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2024-09-28

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精选10篇)

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篇1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疾病, 患者表现为排便障碍、恶心呕吐、腹痛及腹胀等, 可以根据肠管的血供情况将粘连性肠梗阻分为绞窄性梗阻及单纯性梗阻, 小肠为单纯性粘连性梗阻的高发部位[1]。对于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 在临床上通常需要采用导管进行治疗。本文分析了经鼻胃管与肠梗阻导管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22例作为分析对象, 男77例, 女45例, 年龄在31~84岁, 平均 (53.9±2.8) 岁。将122例分为两组, 即A组与B组, 每组61例, 两组的发病次数、梗阻部位、年龄及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采用X线及胃镜置入鼻胃管后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 同时禁水禁食, 给予奥曲肤、地塞米松及抗生素等, 使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B组:禁水禁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给予其他治疗药物。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时, 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或左前斜位, 麻醉口咽黏膜后, 经鼻腔、食管将梗阻导管插入到胃部。当导管已经完全被插入胃部时, 在X线引导下将导管送入胃幽门、十二指肠, 导管前段进空肠后, 将蒸馏水灌入导管的前球囊, 灌入的蒸馏水为10~15 m L。利用肠道蠕动携带导管、球囊向小肠远端行进, 同时对前气囊进行回抽, 使后气囊保持充盈状态, 以便通过X线造影观察前端小肠情况。确保胃内的导管处于松弛状态, 胃内预留的导管长度为30 cm左右, 在面颊处固定鼻外导管, 以便能够实现持续引流。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排便或排气时间、拔管时间, 同时还比较了两组置管治疗的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检验法为t检验, 计数资料为χ2检验, 如P<0.05, 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组中置管治疗成功的有45例 (73.77%) , 16例转为手术治疗;B组中治疗成功的为54例 (88.52%) , 7例转为手术治疗, 两组置管引流治疗的成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4.340, P =0.037) 。另一方面, B组的引流量高于A组, 排便与排气时间短于A组, 拔管时间也短于A组, 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发生后, 梗阻近端的肠管与梗阻部位之间不断积气, 且肠管内部的液体无法自主达到肠远端并排出体外, 如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解除梗阻, 则将造成肠管动脉血流严重受阻, 并由此导致肠穿孔或肠坏死。肠穿孔及肠坏死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感染、休克或死亡等[2]。对于粘连性小肠梗阻, 如采用手术的方法解除或分离粘连, 则仅能够起到暂时缓解肠梗阻的作用, 且术后发生再粘连的风险极大;一旦出现再粘连, 不但会加大治疗难度, 还会引起严重并发症[3]。对此, 在临床上应优先考虑采用减压治疗法缓解小肠梗阻症状, 减少肠管积液、积气, 将恶性循环路径阻断, 从而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置管引流是常见的减压治疗技术, 本研究对122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实施了保守置管减压引流治疗, 其中A组为常规鼻胃管引流治疗, B组为经鼻肠梗阻导管引流治疗。结果证实B组置管治疗的成功率达到了88.52%, 而A组仅为73.77%, 两组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差异明显 (P<0.05) , 提示经鼻肠梗阻导管引流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鼻胃管引流。相对于鼻胃管而言, 经鼻肠梗阻导管的长度较大, 可到达空肠, 因此不但可以实现胃部减压引流, 同时还对小肠具有明显的减压引流作用, 置管后可迅速引流小肠管梗阻部位的积液及积气;而鼻胃管仅能对胃部实现减压与引流, 因此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的引流量可明显增加, 排便或排气时间可明显缩短。在本研究中B组的引流量高于A组, 排便与排气时间短于A组, 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此外, 肠梗阻导管的前端球囊可不断推向梗阻部位, 因此有利于保证减压引流治疗的全程性, 同时还能缩短置管时间与改善减压治疗的效果。本研究中B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 (P<0.05) , 与目前的研究结论大致相符。综上所述,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效果优于鼻胃管, 可推广用。

参考文献

[1]和西涛.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临床比较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5 (6) :426-428.

[2]解刚强, 孙君军, 金建光, 等.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山东医药, 2012, 52 (10) :67-68.

[3]王咏梅, 王革芳, 吴成利, 等.雷替曲塞等化疗药物低剂量动脉灌注治疗胃癌术后并发恶性肠梗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3) :18-22.

粘连性肠梗阻320例防治体会 篇2

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320例粘连性肠梗阻,男216例, 女104例;年龄5~93岁,平均52岁。320例中246例有剖腹史,31例有腹膜炎病史,18例有腹部外伤史,16例有反复发作腹痛史,余9例无明显病因。

本组绝大多数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消失,89例中转手术治疗。其中肠绞窄36例,占11.25%。死亡7例,术后3例发生肠瘘。

讨 论

手术时机的选择:粘连性肠梗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决定有时非常困难。非手术治疗的确能使大多数病人症状消失,然而,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致使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的教训也不少。因此,对粘连性肠梗阻何时选择手术至关重要。

如下情况应选择手术治疗:①入院时腹痛持续伴有明显腹膜炎或休克者。②起病急,症状重,经胃肠减压12~24小时病情无缓解,疼痛由阵发转为持续,同时腹胀加剧,脉率增快,血压有下降趋势,肠鸣音由强变弱或消失者。③既往有反复发作史,本次绞痛剧烈,呕吐频繁,胃肠减压虽能缓解症状,但不能消失症状者。④手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应早考虑手术治疗,本组5例患者,腹部手术后均10年以上发生梗阻,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术中证实均有系带压迫,其中2例已有肠坏死。⑤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多有渣食物后不久发生的肠梗阻者,我们遇6例,因食物堵塞胃管,影响有效的胃肠减压,无1例幸免手术。

以下情况应首先考虑非手术疗法:①术后近期发生的肠梗阻:因多为膜状粘连,保守治疗大多能奏效,本组35例只有1例中转手术治疗。②结核性肠梗阻:因属广泛片状致密的瘢痕粘连,手术剥离粘连难度相对较大,强行剥离有损伤肠管引起肠瘘的可能。本组5例剖腹探查,由于粘连重,无法剥离而终止手术,术后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③症状较轻的不完全梗阻:非手术治疗法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压或低压灌肠,口服中药的肠粘连缓解汤、禁食等。最为重要的是通畅的胃肠减压,正确的液体补充。但要强调的是,非手术治疗期间,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不能只期待保守治疗,应掌握时机中转手术。

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法很多,如粘连松解术、粘连松解加坏死肠管切除、短路手术、肠排列术,肠减压肠造瘘术等。究竟采取何种术式应根据病情、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及手术者的技术程度而定。原则上应选择最能解决问题而又最简单的手术,对粘连广泛分离困难的更应如此。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粘连性肠梗阻87例, 男64例, 女23例, 年龄7个月~71岁, 平均39岁。其中有腹部手术史54例, 占62.1%, 有腹膜炎病史23例, 占26.4%, 有不明原因腹痛史10例, 占11.5%。87例中急诊手术治愈35例, 保守治疗好转18例, 保守治疗无效后中转手术治愈33例 (其中并发肠漏5例, 均治愈) 、死亡1例。死亡1例为4岁患儿, 因电解质紊乱、致脑水肿、脑疝形成而于术后死亡。病例的诊断以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为依据, 结合病史、X线检查、CT及B超检查等相关资料而作出诊断。

1.2 治疗方法

绞窄性、有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者行急诊手术治疗, 不完全性肠梗阻、无腹膜炎表现者, 先行保守治疗, 同时严密观察, 包括辅助检查的复查等, 如保守治疗无效则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1.2.1 保守治疗

包括:①禁食、禁水, 持续胃肠减压;②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补充营养素;③应用广谱抗生素, 一般用两联, 其中一种是抗厌氧菌药物, 如甲硝唑或替硝唑等;④导泻或灌肠。

1.2.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就是为了解除肠梗阻、防治肠绞窄等。①在积极保守治疗的基础上, 绞窄性、有急性腹膜炎者行急诊手术治疗;②经保守治疗12~48 h后出现腹膜炎者, 或梗阻症状逐渐加重无缓解者, 及时中转手术治疗。本组手术治疗情况:共69例, 其中粘连松解术32例, 扭转复位术9例, 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术18例, 短路手术6例, 肠排列术4例。

2 结果

87例中急诊手术治愈35例, 保守治疗52例中18例好转出院, 34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 其中33例治愈 (有5例并发肠漏, 均治愈) 、1例死亡。患者出院后随访57例, 最长11年, 最短1个半月。其中未再发作者25例, 再发作后行保守治疗26例, 手术治疗者6例。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各类肠梗阻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肠梗阻, 其发生率较高, 且大多发生在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身上, 据统计:约80%发生在腹部手术后, 尤其是下腹部手术, (本组仅62.1%) , 其余20%发生在腹部炎症性病变 (如腹膜炎) 或腹部损伤等[2], 且以小肠梗阻居多。

诊断粘连性肠梗阻除了病史外, 还要结合症状及X线、B超、CT等辅助检查, 尤其是X线检查 (立位腹部平片) 。同时还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 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临床上可通过不同的症状特点, 推断出已形成粘连的不同, 从而决定处理方法的不同。不同的粘连有①束带状的, 易形成肠扭转、肠内疝等肠绞窄;②广泛性的;③膜状及束带状的, 也易形成肠扭转、肠内疝等肠绞窄。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是困扰普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经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炎等保守治疗, 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但临床上大部分最后都需中转手术治疗, 因此在保守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和各种症状的变化, 并根据病情及时进行各种辅助检查的复查, 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是缓解还是恶化、是否需中转手术治疗。临床上一般在保守治疗观察的过程中, 如出现以下情况, 应及时、果断地中转手术:①单纯性、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12~48 h未见好转或腹绞痛等症状加重者, 本组有16例属此情况;②有腹膜炎等绞窄情况者;③经多次保守治疗仍频繁、反复发作者。多数学者都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本组就有9例, 经4~5次住院保守治疗后仍反复、频繁发作, 后经积极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对于机械性肠梗阻, 一般来说都须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疑有肠绞窄者, 则更应及时手术治疗, 不能迟疑, 以免引起肠坏死:①起病急, 腹痛重, 且逐渐加剧者;②呕吐物或排泄物为血性, 或腹穿抽得血性液体;③病情进展快, 休克出现早, 且经抗休克治疗无效者;④出现腹膜炎体征或有腹水者;⑤腹部出现不对称隆起或包块者;⑥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巨大的肠袢, 且逐渐增大者或见阶梯状液气面者;⑦CT检查示腹水, 肠系膜充血水肿, 肠壁增厚﹥0.2 cm者;⑧经积极非手术保守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者。本组就有一例4岁患儿, 因家属及医师不果断, 最后致肠绞窄坏死、电解质紊乱、脑水肿、脑疝形成而治疗失败。

手术治疗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解除肠梗阻、防治肠绞窄。其手术原则有:①分离粘连, 解除梗阻;②切除坏死肠段, 恢复肠道生理连续性;③保护正常肠管, 防治再次的粘连 、梗阻等。至于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方法, 应按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 千万不能强求于一种方式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单纯粘连松解术;②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③肠排列术;④短路手术;⑤造瘘等。方式有开腹式和微创腹腔镜式[3]的治疗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①肠粘连可多处发生, 手术中应注意探查, 千万不能遗漏;②对于复杂的肠粘连, 不要过分追求十全十美, 无明显梗阻段的都不要增加创面, 否则, 反而会引起以后更严重的粘连或其他并发症, 如肠漏等。③在临床上要慎用灌肠的治疗方法, 因有引起胃肠蠕动加快而致肠扭转绞窄之可能。

总之, 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 我们认为, 大部分最后都需要经过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一定要仔细观察, 积极治疗, 一旦出现有手术指征, 应及时把握手术时机, 才不至于耽误诊治, 同时要采用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方法, 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吴积德, 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0.

[2]王德炳, 陈树基, 主编.急诊危症的诊断与治疗:外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18.

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篇4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0-01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较为常见的,该病发病突然,且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变化无常,间接的给临床医治带来麻烦。为了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将我院收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就诊并医治的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0-70岁之间,平均年龄(50.5±2.6)岁;病发时间1-8天,平均(3.5±2.4)天;住院时间1-30天,平均(10.5±3.5)天。且60例患者中,腹膜炎患者30例,腹部手术史患者40例,无手术史患者20例,阑尾炎患者35例,妇科疾病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性别、年纪等相关资料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借助减压、粘连松解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且治疗过程中不但要确保对症治疗,还应有效避免各种炎症的发生,并保证患者营养丰富。另外,从某种情况来说,借助中药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结果也比较显著。

1.2.2 护理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刚经历过大型手术,术后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禁食现象,间接的导致体质下降,并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对医师不信任等,不利于临床医治[1]。因此,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讲解减压的重要性,即通过对肠胃的相应减压,可将肠道中的气体和系列液体吸出,减缓腹胀现象,同时,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便于改善自身身体状况。通过这样的心理护理,不但能让患者对减压引起高度重视,还能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治,从而加快康复[2]。

1.2.2.2 患者身体状况护理

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变化情况,比如:是否存在腹痛、呕吐等现象,还应坚持对肠胃进行减压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持肠胃的畅通,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可适当借助滴管滴蜡的方法进行减压处理;如果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应立即将患者头部偏向一旁,确保呕吐物排出,并及时将其清理,这样可以防止患者窒息[3]。待患者呕吐后,还应利用冷开水进行漱口,清洁患者面部,观察、记录患者呕吐物顏色、形状等。同时,还应时刻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最好每天都对其口腔进行护理,确保在2次以上,这样可有效防止口腔感染。

1.2.2.3 体位护理

每天按时测量患者血压,如患者血压平稳后,则可给予患者半卧位,并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以便促进肠胃消化及相关功能的恢复,有效防止肠粘连的发生。另外,还应向患者讲解咳痰的重要性,咳痰不但能确保呼吸道畅通,还能增加气体的交换次数,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咳痰[4],可将相关方法交予患者:半坐卧位,深呼吸,屏气2-6秒,然后慢慢呼气,当第二次再进行吸气时,屏住呼吸将其从胸部咳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有效将痰咳出。

1.2.2.4 饮食护理

患者手术后需禁食,并在禁食期间观察患者皮肤弹性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液体不足现象,如若发现液体不足,就应及时按照相关规定补给,从而有效避免液体不足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危害。可在患者术后第二天适当的补给小米粥,第三天给予流食,发现患者食用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时,则可给予半流食。应格外注意的是:切莫让患者食用生冷食物、油炸、刺激性强等相关食物,以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速度。

1.2.2.5 并发症护理

(1)肠瘘。及时监测患者温度变化及切口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2)肠胃功能恢复前期,需确保肠胃的减压,并密切关注患者术后是否存在并发症;(3)患者术后如出现腹痛、持续高烧,臭味液体流出,则说明患者存在肠瘘并发症,这时,需按照肠瘘处理法进行处理[5]。

1.2.2.6 健康教育护理

告知患者密切注意自身饮食卫生,切莫食用不干净、无绿色商标的食物,尽量食用易消化食物,且食用后不得剧烈运动等。同时,还应保持大便畅通,如若出现便秘现象,应及时给予缓解剂,必要时还可进行灌肠,以便促使大便排出。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临床结果,判定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但无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转变,且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结果

经临床医治和护理后,治愈患者50例,治疗有效患者10例,总有效率百分之百。结果见表1。

3 讨论

患者手术期间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更是需要耐心观察患者病情,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并确保治疗过程中医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便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另外,由于患者大多都是腹部受到创伤、手术后炎症影响而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特别是那些在术前就存在梗阻、穿孔的患者,为了能够降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术后通常都会采用相关措施,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到患者康复速度[6]。要想有效预防该病症的发生,就需要在早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如:患者排便时能相应的透露出医护人员所需信息,这就需要在该观察过程中格外注意(粪便颜色、形状等),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者排便。同时,还应及时增加患者营养,可适当输液,这样不但能够促使患者电解质的平衡性,还能增强身体素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治愈率,且术后适当的锻炼,还能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清丽.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5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09):60-61.

[2]龚志伟.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28(03):142-143.

[3]吉巍巍.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57例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0,24(02):97-98.

[4]李小明.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29):172-174.

[5]申洪波.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8(02):53-54.

粘连性肠梗阻的导管治疗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患者年龄24~81岁, 平均年龄 (55.4±5.96) 岁, 其中男64例, 女36例。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 (56.3±6.14) 岁, 男32例, 女18例;观察组年龄24~81岁, 平均年龄 (54.5±6.34) 岁, 男32例, 女18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的胃肠减压法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的是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

1.3 指标与标准

1.3.1 指标

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治疗后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以及治疗有效率。

1.3.2 治疗效果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肠梗阻的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大部分好转, 肠道较为畅通;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肠部梗阻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治愈+好转+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包,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0%、92.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粘连性肠梗阻在肠梗阻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多采用药物以及生物屏障的技术, 但是上述方法都不能完全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肠粘连是由于创伤、出血等引起的肠壁之间的粘连, 是一种腹部常见的疾病[5]。对于肠梗阻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普通胃肠减压的方法治疗, 这种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粘连, 但这种手术方法的复发率比较高, 粘连缓解之后可能会发生再次粘连, 甚至会有加重的可能性[6,7],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粘连肠梗阻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 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的胃肠减压法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的是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患者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可以在肠管内起支撑作用, 有效避免肠管之间的粘连, 并且可以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8]。综上所述,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有效降低患者肠梗阻的复发率, 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霞.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5) :260-261.

[2]吴颖, 裘丹英, 杨淑娟.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2) :153-154.

[3]陈玉国, 张宏文, 许艳花.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6) :974-975.

[4]陈小丽, 季峰, 陈毅鹏, 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A].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11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2011:7.

[5]李若凡, 李雪, 刘佐军, 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9) :71-73.

[6]徐建明, 程云.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91.

[7]李贺, 张从雨, 许国梁, 等.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J].安徽医药, 2013, 17 (1) :92-93.

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5例均为手术治疗病例, 其中男性64例, 女性30例, 最小年龄16岁, 最大年龄73岁;有下腹部手术史术前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78例, 无手术史手术后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7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呕吐,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型和蠕动波73例, 有腹膜刺激征7例;症状体征不明显表现为反复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13例。有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症者24例。

1.3 辅助检查

血象:WBC5.0×109/L~15.0×109/L, N70%~90%, HB10~17g/L, 电解质:其中58例血K+偏低;X线检查均有肠腔内气体, 立位或侧位照片均有小肠液平面及气胀肠袢。

1.4 手术时间

(1) 手术时间本组病例入院后8h内均非手术治疗, 考虑绞窄性肠梗阻并有腹膜炎7例12h内急诊手术, 48~72h手术52例, 其余均在72h后安排手术, 最长非手术治疗8d后手术。1.5手术方法

切口的选择均取右中下腹部探查切口;手术中找出松解粘连形成梗阻部位, 8例行粘连带切除术, 43例行肠粘连松解术和肠内减压术, 28例粘连梗阻部位松解后发现因肠管形成狭窄环或粘连肠管存在变性坏死现象行肠切除肠吻合术;6例因为回肠麦克尔憩室粘连导致肠梗阻切除憩室;本组病例中无1例作小肠排列术或小肠短路手术。

2 结果

86例患者治愈出院, 住院天数9~20d, 平均住院天数12d, 其中5例术后切口液化和感染, 经局部换药和二期缝合治愈, 无肠漏并发症。1例2年后复发1次非手术治疗治愈。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因肠袢间的粘连或索带而引起的肠梗阻的一种, 但在不同的报道中其发生率稍有不同, 通常约占肠梗阻病例的20%~30%, 其中80%是手术的原因。而腹部手术的病例将日渐增多, 可以预见以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还会增多[1]。粘连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肠梗阻, 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但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者及反复频繁发作者应予手术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多见于有下腹部手术的患者, 且手术后粘连后形成梗阻的部位往往是回肠末端, 表现为低位性肠梗阻, 本组病例中84例手术中均发现梗阻部位为回肠末端证实。所以切口应取右中下腹探查切口以便术野的有良好暴露, 如有原来探查切口可沿着原来切口进腹, 如果发现原来切口与肠管粘连严重难以进腹, 可向上延长切口可能更便于找到进腹通道, 避开肠管和腹壁粘连致密的部位进腹避免损伤肠管;进腹后如肠管胀气严重影响损伤操作者可在回肠段做肠外减压以便下一步操作。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 所以找出粘连并梗阻的部位和解除梗阻是手术关键, 手术中不要刻意去松解肠管的粘连, 因为手术并不能消除粘连, 相反地, 术后还可能形成性的粘连[2]。术中对于粘连的处理应根据术中情况来分析来定。 (1) 如发现为粘连带压迫肠管引起的梗阻处理较简单, 只需要切除粘连带, 包埋好断面即可完成手术; (2) 局部粘连可简单松解后解除梗阻部位的粘连, 恢复肠管的连续性, 检查肠管腔没狭窄后, 再作内减压检查肠管的通畅性, 排除多段狭窄梗阻可能; (3) 术中如发现为一组肠袢致密粘连成团引起的梗阻, 粘连又难以松解, 找不出梗阻部位时, 且肠袢内小肠长度不多的情况下行肠外减压后可将此段肠袢全部切除作一期吻合; (4) 对于严重而广泛的肠粘连者, 分不清小肠顺序者, 手术可先找到回盲部后找没扩张或无内容物的小肠入手, 尽可能探查到没扩张和扩张小肠段的连接部位再松解粘连, 解除粘连所致的狭窄和梗阻, 如果存在肠管形成狭窄环狭小或梗阻部位肠壁有变性坏死现象, 要松解出适当长度的小肠再作肠切除吻合术。

作者认为, 粘连组织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的根本原因, 粘连性肠梗阻中必定存在肠粘连, 但有肠粘连不一定就会发生肠梗阻现象, 肠粘连的范围及严重性和肠梗阻没比例关系。所以手术中发现的肠粘连不一定都要处理, 关键是处理粘连引起的狭窄和梗阻, 才是手术的目的。特别对于严重及广泛粘连的肠梗阻, 近端扩张小肠水肿、炎症明显者, 切勿加大手术难度, 将手术复杂化, 延长手术时间, 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和风险。

手术完成后腹腔处理也很重要, 尽量清洗腹腔, 清洗液变清为宜, 因为肠梗阻本身为有菌手术, 有不同程度的细菌和毒素存在于腹腔, 留置1~2根腥腔引流管, 并放置于腹腔最低位, 以利于腹腔引流、减少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肠的手术技巧和方法。方法 回顾笔者2001年至2010年所经治的85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临床病例。结果 8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其中5例术后切口液化或感染, 经局部换药和二期缝合治愈;1例2年后再发肠梗阻保守治疗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正确掌握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愈率。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4-345.

粘连性肠梗阻62例治疗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性42例, 女性20例,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者7岁, 平均年龄43.25岁, 有腹部手术史59例, 其中阑尾切除术后11例, 胆系手术3例, 胃肠道手术39例, 妇科手术4例, 脾切除术后1例, 精原细胞瘤切除术后1例;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疗1例, 结核性腹膜炎2例, 入院时腹痛腹胀, 肠鸣音亢进, 闻及气过水音, 立位腹平发现液气平面。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胃管注入石蜡油, 每次30-60ml, 每日1-2次, 连用5-7天, 加生理盐水肥皂水灌肠, 定期复查腹部立位平片和腹部彩超, 观察腹痛有无缓解, 立位腹平液气平面是否消失。具备手术指征者进行手术。

3. 治疗效果

肠梗阻解除症状消失53例:7例保守治疗无效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后治愈;2例死亡 (属胃癌或结肠癌晚期腹腔广泛转移引起的肠梗阻) 。

4. 讨论

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出血等原因易导致腹腔粘连, 部分肠粘连患者导致肠梗阻, 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肠梗阻, 如未发生绞窄, 采取非手术治疗。本组中一女性患者, 42岁, 胃癌术后一年肠梗阻, 体质好, 家属要求手术, 探查发现腹壁和肠管癌性粘连, 腹腔广泛粟粒结节, 无法手术, 因此胃肠道肿瘤腹腔广泛播散引起的肠梗阻, 彩超检查发现肠管固定不活动, CT发现肠管和腹壁粘连侵犯无间隙, 不宜手术。严重结核性腹膜炎易导致腹腔广泛粘连;腹部放疗不仅引起腹腔粘连, 而且引起肠管孪缩变形、扭曲、成角、狭窄, 本组中有一精原细胞瘤患者手术后放疗属这种情况, 保守治疗无效, 最后改为手术游离切除梗阻肠管解除肠梗阻。对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怀疑绞窄性梗阻, 采取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法根据探查情况而定, 找到造成梗阻的部位, 梗阻肠袢无法分离则行切除, 无法切除则远近段肠管侧侧吻合, 粘连严重时仔细辨别远近段肠管, 辨别错误引起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 广泛粘连病人肠管分离时仔细确切, 避免造成肠管破裂, 特别是游离结肠时更要避免结肠破裂污染腹腔, 结肠内细菌多而结肠血运差, 易引起腹腔脓肿或内瘘, 一旦破裂则行修补或锲行切除, 腹腔广泛粘连病人为避免复发, 可行小肠折叠排列。术中要将梗阻肠管逐一处理, 避免遗漏, 避免肠管切除过多引起短肠综合症。

恶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被认为是:肠管扩张—分泌-肠管活动-再扩展-再分泌的恶性循环。据报道:进展期卵巢癌中恶性肠梗阻的发生率5%-42%, 进展期直肠癌为4%-24%。[1]生长抑素类似物醋酸奥曲肽,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胰液中碳酸氢盐和酶的分泌, 抑制胃肠蠕动等作用。醋酸奥曲肽联合常规治疗恶性肠梗阻在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减少胃肠减压量等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醋酸奥曲肽本身有抗肿瘤作用, 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

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肠粘连办法, 开腹手术要彻底止血, 手术后早期半卧位、翻身活动, 腹腔引流管及时拔除减少腹腔粘连, 避免肠管暴露在腹腔外过久, 消化道穿孔致肠内容物漏出病人反复腹腔冲洗, 我们尝试术后肌注胃复安促进肠蠕动减少粘连取得较好效果。

摘要:目的粘连肠梗阻患者非手术及手术治疗过程分析总结。方法粘连肠梗阻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粘连肠梗阻62例中非手术治疗肠梗阻解除53例, 手术解除肠梗阻7例, 2例死亡。结论大部分粘连性肠梗阻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非手术治疗无效具备指征者进行手术。

参考文献

[1]Ripamonti C, Panzeri C, C, Croff L, et al..The role of somatostatin and octretide in bowel obstruction: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results.Tumori, 2001, 87:1-9.

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防治探讨 篇8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预防措施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过程中容易发生, 其发生率在肠梗阻疾病总体中占据40%左右[1]。 该病症在手术治疗后容易引起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且反复无常, 需采取多次手术, 增加了患者的病痛折磨, 也引起了较高的手术费用。 如何对患者进行术后粘连性梗阻的预防已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防治措施, 现随机选择2014年5月—2015 年5 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50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并选择50 例未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两组患者均接受的手术治疗, 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50) 与对照组 (n=50) , 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肠线的连续关腹措施, 年龄分布在21~47 岁之间, 平均为 (21.2±0.5) 岁, 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6 例和24 例。 其中接受小肠切除12 例、阑尾切除23 例、腹腔感染6 例、单纯性肠梗阻9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关腹措施, 年龄分布在19~46 岁之间, 平均为 (22.5±0.5) 岁, 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2 例和28 例, 其中小肠切除9 例、阑尾切除27 例、腹腔感染3 例、单纯性肠梗阻11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情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研究意义。

1.2 方法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都接受了系统的手术治疗, 其手术指征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已经出现绞窄现象或者存在绞窄趋势, 并接受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2]其次为患者肠粘连现象出现在2 周之内、3 个月之上。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肠外排列、肠内排列两种, 该研究患者均接受肠内排列的手术方案, 为了能够减少肠内排列带来的麻烦, 对患者实施局部排列, 即对管壁粗糙的部分肠管加以排列。 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肠线的连续关腹措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丝线关腹措施。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 使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 从根本上上消除游离在患者腹腔内部的破碎以及坏死组织[3,4]。 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要能够对其体征或者症状出现的变化进行观察, 若其出现症状加重的现象, 则要能够对齐实施手术探查, 手术过程中还要能够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避免形成血肿现象。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患者相关资料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比较,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126±6) min, 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184±5) min,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11, P<0.05) ;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为 (200±50) m L, 对照组为 (350±30) m L,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190,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5) 。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 (2/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 (9/50)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5, P<0.05) 。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作为目前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过去临床治疗常认为肠梗阻患者不适合接受手术治疗, 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崔志敏, 董永红[5]提出的针灸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治疗等。 任建安等[6]认为可以通过对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现象的发生规律进行总结, 降低患者因为进食出现的粘连性肠梗阻现象的发生率,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预防患者出现肠梗阻现象。 这和该研究提出的预防措施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研究侧重于患者术后腹腔清洗、术中规范操作以及患者术后指导等, 这就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的现象, 预防效果更加显著。

该研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 (126±6) min, 出血量 (200±50) m 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184±5) min、 (350±30) m L, 提示接受积极的手术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 观察组患者共48 例患者治疗有效, 对照组仅42 例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 说明采用手术防治措施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对医疗技术的进步及改革具有较大的贡献意义。 同时, 观察组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现象相对较少, 临床发生率为4%, 说明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指导并观察患者相关行为能产生较为显著的效果。乌吉斯古楞[7]也提出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治疗过程中, 要能够坚持无菌操作、不留妊线头、保护浆膜面等操作行为, 通过医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史、发病资料、辅助检查等相关资料来进行综合判断, 降低患者出现肠梗阻的发生率。 这和该文的观点较为相似。

总之, 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要能够接受系统的手术治疗才能够消除粘连性肠梗阻, 可吸收肠线的连续关腹较传统的丝线关腹具有更好的治疗凶过, 降低了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章社民, 储成牛, 谢泽民, 等.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78例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4) :23-24.

[2]王彦业.16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19) :37.

[3]王日蓉.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防治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1) :84-85.

[4]许大方, 乌兰花.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2) :31-32.

[5]崔志敏, 董永红.针灸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7) :61-62.

[6]任建安, 黎介寿.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9) :697-699.

[7]乌吉斯古楞.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8) :83-84.

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篇9

资料与方法

本组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 6~77岁,年均42岁。均有手术史,既往手术种类, 阑尾炎8例,子宫切除术3例,胆囊切除术3例,胃穿孔手术6例;均以急性肠梗阻收住,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肛门排气不畅,病史最长2年,最短1个月,腹透8例有大小不等之液气平,其余腹透正常,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均无手术禁忌证,行腹腔镜探查。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在脐旁尽量远离原切口进气腹针或直视下开放式置入套管,CO2:建立气腹,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根据镜下探查情况直视下选择。术中束带粘连致小肠梗阻者,镜下用电钩切除或剪断束带,小肠与腹壁粘连成角及小肠、网膜与腹壁粘连者,用电凝分离或剪刀分离,原则是宁伤腹壁不伤肠管,肠与肠之间的粘连如疏松用分离钳或剪刀小心分离,如肠管与腹壁,肠管与肠管之间粘连致密或遇恶性肿瘤粘连,镜下操作困难,则中转开腹手术,在分离粘连解除梗阻后,彻底止血,结束手术。

结 果

20例均经腹腔镜探查行肠粘连松解术,手术时间30~90分钟平均50分钟,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2 4~4 8小时进食,住院3~6天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随访近期无并发症。

讨 论

腹部手术发生肠粘连肠梗阻是常见并发症,保守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松解粘连造成的机械梗阻,再次开腹手术后造成新的更为广泛的粘连,且再粘连几率高。近几年我们在完成大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时,利用腹腔镜完成了肠粘连松解术获得满意效果,其创伤小,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少,腔镜可360°顺或逆时针在腹腔内探查,无死角残存,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再粘连几率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笔者认为在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气腹形成,腹腔镜肠粘连手术气腹形成很重要,我们要根据原切口与腹腔腹壁可能粘连,应在脐旁尽量远离原切口进行穿刺,如有因难,最好直视下切开放置鞘管,以防肠穿孔发生。②分离粘连,分离时操作轻柔,在分离腹腔脏器与腹壁粘连时,宁伤腹壁勿伤肠管,以防电钩烧伤或分离破肠管。③术后彻底止血,吸尽积血,取尽血凝块。④尽量用纱布擦洗腹腔,避免用盐水冲洗腹腔可导致炎症扩散。⑤在分离面较大时,可能有渗血或在分离过程中损伤肠管,镜下缝合处理后,最好放置引流管,以防积血或脓肿形成。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再粘连的发生。

笔者认为尚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治疗,利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适宜以下情况:①有1~2次手术史的单纯性梗阻,腹胀较轻者;②经保守治疗虽有排气排便,但梗阻症状反复发作者;③腹部手术后慢性腹痛、腹胀反复发作者,本组2 0例患者符合上述特点,术中探查腹腔内主要是束带粘连致小肠梗阻,镜下切除束带,其次是小肠与腹壁粘连成角,小肠、网膜与腹壁粘连,但粘连的范围小,用电钩或分离钳进行分离粘连,解除梗阻。对于严重腹胀、有弥漫性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或术中探查肠管、腹壁、网膜之间广泛粘连应采用开腹手术,以免损伤肠管;术前诊断或术中探查为结肠占位性病变粘连梗阻,亦应采用开腹手术。所以利用腹腔镜选择性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实用的,避免或减少再粘连,可以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右发,胡群峰,郭继文,刘敦云.腹腔镜三孔操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8,2(15)

2 吴玉江,徐殿仁.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2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 7(8):508

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体会 篇10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袢间相互粘连或粘连带压迫肠管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或运行。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也是腹部手术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70%~80%粘连性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后所致[1]。我院对3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2012年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3例, 男19例, 女14例;年龄8~68 (45.5±8.0) 岁;所有患者均有腹部手术病史。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其中行肠粘连松解术28例, 肠切除5例。

1.3 结果

3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 术后1周内治愈出院21例, 1~2周内治愈出院7例, 2~3周内治愈出院5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1) 禁饮食, 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禁食期间注意静脉输液以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准确记录出入量。 (2)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并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脉压差减小、烦躁不安等休克前期症状。了解患者有无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3) 应向患者介绍粘连性肠梗阻的相关知识, 并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心理疏导与解释工作, 增强患者信心, 促使患者配合治疗, 使患者可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4) 术前常规备皮、皮试和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 B型超声, 心电图, 胸腹透视及肝功能、肾功能等。

2.2 术后护理

(1) 术后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氧流量为2L/min, 及时纠正低氧血症;患者麻醉清醒后4~6h后给予半卧位;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如患者病情平稳, 术后24h即可开始床上活动, 12~24h后下床活动。 (2) 术后继续禁食、胃肠减压, 患者肠功能恢复后, 停止胃肠减压, 改为半流质饮食, 进食后患者无呕吐及其他不适, 3d后可进半流质饮食, 10d后进软食。肠切除吻合术后, 患者进食时间应适当推迟。 (3) 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腹部情况有无腹胀等异常, 指导患者活动, 以利肠功能的恢复, 必要时给予新斯的明肌内注射以协助肠蠕动恢复, 防止再次发生肠粘连。禁食期间应给予补液,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 护理体会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即是为了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 又是在为可能实施的手术做准备。手术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非手术治疗无效及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对于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若术后4~5d, 患者仍未出现肛门排气, 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则应考虑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 此时, 除应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外, 还应给予合理的全身抗感染治疗, 若患者的病情仍未好转, 应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

笔者认为, 粘连性肠梗阻重在预防。其预防措施主要有[2]:减少组织缺血、保护肠管, 减轻损伤, 手术结束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去除异物、血块和其他污染物等。术后尽早开始各种适应性的运动, 如主被动的变换体位、尽早下床活动可有效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 从而增强肠道的蠕动力, 促进肛门尽早排气, 达到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同样,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 术后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外, 给予综合性的护理,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3.1 心理护理

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 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理, 尤其是再次手术者, 心理和经济负担更加严重, 对手术治疗缺乏信心。因此,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术前护士应对患者作好解释工作, 讲清楚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用典型康复病例鼓励患者, 减少患者的顾虑, 缓解其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应正确对待和理解患者的不安情绪, 据患者的思想、性格、病情等具体情况, 制定出合理护理计划并成功实施, 争取家属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使患者早日康复。

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前若患者出现体温骤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腹胀加重和肠麻痹, 应立即通知医师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现象, 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对使用腹腔引流管者,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3.3 体位护理

术前患者应卧床休息, 生命体征稳定者可取半卧位。术后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可取半卧位, 以松弛腹肌减轻切口疼痛, 有利于咳嗽、排痰, 同时有利于胃肠减压的引流, 可使腹腔炎性渗物流入盆腔, 缩小感染范围。如患者术后病情稳定, 24h后可嘱患者下床活动, 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4 胃肠减压的护理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胃管引流不通畅, 可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洗, 或调整胃管插入深度, 以保证有效的胃肠减压, 注意胃液的颜色和性状[3]。

3.5 饮食护理

禁食期间给予胃肠外营养, 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如出现酸中毒, 应给予碱性药物, 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补液的同时据液体丢失量、尿量及血清钾情况进行补钾, 防止发生低血钾致肠麻痹, 但应注意补钾的速度和浓度, 预防静脉炎、注射部位刺痛, 甚至心跳骤停的发生。术后3~4d, 胃肠功能恢复, 可拔除胃管, 进流质食物。

3.6 健康教育

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要有规律, 宜进食高热量的易消化的食物, 不暴饮暴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餐后不宜立即做剧烈运动, 尤其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的活动或劳动。

总之, 对于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患者, 通过术前严密的护理观察, 为患者提供有计划、有目的地个体化优质护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有利于手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可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减少再次手术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粱文丽.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8) :5120.

[2] 赫怡心, 赫惠心.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5 (10) :164, 166.

上一篇:信息化队伍建设下一篇:女性性服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