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机构(共9篇)
采供血机构 篇1
采供血机构档案是指采供血机构在采供血过程中, 从事宣传招募、登记体检、采血制备、检验质控、发血运输和辅助采血过程的仪器设备、污水污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它是反应采供血全过程内在的质量依据, 是不可重复和替代的重要资料, 具有排它性的法律效力。因此, 收好、管好、用好采供血档案对采供血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按规范化的要求统一归档。它的安全关系到采供血机构生存和发展的。
1 采供血机构档案的特性
1.1 阶段性
各地采供血机构成立时间不同, 发展模式多样,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经历了有偿献血、团体无偿献血、自愿无偿献血等几个阶段。国家卫生部颁布的采供血机构基本标准和对血液质量的要求也经历了几次修正和提高, 依据的标准不同、方法不同、耗材不同。同时各地市对无偿献血者用血奖励机制也有几次修订。使得采血机构的档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1.2 多样性
从内容上来讲, 采供血机构档案记载了采供血的全过程, 涉及到宣传动员、采集制备、检验质控、仪器设备、耗材流程等多个部门和学科, 各部门形成的资料有其独立性, 最终对确定一个单位血液安全的角度来讲又有连续性和相互确证的功能, 既有短期记录和交接单又有长期保存的检验结果, 既有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又有血液样本, 这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形成不同形式的文件资料使采供血机构档案具有多样性。
1.3 可溯性
采供血机构档案的成套性, 归根到底是为了采供血全过程工作可溯性, 不可否认现科技水平造成血液样本的漏检率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而且现在献血者年轻, 可献血时间跨度又近20~30年的时间, 保护好献血者资料尤为重要。更需要强调的是, 输血不是零风险, 按着《侵权法》举证倒置要求, 我们采供血整个流程所形成的原始资料就有排它性的法律效力。这对采供血机构仍至具体工作人员起到了极具保护性的作用。从以往工作中的实际可以看出, 采供血机构档案必须具备可溯性。
2 采供血机构档案的作用
2.1 有利于无偿献血制度的推广和实施[2]。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 各地为鼓励和调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均制定了有关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优惠政策。采供血业务档案记录了献血者的姓名、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证件名称、证件号码、出生日期、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邮编、工作或家庭电话、手机、自愿献血量、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量, 这些业务档案资料对献血者有了详细的了解。目前, 我国无偿献血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使广大公民真正了解无偿献血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自觉自愿地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做好无偿献血队伍的招募, 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保证用血安全。
2.2 采血机构业务档案是解决输血纠纷, 确保医疗事故责任的法律依据。
我国采供血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规范化过程。从1993年的《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的实行, 到1998年的《献血法》的实施以及2000年的《血站基本标准》的出台和2005年的《血站管理办法》的颁布, 使各项采供血操作流程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国家法律法规日臻健全[1], 以及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中举证倒置的实施, 采供血机构的业务档案必将成为分辨涉血各方责任的重要依据。采供血机构如果在输血纠纷中确定不够成医疗事故必须提供证据。采供血机构的业务记录和原始档案记载了招募献供血者献血开始, 到血液采集制备, 检验合格发出全过程, 以及所使用的检测设备、检测试剂和相应的责任人, 有利于查明事故原因, 分清事故责任人, 为解决纠纷提供客观依据[1]。因此采供血机构业务档案作为证据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2.3 采供血机构档案对社会的服务[3]。
如遇到突发事件, 造成血源紧缺或稀有血型患者急需用血时, 从血源档案中找到合格供血者, 采取就近原则, 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提供血源, 确保临床用血需求。
2.4 采供血机构档案, 是衡量采供血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 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档案已成为采供血工作的重要环节。采供血工作档案详细记载了采供血业务工作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采供血工作的成效,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档案的收集是否齐全完整、管理是否有章可循、归档是否科学有序, 已经成为衡量采供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准。
3 加强采供血机构档案工作的有效措施
影响采供血机构档案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要解决好存在的这些问题, 需要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档案人员的相互配合、沟通, 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消除或减少影响采供血机构档案质量的不利因素, 才能有效提高采供血机构档案的质量。
3.1 加强宣传, 增强档案意识。
积极向职工宣传《档案法》和《血站管理办法》。采供血机构档案的形成涉及到各个科室, 提高职工保护好工作过程形成的资料的认识, 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重要环节。通过对高质量采供血机构档案的利用给单位及其本人带来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宣传, 使职工认识到采供血机构档案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单位和本人的利益。因此, 对档案的重要性、完整性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风险意识。从而使职工认识到采供血全过程形成的文件是保证血液安全的主要依据, 是个人免责的重要依据, 并能积极、主动配合做好归档前的建档工作。
3.2 严格按程序交接。
各科室档案交接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 应按程序办理。档案交接手续: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做到账务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 整理好借据, 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三是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后及时归档;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进行移交, 并在交接手续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 还应在移交文件上签字盖章, 要做到对交接工作负责。
3.3 建立严格的档案责任制各科室应有明确的档案收集和整理人员,
做到日清、月结按期完成, 科室主任应是档案收集和整理的第一责任人, 是科室内部管理的重要一项工作, 对形成档案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做到档案及时, 明确转移档案的内容、时间、份数以及卷内目录。确保采供血机构档案的完整、准确性。
3.4 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继续教育[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全面覆盖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主流。采供血机构也不能例外, 它的各类信息均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及保存, 保存形式就是档案管理。为适应输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满足我国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求, 对采供血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继续教育就成为提升现代社会中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从而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发展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3.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档案管理员。
目前兼职档案员队伍常不稳定, 行政人员实行轮岗制, 人员一年半载就会更换。应向各级领导宣传档案工作法规, 提高员工的法规、责任意识。在人手方面予以支持。综合档案室要及时了解人员调动情况, 并对新同志进行档案管理培训, 每年邀请档案局老师对采血机构兼职档案员进行专业培训, 鼓励档案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外出理论研讨交流。职能科室是采血机构管理的主要部门、日常事务烦琐, 人员少、工作忙, 希望把原始材料全部提交综合档案室, 就不用再管了。档案员需要不厌其烦地上门指导, 有计划重点帮助整理, 从分类、装订、整理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3.6 做好采供血机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业务档案在采供血机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采供血机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优势已经在采供血机构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 提高档案信息化的运用, 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为采供血机构管理和采供血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7 提高档案人员的身体素质。
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 是档案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长期的收集、加工、编研, 是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档案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这些都决定做档案工作应有一个适应紧张工作的精神状态。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才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5]。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与健康的身体密切相关。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讲, 档案工作不仅有脑力劳动, 也有大量的体力劳动, 因此, 健康的身体素质应成为提高档案工作的一个条件。
综上所述, 加强采供血机构档案规范化管理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必要条件之一[2]。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偿献血事业也快速发展起来, 我们也认识到了采供血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服务, 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血安全。
摘要:明确采供血机构档案在采供血机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用:①促进无偿献血制度的推广和实施。②为解决输血纠纷, 确定医疗事故责任提供法定的依据。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血源, 确保临床用血需求。措施:①加强宣传, 增强档案意识。②严格按程序移交。③建立严格的档案责任制。④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继续教育。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档案管理员。⑥做好采供血机构的信息化管理。⑦提高档案人员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档案,作用,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治斌.输血站业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包头医学, 2009, 33 (1) :64.
[2]周辉.血站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健康月刊, 2010, 11 (10) :260.
[3]刘晓.浅谈血站业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6) :791.
[4]朱政明.浅谈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继续教育档案管理[EB/OL].http://www.studa.net/dangan/110802/09071746.html.
[5]伦华美, 李金伟.浅谈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EB/OL].http://www.docin.com/p-456974081.html.
采供血机构 篇2
【发布文号】卫医发〔2005〕500号 【发布日期】2005-12-16 【生效日期】2005-12-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卫医发〔2005〕5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制定了《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并遵照执行。
附件: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 血站管理办法》,制定《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采供血机构分类
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
(一)血站。包括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
1、一般血站:分为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
2、特殊血站: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卫生部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血库。
(二)单采血浆站。
二、《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一)血站设置规划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目的,对机构、采供血量、人员和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构建与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以及临床用血需求相适应,有效、经济、布局合理的采供血服务体系,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对机构规模、采供浆量、人员和设备等进行统筹规划;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单采血浆站。
(三)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医疗资源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相适应,体现整体、集中、标准、规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血液集中检测实验室和本辖区一般血站服务区域时,可根据实际供血距离与能力等情况制定,不受省内行政区划的限制。
三、设置标准
(一)一般血站
1、血液中心: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直辖市,应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血液中心。
2、中心血站: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可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中心血站。中心血站供血半径应大于100公里。距血液中心150公里范围内(或在3个小时车程内)的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与已经设立中心血站距离不足100公里的相近(邻)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
3、中心血库: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不能提供血液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内设置一所中心血库,其任务是完成本区域的采供血任务,供血半径应在60公里左右。距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的县(市)原则上不予设置。
4、一个城市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可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设立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固定采血点、储血点。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
(二)特殊血站1、2010年以前全国规划设置4-10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符合规划的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只能设置一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不得在批准设置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分支机构或采血点。
2、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特殊血液成分库的设置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三)单采血浆站
1、单采血浆站应设置在县(旗)及县级市,采浆区域选择应保证供浆员的数量,能满足原料血浆年采集量不少于30吨;
2、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县行政区划内;
3、经血传播的传染病流行或高发的地区不得规划设置单采血浆站;
4、前一年度和本年度自愿无偿献血未能满足临床用血的设区的市辖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单采血浆站。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内容与权限
(一)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规划应分析服务区域内居民医疗服务及其医疗用血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血液资源环境。根据服务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对医疗服务需求进行预测,确定服务区域内所需要的采供血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模及分布及其服务区域范围。设计制作采供血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三)《规划》应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卫生部备案。
五、采供血机构的调整和《规划》的修订
(一)各地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应对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供血机构予以调整。已经重复设置的,必须限期予以撤并。
(二)《规划》每三年修订一次,根据考核评价的情况和社会、经济、医疗用血和原料血浆的需求变化,对所定原则进行修订。新《规划》按上述程序审核、批准、发布。
完善采供血机构会计核算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完善,采供血机构,会计核算
1 采供血机构财务核算概述
采供血机构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卫生事业单位[1]。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既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按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组织会计核算, 同时又要满足血站特殊行业管理的要求, 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血站的业务工作主要是对献血者实施招募、血液采集、检验、分离制备和血液的储备运输等, 血液作为一种特殊产品, 从采集到检验、成分, 与生产企业一样有着清晰地生产加工过程, 期间投入的成本费用如何正确核算归集, 作为血站主营业务成果的血液产品财务报表如何反映等情况, 据笔者了解, 目前各个血站会计核算时, 投入的材料消耗一般直接计入“事业支出”, 而血液产品的价值则不作反映, 待血液发出后直接计入“事业收入”, 粗放的会计核算, 导致收支结余反映不真实, 财务报表不能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
随着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不断开展, 血液产品类型的多样化, 粗线条的核算已远不能满足采供血机构发展的需要, 因此, 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符合行业要求的合理的核算办法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由此笔者对完善采供血机构财务核算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2 会计科目设置与使用
根据采供血机构业务的特点, 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满足财政部门收支预算管理的需要, 在会计核算时设置“成本费用”和“产成品”两个总账会计科目。
2.1“成本费用”科目归集原来直接在“事业支出”科目下核算的血液采集、血液检测检验、成分分离制备和血液包装等生产环节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 其他费用按照规定直接在“事业支出”科目中列支。按规定, 本科目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列入劳务 (产品、商品) 成本的各项费用。业务活动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借记本科目, 贷记“材料”、“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产品验收入库时, 借记“产成品”科目, 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应按血液成分类别或品种设置明细账[2]。
2.2“产成品”科目核算采供血机构生产并已验收入库血液产品的实际成本, 按全血、成分血、机采成分血等血液成分类别进行明细核算。生产完成后验收入库的产成品, 借记本科目, 贷记“成本费用”科目, 产品出库销售时按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实际成本, 按实际成本, 借记“事业支出—专用材料”科目, 贷记“产成品”科目。同时根据血液收费标准计算实现的事业收入: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 贷:“事业收入”或“应缴财政专户”等。血液过期报废时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本科目。本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库存血液产品的实际成本。
3 成本费用的归集、计算与结转
从血液采集费用发生开始, 到计算入库合格血液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的步骤,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开设血液产品成本明细账
血液成分品种多样, 本着既符合采供血机构行业管理特点和血液管理的要求, 又有利于血液产品成本的归集与核算的原则,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由于国家规定了全血、成分血等的统一收费标准, 因此相应地将血液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分为全血、成分血等。同时计量单位与收费标准一致, 全血及成分血均以200mL为一个测算单位, 机采血小板以一个治疗量为一个计量单位。
在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满足财政部门收支预算管理需要的前提下, 对在血液采集、血液检测检验、成分分离制备和血液包装等生产环节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进行成本核算。
在“成本费用”总账科目下, 按血液采集、血液检测、成分制备、血液包装等血液制备的生产流程设置的各职能科室为核算单位, 设置一级明细账, 按材料类别设置二级明细账, 分别归集核算血液生产过程的直接材料成本。采供血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一般分为试剂、血袋、卫生材料、无偿献血纪念品、低值易耗品等。
3.2 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按照成本会计的核算程序, 对血液生产过程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 要按其用途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由于各个血站提供的血液成分品种多样, 在核算成本时应充分考虑其主次程度, 适用重要性的原则, 如制备的只是全血, 则相关费用应全部计入其成本, 如果经过分离制备除红细胞外还有血浆等其他血液成分, 那么血液采集、检验费用应该全部由作为主产品的红细胞承担, 直接计入其成本。
成本会计中关于副产品成本的计算规定:副产品如果与主产品分离以后, 还要进行加工, 则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单独计算副产品的成本。因此成分制备过程中分离出的血浆和其他成分, 作为血液的副产品, 再加工时发生的材料费用全部计入分离后的血浆等成分成本。
考虑血液产品生产过程中时效要求高的特点, 在分配计算血液产品成本时, 月末一般不考虑在产品, 所有采集的血液视同已经检测合格制备完成, 验收入库, 因此血液产品成本费用相关明细账所归集的各环节的费用即为完工合格血液产品总成本。
3.3 计算血液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所有血液从采集、检验、制备等生产环节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通过“成本费用”下的明细科目归集后, 各明细账中计算出的成本即为各种血液成分在各相关生产环节发生的材料总成本, 也即为验收入库血液产品的总成本, 再根据各种血液成分的入库总量按以下步骤计算其相关生产环节的单位成本, 然后加总后得出各血液产品的单位成本: (1) 全血采集和检验等的直接成本计入主产品成本, 因此血液采集费用、检验费用按照合格血液主要成分入库量进行分配, 计算出每个单位全血或者红细胞的采集成本、检测成本。 (2) 机采费用按照合格机采成分血数量进行分配。 (3) 成分分离制备费用、血液包装费用按照合格入库的血浆等主产品外的其他血液成分数量进行分配。
经过分配计算, 相关血液及成分的单位成本为:全血及血液主要成分的单位成本=单位采集费用+单位检测成本;血浆等其他血液成分的单位成本=单位分离制备成本+单位包装成本。本步骤可以通过编制成本费用分配表的形式完成。
做好以上成本计算工作, 必须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严格的材料出入库制度, 并进行严格的科室核算。同理, 完整的血液产品成本可以在此基础上, 加上其他相关费用, 按以上办法进行分配, 即可计算出全成本方法下血液产品的成本。
4 会计核算举例
(1) 成本费用的归集:部门领用采血器材或者购买采血物资时, 借:成本费用——血液采集等, 贷:材料 (银行存款) ; (2) 月末根据成本表计算血液产品的入库总额, 同时结转成本费用, 借:产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全血 (少白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 , 贷:成本费用—血液采集等; (3) 血液出库:a.发往临床医疗单位, 根据收费标准计算实现的收入总额:借: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 , 贷:事业收入 (应缴财政专户款) , 同时结转血液成本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专用材料, 贷:产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b.用于质控则直接计入事业支出:借:事业支出—质量控制, 贷:产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c.成分科领用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借:成本费用—成分制备, 贷:产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d.血液报废出库: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专用材料, 贷:产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
5 完善采供血机构财务核算的意义
设置“成本费用”和“产成品”两个会计科目通过血液成本费用的归集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结转, 进一步完善了采供血机构的财务核算,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通过血液产品成本的核算, 开展血液成本分析, 可以了解血液产品的成本水平, 在血液价格相对稳定而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 利于血站制定成本定额考核办法, 建立有效的内部考核机制, 堵塞管理漏洞, 降低各项材料消耗, 在保证血液质量的前提下, 保障采供血所需的资金, 对促进采供血机构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为价格部门制定合理的血液收费标准提供依据。采供血机构应坚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 用最低的成本向用血者提供最安全的产品, 向献血者提供最好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四条:“公民临床用血时, 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的规定, 血液的收费标准由国家价格部门制定, 而制定的依据必须是合格血液的实际成本。 (3) 为财政补偿提供依据。目前各地财政对采供血机构的补偿政策不同, 补助标准不一, 有的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有的是定额补助单位, 而有的则是自收自支单位, 实施成本核算后, 可以为政府对血站的补偿标准提供充足的依据。 (4) 财务报表能够完整地反映采供血机构血液库存情况和财务状况,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经济分析数据。
综上所述, 在采供血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建立统一、规范, 合理的核算办法, 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才能使无偿献血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 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完整, 政府决策依据更加充分, 从而进一步促进采供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S].1997.
采供血机构 篇4
【发布文号】卫办医发〔2006〕172号 【发布日期】2006-09-21 【生效日期】2006-09-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对全国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考核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6〕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和《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我部2006年继续对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进行岗位考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
凡属于下列范围的采供血机构人员,均应参加相应类别的考核。
(一)未参加2002年和2004年全国统一笔试考核者。
(二)未通过2002年和2004年全国统一笔试考核者。
(三)2004年考核报名结束后新进入采供血机构的人员。
二、分类
(一)一般血站(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中心血库)。
1.?一类:献血组织人员、体检人员、采血人员和管理人员。
2.?二类:检验、质量控制、血液研究等人员。
3.?三类:血库、成分制备等人员。
4.?四类:与采供血业务相关的后勤人员。
(二)单采血浆站。
1.?五类:体检人员、采浆人员和管理人员。
2.?六类:检验、质量控制人员。
三、考核内容及要求
(一)血液管理和传染病、艾滋病控制、控制医源性感染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卫生部规章、规范性文件。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教材。
(三)参加考核的人员均应通读上述内容;并根据岗位不同,按下述分类精读《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相应部分教材。
1.?一类:导言册,第一册。2.?二类:第二册,第三册,导言册的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
3.?三类:导言册,补充教材(成分输血)。
4.?四类:导言册。
5.?五类:导言册,第一册。
6.?六类:第二册,第三册,导言册的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
四、报名时间
2006年10月9日-20日。
五、考核方式与时间
考核方式:全国统一采用计算机操作实施考核。
考核时间:2006年12月17日。
六、《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考核大纲参照2002年全国统一笔试考核相应部分考核大纲。考核大纲和法律法规、规章部分的考核内容可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网站下载。
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采供血机构人员考核工作领导,做到组织严密、责任到人、考纪严明、规范有序,确保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卫生行政部门和采供血机构要安排好参加考核人员在全国统一考核期间的相关工作,保证考核期间正常采供血工作。
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一个考区。各考区可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考点。
十、卫生行政部门应将考核工作通知到每个采供血机构。采供血机构统一组织考生,向所在地或设区的市卫生局报名;经考点、考区审核后,由考区发放准考证。
十一、全国统一笔试考核考务工作事宜委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承办(附件)。各考区、考点要严格执行考核工作规定的工作时限,切实保证考核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公平性。
十二、考核合格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给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监制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取得考核合格证书者,方具有相应工作岗位上岗资格;未取得考核合格证书者不得继续在相应的岗位工作。
附件: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关于2006年全国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考务工作的通知
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
浅论采供血机构的公关危机管理 篇5
关键词:公关危机,危机管理
作为植根于群众的公益事业, 采供血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和谐的社会公共关系。笔者认为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公关危机与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 有利于其规避风险, 降低甚至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提高美誉度。
一、危机的概念
美国学者芬克认为危机是事物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 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危机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与紧迫性。公共关系危机 (以下简称公关危机) 是指社会组织由于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出现, 导致其面临强大的公众舆论压力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关系环境, 使组织的形象严重受损, 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危机状态。采供血机构的公关危机管理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二、公关危机的类型
采供血机构的公关危机, 就其产生的原因,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因不可抗力引起的公关危机。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其它突发事件引起的。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危机事件也归于此类, 如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窗口期问题造成的输血感染事件。2) 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公关危机。群众对于采供血相关政策与献血常识方面的知识缺乏,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公众的疑惑及不信任, 使得流言有了滋生的土壤。3) 由于各种传播媒介的负面舆论引起的公关危机。某些媒体为吸引眼球, 断章取义, 热衷于制造负面新闻, 对采供血事业造成恶劣影响。4) 组织内部因素引起的公关危机。是指由于管理者管理能力的缺陷, 危机意识的淡薄, 职工服务意识薄弱, 或违反采供血相关法律、法规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规定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公关危机。此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管理进行预防。
三、公关危机管理及其步骤
所谓危机管理, 是指组织为了避免或减轻因危机情境带来的损害, 所从事的一种长期性的规划、不断从中学习并适应的动态管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组织为了应付危机情境所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及措施。公关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预防及处理。根据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 公关危机的发展可以分为危机前, 危机和危机后三大阶段。采供血机构既要在每一阶段按照各阶段的特征, 采取针对性措施, 又需要突出重点, 做好危机预防与处理, 尽量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期。
(一) 危机前
这一时期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几乎所有“正常”状态时期都应视为危机前的准备阶段。所谓有备无患, 以预防为主, 加强管理, 可以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建议主要最好以下几点进行预防:
1) 树立危机意识。要认识到“危机就如同纳税和死亡一样不可逃避。”采供血机构的领导与职工要树立危机意识,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 重视开展自查自审。2) 进行危机预测。通过自查自审, 找出采供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即可能导致公关危机的因素, 包括:对献血者及用血者安全和利益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环节;投诉集中的环节;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等。找到了这些阻碍采供血事业发展的短板, 立刻及时更正、改进, 避免薄弱环节恶化为危机事件。3) 制订公关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计划包括确定危机管理小组成员, 确定各成员责任;确认管理程序与步骤;罗列尽可能详细的必备资源清单;对可能造成的损害与风险进行评估, 制订危机处理预案。4) 加强宣传, 普及献血常识与相关政策。无偿献血是“知—信—行”的行为过程。采供血机构的公关危机事件一部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只有通过加强献血知识、政策法规的宣传, 特别是与献血者和输血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的普及, 如互助金管理制度, 用血优惠政策, 献血者联谊制度等此类制度的宣传,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进而提升群众对采供血机构的信任度, 才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 不至于卷入舆论漩涡, 使机构自身陷入被动位置。5) 重视和媒体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传媒关系是信息时代的重要资源。还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如网络的作用。如今已进入微博时代, 采供血机构要掌握微博使用的方法技巧, 策划微博公关,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6)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作为采供血机构, 首先要改变“官本位”的思想, 真正做到以献血者为中心, 站在献血者的立场, 秉持不让奉献者承担损失的原则, 做到尊重献血者, 更要维护献血者的权益。
(二) 危机
危机一旦出现, 如何科学处理?建议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视“危”为“机”。所谓危机危机, 有危才有机。危中有机, 事在人为。公关危机使得舆论的焦点聚焦在无偿献血事业上, 原本部分人群关注的献血事业, 成了全体群众关注的对象。如能妥善处理, 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宣传契机。因此, 要善于“利用”危机。增强危机处理的技巧, 化危为机。2) 启动危机处理预案。一旦发生危机, 应立即召开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紧急会议, 启动危机处理预案。要明确各处理部门的任务与分工, 调查并分析所发生的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 预测可能的进展, 评估风险, 制订应对措施。处理措施要落实到人, 避免责任真空, 并保证任务与指令的上传下达畅通、及时、准确。3) 开展危机公关。所谓危机公关, 是指组织在危机情境下, 从公关关系的角度出发, 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的一切手段, 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沟通, 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 同时恢复并巩固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议遵循以下原则做好危机公关:a.及时。发生公关危机事件, 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反应是控制事态的关键, 是为了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b.积极有效的传播。要在情况恶化之前, 通过各种媒体通报进展情况, 掌握舆论主动权, 发布真实信息, 澄清谣言。注意采供血机构内部必须要统一意见, 口径一致, 切忌众口不一。c.主动公开的态度。对于危机公关来说,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与群众和媒体沟通才是处理危机的应有态度, 不隐瞒、不作假、不逃避, 勇于承担责任,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具有诚恳的态度与承担的勇气, 力争重新赢得群众信任。
(三) 危机后, 即恢复阶段
危机事件的解决不是危机管理的终止。危机管理理论提出后危机时代是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自身不足的重要阶段。公关危机的发生是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在平息后, 采供血机构要在机构内部开展审查。一是要对公关危机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找到引发此次危机的根源, 进行持续地修正与改进, 避免发生同样的事件;二是分析此次危机公关是否成功,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何在, 为下次的危机公关提供借鉴, 也为危机管理计划与危机处理预案的完善提供依据。
现代社会, 公关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只有重视危机管理, 建立危机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化险为夷, 为无偿献血事业的长足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华.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2]姜晓萍.从SAR S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J].四川大学学报, 2004.
浅析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篇6
一、建立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档案的重要意义
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档案材料包括仪器设备的采购环节、验收环节、使用环节、维修过程、开发环节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以纸质载体为主的材料。
从仪器设备档案的特点来看, 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尤其是用于各项检验、制备分离、血液储存的仪器设备不仅型号复杂, 而且大多数属于最新科技研究应用的精密仪器, 涉及学科门类多, 功能多, 不仅硬件结构复杂, 而且使用具有多种用途功能的软件, 操作为高度自动化, 这些设备的随机纸质文件较多, 包含仪器设备的功能介绍、用法用途等。
从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来看, 有关仪器设备采购的资料包括采购标书、中标通知书、合同、安装图纸、合格证书、随机说明书和光盘、设备确认报告等。有关仪器设备到货的资料:设备调试、验收报告和记录等。有关仪器设备使用的材料:设备的各种使用制度、维修与保养、使用记录报告等。以上所有这些材料越详细越好, 这样才方便查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不仅数量上越来越多, 而且在规模上也是越来越大, 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如何管好用好仪器设备, 提高其使用效率, 减少设备故障, 就必须建立齐全的设备档案, 并加之有效地管理, 让它贯穿整个设备管理工作中, 这也是《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因此,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是采供血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管好设备的基本条件和依据, 是保证仪器完好率、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的有力措施, 是维修保养的必备材料。所以, 认清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的重要性, 对设备的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力度
(一)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上要充分重视。要管理好档案,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观念, 制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真正把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领导要重视, 要有档案管理意识, 把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提到日程上, 领导要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科学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 要多询问、多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良好运转, 只有这样, 才能服务好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工作。
(二) 设备科与档案室要充分配合好。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是一个长期工作, 需要工作人员细致、认真、负责, 付出大量的劳动, 这就要求站领导稳定好队伍, 调动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设备科要协助档案室做好仪器设备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 仪器设备, 一旦到货, 设备科就要及时通知档案室派人来收集档案资料, 一直到该仪器设备的报废、拆除或者调出, 都要根据工作需要适时与档案室取得联系, 完整地收集仪器设备的档案资料。同时, 妥善保管处理好这些档案资料, 使其使用方便, 保存完整。
(三) 加强对大型关键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根据采供血机构的实际情况, 单位价值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必须由政府采购购置, 由设备科、厂方工程师、档案室共同开箱验收, 同时需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的监督管理。设备科工作人员和档案室人员在开箱验收的同时, 要将设备购置、验收等工作中的纸质文件材料收集齐全, 成套装订好, 由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 保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档案完整、及时、准确归档。
总之,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环节, 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要认真做好,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 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我们要做到细心、认真、及时, 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为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立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档案的重要意义, 以及加强采供血机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采供血机构 篇7
1 医德情感在采供血工作中的内涵
“医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在医疗职业中的具体表现, 它是医务人员在医疗职业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本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按照一定的医疗规则、遵照医疗制度, 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主动产生的自觉的、持久的态度和体验[3]。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医德情感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平等对待, 热情服务
自愿无偿献血者和临床用血者是采供血机构的两个服务对象, 这一目标要求采供血人员对献血者和用血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献血者怀着一颗爱心来献血, 我们不能因其文化水平、职业不同、社会地位高低而区别对待。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不仅是服务态度问题, 更是采供血工作的要求和需要, 是献血者和用血者内心的需要。热情周到的服务会让献血者感觉到医务人员像亲人一样, 会很快消除献血的顾虑, 愉悦献血[4]。同时, 在采供血活动中, 医务人员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情感, 在采供血服务中, 对于献血者应多些鼓励, 给予献血者信心, 使献血者认识并认可他的献血行动是关荣的。
1.2 真诚奉献, 恪尽职守
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要圆满完成采血供血、保证质量、救死扶伤的任务, 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 忠诚于所从事的职业。血液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要求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 而且要热爱献血者和用血者, 那种只注重采血而不关心献血者健康的行为与医务人员应有的品德是格格不入的。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 决不能粗枝大叶、敷衍了事。要把献血者、用血者的生命看成第一重要的, 保证从“血管”到“血管”的安全。采供血机构要千方百计地消除献血者的恐惧不安心理, 及时解决用血者的疾苦, 挽救其生命。
1.3 严守医密, 廉洁自律
采供血机构人员在工作中要尊重献血者和用血者, 保守其隐私和秘密, 严守采供血机构的有关管理和技术机密, 这是医务人员必备的道德要求, 也是医德行为的规范。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为献血者和用血者服务是自己的本分和天职,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保持正直无私的好作风, 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差错和事故, 要如实报告, 不要隐瞒, 更不能推诿于人;一切采血记录、检查数据必须如实记载;体检不合格献血者要及时向其本人如实说明, 防止延误治疗时机, 造成不良后果。采供血机构人员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提倡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不谋私利的美德,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2 提高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医德情感的意义
2.1 提高血液的质量, 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发展
血液质量主要取决于低危献血者、输血检测技术水平和采供血机构人员的基本素质等方面。而是否具爱岗敬业精神等医德情感是衡量医务人员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具有高尚医德情感的医务人员会认真检查和筛选每一位献血者, 主动把良好的技术有效地运用到采集、检验、分离、储存、运送等采供血工作的各个环节, 尽其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取得最佳的公益和社会效益, 有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
2.2 促进医风行风建设
采供血机构医风行风状况与医务人员整体的医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采供血机构“一法两规”制定了采供血工作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以及具体措施都是必要的, 但其发挥作用是有限的, 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医风行风[5]。良好的医风行风需要他律和自律共同促进, 他律就是医德规范、医疗制度对采供血医务人员的规范与约束, 而这些关键是要靠采供血医务人员将外在力量内化为主动意愿, 只有外部的他律和内心的自律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医风行风建设。如何让采供血医务人员将外在的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发自内心的救死扶伤的精神, 关键在于他们的自觉自愿。而医德情感则是推动采供血医务人员将外在要求内化于心的有效途径。一个具备高尚医德情感的采供血医务人员,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会热情接待每一位献血者,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对良好医风行风建设的重要贡献。
2.3 培养现代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有了高尚的医德情感就会树立全心全意为献血者和用血者服务的理念。医务人员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的道德自觉、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技术操作, 将有助于其不断提高医学技术和服务水平, 达到更高的医德境界, 为社会服务。
3 培养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医德情感的途径
3.1 加强政治教育学习
坚持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 牢固树立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医德教育, 使其刚步入工作之初就能较快地培养起自身的医德情感。组织向医德模范学习, 用身边鲜活的道德楷模感染和促进广大采供血医务人员向医德榜样学习, 不断提高医德修养。
3.2 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努力在工作中培养
医德情感作为一种职业道德,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规范的, 需要长期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引导、约束和激励[6]。高尚的医德情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际工作才能发挥作用。培养一名合格的采供血医务人员, 不仅要使其具有专业技术, 更应该培养其规范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形象。加强采供血工作的SOP (标准操作细则) 管理, 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每一个工作行为, 使医务人员在不经意间已将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贯穿于一个个工作环节上, 自觉在工作中践行高尚医德。
3.3 完善内外监督管理机制
坚持把血液质量为核心, 服务态度[7]与输血技术为重点, 把高质量的血液和高尚的医德献给患者作为采供血机构医德管理的原则。在质量管理中, 增加医德内容, 培养医德意识, 实现医德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融合。做好建章立制工作, 增强自我约束力, 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在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中增强医德比例, 并与评聘挂钩, 强化医德责任。在综合目标考核中, 增加医德含量, 强化医德评价。
3.4 培养良好职业形象和心理素养
采供血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才能更好地取得献血者的信任。工作中应注意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做到急事不慌, 烦事不怒, 悲喜有节, 始终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优质的服务, 良好的心态, 努力提高与献血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技巧。从点滴入手, 注意把握自身素养, 做到文明用语在嘴上, 勤奋工作在腿上, 热情服务在脸上, 努力形成新时期采供血医务人员新风貌, 使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此外, 还应当重视社会舆论的作用,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 个别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偏颇报道, 使医生的道德情感遭受到了大众的质疑[8]。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影响着医务人员医德情感的方向, 我们在充分肯定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 必须坚决杜绝那些歪曲事实对医务人员医德情感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的舆论, 净化社会风气, 努力培养采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尚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陈火玲, 张小秋.血站员工素质培养之我见[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5) :449-450.
[2]陈旭东.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17 (2) :91-93.
[3]皮湘林.论医生的道德情感及其培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
[4]朱兴德, 张哲, 付荆艳.宁波市无偿献血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5) :368-369.
[5]王琦, 叶炯贤, 卢祖洵.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道德风险的防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2) :50-52.
[6]常开齐, 窦宝珠, 崔雪玲, 等.新形势下医务人员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 (4) :278-279.
[7]黄晓华.湖州市无偿献血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6) :439-440.
采供血机构调整后的资源利用研究 篇8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调整,资源,利用
长期以来, 我国的血液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缺少统一规划的发展阶段。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各地争相举办采供血机构, 血液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 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危害, 教训十分深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站基本标准》的相继出台, 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迈开了法制化建设的步伐。在此基础上, 2005年卫生部发布的《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对采供血机构设置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血液中心: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直辖市, 应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 可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中心血站。中心血站供血半径应大于100公里。距血液中心150公里范围内 (或在3个小时车程内) 的设区的市, 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与已经设立中心血站距离不足100公里的相近 (邻) 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中心血库: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不能提供血液的县 (市) ,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内设置一所中心血库, 其任务是完成本区域的采供血任务, 供血半径应在60公里左右。距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的县 (市) 原则上不予设置。一个城市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可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 设立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固定采血点、储血点。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各地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 应对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供血机构予以调整。已经重复设置的, 必须限期予以撤并。” (1) 此文件的出台意味着除少数边远地区以外的县 (区) 级血站将不再具有独立执业资格, 都必须成为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分设机构。一时间, 全国采供血机构调整风生水起, 截至2005年底, 全国关闭和整合基层血站和中心血库387个, 但由于对分设机构管理的模式各异, 造成了规模化管理难以到位、资源配置不能优化等问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以求抛砖引玉。
一、材料与方法
根据中国输血协会通讯录上的单位电话及有关会议, 就采供血机构调整后所设分站、采储点的管理模式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解,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 基本情况。
在288名调查对象中 (不包括青海、贵州、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 , 血液中心25家, 中心血站263家。对分设机构的管理采取了五种模式:一体化管理、血液集中检测、血液集中检测加血液成分集中分离、血液集中调配、只换了牌子。
2. 对分设机构管理情况。
在288家被调查单位中, 分设机构与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真正意义上一体化管理的18家, 占总数的6%;血液集中检测的155家, 占总数的54%;血液集中成分分离20家, 占总数的7%;血液集中统配的16家, 占总数的6%;只换了块牌子79家, 占总数的27%。
3. 机构调整后资源利用情况。
五种管理模式中, 一体化管理在人、财、物的利用上达到最佳状态;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只在名称上换成了分设机构, 整个运营仍旧是过去县级站模式的79家单位, 人心涣散、人浮于事, 设备老化, 血液供应与安全都不能保证;实行血液集中检测的155家被调查单位在人员充分利用上持否定态度的占90.32%, 对规模效应资金使用效益不满意的达87.74%, 认为血液调度能力未增强的83.87%;血液集中检测加集中成分分离的20家被调查单位在上述三个方面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均超过80%, 分别为90.32%、87.74%、83.87%;血液集中统配模式在血液调度能力上优势明显, 16家单位均持肯定意见, 但在人员利用、规模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上仍差强人意, 持否定的比例均超过60%, 分别为62.50%和68.75%。
三、讨论和建议
1. 分设机构的设置要从形式转变到实质上来。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对采供血机构设置地、供血半径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机构的服务半径过小, 业务量少, 缺乏规模效应, 增加了采供血成本。一些直辖市的交通便利, 本应扩大服务辐射半径至全市范围, 由于采供血机构数量过多规模却过小过于分散, 部分人员素质低, 抑制了输血事业的发展。如果各地在调整中“挂羊头, 卖狗肉”, 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 有限的卫生资源非但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反而造成浪费。基层血站和血库由于只是换了“门脸”, 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并没有真正对其实施管理, 工作人员会感到前途渺茫, 进而人心涣散, 工作上是在混日子, 进而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2. 对分设机构的管理模式要力求统一。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对分设机构五种管理模式真正能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 避免条块分割的只有一体化管理模式。血液集中检测只抓住了血液检测这一环节, 血液成分分离、血液贮存与供应及运营仍然不能做到整体、集中、标准;血液集中检测加血液成分相较于血液集中检测只增加了血液成分分离环节, 资源并无实质性优化;血液集中统配涵盖了血液集中检测、血液集中检测加血液成分和血液的贮存, 但也只停留在采供血业务层面。
3. 政府要高度重视采供血机构的建设, 建立起采供血机构资源共享的联合机制。
血站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组织, 统一做好规划和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从提高血液安全保障水平、控制血液成本支出、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医疗用血费用, 减轻群众负担的高度, 以省为单位, 严格按照《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抓好落实。现行体制下, 要一体化管理, 涉及到省级、地市级、县级政府对机构与编制的处理, 各级政府必须做好“牵头人”, 只有体制理顺了, 构建与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以及临床用血需求相适应, 有效、经济、布局合理的采供血服务体系, 才能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形成采供血的人才链、技术链、信息链和管理链 (2) 。
注释
1 卫生部.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采供血机构 篇9
一、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档案收集效率不高。
采供血机构管理中, 各级采供血机构制定了适用于本机构的、较为健全的采供血机构医疗、人事、行政、后勤管理制度, 而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却较少。在采供血机构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 一般也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 造成档案收集效率不高, 档案不齐全。
(二) 对采供血机构档案内容界定不清, 管理范围不明。
到目前为止, 采供血机构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各级采供血机构在管理档案时, 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 各级采供血机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 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
(三) 档案意识不强, 档案利用率较低。
对档案管理方面的认识还较淡薄, 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 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采供血机构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四)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档案知识欠缺。
在采供血机构人才培养中, 一般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 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 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上, 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缺乏创新和活力。
(五) 档案工作硬件投入不足, 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有些采供血机构由于医疗用房紧张, 致使档案用房狭小, 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另外, 档案管理设备陈旧, 管理技术落后, 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采供血机构管理中的广泛运用, 采供血机构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却较少, 一些档案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 信息量小, 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二、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学习《档案法》, 提高依法归档的自觉性。
大力宣传档案工作, 使采供血机构领导、职工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 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从而促进全员档案意识格局的形成。《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此外, 采供血机构管理干部及医、教、研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淡薄,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档案法》的基本精神, 缺乏依法归档的自觉性, 因而学习、宣传《档案法》非常重要。
(二)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各采供血机构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 根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制订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统一考核, 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 同步发展。
(三) 加大投入, 提高配备, 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加强资金投入, 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必须的条件。一方面要提高档案保护设备和技术现代化的配备, 如档案库房的去湿、空调设备, 高效灭虫、灭火设备,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引进计算机管理, 用计算机储存整个采供血机构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 方便使用者及时查找、阅读, 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减少档案的有效空间, 保存信息方便简单, 也增加了其保密程度。因此, 采供血机构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应用设计完善的软件和网络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
(四) 建立采供血机构档案三级网络管理模式, 为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由采供血机构主任或副主任直接分管, 形成一个以分管主任全面领导, 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负责, 各科室负责人和专、兼职档案员为成员的采供血机构档案三级网络管理模式。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应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 统一操作、统一保管, 从而有利于贯彻上级精神;有利于组织监督各职能部门的档案工作;有利于档案的收集和利用;有利于解决档案综合管理中的人员、经费、设备等问题;有利于采供血机构档案的安全、完整, 为采供血机构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本文论述了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