个人都能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的教学,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质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每一堂课,教师应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渲染一种乐学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而且要做到堂堂要新,要让学生意想不到,出其不意,“先发制人”。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故事、歌谣、音乐、游戏、谜语等等都会随机使用。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中流露出热情。答对了及时肯定等,还会给予学生一些小奖品,如:小贴画、小红旗、小五角星、一支小彩笔等。答错了,不会忙于纠错,使用建议性的,能接受的委婉表达。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也会给予期待、鼓励的目光。
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乐学英语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 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英语学习者抱怨最多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氛围和环境。总是假设说:如果你把我送到美国或英国3~5个月, 我一定能解决英语的所有问题。这种设想有一定的道理, 但假设替代不了现实。况且, 生活中, 有很多人未踏出国门一步, 照样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没有英语氛围和环境, 师生可以共同努力去营造。
例如:学唱英文歌。喜欢唱歌是孩子们的天性, 尤其是唱他们喜欢的歌曲。英语是一门节奏感很强的语言, 而美妙的音乐、歌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节奏感。想唱好英文歌, 必须张大嘴巴, 元音饱满。而这正是说好英语的最基本的要素, 能帮助学生摆脱说英语的羞怯和尴尬的感觉。每周一首英文歌, 一学期20周, 除去期中期末的考试, 一学期至少能学10~15首歌, 不算初三, 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就可以学40~60首歌, 英文的句子约有1000~2000句。这是一笔巨大的英语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了获得这巨大的财富, 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和激励。
如何做到坚持:问题的核心是英文歌曲的挑选, 可以发动学生, 让他们推荐一些好的歌曲, 做好歌词的PPT。如果能选中, 由他主持这首歌的播放和领唱。用这种方式提高他们学歌、选歌的积极性。
如何做到激励:对于被选中的同学, 给其小组和个人的量化评比加分。每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举行英文唱歌比赛, 曲目必须是学过的英文歌。并且评选出学生最受欢迎的英文歌, 最佳服务奖等。学校集会时, 就可以唱唱英文歌, 有的学生为了被选中, 自己打印歌词、中文翻译, 甚至歌曲中的语言点都作了标注, 既服务了别人, 又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和公益心, 取得一举两得, 两全其美的效果。
并且, 互联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 我们可以尽情地选择所需要的材料, 下载所需要的视频,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英语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乐学英语。
二、利用多媒体, 可灵活设计教学情景和情境, 吸引学生乐学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俊和强调英语课堂有3个为主:英语为主、学生为主、活动为主。传统的方法则是一块黑板, 一只粉笔, 一张嘴巴众人听, 多媒体则不然, 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大大丰富和加强了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于学习, 从而提高效率, 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
例如, 在讲授What is he like? (他是个怎样的人?) 时, 为了分层次教学, 给中上等的学生展示的机会, 笔者选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我梦想有一天, 我的4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 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
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 优秀学生能听懂个大概 (难度较大) 。
然后, 将文字投影到屏幕上, 先让学生跟着录音模仿 (降低难度) 。
通过模仿, 加深了对Don't judge a man by his clothes.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不要以貌取人) 的理解。
接着, 点中等偏上的学生背对黑板模仿背诵此句。 (难度较大) 。
随后, 笔者让学生改装此句, 问同学们“W h a t kind of school or family do you want to live in? (你想在一个怎样的学校里学习?) 在笔者的启示之下, 同学们造出了非常漂亮的句子。They shouted, “I have a dream that we will one day live in a school where we are not judged by the scores of our examinations but by the content of our character.” (我梦想有一天, 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成绩的高低, 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学校里) (这一步存在困难) 。
最后, 播放了一段马丁·路德·金的视频, 那恢宏的气势, 如诗般的言语, 感人肺腑的场面, 无一不触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笔者认为, 打动人的心灵, 感动人的灵魂的课是好课。“百闻不如一见”, 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 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信息对大脑的刺激, 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易于使全体学生受益于课堂。这样, 能走得孩子走起来, 能跑的孩子跑起来, 能飞的孩子, 教师帮他或她展开隐形的翅膀——飞起来。如果每节课, 学生都是满载而归, 而不是空手而回, 他们将对教师的课充满期待, 做到“乐学”只是时间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 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A.H.Maslow)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不同的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 最底层是生理需要, 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中学生而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丰富,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日益强烈。学生由好奇产生兴趣, 由短暂的兴趣过渡到稳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最终获得成就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成就感, 而教师工作的重心之一是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找到巨大成就感。除了课堂上的几句鼓励之外, 还应赋予学生大任务, 因为大任务的完成能帮助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例如:每学期的课文内容通常分为12个单元, 首先, 笔者将第一和第二个单元, 作为示范, 按照笔者自己的思路, 设计教学课件。其次, 将同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个组。按照自己的兴趣, 领取任务;根据课文的内容, 确立主题;根据主题, 选择合适的内容, 制作PPT, 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材料。教师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小组进行指导, 每单元的开头给任务小组10~15分钟的展示。期末则设立几个奖项, 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内容奖、最佳协作奖……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任务, 获取奖项, 必须分工协作, 发挥各自优势和团队精神, 采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和评价信息, 完成PPT的制作, 美化。这一化蛹为蝶的过程, 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 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做法, 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清华大学校长认为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 能力比知识重要, 健康比成绩重要, 生活比文凭重要, 情商比智商重要。网络又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将教学辅助课件放在校园网的平台, 让大家学习、参考, 实现了学生自我价值。共享的理念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让同学们“前见古人, 后思来者, 念学习之悠悠, 拒绝怆然而涕下。”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搭建, 无疑会促进学生的乐学。
【乐学教学】推荐阅读:
音乐学理论教学07-14
语文乐学教学模式研究11-23
数学乐学教学经验谈12-23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05-18
“乐学好学”激励式教学方式探索07-03
小学音乐学科创新教学总结11-25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论文09-01
乐学课堂06-21
乐学语文10-25
乐学情境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