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本理论教案

2024-10-17

音乐基本理论教案(精选10篇)

音乐基本理论教案 篇1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 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3.思考:是不是每个人都按五个过程的顺序走?每次欣赏每个过程都会有?

五、小结。

音乐要素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风格流派等,我们要借用音乐要素这一钥匙,打开音响世界之门。

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篇2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把我们带人了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简单地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我们与新课程的共同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我们才能更好的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的严格统一,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改变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状况。于是,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着力于贴近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些课程经过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差异是教育的资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不是课程实施的障碍,而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社会公民。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特别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人的极大尊重。

(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课程目标的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课程内容设计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生硬地把它分为各系统的知识门类,肢解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致使课堂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和创新的场所,学生在其中无法领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失却了生命活力。在这种“教育围城”中长大的学生,自然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缺乏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已转化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何共同生存,社会发展也越来越注重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课程也应从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关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关注人的价值、意义,让学生体验生命、体验世界的丰富。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多是间接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但以间接经验为主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相悖的,学生获得知识既不是从生活和生产中来,也不在完成后回到实践中去,他们的认识因缺乏真正的体验往往就成了无本之木。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程要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与世界对话,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得到完善的发展。

课程向生活回归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建构,是赋予课程更深刻的内涵。进入课程的生活不是琐碎零散、毫无意义的,而是经过提炼和加工,有着特定意义的课程化了的生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三)从分析向综合发展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两种墓本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这两种认识方式引发了课程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分化与综合。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柏拉图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现代的学科课程也主要是一种分科课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课程也是主流。学科分化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但许多年来,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知识被搞得支离破碎,各学科间缺少了应有的横向联系,形成了不敢越雷池一步、孤军奋战的局面。

课程需要有“门类”和“系统”,但更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综合。随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知识的综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多学科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决非一门学科所能应付。更何况,人类的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的知识能与别的课程知识截然分开。

世界各国在综合课程实施方面的做法不一。韩国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我们是一年级学生”的课程,把国语和社会综合为正确生活,自然与一些非自然的内容综合为智力生活,音、体、美综合为愉快生活,强调课程内容实质性的综合,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把握。澳大利亚则将课程分为八大学习领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使相关知识技能形成“块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相关学科教师间的联系与合作,实施“问题教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事物。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的国家课程,这预示着我国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在初步的实践中,一些学校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出了一套操作性强的活动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此认识不够,把综合实践活动看做几门课程的简单拼加,使之成了一盘“大杂烩”。我们要避免这种倾向,要着力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对有内在联系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而非形式上的.、僵化机械的综合。

四、从固守“知识本位”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斯宾塞为代表的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近代课程体系明确表达了将课程看做知识的倾向。夸美纽斯更是以泛智主义的思想编制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以期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发展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课程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固守“知识本位”的倾向。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一直是我国课程发展的传统。因此,教师固守课程即学科的观念,无限夸大知识的价值,致使知识教育过度,课堂教学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突出的表现就是“双基论”,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课程就取得了成功。总的说来,我国的课程较为关注课程的静态结果,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缺乏学生自身对课程的主动建构。

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死记硬背,恐怕穷极一生都无法完成对所有知识的记忆。因此,新的课程观更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通过主动构建理解课程,以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索人生意义。

现代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充分参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作出的决策,是一种继续学习、终身受用的能力。这就要求主动学习成为核心,以使课程适应社会变化。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培养能力。为此,要大力破除“教师中心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实现主动成长。教师要当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成长。

五、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考试与评价联系起来,看到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考试固然可以为我们提供量化的信息,但它不能涵盖被评价对象的全部,据此作出的评价是不全面的。这种以选拔与甄别为目的的评价,其实是在以一把尺子评价一切,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其最终结果是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

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内部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一些国家教育评价的重大变革也启示我们,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要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评价中去,由传统的“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

(一)评价要公平,公正、面向全体

教师要了解、分析每个学生,肯定其主流,发现其闪光点,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获得发展的信心和勇气,指明发展的方向。要通过评价形成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通过评价对课程产生更大的调控作用,为学生提供发展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条件。

(二)评价耍关怀学生的成长

评价要帮助学生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设身处地地分析情况,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通过积极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使评价成为一种关怀的手段、良好的课程与教学发展行为。

(三)评价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多少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都对老师的赏识、宽容心存感激,称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确实,评价有着巨大的潜能,它能开拓出世界上最丰富的宝藏。我们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内动力。

(四)要实施全方位的评价

书本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评价不应仅对学生获得的书本知识进行检验,而应把大量的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获得纳入评价的范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评价还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防止学生畸形发展。此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改变我国学生习惯于“纸上谈兵”的弊端。

六、从传统内敛走向国际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向我们走来,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在发展,我们生活其间的这个人类社会将成为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其中一员。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正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我国已成功加入了WTO,将与世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对话,探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南北差异、人口问题等,学会国际尊重,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成为我国走向进步的基本素质和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通过的《宣言》及《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国际性和民主性的内在统一。这―理念已在许多国家的课程中体现。如韩国提出要塑造面向21世纪的“新韩国人形象”,在基础教育课程上,安排了世界历史、世界

[1][2]下一页

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国际观念。再如日本,在原社会科学目标“培养民主和平国家和民主和平社会的成员所必备的公民基本素质”中,加入了“生存于国际社会中”作为“成员”的定语。

我国的课程同样要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展开,要积极鼓励国际合作,使课程成为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我们把多元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在与课程的共同生成中走向世界,放眼全球。但共同发展与走向全球并不是对民族性的舍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是国际性的基础,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教育资源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走向国际理解还需对外国文化进行积极的批判和筛选、加工,吸收其精华,赋予其新的文化意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 篇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音乐教学计划基本要求 篇4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充分发挥专用音乐室功能作用。用多媒体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还正确使用实物展示台辅助教学,还每天轮流安排学生做好音乐室的卫生,每班有专门的管理员负责管理,培养学生的管理工作。

学生课前在专用室门口排好队,按顺序进入音乐室,在指定座位上入座,不得随便走动和大声喧哗,保持安静准备上课。音乐室里的一切音乐器材,只能在音乐室上课时使用,不准许私自带出音乐室。如运用时发现音乐器材有损坏,应立即报告老师,根据情节按规定作出赔偿。下课后把音乐器材及循环教材,按原来位置存放,保持座椅教室的清洁,关好电开关及窗户。音乐室经常打扫,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

每学期要对音乐舞蹈室进行检查,并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提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每学期不但要上交各类记录,还对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小结并上交。

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自己的职责:

1、音乐室由专任的音乐教师担任管理员并承担相关责任。

2、音乐室的使用,须征得管理员的认可,并按规定制度使用。

3、由管理员制订本室使用计划,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设备添置登记,教材、器材要摆放整齐,并监督做好使用记录工作。

4、室内保持清洁、安静,不准随便喧哗、打闹,不准乱丢纸屑、杂物。

5、凡出借的音乐用品如有损坏、丢失,要按价赔偿。

6、凡借用音乐器材者一律填写出借登记表,用后按期归还,使用音乐用具,一律要填写使用器材表,以免失散和造成不要的损失。

国防动员基本理论 篇5

2、国防动员的逻辑起点:

(一)国防动员起源于战争,(二)国防动员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三)高技术局部战争把国防动员推上了新的高峰,(四)战争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国防动员任重道远。

3、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

(一)战争力量构成的基本要素

(二)战争初期的主动靠“转化”战争潜力夺取

(三)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取决于战争潜力的“转化”能力

4、国防动员的实施主体

(一)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

(二)国防动员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三)国防动员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5、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

(一)人力资源

(二)物力资源

(三)财力资源

(四)人力、物力、财力具有互融性

6、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积蓄”功能、“转化”功能、“连结”功能、威慑功能、复员功能。

7、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一、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二、国防动员是国防行为的核心内容

三、国防动员是实行国家总体战的有效组织形式

四、国防动员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中枢

8、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总动员和局部动员、秘密动员和分开动员、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其它动员

9、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是指具有一定特性的国防动员活动的范围。其基本领域可以划分为: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民防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支援前线动员等。

10、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

(一)贯彻进步的政治精神

(二)开展群众工作

(三)扩大国际统一战线

11、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是战争的直接承担者、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在国防动员中占据中心环节。

12、武装力量动员的对象:

(一)现役部队动员

(二)后备兵员动员

(三)民兵动员

13、经济动员的内容:

(一)工业动员

(二)农业动员

(三)建筑业动员

(四)运输业动员

(五)信息产业动员

(六)贸易动员

(七)财政金融动员

(八)卫生力量动员

14、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国防后备力量

二、物资生产与储备

三、人民防空

四、交通运输

五、信息通信动员

六、科学技术

七、装备动员

八、宣传教育

15、国防动员体制的构成(一)动员领导、决策机构

(二)动员协调机构

(三)动员执行机构

(四)基层动员机构

16、我国国防动员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国防动员职权:国防动员实施的决定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他机关既不能代替,也不能通过授权来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国防动员实施决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动员规模、动员对象、动员方式、动员时限等。解除国防动员实施措施的权限和程序与决定实施国防动员相同,都由其做出决定。

(二)国家主席的国防动员职权:国家作出国防动员实施的决定后,通常由国家元首发布动员令。国家主席发布动员令的前提条件是依据只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也只有通过国家主席发布动员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才能赋予实施。

(三)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国防动员职权:动员准备和动员实施工作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领导的。具体职权是:

1、制定国防动员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2、提出实施国防动员议案。

3、组织国防动员实施。

4、行使应急处置权。

(四)地方人民政府的国防动员职权:

1、贯彻和执行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组织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实施。

(五)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的国防动员职权:主要是参照《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有关部门的国防动员工作职责。---主要通过武委会

(六)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职权:基本职权是组织、指导、协调国防动员工作。

17、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一)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办事机构:1994年11月29日,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国家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日常办事机构)、国家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总参动员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总参作战部)、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总政治部)。

(二)各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军区司令员担任,副主任由军区分管副职领导、战区内省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主要领导(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担任,委员由军区司、政、后、装主要领导,空军、海军、二炮部队领导、军区机关有关业务部门领导,各省军区司令员等担任。

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交通战备办公室、政治动员办公室、信息动员办公室、装备动员办公室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省以下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一般由党委书记任第一主任,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军事机关主要领导任常务副主任,党、政、军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委员。(如防城港市2006年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

18、国防动员法规,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按照法律效力可分为基本法和专项法:如:《国防动员法》,是我国国防动员领域的基本法。《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是国防动员有关的专项法。二是按照涉及领域可分为综合性法规和专业性法规:三是按照包含内容可分为专门规范国防动员,四是按照创制主体可分为全国性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2010年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发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20、国防动员法共14章72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建立健全基本制度二是着眼科学总结实践经验三是注重突出重点内容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主要内容有:

(一)关于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二)关于国防动员的方针和原则

(三)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体制

(四)关于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

(五)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

(六)关于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

(七)关于物资动员

(八)关于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求助

(九)关于公民和组织的国防义务与权利

(十)关于特别措施

22、国防动员准备:

一、国防人力准备:

(一)军事人力准备:保持必要的现役部

队、组建预备役部队、建立群众武装组织、落实预备役制度。

(二)、支援保障人力

准备。

二、国防物资准备:世界各国大都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制定物资平衡计划,在满足国内正常生产、生活和出口需要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物资准备; 第二,掌握主要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流向和社会占有情况; 第三,加强重要物资仓库的保护,并做好疏散、转移方案; 第四,进口国家短缺的重要物资,限制向潜在敌国出口重要战略物资;第五,制定战时市场管制方案和主要生活必需品定量供应方案;第六,加强物资动员机构建设,制定战时物资管理的法律、法令和制度;

三、国防精神准备:国防精神准备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部分。国内的精神准备,就是指国家通过政府、军队和群众团体等有关部门;国际上主要是加强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军事联系。

四、国防组织准备:包括完善动员体制,健全动员法规,建立动员制度,制定动员计划等。

五、国防外交准备:

23、新时期我国动员准备的原则:

一、服从大局、协调发展

二、打牢基础、突出重点

三、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四、军民兼容、平战结合24、国防动员实施的特点:社会性、计划性、强制性、紧迫性

25、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

一、动员决策

二、发布动员令

三、加强动员机构

四、修订动员计划

五、组织调动国防资源

26、国防动员实施:是运用国家的权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行动,是国防动员由准备付诸实行,由动员计划变成动员行动的过程。

27、战后复员是指国家由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战后复员的意义:

一、复员是战后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复员是保持战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

三、是战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需要。

四、是国家战后提高国防建设水平的良好契机。

28、战后复员的内容:武装力量复员,经济复员,政治复员,科学技术复员,人民防空复员。

29、战后复员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选定复员时机。

二、集中领导,统一组织。

三、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一致。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 篇6

收益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直被认为是会计的重心所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现有的收益计量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未来收益会计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笔者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收益内涵上,借鉴经济学收益的观点

尽管收益是会计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但什么是收益却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总体来看,这种争论主要在会计收益概念和经济学收益概念之间展开。

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主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并由此形成了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基本特征的收益确定模式。有的学者将会计收益的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基于企业实际已发生的交易,是一种交易观的结果。这样,企业一些资源或状况已发生变化,但同时没有确切的交易与之相对应的。就不予以反映;第二,依据会计分期假定。代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个既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或财务业绩;第三,应考虑收入实现,任何收入都必须是已实现的结果;第四,按历史成本来计量费用;第五,收益是收入和费用正确配比的结果。

在经济学中也有很多学者论及收益概念,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费雪(Irving Fisher)和希克斯(John.R.Hicks)的论述。费雪认为,收益具有三方面的涵义:得到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获得服务的真实收益;收到现金的货币收益。希克斯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最高数额。由于费雪定义中的心理收益主观性太强而无法客观计量。相比而言。希克斯的定义更容易被会计界所接受。同时,在完全封闭环境下,该概念还与会计收益相吻合。

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会计收益与经济学收益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收益是否一定要基于明确可辨认的交易的存在。会计收益往往与交易相联系,而经济学收益则既要考虑交易的影响,也要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经济学收益倾向于在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就确认收益,而不要求等到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时确认:而传统会计收益则特别强调对收益的实现测试,即只有当价值变化在某项交易中确实发生时才加以确认,即将收益确认的时点推迟到有更实质性的.证据表明收益已经实现或赚取之时(如销售成立)才予确认。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进行反思。现在,会计学界在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以揭示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显然,确认和报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资产利得和损失,必然要求突破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以实际交易活动为基础、只确认已实现收益的观点。目前,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借鉴经济学收益概念,逐步改良传统会计收益,并提出了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收益概念,如英国提出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美国提出的全面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全部利得与损失等。都代表了这种会计收益向经济学收益发展的倾向。这一发展趋势又进一步引起了下文提到的其他方面的变化。

二、在收益确认上,突破实现原则的束缚

实现原则是目前收益确定最为重要的惯例。传统会计观念认为,收益只有在实现时,才能够客观地计量,因为它代表企业实实在在已经赚取的收益,是确定的收益,而对于可能的、未实现的收益,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因此会计人员应一概不予确认。可见。依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收益确认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同时,传统观念还认为,将收入和利得的确认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之上,也有利于企业应对现实经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

产品经理 基本理论知识 篇7

或许这些都归于Web2.0的定义范畴,但越来越凸出就是一个名词在我脑海中深深震撼着。

或者可以这么说Web2.0是让用户作主,让用户在站点去发现、挖掘更多的信息,同时还具备交互性、操作简便性

这些无不是以用户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人为本”

那么一个这样的站点在建设之前和发展之际,都应需要注意到“UE——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英文叫做User Experience,缩写为UE, 或者UX。

它是指用户访问一个网站或者使用一个产品时的全部体验。他们的印象和感觉,是否成功,是否享受,是否还想再来/使用。他们能够忍受的问题,疑惑和BUG的程度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英文叫做User-Centered Design 缩写为UCD

信息架构,英文叫做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缩写为IA。

它是一个整理信息,斡旋信息系统与使用者需求的过程,主要是要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

这样的结构性设计将使得使用者对于信息的内容存取更直接,让使用者的任务更容易完成,它也可说是在结构与分类上的艺术与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信息并且予以管理。

交互设计,英文叫做Interaction Design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 ,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愉悦、符合自己的逻辑、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产品。

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让用户能简单使用。任何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人和机器的交互来完成的。因此,人的因素应作为设计的核心被体现出来。

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交互

用户界面Graphics User Interface

在人和机器的互动过程中,有一个层面,即我们所说的界面。

从心理学意义来分,界面可分为感觉(视觉、触觉、听觉等)和情感两个层次。

有效的界面设计经常是预见的过程,设计目标是开发者根据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而制定的。优秀的界面简单且用户乐于使用,这意味着设计需适应硬件的局限。

易用性-Usability

活动策划基本理论 篇8

如何界定大型活动?哪些单位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大型活动?大型活动策划有什么技巧?策划的程序、方法是怎样的?这样有利于我们把大型活动组织得更加完善。

(一)大型活动的定义

大型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这一定义要把握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大型活动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大型活动往往耗费很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如一个产品要进入一个中心城市,恐怕要花数百万元的传播费用。我们最近在沈阳为省地一个公司做上市公关,费用开支达数百万元。这样大的花费,为什么还要组织这样的大型活动呢?当然是为了企业的传播需要,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购买他的股票,这是大型活动的目标。没有目的而耗费资金做活动是不可能的,目的不鲜明也是不值得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厂家,看到人家公司庆典活动,他也要做庆典活动,而且要求活动更热闹,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但不知为什么,在活动中要传播什么信息也不清楚,显然没有目的性。

第二,要有计划性。凡事都应有计划,大型活动更不例外,而且更要求有周密的计划。第三,众多人参与是大型活动重要的概念。既然是大型活动,就应该有众多的人参与,但并不是参与人数多就是大型活动。一个单位有一万个职工,要开一个全体大会,也是众多人参与,你能说这是大型活动吗?大型活动和小型活动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参与人的数量,而是在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以及活动的影响。

(二)大型活动的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

不是一般的目的,而应该是围绕整个组织机构的组织形象策略和近期公关目标而确立的目的。我们在一些院校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问:假如一个机构的公关目标跟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你作为该机构的公关顾问,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一个组织的形象只有永远与社会协调同步,才有可能在社会环境中树立起它的良好组织形象,如果靠欺骗的手法,即使一时占领了销售市场,或者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最终还是要退出这个市场的。

国内过去有这样一个案例:商场为了促销,组织工作人员提着商品,在商场里走来走去,这绝对不符合我们公关的职业道德,这是一种欺骗行为,对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绝没有好处。因此,活动的目的性应该站在社会综合的立场上,并不仅仅是站在我们某一个企业的立场上。

2.社会传播性

公关的大型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媒体,其作用像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只不过这个传播媒介在大型活动没有组织之前是不发生传播作用的,一旦这个活动开展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活动本身吸引了公众与媒介的参与,因此,大型活动的信息是通过媒介或者是通过公众传播的,这是我们在策划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严密的操作性

在组织大型活动的过程中,给我们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只有一次。因为大型活动不同拍电影、电视,拍电影、电视能拍三、四组镜头,最后再重新编辑,但是策划大型活动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一旦出现失误就无法弥补了。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教训。香港回归以前,我们在广州做过一个穗、港、澳青年大联欢活动,按原策划准备在开幕式上进行三地青年代表交换三地旗帜的仪式,以示交往的开始,这个信息也早已在媒体上发布,结果到开会时,工作人员把交换的旗帜忘记带到会场,再回去取为时已晚,会议只好临时取消了这个仪式。那时候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问题一发生就受到媒介的关注,尤其是香港媒介,他们关心是不是政策发生了变化?由于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造成了失误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在一些个案中,因为举办大型活动而导致酿成伤亡事故是不少的,丹麦曾举办了一个音乐会,就变成了一个多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案。成都因为施放广告气球,使一架本应在成都降落的飞机在其他城市迫降。报纸上也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某某活动由于管理不善发生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这个活动的策划人员、组织人员或领导者因此被撤职或判刑。所以,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的周密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4.高投资性

一个大型活动往往要投入的资金和费用都是比较大的,绝对不可能用很少的资金做出很大的活动。我们可以提倡一个铜板掰成两个甚至是多个来花的精神,但高投资是最基本的特点。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一般不要动辄使用大型活动的手段。

二、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注意事项

(一)大型活动策划

从程序上说,大型活动策划和实施,要完全按照公关四步工作法的要求执行:

第一,立项,就是要把活动作为一个项目确定下来,这个活动要不要做?为什么做?这些问题一定要很清晰。

第二,进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做调查,大家很清楚,不详细阐述,但大型活动策划调查有其特殊性,例如国家关于大型活动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公众关注的热点、历史上同类个案的资讯、场地状况和时间的选择性,这些都是调查的内容。

可行性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步骤。研究范围包括大型活动的社会适应性,包括社会环境和目标公众的适应性。财力适应性、效益的可行性。从效益的角度考虑,做这样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我们宣传方面节省费用?如果我投放媒介做广告,比做大型活动更有效,大型活动就不一定做了。还有社会物质水平的适应性,大型活动需要动用许多社会物质,许多创意也需要物质的支持,因而需要策划人员把握现代科研成果。最后一个是应急能力的适应研究性,需要那些应变措施?如户外活动要考虑天气的情况,野外活动考虑更多的是安全设施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范畴。

第三,提炼主题,进行创意。除了个人创意外,我们要特别强调群体创意的概念。我们不赞成策划大师的提法,当今的时代已经不像三国演义时代要有一个诸葛孔明,靠一个人拈指算出什么妙计来,而是靠不同学科的组合群体策划。所以中山大学请我给他们学生讲策划的时候,他们原来做案例作业是要求每个学生一人做一个整体的案例策划书,我说能不能改一改,变成以一个小组的方式进行策划?他们改了三年,效果很好。这不是泯灭个人的创意,集体创意的过程也始终贯穿着个人的创意过程,作为现代策划,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和集体的智慧,而不是某个大师的杰作。

第四,方案论证。方案不仅要有论证,而且要有科学的论证,方案论证通常使用定位式优选法,轮转式优选法和优点移植法。

(二)操作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操作设计

工作经验和研究的结果表明看,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实施方案的操作设计。我们看到一些单位组织的活动,甚至是专业机构承接的活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创意很好,但是由于缺乏操作设计,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违背了原创精神或者没有达到原创水平。所以,在原则方案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进行操作设计,操作设计必须包括比较准确的财务预算,因为很多单位做活动,预算做100万,最后花了160万,从现代管理考核这个活动,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2.办理审批手续

有人觉得办审批很繁琐,怕麻烦。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希望得到有关单位的审批。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广州某单位曾做过一个敬老活动,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找了很多赞

助单位,包括一个烟花厂赞助了烟花。当时虽然广州还没有规定在城市放烟花要经过审批,但在公众场所进行活动必须经过审批。这个单位是一个局级单位,他们认为有权在自己的场地上做敬老活动,就没有向有关单位报批。活动办得很热闹,有文艺节目演出,有很多赞助单位给老人送礼品,最后放烟花,但烟花一放,遭到了公安机关的追究,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办审批手续,也缺乏民航管理规范知识,在飞机航线上的放烟花,无论如何都是违法的。

3.实施操作程序的管理

程序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意识,只有程序化实施,才能有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因而实施设计,重要的是设计出操作的规范程序。

4.方案培训

在大型活动里,假如参与的工作人员不了解全局的策划意图,他们就不能为大型活动策略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劳动,因而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方案培训,只有知情才能出力。

5.设计评估标准

一个大型活动的评估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标准。现在很多方案做好以后,往往忽略做评估标准方案,包括我们的客户很少要求我们做评估方案,更不愿意付出费用,让专业公司给他做评估报告。我觉得评估标准,应该在我们策划的时候把它设计出来,这样可以让客户在完成这个方案以后,根据设定的标准作出科学评估。

(三)策划的技巧

策划的技巧很多,今天只讨论两种方法。

一是创造活动的“眼”,“眼”的概念是从文章的文眼、歌曲的歌眼中引申出来的。我们上中学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他用白描的手法写出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是最具传神的地方,这就是文眼。我们唱歌的朋友知道,有很多歌你可能不会全部唱出,但是你一听就能记下一两句,你记下的就是最精彩之处,说明了这是最具有传播性的地方,这就是歌眼所在。大型活动策划同样需要创造这样一个非常精彩的地方,要有高潮,要把这个环节设计得更有传播性,这是大型活动创意的核心和关键。

二是应该有一个比较能够表达我们主题的氛围设计,今天大家在大会会场看到大会主题形象宣传板,很清晰,而且它有中英文,这些宣传板带出这次大会主题氛围,也带出了国际公共关系交流的概念,这是很用心思的策划。我们应该重视通过场地的设计,气氛的设计,把活动的主题氛围带出来,这点往往有很多人不太重视,他们只考虑某一个活动环节上的创意,而忽略了场地上的创意。

论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篇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

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受了三大历史关头的考验。第一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政治、思想及其混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拒绝了“文化大革命”的老路,又反对否定社会主义、主张资本主义的思潮,拒绝了以纠正“文化大革命”为借口否定社会主义的邪路,勇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肯定成绩,重新奋起,开辟了一条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的政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极清醒的头脑,领导我们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新路不动摇。第三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是从十五大前后开始。邓小平逝世后中国的转向一时间议论纷纷,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知道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并进一步展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邓小平突破了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这一传统观念。邓小平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了建立新体制的许多重要原则和构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并对建立这个新体制作了深入的论述和全面部署。

(一)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过程

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思考过程:

1、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多国的失败,足以说明必须对该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2、社会主义各国对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市场经济,引起了邓小平对人类已形成的关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反思,他认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一家独有,而是有很强的兼容性,能为社会主义所用;

3、基于对我国改革在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上的多重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战略性思考,邓小平认为用市场经济来统领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进;

4、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选用了市场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邓小平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还考虑到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创造者对世界某一事物长期观察并思考的结果。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时,邓小平创立该理论与他一生的种种经历有关,如留法勤工俭学、莫斯科的大学系统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等,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该理论的研究空间。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从提出、充实到完善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

2、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阶段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在结合中应以计划经济为主,并在第二阶段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逐步转变为强调以市场经济为主。

三、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我们党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代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开放的世界或开放的经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实

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自给自足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中,经济交往的规模和程度十分有限,交换在经济生活中还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才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

会分工的扩大,进而形成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又加深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世界市场;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如同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

(二)根据经济体制创新的需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任务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企业的财产制度和组织形式,从而以规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企业改革的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对内对外开放,逐步地拆除地区间和国际间的各种市场藩篱和贸易壁垒,促使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促进企业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的战略部署,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行一系列更为开放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面临着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品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指导,以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四、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祖国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国”,“两制”则是要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一国”,没有“一国”,“两制”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两制”,“一国”就无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一国”与“两制”是一个整体,是并行不悖的。否定了“一国”,国家就会走向分裂;否定了“两制”,国家就会导致战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一种新思维,旨在把台港澳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把国际上通用的“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国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对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新的重大贡献。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篇10

教学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教学难点:语言学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语音不一样表达的意义一样,如:人,“ren”,“person”;相同的音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I”和爱、矮;语言中的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但符号一经由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掌握音义联系,学习和教学从听说开始。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如:人和张三的关系。启发:先接触语言事实再总结语言规则。

(3)语言有生成性: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音位-语素-词-句子。启发:归纳语言的生成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发: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加强技能训练。(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中包含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启发:尽可能不借助媒介语。(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世界上的语言之间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不存在全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启发: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发:语言是可以学会的,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会影响到语言学习。

2、回顾:

历史比较语言学: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代表人物:堡朴,洪堡特。(以语法知识为纲)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是符号系统;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听说法和视听法)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出版为标志。他认为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不能解释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认知法)

功能主义语言写: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代表人物:韩礼德,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弗斯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法)卡纳尔1983提出交际能力模式:

(1)语法能力,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2)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

(3)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4)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处理语言的能力。如:解释,更正,强调,重复,夸张,迂回,回避,委婉,猜测。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有性别,年龄,阶层等变量。代表人物如:陈原,游汝杰,杨永林,祝畹瑾,徐大明,戴庆厦,郭熙等)。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小结: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产生的。

C.语义学

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

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义素分析(词义描写形式化),语义场(水果——苹果,香蕉,橙子),词义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这样的语义学研究也可以称为词汇语义学,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例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找出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应用语言学(本书P3)(98年解释术语)

二、心理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几个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解释术语)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

c、焦虑: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

三 教育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 3 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P100)(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获取知识。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结合课本96页总结)

答: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②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语言是当作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作知识体系来教。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上一篇:新疆银鹰工贸有限公司2011先进集体申报材料下一篇:如果我是一棵树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