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通用12篇)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1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中考, 初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多是课外材料,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就要学会课内课外知识的整合。我认为在这里的总“把手”就是我们语文的知识体系。学习它时, 虽是在课内文章中, 但是它却是解决课外问题的一把钥匙, 我们所讲授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知识体系, 就是打开中考阅读大门的“把手”, 也是解决课外阅读的支点。
然而在做题过程中, “把手”往往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
首先谈语文科目内部的知识整合。如:2003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木笛》中有关朱丹的服饰描写的作用, 让我们立刻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服饰描写。他们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韩麦尔:穿上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最后一节法语课,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朱丹:穿黑色云锦衣服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 对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表示哀悼。可以看出我们平时所讲的“服饰描写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把手”。《一面》中“鲁迅的手”和《妈妈的手》中“妈妈的手”。鲁迅:鲁迅的手是为了表现他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一切的牺牲精神。“妈妈”:是表现母亲为了子女不辞劳苦, 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精神。“环境描写的作用”, 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把手”。《羚羊跪拜》中的“老羚羊”———《斑羚飞渡》中的“老年斑羚们”———《狼》中的“狼”。“老羚羊”:屈辱自己, 为保全腹中的孩子。老斑羚:牺牲老一代, 保存年轻一代, 为了种群的延续, 甘愿死亡。狼的行为:用自己的死, 换取孩子们的生存。这个问题的“把手”就是我们在《斑羚飞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老一代为了后代的生存和幸福, 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其次, 是语文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语文和历史的整合, 讲第四册中的《陈涉世家》时, (要讲到《史记》及其组成:八表、十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 学生们会有疑问, 为什么要把陈胜放到“世家”中呢?他并非诸侯。这时不防让学生复习历史中所学过的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同时告诉同学们不仅现在我们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作者当时也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对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 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虽然不是诸侯, 在历史的发展中胜似诸侯, 所以把他们放到“世家”中。这里的“把手”就是为什么将陈涉放到世家中。语文和政治的整合。非常有名的课外阅读《寻人启事》中, 最后有这样一道题:想象仁杰夫妇看到这一则启事后, 会怎样?仁老栓夫妇又会怎样?给小说续一个结尾。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 (1) 被父母的亲情感动, 回到父母身边。 (2) 仁杰夫妇看了启事无动于衷。仁老栓夫妇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执法部门强制儿子尽赡养义务。同学们的第二个答案就是语文和政治的把手整合, 这里的“把手”就是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把手整合策略可以说无处不在, 我们或多或少都在运用它, 有些老师运用的还相当成功。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找准我们的“把手”, 用最小的力气, 最少的时间, 更方便地推开我们的成功之门。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文本的知识体系, 加深对课外读物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把握。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有时需要运用历史、政治、英语学科所学到的知识, 更好地提高整体阅读和解题水平。
关键词:阅读,把手,整合,问题,同点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2
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能使学生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还是常常误解了整合的含义,往往把它简单地曲解成了“结合”,结果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什么才是整合呢?
我认为,学科整合的概念应该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并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后可以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这些特点,通过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完整的综合学科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最佳的途径。既然是整合就必须是学科间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的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必须突现两者的优点,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上课时用用电脑,做做课件,把信息技术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觉得这并不是整合,或者说并不是完美的整合。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是让教师从以往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它也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整合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很多就是我们以前也未掌握的知识。教师只有本身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有尝试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演示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2、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3、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4、要有创造性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学科整合;大政治意识
0.绪论
新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范围很广。为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根据思想品德课程这一综合型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科整合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学科内知识的整合与学科间知识的整合。鉴于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科间知识整合所遇到的问题,我主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加快现行政治教材内容改革,完善多元丰富灵活的评价制度,加强思想品德学科的地位,教师自觉树立“大政治”意识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1.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1.1跨学科试题的出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跨学科题目是近年来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类新颖试题,它考察的重点虽然是品德知识,但它附加了其他学科的学科背景,解答时需要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做铺垫,以便更好的考查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跨学科试题的出现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1.2思想品德作为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与文史知识社会科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品德教学如能充分利用本学科以外的课程资源,适当的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做到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对于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的动机,同时感受思想品德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课本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门学科之间尽管在知识体系、教法上存在差别,也不是不可以借鉴的。把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教法、学法借鉴引入政治教学,进行学科间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增强政治课的说服力。
2.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科间知识整合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不稳。缺乏专业教师
在农村中学教师普遍认为“政治学科,人人都可以教”,政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人认为政治课教学无外乎是把政治知识叫学生勾在书上,然后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记在脑海中,最后在各种考试中简单的从课本提取出来。
2.2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多元化,教材内容的单一是学科间知识整合的瓶颈
近年来由于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多元化发展,考察范围较广,而教材内容的单一,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政治敏感性的不足,既不能有效传授知识,把握中考动向,更谈不上教学过程中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了。
2.3思想品德学科地位被削弱,不利于教师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各种消极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使思想政治的学科功能大大弱化,学科地位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受挫。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消极思想大量存在并影响和冲击着青少年学生,以致部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迷失,再加上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立竿见影,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课堂上教师的说教被轻而易举的抵消。思想品德到最后成为学生毕业升学才跨越的一道门槛,其教育功能大大弱化。
2.4现行的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师树立“大政治”意识
现如今不少地区考核教师时依然以本地区组织的大型考试中各任课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科平均分在本地区平行班级中所占的名次考核教师,老师评价学生也被迫以该生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考试依然是老师的法宝。这种评价机制迫使老师更关注其本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5不少教师学科整合意识薄弱,学科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初中教师人群中我曾做过调查,在随机调查的30多名教师中只有3名教师听到过“学科整合”这一名词,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整合”方式进行教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有一位教师如是说“运用学科知识整合思维进行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并且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些教师置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于不顾,沿着自己的老路教下去,一年又一年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以及网络设备等相关设施的落后,也有碍于学科知识整合的开展信息技术是整合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中坚力量,但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少教师竟然不知电脑如何开机,更谈不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均衡性,虽然大多数城市中小学“校校通”、“校园网”都已经初具规模,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我县至今只有几所学校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建设,大部分学校信息设备依然不具备,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问知识的整合。
3.加强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
配备专职教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加强学科建设,把优秀教师安排在一线教职岗位。各校负责人分配教学任务事要因材施用,使其发挥专业特长。
加大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培训。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多种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开拓自己的能力,以便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政治敏感性较强,业务能力较高的政治教师队伍。
3.2加快现行政治教材内容改革
现行政治教材内容枯燥单一,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中考却多考一些新、奇、热等问题,导致教材与生活的脱节。于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实际以及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活动能力,在关注学生品质、注意结合农村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上及时编写、更新教材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3.3加强思想品德的学科地位
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起定向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以及与这些素质相关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打基础。因此,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品德学科的地位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意义,学生要重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学校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专业政治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力度。
3.4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完善多元丰富灵活的评价制度
加快政治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导思想,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建立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记录袋,注重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加快中考选拔制度改革,使中考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风向标。
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改革,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不唯独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引导教师离开应试教育这一方向。
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师要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教育进行教学,推进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5教师要树立“大政治”意识,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的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观念。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意识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努力拓展思维广度,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增强学科整合意识。
信息技术是整合各学科知识最有力的中介。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硬件、软件的投入及维护费用的投入,能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手段下受益。作为综合学科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科联系。例如在讲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时可以收集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有关的化学知识;在哪些地区污染较为严重,这就又用到了地理知识。又如在讲述造成甘肃舟曲重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时,涉及到地理知识中的地质构造,又要讲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而造成极其严重的植被破坏,还要讲到本学科知识中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科问知识的整合。
4.综述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4
关键词:整合,效率,特点,备考
一、广东省的高考模式中生物卷的结构特点
广东省高考模式:3 (中、英、数) +理综 (理、化、生) /文综 (政、史、地) , 理科综合卷共300分, 每科100分。生物卷结构:6道单选题, 2道双选题, 4道非选择题。考试范围:必修1、2、3, 选修1、3。特点:考试范围大、内容多;试卷题目少;每道选择题已经由原来出一个知识点发展到出四个知识点, 非选择题运用一两个材料出到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综合性更强。
二、整合生物学科知识的意义
1.目前广东省高考的考试模式, 理科综合中生物试题特点为:“试题少, 内容多”, 一条题中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更高。所以, 在生物科的高考备考中运用这种整合知识的方法, 会收到明显的备考效果。
2.通过生物学科知识的整合,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角度认识而加深记忆;同时, 通过这种方式的整合, 知识之间就能产生互动, 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加强, 学生应试能力亦得到提高。
3.我们平时所讲的原创题实际上就是:题目的材料是新的, 但所考的内容仍然是书本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特别是重点和难点知识。由于试卷结构的改变, 目前这类题目已经发生变化:由一个材料考一个知识点, 改进为由一个材料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从而考到多个知识点。这些考到的知识点既是各章节的重要知识, 同时它们往往有着某种联系。所以, 对知识进行整合, 对目前生物科试题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对提高得分率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如何整合生物学科知识
通过某种共性整合生物学科内的知识, 构建知识小专题, 并比较这些知识的异同, 使知识成为除书本结构之外另一种清晰的类群。
1.书本通过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历史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 所以可以对生物科学发现史知识进行整合。
2.生物特异性的本质是因为基因的特异, 但要表现出来则决定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特异性在多个章节的知识中有体现, 所以也可以对特异性知识进行整合。
3.单独地学习生物进化, 学生会觉得很抽象, 不易理解。如果结合遗传与生态学则比较容易明白, 所以可以对对生物进化理论、遗传和生态因素知识进行整合。
四、整合生物学科知识的案例
(一) 对生物科学发现史知识的整合
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罗伯特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施旺—魏以肖。
2.酶的发现:巴勒特—李比希—毕希纳—萨姆纳—切赫和奥特曼。
3.光合作用的发现: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恩格尔曼—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
4.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 (假说) —摩尔根 (证据:果蝇) 。
5.证明D N 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斯—艾佛里—赫以希和蔡斯。
6.激素调节: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巴甫洛夫。
7.植物生长素: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
8.内环境稳定的调节:贝尔纳—坎农—目前。
(二) 对特异性知识的整合
1.抗体与抗原。
2.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3.激素与靶细胞。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
5.载体与运输 (协、主) 。
6.水通道、钠能道、钾通道的通道蛋白。
7.酶的催化作用。
8.人类白细胞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 :器官移植。
9.每个物种的特异性:生物隔离:自然条件下, 不发生基因交流。
10.DNA、mRNA、tRNA、DNA探针。
11. (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D N A (基因) 的多样性。 (2) 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序和空间结构不同;根本原因:D N A (基因) 的多样性。
(三) 对生物进化理论、遗传和生态因素知识的整合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 过度繁殖:即“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 无天敌, 气候适宜。
(2) 生存斗争:生态因素: (1) 非生物的因素:阳光、温度、水。 (2) 生物的因素:种内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和种间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
(3) 遗传变异:变异: (1) 不可遗传的: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 (2) 可遗传的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自由组合、交叉互换) 、染色体变异 (结构变化、数量变化) 。
(4) 适者生存:抗药性问题;人类制疫苗问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个体、种群、物种。
(2) 变异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 、染色体变异 (结构:缺失、增加、移接、颠倒;数目:个别、染色体组) 。 (1) 自然的; (2) 人工的:人工诱变。
(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 生物进化的本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2) 自然选择的对象:直接的对象是某性状;实质对象是基因;效应是个体生存的机会。
(4) 隔离形成新物种
(1) 品种与物种:三倍体无子西瓜是新品种, 不是物种。
(2) 华南虎与东北虎, 是亚种, 还是同一个物种, 因为未形成生殖隔离。
(四) 对显色反应知识的整合
1.淀粉———碘液———蓝色。
2.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温水浴) 。
3.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II———红色。
4.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无色———浅蓝色———紫色) 。
5.D N A———二苯胺———沸水浴———蓝色。D N A———甲基绿———绿色。
6.R N A———吡啰红———红色。
7.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8.CO2———澄清石灰水———混浊。CO2———溴麝香草酚蓝———黄色 (蓝——绿———黄) 。
9.酒精———重铬酸钾———灰绿色 (酸性条件下) 。
10.花青素———红色 (酸性条件下) ———蓝色 (碱性条件下) 。
(五) 对反应方程式类知识的整合
1.光合作用:6CO2+12H2O——— (光照/叶绿体) ———→C6H 12O6+6O2+6H2O
2.呼吸作用:C6H12O6+6O2+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3.无氧呼吸:C6H12O6—— (酶) ———→2C2H5O H (酒精) +2CO2+少量能量;C6H12O6—— (酶) ———→2C3H6O3 (乳酸) +少量能量
4.水的光解:H2O——— (光) ———→4H++4e+O2
5.A TP的水解:A TP—— (酶) ———→A D P+Pi+能量;A TP的合成:A D P+Pi+能量——— (酶) ———→A TP
五、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操作
1.在常规教学工作中, 要经常留意, 不断发现各章节知识点的共性, 并据此将其进行整合。整合次数多了, 老师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2.在高三的备课小组内可以分工协作, 每个人做不同的整合, 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备课小组的备考速率和效率。
3.整合完成后, 对于有变化的内容可以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同时, 对相同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专题将其联系起来, 应用于各个专题当中, 从而使整合的专题内容更丰富, 功效更强大。
参考文献
[1]佚名, 《整合学科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2]李刚, 《基于整合观念的AIS学科知识体系创新设想》, 中华会计网校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5
教育在线提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以及如何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诸方面的原则问题,并要充分做好整合的各项准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教学课程整合原则准备
一、引言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信息技术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因此,“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①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基础教育阶段谁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找到最佳切合点,谁就能培养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潜质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比重大、基础性强的语文学科理应在“整合”这一改革试验研究中走在前面。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和理论基础
1998年 2 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该报告认为两者的整合能实现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三大目标。②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它是指“以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学习、工作、交际的通道”。要想优化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适应现代化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即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标,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语文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回顾上个世纪末全国小学开展的语文学科“四结合”试验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起始阶段,学科“四结合”还只在小学语文学科实行,随着试验的深入,试验的学科范围越来越大,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相继开展此项试验研究,学科也不仅仅限于语文,而是涉及政治、数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可见,试验的内涵逐步得到扩展。历经多年的试验研究,无论是从技术的日臻成熟、还是从试验过程中教师队伍的成长、理念的更新,以及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等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两者整合的确构成了一种有机、内在、统一的联系,是一种共生的、良性的互动。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历来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改革实验都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来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只埋头拉车,短视的,也是不可能深入持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与其他教学改革试验不同的有三个特点,其一强调信息技术的参与,其二强调教学模式的建构,其三,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几年前,总课题组明确指出:“建构主义理论是„四结合‟试验的理论基础”。今天看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仍是指导该项研究的重要理论武器。这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揭示了学习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试验研究正是体现了学习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形成的基本特征,理论和实践将在更高层面上证明这一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
动反应者和知识的接收器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个体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他们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实现语言文字的形象间接性、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转换与过渡,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所创设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更是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协作精神,这对于有力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交互性强、以及特有的超文本的特性能创设提供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者的协作能有效地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协商共同完成任务也在网络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成为可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构建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不同的模拟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学习经验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言;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时机,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学习与认知的有效工具;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如此等等,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意义建构才有了更加有力的物质保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的确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决不可偏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我们就应当扬信息技术之长,克传统教学之短,努力做到吸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这里的“我”当然是指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尤其应慎而处之:
1、学习内容与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物质基础的教学试验,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乃至与之相配套的音乐设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到了课堂之外。例如我在中高年段教学时,有学生在我提出要求他们背诵、默写有关的古诗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提出“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诗的艺术魅力,基于学生已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学习的积累,我拟定了一个基本问题:古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问题来源于学生,现在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学生对于寻找此问题的答案显示出空前高涨的热情,他们自发地组成若干个小组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浏览古诗教学网站等等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确定了若干个单元问题:①古诗与音律美②古诗与品画③古诗与认字识字④古诗与中国古文化传承……最后各小组分别以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以板报的形式、以网页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了演示汇报,把他们的对于现代人学习古诗的必要性的理解之深展示的淋漓尽致,如此效果,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网页的演示,不只是在形式上更现代,也明显地表露出学生
对中国古诗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起他们作为中国人有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例如以上学古诗的例子,我也知道了许多先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和学生一样我也是这次拓展学习的受益者。丰富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在随信息技术滚滚而来的知识的海洋里游淌时,我们随时都要保持清醒地认识,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就是一本教科书。现在批判传统的语文教学唯书唯课本,知识面太狭窄,不符合大语文学习的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这种认识是非常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学生赖以学习的教学内容——教材。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教材,它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其中有些篇目堪称精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如近期有人曾批判的《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认为它题材太陈旧、所写人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等等应该删除。我倒认为该文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语言的组织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任何一套教材、一组单元、一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方法因素,问题是教师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并有意识地将它提炼出来,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的逐步构建、丰富、提高和完善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交替更迭的过程来完成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往返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提高完善,从而学会迁移,形成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学生如果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把握,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学生应当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正是有了教材这个例子,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形成才有了依托,才有可能在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领地中游淌而不至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发展态势来看,有广纳外来信息有余而潜心研读教材不足的倾向。笔者曾听过一些这样的示范课,课堂上为了充分显示网络资源的丰富,其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执教老师事先备好了与课文相关的诸如关于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方方面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往往就是用来浏览这些信息,也许这些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本身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学生课外的兴趣阅读是可以、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放在时间十分有限的语文学习课堂上,的确是很不合算的。俗话说得好:学习语文就应该“多吃些蛋,少识些鸡”,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习者用大量的精力去读文章本身,而不是文章怎么产生之类的东西,网络资源的取用不能取代课文本身、更不能取代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参与试验的老师注意。
2、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现实情况下,通常只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只是照顾到了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人正态发展,而大部分人的发展是处于自发的失控状态。教育必须承认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个别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特别是通过网络交互、个别化学习,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齐步走”、“牵着走”的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涉猎自身感兴趣的更广博的知识,从而变更自己认知结构。有人把 “字典”说成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那么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会说话的老师”。由于传统的学科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如此一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已有的一些优秀同步阅读课件,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个体无论是在阅读
理解内容上、阅读方式上,甚至在阅读速度上都可以自主地把握,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在计算机上自由往返,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程度去主动建构,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计算机友好的交互还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在完成学习后给予反馈,对练习成效作出精细地分析等等,由于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更加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学习感兴趣”这一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
试验总课题组反复强调,不管信息技术与哪个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学科教学永远是主体,而不是计算机或者其他什么学科。“整合”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也即被整合的个体决不能丧失其自身特性。就语文学习而言,首要的是要认识、理解教材,而不是教法。教材是内容,教法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我们的试验操作应切实做到使它姓“语”,这就要求我们在试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1、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字、声像、读物所提供的知识和内容上,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常常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和事,只有“读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对生活,对反映生活的文字、声像、读物的理解就是十分有限的。所谓“行万里路”,就是在实践生活中去加强生理体验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读物的理解,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学习者和外部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2、朗读训练依然是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要手段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个性特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朗读训练的教学,便谈不上是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成功的示范朗读,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有时甚至是朗诵或表演,都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情境,再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物及人物的神志特征,揭示文章所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便是简要的说明文字,也可通过朗读的情绪,揭示作者的内心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予可以为朗读频添色彩,如配乐、配画朗读,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但这决不能代替学习者自身参与的朗读实践活动,所以我们也应该杜绝语文课堂上只闻打字声不闻琅琅的读书声的现象。
3、情感熏陶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由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学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我们注意其中的有机联系、一体化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它仍然姓“语”,语文这门学科不管是读、还是写,学生认知的是一篇篇鲜活的文章。文章本是有情物,就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而言,不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状物说理的说明文,不管是诗歌,还是童话,都寄托有作者自身的情感。学生阅读每一篇文章一方面要从书面文字中去领悟作者的立场观点,即所谓还原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感受作品的真善美,也即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自己的现实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我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描写捕鸟的那一段,学生在通过声像呈现、阅读理解等方式真切感受到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也能品味到“抬头只看见四角的天空”的少爷们对捕鸟的新奇感;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实际谈一谈对“闰土捕鸟”一事的看法,有的学生就谈到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而不应该随意的捕杀它们……体现出一个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对现实生活、周围事物的关心。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管他用何种课型、何种媒体,他都必须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础,去揭示文章的本质,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魂,使学生从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通过情感的熏陶,使自己的学生从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洗礼。反之,语文的教学活动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语言到语言,那就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召力的语文教学,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三)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质量是学习者意义构建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学习不是克隆、复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于教师的作用也决不可忽视,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的错误。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特别要注意,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其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四、充分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准备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为培养未来社会最具竞争实力的人才打基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唯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培养出世界通用的中国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种准备,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
1、教师的能力结构必须重新建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师本身原有的知识范畴和能力结构已很不适应新类型教学整合的需要。教师知识的老化,能力的单一,这是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最突出的矛盾。当前,各地(即使在发达地区也不例外)最缺乏的是一支数量可观、素质全面,能胜任该项目教学的教师队伍。广大语文教师除了要继续优化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外,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使“教师的一桶水”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赋予新的内涵。各级各类试验学校应该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目前师资培训紧要的是抓教师的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等。教师必须在新的高度完善自我素质,把以人为本的要求面向自己,改变诸如搞学科教学的不懂计算机或对此知之不多,操作起来还要请人当司机,甚至对制作出的课件不会使用的现状。否则,教师素质的不完善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瓶颈。对于教师来说,参与试验研究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师的能力结构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建构起来的时候,才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培养未来最具竞争实力人才的教师。
2、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库
要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需要“技术”,同时也需要“资源”,所以我们在启动该项试验研究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早地建立信息资源库。现在可供我们使用的信息资源有,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和“知识仓库创建于管理系统”,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上的“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利用这些系统,师生可以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方式的交流、自主学习、写作学习。同时各地可建立局域网,各学校也可建校园网,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资源库”,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共建共享。
3、教学管理必须与“整合”俱进
管理出效益,它不止适应企业,也适应事业(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才能适应教学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的管理应是动态管理,由过去的“重文凭,重资历转向重能力重业绩”③。学校应制订有利于激发教师勇于改革、乐于进取主动投身教改试验的措施,使一批有潜力的教师成为“整合”的志愿兵。对参与“整合”试验的教师的考绩应把重放在他们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上面;同时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大展其才,大施其能——需知,这是事业的需要!
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也应有与“整合”相适应新的标准。我们有一些地区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仍是“一张卷子定乾坤”,看不到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个体的优势,甚至对这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视而不见,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没有落后的教改项目,只有滞后的管理机制。如果学校管理的改革能与“整合”俱进,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改革试验研究必将在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下深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禹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体会
3.陈至立:《关于推进信息教育的讲话》
4.温哥华学区《信息技术报告》,1998年2月
浅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那么,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语文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怎样才能使语文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就要加强同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与数学
语文作为基础课和工具课,对数学学科起着指导作用。然而在语文课堂中适当运用数学符号来表述命题可以使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例如,段、句群、复句、单句、短语、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数学中的“>”或“<”来表示,即段>句群>复句>单句>短语>词,或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段。再如,“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这句话从数学逻辑对应角度来分析是有语病的,应改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二、语文与品社
课堂教育既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形式。德育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思想品德课这一门课当中,而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在融合品德教育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例如,在讲到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的故事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坚强、勇敢,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讲到国旗、国徽、首都时,要给学生讲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立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语文与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尝试用音乐辅助教学,把音乐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首跟课文内容相符的一首曲子,以音乐导入,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以心感之,以心悟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前,播一曲《童年》;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放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样配乐朗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还可以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或找学生朗诵),为学生呈现声情并茂的画面,同时音乐的节奏、旋律会将朗诵者与聆听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音乐还可应用于作文教学。学生可以先听乐曲,再写作文。他们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
四、语文与美术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播,语文则是利用语言文字来传承,两者有诸多相同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一段文字配图,即根据文字意义描绘一幅景象,或者看图作文,仔细观察图画上的细节,然后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例如教学第三册《识字八》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画了两朵荷花苞和两条小金鱼,学生们看见老师作图觉得十分有趣,那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指导二年级的看图编故事《精彩的球赛》时,通过电脑显示画面,再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五、语文与体育
体育课的内容总是精彩纷呈,学生最喜欢上了。在体育课中,让学生记一记一次精彩的比赛。如我班学生以体育课的活动题材写了题为《精彩的球赛》、《记一次有意义的 活动》、《我们赢了》等作文写得生动精彩,让读者如临其境。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学生能写出童心、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在学科融合中学生能放飞想象、开拓视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现出童心、说出真话,这样才有佳作的出现。
六、语文与科学
科学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对待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们解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持之以恒、大胆创新以及大胆质疑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关于种子发芽成长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亲自播种栽培,并写下观察日记。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获取更深刻的体验。
七、语文与劳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话、写话、习作等练习涉及到动手操作,如:洗手帕、择菜、整理书包、煎蛋、做书签、做不倒翁等。而这些,就是劳技学科所要求学生学习的。所以,当学生在劳技课上学习了某一项技能,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把操作的过程写下来。经常性的练笔一定能使学生妙笔生花,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7
一、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误区
1. 喧宾夺主, 将语文课讲成了其他课
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有些教师不再单纯“咀嚼”教材, 而是多渠道地寻找学习资源, 多方位地运用学习手段, 在语文课上大做“加法”, 使语文课变了味。一次年轻教师的教学比赛, 选用的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 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结果六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 让学生画画。有小组画的, 有个别画的, 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 笔者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2. 形式繁多, 缺乏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的教师为了构建一种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或是表演, 或是展示, 或是绘画, 吹拉弹唱, 热热闹闹。学生热衷于表演、沉醉于声像, 思维与想象在不同的场景中跳跃, 很难将注意力倾注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悉心品味、感情诵读。语言文字的学习, 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反复读写。脱离了语言本身, 任何花哨的形式都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目睹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 为了让他们感受“闪亮”“透明”“圆润”等特点, 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露珠图片加以展示, 又播放了一段某知名导演拍摄的露珠影像, 在和谐悦耳的音乐背景下欣赏, 真是美轮美奂, 亦幻亦真。再看学生的反应, 有的瞠目结舌做惊讶状, 有的交头接耳做交流状, 有的齐声惊叹做感慨状……我内心不禁赞叹:这位执教的教师真不简单, 竟然收集到这么多的资料, 如此轻松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课后, 专家点评时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堂课你想让学生学什么?”“学什么?”这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问题。我也开始反思:课堂上的声情并茂, 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从表面看教学的目的好像达到了, 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露珠的美丽, 但如果只是用欣赏课件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 就如登山一样, 是坐观光缆车到达峰顶, 却没有自己经过攀爬来得深刻。
3. 整合不当, 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一文时, 初读过后, 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 作者笔下的瀑布多美呀!请你用笔画出你心中的瀑布, 待会儿请同学展示。”学生因为要分组、勾线、涂色, 进而展示这些活动, 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瀑布是画出来了, 可珍贵的课堂时间就这样大量浪费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上。又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 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花了半节课时间师生合作板画。课的后半阶段又运用一首儿童歌曲的曲谱, 让孩子把文本作为歌词填唱, 这是极具创意的教法, 一是文本本身富有画面感, 可以让孩子借助画来感悟字句, 体味文本的意境;二是让孩子唱, 也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本身音韵感较强的特点, 而且这样的方式对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孩子是极具吸引力的。这种学科间的融合, 带给学生的应当是多元的享受。但当游离于文本而用半节课的时间画, 而又纠缠于唱歌发音是否准确时, 这无疑已超出了语文课应该承受的度。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 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但是不要忘记了整合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什么服务。
二、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针对存在的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在实践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念时, 不仅要关注“合”, 即融汇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整”, 即判断、选择、分析, 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有利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调整、修改, 然后渗透进语文学习的活动中。也就是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为语文教学服务, 能使课堂教学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以及一些所看到、听到的课堂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为目标的达成铺路搭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先确定与什么学科整合,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其整合在一起。打通学科壁垒, 吸纳相关学科元素并不是要抹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笔者在执教《画杨桃》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杨桃, 让学生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再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然后, 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 看看有什么不同, 还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 再去学习课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化难为易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清晰地传授, 这时就要与其他学科整合, 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 为语文教学服务, 使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当学生产生了阅读疑问, 在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有困难时, 我们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手段, 化难为易, 帮学生解疑。例如, 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为什么瓶口小, 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就喝不到水?”“放入小石子后就可以喝到水了?”“如果放入其他的东西行不行?”面对孩子们的疑惑, 我拿来一个与课文中类似的瓶子, 里面也有半瓶水, 在水平线上做好记号, 再找来一些石子, 一些沙子。我请学生分别放入石子和沙子, 很明显, 放入石子后水平面升高, 而放入沙子后却没有太多的变化, 我将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听, 他们的小脑袋相信会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 并深切地体会到乌鸦的聪明。在课文教学中, 适当引入这样的小实验, 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也为学生理解乌鸦的聪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再如, 张老师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 采用抓重点段的方法, 就围绕两个问题“诸葛亮船队的航行路线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还体现在何处?”开展教学, 在研究船如何掉头时, 学生说错了, 张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引导:
师:好, 往南边掉, 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句子当中有没有给你提示的地方?仔细阅读这个句子。
生:我觉得是“逼近”这个词。
师:说说你的理解吧。 (板书:逼近)
生:应该是朝北掉。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 你就知道是朝北掉船呢?
生:因为他要靠近曹军水寨。
师:也只有这样, 他才能够离曹军水寨越来越近。 (CAI演示) 这样, 船身两边都受到了箭, 顺利地驶回了南岸。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条红线, 就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航行路线。诸葛亮就这样, 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借到了十万多支箭。看着这条红线, 你有什么话想对诸葛亮说吗?生1:我想对诸葛亮说, 你真聪明!生2:诸葛亮真神!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生4:诸葛亮足智多谋。生5:诸葛亮真妙啊!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张老师不仅要学生知道路线图, 还要学生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路线, 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了理解上的难题, 张老师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用红线标出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航行路线, 加上船只的动态演示, 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诸葛亮这样设计的妙处, 自然而然就领悟到了诸葛亮的“神”。
思考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追求简约、高效
从课堂的利用率来看, 有时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的内容, 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 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 也能节省了传统教学因板书或费口舌也难以讲清内容的时间和精力, 相同的时间内, 课堂信息量增加, 学生求知欲增强。有时适当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还能使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记得一次去杭州听某老师执教《恐龙的灭绝》一文时,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数学中的矩形图进行比较, 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 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 可就短多了”时, 要让学生说说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差别, 似乎很难, 学生只能模糊感受到两亿年要比三四百万年长, 究竟长多少呢, 说不清也道不明。该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 将数学中矩形图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矩形图进行比较, 学生既形象又深刻地感受到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差别, 突出了恐龙历史的悠久, 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消失了”的问题, 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学, 强调的是渗透, 是为我所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 是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为学生学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我们更要在整合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抓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 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形式, 开展具有语文特性的学习活动, 加深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司,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杨丽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2) .
[4] .刘岩林.有效运用阅读教学资源的三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08 (10) .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8
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 即学科内容知识 (CK) 教学法知识 (PK) 和技术知识 (TK) ;四个复合要素, 即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CK)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PK) 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PAK) 。
CK:即学科教师所教授的学科知识 , 主要包括该学有关的概念、理论、观念、组织框架、证据和证明, 以及获得学科发展的实践和途径等。
PK:即教学法知识 , 通常是为所有学科所共享的一般教学法, 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程序、策略及教与学的方法的认识, 包括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对学习过程的知识。
TK:即关于技术的知识 , 包括对传统技术 (如黑板、粉笔教科书、投影器等低水平技术) 和现代技术 (如电视、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
PCK:即学科教学法知识 , 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
T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 , 是由技术与特定的学科知识 (或教学内容 ) 相互作用产生的。
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 是由技术和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
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PACK涉及各门学科内容、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 但并不是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和相加, 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 因为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 所以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需要每位教师灵活应用三种知识在结合与交叉中寻找。
二、TPACK整合模式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 对学科内容知识 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除了对本学科内容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应全面掌握以外, 还涉及三项要求:一是要了解学习当前的主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或先决条件; 二是要了解当前所学的主题和实际应用之间有哪些联系;三是要了解学习当前主题之后,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何帮助。
(二) 对教学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除了要懂得一般的教学理论、方法以外, 还要对本学科的学科教学论, 特别是对当前所教主题内容的教学方法、策略应有较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三) 对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学课程教学涉及的技术很多, 要求中学教师掌握所有这些技术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应当要求所有中学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基本技术能力。
(四) 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 主要应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才有可能制定既符合当前内容主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TPACK整合模式学科中的实施案例
以《“光学”中的本影与半影》的教学为例。
TPACK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在教学主题中的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在科学中进行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形式的教学关键是知道何处、何种、何时使用技术。
(一) 何处使用技术。技术的使用应该用于“如果不用技术就很难甚至无法完成的事情”中, 在“光学”的本影和半影教学中利用Flash软件或是几何画板拟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转动情况, 借助学生熟悉的日食 (全食和偏食) 、月食 (全食和偏食) 分析本影和半影的形成, 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使整个教学形象、具体。
(二) 使用何种技术。 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了解针对主题内容知识的特点进行各种媒体、软件的筛选, 最终通过比较技术的可供性和限制性确定需要使用的技术。针对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创建Flash动态模拟不仅呈现了长时间、细致的实践观察过程, 而且以突出、形象的形式再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转动过程中的日食、月食现象。
(三) 何时使用技术。在学生处于 “困惑”或“扰乱”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环境的创造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授“光学”的本影与半影一课时,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表情等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处于这一阶段, 通过调查的结果决定何时呈现图片和Flash模拟动画。
在TPACK不断融入教师教育改革和教 师教学实 践的今天,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了解TPACK的内涵概念和其发展过程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将概念融入教学活动,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除了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外, 其他诸如电子白板、电子教学平台等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今后学习和运用的有益手段。
参考文献
[1]詹艺, 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4:78-87.
[2]谢赛, 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教育科学, 2010, 05:55-58.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9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2]。为提高护生多学科知识整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校在07级护理专科班开展护理多学科知识整合临床护理情景演示教学, 以《护理技术》为基础, 将临床护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通过小品或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信息, 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施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
07级护理专科班1.2班, 共90人, 均为女生, 年龄18~21岁, 平均19.5岁, 均经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 学制3年。开展此教学活动时为大二下学期, 所有课程均即将学完。
2 方法
2.1 学生分组
6人1组, 每组依据分得的主题任务, 构思情景, 结合教材相应内容, 查阅参考文献, 仔细研讨, 共同制定出小组剧本。每组由1名临床经验、教学经验均丰富的教师, 参与指导。
2.2 编写剧本
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特点, 提出相应的主题, 指导学生根据各组学生特点编写情景剧。写剧本时要求整合多学科知识, 短小精悍, 至少有护士、病人两个角色, 融合至少三项护理操作, 并要不断地与病人或其家属沟通、交流, 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2.3 开放实训室技能练习, 实训教师指导操作
考虑实际情景, 在操作中对不同的病人施行个性化护理措施。所涉及到的基础护理技术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由资深实训教师指导规范操作, 强化培训。
2.4 创设角色模拟表演
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并把不同角色的心理反应, 通过语言、行为、肢体动作、表情展现出来。表演时间尽量控制在30min左右。练习一段时间后, 每个组在全班学生中表演。
2.5 讨论
表演后每个剧组为一个讨论组, 以情景剧展示的内容为中心展开讨论。由其他组代表进行发言, 指出剧组在情景展示过程中的优点、缺点、漏洞, 护理措施、技能操作中的失误等。
2.6 总结、评比
讨论完毕, 最后由教师总结, 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表扬其优点, 点出不足之处, 以求日后改进。由任课老师组成专家组对每个演出打分。对优秀团队给予表彰、奖励, 并把成绩计为平时成绩中, 占期末成绩的25%。
3 结果
在所有情景演示结束后,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改进教学效果,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等10个项目, 以能或不能2个等级作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学生对情景演示教学方法的评价, 见表1。
4 讨论
4.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 缺乏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景演示中, 模拟临床,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获取知识、整合知识。情景剧演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学生人际间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也增强了学生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能力, 与人交往的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
4.2 应注意的问题
4.2.1 教师素质
情景剧从剧本创作、剧本审核、角色定位及排练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协助, 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较深的护理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 并熟悉学生的能力情况, 能够因材施教。
4.2.2 学生素质
从剧本创作开始, 学生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修改剧本及角色定位后的排练上。因此既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又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及教师的鼓励与鞭策。也有一些组敷衍了事, 编排效果差强人意。
实践证明情景演示法对于多学科知识整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出既具有扎实护理基本技能, 又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的学生, 并能促进教学相长,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情景剧在护理多学科知识整合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学生分组演练, 综合多学科知识、技能。结果情景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结论护理情景剧对学科知识整合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情景教学,护理,整合
参考文献
[1]厉瑛, 张静.情景教学法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4) :388~399.
[2]刘生梅, 顾炜, 边红艳等.护理本科生对护理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度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7, 13 (3) :224~225.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 篇10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就是根据识字的需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法, 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达到培养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多数初入学儿童来说, 识字是一个新任务。幼小的儿童对语言的掌握还不完善, 因此, 直观、形象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就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优势。在课堂上利用视频创设情境, 播放山川的录像, 利用课件显示“川”字, 说明“川”字的由来, 然后显示金文、小篆中“川”字的写法, 最后与现代汉字“川”作一下比较。这样会令原本枯燥的汉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小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地去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 立体感强, 特别是声音、图像等方面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本上只提供一两幅彩色的画面, 产生的视觉效果差,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 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 再配上音乐, 使学生大开眼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授小语课文《长城》一文时, 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 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气魄雄伟的长城, 再配上音乐, 加上有感情的朗诵, 图文并茂, 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 让学生在美中享受, 在兴趣中全身心投入学习,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探索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作了大胆的尝试。首先,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 还是检查语法, 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 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 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及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根据情境写作。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 采用网上互评、互译、互改的方式, 让学生展开协作学习, 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累写作素材。例如, 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 教师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 教学效果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
浅谈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实践活动;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2-01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和综合性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上,还应体现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1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作为活动内容。
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探讨,自由的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2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由此所产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也就诞生了。如我在教学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我喜欢昆虫》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安妮为什么喜欢昆虫?”、“昆虫有什么本领?”、“昆虫有多少种类?”、“什么样的动物是昆虫?”……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于昆虫的问题。
3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我在教学《山茶花》这一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绿化校园》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竞赛,介绍校园内自己所认识的一种植物,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有校园内花卉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和活动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学生为了交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到图书馆、书店,上互联网查阅、搜索,向亲戚朋友请教。这样的活动,就是一次自主读书的比赛,促进了课外阅读,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中也进行了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语文教学。
4巧选实践形式,实现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在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教师利用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
(1)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学习《守信》一课,我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学生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真是寓学于乐。
(2)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晓民族之事。如学习了《信任》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诚信故事、讲诚信故事、做诚信小公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
(3)辩论会。辩论是锻炼口才的一种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辩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
(4)“五小活动”。即小记者、小发明、小设计、小导游、小考察活动。在高年级的“实践活动”中,可让学生当小记者,学习采访;可让学生搞小发明,写小论文;可鼓励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家乡巨变;可指导学生当小设计师,设计小报;可组织学生作小调查,调查周围环境等等。
总之,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发展的一生。
Discusses the Synthesis Practice and Language Discipline Conformity
Liu Yanping
Abstract: Synthesis practice mainly through guides the student to live world each feasibility to periphery and the synthesis problems, the phenomenon, the event and so on positive exploration, the initiative gain direct experience, enhances the synthesis utilization knowledge ability.
试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1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 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 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
借助多媒体的音频, 聆听悦耳的声音。高中语文新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 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 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会令意境全出, 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 在这种境界之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审美感知是人对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 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人们对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 有利于熟读和背诵名篇名句。
借助多媒体的视频, 观赏优美的画面。高中语文新教材中, 有许多如画的诗境, 宏伟的场景, 聚焦的时刻。语文主要凭借是文字, 比较枯燥乏味, 所以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 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一种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 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 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 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 在头脑中活动起来, 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 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 产生语言的形象感, 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 增添了教学效果,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 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 诗歌鉴赏课, 许多学生觉得太难, 听不懂就不愿学, 我一次讲《山园小梅》, 是一首有关梅花的诗, 先让学生收集写梅花的诗, 然后通过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诗, 在课堂上配上漂亮的画面, 伴随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到了梅花的洁白淡雅、姿态娴静, 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的高洁。再来鉴赏此诗就显得容易多了。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 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效率。
可见, 加强多媒体教学, 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 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既增强了审美感知的能力, 也提升了语文课的魅力。当前,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 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 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 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 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借助多媒体的网络技术, 搜集丰盛的教学资料。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 应放眼于未来, 不能局限于课本。决定我们未来的是互联网和教育。海量化的网络资源, 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例如, 名著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外的自主学习是课堂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利用好信息技术, 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学习材料成为可能,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使课外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探索的学习, 从而使课外自主学习带动课内的自主学习, 来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 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 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 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作文教学原来总是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在通过网络与外面交流, 收集资料方便快捷,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关于穿越剧的议论文, 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通过加工和整合, 不少同学写出了质量的作文。卢芸同学的《向“穿越”开炮》获得好评。推荐发表在校刊《小荷》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契合点, 恰当运用电教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的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创造力, 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讨、反思、总结, 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加符合语文信息化、多样化、网络化的要求, 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 聆听悦耳的声音;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频, 观赏优美的画面;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网络技术, 搜集丰盛的教学资料。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多媒体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参考》
【语文学科知识的整合】推荐阅读:
语文学科的知识取向05-16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11-30
小学语文学科各年级知识点08-21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试卷06-26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10-24
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12-12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09-03
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