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2024-07-27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共12篇)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篇1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学科专业当中相对特殊的一个专业领域,大学语文本身承担着较为重要的功能,但是目前大学语文却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明显的滞后以及错位,虽然语文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其发展却极为缓慢,其市场的需求也相对比较广泛但是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语文教育的教师队伍之间的标准也相对较高但是却仍然参差不齐。文章从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建设、 功能确认以及学科归属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进行分析和定位。

一、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归属

要想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的向前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大学语文的归属性问题,大学语文应该从目前的教育学科转变为文学的学科,其专业性质也应该从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转变到中国汉语言文学大学教育专业。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

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无独有偶, 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往的思路进行一些转变,对那些我们原本认为习以为常的学术前提进行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本身值得去验证的学术前提进行了忽略,而且我们在这些学术前提的真伪确定之前进行了相关的并不知道对错的学术研究,这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要想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突破我们首先应该从反思开始,不管是反思常识还是反思前提。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下, 很多的学术前提在本质是思想上的前提。而这种前提的本身是先验而且预设的,对其进行证伪无任何的意义。

大学语文学科的归属以及专业的命名,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是常识和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的逻辑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大学语文的命名与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相符, 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更多的被归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下属的一门中文的学科。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

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 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 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

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 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 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 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 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设置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课程转化,一个是课程体系。 有的学者提出“要使大学语文从课程向学科进行转化。”这是一种极其有学理性和实践性的远见卓识,得到学界同仁越来越强烈的共识。由一门课程转为一个学科,是专业确立的最基本的过程。大学语文作为一种课程定位本身,就具有地位的不确定性。

当前高校中文专业教育的任何一个二级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已趋于成熟,而作为一种普及性的高等教育类型,大学语文尚未建立基本的教学大纲,没有比较一致的课程体系。大学语文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在学科规范上首先要制定具有法规性的教学大纲,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校、对象差异而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但是无论哪一个体系都应该包含三大块: 语文知识、文学审美和说写实践,而且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各个中文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而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尚缺少系统性,往往是根据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偏好来开设课程,结果缺少整体设计,课程开设不合理。 有些课程无论有无研究基础,也是必须要开设的。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篇2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早在我国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可见,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合性和实践性。所以说,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不是缺乏有关资料,而是缺少具体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呢?。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

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谈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篇3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的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

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根据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话题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

3.学写调研报告。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4.再现历史,展示自我。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

5.成果展览。确定某个主题,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联系各学科知识,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交流探讨。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篇4

但是在“新课标”下, 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将语文工具化, 用技术理性和标准来肢解文本之非审美现象又起沉渣。因此,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被严重扼杀, 文本所及之人文世界的审美功能乃至人的“生命世界”微妙、丰富和活力大打折扣。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教育方法的长期积淀、现行考试评价与导向机制的种种“泥淖”对语文学科审美功能的冲击与扼杀;基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完人”, 让语文学科担负起“成人”的教育目标, 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化功能”正名已迫在眉睫。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完人”。而语文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除了发挥工具作用外, 更重要的还要担负起“润德”、“启智”、“成人”、“教化”的审美功能。

具体言之, 语文学科正是凭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审美空间结构昭示着其审美特性, 并实现着其人文价值。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

1. 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

语文学科是语言的艺术, 同时也应该是抒情的艺术。《课标》和《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规定, 即“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并“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此说来, 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的对话仰仗于品味、感受语言, 这就使得语文文本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式的阅读, 或者就是在语言品味基础上主体心志的“入乎其内”。

文本是情感符号的结晶。从文本的创作来说, 情感易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 是联结艺术形象和主体情思的红线。从文本的接受来说, 只有以情动人, 使阅读主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效应。例如, 在诗歌文本阅读中, 我们应该懂得, 诗人追求对应于时代诗情的主体建构, “我”既是时代的代言人又作为主体心态外投的独特情感范型在文本中得到凸显。这是一种以主体来洞察万物和传递诗情的方式, 主体精神在重建着世界秩序, “自我”的意志和力量浸染着物象, 客体为主体所强烈地干预、征服和主宰。因此, 郭沫若的《天狗》就是“自我”即主体的理想建构;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表现的内容就是在平静祥和与祝福表言下主体的矛盾与分裂。

2. 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

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 这种审美情思对于文本而言, 实际是一种阅读空白, 仰仗于主体审美想象的认同性或求异性参与与填补。在这个意义上, 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就是缪斯展翅高飞的羽翼。主体心理场强烈充沛的情感体验易于激发思想, 引发想象的纵情驰骋;大胆丰富的想象, 又有助于开启情感的闸门, 并使之得到形象贴切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情感体验是触发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审美想象则是情感体验的强化剂。

优秀的文本都是真实独特的审美情感与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自然融合体。父亲在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背影”需要主体认同性的审美想象参与, 并进行富于人本特性的空白填补, 明确这就是爱子情深 (朱自清《背影》) ;八九岁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挑着小桔灯在山路上伴“我”行走的情景, 同样需要主体的审美想象参与方可领悟出这是成人都难以做到的镇定、勇敢和乐观 (冰心《小桔灯》) 。

3. 多采的人本性。

文本的写作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捕捉、创造过程交织进行。在这个意义上, 文本正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存在, 是作者理性与感性、情思与形象在瞬间猝然结合的产物。因此, 文本的阅读价值需要也只有主体的参与认知才能实现。所以, 人本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之一。

二、语文学科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方法取决于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语文学科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多采的人本性等特性要求人文精神内化需做到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美读, 突出语文学科的主体审美体验性。

“美读”是感知语文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 多方面地感知教材, 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进而获得审美体验。“美读”, 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 读者如文中人物, 文章“如出我心”, 文句“如出我口”, 抑扬顿挫, 吟咏诵读, 与作者心灵相通, 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 理解随之增进, 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江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 从而让学生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

2. 指给学生文本阅读的门径而不是“填鸭”, 突出语文学科的审美想象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或想象。唐代诗人杜牧《读韩杜集》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来读, 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愁苦烦闷之时, 吟读杜甫诗韩愈文, 渐感舒畅愉悦, 这种感受或想象如那美丽的女麻姑, 用那柔嫩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语文教学中, 教师“指一点门径”, “给一点暗示”, 让学生自力品文, 驰骋想象, “自求得之”, “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得到美的欣赏, 充实自己的经验,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审美想象性是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的关键之一。

3. 文本分析坚持人本理念, 体现语文学科多采的人本性。

首先, 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 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比如对《小橘灯》结尾“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中“好”的理解, 学生将心比心, 只能理解成小姑娘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要让她预言革命胜利后的幸福生活, 恐怕有点强人所难。其次, 也要把欣赏作品的学生当常人看, 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投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完全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而应尽量让他们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 我们很容易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血青年身上找到保尔的影子。新课程强调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 让学生自觉地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化和提升, 决不是一厢情愿地把他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背叛, 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再次, 要把文学作品当作满含着人性的精神产品, 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观念体系。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决不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历史、哲学, 甚至实用 (比如完全从考试的需要出发, 肢解作品) 的态度来对待文学, 动不动划分人物的阶级成分, 界定事件的政治性质, 在人物的惯常行为中“提炼”哲理, 而应该多发掘作品中的鲜活的人性, 用以感染学生, 熏陶品格, 丰满人性, 达到“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5-48.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78-90.

[5]刘俊峰.试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7, (3) :32-33.

高中语文英语学科学习方法 篇5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无限精彩的素材,并且学到丰富的知识。有一次,一位外国著名作家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作家都有随身带本子的习惯。用来记录交谈中的连珠妙语、稍纵即逝的思维灵感和身边独特的事件。我们也应该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积累下来。

二、在听课和练习中积累

老师讲课的内容非常关键,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牢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技巧。

三、通过看书读报积累

博览群书能帮助我们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看书时,首先应选择一些优秀的读物,并且要认真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素材。

四、通过写作来积累

浅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篇6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

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珍惜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

3.学写调研报告。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

4.再现历史,展示自我。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

5.成果展览。确定某个主题,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联系各学科知识,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交流探讨。如地理中的人文地理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名胜古迹与古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名胜古迹抒发自己胸臆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黄鹤楼、岳阳楼、白帝城、赤壁、苏堤、白堤等景观不仅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化石,是千古文章的展厅。以其一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思索、探讨,就会让小学生感受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谈谈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 篇7

一.找准契合点, 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 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 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 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 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 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 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 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 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 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总之, 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 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 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 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 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 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 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和新闻报道写作能力, 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 (概括) 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 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 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 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 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 努力实践, 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1. 组织辩论会。

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 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 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 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 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 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 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 学写调研报告。

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 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 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科学考察, 科研课题, 考古发掘。

3. 再现历史, 展示自我。

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 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帮助理解课文。表演话剧, 历史再现。

4. 成果展览。

确定某个主题,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 联系各学科知识, 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 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 最后进行成果汇报, 交流探讨。如地理中的人文地理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名胜古迹与古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借名胜古迹抒发自己胸臆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黄鹤楼、岳阳楼、白帝城、赤壁、苏堤、白堤等景观不仅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化石, 更是千古文章的展厅。以其一为话题, 选取一个角度思索、探讨, 就会让小学生感受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谈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篇8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例如, 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 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 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 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 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 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 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这样,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 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 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 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 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二、大胆探索, 努力实践, 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1. 组织辩论会。

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 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 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 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 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 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 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 成果展览。

确定某个主题,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 联系各学科知识, 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 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 最后进行成果汇报, 交流探讨。如地理中的人文地理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名胜古迹与古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借名胜古迹抒发自己胸臆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

总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篇9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 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巧妙设疑, 启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既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又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伤仲永》一课时, 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 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 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中‘余闻之也久’这句话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 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 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 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 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 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 仲永十二三岁, 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 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 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习智慧。

二、产生分歧, 分组讨论

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交往, 还包括“生生”间的交往合作。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以教学中缺失之处进行补充和改进, 使合作学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又能引导学生尊重他人, 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 我在教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 我把全班学生就近分成若干个小组, 进行讨论“韩愈对于董邵南去河北求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看法?找出依据”。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而有序。最后, 同学们自己达到了统一, 认为韩愈的本意是不愿意董生去河北, 主张留下来为朝廷效力。学生们因为讨论而兴奋, 因为合作而自觉查找资料, 因为得到别人认可而自豪。

三、根植于生活, 实践探索

生活是语文课的活水源泉。教师在讲授教材时, 应抓住语言文字, 反复推敲, 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从而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做到文道合一。例如, 《数字的杂说》是一篇小品文, 它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个方面澄清了生活中人们对数字的错误认识与理解,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数字的成语、谚语。

四、活动迁移、启迪智慧

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 是一座座宝藏, 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 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 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 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根据自己的认识, 把文章更深入内化。

1. 编广告、演课本剧

广告的创作, 重在别出心裁, 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 续写结尾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 有些课文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替作者安排一个结尾, 或伤感的、或忧愁的、或欢喜的、或圆满的、或有缺憾的全凭学生自己喜好、想象。

3. 新闻发布会

有的课文本身具有新闻性质, 有一位教师讲《秃鹰之死》时, 针对秃鹰之死原因, 采取新闻发布会形式, 有的学生当记者现场提问, 语言规范, 生动活泼。有的学生当专家解答问题, 完全老学究式的沉稳模样。言语间对环境的关切程度超乎成人想象。

每一次课程改革, 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和“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来教学, 使语文学科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浅谈初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篇10

一、找准契合点, 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 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 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 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 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 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 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 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 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 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

总之, 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上天, 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 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 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 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 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 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 新闻报道写作能力, 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 (概括) 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 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 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 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 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 努力实践, 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1. 组织辩论会。

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 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 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 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 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 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 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 撰写科技小论文。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 又有文学性的短文, 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 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 珍惜水, 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还可以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

3. 学写调研报告。

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 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 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

4. 再现历史, 展示自我。

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 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帮助理解课文。

5. 成果展览。

确定某个主题,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 联系各学科知识, 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 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 最后进行成果汇报, 交流探讨。如地理中的人文地理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名胜古迹与古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借名胜古迹抒发自己胸臆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黄鹤楼、岳阳楼、白帝城、赤壁、苏堤、白堤等景观不仅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化石, 更是千古文章的展厅。以其一为话题, 选取一个角度思索、探讨, 就会让小学生感受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    初中语文    合作时机    合作课型    合作形式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60

随着我市高效课堂改革的强势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已被教师运用得越趋成熟。但是一些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收效甚微,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不愿意见到的。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高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有很多其他学习方式没有的价值,但并非什么都值得合作学习。比如单就知识而言,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或者非老师讲不可,那么就不能安排合作;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很多时候需要个性化的解读,这时也还是不讨论为好。我国学者王永春就曾给出建议:“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因此何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住恰当的时机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以下情况较适合分组合作: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抛出后,学生不能轻而易举获得答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的进程,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提供一些暗示或背景材料,使学生亲身经历思考的过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学生通过感悟文本对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已有很深的感受,这时我出示一段济南冬天真实的气温资料,学生对比发现有很大的出入,这时我提问“为什么课文与现实会有如此大的出入?”这道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明显是有难度的,此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过程中还是有困难,我再适时出示一段老舍当时在济南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的资料,学生综合两则材料和文本,便能理解:由于作者对济南的脉脉温情,才使得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也有了“温晴”的特点。

2.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彼此间不统一或有争议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散而不乱,但问题却越辩越明,往往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对于“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一问题,学生就有不同的答案,这时适时安排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总之,安排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于一人之力,小于众人合力”的问题,讨论的时机也应该是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时机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恰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增加合作课型

日常所见的小组合作学习较多被运用在阅读课型教学中,但我在实践中发现,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更能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1.小组合作丰富写作素材。例如进行《感悟生活,有感而发》写作教学时,在“搜索生活  激活情感”环节,要求学生在组内循环说出开学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并说出心动、深刻、难忘的感受或感想。个别学生如果开始没内容可说,可以在听组员说完后再说,然后每组选代表在班内发言分享成果。接着就可以过渡到“写作成文”环节,学生结合先前小组合作时交流的成果,不用绞尽脑汁,就可以写出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流淌在文字中间了。

2.小组合作进行作文批改。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掌握批阅大权,教师劳心劳力,还收效甚微。运用小组合作进行批改,就可以进行很好的弥补。首先教师要进行作文批改策略的指导,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批改的要点。学生明确要求后分小组依次评改同组其他成员的作文。先改出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及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然后用红笔划出精彩的句、段,写出相应的评析,最后从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其中一位组员负责抄写,签上小组成员的姓名。这样,学生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挖掘出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能警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达到美文共欣赏,缺憾齐弥补的目的,同时还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繁重负担。

3.小组合作完成升格训练。在《让细节点亮全篇》的作文升格课上,先让学生就已学经典作品《背影》《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分发一篇因没有细节描写而失分较多的作文,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细节补加,学生写完后,先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结合组员意见共同修改,最后请小组发言人全班汇报交流,组间评比。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篇作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升格训练,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写作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三、丰富合作形式

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小组讨论一种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词语、诗句以及文言文时,需要进行反复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单一的朗读、背诵和默写是很枯燥乏味的,这时就可以由合作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互相督促,形成竞争。我就经常让小组合作朗读或背诵,记录小组合作朗读或背诵的时间,进行比较,以此来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的流利程度。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因为绑定了成绩,会积极主动地帮助督促基础差的学生,而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因为优秀学生的督促和集体的荣誉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样,生字词听写、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默写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教师都可以在早读时布置相关的内容,由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批,了解彼此的情况,也可以组与组之间交换批改,形成竞争意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形成了学生的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背诵记忆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选择恰当的时机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课型和方式上多动脑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2002(8).

浅议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 篇12

1 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1.1 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如何让学生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当今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据调查, 21世纪最需要以下人才: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作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在这7种人才中,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了创新和合作上。因此, 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意识已经成了当前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事情。

1.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体现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 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 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 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 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下要求。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4)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特点, 又体现了语文课程理念, 同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

2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但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我认为在综合性学习中应以以下几方面为抓手。

1) 时间的充足性。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以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 并且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的学习。如鄂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名著推介会”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涉及的学科多样, 而且学生在准备这一主题时要先进行调查, 以此来确定推荐的内容是综合推荐还是专题推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 以小组为单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准备的时间至少一周, 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的对主题进行挖掘, 多角度的进行阐述, 才能形成自主选择, 积极参与的局面, 也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2) 内容的适度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所设置。主题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 既要关注主题的难易度, 更要注意内容的适度。在小组合作建设中, 引导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查,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主题的调整。让学生在分层的学习中发挥各自的自主探究能力。

3) 活动的阶段性。综合性学习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制约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前, 要制订科学、有效的阶段目标, 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进行调整, 分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评价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是一种总结性学习终端评价, 它以甄别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与选拔优秀学生为导向, 它是一种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考试机构等自上而下对学生“定性”的评价, 只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而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 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动态评价, 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运用。如开展“名著推介会”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 要求综合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 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 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 摘录、撰写、剪贴等形式, 围绕“名著推介”主题, 举办手抄报展出、读书笔记汇报、名著课件展示和名著知识竞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也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 认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的探究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语文综合性学习因为其独特成为语文课程的一大亮点, 作为教育者, 应该充分挖掘学科特点,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的将综合性学习开展起来, 使学生的探究性、主动性、合作性、创新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让学生充分发展, 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开展综合性学习至关重要, 活动的开展既符合语文教育特点, 又体现了语文课程理念, 同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

上一篇:党团组织论文下一篇:加强数学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