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2024-06-07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共12篇)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1

一、引言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由此可见, 今天的语文教育效果不仅仅表现为试卷分数的高低, 更多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 然而由于有些教辅资料思想陈旧, 其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因此, 本文旨在分析语文教辅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探讨其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以便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语文教辅报刊发展现状

笔者就语文教辅报刊市场上的两个“大鳄”《中华活页文选》、《语文周报》为例进行分析。

(一) 《中华活页文选》

《中华活页文选》由中宣部委托中国出版集团主管, 中华书局主办, 1960年创刊, 1998年复刊, 多次增容和改版。目前, 杂志分为小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六个版别, 《中华活页文选》一贯坚持选文与备考并重, 尤重选文。但也有相当分量的备考内容, 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依托中华书局的国内影响力, 《中华活页文选》在语文教辅期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98年复刊后不久, 期刊总订货量飞升, 逐渐突破45万套。为了加速其发展, 这个集期刊和图书双重特点为一体的语文教辅资料在销售上另辟蹊径, 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地区总代理的模式, 随即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中一级代理踊跃出现, 他们的出现为《中华活页文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一度成为语文教辅期刊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地区代理进入市场, 很多的弊端渐渐浮出水面, 代理双方因为观念和利益的关系, 缺乏互动, 商家担心产大于求, 而不愿在宣传上加大投资, 出现了生产水平不稳定的现象, 同时, 代理之间也缺乏信息的沟通, 因此很难形成辐射网络。

(二) 《语文周报》

《语文周报》成立于1989年, 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辅类杂志, 每周分别出版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中考、高一、高二、高考各一版。内容侧重于与教材同步指导和考试应对技巧。

《语文周报》发行伊始, 由于对于中间商客户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 出现了在同一个城市有很多个发行站点现象, 在多个站点之间, 采取优胜劣汰的管理策略, 而对于中间商客户的业绩、信用等没有清晰的数据分析和绩效判断, 只是凭借发行人员的主观臆断来进行评价管理, 从而导致在中间商的管理上出现混乱的局面, 无形中造成了很大资源的浪费。因此, 直面现状, 才能在生存和发展中寻找到切入点。

三、语文教辅报刊现状存在的问题

依据以上对两种典型语文教辅报刊的分析, 可以总结出语文教辅报刊在编辑、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辅编辑观念陈旧

教辅报刊的编辑缺乏一线教学经验。从业者多为大学毕业生, 少数是转行的一线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不少教辅报刊编辑认为, 学生掌握知识, 就是为了正确地回答问题和应对各种考试, 因此在诸多的语文教辅报刊中, 编辑试图增加中考、高考试题的题量从而增强其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在这种传统的思想束缚下, 片面地强调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 无形中让教辅报刊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当然, 也有一些报刊社要求编辑走出去, 与一线教师交流, 甚至到学校听公开课。但是, 语文教学不是戏台, 光靠看看戏是掌握不了教学的深度的, 更不用说真正地了解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多数教辅报刊无法真正走近老师和学生, 光靠发行渠道的小动作, 难以长久。

(二) 市场导向不明

虽然各大报刊都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市场规律, 进行有效的尝试, 结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既要考试, 也要素质, 导致教师的疲于应付和教辅报刊的左右摇摆。学校看到的是中高考的指挥棒, 高的分数、高的升学率一直是学校、老师和家长追求的目标, 这就必然导致重考试而轻素质。当人们一门心思去应付考试的时候, 教育的风向标又常常刮起素质风, 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但真正考核的时候,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仍以成绩说话。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这在语文教辅期刊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繁、难、偏、旧”的内容, 为了应付考试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与实际生活脱节, 实践环节缺失, 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 教辅销售不顺畅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 要想将某一个报刊打入一个省市的市场, 必须与当地的教育局、学校进行合作, 这无形中限制了报刊的正常发展。另外, 除了外部环境, 从语文教辅报刊本身来说, 选题的粗糙化、内容的枯燥化、编校的劣质化都直接降低了教辅报刊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教师的辅助性, 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四、语文教辅报刊的未来发展

面对教辅市场如此巨大而教辅报刊发行量却逐渐减少的现状, 必须找到市场经济调节下、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导下教辅的发展之路。改变思想, 树立观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语文教辅报刊的发展之路。

(一) 走品牌化经营道路, 树立品牌形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对激烈的竞争, 走品牌化路线成为语文教辅类报刊的必然趋势。在教辅杂志中, 品牌包含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带来有效的资源和无形的资产。

首先要树立创新的观念, 通过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改变传统语文教辅类报刊的题海战术, 将重点转到提供素材和鉴赏内容的阅读产品上来, 在这种创新的层面上可以增加期刊的内涵, 提高期刊品位, 从而吸引广大学生。例如,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版近几年针对即将高考的学生策划的《时事素材专号》影响很大, 销量也很不错, 有些学校为了订购到这本专刊, 屡次打电话催问是否出版。这也给市场一个信号, 教辅报刊不是不能有考试的内容, 而是什么样的内容既实用又新颖, 还不让学生反感。这就需要教辅报刊从业者们认真研究考试动态, 研究教师的心态, 研究学生的需要。另辟蹊径, 打出一张好牌, 才能获得人气。

其次, 品牌的树立是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 不必在乎一时的利益, 要将重点放在产品质量上, 立足于品牌理念, 从一点一滴做起, 哪怕是与读者的一个小互动, 都要落实到底, 坚持做优质教辅报刊, 树立金质品牌。《语文周报》中考版每年举办一期“语文周报杯”全国校园写作大赛, 每次比赛的要求和奖项设置都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在促进参赛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 也增加刊物自身的魅力。

(二) 突破转型期盲点, 开拓新的市场

传统的语文教辅报刊之所以缺乏生命力, 并不是发展空间狭小, 而是内容陈旧, 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活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家长和教师注重应试成绩的同时, 也应关注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并不冲突。考试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阅读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辅报刊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从而开拓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可以说不但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 也填补了语文教辅报刊上的空白。在这一方面, 我们看到了各大报刊的努力和尝试。《中华活页文选》一贯坚持选文的高品位, 并提供优美的点拨文字, 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美的享受, 又能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

五、结语

各类教辅报刊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必然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要生存下去, 与其坐井观天, 不如深入研究市场, 研究他人的成功之处,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搞活本身产品、获得丰富利益的前提下, 让语文教辅报刊更好地为语文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是我们每个从业者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吴春霞.素质教育:新的出版热点——谈小学教辅读物的出版方向[J].中国出版, 1999 (12) .

[2]郑锋.教育社:如何面对教辅读物出版的现状[J].中国出版, 1999 (2) .

[3]李杭.浅谈新世纪教辅读物的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 2000 (4) .

[4]杨志东.教辅图书四大变化[N].新闻出版报, 2000.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2

一、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中心城区距省会贵阳市144公里、距重庆市239公里。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14个县(市、区),总人口765.5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0万人,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区、全国七大毛竹产区之一。已探明矿产60多种,其中锰、硫铁矿、硅石、镍、钼钡为优势矿产,储量居全省或全国前列。煤炭资源总贮藏量在260亿吨以上,已探明储量66亿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06.82万千瓦,可开发量428万千瓦。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55.73亿元,同比增长11.6%。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27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8.2%。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投资大,工业经济发展快。近年来,该市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循环经济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结构战略性优化升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据资料显示,在该市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额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增长速度,2008年产业投资达到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2008年,该市在遭受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影响下,完成了第二产业增加值3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规模工业企业达4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1.5亿元,增长21.5%,形成了以能源、烟酒、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而且随着今年务正道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构皮滩水电站、绥阳重化工生态工业基地、桐梓电厂、80万吨/年氧化铝、桐梓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黔北竹浆林纸一体化等10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以及34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在建、续建产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或即将建成投产,遵义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将明显增强,遵义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全国旅游资源分8个主类、31个亚类,共155个基本类型,该市旅游资源涵盖了8个主类(100%)、21个亚类(67.7%)、52个基本类型(34.2%),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历史景观遗址 3处,国家级古墓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还有多个省级旅游景区。该市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共有6大项目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近年来,随着该市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得到迅猛发展,08年旅游综合收入81.5亿元,增长48.1%。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近年来,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连续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据资料显示,该市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41.1亿元,2008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315.96亿元,比上年净增56.16亿元,是历史上净增数额最多的年份,比2004年增长了2.24倍。特别是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该市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资金争取力度,截止今年5月,该市共争取到三批次新增中央投资共9.89亿元。目前该市正在实施遵义机场改扩建、黔渝快速铁路、茅台高速公路、习水至新站等5条二级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遵毕段、城区污水管道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改善该市基础设施条件。而且该市习水经正安、务川至德江高速公路、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余庆高速公路等也都进入了省高速公路规划网,也即将开工建设。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面分析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其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经济总量小,人均差距大。这既是遵义过去存在的问题,也是今天仍然面临的矛盾。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尽管达65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2亿,人均生产总值8600多元,但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即使与省会贵阳比,其生产总值不及贵阳的81%,财政收入不及贵阳50%,而人均值只有贵阳市的37%和全国水平的38.7%。

2、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2007年遵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1%、43.9%和34.0%。由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经济中“两高一资”产品比重大,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制约企业和地区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的提高。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平均水平悬殊。以北部务川、正安、道真3县为例,2007年其国土面积占全市27%,人口18.4%,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7%左右,人均生产总值2800多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比两城区低18517元,比中部遵、绥、桐三县低3150元,比西部仁、赤、习三县低5748元。北部三县不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都与全市有较大的差距。

4、城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少。200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33%,全市生活和劳动在农村的人口仍有67%以上,低于省会贵阳市的47%,低于全国45.7%的水平。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大多数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种养植业维持生计,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城市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2005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5:1,2008年差距扩大到3.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7%和41.4%,城乡差距更加扩大。

5、富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遵义是人口大市,200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44.02万人。农业人口数 628.57,非农业人口数 115.45。其中18—35岁 219.09,占总人口29.4,35-60岁242.96 占总人口的32.7。两项合计占总人口的62%以上。不论是总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和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在贵州都首屈一指,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人员都高居贵州省首位,劳动就业压力非常突出。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工

需求下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流,造成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6、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遵义无论工业或者是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水平普遍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劳动生产率低。加上许多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观念落后,大量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

除此之外,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商品房销售、环境污染、移民搬迁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这一切都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难度。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必须立足遵义市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构建特色经济产业集群。遵义既是自然资源宝库,又是矿产资源富集地。丰富的资源为遵义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遵义市委和政府提出的,集中力量建成以构皮滩电站为代表的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以铝钛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基地、以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为代表的化工基地、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基地、以江南航天集团为代表的机电制造业基地和以忠庄药业园区为代表的药业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是符合遵义实际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形成产业配套完善,技术领先、质量一流的富有遵义特色的产业集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既是无烟工业,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遵义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地区,具有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当前必须围绕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目标,紧紧抓住2009年全省旅发大会和中国(遵义)茶博会、酒博会等系列活动在遵义举行的契机,加快高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建设遵义会议会址景区、赤水风景名胜区、海龙屯保护与开发等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力争把遵义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服务设施配套,人民热情好客,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集革命传统教育,娱乐休闲度假,品尝山水园林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以打造“六大”环境为目标,塑造全新遵义形象。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固然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八方游客的必要条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条件。能够真正吸引投资者和游客的因素还必须包括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诚信友好的人文环境。过去遵义在这些方面重视不够,失掉了许多发展机会。总结经验教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六大”环境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认真落实好这些目标,不仅能全面改善遵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能塑造全新的遵义形象,极大提升遵义知名度,对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业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4、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要以“一建双创”为载体,开发建设新区,实施旧城

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推进强县强镇建设,抓好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率;通过加大城市交通疏解、供水、电网、污水处理和学校、社区卫生、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加快城乡市场规划建设,加大工业集聚区、物流园区、金融街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园区配套建设,搭建城市经济发展平台,积极推动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

5、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动共同发展。遵义地处通江达海要冲,川渝南下两广咽喉,北距重庆308公里,南下贵阳153公里,有黔渝高速,川黔铁路和国道210,326纵横全境,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主动与四川、重庆和省内贵阳、毕节、铜仁和安顺等省市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遵义的物资和商品,通江达海,扬帆远航。

6、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条件。当前要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做好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工作,大力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服务活动。要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民选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提高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要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和加快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户补助和五保户供养水平。

7、加强区域协调,继续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实施非均衡推进战略,是符合今天遵义发展实际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思路,强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区域合作。既要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区别对待,促进四大区域各展所长;又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明确的目标和发展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推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大对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解决煤电油运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遵义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只有全面认识遵义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遵义实际的对策,才能推动遵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遵义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3

摘    要:林业产业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就很难全面、协调发展,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天津市林业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天津;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2.032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ry Industry in Tianjin

ZHANG Yue-hong1, LIU Shan2, ZHANG Jie2, LIANG Ya-nan3, GAO Hai-jian3, CHEN Xue4, SUN Guo-hao1, ZHANG Miao1, YANG Hong-chen1, ZHANG Wei-wei5

(1.Jixian Forestry Bureau of Tianjin, Jixian, Tianjin 301900, China; 2.Forestry Bureau of Tianjin, Tianjin 300074,China;3.Baodi  Forestry Bureau of  Tianjin, Baodi, Tianjin 301800, China;4.Tianjin Forest Seedling Demonstration Base, Tianjin 300074, China; 5.Tianjin Beichen District Plan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Beichen, Tianjin 300400, China)

Abstract: Forestry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forestry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orestry industry in Tianjin are introduced in four aspects.

Key words: Tianjin; forestry industry;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林业产业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就很难全面、协调发展,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天津市林业产业现状

1.1 经济林现状

目前,天津市已建成天津市小枣基地、天津市津西北水果基地和蓟县干鲜果品基地三大经济林基地,同时开展山区及滨海葡萄基地建设和冬枣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东部滨海地区鲜食与酒用葡萄产区;大港、静海、津南冬枣、金丝小枣产区;津西北水果及设施栽培产区;蓟县北部山区特色优质果品产区。经济林生产面积9.3万hm2,年产各类干鲜果品24.1万t,产值约9亿元。

1.2 林木种苗情况

目前,天津现有苗圃751个,其中国营苗圃27个,集体苗圃113个,民营苗圃611个。实有育苗面积8 318 hm2。其中:国有苗圃1 085 hm2,占苗圃总数的13%;集体苗圃476 hm2,占苗圃总数的6%;个人育苗6 757 hm2,占总育苗面积的81%。各类苗木总量达到21 612.6万株。初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育苗相结合的苗木繁育格局。

1.3 花卉产业情况

全市现有花卉种植面积397 hm2。全市现有大中型花卉市场13个,花卉企业74个,拥有现代化温室34万m2,日光温室75万m2。花农1 867户,从业人员5 000余人,年销售额近亿元。形成了园林、农林、农垦、乡镇集体、独资等多种形式的花卉生产、经营实体。

1.4 森林旅游业发展情况

天津市共有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和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保护区1处)。依托蓟县的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武清区的港北森林公园、滨海新区的官港森林公园和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坻区的青龙湾保护区、武清区的大黄堡保护区、静海县的团泊保护区、滨海新区的北大港保护区开展森林旅游。天津市积极推进以森林公园为主,自然保护区为辅的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生态旅游,以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全市生态建设。

1.5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目前,天津市在蓟县西龙虎峪镇、宝坻区牛家牌镇、静海县王口镇和台头镇,形成了利用林地从事食用菌种植和畜禽养殖生产的林业产业模式。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下的自然条件,通过科技支撑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以及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从而成为天津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林农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2 天津市林业产业存在问题

2.1 森林资源不足、质量不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天津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人均有林地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相对偏低;二是森林质量不高,多年来,随着天津市外环线绿化带、“625”工程、绿化天津建设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林分质量水平仍然偏低,对于木材生产的贡献仍然不够;三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仍然存在,为保障京津冀(环首都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今后天津市将主要开展以储备林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储备林的采伐限额受到一定约束,而速生丰产(商品)林数量仍然偏少;四是投资风险较大,林业产业是基于森林资源的培育业,而林木资源的生长周期比较长,遇到的自然风险相对较大。

2.2 产业基础薄弱

天津市处于平原少林地区,林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没有大型的林业企业,林产品加工企业相对规模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核心竞争力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林基地的建设,天津市出现了以经济果品加工的企业,但此类企业以小规模企业片为主,尚处于起步阶段,仍以传统技术为基础,资源增值率低,管理水平低,稳定性差,缺少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2.3 森林旅游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环境的影响之下,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旅游景点规划设计单一、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天津市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新的历史时期,天津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天津市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重要精神,为天津市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为: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通过林产品深加工并辅以科技支撑手段实现林业产业发展。因此,天津市要积极开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以基地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林农增收。继续发展湿地旅游、珍稀名贵树种、林下经济等新兴产品产业。

4 政策建议

4.1 落实《决定》精神

要深刻认识发展林业产业意义重大,把发展天津市林业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既要发展生态建设又要发展林业产业。要将天津市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实施,进一步引导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对以下方面投入给予适当补贴。

4.1.1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对天津市从事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林、林下复合种、养生产等,需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做保障。单靠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无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各级政府应按照区域经济规划,对水、电、路基础设施给予适当资金投入,引导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4.1.2 设施栽培政策补贴 凡在天津市利用温室大棚从事种苗、花卉、果树生产的,其设施建设费用,应参照天津市设施农业补贴标准给予补助。

4.1.3 育苗良种补贴 对于使用林木良种进行苗木生产的,应按生产面积给予良种补助。

4.1.4 科技项目支撑 对天津市森林资源培育、良种引进、林产品加工的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推广等应给予科技项目支持,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带动生产方式、规模、质量的提升。

4.2 发展林业主导产业

未来,天津市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要发展林业主导产业,如附加值比较高、带动力比较强的产业,主要包括木浆造纸业、林下经济、生物质能源、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以上林业产业的产值在林业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提高天津市林业产业的水平,必须发展这些主导产业。

4.3 发展林业基础产业

森林培育是林业产业的基础产业,要大力开展以速生生产林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林分质量、大力培育珍稀树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天津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3 发展林业新兴产业

除了发展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之外,还要发展一些花卉、粮油等新兴的林业产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随着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林地承包给了农民,通过开展林下种植(林粮、林棉、林药、林菌)、林下养殖(林禽、林畜)和森林观光给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广阔平台。

4.4 要实现林业企业的基地化、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

在林业产业企业环节,要试行林业企业的基地化、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基地化:是原料要由基地供给,既能保证林业企业正常生产,也能保证林业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不落下风。规模化:目前林业产业很多产品的规模效益比较明显,林业企业要有大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可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来获得规模经济。现代化:就是用目前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提升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水平。品牌化:现在的市场对品牌的要求非常高,品牌价格和市场差异非常巨大。目前,林业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要重视品牌经济的阶段,所以林业企业要进一步树立自己的经营品牌。

4.5 要做大做强林业企业

要建立林业产业工业园区,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的林业产业集群,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运输成本,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区域特点,把自然的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的生产力,同时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政府的管理不应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而是要积极应该适应市场经济改革要求,进行规划引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同时进行必要的经济杠杆调节,还要搞好相关服务,主要是加强预测预警、中介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李宏,唐守正.林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2):41-46.

[2] 耿玉德.林业产业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

[3] 孙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林业经济,2008(1):44-49.

[4] 王育民.高科技产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竞争力[J].林业经济,2000(3):27-33.

智能家居发展现状及问题 篇4

1 智能家居搭上移动互联网顺风车

在很长一个时间内,智能家居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存在于平常百姓家,与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关系。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愈发紧密,无论哪个行业都无法回避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移动互联网时间碎片、产品微型化、应用傻瓜式的特征为智能家居产品的设计思路、功能设置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智能手机开放生态系统,让智能家居软件开发、硬件开发搭上移动互联网快车。

2 火热的市场与观望的消费者

市场调研机构易观智库发布了《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报告指出,得益于市场上不断增多的智能家居硬件产品,以及在消费者市场的日渐普及,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在2016年将出现明显增长。到2018年,随着主要智能家居系统平台及大数据服务平台搭建完毕,下游设备厂商完善,智能家居产品被消费级市场接受,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但同整个家居产业4万亿市场的蛋糕相比,差距十分巨大。

迄今,智能家居创业可谓风生水起,既有专业玩家如RICI、Control4,也有传统家居巨头涉入如海尔、格力、美的,甚至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京东及小米也在加速智能家居的布局。与之相反,对于智能的印象,大部分消费者停留在使用一个APP控制家居的概念,用户对于产品本身认识的提升并没有明显改变,而产品功能稳定性与成熟性也没有保障。在高昂的价格面前,大多数用户的态度是观望。

3 智能家居发展还未形成统一思路

1)传统家居厂商智能家居对于家居厂商而言是全新市场,智能单品相继推出。传统家居厂商在产品的工艺和渠道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多数厂商希望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搭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智能家居体系和平台。然而在软件、互联网等事关用户体验的服务上,以及开放性平台的搭建经验上,劣势也很明显。

2)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对智能家居也早有布局,虽然各有不同策略,但总体思路一致,即建立一个云平台,让形形色色的智能家居连接到自己的云平台上。由于家居家电产品种类繁多,碎片化现象严重。这种云平台对于传统厂商的吸引力存疑,传统厂商不愿处于下游的被动位置,最终哪家成为普遍标准、体系,还要看互联网巨头的号召力有多大。

3)创业公司、硬件公司这类公司尝试通过路由器或电视机入手,抢占所谓的家庭入口进而变成智能家居的垂直电商平台。这类公司以小米、Broadlink、乐视以及众多路由器厂商为代表,虽然这类公司兼具互联网基因和产品基因,但是与传统厂商相比,在产品工艺上没有优势,产品质量与稳定性存疑。

4 弱智能或伪智能产品充斥市场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普遍存在弱智能和伪智能现象,如智能插座、智能体重计等。诸多智能家居厂商盲目追随行业热点,并未专注于产品研发,单纯认为用手机APP操控的家居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不是用智能手机代替遥控器这么简单,它首先要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高科技玩物。如Control4提供多元化的控制功能,灯光、窗帘、空调、背景音乐、家庭影院、安防、监控的集中控制和管理;提供有线、无线(Zigbee、WiFi)方式通讯;提供多种控制终端,如面板、触摸屏、遥控器,以及各种传感器;而且还有功能模块化,可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配置,以控制预算;强大的扩展功能满足未来的功能扩展要求。

5 智能家居不能创造伪需求

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商的智能家居产品有忽悠消费者的嫌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烤箱等产品增加联网功能之后就冠以“智能”二字,且大幅提升销售价格。给大家电加入网络模块,实现手机远程操控成为目前厂商普遍做法。如某冰箱厂商对智能操控的描述是“移动终端远程调节温度,开启功能,更有故障提醒并智能报修”;某洗衣机厂商是“通过APP或微信绑定手机,即可实现远程操控,随时观察洗衣运行状态,实时调整;更有故障自动报修等,让您不在家也能随时享受洁净科技。”这些所谓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甚至不存在。可以说既没有带来便捷,反而加大了产品的学习和使用成本。

许多智能家居提供的“便捷”功能在常规家电产品中就已经满足应用需求。因此智能家居应该把研发重心放在提升传统家居的体验上,而非单纯地为了制造卖点和噱头。

6 智能家居并非是年轻人的玩物

近几年,中国游客到日本疯狂抢购智能马桶盖,不辞辛苦地从日本搬回国内的新闻引发了大众以及行业人士的关注。日本智能马桶摇摆、有规律的水流,座圈温度调节,暖风干燥器,座圈上涂有氧化银可防止细菌滋生,配有除臭器、遥控器,用于自动冲洗的近距离传感器,以及自动开关座圈等功能,都深受消费者喜爱。针对老人和艾性使用还开发了不同的使用模式,在实用性与便捷性上达到了平衡。控制面板上未使用触摸屏代替按钮,消费者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按下对应功能按钮,即可自动完成操作,即便是老人也可轻松掌握。

7 智能是大智若愚、润物无声

纵观国内市场,目前家居行业更多的是简单地解决了无线通信问题,用手机远程控制即为智能家居。其实不然,智能家居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实现智能设备的托管和自动化。智能设备可通过感应器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进行调整,这也是比尔·盖茨的“未来屋”最让人向往之处。

例如厨房能够自动检测煤气泄露,若探测到煤气外泄,自动关闭物理开关并向主人手机推送警报;浴室可根据主人的行为数据分析及气温情况自动调整水温,根据天气情况、用户习惯、环境变化自动地做出判断并执行。虽然目前的AI系统不足以像人类一样做出准确判断,但智慧家居发展方向是从遥控到无控的过程,真正的智能家居是大智若愚、润物无声的,使用者甚至感受不到智能家居在发挥作用。理想中的应用场景:回家前车载系统自动发送行程到家里的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根据以往行为记录分析判断主人的回家时间,自动打开空调系统,而你只需要回到家享受清凉。

8 智能家居更需要智能营销

智能家居在国内市场的普及率不高,一方面由于智能家居目前技术和规范不成熟,另一方面在于消费者接受较慢。无论产品多先进,概念多超前,没有消费者认可也枉为。这就要求智能家居的智能不仅要体现在产品的智能上,更要在营销方面发挥智能。产品上占据优势的厂商要通过产品研发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智能产品,同时也要升级营销和销售体系。部分家居门店的互联网程度不高,与消费者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在移动社交营销时代难以触及消费者。目前以联势家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积极推进家居门店的智慧化进程,以移动社交解决方案推进智慧家居的发展。只有消费者对智能家居认知度不断提升,才能进一步提升认可度,智能家居才有健康发展的空间。

9 结语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5

中心小学现状:

中心小学现有小学部和幼教部两部分,幼儿园现有大、中、小三个班,在园幼儿81人,教师6人,小学部现有一至六年级共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9人,除五年级班额较大(47人),其他年级均为30人左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人,门卫1人。

中心小学存在的问题:

1、现有债务达26万余元,严重影响学校发展。

2、学校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短缺,男教师较少。

3、校园广场及一楼地面下陷损坏较严重。

4、幼儿园教具、玩具陈旧,损坏较多。

5、随着农村新生儿基数的下降,幼儿园生源逐年递减。

6、教师寝室严重不足,3-4人一间寝室,远处教师住宿不方便。

中心小学发展设想:

1、规范幼儿园管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家校联系,扩大宣传整个中心小学办学思想和取得的成绩,整的社区居民认可和赞扬,稳控生源,并积极向邻近的村落宣传辐射。

2、以校园足球,文明礼仪为切入点,丰富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3、争取社会支持,刷黑校园广场,维修一楼地面。

4、狠抓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质量走在全区第一方阵。

5、积极向上级申请,建一栋教师周转房。

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研究

中小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较大、成果见快等诸多特点。中小微型企业一般分类是: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

1.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中小微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国国民经济要得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是其中重要的支撑部分。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科学发展对我国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各金融监管机构要将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并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央行在贷款规模方面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共度时艰,主动让利,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1.2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中小微型企业之所以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就业容量和就业弹性都要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而且创办中小微型企业所使用的资源更少,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新中小微型企业创办速度更快,因此使得数目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在总量上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更多些。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普遍实施减员增效策略;工业因技术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而不断从各行业中分离出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使我国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也逐渐增多;由于高校扩招等问题,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小微型企业的大量创建对于促进我国就业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就变得尤为突出。

1.3中小微型企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对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突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中小微型企业自身来看,多为由亲缘关系组成的中小微型企业,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而家庭式的管理可以迅速进行决策,搜集信息的成本相对较低,拥有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经营多变且比较灵活,从而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与大企业竞争的生存空间。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比较单一,批量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大企业不愿涉足的领域,如手工艺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因此,中小微型企业在增加人们收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4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是我国构建民生型政府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民生工作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如何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小微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易于被创业者接受,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如何确保创业者开办的微型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构建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政策体系,便成了我国构建民生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

2.中小微型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政策体系不完善,面临用地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环境体系并没有系统建立,如工商、税务、信贷、培训等相对匮乏,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各种税、费负担较重。政府的税、费较高,据计算,中国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税费负担比一般国家的企业要重50%左右。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普查数据表明,2007年公共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收费共有16,211亿,其中政府各部门收费12,685亿,主要是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企业税、费负担重,要交33%的所得税和附加税。如果是中小企业主,还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造成企业无力经营。有资料表明,2007年~2010年倒闭了170万个体户;2011年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净倒闭了130万个企业。显然沉重的费税负担,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微型企业实力较弱。中小微型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受资本金限制,大部分是租用土地或厂房,始终处于搬迁,无地可用的窘境,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土地供应紧张。随着近年来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供应量是有限的,国家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以及对大项目用地优先保障,使中小微型企业用地更加困难。最后,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例如,重庆市开发区西区工业土地价格目前已达每亩28万元,比2008年上涨了1倍多。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快速发展的步伐。

2.2中小微型企业资金短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2013年中小微型企业资金存在86%缺口,有企业表示资金短缺,企业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来维持,资金力量薄弱,因企业经营规模小,银行贷款额度有限,使企业感到银行抵押品要求过高,难以达到银行要求,加上银行贷款手续繁多,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融资渠道狭窄,缺少适宜的融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多数企业无法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小微型企业本钱小、实力弱,往往不愿意在研发创新上投入更多资金,有比较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影子。因此创新创意发展不足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管理粗放有限

根据发展历程来看,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还带有个体经营的时代烙印,虽然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正式企业的架构,但在管理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情况严重;内部管理经验匮乏,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混乱。以劳动密集型、传统资源型行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铁矿采选、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传统农业等行业领域。产业结构趋同, 创新能力不足; 富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权重较小。产业层析总体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影响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脚步。

2.4行政审批繁琐服务低效率,行业间缺乏诚信

近年来,各地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推行“三个缩减30%”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效率有所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群众满意度得以提升。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行政审批职能分散、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等问题。因此,行政服务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缺乏诚信,不仅体现在日常经营和产品质量方面,在纳税、贷款时体现得更加明显。一些中小微型企业有多套报表和账目,有些甚至是请专门的所谓“专家”编造的,与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虚假账目报表不仅严重影响税务、银行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同时也严重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2.5中小微型企业依赖性强,缺乏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中小微型企业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者工资也水涨船高,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利润很难维持,经营陷入困境。由于中小微型企业不能良好的解决人才落户、晋升、子女教育、未来发展等问题,高级人才不愿意仅仅为了一点高工资而来,即使来了也难以留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不仅严重缺乏高级管理人才,连素质好的一般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

3.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建议

3.1政府加强财政规范指导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市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市微企办确定的各区县(自治县)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计划,安排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将补助资金切块下达给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增加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市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2012年将资金总规模由原来的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以后再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专业化生产、扩大出口、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产业集群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尚未设立县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县(市、区),今年要依法设立;已经设立的要视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其次,建立税收扶持政策。从中小微型企业成立的第二年起,财政部门根据企业上年实际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计算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补贴总额以中小微型企业获得的资本金补助资金等额为限。中小微型企业凭纳税证明和营业执照,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对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由市税务部门出台操作性强的文件,认真贯彻执行。最后,实施融资担保扶持政策。中小微型企业可在开户银行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购置,贷款额度不超过投资者投资金额的50%,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执行。中小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期限为1—2年,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中小微型企业申请创业扶持贷款,可由三峡担保公司或各区县(自治县)政府指定的当地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健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依法依规经营,直接服务中小微企业。研究制定促进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3.2加快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通过构筑银企创“共赢”平台来实现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金融部门之所以对中小微型企业“惜贷”、“惧贷”,除有少数企业有弄虚作假等欺诈行为,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所致。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微型企业经营者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尤其是抓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将诚信建设作为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建设我市诚信体系打好基础。

3.3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人才战略

让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整合培训资源,鼓励校企合办、企业参股、企业投资等方式,以便企业和培训机构良性互动。整合各部门的培训工作,引导培训课程向我市有大量需求的产业工人倾斜。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培训基地。

3.4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满足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需求

一是积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商联、企业家协会的联系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创新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大市县(区)两级政府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扩大担保机构规模,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提供有效支持。三是在加强监管,保证资金安全情况下,应逐步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限制,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积极探讨在政府监管、引导下有序规划民间借贷发展,进而增加中小微型企业资金供应量。四是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3.5引导中小微型企业自身营造企业魅力

一是企业应在用工方面制定长远计划,根据生产特点,合理制定全年用工计划,避免企业在用工淡季时员工大量流失,旺季时又招不到足够的人工。二是规范管理,减少职工流失。各企业要严格贯彻有关劳动就业政策,与员工签订规范性劳动合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薪酬待遇,保障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三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应对员工实行人性化关爱和贴心式管理,制定员工长远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四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用工效率。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员工体力劳动的依赖度,逐步减少苦、脏、累、重岗位。

3.6引导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是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节约型过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小微型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减少单位产品原材料用量的有效手段,但中小微型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较为薄弱,要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要加大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科技投入,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向中小微型企业转化;二是社会科研机构、大中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微型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向中小微型企业开放实验室,降低收费,加大针对中小微型企业适用加工生产的产品研发,推动中小微型企业产品升级换代;三是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并择优扶持一批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财务审计、融资担保、项目咨询、产品检测、产品研发、管理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何平.探析中小微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经济学,2012.

[2]陈永明,陈雯静.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李黎明,秦良州.中小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冲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4]袁光灿.完善重庆微型企业发展体系.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

天津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篇7

关键词:天津会展旅游,发展前景,解决方法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国际会议、研讨、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而开展的旅游形式是一种商务旅游形式。会展旅游是将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都市旅游形式, 会展旅游由于其兼容性强, 辐射面广, 消费档次和文化含量高等特征, 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迅速兴起, 并且日益成为提高旅游产业质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同属第三产业, 会展和旅游好像一对天然的“孪生姐妹”, 彼此之间有很大的相互依存性。两者在一起会迸发出强烈的火花, 会展活动通常会带来人员的异地流动, 从而引发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的消费, 给一个城市提供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 促进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天津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天津会展旅游业的起步虽然比较晚, 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大大提升了天津作为北方旅游中心地位。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了2013年天津市大型会展论坛活动计划, 确定今年天津将举办大型会展论坛活动16个。其中, 中美省州长论坛、第六届东亚运动会、2013国际脱盐协会世界大会三项活动将首次在天津举行。今年市政府举办的活动中有11项活动均采取“以会带展”模式, 展览面积超40万平方米。

1、天津会展业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会展旅游在国际上一般会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 其利润率大约在20%左右。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会展产值。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及国家会展中心项目的启动, 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作用不断加强, 现在已经逐步成为全国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和辐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 外贸出口显著增长, 世界500强中有172家跨国公司在天津设立分公司, 天津已成为全国外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2、天津旅游业稳定增长也对会展旅游起到促进作用

旅游与会展都是相辅相成, 联动发展的活动, 两者所涉及到的各类行业资源, 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和顾客的需求进行组合, 这样就可以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用, 形成一种放大效应, 即达到1+1>2的效果, 提升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会展旅游也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3、天津市委市政府对会展行业进行政策扶植

天津市委市政府把会展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 在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提升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房地产、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注重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 培育优势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开拓新兴服务市场。”这样就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

二、天津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天津会展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在初级阶段

虽然近年来天津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与相同规模的城市相比明显滞后, 与环渤海地区其他城市的竞争与合作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港口城市, 其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地位不相称。用旅游景观评价中采用的指标分析, 天津的旅游资源距离市场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在产品营销上, 一般要经过“知名度、美誉度和体现文化价值观”这样三个阶段。而目前天津的许多景区连知名度这第一步还没做到。尤其天津的很多旅游资源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同类景观相比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天津提出“近代中国看天津”, 这是一个很好的策划主题, 但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 使其成为真正的响亮品牌。

天津在很多外地游客的印象当中只是一座平民化城市, 护北京的天津卫。平民化就意味着平庸和雷同, 天津从旅游资源上与北京相比知名度低、规模小, 又和北京相距仅120km, 因此必然造成旅游形象遮蔽,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天津会展业起步晚, 发展缓慢, 还未形成品牌会展。

2、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管理的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天津会展旅游的管理机制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痕迹。当前天津市仍保持着国际会议和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及立法的政府审批制, 许多会议及展览实质上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办的。这种会展会议的审批制度造成了本行业管理水平效率低下并引起市场竞争不公平现象。

3、政府的行政干预对会展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会展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有政府主导, 但是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政府如果干预过多就会导致会展业不能进行市场化, 政府对一些会展的举办不计成本, 使得很多民营会展公司被这些会展业务拒之门外。这样就会造成会展和旅游相关企业失去办展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很难把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摸式带入会展旅游市场。

三、天津会展旅游发展解决方法及发展前景

1、设立专业的会展管理机构

天津会展旅游发展的无序性急需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指导会展活动的开展。参考国外会展旅游的管理是被纳入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下, 天津也可以考虑在旅游局下设置会展处, 统一对天津的会展活动进行管理。

2、会展场馆的建设应具有超前性

目前, 国家会展中心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一期室内面积20万平方米, 室外面积10万平方米, 将确保于201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后还将继续建设二期展馆, 届时室内展览面积将扩展到40万平方米, 会展中心整体体量将达到120万平方米。目前世界最大的展览场地在德国汉诺威, 而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全部完工后, 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展馆。到2015年一期建成时, 该项目将是中国长江以北单体展览面积最大的会展中心, 届时天津市的会展面积将达到40万平方米, 仅次于北京, 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会展城市, 也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会展城市。同时要加入国际间的会展信息网络, 大力开发与国际会议相配套的展览资源, 推动信息交流, 创造贸易机会。

3、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在我国会展旅游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和先进的会展管理手段已成为我国会展旅游持续发展的一大症结。借鉴国内外会展培训的经验, 在国内推出会展职业人才梯次培养计划, 以提高从业人员会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目标, 在全市组织开展不同级别的会展策划及设计人员职业培训, 并积极推动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开设有关展览、展示的学历教育, 力求通过多层次、多样性和系统化的培训, 提高会展人才的专业素质, 提升本市展览经营管理水平, 打造具有本市特色的品牌会展产业。

综上所述, 通过对天津会展旅游发展现状问题等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会展为天津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 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虽然它发展还不成熟, 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天津会展旅游的期望, 它必将在国际旅游舞台上大放光芒。只有协调好会展与旅游, 同时加入天津独特的色彩, 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到天津旅游与参加会议展览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发展会展旅游是天津会展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天津会展旅游将在中国旅游乃至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会议旅游, 聚焦德国[J].中国新时代, 2004 (9) :100-101.

[2]黄文波, 孙扬.天津市旅游营销战略探讨[A].企业经济, 2008 (5) .

企业年金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篇8

直到上世纪50年代, 我国一直以家庭为单位来实现对个人的社会保障, 到上世纪80年代后, 才开始试图参照西方模式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这一体系至今仍未完成, 尚在探索过程之中。而老龄化问题又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2006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 上世纪末,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年底,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严峻现实, 使得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着极大的支付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来研究分析企业年金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相应的合理对策, 不仅会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我国深入开展社会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年金制度在国外的实践经验

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可以看出, 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推行企业年金制度。目前, 在美国, 基本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 企业年金养老金约为30%, 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在德国, 企业年金养老金相当于员工工资的15%, 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制度;在瑞士, 早在1985年就率先推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强制实施企业年金计划, 使其作为国家老年保障总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 不可避免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做法, 下面我们以美国的401 (K) 计划为例。美国是最早实行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之一, 其保障体系包括了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 为退休人员提供了约为30%~40%的替代率;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 为退休人员提供了30%~40%的替代率;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

最具美国特色的401 (K) 养老计划的突出优势, 就是属于该计划的这笔养老钱可以进行投资增值。但是任何投资活动在可能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可能会面临风险, 养老金进行投资难免也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养老金投资成功的例子是美国朗讯科技公司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的养老金。享受该养老金的公司员工总计12万人, 2004年投资收益为9.73亿美元, 2005年收益更高达11亿美元, 甚至占了全公司全年20亿美元利润的一半以上。养老金投资失败的例子是一度位于美国前十大公司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养老金。该公司根据401 (K) 计划形成的员工养老金直接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2001年10月16日, 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第三财季亏损高达6.38亿美元。随后, 公司股票价格便从每股33.84美元快速下跌, 到2003年3月10日只有每股24美分。安然公司退休账户2000年资金尚有21亿美元, 但是由于其中60%购买了公司股票。随着公司股票的快速下跌, 其员工养老金的损失高达12亿美元, 57%的养老金一下子灰飞烟灭, 大部分公司员工的退休生活没了着落。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 发展现状

我国的企业年金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养老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发展的, 政府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 一直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 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上。早在1997年7月, 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首次提出“将补充养老保险名称规范为企业年金”。此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年金市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5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之后, 又于2004年12月31日发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 并于2005年3月1日起开实施行。该办法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中各类中介机构的准入资格及相应条件。2005年8月1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 首次公布了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并经过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同意, 第一批认定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大门业已开启。在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鼓励下, 企业年金的发展已经有近16年之久, 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从2000年的1.6万家, 增加到2006年底的2.4万家;参加计划的职工数也由2000年的560.3万人, 增长到2006年的900多万人;年金积累总量则由2000年的191.9亿元, 增长到2006年底的900亿元。据世界银行预测, 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 约15万亿元人民币, 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预计企业年金未来每年的新增规模将在8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发展速度较快, 市场潜力巨大。

2. 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年金覆盖范围还较小, 发展还不平衡

截止到2006年底, 全国已有2.4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有900多万职工参加, 积累的基金达九百多亿元, 但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而言, 企业年金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应有的补充作用。企业年金不仅规模还比较小, 发展也很不平衡, 主要表现是, 行业发展快于地方, 东部快于中西部, 国有企业快于其它所有制企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比较高的替代率 (85%-90%) 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支付风险。

(2) 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补充养老保险之所以达到较高的覆盖水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这种激励机制, 仅在个别试点地区中规定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 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但覆盖面偏小, 而且其税前可列支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国际上主要国家的标准。并且对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 退休时领取年金待遇等方面尚无明确的免税政策。

(3) 对于企业年金的管理和监管还需要明确规定

由于企业年金涉及很多的当事人, 成立和运作的形式又非常多样, 随着规模的扩大, 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都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对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当前企业年金的监管事实上涉及劳动保障、证券、保险、银行等多个监管部门, 涉及政策制定、宏观调控、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 但监管者各自的分工并不十分的明确, 这就很难避免政出多门, 权利重叠并相互掣肘的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胡晓丹.浅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6 (474) :82-83

[2]刘云龙, 姚枝仲, 傅安平.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与税惠政策支持[J].管理世界.2002 (4) :45-54

[3]杨爱兵.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企业年金制度[J].党政干部学刊.2006 (7) :13-14

[4]曹雪琴.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J].上海金融.2002 (10) :29-31

[5]熊丹, 陈美.解读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年金[J].法制与社会.2006 (7) :130-131

[6]龙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 (4) :211-213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9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基本情况

1.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历程

2005年10月, 我国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四省一区进行“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5年12月, 山西平遥日升隆和晋源泰小额贷款公司挂牌, 开启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之路。2008年5月, 央行和银监会出台的《指导意见》给予小额贷款公司合法地位并对其行为做出了规范。2009年6月, 银监会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允许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并以银行身份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2013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 要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中的积极作用, 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现阶段的基本情况

最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猛, 从2010年到2014年第一季度末, 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从2614家发展到了8127家, 从业人员也从27884人发展到了98888人。实收资本从2010年的1780.93亿元发展到2014年一季度末的7494.07亿元。贷款规模在2010年为1975.05亿元, 发展到2014年一季度末, 已经达到8444.13亿元。预计今年年末, 在无重大政策的影响下, 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将达到9595家, 实收资本将达到8919.4248亿元, 贷款规模将突破万亿, 达到10075.293亿元。另外, 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图4所示) , 有效地缓解了现在就业难的情况。

虽然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势头很迅猛,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图1可知, 虽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规模在迅速增加, 但小额贷款公司的实收资本也在快速增加, 而且实收资本/贷款规模的比重始终是在84%以上, 这说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其实收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从图2可以看出, 小额贷款公司杠杆率水平区间在[1.1, 1.2], 与银行、担保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相比远远不足。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点

1. 小贷公司定位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直到2008年5月才真正有其合法地位, 但却定位于工商企业, 这一定位严重制约了其后续的发展。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未来的发展走向究竟是走村镇银行道路还是转型到金融公司, 一系列的要求、条件及监管必然苛刻, 小额贷款公司短时间内还无法摆脱工商企业这一定位的枷锁。

2. 融资难、融资少、渠道窄

首先, 小额贷款公司是工商企业, 故无法享受低利率和金融机构便捷的融资渠道, 无法以同业拆借名义进入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平台, 只能从银行融资并支付高额的利率。其次, 《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 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不超过两家银行融入不超过资本金50%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 其最大融资杠杆率只有1.5倍, 和银行平均的12倍相差较大。再者, 融资渠道较窄, 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 也无法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资。

3. 税收政策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是工商企业, 故税款仍按照工商企业标准征收:营业税及附加5.65%、企业所得税25%、分红到个人还有个人所得税20%。过高税收不仅降低了股东们的积极性, 而且也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发展。另外, 一些地方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与政策并未落到实处。

4. 信息不对称问题

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并未纳入到央行的征信体系中, 故对小额贷款公司来说, 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调查借款人的信用信息, 这会导致小额贷款公司交易成本的提高。而且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获得借款人的信用信息, 导致了其贷款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间接导致了小贷公司信贷风险的加大。

5. 金融监管问题

监管问题主要是监管主体不明确, 各地监管标准不一致, 过度监管。首先, 对大多数小贷公司而言, 他们都会受到地方金融办、工商局、公安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机构的共同监管, 这种多方监管很容易造成监管真空现象。而且多方监管还会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和发展问题, 使小额贷款公司忙于应对各方监管而无暇进行创新。其次, 由于各地监管标准的不一致, 会使得央行和银监会无法有效对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实行统一监管。再者, 过度监管对于小贷公司也是一制约点。如浙江省规定小贷公司不能跨区域开展经营业务;还有在大多数省份, 监管部门也都有一条奇怪的规定, 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留存未分配利润。

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新思路

要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问题, 需从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监管去复杂化和提高监管有效性、运作模式创新这四个综合方面来解决。

1. 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地位

虽然小额贷款公司是工商企业, 但由于其发放贷款的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按照普通工商企业来对待它。小额贷款公司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效帮助, 由于“三农”和中小企业问题在我国影响较大, 这间接表明了小贷公司未来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故对于小额贷款公司, 不能将其局限于工商企业, 应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的称号, 或使其参与到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中去, 允许其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这样便可降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成本, 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更能扩大小贷公司经营规模, 进一步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

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关于政府的政策扶持, 主要有以下几个突破点:

(1) 针对税收政策问题, 政府应该出台利于小贷公司的税收补贴或减税措施, 避免小额贷款公司承担过重的税收从而制约其发展。

(2) 应尽快使小额贷款公司加入央行征信系统中, 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其经营信贷的风险。

(3) 应放松对小额贷款公司杠杆率的限制, 并将政策落实。目前, 虽然有几个省份规定了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的贷款额可以增加到注册资本的100%, 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来回“踢皮球”, 以及银监会的不许可, 导致政策的空有形式, 没有实质。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与银行相比, 仍然明显偏低, 建议政府应当进一步放松对小额贷款公司杠杆率的限制。从图2可以看出, 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的变动区间为[1.1090, 1.1895], 虽说杠杆率可以达到1.5, 但是由于政策的实施不到位, 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杠杆率远远达不到1.5的水平, 建议政府应确保扶持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3. 监管去复杂化及提高监管有效性

针对“多方监管形成真空”的问题, 学者提出的解决途径是避免监管的复杂化, 规定好监管的主体。若小额贷款公司只需面对一两个监管机构 (如银监会) 的监管, 就可让小贷公司省时省力用来研发其自身信用评估管理系统, 既规范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为, 加强了监管的有效性, 又提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

4. 运作模式创新

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模式创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小额贷款中介+担保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作为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贷款中介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简言之, 小额贷款中介就是小额贷款公司利用银行的资金来进行放贷。银行提供一笔信贷资金, 小额贷款公司做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工作, 直到收回贷款为止, 万一遇到坏账, 则由小额贷款公司全额收购。

另外, 小额贷款公司还可通过担保业务来扩大其发展规模, 如平安保险集团。平安保险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小额信贷, 大都是通过担保业务来进行的。平安保险集团的小额信贷本质就是将信用违约掉期 (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出售给其合作银行。其运作模式如图6所示:平安筛选出合格的客户, 向其合作银行提供担保。合作银行向消费者收取30%的年利率, 向平安支付23%的年利率作为担保金。通过这一方式, 合作银行就可以获得7%的完全无风险收益, 而小额贷款公司也利用了央行的征信系统, 降低了其信贷的风险, 扩大了其经营业务, 提升了竞争力。

(2) 贷款证券化创新。贷款证券化可以突破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1.5倍杠杆率的限制, 扩大其经营规模, 提高其竞争力,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 当贷款总量达到一定规模, 就可以将其贷款打包出售给银行。从本质上来说, 这就意味着, 小额贷款公司在重复地出售服务, 相应的其盈利能力也就会明显地提高。

(3) 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评级平台。杨骏也认为, 我国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亟待解决的是融资问题和财税补贴问题, 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最好解决途径就是建立行业的整体评级平台。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评级平台不仅仅在于解决融资和财税补贴问题, 其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未来的发展走向, 以及规模的扩大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没有行业整体评级平台, 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证券化”和“小额贷款中介+担保业务”的创新无法扩大和发展。由于制度的约束, 监管标准的不一致, 发展情况的参差不齐, 再加上大部分银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不信任, 会造成“贷款证券化”和“小额贷款中介+担保业务”创新无法付渚实效, 不能有效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当前的问题。但是, 这两种创新并非不可行, 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整体评级平台便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扶持小额贷款公司, 给予其金融机构的地位, 提高监管执行度, 避免监管复杂化。小额贷款公司也应该加大创新, 形成自身信息评估管理系统, 且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行业评级平台, 只有这样, 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中介+担业务”和“贷款证券化”创新业务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才能有效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难问题, 为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发展打开通道。

参考文献

[1]曲小刚, 罗剑朝.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影响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3, (5) .

[2]王钢, 夏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以温州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3, (3) .

[3]尹启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路径选择探讨[J].财会月刊, 2011, (9) .

[4]史永红.浅谈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J].时代金融, 2012, (2) .

[5]张丞, 叶颖.小额贷款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浙江实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3, (3) .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10

宁夏自2002年9月做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决策以来, 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 尚有一定差距, 且存在山川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聚集能力较弱、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2012年宁夏城镇化率达到50.67%, 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6.0:45.9:38.1调整到2012年的8.6:49.8:41.6, 城镇面貌明显改善。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以沿黄城市群为骨干、以固原市为宁南区域性中心、以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产业发展方面, 工业园区已成为宁夏工业发展的新主力, 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的趋势已经形成。“五大十特”工业园区和慈善园区已成为转移和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维护稳定的重要基地。2011年末, 宁夏纳入统计的工业园区32个, 共有入园企业2154户,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1.3亿元, 利润106亿元, 税金72.1亿元, 安置就业人员26.9万人。

基础设施方面, 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功能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底, 宁夏城镇建成区面积约为63247km2, 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53‰, 其中城市和县城建成区扩展到502.38km2;城市及县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82m2, 用水普及率92.86%, 燃气普及率82.77%, 生活垃圾处理率63.96%。县城以下建制镇镇建成区面积为130.09km2, 人均道路面积10.75m2, 用水普及率79.79%, 排水管道密度3.48km/km2, 生活垃圾处理率33.02%。

配套机制建设方面, 宁夏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并创建了“一制十二档”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 宁夏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镇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关研究表明, 城市规模达到25万人以上才能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城市人口达到40万, 才能维持零成本运转, 衍生新的产业。截至2011年末, 银川市城区户籍人口达到97万, 规模接近特大城市;石嘴山市城区户籍人口40.12万, 属中等城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中宁县城、青铜峡市城区户籍人口在10-20万人之间, 属小城市;其它县区人口均不足10万。建制镇中只有宁东、金积、韦州等9个镇镇域户籍人口超过5万, 其它建制镇平均约2.7万人左右。由于大多数县城、建制镇人口偏少, 难以形成经济规模优势, 导致产业集聚能力较弱, 产业整体规模小、布局分散, 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2.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镇之间发展协作不够

宁夏北部川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 沿黄城市带聚集了宁夏80%的城镇和84%的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达62%, 高出全区近12个百分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受自然条件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镇化率也较低。2012年, 五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银川市75.04%, 石嘴山市70.58%, 吴忠市39.97%, 固原市34.85%, 中卫市32.5%, 最高与最低差距达43个百分点。山川统筹协调发展、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较重。

各市县在产业发展方面, 存在发展特色不明显、趋同化突出等问题, 特别是传统农业、多晶硅、风电、铁合金等行业, 相关各市同质竞争问题突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之间各自为政, 水、电、污等重要基础设施尚不能共建共享。

3. 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善

据测算, 城市每增加1个人口;平均增加10万元的公共设施投资, 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 以及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据《宁夏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末, 自治区总人口将控制在675万人以内, 按照“十二五”末期全区55%的城镇化率测算, 预计到2015年, 宁夏城镇人口将达到371.25万人, 2012年末全区城镇人口为327.96万人, 则2013-2015年, 宁夏将新增43.29万城镇人口。按照城市每新增1人, 平均增加10万元的公共设施投资计算, 2013-2015年自治区将新增公共设施投资432.9亿元。

而目前宁夏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善, 多数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全依赖财政拨款, 在现行城乡管理与财政体制下, 城镇与村庄建设资金难以保障。此外, 宁夏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 而银行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来源, 受到监管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影响, 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受限, 除交通、水利、保障性住房等行业以外, 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较为困难。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面临严峻考验。

二、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探析

(一)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镇定位

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加快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以固原市为次中心、以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引导人口、产业重点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南部山区重点向固原市及县城集聚、村镇重点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聚。

按照城市定位和区域分工协作确定各城市的优势和特色主导产业, 避免雷同。沿黄地区重在提升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中南部地区集中资金重点支持水源有保障、交通便利、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小城镇做大做强。

(二) 强化产业支撑, 吸纳农业转移劳动力

一是加快工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产业园区统筹规划, 适度推进城镇与园区相向发展, 促进“产城融合”;适度加快建设移民扶贫产业园, 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力度, 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计划, 扶持发展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三是拓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 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充分发挥其“最大就业容纳器”功能。

(三) 建立健全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相关制度,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 大力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推动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做好城乡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 加快城乡电网、信息通信一体化。

2. 促进城镇人口集聚,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机制, 提高用地效率

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确权相关机制,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 促进耕地资源向规模化、专业化集中, 培育和扶植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速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对散乱、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通过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方式, 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 降低人均用地标准, 提高用地效率。

(2) 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进城农民住房, 鼓励农民进城安家落户

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扩大其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 建议国家允许宁夏放宽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 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纳入公租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在条件好的市县区探索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置换合作社股权的试点。支持农民在县城和中心镇依法依规建设租用住房。

(四) 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加大山川统筹力度

加快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 将中南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 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引导移民形成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增收格局, 促使分散在偏远山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居民向重点城镇集中, 发挥城镇集聚效益;同时解决沿黄经济区劳动力短缺问题, 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山川互利共赢, 推进沿黄经济区与中南部地区同步发展。

(五)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推进制度改革

1.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一是创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城镇经营性项目由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土地开发经营的有效形式。二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三是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 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实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 允许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

2. 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营改增”、房产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收征收办法, 逐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合理调整政府间的收入划分, 不断增强市县级政府财力, 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强城市政府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形成激励吸纳外来人口的长效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保障力度, 保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3. 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1) 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 合理利用政府财政资源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整合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类资金, 统一捆绑使用, 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二是在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础上, 适当加地方政府债券和中期票据发行规模。三是对于政府投资类项目, 以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合法方式, 向借款人注入资金或非储备土地的土地使用权等合规有效的经营性资产, 建立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2) 创新银行金融产品

一是以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为龙头, 面向社会资本募集组建城镇化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 根据城镇的整体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形成“项目包”, 以基金为依托, 开展“金融招商”, 联合社会各类金融机构组成“金融要素包”, 建立联合投融资机制。二是通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的确权颁证, 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产权交易、流转担保机制, 探索推行农村房产抵押贷款、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培育和支持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 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积极探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具有收益的项目周边物业开发特许经营挂钩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

(3) 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宣州区;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47-02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为安徽省沿江江南小麦种植区。小麦为宣州区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种植多为稻茬麦,品种多为扬麦或宁麦系列的红皮春性小麦。宣州区为典型的“鱼米之乡”,当地人主食大米。由于红皮小麦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低,一般很少用来加工成面粉食用。而红皮小麦加工成麦麸用作饲料则比市场上的专用饲料便宜的多。据不完全统计,宣州区小麦50%销售省外用于加工或配用,50%则在当地被加工成饲料用来喂养鱼蟹。由于小麦收获可以实现机收,省时省工,且收益尚可。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现稳定在2万hm2左右。随着小麦免耕机械开沟播种及相应的高产配套措施的推广,小麦单产较以前有所提高,现全区小麦单产在5.4t/hm2左右。

1 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土壤供肥能力低 我区小麦种植多为稻茬麦,土壤多为水稻田潜育土,土壤黏湿,通透性差,土性冷,矿物质含量低。

1.2 小麦播期长 宣州区小麦的适播期为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由于所选用的水稻品种或栽培方式不同,导致腾茬时间不一致。早的田块在10月中旬就已播种,而晚的田块甚至到12月初才进行水稻收获腾茬。再加上有时种麦时连阴雨,造成迟播,使小麦不能适期播种。

1.3 稻茬整地难 稻茬麦土质粘重,通气性差,土壤结构差,耕层浅,地难整。为抢季节,耕整地较粗放,大坷垃多,且不易整细碎,造成整地质量差。播种经常存在露籽、深籽、丛籽和缺苗断垄的现象,很难做到小麦播种均匀一致,深浅适中,造成稻茬麦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

1.4 播种量大,病虫害加重,产量降低 由于整地比较粗放,不能做到一播全苗,农民习惯于增大播种量。大播量势必导致冬前基本苗数过大,冬前分蘖缓慢,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分蘖迅速增加,单位面积的群体数量猛增,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小麦长势弱,病虫害发生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导致成穗率低、穗头小、粒数少、产量降低。赤霉病为宣州区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14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全区小麦因赤霉病损失将近0.4万t。

1.5 渍害严重,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易早衰 宣州区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在600~750mm,其中春季的3~5月份降雨量在300mm以上,春季降水比较集中,麦田地势一般比较低洼,再加上田间“三沟”不配套,致使一下雨麦田就出现积水的现象,而且雨后不能及时排水。小麦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环境,加上土壤中产生的有毒物质的侵袭,使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渍害同时会使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发生,进一步影响根系的正常发育,导致小麦后期早衰,产量下降。

1.6 小麦生产成本高,收益差 近年来小麦种植,每667m2成本在650元左右,其中种子农药化肥费合计在220元左右,机械作业费110元,每667m2人工成本为120元,土地成本在200元左右。每667m2小麦种植政策性补贴为65元,无技术性补贴。小麦收购价近年来都为1.9元/kg,若按全区均产5.4t/hm2来算,每667m2的纯收益为仅99元,若按高产6.0t/hm2,每667m2的纯收益才为175元。

2 发展小麦生产建议

2.1 政府重视,制订生产整体规划 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小麦生产,加强领导,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小麦专业合作社、小麦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制订生产整体规划。实现小麦生产上的“五统一”即“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粮食订单收购”。根据各地的土壤特性、耕种水平,引导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品种。进行整体的规划,合理安排好轮作作物及轮作作物品种,解决腾茬时间不一致,小麦播期长的问题,提高适播比率。

2.2 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是作物生产获得高产的基础。相关农业科研部门应不断地引进新的高产优质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通过试种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并表现高产稳产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逐步淘汰并代替原有的低产易感赤霉病的品种。

2.3 改善田地耕整状况,提高播种质量 小麦要高产,种好是基础。应加强对小麦耕种质量的重视,提高播种质量。对连年免耕机开沟种植小麦的田块建议2~3a进行1次深翻;对秸秆还田的田块,要使秸秆充分粉碎,深耕(25cm以上)掩埋,耙耱压实,使土壤达到松紧适度,改善土壤的耕整状况,对土壤墒情好的田块推广小麦机直播。小麦机直播可实现施肥、旋耕、播种一体化,并能严格控制播量。机直播不但解决了“三籽”问题,还能实现播种的均匀,出苗的整齐,容易实现冬前壮苗。

2.4 严控小麦赤霉病 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因此,严控小麦赤霉病,仍是该区小麦生产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密切注意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的天气变化,并加强对田间病菌数的定期检测。做好监测预报,建立早期检测预警系统。其次,要做好防治应急预案,并在病害发生前做好防治宣传,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建立区域间联防联治机制,在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3~5d内大面积地开展统防统治。同时建议使用机动弥雾机来进行化防,选择有效的药剂并搭配使用配套的沉降剂。这样既可保证防治进度,也可确保防治质量,从而有效地遏制病害的流行。

2.5 鼓励连片种植 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进行连片种植。连片种植既有利于机械耕种收获,又有利于病虫草害的统一防治。在一定的程度上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以防止麦田出现“水包旱”现象。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 篇12

㈠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 甘肃省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0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小型沼气工程13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59处、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752处、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5处, 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普及率达到35.9%。累计推广太阳灶86万台, 太阳能热水器33.7万平方米, 小型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7683套、总功率23.8万峰瓦;建成户用太阳能采暖房210万平方米、改建乡村太阳能校舍1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小型风力发电机1766处、总功率518千瓦;累计建成微型水力发电208处、总装机1649千瓦。推广节能炉151万台, 改建省柴节煤灶244万台、节能炕207万铺。形成了年节约、开发农村生活用能264万吨标煤的能力, 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690万吨。

㈡技术和产业体系快速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农村节能等领域已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保障了农村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迅速发展。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 户用沼气建设基本实现了专业化施工、相关配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全省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 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成熟, 已形成了专业化的施工队伍, 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其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明显加快, 掌握了农林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 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太阳灶、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安装、监测体系, 太阳房、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㈢法规建设和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农村能源法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 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政策扶持方向和重点;省人大常委会对《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条例》进行了两次修订, 进一步明确了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和方向;针对农村沼气项目建设, 国家和省上先后出台了《农村沼气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 对规范开展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 部分市 (州) 、项目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农村沼气建设和加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法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为加快全省农村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二、甘肃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和利用现状来看, 农村能源发展在技术、市场和政策措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生活用能源需求与合理供给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 农村用能源结构还不够优化合理,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 仍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㈠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仍不合理据统计, 2011年全省农村生活用能合理供给总量约为1113.2万吨标煤, 其中:非商品能源供给602.3万吨标煤, 商品能源供给510.9万吨标煤。非商品能源中, 秸秆为309.7万吨标煤、占消费总量的27.8%, 薪柴为168.3万吨标煤 (包括落叶、草根草皮约43.54万吨标煤, 占3.9%) 、占15.1%, 畜粪为27.8万吨标煤、占2.5%, 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96.5万吨标煤, 占8.7%;商品能源中, 煤炭为416.9万吨标煤, 占37.5%;电力为40.2万吨标煤, 占3.6%;成品油、液化气、天然气、煤气等为54.8万吨, 占4.9%。可以看出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和煤炭仍是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 占82.9%;而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电力等高品质清洁能源仅占17.1%。可以看出, 这种供给结构受煤炭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较大, 农村生活用能合理保障能力不强, 存在因生活用能短缺对森林砍伐和铲草皮等生态破坏的潜在危险。

㈡农村能源综合配套建设水平较低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 虽然近年来全省各地大规模开展了农村沼气建设, 但对太阳灶、太阳房、秸秆能源化利用、省柴节煤炉灶炕等还没有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开发, 只解决了部分农户炊事用能短缺的问题, 而对解决取暖用能问题尚未开展建设, 同时, 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没有配套开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改建等高品味农村能源建设, 使农村能源建设水平明显与农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

㈢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的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 再加上资源分散, 规模小, 生产不连续等特点, 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 需要政策扶持。现行农村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经济激励力度较弱, 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差, 还没有形成支持农村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㈣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就当前来看, 甘肃省农村能源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省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 农村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没有形成支撑和农村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农村能源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随着农村经济、农业结构调整等的不断发展, 农村能源需求和建设重点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㈠农村能源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 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增加能源的多元化供应需求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全省各地实际情况看, 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有结构优化型、结构调整型和传统消费型三种类型。

1.结构优化型。主要分布在城郊附近和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少数乡村, 日常生活用能主要以煤炭、电、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为主, 基本摒弃了秸秆、畜粪、薪柴等传统农村能源。

2.结构调整型。主要分布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迅速, 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农村, 如蔬菜、马铃薯优势种植区, 由于受粮经种植结构调整较大、养殖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 秸秆、粪便等传统生物质资源量大幅减少, 导致能源供给结构发生变化, 生活用能由主要依靠秸秆、畜粪、薪柴向主要依靠商品能源转变。

3.传统消费型。主要分布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维持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乡村, 生活用能仍然以秸秆、畜粪、薪柴等为主。

㈡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紧迫性明显增强农村能源建设滞后, 不仅直接威胁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巩固, 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步伐, 尤其是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能源资源和供应条件的限制, 甘肃省许多农村地区仍主要依靠低效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满足能源需求, 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 农村能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㈢规模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的时机基本成熟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能源建设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年来,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具备了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条件。特别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 标志着发展农村能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农村能源的积极性, 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时机基本成熟。

四、促进甘肃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甘肃各地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

1.河西沙化区。该区位于河西走廊, 太阳能资源丰富, 年均日照时数超过2500小时, 太阳能年辐射量为每平方米6000兆焦~6400兆焦。年有效风能时数达到4000小时~6000小时, 有效风能密度达到每平方米80瓦~150瓦。区内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内陆河,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1.31万千瓦, 可开发量为44.95万千瓦。河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农民有传统的养殖习惯。适宜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利用设施、沼气池、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

2.草原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和祁连山一带。该区海拔较高, 气候湿寒, 年均气温0.9℃~7℃。太阳能资源丰富, 年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以上。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09.26万千瓦, 可开发量为181.62万千瓦。适宜发展太阳能、省柴节煤灶 (炕) 等农村能源设施, 部分地方适宜发展沼气。

3.南部林区林缘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除西部地势较高, 气温偏低外, 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7℃~15℃。除文县、康县、徽县等地方年日照时数小于1700小时外, 大部分地方太阳能资源丰富, 年均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2700小时, 太阳能年辐射量每平方米4800兆焦~5200兆焦。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33.95万千瓦, 可开发量为378.21万千瓦。发展微水电条件优越, 适宜发展太阳能利用设施、沼气池、省柴节煤灶 (炕) 等。

4.少雨, 年均气温3.4℃~10.4℃。年均日照时数2100小时~2700小时, 太阳能年辐射量每平方米5400兆焦~6200兆焦。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39.76万千瓦, 可开发量为445.86万千瓦。农民有传统的养殖习惯, 户均饲养量达到4个羊单位, 适宜规模推广太阳能利用设施和沼气池、省柴节煤灶 (炕) 。

㈡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思路

1.发展目标。按照“因地制宜, 多能互补, 综合利用, 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 从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出发, 以科技为先导, 以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 以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充分开发农村能源资源, 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农村省柴节煤技术, 优化农村用能结构, 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2.发展原则。坚持效益优先, 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农村能源建设和发展循环农业、退牧还林、生态保护、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农村能源建设的生态效益、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解决好农民生活用能的同时,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巩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 使农村能源建设真正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引导, 多元参与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 典型示范, 使群众认识到农村能源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增收的有效途径, 从而使农村能源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因地制宜, 重点突出的原则。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 以农户为单元,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农村能源资源;坚持建管并重, 创新机制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的要求, 既要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更要注重管理和运行, 探索长远发展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能源建设的综合效益, 尽快实现农村生态、能源、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3.发展重点。一是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及农村户用沼气, 协调推进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支撑体系, 逐步构建技术创新、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后续服务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农村沼气建设格局, 推进农村沼气产业发展升级;二是提高农村太阳能开发利用水平。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需求情况, 加快推广以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为主, 以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新农村居民社区太阳能路灯、高标准太阳能采暖房为补充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 全面提升全省农村能源建设水平;三是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示范。针对全省出现的农作物秸秆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的现状, 结合各地新农村建设、居民新区建设等, 积极引导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代煤试点。启动农村炉灶炕升级换代工程。围绕全面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 开展省柴节煤灶炕改建、高效低排放节能炉推广为主的农村省柴节煤工程, 实现农村生活用能效率和用能水平的大幅提高;四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农村能源和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加大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 构建起功能齐全、上下联动的农村能源管理、技术服务及质量监测体系;加快建立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的农村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为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措施, 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在国家农村沼气建设的带动下, 甘肃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 但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村能源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 总结分析当前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发展对策对推动全省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单纯注射下一篇: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