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基本理论

2024-07-06

语文学科基本理论(精选7篇)

语文学科基本理论 篇1

内容分析法学科基本理论问题探讨论文

1 概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尽管内容分析法作为专门的科研方法历史不长,但人们对传播内容的研究,可以说源远流长,例如中国古代君臣的“微服私防”、巡视采风等。而在国外,对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则可追溯到17世纪后期,当时教会十分关注非宗教思想在报纸上的传播,于是由神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18世纪中叶,瑞典宗教界与学术界也曾以词语类目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当时引起争议的宗教赞美诗集《锡安哥集》进行了剖析[2]。可以说,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调查方法已存在了几个世纪,但其发展和推广主要是由19世纪的大众传播媒介和20世纪的电子传播媒介促进的。进入20世纪以后,内容分析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3]。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4]。

另一位内容分析研究者克里本道夫(Krippendorf)将内容分析定义为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5]。

华里泽和韦尼(Waliger and Wienir)则把内容分析定义为用来检查资料内容的系统程序。柯林杰(Kerliger)的定义也很具有代表性:内容分析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对传播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6]。

在这里,我们采用被学界广泛引用的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因为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具体地说,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明确”(manifest)意味着所要分析的传播内容必须是明白、显而易见的,而不能是隐晦、含糊不清的。如果在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受众之间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很难达成共识,那么,该传播内容便不宜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因为对这类内容进行分析非常困难。分析方法的特征是“客观”(objective)、“系统”(systematic)和“定量”(quantitative)。结果表述的特征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内容分析的结果常常表现为大量的数据表格、数字及其分析。这是“客观”、“系统”和“定量”研究的必然结果。与“大多数电视节目里充斥暴力行为”的主观认定不同,内容分析结果的标准表述是:“在某年某个时间段的某个电视节目里,至少有60%的镜头展示了暴力行为”,即是一种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贝雷尔森的定义“过窄”、“有局限性”。其实,关键在于对定义如何解释。如果我们认为“客观”、“定量”、“显而易见”等具有相对的意义,那么,“定义过窄”的问题就不那么严重了。这就是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绝对地做到“纯客观”、“纯系统”和“纯定量”,或其被分析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一项研究必然包含着许多复杂的成分。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客观”是相对重要的。如前期的制定评价标准和论证阶段、后期的数据解释阶段等,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必然在起着重要作用;在传播内容范围内,“系统”也是相对的。一项研究不可能涵盖所有媒介所有时段的所有问题,它只是样本范围内的“系统”,在一个样本范围内,才需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对制定评价标准和数据解释来说,分析不可能在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只有定量数据而没有理论解释,就不能很好地揭示出传播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客观”、“系统”和“定量”仅仅揭示了内容分析方法的外部特征,其本质是对传播内容的准确描述,以发现所分析的内容对社会现实的意义。因此,一项研究是否准确、系统地描述了传播内容,以及被描述的传播内容对社会现实是否有意义,这是构成内容分析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并不取决于这项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雷尔森的定义基本上是适用的[7]。

3 内容分析的研究形式及目的

3.1 研究形式

内容分析研究有三种形式:①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或特征――这是最常见的内容分析形式,如媒介报道中是否存在着对爱滋病的偏见以及达到何种程度等;②描述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这类研究常常需要分析5年、或更长时间的样本,以发现对某一主题(如环境保护)的报道量或其观点是否有变化等;③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即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两种以上的同类媒介内容进行分析,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内容特征和风格。这三种形式均与社会现实、传播者、受众发生某种程度的联系。

3.2 研究目的

内容分析的研究目的也可概括为三个。第一个目的是将传播的信息内容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研究者在从事这类研究时,一般暗含着一种假设:即传播内容的倾向与社会现实(或现代社会价值观)不相符。研究者承担一个内容分析项目时,常常是基于对某种传播内容的不满,认为它歪曲了社会现实或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或科学观。研究者试图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揭示其内容所蕴涵的社会性质。仅仅分析某种内容倾向的百分比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这种百分比与社会现实、社会观念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对数据作出价值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内容分析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内容分析的价值不仅是描述内容趋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

第二个目的是从信息内容推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研究者的假定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介信息在相当程度上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媒介或传播者的态度。如研究日记可推断写日记人的态度;研究某个杂志中的妇女形象,可推断这个杂志对女性的态度;比较两家报纸对某个暴力事件的不同报道,可以看出它们对这一暴力事件的不同看法;统计分析受众来信(在这里,受众也是信息制作者),可推断出受众对某种媒介或某种媒介内容的兴趣倾向等。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为了某种利益,媒介发表与其态度相反的内容。这时,推论研究者态度的研究效果将会大大降低。

第三个目的是从媒介内容推论传播效果。研究者的假定是:人们长期接触某种媒介内容,就会受到某种媒介内容的影响。这一假定已得到传播学理论的支持。其理论主要有:李普曼的报刊意义构成功能、格伯纳的培养论、肖和麦考姆的议程安排功能和德弗勒、普莱克斯的媒介影响语言的功能。但传播学的其他理论指出:媒介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有条件的。受众接触某内容的动机、态度、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其他因素也将决定媒介内容的`影响。当受众大量接触与其原有态度一致、原有认知结构相同等内容时,才有可能增加受众认同媒介内容的机会,进而影响受众[8]。

以上是来自传播学研究的观点,而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在社科情报学研究中也同样适用。但是在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情报学研究领域后,除了继续发挥其信息分析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运用该方法辅助情报工作,在研究形式上帮助开展情报研究工作,其研究结果也有助于探索情报学规律和进行理论建设。

4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4.1 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4.2 客观性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观点来进行的。但一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4.3 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征。

5 内容分析法的分类

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正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对该方法究竟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进行了激烈争论,先后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类型,从中可以看出内容分析法的演变轨迹及技术进步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

5.1 内容分析法的类型

5.1.1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研究,它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

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于以描述事实为目的的个案研究。但因在解读过程中研究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其分析结果往往被认为是随机的、难以证实的,故缺乏普遍性。

5.1.2 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形式的内容分析法是20世纪代末在新闻界首次运用。它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然后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的频率,并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确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是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的,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计数对象仅限于文本中明显的内容特征,而不能对潜在含义、写作动机、背景环境、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推导,这无疑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定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文本中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组织结构进行描述和推理性分析。举例来说,有一种常用于课本分析的“完型填空”方法,即将同样的文本提供给不同的读者,或将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同一个人,文本中被删掉了某些词,由受测者进行完型填空。通过这种方法可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情况。由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其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读者理解层次和能力的有用信息。与定量方法直观的数据化不同的是,定性方法强调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传达文本内容。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科研方法都包含一定的定性步骤。比如,在研究开始阶段要确定主题和调查对象,明确相关概念,制定研究计划;最后阶段还要针对研究的问题,解释实验结果。但是单纯的定性方法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说服力有限。因此,很多学者倡导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对问题有必要的认识基础和理论推导;②客观地选择样本并进行复核;③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建立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分类体系;④定量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正确的理解[9]。

5.1.3 计算机内容分析法(computer content analysis)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数据管理工具,在数据的搜集、存储、编辑和整序等过程中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拟的速度和准确性。无论是在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在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是术语名称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才使内容分析法得到了迅速推广和飞跃发展。互联网上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热火朝天。

5.2 关于定性和定量的讨论

一般说来,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人文科学所使用的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和行为科学所使用的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根据事物或现象所特有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中的矛盾性,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普遍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来研究和考察社会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历史求证、哲学思辨、法规判断、文化研究等都是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科学研究所使用的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是从20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中引进和移植而来的。定量分析是从事物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测定去研究分析问题,使用了统计数字,因此使研究报告更精确、直观,可比性更强,更有说服力。它可以用来研究很多传统的定性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纵观近30多年的内容分析研究,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定量内容分析法。我们知道,理解一篇文章最基本也是最好的方法是仔细阅读,但是同样现实的是有多少读者就可能有多少种理解。为了将各种理解统一起来,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文本中特定元素的数目,用客观数字来说明问题。但这样做也有一个缺点,即很多情况下我们获得的只是自动索引或文摘,它们只揭示了文献的主题,而人们除了想知道主题以外,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处理该主题的方式,例如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描述还是评价,等等。因此,为了避免出现阅读并理解了文本而不能客观表达结论,或计算了文本元素而不能提供对文本更深入的见解这两种情况,笔者建议在内容分析研究中系统地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使用,但最好是将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我们看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更加宽广。

6 内容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

6.1 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因素

内容分析法诞生于美国。20世纪初,工业化使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导致了信息传播活动的异常活跃,并趋于频繁和复杂。特别是信息传播的相对独立性、职业性(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场),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极大的冲击。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其研究即是促使内容分析法形成的首要因素。在大众化报纸迅速发展的时期,研究者热衷于研究日报,试图发现各种报纸的主题趋势有何不同;在收音机、电影和电视迅速发展的时期,研究者研究电子媒介内容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并发展了“符号评价”(如消极的―中间的―积极的)这一定性维度,从而超越了频数的定量统计”[10]。进入网络时代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成了内容分析的对象。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传播内容研究是传播过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对传播内容的系统研究,传播的社会效果及对个体的影响就难以确定。内容分析方法因此得以成为传播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内容分析要分析传播的信息内容,就必须依赖于记录、保存了传播内容的载体,各种大众媒介正是这样的载体。因此,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界被确立为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正是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的结果。

同时,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空前提高,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明确,除了客观条件外,主观条件也日趋成熟,内容分析法便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在信息学基本研究对象中,信源(传播者)和信宿(接受者)固然是两个主要因素,但信息(传播物)也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将信息内容与传播者、接受者及其影响相联系时才能发挥最大潜能,而内容分析法就是研究信息内容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将内容分析法应用于社科情报学的研究和社科情报工作的开展,更是顺理成章且大有裨益。

6.2 内容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十分迅速,人口老龄化、伦理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令我们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在这样的环境中,决策者的工作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当今的决策者面临着两个难题:其一,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管理各类组织,需要对社会环境中的相关趋势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价,但是传统的社会环境监测方法如民意调查进展很慢,调查结果又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不能及时满足需要;其二,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决策者需要依赖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作出决定,但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阿尔万・德尼(Alvan Tenney)认为,“需要的是……连续分析大量期刊。这样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可能会发现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公众行为之间的实际关系。数据记录本身构成一系列对‘社会气候’的观察,其准确程度可与国家气象局的统计数字相媲美”[11]。

技术的进步使研究这类信息成为可能。例如,近年来可以从在线商业数据库和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文本资料,并进行有效的分析;而且随着自动抽取有用信息的计算机程序的开发,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信息系统以实现高效决策、计划和管理也更具可行性,这类信息系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跟踪重要政策的实施并监测公众对于各类问题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新闻报道、网络资料和其他文献信息进行内容分析,有助于及时把握社会舆论的走向,了解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社会环境状况,最终利于决策和管理工作。

6.3 内容分析法存在的依据

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来看,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既反映也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和信念。一方面,媒体记录报道了当前的社会舆论信息;另一方面,新闻也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分析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是间接地衡量公众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可能有人会认为媒体报道存在偏差,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媒体扮演了一个影响公众态度和信念的重要角色,尽管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公众仍将受到媒体的影响。而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及时、客观地反映出这种影响。

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式来看,如果研究人员只是一味埋头做自己的研究,既不了解前人的成果,也不了解当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可能的趋势,那只会导致盲目和重复工作,对科学发展无益。而利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已有成果并作分析,一来有助于理清研究思路,掌握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二来可以找到学科研究的新的空白点,做出科学创新,这也是内容分析法被广泛采用的重要原因。

6.4 内容分析法的发展阶段

长久以来,不断有人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传播信息的内容,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种方式的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的实验阶段。内容分析作为一种正式研究方法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今已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2]:

6.4.1 实践探索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为了获取有关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动态情报,曾建立了庞大的间谍网。但严密的消息封锁和帝国的反间谍活动使得这一工作很难开展。在著名传播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倡导下,美国情报部门决定从公开的文献情报中发掘所要的信息。他们选择了德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为目标,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出乎意料地摸清了德国社会的基本情况,很快,这一新的方法又运用于太平洋战区,在对日情报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4.2 理论研究期 战后,美国政府组织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道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到1955年,有关这一方法的内容与步骤,如分析单元、定性与定量的比较、频度的测定与用法、相关性和强度的衡量及信息量的测度等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模式和理论。

6.4.3 基本成形期 上世纪60年代初,内容分析方法开始在美国情报部门推广使用,特别是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报分析。如在我国香港地区就派驻了近300名中国观察员收集我国的各种报刊,进行内容分析。此后不久,内容分析方法进入美国大学的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课堂。60年代末,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将内容分析法引入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70年代,这一方法在北美、西欧的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开始应用,而且在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中成效显著。1971年,哈佛大学的卡尔・多伊奇等人将“内容分析”列为从19至1965年62项“社会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6.4.4 发展完善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方法不断吸收当代科学发展的养料,用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语义学、统计学等新兴学科的成果充实自己,在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依据这一方法创办了著名的《趋势报告》季刊,出版了被誉为“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论著《大趋势》,成功预见了网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现象,从而使这一方法受到世人瞩目。

【参考文献】

1 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4):55-59,68

3 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 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内容分析法简介(上).当代传播,(6):39-41

4 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 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内容分析法简介(下).当代传播,2000(1):47-49,51

5 吴世忠.内容分析方法论纲.情报资料工作,1991(2):37-39,47

6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7 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情报科学,,19(8):884-886

8 任学宾.信息传播中内容分析的三种抽样方法.图书情报知识,1999(3):29-30

9 范并思.论社科情报研究的方法体系突破口.情报资料工作,1995(2):4-7

10 Allen B,窦平安.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国外情报科学,1993.11(1):27-30

11 罗良道,李晓红.内容分析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中的运用.情报学刊,1993,14(2):130-132

12 Krippendorf K.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0

13 West M D.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Content Analysis.Ablex Pub.,2001

14 Haggarty L.What is … content analysis?Medical Teacher,,18(2):99-101

15 Bos W,Tarnai C.Content analysis in empirical soci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9:1

16 Neuendorf K A.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语文学科基本理论 篇2

语文教育无外乎语言、文学和文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际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一全新的理论,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帮助我们进行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一、语言学理论与语文智力开发

(1) 语言符号的指称表现功能。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是用声音来代替所有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 语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即载体。

(2)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线条性, 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 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 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在口语中, 我们靠语音的轻重停连来表示意义的分合, 在书面语中靠标点符号来标记意义的分合。

(3)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音位, 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 这层中第一级是语素, 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 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要进行精细分解和严密组装。面对这样一个立体的网络型层级, 既开发他们的逻辑智力, 又开发言语—语言智力。

二、文学理论与语文智力开发

(1) 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他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四要素是相互依存的, 以作品为中心, 世界和作品即论世, 作家与作品即知人, 读者与作品即察己。在阅读作品中, 只有做到论世知人察己, 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本身。

(2) 文学作品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文学话语层是文学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对这一层面的关注, 可开发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文学形象层是被读者在文学话语感染下经想象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 它是主观与客观、假定与真实、一般与个别、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由于形象有指向性、包孕性, 文学意蕴层呈现多层次, 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3) 文学接受过程。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文学接受。首先, 是文学接受的发生, 即读者在特定的期待视野基础上, 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阅读。其次, 是文学接受的发展, 即读者对作品中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 交流与对话。最后, 是文学接受的高潮, 即读者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得到人格提升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与作品进行双向互动, 开发他们的自知自省智力。

三、文章学理论与语文智力开发

提到文章, 我们便有“文———意———物”和“物———意———文”的文章阅读与文章写作思路。关于阅读的智力开发前面已经提及, 下面仅就文章写作来谈谈智力开发。

(1) 写作前。学生写作前要有积累即写作材料的积累, 主要有两种来源:直接和间接。直接来源即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或自己的切身体验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 间接来源如阅读。读是写的基础, 通过读可借鉴别人的写作手法技巧角度等。读首先要理解语言, 这就要靠言语—语言智力。

(2) 构思。无论是确立主旨还是选择材料, 谋篇布局都需要逻辑智力。因为要从已得的材料中分析概括一个最佳结论, 然后从已有的材料中选出能有力论证表现自己结论的材料, 然后考虑如何安排材料。要使其不仅突出主旨, 而且具有形式美, 这除了逻辑智力, 依然需要言语—语言智力和视觉—空间智力协助。

(3) 行文。在行文时, 把这一切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使言语—语言智力代替了构思中逻辑智力的主体地位。而写诗歌除了语言智力, 还要有音乐—节奏智力, 因为诗歌要有韵律, 而议论文则要有逻辑智力参与。

(4) 讲评。作文教学中, 讲评是使学生得到反馈的一种形式。方式上, 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范文讲评、专题讲评、学生互评、小组讲评等。在这些过程中, 学生参与成为讲评的主体,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智力释放出来。

以上, 便是从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三个角度, 运用加德纳教授的智力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所做的简要分析。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多方面突破, 有利于培养素质教育所突出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我们有责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 激活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从语文自身的特性出发去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不应该借语文不像数学那样有严密的逻辑就推脱掉自身智力开发的责任, 或者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而我们不去思考。

摘要: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 它蕴涵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探索我们自身的智力开发。教师可运用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 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三个角度, 进行语文教育多元智力开发。

关键词:语文,教育,多元智力,学科理论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铿.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敏.多元智能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语文学科基本理论 篇3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总体良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大学的扩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比较专业,使得部分学生感觉枯燥。

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与初高中政治有部分重叠,在讲授重叠内容的时候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是相冲突的,使学生很难信服教师所说。

为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更好促进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的改进教学方,。这就是本次调查的目的。通过这次调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定自己的理想。通过这次调研让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二、调查地点

滇池学院各系院:如艺术设计系,法学院,会计学院,软件学院等。

三、问卷结果及分析

调查背景: 主要是在大二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之后,拥有相当的半段能力之后

调查方法:随机调查与有组织的调查

开始时间:2015-1-10;结束时间:2015-1-16;共发出问卷:210份;实际收回:197份;样本总数:197份。

(一)调查数据及分析

第1题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单选题]

根据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97个人中,占36.5%的人认为学习马克思理论只是为拿到大学学分,顺利毕业。50%的人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还是应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国情,13.5%的人则认为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以后考研或事业单位做好准备工作。这个调查结果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学会引导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正确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才能学生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怎么样的重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一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

第2题 为什么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单选题]

在调查中有33.5%大学生认为马克思理论性太强,接受起来有点困难。有26.4%认为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纯理论太强,结合现实案例比较少,使得学生理论与现实很难统一。有40.1%认为初中、高中政治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部分交叉,上高中听过的内容上大学再听,就导致没有吸引力。这个调查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中与高中有一定区别和深度。

第3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用吗[单选题]

从调查数据显示,55.7﹪的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以后考研或者事业单位考试很有帮助,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25.8﹪的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他们帮助不大,,这说明了有少部分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而12.9﹪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说明了有较少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比较模,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认知和了解。这个调研的结果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实效性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该多参加双百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更透彻的给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讲授。

第4题 如何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问题? [单选题]

从结果看,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多采用案例教学,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学生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刻了解相关政策,更深刻了解国情。从调查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老师应该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去学习,主动的去预习要学的知识,学会主动学习,愿意去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二)总结性分析

1、2、3、4题的设计为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四项调查,让我们马克思理论教师认识到所存在的问题,要掌握学情,对初高中知识点认真了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定要与高中教法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一定要与实践多联系,多与国情相联系,让学生切实真切的感受到党的政策的存在,真正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今后方便以后政策的贯彻落实。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程度不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在这方面加强正确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中要讲授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研,让学生切实真切的感受国家政策。

四、延伸讨论

通过这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情况对调查,使我们认识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以进一步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从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更好的认真备课,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主要应該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落实。

一、学习、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含义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和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是祖国的支柱,民族的精神宣传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培养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的贯彻和执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马克思理论教师,努力备课,刻苦钻研,勤奋研究,多学知识,为将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好理论准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名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一定不能在大学里碌碌无为,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责任和教学目的,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民教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比如说视觉成像法教学,案例教学,故事串讲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授课中遇到的瓶颈。

四、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教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马克思理论教师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奋斗终身!

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对象:适龄大学生

诚恳希望能占用您两三分钟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也祝你在现在的将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有所领悟!(本问卷所涉及的个人隐私只用于学术目的,并且该问卷将被严密保存,请放心并且依据事实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您的年龄 _________

您的性别 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届

联系方式(如果方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q或者邮箱)

(1)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

A、只是為拿到学分

B、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了解国家的指导思想

C、 以后考研和事业单位

(2)为什么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 )

A、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太强

B、教师讲课理论太强 C、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中政治知有部分叠

第3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用吗?( )A.有用

B.没感觉

C.有一定帮助

D.不知道

第4题 如何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问题?( )

A、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B、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合

C、教材改革

再次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配合我们完成问卷,您的任何意见和建议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考研文学科门类基本介绍 篇4

一、文学门类划分

文学门类,包含3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其中: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0

二级学科:文艺学 05010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2、汉语言文字学 050103、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4、中国古代文学 050105、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108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050200

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俄语语言文学 050202、法语语言文学 050203、德语语言文学 050204、日语语言文学 050205、印度语言文学 050206、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7、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8、欧洲语言文学 050209、亚非语言文学 05021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050300

二级学科:新闻学 050301、传播学 050302

二、文学门类全国排名

排名

大学名称

排名

大学名称

1

北京大学

29

厦门大学

2

复旦大学

30

河南大学

3

南京大学

3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北京师范大学

32

兰州大学

5

浙江大学

33

郑州大学

6

南京师范大学

34

安徽大学

7

山东大学

35

华中科技大学

8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36

山东师范大学

9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37

黑龙江大学

10

北京外国语大学

38

湖北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

39

河北大学

12

华中师范大学

40

西南师范大学

13

四川大学

41

广西师范大学

14

暨南大学

42

湖南师范大学

15

中山大学

43

上海师范大学

16

中国人民大学

44

曲阜师范大学

17

上海外国语大学

45

新疆大学

18

南开大学

46

华南师范大学

19

福建师范大学

47

辽宁师范大学

20

中央民族大学

48

西北师范大学

21

西北大学

49

河北师范大学

22

苏州大学

50

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陶初中各学科教学基本规范 篇5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课堂创造与开发和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保证。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改革,坚持和强化教学“八认真”工作,使教学常规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细则。

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学期初要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好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并上交学校教导处检查,并提前认真按课时超周备课。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内容:①.班级情况分析,分析学生组成情况,层次分布,学习态度、习惯等;②.认真学习课标和通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体系,明确教学要求,抓住重难点;③.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内容,写出单元和课题的教学时数,包括复习、检测等时间安排。

2、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①.本学期作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写作重点;②.作文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安排;③.至少有一种作文教学的辅助活动,例如周记、随笔,办小报、墙报,举办作文展览等。(含初三复习指导的作文及试卷中的作文内容)

二、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提前分课时备课,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情况,不上无教案之课。学校要健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每单元至少集体备课一次。研究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电子课件可作为教案附件)。集体备课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但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再形成个性化教案。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实际,确定课题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①.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体现三维目标;②.突出重点,抓准难点;③.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审美、情感体验。

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具体要求:①.要面向全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②.教学层次清晰,衔接自然;③.教学设计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④.注重问题设计与活动设计,预备参考答案;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关注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⑥.根据教学需求和学校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3、认真编写教学方案

教龄在六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编写教学详案。教案编写,不论详简,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课型(如:讲读、自读、复习、作文等);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难点;④.分课时备课;⑤.教学过程体现互动环节;⑥.作业或活动设计;⑦.板书和课件设计;(作文指导课要备教案)⑧.课内外作业设计。

4、教学反思 每课时完后,要及时写出自己在本课或分课时教学中的得失与改进方法。每学期上交学校教导处存档。

三、认真上课

认真上课是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5分钟。

1、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教学,体现三维目标,科学呈现教学内容,不出现知识性错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

2、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②.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语言的审美情趣。

3、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亮点和学习的主人;②.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习信心不足或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

①.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流畅、生动,速度恰当;②.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③.教学节奏要松弛有度;④.掌握教学动态(信息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⑤.板书规范,能操作常见的教学媒体。

5、遵守教学纪律

按照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上课,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嘲讽、训斥学生,不责令学生退出课堂,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四、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布置和检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作业布置

1、布置作业要目的明确,精心选题,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其起到巩固和反馈的作用。

2、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应适当,并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一定要多样化,分层次要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3、作业要求:①.作业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口答笔答两种形式;②.课后研讨与练习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内完成;课外的阅读、背诵和练笔,要有布置、有检查;③.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包括考试作文),课内外结合完成。④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字的书写训练。

(二)作业批改

1、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学生作业的书写应有明确要求,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书写格式、步骤符合规范要求。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分别给以教育帮助和指导。

2、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作业批改要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优秀个案,并给予展示和分析。

3、作业批改方式:①.重点作业精批细改,一学期每位学生的大作文至少精批两次;②.大作文提倡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评或互评互改,但一学期不超过5次;③.课后练习当堂落实;④.每月至少精批细改四次书面作业(如作文、周记、试卷、练习册等)⑤.部分作业允许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

4、认真讲评,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注重作文讲评;对个别特殊学生的错误,要做到面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便让学困生跟上整体水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发展。课后辅导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课后辅导是教学常规中的有效一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沟通师生情感、实施因材施教。

1、辅导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有课内辅导,又要有课外辅导,既要有集体辅导,又要有个别辅导。

2、辅导对象要有所侧重,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适当布置提高性作业,向其推介课外补充读物,让其参加兴趣小组等办法,激励兴趣,发扬特长;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以及因请假、旷课而影响了学业的学生,可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3、辅导要讲究效益,要做到热心、耐心并且有信心,避免疲劳战。放学后不能留学生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时间不宜过长。

4、凡有住校生的学校,都要组织住校学生上晚自习,并安排科任教师坐班辅导,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六、认真组织学业考核与评价

(一)学业考核

1、加强考试管理。年级组应由教导处安排组织统一考试。学科平时考核,可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负责,随堂组织小考,杜绝随意性的考试。

2、学业考核的内容要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考核学科主干知识,也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3、学校的统一考试要认真命题、组考、制卷、阅卷,保证质量。命题设计注意试题的科学性,既考虑试题的覆盖面,又突出重点,不出偏题、怪题。义务教育阶段,按7:2:1的比例,即基础题占70%,小综合题占20%,难度较大的题占10%的原则组织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并以年级为单位将考试成绩上报教导处。

4、考试方法以闭卷为主,采用考试、考查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考查。

5、对考试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开展针对性辅导。

(二)评价分析

1、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评价和多种评价方式,重视课堂提问、作业、师生对话等考查方式,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含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也应成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应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进行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含小考、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及平时表现等)占20%,并纳入学期总评。

2、学业考核后要认真做好试卷的评阅和评讲。讲评分析要针对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进行,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失原因和总结规律,不能用对答案的方法代替讲评。

3、教学质量评价分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学业考核后的成绩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量分析“二率”(即优秀率、合格率)和班平均分,这是反映学生成绩的基本数据。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后,应结合对所教班级的情况做出定性方面的描述,期末在教学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全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并按时上交,每学期写出一份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报告。

七、认真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和教师课外研修活动

(一)学生课外活动

1、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地方资源,认真有效地开展课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语文学科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推荐的书目和阅读量要求,认真组织和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师课外研修活动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校、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20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每学年至少上1节校级(含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内至少有1次主题发言;提倡每学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包括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后记等)不少于1篇。

八、认真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当每一学期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撰写一篇学科教学总结或学科教学论文交学校教导处存档。学校或学科年级教研组要认真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讨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并分享学习大家的教学工作经验,使其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基本规范

教学常规,是指相对稳定的教学工作准备和行为规范。根据初中教学工作常规,按照“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和强化教学“八认真”工作,着眼于教学过程的细节管理、规范管理和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细则。

一、认真制定教学和教研计划

1.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应在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于开学前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分析。

(2)教材分析:包括总体分析、单元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及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制定“三维”教学目标。(4)教学措施: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制定。(5)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时数等。

2.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应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方针政策,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钻研课标和教材,探讨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听课,交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

(1)教研组长要认真及时填写教研工作手册和教研记录。

(2)每学期每位教师应上一节专题性质的公开课、研究课,有资料。(3)教师有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3000字。

(4)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每节课要有详细的书面评课。

二、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课改要求,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精心设计学法和教法,科学制定教案。

1.备课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严禁抄袭教案或从网上直接下载教案。书写工整,无错别字。做到超周备课。

2.教案规范,内容齐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和反思等。

3.提前认真准备好教学用具。如小黑板、课件等教学媒体。

三、认真上课

认真上课是教学“八认真”的核心环节,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位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带备课本上课,提倡普通话教学。

2.严格按教学计划、课表上课。不能挪占其他学科课程来上语数英课程,不能占用别人上课时间截留学生进行补习。

3.教师上课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自然,衣着大方得体,板书工整,语言规范,注意教学的艺术。

4.课堂上不随意接打电话,中途不擅自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5.数学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将思想教育自然地融合在数学学科教育中。

6.听评课制度。任课教师要积极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0节。

四、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是巩固拓展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及时批改作业。

1.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同时要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2.课堂作业原则上要求课内完成。课外作业,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不随意超出规定的作业量。

3.对学生的作业应有基本的规范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规范习惯。4.认真及时地批阅学生的作业,采用等级评价或百分制评价,每位教师应统一规范。对作业中的倾向性问题在课堂上做讲评,并根据作业的反馈信息即使调整和改进教学。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并即时做好订正后的批改。

5.不能让学生批改作业代替教师批改作业。

五、认真辅导

课后辅导是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差异,关心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做到热心、耐心、细心。

1.每位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工作。要积极开展与数学学科有关的各类活动,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并积极分层辅导,努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对后进生辅导要有计划、有措施,方法得当,效果明显。3.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补课。

六、认真组织考试和检测

认真组织考试和检测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严格执行考试规定,科学有效地组织考试,切实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实行月考制度。

1.严格控制测验次数,根据数学科教学内容实际,合理安排章节测验。2.把好命题质量关。注重对数学“四基”的考查,考查内容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数学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

3.教师及时记录学生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做好试卷分析和讲评,做好学生成绩评定。

七、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和实验实践

认真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实践,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使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

八、教师课外研修活动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校、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20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每学年至少上1节校级(含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内至少有1次主题发言;提倡每学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包括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后记等)不少于1篇。

八、认真总结 1.教学工作总结

学期结束后,教师要积极撰写教学教改经验总结或论文,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2.教研工作总结 学期结束后,数学教研组要作好教研工作总结。总结本期组织的教研活动(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结合典型事例谈);总结教研专题研究的进展和突破;找出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教研教改的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规范

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校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制定初中物理教学常规要求如下:

一、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教研组设置和管理

以年级或以学科为单位成立教研组,选派一名骨干教师任组长,强化对教研组的常规管理和动态管理。每学期教研组集中活动不少于8次。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

开学初订好全期教研活动计划,安排好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组织者或发言人。每个活动前组织者要让每一位教师明确活动的目的,各自的任务,活动的程序,预期的效果。

3、做好记录

活动记录要规范,要记录考勤、活动安排等。集体备课要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每个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或得出的结论,取得的效果,任务分配等。听课记录,可略记听课过程,要详记师生互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评课记录,可略记带共性的评价,要详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的评价。

4、活动内容、形式

教研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是学习教育理念、研读课程标准、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说课、进行学情分析、对某一教学问题讨论交流、对某课堂教学设计研讨,对教学案例研究分析等,每位教师要参与活动全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主人。

教研活动要依据年级或学科的师情、学情、教情,针对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的实际问题确定若干研究重点,并围绕研究重点确定活动内容、组织活动。如①这个教学内容我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②这个难点我采取什么方式、方法突破;③谈谈我的一次教学得与失;④这个内容我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一道题的多种解法;⑥后进生的成绩是如何提高的„„

5、及时总结、交流

每学期各教研组要对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工作重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基本结构为总结成绩(重点)、指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让教研组成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提高教师素质的渠道,开展专题研究的途径。

二、学科教学计划

1、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1)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览教材的知识结构。

(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活动参与程度,操作技能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重要的教学活动组织、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

2、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

(2)教学改革实施设想: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改研究专题确定力求“小”、“实”、“活”,有一定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要分条列项写清实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设想。

(3)实施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之后,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三、备课要求

(一)、基本要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备课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做到“四备”,即备教育教学理念、备教育教学资源、备教育对象、备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办法,实施有成效。

1、学习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要求和任务。

2、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制订课时教学计划

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做到明确、具体。

5、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要考虑教学组织、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的运用。

6、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教学后记等。

(二)、对教案设计中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教学目标要用外显动词表述,外显行为动词直接要求学生如何去做,也可以直接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来观察和检测,有利于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对重点、难点要有具体的解决措施,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手段,也可以自制教具和课件,教师要提前试做及操作一次,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应事先准备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实施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可采用实验引入,录像材料的引入,复习旧知识的引入、学生活动引入等,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或预设的问题要尽可能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语言及方法。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④课堂训练设计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课堂训练以10分钟左右为宜。

5.实验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等,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但要求学生关注所观测到的现象,还要求理解现象所表明的物理实质,了解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实验中都要求学生在明确试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能正确选择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信息,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结论。对于探究实验应注重假设、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等环节,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及交流。

6.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7.作业设计

作业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必须加强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式和措施。应由单一的机械重复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方向转变。应由生活到物理,由物理到社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业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作业要控制总量。

8.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如写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写本节课的最失败之处;写教师的创新之处;写学生的创新之处;写今后如何改进。要有感而写,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

(三)、对旧教案或公共教案使用的基本要求

1、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的环节:教师个人备课—中心发言人说课—教师集体议课—修改教案—中心发言人讲课—教师集体评课—修正教案—同课异构。也就是说这种教案可以集体使用,学校应将这类教案集编成册。

2、教师个人备课教案 由教师一人执笔书写,教师集体使用的教案,这类教案没有经过授教者的思考、准备,不能使用。

3、旧教案

旧教案是指近年来教师个人的备课教案,教师可以温故旧教案,更新教育新理念,增删例习题,重构教学过程。反对一成不变地使用。

4、书本教案 教师可以借鉴、参考他人“教案”(如书店购买的教案书,网上下载的教案),形成教师个人使用的“案中案”,反对拿来主义。

5、电子教案或课件

教师用电脑编写的教案称为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有两种类型:PPT教案和WORD教案。而PPT教案侧重于课堂使用。WORD教案侧重于检查工作使用。提倡使用电子教案,反对从网上下载后直接使用,特别是WORD教案。

四、课堂教学

1、必须遵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师要按课表上课,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不得随意中断教学活动;要精神饱满,不带个人情绪;上课时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要注重仪表,不着奇装异服,打扮适合教师身份;不得抽烟,不得酒后上课;不坐着讲课;关闭无线电通讯工具;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歧视学困生,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把学生赶出课堂,更不准学生停课回家。不得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教书又育人。

2、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模式)。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 模式1:“引导—发现”模式 教学结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得到结论

模式2:“活动—参与”模式 教学结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活动内容—分组实践活动—师生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习—活动总结

模式3:“讲解—传授”模式 教学结构:温习旧知识—提出问题—讲解新知识—模拟练习—归纳小结—分层议练—总结—作业练习。

模式4:“自学—辅导”模式 教学结构:提出自学要求—分组自学—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答疑讲解—自我练习。

模式5:“讨论—交流”模式 教学结构:提出讨论问题—分组讨论—形成研讨结果—全班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三点:一是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二是最有效的模式应是让积极主动地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三是实现最佳教学过程最好是各种模式的灵活选择,互相补充、合理结合。

3、按一定的程序展开课堂教学。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教学步骤、教学层次,它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先后次序,各教学内容的着力度及教学方法。这里提出几个基本要素:

①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形式。提供以下四种形式供参考:

问题情境:问题→认知冲突→求知欲 活动情境:活动或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情境:实验→动手、观察、分析 图视情境:图视→激发学习兴趣 ②师生互动的安排。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是教学程序的核心,要作到四个和谐统一。即学生的主体活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知识建构的和谐统一;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为主要”。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并调动学学生的主动性。“学要主动”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条件和机会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要留思维的时间给学生,要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要暴露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要加强生生互动,让“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③课堂练习设计。有这种情况,教师汗流浃背,例题、练习分析透彻,讲解十分详细,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物理课堂练习中没有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学生自身的感悟、内化。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合理设置物理课堂练习,突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 应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性就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特别是学习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进一步巩固。层次性就是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层次及目标要求及时处理相应的练习题。灵活性就是切忌把练习题都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做,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设计一些练习, 并且及时发现和处理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以便为后面的学习扫除障碍。

五、实验教学

1、演示实验教师应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底。力争做到现象明显,能说明实验的有关问题。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必须具有示范性。

2、若遇实验失败,须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失败原因,并重新演示或补做。3、学生实验时,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常规教育、实验时的安全教育等,学生方可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课时,教师要在实验室内巡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对探究性实验,教师能敏锐地发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并运用教育机智,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作业与批改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1.作业要求

注意作业的实用性。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巩固程度,应以实用和高效为原则,避免机械训练,更不提倡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两套作业。

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关注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控制作业的难度。

注意作业的多样性。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应有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

注意合理的作业量。物理大作业每两周不少于一次。其它练习的题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

2.批改要求

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布置的课内、课外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批错现象。杜绝形式主义,只批不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但不允许用学生批改来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集体评讲代替教师批改,以张贴答案代替教师批改,以家长签字代替教师批改。提倡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

做好学生作业情况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独特性见解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七.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基本要求是:

1.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将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2.注意辅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辅导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3.关心、辅导和转化“学困生”。要建“档” 设“卡”,即分学科建立学困生档案和学困生学习成绩跟踪卡。帮助找出学困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信心。除了授课、提问、设计练习、布置和批改作业等环节关注、照顾学困生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加强个别辅导。鼓励为主,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其点滴优点和进步要充分肯定,对其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教育、纠正和辅导。

4.正确对待成绩优良的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优秀生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促进优秀学生向全面加特长的方向发展。

5.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注重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教会其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八.听评课

听评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对比查找教学差异,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研组长和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8节以上。听评课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基本要求是:

1.听评课要有一定的主题,不能漫无目的,流于形式,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弄虚作假。

2.听评课要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教。3.听评课要有问题意识,每个学期要着重解决几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听评课,授课者和听课者要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

九.质量检测与评价

质量检测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便于研究改进教学。1.做好阶段性检测

物理学科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检测,物理实验技能考查采用随机监测或根据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进行考查评价。单元检测要根据内容合理命制检测试题,要控制好试题的难度、题量和做题时间,检测不得占用课外时间,单元检测可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负责。

2.命题的基本要求

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中考说明,难易要适度,题型要多样化,要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要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力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辨析、基本知识的掌握、物理现象的辨别、基本公式的应用、基本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在能力考查方面主要体现对以下七种基本能力的考查:(1)初步的观察能力;(2)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3)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4)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5)运用数学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6)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7)初步的创新应用能力和简单的综合分析能力。要针对教学实际,不得出“繁、难、偏、怪、旧”题。可按7:2:1的比例,即基础题占70%,小综合题占20%,难度较大的题占10%的原则组织命题。要控制好各时段检测的难度系数。

3.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要做好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以及教学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试卷分析包括: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学生成绩分析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查找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制定整改措施。

十、教师课外研修活动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校、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20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每学年至少上1节校级(含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内至少有1次主题发言;提倡每学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包括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后记等)不少于1篇。

十一、认真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当每一学期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撰写一篇学科教学总结或学科教学论文交学校教导处存档。学校或学科年级教研组要认真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讨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并分享学习大家的教学工作经验,使其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中学化学教学基本规范

教学常规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辅导及课外活动、考核与评价、教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总结等环节。

一、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1、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

2、深入钻研教材。

3、全方位的了解学生。

4、编写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学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要求、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教学进度、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安排、学生实验安排(实验设计与创新),及学期实验和所用仪器、药品、教学参考书等]。计划应于开学前交教导处存档备查。

二、备课

要通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训练,达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办法。

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集体备课:做到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测试。集体备课要做到超周进行。

3.个人备课:具体环节如下:(1)备教学目标。(2)备学生。(3)备教材。(4)备方法:包括①备教法,②备学法。(5)备过程。备教学过程要求:(a)应该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b)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上。(c)教学目标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整合。(d)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基本步骤要层次清楚。(6)备训练。(7)备实验。(8)编写教学设计案。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具、实验器材和药品、教学媒体、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演示实验、练习题、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后反思)。

坚决杜绝无案上课。教师备课至少要做到超前一周。

4、备课组应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一次。

三、课堂教学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加强实验教学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合理使用教学资源,重点突出,难度适当。要注意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科技方面的联系。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知识。

4、课堂提问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要培养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5、对教材中的实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6、重视知能训练,训练要讲究科学性、针对性,要及时反馈与评价。

7、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8、要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精练;教态和蔼、亲切、自然;板书设计合理;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四、实验要求

1、教师演示实验

①教师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进行的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协调。

②课本的演示实验力求100%完成。简单的演示实验,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2、学生分组实验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

⑪做好预习。⑫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规范要求去做。⑬要独立记录实验现象,独立填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习题]。⑭课本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力求100%完成。

3、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4、积极提倡边讲边实验的教学。

五、课后教学活动

1、课后化学作业的设置要科学、合理、适量,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3、提倡教师写教后记,进行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

4、抓好课后辅导。

(1)教师要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2)办好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各教师要做到:①每学期初都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留有活动记录。②每次活动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活动的成效。③活动内容要丰富、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包括:A.课外阅读指导、B.开设化学专题讲座、C.开放实验室、D.化学生活知识小竞赛等。④活动时间每周一次。

六、评价与测试

1、中学化学成绩考核一般有两种方法,平时考试和阶段考试。

2、试题的命制要尽量覆盖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注重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实际的联系,突出考查化学思想和方法;突出科学探究和实验创新。试题的难度要适宜,不出偏题、怪题,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

3、试卷要及时、认真地评阅并及时分析讲评;对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七、教研活动及听课要求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校、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18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每学年至少上1节校级(含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内至少有1次主题发言;提倡每学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包括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后记等)不少于1篇。

八、认真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当每一学期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撰写一篇学科教学总结或学科教学论文交学校教导处存档。学校或学科年级教研组要认真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讨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并分享学习大家的教学工作经验,使其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初中生物教学基本规范

一、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实际,任课教师应于开学上课前制定出所任年级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期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进度

6、改进教学的主要措施

二、认真备课

1、认真学习生物学课程标准,通研初中生物教材及教参。(1)深入学习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2)认真研读、分析教材及教参,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知识传授的“度”,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

2、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设置,要明确、恰当、具体;要突显重要概念的学习。

3、备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要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方面挖掘。

(2)难点: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有一定困难的知识。

4、备教法和学法:倡导探究性学习,体现教学互动。

5、备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正确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准确把握教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6、备练习。认真设计课堂练习,练习要起到以下作用:(1)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2)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正误。(3)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7、备板书。精心设计板书,形成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8、课前准备好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如视频、实物、图片、挂图、模型、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化教学资料等。要提前备妥,并做到熟练地操作,准确恰当地使用。

9、重视实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实验时,教师课前要准备充分,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10、做到超前备课。备课要做到一课一教案,教案环节要全面准确。超前一周备好课,坚决杜绝不备课上课的现象。

三、认真上课

1、教师要注重教学形象。教师在上课铃声之前在教室外等候;按时上下课。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教学用语准确、简练、生动。

2、课堂教学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1)要有新型的师生观,建立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平台。积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建立开放、包容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乐学,师生关系融洽。

(2)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3)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3、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容量适中。

4、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条理清楚,教学目的性强。

5、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重视教材中的插图、表格等的分析、探讨,切实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力。

7、要科学地组织安排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读”等栏目的学习。

8、实验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实验教学资源,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切实提高实验效果。

9、要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

(1)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课堂生活化。

(2)要充分运用现有媒体,采用信息技术、视频、实物、图片、挂图、模型、实验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3)在教学中要渗透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10、总结回顾时,对本节课的知识要总结提炼出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切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及时填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只是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可根据本节课的得、失,从师、生两个方面总结经验与教训。

四、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批改并评讲。

五、认真开展生物学科实践活动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生物学科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学科特长,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在活动中要加强辅导。

六、认真做好教学评价

生物学科评价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可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方式进行评价。

七、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校、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18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每学年至少上1节校级(含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内至少有1次主题发言;提倡每学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包括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后记等)不少于1篇。

八、认真总结

学期结束后,教师要写出期末试卷分析;教学经验总结;本学期参加了哪些教研活动;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今后教研教改的方向等。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评。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规范

初中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之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和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理念,结合我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拟制定出我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地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门有基本规律可循的科学。一般包括制订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考试评价、教学总结、教研活动等基本环节。为了加强教学管理,现对各环节作如下规定。

一、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教学计划是一个学期开展教学的依据,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制订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计划要具备以下内容:

(1)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形势特点、品德课的要求、学生实际,提出教学的指导思想。

(2)教学目标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提出教学的目标任务。(3)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4)教材简析。(5)教学进度安排。

(6)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措施及教研活动安排。

3、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三个熟悉”。熟悉课标:明确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任务,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弄清本科应遵循的原则。熟悉教材:通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各框节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明确本学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熟悉学生: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认真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交谈,掌握学生的概况。

二、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在把握课标、吃透教材、摸清学情的前提下,按照教学规律和现代教育原则,进行课堂教学的创造性设计。

1、超前一周备课,备课节数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周课时标准。

2、必须紧扣课标、教材备课。要求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和实践活动

备课标:即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对教学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深浅适当。备教材:即吃透教材。深人钻研教材,分析重点,理解难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思想教育、智能培养和创新训练。备学生:即熟悉学生。重视学情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确定教学起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备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重、难点突破的最优化设计,师生互动的最优化设计,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学习方法。备作业和实践活动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

3、备课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4、精心编写教案。一般课时教案包括: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难点;④教法与学法;⑤教学具准备;⑥课型特点和课时分配;⑦教学过程(详写);⑧板书设计;⑨活动安排与作业;⑩教后记。

5、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坚持集体备课。从说、讲、议、评、写五个方面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集体备课要落实 “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6、其他教学活动如时事课、实践活动、复习课、考评课等均需要设计符合学情的教案。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如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导学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体现思想品德课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2、教学目标。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恰当,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体现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扣三维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关爱尊重、交流沟通;民主法制、责任使命与国情等方面 的教育。准确把握教材,灵活处理“双基”,讲清重、难点,优化课程资源。

4、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合理,教学活动安排有序,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时间分配科学,教学重难点控制准确,学生的思维密度清晰。

5、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教学情境。以学为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学、讨论、观察、思维、实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有的放矢,针对性强,重视对课堂训练的有效指导。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6、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7、教学效果。每一堂课要达到下述基本要求:①课时目标明确,达成度高;②传授知识准确,注重能力培养;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④精讲巧练,教、学结合;⑤引导、启发得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⑥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和谐;⑦恰当使用学具;⑧面向全体,所有学生均有收获;

8、基本素养。说普通话,语言准确、形象、生动而富有情感;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大方;教书育人,爱护学生;不提前上课,不拖堂。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要重视作业的阶段性、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作业布置要从实际出发,提倡布置实践、活动性作业。

1、作业的目的要明确,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

2、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既有书面作业,又有品行方面的要求;既可把教材“活动”内容当成作业,也可结合实际另外布置作业,侧重于布置开启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作业。

3、学生的书面作业检查、批改量不得少于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二,评价方式可灵活多样。

4、品行要求要经常督促检查,评比考核。品行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学生互评、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式。

5、对学生作业要分层布置,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使学生负担过重。

6、除调查、访谈等实践性作业外,其他作业均应在课内完成。

五、辅 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是因材施教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学生学习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差别,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1、教师应在学期初制订辅导计划,明确辅导对象,做好辅导的跟踪记录。

2、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

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特长。对学困生要热情关怀,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3、辅导可采用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同学间互相帮助、组织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要摸清学情,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4、辅导应以课内辅导为主,不利用节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课。

5、辅导内容除知识上的解疑答难外,重点是对学生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方法等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学习习惯。

6、辅导要落实,严格管理,讲求实效。做到“三有四定”:即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四定:定学生、定辅导教师、定时间、定地点。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学习评价与考核是检查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要求如下:

1、评价的目的。思想品德课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评价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3、评价的内容。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

4、评价的方法。①学习评价可采用书面测试(含开卷与闭卷)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书面测试每学期期中、期末各一次,成绩列入成绩册。②反映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行为表现,应采取本人自评、同学问互评和班主任会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评价;③行为考核的评定可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成绩纳入操行评定。④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

七、教研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加强教学研究。要求做到:

1、学期初要制订教研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做好教研工作总结。

2、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8节。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校本教研要以备课组为阵地,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以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课题,扎根课堂教学去做。

4、要保证教研活动时间和实效。每次活动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后有记载。

5、积极开展专题教改实验。每个教师都要有教改课题,研究课题可以从上级研究部门下达的课题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自拟课题。

6、加强教研组建设,建立健全教研常规制度。

八、教学总结

教师要搞好学期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存人教师档案。教学总结内容包括:

1、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2、教学中的主要经验体会;

3、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4、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试题效度、难度、区分度命题原则的体现、试题特点、总体评价、卷面情况分析、教学建议等);

5、教学专题实验方案、实验报告;

6、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基本规范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学科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我校历史教育教学现状,特制定如下历史学科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一、备课

1、教师必须提前超一周备课。

2、教师备课要一课一案,不准无教案上课,不准使用旧教案上课。

3、教案应项目齐全,体现知识性、思想性和能力性的统一,精心进行 “六设计”:

(1)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理解、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内容完整,无思想性、知识性错误;

(2)重、难点分开写;

(3)教学设计符合要求,书写规范(具体要求见备课本首页)。强调: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这一环节的设计与时间安排要互相对应,这两个环节不能割裂开来。

(4)作业布置:要写xx书第几页第几题;(5)板书设计:要完整体现本节课的内容;

(6)教学反思:不少于50字(按教务处要求完成)。

4、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同样要求有教案,并合理安排授课节数,其中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可以写简案,并附以试卷等相关资料,复习课可以写成单元或专题式教案。

5、不准使用旧教案,多媒体课件只起辅助作用。

二、授课

6、教师要按时上下课,认真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做好记录和联系有关老师,组织教学严谨并贯穿课堂的始终,对学生严格要求,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课后与班主任沟通解决。

7、认真按授课的基本环节去做:(1)导入与告知目标;(2)回忆旧知识;(3)呈现有组织的新知识或信息;(4)联系新旧知识;(5)迁移与运用;(6)课堂练习的布置与讲评。

8、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议每节课留1/3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积极引导。

9、提倡互动探究,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积极创设环境,激活学生思维,不准以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设计。

10、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勾画、批注。

三、作业与检测

11、教师每节课都要安排课堂作业(如:学习测评、练习册、历史地图册),课堂作业要适度、精选,不能随心所欲,课前教师必须先做,作业提倡有层次性。布置的作业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2、教师要按时收作业,不得让学生代批作业、试卷等。批改作业时,不准打大勾,必须要有时间、等级、评价等,及时指导学生改正错误。

13、原则上每学习主题作业批改不少于两次,同时做好记录和讲评。

14、在现行成都校历史会考政策未变之前,半期、期末实行开放式考试。半期、期末测试后,教师要及时阅卷、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并做好相应记载。

五、听、评课

15、教师听课要求以本学科为主,每周不少于1节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校中层领导按相关要求执行。

16、教研组教研活动必须保证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听课、集体讲评。组内研讨课要求本组教师必须参加,并作好相应记载、认真评课。

17、认真参与校外教研活动,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18、听课时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议论,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和课后评价:听评课本的所有内容都要填写;课后评价至少写出一条意见或建议,字数不得少于50字;听评课本右侧的简评要适当填写。

19、研讨课、公开课、调研课等课上完后,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评课,学校也要进行评课、总结。

六、检查

20、教师教案、听课本由教研组长每月检查一次,教导处每学月检查一次,并做好相应记录和评价。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情况教导处定期抽查,活动记录每学月检查一次,并做好相应记录和评价。

本细则适用于初中历史学科,所有规定均为教学过程的必备环节,不可缺失;学校教导处要定期对常规检查情况进行公示、总结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地理教学基本规范

为了落实新课标,全面深入实施新课改,结合邛崃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地理学科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一、教学工作计划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制订具体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单元、课时的划分,教学进度和达标措施、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内容。

二、备课

1.备课标和教材。教师要依据教学计划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单元和课时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其地位和作用。正确地加工处理教材,包括取舍、补充、调整和整合;

2.备学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知识缺陷、智力状况、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从学校生源状况出发,尤其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进度、拓展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分层次目标教学。

3.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准确、具体、简明、可操作。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备达标措施。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展示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思维;堂堂清原则,及时反馈,准确矫正,并写出课后反思。

5.备教具。要充分利用地球仪、教学挂图、地理影像资料等重要教学软、硬件。学校应按教学课标规定配备的地理教学基本设备和资料供教师选用。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自己设计和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的容量,提高质量。

6.备教案。教案要以学为设计中心。要在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材和学生实际,广泛采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时教案一般包括:课题,课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媒体,教学起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活动过程及方法、步骤(应包括教学流程、教师指导语、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课堂练习设计、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

7.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确定时间、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要重点研讨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要研讨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研讨学生可能会提出些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研讨反馈矫正的措施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上课

总体要求:导入先声夺人,新课引人人胜,内容环环相扣,讲述声情并茂,结尾意犹未尽。

1.课堂开始要展示或说明教学目标。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到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每堂课都要有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头”。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上课时精神饱满,教态亲切,声音响亮,讲普通话;语言表述要精炼准确,详略得当,条理清楚;在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同时,寓思想、情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4.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情及时进行调整。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的运用应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当地选择使用课堂讨论、师生对话、讲练结合等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教具的使用要准确、规范、适量;重视板图的使用,要看图,识图,填图作为一项教学基本方法。

6.课堂板书可一窥端倪,显出教师的整体的想法。所以板书是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

7.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讨论中,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愉悦。

8.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教师的讲解、提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9.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写好教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育质量。

10.上课教师应该携带备课本。

四、布置和批改作业

1.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前提,强调有效训练。作业题及其构成要认真设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交上来的作业题要及时批改;批改过的作业要及时讲评;讲评过的作业要及时回批。要重视反馈。

2.初中作业以填充图册为主。课本中的“活动”内容结合课堂教学有选择地使用,力求当堂完成,原则上不留课外作业。

五、考核

考核是为了检测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成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依据,确保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考核既是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要把每一次考核当作提高教学水平的“检阅”,督促学生学,也督促教师教,做到常练常新。考核反馈的信息,是调整教学措施,改进教学方法重要依据。

1.考试命题要做到科学、合理,阅卷要做到客观、公正。要遵循课程标准,依据教材来命题。考查双基为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过程中要加强考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来命制。试题要注意科学性,难易程度适度,要有恰当的知识覆盖面。

2.考核以笔试为主。初中应该安排期中、期末考试。

3.考试与考查都要认真、准确、客观地评阅试卷,及时统计、分析结果,并进行总结。对典型错误、典型题目,特别是读图分析题、综合题要进行课堂讲评,讲清正确答案及基本思路,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及时评价,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初二毕业会考成绩及格率应该达到95%以上。

六、课外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建议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师生和同学之间感情的重要媒介。课外活动可以结合教材“活动”中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地理科技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以地理小教具和小学具的小制作、天文与气象观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为内容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地理兴趣活动时,应按学期制订好活动计划,明确专人负责、专人辅导,各小组要正常开展活动。

七、教学研究

1.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最新教育信息;研究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即个人或集体备课,包括深刻地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科学的运用教材;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专题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开展听课、评课和举行公开课等各类教学观摩活动,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事前要有安排和研究,事后要有总结评价。评价教案、课堂等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可搞形式。每人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18节。

3.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公开课,写一篇教学总结。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提倡教师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工作要科学规范,有阶段性计划、总结及成果。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自己的教研专题或科研课题,做到计划方案、人员、措施、实验记录、档案资料五落实,不断提高教研和科研水平。

中学音乐教学基本规范

一、教学准备

1、制订教学计划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段教学目标、本学段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标准,熟悉所任年级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学期、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②学生学习音乐的习惯、兴趣、方法和心理(2)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①认真学习本学期教材内容,确立本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各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③列出本册教材各单元的重、难点(3)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以音乐教学的五种基本原则(音乐本位、协同融合、创造发展、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原则)为依据,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进度

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音乐实践和检测等时间安排。

2、备课

音乐教师备课,应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实践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题,用“合格教育”的目标治教,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施教,用“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从教,让音乐属于每个学生。

(1)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和参考书,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情况。(2)挖掘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意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从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音乐体验,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音乐教学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运用各种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5)上课前必须检查各种教学用具,如:键盘乐器、各种媒体、教学光盘、磁带及相关音乐资料等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二、上课

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音乐审美活动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3.课前必须熟悉教案,作好充分准备,课堂上严防出现知识性错误。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对教具运用自如,运用多媒体应讲究效率和效果。

5.课前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穿着美丽大方整洁,提前到达教室等待学生。

6.教案确定后,要严格按照教案内容上课,课后按教学目标检查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成败优劣和提出改进措施,写好教学反思,反思字数不限。

7.歌唱教学:

(1)要体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原则,要有愉悦性。

(2)教师的范唱、伴奏、动作示范要讲究声情并茂,学生要求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歌声、动作、行为要讲究美感。

(3)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提倡“高位置的轻柔的歌唱”,注意对变声期的嗓音的保护。

(4)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8.器乐教学

(1)按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器乐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2)以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为主。如:竖笛、电子琴、口琴及口风琴等。(3)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9.欣赏教学

(1)欣赏教学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引发想象和联想。

(2)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3)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三、课外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与音乐课相比,内容更丰富,天地更广阔,而且更多地涉及到艺术审美的个性与特长。加之形式多样富有活力,所以历来是深受学生喜欢与欢迎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课外活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艺术团等。

2.有计划地开展“中学生艺术节”、“大合唱”、“歌咏比赛”、“学生音乐会”、“音乐欣赏会”、“音乐墙报”、“校园集体舞活动”及各种音乐知识讲座等活动。

3.各项活动应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为目的,各个活动小组均应有专业人员制定详细计划并负责辅导、排练。

四、教学评价

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评价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2)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3)课程管理和课程发展:学校领导重视音乐教育,学校艺术氛围浓厚,开足开齐音乐课、配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教学设施配套齐全、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评价方法(1)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态度、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进步程度,评价方法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2)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采用等级评价。

3.考核项目: 考试和考查

(1)平时考查:根据学生上音乐课的态度、表现以及音乐的素质来评定等级。

(2)学期考核:面试(采用指定曲目或自定曲目考核学生的技能)。

五、教师课外研修活动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市、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18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

六、认真总结 1.教学工作总结 学期结束后,教师要写出教学教改经验总结或论文,学校要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2.教研工作学期结束后,学校、教研组都要写出教研工作总结。本学期组织了哪些教研活动(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公开课等);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结合典型事例谈);对教研专题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和突破;找出问题和不足;今后教研教改的方向。

初中英语基本规范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一、教学工作的准备

1、学习新课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英语课程标准》及修订的具体内容,从而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要求和任务。

2、制订教学计划

教师要通读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于开学前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期末复习计划。

3、备好课

根据各校的实际,教研备课组分解任务,实行单元备课主备制度,教研备课组讨论初稿,修改,个人根据本班情况作二次备课。建议每单元至少备足四课时,每课时应备好以下主要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根据每课时的知识特点,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要注重能力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备课本和板书上有所体现。

3)准备好卡片、挂图、实物、自制教具和电教设备等相关教具。4)要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自我探究,合作实践。既备教师的“教”,又备学生的“学”。

5)板书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要做到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合理、美观和规范。

4、要有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5、上课前调整好心理状态,杜绝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自然。使用体态语言,课堂氛围活泼、生动。

6、练好普通话和英语口语并在教学中使用。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语音、语调优美,语言精炼、准确、生动、易懂。

二、主要课型模式

1、对话课模式

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生词(通过出示实物、图片,创设情景,利用体态语等方式呈现单词,让学生对单词进行音、形、义的结合,有效认读单词,做到词不离句,同类旧词滚动复习。教学趣味化。)、操练(Drill)(各层次的学生尽量全面参与)、实践(Practice)巩固(Consolidation)、小组合作探究疑难之处,教师适度讲解(Explanation)、布置作业(Homework)

2、阅读课模式: 读前---读中---读后 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查单词和短语,了解课文内容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粗读,领略大意,找关键句或中心句,用Yes-No questions 帮助理解。细读,注重细节和语言结构,用W-H questions 帮助深化理解。整体重读,深层理解,学生找难句,教师对此作阐释,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 Open-ended Questions 读后活动(After-reading activities):多种迁移活动,活化教材,交际活动。可根据课本读后活动要求来完成阅读任务,如填表格、复述课文、表演、采访、缩写或改写课文等。

3、写作课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包括写作动机的有效激发、写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罗列提纲的素养。任务型写作模式(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

写作前:捕捉趣点,激发动机,激活思维,做好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合作者。

写作中: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监控写作情况,对个别困难学生给与帮助。教师的角色是监督者、指导者。

写作后(写作交流阶段):小组内写作交流、展示、教师评价。

4、讲评课模式: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教师在课前主要做准备工作。1)亲自做一遍,找出学生普遍性问题。2)统计错误频率。3)对错误原因、类型进行调查和反思。4)采取评讲策略(可评讲部分,或请优生讲题等)。

课中:课堂是评讲试卷的主要过程,教师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既要把出错频率高,难度系数大的解决掉,也要给不具代表性的小问题、临时冒出的新问题以满意的答复,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成就感。1)小组讨论。2)学生竞赛式讲题。3)解答小疑问,“变脸”答题。

课后:学生需要对试卷中的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反思、总结和拓展。教师指导学生记好错题集,指导学生课后复习相关的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小练习等。

5、复习课模式

自主学习(课前完成)1)按照考纲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习题以学案的形式呈现。2)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课前自我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探究(8分钟)1)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共同梳理知识点,针对自己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理解欠清晰的疑点,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2)对合作学习后难以解决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3)同时汇报小组内所认为的重点和本模块的难点。

复习检查(7分钟)1)通过翻译句子或列出重点词或短语扩展成句或短文,进行句型操练和写作能力强化。具体表现为运用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单词、短语和语法现象进行复习巩固,可以进行范文背诵。2)听写检查本节课学案中涉及的基本词汇短语或句型,以达到检查作业、反馈自主复习效果和灵活拓展的小专题,易错点。另外,强调书面规范等各种学习细节的落实。

梳理剖析(15分钟)1)学生口头上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表现为自我展示明确的知识专题。2)教师结合讨论情况和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和梳理。3)教师要做到重点突出,消除疑点。力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复强化,练透、练好。

总结反思(4 分钟)1)简要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归纳整理,完善知识体系。2)整理错题本,做好题型总结和重点记录。

巩固提升(6分钟)1)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2)教师及时巡视,把握情况,及时点评,灵活的对有关重点进行强化。3)根据本模块的话题要进行相应的范文背诵。

三、作业、辅导和测试

作业:

1、作业的布置要精选,尽量少布置机械性的抄写作业。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题量适当,对学生分层要求,包括听、读、背、默写。

2、英语书写工整美观、书面整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我检查、改错等良好学习习惯。

3、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打等级或分数,注明日期,鼓励使用评价语,如:ok、good、excellent等。

4、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做好记录,分析原因,及时讲评纠正。对好的作业进行表扬,对不能订正的学生及时辅导,进行面批。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

1、早读辅导。教师确定任务,学生听读录音,使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背诵、听写、默写或预习。教师巡视辅导解答。

2、晚自习辅导。教师确定任务,学生作业、测试或做课外阅读资料。教师巡视辅导解答。

3、有计划对学困生进行辅导,防止或减少两极分化。对优生进行拔高辅导,形成优生团队,打造优生团队。让优生带动后进生学习,组成学习互助小组。

测试:

1、对每个单元进行测试,试题要紧扣教学目标,难易适中、考点突出。测试后要及时讲评,鼓励表彰学生。要进行口语测试。

2、组织好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填好教学工作总结。

四、教师课外研修活动

1、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修活动(省、校、区、校教研组、备课组等),通过各种研修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网络研修、教学评价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评课合计20节以上。

3、教师要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每学期撰写论文、案例或总结至少1篇;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并有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摘录或心得体会;每学年至少上1节校级(含校级)以上公开课;教研组内至少有1次主题发言;提倡每学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包括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后记等)不少于1篇。

五、认真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当每一学期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撰写一篇学科教学总结或学科教学论文交学校教导处存档。学校或学科年级教研组要认真组织一次教学经验交流讨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并分享学习大家的教学工作经验,使其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六、几点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2、注重语言实践(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口语角、书法比赛、口语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能力竞赛---),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学科基本理论 篇6

关建字:调动突破达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但以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谈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整合应达到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的教学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就必须创造条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积极地去探究。如在教学口算练习时,我就利用电脑中随机函数编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供应题目。“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目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枯燥的计算变得其乐无穷,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教娱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能展现变化规律,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应作为一种工具来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教与学充满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我在“除法两种分法的对比教学”的课件设计和运用时,注重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模拟、闪烁等功能,通过反复操作,刺激强化,建立除法的两种分法的认识,只见6÷2的第一种分法(等份除)的演示:第一次,慢速闪烁6个苹果中的2个苹果,一个、一个慢慢地分别移入左、右两个盘子里,第二次,中速闪烁剩下的4个苹果中的2个苹果,又一个一个较慢的分别装入左右两个盘子里。第三次,快速闪烁剩下的最后2个苹果,又分别移入两个盘子里,苹果正好分完,两个盘子里都有了3个苹果。6÷2的第二种分法(包含除演示)把两个苹果先圈,再慢速闪烁后,一起往下移,用一个盘子装起,剩下的又“圈”2个苹果,中速地用第二个盘子装起,最后把剩下的2个苹果“圈”快速的一起往下移,用第三个盘子装起,清楚的知道了需要用3个盘子。这个课件形象而生动,清晰明朗、快慢有序,动态的展示出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过程。这样,用课件恰当的揭示出两种分法的动态过程,学生能充分感知并保留和记忆“分”的过程,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能达到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课程整合一样: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数学在生活、学习和其它科学领域应用广泛,起着其它知识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使人类智慧达到辉煌境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不自觉的就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知识之后,我就设置这样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检测周长知识学习情况:屏幕上先展示一块空地,甲蚂蚁在以AB为直径的半圆周长上爬一次,接着甲蚂蚁爬的线闪烁,已蚂蚁在两个小半圆的周长上爬行(两个小圆的直径和等于大圆直径,且在同一直线上),爬行的线接着闪烁。然后问它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从A点到B点进行爬行比赛,谁先到达B点呢?让学生动脑筋讨论思考,学生运用周长计算公式,甲蚂蚁爬行的路程是:AB×π÷2乙蚂蚁爬行的路程是AC×π÷2+CB×π÷2=(AC+CB)×π÷2=AB×π÷2,学生讨论后,教师再说: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谁正确呢?请看屏幕,这是屏幕上的两只蚂蚁同时爬行,结果同时到达B点,学生正确的讨论结果得到验证.

语文学科基本理论 篇7

1.内容超范围

尽管我们白纸黑字地规定了测试的范围, 但试题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超范围的情况。如初三思想品德试卷的命题范围明确规定为1~7课, 但在试卷中还是出现了3道选择题和2道判断题是第8、9课的内容, 虽然只占5分, 但在满分为50分的试卷中却占了10%, 超范围的比例颇高。

2.重点不突出

试卷命题不能随心所欲, 应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考查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而在本次试卷中教学的几大重点和热点问题却被忽略了, 而非重点内容却喧宾夺主, 占据了大半江山。

3.布局不合理

教师在命题时要对命题范围作详尽周密的考虑, 最后作出合理布局。但本次试卷有2课的内容基本没有露面, 却有3课的知识特别密集, 甚至出现采用不同题型重复考查某一知识要点的情况。

4.难度不把握

试题难度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 根据中考命题要求大致可以确定为8∶1∶1。但有的试卷却是清一色的难题, 而有的试卷却通篇都是基础题, 没有任何梯度。这两种情况都使试题失去了检测的功能。

5.题目出差错

有的教师在命题时习惯顺手牵羊, 简单地从网上下载试题拼凑试卷, 但又不能很好地加以选择和修改,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间匆忙打印, 组成试卷后没有仔细校对和推敲, 于是错误百出。

6.题量不科学

有的教师在试卷命题时不考虑实际, 或题目过多过难, 学生无法完成, 或题量过少, 考试时间不到一半学生就能轻易完成。本次的初三政治试卷中由于包括选择题在内的所有试题都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学生花费在阅读材料上的时间较多, 导致不少学生即使马不停蹄地做也来不及完成。

7.题目老套

有的教师在命题时不能与时俱进, 题型、题目内容“老套”, 让学生望而生厌。如有的教师在命题时还是照搬过去的几大件:填空、选择、连线、问题等。题目中所反映的资料也是一些“陈芝麻, 烂谷子”的旧素材。

以上问题, 令人担忧。因为试卷编制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有关, 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水平有关, 还与教师能否吃透政策, 科学、合理地把握试卷命题的方向和基本要求有关。笔者认为作为教师, 要编制一份较高质量的试卷应遵循以下“八项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基础知识是能力发展的载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依然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扎实的双基是提升学生素养,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试卷命题要把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着眼于考查大部分学生对某学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尽可能把所学过的重要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性的知识融会其中。命题要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标为底线, 使大多数学生在练习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政治学科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在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 还应突出体现试卷命题的发展性,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一方面, 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有所不同, 思维发展也不一致, 命题时应给他们提供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鼓励他们向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2页) 更深、更广、更新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 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3.实践性原则

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 又应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材料要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或其他学科知识, 使试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挑战性、时代性和教育性, 引领学生自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4.人文性原则

试卷命题要体现“依纲用本”, 做到“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引导学生自觉脱离题海, 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个别题目还可以加注温馨的提示语, 在关键字眼加注着重号, 以减少学生出现不必要的非知识性错误;也可以采用选做题的方式, 让学生各取所需,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胃口的题目。

5.科学性原则

试卷命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 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不能出现与所学的概念、原理、观点相悖的内容, 否则将有碍于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

6.明确性原则

在不泄漏解题依据和思路的前提下, 应尽量使题目语意清楚, 文句简明扼要, 避免拖泥带水, 含糊不清, 还要避免故弄玄虚, 故作高深地使用艰深晦涩的字词。试卷的答案也要明确合理, 简明准确, 考虑周到, 不能顾此失彼, 漏洞百出, 从而引起歧义和误解, 造成教师阅卷时出现不必要的争议。

7.全面性原则

试卷命题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测试的目的, 全面反映测试的要求。试题覆盖面既要大, 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力求做到通盘考虑, 确保各个部分的比例适当。

8.独立性原则

上一篇:发电车间生产一班安全生产测试试题下一篇:宿管会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