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理论教学(共12篇)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1
2011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建设等, 做了一系列调整,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教学, 教学质量总体得到改观, 然而仔细考察中小学音乐教育, 仍然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音乐教学法单一, 没能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为依据设来计音乐教学, 导致音乐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积极性低, 课堂上往往呈现出有问无答, 有讲无听等种种不利于音乐教学的现象。如此诟病, 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将不利于音乐教育, 不利于素质教育, 更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提出音乐学导式教学法。
一、学导式教学理念构建
学导式教学法由我国学者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刘学浩于1982年首次提出。其特征是以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为先, 为主, 教师从旁辅导解疑, 也可以稍后做精讲。学导式教学法首次提出, 得到了教育学界人士的大力推崇, 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的独特视角。
二、音乐学导式教学法课堂设计
本文采用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二单元,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为课例。之所以选用高中课程为例, 是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强, 对问题往往有独到见解, 能真正发挥学导式教学法优势。教师要课前准备好切和本课的ppt, 以供精讲时放映与练习。
三、音乐学导式教学法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1.学与导结合, 有效避免了教师因讲解学生熟悉, 理解的知识 点问题时的时间浪费。
2.比起传统式教学法, 此种教学法,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但提高了 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对课堂整体的规划, 使得课堂进行更合理化。
3.有效综合系统传授式、自主探究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 式等各大教学法的优势。
4.音乐学导式教学法与体态律动、元素性、柯达依等教学法互相补充、互相融合, 共同发挥作用, 在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为尽快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5.音乐学导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音乐学导式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音乐教学法, 但各运作方面协调不当, 反而会弄巧成拙, 教师应高瞻远瞩, 注意管理技能、问题处理技能以及课堂节奏、合理评价等事项, 实现课堂效果最优化。
摘要:基于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对音乐学导式教学法从教学理念;课堂实践;教学优势, 三方面做了阐述, 以期为音乐教学事业添砖加瓦, 早期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音乐学导式,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
[2]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
[3]张燕著.导学式和学导式教学法结合运用于高中排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
[4]张大生, 刘学浩.再谈学导式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8.
[5]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2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音乐教师 / 华超英
摘自:《上海市西延安中学》
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并认为:音乐智能与其它智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谈到艺术教育特征时说:人类的智能训练有两种方式,即非正式学习活动方式和正式的学校训练方式,而后一种方式在当今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音乐教育则是培养中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途径。那么,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清晰的诠释:“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加德纳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它们是:(1)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2)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3)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
加德纳提出的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以下就本人学习加德纳有关音乐智能理论的体会,结合多年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作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反思能力的。
一、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但是,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苏珊.朗格认为:真正的音乐感知是把形式统觉为能动的东西。对作品完整形式进行感知之时,就是开始赋予形式以艺术。加德纳指出:“艺术的学习仅仅掌握一套技巧和概念是不够的,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加德纳说:“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包括实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根据加德纳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第一,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华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加德纳所说的“我们是采用认知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这句话了。
第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中西方音乐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有同学说,中国这两首音乐根据曲名就可感知音乐表现的特定情景,而欣赏中也不难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外国音乐《月夜》则像西洋拉弦乐器的弓弦运用,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因而音乐表达的情形似乎更曼妙而富于遐思。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由原来对音乐的一般感知而深入到了对相关音乐文化的思索与鉴赏。其二,是让学生感受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例如,在音乐作品《梁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自主欣赏不同的演奏版本,如:小提琴协奏曲、二胡演奏曲、钢琴曲以及琵琶独奏曲等,并请学生在欣赏后谈体会,有的学生说:“我还是喜欢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小提琴音色优美又具抒情性,加上管弦乐队协奏,表现力非常强。”也有学生说:“我更喜欢二胡演奏曲,因为我学过二胡,听着这深情的音乐,我能体验出演奏家那娴熟的指法与弓法中所隐含的丰富情感。”还有的学生说:“我较喜欢琵琶独奏曲,因琵琶的音色悠扬动听,扣人心弦,而且《梁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用民族乐器来演绎,更能体现其内涵。”可见,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差异中,在获得独立的审美体验的同时,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加德纳所说的音乐创作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这里的音乐创作不能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创作,即按规范的音乐创作程式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而应理解成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再者,我认为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艺术教学的各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创作欲望及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了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我曾在欣赏乐曲《梁祝》后,在师生共同吟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对此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浙江方言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并用电子琴融进爵士元素进行伴奏;在人物形象与内容表现上,又以卡通动物造型,拟人化的演绎现代梁祝的“草桥结拜”。纯真活泼而不失审美趣味,富浓郁民族情韵的表演,不仅体现出学生极具睿智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兴趣。课后,同学们饶有兴致而感慨地说:“我们很乐于参与这样动静交融的音乐欣赏教学。感谢老师给予我们艺术创造表现的机会,并让我们收获了更多”。
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为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意识,我让学生围绕音乐欣赏教学的主题内容,课外自行选择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在课中进行推介并共同欣赏交流。例如:在初二新教材《乡韵》的教学中,学生们选择了《向天再借五百年》、《精忠报国》、《家乡》、《唱脸谱》等音乐资料在课内一起鉴赏,甚至同时以他们自己的舞蹈、武术和绘画相诠释。而后,他们又在对所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位同学说道:“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戏歌的传唱被我们青少年所接受。但据悉,我国各地有很多剧种却在逐渐失传。我认为,如果进行适当改革或把它们拍成影视动画剧,并用戏剧的主题音乐填词作为影片歌曲传唱,再将传统与现代的演唱方法有机结合,就能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甚至发扬光大。”还有同学充分发挥了批判性思维说:“现在有些歌手用奇异的唱法来处理演唱一些具有严肃题材的歌曲,不仅破坏了歌曲原有的意境,而且显得没有格调。”从学生们活跃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组织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视界,更是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但从中却反映出了他们乐于思索、敢于批判创新的创造性精神。
三、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反思能力
加德纳在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时,曾提出过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形式? ” 从心理学上讲,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调节与监控;从音乐智能来讲,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就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反省自己是否理解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
根据元认知理论及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反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进行曲》类音乐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音乐的拓展学习,在注意聆听和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进行曲的同时,关注各类进行曲的特点并予以分类。更为主要的是,要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在所写的心得中,首先描述了进行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 “ 表演性进行曲 ” 和 “ 实用性进行曲 ”,又对每类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概述了各类进行曲的特点。而最后他写到: “ 我突然发现鉴赏音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蕴涵于其中。以前我一味追求流行音乐的潮流,现在开始才对音乐的本质有所注重和认识。” 又例如,经过《月夜》单元的音乐教学,一位同学这样写到: “ 通过这一主题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让我懂得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流行音乐才能感动我,其实许多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乐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带你进入另外一种不同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一些截然不同的景象,开启你思绪的大门,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从上述两位同学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感知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已开始对音乐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思索,同时就自我原先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了反思。显然,在思索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反思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3
关键词:音乐智能理论 音乐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 实际应用
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学习音乐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其人际交往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音乐表演中的动作变换以及乐器表演还能够让学前儿童得到肢体上的活动,对其身体的成长和发育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将音乐智能相关理论应用到音乐教育活动中,能够提升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更好的发挥出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笔者从感知、创作以及反思三种能力入手,详述音乐智能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一、注重培养学前儿童感知音乐的能力
所谓感知主要指的是人们对于事物一些个别属性的理解,而知觉则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整体形象的理解。音乐主要的几个个别属性包括节奏、速度、音高、力度以及音色等等,这些个别属性的结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而人们对各种基本要素产生的整体感觉就是对于音乐的知觉,人们把对于音乐的感觉和对于音乐的知觉统一起来就是音乐感知觉。人们对于音乐产生的感知觉一般都是依托于听觉渠道实现的,所以,学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的课堂模式让学前儿童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的特点产生理解和感悟。例如,学前教师让学生欣赏《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曲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们仔细聆听歌曲中表达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八月十五的月亮和平时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意识,最后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八月十五的月亮以及其他时间的月亮形状,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在学习《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曲的时候,学生聆听音乐以后,教师应该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抗战时期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吸引性加深对于歌曲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歌曲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创作音乐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前儿童创作音乐的能力并不是指通常意义的音乐创作,并不是要求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规范形式创造出全新的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音乐作品,而是要培养学前儿童本身的创作音乐的意识和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建立起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极大程度的激发学前儿童音乐创作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打雷的声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创作出风的声音、下雨的声音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声音的节奏模式。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同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性教学,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音乐创作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反思能力
音乐的反思能力主要指的是个体对于一些艺术作品的点评以及个体对于自身创作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比如,学前儿童在对歌曲《卖报歌》进行学习的时候,幼儿会感受到卖报孩子的勤劳和辛苦,自己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勤奋起来,比如每天会像卖报孩子一样早早起床,不睡懒觉,如果自己的妈妈夸奖自己的时候,孩子通常会说:“我要像卖报孩子一样的勤劳,听爸爸妈妈的话。”通过对《卖报歌》的学习,学前儿童能够体验到歌曲中讲述的勤劳刻苦的精神,会对照自身,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最终使得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音乐智能理论对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音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音乐智能相关理论不仅能够使得学前儿童健康的成长,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敏捷的思维,同时也能够使得学前儿童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其从小养成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习惯。除此之外,在伴随各种音乐进行的动作表演活动和乐器表演活动中,儿童可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综上所述,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音乐智能理论对于提升其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培养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商洛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5jyjx141。
参考文献:
[1]王玲.音乐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
[2]王瑛.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多元智能开发[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02).
[3]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32).
[4]马方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整合教学实践模式探索[J].艺术科技,2014,(05).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4
一、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毕业院校不同或之前对音乐接触程度不同等诸多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音乐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差异, 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和统一要求。将相同的音乐理论知识教授给不同基础的学生, 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强度无法与自身的音乐素质相适应, 甚至可能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走向两个极端, 即优秀的更加优秀, 落后的更加落后, 使整个班级产生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
(二) 对音乐理论教学不够重视。如今, 许多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人们开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在许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 教师为了避免自己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成“填鸭式”教学, 总是过度强调自主实践型的学习方式, 常常不能把握好均衡、恰当的教学尺度, 过于重视实践教学, 忽视理论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音乐理论教学形式枯燥单一。高职院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 最常见的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在讲台上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 学生在下面边听理论边记笔记。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 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 无法进行理解性记忆。而且, 这种课堂教学, 由于过于教条, 缺乏变化, 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音乐理论教材内容陈旧。多年来, 音乐理论教材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甚至很多届学生使用的都是同一套理论教材。在过去的一段时期, 西方传统音乐一直占据着我国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材的主要地位, 所以, 翻开音乐教材, 看到的永远是几首相同的西方传统音乐作品, 或是几首经典的抗战歌曲。然而, 面对音乐理论教材上的音乐作品, 学生有时只能学会音乐曲目的表层知识, 却无法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含义。因此, 有些音乐曲目虽经典, 但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学习。
二、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对策
(一)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差异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或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在进行音乐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或提出同样的学习要求, 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认为教师的教学要求过于简单, 然而另一部分音乐基础稍弱的学生却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 这两种情况都很容易使学生在音乐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 失去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化, 应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 加强对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视。在高职院校的音乐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 实践学习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 应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然而, 让学生成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而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性的锻炼与学习, 并通过练习与亲身体验, 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 教学形式多样化。音乐理论教学, 不仅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用精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教学内容全部拘泥与教材之上, 而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如现代多媒体设备、音乐欣赏素材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外,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教学形式局限于讲授法,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或进行理论教学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学习。
(四) 选用与实际相适应的音乐理论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选择一套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的教材, 是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就业市场的音乐人才, 因此在音乐理论教材的选择上, 也应联系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 避免教材过于专业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 时代在不断进步, 高职院校的教材选材上, 也应注重与时俱进, 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音乐理论教材, 以免影响学生音乐理念与思想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众对于音乐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 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音乐人才, 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自身在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选择一套相适应的改革策略, 才能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是音乐专业的基础性教学。本文针对高职类院校的音乐课程理论教学现状, 对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音乐理论教学的改革策略, 以期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丽娜, 石峰.高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10, 11.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5
【摘 要】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具体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和发展,学校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中都在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科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使得教育发展能够顺应因当下社会进步中的教育需求。英语高校内的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学科,在我国的教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再加上现在的民族意识也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开展重点,伴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民族文化在学科教育中更为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以民族音乐学习理论为导向,通过对民族音乐学进行研究,来达到民族音乐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民族音乐学的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实现了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下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的主要讲述了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民族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理论这一教学方式进行简要探究。
一、开展高校中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
现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大潮流中,如何创造出更加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人才,就是现在各个高校应该主要研讨的问题关键点,人才之间的竞争和压力,所以我们在关注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总体的素质培养情况,也就是高校的教学情况,如何做到更加优秀的教育出更加适合现代化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人才,就是要全方面的设置课程,才能够创造出更加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而民族音乐教育在整体的学校中设立,是现在适合社会整体情况的,同时也是提高整体学生对于音乐素养和民族荣辱感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同时民族音乐也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对于民族音乐理论的了解,能够让整体的大学生提高对于世界音乐的眼界,对于民族歌曲中的一些情绪和因素得到一定的了解和明白,对于民族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明白,同时加强对于爱国情绪的树立,对于整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效果明显,另外,中国的优秀音乐也是现在国外不断追求和喜爱的,这种形式的传播和弘扬,能够让大学生在一些与外国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有着很深远的传播,让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走向世界,走向国外,让中华民族的东西真正成为世界的东西,对于提高中国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现在整体高校的对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新出现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对于整体外国的音乐的讲评等,现在的中华民族音乐涉猎较少,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树立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民族音乐理论的教育和实践不融合。所有的学习都需要运用理论和实践的双融合,只有凭借理论,才能够让实践更加出彩,而只有依托于实践,理论才能够更加被理解,在运用实践之后,才能够对于音乐学习更加深入和彻底,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展开的方面,从而让效果更好,另外,在学习中,应该开展更加贴切的音乐赏析课程,现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更加注重的就是一些对于音乐的简单理论教导,而不是注重于实践和运用中,只有简单的,繁琐的,冗长的理论教学只能让整体的教学失去自己的风范和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无趣,甚至失去学习力和积极性,(二)加强信息传播力度在中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实现知识的快速学习与掌握。课堂内容通过民族和音乐两种方式传播,进一步拓宽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播力度,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在教学中进行高效传播,有力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深度。对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来说,中国现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目标定位不准等,具有太过于深沉的功利性,所以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存在一定问题,在整体知识面上面没有深度和广度,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整体的教学,而不是去使用莫种方式来进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整体的学习和知识的了解不多,而一些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而进行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单纯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入研讨的心里并不迫切,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不够优秀。
(四)教育手段不高,中国的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很宽,而大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深入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技能和设备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很多的学校并没有具备相应的设备,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另外,知识过于片面,只停留于黑板教学的教学手段是过于落后的,这种原始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方法是让整体课堂对于大学生没有新意,没有吸引力的,没有高效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学生对于这类科目的学习就变成一种应付公事的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果改变现在的民族音乐理论教学
伴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中的学科系统也在逐渐完善,日渐深化的音乐课程教学正在有力推动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民族音乐理论学应该作为音乐教学课程的核心,逐渐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加之我国教育改革大纲中着重强调了语言学重要性,这也有效促进了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在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音乐学教学着重强调对课程体系的建立,并通过在体系的建设中加强民族音乐理论实践教学,以充分提升音乐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在民族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民族音乐理论学发展的动力。为探究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国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型改革,通过在教学中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完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当下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将民族音乐理论学课堂内容输入计算机,并经过计算机处理,最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展现给学生。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视觉教学和赏析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视觉教学能够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建立起良好的英语印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民族音乐理论学的进一步学习,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视觉教学的同时开展音乐赏析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阐释,还能对音乐的课程内容做进一步深化,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的课程学习中保持稳定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另外,如果能够引进更加高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坚持科学能够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引入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辅助工具,让计算机教学等方法让整体的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的直观生动,培养学生的愉快的音乐课程氛围,提高总体的教学效果,完善整体的教学系统。
四、结语
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音乐理论;钢琴教学;钢琴演奏
众所周知,学习钢琴演奏其实不是简简单单地练练手指和识识谱,其实,一首钢琴曲倾注着曲作者要想表达的内在情感,每个音符就像文学作品中的每个字一样,都有着不同点寓意,而要想弄明白这些,我们必须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将理论基础淋漓尽致的应用,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曲作者作品的真实情感。因此说,钢琴演奏要靠着大量的乐理基础为指导,演奏者不仅仅是要熟悉乐谱,更应该对乐曲的创作者的情绪加以揣摩,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曲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入到整个弹奏过程中,才能弹出完美的乐曲。然而,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乐谱上标记的一些记号没有表现出来,更别说表达出曲子本身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忽视音乐理论的缘故,因此,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必须注重音乐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相应的音乐理论和知识传授与学生,使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基本乐理知识,只有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才能使钢琴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中应起到的作用
演奏者要想将一首乐曲完美的演绎,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和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机结合是关键的所在。演奏钢琴涉及到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乐理基础、和声基础、作品分析,并且还囊括了演奏人员对作品的理解等诸多因素。演奏者能否深入理解作品,并准确把握其蕴藏的音乐意境,将直接关系到最后的钢琴演奏效果。因此说,只有具备扎实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将钢琴演奏的技艺得到质的飞跃。
(一)扎实的基本乐理知识是学好钢琴演奏教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基本乐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生学好钢琴演奏所必备的条件,想要真正将钢琴的演奏技巧融合贯通,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读懂每一个乐谱,这样才能有层次的表达乐曲的内涵,使得钢琴演奏的技巧与乐曲要表达的内容有机结合。钢琴的演奏技巧不仅仅需要的是一遍遍机械的练习,更多的还要靠音乐理论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乐曲内容得以完整的表现在我们的耳边。
(二)钢琴演奏的骨架是和声。从历史出发的角度来看.钢琴的艺术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风格形态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不同,故造成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形式上的各具特色。掌握这些有利于学生对于作品风格的掌握,比如就颤音的演奏而言,巴洛克时期的颤音演奏和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演奏就截然的不同。
(三)作品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层次的敲门砖。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到的曲式结构,实际就是帮助学生进行作品分析,包括:主题与主题的对比;乐句与乐句的对比;乐章与乐章的对比等,无疑是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要有层次感,这样演奏的乐曲才能津津乐道、引人入胜,乐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你弹奏的音乐故事才能让别人听懂,只有这样才是完美的表达。
二、音乐理论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如果基础音乐理论的知识不扎实,那么在后续开展钢琴教学活动过程中,极其容易造成教学理论与钢琴演奏实践的相脱节,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钢琴演奏学习的疲倦,进而导致了音乐教学活动效率的低下。而通过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钢琴演奏奠定坚实的乐理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钢琴演奏需要创造力,这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无法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一)通过欣赏大量的音乐曲谱片段以及古典、流行乐曲的旋律视唱,可以使学生们在音乐的学习过程当中积累极其丰富的音乐素材,以及乐曲的相关资料,从而逐步养成了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音乐曲谱与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和学习水平,增加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理解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把音乐理论知识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逐渐得以实践显现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理论知识中每个知识在实际演奏中的作用,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个乐理符号的作用,通过这一做法可以使演奏者快速的完成乐谱与键盘之间的转换,这对演奏者熟悉乐曲内涵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钢琴演奏学习者而言,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角,增强学生对于钢琴演奏艺术的理解和认知。
(三)养成演奏前先分析作品的习惯,包括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从理论上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练习中的从何入手有着极大的好处,使得完成一首作品有章有法。
三、结论
论音乐理论教育与钢琴教学的结合 篇7
一、理论教育与钢琴教育课程综合的必要性
(一) 钢琴与理论在教育中的互补统一
钢琴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 并不是单方面的技术和对曲目情感处理上的问题。钢琴曲目本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教育素材, 它包含几乎所有的关于音乐的知识, 而钢琴的教育仅仅依靠“手指的运动”是不完整的。从古至今但凡伟大的钢琴家, 如D.斯卡拉蒂, 肖邦, 李斯特等, 他们除了高超的钢琴技术外, 更拥有丰富的音乐素养。而单从目前的钢琴教育过程来看, 培养出来往往是“手指运动家”, 而绝不是钢琴家。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 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怎样运动手指而不是运动大脑, 因而理论教育与钢琴教育课程的结合势在必行。
(二) 钢琴与理论课程相综合的优势
理论教育和钢琴教育并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 二者是互补互利且统一的。和声学老师, 视唱练耳老师, 乐理老师,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钢琴给学生做示范性演奏, 通过示范来形象的传授相关的知识。这种传授的方式是多年音乐教育工作者总结的经验。然而, 钢琴课上, 这种示范并不仅仅是老师进行示范, 学生作为听众, 而是学生亲身演奏, 如果在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授, 那无论是从学生可接受度上, 还是在传授效率上讲都会更好。
(三) 理论教育与钢琴教育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代教育的目的从培养单一化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 教师的能力也必须多方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于教师也有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需求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也不例外。在钢琴教育中除了进行技术以及情感的教导外, 理论教育和钢琴教育相结合的趋势将会成为以后钢琴教育的潮流。
二、如何实施理论教育与钢琴教育的综合课程
本文所述钢琴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实际上属于课程类型中的综合课程 (广域课程, 统合课程, 合成课程) , 是指将几个学科的教育内容组织到一个课程的教育之中, 运用认识论, 方法论, 心理学, 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课程.针对目前大学生所处的思维阶段为具体阶段的特点.如何将理论教育和钢琴教育同时进行可以分为:
(一) 教师指导
钢琴教育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而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 而音乐理论的教育在大学中则普遍从最基本的开始.如果这两个学科之间相综合, 统一教学, 则开始的阶段必然需要指导。
取材上, 教师在选择进行教育的钢琴曲目的同时, 也考虑分析其对于理论教育的价值.尽量达到钢琴技术预期目的也满足理论教育的需要。这个步骤并不困难, 现今通过直译出版的外国钢琴曲集, 如新版的钢琴书籍《贝多芬前奏曲》等, 在书的最后都有详细的曲式以及和声的分析, 这些书籍可以方便教师进行取材。
教学上, 在对所布置的曲目在钢琴技术上指导的同时对钢琴曲目内所包含的各种理论知识进行传授, 如贝多芬的《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在教学之初可以对曲目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如贝多芬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他对海顿所奠定的奏鸣曲原则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将谐虐曲代替了小步舞曲, 早期的奏鸣曲作品常常根据内容的需要对奏鸣曲进行扩展, 各种不同乐章的组合相对灵活, 晚期的作品更加主观, 手法更加自由, 复调的成分增多等。
(二) 学生体验
在接受教师对于理论和技巧的大概传授之后, 学生在接下来的钢琴练习中, 必然除了考虑钢琴技巧以外, 对于理论的理解以及一些疑问也会随之形成。因为音乐理论本是围绕音乐而成, 而钢琴弹奏出的音乐则是所有音乐中最具概括的一种。学生在练琴中直观的感受, 再加上教师指导阶段的传授所建立起来的关于理论的一些概念, 必然会在学生的钢琴练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的阶段, 而随之进入教学的第三个阶段。
(三) 教师评价
这个阶段属于检验假设的阶段。针对学生在感受阶段所获得理论知识给予评价, 并对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性教学。在这个过程需要系统而全面的讲解曲目中的各个部分包含的理论知识, 以达到音乐理论与钢琴教育统一的教学目的。
(四) 课程设计
1. 课前准备:课程的价值分析, 主要是体现钢琴教育中所选择的钢琴曲目是否对于理论的传授有所价值。
2. 课程目标:理论教育和钢琴教育同时达到预期实现的结果。
3. 课程内容:以大学音乐教学在钢琴和理论上所需达到的预期实现的结果为内容的主要取材。
4. 课程类型:属于综合课程。
5. 课程实施:分三个阶段。指导阶段, 感受阶段, 深化阶段。
6. 课程评价:对是否达到钢琴与理论教学目的进行测量, 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结语
钢琴与理论这两门课程相综合既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两个课程学习的深度, 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一种顺向迁移的作用。将这两门在音乐教育中本就不可缺少的科目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无论哪种与音乐有关的职业都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钢琴伴奏是师范类高校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但现实中学生往往对钢琴的演奏技能很重视, 却忽略了专业理论的学习。本文就如何让音乐理论的学习和钢琴专业技能演奏有效的综合在一起, 让钢琴专业的演奏有理论支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理论,钢琴,结合
参考文献
[1]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等合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1.
[2]刘聪韩冬著.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8.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8
一、我国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音乐作曲理论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根基, 搞好教学, 完善教学质量, 是目前我国音乐教学的重点。近年来, 我国的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在教学质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而言如下:
第一, 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合理。作曲理论课程是音乐教学的基础, 它的教学质量, 教材选择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是打好音乐专业学生基本知识的保证。然而, 我国很多高校对作曲理论课程都缺乏系统性教学, 传授的知识不够完善, 教学内容单一, 不合理, 再加上西方音乐思想的传播, 使得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被教师所忽略。
第二, 教学方法单一。作曲理论课程相较于实践和声乐练习, 较为枯燥, 对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不过我国的高校音乐作曲理论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实践的结合, 枯燥的教学内容, 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 教学观念与时代的步伐不协调。据调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学习思维的束缚, 我国在作曲的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单一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扼杀。各高校对理论教学的目标也不够明确, 好的创作人的培养依旧是教学的难点。
二、完善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建议
根据以上内容的论述, 我们能够看清楚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在实际讲解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这些问题, 我国各大高校一定要不断提升观念认识, 制定教学目标, 并提出科学的建议, 搞好教学质量。
(一)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清楚课程性质
由于部分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合理, 故而其对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改革不理解。一些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师认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专门的作曲人才, 其实不然。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的目标其实是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人才。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将来打下基础, 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可以更为清楚的掌握多声部音乐的构成要素及表现方式、表达手法, 从而更清楚的理解音乐理论知识的含义。
(二) 音乐作曲理论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在开展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时候,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可以将其整合为多个模块实施授课, 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完善。具体而言, 包括四个模块, 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文化和音乐表演。除音乐文化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外, 其他三项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创作和创新中学习。音乐作曲课程是培养音乐人才的基础, 做好理论教学, 就要做好关于音乐历史和特点的教学, 突破音乐创作的瓶颈, 以理论为基础, 做出新的、有感染力的歌曲。
(三) 采用多种方式实施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 我国的新课改理念深入发展, 传统的作曲理论单一化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教学的质量。针对新的教学目标, 我国各大高校要根据教学的现实情况, 综合调整教学方法, 将培训、理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实施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做好技术分析的同时, 丰富教学方法, 突出教学重点。例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每节理论课上都安排一名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 然后谈谈其理论基础, 并展开小组探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坚持科学的引导方法, 做好导向性教学, 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条条框框, 彰显学生的想象力。
(四) 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增加学生音乐创作的灵感
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增加学生创作的灵感, 环境的好坏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好的校园氛围可以给学生良好的感受, 增强创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学习的环境, 通过良好氛围的建立,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乐队, 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创造之中, 多组织活动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让他们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 更好的提高自我。
(五) 多样化设置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 利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教学
由于经济与技术的突飞猛进, 如今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现代的高校音乐毕业生想要适应这种发展, 就必须拥有很高的素质。一方面, 各大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计划,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设置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课程, 将不同类别的作曲理论进行整合, 采用系统教学的方法简化教学内容, 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在作曲理论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教学, 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开展授课, 将理论知识与声音、影像结合起来, 通过直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数字化教学的新要求, 丰富教学形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 开展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改革,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 提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就显得极其重要。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过音乐的形式, 能够将情感传递给听众, 感人人们的情绪, 陶冶人们的情操。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和进取精神, 也离不开作曲理论课程奠定的扎实根基。因此, 我国高校音乐教师要强化作曲理论课程的教学, 明确其重要性, 完善制定教学计划, 改进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手段, 并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为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谢沈一.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微探[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4:247-248.
[2]王洪.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提升高校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3]胡永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教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0.
[4]赵宏丽.电脑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思维空间拓展[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蔡杰.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建议探讨[J].音乐时空 (理论版) , 2015, 09:92.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9
从演奏形式上来看,云南本土传统音乐可以大体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种。其中:山歌的演唱环境大多在田间、山野,因此歌词比较自由随意,既有个人独唱,也有双人对唱。对唱类歌曲,由于双方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为了吸引对方注意,在开唱之前会有一个高调、漫长的引腔,随后才是歌曲的主要内容。山歌是云南本土传统音乐的代表,其中像《弥渡山歌》、《赶马调》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属于云南山歌;小调也被称作生活小曲,此类本土传统音乐的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既有明清小曲,也有部分汉族民歌,虽然在影响和作品数量上不及山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劳动歌曲是在人们的日常劳作中形成的,山歌中的部分内容也属于劳动歌曲。除了山歌之外,还有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劳动号子;舞蹈歌曲通常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在国内广为流传的《十大姐》就是具有云南本土舞蹈歌曲的典型性代表。
二、本土音乐元素对当代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影响
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彼此交流、相互渗透,使得音乐创造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的本土传统音乐也会受到影响,作为本土文化的代表,如何将本土音乐与现代创作技巧相结合,使本土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高校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本土传统音乐给作曲理论教学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是为音乐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虽然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了优化,但是内容设置上偏向于国外音乐。由于中外音乐文化的差异化影响,学生在作曲理论知识学习上变得相对困难,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将本土音乐元素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本土传统音乐广为流传,因此以此为基础开展理论教学,也能够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效果。
二是加深了学生对作曲理论的了解。以往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作曲理论知识,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能理解和吸收这些理论知识,与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的相违背。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将本土传统音乐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可以开展民歌演唱比赛、传统戏曲欣赏等,一来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作曲理论的理解。
三、作曲理论教学对本土传统音乐的运用
云南省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本土传统音乐资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近年来,云南地区的本土传统音乐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教材中,教师在进行作曲理论教学时,也注重结合本土传统音乐、历史文化、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内容,来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作曲理论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当地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庙会、民俗博物馆;其他地区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观看图片等形式,对云南本土传统音乐进行大体上的了解。
例如,《丽江三部曲》这部作品,作曲理论教学可以以云南丽江古镇这一本土文化遗产为依托,以纳西族的历史、民间传说、舞蹈等为元素,表现纳西人热爱生命、热爱歌舞、喜欢喝酒交友的三个特征。在《图画里的歌》、《司岗里的歌》等歌曲的创作中,教师们充分运用佤族人原汁原味的独唱及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口弦、得、木鼓、独弦琴等本土元素为基石,勾画出佤族人民粗犷、纯朴、的生活画面。《云南过桥米线》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巧妙地将云南花灯元素与云南饮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歌曲演唱的方式进行诠释、表达。
教师在进行作曲理论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挑选本土音乐素材,使学生能够在感受本土传统音乐魅力的前提下,实现情感上的升华,进而对作曲理论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素材一方面得益于作曲家自身音乐技巧的娴熟以及音乐创作的执着与艺术态度,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熟悉。《身背背篓上山来》(集体词,张汉举曲)、《富饶美丽的怒江坝》(张学文词曲)等歌曲的创作,无不体现着云南特有的环境及地域风情在作曲创作中的深刻影响。
四、结语
将本土传统音乐元素应用到作曲理论教学中,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高校音乐专业的素材,为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创造水平提供支持,而且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传统音乐。从教师教学角度来说,应当在充分了解本土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根据作曲理论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的挑选本土优秀音乐,实现本土传统音乐在作曲理论教学中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喜宝,张玉荣.高师作曲理论教学进行“渗透性综合改良”的思考[J].乐府之声,2013,07:164-165.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10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既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 指示和决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 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 按照教师布置的命令和任务被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落差大, 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 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所倡导的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引导和学习、接受的关系, 在人格上身份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道德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不仅应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
只有身份民主、平等, 相互理解、尊重, 共同促进、发展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应当重视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 把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将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而是以建议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意见交流,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频率和认知效率, 并以此提升整节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为了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常用“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 或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辅导解决, 给予其权威的、唯一答案。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自由发展, 在长期的学习中还将使其养成心理上对教师辅导的依赖性和音乐思维的固定性。与之不同, 非指导性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工作, 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学习行动计划予以实施, 并以取得积极的行动为终结。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用把乐曲的创作意义、具体表达的情感内容等作为唯一的固定答案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 而是将目标放在如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思辨、作答问题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 发展性地了解音乐, 不仅“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 在引导学生完全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 学生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提升自己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整体音乐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以意识、观念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个体, 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 而学习兴趣则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动力, 因此, 情境创设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教学问题。其中, 教学情境分为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偏重于物理情境, 如教室格局布置、教材的使用以及班级建制等, 心理环境则是指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态度等。
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将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优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可以从视觉、听觉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营造视觉上的音乐艺术效果, 如教师在课堂中的所示范的肢体语言、多媒体音乐课件上的动态谱例图像等, 以最为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 创设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 如在音乐课堂中讲述相关音乐家的生活轶事、以边听边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等, 从听觉的感官上进行干预, 提升学生对音乐形象、音乐情感、音乐内容的的理解、审美和分析能力;再次, 为学生再课堂中创造音乐实践机会, 如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短时即兴的分声部合唱、以分组竞争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等, 既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 又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上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整体教学物理、心理情境, 通过以上的非指导性教学措施创设创设一个平等、有序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平衡的发展。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用“非指导性”一词来表示与由教师主导、支配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区别, 其“非指导性”的含义并不是指摒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导活动, 而是用一种间接的、不明确的、更为艺术性的指导方式。在日常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 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展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 其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音乐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本文从非指导性教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传统音乐教学情境的比较, 探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2] (美) 卡尔·罗杰斯著, 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吴启迪.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06.
[4]王政, 尹建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在音乐教育上的运用[J].艺海, 2009 (04) .
[5]李雁飞.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渗入音乐教学中的思考[J].艺海, 2011 (02) .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 音乐教学 多元智能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48-01
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西蒙等人编制出了首张智力测试表,传统的智力测试由此开始了统治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传统的智力测试认为智力以数学逻辑和语言为核心体现出不同个体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认为智能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能力或者是语言分析能力。而音乐、视觉空间等智能则成为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即便这些方面智能突出的人,也常被视为不务正业,导致一些人的特长被埋没。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最早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总是同社会的文化因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分成了七个不同的方面,分别是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和语言文字智能。而这七种智能不仅相互对立,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德纳的理论给传统的智力理论带来强烈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智能的本质属性同样是多元的,是一组智能的组合。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造就了个体间的差异。因而,我们的教育不是发现一个人有多聪明,而是如何让人变得聪明,在哪方面变得聪明。
2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意义
2.1 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符合以学生发展為根本的教育思想,同时这也与教学改革新的课程理念一脉相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推行会引起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进而推动音乐教学的改革。
2.2 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展业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在音乐课堂上推行这种理论,会给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因而对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和艺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音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的教学技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发现学生的潜能,进而加以指导,使学生的潜能转化为特长,促使学生成才。教师培养的学生成才便会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激发其工作热情。
2.3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开发潜能创造条件,还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4 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 选择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渴求度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正确审美。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增添教材以外的诸如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等,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时事新闻。例如在学习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曾经演奏过此曲的小提琴演奏家—— 吕思清、盛中国、余丽娜,同时介绍了三位演奏家曾为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同学介绍主题音乐的发展背景、音乐的旋律特点。最后,让学生来跟着节拍的变化领会其中的情感。
3.2 突出学科特点,提高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高中音乐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都要有所侧重。教师的“教”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切入,并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现行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学生的“学”则需要具备强项切入点。教师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积极观察进而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教师可以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度的删减,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素养,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音乐才华,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培养其音乐智能。
3.3 学以致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自身对音乐的先天敏感性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字词的学习,而阅读则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法宝。如在圣诞节前的一堂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来讲述了圣诞节的由来,之后和学生一起倾听教堂歌曲,让学生逐渐对美声唱法有所了解,并感受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有关圣诞节的历史知识,也进行了音乐课程的欣赏,领会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欢愉。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学以致用的思想,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高中的音乐课程始终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充分交流,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作为教学的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会。
3.4 音乐创作教学的运用,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创作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能彰显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从而获得教育效益。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音乐艺术的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一般的音乐创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音乐知识进行简化,消除学生的理解难点,教学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这样便能有效提高音乐知识的学习效果。同时,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六大模块中,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音乐的鉴赏与创作;另一部分则是属于表演的内容。由此可见,音乐表演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表演,不仅能够提高其表演技巧和表现力,还能培养其音乐的创造力,激发和培养其创新精神,从我们音乐教学的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金奉,龚家胜.高中音乐新课改实施的困境与对策[J].华章,2011(1).
[2] 马文彬.对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
[3] 谷小丽.强化音乐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J].大众文艺(理论),2008(3).
音乐学理论教学 篇12
关键词: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新思考
民族音乐的体系非常庞大, 分类众多, 在具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要比其他艺术科目要多得多。在进行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发现有很多同学对民族音乐的脉络不够清晰, 在学习中难以有效的理解各个知识点, 也难以把握住民族音乐学习的规律和有效方法。要提升民族音乐的教学成果, 就需要重新思考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注重改善和创新。
一、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原则上应该是互为补充、互为辅助、互为促进的关系。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一遍遍的强化对既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的了解和领会, 不断的发现民族音乐理论中的闪光点, 发现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这个不间断的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获得的成果都为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说,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 对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研究又可以看作是教学成果的升华和凝练, 为民族音乐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提供支持。
把握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关系, 积极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发现问题和不足, 发现优点和特色, 发现新的成果, 为民族音乐理论的丰富健全提供支持。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才能促进民族音乐教学成果的提高, 促进研究成果的进步。
二、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 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脱节
民族音乐体系庞大, 其最佳教学模式应该是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互补互助。不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是教育有余, 研究不足。民族音乐理论相关的教材、教学规划和师资力量分配等各方面都存在这样的缺陷, 注重对即成的理论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 对旧有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理论架构进行教育, 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而关于理论研究的动力却明显不足。这样就造成了我国民间音乐理论发展缓慢且滞后的状况, 对民族音乐理论的升华和完善不利。
(二) 民族音乐理论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仍然要占据音乐艺术的主导地位。然而当前我国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 老师们有以西方音乐文化艺术为主体进行教学的不足, 没有能够实现“监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这种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嫁接在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之中, 不能保持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 也无法保证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纯正, 使得民族音乐理论的“民族性”逐渐缺失。
三、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改进
(一) 强化民族音乐的主体意识
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艺术文化体系, 它的延续和发展关乎我国纯粹的本土文化的兴衰,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保护, 注意传承和延续。要能够很好的保护我国民族音乐, 传承我国民族音乐, 首要条件就是强化民族音乐的主体意识, 从教师层到学生群体都养成强烈的民族音乐观念和意识, 注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主体意识和观念去有方向、有目的的教育、学习、研究。从深层文化的角度讲, 这是我国全民性的本土文化、艺术保护心理和情怀的作用。作为华夏民族的传人,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艺术当然要有十足的自尊心、自信心, 有对母语文化体系的坚守和支持。有强烈的民族音乐主体意识做后盾, 才能促进我国的本土化文化意识形态生生不息的发展演变。
(二) 教师队伍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要提高
教师队伍是执行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主体, 他们自身的理论素养、文化素养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从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状态来说, 需要有目的、有策略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音乐艺术底蕴, 积极注重提高自己的民族音乐理论水平和根基, 坚定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紧密跟从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 以适应主体意识观念下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育部门和教学机构等事业单位也要考虑做好理论教育队伍的素质考察, 从行政命令和行政考察等方面给教师队伍施加压力;或者从教育教学规划和教学纲领的制定等方面提升对民族文化创新性和创新研究成果、创新理论体系的侧重和支持, 以此来左右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方向。
(三) 教育教学活动辅助环节的配合。
从严谨的教育教学活动程序来说, 光有教师队伍和学生的一厢情愿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 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规划、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科目设置、教材筛选、课业习题和考试、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架构的调整等各方面做好辅助配合, 使得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进入可实际操作的阶段。要上下一体的强化对以主体意识和主体观念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研究体系的构建, 积极辅助做好各项衔接工作, 推动我国本土文化艺术脉络的延续发展。
结语
二十一世纪我国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以主体意识进行重新构建, 需要尊重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流派和发展前景, 积极做好民族本土文化艺术的强化, 迎接日渐繁荣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弘扬我华夏文明。只有站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角度做好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创新思考, 做好创新举措, 才能推动本土文化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张黎红, 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
[2]尹铁良.弘扬华乐文化展示中华风韵——听中央民族乐团“中华风韵”新春音乐会[J].人民音乐, 2010 (05) .
【音乐学理论教学】推荐阅读:
音乐理论教学11-29
音乐教学理论11-15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05-25
音乐理论09-29
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分析论文12-22
音乐理论文章06-27
音乐基本理论教案10-17
新音乐基础理论05-29
音乐理论考试复习题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