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2024-06-14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 经过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高等教育的新鲜血液、办学定位左右摇摆的独立学院, 其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考验。如何解决好这一家长、该校、社会关心的问题, 关系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当前形势下, 独立学院应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就业帮扶着手, 不等不靠, 主动作为, 才能有效破解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毕业生就业必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就业工作实践, 从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自身素质、就业观、就业服务工作针对性四个方面分析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

(一) 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声誉不如母校或名校, 且位于本专科办学层次的中段, 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颇显尴尬。在学生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成绩偏低, 生源质量因此相对较差;在师资方面, 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 或是外聘其他高校教师, 自身师资相对薄弱, 而且优质教师资源更倾向于老牌或公办高校, 使得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意义认识模糊, 且受传统思想束缚, 认为独立学院不正规, 更有甚者认为独立学院唯利是图。这种对独立学院不全面的认识, 导致社会对其培养的学生产生怀疑和偏见, 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较差, 肯定不如公办高校。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无疑愈加艰难。【2】

(二) 毕业生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生源质量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使得独立学院生源质量进一步下滑, 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加之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 一味注重学生活动的参与度, 忽视了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 用人单位反馈给学校的主要意见是“专业知识较欠缺, 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 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此外, 独立学院很多学生成长环境优越, 生活上养成了好逸恶劳、懒惰的不良习惯;学习上缺乏自觉学习、自觉研究的意识, 缺乏主动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更有甚者出现沉溺网络荒废学业的现象。【3】可见, 独立学院毕业生学习习惯及吃苦精神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毕业生就业观存在偏差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就业薪酬、就业单位及就业地域选择三方面。在就业薪酬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其学费、消费水平较高, 因此他们对薪酬的期望值一般较高。在就业单位方面, 过分地看重用人单位的规模、工作环境, 片面的认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才是铁饭碗, 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落后思想。在地域的选择上, 部分学生视野狭窄, 一味追求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或省会城市, 而这些地区人才密集、竞争激烈, 独立学院学生并不具有优势, 无形中又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程度。【4】

(四)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5】虽然大部分院校开展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问卷调查的结果, 部分学生反馈“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作用不大”。由于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高, 往往缺乏强制力, 对学生及教师难以考核, 普遍存在逃课敷衍现象。此外, 就业服务盲目模仿其他类型高校, 不能贴近毕业生的需求、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能精准把握就业工作存在的症结, 没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提供帮助, 这是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5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 “精准就业”被一些高校就业工作者提了出来。本文认为, 从实践的角度讲, “精准就业”要求“就业问题分析要精准、人才培养要精准、资源配置要精准、就业措施要精准”, 最终使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人职匹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的严峻形势下, 只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重点突出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精准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精准就业的途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该校工作的重点。强化“一把手工程”, 促进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 大力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推荐毕业生就业, 形成全员关心就业的合力。该校提出对就业工作的“8抓1增加” 新要求, 即抓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抓实践教学;抓就业指导;抓就业渠道的开拓;抓就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抓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教育;抓就业质量;抓就业管理与服务;增加对就业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就业工作在新要求下, 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成效显著。

(一)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理念,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构建平台、创造条件;需要从就业帮扶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指导与能力提升服务等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1. 精准就业帮扶,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学校以“充分就业、满意就业”为目标, 针对有就业意愿并积极求职的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社会孤儿、烈属和残疾毕业生, 广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 高度重视求职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另外, 学校针对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分类管理, 分别设立专项援助资金、建立档案台账、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定向信息推送;并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构成的就业帮扶团队, 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个别指导, 通过推荐、技能指导、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途径, 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学生层面, 发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带头行动, 深入推进学生互助就业模式, 以信息互换、经验互享等方式实现就业机会共获、压力共担、岗位共得。每年有10%的毕业生得到资助和帮扶, 90%以上的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找到工作, 成功签约;一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因在就业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和奖励。

2.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首先要抓好校内校外两个市场, 即在该校内形成“请进来”的用人市场;在校外市场, 积极走出去。学校每年安排几十人次赴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天津、河北、武汉等地区走访联系用人单位, 开拓就业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毕业生就业单位已遍布湖北全省和经济发达地区, 许多用人单位主动到该校选用人才, 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大幅度的增加。在抓好两个市场的同时搞好两个服务, 热情接待用人单位和毕业生, 做到贴心服务, 很多企业因此年年到校招聘毕业生。

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资源。学校利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有利平台, 积极培育校企校地合作中的就业市场, 扎实抓好就业平台建设。在校地合作方面, 学校每年安排专人积极与各地人社部门建立联系, 搭建相互了解的平台。如提前了解本地区各县“三支一扶”的需求, 积极搭建签约平台;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 及时发布毕业生的生源信息和招聘会信息, 并联合在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此外,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资源, 如该校作为鄂西北厂长经理协会、东风公司企业家协会会员, 更加便利的了解本地区产业布局全貌及需求, 积极向协会单位推荐学生就业, 进一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学校注重发挥网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除了利用该校就业信息网外, 还与规模较大的人才网站达成协议, 在其网上免费进行毕业生的宣传和推广, 从而建立低成本、高效率、海量信息化服务的人才就业信息共享网络。同时在高校中较早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递, 其中微信平台“每日一条”受到广大毕业生的青睐。此外, 还利用互联网、校友、教师、学生家长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充分挖掘整合信息资源, 收集发布适合学生就业的有效信息。

4. 全程化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服务实效

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 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如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专业教育,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对二年级学生, 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 进行本专业行业发展教育, 引导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对三年级学生, 通过企业宣讲、专家讲座等, 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传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毕业年级学生, 通过就业指导课进行求职择业技巧培训、就业心理指导, 帮助其顺利就业。

5.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应征入伍”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学生, 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到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此外,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需全方位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加强心理教育,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 帮助其消除就业恐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 实现多元化就业;避免盲目追求, 正确认识自我, 调整就业期望值, 进行合理的定位。

(二)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本着立足本地、面向湖北、依托汽车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走以教学为中心、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合的道路, 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以其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显著深受社会欢迎,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居湖北省同类院校前列。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专业设置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借助“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展和优化, 发展学科特色。该校明确提出专业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 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 彰显特色、突出重点, 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汽车、材料、控制、机械为主干, 以管理、信息、人文为支撑”, 【6】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在不断调整创新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同时, 保持特色和优势专业体系, 如该校淘汰了学生学习困难、就业差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德双元制学院”和“中兴3G学院”两个特色专业学院;“车辆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车联网”和“通信工程”两个新兴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旅游管理”等三个院级重点培育专业。

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行业、企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为出发点, 按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企业访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座谈→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教研室研讨→形成培养方案初稿→该校审查→校企专家论证→完善培养方案”的路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 重新整合优化专业课课程内容等措施, 学期学时分布更加均匀, 总学时学分得到大幅缩减,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荷,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自主学习空间。多个专业采取“订单培养”, 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模式, 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管理平台;创新了“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以增强专业技能为目标,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效果

首先在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上,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全面推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成才的“三自”人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按照学科大类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基础课, 整合优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搭建, 比例为3:4:3。集中实践环节包含军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专业实习 (社会实践)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实践环节 (含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 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不低于28%, 其它专业不低于22%, 并逐步将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到30%以上。重视学生课外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积极探索和推进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工作。贯彻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三战略”, 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三学生利用暑假参加东软的培训项目, 机制类大三学生暑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 并安排工厂师傅帮带等, 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实习直转就业”等实习、实训、就业等工作模式, 开辟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新天地。

其次通过专业技能比赛,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飞思卡尔”全国智能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与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湖北导游大赛及院内高等数学、英语演讲等竞赛, 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和谐、社会稳定和学校的命运, 要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必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新常态下, 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方法, 按照“就业问题分析要精准、人才培养要精准、资源配置要精准、就业措施要精准”的要求, 将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层次, 解决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然, 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破解策略还需要利用毕业生、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力量, 协同努力。对毕业生来说, 应该客观认识自己, 准确定位, 不断提升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家庭来说, 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协调发展, 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对社会来说, 给独立学院及其培养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少一些偏见和歧视。【7】

参考文献

[1]周培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 (19) :39.

[2][4]牛勇, 朱伟华, 林帆, 黄石青.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5) :41.

[3]李秀刚.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J].学理论, 2009 (12) :232-233.

[5]李丹.独立学院就业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2) :109.

[6]王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培育学校比较优势[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1) :26.

[7]高泽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索——以通达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9) :114.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2

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就业工作的开展,促进我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要求和规定,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黔教毕发„2013‟520号)精神及关于印发《凯里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院通字„2014‟4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组织领导

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动员,广泛参与为使我院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2014届毕业生顺利就业,特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萍

副组长:肖育军、李小娟

成员:杨金莉 吴南南胡爱华 姜文 韩东 张祖云

三、认清形势

(一)社会就业形势。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生突破700万2014年或成更难就业季,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预计将突破700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

(二)我院就业形势:

我院本届毕业生相比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我院会积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寻求对策、谋求出路,尽最大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

(三)全面摸查毕业生基本情况;

为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情况,院学办将组织各班填写《毕业生综合情况表》,内容涵盖毕业生在校的任职情况、获奖情况、考研情况、毕业生特点、英语及计算机过级情况、学习成绩排名等近二十项内容。

四、具体措施

(一)制订《音乐学院2014年毕业生毕业与就业工作日程表》,分阶段组织实施。

(二)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我院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三)认真落实好学生处下发的政府政策性就业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四)积极收集省内外各地区、各县(市)的招考信息,及时通知并组织我院学生参加报名考试。

(五)积极组织和指导毕业生参加“贵州省教师特设岗位”、“省委组织部选调毕业生到基层党政机关工作”等的报名、考试。

(六)积极参加,校团委组织毕业生国家级“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黔东南州就业见习计划”、国家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报名工作。

(七)做好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

(八)做好毕业生“快乐离校、文明离校和安全离校”工作

附:《2014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流程》

音乐学院 2014年3月12日

浅谈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素质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择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93-02

2009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10万,比2008年增加了51万人,成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从1999年全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成立至今,独立学院已经历了10年的成长历程。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其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一方面关系到学生本身,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毕业生100多万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择业素质,成功地走向社会,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 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素质现状

所谓择业素质,是指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所具备的素质。包括硬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软素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个人素质不够全面,社会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待加强。

(2)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自信心不足,面对困难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足够的心理准备。

(3)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向别人表露自己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对自己评价偏低,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如别人,和用人单位要求差距较大,能力不行等等。

(4)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等”、“靠”、“要”思想严重,“等”就是等待更好的工作单位,更高的薪水待遇、更优越的工作环境;“靠”就是靠家长和亲戚活动、介绍工作机会(往往签到的单位都是较好的单位);“要”就是要单位给我提供什么,而不是我能为单位做些什么。希望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更看重经济利益和职位高低。

(5)就业目标不明确。对于就业并不着急,求职主动性不高,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6)工作稳定性较差,不安心、不能持之以恒地在一个单位工作,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流动性大。

(7)敬业精神不够。吃不了苦,不愿意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就业。

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偏见(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认同感不强)和教育成本(培养一个独立学院学生,其教育成本一般在8-10万左右)等,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 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与国家统招统分政策的不同,“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更多选择的余地,但同时也给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用人单位招聘新员工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成熟的社会人才招聘,另一种是校园招聘。

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

(1)道德品质。在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以德为先”常常被放在首位。用人单位往往希望应聘者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

(2)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一个没有敬业精神和缺少责任感的员工,常常被用人单位认为不具有培养价值,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现代职场中,没有敬业精神和缺少责任感,就意味着对单位没有归属感,会消极感染周围的员工,从而影响单位的战斗力。

(3)诚实守信。诚信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员工对用人单位忠诚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越高,其形成的合力可以提高单位对外的整体竞争力,从而越有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然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较差,在用人单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进行岗前培训完要用人的时候却背信违约,打乱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人际交往能力,即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团队精神是人际交往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队意识的社会,成功是属于一个团队而不是个人的,要想依靠个人的奋斗而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营造一个愉悦的工作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据调查统计,一个大学生在校获得知识的5%-10%是将来必需的,而90%-95%的知识是从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而获得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看重的并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他们学习和融入的速度。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期需要1-2年时间。也就是说,毕业生要胜任一个工作岗位,至少需要花1-2年的时间。

(6)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基本条件。但是,身体素质问题往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不注重锻炼身体,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使得毕业生不足以应付繁忙的工作。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表现出自卑、焦虑、迷茫、冷漠、不合群、逃避等心理状态。

(7)复合型人才,即通才,最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努力扩展其他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同的角色,成为工作多面手。

此外,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依然被看重。不少知名企业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作为毕业生应聘的基本条件之一。能说会写,即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反应快、应变能力强也是用人单位的共性要求。

3 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素质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竞争形式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独立学院更应该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素质。

3.1 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硬素质

择业硬素质是毕业生在求职前就应具备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培养优秀的道德素质。“以德为先,品行优先,品不行者不能重用也”。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现代职场中,优秀的道德素质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好的道德品质,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优秀的道德素质,包括以下3个方面:1)敬业奉献。对于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备受呵护的独立学院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的精神。在初涉职场时,考虑的不是“我能为单位创造什么”,而是“单位能给我提供什么”。然而,敬业精神恰恰是用人单位选材用人时看重的首要素质。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从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特点等方面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此项工作,才谈得上爱岗敬业。2)强烈的责任心。对待工作,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敷衍了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毕业生在工作中,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让自己的责任成为别人的负担,影响团队的效率。同时也不能推卸责任,对于责任交叉的工作毫不关心。培养责任心,应从基层做起,注意细节。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大多数都要从低层职位做起,即使如此,也应该把简单的工作做好,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3)忠诚度高,即高诚商。修身立业诚信为本。在招聘条件中,诚信问题是被提及最多的一项。毕业生一旦做出了择业决定,就应该踏实、安心地开展工作,为事业成功铺平道路。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员应当具备和从事职业相适应的专业文化素质与非专业文化素质。即为完成本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其他领域知识。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其求职择业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3)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才能够承受繁忙的工作、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脑力劳动,而心理健康则能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首先,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其次,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认清形势,认清自我,合理定位。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张感,对社会人才需求及就业形势要有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在充实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要有信心,要清楚自身的优劣势,有较明确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及薪资定位。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和适应,提高逆境商数。

3.2 提高毕业生的择业软素质

择业软素质,可以理解为除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外的其他素质和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1)建立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即情商,包括表达与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交礼仪。现代社会,情商已经代替智商,成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初涉职场的毕业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不知所措。在校期间,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锻炼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是人际交往、开展工作必备的能力。从踏入职场伊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才能使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接纳自己。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多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结合专业与就业意向加强应用文写作能力。其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常用的工作形式,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团队中。在职场中,工作任务都是以团队合作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成功,都必须依赖团队合作。在团队中,毕业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常常换位思考,学会与人协作,构建自己的人力资源,即人脉。第三,掌握社交礼仪。在择业前,掌握相关的社交礼仪无疑是对求职成功有利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讲座、报告或校园文化活动了解社交礼仪。

(2)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工作经验不足是多数毕业生的软肋,也是毕业生进入理想就业单位的路障之一。如何向用人单位证明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经历,对于大学生实现就业、走入职场有着关键作用。毕业生要想缩短社会适应期,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累工作经验。而对工作经验的理解应该是:它不仅仅指从事过某项具体工作本身,还包括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待工作、社会、生活的态度;处理与同事关系、与领导关系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对领导的工作安排、布置的理解;对临时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实际上是一种智商、情商和逆商的综合。

通常情况下中小型企业或单位有更多机会展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更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应该尝试“先进行业,后进企业”,即先在中小企业中熟悉行业业务,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再以大企业为目标,步步为营,等待机会来临。

(3)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会学习,是大学生业务素质较高的重要标志。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有效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应注意全面发展,既能精通专业,又能触类旁通,成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2.

[2] 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0.

[3] 陈刚、彭建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作者简介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4

要研究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情况,则必须要首先建立一个比较的视域,即相对于以往单一型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哪些鲜明的特点,相较而言,有着哪些最为本质和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又能否体现教育模式的差异。这都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但转言之,对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情况研究是一把钥匙,一个捷径,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将此种教育模式的特征与优势牵出,从而对整个教育过程做一个梳理。

一、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就业领域的延展

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音乐学院学生,相较于以往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与音乐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调查研究新一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仅从事声乐、乐器演奏或者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工作,而是更多地投身于其他就业岗位,如果说从前音乐学院培养出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一个平面,那么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领域无疑是一个立方体,拥有更加宽广的就业领域与更加延展的就业空间。

究其原因,这与复合型培养模式中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无疑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学府不仅仅局限于培养音乐专业型人才,而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全面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相应的在教育方式上,也打破了以往单纯音乐讲授的桎梏,在培养方案上也做了较多修改。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仅是从事专业的音乐领域的工作,而是走出了象牙塔,拥有了更多、更充分的竞争砝码。通过人文课程提高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人格和气质的养成;通过选修课程提高其他方面的水平,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层级,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总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促成此种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

参考近年来音乐学院的就业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相关职业,包括演奏、演唱、教育的就业需求是保持不变甚至逐年略减的,而音乐学院毕业生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并且各学院就业率保持不变或略升,这无疑归功于多元化教育模式所建立的就业延展性,当这种延展性成为一种共性,那么这种培养方式无疑获得了较大成功。

二、教育思想的开放与就业压力的缓和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音乐相关职业,包括演奏、演唱、教育的就业需求是保持不变甚至逐年略减的,而音乐学院毕业生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并且各学院就业率保持不变或略升。这一方面说明当前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延展性较以往有很大提升,而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在这一领域就业压力正在逐渐缓和。以往的压缩型的就业形势正在逐渐被扩散型的发展方式所冲散,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更多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走向了自主创业或音乐副业这两条就业道路,大大解决了就业难题。

这里所谓自主创业,是指复合型培养方式下的音乐学院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从事了与音乐相关,但并不专业的就业道路,近年来调查显示,开办琴房、音乐工作室、后期制作室的人数逐年增加,这类工作既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与兴趣,同时又需要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而音乐副业则很好理解,即毕业生寻找到与音乐并不相关但又容易得到的岗位,闲暇时间从事相关音乐教学或表演等工作,既保证就业有相对稳定性,又能通过副业获得不错的生活补贴。

产生这样的就业“分流”现在,无疑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是利好的,一方面使真正从事音乐理论研究或实际表演的人员精细化、规范化,在扩招的大背景下还能做到不鱼龙混杂,保证队伍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又极大地缓和了就业压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而这一切,与教育思想开放的复合型教育模式无疑是密不可分的。

三、潜在能力提升与就业潜质增加

复合型教育模式所产生的一部分优势是潜在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比较与观察方能看到起内在优势,这一优势最为突出的体现便是其就业潜质。复合型人才,已经逐渐打破以往对音乐生“文化知识薄弱”“缺乏文化常识”的偏见,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与文化知识虽然不能在生活中有直接体现,但相较以往单一型教育背景下的毕业生,其气质的养成与修养的提高却是明显的,这就使得其具有与非艺术生一较高下的能力。

因此放眼未来,复合型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音乐学院学生,无疑相对于以往更具有就业潜力与核心竞争力,甚至于在某些岗位,在其他能力与别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音乐技能就可以成为制胜的砝码,复合型音乐人才的优势便会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说,在复合型教育模式下,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潜质无疑是有较高提升的。

四、结语

区别于以往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就业领域延展、就业矛盾缓和、就业潜质加深等特征,这与复合型培养模式所提倡的多元性、创造性密不可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复合型音乐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为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始终是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高校近期所提倡并实行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区别于以往单一型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就业领域延展、就业矛盾缓和、就业潜质加深等特征,这与复合型培养模式所提倡的多元性、创造性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对音乐学院毕业生在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就业情况作一些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音乐学院,复合型,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肖艳,郭兰兰.日本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研究——以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9)

[2]余双慧.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普通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之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3]宿鲁雁.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5

面试自我介绍

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xx,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去年7月份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可能由于是学习音乐表演类专业的缘故吧,我的性格呢会比较热情开朗一些。在校期间呢我是属于活跃分子,参加过许多专业性比赛和学术型音乐会,毕业之后呢我又非常幸运地被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进行编外聘用,现在是一名外聘人员。所以从毕业以后到现在呢我参与组织策划过青白江区当地所有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像樱花国际文化节、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青白江分会场活动、金秋菊花节等等活动。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呢我了解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缺点,比如像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社会阅历还需加强,还有可能是因为刚从大学毕业的缘故吧,有的时候会有一些自满等等,但是呢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努力地改掉这些缺点,不会不懂的会去多学习,有错误的话也会及时改正。今天我坐在这里非常地珍惜这次机会,同时我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给予我这样的机会!

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家教反思 篇6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上学了,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笑地问她,以后要把孩子培养进哪所常春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据她妈妈讲她真的不管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什么也不教,也不送孩子去任何特长班,她妈一提起来就愁,说她对待自己孩子像是放羊一样,极其不负责任。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毕业前后的巨大反差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她是同学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已经成了CEO的。有个同学毕业后就冒险加入一个才组建的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如果觉得这個同学在财富上比较成功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参加小公司的同学后来变成了公司合伙人,公司上市后他直接就进入千万富翁的行列。可是这个人还不算牛,有个同学自己创业自组公司,公司上市后给卖掉了,又建了一个公司又卖掉,现在正在搞第三家公司,已是亿万富翁。

单纯从财富上看,他们这些打工的人在同学里不值一提。但是最潇洒的却不是上面那些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大学期间学习很好的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照顾孩子的感觉,喜欢“相妻”教子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上学前他都不打算去上班了。他太太也做IT行业,收入足够家庭开销,而太太不喜欢做家务,所以他们夫妇两人正好互补。这个同学还有个兴趣是旅游,他们全家一有空就满世界去玩,已到过七十多个国家,以后打算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走。同学里面数他没有压力,最轻松自在,让生活节奏很紧张的上班一族们羡慕不已。

同学中有几个华裔孩子,父母来自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这些同学都是规规矩矩的打工族,就职于大公司,说起彼此的工作都乏善可陈。

他们几个华裔孩子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可大学毕业以后,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

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的不同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却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会大放异彩还是像成千上万新创业的公司一样倒闭?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的?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娱乐活动心里隐隐地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作为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谨小慎微了、太没有色彩了。

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

她说她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蔡真妮 旅美作家,著有《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等书。)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篇7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两个专业为例, 从国家在这一时期, 政策倾向于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促进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各种居住和办公条件等方面来看, 这两个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很大, 就业范围比较广, 然而, 设置这两个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不多, 尤其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更是如此, 对于设立这类专业的独立学院来说, 占据政策优势和时机优势, 再依托母体院校在此专业上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毕业生就业质量应该较为可观, 然而从学生反馈回的求职情况来看, 就业现状参差不齐。男生比女生相对占优势, 在校期间注重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拓展的学生比只学专业知识、只考高分的学生占优势, 注重多个学科知识积累与涉猎、注重谈吐和口才的学生比一门独专的学生占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期准备的学生比漫无目的总跑招聘会的学生占优势等等。

一、就业现状参差不齐原因分析

毕业生就业现状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每年每届中都会存在, 但如何将这种参差不齐的比例缩小、再缩小, 我们需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改变方式方法, 从而改变现状。

(一) 性别歧视

由于社会分工和身体结构的差异, 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 体现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上, 由于刚入职后, 都得在工厂和生产线进行锻炼, 劳动强度比较大, 一部分人可能支撑不了, 选择放弃或不得不选择放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 这样可能会加大招聘成本, 影响单位的培养计划甚至实际收效, 长此以往, 这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在各个专业中呈蔓延之势, 机制和能动也是如此, 甚至更明显。

(二) 定位偏差

走入大学校门, 大家都知道要学到知识, 但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外延理解不够完整和确切, 知识, 不是牢记在头脑里的那几个公式, 不是记住了一些名词解释, 也不单单是把握住知识点而取得了好成绩。知识包含了抽象的书本理论, 也一定包含了动手实践的部分, 二者缺一不可, 但在大学学习中, 有一部分学生将后者忽略了, 由于书本理论往往比动手实践更能应付考试, 所以, 这部分对于大学所学出现定位偏差的同学并没有被批评, 反而成为大家所称赞的“标兵”和“学霸”。

当然, 大学不仅要学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大部分同学都将目光集中在“课本、考试、课堂”, 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不可能立即显效的“实践活动、选修课、课外作业”, 所以, 当在求职过程中, 不再需要理论而需要直接创造效益时, 应试者失败了。当面试官在众多求职者中比较谁更有优势时, 大部分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四两拨千斤的“附加值”。

(三) 准备不足

就业工作是一项从大一到大四的持续性工作, 大部分学生在基础年级都不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 以“选修”的态度对待必修课, 更不会做好职业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适时调整, 而在找工作过程中, 就显得是在“碰运气”, 不能将这门课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各独立学院对于这门课, 对于就业类的指导还是仍需加强, 可能有时候需要从最基本的引导学生对这门课足够重视开始。

二、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 寻找应对策略, 尽量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少走弯路, 也使各个独立学院在就业质量的提升上, 能大踏步向前迈进。

(一) 正确规划

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一直存在, 尤其在高等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 更是如此,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 针对我们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 纵观大学四年的成绩, 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女生, 这中间, 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 将来走“学术道路”, 对此, 我们鼓励支持, 一方面可以缓冲当前自己面对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 也可提升自己本身的价值, 因为“收回来”再“打出去”可能会更有力。而对于准备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 我们继续支持, 最重要的是, 让选择不同道路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和合理的部署。

(二) 合理引导

白岩松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总体素质差不多时, 为什么这个人就比那个人优秀呢?就是这个人的附加值比别人高,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捆绑式火箭。相信曾经有过四处求职经历的人和正在求职中的人都对这句话赞同, 如果我在有机制专业这样的背景的同时, 还略懂管理学的东西, 当我在面试一家外资企业的时候, 准备了中英文两份简历……这样的“附加值”可能会在面试过程中成为亮点, 成为光环。同样的, 大学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不应该只学好书本上的专业知识, 因为实践中的更新换代比课本的版次更新还要快, 动手实践才能将专业知识真正的落实, 因为“懂”不等同于“会”, 但最能诠释动手实践能力的“会”一定是建立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 那些在校期间有意识地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同学可能在就业中就赢得了比别人多的面试和成功的机会。当然, 在此过程中, 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老师应该最大可能的让同学们的“有意识”逐渐变为“下意识”。

(三) 充分准备

一方面, 就业工作的持续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突击作战, 将就业工作只放到大四来做, 那我们肯定错过了黄金时间, 也就是说, 基础年级阶段的引导和培养是重中之重, 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 培养大家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新性四位。另一方面, 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孤立作战, 将就业工作只落实给学校就业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学生, 这样的力量搭配远远不够, 就业办应该立足高远, 指挥、引导就业工作全局, 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优化工作程序, 提高服务质量, 力求消除部分毕业生中所存在的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的现象。同学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式,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辅导员、班主任应进行阶段性工作的完成和基本步骤的执行, 督促同学们主动、积极就业, 也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观望等待, 被动依赖等, 促进同学们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意识。各系、各学科带头人及各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关系, 组织召开针对性较强的专场招聘会, 或对优秀学子进行推荐, 这些都不失为促进就业的好办法。

独立学院的每届毕业生就是学校的“名片”, 其就业状况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折射出学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以及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的水平, 并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长远发展。相信, 只有这样全体齐动员, 都在就业工作中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都将就业工作当作“份内事”, 我们促进就业的力量会更强大, 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分析导致就业现状参差不齐的多种原因, 并以此为依据, 从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旨在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春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6) .

[2]杨卫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矛盾辨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观察, 2010 (10) .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8

本次调查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201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调查形式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调查数据研究工具是OQSS3.5。2012届毕业生人数为2,625人,提交问卷数为2,551份,有效问卷为2,549份,有效率为97%。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院2012届毕业生,共2,625人,其中男生占76.5%,女生占23.5%,比例为7:3;专业类型文科占37.5%,工科占63.5%。从调查对象性别和专业分布情况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和专业类型有一定差别,但符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客观实际情况,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内容的设计

本次问卷设计前,通过对2012届毕业生进行开放式访谈、文献查阅、上网调查,并结合我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工作情况以及前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就毕业生关心的问题,本着聚类分析原则,将问卷内容分为就业重视度、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工作、就业心理、就业影响因素等几项。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生对就业的重视度。

1.登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就业网查看就业信息的频率。

2012届毕业生从未登陆的占调查人数的24%,偶尔登陆的占69%,相比2011届的调研数据(从未登陆的占32%,偶尔登陆的占59%),说明2012届毕业生登陆我校就业网的人数有所增加。

2.对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47%的学生对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不太了解,一方面和毕业生对就业的重视度有关,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切实加强对就业指导手册的导读和宣讲工作,以避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手册中已经规避的问题。结果见图1。

(二)就业意向。

1.毕业去向。

2012届毕业生92%(就业84%,创业3%,报考公务员5%)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个数据与2011届的调查数据情况一致。但对于其他可选的毕业去向,如参加西部服务计划、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计划等,毕业生对其了解甚少,自然不在考虑之列,学校应加大这些方面的宣传力度。

2.意向单位。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单位仍然集中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这与2011届的调查结果情况一致,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仍很高。结果见图2。

3.就业薪酬。

88%的毕业生首次参加工作的薪水期望值在2000元以上,和2011届的调查数据(2000元以上77%)相比总体有所提高,其中26%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在就业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建议毕业生对首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应适时调整。

(三)就业准备工作。

1.就业准备。

77%以上的学生已做好就业准备,23%的学生还未准备,和2011届的调查数据(62%的已做准备,30%以上未做准备)相比,2012届毕业生在就业准备方面比例有所提高。结果见图3。

2.求职择业时间。

61%的学生认为求职时间是毕业前六个月,仅有21%的学生认为是毕业前一年。这个数据和2011届的调查数据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学生的求职意识还是比较晚,毕业生应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关注求职信息,做好求职准备。

3.求职择业模式。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首选的求职择业模式是校内招聘(约56%),其次是通过老师亲友等推荐(约45%)或参加校外的社会招聘(约45%),这个数据与2011届的调查数据(校内招聘占29%,校外招聘占23%)相比,2012届毕业生选择校内招聘的比例大大增加,选择校外的社会招聘比例也有所增加。结果见图4。

4.择业观念。

如图5所示,69%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与2011届的调查数据一致,说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比较理性。

(四)就业心理。

1.心理状态。

2012届毕业生48%对就业心理大多数比较迷茫或焦虑,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但也有19%的学生对于找工作充满自信,这个数据和2011届的调查数据大概一致,说明毕业生多数就业有压力,一部分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欠缺,但就业心态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因此学校和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2.求职困难。

2012届毕业生预计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困难主要集中在缺乏工作经验、难以确定就业方向、不了解就业市场及缺乏社会关系等。这些问题虽然非常现实,但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所以学校应积极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建立更多毕业生就业市场,争取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结果见图6。

3.困难解决途径。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的时候,46%的学生选择请教亲属或朋友,35%的学生会网上查询,仅有17%的学生会找学院指导老师。这说明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加强对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指导和心理交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加强就业具体指导和个体咨询工作。

(五)就业影响因素。

1.就业影响因素。

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求职择业最为重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素质,以及社会关系,认为学习成绩重要的仅占8%。这个数据和往年的调查数据基本一致,只是选择社会实践经验的比重比去年有所增加。

2.择业影响因素。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把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制度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其次考虑薪酬待遇;再次考虑是否专业对口,能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最后考虑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和地区。这个调查结果相比2011届的调查结果(学生首选考虑能发挥个人特长,其次考虑薪酬待遇,最后考虑的是工作地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注重了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和自己的职业发展体系,其次才考虑薪酬待遇。

五、调查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本届毕业生能客观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选择趋于理性,能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意向积极良好。但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我们应针对这些问题,从毕业生和学校两个主体出发做好相应的工作。

(一)指导毕业生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择业现,实现自主就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自主的择业观,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应把择业看作是他人不可替代的自己的责任,通过学校、人才市场、媒体、亲友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政策,积极主动地联系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要把自己的专业、特长等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与实践。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我校已经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学校加强在就业实践方面的培训,希望指导老师能提供就业咨询一对一的指导。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提高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有效、实用的就业信息,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举办或承办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大型招聘会。

总之,独立学院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加大就业信息收集、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要积极动员其他教职员工关心和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要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使学生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从而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摘要:近年来,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其发展已初具规模。受高校扩招、社会偏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学生及其家长关心的问题并已衍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毕业生在就业重视度、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工作、就业心理等几方面的调查,全面有效地了解该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意向和想法,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进行积极思考,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林伟毅.对高校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

[2].姜继红,王毅杰.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3].任国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12(1):28~30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9

长远来看,独立学院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如何去应对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棘手问题。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生源就没有发展的保障。而要想争取到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是最为有力和有效的手段。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以下简称机械学院)为例进行阐述。

1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1.1 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之和,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技能和面试表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竞争力”可以界定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人才供给日益增加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工作机会尤其是与所受教育相适应的工作机会的能力”。

就业率是就业竞争力的一个直观反映。就业竞争力强弱决定了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因此单纯就就业率高低去分析问题是片面的,应该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去剖析问题,才能更好地寻求解决之道。

1.2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晚,加上前期主要侧重于学院建设的资金筹措、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和投入不是很多。另外,由于独立学院招生范围、录取标准、收费标准都相对独立,生源情况较公办本科院校要相对弱一些,大部分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动手能力欠缺、自学意识淡薄等共性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逐渐重视就业工作,开始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简历制作、创业竞赛等活动,推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近两年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近两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而机械学院的就业率则高达99%以上。

尽管如此,和公办院校相比尤其是与一本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意识较淡薄,尤其是就业的竞争意识。截止到2011年11月,机械学院2012届学生中还有近70%的同学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制作好符合要求的简历,只有30%的同学参加过招聘会,近七成的同学对就业没有很强烈的意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保研、考研和出国外基本已经确定或者签订了协议。

(2)就业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到2011年12月份,机械学院2012届的毕业生只有不到50%的学生准备了求职的服装、公文包、相关证书等。

(3)就业自信心不是很足,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有相当一部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不敢参加一本院校招聘会,在大型招聘会的中大型企业面前怯步,甚至干脆不去参加招聘会。2011届毕业生中从辅导员手中领取广东省高校专场招聘会入场劵的只有不到10%,很多入场劵过期了也无人问津。有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应聘的时候屡屡碰壁。

(4)就业期望值较高,吃苦耐劳能力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以机械学院2011届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仅珠海市4S店就能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但是却只有不到10位同学到4S店工作。事实上能坚持在4S店工作两到三年的都能有较好的发展。

(5)就业依赖心理较强。从机械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业占到了55.5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也同样反映了这一问题,有65.8%的调查者选择了“家庭及社会关系”作为自己求职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的结果。

2.1 客观原因

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专业设置重复没有特色,培养计划较陈旧,师资力量不到位,实训设备缺乏,校风、学风和教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社会风气不良,家庭环境优越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都是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客观原因。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辅导员或者教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长和全社会的事情。

一名工科学生从进校到走出校门,四年间学校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其成长成才产生影响,也会左右其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工科学生需要实训的设备和场地,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不断的锻炼才能成长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主观原因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外,其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因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自身素质才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出现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学习观。独立学院生源大部分高中时就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成绩中等偏下,家境相对较好,因此对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明确,学习目标缺乏,动力不足,得过且过。这是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2)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观念单一。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加上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进行或者敷衍了事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由于自己大学的支出在10万元以上,因此对一般的工作不感兴趣,择业目标只限定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就业希望家里或者学校帮忙完成,自己不太愿意去闯荡。

(3)情商和逆商相对较低。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因此大学之前很少受过挫折,也很少受过苦,对社会和同伴的关注较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团队合作的能力也不足。

3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1)调整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随着高考生源的锐减,考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高校的认识会逐渐理智,独立学院的竞争将会加剧。竞争的实质是独立学院办学实力的较量,核心是生源的争夺。只有注重质量,提升内涵,凝炼特色,创建品牌,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质量管理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密切联系社会和家长。独立学院尤其是工科类型的要办出特色和水平,一定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好应用型的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让企业了解学校和学生,让学生走进企业零距离接受培训,让学校和企业相互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平台,这对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有利;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与学校一起在日常教育、学业和就业方面做好工作,共同呵护学生的成长。这有利于克服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

(3)树立全员育人的氛围。从学生入学开始,独立学院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从各个环节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4)扎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并将整个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使学生不但具备求职应聘的素质也具有求职应聘的技能。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和技能竞赛,考取适当的技能证书。严格教学和考核环节,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让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夯实专业基础。

(6)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树立信心,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个系统的工程。独立学院不能仅仅关注就业率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夏.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53-56.

[3]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第26号令.

[4]社会力量办学条例[R].国务院1997年第226号令.

[5]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R].教计[1993]129号.

[6]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7]楼锡锦,陈立明,陈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323-325.

[8]蔡湘粤.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独立学院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9]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探究 篇10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困难问题, 某些地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0%。从整体上看,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超出市场需求数量, 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一些地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同时期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数的140%, 市场供需失衡较为严重, 这是造成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集中在各类学校、相关的音乐创作单位和音乐表演这三个方向。但是从市场需求来讲, 市场在这几个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少的, 因此择业方向集中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我国对高校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现状

良好、完善的就业政策是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就业政策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政策实施的范围上:

(一) 就业政策实施层面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 80% 以上的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过程中, 仅从学校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实施简单的就业政策。例如在一些学校, 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多数是沿用传统的方法, 从学校自身认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 方向较为单一;一些政策部门在实施就业政策过程中仅仅是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 忽视了市场需求层, 影响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二) 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我国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在实施相关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的问题。79%的高校和地方就业政策的实施仅限于学校内部, 仅仅是通过国家的政策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识讲座或就业技能培训;85% 以上的高校通过西部计划、支教计划等国家层面的方式来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多数相关政府部门在对高校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仅从政策层面上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 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就业政策的范围就被限制, 造成政府在实施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高校就业政策在落实中缺少市场范围的政策, 从而不能很好地通过政策落实来增加市场对高校音乐毕业生的需求, 不能真正地解决高校音乐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三、提升就业政策实施质量的措施

(一) 增加市场层面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是决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 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时要从学校、政府两个层次扩展到学校、政府、市场三个层面上。首先, 政府和学校在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之前要对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进行分析, 从而从市场需求层面对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 继而使相关就业政策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其次, 学校和政府在实施具体的就业政策时要积极地与市场中的企业相结合, 让市场需求主体参与其中, 使学生从市场主体方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

(二) 扩展就业政策实施范围。高校和政府实施就业政策范围较小是影响就业政策实施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为提升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多途径提升对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首先, 高校要将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从单一的校内政策实施转向校内和市场政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根据市场在特定时期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 需求种类的相关特点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 从而增加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其次, 政府在实施相关就业政策时也要从政府宏观政策范围逐步扩展到就业市场。只有政策实施范围扩展到市场才能真正地提升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避免就业政策实施流于形式的产生。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变, 高校音乐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渐凸显。根据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笔者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从而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从就业政策方面来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政策,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雷培梁, 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 2009 (6) .

[2]孙远航.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音乐论坛, 2015 (2) .

[3]夏毅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与就业分析[J].学术论坛, 2012 (9) .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1

【关键词】音乐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现状

笔者曾制作了一份针对音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南师大音乐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因各项因素的干扰,回馈数量并不大,但根据已回收的调查统计可略见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已将近3年,在反馈的数据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专业不符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项有一半人数认为基本结合,认为结合很好的仅14.29%;而选择结合较差的同学比例达到了35.71%。对现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一项不满意者占到了1/4,其他则为基本满意,在对未来的打算一项中决定做好现任工作的比例为42.85%,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占比次之的则为寻找工作机会或更换工作,这部分人的比例为35.71%,如果加上决定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意或决意更换工作的人数比例则将达到57.14%;而在收入水平一项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即月收入为4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近总人数的1/4,四千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了总人数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又占到了绝大多数,就连2000元以下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尽满意的职业岗位上,还是有近3/4的人对现任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笔者仅能凭猜测领会这其中的无奈。

二、探因

(一)高校扩招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人数逐年递增,新开设的各类学科专业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音乐专业这门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扩大招生力度,吸纳生源,大部分学校同时期开设许多新学科课程,然而这必然增长了学校师资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学科和学院教学资历尚且年轻,给教学质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压力。这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针对扩招后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以及人员管理甚至相应教学条件设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验。高校扩招不仅仅带来万千学子争相考学的压力,也直接造成庞大毕业生规模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需求

湖南作为艺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艺考生每年络绎不绝。但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造成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环境,尤其高投入的音乐教育培养与相对低回报的就业收入和就业质量,终于冷却了人们的热情,音乐专业并不算宽泛的择业面也为人们所看清。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择业范围,但大多数都是倾向于音乐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这两种职业,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向。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一项“毕业时理想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近几年艺术团体的不断整合、缩编、改制,民间存在的大型艺术团体数量大大缩减,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苛刻,这对于比起专业素质更注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已不存在向艺术团体进发的优势了,加之艺术团体现行的“合同制”不能给予毕业生以“安定感”,进入艺术团体做演员只能成为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最初的“理想”。而音乐教师的情形也同样不让人乐观,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都不多,而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又庞大,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早已趋于饱和。湖南省各区每年都要上演省内省外大批应届、往届音乐毕业生为少许几个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职位使出浑身解数备战迎考的激烈场面。如此路不通,很多毕业生便不得不面临“转行”的境遇。

三、对策

音乐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依笔者之见,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尽一致。如上文所述,现今的音乐教师岗位和艺术团体因种种原因趋于饱和,不再适合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吸纳源。但是市场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并不少,很多看似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企业,其实都因其企业形象的需要或企业文化的培养、宣传都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来组织策划,而基层社区也因为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合唱队的排演、文娱歌舞的创编等也都需要音乐人才的组织参与,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进行适度的课程改革,明确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能组织能策划、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鼓励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入企业”等,打开除了中小学和文艺团体之外新的就业环境,以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总结

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下滑、音乐专业本身相对较窄的就业面以及传统择业方向上需求量的饱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传统理念已和现今社会需求、市场走向不相符合,属于供需关系的脱节。解决之法必然是依市场所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甚至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许晖.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3).

[2]朱佳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2

1.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1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据教育部统计数字, 2007年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2014年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 达727万人, 据统计有60至70万人的就业缺口。虽然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 但仍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就业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开展起来难度更大, 独立学院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与问题。

1.2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单一, 择业取向脱离社会现实。

根据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独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只有少数考上研究生、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极少数人选择创业或出国, 而大部分都是面向一线就业。然而, 这些面向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缺乏对社会的足够认识, 自身定位不准确, 往往眼高手低或是自信心不足。例如, 一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缺乏自信, 自身条件完全能够胜任高端就业机会, 但缺乏主动性, 不善于展示自我, 导致与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另外, 以江苏独立学院毕业生为例, 大部分江苏籍的毕业生追求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 导致这些区域出现严重的人才饱和现象, 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 虽然工作岗位数量较多也不做考虑, 间接地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不利于独立学院就业质量的提升, 更制约苏北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

1.3独立学院毕业生创业难度大, 创业形式单一。

近年来, 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 多数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 创业意识强。尽管如此, 独立学院毕业生普遍反映,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毕业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 大大影响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另外, 缺少创业资金、创业相关经验和好的创业项目是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据调查, 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很少人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服务。而大量创业的事实证明, 能否得到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的扶持, 是影响独立学院毕业创业成效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分析表明,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创业形式上比较单一, 仍以个人自主创业 (64.6%) 为主, 合伙创业 (29.3%) 为辅, 不易形成规模。调查表明, 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立即创业的不足4%, 多于96%的学生考虑在毕业后先锻炼三到五年, 进行知识、能力和经验的储备, 再进行创业。这一方面表明独立学院毕业生虽然对创业有很高的热情, 但头脑比较清醒, 能正确分析现状, 并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 意志力不强, 能力不足, 加之资金缺乏, 创业风险大, 在层层压力下, 若有较好的工作单位时,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工作单位而不是选择创业。因此, 多数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先就业后创业。

1.4独立学院发展地域性明显, 用人单位乃至社会认可度不高。

据统计, 湖北、江苏、浙江和辽宁的独立学院数量较多, 这是因为这些省份高等教育发达、经济较好, 尤其是民营企业众多, 它赋予独立学院毕业生广阔的就业范围。而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 独立学院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独立学院在一些地区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从全国高校就业的大趋势看, 独立学院是新兴的高校, 尚未建立社会品牌, 导致用人单位认同感不强[2]。客观上, 这是因为独立学院发展时间尚短, 社会声誉不如母体学校, 自身的办学特色还未形成或不够鲜明, 生源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使得某些用人单位不看好独立学院毕业生;主观上, 某些用人单位过于重视学历、追求名校效应, 忽视应聘者自身的素质条件和业务水平, 致使三本的尖子生也竞争不过一本、二本的劣等生。比如有些省份的选调生招考、事业单位考试, 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招聘, 都直接表明不要三本学生, 把三本的学生全部拒之门外, 而事实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其应用性强, 在很多岗位上表现得比一本二本学生更出色。

2.应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基本对策

2.1改变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设置, 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能力。

首先,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应结合专业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 把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 提升就业质量, 实现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其次, 为调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推动就业工作的进程, 独立学院应当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阶段, 分步逐渐实施, 比如对于新生开展入学时的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 对于毕业班学生开展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应聘指导等内容。

再次, 独立学院需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2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 应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 将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为此, 独立学院要主动适应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重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

同时, 独立学院还应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扩大自有教师队伍数量, 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 提高自有教师的师德和修养, 以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因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社会实用性强的特点, 故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时, 还应积极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 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 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 更好地从专业培养的角度设置课程, 安排教学, 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因此,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 以自有专职教师为主体的, 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十分重要, 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扩大社会影响力, 突破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困难做好准备。

2.3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更好地鼓励独立学院毕业生创业,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独立学院首先应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 面向全体在校生, 开设各类创业指导类课程, 建构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为学生创业储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其次,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校内优势资源, 建立创业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在创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 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感受创业过程, 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再次, 独立学院应发挥社会力量, 向银行、社会和政府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 帮助大学生筹集首次创业的启动资金。最后,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发布好的创业项目, 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导向, 同时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 独立学院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扶持和定期辅导, 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4创建产学研平台,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它整合了学校资源、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 促进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生产发展, 实现了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融合, 包括科学研究、教育, 产业发展、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结合[4]。

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该专业与南京药石药物研发有限公司合作, 创建产学研平台。一方面,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该专业可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发展需要进行教学研究, 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 企业利用学校的教育人力资源、技术资源, 进行项目研发工作,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加快企业技术改革。

产学研结合, 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意义重大。根据自身特点, 独立学院要找准定位, 面向社会、依托行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 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突破独立学院就业难题。

综上所述, 本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信通过学生的准确定位、积极努力, 校方的专业引导、平台搭建, 社会的全力支持,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必将得到妥善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兆吉.独立学院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0. (29) :88-92.

[2]何会.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 (33) :86-88.

[3]张立忠, 李辰亮.独立学院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析究[J].人民论坛, 2011:213-215.

上一篇:电能质量控制技术论文下一篇:有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