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2024-10-22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精选10篇)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篇1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为胃肠外科中常见急腹症, 为肠广泛性粘连所致梗阻, 临床中应急诊手术解除梗阻。手术本身为创伤性操作, 手术在腹腔中操作解除肠梗阻同时, 对腹腔脏器同样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临床研究指出, 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术后易发生再次粘连, 对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肠内排列术为目前临床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最有效方法, 为探究其与肠粘连松解术治疗效果差异, 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3例为观察对象,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 (肠内排列术, 50例) 和对照组 (肠粘连松解术, 33例) 。研究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 (43.8±5.2) 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病程 (1.5±0.5) 年;肠梗阻原因:阑尾炎术后粘连18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粘连10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粘连7例, 胆囊切除术后粘连7例, 子宫及附件手术后粘连5例, 结肠手术后粘连3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4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43.4±5.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 (1.4±0.7) 年;肠梗阻原因:阑尾炎术后粘连10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粘连7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粘连5例, 胆囊切除术后粘连5例, 子宫及附件手术后粘连3例, 结肠手术后粘连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医师告知下了解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 自愿选择手术方式, 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

(1) 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体征, 结合腹部超声、腹部X线或CT、实验室检查, 术后均明确诊断为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2) 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征, 无手术绝对禁忌证。 (3) 排除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 排除有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及妊娠和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全麻插管后取仰卧位进行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肠内排列术, 入腹后仔细观察腹腔内整体情况, 于肠梗阻近端做小肠减压, 后逐步将粘连分离, 避免用手进行盲目钝性分离, 以免发生撕脱伤而造成肠管破裂;术中对于难分离肠管, 做肠切除和吻合术。将患者阑尾切除 (如阑尾已切除患者选取阑尾株开口处作切口) 后于残端插入双腔带气囊内固定 (M-A管) , 过回盲瓣并逆行进入空肠上端, 将所有小肠折叠排列, 每段距离15~20cm为宜, 阑尾残端作荷包缝合并固定, 将气囊缓慢退出回肠末端, 抽取气囊内空气, 固定于腹腔, 前端于右下腹作小切口后引出, 术后复查无特殊后拔出。对照组采用肠粘连松解术, 进入腹腔后观察腹腔整体情况, 找到肠梗阻位置, 对于无血运障碍肠管进行松解分离, 对于有血运障碍或肠管出现坏死或粘连难以分离肠管, 作局部切除对端吻合术, 逐步将粘连松解完全。两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并给予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和早期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2)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肠瘘、膀胱损伤、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 并发症采用率表示, 并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如P<α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肠瘘、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中常见疾病, 腹部手术后组织修复、积血或积液、腹部炎症等均可造成腹腔粘连, 粘连后导致肠道蠕动障碍, 从而导致肠梗阻发生[2]。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中常见急重症, 通常伴有肠绞窄, 如不及时解除梗阻可引起肠管缺血坏死, 引起腹膜炎, 严重者危及生命[3~5]。手术为分离粘连、解除肠梗阻主要方法, 传统肠粘连松解术能快速分离粘连并解除肠梗阻, 但对广泛粘连难以彻底分离, 手术易损伤肠管, 且术后易再次发生肠梗阻, 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6~8]。

肠内排列术为近年来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新型手术方法, 可将无法控制肠粘连变为可控制肠粘连, 更有效分离粘连和解除肠梗阻, 同时通过人为对小肠进行排列和位置固定, 能有效降低术后再次发生粘连和肠梗阻发生率[9]。本文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排列术手术操作较肠粘连松解术更为复杂, 因此手术时间较长, 但其术后可快速帮助患者肠道恢复功能, 从而缩短康复时间。肠排列术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方式, 有学者分别采取肠内排列术和肠外排列术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 发现针对轻、中度粘连两者疗效无差异, 对于重度粘连肠内排列术疗效更为显著[10]。肠内排列术需要于肠管作孔于肠内进行操作, 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 但疗效更为显著, 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粘连程度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有学者研究指出,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为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康复关键因素[11,12]。本文得出, 研究组患者术后肠瘘、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表明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中治疗较肠粘连松解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降低术后并发症, 促进术后康复。

粘连性肠梗阻320例防治体会 篇2

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320例粘连性肠梗阻,男216例, 女104例;年龄5~93岁,平均52岁。320例中246例有剖腹史,31例有腹膜炎病史,18例有腹部外伤史,16例有反复发作腹痛史,余9例无明显病因。

本组绝大多数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消失,89例中转手术治疗。其中肠绞窄36例,占11.25%。死亡7例,术后3例发生肠瘘。

讨 论

手术时机的选择:粘连性肠梗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决定有时非常困难。非手术治疗的确能使大多数病人症状消失,然而,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致使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的教训也不少。因此,对粘连性肠梗阻何时选择手术至关重要。

如下情况应选择手术治疗:①入院时腹痛持续伴有明显腹膜炎或休克者。②起病急,症状重,经胃肠减压12~24小时病情无缓解,疼痛由阵发转为持续,同时腹胀加剧,脉率增快,血压有下降趋势,肠鸣音由强变弱或消失者。③既往有反复发作史,本次绞痛剧烈,呕吐频繁,胃肠减压虽能缓解症状,但不能消失症状者。④手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应早考虑手术治疗,本组5例患者,腹部手术后均10年以上发生梗阻,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术中证实均有系带压迫,其中2例已有肠坏死。⑤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多有渣食物后不久发生的肠梗阻者,我们遇6例,因食物堵塞胃管,影响有效的胃肠减压,无1例幸免手术。

以下情况应首先考虑非手术疗法:①术后近期发生的肠梗阻:因多为膜状粘连,保守治疗大多能奏效,本组35例只有1例中转手术治疗。②结核性肠梗阻:因属广泛片状致密的瘢痕粘连,手术剥离粘连难度相对较大,强行剥离有损伤肠管引起肠瘘的可能。本组5例剖腹探查,由于粘连重,无法剥离而终止手术,术后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③症状较轻的不完全梗阻:非手术治疗法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压或低压灌肠,口服中药的肠粘连缓解汤、禁食等。最为重要的是通畅的胃肠减压,正确的液体补充。但要强调的是,非手术治疗期间,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不能只期待保守治疗,应掌握时机中转手术。

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法很多,如粘连松解术、粘连松解加坏死肠管切除、短路手术、肠排列术,肠减压肠造瘘术等。究竟采取何种术式应根据病情、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及手术者的技术程度而定。原则上应选择最能解决问题而又最简单的手术,对粘连广泛分离困难的更应如此。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3~76岁, 平均 (43.7±5.9) 岁;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15~74岁, 平均 (43.8±5.6)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8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 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气管内插管。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肠梗阻手术进行治疗, 切口位于正中或是以原手术切口进入, 不能对粘连进行盲目分离, 找出患者梗阻部位, 减少破坏肠壁浆膜层与腹膜, 松解粘连, 肠坏死患者需进行肠切除术治疗, 而团状粘连患者需进行局部粘连, 无法直接切除肠梗阻部位, 以原手术切口为起点, 进入腹腔尽快查找梗阻部位[2]。若患者肠粘连广泛的话, 粘连需利用手或是剪刀进行钝性、锐性分离, 全程分离小肠, 尽量不损伤肠管, 肠管扩张严重的患者需进行减压手术, 若患者的肠坏死、肠绞窄严重, 不能进行修补的话, 需要尽量保留患者的肠管, 进行肠吻合、肠切除术治疗, 并对浆肌层进行修补[3]。观察组患者使用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 游离患者全部小肠, 对于粘连部位进行松解, 在与阑尾根部相距1 cm的盲肠壁位置进行荷包缝合, 并切除阑尾[4]。利用M-A管进行肠内支撑, 通过阑尾根部, 回到盲肠, 最后再插入小肠, 与Treitz韧带相距15 cm, 以盘状排列肠袢, 在侧腹壁悬吊荷包缝线, M-A排列管需腹外固定, 实施腹腔引流[5]。半个月后, 等患者戳孔腹壁与造口之间隧道形成后, 可将M-A管拔除。患者服用石蜡油, 遵循60~100 cm/次的原则, 分次拔管1次/d, 连续2~3 d, 瘘孔会自行闭合, 且患者肠内残管在术后21 d内排出。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6~12个月的随访[6]。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管损伤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管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随访到, 对照组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2.5%, 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在腹部手术中, 粘连属于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属于机体对于外来异物或是手术创伤的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应, 并不是所有的粘连都会造成肠梗阻[7]。只要患者的肠管顺利通过肠内容物, 肠梗阻就不会出现, 除了肠管遭受卡压外。一般情况下, 粘连性肠梗阻使用保守治疗均可痊愈, 但是少部分患者仍需进行手术治疗, 大大增加了患者新粘连形成的风险, 因此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手术治疗仍存在极大的隐患。

小肠内排列术分为肠内排列与肠外排列两种, 肠外排列所需时间较长且操作繁琐, 在肠管固定过程中, 需要精确把握长短;肠内排列则是利用肠管, 构成规律性粘连, 有效降低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M-A管属于肠内支撑管, 操作极为简单, 且减压引流效果较好,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8]。虽然小肠内排列术的操作极为复杂, 需要将患者的小肠全部松解, 并进行M-A管的插入, 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小肠内排列术的安全性, 且对肠管的损伤较小。小肠内排列术主要是利用M-A管来对患者肠道进行减压, 不仅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肠道蠕动功能, 而且还为早期肠内营养提供便利, 降低患者场外营养的用量, 保护患者肠道黏膜所具备的屏障作用,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压力。从住院后随访中就可看出使用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因此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粘连预防效果较好。小肠内排列术在进行固定排列时, 肠黏膜受到导管的压迫可出现溃疡出血, 术后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以避免引发功能性梗阻, 因此在术后8~10 d, 即可拔除排列管, 以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小肠内排列术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 置管动作的轻柔:医护人员注意动作的轻柔性, 避免对肠壁黏膜造成损伤, 以免造成出血, 尤其是肠壁水肿严重的患者; (2) 术后, 对患者腹腔进行冲洗, 以降低患者肠间、腹腔的感染发生率; (3)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钝性与锐性分离中, 要保护患者肠管, 切除分离难度较高的肠管; (4) 在M-A管插入过程中, 要注意插入方向, 保证侧腹壁戳孔, 保证腹膜与肠壁缝合的固定, 以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本次探究中, 笔者选取其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管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国庆等[9]资料中指出3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使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进行治疗, 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与复发病例。与笔者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小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而且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了经济负担,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智刚.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在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1.

[2]杜俊鹏, 张书峰, 曹振杰.经鼻导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小儿重症粘连性肠梗阻[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6 (3) :12-14.

[3]曹雪源, 所剑, 王权, 等.应用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2, 16 (4) :380-384.

[4]刘智刚, 尚东, 毕伟, 等.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24 (12) :1037-1039.

[5]廖国庆, 何茂良, 李宏帅, 等.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应用单根Forleys导尿管行肠系膜固定小肠排列术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22 (3) :66-67.

[6]邵华, 孙威, 蒋本春, 等.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1, 36 (18) :99-100.

[7]展鹏远, 郑兰东, 皇甫深强.小肠内排列术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6 (32) :29-30.

[8]陈军杰, 刘卫怀.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28 (4) :36-38, 41.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篇4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0-01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较为常见的,该病发病突然,且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变化无常,间接的给临床医治带来麻烦。为了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将我院收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就诊并医治的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0-70岁之间,平均年龄(50.5±2.6)岁;病发时间1-8天,平均(3.5±2.4)天;住院时间1-30天,平均(10.5±3.5)天。且60例患者中,腹膜炎患者30例,腹部手术史患者40例,无手术史患者20例,阑尾炎患者35例,妇科疾病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性别、年纪等相关资料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借助减压、粘连松解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且治疗过程中不但要确保对症治疗,还应有效避免各种炎症的发生,并保证患者营养丰富。另外,从某种情况来说,借助中药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结果也比较显著。

1.2.2 护理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刚经历过大型手术,术后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禁食现象,间接的导致体质下降,并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对医师不信任等,不利于临床医治[1]。因此,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讲解减压的重要性,即通过对肠胃的相应减压,可将肠道中的气体和系列液体吸出,减缓腹胀现象,同时,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便于改善自身身体状况。通过这样的心理护理,不但能让患者对减压引起高度重视,还能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治,从而加快康复[2]。

1.2.2.2 患者身体状况护理

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变化情况,比如:是否存在腹痛、呕吐等现象,还应坚持对肠胃进行减压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持肠胃的畅通,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可适当借助滴管滴蜡的方法进行减压处理;如果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应立即将患者头部偏向一旁,确保呕吐物排出,并及时将其清理,这样可以防止患者窒息[3]。待患者呕吐后,还应利用冷开水进行漱口,清洁患者面部,观察、记录患者呕吐物顏色、形状等。同时,还应时刻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最好每天都对其口腔进行护理,确保在2次以上,这样可有效防止口腔感染。

1.2.2.3 体位护理

每天按时测量患者血压,如患者血压平稳后,则可给予患者半卧位,并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以便促进肠胃消化及相关功能的恢复,有效防止肠粘连的发生。另外,还应向患者讲解咳痰的重要性,咳痰不但能确保呼吸道畅通,还能增加气体的交换次数,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咳痰[4],可将相关方法交予患者:半坐卧位,深呼吸,屏气2-6秒,然后慢慢呼气,当第二次再进行吸气时,屏住呼吸将其从胸部咳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有效将痰咳出。

1.2.2.4 饮食护理

患者手术后需禁食,并在禁食期间观察患者皮肤弹性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液体不足现象,如若发现液体不足,就应及时按照相关规定补给,从而有效避免液体不足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危害。可在患者术后第二天适当的补给小米粥,第三天给予流食,发现患者食用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时,则可给予半流食。应格外注意的是:切莫让患者食用生冷食物、油炸、刺激性强等相关食物,以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速度。

1.2.2.5 并发症护理

(1)肠瘘。及时监测患者温度变化及切口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2)肠胃功能恢复前期,需确保肠胃的减压,并密切关注患者术后是否存在并发症;(3)患者术后如出现腹痛、持续高烧,臭味液体流出,则说明患者存在肠瘘并发症,这时,需按照肠瘘处理法进行处理[5]。

1.2.2.6 健康教育护理

告知患者密切注意自身饮食卫生,切莫食用不干净、无绿色商标的食物,尽量食用易消化食物,且食用后不得剧烈运动等。同时,还应保持大便畅通,如若出现便秘现象,应及时给予缓解剂,必要时还可进行灌肠,以便促使大便排出。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临床结果,判定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但无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转变,且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结果

经临床医治和护理后,治愈患者50例,治疗有效患者10例,总有效率百分之百。结果见表1。

3 讨论

患者手术期间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更是需要耐心观察患者病情,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并确保治疗过程中医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便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另外,由于患者大多都是腹部受到创伤、手术后炎症影响而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特别是那些在术前就存在梗阻、穿孔的患者,为了能够降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术后通常都会采用相关措施,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到患者康复速度[6]。要想有效预防该病症的发生,就需要在早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如:患者排便时能相应的透露出医护人员所需信息,这就需要在该观察过程中格外注意(粪便颜色、形状等),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者排便。同时,还应及时增加患者营养,可适当输液,这样不但能够促使患者电解质的平衡性,还能增强身体素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治愈率,且术后适当的锻炼,还能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清丽.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5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09):60-61.

[2]龚志伟.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28(03):142-143.

[3]吉巍巍.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57例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0,24(02):97-98.

[4]李小明.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29):172-174.

[5]申洪波.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8(02):53-54.

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分析 篇5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 可致严重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1]。本病易复发, 且并发症较多, 有关治疗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缓解, 但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需手术者, 手术时机的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等尤其重要。笔者对粘连性梗阻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8例, 男25例, 女13例;年龄14~76岁, 中位年龄48岁;均有腹部手术史, 其中阑尾术后21例, 胃穿孔修补或胃大部切除术后9例, 肠修补术后4例, 其他4例;手术后至初次发病时间1个月~25年;急症手术治疗11例, 非手术治疗27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17例, 中转手术10例。

1.2 诊断标准[2,3]

术后肠梗阻的诊断较易, 但手术后, 特别是早期手术后, 鉴别诊断是必要的。首先有腹部手术或外科病史及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症状、较大的腹膜后操作、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低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引起麻痹性肠梗阻的可能, 应注意鉴别。因此, 必须尽快排除和纠正上述情况后,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才能成立。

1.3 临床治疗

1.3.1 非手术治疗:

在患者症状较轻, 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1) 一般治疗: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 (2) 润肠通便, 促进消化道梗阻的解除; (3) 补充营养:如氨基酸、清蛋白、血浆、鲜血等; (4) 适当应用抗生素; (5) 严密观察:肠梗阻的病情变化较快, 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常在很短时间内即恶化, 应提高警惕, 严密观察, 每2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1次, 并检查腹部情况如胃肠型、腹膜刺激征、腹围等, 必要时做血常规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中转手术。

1.3.2 手术治疗: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麻醉下进行剖腹探查, 包括:肠减压术、粘连松解术、坏死肠管切除术、肠造瘘术、短路手术、腹腔引流术、小肠排列术等。

1.4 结果

本组治愈33例;死亡1例, 为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肠瘘1例, 术后早期炎性梗阻1例, 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顺利出院, 住院时间9~28d, 平均住院时间18.5d。

2讨论

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在各种类型的肠梗阻中, 粘连性肠梗阻占20%~40%, 其中由腹部手术引起者占80%。肠粘连因素复杂, 目前尚无确实可行的预防方法, 直接和手术有关的方法有减少促使肠粘连的因素, 如在手术中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肠管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 尽量避免对缺损浆膜肠管过紧或过密地张力缝合及线头的外露, 避免过热氯化钠溶液纱布的热敷。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要稳准轻快, 彻底清除腹腔内血液、脓液、渗出液并尽量缩短肠管暴露时间, 手术时应以大量的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 尽量清除腹腔内含有细菌的炎性渗出液, 以有利于减少术后残留感染的发生, 从而减少粘连的形成。

诊断粘连性肠梗阻除病史外, 还应结合症状及X线、B型超声、CT等辅助检查, 尤其是X线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 。同时还需区别单纯性或绞窄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上可通过不同的症状特点, 推断出已形成粘连的不同, 从而决定处理方法。不同的粘连有: (1) 束带状, 易形成肠扭转、肠内疝等肠绞窄; (2) 广泛性; (3) 膜状及束带状, 也易形成肠扭转、肠内疝等肠绞窄。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是困扰普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经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炎等非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 但临床上大部分需中转手术治疗, 因此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和各种症状的变化, 并根据病情及时进行各种辅助检查, 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是缓解还是恶化、是否需中转手术治疗。临床上一般在非手术治疗观察的过程中, 如出现以下情况, 应及时、果断地中转手术: (1) 单纯性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12~48h未见好转或腹绞痛等症状加重者, 本组有10例属此情况; (2) 有腹膜炎等绞窄情况者; (3) 经多次非手术治疗仍频繁、反复发作者。多数学者均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机械性肠梗阻, 一般均需手术治疗。

总之, 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 大部分最终均需经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一定要仔细观察, 积极治疗, 一旦出现手术指征, 应及时把握手术时机, 以免耽误诊治, 同时应采用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刘春建, 杨海龙.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8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2) :193.

[2]易成.泛影葡胺联合奥曲肽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 2009, 18 (15) :64-65.

粘连性肠梗阻的导管治疗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患者年龄24~81岁, 平均年龄 (55.4±5.96) 岁, 其中男64例, 女36例。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 (56.3±6.14) 岁, 男32例, 女18例;观察组年龄24~81岁, 平均年龄 (54.5±6.34) 岁, 男32例, 女18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的胃肠减压法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的是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

1.3 指标与标准

1.3.1 指标

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治疗后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以及治疗有效率。

1.3.2 治疗效果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肠梗阻的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大部分好转, 肠道较为畅通;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肠部梗阻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治愈+好转+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包,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0%、92.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粘连性肠梗阻在肠梗阻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多采用药物以及生物屏障的技术, 但是上述方法都不能完全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肠粘连是由于创伤、出血等引起的肠壁之间的粘连, 是一种腹部常见的疾病[5]。对于肠梗阻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普通胃肠减压的方法治疗, 这种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粘连, 但这种手术方法的复发率比较高, 粘连缓解之后可能会发生再次粘连, 甚至会有加重的可能性[6,7],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粘连肠梗阻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 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的胃肠减压法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的是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患者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可以在肠管内起支撑作用, 有效避免肠管之间的粘连, 并且可以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8]。综上所述,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有效降低患者肠梗阻的复发率, 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霞.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5) :260-261.

[2]吴颖, 裘丹英, 杨淑娟.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2) :153-154.

[3]陈玉国, 张宏文, 许艳花.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6) :974-975.

[4]陈小丽, 季峰, 陈毅鹏, 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A].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11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2011:7.

[5]李若凡, 李雪, 刘佐军, 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9) :71-73.

[6]徐建明, 程云.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91.

[7]李贺, 张从雨, 许国梁, 等.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J].安徽医药, 2013, 17 (1) :92-93.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0例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8例;中位年龄在48.7岁, 均为下腹部手术后形成粘连性肠梗阻。既往手术情况:阑尾切除术10例, 附件切除术4例, 子宫切除术6例。粘连类型:膜状14例, 条索状4例, 网状2例。全组均经腹平片或腹部CT检查排除其他疾患, 明确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手术的同时给予一般常规治疗, 术者技术水平及术后治疗基本相同。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同常规开腹手术,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全身一般情况的纠正。应尽量行肠道准备, 减少肠胀气, 降低术中肠管损伤几率。患者均采用仰卧位, 气管插管麻醉。在左上腹肋缘与左锁骨中线交界下方2cm处, 做一个10mm切口, 做观察孔, 置入套管针, 充入CO2气体制造气腹观察, 术中气腹压保持在13mm Hg左右, 操作孔和辅助操作孔根据术中观察粘连情况而定, 一般3~4个。镜下由扩张肠管或正常肠管向梗阻部位按顺序仔细、认真探查, 评估粘连的范围、程度及手术的难度。腹壁与肠管之间粘连时以无损伤钳抓肠管牵拉腹壁后, 用剪刀锐性分离, 并注意保护肠管。视粘连情况用电凝, 超声刀及分离剪切断或切除膜状或条索状束带, 分离时靠近腹壁, 术中慎用高频电刀, 防止损伤肠道。分离通畅后,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把手术防粘连液通过注射管注入腹腔, 均匀喷洒于手术部位, 特别是粘连分离的粗糙面应予局部均匀涂抹, 防止再粘连, 手术防粘连液的用量在4~12ml。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为0.05, 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15例, 另外5例因肠管间粘连较紧密分离时轻度损伤肠管浆膜层, 观察仔细无肠漏形成及活动性出血, 镜下进行浆膜层间断缝合。手术时间在30~110min内完成, 平均用时60min;术后24h开始下床活动, 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指导进食, 术后第2d进流食, 第3d后普食, 术后住院时间为3~7d, 平均住院时间5.5天;无切口感染、肠瘘、肠穿孔等手术并发症。对20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 其中18例未见肠梗阻复发等远期并发症;2例出现不全梗阻症状, 经保守治疗后缓解。

3 讨论

3.1 腹腔镜手术

约有80%的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腹部手术引起[4]。再次开腹手术可导致术后更严重的粘连发生, 非手术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 而未能根除粘连这一引起肠梗阻的病因, 因此开腹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 复发率较高。与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 对腹腔内组织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且腹壁切口远离有创面的肠管和粘连部位, 避开了再粘连的高发区[5]。应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对粘连性肠梗阻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一些术前估计粘连较严重的病例, 早期使用腹腔镜探查可减少肠坏死的发生。国内多数学者认为, 在肠梗阻缓解期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手术成功率高, 合并症少。其适应证包括:粘连性肠梗阻术后6个月, 病情处于较早阶段;腹部胀气较轻, 非完全梗阻;估计粘连较局限, 患者可耐受气腹和全身麻醉。腹胀严重、反复多次腹部手术后, 估计腹腔内广泛粘连或有绞窄性肠梗阻可能者, 应视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禁忌证[6]。若为急性肠梗阻, 梗阻应为单纯性, 最好为1次手术史, 腹胀为轻、中度局限性, 经保守治疗后梗阻症状未完全缓解者, 应尽量避开急性梗阻期行腹腔镜手术。此时小肠高度扩张, 不易建立气腹[7]。

3.2 手术防粘连液

在腹腔镜手术中, 直接将赛必妥手术防粘连液关注于手术部位及腹腔内, 使其均匀分散于肠间隙及腹腔脏器周围。手术防粘连液是由天然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学改性制得的水溶性羧甲基壳多糖与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降解性以及粘弹性。在预防术后肠粘连方面的机制在于: (1) 该物质有促进上皮细胞生长, 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双重特性; (2) 生物屏障作用:具有润滑性能, 能在腹内脏器表面形成胶体网状结构, 起生物屏障作用, 并在体内1~2周开始降解, 4周降解完毕, 降解的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8], 能有效阻止肠粘连发生, 而不加重机体的负担。

3.3 手术注意事项

一般腹腔镜手术观察孔选在脐部, 但肠梗阻手术应根据原手术切口位置决定[9]。因为本组病例均为下腹部手术史患者, 所以第一穿刺孔选择在左季肋下2cm与锁骨中线交界处, 避免穿刺损伤到原手术切口下方粘连的肠管, 进镜后首先观察穿刺点下方, 确定无损伤后, 再选择其余穿刺点, 以避开粘连的肠管。为防止粘连的再次形成, 手术操作应尽量轻柔, 只需分离引起梗阻的粘连部位;分离中如损伤肠管, 首先明确损伤程度, 后予以修补或延长置镜孔切口, 将肠管提至腹外切除, 吻合后送回腹腔;术后做到彻底止血, 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并做清洁处理;粘连松解后, 手术防粘连液应均匀喷洒于肠管, 覆盖粘连面, 特别是粘连分离的粗糙面;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肠蠕动恢复[10]。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腹腔镜技术松解肠粘连, 解除梗阻后, 再应用手术防粘连液覆盖粘连面可有效的预防肠粘连的再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手术防粘连液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 术后腹腔内注入手术防粘连液, 随访术后组织粘连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手术成功15例, 5例患者因肠管间粘连紧密, 分离时损伤肠管浆膜层。术后注入医用手术防粘连液并随访患者1年, 结果发现2例患者出现不全梗阻症状, 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选择性利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的, 利用手术防粘连液可防止术后粘连复发。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防粘连液

参考文献

[1] 张大明, 李建军.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技巧[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17 (1) :48~49

[2] 彭美莲.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综合疗效研究[J].当代医学, 2013;19 (4) :11~12

[3] 徐锐, 庄文.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3;34 (4) :596~598

[4] 张大明, 李建军.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技巧[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17 (1) :48~49

[5] Fred B, Sandor D, Stanley K.Complication of therapeutic laparoscopy[J].Carr Probl Surg, 1994;31 (1) :11~15

[6] 苏昀, 李文科, 于效超.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7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3; (3) :21

[7] 汪全新.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67例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8 (6) :121~122

[8] 龚土平, 姜淮芜, 李宗林.预防术后肠粘连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3;52 (40) :96~98

[9] 姚志勇, 孙斌, 张超, 等.腹腔镜手术进展-LESS与R-LESS[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28 (4) :316~320

粘连性肠梗阻62例治疗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性42例, 女性20例,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者7岁, 平均年龄43.25岁, 有腹部手术史59例, 其中阑尾切除术后11例, 胆系手术3例, 胃肠道手术39例, 妇科手术4例, 脾切除术后1例, 精原细胞瘤切除术后1例;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疗1例, 结核性腹膜炎2例, 入院时腹痛腹胀, 肠鸣音亢进, 闻及气过水音, 立位腹平发现液气平面。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胃管注入石蜡油, 每次30-60ml, 每日1-2次, 连用5-7天, 加生理盐水肥皂水灌肠, 定期复查腹部立位平片和腹部彩超, 观察腹痛有无缓解, 立位腹平液气平面是否消失。具备手术指征者进行手术。

3. 治疗效果

肠梗阻解除症状消失53例:7例保守治疗无效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后治愈;2例死亡 (属胃癌或结肠癌晚期腹腔广泛转移引起的肠梗阻) 。

4. 讨论

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出血等原因易导致腹腔粘连, 部分肠粘连患者导致肠梗阻, 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肠梗阻, 如未发生绞窄, 采取非手术治疗。本组中一女性患者, 42岁, 胃癌术后一年肠梗阻, 体质好, 家属要求手术, 探查发现腹壁和肠管癌性粘连, 腹腔广泛粟粒结节, 无法手术, 因此胃肠道肿瘤腹腔广泛播散引起的肠梗阻, 彩超检查发现肠管固定不活动, CT发现肠管和腹壁粘连侵犯无间隙, 不宜手术。严重结核性腹膜炎易导致腹腔广泛粘连;腹部放疗不仅引起腹腔粘连, 而且引起肠管孪缩变形、扭曲、成角、狭窄, 本组中有一精原细胞瘤患者手术后放疗属这种情况, 保守治疗无效, 最后改为手术游离切除梗阻肠管解除肠梗阻。对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怀疑绞窄性梗阻, 采取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法根据探查情况而定, 找到造成梗阻的部位, 梗阻肠袢无法分离则行切除, 无法切除则远近段肠管侧侧吻合, 粘连严重时仔细辨别远近段肠管, 辨别错误引起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 广泛粘连病人肠管分离时仔细确切, 避免造成肠管破裂, 特别是游离结肠时更要避免结肠破裂污染腹腔, 结肠内细菌多而结肠血运差, 易引起腹腔脓肿或内瘘, 一旦破裂则行修补或锲行切除, 腹腔广泛粘连病人为避免复发, 可行小肠折叠排列。术中要将梗阻肠管逐一处理, 避免遗漏, 避免肠管切除过多引起短肠综合症。

恶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被认为是:肠管扩张—分泌-肠管活动-再扩展-再分泌的恶性循环。据报道:进展期卵巢癌中恶性肠梗阻的发生率5%-42%, 进展期直肠癌为4%-24%。[1]生长抑素类似物醋酸奥曲肽,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胰液中碳酸氢盐和酶的分泌, 抑制胃肠蠕动等作用。醋酸奥曲肽联合常规治疗恶性肠梗阻在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减少胃肠减压量等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醋酸奥曲肽本身有抗肿瘤作用, 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

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肠粘连办法, 开腹手术要彻底止血, 手术后早期半卧位、翻身活动, 腹腔引流管及时拔除减少腹腔粘连, 避免肠管暴露在腹腔外过久, 消化道穿孔致肠内容物漏出病人反复腹腔冲洗, 我们尝试术后肌注胃复安促进肠蠕动减少粘连取得较好效果。

摘要:目的粘连肠梗阻患者非手术及手术治疗过程分析总结。方法粘连肠梗阻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粘连肠梗阻62例中非手术治疗肠梗阻解除53例, 手术解除肠梗阻7例, 2例死亡。结论大部分粘连性肠梗阻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非手术治疗无效具备指征者进行手术。

参考文献

[1]Ripamonti C, Panzeri C, C, Croff L, et al..The role of somatostatin and octretide in bowel obstruction: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results.Tumori, 2001, 87:1-9.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篇9

资料与方法

本组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 6~77岁,年均42岁。均有手术史,既往手术种类, 阑尾炎8例,子宫切除术3例,胆囊切除术3例,胃穿孔手术6例;均以急性肠梗阻收住,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肛门排气不畅,病史最长2年,最短1个月,腹透8例有大小不等之液气平,其余腹透正常,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均无手术禁忌证,行腹腔镜探查。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脐旁尽量远离原切口进气腹针或直视下开放式置入套管,CO2:建立气腹,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根据镜下探查情况直视下选择。术中束带粘连致小肠梗阻者,镜下用电钩切除或剪断束带,小肠与腹壁粘连成角及小肠、网膜与腹壁粘连者,用电凝分离或剪刀分离,原则是宁伤腹壁不伤肠管,肠与肠之间的粘连如疏松用分离钳或剪刀小心分离,如肠管与腹壁,肠管与肠管之间粘连致密或遇恶性肿瘤粘连,镜下操作困难,则中转开腹手术,在分离粘连解除梗阻后,彻底止血,结束手术。

结 果

20例均经腹腔镜探查行肠粘连松解术,手术时间30~90分钟平均50分钟,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2 4~4 8小时进食,住院3~6天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随访近期无并发症。

讨 论

腹部手术发生肠粘连肠梗阻是常见并发症,保守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松解粘连造成的机械梗阻,再次开腹手术后造成新的更为广泛的粘连,且再粘连几率高。近几年我们在完成大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时,利用腹腔镜完成了肠粘连松解术获得满意效果,其创伤小,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少,腔镜可360°顺或逆时针在腹腔内探查,无死角残存,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再粘连几率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笔者认为在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气腹形成,腹腔镜肠粘连手术气腹形成很重要,我们要根据原切口与腹腔腹壁可能粘连,应在脐旁尽量远离原切口进行穿刺,如有因难,最好直视下切开放置鞘管,以防肠穿孔发生。②分离粘连,分离时操作轻柔,在分离腹腔脏器与腹壁粘连时,宁伤腹壁勿伤肠管,以防电钩烧伤或分离破肠管。③术后彻底止血,吸尽积血,取尽血凝块。④尽量用纱布擦洗腹腔,避免用盐水冲洗腹腔可导致炎症扩散。⑤在分离面较大时,可能有渗血或在分离过程中损伤肠管,镜下缝合处理后,最好放置引流管,以防积血或脓肿形成。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再粘连的发生。

笔者认为尚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治疗,利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适宜以下情况:①有1~2次手术史的单纯性梗阻,腹胀较轻者;②经保守治疗虽有排气排便,但梗阻症状反复发作者;③腹部手术后慢性腹痛、腹胀反复发作者,本组2 0例患者符合上述特点,术中探查腹腔内主要是束带粘连致小肠梗阻,镜下切除束带,其次是小肠与腹壁粘连成角,小肠、网膜与腹壁粘连,但粘连的范围小,用电钩或分离钳进行分离粘连,解除梗阻。对于严重腹胀、有弥漫性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或术中探查肠管、腹壁、网膜之间广泛粘连应采用开腹手术,以免损伤肠管;术前诊断或术中探查为结肠占位性病变粘连梗阻,亦应采用开腹手术。所以利用腹腔镜选择性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实用的,避免或减少再粘连,可以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右发,胡群峰,郭继文,刘敦云.腹腔镜三孔操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8,2(15)

2 吴玉江,徐殿仁.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2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 7(8):508

粘连性肠梗阻63例护理体会 篇10

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月共收治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3例, 男37例, 女26例, 年龄18~75岁, 中位年龄51.7岁。其中肠道手术28例, 阑尾手术16例, 上消化道穿孔14例, 腹部外伤3例, 子宫等妇科手术2例。术后2~4d肛门排气或排便, 5~12d出现腹痛、呕吐、腹胀, 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本组患者均先保守治疗:持续有效地胃肠减压, 低压灌肠, 胃肠外营养,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抗菌消炎等保守治疗2~12d, 治愈39例, 手术治疗24例, 其中行粘连松解术12例, 肠切除8例, 肠短路吻合术4例。6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多由于害怕手术治疗而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病情, 针对患者心理特点, 予以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消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减轻其恐惧及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及早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灌肠

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内积液积气, 降低胃肠内压力, 减轻腹胀, 改善血液循环, 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护理人员应做好胃管护理, 随时观察并记录胃管吸引出物的量、颜色、气味及性状, 及时了解病情的演变及减压效果。若抽出咖啡色胃液, 提示有肠绞窄的趋势, 应及时报告医师尽早处理, 无明显肠绞窄征兆者, 可采取保守治疗。患者行右侧卧位用肥皂水反复进行灌肠, 速度不宜过快, 润滑肠壁, 促进蠕动, 灌肠后应注意观察排便情况, 并做好出入量的记录。

2.3 胃肠外营养

给予患者短期胃肠外营养, 有条件者行全胃肠外营养, 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液, 补充患者体内的蛋白质, 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 作好输液部位的护理, 防止高渗营养液刺激周围组织, 并及时监测血生化指标,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补液, 并注意钠盐、钾盐的补充, 维持水电平衡。

2.4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检测血压、脉搏、体温, 密切观察有无休克的发生, 应用广谱有效的抗菌药物加强抗炎, 补液、纠酸、纠正电解质紊乱, 术前完善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等常规检查, 常规备皮、皮试等。

3术后护理

3.1 体位

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 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 以减少炎症扩散并减轻术口张力。

3.2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24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小时测血压、呼吸、脉搏1次,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低流量吸氧, 及时纠正低氧血症,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腹部体征, 注意观察术口有无渗血, 红、肿、热、痛, 组织液渗出等情况。对年老体弱, 肥胖患者, 术后常规腹带包扎。如出现异常, 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3 管道护理

确保持续胃肠减压的有效和通畅, 告知患者不可随意拔管, 2~4h记录胃管吸引出物的量、颜色、气味及性状;使用腹腔引流管者, 保持引流管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物的性状,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 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呕吐、腹肌紧张程度和发生时间;若患者术后4~ 5d仍不能自行排气, 且腹痛、腹胀, 或术后排气后又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 应及时报告医师。

3.4 饮食护理

术后3~4d胃肠蠕动功能恢复, 可拔除胃管, 嘱患者先口服温开水30~50ml, 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2~3h后进食流质饮食, 10d后进软食, 避免进产气、不易消化饮食, 术后14d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普食, 勿进食较硬的食物, 要规律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 少量多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纠正便秘。

3.5 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对肠蠕动恢复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机体和胃肠功能的恢复, 术后第1天可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 翻身、拍背, 做各种床上适应性运动, 视病情状况鼓励早日下床活动, 对于不能下床活动者, 可酌情增加床上活动时间, 帮助患者多翻身、坐起等。

3.6 并发症

指导帮助患者翻身、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发生;术后1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腹部症状及切口愈合状况, 预防肠瘘的发生;术后可适当应用止痛剂, 并鼓励患者咳嗽, 对痰液黏稠者, 可给予雾化吸入, 预防肺部感染;术后2~3d仍未排便、排气并有腹胀者, 护理人员应协助其更换体位, 在床上活动, 必要时可用开塞露等, 避免便秘的发生。

3.7 健康教育

上一篇:项目式教学模式下一篇:语文学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