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与问题(共12篇)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1
数学王子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数学史家E·T·比尔又称“数学为科学的仆人”, 对数学的这两种不同评价反映了数学之于科学的双重价值:高度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普遍适用的应用价值。现从数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出发, 对比分析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并针对未来数学的发展趋势对两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数学的发展:纯粹与应用
纯粹数学是数学的核心领域, 涵盖函数论、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数论、集合论、代数几何、微分方程论、数理逻辑、概率论、拓扑学、微分几何等等经典学科。纯粹数学经历了19世纪的不断积累, 在20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显示出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统一性。首先集合论和公理化方法使得数学的发展向更高的抽象性又迈进了一步,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实变函数论、泛函分析、拓扑学、抽象代数等抽象分支, 它们所包含的抽象的语言、结构及方法又渗透到纯粹数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其次尽管分支越来越细, 但各分支之间又相互渗透与结合, 并在数学内部催生了更多的交叉学科,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性。
数学的应用性存在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20世纪中叶以前数学还主要是与力学相结合, 恩格斯这样说过“在固体力学中是绝对的, 在气体力学中是近似的, 在流体力学中已经比较困难了, 在物理学中多半是尝试性的和相对的, 在化学中是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 在生物学中等于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学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恩格斯所述的范围,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人文科学, 数学已经向各个领域渗透。一方面与各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众多交叉学科;同时也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应用学科, 如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计算数学等。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纯粹数学研究数学内部问题, 旨在完善数学内部语言结构和逻辑体系, 动力主要来自自身内部。应用数学研究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问题, 旨在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动力来自外部世界。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描述为“纯粹数学是一门艺术, 应用数学是一门技术”。即便如此,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之间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数学源于应用, 在应用中产生的数学问题又需要回到纯粹数学的领域来解决, 而纯粹数学内部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解决更多更深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同时在现实应用中不断出现的困境的解决又促进了纯粹数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这种联系可形象的表示为:应用纯粹更深入的纯粹更广泛的应用。
2 发展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数学的高度分化。
数学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学科, 特别是20世纪以来数学的空前发展使得其分支越来越细, 数学家研究领域越来越窄, 只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一两个领域。而在过去, 不论是从数学发展的早期还是到数学日益分化的20世纪, 横跨多领域的数学通才并不少见。较为早期的阿基米德、高斯、牛顿等数学家并没有严格划分过“纯粹”与“应用”, 他们在两大领域的很多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绩;20世纪如希尔伯特、外尔、嘉当、冯·诺伊曼、柯尔莫哥洛夫、维纳等都是伟大的纯粹与应用数学家。
在数学高度分化的今天, 数学各分支之间相对孤立与封闭, 彼此缺少沟通。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并指出数学“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分支”是危险的。为避免这种危险的出现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a.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 从整体的角度全面了解数学这门科学;b.学好数学各门基础课, 拓展知识面。关于第二种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以58级作为试点, 提出了“一条龙”教学法, 要求打好基础, 将来从事哪方面研究都可以。华罗庚虽然是一名纯粹数学家, 但同时又致力于应用数学的研究, 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华罗庚及他指导58级的成功经验, 我们看出只有把数学作为一个整体, 把纯粹与应用完美结合, 数学才能更好更久的发展。
2.2 数学的有用性。
关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最多的争论在于它们的“有用性”, 从而导致了两大阵营在一定时期内的对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为哈代 (Hardy) , 他在《一个数学家的自辩中》严重抨击了应用数学, 认为自己研究的无用的数学 (即纯粹数学) 才是真正的数学, 并指出“任何一门学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往往是其中平凡和乏味的部分”。限于当时数学的发展状况,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 但随着数学更广更深的发展, 今天看来哈代的想法是非常偏激的。纵观数学的整个发展历史, 在当时没有找到用处的一些理论, 多年后在很多领域 (包括纯粹数学内部) 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与发展。Hardy认为最纯粹的数论被用在计算机、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Riemann创立的黎曼几何61年后为Einstein创立的广义相对论所用;为解决纯粹数学内部问题建立起来的群论、非欧几何、勒贝格测度积分理论等都被用到了很多领域;概率论中的鞅论为其他数学分支如调和分析、复变函数、位势理论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等等。
著名数学家Jacobi说:“纯粹数学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我们应该允许暂时没有找到应用的纯粹数学分支的发展;同时“纯粹数学”者应该与应用数学以及其它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积极交流、学习与合作, 努力探寻纯粹数学与各学科的良好切合点。对各学科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寻求或创立数学理论依据, 从而不断丰富、开创纯粹数学的理论和范围。这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还使得纯粹数学的研究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虽然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但我们不能因此将数学置于高不可攀、与世隔绝的位置上, 应该努力在纯粹与应用之间架立桥梁。
3 未来数学的发展趋势
3.1 数学高度分化的同时趋于更强的统一性。
数学的分支越来越多, 同时各分支不断向着更深更细的趋势发展, 使得数学呈现了高度的分化性;另一方面, 不同分支之间却不断的交叉与融合, 数学的发展趋于更强的统一性。希尔伯特指出:“数学理论越是向前发展, 它的结构就变得越加调和一致, 并且这门科学一向相互隔绝的分支之间也显露出原先意想不到的关系。因此随着数学的发展, 它的有机的特性不会丧失, 只会更清楚的呈现出来。”数学内部不同分支在很多概念、语言、方法上是相互借鉴并保持一致的, 比如:利用泛函分析的方法研究偏微分方程;以拓扑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动力系统;利用抽象代数方法建立抽象域上的代数几何理论;等等。分化中蕴含统一是数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这种统一性促进了数学内部更加协调的发展。
3.2 数学向更多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渗透, 不断挑战出现的新问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学及应用研究所所长A.Friedman在《对数学未来的思考》中指出“的确如此, 在今天难以想象的数学的新领域, 会完全意想不到的冒出来”, 并给出了未来数学发展的三个重要的领域:材料数学、生物数学、计算机数学。除自然科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航空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等) 之外, 数学还向各门人文社会科学渗透, 如:经济学、语言学、人口统计学、管理科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等。在数学向各学科领域渗透的同时, 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a.充分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b.面对新问题, 在已知数学理论中寻找依据;c.不断开创新思维和新方法。
3.3 数学与计算机结合形成“数学技术”并加以推广。
纯粹数学被认为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 是数学的根基不可动摇;同时应用数学的发展已经渗入各学科领域, 显然成为数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另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理论与应用之间有了更好的结合与转化。当今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数学不仅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与计算机结合转化为“数学技术”, 直接服务于社会。数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为重要, 不论是CT扫描、磁共振显像、方正激光照排系统, 还是航天技术中的卡尔曼——布西滤波器等等, 数学技术已经成为数学应用的一个新标志。我们不仅要把数学理论成功转化为数学技术, 还要加以推广, 这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数学价值的一种新的体现。
摘要:现从数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出发, 对比分析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并针对未来数学的发展趋势对两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纯粹,应用
参考文献
[1]辛周平.现代数学的最新趋势[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0 (1) .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2
本文对本次会议的专题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综述,对城市地质环境研究进行了展望.
作 者:化建新 张苏民 黄润秋 彭建兵 HUA Janxin ZHANG Sumin HUANG Runqiu PENG Jianbin 作者单位:化建新,HUA Janxin(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53)
张苏民,ZHANG Sumin(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西安,710043)
黄润秋,HUANG Runqiu(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彭建兵,PENG Jianbin(长安大学,西安,710054)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3
金沙县地处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东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地势呈三级台阶,西高东低逐渐下降。金沙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气、热较为充沛,年均温15.3℃,元月份均温4.5℃,年降雨量1048㎜,日照时数1118h,无霜期280d左右,境内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各种蔬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蔬菜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
1 蔬菜生产现状
1.1 发展概况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947 万hm2,蔬菜总产量16.9584万t。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520 万hm2,蔬菜总产量15.6759万t。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626万hm2,蔬菜总产量 16.1466 万t。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 1.3497万hm2,蔬菜总产量 17.4238万t,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蔬菜标准示范园20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生产技术不断配套完善,单产和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
1.2 蔬菜加工队伍逐渐壮大、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为了促进金沙县蔬菜生产的发展,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金沙县相继组建了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雄泰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龙喜辣椒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2000t,产值1000万元,金沙县雄泰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5000t,年产值1500万元,金沙县龙喜辣椒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500t,年产值600万元。另一方面建立了2000㎡的木孔乡湾子辣椒批发市场和安底镇黔北辣椒批发市场,由于有龙头企业和市场拉动,蔬菜生产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为金沙县蔬菜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2 蔬菜生产存在问题
2.1 蔬菜产业组织松散薄弱,生产规范化程度低
金沙县蔬菜生产多以自食性生产为主,自食性菜地所占比例较大,商品蔬菜生产比例小。蔬菜生产大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绝大部分菜农属兼业性菜农,千家万户分散种植,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单元小,生产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无保障,产业化营销阻力大,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2.2 蔬菜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
金沙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人才匮乏,农技人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老化,在精细菜、高档菜的生产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蔬菜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低,所以,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尚属经验型,距规范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相差甚远。
2.3 市场体系不完善
金沙县蔬菜产品销售市场主要是以城镇或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乡镇的集散市场为主,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以龙头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生产程度低,运输、金融、信息等服务不配套,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实力弱,未能组织规模化的蔬菜生产,不能很好满足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2.4 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后处理滞后
由于地方财力投入不足,对产地的土地平整、水源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有大的举措;其次,金沙县蔬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企业少、规模小,缺乏冷库及冷藏运输等冷链建设,产品外销出口受到极大的制约。仅有的蔬菜加工企业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雄泰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龙喜辣椒食品有限公司,也是手工作坊式企业,产品研发力度小,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也未能很好适应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工设备有待进一步改进。
3 蔬菜生产发展优势
3.1 气候适宜
金沙县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县丘陵占56.6%,山地占38.7%,平地占3.4%,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且气候温和,冬暖夏凉,自然生态优越,蔬菜病虫害较少且容易防治;另一方面,县境内的大田乡、安洛乡、新化乡、高坪乡等平均海拔1200m以上,且夏季凉爽,具有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优势,是我县夏秋反季节蔬菜栽培的适宜区域。县境内的清池镇、龙坝乡、西洛乡、禹谟镇、安底镇,沙土镇、官田乡等平均海拔900m以下,适宜发展春提早和秋延晚蔬菜种植,具有发展早熟蔬菜的优势,
3.2 环境污染较轻
金沙县蔬菜生产环境受“三废”污染较少,土壤和灌溉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蔬菜病虫害相对较少,境内西洛乡的阳海村,清池镇的普安村,大田乡的白泥村,桂花乡的果松村,城关镇的桃园村、大堰村,禹谟镇的国庆村,安底镇的墓祥村,沙土镇的大路村,源村乡的岩底村,木孔乡的水塘村、桂花村、新江村等获准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产地认定面积0.6675万hm2,,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8个,分别为番茄、萝卜、甘蓝、大头菜,白菜、辣椒、菜豆、马铃署等。
3.3 蔬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蔬菜生产的产地环境好,蔬菜病虫害相对较少,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金沙县人口密集,人均占有耕地较少,劳动力资源丰富,蔬菜生产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4 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指导思想
金沙县蔬菜生产的发展要以满足市场对蔬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商品基地建设、实用技术推广、產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产销技术应用为基础;努力提高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全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扩大外销,提高蔬菜生产经营效益,促进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2 对策措施
4.2.1 及时摸清市场行情,做到有的放矢
金沙县蔬菜生产,一是要从调查目标市场的主要蔬菜产地情况入手,掌握其生产蔬菜的种类、数量和上市时间,在生产安排中尽量避免与其优势产品冲突,使上市时间错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政府引导,召开招商引资会,与客商签定订单生产;三是多方面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对蔬菜的需求状况,挑选出适宜金沙县生产特点且又具有较大市场需求量的蔬菜品种进行生产。
4.2.2 争取多方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立项申报,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支持,逐步改善金沙县蔬菜产业的生产环境,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完善冷链物流,使金沙县的蔬菜产业在更件建设上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4.2.3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全县经工商部门登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有16家,在这些专业合作社中,只有少数几家合作社组织了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工作运转正常而有效。因此,为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桥粱和纽带作用,在政策、资金投入方面,应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支持加工企业、农技人员、机关干部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水平。
4.2.4 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种植
为实现蔬菜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要大力推动土地向蔬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加工企业流转,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规范流转行为,按照农民自愿、政策引导、项目支撑、能人引领、部门联动、政府统筹、市场运作、规范推进的原则推动土地流转。4.2.5 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4
广东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份量。2007年农业可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4%, 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47.74%, 农林牧渔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45%。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与农村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正如全国各地一样, 广东农村普遍滞后于城镇的发展, 农村基础建设、农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极其需要科技支撑促进广东农业与农村的全面发展。
2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
2.1 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林牧渔总产值快速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7年广东农林牧渔总产值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 占全国总量的5.77%。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78年的85.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1.24亿元, 增加了31.83倍, 平均增长率为12.79%。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增加了21.31、13.75、15.98和98.98倍。随着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服务业产值也逐步增加。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从2003年的85.65亿元, 增加到2007年的101.60亿元, 增加了1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农产品进口额从2003年的33.7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2.47亿美元, 增加了85.32%;出口额从2003年的19.3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3亿美元, 增加了113.67%。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93.25元, 增加到2007年的5624.04元, 增加了28.1倍, 平均增长率达到12.33%。农村居民中非农收入逐步提高, 由1990年的37.3%增加到2007年的64%, 增加了26.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 由1978年的61.7%下降到2007年的49.7%, 下降了12个百分点。
2.2 农业与农村技术进步水平逐步提高
乡镇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农业机械化率、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农村用电量、土地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技术进步。“十五”期间, 广东农业电气化和化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均有较大的增加幅度, 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的405.45亿千瓦时上升至2005年的766.43亿千瓦时, 增加了89.03%;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的176.20万吨增加至2005年的204.62万吨, 增加了16.13%。2000年至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农药施用量分别增加1.03%和2.72%。2007年广东水稻机耕率、机收率以及机械脱粒率分别为67.05%、28.46%和60%。
“十五”期间, 乡镇产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从乡镇从业人员看,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 从2000年的1572.07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533.48万人, 下降2.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 分别增加34.78%和19.60%。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分别增加44.27%和30.56%。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步减少, 1978年农业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八成 (占83.74%) , 2007年农业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五成 (占47.74%) 。
“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初期, 农业园地产出率和淡水养殖水面产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农业园地产出率从2000年的914元/亩增加到2005年的1258元/亩, 增加了37.64%, 2007年达到1648元/亩, 比2005年增加了31.04%。淡水养殖水面产出率从2000年的3643元/亩, 增加到2005年的4965元/亩, 增长36.29%, 2007年达到5711元, 比2005年增长15.03%。
2.3 农村劳动力素质逐年提高
人是最根本的要素。“十五”以来, 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 高中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9.9%增加到2007年的12.7%, 增加约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0.6%增加到2007年的2.1%, 增加1.5个百分点。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11.4%增加到2007年的16.1%, 增加4.7个百分点。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2006年末, 广东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55%。
2.4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逐步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12.5%增加到2007年的92.3%。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养老覆盖率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由2005年的5.9%增加到2007年的18.9%。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截止2006年底, 广东82.53%的村有卫生室, 85.05%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 24.11%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3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分析
广东农业与农村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在人均耕地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与我国先进省市以及世界先进国家比较仍存在差距。
3.1 人均耕地面积偏低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规模严重偏低, 制约着广东农业与农村的机械化和专业化发展。人均耕地面积 (按乡村人口计算) 仅为0.08公顷/人, 位于全国倒数第二位,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占47.06%) , 是位于第一位的黑龙江省的11.94%。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比较, 差距更大。2005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04公顷/人,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西兰更是达到63.69、2.14、11.81、26.25和8.82公顷/人, 均在广东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以上。世界先进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均耕地规模的大幅提高。
3.2 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以及机电排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田水利建设水平。2007年广东耕地的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分别为46.07%、32.57%和14.68%, 位于我国31省市的十四、十六位和十八位,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3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比较落后。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化总动力为13.83千瓦/公顷, 位于全国的第十三位。与我国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是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的64.93%。每千公顷耕地面积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台数和联合拖拉机台数分别为4.35台和2.39台,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二十四位和十七位。这两个指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排在第一位的山东和江苏, 分别为38.42台/千公顷和16.48台/千公顷, 是广东的8.83倍和6.89倍。
3.4 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较高
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东的农业化学化水平。广东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较高,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771.15公斤/公顷和34.82公斤/公顷, 均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位, 仅低于福建省, 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和2.61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广东在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忧。目前世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仍比较高, 平均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为1198千克/公顷, 是广东的1.55倍。但世界先进国家已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 农药化肥的使用趋向高效低毒趋势, 提倡低投入农业。
3.5 部分农产品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产品的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广东主要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看, 甘蔗单产排在全国的第一位, 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稻谷、玉米和花生的单位产量分别为5392千克/公顷、4453千克/公顷和2533千克/公顷,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稻谷和玉米的单位产量分别是山东省的76.21%和69.97%, 花生单位产量仅是河南省的64.26%。
广东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率位于我国较低的水平。2005年广东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产量为912.2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倒数第五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57.08%, 是排在第一位的吉林省的17.65%;生产油料产量为50.4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三位, 不到我国平均水平101.6千克的一半, 仅是排在第一位的湖北省的18.93%;生产糖料728.6千克, 排在全国31个省市的第五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3倍, 但远低于广西的产量, 仅是广西产量的21.34%;生产猪牛羊肉172.8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二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84.99%, 是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市的25.35%;生产水产品454.6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 虽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但仅是排在第一位的福建省的53.41%。
3.6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处于我国较低的水平
2007年广东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除了糖料和水产品位于我国的第五和第六位外, 其余粮食、油料、肉类、水果和奶类均居于我国较后的位置。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137.0千克/人,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倒数第三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99%, 仅是排在第一位的黑龙江省的15.13%;油料人均拥有量位于我国的二十位, 为8千克/人,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11%,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河南省的15.38%;肉类人均拥有量为41.1千克/人, 位于我国的第二十一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78.89%,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的48.13%;水果人均拥有量为112.7千克/人, 位于全国的十五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90%,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海南省的的30.88%;奶类人均拥有量为1.4千克/人, 位于我国的倒数第三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7%,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的0.37%。
3.7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相当差距
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4元/人,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和江苏。广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相当差距, 仅是浙江和江苏的68.07%和85.72%。
3.8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
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广东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9.68%, 排在我国31省市的倒数第六位, 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3.9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远高于世界先进国家
2007年广东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6.86%, 比全国平均水平55.06%低18.2个百分点, 也比世界平均水平40.4%低3.54个百分点, 但高于我国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市, 这些城市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5.50%、11.30%和23.69%。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 差距更大。2005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均低于5%。
3.10 农村居民素质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广东农村居民每百名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人员5.99人, 与领先省市比较有较大差距。北京、上海、天津农村居民劳动力素质较高, 每百名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人员分别为19.88、17.61和7.06人, 是广东的3.32、2.94和1.18倍。
3.11 乡村医疗卫生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乡村医疗卫生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仅为0.82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为1.67人, 是广东的2.04倍。2007年广东每10万乡镇人口拥有乡镇文化站数为3.62个, 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六位,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
4.1 农业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科技需求
广东水利建设水平位于全国的中下游位置, 可耕种土地的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极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提高广东水利建设水平。水资源是有限资源, 因此, 在提高广东水利建设水平的同时需要开展节水技术的研发。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采用水渠灌溉的形式, 部分农田采用了喷灌方式。国外农业先进国家采用了各种节水技术措施,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国外先进国家的节水技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推广应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 其中50%的面积采用喷灌, 43%采用地面灌溉, 6%为滴灌, 1%为其它灌溉方式 (中国农村信息网http://xinnongcun.agri.gov.cn) 。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土壤蓄水层处理”技术, 即污水经处理后再通过土壤注回蓄水层, 通过土壤和沙层起净化过滤作用, 经这种技术处理后的水接近淡水的质量, 可放心用于农业灌溉。广东拟研制、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 提高广东农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 为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水利基础。
4.2 保护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科技需求
随着大气和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剧增等, 严重威胁着广东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不仅引起水体污染, 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份增多, 影响食品安全, 危害人体健康。广东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位居全国第二, 使得我省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忧。广东农业与农村面临农业生态污染的严峻问题, 迫切需要农业生态保护和改良技术,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改良和保护农业生态。一方面要提倡低投入农业, 另一方面加强无毒无害化肥和农药的研制。世界先进国家法国、德国、荷兰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相继开展有机农业运动。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 在2000年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 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 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化肥) , 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生态农业遍布世界各国, 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 300万hm2, 比2000年增长了31.4% (中国农村信息网) 。
4.3 农业机械化的科技需求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位于我国的中下游位置, 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已从“传统”发展到“现代”, 农民耕地可完全由电脑控制。澳大利亚创建了完全由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的现代化拖拉机, 80%的农场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指挥拖拉机耕作,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中国农村信息网) 。广东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追赶我国和世界的先进水平。
4.4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产量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产需要优质品种, 高效的种植技术, 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产量。广东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农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提高我省优质农产品的比率和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纵观世界农业先进国家为了保证优质农产品品种的供应、保证高效的种植技术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巴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采取三大措施改造巴西的玉米作物, 使其成为高产、高技术、高经济回报作物。一是加强育种研发。针对巴西不同的环境地区, 运用良好的管理和玉米作物优异的农艺特征开发高收率的杂交品种。二是推行高标准的生产体系。比照美国的生产标准, 生产高质量的种子, 把高活力的种子引入市场。三是加强农艺方面的服务。为机械种植者开发和生产专门的播种机用的塑料模板装置以适于种子的种植, 成立农艺小组研究实用的田间信息和农艺规范并传授给农民, 使农民变得更加专业 (中国农村信息网) 。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5 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科技需求
农业产品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因此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特别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从育种、种植到成熟结果、储存保鲜加工包装整个产业链, 需要科研和管理部门给出各个环节的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世界先进国家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措施。比如在保障蔬菜安全方面, 加拿大通常利用冷链物流进行蔬菜的贮存、运输。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下, 有效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 (中国农村信息网) 。日本制订了详细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 其中包括致病病原菌、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类、植物源毒素、农药残留类等指标。德国种菜农民必须获得农业经营许可证及农艺师或农业技术员资格证书, 菜农还需获得健康证书, 确保没有传染疾病。对蔬菜的施肥控制也很严格, 根据土壤的测试结果和作物品种施肥, 限制化肥使用种类, 在施肥前两个月进行无害化处理, 绝对不允许使用人的粪尿。大棚里种植的蔬菜, 也绝对不能使用药物催熟。世界先进国家以上的种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6 农产品储存保鲜和加工的科技需求
农产品普遍存在着保鲜期短易腐烂等特性, 急需保鲜技术和科学规范的储存包装技术以及加工技术, 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当前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产品保鲜技术已日臻成熟。日本研制和改进了用于贮藏不耐贮存水果的冷藏系统, 利用臭氧及负离子对冷藏室进行熏蒸, 有效地防止了真菌及细菌对水果的侵蚀, 这个系统大大延长了水果的保鲜期。日本先进的保鲜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4.7 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致使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任务愈发严峻。目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除了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毒种苗、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方法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世界先进国家就尝试以虫治虫的技术 (中国农村信息网) 。尼日利亚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已鉴定出一些昆虫病原线虫 (EPN) 物种, 这些线虫能够作为生物控制器, 有效抵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作物害虫, 病原线虫已成功地被应用于虫害控制。世界先进的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4.8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科技需求
目前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根据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2.46台, 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78.79台, 是农村居民家庭的6.32倍。信息工具的落后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农产品经营信息在农村的传播。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业信息化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甚至高于工业, 美国农民借助电话线等方式使计算机联网, 在家里就可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 获得关于产品价格、品种改良、新型农业机械、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绩效最高的国家之一, 信息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5 结语
以上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我国先进省市、世界先进国家的比较, 分析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 以达到为广东农业科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本文是2008年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建设研究 (2008B024042012) 》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万忠, 郑业鲁.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翟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http://xinnongcun.agri.gov.cn
[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8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试析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5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当前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我国国情和风电产业发展的现实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论文关键词:风电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
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风电产业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30多年来,我国风电场迅速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布局、发展并投入发电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能源;随着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的日益变革,我国风电企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同业竞争的格局;我国风机设备容量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现在的规模化国产,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在核心技术上还不具备制高点优势,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纵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迅速实现了风电发展的规模化
1986年4月,我国第一座容量为105kW的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2006年4月,龙源集团总装机规模为20.06万千瓦的吉林通榆风电特许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短短20年间,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规模就扩大了约2000倍。据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3500万千瓦。
2.实现了风电发展的产业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地已经开始主动研制并从国外引进风电机组,探索建设风电场。80年代,我国试制出的国产55kW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成功并网。随后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在运行体制上出现了商业化、公司化的新景象。从2003年至今,由于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鼓励政策,使得更多的投资主体涌入风电行业,大型风电机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格局。
3.风电产业发展法规初步完善
法律法规是一个产业规范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并能够取得骄人业绩,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有效的发展政策。风电产业发展之初,在试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随着风电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1995年原国家电力部开始关注风电发展的规模,提出到2000年年底风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随着政策的支持,2000年年底的风电装机容量大大超过了这个目标。随后受世界新能源发展潮流的影响,加上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通过,随后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在风电行业领域从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组织特许权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促进了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
4.风电产业成为替代能源主体的趋势已经显现
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践和传统能源枯竭的压力说明,发展风电不能只作为传统能源的补
充,未来应该是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2008年8月13日,随着龙源集团辽宁法库1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产,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700万千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可超过8000万千瓦甚至1亿千瓦。届时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我国的主要战略能源之一。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中央层面的统一规划出台较晚,在风电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在组织编制大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开发规划时,首要考虑的是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来制定风电的规划规模和建设时序,却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电力网络系统的电源结构、风电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因素,导致各地确定的风电发展规划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多次修改,目前仍尚无定论,从而没有发挥出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出现了中央和地方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的现象。
2.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风能虽然是清洁和成本较低的能源资源,但是风能资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不可控等特性使得风力发电天然具有随机和局部反调峰特性,会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冲击。从电网安全角度来看,电网系统消纳风力发电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电网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各种电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风能资源充足时的电网调峰和风能资源缺乏时的电网调谷问题,而目前我国电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水电装机中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丰水期不能调峰,核电目前不参与调峰,系统调峰能力极为紧张,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风电无法尽快上网。
3.风电场区域布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据有关部门调研,我国风电场的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首先部分陆地风电场建在沿海滩涂地区,频繁的滩涂围垦将使已建风电场逐渐远离海岸线,而海岸线1.5公里以内的区域则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地带。其次,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宝贵,由于风电场占用土地面积大,这就更需要科学综合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4.电网规划建设与风电发展规模不配套
我国风能资源在陆地上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其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但是我国的风能资源却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风电发展具有“大规模、高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等特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技术挑战。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依托坚强、灵活的电网来实现。因此各地的风电发展规划要与电网规划配套,风电厂建设应同步考虑电网建设的进度,从而现实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
三、促进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综合配套,促进协调发展。
1.尽快出台更加科学的风电发展指导性政策
在国家政策方面,一是要抓紧制定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出台绿色电力消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认购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回报率,促进更多投资主体进入该领域。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优惠税率或其他财税政策
鼓励风电相关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风电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出台补偿机制,补偿煤电机组参与调峰造成的损失,从而鼓励更多发电企业参与风电消纳。四是在风电上网过程中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
2.完善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风电份额
由于电网技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能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能源规划方面,必须统筹考虑风电与其它电源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调峰、调谷的备用电源,综合考虑风电与电网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科学解决风电上网和市场消纳问题。
3.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占领产业制高点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首先要超前研究风电设备核心技术,重点在兆瓦级风机的总体设计、高效率能量转换叶片、高可靠性齿轮箱等重点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力度。其次要加快研究风电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风能功率预测技术,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市场化检测认证体系。第三要加大大型储电库等调峰调谷储能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
4.加强电网配套,促进智能电网发展
电网是能源系统发展的物理骨架,必须建设通畅智能的电网才能保证电源投资的正常回收。因此首先要配合风电基地建设合理设置电网架构和负荷规模,并和大煤电基地建设协调配套,配合特高压电网发展,建设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区域电网,配合大电源基地为基础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电能,共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将智能电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新能源快速发展。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6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金融业务多元化。从过去单一的银行业务发展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信托、租赁等多种业务,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业务也从存款、贷款、汇款三大传统业务发展为本外币存款、贷款、结算、信用卡、证券、外汇业务以及委托、代理、保管、咨询、评估等多种服务性业务并存的新局面;资产业务从工商企业流动资金信用贷款发展到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消费贷款、汽车贷款、贸易循环授信等;中间业务从传统的汇兑结算扩大到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售国债、代卖保险与投资基金等新业务。
(二)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1979年至1983年,我国恢复和成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1986年,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重新开业,1987年,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发起建立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成立,此后,第一家由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开始营业,其余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进入我国金融体系;1990年,我国先后成立了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从此证券公司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4年又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民生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新成员;1997年底,有74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营业;1999年,又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初步完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不足。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利润最大化,而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产权不明晰,没有完全独立,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尚未真正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约束奖惩机制不健全,经营好坏一个样,缺乏利益上的驱动,责任感不强,而且国有金融机构能够依靠垄断经营赚取丰厚利润又无倒闭的风险,这种缺乏利益的刺激和竞争的压力,是无法进行金融创新的,即使有,也只能是在低层次上的创新。
(二) 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不成熟。金融创新的发生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只有放松管制,才能使金融创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才有可能。二是公平竞争的市场。垄断是创新的天敌,没有竞争便没有创新的外在压力。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大多是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进行的,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管制放松、混业经营的开展,使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出现同质化倾向,金融业竞争空前激烈,因此金融创新是谋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够理想,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其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尽管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的金融环境已较为宽松,但同西方相比,还存在着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一方面限制了竞争,同时又限制了金融创新种类的扩大。
(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倾向,事实上的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政策,造成货币市场规模小、交易主体及交易品种少,市场发育滞后。就从资本市场来看,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股票市场发展快,债券市场发展慢,在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相对发达而企业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发育滞后,股权市场期货市场尚未形成,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影响了金融创新的步伐,由于金融工具少,企业融资选择余地小,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四)金融工具品种少,投资不方便。目前表现为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以往我国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大部分集中于负债类领域,这与金融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竞争相对激烈是一致的。他们竞相推出创新工具,拓展创新业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在贷款领域由于是卖方市场,竞争相对较弱,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因此创新相对较少。据统计目前我国金融工具构成中各种存款占到近80%,直接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十分缺乏。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从而造成企业负债率过高和银行的压力过大。
(五) 金融技术创新有限。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技术保障和关键。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多为规避管制型创新,技术型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的薄弱环节,由于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有限,造成所创新的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六)金融法规不健全,秩序不规范。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模式是先实践后监管,已出台的一些金融管理制度滞后于金融实践,这种做法故然有其优点,但也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例如金融机构盲目提高和变相提高存贷款利差,证券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将大量银行资金引入股市,挪用股民保证金等违规操作,扰乱了金融秩序,不利于金融监管。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对国有金融机构改制重组,建立现代经营机制,增强金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革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减少政府干预,建立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只有使我国的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金融机构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去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二)培育竞争性的市场,激活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要降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国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行业,通过设立更多的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的非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改变国有银行的垄断状况,形成多种类、多成分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结构。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会挤占国内金融机构的部分业务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很多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我们要做好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各项准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还要对所有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要允许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兼并重组,不断壮大非国有金融机构,形成更多有实力的竞争主体,加大国有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压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
(三)加强金融创新的力度,开发出更多的金融工具,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促进金融市场平衡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是货币市场健康运行的微观基础,要允许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开展代理融资业务;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市场利率是自由交易的货币市场上众多买卖双方对资金供求状况的平衡以及对宏观当局调控信号的价格反应,它是宏观管理当局实现其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其次,要继续坚持发展资本市场,改进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设计新的贷款品种,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尤其要发展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发行比重,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发展一批交易成本低、获利高、风险小的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可转让的商业票据等,满足市场多方面的融资需要和规避风险的要求。
(四)改革金融宏观调控体制。金融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有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宏观上应实行以间接方式为主的调控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调控机制市场化,通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基本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间接调控宏观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二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化,由市场定价,管理当局实行间接调控,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驱利性和竞争会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五)大力发展金融技术创新。技术性金融创新代表着当前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巨大潜力,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创新产品的经济效益。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7
社区的网络化及成因
社区的概念及其网络化。“社区”一词是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 其拉丁语词源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最早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 其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 社区被描述为“一种由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1) 二战后, 美国经验主义社会学家将“社区”向地域共同体靠拢, 突出其“地域”涵义。我国社会学界也较强调社区的地域性, 认为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 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促使人口流动性加剧, 而科技的进步让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上因素造成传统意义上以地缘为纽带的社区走向网络化, 由地域观点出发的“社区”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变。有社会学家提出:即使人们不住在一个地理区域或相互之间不进行社会交往, 社区依然存在。 (2) 这类社区以网络论坛、BBS、博客、贴吧为代表。它们突破了传统社区的地域性, 让生活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能够进行交往。网络社区的“居民们”往往具有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情感倾向, 故有学者将这种社区称为“兴趣社区”。
传统地域性社区也因网络时代的到来呈现网络化倾向。如广州地区的祈福新村、骏景花园等居民生活小区的业主们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社区———“业主论坛”, 业主可通过“业主论坛”反映小区生活问题, 处理公共事务, 查询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信息。
高校校园也是地域社区, 但因师生上网方便, 且上网时间稳定, 高校社区的网络化倾向尤为明显。当前, 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BBS, 师生可以在BBS上自由发帖、“灌水”、“拍砖”、讨论问题、交流思想, 甚至可以通过“跳蚤市场”之类的板块进行商品交换。
我国网络社区的成因。网络社区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但让网络社区形成强大社会影响力的, 却是其媒体属性和我国的传媒布局。
网络社区只是一个在线生活平台, 一个虚拟社区, 不具备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加工能力, 甚至不带有特定立场, 但它却能为社会中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人提供发布信息、表达观点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 网络社区具有媒体属性, 或者说, “在网络社区这个虚拟社会里, 有媒体的存在”。 (3) 网络社区进入门槛低, 任何人在免费注册和登录后就可发帖。而发帖的匿名性, 又可以让发帖者几乎不为帖子内容承担责任。因此, 网络社区成为网民发布信息、表达观点的最佳去处。
网络社区的兴起还因其媒体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众越来越强烈的媒介需求和现实中可利用的媒介资源匮乏的矛盾。在我国, 虽然以广电、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绝对数量不少, 但由于人口众多, 人均媒体拥有量则少之又少, 且这些传媒主要行使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耳目的职责,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 实际上很难拥有媒介使用权。转型期激增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媒介需求, 当这种需求无法在传统媒体中得到满足时, 具有媒体属性的网络社区就必然成为人们的选择。
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现状
网络社区门槛低、互动性和公共性强且匿名发言的特点及我国的传媒格局促进了网络社区的繁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 而通过博客和论坛/BBS进行交流沟通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分别达到55.1%、31.5%。网络社区的数量也相当庞大, 仅网络论坛、BBS的数量就达到130万个, 而博客、微博、贴吧的数量甚至多到几乎无法统计。
“兴趣”网络社区的发展十分火爆。这些网络社区有些由地方政府主办, 有些由大型门户网站开办, 有些是传统媒体的业务拓展和转型。很多网络社区通过特色服务来抢夺网民, 聚集人气。在当前130万个网络论坛、BBS中, 涌现出“水木清华”、“西祠胡同”、“天涯社区”、“强国论坛”、“19楼空间”等一大批“名牌”社区。这些网络社区因参与的网民众多而形成强大影响力, 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公共舆论的发源地、传统媒体倚重的新闻源。近年来很多新闻事件, 如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南京天价烟局长事件等都是在网络社区首发。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 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 有23件、约30%因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 (4)
“地域”网络社区也显得生机勃勃。这类社区的居民在地域上的接近性, 使其在民意表达、权益维护、小区管理、矛盾化解、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文提到祈福新村等小区的业主, 就通过“业主论坛”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维权行动。如2009年底广州市政府宣布取消在番禺建立垃圾焚烧项目, 就是祈福新村、华南碧桂园等附近几个小区的业主们通过“业主论坛”积极维权的成功案例。“业主论坛”上发出的“邻居们团结起来, 抵制这一项目”的呼吁, 得到了周围小区居民的集体响应, 最终使该项目搁浅。
网络社区的发展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社区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近年来,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通过网络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
我国网络社区的现存问题
网络谣言泛滥、易形成网络暴力。发帖的匿名性是造成网络社区繁荣的重要因素, 而匿名发帖是把“双刃剑”, 发帖者的“畅所欲言”, 既能让网络社区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社会的“公共领域”, 又可能造成虚假信息的大量出现, 形成网络暴力。《广州日报》2010年6月题为《网络谣言泛滥金庸余秋雨等人相继“被死亡”》的报道就显示, 在短短一个月内, 先后有5位名人网上被传“死亡”。频繁的名人“被死亡”事件, 不仅让身陷其中的名人感到烦恼和无奈, 也显示出网络暴力的疯狂与可怕。
网络谣言的出现, 有些是因为发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渠道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甄别核实, 有些则是因为发帖者的社会公德缺失, 故意散播和转载谣言。虚假信息的涌现反映出我国网络信息监管体系和法律约束机制的不健全。目前, 只有“很黄很暴力”的信息才会被监管, 而“被离婚”、“被暴力”甚至“被死亡”作为一个事件的陈述, 有可能被无限制地传播和转载。由于虚假信息的比重较大, 网络社区的公信力比权威的传统媒体明显要弱, 这对其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无疑会产生制约。
“议程设置全民化”易夸大矛盾, 负面引导舆论。互联网的发展让社会进入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发布信息, 为大众设置议程。正如有学者所言:互联网使得传统媒体逐步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 “议程设置全民化”的时代已然来临。 (5) “议程设置全民化”能让某些社会问题及时公开, 利于形成舆论监督, 但同时也容易夸大现实矛盾, 形成和扩散非理性情绪。
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容易在网上被夸大。当某位网友遭遇现实中的不平等时, 他就可以在网络社区发帖来表达不满情绪, 而其他网友看到帖子后, 或跟帖、或转载、或重新发表类似帖子。此类帖子的跟风出现就会在大众心中产生“共鸣”, 结果这类不平等现象在“议程设置全民化”的网络社区中被强化, 从而影响其他网民对该现象的不客观的判断, 造成大众对该现象的错误认知, 最终对社会舆论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消解这种非理性情绪的蔓延, 抑制其负面效应的产生已是摆在网络媒体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网络社区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公众最易接触的媒体, 更应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平台和空间, 成为社会减压阀和矛盾化解场, 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网络社区毕竟是把双刃剑, 如何解决现存问题和将来可能面对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 笔者以为, 除了在法律政策、行业管理方面继续进行实践探索外, 理论研讨上的重视也日益迫切。
注释
1 斐迪·南滕尼斯[德]著, 林荣远译:《共同体和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2 潘贤强:《谈新闻价值传播的社区认同》, 《新闻战线》, 2010 (4) 。
3 魏华子:《网络社区是一种媒体吗》, 《青年记者》, 2010 (15) 。
4 祝华新、赖龙威:《关注和引导时政类网络论坛》, 《新闻战线》, 2010 (4) 。
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篇8
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从积极方面来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贸易总额的整体性增长, 二是贸易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化。
第一, 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特别是出口总额方面, 2001年到2006年, 我国的出口总额就出现成倍数的增长,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进出口公司在世界的排名由第6位上升到3位。2001年, 中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人合计为2492亿元, 2006年达到6104亿元, 年均增长19.6%。与此同时,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随着外贸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
第二, 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工业附加值不高从商品结构看, 2001年, 中国出口产品中, 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为44.6%, 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为17.5%;进口产品中, 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9.9%。2006年, 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56.7%, 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达到29%;进口产品中, 能源原材料等初级所占比重上升到23.6%, 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 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2 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外贸企业在当前面临着多个方面的问题挑战, 不仅包括国际局势的影响, 也包括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第一, 外贸企业的发展受到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严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它的经济发展状况足以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无论是2008年以美国为首爆发的资本主义国际次贷危机, 还是2011年7月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的债务危机, 这些动荡的因素都意味着美国虽然仍然作为世界最大、最强盛的经济组织, 但是其自身的经济稳定性、可控性已经大大降低, 如同上个世纪布雷森顿体系的瓦解,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下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以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为例, 此次经济危机以后, 中国沿海的众多中小贸易企业纷纷倒闭。不仅对外贸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 国内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持续得不到缓解。
第二, 我国外贸企业的合作对象过于集中, 应对能力不足。
从当前来看, 我国的外贸企业境外合作对象主要集中的日本、美国和欧盟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的贸易总额占据到我国外贸收入的近一半左右。这三个贸易对象固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 但是通过近些年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也可以看到, 无论是日本、欧盟、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都受到了重创, 他们自身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着问题。过度的依赖于这三个地区的外贸合作, 导致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占据主动地位, 一旦合作对象的经济发展出现停滞, 国内的外贸企业就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对这种国际局势缺乏应对能力。
第三, 知识产权将成为制约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
我国在加入WTO时, 对国内的众多法律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特别是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 为了迎合国际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强制性的修改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欠缺, 以及早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所以使得众多优秀的技术难以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国际贸易中, 无论是《伯尔尼公约》、trips协议等都对国际贸易中只是产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限制。这也导致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产业结构依旧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当主要生力军的重要原因。
3 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虽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发展外贸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在未来更好的发展是我们促进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做好外贸企业在未来的发展, 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
第一, 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多数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力价值的不断提升, 这种产业的发展将不再占据任何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是我国外贸企业在今后应该重视和发展的方向。
第二, 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
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外贸企业的发展而言, 最直接的政策扶持就是税收政策的相关调整。政府应当通过税收调整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 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进行税收政策的优惠, 通过增值税调整加强对出口型企业的发展支持。
参考文献
[1]华广敏.浅谈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J].科教文汇, 2007, (6) .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9
一、珠海大学园区基本情况
1999年开始,珠海市以“不求拥有、只求所在”的开放办学思想,以赠地和适当配套的投入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知名大学到珠海兴办校区,使广东的中心城市办学发展到一个新境界——创办大学园区。珠海市通过政府行为,采取引进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将一定规模的高等教育资源汇集于本市,使之形成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现代化的大学园区。经过12年不懈努力,珠海大学园区已汇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7所本科院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珠海艺术职业学院3所高职院校。
2011年,10所大学占地25095亩,在校本专科生约11.6万人,研究生800多人(其中博士生近200人),专任教师5000多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市级公共实验室10个,校级科研机构和实验室200多个。暨南大学珠海校区、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已经开展研究生教育。吉林大学亦在珠海学院设立了南方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分院,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已在珠海开设研究院,即将开展研究生教育。中山大学已决定在珠海校区设立研究生院分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落户珠海校区。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全面启动。10所高校基本情况见表1。
目前,珠海大学园区已成为特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珠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了大学“零”的突破,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仅次于广州。普通高考的上线率超过90%,2011年每万人口拥有在校生745人,人口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二是极大地改善了珠海市高级专门人才结构,为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一批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珠海,为珠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三是为珠海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使特区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校园文化、大学生艺术节和运动会、各类学术机构和社团、图书馆等文体设施等已成为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珠海大学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珠海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珠海特色、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发挥珠海大学园区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引领作用,争创广东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典范区域,并把各大学及其周边逐步建设成为高水平科技产业区和优质生活服务区,推进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创新体系[2]。但珠海大学园区如按现有的体制和政策发展,很难实现上述目标。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基层报表和各校网站。注:2所学校专任教师空缺是因为校区的教师与母校共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基本上是整体进驻,所以所填数据均为学校整体数据。
1. 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办学体制不同,产权关系复杂,利益追求多元,10所高校发展战略各异。高等教育形成了三级办学、跨区办学、多元办学的格局,但管理体制还只是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在法律上地级市政府没有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以致难以进行统筹管理并制定统一的行动纲领和战略规划,更遑论建立国内一流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发挥对特区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成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典范区域。
2. 多数学校办学层次不高,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广东招生层次看,只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珠海校区在一本行列招生,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在二A行列,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二B行列,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三A行列,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在三B行列。总之,80%的学校办学层次不高,大多数生源质量处在中下水平,极大地制约了办学水平的提高。从学科专业结构看,多数是传统专业和长线专业,如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学,工商管理类、艺术类等。这种专业结构与中央和省要求珠海发展的港口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航空产业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业,以及发挥区位优势所及珠江口西岸的相关重点产业如机械装备、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匹配程度不高;与《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要求支持澳门壮大旅游等的优势产业,培育中医药、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等潜力产业关联性不大。
3. 学校科研工作进展缓慢,母体学校的优质资源有待开发。
园区内多数学校把发展的主要精力放在管理的规范和完善上,当然这是必要的。但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投入精力和资源不多等问题应高度重视。虽然一些高校科研开始起步,已经向珠海校区延伸,但力度不够。特别是5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着丰富的重点学科资源和很强的科研实力,其中省外的3所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合计就有13个,且与珠海重点产业发展相关性较高。但这些资源利用得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发挥得不够。
三、改革发展建议
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对珠海的发展定位明确,即打造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形成极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与澳门共建国际都会区,建设成为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3]。但珠海的现实条件与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对珠海发展的目标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珠海常住人口156万人,人均GDP 7.7万元,虽然较高,但经济规模、人才总量都很小。珠海GDP 1203亿元,在珠三角9市中仅排第8位,只占全省的2.65%;按陆小环等学者的分析,人才资源(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只占全省的3.1%,每万名人才密度(每1万名上述从业人员中人才资源人数)在珠三角排第4位(全省排第8位)[4]。珠海核心城市作用所及珠江口西岸节点城市佛山、中山的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人才资源占比都比珠海市强,仅人才密度逊之;江门GDP比珠海强,肇庆人才密度比珠海大,其他逊之。珠海要以如此体量为基础在一个年代发展成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难度很大,高等教育必须勇于担当。
无论从珠海的独特环境、战略发展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现有资源来看,大学园区都具备了很好的发展条件,如理想的特区定位、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校舍装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大学园区必须在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上有重大突破。根据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提出的“创强争先建高地”的目标(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在珠海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基础上,未来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可把改革发展策略和战略目标概括为“创新融合强园区”。所谓创新,指办学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融合,指大学园区与区域创新体系融合、与珠澳产业发展融合、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特别是港澳高等教育融合;强园区,指把珠海大学园区打造成为珠江口西岸高等教育的高地。其主要策略是,提高5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珠海校区和学院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引进母校优质资源;加大跨境合作办学力度,引进世界名校资源;深化产学合作,实现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
1. 加强省政府统筹,赋予地方政府管理权限。
第一,加强省政府对大学园区的统筹。高等教育既要分类指导、分类规划,也要分区指导、分区规划,即在省政府领导下,根据“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制定大学园区发展规划,构建有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明确不同办学体制的各高校的发展定位,建立大学园区督导评估制度,制定省市校共同行动纲领,建立省市校协调机制,明确省市校三方责任。第二,赋予珠海市政府管理职责。由于珠海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而且办学体制多样化,已经形成三级办学体制、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如果继续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大学园区的建立,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使高校的战略发展和自身利益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因此,要赋予珠海市政府一定的管理责权,包括财政责任、统筹规划权、评估督导权等,为民办高校提供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继续争取教育部授予省政府本科院校设置和跨境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审批权,把珠海作为三级办学、三级管理、以省为主、省市共管的试验区。可以先在珠海设立省市共管大学园区管理机构,既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也作为市政府的管理部门。
2. 提高整体办学层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第一,提高整体办学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是大学园区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策略有:一是对省外3所“985工程”高校的校区和学院提出向母体学校看齐的办学要求,加大投入,在一个过渡期内(逐步进入二A招生)改善办学条件,严格按母校的要求进行评估,达到母校水平的专业,即可进入一本招生,在三五年内使学校全部专业进入一本招生。或通过调整校区和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关系,母校加大支持力度,即与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珠海校区一样直接在一本招生。把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等计划和教改工程从母校延伸到珠海校区。二是加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主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定激励政策,省财政按本地标准予以一定的经费补贴。大学园区要形成两个培养优势:一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型人才培养优势。第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配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和珠海、澳门的产业需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石化、游艇,高端服务业即物流、会展、服务外包、旅游,以及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人才结构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3. 引进母校更多的优质资源,推动科学研究。
第一,引进母校更多的优质资源。5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就有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就有71个(含培育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含培育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还有一批国家级、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有计划地加快引入珠海的校区和学院。尤其是省外3所“985工程”高校,一些优质学术资源是广东省所没有的,也是珠海大学园区最需要的。第二,加强科学研究。5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校区和学院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重点。制订科研工作共同行动计划,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要求母校有关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帮助本校进行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省市共同建立科研专项资金,支持各校科研工作。
4.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融合。
第一,深化产学研合作。珠海经济体量小,缘于产业集中度不高、人口特别是人才规模小。因此,既要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的策略,也要作为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水平和人口集聚的手段。珠海市政府应筹资,包括引入民间资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着重引进珠海重点产业及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为产学研各方提供水平相当的高端人才。第二,与区域创新体系融合。一是办学思想的融合。进驻珠海的各校,虽然办学模式不同、目的各异,但都不应仅仅是为了谋求学校自身的利益,只有把学校发展融入珠海的发展、粤港澳的合作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校才有可能健康发展,自身利益才有可能持续增长。二是学科专业发展与珠海的产业,以及澳门、珠江口西岸节点城市重点产业应对接。学校发展首先要立足珠海、面向粤港澳。各校与当地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在珠海校区完成培养,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常驻珠海、扎根珠海。三是依托母校与其他资源整合。与广东省科技厅、珠海市政府、澳门的大学、国际知名企业共建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是学校要参与到珠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珠澳合作、重大项目引进的工作之中。
5. 加大跨境合作力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一,跨境合作举办教育机构。建立粤珠澳高等教育协商机制,制定珠澳国际都会区高等教育发展合作框架,进一步深化与澳门的大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借助未来港珠澳大桥建成的交通便利,按照澳门大学进驻横琴岛的模式,再引进香港的大学,进而探索与台湾的大学合作办学。既引进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引进境外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进驻珠海特别是横琴岛,把横琴岛建设成为最有活力、最有创新力、最有国际水准的“园中城”和跨境合作办学的示范区。第二,开发更多的跨境合作教育项目。园区现有高校都应创造条件开发更多的跨境合作教育项目,包括与澳门的大学、香港的大学合作,创造多样化的联合培养模式,使珠海的大学毕业生更具国家视野。教育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有质量的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珠海已把国际化作为构建国内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鲜明特色,因此,各校应加快国际化进程,以此作为加速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们希望,用八到十年时间,通过珠海大学园区、珠三角其他大学园区(城)和高等学校的建设,协同港澳的大学,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一起,把珠三角打造成为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支撑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再用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把珠三角高等教育打造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活跃、水平最高的中心之一,使大珠三角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珠海市人民政府.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04.
[2]中共珠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珠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4-13.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12.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10
1 乡村旅游的现状
第一,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人们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水泥森林”中无法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更多人外出旅行选择乡村旅游。第二,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05年乡村旅游才开始发展, 并且模式单一, 往往只是农家乐。随着十余年的发展壮大, 我国约65%旅游景点周边已经拥有了乡村旅游项目, 而且模式多种多样, 包括观赏型、娱乐型、生态型、休闲型等。
2 乡村旅游的存在问题
1) 乡村环境遭到威胁。乡村旅游建设大力开展, 乡村环境保护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一些乡村旅游设计规划前期并没有充足准备, 开发建设更是边拆边建, 没有严格规划。例如一些农家乐建筑一味追求亲近大自然, 修建在溪流边上, 日常生活的垃圾污水就排放到溪流中, 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部分乡村旅游在山上修建道路、凉亭等, 破坏原有植被, 生态环境多样性严重受影响。除此之外, 房地产开发商更是把乡村环境当成摇钱树, 在景区大兴土木, 修建大量别墅。不仅原有的树木被砍伐, 环境遭到破坏, 而且更令乡村变得城市化, 失去了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游客大量增加, 部分游客保护环境意识不高, 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 乡村文化受到冲击。乡村旅游的兴盛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多给村民带来了文化意识的冲击。村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原来的小农意识被拜金主义所替代, 开始最大化地追求利益。一些古香古色的老房子被修改成农家乐, 不仅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而且在修建农家乐中, 村民保护意识不足, 往往在老房子上新建二层木屋。这些举措都加快了房子的老化, 乡村的文化特色受到破坏可以进行修补, 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将难以恢复。3) 乡村旅游管理问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统一化的管理, 然而现在大部分的乡村旅游并没有具体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乡村旅游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第一, 乡村旅游前期缺乏合理设计, 对于开发建设经常是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建筑物的修造不仅破坏当地环境, 而且部分建筑物由于设计不合理, 使用时间不长, 造成大量物力、人力、财力的浪费。乡村旅游的门槛低, 许多开发商没有长期发展规划, 对乡村环境进行大规模施工。在对环境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 也令乡村环境资源迅速枯竭, 失去了竞争力。第二, 乡村基础建设不完善, 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游客大多来自城市, 无法适应乡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方面, 乡村小路无法承受大量的车流量, 特别是节假日堵车成为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问题。食宿方面, 乡村的住房环境、卫生情况还不能令游客满意。第三, 乡村旅游宣传营销也存在大量问题。一些优秀的乡村旅游景点, 由于村民的经营意识不足, 缺乏商业宣传, 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但也有部分乡村旅游进行虚假宣传, 严重高估自身文化价值, 游客数量越来越少, 无法持续发展。
3 策略
1)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游客外出游玩的基本要求, 乡村旅游一定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交通方面, 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 在旅游淡期进行道路建设, 保证乡村景区的交通顺畅。食宿设施建设加强, 农家乐要提高住宿和餐饮服务标准, 提供更加洁净的客房、更加干净的饭菜。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要同时开展, 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以及医疗设施等都要跟上游客需求。其次, 乡村旅游是服务性行业, 当地村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加强服务质量。近年来不断发生出游客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的事件, 多因村民的服务质量差引起。乡村旅游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村民并不以游客为生, 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 与游客发生矛盾事件概率大大增加。乡村旅游有关管理者不仅要满足游客需求, 更要照顾好村民本身的生活要求。既要提高游客保护环境意识, 也要让更多的村民在乡村旅游中受益, 尽力维持村民原有生活习惯。第三, 乡村旅游建设前期规划要合理, 突出当地特色, 避免同质化。减少大量别墅等大型建筑物建设, 保持原有的乡土特色, 接近大自然。重视当地文化保护, 特别是民俗文化和历史建筑, 一定要合理开发。2) 政府加强管理。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都需要政府方面的严加规划监督, 政府需要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条文, 乡村旅游前期开发建设规划书需要向政府提交审阅, 有关部门进行严格批审,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合理性。同时针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景区服务质量, 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各方面的经济冲突, 政府要依据有关条令依法及时解决利益冲突纠纷。
4 总结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导致各式各样问题的出现, 原有乡村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文化受到冲击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相关管理不到位等, 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而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高, 更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实施管理监督作用, 多方面共同配合, 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让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海波, 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 2013, (4) :138-141.
[2]刘孝蓉, 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 (3) :219-222.
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11
关键词:自助出版;美国;特点
美国著名自助出版公司Lulu的创始人鲍伯·杨(BobYoung)在论述自助出版模式时说:“一家出版社的梦想是拥有10位作品销量超百万的作者,Lulu想要拥有一百万名单本图书销量超100本的作者”。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自助出版与传统出版的革命性分野。
在美国,自助出版曾经被视作失败作者不得已的选择,近年来却成为越来越多知名作者的首选。2002年,美国自助出版图书3.3万种,传统出版图书21.5万种;2008年,美国出版市场自助出版图书种类首次超过传统出版图书;2009年,自助出版图书与传统出版图书种数之比为133万种比30.2万种;2010年,全美出版的非传统图书约为280万种,其中大多数为自助出版图书,但同期的传统出版图书仅为31.6万种。美国图书出版市场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助出版模式的趋势非常明显,自助出版图书的品种数高速增长,自助出版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
一、自助出版的概念、特点与流程
自助出版是指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自行出版的新兴出版业态。在自助出版模式中,作者控制整个图书出版过程,包括图书装帧设计、价格制定、发行渠道、市场营销等工作,这些工作或由作者单独完成,或者部分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根据载体划分,自助出版分为实体书自助出版和电子书自助出版,其中电子书自助出版是主流,其发展空间更为宽阔。
1自助出版的特点
(1)自创性
自助出版的作品具有作者自己创作、自己出版的特点。自助出版的最大特点是由作者替代了组织化的出版企业。传统出版商作为专门的图书传播机构,是一个图书编辑加工、营销和分销企业,本身不从事作品核心内容的创作;而自助出版的图书一般是由作者自己创作的作品,出版者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另外,自助出版图书的价格、书名、说明、封面、格式、插画等工作也是由作者或者作者团队完成的。
(2)自主性
与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商主导出版的模式相比,自助出版的作者拥有最大的出版自主性。作者几乎拥有出版工作的所有决策权,可以决定作品的选题方向、内容架构、封面设计、章节体例与营销手段等。自助出版模式杜绝了出版商和作者因为图书设计而产生的分歧与争论。作者可以自主对图书进行定价,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设置为免费。另外,作者也可以自由选择与自助出版平台的分成模式。
(3)自助性
自助出版要求作者全程参与出版过程,从封面设计到营销宣传等以前由出版社承担的工作都要由其亲自参与,包括雇佣设计师设计图书封面,联系专业人员设计开本,自己负责营销和推广以及校对和编辑工作。在传统出版模式下,这些工作非常繁琐,要借助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但是自助出版的作者不必过分担忧,因为自助出版平台上所有应用功能都可自助操作。自助出版流程十分简便,作者不需要学习太多复杂技术和经历太多出版环节就可以完成出版的全部工作。
(4)自由性
自助出版让作者享有最大程度的出版自由。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出版和发行图书,图书的结构风格、装帧设计等等都是由作者自由选定的。自助出版费用低廉,将图书出版门槛降到了所有作者都能轻易负担的水平。自助出版平台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性的强制性商业协议,作者享有充分的出版自由。
2自助出版的流程
自助出版分为电子书自助出版和实体书自助出版两种形态,两者的出版流程略有不同。电子书自助出版的流程相对简单,所有的流程都通过网络完成。而实体书自助出版涉及的工作环节较为复杂,有些需要线下合作机构配合完成。
(1)电子书自助出版流程
电子书自助出版的一般流程是:(a)作品写作,用户上传发布和销售的图书必须是作者自己的作品。(b)图书设计,作者需要把自己的作品内容按照出版平台要求的格式排版后上传到自助出版平台。大多数自助出版平台具有社区功能,提供如插图、封面设计和翻译等服务。(c)图书发布,作者登录出版平台,填写图书的基本信息,如书名、定价等,然后通过自建网站或者专业分销平台发布。(d)收益查询,作者通过后台系统查看出版收益,查看出版的图书详细的销售情况。(e)收入提现,当收入达到一定的数额后,作者可以进行收入提现,输入需要提现的金额,然后提交给自助出版平台审核。(f)版税支付,自助出版平台接到提现申请后,会在规定工作日内通过在线转账的方式将版税汇至作者预留的银行账户内。
以美国最大的自助出版平台Smashwords为例,在Smashwords平台上,出版图书的流程十分简便,作者完全不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只需将图书变成Word文本,按照Smashwords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然后上传到Smashwords网站,Smashwords就会将图书转换成EPUB、PDF等多种电子书格式,供读者下载。上传成功后,作者需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价格,然后借助平台发布。作品发布后,作者可以及时查阅自己图书的订阅量和销售收入并进行提现。
(2)实体书自助出版流程
实体书自助出版的一般流程是:(a)作品写作,出版者有两种选择,自己写作或物色枪手写作。雇佣枪手需要支出费用,在美国,单部作品最低价格是5000元美元,最高的超过25万美元。(b)获得国际标准书号,一般的自助出版公司都从鲍克公司(Bowker)购买,鲍克公司的最小订单是10个起卖,也有专门从事国际标准书号业务的经销商,但是价格较贵。(c)寻找分销渠道,渠道分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是指作者自建网站销售图书,间接渠道是指亚马逊等第三方图书销售平台。(d)图书编辑,编辑工作可以由自己完成,也可以雇佣专业的编辑,专业编辑的收费从每小时15美元到150美元不等。(e)装帧设计,封面是极为重要的卖点,如果雇佣他人设计,最贵的封面设计可以高达3000美元。(f)图书印刷,印刷图书具有很强的边际成本效应,如果作者只印刷100本,还不如自己打印送到亚马逊等网站出售,但当图书印量达到5000本,单本图书成本可以达到2元到3.75美元的水平,当图书印量达到10000册,图书的成本就会接近1美元。(g)图书销售,分为平台销售和自己销售两种形式。
nlc202309051322
美国自助出版的发展现状
2010年,鲍克公司对全美图书出版业的年度统计显示,传统出版模式出版的新书为316480种,数量远低于非传统出版模式的2776260种。这些非传统出版的图书大多数是按需印刷图书和自助出版图书。即便如此,统计数字也未能包括美国出版的全部图书,原因在于部分无书号的自助出版图书没有被统计到。此外,美国有许多作者个人建立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发表和销售自己的作品。因为美国的作者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从事自助出版,想要准确统计每年自助出版图书的准确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1实体书自助出版现状
2008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小组从全美93家自助出版公司出版的385173种实体书中随机抽取348本图书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自助出版的实体书非常复杂:有的是因为读者群体非常小众,很难在主流出版商那里通过选题的冷门图书;有的仅仅是为了家庭成员和朋友阅读的个人作品;有的自助出版图书是因为出版商出于各种原因未能再版的绝版书;有些是为客户或者特定对象服务的,比如企业家出版传播企业形象的图书,或者教师出版与教学相关的学习材料等。研究抽样的所有样本都实现了网络销售,其中被图书馆收藏的仅占所有样本图书的27%。
该小组还对Lulu公司自助出版的81本图书的价格进行分析,发现没有国际标准书号平装书的平均定价为14.74美元,拥有国际标准书号的平装书平均定价为19.95美元。Lulu公司自助出版的图书,有40%直接卖给作者,剩下的主要在网上销售,每本书平均销量只有150本。
2电子书自助出版现状
在美国,许多自助出版平台提供电子书自助出版服务,如著名的Smashwords。Smashwords为作者提供快捷、免费、轻松的服务,分销网络包括苹果iBookstore、巴诺、索尼、Kobo和Diesel电子书店。全球有3.5万独立作者、小型出版商和文学代理商通过Smashwords出版和销售电子书。
亚马逊是美国最成功的电子书自助出版服务商。亚马逊在2010年6月推出了自助出版服务“直接出版系统”(DirectPublishing)。在亚马逊的自助出版平台上,图书的价格由作者自己决定,亚马逊则根据不同的价格区间收取相应的佣金。美国畅销书作家阿曼达·霍金就曾在亚马逊平台上传统出版图书每本定价9.99美元时,将自己的小说定价为每本0.99美元,以吸引读者。
通常情况下,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中,自助出版的电子书价格要远低于其他电子书。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亚马逊电子书畅销榜前100名的平均定价为1.40美元,而亚马逊平台上图书的整体平均售价为8.26美元;自助出版电子书的定价从未超过5美元,最高为2011年5月和6月的4.99美元,绝大多数的白助出版电子书定价都是0.99美元,比例在50%~85%之间;自助出版电子书的平均售价很少超过2美元,最高为2011年1月的1.99美元。
美国的传统出版商对自助出版模式并非视而不见,一些主流出版商在业绩压力下也开始试水自助出版。兰登书屋购买了自助出版公司Xlibris和iUniverse的部分股权,企鹅出版公司则于2011年11月16日在其“图书国”
(BookCountry)读书社区增加了“自助出版”的收费业务。
过去几年,自助出版模式在美国孵化了很多优秀的畅销书作者,阿曼达·霍金和约翰·洛克就是自助出版模式的成功典型,他们在2011年双双进入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100强。阿曼达·霍金通过自助出版成为超级畅销书作者,一共售出150万本电子书,收入达到250万美元。和阿曼达-霍金一样,超级畅销书作者巴里·艾斯勒拒绝了主流出版商两本新书50万美元预付稿酬的出版合同,走上自助出版之路。
美国惊悚小说作家乔·昆特拉在与帮助其出版过两部小说的出版商交恶之后,开始尝试通过亚马逊自助出版平台销售自己的小说,每天能够赚到约4000美元。J.K.罗琳则直接通过她的新网站出售《哈里-波特》系列小说电子版。美国作家贝尔维尔迄今自助出版了10部小说,总共卖出265000本,定价大多在2.99美元至5.99美元之间,刨去支出净赚50万美元以上。陈达西新作《磨坊河的隐士》之前曾被大型出版社拒之门外,自助出版后一度名列《华尔街日报》数字小说畅销排行榜第五位。
随着许多畅销书作者选择自助出版模式出版他们的作品,自助出版慢慢摆脱了原来不受重视的地位。过去,图书评论家只评论主流出版商出版的图书,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美国《出版周刊》开始评论一些“自出版”性质的图书;《科克斯书评》是美国最权威的图书评论杂志,为出版社、发行商和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书评内容,而《图书馆杂志》更是美国最古老、质量最好的图书馆杂志之一,是美国图书馆界重要的权威刊物,现在它们也开始对自助出版的图书给予更多的评论。此外,诸如《洛杉矶时报》《丹佛邮报》《号角书评》等图书评论媒体也开始为自助出版图书提供从免费到付费的各种服务。
三、自助出版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从美国自助出版的实践来看,自助出版具有相当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出版周期较短
自助出版往往只需要几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从编辑到发行的工作流程。如果沿用传统出版思路,从接触出版社到完成出版可能要花上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如果作者撰写的是流行图书,自助出版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另外,传统出版模式中,当图书库存告罄的时候,出版商需要重印图书。传统出版商重印图书的平均周期是18个月,对于新秀作者来说,这样的周期是致命的。
第二,作者主导和控制
在自助出版模式中,作者决定关于图书内容和设计的所有问题,可以最大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第三,最大化保有版权
在自助出版模式中,作者拥有作品的外文版权、电子版权、各种改编权以及外围产品开发的所有权利,具有进一步开发版权价值的权利。
nlc202309051322
第四,较高版税
白助出版模式和传统出版模式相比,作者还可以获得更高的版税,标准是每本书零售价格的30%~70%,这比传统出版模式5%~25%的版税高出很多。
第五,付款迅速
传统出版模式中,出版公司每隔一年或者两年才支付一次版税,而在自助出版模式中,作者会收到销售网站的每周销售报告,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随时收取版税。
第六,读写互动
传统的图书出版是单向传播,而自助出版模式下,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互动,广泛采纳和搜集读者对图书内容的意见,从而在后面的写作、编辑、装帧设计中修正和改进。
自助出版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过程复杂,作者压力巨大
自助出版是由作者主导的出版形式,作者要负责全流程的运作,对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自助出版的实体书难以在实体店销售
实体书店与出版商有很多商业性协议,比较适合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而不适合与个人合作,比如当图书卖不出去的时候,作者自己出钱收回作品是一件不实际的事情。
第三,质量控制不佳
自助出版平台一般为电子书作者支付35%~70%的版税,这种高分成模式给垃圾内容制作者提供了经济刺激。有的作者廉价购买私有标记版权(PrivateLabelRights)内容,然后改造为电子书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甚至有人购买一种AutopilotKindleCash的工具,号称不用写一个字就能每天发布10至20本新的Kindle电子书,电子书自助出版平台对这种垃圾电子书的打击力度有限,自助出版电子书总体质量不佳。
四、结语
白助出版不仅降低了图书出版的门槛,还架空了美国传统出版商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自助出版让图书编辑们越来越无法左右市场,因为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作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直接和自己的读者交流,决定自己的创作;对于作者而言,如果无法得到营销资源的支持,大量作品将会被廉价甚至无价地扔到自助出版平台上自生自灭,因此营销的作用更加重要;大型自助出版平台会成为未来出版业的核心资源,谁拥有大型自助出版平台,就拥有未来出版业的话语权。(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出史版话
古典时期的羊皮纸书
相较纸草纸,羊皮纸更耐久,也更便宜,却殊难在图书业内取得稳固地位。老普林尼曾事无巨细地记录过纸草纸的生产过程,对犊皮纸的制作却不置一辞。他那句美妙的隽语,“若无书籍,文明必死,短命如人生”,所言仅限于纸草纸卷。举凡古代的图书生产,莫不以这种轻盈秀雅的材料为中心,而对笨重的犊皮纸书,却存有偏见。公元二世纪行医济世的大医学家盖伦即持此论,他认为,以医学观点而言,犊皮纸过于光亮,较之不反光的纸草纸,更易使眼睛疲累。
羊皮纸书的优势最终能赢得青睐,端赖之于法律著作和档案。这些书册须经得起反复查阅造成的磨损,又得便宜,让各行各业的人都买得起。
(摘编自[荷兰]H.L.皮纳著,康慨译:《古典时期的图书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问题 篇12
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强对农民参与合作社经营的宣传和引导的同时,也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和相关的支持投入,这一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于2006年10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4四次会议通过并实施。这部法律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7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方面的具体规定。这表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上了更加规范发展的道路,其经营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法律的颁布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日常经营有了可以依据的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各项经营事业的进步,同时也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在2007年文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加快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要尽快台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财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在2008年文件中又一次强调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要求各地配套推出扶植政策,确定税收优惠准则,并取缔不合理收费。
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要从财政上下拨资金,供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学习。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要支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社,并在资金上支持经营得当、集体意识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一)组织功能较为单一,发展规模偏小,在农产品定价上没有话语权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健康发展。合作社法不仅提供了经营的法律依据,也为扶植其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旧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社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组织功能、发展规模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更加显著。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内聚力不够强,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这是发展的现实情况。基层实际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但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注册的数量较少。另外从全国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应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而现实中我国还未建立起全国性的合作社网络,而只是在局部地区有了合作社分社和合作社联社。
普通农户在其中的话语影响力很小。因此,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现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具体体现,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社就很难规范运行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章程以及监督措施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波动,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比如水果、蔬菜类产品价格波动就比较频繁,在大宗农产品中水稻和玉米价格波动也比较大。这种非常规的价格波动,对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很大。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就使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利益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影响我国农业投入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这使得农民在经营投入上力不从心,没办法或没能力主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经营的投入。其结果一方面是降低了某些类型的农产品产量,并由此而导致供求失衡,以至于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另一方面是使农产品由于投入不足而质量下降,也就难以满足市场对于农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结果是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销售出去,也就产生了农产品“卖难”的现象。
如果农产品处在价格波动和“卖难”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单个农户很难抵御市场的风险,其经营也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样农业就难以稳定经营,农村也难以稳步发展。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地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规模化经营一起闯市场,那样就能改变单一农户微弱的市场地位,农业经营也就能相对稳定并获得稳定的预计收益。
但由于目前我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服务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的主要作用还是以统一购买、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为主,因此还不能够充分利用其市场地位来拓宽其在产业链上的发展空间,也无法引导农户实现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三)营销能力依然是合作社经营中的显著弱点,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农产品促销上都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专业营销人才的缺失,因此还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和全方位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这直接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限制了农业经营的实际获利。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农产品经营的销售环节上,如果这方面的服务能力不能有效提高,那么合作社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就变得十分有限。这将成为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者发展的阻碍因素。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在提供技术支持、扶植农业生产方面进一步发展之外,在促进农产品销售方面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其营销能力必须迅速提高。
首先,要倡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为农产品申报注册商标。要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已有注册商标的价值。同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来维护某些地域特色农产品的地方特色传承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也是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抓住时机及时注册商标,因而没有品牌经营的立足点,结果是使经营收益直接受损。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我国也只有2.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了“三品一标”的质量认证,这一数量仅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的6.9%;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只有2.5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注册商标,仅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7.3%。
其次,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新型销售渠道较少,主要以传统的销售渠道居多,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合作社、加工龙头企业向市场销售的。与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起的产销关系模式,会使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增高、农民的流通控制程度变小,农民的获利空间也被压缩到最低水平,农民无法分享农产品后续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的丰厚利润。
最后,在农产品促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销途径也比较单一、营销水平和投入资金也有限,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将众多的营销方法综合应用。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促销整体水平也比较低。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合理有效的利润返还机制,农民利益受限
农民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利润返还机制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农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时,合作社章程上规定所有成员均享有相关权利与义务,合作社经营利润要在合作社内部公平分配;第二种是当政府部门、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推动合作社的经营时,农户、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实行订单经营,农户、企业并不参与最终利润的直接分配,他们的获利只是体现于订单所规定的利益之中。
在第一种情况下,农户能够参与到合作社利润的分配环节中,但要根据农户入社方式的不同情形来进行判别。农户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方式:认购股金与缴纳社员费。比如:浙江省临海市西兰花产业合作社,就规定了农户作为社员入社时,可以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愿选择。如果社员同时选择了这两种方式,那么就会享受本社的利润分配或者承担风险;而部分社员仅缴纳社员费就只能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合作社的实际盈亏就与仅缴纳社员费的那部分社员无关;而对于合作社中的加工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运销大户则规定必须要认购合作社股金。在现实经营中,大部分的农户社员都没能力去认购股金或者认购份额很小。由于他们在资金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按股分红时农户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这极不利于保障农户的主体地位,而没有农户参与,合作社也不会有发展的生机。
而第二种情况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在订单农业经营中,农户的履约率有时会较低,同时企业拖欠货款的现象也会比较严重。当农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农户不履约比例会增长,而当农产品价格低的时候,往往又是企业不守信合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不够诚信,但根源与政府部门有关。在现行的管理体系中,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理机制,更谈不上构建成利益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对于那些参与分配的农民和其他类型社员来说,其利润分配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按股分红之外,还有按交易量分配和按劳分配。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占据的比重以及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因而出现了外部融资现象,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对资本要素进行利润补偿。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合作社在农产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都不够强。因此其服务范围窄、经营实力弱、规模也不大,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市场影响力很小。因此,流于形式、合作不够紧密是合作社存在的普遍现象。
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持续发展,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发展路径;第二,要向上下游不断拓宽,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全程供应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其经营不能仅仅落在农业生产环节,更要向前延伸至生产资料的购买与配送中,,还要向后延伸至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贮运中。要聚集起分散经营的农户,提高合作社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逐形成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要提高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第三,要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基层的合作社要在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方面同时进行提升,要不断完善合作社的整体功能,要提高合作者的一体化服务水平。要通过打破区域发展界限来发展全国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以壮大其经营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二)要逐渐增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控制力,有效降低原材料的价格,规避经营风险
那些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逐渐将其业务范围拓展到农业的生产资料领域。这样不仅可以组织农民“团购”农资,或者通过增强话语权,来为农户争取到更低的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避免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进入农资流通领域,组建起农资配送供应网络体系。从长期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与农资经销商相互融合,提高一体化经营程度,构建起完整的一体化产业经营链条,最终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
(三)根据合作社特点创新营销组合,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
在农产品营销策划方面,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并确保生产措施的有效落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促进“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的“五统一”经营模式的推广,以此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要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和经营,将品牌做大做强,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在销售渠道建设上,“农超对接”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超对接”,即组织一定规模和标准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中的大、中型超市进行直接对接,并将农产品直接投放到超市销售。
在促销手段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运用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社会宣传等促销方式,以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四)改善经营分配结构,建立有效的复合分配制度,落实返利机制
要建立起按照实际业务量分配为主的合作社复合分配制度,并提升农户会员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各地政府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并通过股利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扩大农民的实际收益,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实现合作社经营水平的稳步提高。
摘要:我国在2006年正式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项法律政策的出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目前,农户通过参与合作社,将盲目而零散的种植模式改为了“产、供、销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公司、市场、农户等利益相关群体组成的多赢格局,创造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道路。与此同时,合作社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还需要在农产品标准化、经营信息化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发展现状与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的思考10-27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06-10
发展及现状问题论文06-07
发展现状及问题论文09-08
现状与问题08-02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07-21
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06-18
现状与发展趋势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