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2024-10-11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共12篇)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1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我系09届毕业生计72名,为2年制专科。面对今年就业任务和形势严峻的情况,我们做了充分细致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开学第一周第一天和第二周我们就组织全体毕业生召开了两次就业形势分析会,邀请了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进行授课指导,认真仔细分析就业形势,缓解压力,探寻出路和方向。使学生们正确意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认识到如何正确把握就业机会,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就业中正确区分、甄别,防止误入、陷入传销网络。

二是请优秀毕业生做就业求职讲座。5月8日,我系请02届优秀毕业生吴霄云回校做报告。通过其切身的学习、就业、求职、求学经历体会,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多种形式就业。我系联系多家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就职,目前为止,共联系河北电视台、河北省歌舞剧院、省交警文工团、省武警文工团、天津时代歌舞团、市新华区和裕华区文体局等多家就业实训单位。目前我系现有32名学生已报名参加我院专接本考试,有1名学生确定准备参军入伍,有13名学生已找到合适工作并准备签订就业协议。现我系准备利用5月12日毕业汇报演出时机,邀请各实训单位到场现场招聘,天津时代歌舞团已确定从剩余的26名毕业生中招聘15人。这样到目前为止,我系今年72名毕业生中,已确定有61名找到就业单位。

一、推荐就业 与就业实训单位经常性的联系沟通,推荐学生就业。

二、历届优秀毕业生

1、巴晶:

2006,9月毕业后代理“舞之恋”舞蹈用品品牌,填补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舞蹈行业的 空白,07年9月创办了“舞之恋”拉丁舞培训基地(08年更名为“舞恋”拉丁舞培训基地),目前培训基地已拥有150名学员,是当地最专业的舞蹈培训基地,08-09年,创造自己的品牌“舞恋”。08年蒲公英地区选拔赛学员喜获舞蹈组金,银,铜奖,同年下半年,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开办“舞恋”分部。2、02届毕业生吴霄云:

2000年考入我院音乐系音乐表演声乐专业。2002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考入河北武警文工团担任歌唱演员并兼职主持人工作。同年,参加全国合唱比赛并担任领唱获一等奖。2004年从师中国音乐学院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林教授学习声乐,获学士学位。2005年参加河北省首届“富瑞斯特杯”环保形象大使选拔大奖赛荣获冠军。2007年赴意大利威尔第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至今。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兼任凤凰卫视常驻意大利记者,并兼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音乐系

2009年5月9日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2

要研究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情况,则必须要首先建立一个比较的视域,即相对于以往单一型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哪些鲜明的特点,相较而言,有着哪些最为本质和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又能否体现教育模式的差异。这都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但转言之,对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情况研究是一把钥匙,一个捷径,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将此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与优势牵出,从而对整个教育过程做一个梳理。

一、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就业领域的延展

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音乐学院学生,相较于以往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与音乐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调查研究新一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仅从事声乐、乐器演奏或者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工作,而是更多地投身于其他就业岗位,如果说从前音乐学院培养出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一个平面,那么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领域无疑是一个立方体,拥有更加宽广的就业领域与更加延展的就业空间。

究其原因,这与复合型培养模式中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无疑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学府不仅仅局限于培养音乐专业型人才,而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全面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相应的在教育方式上,也打破了以往单纯音乐讲授的桎梏,在培养方案上也做了较多修改。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仅是从事专业的音乐领域的工作,而是走出了象牙塔,拥有了更多、更充分的竞争砝码。通过人文课程提高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人格和气质的养成;通过选修课程提高其他方面的水平,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层级,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总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促成此种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

参考近年来音乐学院的就业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相关职业,包括演奏、演唱、教育的就业需求是保持不变甚至逐年略减的,而音乐学院毕业生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并且各学院就业率保持不变或略升,这无疑归功于多元化教育模式所建立的就业延展性,当这种延展性成为一种共性,那么这种培养方式无疑获得了较大成功。

二、教育思想的开放与就业压力的缓和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音乐相关职业,包括演奏、演唱、教育的就业需求是保持不变甚至逐年略减的,而音乐学院毕业生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并且各学院就业率保持不变或略升。这一方面说明当前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延展性较以往有很大提升,而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在这一领域就业压力正在逐渐缓和。以往的压缩型的就业形势正在逐渐被扩散型的发展方式所冲散,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更多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走向了自主创业或音乐副业这两条就业道路,大大解决了就业难题。

这里所谓自主创业,是指复合型培养方式下的音乐学院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从事了与音乐相关,但并不专业的就业道路,近年来调查显示,开办琴房、音乐工作室、后期制作室的人数逐年增加,这类工作既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与兴趣,同时又需要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而音乐副业则很好理解,即毕业生寻找到与音乐并不相关但又容易得到的岗位,闲暇时间从事相关音乐教学或表演等工作,既保证就业有相对稳定性,又能通过副业获得不错的生活补贴。

产生这样的就业“分流”现在,无疑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是利好的,一方面使真正从事音乐理论研究或实际表演的人员精细化、规范化,在扩招的大背景下还能做到不鱼龙混杂,保证队伍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又极大地缓和了就业压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而这一切,与教育思想开放的复合型教育模式无疑是密不可分的。

三、潜在能力提升与就业潜质增加

复合型教育模式所产生的一部分优势是潜在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比较与观察方能看到起内在优势,这一优势最为突出的体现便是其就业潜质。复合型人才,已经逐渐打破以往对音乐生“文化知识薄弱”“缺乏文化常识”的偏见,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与文化知识虽然不能在生活中有直接体现,但相较以往单一型教育背景下的毕业生,其气质的养成与修养的提高却是明显的,这就使得其具有与非艺术生一较高下的能力。

因此放眼未来,复合型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音乐学院学生,无疑相对于以往更具有就业潜力与核心竞争力,甚至于在某些岗位,在其他能力与别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音乐技能就可以成为制胜的砝码,复合型音乐人才的优势便会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说,在复合型教育模式下,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潜质无疑是有较高提升的。

四、结语

区别于以往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就业领域延展、就业矛盾缓和、就业潜质加深等特征,这与复合型培养模式所提倡的多元性、创造性密不可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复合型音乐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为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始终是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高校近期所提倡并实行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区别于以往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就业领域延展、就业矛盾缓和、就业潜质加深等特征,这与复合型培养模式所提倡的多元性、创造性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对音乐学院毕业生在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情况作一些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音乐学院,复合型,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肖艳,郭兰兰.日本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研究——以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9)

[2]余双慧.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普通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之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3]宿鲁雁.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

音乐院校毕业生就业艰难为哪般? 篇3

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来,但看看去年的数据也可略知一二。截至去年8月,2009年的全国平均就业率为68%,而艺术院校的就业率仅为18.4%。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段老师透露,2008、2009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均是自主灵活就业。表演类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为剧院团、学校、少年宫、活动中心等,音教系学生以考研、出国留学为主,就业者多偏向学校、琴行,少数进入文艺团体或选择自主创业。

武汉

“只有10%的学生能跻身专业院团,这看似残酷的现实却早就被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坦然接受。30年前,全国音乐类院校只有9所,现在有1400所;我就读武音时全校学生400人,现在有5000多人。”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党委书记坦言。

云南

云南人力资源中心资料显示,2007至2009年的云南艺术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的仅为12%。

学的高雅 做的低廉

一般说来,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音乐表演类(包括演唱类、器乐演奏两种主要形式)、音乐教育类(分为钢琴方向、声乐方向和综合方向)、作曲与指挥类、音乐学类和艺术管理类。音乐表演类的毕业生主要倾向于报考专业音乐表演及演奏团体;音乐教育类毕业生则主要倾向于学校音乐教育方向;作曲与指挥、音乐学类理论性较强,因此最理想的发展方向是专业的理论研究领域;而艺术管理类属于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方向为剧院团经营管理及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等。然而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状态,以上所谓“主流”方向也演变成了“非主流”。

表演类毕业生中声歌专业和钢琴专业比较好就业。声歌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和美声两种,像国家大剧院、警官合唱团等每年都有需求。近几年钢琴在我国大量普及,不论小孩还是成年人,都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学琴大潮中,“钢琴家教”队伍也迎合市场不断壮大,许多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已经从事钢琴家教的工作,且收入可观,以每节课的课时费在150元左右计算,一个月至少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基于稳定的考虑找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工作”,钢琴系同样面临着困境。

其他器乐表演类毕业生则只能哀叹自己“入错行”了。这些学生4年来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器乐演奏的学习上,对他们而言,最对口的就是考进专业演奏团体,然而如今各大专业性演奏团体基本饱和,根本无法容纳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因此,这些毕业生在考团就业道路行不通后,只能变成北漂一族,去酒店、商业演出、婚礼等活动中跑场赚钱。而且,如今学民乐、管弦乐的人并不多,这些毕业生从事的家教工作也收入微薄。有的只能干脆转行与进城务工人员抢饭碗。有位学生某次与武汉音乐学院的同学说起就业情况,武汉的同学说:“男生不知道,女生都就业了,都去私企做前台招待了”。

音乐教育类毕业生也不轻松。毕业生越来越多,应聘的学校用人标准也水涨船高,研究生文凭、北京户口等硬性标准,硬是把大部分音教类毕业生卡在了门外。招聘条件不苛刻的又大都是周边的区县乡镇学校,去那里就业又令名校毕业生们心有不甘。

作曲与指挥及音乐学类的大多数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工作是大学教师,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必须选择考研、出国等途径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因为有一技之长,平时帮人写个曲子或评论、配个和声,好些的能在唱片公司、报社、电台、电视台谋个职位。

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和实践性,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立的学科。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剧院团体从事管理、策划工作,也有一部分进入娱乐产业从事相关的策划工作等。这一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因此专业壁垒相对较低、择业面较广。

合理合法“潜规则”

每年音乐学院中人数最多的就是表演类专业,可表演乐团又有多少需求?在艺招之前,供需双方实际上并不沟通,形成学校闭着眼睛招,学生削尖了脑袋考的盲点。一位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毕业生介绍,自他2006年入学时,毕业的学长就已经考团无门了。我国大部分民族乐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演奏员大多都是年轻人,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人们空出来的位置早在本世纪初就被填满。乐团中演奏人员长期排练形成的默契和乐团自身的规模使得乐团极少进行人员变动。像二胡这种乐团需求量最大的乐器近几年进团的机会也渺茫,而像唢呐这类冷门乐器更是就业无望。这样缓慢的人才代谢周期和倾向稳定的思维模式为近15年内的毕业生造成了难以突破的就业屏障。

这位毕业生还透露,这一屏障并非一视同仁,现在乐团也有所谓的“潜规则”。他讲了一个很有对比性的故事:某乐团招聘,他们器乐系差不多组团报考,结果初试就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几个“漏网之鱼”侥幸钻进了复试环节,最后也都“泥牛入海”。然而班里有个“无声”得连报名表都没填的同学最后却高调进团。他不得不感叹,实力到底是个啥?然而就算是托关系,花N万元迎合了这样的规则,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每月800元钱的最低工资和一纸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聘用合同。当记者询问是否考虑其他城市时,这位毕业生更是百般无奈,他说,前段时间大连某乐团来招聘,问过之后发现待遇同样不高,而且他了解过大连的二胡家教行情,课时费不到北京的1/2且学习二胡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学校、学生 应双向适应市场

如今音乐院校持续培养着“专才”,然而市场对“专才”已经消化不良了,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许多毕业生也希望多学点像作曲、即兴伴奏等非常实用的学科,可学校都将其归为专业必修课,以本系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度为标准,外系旁听生只能知难而退。学校开设的类似选修课又太过基础,学生收获并不大。有位学习民乐的学生不得不在音乐学院里自己花钱请老师学习作曲。此外,不是每一个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都能成长为著名演奏家,大部分学生毕业时也只能成为一个技术较好的演奏者。而音乐学院又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和副修双学位,这对于那些天赋一般、前景渺茫的学生来说,4年的大学时间就显得有些浪费了。市场千变万化,而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却从上世纪延续到现在。

除此之外,音乐院校毕业生不像普通高校是应聘时的“万金油”,由于专业性太强很难找到有效的招聘信息。就拿就业相对比较广的艺术管理系来说,有位同学网上投了简历,到了面试公司才发现对方招聘的是电视节目推销员,造成误会的源头只因招聘广告上有“媒体”二字。还有许多同学查到的唱片公司招聘,其实只是签艺人拿提成的传销性质皮包公司。

其次,毕业生的心态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除了需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向基层单位外,毕业生更应提前培养就业意识。很多毕业生就业思路很窄,只盯着本专业而忽略了许多潜在的就业选择。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往往也过高、择业观不正确,宁愿北漂也不愿去基层、地方就业。2008年,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编制内留京率本科生为9.1%,研究生为75.0%,整体毕业生为16.21%。声歌系本科生编制内留京率为44.7%。负责人段老师介绍说,根据有关精神,北京城八区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很难留京。音乐学院毕业生求职时不妨把眼界放得开阔些,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二线城市也许更易找到位置。

董艳艳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4

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时示责任书,针对我系应届毕业生的特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坚持一个方针:即就业工作全年抓,具体工作天天抓,遣留问题专人抓。坚持一个目标:即确保毕业生双向选择送出去,继续深造走出去,自主创业闯出去。

二、加强领导,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1、加强我音乐系就业工作领导的指导、协调、督促工作力度,保证就业工作的落实。

2、按分工逐项落实所布置的工作,了解就业工作动态,各方面积极配合。

三、积极引导,切实做好就业指导教育

1、开设就业指导课,从学生考勤上严格管理和积极督促。

2、举行系列讲座,请有关专家或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理智而自信地投入就业市场。

3、举行系列活动。如模拟应聘及求职书评比等,并由老师或专家进行点评,增强毕业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4、利用音乐系就业信息专栏,加强就业指导宣传。由专人负责,搜集发布有关就业工作的政策、信息等。营造良好的气氛,同时要让学生转变观念,多渠道就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四、积极组织,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毕业生教师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我系提出并正在进行的提高毕业生

实践能力的“三五”设想(即毕业生在毕业时必须掌握的几种能力:三至五首歌曲演唱、三至五首钢琴曲伴奏、三至五首钢琴伴奏、三至五个舞蹈片断、三至五首合唱指挥作品、三至五份教案或活动计划书),力图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毕业人才,保证我们的毕业生都带着属于自己特长走向就业市场。

五、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1、继续推行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做法,组织毕业生完成就业指导中心的各类表格的下发、填写、审核和上交,积极协助学校组织毕业生办理各类证件,做好实习就业的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毕业电子注册照相。

2、加盟就业网,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通过网上网下,多渠道地收集、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并组织学生应聘。

3、办理学生离校手续表,收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合同。

4、分类统报就业和未就业学生名单,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六、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制度,尽量减少就业的盲动性,巩固就业成果。通过几年来的就业实践,我系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正待加强。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我系的具体实际,拟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就业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初期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减少工作的盲动性。

七、具体工作安排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省市组织的大中型招聘会。

八、其它设想

1.调动广大教工的积极性号召全体教职工利用寒假时间搜集招聘信息反馈给学生,参与就业工作。

2.强调每个毕业生都要签订就业协议书,签不到就业协议书的必须办理人事代理和灵活就业。

3.毕业生在应聘前的素质教育和礼仪培训不容忽视,要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西安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篇5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与2001年的117万人相比,现在的毕业生人数是那时的5倍;陕西省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28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人。记者从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2008年西安市预计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万人,截至11月中旬实际共接收34500人。“加上那些还未及时报到的,2008年西安市接收的大学毕业生肯定超过4万人。”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强分析说。劳动力市场紧缩谈到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西安市人事局副局长杨庆说,“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此外,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形势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

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近百名高校毕业生,在回答“对工作及薪金的期望”时,80%的本科生回答“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月薪在3000元左右”;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则要求“工作稳定,月薪5000元左右。”这样的高要求使得许多用人单位望而生畏,在人才需求量锐减的当下,过高的期望值无疑是给自己设置求职障碍。

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体的协调能力克服压力的能力也是他们缺乏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4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5建议:

(1)大学生在大学时应该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篇6

毕业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学院:经管学院专业:会计

班级:12级试本会计11班学 生 姓 名:王静

学号:120304050369指导教师:张富灿

2013 年8 月5 日

提 纲

一、实践调查的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践调查的内容与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践调查的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践调查的总结与体会和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会计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受高薪、高就业率的诱惑,报考人数依旧逐年增加。但是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就业压力大。每年大批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到底如何?在这个就业压力日增的社会,各大高校和毕业生又该如何应对?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一方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就业思想准备盲目选择考研的结果。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原因也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供需差: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剧增,然而用人单位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十选材刁:应届毕业生不吃香,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三是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

二、实践调查的内容和过程:

就业容易择业难

据有关调查结果,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几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呈现“双高”现象。所谓“双高”,即高就业率与高失业量并存。《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以94%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同时,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的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双高”现

象的存在足以表明会计毕业生基数之大,这直接导致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高于平均月薪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的平均月薪为2861元,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815元,但并不是传说中的“高薪”。2010求职强度较大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毕业生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投出的求职简历份数为13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份。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会计本科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并不难,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那么简单。

还有就是会计人才供需结构失衡。根据对各大招聘网站近期发布的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以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然而,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2010届读研比例较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中,会计学未能上榜。不少人力资源人员指出,高端出彩的毕业生太少,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胜任低端的基础工作,造成高端领域供不应求,而低端岗位却又供过于求。

三、实践调查的结果:

学生就业观念不尽相同

在受访者中,就业观念差异较大,主流想法 是“先择业,再就业”,考研深造,或自主创业,分别占52.8%,10.4%和15.8%。数据显示,在新的形势条件下,选择继续求学深造已不再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找工作和自主创业将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发展。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学,而是愿意在其他领域开拓。当代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与自己的专业不符,这说明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肯定意识已明显增强,就业观明显开放。

四、实践调查的体会和建议:

高校应提供高质量实习机会

针对目前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形势,为了提高就业质量,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重视个人特色与发展,避免形式化。

很多高校都没有真正的职业规划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帮助学生充分分析自己,挖掘个人特色,导致在校期间学生无法找准个人定位,做决策时犹豫不决,最终无所成就。

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据了解,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曾经与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习合同,为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务界和学生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口碑,该方向学生在就业中往往比较受青睐。

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强化人才能力培养。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实务界普遍认为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报表分析等六门课程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五大能力最为重要,各大高校应予以重视。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都认为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学校的成长历程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并将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很多老师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他们更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在校的有利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就业和工作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中肯的希望学院:

1、本专业要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办学的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拓宽办学思路,通过多途径办学扩大本专业规模,提高本专业的知名度。

2、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我学院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定位清楚,课程设置也比较合理,但是现在的企业要求越来越高,就更需要把课程设置安排好,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能更有优势。

3、大多数同学谈到怎样做人的问题。他们认为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一切的根本,我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观。

4、同学们还提出我学院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同学营造较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增加和社会的联系,开阔同学的视野和眼界。

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生,在校期间应该明确个人定位。都能定位适合自己的企业类型与工作性质,然后根据各类企业的不同要求,从各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突出个人优势。争取在校期间把该获取的证书努力争取,为就业做好铺垫。

调整心态,注重礼节。因为在求职过程中,一方面需调解压力,切忌攀比,另一方面注意言行举止,从小事着手,注重细节。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7

作为培养音乐教师专业的音乐师范类有着非常明显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倾向, 这种倾向使学生存在博而不专, 泛而不精的专业现状, 对于音乐类的知识他们都会涉猎一些, 但真正提高知识的专业度时, 他们则处于劣势地位, 如此的知识构成与能力储备, 使他们无法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相竞争。同时, 对于那些素质教育没有完全普及到位的偏远中小学校, 音乐教师的需求量则少之又少, 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音乐教师。而对于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学校对音乐教师在是否具备高学历或是否参加过国家大赛等方面的要求又很高。面对如此狭窄的就业岗位, 越来越多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状况。

2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就业意向重视不够

受个人对音乐的喜爱、报考时文化分数不是很高以及只要能迈进大学校门, 混下一纸文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得很多学生在高考时报考了音乐专业, 报考的盲目性导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将来就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初入大学后, 考入大学的兴奋感以及高中时期思维模式蜕变得较慢, 很少有学生会思考就业这个问题。当就业指导课的政策充斥耳边时, 当目睹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艰难的寻找工作时, 有的学生开始对就业产生危机感, 一边悄悄地整理着就业信息, 一边加强对声乐、器乐等技术性专业的练习。然而, 具备这种思想的学生却只占很小的比例, 大多数学生仍是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 当就业真正地摆在面前时, 通过参加各种招聘会和各种形式的考试之后, 部分学生发现原来钢琴的练习并非朝夕之事, 原来声乐的发声并非有副好嗓音即可, 视唱练耳、乐理等大学里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环环相扣, 如果当时自己多学习、多练习, 招聘会中的自己也是一颗闪亮的星, 然而此时却为时已晚。

2.2 大学时缺乏主动的学习意识, 就业竞争力不突出

近年来, 我国音乐人才就业市场仍然存在着“两股道上跑火车”的现象, 即一方面音乐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另一方面音乐专业需求岗位部分闲置,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当一部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在校时没有认真学习专业课, 就业能力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主项考试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必考科目, 这个主项或是声乐、或是器乐、或是舞蹈等等, 进入大学以后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导致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自己的主项学习, 主项意识的强烈使得学生只是某方面的专才, 他们或是只会唱歌, 不会弹琴;或是只会跳舞;更有甚者, 有的钢琴学生只会弹奏大曲目而不会即兴伴奏, 这些现实是学生缺乏一专多能的体现。然而, 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去处普遍是中小学校, 受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的影响, 这些学校招聘音乐教师时更多的是需要在钢琴、声乐、小器乐、舞蹈等方面通晓的博才,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在音乐教学中无法胜任, 以致施展不开拳脚。

2.3 就业形势不明确, 就业期望值过高

有些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 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很了解, 以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首先, 毕业生具有强烈的地域观念, 他们凭借自己四年刻苦地练习, 练就了卓越的本领, 因此他们的头脑里存在着总想进大城市、进事业单位、进公立学校任教, 只认正式协议的招聘信息, 不能清楚地看到劳动就业合同背后的就业机率。眼高手低的现状误导学生不愿走进沿海地区新兴的民办学校、农场的公办院校、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这些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其次, 各个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其它专业, 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处于饱和状态, 毕业生认为音乐专业类毕业的学生最理想的工作即是中小学正式编制的老师, 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的毕业生去挤公招教师这一独木桥的现象。再次, 虽然国家已相继开展西部大开发、三支一扶等计划从而产生了大量用人计划, 但由于这些地区工资待遇、发展机会、信息流量等条件远远比不上大城市, 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前往, 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期待更多的机会出现在面前, 这种择业意愿与社会对人才需救济的错位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3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办法

3.1 提高对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 加快就业的步伐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 练就一身好的本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与多次演出磨练后的成长。因此, 大学四年要采取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较好地建立起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未雨绸缪, 提早为毕业后的就业做打算。如果一再地认为就业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把更多的大好时光用在吃喝玩乐上, 而不是加强对就业的储备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积蓄上, 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十分被动。因此毕业生要尽早地建立起就业危机的意识, 关注市场上对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 搜集用人单位信息,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在大四期间主动出击, 加快就业的步伐。

3.2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 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尽可能地多吸取知识, 积攒经验, 加强主项学习的同时, 提高其它相关专业的技能训练, 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音乐优秀人才。

同时, 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或自学的形式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可以深造音乐经纪人专业使自己毕业后可以成为演艺界的经纪人;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学习音乐MIDI制度使自己毕业后可以到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类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可以考取录音师、音响师等职业资格证到酒吧、录音棚等地从事调制行业;可以自学音乐教育学等专业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涉足其他行业领域。总之, 大学期间, 只要具有一颗上进的心, 有一份完整的规划, 主动学习, 在顺利毕业的道路上才会增强就业竞争力。

3.3 分析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期望值

面对今天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学生应该做一名有心人, 知道什么样的答题卡实用, 什么样的人才紧缺, 从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学习。当前, 随着音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实现, 以往人们概念中那些条件好、待遇好的岗位已趋于饱和, 基层、资源匮乏的贫困偏远地区、非公有制的企业、艺术团体最急需音乐人才。因此, 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式, 调整过高的容易让自身受挫的就业期望值, 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 从社会需求人才的实际出发, 在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 大学生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思路。目前, 在大中城市兴起的音乐热使我国青少年儿单甚至退休在家的老人学习音乐的概率比以往有所增加, 大学生可以通过创办音乐培训学校和私人琴行、私人幼儿园等形式实现就业。

摘要:音乐大众化教育和高校扩大招生的风潮使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然而, 音乐市场需求量的饱和和毕业生就业眼高手低的现状使得音乐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就业难的现状。旨在从毕业生的思想认识、就业竞争力以及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角度分析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军诚.跨越就业门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5.

[2]于洋.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

[3]康爱琪.高校音乐专业扩招的负效应[J].人民音乐, 2006 (5) .

[4]阎宝林.高等音乐教育中供需脱节现象的剖析[J].人民音乐, 2005 (7) .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8

一、见习单位性质

截至2012年6月,广西共有自治区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单位5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6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27%,事业单位占9%,外资企业占1%。数据显示,见习基地单位的90%以上是企业,而民营企业更是就业见习的“主力军”。数据侧面反映,广西中、小型民营企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主要场所,这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单位分布基本一致。

二、接收见习人员学历构成

2009—2012年6月止,自治区级就业见习基地共接收见习人员4055名,其中大专学历2109人,占52%,本科学历1906人,占47%,硕士学历40人,仅占1%。见习人员的学历构成反映了大专学历与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相差不大,侧面反映就业见习专科以上高学历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接收见习人员男女比例

2009—2012年6月止,在自治区级就业见习基地接收的4055名见习人员中,男性占51%,女性占49%。由此可见,见习人员女性比例与男性比例相差不大,侧面反映了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一是就业见习招聘的岗位兼容性较好,对男性和女性都较适合,没有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调的岗位;二是就业见习工作岗位与传统招聘岗位相比对女性更有吸引力。

四、见习生岗位性质

根据见习生的岗位性质可以分出五大类,其中,技术类岗位一枝独秀(包括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采矿业等技术性岗位)占37%、服务类占18%、行政类占16%、文秘类占7%、销售类22%。(具体情况见图1)如图1所示,技术类岗位和销售类岗位需求见习生人数较多,同时,这两类岗位从年龄和专业角度来看也较适合择业期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

图1 按岗位性质分类就业见习情况

五、见习单位行业分布

如图2所示,见习单位所属行业中制造业占1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8%、批发和零售业占18%、金融业占11%,其他行业合计占35%,可以说,见习单位行业趋向多样化,同时出现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三足鼎立的现象。

图2 按行业分类的见习单位分布情况

六、见习生留岗情况

汇总的数据显示,2009—2012年6月年见习期满经见习单位考核合格直接留用见习人员平均留岗率为44%,离岗率为56%。说明留岗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同时,通过与见习单位负责人沟通后的反映来看,经过见习期,见习人员的各项职业技能和素养都有明显的提升,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逐步认同,以及与企业工作环境和周边同事的逐渐磨合等是见习单位留用见习生的主要原因。

七、见习人员基本工作能力的评价

如图3显示,见习单位对见习人员初步的基本工作能力满意度最高的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占67%,其次分别为学习能力占63%,理解交流能力占60%,动手实践能力表现一般的占51%,对科学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不满意的占43%和30%。

八、见习人员职业素养方面的满意度

如图4所示,见习单位对见习人员职业素养方面的满意度最高的为团队意识占70%;其次分别为独立性占66%、职业操守占63%;责任心满意度一般,占54%;对就业期望值和国际视野不满意,占34%和30%。

九、见习人员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和改善的程度

如图5所示,见习人员在见习后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工作态度提升幅度最大,占80%,其次分别为岗位能力占74%、有效沟通能力占73%,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操守能力提升幅度一般,都占63%,就业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小,占60%,数据表明,就业见习对见习人员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见习人员在见习期间通过见习单位的严格培训,尤其是企业文化实实在在的熏陶,逐步融入职场环境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工作素养和职业素养有明显提升。

十、就业见习工作建议

2012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实施“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收官之年,广西各地十分关注就业见习计划的延续,希望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此次汇总的数据表明就业见习对于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政府的就业工作均有益处。探索和建立就业见习长效机制,对进一步完善就业见习人员的管理工作,提升就业见习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技术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健康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宣传引导,扩大见习规模

广泛宣传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让企业对就业见习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并得到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认识,扩大见习规模, 争取广西地区各行业的大型优质企业加入见习基地。

(二)做细做实就业见习管理服务,夯实工作基础

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制度,通过考核评估见习基地的带教培训的实施、见习人员岗位技能的提升、见习人员对岗位带教的满意程度以及见习基本生活补助等情况,对就业见习基地实行奖励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校企对接,共建就业平台

进一步与各院校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广泛收集毕业生信息,及时让见习基地单位了解各高校专业设置、掌握就业需求,合理设置见习岗位,办好就业见习双选会、人才网站等就业交流平台,带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见习,并通过见习顺利实现就业。

(四)制定就业见习基地的退出机制,提高就业见习质量

进一步完善见习基地考核评估实施细则,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对见习单位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主观原因不积极开展就业见习工作,不接纳见习生的见习单位,就业见习管理不规范的,弄虚作假的单位予以取消就业见习基地资质;对工作积极性高,接收见习生较多,能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见习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推动更多的见习单位主动承担和认真落实见习任务,以达到促进毕业生提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目的。

(撰稿人:刘国红 黄春林 李 强 肖小娴)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XX区位于XX市东北部,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9镇、1街、26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2万。20xx年,全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实名制登记497人,实现就业457人,就业率91.95%;,实名制登记613人,推介就业547人,就业率89.2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责任体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就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写入了各镇(街)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逐级签订,层层落实。健全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与对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体联动的良好机制。

(二)发挥政策效应。出台了《XX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人社、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通力合作,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扶持范围、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和社保补贴标准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强支持。20xx年以来,累计支出专项见习经费、就业补贴和扶持资金80余万元,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0余万元,减免各类税费26万余元,拨款额、覆盖面越来越大,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就业服务。将全区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990嫦低彻芾恚实现了一点录入,全网共享,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按照五年培训规划,定期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推介力度。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安装了大型电子信息发布屏,各镇(街)设立了信息公开栏,定期发布求职、招聘信息。20xx年以来,走访企业50余家,组织座谈20余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中专技校招聘周、周三招聘日等系列主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区内外用工岗位多个,达成意向800多人。

(四)加强创业引领。深入开展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认定工作,结合ybc工作开展,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各镇(街)特色产业园区,选定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20余家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培训,以自主创业带动积极就业。目前,已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35人,其中,2名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固定资产突破了1000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回馈社会提供见习岗位40余个。

(五)开展扶贫援助。把零就业高校毕业生家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逐级落实援助责任,积极实施结对帮扶,确保动态消零。20,根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有关精神,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5名就业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了区、镇两级基层平台。

(六)多方促进就业。近年来,积极开展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工作,先后招录4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努力响应省、市关于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活动的相关通知精神,结合区情实际,累计提供三支一扶接纳岗位95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岗位供求矛盾仍然存在。我区目前总人口52万,其中,近30万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方式和技术的革新,一部分农民成为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由于农业产能比较低、农村环境比较差,新达到劳动年龄的一部分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开始向城镇集中;受金融危机影响,通过劳务输出到外地务工的一部分农民又陆续返乡;受企业破产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多(近期,仅东风毛巾厂、农机二厂等老企业一次性进入失业程序的人员就达600多人)。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有愈来愈多之势,我区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薄弱,区内厂矿企业就业岗位挖潜有限,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新增就业难度较大。

(二)能力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从当前产业转型趋势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新上的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较高,体力型劳动者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相对来说大大扩展。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一些高校毕业生校内所学专业与生产实际根本不对接,纯属花拳绣腿,有些高校毕业生校内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综合能力不突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厂矿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就业期望与客观实际冲突严重。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走出校门后,自身期望值偏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不愿吃苦受累,追求虚荣面子,一是想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想到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三是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不愿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从工人做起,因此丧失了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就业、成长的机会。另外,不排除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存在问题,让高校毕业生不能接受。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区、镇(街)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套,由于财政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功能还不是很完善,社区就业平台没有实现全覆盖,制约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开展。由于经济薄弱、财力有限,不能完全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

三、工作建议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一)大力发展经济,扩展就业空间。稳步推进区内企业转型,扎实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不断加强镇域经济建设,支持各镇(街)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营销、餐饮、旅游及生产服务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

(二)特设公益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积极挖掘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继续加大人才支农、支教、支医的力度,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一线、社区基层和困难边远地区工作,完善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和业务支持,加强考核培训,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基层服务人员定向招考的提升机制,确保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公益岗位上去,呆得住、干得好。

(三)完善基层平台,优化就业服务。完善人才资源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优化,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与周边区(市)人才市场的通联互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就业服务效能。积极筹措资金,打造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工作手段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加强就业推介和劳动维权,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引导帮扶,推动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创业思路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服务,结合ybc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电子科技等各项产业。加强见习基地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指导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成功创业、持续发展、稳步提升。

(五)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充分就业。设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金,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把困难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范围,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予以安置。对接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10

目前酒店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共有43人,其中专科学历的有33人,本科10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酒店总人数的12.2%。

丽森酒店成立以来一向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在酒店筹备之初,就启动了“经理培训生”的培训计划,招聘应届优秀毕业生培养,做为酒店的后备管理人才,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安排他们到酒店的各个岗位上进行实习锻炼,了解酒店的运作流程,进而培养成为管理人员。大学生进入到酒店后,为酒店带来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大学生主要是培养价值比较高,而起初却难以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和潜力。

大学生刚刚毕业,很难找准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在酒店就业存在与所学专业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是通过基层的锻炼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当然酒店也会有会对性的招聘“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2009年4月酒店通过参加延安大学春季招聘会,招聘了14名延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布在餐饮部服务员、房务部前台、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工程部,目前在岗的比较稳定的有3人,分别为餐饮部文员、楼面领班、行政助理。

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篇1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专业结构匹配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2-01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就业率的不断下降,二是专业结构匹配度较低,前者主要是因为社会需求人才小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出现人才剩余的情况,后者是因为专业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毕业生没有找到本专业工作,用人单位也没有招到与职位所需专业相符合的毕业生,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社会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现状

据统计,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是16.9%,基本对口的是40.8%,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的是29.9%,剩下的12.4%和专业的匹配度基本为零。从这个数据可以明确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造成这个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是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情况的因素

1.不同学历因素

学历不同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也不尽相同,据调查,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越高,学历越低则相反。

2.不同专业因素

不同学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情况的重要因素,根据专业分类的不同,医学类是目前专业匹配程度最高的专业,接下来依次是教育学、工学、法学等,可以发现专业要求越高的匹配度越高,这主要也和目前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程度有关系,医学作为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医疗行业人才缺乏,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好,另外一些理工类专业就由于专业性不突出,就业的时候学生存在多方面选择因素,就造成了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的情况。

3.不同兴趣因素

兴趣是学生就业方向的主导因素,很多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并没有兴趣,这主要由于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专业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选择专业时由于高考分数的限制,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旦对专业的兴趣不足,学习起来也就缺乏动力,在毕业就业面对二次选择的时候就会放弃本专业,造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个人以后的发展。

4.不同性别因素

不同性别因素主要导致的是女生的专业匹配度较低的现象,由于很多岗位的特殊要求和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会考虑女生,比如:安全工程,属于工科,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单位和煤矿等。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的措施

1.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实现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更大化利用,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目前我们国家的专业选择是在高考的时候,高中学习家长和老师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兴趣的注意力不够,造成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比较盲目,要提高专业匹配度应该在高中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对以后想要从事的行业进行一定了解,并且在学习中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着重进行培养。

2.学校提供二次选择

大学专业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这是造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变这个情况,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一段时间,了解了专业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匹配度具有重要意义,在二次选择的时候,学校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不要仅局限于院系之间,而是可以跨院系选择,让学生可以很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专业,弥补高考选择专业时候的遗憾。

3.减少性别差异因素

由于性别差异造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改善现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形式,号召用人单位对男女生“公平看对”,让女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也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尽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女生的就业安置问题,不要因为工作环境的不适合就拒绝聘用,使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专业结构匹配度低的问题得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度较低是目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来自不同学历层次的影响、不同专业结构的影响、不同兴趣爱好的影响以及不同性别影响这几方面,针对这些情况,要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应该在高中学习生活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男女就业专业匹配度存在差异因素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通过这些合理建议,可以很好的改善以及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

参考文献:

[1]周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匹配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6).

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 篇12

一、近五年来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 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 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6.4%。统计表明: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良好。

2.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009—2013年, 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的20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2.28%;就业于国家事业单位的410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46.86%;就业于国有企业的44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5.03%;服务基层项目的109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12.46%;考取硕士研究生的90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10.29%;自主创业的8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0.91%;入伍的6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0.69%。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依然以工作相对稳定的教育事业单位为首要选择, 就业逐步向基层倾斜, 基层就业项目成为就业热点, 同时, 为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 考研升学也开始成为很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自主创业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2009—2013年, 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云南工作的有665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76%, 其中选择在昆明就业的有202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23.08%;选择在省外工作的毕业生有91人, 占就业总人数的10.4%。调查发现, 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为主, 部分来自家庭, 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在校园招聘会上寻求工作机会, “故土难离”的观念和信息渠道来源单一是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整个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根本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也是学校品牌的衡量标准之一。基于2009年至2013年近五年来近千名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 以及未来就业市场趋势, 我们认为对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 一方面教育行业仍具有较大潜力, 边远地区和基层教育将需要大批量的化学专业毕业生为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化学化工产业行业是化学专业职业需求的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从事化学化工产业方面的人员, 无论是科研人员或产品开发人员, 都存在短缺, 化学化工产业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就业竞争力。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化学专业技能。借助课外科技活动, 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平台,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活动促提高, 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丰富阅历,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绩效。

为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应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专门工作机构;二是建设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三是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即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全员化、职业化、全程化”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就业力提供指导和保障。

3.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认真做好毕业生信息资料库, 动态完善数据更新, 加强与各类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合作, 尽可能建立广泛的毕业生自荐平台, 积极开展与校外各级各类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等单位的信息服务和联系合作,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除举办师范专场招聘会外, 积极组织广泛、细化、专业性的小型专场招聘会, 如化工企业的招聘会, 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4.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近几年, 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方向, 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2009年起, 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省内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 简称“贷免扶补”政策, 鼓励自主创业。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多, 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创业。

三、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的启示

2009年至2013年五年来,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912人, 其中875人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理科人才的需要, 主流是比较好地, 但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出发, 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

1. 拓宽专业口径。

按照发展趋势, 随着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高校的毕业生要由“专才”向“通才”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大专业、多方向, 拓宽专业口径, 同时加大校级选修课程比例, 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

2. 优化专业课程。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 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 加强深度, 发展边缘科学, 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鼓励引导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发展为科研攻坚人员, 在此基础上主修课程基础化, 选修课程模块化, 优化专业教育课程, 把专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 加强实践课程。

加强实践课程, 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还易于鼓励创新、团队协作的氛围形成。尤其是师范专业, 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起,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将原有的师范化学专业总课时从2745课时削减至2684课时, 在第七学期安排了全学期的教学实习见习, 从课时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实践,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技能。

4. 改进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的内容应从学科导向职业导向演变, 积极开展课题教学, 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 “以问题为中心”, 由“课题来组织”,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形成。

摘要: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为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充分就业, 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关键词:化学,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涂艳国, 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 2005, (3) .

[2]边宏广, 安静, 王庆波.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8) .

[3]詹萍, 岑双庆, 陈艳.师范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9, 30 (5) .

[4]冯国涛, 刘晓虎.四川大学2009届轻化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0, 20 (3) .

[5]李金芝, 李倩.河北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向导, 2010, (29) .

[6]黎明, 肖京林.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 (6) .

上一篇:今冬的第一场雪作文400字下一篇:班组长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