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2024-10-22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精选12篇)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1

一、引言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简称PISA) 的设计框架中强调了阅读是支撑其他学科表现的基石。[1]掌握良好阅读技能的学生会在其他领域的表现上获得优势。[2]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和知识化时代的到来, 各学科领域越来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搜集、选择、处理和评价信息来学习, 阅读量和阅读材料的种类在不断扩大, 阅读的方法可能越来越复杂, 这都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目标和重心越来越从收集和记忆信息转向如何检索和使用信息, 阅读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检索、理解和运用。阅读素养不仅仅决定学生如何处理信息, 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思考过程以及思维形式和能力。[3]

阅读素养也是学生成年后实现终身学习, 取得个人各方面发展以及成功参与社会的关键前提条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 的一项结合了PISA和其他国际测试的研究表明, 阅读素养水平比受教育时间的年限能更可靠地预测学生成年后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4]。另外, 在加拿大开展的一项研究结合PISA和本国调查数据也表明, 学生15岁时的PISA阅读素养水平与他们在19岁、21岁和25岁时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紧密相关。[5]除了教育和工作以外, 在未来越来越复杂化的社会, 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良好的阅读能力, 包括了解法律、交易和医疗保健体系、培养和指导孩子以及理财等等。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多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 其核心就是确认语文 (包括阅读在内) 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6]那么在PISA中, 阅读与其他的测试学科领域表现的关系如何?上海学生在阅读与其他学科联系上有哪些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带着这样的问题, 我们 (1) 分析了2009年PISA阅读平均成绩位于前10位的国家 (地区) 以及经合组织 (OECD) 平均的阅读与数学、阅读与科学的相关系数; (2) 讨论了上海及其他所选取国家 (地区) 的相关系数所呈现的特点; (3) 针对这些特点得到了有关加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语文素养的启示。

二、相关性研究

在每轮PISA测试的技术报告 (technical report) [7,8,9,10]中都列出了各学科领域之间学生表现相关系数的OECD成员国学生平均值。如表1所示, 在各年度的PISA中, 就OECD平均值而言, 除了2003年的阅读与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以外, 其他相关系数均大于0.8临界值, 属于极强相关。 (1) 历年PISA的阅读与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在0.77至0.82之间, 而阅读与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的区间为0.83至0.89。

我国的相关研究一般通过计算语文和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来探究阅读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程度。例如, 吴有昌将学生的入学、期中考试等成绩加权求合后, 计算了语文和数学成绩的相关系数, 结果为0.62。[11]王丽亚分析了某市的成人中专会考语文与数学两科成绩间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44。[12]

许多国外研究也分析了语文与数学、科学表现的相关性来探究其他学科学习中阅读所可能起的作用。根据一篇相关的综述, 1958至1964年间的研究显示语言与数学表现之间的相关度在0.40至0.86之间。[13]在较为近期的一项研究中, 2年级的美国学生在一项标准化教育成就测验的段落理解部分分量表上的表现与学生在多项其他标准化教育成就测验的数学应用题部分上的总体表现之间相关系数为0.40。[14]另有研究发现阅读理解能力与数学应用题表现之间的关系比计算能力与应用题表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15,16]此外, 一项以美国高中学生为样本的研究显示阅读技能测试表现与科学文本理解测试的选择题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 与科学文本理解测试的开放题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 与全州科学统考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8。[17]

综上所述, 阅读与数学、科学表现之间存在着中等以上的正相关, 而阅读与其他科目表现的关系会受到测试的目的导向、工具设计和被测人群的影响。由此可见, PISA中上海学生的阅读与其他学科成绩的相关系数一方面体现了阅读与其他两门学科在学生表现以及由此而推测的课程教学上的联系程度,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PISA其本身的设计和命题理念。

三、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在国际范围内分析上海学生的阅读与数学、科学表现的相关度, 我们选取了阅读平均分位于前10位的国家 (地区) 的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国家 (地区) 的阅读总量表以及分量表与数学、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来探究阅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项成绩的相关系数 (或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 代表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 也就是一项成绩变化后另一项成绩随之变化的程度, 数值范围在-1到1之间。正的相关系数代表两者正相关关系, 负的代表负相关关系, 0则代表两者没有相关性。两个相关系数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表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95%可能性不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

本研究中, 在比较上海和其他所选取的国家 (地区) 的学生样本的相关系数时, 视这些样本为各自独立的。在本文中计算的相关系数都同时考虑了学生各学科领域的5个能力估计似真值。参加PISA2009的5115名来自上海的样本学生代表了上海全体9.7万余名15岁在校生, 在本研究的统计分析中每个样本学生都是以他们所代表的学生数加权以后进行计算的。

PISA 2009阅读量表的分数是根据与PISA2000的等值关系来确定的, 以2000年OECD各国的平均成绩为500分, 标准差为100分。每轮PISA中只有主要领域才会计算分量表成绩。PISA阅读分量表是通过同一个量尺来计分的, 阅读分量表成绩之间可以互相比较。

PISA 2009中根据阅读文本形式区分了两个分量表 (即子维度) :

●连续文本 (以完整句子和段落组成的文章, 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 ;

●非连续文本 (以其他方式呈现的文本, 例如清单、表格和图表等) 。

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文本来说, 非连续文本是在阅读材料中近几年越来越多出现的文本形式。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清单和图表等这类形式的文本来组织和呈现信息。另外, 在认知方面, PISA 2009按照阅读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区分了三个分量表:

●访问和检索 (考查学生查找、选择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

●整合和解释 (考查学生了解文本内在意义的能力) ;

●反思和评价 (考查学生利用文本以外的知识、观点或价值观的能力) 。

本文将着重报告上海学生的按照文本形式区分的两个分量表与数学、科学表现的联系。

四、研究结果

(一) 阅读与数学、科学表现的关系

如表2所示, 所选取的国家 (地区) 的阅读与数学量表成绩的相关系数中, 除了芬兰的相关系数低于0.8以外, 其他国家 (地区) 的相关系数在0.82至0.87的区间内, 都属于极强相关。所有10个国家 (地区) 的阅读与科学量表成绩相关系数均大于0.8的临界值, 在0.87至0.91的区间内, 都属于极强相关。上海学生的阅读与数学、科学表现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87。

(二) 阅读分量表与数学表现的关系

如表3所示, 不管是阅读连续文本还是非连续文本, 对于这10个国家 (地区) 来说, 这两项分量表与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在0.71和0.82的区间内。就OECD平均水平而言, 这两个分量表与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相当, 没有显著差异。上海连续文本分量表与数学表现相关系数与OECD平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而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却显著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

对于按照阅读的认知方法区分的分量表来说, 这3个分量表与数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强相关或极强相关的程度。

(三) 阅读分量表与科学表现的关系

如表4所示, 除上海以外, 其他国家 (地区) 的连续文本分量表与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强相关的程度。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强相关或极强相关的程度。相对于其他所选取的国家 (地区) 而言, 上海的这两个相关系数均较小, 分别显著低于OECD平均水平。

对于按照阅读的认知方法区分的分量表来说, 这3个分量表与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强相关或极强相关的程度。

五、结果讨论

首先, 分析结果表明, 在包括上海在内的10个阅读表现优异的国家 (地区) , 学生的PISA 2009阅读总量表及分量表与数学、科学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大多数都达到了极强的相关程度。这说明在PISA中, 对于各国家 (地区) , 尤其是阅读表现优异的国家 (地区) 来说, 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与其他科目的素养水平有极高的关联度, 阅读表现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学生其他学科的表现, 阅读对于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和能力起到了奠基性的重要作用。

PISA测试中阅读与其他领域表现的高相关度也体现了PISA在其设计和命题中重视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特点。PISA的设计理念中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当前和未来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所有学科领域学习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ISA并不是以机械记忆孤立的知识碎片为导向的, 而特别重视在现实世界、日常生活和新出现的情境中能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也就是学以致用。PISA的数学和科学的试题一般都是呈现在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中的, 采用较多文字和图表来描述情境及其中产生的问题, 体现了对跨学科语文素养的要求。

其次, 在所选取的国家 (地区) 中, 有较多国家 (地区) 的阅读总量表或分量表与数学、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大于上海。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 (地区) 的阅读与其他学科表现之间的相关度, 其中一个可能是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如果语文与其他学科表现的相关度高, 可能说明在课程和教学中, 语文与其他学科有较大的相互交叉, 各学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语文素养正是我国的“大语文教育”观所倡导的。我国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并且在其实施建议中再次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开展跨领域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当然, 两门学科测试的相关性并不是越高越好, 完全相关的两项测试在区分学生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六、培养跨学科语文素养的思考

(一) 重视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

非连续文本中的表、图和清单等是语文以外的学科, 尤其是理科 (如数学和物理) 中常用的信息表达形式。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跨学科语文素养的抓手。PISA 2009的测试显示, 上海学生的非连续文本分量表的表现比连续文本分量表低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 (和地区) 中, 上海在这两种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是最大的。上海学生的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指数也只有-0.34, 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该指数由4项内容构成, 问学生在PISA测试前一个月, 为了完成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而阅读有关文本的比例, 回答“阅读包含表或曲线图的文章”、“阅读包含图示或地图的文章”两次以上的学生分别为33.1%和37.6%, 比OECD平均低25.3和15.3个百分点。在本研究中, 就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数学、科学表现的相关系数而言, 几乎所有选取的国家 (地区) 都显著高于上海或与上海没有显著差异。

(二) 在课程标准中对跨学科语文素养分文理科做明确、具体的要求

目前虽然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语文素养和综合性学习能力, 但是对跨学科语文素养没有作出具体界定, 对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大多只是针对语文以及其他文科的。美国分学段、分文理科制定全国性中小学跨学科语文素养标准的举措对于我国“大语文教育”观的可操作化和具体在实践中的实施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美国当前正在蓬勃兴起“共同核心 (州立) 标准运动”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即制定和实施各州通用的全国性统一核心教学标准。这个运动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大力支持, 45个州已经同意在本州加以实施。目前已经出台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核心标准, 科学和社会研究学科的核心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 (2) 其中, 语文核心标准中除了有本学科的要求外, 还有跨学科语文素养标准, 是唯一建立跨学科标准的学科。这是由于“大量研究表明学生进入高校和职场时需要能够在各种学科领域独立地熟练阅读含有复杂信息的文本”。[18]跨学科语文素养标准是对6至12年级的学生提出的, 分别对其他文科 (包括历史和社会研究学科) 和理科 (包括科学和技术学科) 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要求。跨学科的阅读素养标准包括要点与细节、技巧与结构、知识与观点的整合、以及阅读覆盖面与文本复杂程度四个维度。以9~10年级学生的文科和理科的部分阅读素养标准为例:

在文科中, 学生需要能够“引用具体的文本证据以支持对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分析, 注意例如信息的日期和来源等特征” (属于要点与细节维度) , “分析文本如何利用其结构来突出要点, 或来提出解释或分析” (属于技巧与结构维度) 和“整合纸质或数字文本中的定量或技术分析 (如图表、研究数据) 和定性分析” (属于知识与观点的整合维度) ;与之相对应的理科中的要求为:“引用具体的文本证据以支持科学和科技文本的分析, 注意解释或描述的准确细节”, “分析文本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构, 包括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如力、摩擦力、反作用力、能量) ”和“将文本中用文字表达的定量或技术信息转换成视图 (如表或图) 和将以视图或数学形式 (如方程式) 表达的信息转换成文字”。

美国的共同核心标准在跨学科的语文素养标准里, 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在其他文科和理科的情境下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语文能力, 举的例子是其他各学科里所特有的词汇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这对于打破人们观念中学科之间的隔阂是有冲击力的。在这样的标准的指导下, 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在各学科具体情境下什么是跨学科的语文素养以及怎么根据标准来设计和实施促进跨学科语文能力发展的课程和教学活动。

(三) 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美国的跨学科语文素养标准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的要求, 不仅是局限于语文教师的。在解读“共同核心 (州立) 标准”中, 发起制定这些标准的美国州长协会和美国州教育首席执行官理事会指出培养跨学科语文素养是学校里的教师, 不管是语文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 共同的责任。日本专家在解读新版的《学习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国语” (即日语) 能力的培养以国语科为基础, 但是国语科以外的学科和领域也应受到重视。在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综合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对生活各个层面 (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乡土人情……) 所涉及的各科知识层面作深入研究把握, 还要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其他学科教师也要深谙本学科应用语文的特点, 在提高学生的本学科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本学科学习的有效性、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四) 在理科教材中提供更多的证据和资料

笔者在参阅了部分上海市中小学理科教材后发现, 教材里一般有阶段性地总结知识的结构框图, 有助于学生梳理和认清各知识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有对知识的文字化描述及关于其现实应用的阅读材料, 但是这样的阅读材料仅限于针对拓展性知识方面的, 表达其主干内容仍然主要通过符号化的论述。如果在教材中提供更多的证据和资料来讲述知识产生的缘由和在现实世界的应用, 则将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深刻地从教材中理解和应用知识并且进行相关的思考及交流。

摘要:本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探究了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中阅读平均成绩位于前10位的国家 (地区) 以及经合组织 (OECD) 国家平均的阅读总量表及分量表与其他两个测试学科领域 (数学和科学) 表现的联系;其次, 讨论了上海学生在阅读与其他学科联系上呈现的特征;最后, 根据这些特征得到了有关加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语文素养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素养,大阅读,PISA,跨学科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2

数学课程标准里说到数学学科特点具有应用性、灵活性、抽象性、准确性。说到准确性,要求我们数学计算要准确,那就要求学生计算要认真,数字要准确。在每次单元检测结束,我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道简单的题目学生居然错了;直接写得数连小数点的位置都点错;解方程怎么强调了又强调要写 “解”字竟然没写„而常常会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认真做、马虎呢?””学生低头不说话,老师心中无奈告诉学生以后要认真检查。学生不爱检查,不会检查,简单的题目或一眼就能看见的错误他们往往置若罔闻,走马观花一样,我想是因为:

一是学生不会检查,不知从哪里检查起,而且总也检查不出错误来。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所以看来教师光喊要孩子再检查检查,其实“检查”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个词汇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地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

二是感觉不到检查的重要性,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养成检查作业的重要性,体会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例如,在班上有一位学生平常就是非常粗心大意,不是写错运算符号就是计算出错,在一次单元检测中,他30分钟就问老师可以交卷了吗?我说:“不行”,时间到才能交,做完的认真检查,一题一题的再看一遍,再认真计算。结果,这次得了97分在班上得了最高分,等我改完考卷,我问同学们这次检测你有什么感受?他们纷纷的就说,这位同学他说:“我通过检查出了17分的题出错了,以后我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马虎、学会检查”。

三是尝不到检查的甜头,当学生检验出来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予其表扬,体验成就感。

要学生有良好的检查和检验习惯,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在思想上要端正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要充分认识到检验的重要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可以查找一些大到世界小到身边的由于粗心引起的严重后果的事例和科学家、名人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让其明白检查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二是要使学生对自己错误的特点和习惯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最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就会多加留心和注意,检查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学生作业练习中找一些典型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总结教训。

三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读题、审题、落笔习惯。

解题时的读题、审题以及第一次的落笔是解答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之所在,要想很好地解答题目,不仅要了解题目信息,还要关注题目问题,明确解题方向,从而调整思绪,有目的地进行规范作答。解题时可以让学生把重要的语句画出来进行解读,同时研究问题指向,使答题方向更明了、清晰,在理解题意基础上整理信息,搭建问题与信息的联系,从而使第一次作答的正确性得到保证。例如,很多同学喜欢用涂改液在作业本上涂涂画画,一本作业乌七八糟,作业本上、手上都被涂改液沾满,有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做题要求审清题意,在脑子里有一个做题的思路。例如:有甲、乙两堆煤。甲堆有4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由条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虑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400千克,这样直觉判断对错。在解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所给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在工程问题中,合做完成所需时间必少于单独完成所需时间;解方程等。掌握这些非常重要。

第三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检查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学生不是不检查,而是不会检查,每次考试的时候同学们拼命地检查,可是只要你仔细观察、询问就会发现,他们都是用眼睛看来看去,心里一直在想,我这样做是对的,因此检查就变成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毫无效果。正由于此,我们应该重点教给他正确的检查方法。正确的检查方法可以是用草稿纸把解答过程遮住,然后把题目一道一道地重新读题、审题、计算一遍。在这儿一定不能想当然的态度,接着看前后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相同的就检查下一题。如有不同,则再重复检查,看究竟是哪一次解答时出错,找出错误原因再决定选择哪一种解答方法正确。如解方程是最易检验的,只要未知数带到左边计算和右边相不相等,来判断对错。可是有的学生硬只是是对照和右边计算相等。不管得数的准确性。

第四是进行练后反思

练后反思是增加体验,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个别同学由于缺少练后思考,造成同类错误在下次考试中仍然出现。如果把每次测验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下次考前看一看,提醒自己要注意,定会事半功倍。通过反思自己的答题过程,如果要在考试中加以补救,有检查的好习惯对做题的准确信很重要。

最后是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内容,根据在作业中、测试中出现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我在一次数学测试时,我就明确指出:

1、看每一道题的数据抄对了没有,2、看计算题横式后的得数、方程的“解”字写了没有,3、检查口算、填空有没有漏掉的题,4、从分值高的题目开始,逐一再算一遍„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视唱练耳 多学科 渗透 重要性

《视唱练耳》在音乐专业院校和包含音乐专业的专本科高校中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视唱练耳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听觉去接触和感受音乐的能力,从而能够理性地分析音乐,最终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视唱练耳课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综合课,它涉及了乐理、和声、欣赏、声乐、钢琴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而课堂是视唱练耳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师要重视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各学科的内容,积极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能科学系统地吸收一切相关知识。

就目前各高校的情形来看,由于视唱练耳课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的表演学科,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对视唱练耳课的根本性质认识不够,导致上课缺乏积极性,授课形式、内容枯燥单一,也就造成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中打瞌睡,做其它科作业,甚至逃学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如何让教师意识到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对于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着眼于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试作一些有益的分析与归纳。

一、促使教学具有丰富性和有效性

1.视唱练耳教学与乐理

乐理的掌握是视唱练耳入门的初级阶段。如果教师把视唱练耳、乐理分成两个环节,各按自己的进度教学,彼此缺乏必要联系,就会使学生在条块分割中失去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即使在乐理课上将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知识点对学生重复讲授,也不见得能使学生理解透彻。毕竟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光是要有理性认识,还要有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视唱练耳课对这些知识点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枯燥的理论学习更有效。所以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以练耳为主导将两者同步协调,这样同一内容在乐理课上充分讲解,又在视唱练耳课上趁热打铁进行练习,使理论与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2.视唱练耳教学与和声

和声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多声部视唱与听觉训练的理论基础。当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到中段以后,就需要和声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理论指导。这时,教师应根据客观情况,就一些和弦排列规则,各级和弦的属性与倾向性、和声进行应避免的问题等在音响分析上重点讲解,特别要对多声部视唱中和声性多声部与复调性多声部的各自特点与难点作分析与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在听写过程中,就会充分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理论基础知识,较轻松地听辨出各个声部,从而养成正确的听辨分析习惯。

3.视唱练耳教学与欣赏

音乐欣赏是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利手段,视唱练耳教学融入欣赏课的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一下,教师如果将欣赏课中的一些经典片断编入视唱练耳教学中,并通过图片、动画、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综合方式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就可以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的目的。当然,这其中可以先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手段进行视唱练耳实践,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运用实践进行对比,包括音准、节奏、歌词,对于强弱、整体的处理和把握方面的对比。在这种反复的实践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出对新作品视唱的速度和准确度的把握,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色、力度以及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发音在

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音乐听辨和感知。

二、有利于教师积累音乐语言,掌握不同风格的演唱或伴奏技巧,培养正确审美的观念;还可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对乐曲内涵的体会

1.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

视唱练耳虽然属于基础理论课程,但它是基础理论课中技能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尤其在视唱教学中必然涉及部分声乐专业知识,如呼吸换气、咬字吐字、歌唱意识等等。教师每周都会布置大量的视唱练习,学生在进行视唱时,如果不得方法地练习,必定会造成嗓音疲劳,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并可能使其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视唱课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想学生唱好视唱曲,教师就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应当把视唱看成一种单纯技术训练,而应把每一首视唱曲当成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的歌曲来演唱。而事实上,现有的视唱教材中确实也编入了大量的优秀的中外民歌、名曲的片段,这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语汇,提高音乐修养是很有益的。作为教师更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可唱性,善于启发,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视唱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2.视唱练耳教学与钢琴

钢琴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主要教具。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高、节奏、节拍、调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的训练,而钢琴伴奏对这些训练的内容至关重要,没有严格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是不能完美地体现这些音乐内涵的,也就达不到对训练内容掌握的完美程度。同时,加入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织体、和声的色彩和走向等正确感知能力的培养。如在和声听觉训练的初级阶段,只需要学生记出和弦的低音和功能。而学生往往开始只注重孤立的音程、和弦的听辨,忽视和声功能的听辨,甚至是先听出单个和弦的具体音高再去被动地计算和声功能标记,这样做不但听辨的速度慢、准确率低,而且更失去了和声听觉训练的实际意义。如果在视唱训练时附加钢琴伴奏,对其中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做简单的分析,并且提醒学生稍注意其中的和声进行功能逻辑及其和弦色彩的变化,经过这样的积累,到进入练耳部分的和声听觉训练时,学生对调式、调性、和声功能的认识就会主动得多,再结合所学乐理、和声知识,对和声听觉的判断和认识自然就会接受得更快,把握得更准。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教学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科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当然,视唱练耳教学除与乐理、和声、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外,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曲式分析、复调、音乐史等等。教师如果能够始终注重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同时意识到学好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及时得到运用和深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让单一学科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的立体交融。

参考文献:

[1]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

[2]庞可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渗透教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张建华.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研究.音乐创作,2007,(4).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4

一、专硕培养及语文学科课程设置的现状

学校自2015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生源质量良好。首届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四十余人, 分布在学科教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领域和方向。

为达到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 学校在各方面做了努力:建立健全的培养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体制;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推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 校外导师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制定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课程考核的原则、方式和要求, 对教育实践和论文阶段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做了明文规定, 鼓励研究生创新和建立科研奖励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出台, 为教育硕士培养的稳定进行提供了保障。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傍,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硕士培养的最终愿景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按照培养规格的要求, 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 学生最终呈现出的学成面貌都与课程规划息息相关。

以学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教学 (语文) 为例。其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及高职高专语文教师。对专业能力具体的要求:具有深厚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能运用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其培养方式为: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培养研究生的语文教育职业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配合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部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必修环节和补修课程等四大类。学位课程包括全校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类。11门共24学分:公共课3门 (政治2门, 外语1门) , 基础理论课4门, 专业课4门。其中, 基础理论课为全校学科教学专业共同修习课程, 主要内容为教育原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业课课程内容则围绕本学科的教学教育研究进行, 有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语文学科发展前沿专题四门课程。非学位选修课程, 即选修课程共6个学分, 每门2学分。培养方案涉及14门课程, 指定必须选修文学研究专题、汉语研究专题两门。补修课程, 对入学研究生提出要求:本科阶段非教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学论, 本科阶段非中文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

从以上课程设置来看, 体现出两点:一为注重学科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 二为注重语文学科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 同时对语文文化素质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总体来看, 文化课程的所占比例较小。

二、文化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由当今教育硕士的学习群体决定。

自2009年教育硕士对本科应届生开始招生后, 近年来全日制学科教学 (语文) 专业的生源已经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原先攻读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学生一般为既接受过中文本科专业学习, 同时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 自身已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 许多非中文专业出身的应届生出于就业方向的考虑, 也选择就读语文教学专业。对于这类学生, 本科相关专业设置缺乏, 文学基础薄弱, 就需要在文学类课程的学习上加以恶补。这也是课程设置补修环节存在的原因, 但补修环节未对学习效果有明确规定。因此, 在语文专硕阶段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 出于教学内容的需求。

过去, 我国语文学科地位的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中小学尤其高职以上的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比例总体偏少, 大部分除专业走向文科的学生语文基础并不扎实。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 是其他各科教学的基础, 也是一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近些年, 语文学科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 明显表现为高考加大了语文成绩的比例, 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的载体, 课本中出现大量诗词、名著阅读。文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阅读, 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语文教学课堂学习中的这些文学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教师的授课需要建立在自身对作品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因此, 在语文专硕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要满足学生未来在课堂上的知识需求。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师立足课堂, 更好地传业授道。

(三) 出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培养目标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为“具有深厚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能运用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科教学 (语文) 专业在就业方面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语文学科的研究能力是教学的必备条件, 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是解决语文教学各种问题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保证文化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是一名合格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资质。同时, 培养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实践概括能力等, 也是语文专硕教育中的重点。

鉴于以上观点, 语文教学专业教育硕士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一定调整。在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同时, 适当保留学术性较强的课程, 以加强语文素养的培育。增设部分课程, 如较为具体化的阅读欣赏课程、最能体现文学综合能力的写作课程。在学习教育中注重原著文本的科学引导, 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 扩大阅读范围, 优化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摘要:学科教学 (语文) 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的重要分支, 目前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文化课程设置在语文学科的课程规划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出于学习群体、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师专业能力的需要, 加大语文学科文化课程设置比例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硕士,语文学科,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差异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J].教育科学, 2001, 2

[2]郑振峰, 张宝明, 温欣荣.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8

[3]潘涌.语文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7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5

逸夫回校数学组

赵梅英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感染学生。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数学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数学知识学习中。综观数学教学内容,安排了多个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如:在 “时、分、秒 ”的教学中,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又如:本学期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后,介绍了古人对这方面的研究。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再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得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还多一些时我就告诉学生这里的3倍多一些就是指圆周率。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勇气、毅力和胆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进取。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总有老师会说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少之又少了,因为数学是跟数字、定律打交道的不向语文、思品课说教性这么强,其实不然。

如,我们现在教材,很多内容是要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来完成的。开始时个别的孩子不习惯与别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特别好的孩子自己做自己的,做完后还嘲笑做的慢的同学。做的慢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了挫伤,看到这个情况我就因势力导地对学生说:“同学们, 不管一个人有多少知识,有多少财富,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乐于助人的人。以后我们长大后还要接触更多的人,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说了这番话之后,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融洽了。他们一致达到了共识:小组合作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再如,我们学习辨认方向后,可以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或以家乡的某一雄伟建筑为中心,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以咱们的国家为中心,分别说说他们的东南西北有什么?这样不仅是课内知识课外用,同时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信息技术是学科整合的重要工具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转变思想;网络资源;能动性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天置身于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转变思想,寻求学科教学新途径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这个观点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完全不适用了,应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只要教给学生找水、舀水的方法,其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放弃以往教师单纯教授,学生照单全收的陈旧方式,要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探求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往往收到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先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一般是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通过两个人的探讨、操作实验(可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是参考教材介绍的方法),然后自己通过自己的语言总结操作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同学汇报自己组内的操作过程,当然每组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各具特点,教师并不做过多的评判,让学生们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法更便捷、更省时,且效果最好。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科知识

网络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网入其中。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网络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的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需要教师辅助学生帮助解决的是学生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对于将来增长计算机知识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师还要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因为网络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挖掘出来。师生在一种平等、交融的氛围下来共同了解新的信息动向,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更能使师生间的感情得以更好的得到发展。

三、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先导,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一提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往往就会想到为某学科的某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来辅助该学科教师更好的完成本節课的教学。这项工作一般来说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和该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科教师提供方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是具体实施者。但是这样的课件仅仅在课堂上起到了一个演员的作用,表演结束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这个课件来转,并不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真谛。

基于以上现象,我就在思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改变在形式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真正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了学生自创课件的实验。

该实验是在八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实验的内容是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课件。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储备了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为该实验的进行准备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条件。

(1)在实验初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熟悉幻灯片制作技巧,基本上对较为常用的方法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你可不可以将你最喜欢的语文课文片断、数学试题、英语对话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有了目标,而内容又不拘一格,兴趣自然就很高涨,于是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同时,基本上他们所选素材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3)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步的训练应该说有难度,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提问题的技巧,也就是说要提有价值的、可供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认真学习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设计问题。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上体现出来,而且要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课程整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去,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才能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7

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建设, 是实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但现在医学院校中人文学科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

1.1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性

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关注更多的是对医学生医学知识及医学技术的传授, 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偏少, 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现在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 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 且大多课程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开设的, 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 课程的变动性大。在学时安排上, 明显存在重自然 (科学) 、轻人文, 重专业、轻基础, 重书本、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 重功利、轻素质等问题[1]。另外, 医学院校在人文学科方面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会影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发展。

1.2 医学院校缺乏高素质的人文学科教师

医学院校承担人文学科授课任务的教师由于受传统分科教育的影响, 大多缺少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 欠缺对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据此, 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就要加大对医学院校人文学科高素质、高水平教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培养出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兼备的医学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1.3 学生人文素养知识欠缺

由于人文知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加上医学专业课课时紧张, 所以很多医学生在学习人文学科知识时不是很积极, 表现为在人文学科的课堂上睡觉、看专业书籍甚至逃课。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殊不知, 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人文精神的引领, 医学技术的发展必将迷失方向, 从而引起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人性关怀及人类发展的冲突。医学生将来大多数要走上救死扶伤的岗位, 他们的人文素养将关系到他们在工作中对角色的担当程度。

2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建设, 这在学生的成长发展、师生关系、校园文化以及医患关系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2.1 学生的成长发展方面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医学生将来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医学生将来在救助患者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医学、技术层面, 还需要有人文情怀。

就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情况来看, 他们绝大多数是读完高中后考入医学院校的, 高中时期就已经开始接受文理分科的教育了, 而医学生很多是理科生, 这使得他们的人文教育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存在欠缺。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有利于弥补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不足;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有利于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帮助医学生及早认识个人的价值, 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强化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强化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就医学生身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 很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迷失自我。人文学科的建设有利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 有利于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这在重视物质和功利的社会大背景下,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塑造审美观念的空间, 借以熏陶及塑造大学生健全完整的人生观[2], 培养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有助于开阔医学生的视野, 开启他们新的思维方式, 这对医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及最大潜能的发挥, 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对医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参与社会竞争也具有重要作用。

2.2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方面

师生关系是高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 也是最核心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高校竞争水平, 建设和谐高校的关键[3]。但从相关的调查研究来看,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并不密切, 呈现机械化、冷漠化、利益化、世俗化的特点, 疏远而淡漠[4]。医学院校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医学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会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建设, 有利于倡导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理论修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各自的角色, 明确各自的价值追求, 确立“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有助于医学生独立思考、思辨精神的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激励医学生不断探讨自身的价值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这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3 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方面

校园文化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们在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 忽视了人文学科, 致使校园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人文精神, 存在着缺失。其中表现为很多大学生缺少信仰, 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另外, 现代社会由于利益主义甚嚣尘上, 加之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出现了“文化的贫困”, 直接波及大学校园, 一些缺乏信仰的大学生, 一旦受到某些诱惑, 就会滑向校园亚文化。校园亚文化指现在的学校大多只重视应试教育, 没有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所以导致了许多学校的学生有一些不良行为, 例如打架、斗殴、敲诈、酗酒等, 甚至去一些娱乐场所参加非法活动[5]。

人文知识中的“以人文本”、“重义轻利”、“崇尚和谐”、“讲求诚信”、“修身克己”、“和而不同”等思想都有利于崇尚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信仰的培育、道德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康心理及个性的成长;有利于消除校园亚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也必将为师生发展、校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2.4 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方面

2008年至2011年,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医患关系的调查研究。调查显示, 超过40%的医务人员表示压力巨大, 而他们对社会总体医患关系的评价仅60分[6]。当前, 医患关系紧张, 受社会、体制、监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滞后和缺失, 使得很多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 缺少相应的人文关怀, 在工作中表现为对患者服务态度不好, 这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这种现象, 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在2011年广东省医师协会工作委员会召开的“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中指出, “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的问题, 不能等制度的完善, 而是首先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不提高人文素质, 无法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7]可见,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建设, 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及自身素质, 提高他们对患者的服务水平, 可以让医学生从深层次上认识到, 医护人员看的不仅仅是病, 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思想的个体。这些个体由于身体的病痛, 不但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而且会比较敏感。医护人员在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 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理解他们。在增强和患者沟通的同时, 要注意讲究方法和策略, 尽量减少和患者之间的冲突。已有相关统计显示: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纠纷约占总数的2/3[6]。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会让他们在思想上及早认识到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钱治病的关系, 医护人员也不仅仅关注患者的“疾病”, 而是要本着“医者仁心”和“以人为本”的态度, 关注患病的“人”, 对患者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这比任何强硬的政治制度更有利于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杜珍媛.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1) :37.

[2]张禧.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的师生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7) :56.

[3]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 2012 (1) :127-128.

[4]胡卫萍.正视高校师生关系重塑高校师生和谐——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引起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S1) :199.

[5]许娟.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的培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6) :11.

[6]唐竞瑜.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高校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29 (3) :91-94.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8

就目前各高校的情形来看, 由于视唱练耳课不是一门可以直接面对舞台的表演学科, 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对视唱练耳课的根本性质认识不够, 导致上课缺乏积极性, 授课形式、内容枯燥单一, 也就造成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中打瞌睡, 做其它科作业, 甚至逃学等现象的发生。因此, 如何让教师意识到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着眼于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试作一些有益的分析与归纳。

一、促使教学具有丰富性和有效性

1.视唱练耳教学与乐理

乐理的掌握是视唱练耳入门的初级阶段。如果教师把视唱练耳、乐理分成两个环节, 各按自己的进度教学, 彼此缺乏必要联系, 就会使学生在条块分割中失去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即使在乐理课上将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知识点对学生重复讲授, 也不见得能使学生理解透彻。毕竟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光是要有理性认识, 还要有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视唱练耳课对这些知识点进一步实践, 让学生在感知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比枯燥的理论学习更有效。所以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以练耳为主导将两者同步协调, 这样同一内容在乐理课上充分讲解, 又在视唱练耳课上趁热打铁进行练习, 使理论与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2.视唱练耳教学与和声

和声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阶段, 是多声部视唱与听觉训练的理论基础。当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到中段以后, 就需要和声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理论指导。这时, 教师应根据客观情况, 就一些和弦排列规则, 各级和弦的属性与倾向性、和声进行应避免的问题等在音响分析上重点讲解, 特别要对多声部视唱中和声性多声部与复调性多声部的各自特点与难点作分析与讲解。长此以往, 学生在听写过程中, 就会充分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理论基础知识, 较轻松地听辨出各个声部, 从而养成正确的听辨分析习惯。

3.视唱练耳教学与欣赏

音乐欣赏是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利手段, 视唱练耳教学融入欣赏课的内容,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一下, 教师如果将欣赏课中的一些经典片断编入视唱练耳教学中, 并通过图片、动画、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综合方式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 就可以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的目的。当然, 这其中可以先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手段进行视唱练耳实践, 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运用实践进行对比, 包括音准、节奏、歌词, 对于强弱、整体的处理和把握方面的对比。在这种反复的实践和对比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出对新作品视唱的速度和准确度的把握, 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色、力度以及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发音在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 从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音乐听辨和感知。

二、有利于教师积累音乐语言, 掌握不同风格的演唱或伴奏技巧, 培养正确审美的观念;还可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及对乐曲内涵的体会

1.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

视唱练耳虽然属于基础理论课程, 但它是基础理论课中技能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尤其在视唱教学中必然涉及部分声乐专业知识, 如呼吸换气、咬字吐字、歌唱意识等等。教师每周都会布置大量的视唱练习, 学生在进行视唱时, 如果不得方法地练习, 必定会造成嗓音疲劳, 直接影响学习质量, 并可能使其产生厌烦情绪, 导致视唱课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要想学生唱好视唱曲, 教师就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 不应当把视唱看成一种单纯技术训练, 而应把每一首视唱曲当成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的歌曲来演唱。而事实上, 现有的视唱教材中确实也编入了大量的优秀的中外民歌、名曲的片段, 这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丰富音乐语汇, 提高音乐修养是很有益的。作为教师更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可唱性, 善于启发, 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视唱的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2.视唱练耳教学与钢琴

钢琴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主要教具。视唱练耳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高、节奏、节拍、调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的训练, 而钢琴伴奏对这些训练的内容至关重要, 没有严格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 是不能完美地体现这些音乐内涵的, 也就达不到对训练内容掌握的完美程度。同时, 加入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织体、和声的色彩和走向等正确感知能力的培养。如在和声听觉训练的初级阶段, 只需要学生记出和弦的低音和功能。而学生往往开始只注重孤立的音程、和弦的听辨, 忽视和声功能的听辨, 甚至是先听出单个和弦的具体音高再去被动地计算和声功能标记, 这样做不但听辨的速度慢、准确率低, 而且更失去了和声听觉训练的实际意义。如果在视唱训练时附加钢琴伴奏, 对其中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做简单的分析, 并且提醒学生稍注意其中的和声进行功能逻辑及其和弦色彩的变化, 经过这样的积累, 到进入练耳部分的和声听觉训练时, 学生对调式、调性、和声功能的认识就会主动得多, 再结合所学乐理、和声知识, 对和声听觉的判断和认识自然就会接受得更快, 把握得更准。

综上所述, 视唱练耳教学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科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当然, 视唱练耳教学除与乐理、和声、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外, 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曲式分析、复调、音乐史等等。教师如果能够始终注重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同时意识到学好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及时得到运用和深化,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让单一学科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的立体交融。

参考文献

[1]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6.

[2]庞可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渗透教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张建华.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研究.音乐创作, 2007, (4) .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5.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9

一、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

1、在数据结构上的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中,需要依据数据机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在问题中处理的数据,需要从具体问题中建立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并且对这个模型进行计算和设计,之后编出相应的程序,并且实施有效的整合和测试,以此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基本操作方式以及物理存储结构等。在这个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和计算方式主要是依据离散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离散数学中的集合论、关系以及图论等都可以很好的反应出数据结构的知识。

2、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在很多领域上都有很好的应用,关系数据库逐渐的成为发展的主流,离散数学中笛卜尔积是纯数学理论,主要是亚久关系数据库的主要方向,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不但对理论和方案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数据库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

3、在编译原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中的编译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程序,经典的编译包括词语、语法、代码优化、中间代码、错误代码以及各类信息表等程序。离散数学中的计算模型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的计算模型实施研究,其中包括有限状态、文法以及图灵机。主要是指语法与文法、有限状态机、图灵机依据应用罗塑形术。一般来说,简单的逻辑推理,也包含基本的生产技术。推理机主要是在对知识库中知识点进行推理的情况,主要是依据问题研究和分析确保计算机的整体运行。

4、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中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过程中,逻辑推理是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中主要是依据逻辑推理数学,实现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数学推理中的离散数学以及布尔代数章节中的知识点,主要是用作初期研究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在丽萨数学图例以及布尔代数章节中,主要就是指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实施管理,从而获取良好的护理基础知识,以此研究和分析非正式的工作,其中包括医疗诊断、信息搜索等,证明相应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推理机的应用和知识库中的知识点,并对其专家思维进行划分,有效的解决相应的问题。

5、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学科体系中,命令系统的设计和改变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优化原有的命令系统有助于提升整体计算机的效率。命令系统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优化命令的格式,主要是指依据最短的位数展示命令实施的做法和信息。保证程序中的命令平均数是最短的。由此可见,可以应用哈弗曼压缩概念进行实施,从而获取优化的命令。

二、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性

离散数学是一种数学用具,在计算机专业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离散数学中的自动理论来研究形式语言,依据谓词演算内容对程序的正确性实施研究和分析,也称之为利用袋鼠结构对编码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等。离散数学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占据中重要的位置,依据离散数学教学的方式可以用作计算机教学的研究方案和方向,以此不断的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阶段,计算机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若是对离散数学知识有所了解的话,就会提升研究计算机技术的效率。由此可见,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离散数学理论和技术在计算机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从科学计算到信息资源的处理,从计算机管理结构到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分布式的体系,这些都有离散数学的理论和技术。离散数学知识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习中主要的课程之一。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计算机学生,就必须具备这项课程知识,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计算机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摘要:离散数学知识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有效的基础教学和应用。离散教学的一章节知识都在计算机中应用,由此可见,离散数学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这样就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离散数学知识,从而为今后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

关键词:离散数学,计算机学科,应用,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震.《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2]贺玉珍,张海江.浅析《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03.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10

素质教育的来源已久, 从古至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 都提倡素质教育。我国古代更是要求人必须要具备德行、知识、才华、学问四方面的素质, 才能真正称为有用之才。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教育理念, 但是对加强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远远没有西方国家做得好。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和后天培养出来而结合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和特征。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优秀素质的人的教育, 社会学科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1. 社会学科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帮手

加强素质教育大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教育;小而言之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对学校教育来说, 素质教育大致可以分为身体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四个方面;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人, 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再者, 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做人又是成才的基础, 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把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我认为, 社会学科不仅能够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设, 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素质教育最有利的帮手。一方面, 社会学科与素质教育的结合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使素质教育变得灵活, 另一方面, 把素质教育这种无形的教育转变成有型的教育方式, 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以此引申到各学科, 解决了素质教育的一个大难题。

2. 对加强青少年生存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生存能力, 良好的身体状况, 才能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 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大多缺乏生存生活的经验。初中社会学科能够让实践与学习有机地结合, 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提到让学生学会读图, 其实读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认路识路。最近几十年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 国民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导致部分青少年生存能力与现实脱节, 他们在思维上能跟上信息时代的节奏,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诸如此类, 社会学科让初中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知识, 还要有生活经验的积累, 不做读死书的书呆子, 而是新时代的新型人才。社会学科中的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物理化学等课程, 都在不同角度上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了培养, 使学生不再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在学习中丰富自己。

3. 社会学科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的素质学习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中知识经济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并且与传统中单一的书本知识不同, 且当今社会还是一个充满着变化与竞争的环境。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和明确的判断力, 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史及世界史, 我们在介绍古代王朝的兴衰和更替时, 就应该及时抓住这一点, 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正反面思考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社会学科的开展就是要鼓励初中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起自强、自尊的信念。进而教育学生要适应社会,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要在逆境中勇于向前, 在挫折中积极面对。素质教育是无形的, 很难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 社会学科这个渠道就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把这种无形的教育转换成具体的简易的教育方法。社会学科的开展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有利于初中生个性的培养, 初中生年龄小正是兴趣爱好培养的最好阶段, 社会学科的开展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二、利于社会学科加强初中生素质教育的方法

1. 结合社会学科课堂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常规的思维上发展起来的, 又高于常规思维, 主要是指对待某件事物、观点所产生的新的看法或者是新的见解。它的主要特征是创新思维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 因此可以看出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 在社会学科的课堂上, 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善于提问, 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使学生能够始终有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此外,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在社会调查中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及当地经济发展伴生的种种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 教师在社会学科的课程上要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创新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帮助初中生树立现代人才观念, 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

帮助初中生树立起人文学科的思想, 树立起危机意识, 作为当代的莘莘学子要有时代精神, 树立起与现代教育相符合的素质教育目标, 主要以人文、综合素质为中心, 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人格的培养、自由开放精神的培养、创新开拓的培养上。作为教师, 我们在传承文明的同时必须保持足够的前瞻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摒弃传统中的糟粕,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落后的民族必定挨打, 爱国爱家要从自身做起, 开展社会学科的素质教育纠正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 纠正过去只看重知识、分数的思想观念, 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宽度, 提高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质量。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素质

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科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是进行学科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社会就需要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 还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基础, 更要有科学高效的教学技能, 保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培养好学生。现代社会学科的教学理念对初中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 而且要突出社会学科在新课标中的价值, 注重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做到“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和因材施教。教师更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学科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作用。

4. 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工作不可忽视。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和文化启迪的重要形式。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教学设施、基础环境设施、文化组织等方面, 也是学风、校风的体现。具体来说还要积极地开展社会学科的相关活动, 例如, 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校园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学生传输各种知识, 扩充学生的现代知识储备量, 如, 丰富校内的图书馆资源,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获取信息等,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可发现自身价值, 了解自己的喜好, 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学科的课堂上, 在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中能够陶冶初中生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社会学科从根本上来说区别于传统的人文学术知识体系,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就是本着解决当代知识经济问题应运而生的一种学术方法, 社会学科所包含的种类丰富, 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等各个方面。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学科有了它的用武之地。而且将社会学科结合于初中素质教育之中并贯穿于整个过程, 发挥了社会学科最大的作用, 并且使初中的素质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来意义。社会学科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打破了原有的单一评价考核模式, 破除了呆板的教学模式,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这条路曲曲折折, 但是, 在社会学科的推行下, 打破了旧的传统体制, 在改革上不断创新, 使加强素质教育的这条路逐渐变得开阔, 使我国的素质教育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郭立丽, 贾红霞.如何在教学中提高素质教育[A].改革与创新, 2009.

[2]王学军, 齐亚红.试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 2008 (7) .

[3]林海龙.加强和改革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 2007 (6) .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篇11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學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德育教育又是一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的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因为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其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一、课堂德育渗透符合国家的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德育为首,它是一切教育的先导。《教育法》还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其重要的实践主体无疑应是各级各类学校,学校必须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二、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学生在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主渠道,认真维护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渠道地位,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德育实施中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此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并有法定时间保障它有效运行。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普遍”、“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并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基本的育人功能。

三、有利于解决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再加上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德育与自己无关。这导致了德育工作很难开展,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的一些德育规范得不到专业教师的认可,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反对一些德育教育做法,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减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因此,课堂德育渗透不仅解决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而且配合了德育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篇12

技术本科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德国、日本、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 都已发展得比较成熟, 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并成为这些国家 (地区) 确保技术变革、创新、聚变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数量和规模上都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目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仍主要以精英教育与学术教育为主。技术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类型, 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目前承办技术本科教育的机构既有普通本科院校, 也有高等职业院校。后者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新现象, 其办学模式一般为高职院校与对口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联合培养, 高职院校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 普通本科院校负责学籍管理与毕业颁证。以下我们所说的高职本科教育特指后面这种情况。

一、高职院校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

(一) 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升“大国”变“强国”的服务能力。国际经验证明, 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高职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已经到了建立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阶段。从高等教育实际状况来看, 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 科学定位到了必须选择的阶段。推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国教育制度调整,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使之更好地符合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改民生的要求, 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的战略目标, 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以下简称《人才纲要》) 提出的需求目标, 属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首先,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的战略构想, 从制度层面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分类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并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列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建设的四大基本体系之一。

其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已具备实践的充分必要性。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加快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时期。教育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结构调整》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发达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它们实行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二元制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当前我国必须将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培养层次结构相分离, 使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与普通教育并立存在, 打通职业教育的内部上升通道以及与普通教育的衔接通道, 大力发展技术本科教育。

第三, 《职教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实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 发展本科和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共同承担。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主要从优秀的一线劳动者、中等和专科层次职业院校毕业生中招生, 培养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能力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由近年来在高等职业院校基础上新建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设立和达到设置标准、办学条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经批准升格设立。到2020 年, 形成大多数省份都有若干所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

(二) 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城镇化的要求等等均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当前我国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攻坚时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随着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技术人才短缺将是企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其次, 现有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据麦肯锡2013 年的调查, 有1/3 的企业称很难找到高技能人才, 61%的企业认为原因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就业训练。报告指出到2020 年, 中国将需要1.42 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就业者的技能水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届时中国将存在2400 万的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反之, 如果这一缺口得到成功填补, 那么中国的经济可望增长2500 亿美元[1]。

第三, 发达国家地区发展到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这一阶段时, 即在同处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也都纷纷选择了在原有高等教育体系基础上大力发展应用型的本科层次高等学校 (即应用科技大学) 的策略, 构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二元制高等教育分类体系。

综上所述, 为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发展高职技术本科教育, 集中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地方自给, 尽快缓解经济建设中人才不足的突出矛盾, 这样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智力支持, 又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城镇化的持续推进, 从而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三) 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专科及以下层次, 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逐年递减, 职业院校迎来招生的巨大压力,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缓解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压力, 吸收优质生源, 提高办学水平, 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建成职业教育领军学校, 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高职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发展高职技术本科教育, 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迫切需要, 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同时还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高职名校的迫切需要。

二、我国高职院校开办技术本科教育的情况

目前河北省、天津市、广东省等五个省市的高职本科教育已经处于实践阶段, 具体如下:

(一) 河北省

2011 年河北省启动了本科工程教育试点班作为该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在河北省内首次计划招生320 人。整个人才培养由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4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类院校与3 所本科院校共同完成。

具体情况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培养, 试点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招生计划均为40 人;承德石油专科学校也是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培养, 试点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和工艺, 分别计划招生34 人、35 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石家庄铁道大学合作, 试点专业为交通工程和测绘工程, 其首次招生计划均为40人, 次年招生计划增至60 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对口本校院校则是河北联合大学, 其试点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 计划招生61 人。

试点班以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其所涉专业列在理工本科二批, 办学地点设在4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生将在高职类院校中学习和参与技能实践, 学生修业合格, 颁发相关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二) 天津市

天津市于2012 年启动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改革试点。该市6 所市属本科院校和6 所国家级高职示范 (骨干) 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型技能人才试点工作。

具体情况为: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职业大学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包装工程、物流工程三个专业开展联合培养, 三个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为68 人、67 人、65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开展联合培养, 三个专业招生计划都为30 人。天津理工大学与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天津商业大学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联合培养, 招生计划都为40 人。

这些试点专业均为本科院校已开设的专业, 并以高职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为方向。合作院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 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 共同确定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联合培养学生学制为4 年, 对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 考试成绩合格, 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 颁发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本科院校负责全程监控教育教学质量, 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和相关教学教务管理, 并负责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 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达到相关职业技能标准的学生还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负责教学实施、学生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

联合培养试点院校从2012 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 每年招生计划不超过500 人, 招收对象为在天津参加秋季普通高考的考生, 按照本科二批B阶段录取, 只录取填报联合培养志愿的学生。

(三) 广东省

2012 年深圳大学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首次联合试办高职本科。招生对象为具有广东省户籍的2012年普通高中理科类毕业生, 录取批次为第二批本科A类。招生专业包含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 各个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依次分别为120 人、60 人、80 人、40 人, 合计300 人。

联合培养的高职本科生, 将由深圳大学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联合培养的学生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 将准予毕业并颁发深圳大学高职本科毕业证书, 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 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 授予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此外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省的其他高职院校也在筹备开办高职本科教育, 以实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

(四) 贵州省

2012 年4 月,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获准与全国“211 工程”大学———贵州大学联合开办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 从2012 年秋季学期开始招收应用型本科学生。

招生专业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汽车服务工程方向) 、土木工程专业 (道路桥梁应用工程方向) 、农学专业 (特种经济作物繁育与推广方向) 和动物科学 (动物繁育与疫病防控技术) 4 个专业。每专业50 人, 学制4 年, 纳入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计划, 从贵州大学第二批次录取。

联办专业学生将享受贵州大学本科学生待遇。学生完成学业, 经考试合格后, 颁发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证;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 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参加技能考核, 同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五) 江苏省

从2012 年起江苏省2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 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其中,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和南京工程学院联合培养, 招生专业为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 招生计划各为57 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则和江苏大学联合培养, 招生专业为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技术应用) 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数控技术应用) , 招生计划各为60 人。

除了以上五省市, 还有一些省市已有开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计划, 但目前尚未正式实施。如辽宁省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详细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准备在该省的七所国家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的十个专业进行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但迄今未见具体实施。另据相关新闻报道,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开办高职本科的计划, 德阳市政府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该项目进行指导, 但至今该校的招生计划中未见相关项目。

三、高职院校发展技术本科的建议

(一) 积极争取政策保障和支持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政府加强沟通, 争取尽快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 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响应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号召, 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的精神, 加强领导和规划, 全力推进高职技术本科教育的开展和建设工作。

(二) 加强调查与研究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研究, 如杨金土 (2013) 、温景文 (2013) 、胡天佑 (2014) 、徐国庆 (2014) 、刘志忠 (2014) 、李家新、连进军 (2015) 、陈正权、朱德全 (2015) 等等。前人研究为技术本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如对于技术教育、技术本科等相关概念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如何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尚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当前技术本科教育已在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得到实践,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却还比较缺乏。因此, 有必要对技术本科教育做进一步的研究, 尤其是认真组织研究与学习国外发达地区应用科技大学的建设经验与发展模式, 同时, 调查国内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开办的情况与效果, 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 加强自身内涵建设

无论是争取政策支持和保障, 还是加强学习和研究, 归根结底, 还是要落实到高职院校的自身内涵建设上来。开展技术本科教育的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建设的标准要求自己, 对照研究成果及时弥补与国外先进的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存在的差距。

摘要:文章首先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技术学科的必要性;然后具体介绍了当前我国各省市高职院校开办技术本科教育的情况;最后就高职技术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技术本科,必要性,现状

参考文献

[1]Li-Kai Chen.中国需要把握高技能人才需求[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3 (8) :39.

[2]杨金土.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客观性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6) :15-17.

[3]温景文.以举办技术本科教育为突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5) :78-81.

[4]胡天佑.技术本科教育理念的逻辑与拓新[J].职教论坛, 2014 (19) :37-39.

[5]徐国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问题[J].职教论坛, 2014 (36) :1.

[6]刘志忠.技术本科教育理念的合法性探析:基于技术知识的视角[J].江苏高教, 2014 (5) :22-25.

[7]李家新, 连进军.应用技术本科:技术哲学的反思与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1) :132-137.

上一篇: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下一篇:目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