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语文(共12篇)
乐学语文 篇1
中央电视台前一段时间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把全国人民的眼光再次聚集到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严峻问题上来, 人们议论纷纷, 许多人认为, 电脑的普及让很多人连常用字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其实何止写字, 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在中小学同样形势严峻。常听见老师抱怨, 学生写的字越来越似“天书”, 潦草难辨, 学生写的作文越来越不通顺, 有的甚至“狗屁不通”, 不符合语法规范, 不知其所以云。许多中小 学生语文 的听、说、读、写、感悟、理解、分析都越来越不“如意”, 老师们感叹“一代不如一代”。这些现象无不指向:学生学习语文不认真, 不上心, 甚至怕学, 不想学了。究其原因是怎样造成的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由教师、学生两方面造成的。我曾与一位老师谈论语文教学的问题, 他说有一次上语文课, 很多学生都各干各的, 心不在焉。他就问学 生为什么不听课。学生 答:课文写的 都是哪个 年代的事 情了?而且都是什么分段、归纳中心, 无聊透顶 了。老师很生气, 他反问学 生, 不分段, 不归纳中 心能理解 课文吗?那个年代怎么啦?不节约、不艰苦奋斗能干好事业吗?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 总结起来, 学生对语 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就是:
1.课文教学乏味, 学生缺少情感 体验, 没能走进 文本, 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上来。
2.作业过于“专业”、枯燥, 或过多过滥, 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抄答案, 毫不理解。
3.阅读文字冗长, 学生看到了后面已记不清前文的内容, 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等。
4.学生对作文无从下手, 词语贫乏, 无话可说, 或对作文话题无情感体验, 不感兴趣, 写起来只能东拼西凑, 应付了事。
5.学生未能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不能自觉地主动去学语文, 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
对此, 我觉得我们 语文教师 有责任有 必要加以 重视, 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语言交际的工具, 你要与人交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把话说清楚, 准确表达你的观点。
其次, 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我们买个家电需要看懂说明书, 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我们长大后开个店需要向工商部门写个申请书, 才能办理;头疼脑热到医院看个病, 也需要准确陈述你的病情, 医生才好对症下药;产生矛盾需要沟通才能化解……可见生活离不开语文。
再次, 学习技能和其他学科也离不 开语文, 很多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认识、分析、理解其原理, 掌握其知识, 各种技能也各自包含有各自的原理和理论, 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
可见学好语文有很大的意义, 它不仅是考试升学的需要, 更是我们长大成人所应必备的技能。明白了这些道理, 学生大多数 会端正学 习态度, 重视语文 的学习。然而, 要让学生把烦琐、枯燥的语文知识学好还得注意吸引和引导:
1.吸引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我 经常给学 生讲些生活中字词匮乏的笑话, 比如:桂南农村刚踏入城镇化建设的时候, 有个村庄的农民组队到城里搞建设。村里的小王年轻, 人又勤快, 人们就让 他负责后 勤采购。小王是读过初中, 可不认真读书, 字词匮乏, 购物入账时常写错别字, 用错、滥造词语。每周公布账目, 队长宣读时, 老有意读得很响亮, 诸如“黑油 (酱油) 2斤!青年母鸡1只!聪 (葱) 八两……”学生们大笑之余, 也认识到了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我就趁机要求他们正确书写积累些日常生活用词用语, 学生们过后还经常互猜、听写, 他们对字词的学习就变得自觉主动起来。
2.讲文学故事, 共阅科学小品文, 改变学生无阅读习惯的陋习, 激发阅读兴趣。文 学故事情 节曲折、形象 生动;科学小品文有知识性, 趣味性,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读后讲, 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他们往往乐意读, 乐意讲和补充, 再也不觉得阅读是乏味的事情。
3.学生怕作文, 很大原因是作文 话题不熟 悉, 无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先让他们自由写, “写我这之所见, 写我之所想”。对于命题作文要紧扣学生的积累和兴趣, 比如以童趣、童乐、童心为主题。比如学生最易表达最想表达的内容“最快乐的……”“最喜欢的……”“最难忘的……”等等。同时也可 先观察后 写。观察自然、关注社会, 猎取积累感兴趣的写作素材, 然后再安排写作。学生慢慢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4.授课前充分备课, 适当选取背 景资料, 诸如情景图片, 场景音乐等, 上课时极力渲染, 营造情境 氛围, 艺术地授课, 让学生快速切入课文的情景中, 与作者感同身受, 受到感染, 从而理解文本意图, 体会作者 感情, 让课堂充满情趣而不是枯燥乏味。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 充分利用 身边的教学资源, 想方设法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学生, 学生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
乐学语文 篇2
培养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目标和课程都要以课堂为中介作用于学生,因此,也可以说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正道。这一种认识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素质结构的形成过程,素质水平的提高作为出发点,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构层次基本相同,就可运用“教法的渗透转化”的方法,精讲第二部分,让学生弄清“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童第周怎样争气?结果怎样?”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鉴于这个,我们提出了针对教师而言的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3、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9.19.
敞亮心扉 乐学语文 篇3
一.心扉敞亮学习,学生必须是处处感到愉悦
学生学习的心扉怎么也敞亮不起来的,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心扉不得以敞亮,学习效果是很不显著的。对此,让学生去畅畅快快地学习,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首选和我们的追求。平时教学,无论让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文字所体现出来的姹紫嫣红的色彩,还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价值以及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都力求做到让学生感到快快乐乐。《木兰辞》是一则汉乐府诗,距今应当有很多年历史,流传于今不仅是作品语言的酣畅淋漓,更是花木兰这位古代民族女英雄形象的光彩照人。学生学习这首汉乐府诗时笔者剪辑了相关影视内容让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够涉猎到极为理想的娱乐境界,把诗的诵读放在首位,以教师的范诵引领学生进入角色,以学生多变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感悟其文字表达魅力,这样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学生、文本去直面交流,学生愉快地读,也就能够愉快地挖掘出诗所蕴藏着的恰似质地优良的富矿来。
二.心扉敞亮学习,学生必须是时时觉得自主
人是在发展的,初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应当说对学习的要求在逐步提高,他们极为需要自己学习的独立。学生已不满足于机械性的接受,尤其令其生厌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那作品似园圃的姹紫嫣红、似富矿的质地优良、似胜景的美甲天下、似仙界的神秘难测,都是教师在一口一口的咀嚼后灌进的,到了孩子的嘴里已经毫无味道。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到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需要的是学生充分自主,因为这样的阅读鉴赏学生才能生成一定意义上的问题意识,学生也才能在颇多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探究和创新鉴赏的进取精神。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活动中时时感到需要自己自主探究、学习着,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学生的自主值得重视。学生自主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说个简单的,学生从小不去亲口尝尝梨子,是永远也不会感受或知晓其味道的,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他永远也不可能探究。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首先要把对文学作品感悟的表达权利交给学生,譬如我们要探究文学作品的主题,切不可老是以专家所言说的为准,也不要把教师所感悟的内容强加给我们学生,如果这样学生平时是不大乐意探究的,因为他们无论怎样探究,其结果都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对此,平时的阅读鉴赏我们必须尽可能以我们学生的言说为准。
三.心扉敞亮学习,学生必须是事事成就创新
人人都渴望成功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鉴赏尤其渴望成功。但在平时的阅读鉴赏中,应当是诸多学生是获取不到成功的,这就使得不少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阅读鉴赏的诸多活动总是不能理想地开展起来,因为学生没有或形成不到创新的成就感,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扉也就完全敞亮不起来的。于情于理的阅读鉴赏必须多考虑形成学生的创新成就,甚至达到学生事事成就创新的目的。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我们初中人教版的传统入选篇目,作品描绘了一个在烈日和暴雨下经受折磨的形象,人物祥子挣命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具体而又细腻。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性的解读作品,创造性的获取解读作品的成果,使学生而且是诸多学生都在获取成功中敞亮自己学习心扉。作品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显得比较多,对表现人物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狗趴在地上吐着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这些描写都是比较精到的。
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描写所发挥的作用应当说比我们过多分析要好得多。当学生去获取到不是教师解读分析的成功时,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创新创造也能获取到诸多成功时,学生的心扉是多么敞亮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学生心扉十分敞亮促进学生更为可持续地自主阅读鉴赏也是不言而喻的。
打造乐学语文课堂漫谈 篇4
一.导入形式多样美。
悲情渲染法:如我在《石壕吏》导语设计时采用伊拉克战争中老人、妇女、儿童悲惨遭遇的图片配上, 教师饱含同情的独白, 由此学生便带着悲愤的情绪在对凶悍官吏的声讨和对老妇人的深切同情中开始投入的《石壕吏》学习。
激情引领法:如我在《安塞腰鼓》一文中是这样导入的:对于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的散文家刘成章来说, “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永远回闪在脑际, 耳畔里仍然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塞腰鼓》, 一起去领会他夺人心魄的魅力。
积累运用法:在《谈生命》一文中,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 谈对“生命”的认识……在《爱莲说》一文中让同学说一说自己积累的有关赞美莲花的诗句。活泼的、有内容的、贴近生活的导语设计, 为课堂起始阶段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 使学生能够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和谐融洽美。
有的学生说“老师好比太阳, 学生好比月亮。月亮的美丽缘于太阳的光芒。”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如果像一盆冷水, 可能会浇灭学生原本活跃的思维之火, 使我们的课堂陷入死气沉沉的泥沼。教师要从情绪、言谈、举止给学生一个祥和、温暖、从容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 把教师的“讲”变成教师与学生间的启发与探讨,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补充。
语文课堂整个教学流程都体现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 学生在作文中不无感慨的说:“那‘默默无闻’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同学们那沉重的右手变得轻松自如了, 灵活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我们觉得非常幸福。”
三.动感流程美。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激情领引, 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情产生一种情感场, 形成情感共鸣。如在《石壕吏》一文中抓住关键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教师悲情引导到:你读出老妇心中埋藏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痛?口中哭诉的是一种怎样的苦呢?学生在交流表达中学生已对老妇人的同情溢于言表, 我又借势引导到:你就没有什么想问问这群官吏吗?至此, 学生对官吏的痛恨已经义愤填膺。教师再进一步激发学生内部情感:“是什么让老妇家破人亡, 颠沛流离?是什么让老翁孤老终生, 生不如死呢?是什么让这群官吏为了自己的生存竟如此丧心病狂、丧失人性呢?”学生异口同声激愤的回答到“战争”。学生带着心中的郁积的情感真情表演课本剧《石壕吏》, 情郁于中, 必然要发之于外…美的教学流程, 能让学生乐此不疲, 兴趣盎然。
四.心灵浸染美。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为人的教育, 抓住了学生的心灵, 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鲁迅《故乡》一文中, 学生探讨主题时, 他们并没有拘泥于课后习题中的四个方面。其中一个同学说:“我赞成同学们的说法, 但是我还从闰土身上想到了我的父亲, 我不希望父亲向闰土那样总在固守着一些陈旧的东西, 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寻找希望, 希望他向刘老根那样敢于挑战命运, 迎接新生活。”在这朴实的话语中, 不仅是对文章主题的一个升华, 更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一定不会重复父辈的生活, 一定会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美起来, 在情感的世界里, 给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文学的窗口, 让学生眼前呈现一个辽阔、绚丽的世界,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充足精神营养、完善人格, 最终将这些文化的精华转化为人生的火炬, 使学生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创造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所做的是用师爱去启发兴趣, 用鼓励去引导探求, 用欣赏去鼓舞斗志, 用真情去分享快乐, 用信心去点燃激情……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乐学语文 篇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既倍感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呢?今年九月,我接手教二00二级四班的语文。一开始,我就以崭新的教学法――民主和谐的乐学教学法上课,半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放下架子――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上这个班的第一课时,我乐呵呵地走进教室,一阵“起立――敬礼”后,同学们坐得是端端正正,一个个怯生生的。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开始了自我介绍:“同学们,认识我吗?――不认识!是吗?我姓杜,名聪,乃杜聪是也!”(板书:杜聪)这时几位胆大的开始悄悄地笑了。我又继续介绍:“我头发虽白了,可才四十多岁;文化水平仅大专毕业。从今天开始,我就教你们的语文课,不知大家喜不喜欢我?”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僵局就这样打破了。紧接着,我挑战性地问了一句:“哪个能向杜老师一样也介绍介绍自己?”这时一个女同学举起了手,我向她示意后,她站起来说:“我姓刘,名姗杉,乃刘姗杉是也!我的特长是唱歌,在班上担任文娱委员。”我问:“同学们,她说得好不好?”大家说:“好!”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后又有几位同学起来向我作了介绍。我一一表扬了他们。这时好多人举起了手,我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以后慢慢认识吧!下面我开始教大家怎样读书好吗?”大家都说:“好!”
于是我首先就教大家怎样总览语文课本,看全书有多少个单元,要新学哪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便教他们看目录。大家一上子来了劲,教室里响起了“哗哗”的翻书声。不一会儿,好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我一一抽他们起来说,无论他们说得对否,我都用赞许的目光向他示意,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们一阵激烈发言后,我做了总结,充分肯定大家说得对的地方,指出了没说到的。这样,全班都不紧张了。
接着,我又教大家怎样了解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怎样预习一篇课文。就这样,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上完了,临下课时,我只布置了一个作业,那就是预习第一课。有的同学问:“老师,写不写生字?”我说:“你看办吧!”。一下课,同学们就围了上来,亲热地问这问那
如何让学生乐学语文 篇6
1.课文教学乏味,学生缺少情感体验,没能走进文本,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上来。
2.作业过于“专业”、枯燥,或过多过滥,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抄答案,毫不理解。
3.阅读文字冗长,学生看到了后面已记不清前文的内容,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等。
4.学生对作文无从下手,词语贫乏,无话可说,或对作文话题无情感体验,不感兴趣,写起来只能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5.学生未能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不能自觉地主动去学语文,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
对此,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必要加以重视,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语言交际的工具,你要与人交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把话说清楚,准确表达你的观点。
其次,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我们买个家电需要看懂说明书,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我们长大后开个店需要向工商部门写个申请书,才能办理;头疼脑热到医院看个病,也需要准确陈述你的病情,医生才好对症下药;产生矛盾需要沟通才能化解……可见生活离不开语文。
再次,学习技能和其他学科也离不开语文,很多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认识、分析、理解其原理,掌握其知识,各种技能也各自包含有各自的原理和理论,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
可见学好语文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考试升学的需要,更是我们长大成人所应必备的技能。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大多数会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语文的学习。然而,要让学生把烦琐、枯燥的语文知识学好还得注意吸引和引导:
1.吸引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生活中字词匮乏的笑话,比如:桂南农村刚踏入城镇化建设的时候,有个村庄的农民组队到城里搞建设。村里的小王年轻,人又勤快,人们就让他负责后勤采购。小王是读过初中,可不认真读书,字词匮乏,购物入账时常写错别字,用错、滥造词语。每周公布账目,队长宣读时,老有意读得很响亮,诸如“黑油(酱油)2斤!青年母鸡1只!聪(葱)八两…… ”学生们大笑之余,也认识到了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我就趁机要求他们正确书写积累些日常生活用词用语,学生们过后还经常互猜、听写,他们对字词的学习就变得自觉主动起来。
2.讲文学故事,共阅科学小品文,改变学生无阅读习惯的陋习,激发阅读兴趣。文学故事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科学小品文有知识性,趣味性,往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读后讲,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他们往往乐意读,乐意讲和补充,再也不觉得阅读是乏味的事情。
3.学生怕作文,很大原因是作文话题不熟悉,无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先让他们自由写,“ 写我这之所见,写我之所想”。对于命题作文要紧扣学生的积累和兴趣,比如以童趣、童乐、童心为主题。比如学生最易表达最想表达的内容“最快乐的……”“最喜欢的……”“最难忘的……”等等。同时也可先观察后写。观察自然、关注社会,猎取积累感兴趣的写作素材,然后再安排写作。学生慢慢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4.授课前充分备课,适当选取背景资料,诸如情景图片,场景音乐等,上课时极力渲染,营造情境氛围,艺术地授课,让学生快速切入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感同身受,受到感染,从而理解文本意图,体会作者感情,让课堂充满情趣而不是枯燥乏味。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想方设法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学生,学生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
语文课堂之乐学善教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乐学,愉悦,美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 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 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教学要达到这种境地, 课堂就要有一种学生乐学、教师善教的氛围。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倡导苦学, 有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说法, 结果导致学生不堪重负, 产生了厌学情绪, 进而发展为逃学。困于这样的语文教学, 去谈语文教学改革, 无异于缘本求鱼。那么, 怎样使课堂充满情趣, 有乐学善教的氛围呢?
一、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应是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 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 教师为中心仍占统治地位, 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媒体指责中学语文教学“侵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不无道理。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如此尴尬局面的—个重要原因, 是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 没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 严重一点的, 便蜕变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彻底辱没。
要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可由同桌和前后排学生组成课堂学习小组, 映射大课堂教学环境, 将师生双边活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频率。也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预习, 做好课堂教学准备操, 让学生上讲台示范操作。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对应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悟。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远比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来得更主动、更有效。
二、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快乐是—种氛围, 是一种修饰, 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快乐对促进积极思维、培养完善智力和人格结构的作用, 已被广泛认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拘泥于图解教参, 并以书本或自己的答案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开始封闭或滞后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其后果不止是学生语文成绩的下降, 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感到快乐的东西。快乐之于兴趣的引发, 之于能力的转化, 之于素质的养成, 可谓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讲, 挖掘快乐因子, 也就是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课堂上, 教师说话风趣、幽默, 呈露个性风采。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快乐的语言会使来往的车辆畅通无阻。语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快乐的因子, 就看你有没有去悉心发掘, 语文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 要有意设置教学障碍, 或曲径通幽, 或连环出击, 或将错就错, 学生会乐此不疲, 获取新知所带来的欢乐。同时, 注意观察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找到与之内应的快乐因子, 和学生共享, 并以此为触点, 督促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笔者发现,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现身说法, 或穿插名人名家轶事, 或涉及一些书本外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 能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学生难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至于学生作文中一些错的有些滑稽的内容, 讲评时可以采用“揭短法”, 让学生玩味, 在欢快中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一句话, 语文教学不要太“规范’”, 应该潇洒一点, 多一些自由, 多一些笑声, 要有前瞻性。
三、追求课堂美好境界
语文课的教学境界, 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审美信息的感悟和体味, 是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氛围。它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快乐, 一旦升华, 便是一种境界。关于美好境界, 首先, 要再现课本内容的个性特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深刻发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才能创造这种境界, 并辅以与之内应的教学处理手段, 让学生品味其情调, 领略其主旨, 激扬其情怀。其次, 要讲究文章的整体效应。整体本身是一种至美, 人为地将文革分割成各种“点”, 线性排列, 切块分析, 孤立训练, 不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能力的完整把握。任何一种人为肢解课文教学的方法, 都是对教学境界美的伤害和破坏。将美文作试卷化的分解处理, 更是这种破坏的极致。学生泡在类似试卷题目的提问里, 看上去热热闹闹, 定点到位, 孰不知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堆泡沫。整体理解课文, 将诸知识点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才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先决条件。
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表层翻新搞美, 而是对学生审美的唤醒和呵护。当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体系刚提出来时, 便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大放异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质疑, 大胆发表独特见解, 说有创意的话, 写有创意的话, 写有创意的文, 展开想像的翅膀, 在大语文教育所营建的氛围中任意翱翔, 以心灵的自由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最后要留下一点空白。齐白石的画以空白见美, 语文教学何尝这样。 此外,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美境界。
五、给予动态评价
语文因其答案的不唯一性和隐秘性, 其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不能简单地以对和错来评判, 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道, 甚至死胡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评价, 所体现的应是一种思维的延续和发散, 主观而又不失更实与合理, 这就要讲究语文课中的评价策略。首先, 教师的评价用语与素质教育思想同一。虽然语文教育界时兴什么“无错评价”, 但是笔者认为, 通过优化评价用语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 评价的量化。量化了的东西往往可视可触, 有实感, 学生容易掂量。笔者十分推崇钱梦龙等老师的激励评价, 他们将评价目标量化为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操作点, 一旦达到, 即给以满分, 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量化的评价还能体现真实、公正的原则。笔者曾成功地量化了一堂辨论课的评价, 将评价正方和反方胜负的标准简化为累计滞留时间的多少, 由于评价相对科学和唯一, 学生都致力于积极思考和快速反应, 其思维品质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化。语文课中的评价可以不拘一格, 直指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教育方向的评价, 都是成功的评价。
情境:让语文课堂洋溢乐学氛围 篇8
一、创设快乐的课前预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预习课文不能仅限于查查字典,会读生字,会解释生字词意,浮光掠影地读几遍,而应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善于质疑,对教材内容的“矛盾”质疑,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质疑,发现教材内容起伏时质疑,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写预习笔记,记下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片断,记下自己没读懂的、有疑问的地方。上课前检查预习笔记,对学生有困惑的章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设计教案。对质疑有创意或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开拓学生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间。尤其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这无疑是一个好方法。但是如果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进行讨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那么效果肯定不佳。这就好比炒菜没把握好火候一样,炒出的菜不会好吃。一位老师在教《母亲的心》一文课文初读这一环节时,投影显示了两个问题:(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你认为母亲的心是怎样的,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然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当学生还在兴趣盎然地大声朗读时,老师突然喊停,随即就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当然,在没有一点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地回答出来。在这一个细节上要注意的是,首先让学生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再分组讨论和交流,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重视评价细节,适时恰当评价学生
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好似一个裁判,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绝对权威的评判。教师们往往会在学生们回答问题后,马上进行评价。但要注意评价的细节把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找准回答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而对于有创意的回答,我们要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作探讨。科学研究表明:“新颖的、别出心裁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往往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中,遵循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问答氛围中发散思维,得出最佳的答案。
1. 当学生发言正确时,及时肯定他的成绩。
即时评价能及时地将学生正确的信息、探索的成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得到充分肯定,增强自信,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如教学“聪”这个生字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记住这个字,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耳加总,总是用耳朵去听的人是个聪明的人。”我马上表扬:“你能根据这个字的意思来记这个字的字形,说明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没有夸张、空虚的表扬,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顺理成章地进行评价,很实在。
2. 当学生发言不够准确时,灵活运用“延时评价”。
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是很准确或缺乏逻辑的发言不作草率的评价,而是适当延时,用语言提示诱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新梳理思路,经过一次或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做有利于调动他们质疑、释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快乐的预习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我让学生预习时根据课文内容的“矛盾”和起伏质疑,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有价值。在备课时,围绕学生的疑问,我设计了几组思考题,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前认真查阅资料,在课堂学习中仔细阅读课文,在小组讨论中认真动脑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互相探讨,一个个疑问迎刃而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快乐的课堂学习情境,激励学生深入探究。
快乐的课堂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深入探究的好奇心。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索取知识的“辞典”、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媒介,而应是一名“向导”、“顾问”,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教态和蔼可亲,语言生动逗人,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实现再思考、再创造。例如“你再想想,换哪种表达的方式更准确一些呢?”“你的思路正确,但是答案却错了,再想想。”“对××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呢?”等,通过这样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出自我检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不断争辩或自我反馈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3. 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妥善运用“包容性评价”。
“包容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探索的兴趣。我们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安慰他,肯定他爱动脑筋,鼓励他再思考,甚至可以发动全班小朋友学习他那种敢想敢为的精神。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随时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五、及时捕捉细节,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就适当以优美的教学细节调节课堂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气氛,将教学目标和风趣、幽默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愉快的细节之中。
当然,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能够全部设计出来的,更多的是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之中,是在思想与思想、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中迸发出来的火花。它可以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道具,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会心的一笑,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我们不可能什么细节都关注到。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
总之,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实;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精心设计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真心体验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
感悟语言,涵养人文
张小红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小学,江苏常州
文学是以语文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的一种艺术,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文化、文学,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点燃起学生心中的激情,让文学的种子在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语文课堂这方土地上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功能,感悟语言,探究拓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学品位,是我们应当研究的策略。
一、感悟语言: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由于文学语言的内在张力与丰富的蕴涵,常常以含蓄见长,隐含着大量的信息。因此欣赏文学作品,常常要领会“言外之意”,聆听“弦外之音”,捕捉“象外之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重要的。”
1.品出力透纸背的内涵。文学作品的语言所表现的意义,并不是呈现在同一个层面上,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而文学语言的意蕴、意味和意境有着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体味语言的丰富性是进行文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姓“语”的体现。如《海伦凯勒》一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语文味道。如:“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先谐、快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作者产生共鸣,激起深入探究的热情。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导语,能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主动。因此,课堂教学从导语开始就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灵活导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预习的成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快乐的自主探究情境。如教学《会走路的树》时,我设计的导语是:小朋友,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树呀?见过会走路的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会走路的树》。看看会走路的树是什么呢?课文为什么用“会走路的树”作题目呢?请小朋友们仔细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切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如学习《晚上的太阳》一课,在探究爱迪生为什么能想出用油灯代替太阳的奥秘时,我组织学生用蜡烛代替油灯,一边现场实验演示,一边讨论交流,通过争论思辨建立起多向的信息交流网,在真诚协作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争论中得到灵感,在快乐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又如练习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时,我让学生做游戏表演,联系实际来体会。上课时,我故作为难地说:“我们班的黑板报该换新内容了。我想请美术老师帮忙。可是,美术老师太忙了,我怕请不来,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请吃饭、送礼物、帮做事……我注视着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大声说:“这些方法管用吗?我们来做个游戏,我演美术老师,你们派代表来请。”代表选好了,我又特意问:“其他同学就是看吗?”“不,我们要为代表出谋划策。”经过讨论,方法终于定下来了。代表闪亮登场:“老师,您好!您的美术功底真厚实,我们班全体同学都很敬佩您!我们
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此刻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先不要讲那个有着光环的海伦,应而是体会那个普通的海伦,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因为她的普通,孩子们才容易接近,孩子们才与她有着共同的语言,也正因为她的普通,她的成就才显得那么不容易,才伟大,从而让学生步入学习语文状态中。
2.品出语言之外的空白。文学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引发思考,激起联想,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对作品中空白点的发现正是达到此目的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找到作品中更多的空白点,不断扩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爱之链》一文中,男主人公乔依无私帮助了一位车坏在路上的无助老妇人,老妇人又在一间破旧的餐馆里帮助了女店主。结尾非常具有戏剧性,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善良的人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在播撒爱的种子。教学中我在朗读句子的同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女店主还想对丈夫说些什么,乔依醒来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又会怎样?这样立足于语言感知,通过多角度、不同程度的语言揣摩,以言语为利器品读文学作品,品中带思,进入文学作品的内在蕴涵与情感境界,从而实现文学阅读教学与鉴赏由外向内的最佳切入。
想请您帮个忙,帮我们设计美化一下黑板报,好吗?”我故意推辞说:“最近我又忙又累,没有时间。”代表灵机一动说:“老师,我们知道你很忙、很累,请您坐下来,我们帮您捶捶背、揉揉腿吧!”说着,下面又上来几位同学,捶背的捶背,揉腿的揉腿,大家一起诚恳地说:“老师,您就帮个忙吧!”让人不好意思再推辞,只好答应。
游戏结束,同学们很快就总结出请人帮忙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礼貌,心真诚,讲究技巧,随机应变。趁热打铁,我揭示了本节课的训练内容,全班哗然,在欢乐的气氛中,水到渠成,完成了本节课的训练任务。
三、将快乐的续学情景延伸到课后,扩大探究成果。
快乐的自主探究情境不但预习时要营造,课堂教学时要营造,还要向课外延伸,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扩大自主探究成果,让学生对课堂上快乐的探究情境回味无穷,欲罢不能,产生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组织课后交流会、小小文化节、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等。让学生尽情展示自我风采,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会走路的树》时,我在教学快要结束时设计了一个课外练习题:小驯鹿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里快步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他们编故事,看谁编得最精彩。课后我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故事会,孩子们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争相上台边讲边表演,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乐学语文 篇9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书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美,甚至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因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
幽默情境。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乐学语文 篇10
一、成语接龙,丰富积累
聊成语,知典故。成语是中华汉字语言词汇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现在的成语,很大一部分是由古代传承而来。部分成语出自典故和历史事件,了解这些成语,不仅能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典故和历史事件。但部分成语拗口难记,使得学生不愿意去尝试了解。如果教师将游戏融入到成语学习中,就会使得这个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在给学生讲《负荆请罪》这一课的时候,可以由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展开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全班学生参加。教师在准备这个游戏的时候先不要告诉学生,这样,可以借机考察一下学生的成语积累量。游戏采用有奖制,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学生们准备不够充分,显得有点儿紧张,在说成语的时候翻成语词典,而且接了几个之后就进行不下去。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下次在语文课上开展这个游戏的时候,效果就和前一次不一样。这次接的成语不但多,而且没有翻词典的,学生们站起来就能流利应答。这次和上一次相比,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效果也比上次有所提升,这就是把游戏融入课堂的真实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成语接龙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从细节看向整体,游戏教学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能变得“动起来”,游戏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故事接力,强化表达
学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但上课时间有限,因此,要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比给他们讲故事还要重要。部分学生其实很怕讲故事,一是由于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二是怕表达不好被其他同学笑话。提升知识储备量的方法,就是多看书、多看报。通过看书看报积累知识,是持之以恒的事情,要坚持不懈。例如,教授《郑成功》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主人公和书名连线的方式,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量。大概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之后,可以给学生开一堂故事课。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之后让每个组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然后列一个时间线,让每个组根据自己选的故事的时间,从古到今,把所有的故事串在一起。等到故事课结束之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今天在故事交流中自己听到的最喜欢的故事”。这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完成讲故事前的读故事、讲故事时的描述故事、讲完故事后的总结交流等一系列任务。这个简单的游戏,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所描述情境的感受,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游戏穿插到传统的教学中,或许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解决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对于教师来说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则更容易接受课堂知识。
三、连词成句,锤炼写作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开始接触写作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写作打好基础。词语作为写作的必备基础之一,在该时期的积累是重中之重。连词成句有多种类型,有单句扩写、复句扩写、综合扩写等多种形式。而在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中,连词成句也是必考题型之一。连词成句主要考察学生的词汇积累量,连成的句中,应该有名词、连接词、动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因此,连词成句不仅是一种练习游戏,又是一种必考的基本题型。在为六年级学生做期中考试复习辅导的时候,为了锻炼学生的连词成句能力,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进行练习。可将词语写在卡片上,每组一部分学生拿卡片,剩下的学生安排站位顺序。按游戏开始到“卡片”正确地站位的时间计时,比较哪个组能最快地将词连成句。连词成句变成卡片站位之后,学生们能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掌握里面的技巧。通过这个小游戏,学生们能提高学习兴趣,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可见,游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四、结束语
游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上改革而来。游戏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语文课的乏味枯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兴趣。成语接龙能够丰富积累,故事接力可以强化表达,连词成句有助于锤炼写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游戏和知识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季校校.论游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11(09).
[2]李继东.游戏让儿童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自由欢唱[J].江苏教育研究,2014(06).
[3]陈维道.语文教学中的游戏创新与植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7).
乐学语文的四项举措 篇11
一、在活动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为了让语文课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笔者都会开展“语文大观园”活动,它包含语文故事、成语接龙、趣味成语、猜词、巧对对联、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
《黄昏的蝉》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蝉的发育、蜕变、产卵、生命过程等相关知识,是一篇比较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为此,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了知识竞赛,题目涉及课文中介绍的蝉的相关知识,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不同时机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在导入新课《桂林山水》后,笔者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桂林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想学好本课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参赛。这样一来,笔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朗读擂台赛”的展示和评价过程中,笔者又结合朗读指导与鼓励性评价,规范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在思考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针对很多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积极发言这一现象,笔者鼓励学生让大脑做“体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辩。针对每位学生提出的观点,无论对与错,笔者都会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肯定他们积极思考、善于创新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如《玻璃公公一家》这篇课文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学生极易理解课文内容,于是笔者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设计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回答,笔者在一旁及时点拨。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他们既因为可以“难为”别人而高兴,又为能解答别人的问题而自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思考的快乐。
四、在拓展中感受语文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通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努力把语文教学的课堂伸向课外的每一个角落。
如在教学《神奇的鸟岛》时,笔者让学生为鸟岛设计一条广告语;在教学《井冈山》时,笔者让学生当导游,向游客介绍井冈山及有关的革命故事;在教学《揠苗助长》时,笔者让学生自导自演,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小树苗的成长,以及被拔高之后的痛苦。这些拓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以上四点做法,笔者发现学生变得认真听讲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苗圃,都有责任把语文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思想的乐园。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改中让学生乐学语文的途径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乐”中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海中乐此不疲。如在本学期中, 我就尝试用了几种教学法, 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有:
1. 游戏学习法。
初中生爱做游戏,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引导他们学习语文。如大家都喜欢音乐传花的游戏, 音乐停时, 手持花朵的同学就背诵一首诗词, 用此种方法学习诗歌, 游戏结束时, 全班差不多都能够当场背诵默写。
2. 学习竞赛激趣法。
初中生好胜心切,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不仅可以在课外组织, 也可以在课内组织。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就运用竞赛法, 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把课文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抢答题、必答题和风险题, 让学生先预习后上课。结果, 那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特浓, 人人参与, 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3. 表扬鼓励为主的学习方法。
古代学者说过:“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进自不能已, 臂之时雨春风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如果我们能“时雨春风”, 学生的语文成绩就“进自不已”了。这“时雨春风”就是教师的鼓励。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来授课、布置作业及进行迁移训练, 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 要多表扬鼓励, 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古人“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
二、要创设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中学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大多认为语文课既枯燥又乏味, 使人厌倦。所以, 课改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消除传统教学中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创设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中学。
1.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 语文教材是非常灵活的, 我们只要把自己放在跟学生平等的位置, 改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 采用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因为阅读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质疑,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者,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如在上《斑羚飞渡》一课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教师只起主导作用,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效果好。
2. 在平时的课堂中, 我又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大胆把作画引入课堂。如在上《社戏》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两幅画, 一幅是“月夜行船”图, 一幅是“月下归航图”。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兴致勃勃地作画。他们在画中学到了知识, 这要比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强得多。
3. 此外, 我或用教态姿势, 或引用幽默话语等感染学生, 创设课堂情趣, 使学生在一种有趣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到知识。
三、要解放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在“动”中学
【乐学语文】推荐阅读:
构建乐学的语文课堂06-06
语文乐学教学模式研究11-2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09-15
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乐学八法摘引07-14
乐学教学06-06
乐学课堂06-21
乐学情境01-10
中国传统乐学07-18
创设乐学情境07-07
乐学善学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