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注射

2024-06-07

单纯注射(共6篇)

单纯注射 篇1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症,为半侧面部肌群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抽搐或痉挛[1]。通常发生于面部的一侧,以眼、口角部多见。关于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研究显示,面神经传导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可引起相应肌肉的异常收缩。此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女性。疾病早期多始发于眼轮匝肌,呈间歇性,渐进性扩展至同侧颜面肌,其中以口角肌肉的阵发性痉挛、抽搐最为明显。肌肉抽搐的程度随精神紧张、疲倦等加重,精神放松或睡眠时停止发作。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发病者极少见[2]。少数病例于抽搐发作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尚可出现头痛、患侧耳鸣等,有的可伴有同侧舌前味觉改变。神经系统检测无其它阳性体征。晚期病例可伴有面肌轻度瘫痪。本病为缓慢进展的一种疾病,一般不会自愈。A型肉毒素注射是目前首选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本文就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面肌痉挛患者给予国产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同时针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的30例面肌痉挛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3例,临床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其中8例为单纯单侧眼睑痉挛,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2岁,23例有口服卡马西平、氯硝安定等药物治疗史,效果欠佳。以上病例均于治疗前行颅脑CT、磁共振及其它全身检查,排除颅脑、精神及其它全身系统性疾病,治疗前一个月停止其它相关治疗。

1.2 方法

采用兰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100U/支)作为本次研究的治疗用药,该药系冻干结晶毒素,2~8℃避光保存。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U/0.1ml。单纯眼睑痉挛患者采用上睑及下睑肌肉多点注射法,即上、下睑中内1/3和中外1/3,距睑缘2≥3mm处及外眦部皮下眼轮匝肌共5点,伴发面部其它肌肉痉挛的患者还需增加颧大肌、颧小肌、口角或上下唇的口轮匝肌共8≥10点。注射剂量:每点起始量为2.5U,病情复发者可加大注射药量(5.0U/点)。但注射总剂量单次不能高于100U。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痉挛程度分级(Cohen标准分级):0级为无痉挛;Ⅰ级为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Ⅱ级为轻度痉挛,无功能障碍;Ⅲ级为中度,明显痉挛,轻度功能障碍;Ⅳ级为重度,严重痉挛及功能障碍(不能阅读、驾车等)。治疗后完全缓解:痉挛程度降低至0级;明显缓解:Ⅱ~Ⅳ级降低至0~Ⅱ级;部分缓解:Ⅳ级降低至Ⅲ级。

2. 结果

30例患者均在药物注射后12h内痉挛程度开始缓解,1周内达到最佳药效,5例患者出现轻度眼睑闭合不全及眼睛干涩症状,12例患者于注射后6周左右出现轻度复发症状,剩余18例患者于注射后3~6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遂进行重复注射,注射剂量同前。经观察表明,疗效维持时间与患者既往病程长短呈反比,第二次注射后疗效维持时间均较第一次明显延长。见表1。

3 讨论

肉毒素是目前已知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烈的生物[3],它主要抑制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麻痹肌肉,引起相应肌肉松弛,特别是麻痹呼吸肌,导致呼吸暂停,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过程是:神经冲动→乙酰胆碱(Ach)→终板电位→肌肉动作电位→肌肉收缩。肉毒素可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的末梢,通过其钙离子拮抗的作用,干扰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阻断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导,到达麻痹肌肉的效果[4]。随着神经末梢的芽生和神经再生,原始的神经肌肉接头开始恢复功能,最后形成新的连接终板,并在该处释放乙酰胆碱,令肌肉重新恢复收缩功能。这种再生行为既是肉毒素的临床作用一般只能维持3~6个月的原因。故为维持治疗效果,需重复注射治疗。A型肉毒素本身是免疫源性蛋白,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商品化的A型肉毒素中又加入了人血清蛋白,其注入人体后,就会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G (IgG),即A型肉毒素抗体。一旦机体内产生抗体,患者再注射A型肉毒素就会产生抗原抗体结合,从而失去肌肉麻痹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显示,肉毒素的小剂量重复注射治疗不会引起疗效减退,药物效用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无明显变化,重复注射后作用持续时间较第一次注射有所延长,文献结果显示,肉毒素的大剂量、过于频繁注射是导致机体产生抗体的主要原因,而小剂量局部注射,大部分肉毒素能与肌肉迅速结合,剩余的极少量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被机体迅速清除,因而不易产生抗体[5]。

传统方法中,面肌痉挛的治疗大多以针灸、药物、理疗等治疗方法,但均不能完全控制肌肉痉挛的症状,疗效欠佳,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肉毒素的小剂量、定点注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面部肌肉痉挛,单次注射药效能够维持3~6个月,通过重复注射后可以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同时相比其他治疗方法而言,局部注射创伤小、操作简便、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己成为肌肉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蒋雨萍.临床神经疾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5.

[3]XU Y-p,SHEN J,ZHU Q-b,et al.Efficacy of botulinum toxin A for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spasms of the eyelid and its prognosis[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3,17(21):2974-2979.

[4]王荫椿.肉毒素及其在国内外临床上的应用[C]//2007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2007:284 288.

[5]COSTA J,ESPIRITO-SANTO C,BORGES A,et al.Botulinum toxin type A therapy for hemifacial spasm[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5,25(1):CD004899.

单纯注射 篇2

关键词: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聚桂醇注射液,肝囊肿

肝囊肿较小一般无需治疗, 但如果囊肿较大, 对周围脏器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 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体征, 如腹部包块、腹胀、发热、黄疸、肝功能损害等, 就需要积极治疗, 较大肝囊肿过去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创伤大, 愈合较慢且费用较高。近年来, 单纯性肝囊肿主张微创治疗, 超声引导下注射硬化剂治疗肝囊肿, 操作简单, 安全性好, 疗效显著, 创伤少及无需住院等优势, 已成为治疗肝囊肿的首选方法。本文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对48例肝囊肿患者行穿刺抽吸注入聚桂醇硬化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单纯性肝囊肿, 然后注入硬化剂聚桂醇治疗的患者48例, 男29例, 女19例, 年龄34~65岁, 平均 (45±2.3) 岁。无症状者28例, 有症状者20例, 主要症状为腹痛8例, 腹胀8例, 恶心呕吐4例。囊肿直径5.4~12.4 cm, 平均6.8 cm, 肝左叶21例, 肝右叶27例。所有囊肿均为首次治疗。治疗指征:直径>5 cm的肝囊肿。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心电图、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手术禁忌证: (1) 全身情况不佳或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2) 肝肾功能不全者; (3) 凝血异常者; (4) 对碘伏和利多卡因过敏者。

1.2 仪器及硬化剂

仪器采用超声显像仪, 型号为飞利浦IU22, 探头频率为3.5 MHz。硬化剂采用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聚桂醇注射液 (100 mg/10 ml) 。

1.3 操作方法

首先确定穿刺路径, 原则为进针点离体表最近, 且经过部分正常肝组织, 可以对针道起到闭塞作用, 以减少出血和避免囊液外渗, 穿刺路径无重要血管和胆管。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肝被膜下, 超声引导下用18 G穿刺针穿至囊肿中心, 连接软管, 接上注射器抽尽囊液, 然后注入聚桂醇, 并嘱患者20 min后改变体位使聚桂醇与囊壁充分接触, 一般直径≤7 cm者注入100 mg, 直径>7 cm者注入200 mg。

1.4 随访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6个月后超声复查, 疗效标准判定, 治愈:囊肿消失;有效:囊肿直径缩小≥50%;无效:囊肿直径缩小<50%或无变化甚至增大[1,2]。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 48例肝囊肿穿刺成功率100%。其中术中、术后出现轻度腹部不适12例, 术中囊内出血2例。6个月后随访肝囊肿疗效, 结果治愈32例, 有效14例, 无效2例, 治愈率66.7%, 总有效率95.8%。直径<7 cm的囊肿22例, 治愈17例, 治愈率77.3%;直径≥7 cm的囊肿26例, 治愈15例, 治愈率57.7%。两组比较, 直径<7 cm的囊肿治愈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单发囊肿, 也称单纯性肝囊肿, 囊肿大小不等, 直径从数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目前肝囊肿主要以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为首选, 无水乙醇硬化治疗, 因其有较多副作用, 如其刺激肝包膜引起的剧烈疼痛,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颜面潮红、醉酒样反应, 制约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聚桂醇是一种新型血管硬化剂, 常用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方面的治疗, 其硬化机制是使囊壁上皮细胞凝固和脱水, 失去分泌功能, 继之纤维化, 局部血管和淋巴管腔闭合[3,4,5,6]。对直径<5 cm无症状且无肝损害的囊肿不需治疗, 可定期3~6个月复查B超随诊。直径>5 cm的孤立性囊肿出现压迫症状, 可采用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减压, 然后注入硬化剂治疗。超声引导注射聚桂醇治疗肝囊肿操作简单、安全, 患者无需外科手术, 并发症少, 无痛苦, 为临床近年来首选。据文献[7-8]报道, 聚桂醇治疗肝囊肿治疗效果较无水酒精更好、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少等特点。此外, 聚桂醇为醚类化合物, 还有独特微麻作用, 对注射的病灶局部组织有轻微的麻醉作用, 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局部病灶的疼痛感, 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聚桂醇替代常用的无水酒精作硬化剂 (详见图1) ,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并且简化了穿刺过程 (无需冲洗及留置, 吸出) ,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注:A示肝右叶一直径5.5 cm的肝囊肿, 选择最佳进针路线;B示穿刺针按指定路线进入囊肿中央;C示抽出囊液后, 注入聚桂醇硬化剂时图像

本研究中48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中痊愈32例, 治愈率达66.6%;有效14例, 总有效率95.8%, 治疗效果值得肯定。2例较大囊肿, 直径最大约12.4 cm, 治疗效果较差, 术中因囊液抽尽, 囊内压突然减低, 出现囊内出血, 术后随访囊肿复发, 另1例囊肿囊肿缩小<50%, 视为无效。本研究中, 直径<7 cm的囊肿治愈率明显高于直径≥7 cm的囊肿。囊肿直径>11 cm者需二次治疗才获满意效果。据研究报道对于巨大囊肿, 应考虑置管引流反复冲洗, 可提高治愈率, 但存在感染隐患。本研究中多数囊肿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 个别患者术中、术后会出现轻度腹部不适, 可能囊肿突然减压有关, 24 h后通常无明显不适。总之,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是一种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龙, 李晓龙, 邱晓冬.超声引导下单纯性肝囊肿硬化40例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8, 30 (6) :616-617.

[2]张卫兵, 陈建, 颜朝晖, 等.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8) :1312-1314.

[3]谭建福, 艾婷, 赵云, 等.介入硬化剂聚桂醇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0) :3509-3511.

[4]冉峰, 刘长建, 刘晨, 等.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J].江苏医药, 2012, 38 (7) :849-850.

[5]丁永英, 金汉生.聚桂醇治疗血管瘤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 2012, 15 (11) :1628-1629.

[6]谭建福, 艾婷, 赵云, 等.介入硬化剂聚桂醇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0) :3509-3511.

[7]王永光.聚桂醇:新型的微创硬化治疗技术[J].微创医学, 2011, 6 (1) :1-3.

单纯注射 篇3

关键词:内镜,单纯注射,联合柔和电凝,消化性溃疡出血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6%~33%,其多数以青壮年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青壮年的饮食不规律和生活压力较大有关系[1,2]。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止血,然后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3,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消化内科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2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单纯注射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5~66岁,平均(46.8±10.3)岁;平均病程(3.6±1.5)年。联合柔和电凝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6~67岁,平均(47.4±10.5)岁;平均病程(3.5±1.6)年。两组患者初次出血者80例,反复出血者40例,通过Forrest分级标准:流血40例,血栓附着45例,出血性血管突出35例。胃溃疡75例,十二指肠溃疡45例,患者临床症状为反复性呕血、柏油样大便,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纳差及消瘦等临床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OLYMPUS GIF-XQ240胃镜,ERBEVIO200S高频电凝发生器及内镜专用高频电凝器。

1.2.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消化道出血量给予血容量相应的补充,注意纠正休克状态,在内镜治疗后静脉滴注40 mg/次的奥美拉唑,2次/d,1周之后口服奥美拉唑。注意留置胃管,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24 h的呕血次数、黑边次数及相应的量、患者的尿量、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尿素氮及数学亮灯进行观察。单纯注射组主要是通过Cook VINF-25注射1∶10 000的肾上腺素,在溃疡面的周围距离出血血管1~2 mm,选择3~4个点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深度不超过2~3 mm,每次注射1~2 m L,总量为8~10 m L,对于溃疡面直径小于2.5 cm病灶注射在溃疡周围的黏膜上,对于直径大于2.5 cm溃疡面,注射出血病灶旁边0.5 cm,根据临床特点对内镜旋钮进行调节,并且调整好进镜的深度,保持注射针和溃疡底部成45°~72°角进行反复注射,促使溃疡面周围的黏膜发生肿胀和发白,活动性的出血有效的停止。联合柔和电凝组是在单纯注射组的基础上联合柔和电凝进行治疗,电凝能量为25~30 J,通过电凝头将溃疡出血部位压紧,电凝2 s/次,一共电凝2~4次,直到电凝局部变白为止。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性资料情况

主要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

1.3.2 止血效果情况

止血成功:内镜下进行治疗后,出血面停止出血,溃疡面没有新发的出血出现;治疗后消化性溃疡的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管没有红色的血液引出。止血失败:内镜下进行治疗后,仍然有持续性的出血出现,需要进行中转手术治疗;经过治疗后没有出血征象,但是在住院观察期间胃管仍然有红色的血液引出,并且仍然出现黑便、呕血、肠鸣音亢进的临床症状,通过输血或者输液,其休克状态仍然无法纠正。

1.3.3 出血及治疗情况

观察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周内再出血率、总止血率、中转手术率情况及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治疗措施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不同治疗措施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t=0.32、0.35,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情况比较

联合柔和电凝组止血效果(成功率、失败率)优于单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0、12.50,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周内再出血率、总止血率、中转手术率情况比较

联合柔和电凝组1周内再出血率、总止血率、中转手术率均优于单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12.50、12.50,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情况比较

联合柔和电凝组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优于单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10.10,均P<0.05)。见表4。

3 讨论

单纯注射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136例, 均不伴有其他眼部疾病, 受试期间禁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其中男73例, 女63例;年龄15~70岁, 平均 (44.7±5.6) 岁;诱发原因:劳累54例, 感冒62例, 外伤20例。依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68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诱发原因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200 mg/次, 5次/d, 治疗周期为2周。观察组首先使用1%丁卡因进行表面麻醉, 随后由同一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球周注射, 注射药物包括50 mg病毒挫, 0.5 mg聚肌胞。用27号短针头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剂, 进针部位为眶缘, 进针深度2.5 cm, 回抽, 确保针头不在血管中, 然后缓慢注入药液, 注射完毕后, 局部轻按压3 min, 至无出血及其他不适即可, 2次/d, 治疗周期为2周。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起效时间、治愈时间。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临床刺激症状完全消失, 角膜溃疡愈合, 充血、水肿、浸润消退;荧光染色结果转为阴性; (2) 好转:临床刺激症状明显好转, 角膜溃疡减小, 充血、水肿、浸润减轻; (3) 无效:临床刺激症状未见缓解, 角膜溃疡没有缩小迹象, 充血、水肿、浸润未见减轻。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病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用 (±s) 表示计量数据, 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的起效时间 (3.9±1.6) d, 治愈时间 (6.1±2.0) d;对照组的起效时间 (5.8±2.2) d, 治愈时间 (10.3±3.5) d;两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6.7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400, P<0.01) , 见表2。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目前最严重的常见角膜病类型, 近年来, 随着过度使用电脑、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以及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的滥用, 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3]。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其治疗药物也比较繁多, 阿昔洛韦是其中较为被认可的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然而, 口服阿昔韦洛的生物利用度仅15%~20%, 患者每天需服药5次之多, 加之长期服药容易带来不良反应,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4]。病毒唑和聚肌胞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特效药物, 而球周注射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眼部给药途径, 然而目前依旧缺乏采取球周注射病毒唑与聚肌胞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本文调查发现, 观察组的起效时间与治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病毒唑、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确实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方法。病毒唑是临床中常用的强烈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 可有效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 进而达到抑制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病毒繁殖的效果[5]。聚肌胞为干扰素诱导剂, 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能诱发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而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蛋白质, 可抑制RNA与DNA病毒, 阻碍细胞内的病毒繁殖[6]。球周注射能使药物经结膜下血液循环吸收进入眼内, 亦可通过角膜缘扩散至角膜基质, 是一种便捷有效的给药途径[7]。药物刺激能促使局部血管扩张, 增强血管通透性, 提高药物吸收效率, 缩短治疗周期。

综上所述, 病毒唑、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在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患者恢复快, 临床疗效突出, 病毒唑、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是一个疗效确切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挫、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13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治疗, 对照组采用球周注射病毒唑治疗。疗程结束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治愈时间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病毒挫、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显著, 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 还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是理想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治疗措施。

关键词:球周注射,病毒挫,聚肌胞,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参考文献

[1]李金玲, 周增堂.中药雾化熏眼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9) :987-988.

[2]王勇, 詹邶.角膜接触镜联合抗病毒药物在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 :120-121.

[3]翁春瑜, 洪彬.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及预防复发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1) :76-77.

[4]俞莹, 缪晚虹, 赵峰, 等.益气解毒方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 23 (4) :245-249.

[5]龚义文, 张万国.中药加病毒唑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41 (1) :33-34.

[6]胡志佳.地塞米松、维生素C联合聚肌胞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8) :219.

单纯注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乳腺门诊经B型超声诊断为单纯性乳腺囊肿的女性患者237例, 年龄24~60岁;病程7d~12年;单发囊肿97例、多发囊肿140例;其中23例曾有手术切除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0例和对照组107例。2组患者年龄、囊肿大小、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触诊法乳腺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射无水乙醇。患者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用触诊法触及肿块, 以左手固定肿块, 右手持5~10ml消毒注射器约45°刺入肿物, 有落空感后抽液。抽尽囊液送检验科作细胞学检查, 以排除恶性病变。如穿刺过程中抽出血性液体则停止操作, 另行处理。术前排除乙醇过敏史。准确量取囊液量, 使用另一备用针筒, 抽取相同容积的无水乙醇, 接上针头, 注回囊腔中停留数分钟, 再用原筒抽回2/3, 保留1/3在囊腔, 拔出注射器, 术毕压迫穿刺点, 覆盖无菌纱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3d行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理疗乳腺, 隔天1次, 5次为1个疗程, 每次理疗40min。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未触及肿块, B型超声检查囊肿完全消失;有效:可触及肿块, B型超声检查囊肿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无效:可触及肿块, B型超声检查囊肿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下或无变化, 或肿块消失后又复发。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237例乳腺囊肿穿刺囊液均为淡黄色或淡褐色浑浊液体1~2ml, 2组脱落细胞未发现癌变, 2组随访率均为100.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的8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单纯性乳腺囊肿穿刺抽液后囊肿即消失, 触诊不能触及肿块, 注射无水乙醇后, 患者局部有轻微刺痛感, 持续10多分钟后消失;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理疗, 无创、无痛、非介入方式治疗, 无任何不适。

3 讨 论

乳腺囊肿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 但大多数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好发于中年妇女, 此期的妇女由于生理因素易出现内分泌紊乱, 当黄体酮分泌减少或缺乏, 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 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增生, 致使导管延伸、折叠、迁曲, 大量上皮细胞脱落及伴有部分导管细胞坏死, 造成管腔堵塞, 其分泌物大量在管腔内积聚, 管内压增高而形成囊肿。乳腺囊肿病在病理上表现为一种以上皮组织增生和囊肿形成的非炎非瘤病变。乳腺囊肿一般不会恶变, 只有少数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和重度乳头状瘤乳头状增生, 才有恶变可能。

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是采用电容场法作用, 高频电磁场对组织的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组织细胞的通透性升高、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组织营养增强, 促进代谢产物排出, 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总之, 本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费用低、见效快, 疗效确切, 不留瘢痕, 不影响乳房美观, 并且可重复多次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乳腺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射无水乙醇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机理疗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的疗效。方法 将237例单纯性乳腺囊肿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30例和对照组107例。对照组采用触诊法乳腺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射无水乙醇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理疗。术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的8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乳腺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射无水乙醇联合理疗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理疗,乳腺囊肿, 单纯性,无水乙醇

参考文献

[1]沈镇宙, 卲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38-139.

单纯注射 篇6

关键词:依沙吖啶,米非司酮,孕中期,引产

依沙吖啶为孕中期引产最常用药物, 其成功率高, 完全流产率高, 操作简便, 但有引产失败的可能性[1]。为进一步提高引产成功率, 我院采用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用于中孕引产50例, 并与单纯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相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5月-2010年5月要求终止妊娠的孕中期妇女100例, 年龄23~32岁;孕16~27周;其中初产妇34例, 经产妇66例;B型超声提示均为单胎妊娠, 头位、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无高血压、贫血、严重哮喘、青光眼、生殖器炎性反应等疾病。所有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年龄、孕周、辅助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羊膜腔穿刺注射依沙吖啶100mg。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 给予米非司酮50mg口服, 每隔12h给药1次, 共3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引产效果、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用药至分娩时间、产程、产后出血量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引产效果评价标准[2]

完全流产:胎儿、胎盘完全娩出, B型超声证实宫内无残留物;不全流产:胎儿自然分娩, 胎盘或胎膜部分残留, 阴道出血多, 需清宫处理;失败: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3d后, 妊娠物仍未排出。引产成功率= (完全流产+不全流产)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引产效果

观察组完全流产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产程、用药至分娩时间、产后出血量

观察组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产程、用药至分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无软产道损伤、强直性宫缩等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用于中孕引产, 因其引产效果好、时间短、成功率高, 且安全、简便、经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3]。依沙吖啶作用于胎盘, 通过酶作用使蜕膜细胞发生分解、坏死, 致胎盘剥离, 胎儿死亡。依沙吖啶还可促进蜕膜细胞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 引起子宫收缩, 使胎儿及胎盘剥离子宫而排出[4]。但依沙吖啶不能促进宫颈成熟, 对宫颈条件不成熟的孕妇单纯诱发宫缩, 易致其腹痛较剧、引产时间延长、阴道出血量大而致引产失败等。米非司酮具有促进宫颈成熟和扩张的作用, 可使子宫蜕膜、绒毛变性, 从而诱发子宫收缩[5]。本资料显示, 观察组完全流产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2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产程、用药至分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用于中孕引产, 两者协同作用, 可明显提高孕中期完全流产率, 同时缩短引产时间, 减少阴道出血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岩, 马月霞.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终止16~36周妊娠[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7, 18 (5) :500.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8.

[3]唐春芳.复方米非司酮配合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终止初孕妇中期妊娠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8) :941-942.

[4]华元洪, 蒙雪梅, 张丽华.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在终止瘢痕子宫孕中期妊娠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3) :476.

上一篇:设计布置下一篇: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