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精选8篇)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 篇1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启动后,我们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创造出有价值的实验成果,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中学生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合格人才。根据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经验,认为新课程比旧课程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具体概括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重视教师的导向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整个语文训练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老师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我教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在讨论亨特在山崖上上下为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作为他的朋友应该怎样帮助他呢?同学们讨论可热烈了:有的说,给他鼓舞勇气,让他树立信心爬上去;有的说,借个长梯把他接下来;有的说,找一根长绳把他拉上去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同学们用脑尽心想出来的方法,当然错误的要讲解,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讨论到通过这件事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时,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要怕,要想方克服。我抓住机会进一步把道理引得深远一些;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就能克服了,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真理。点到为止,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更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抛弃了单纯字、词、名、段意的教学,而把字、词、名、段意的教学渗透到理解课文,发展课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并受到美的熏陶。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选了《羚羊木雕》《散步》《皇帝的新装》等课文,使人易懂,意义深刻。从不同侧面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中,讨论辨别真、善、美、好、恶、科学与迷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
三、重视达标性内容和终结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更重视形成性和拓展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人的本领,指人们在从事某种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指人们在从事语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地讲,所谓语文能力就是在听、说、读、写语文活动中形成的能力,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它关系到信息的传达、知识的吸收、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所以培养这三种基本能力是语文学科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还有文学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和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自学语文能力等。新课程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并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发、挖掘潜能。灵活多样的课后练习设置和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解答形式,这就从各方面进行了形成性和拓展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些能力通过主观性和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以反映出来。
四、重视知识的科学传授,更重视学生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科学地传授知识,当然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但是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收集知识信息和筛选材料并进行整理分类,就较复杂困难。正因为复杂困难,我们才要坚持引导学生做,克服这些困难,帮助学生搜集资料和生活信息、帮助他们写作。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六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就集中体现了要求学生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筛选运用资料帮助完成写作知识的综合性训练。这些活动通过教师参与指导、家长的帮助、图书管理员的帮助才收集到这些资料,通过筛选、整理才能完成写作任务。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运用动手、动脑能力和社交能力、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基本能力、科学探索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新课程语文改革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结合、群体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重点提倡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既是教与学的统一,又是一种人际交往,交往论认为只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无学生之间的交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反会在相当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单向的师生交往,新课程标准则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建立合作小组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措施。“目标一致,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是组成互动小组的原则,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论是自探还是共探,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设置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套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还有许多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开拓,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李永锋.浅议中学语文教学特点[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2).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 篇2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课改以来,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中学教育教学领域。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保证, 笔者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组织形式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发现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趣味性强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如建立班级主页、连接因特网、制作多媒体作品等内容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使用价值,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程的趣味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同时,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应用广泛,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正情绪。
2.基础性和实践性强
课程开设的基本知识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 如:文本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表格Excel的基本操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等, 这些基础性很强的内容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 实践性也越来越强, 从最初的Windows操作系统学习到现在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也已经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3.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模块化
内容的编排从单一操作到由几个操作复合成的完整的内容模块。例如:学习建立班级网页, 首先, 介绍FrontPage2000的界面和功能、安排设计班级主页的任务。插入网页图片丰富网页内容、建立页面之间的超链接, 循序渐进, 结构性强, 易于学生学习。
二、教学策略初探
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实施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相互间交流合作, 使其充分体验获知的过程, 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教学评价过程, 也要改变以往由教师独立承担的方式, 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评价中来, 使对教学的评价更为直观, 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的学习定位, 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2.上机课友情分组, 用任务驱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从阐述机房的软硬件支持, 到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中上机课占了很大比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上机课, 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认为, 上机教学软硬件必须要有保障, 以此为基础, 考虑到学生和课程的特点,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技术水平的差距, 由学生自愿为原则成立操作小组, 利用这种友情分组法,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同时也避免了单人操作时因遇到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分组后, 可以给各个小组布置一定的任务, 用任务驱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取知识, 通过体验获知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 让信息技术上机课焕发出迷人的智慧魅力。
例如, 在《电子板报的版面设计》的教学时, 笔者先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任务:联系结合美术学科, 以奥运为主题合作出版一份电子板报, 要求主题鲜明、设计美观、大方。如果这个任务在美术课上, 学生们肯定能做出五花八门的作品, 可在信息技术上机课上, 有些学生虽然懂得插入图片或文字, 但却不是出现图片无法移动就是出现文字被图片遮挡的问题, 这时, 学生对如何完成任务产生了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 为了完成任务, 学生们必然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听教师讲解制作板报的一般要素和演示制作的过程, 同时, 每个人的心里也在盘算着怎样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最好, 所以听课效率很高, 使得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3.建立兴趣小组
现今, 如何长时间保持并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并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能力, 形成特长,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具有创造性, 学习后有应用所学知识的迫切愿望。长期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满足课堂所学的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 (尤其是动漫创作、网页制作、电子游戏等) 兴趣浓厚。
浅析中学语文学科的德育特点 篇3
一、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
情感熏陶,是语文科教学突出的特点。语文科教学,就是要对是学生心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自然流露的崇敬、爱戴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语文课中无论是成功的朗诵,还是对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声情并茂的剖析,都可以起到启迪、感化的作用,使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学活动之中,知、情、意、行各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平衡发展。
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方面,理性教育也是该学科所客观存在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从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来考察,其中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有形象的、艺术的内容,也有抽象的、理性的内容。如课本中的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实事求是》、以及有关思想修养方面的杂谈《谈骨气》、《说“小”》、《想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都是理性的教育内容,而且,随着年级的递增,这方面的内容就越多。这是吻合学生心理规律的,也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角度来考虑的。
语文教材中虽然两方面的课文都有,但仍然以形象的课文居多。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说,教师无论教哪一类课文,都应该感情投入,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感情来影响学生,以雄辩的逻辑论证说服学生,使学生既受到革命情操的熏陶,又得到革命理论、人生哲理的武装。
二、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
语文教学,思想内容与表达表达形式是有机地统一于课文之中的,既要传授课文内容,又要讲授课文表达形式。教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表达而去讲内容,也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掌握起表达方法,以期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如此看来,语文科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语文科实施德育,是在完成双重教学任务中进行的。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悟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即是教师不仅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进行思想教育,而且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表达形式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等。爱祖国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祖国的一种重要表现。《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以及镇上的人们在使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所表现出来的沉痛心情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语文科德育特点的非系统性
语文科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它丰富的内容是非系统性的,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的课文中,上下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教材也没有做系统的编排。在同一篇课文中,可以有若干方面的德育内容;同一德育内容,又可以体现在不同年级的若干篇课文之中。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少年说》、《谭嗣同》,进行健康的骨肉亲情教育的《背影》、《祭妹文》、《散步》,进行理想教育的《崇高的理想》、《哥白尼》,进行意志教育的《送东阳马生序》、《为学》、《七根火柴》、《梅岭三章》、《音乐巨人贝多芬》等等,都是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之中的。这些教材是不同作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各异,作者感情的倾向、所表达的主题亦有所不同因此,语文德育内容必定具有分散性和非系统性。
这一特点的存在,给语文科实施德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宏观掌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挥各册教材中各篇课文的德育功能,从考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面性来制订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实施,使语文科德育的任务得到落实。
四、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
语文科德育是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的。所谓明朗性,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明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直接地、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可直接从中受到影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字里行间直接介绍马克思生前的革命时间活动和贡献,洋溢着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之情;又如《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直接论证了革命队伍中坚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这些教材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
所谓隐蔽性,是与上者相对的。语文科的德育内容,在相当多的一部分课文中不是明显地表露在字里行间,而是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文学性的作品,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是熔铸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的,人生的哲理也常常隐含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七根火柴》并没有直白地写那为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而是通过对他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又如《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句话蕴涵的思想内容是很深刻的,如果照字面解释则毫无意义,发挥不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懂得了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常常存在隐蔽性这一特点,便会自觉地挖掘课文的深意,从而震撼学生,感染学生,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 篇4
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川省汉源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志强
【摘 要】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着眼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阐述如何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朗读 体验 孵化 语文课堂 写作能力
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和语文学科性质,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注重体验,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抓住语文学科读的特点,让课堂书声琅琅
有声语言的造诣,最重要的是语感,即接受和储存语言信息,发出和驾驭有声语言信息的悟性能力。朗读语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千百次的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虽以直觉形式存在,却是建立在有意注意的思维积累之上,建立在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大量感性经验之上的。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一是朗读在考试中不考,二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没未读准,断句没未搞清就是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要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古人非常强调读,说出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能动地理解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得到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在朗读涵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二、抓住语文学科注重体验的特点,拨动学生心弦
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这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体验是在对事物的深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教材中,许多文章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品味、领悟出来。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达到“课”有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现实教学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主客观的互相碰撞中生发新的感悟,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提升各项素养。如:日本新设的“综合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自然、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从而进行自主体验。比如:鲁讯的《社戏》中对“偷豆”、“煮豆”等表现好客民风、淳朴人生场面的白描,很容易让学生想起童年的某些生活片断。紧扣这一文本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或口述或笔写,定会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情感的“真”和实用的“善”之间虽然发生了错位,但产生了动人的美感。课堂中的体验让学生的心弦得以拨动,人性得以舒展,灵魂得以升华,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自然地、必然地会得到提高。
三、抓住语文学科写的特点,“孵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既能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和交际手段。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都缺一不可。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写作训练因而被看作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写作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人认为,写作能力是21世纪的第五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在哪种场合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在电脑前与别人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最高级别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检测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着力“孵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托课文,妙用仿写技巧,比如仿写朱自清的《春》;领会课文语言的魅力,比如欣赏《岳阳楼》的语言美、音韵美;学会行文结构技巧,比如学习《铁骑兵》行文的巧设悬念。“用好文本这个作文素材库”,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中就会掌握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以及许多警句、名言、成语等等,只要点拨学生用心摘记,储备于心,在写作时这些内涵范例就会自然地从记忆库中跃出,被激活,被衍化。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博大胸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道别情怀,屈原的爱国风范,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都可以在写作时开合有度地援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真正地有所感悟,用“学写作文”的眼光去学课文。这样假以时日,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提高。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 篇5
农村中学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信息交通、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应有独到之处。
在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的今天,每个教师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扎实地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对个人素质的高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还要抓好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第一次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来培养,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影响教学质量的还应该有教师这个因素,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本身的个人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把教师比作园丁,在这里我私自把教师比作一株兰草,一株散发着淡淡清香,让教师本身人性美的芬芳散发出来,使学生心同身受,接受香气的沐浴,美的熏陶。
结合本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
一、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2、上好课、备好课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上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3、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该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我对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理解是,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离开教案教参能收发自如地进行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有思想准备与尝试,也为了让初中学生到高中能更好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接新班时都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班与班之间为了一争高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2、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了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的。课外阅读,书多而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筛选要读的书,更要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
三、从试卷结构来分析 综观近年来初中语文中考题中,试卷有三个部分,一是“积累和运用”。二是“阅读理解”,三是“写作”。那么根据这三部分的考试题型,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重视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的积累、背诵及默写。要考好此类的题型必须要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及积累,争取在这一题型上不要失分。另外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灵活掌握,这一部分教师要在平时的讲课中注重练习,比如练习仿写,练习归纳能力等。学生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意义识记的能力,通过读读背背,使所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每次的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是占很大的分值。它不仅有现代文的阅读,而且有文言文阅读。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要包讲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那就是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做到四个字“三多三少”——多读书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要把读书变成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再加上我们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条件的限制,劳动负担重,见闻少,视野小,生活阅历单调,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身同感受,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缺乏真正的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基本方式是读。另外在文言文的阅读方面,要多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其意思。还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中学语文――突出特点(精选) 篇6
摘 要:关于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次升级。学生们将通过初中语文接触到语文世界中的一些新领域,例如文言文、各种类型的作文、诗词等等。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欣然接受语文教学、让学生们正确掌握语文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下一些功夫。针对初中生的特性,我建议教师们在教学语文时要突出特点。
关键字:初中语文 突出 特点
初中语文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教师们的教学。不同的教师在面对相同的学生时会采取不同的教学,不同的教师在教学相同的语文知识时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特点。无论怎样的特点都好,教师们当然也是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特点,彰显个性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关于初中语文突出特点的话题。
一、突出特点,博得青睐。
针对初中生的性格,要想让他们跟上教师教学的内容、思想,首先要让学生们对教师产生信服。只有当学生们对教师认可、信服时,他们才会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节奏,与教师产生互动,也才会协助教师们与学生们的课后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之初,教师们应当采取活泼的、符合学生们性格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针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新领域。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言文的教学。为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的首次学习。文言文的难理解、难分析、难背诵是学生对它的初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这三方面的启示。教师们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分配学习任务这些方面,向学生们暗示自己的教学特点,动摇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初看法。在接下来的教学课时中,教师应当把课堂引向高潮,让学生自信、自愿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文言文。这只是文言文教学大概的举例。教师们本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愿意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双师”的加盟更能博得学生们的青睐,让学生们爱上语文教学。
二、突出特点,导向学习。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的学习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小学时,我们希望学生掌握拼音、汉字、成语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语文教学中固定的知识基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我们更希望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思想。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们做到放手、放心,让初中生拥有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们还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思想,他们对于学习程序还比较盲目。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开始时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导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特点,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适应、摸索教师的教学程序。的确,为了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稍微的调整教学方式,以便于符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即使教师能做出些许改变,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突出教学特点,导向学生们逐渐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鸣,也相对减少了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当然,适应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慢慢地熟悉教师的教学程序。教师应该给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一次自我学习的课程。教师要时刻关注这个过程,我们要总结学生的错误和误区,当然也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表现的能力,最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出误区,帮助学生们正确看待自己,弥补自身的缺陷。在学习能力方面,教师们要做到褒贬有道,提倡好的学习方法,纠正不好的学习习惯。最初教师不能太重视学习效果,以免打击学生和自己的信心。教学特点的突出,让学生们了解教师,让学生摸索学习,让教师导向教学。
三、突出特点,彰显个性。
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汲取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习惯,彰显个性,快乐成长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语文教学扩展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希望在整个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能够陪伴学生们快乐成长,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欣赏和鼓励学生突出特点、彰显个性。
(一)自我性格欣赏和检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在初中生的眼中,教师是受人尊重的,教师就是榜样。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所作所为其实受到了学生的关注。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乐意以教师为榜样,关注教师的行为举止。正是由于教师身份的特殊性,语文教师更要重视自身性格的培养。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会自我欣赏和检讨性格。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更不可能拥有完美的性格。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清新地看待个人性格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反应,或者是自身的检讨,发现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机会去纠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纠正不完美的自己,让我们每一天都活在进步与成长中,这就是学生的榜样。
(二)塑造与保留。
塑造与保留看似是一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其实只是需要把握一个尺度,而这个尺度的把握就需要教师去仔细权衡。初中生慢慢地成长,他们在思想、情感方面也因受到环境、人物的影响而变化。而正是情感与思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塑造。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感性,情感与思想更是涵盖在语文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与思想会利于性格的成功塑造,相反消极的情感与思想会产生消极的效果。因而,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变化,实则是在摸索他们的性格变化。初中阶段的成长是学生们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影响学生们的情感与思想。关注学生情感与思想的变化,正确地导向学生们的情感,协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思想,这就是对于学生们性格塑造的成功导向。至于学生的性格保留,教师们要重视他们的真、善、美。社会上的现象可能会让学生质疑、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指导学生相信心中的真善美。用真善美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人与事,相信这样的心理环境利于学生的性格保留。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 篇7
一、重视语文学科的课程建设, 形成学校文化特色
走“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文化强校”的语文学科读写特色建设之路, 把“读写文化”建设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的基础上, 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实现“以读促写”、“读写并举”、“读写育德”的文化育人之路, 保持学校一贯的竞争优势。
(一) 关于读
在教师泛读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指课题导。初一、初二分别在单、双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 领略中外名著, 吟咏古今诗文,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学校以语文教研组为依托, 重点加强语文阅读课的研究和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建设, 我校逐步形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
(1) 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中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2) 读物推荐课:主要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 也可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3) 阅读欣赏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 可以通过配乐朗诵、任务表演等各种方式, 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审美能力。
(4) 阅读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
(二) 关于写
学校以“311”作文教学为引领, 全面打造读说写做的校园文化。“311作文”中的“3”, 是指在每一次作文训练前, 或以3篇范文引路、或以3种技法指导、或以3种情景创设;第一个“1”, 为一篇经典名作赏析;第二个“1”, 为一篇学生习作的评讲。
鼓励学生创作日记、周记, 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阅读感悟、分类作文等多种形式。学校还为每位同学配备了《语文课外读写笔记》, 在同学中开展大量的写作训练。每个班级都成立文学社, 学校成立《晨曦》文学社, 定期组织文学社成员开展创作和采风活动;班级开辟“发表园地”, 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 每双周更换一次, 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写”的活动中;语文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 指导学生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 让同学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
二、探索读写结合路径, 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民办教育与生俱来的竞争压力, 迫使我们必须拿出有强烈竞争优势的学校特色来。在推进过程中, 我们在构建书香校园的基础上, 重点探究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有机契合点, 形成独特的读写文化建设路径, 多维度、立体式搭建我校读写文化特色的展示平台。
1.班级文学社。各个班级均要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成立班级文学社, 人数不得少于10人。各班级的文学社自行拟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名称。文学社要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定期开展文学创作、参与各级各类征文竞赛等活动。
2.班级图书角。各个班级均必须在教室指定位置设立图书角, 以班级实有生数为基准, 确保人均一册名著读本。图书由班级指定人员负责借还登记, 保障图书整洁无损不丢失, 确保图书能在班级内部真正有效地传阅。
3.班级发表园地。各个班级必须在教室后墙壁处开辟学生优作“发表园地”, 由语文教师负责筛选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刊登展览交流。学生的习作务必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后工整抄写, 所用来誊写的稿纸由年级部统一印刷的16K单面稿纸, 每次展览的优作不得少于8篇, 每两周更新一次。
三、积极展示读写成果, 学科文化精彩绽放
经过三年建设, 我校语文学科读写特色创建取得丰硕成果, 校园读写文化特色在市县教育界取得了一致好评。目前, 我校以先后获评全国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写作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语文课改先进校、宿迁市文明校园、宿迁市书香校园。丁学峰、柴建国、王丽、胡晓琴等一大批教师在省市各级比赛中摘得“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优秀辅导教师”等阅读奖励;胡立壮同学荣获第二届“语文周报杯”文学素养大赛, 全国唯一的“中国校园小作家”荣誉称号;王湘儒、柴振羽、王浩然等同学分别获得“市书香学生”、“市百优文学少年”和“泗阳县阅读小明星”等荣誉称号……在各类双语阅读竞赛中, 新阳获奖比例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 仅2011年就有3百多人次学生获奖。
中学语文学科特点 篇8
关键词 语文学科;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要将素质教育寓于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培养学生要学、爱学、会学,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谈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性
語文学科的特点无论从内容、语言形式、应用规律、运用过程来看,都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整体性。首先,让学生对于文章建立起第一印象,尽量减少对学生阅读第一印象的干扰,让学生自己“学步”。语文是作者的心灵,语感对象化是整体性的一个反映,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只有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作者的语感、心灵才会不知不觉的深入到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内容和形式的完善统一,文体范式和人文意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如鲁迅的《祝福》通过倒叙形式引发悬念,引导读者去思考祥林嫂悲惨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这也说明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机械的分割和对立的。
二、语文知识范围的广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自然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应,是在微观上细微的反映生活,语文教学也同样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感官清晰的理解上。在教学中,教师应少讲多练,不能把学生严格的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和模式当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和语言美于一体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进行愉快的诵读、充分地咀嚼、使之陶冶情操,提高境界。教师只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地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进行扶持。
三、语文知识内涵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活动性
在语文知识中不仅充满了对真理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向往,而且还充满了强烈的人文性。好的文章都是对人们生活和活动内容的真实写照,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活动的大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活动,走向社会大课堂。如:春游、社会调查、关心社会热点等,在无限宽广、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大氛围中,让学生经受锻炼,培养各种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内应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讨论,开展演讲、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活力。如:在教学中开展校辩论会,让学生在舌枪唇剑中激发活跃的思维,并借助这一活动载体,进行语言能力的锻炼。只有语文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大舞台上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才能为将来的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