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与方向论文

2024-10-01

发展现状与方向论文(精选12篇)

发展现状与方向论文 篇1

摘要:针对高消耗高污染的现代建筑状况, 通过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原因、现状及未来的描述, 给出了只有发展绿色建筑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并从概念上给人们描绘了绿色建筑的样式, 以期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健康住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反常的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暴风雨强度越来越严重, 水文循环的恶化, 一方面导致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另一方面, 导致更强烈的暴风雨。恶劣的气候事件使得人们生活的地球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威胁。2004年7月, 东南亚反常的降雨致使孟加拉国和印度的比哈尔邦3 000万人无家可归, 与此同时, 中国的中部地区也遭受了洪涝灾害的摧毁, 而印度的新德里则遭遇严重干旱, 科学研究表明海洋正以3 m/年的速度向内陆挺进,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顺应时代提出了有着深远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表明, 总体环境污染 (空气、水、固体垃圾、光和电磁) 中有34%是与建筑业有关, 同时建筑业还是一个耗能大户, 全世界有50%的能量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 其中用于建筑物采暖、降温、采光的能耗占全球能耗的45%。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 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 089亿t标准煤, 超过2000年的3倍。到2020年, 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 相形之下, 2002年夏季全国空调高峰负荷已经达到4 500万kWh, 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种种迹象表明发展绿色高效环保节能的建筑是一条必由之路。

1 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

1.1 绿色建筑的认知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能源危机的出现, 地球资源枯竭与环境破坏问题变得日趋严重。与节约能源有关的绿色建筑开始受到重视, 建筑领域内逐渐涌动起一股“绿色”的风潮, “绿色建筑”成为了一个时尚的词语映入人们的眼帘。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

绿色建筑设计观念对提高建筑质量、改善环境、提高空间使用率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1世纪是绿色生态时代, 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绿色建筑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其对自然资源较低的消耗, 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一般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投资成本会高很多, 实际上, 通过增强条例与技术间的协调、加强管理以及综合性的设计可以使绿色建筑以较低的投入取得较高的收益。

1.2 中国绿色建筑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 中国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 紧接着一系列绿色生态住宅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出台。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 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酝酿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 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千万m2发展到“九五”末期的5千万m2, 到2000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 建成太阳房1千多万m2, 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6万m2, 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示范楼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包括双层玻璃幕墙、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

1.3 未来中国的绿色建筑的设想

首先, 要充分珍惜生态环境, 精心保护和利用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物, 要紧密地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协调关系, 使居住者能尽情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生存优越势态,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其次, 要合理利用资源。健康住宅建设提倡节约化和无害化的原则, 大力开发生物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应用于建筑的炊事、采暖、照明和通风, 改善能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现象, 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能源要高效利用, 采取措施如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 优化采暖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能比来实现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 运用节水、节电的设备与配件使住区能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再次, 在技术研究重心上, 将从以技术创新为主, 向技术创新与既有技术集成研究并重的方向转变, 逐步形成以技术集成系统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技术综合组织模式, 技术豪华主义倾向将向更为理性的适宜技术转变。最后, 设计协作机制要更改, 用整合设计思想的设计会商模式将取代当前的专业分割、各行其是的设计传统, 不仅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都需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 作为组织者的项目负责人更要同时了解政策的导向、地产开发机构的工作与决策目标等传统设计领域之外的多方面内容, 以完成设计团队的有效整合与沟通。

1.4 目前中国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建筑的定位比较高, 实现绿色建筑的理想将依靠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技术就必然带来造价的大幅飙升。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造价 (含装修和设备造价) 约8 000多元, 甚至达到了高档地产项目标准;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为4 603元, 而同类型的普通办公楼每平方米造价约为3 140元, 成本增长率为48.3%, 预计在22.3年后才能收回超额投资。这就造成对绿色建筑的接受要增加更多的投资。从制度上看, 在制度编制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参与群体过分单一, 以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的编制团队, 无法充分体现发展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意志要求, 降低了制度的认同感和可操作性[1]。同时在制度的执行上没有相应的激励性财税政策与之配合导致制度、标准与市场的结合度低。

2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加速改变粗放型的建筑现状, 非常必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实在住宅建设中, 要求住宅在建造前期、使用期和拆除期的全过程中善用能源等各种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把我们有限的资源利用好, 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蓝天白云。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 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 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 而且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绿色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谐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征, 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 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旋律。

3 结语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 就必须从与生态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着手, 建筑业首当其冲, 发展绿色建筑很自然就成了国家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周若祁.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4]宋晔皓.欧美生态建筑理论发展概述[J].世界建筑, 1998, (7) :24.

[5]张浩.绿色建筑节能的经济分析[J].山西建筑, 2008, 34 (7) :248-249.

[6]王立红.绿色住宅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7]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8]黄涛.绿色建筑——重视生态环境的科学思维[J].新建筑, 1997 (13) :45-46.

[9][英]彼得.F.史密斯.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可持续设计指南[M].邢晓春,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0]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居住与健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发展现状与方向论文 篇2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舞台越来越大,但是管理会计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一直以来管理会计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岗的总会计师和财务经理对管理会计感到非常陌生和新奇,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会计学术资源和会计制度资源向财务会计倾斜,管理会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实务热,学术冷”的状况,部分教管理会计的学者去研究财务会计问题;此外部分理论工作者并未基于“本土化”视角来展开研究,始终处于“拿来主义”状态,“拿来的洋品”放在我国这片土壤上有时并不能生根发芽,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归纳总结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没有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财务会计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制度,2007年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的新的会计准则,并经过多次的修改,特别是2014年对准则的再次修改,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对会计核算、会计报告进行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和约束,使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然而目前缺乏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二)管理会计学术研究薄弱以及理论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会计学术资源和会计制度资源向财务会计倾斜,目前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较财务会计要少的多,国内会计领域的期刊长期被财务会计所占据,整个学术界的重心没有向管理会计靠拢,以致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水平极其薄弱,即使有部门学者潜心研究管理会计,多从事的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研究,并且这些“拿来”的东西并不能融入中国的本土,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因为中西方的文化、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区别,直接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工具并不能和国内的实际相融合,比如国外应用理论中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证明这些先进的工具确实有助于提高国外企业的价值,但是这些先进的工具“拿来”之后并不能助推我国企业的价值提升,所以学术研究的现状根本谈不上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变革的重要方向应倾向于本土化、一体化和标准化,秉承“研究问题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国际化的.”思想,在研究方法上从以规范研究为主到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并重。笔者认为未来管理会计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学术研究

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管理会计的变革首先从学术研究方面进行,因为规范的管理会计指引的出台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持,理论研究成果是实务的应用的前提,要实现产学研结合。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术研究领域要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改变目前“实务热,学术冷”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变革。

1.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可能涉及会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管理会计研究者来说要多角度、全方位展开综合研究,因为只有多学科交叉构建出来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能解释管理会计现象、预测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引导实务。

2.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和应用方法的革新。目前的管理会计研究大多采用的规范研究,还有个别的案例研究,未来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在现有的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实证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应用方法上,管理会计有成本计算和管控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业绩标准的设计和评价方法、长期投资评价方法、激励机制设计方法、内部控制设计方法、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再造、平衡计分卡等,每一种应用方法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重叠现象,此外国内外两套方法目前无法沟通,因此未来管理会计应用方法上要为未来两套方法之间搭起桥梁,实现沟通。

(二)管理会计教育

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与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干旱地区;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217-01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十分有限,主要用水几乎完全依赖于过境黄河水的有效供给。近年来,受用水指标的制约,使得同心县水资源短缺更为加剧,农业发展举步为艰,必须探求新的发展方面。

1水资源现状

同心县水资源有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客水三种类型。

1)降水。按照同心县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同心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58毫米。年降雨量为1.227亿m3。

2)地表水。同心县境内有清水河和苦水河两条河流,地表水资源为0.398亿m3。

3)地下水。同心县地下水总量为0.353亿m3,水质普遍较差,矿化度一般在5g/L以上,可利用量较少。水质较好、可利用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东部红城水和西部小洪沟两处,目前都在开发利用中。

4)客水。同心县目前引黄工程有固海扬水、固海扩灌扬水、红寺堡扬水和盐环定扬水四大工程,分配给同心灌区的总水量为18440万m3。其中固海扬水年引水量为10700万m3,固海扬水扩灌工程年引水量为3600万m3,红寺堡扬水工程年引水量为3560万m3;盐环定扬水工程年引水量为580万m3。

5)水资源总量。同心县水资源总量为3.822亿m3。其中:降水1.227亿m3,地表水0.398亿m3,地下水0.353亿m3,客水为1.844亿m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32.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8,耕地亩均地表水占有量53.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4%;而且天然降水量少而不稳,加之工程措施少,可利用的量极少。

2农业用水现状

1)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灌溉制度与方法,灌水技术比较落后,水资源在输水与灌溉过程中浪费严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0.45,平均灌溉定额约520m3/亩,灌溉水的生产效率还很低。近年来,虽然在我县干旱山区引进各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点灌、管道灌等),但各种节水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不高,农业灌溉节水的潜力还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2)同心县的水浇地面积在十年前是22.6万亩,如今已达到37.63万亩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从灌草植被中开垦出来的。大量运用农药,致使土地盐碱化严重,水质恶化,自然植被衰退,土地沙化,造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3)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与调度,往往是靠近水源地区,过量用水,远离水源地区水量短缺,农业用水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农业用水的大量争夺与挤占,生态用水得不到保证,严重威胁着本已十分脆弱的灌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3农业发展方向

1)分区域有重点的改进灌溉制度,将传统的漫灌改为控制灌溉和精细灌溉,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强,逐渐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提高资源的生产能力,使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实力的重点,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提高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主导,林果园艺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结构。

3)研究建立起与高效节水补灌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干旱地区土地面积大、光热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干旱地区要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加快草畜、马铃薯、枸杞、西甜瓜、红枣、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畜牧业为主的节水型现代农业转变。

4)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要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的协调性、持续性为管理目标,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计划用水,定额用水,建立起一个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节水型社会。

4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的措施

1)充分考虑同心县水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实行以供定需、量水而行,以可提供的水资源量的多少,来决定用水增长的需求,对农业、工业、城市和生态用水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农副业生产布局,使之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充分考虑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需求,是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持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

2)重点解决输配水系统的节水问题。目前我县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45,大部分水浪费在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过程中,加强老化工程改造,提高渠系利用系数。

3)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田间灌溉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灌水均匀度和减少深层渗漏。事实上,在传统地面灌的基础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大块灌为小块灌,进行末级渠道衬砌,同样可以达到灌水均匀,节水用水的目的。

4)重视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喷灌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新技术,并对各种节水灌溉新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制定出相关配套的管理技术与栽培模式,根据作物生育的需水规律和土壤的储水能力来制定合理的灌水量和灌溉制度,配之以合理的灌水技术,以达到节水和作物正常生长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潜力。

5)合理确定水价,适当提高水费是杜绝浪费节约用水的关键,我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缓慢的根本原因除了资金投入不足以外,主要是农业用水水费太低,尽管目前政府已出台了水费改革方案,但其标准距实际成本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广大农民建立不起节水意识,节水灌溉技术往往在缺水地区容易接受推行,而在真正造成农业用水大量浪费的漫灌区,节水灌溉却被忽视。因此,实行按方收费,价格浮动,节约有奖,浪费受罚以杜绝浪费水资源。

6)研究干旱地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系统条件下的最优农业结构和综合效益,发展特色农业和新经济增长模式,在全面分析投入产出数据前提下对补灌与传统灌溉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并作出系统评价,研究干旱地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的组织管理,提出高效节水条件下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方面的模式。

5结语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应把握以下重点: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联合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潜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系统规划,坚持输水过程的节水和田间灌溉节水同步,改进地面灌、喷微灌、补灌并重的方针,实现农业用水过程的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在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根据作物全生育期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确保对作物适时实施灌溉,以实现作物的稳产高产。

4)制定合理的水价是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保证。

作者简介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 篇4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1) 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有所突破, 具有湘潭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 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和下游延伸, 资源优势、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和市场优势凸现。

(2) 项目投资形势喜人, 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县市区依托自身的区域特色, 以园区为载体,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依托大项目、大企业, 加快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基地。

(3)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 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出口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一年一个台阶,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亮点。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带动功能得到增强。通过几年的发展, 专业合作组织日趋活跃,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5)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技术引进合作加强, 形成了开放式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近几年来, 企业家和科学家到农村投资置业, 带来了大量科学技术、信息、资金、设备和人才,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综合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等诸多优势性。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农业产业化搞不好就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多年的实践证明,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带动作用, 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先导作用, 在农业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促进作用, 在完善农业经营机制中发挥着创新作用。因此, 发展农业产业化, 符合我国国情,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形式, 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村, 一头连接工业和城镇, 是城乡统筹、工农统筹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吸引各类市场主体, 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入农业领域, 才能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只有农业加工企业的蓬勃兴起, 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市场物流活跃和人口相对集中, 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2.3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在农业, 焦点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一号文件一个明显特点, 就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上, 不仅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 更重要的是要在农业外部开辟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形式, 既包含了农业内部, 又涵盖了农业外部, 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在一起, 把城乡联在一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 就是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储运等手段不断增值, 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确保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 产业化经营延伸了产业链, 增加了就业岗位, 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 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拓展, 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 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与就地转化, 为农民实现持久增收提供就业保障。因此,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民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增收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就有一个可靠的保证, 实现全面小康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4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农业大国,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最近全国农业产业化会议上, 中央已经提出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比,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 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总之, 农业产业化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 从工作上狠抓落实, 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摘要: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应采取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重要作用,对策,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代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7) .

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篇5

中国石油旗下的地球物理勘探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物探技术服务力量,掌握有8项特色技术,其中,复杂山地、黄土塬等地震勘探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也已经取得突出进展,高密度、全数字、多波等技术在复杂油气藏描述工作中初见实效;在软件和装备研发方面,已经开发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一体化核心软件,大型地震仪器已通过道野外试验作业,即将规模生产.中国石油物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依据技术发展蓝图的指导,进一步加强物探核心装备的研制与大型软件开发,进一步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以应对“四大工程”对物探行业提出的挑战.

作 者:刘振武 撤利明 董世泰 邓志文 徐光成 作者单位:刘振武,撤利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董世泰,徐光成(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邓志文(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浅谈数据业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篇6

【摘 要】随着移动电话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移动数据业务兴旺起来,并走向移动互联网,移动数据用户在不断增长。以短信息、彩信等业务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有了快速的发展,数据业务将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亮点,无线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变化,构建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型将是数据业务成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数据业务的现状,探讨了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据业务的;现状;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移动电话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移动数据业务也兴旺起来,并走向移动互联网,移动数据用户也在不断增长。以短信息、彩信等业务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有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使移动数据业务成为一个亮点。

1.数据业务的现状

随着中国移动用户的迅速增加,移动网络的不断优化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中国的移动数据业务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势头,表现在业务量增长迅速、用户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用户群进一步细分。

移动数据业务将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亮点,并将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构建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型将是移动数据业务成功的关键。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在商业模式上借鉴了日本NTT DoCoMo的成功经验,不但包括商业模式,还包括终端定制策略。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收入分配方案,移动运营商与业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SP/CP)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这种商业模式对价值链的所有参与者是互利的,使之取得共赢。移动数据业务已经成为Sina、Sohu、Tencent等SP/CP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无线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变化。目前整个电信业结构已经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方向转变,从同质化的服务市场演变成为按客户群需求划分的多种类细分市场,整个电信业面临从基础通信服务向娱乐服务的转型。营销对于运营商而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服务本身,面对无限的市场机会和潜在的巨大利润空间,采取怎样的方式介入市场和抢占市场是最关注的话题。

在国际市场上,因各国对数据业务的需求及运营状况不同,使无线数据业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的潜力开发,CDMA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亚洲运营商对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明显超过欧美运营商。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电信运营商有日本的NTT DoCoMo、KDDI、J-Phone,韩国的SKT、KTF和香港的和记黄埔电信。在国内市场,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国内运营商紧跟日韩,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已无明显差距,而在某些技术领域更是发展迅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联通数据业务

在我国,三大运营商3G网络标准各不相同,联通支持的是W-CDMA标准(另外两家公司分别是TD-SCDMA以及CDMA-2000)。联通数据业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彩信业务。彩信业务是开设最早的基于网络数据的网络,联通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彩信的发送实现部分数字文件的收发,图片、视频、音频以及文档等都可以通过这一手段实现传输。彩信对网络支持的要求比较低,在3G网络普及之前就能现实,可以通过EDGE实现数据的传输。

(2)上网业务。移动通信业务与互联网相融合的而形成的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业务的主要发展趋势,目前在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互联网用户都是采用手机上网形式。联通上网业务有手机3G上网、上网卡3G上网以及联通宽带三种。

(3)应用软件下载业务。联通数据业务所提供的应用软件下载业务主要支持海量手机应用软件等移动数据产品的下载、安装、推荐等服务,其服务对象涵盖了联通2G以及3G用户。应用软件下载的服务途径主要有短信、蓝牙、数据线以及网上直接下载,同时为客户建立并提供服务记录,以便在支持用户查询的同时,帮助联通服务人员更为全面的了解客户需求。此外,中国联通基于其网络的高速传输优势,为用户开通了“互动视界”、“掌中宽带”。

3.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

数据业务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运维方向的重新确定:要着重解决网络建设对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充分协调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要尊重智能机“一统天下”的事实;需要对联通用户的行为、业务以及对通信硬件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优化,要研究减少终端因素对网络负荷影响的措施;要关注高端数据业务、用户关注度较高的数据业务,建立起主动的、自觉的数据业务监控和提升机制。

随着电信市场的发展,安全性将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络都有可能被入侵,造成资料的泄漏与资产的损失,而数据专线正具备这样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它组建的数据专网不会造成外来因素的影响,政府网络、各大银行网络以及各个企业的网络都是用数据专线作为组网方式。今后有可能应用某些高端个人用户,可以通过数据专线接入银行等保密性要求高的需求,办理个人的機密业务等。如果互联网及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解决情况下,数据专线将会永葆青春。数据专线虽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只用于带宽租用的单一模式,专线的增值服务一直没有被应用,因此数据专线的未来将要向增值服务发展,SLA(服务水平承诺)服务将是其可发展的方向。

中国正迅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宽带市场,快速的增长对网络建设和业务运营都提出重大挑战。由于中国宽带发展的特殊情况,当前的网络重覆盖、轻性能,宽带运营商还没有对用户进行有效细分,并提供差异化服务。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促使运营商不断构建高质量的网络,推出高品质服务承诺,才能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刺激宽带接入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从根本上吸引更多用户。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业务个性化。移动数据业务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化需求,要求能够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业务定制,个人用户需要丰富的业务,要求可定制化、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灵活的资费和简便的付费方式等:而企业用户需要业务的灵活组合,要求具有安全性、可靠性、服务质量、业务多样性、群组通信便捷性、批量折扣等。

(2)业务集成性。业务的集成性体现在多种媒体的集成、多种业务的集成、以及多种商业实体的集成等方面。移动数据业务逐步走向多媒体化是必然趋势,多种业务能力集成在一起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可以有效地挖掘网络潜力,将商业链条中的各实体联系在起,快速推出新的业务。

(3)安全和信用控制。包括数据业务的版权控制,即数字版权管理(DRM)、用户隐私保护、信用管理和反欺诈措施。有效的安全和信用控制,有利于推动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

(4)业务平台和接口标准化。移动数据业务打破了运营商单独提供业务的商业模式,移动数据市场的成功需要引入众多的第三方SP/CP来参与业务开发,这必然要求业务平台应具备开放的接口,以支持快速的业务集成。

综上所述,未来的电信市场向着高速、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各种通信产品以及产品的增值服务将不断产生,数据专线将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联通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可对市场需求和赢利方式进行充分解剖,做好业务的统一支撑管理,同时从终端、应用、运营方面综合考虑,培养良性价值链。 [科]

【参考文献】

[1]唐自华.BREW.无线数据业务市场的收入源泉[M].中国新通信,2006(06).

发展现状与方向论文 篇7

关键词:虚拟设计,虚拟现实,发展,研究应用

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实现“虚拟设计” (Virtual Design) 是制造业虚拟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为了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制造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些制造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技术的引入更是加快了各种敏捷制造模式的实现。

(一) 虚拟设计及相关技术的概念

1. 虚拟设计的定义

虚拟设计 (Virtual Design) 是以“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技术为基础, 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 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一个虚拟设计系统具备三个功能:3D用户界面;选择参数;数据表达与双向数据传输。

就“设计”而言, 所有的设计工作都是围绕虚拟原型而展开的, 只要虚拟原型能达到设计要求, 则实际产品必定能达到设计要求。而在传统设计中, 所有的设计工作都是针对物理原型 (或概念模型) 而展开的。

就“虚拟”而言, 设计者可随时交互、实时、可视化地对原型在沉浸或非沉浸环境中进行反复改进, 并能马上看到修改结果;而在传统设计中, 设计者是面向图纸的, 是在图纸上用线条、线框勾勒出概念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设计技术是虚拟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它目标明确、支持技术较为成熟、易于启动。

2. 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等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模拟环境中, 使用户自然地与环境直接进行交互。虚拟现实是一种计算机界面技术。从本质上讲, 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 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地实时感知交互手段, 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 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 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

(二)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历程

虚拟现实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军事和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由多学科支撑的新技术, 它可以很好地面对市场全球化的要求, 并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去解决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需求多样性问题。可以用图2来表示以上关系。

1965年, 在IFIP会议上, 有VR“先锋”之称的计算机图形学的创始人Ivan Sutherland作了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 (终极的显示) ”的报告, 提出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计算机图形学研究课题。他首次提出了包括具有交互图形显示、力反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提出了虚拟现实概念的雏形。

1966年, 美国MIT (麻省理工学院) 的林肯实验室正式开始了头盔式显示器的研究工作。在这第一个头盔显示器 (Helmet Mounted Display, 简称HMD) 的样机完成不久, 研制者又把能模拟力量和触觉的力反馈装置加入到这个系统中。

1968年, Ivan Sutherland使用两个可以戴在眼睛上的阴极射线管 (CRT) , 研制出了第一台头盔式立体显示器 (HMD) , 并发表了题为“A Head-Mounted 3D Display”的论文, 对头盔式三维显示装置的设计要求、构造原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并绘出了这种装置的设计原型, 成为三维立体显示技术的奠基性成果。

1975年, Myron Krueger提出了“人工现实” (Artificial Reality) 的思想, 展示了称之为Videoplace的“并非存在的一种概念化环境”。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宇航局 (NASA) 及美国国防部组织了一系列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关注。

1990年, 在美国达拉斯召开的Siggraph会议上, 对VR技术进行了讨论, 明确提出了VR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 多传感交互技术, 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 这为VR技术的发展确定了研究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下, VR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并将技术成果成功地集成到一些很有实用前景的应用系统中。

(三)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1.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情况

美国是VR技术的发源地, 其技术水平基本上代表了国际VR发展的水平。美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4个方面。

北卡罗莱大学 (UNC) 的计算机系是进行VR研究最早最著名的大学。他们主要研究分子建模、航空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建筑仿真等。在显示技术上UNC开发了一个帮助用户在复杂视景中建立实时动态显示的并行处理系统, 叫做像素飞机 (Pixel Planes) 。

麻省理工学院 (MIT) 是一个一直走在最新技术前沿的科学研究机构。1985年MIT成立了媒体实验室, 进行虚拟环境的正规研究。此外, MIT还在进行“路径规划”与“运动计划”等研究。

SRI研究中心建立了“视觉感知计划”, 研究现有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991年后, SRI进行了利用VR技术对军用飞机或车辆驾驶的训练研究, 试图通过仿真来减少飞行事故。此外, SRI还利用遥控技术进行外科手术仿真的研究。

华盛顿大学华盛顿技术中心的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 (HIL Lab) 在新概念的研究中心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也在进行感知、知觉、认知和运动控制能力的研究。HIT将VR研究引入了教育、设计、娱乐和制造领域。例如, 波音公司的V22运输机就是先在实验室中造出虚拟机后再投入生产的。

2.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情况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开发VR技术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政府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们对此已高度重视。九五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都把VR列入了研究项目。在紧跟国际新技术的同时,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已积极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是国内最早进行VR研究的单位之一, 他们首先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 并着重研究虚拟环境中物体物理特性的表示与处理;在虚拟现实中的视觉接口方面开发了部分硬件, 并提出了有关算法及实现方法;实现了分布式虚拟环境网络设计, 建立了网上虚拟现实研究论坛, 可以提供实时三维动态数据库, 提供虚拟现实演示环境, 提供用于飞行员训练的虚拟现实系统, 提供开发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 并将要实现与有关单位的远程连接。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建立、多细节层次模型、真实感三维重建、基于几何和图像的混合式图形实时绘制算法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虚拟出了人的高级行为中特定人脸图像的合成, 表情的合成和唇动的合成等技术问题, 并正在研究人说话时头势和手势动作, 语音和语调的同步等。

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情况

(1) 工程应用

虚拟产品开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些企业立即着手局部性实施和应用。其中, 在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的应用尤为深远。

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制造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利用现实系统CAVE (Computer-Assisted Virtual Environment) 来体验置于汽车之中的感受, 其目标是减少或消除实体模型, 缩短开发周期。CAVE系统用来进行车型设计, 可以从不同的位置观看车内的景象, 以确定仪器仪表的视线和外部视线的满意度和安全性。

雷诺汽车公司是最早用数字模型代替物理实体模型的公司之一, 它采用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加入“虚拟汽车”的方法来评估待开发的新车型。“City Fleet”就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汽车和实际拍摄的城市场景镜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以得到真实车的感觉。因此, 不必制造物理原型就能够检测将要推向市场的汽车, 检验造型与环境的匹配及适应性, 这对减少汽车新车型开发周期无疑将其积极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正渗入世界汽车工业各个领域。它不仅为汽车开发人员创造了更为自由的工作环境, 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一系列被视为经典的汽车产品开发理论和原则。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商试图在得到全球工作组的支持下, 使各地的并行工程小组和人员同时进行同一汽车产品的开发、设计评价、工艺修改和生产讨论, 将轿车的开发周期缩短到2年甚至更短。

(2) 医学领域的应用

科学家们最近发明了一种“虚拟现实”的装置, 利用这种装置, 他们可以使原本微小的细胞看上去有足球场那么大。这样, 科学家们就可以更微观地对细胞进行研究。采用这种技术, 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各种实验, 他们甚至能够“感受”到显微镜下不同物体的组织结构。

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分析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项目主要包括电场可视化、大脑皮层仿真及普尔钦神经效应仿真。

(3) 军事应用

虚拟现实在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特殊的价值。如新式武器的研制和装备、作战指挥模拟、武器的使用培训等都可以以用虚拟现实技术。

作战仿真系统:今年来,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使得军事演习在概念上和方法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即通过建立虚拟战场来检验和评估武器系统的性能。例如一种虚拟战场环境, 它能够包括在地面进行的坦克和装甲车, 在空中飞行的直升机、歼击机、导弹等多种武器平台, 并分别属于红、蓝交战双方。作战仿真系统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对飞机的飞行、火控、航空电子系统进行综合研究, 同时研究多机协同空战战术。

参考文献

[1]刘宏增, 黄靖远.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汪成为, 高文, 王行仁.灵境 (虚拟现实) 技术的理论/现实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3]陈定方, 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G.布斯劳, P.德赫斯特, W.耐特, 面向制造与装配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浙江省渔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方向 篇8

浙江渔场是我国渔业资源最好,生产力最高的海域,在全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区域内有海水鱼类428种、虾类67种、头足类18种以及众多的蟹类、贝类和藻类,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坐落于舟山群岛,著名的嵊山渔场、中街山渔场、大陈渔场以及沈家门渔港、嵊山渔港、石浦渔港等一大批渔业基础设施,水产养殖、水产品流通和贸易企业,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利用率在全国领先,历史上曾形成过嵊山渔场带鱼汛、岱巨洋大黄鱼汛、中街山墨鱼汛等重要渔汛,盛产小黄鱼、带鱼、鲳鱼和鳗鱼等各种经济鱼类以及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沙虾、滑皮虾、海蜇和紫菜等海水产品。

浙江海岸蜿蜒曲折,众多岛屿礁群簇拥着辽阔的浅海和滩涂,全省可用于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9万多hm2,生物种类繁多,有潮间带动物602种,浮游植物280种,浮游动物254种,底栖动物373种,游泳生物201种,大型海藻169种,乐清的“蛏子”、宁海的“牡蛎”、奉化的“奉蚶”、三门的“锯缘青蟹”和舟山的“泥螺”等闻名遐迩。

浙江江河湖泊众多,历有“鱼米之乡”美称。全省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江河湖泊和水库面积约为20.5万hm2,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甬江、瓯江和千岛湖等水系和湖泊交叉,适合发展名特优、高产高效和出口创汇品种,采用精养、混养以及“稻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慈溪的“鳗鱼”、青田的“田鱼”、千岛湖的“淳牌有机鱼”、余杭的“黑鱼”和杭州的“西湖之春甲鱼”等特色品牌走销世界和全国。

1.2 浙江渔业发展现状

2009年浙江省共有渔业乡镇91个,渔业村767个,渔业户34.7万户,渔业人口118.2万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8.1%、5.7%、6.7%和5.7%。其中,渔业从业人员80.5万人,渔业专业从业人员51.7万人,从事海洋捕捞渔民为17.6万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8%、6.1%和14.9%,拥有各类渔港20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渔港10个,国家一级渔港18个,渔区主要分布在舟山市、宁波市、台州市和温州市等沿海及杭嘉湖平原等内陆地区。

2009年浙江省拥有各类机动渔船5.12万艘,234.7万总t,440.1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7%、27.3%和21.4%。其中,海洋捕捞生产渔船年末拥有量为3.6万艘、199.1万总t和369.8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4%、29.0%和22.5%;从渔船功率看,60马力以下渔船1.0万艘,60~599马力渔船1.6万艘,600马力以上渔船217艘,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22.8%和13.8%。远洋渔业企业25家,分布在三大洋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域,拥有各类远洋渔船249艘,比2008年增加14.7%,占全国远洋渔船总量的17.1%,居全国第1位。

2009年浙江省渔业产量440.3万t,渔业产值1 195.2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5.1%和减少6.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产值分别为266.6万t和215.1亿元,比2008年增长13.8%和2.2%;远洋渔业产量、产值分别为10.7万t和11.2亿元,比2008年减少33.3%和30.6%;淡水捕捞产量、产值分别为9.0万t和7.7亿元,比2008年增长1.5%和2.7%;主要捕捞品种以经济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其它鱼类为主。

2009年浙江省水产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31.4万hm2、154.0万t和212.6亿元,比2008年增加1.9%、减少1.4%和增加3.6%。其中,海水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9.4万hm2、76.5万t和89.6亿元,比2008年减少1.7%、7.9%和增加3.0%;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大黄鱼、梭子蟹、青蟹、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贻贝和紫菜等,并形成杭州湾、舟山和大陆海岸三大南美白对虾产业带,舟甬(舟山市和宁波市)梭子蟹、甬台(温州市和台州市)沿海青蟹养殖和温州鳌江口青蟹养殖三大产业带。2009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3.0万hm2、10.4万t、25.0亿元,蟹类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2.9万hm2、5.1万t和24.0亿元,与2008年基本持平。淡水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21.9万hm2、86.5万t和123.0亿元,分别比2008年减少1.7%、增加3.5%和4.1%;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有龟鳖、鲢鱼、草鱼、鳙鱼、鲫鱼以及珍珠等,已形成杭嘉湖(杭州市、嘉兴市和湖州市)、绍金(绍兴市和金华市)产业区两大龟鳖(乌龟中华鳖)养殖产业带,绍金(绍兴市和金华市)和杭嘉湖淡水珍珠养殖两大产业带。龟鳖池塘养殖面积8 333 hm2、温室养殖面积586万m2,产量11万t,产值42.0亿元;淡水珍珠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8万hm2、1 432 t和20.0亿元,是产值最高的两大淡水养殖品种。

现有水产加工企业2 133个,水产品加工能力245.7万t。2009年水产品年加工量、产值分别为200.9万t和377.2亿元,比2008年减少0.4%和21.8%;其中,海水产品加工量为188.2万t,占全国加工总量15.1%,占浙江省海水产品总量53.2%,加工利用率相对较高。水产流通产值275.5亿元,比2008年增长8.9%;水产品专业交易市场75个,年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333万t和380亿元;规模休闲渔业企业1 259家,产值10.6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12.4%和23.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85.0 kg,超过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22倍[1]。

1.3 浙江渔业在全国的地位

长期以来,浙江渔业担负着京津沪等全国主要城市水产品供应的重任,为丰富居民菜篮子和提供蛋白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促进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渔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优质食物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利用国际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客观检视浙江省在全国渔业中的地位,从渔业总产量、渔业总产值、渔民人均收入、水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等总体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1 渔业各项经济指标 从渔业总产量来看,浙江省渔业总产量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渔业总量的8.6%,与其它省份相比渔业总量虽有所下降,但在海洋渔业特别是近外海生产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近外海捕捞产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近外海捕捞总量的1/5以上,可见其为全国提供海洋经济鱼类的能力优于其它省份;远洋渔业受资源、海况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比2008年减少53.0%,占全国远洋减产总量的89.4%,由全国第1位跌至第4位;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4%,居全国第5位;淡水渔业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6%,居全国第10位;水产品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13.6%,居全国第三位,虽低于山东和福建两省(来进料加工贸易量相对较多),但自捕海水产品加工比例较高。

从渔业经济总产值看,浙江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10.4%,为全国第3大渔业经济体。渔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450.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7.6%,居第5位;第二产业产值443.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6.5%,居第2位;第三产业产值301.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2.2%,居第3位。浙江渔业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7.7∶37.1∶25.2,其第一、第二产业构成比基本相同,第三产业相对较低,而同年全国渔业产业的构成比为51.9∶23.4∶24.7,第一产业构成比相对较高。与全国前两位渔业经济体相比,第1位山东省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虽分别比浙江省低0.3个和2.0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却要比浙江省高2.3个百分点,优于浙江的渔业产业结构;第2位广东省的渔业产业发展不够平衡,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过高,第二产业过低,分别比浙江省高9.3个和低17.4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却比浙江省高8.1个百分点,可见其流通和服务业相对比较发达。虽然浙江省渔业产业结构总体上相对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平衡,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比例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渔民人均纯收入看,2009年浙江省渔民人均纯收入为12 022元,居全国第3位,超过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的47.2%,但与渔民人均纯收入前两位中的上海和天津两市相比,分别净减1 313元和1 167元,相差9.8%和8.8%;与全国人均纯收入前6位中的后3位(江苏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相比,分别净增2 150元、2 457元和2 610元,超出21.8%、25.6%和27.7%。

从水产品出口额看,浙江省拥有丰沛的海洋生物、水产加工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年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2009年出口额为12.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0%,居全国第5位,但与沿海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期山东、广东、辽宁和福建4省所占比例分别为33.7%、16.9%、15.7%和15.3%);水产品出口平均吨价为3 054.9美元,低于全国出口平均吨价的16%,仅为最高省份出口水产品平均吨价的2/3,说明其出口品种结构不够合理,附加价值相对偏低。渔业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来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低,出口品种以鲜活、冷冻水产品为主,养殖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和加工产品数量较少,附加价值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水产品进口额看,2009年水产品进口额为1.6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35.5%,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0%,居全国第7位,而同期进口前5位占进口总额的83.9%(山东、辽宁、广东、福建和上海所占比例分别为36.5%、20.3%、12.9%、8.7%和5.5%),大大高于浙江省。说明浙江利用其自身渔业资源和海洋捕捞能力的优势,继续提供水产品服务全国和长三角地区外,不足部分由进口予以弥补,且以中低档水产品为主(见表1)。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国家海关总署网站。

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省渔业发展的差距和优势。浙江渔业总产量、总产值虽然从全国第1位分别下滑到第4位和第2位,水产品出口量多额低,附加价值相对不高,但近外海和远洋渔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水产品加工率相对较高,渔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渔业围绕“强基础、上水平”的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的工作目标,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进渔港标准化、鱼塘标准化和渔船标准化的“三化工程”及渔船安全生产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渔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2 浙江渔业发展的难点

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浙江的省情,民资实力厚、产业基础好、浙商资源多、加工业发达、劳力成本高、单位产值高、消费能力强是浙江省的又一特点,而渔业是浙江大农业中,产业基础较好、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开发最早的产业,尤其是其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优良的渔业劳力素质,为渔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浙江渔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虽然渔业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渔民收入稳步增加,在渔业资源和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渔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挤压,既有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空间挤压,也有传统渔场缩减、浅海滩涂大量占用等外部压力,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养殖面积锐减成为制约浙江渔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2.1 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空间挤压问题

一方面,近年来海域滩涂围垦、港口船舶工程、通讯电力设施、临港化学工业等涉渔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对渔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海域、湖泊等水域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将原因归罪于渔业生产,对水产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浙江沿海和沿江污染源的大量排放,石油和柴油等化学燃料以及重金属的大量流入,导致入海排污口及周边海域底质沙漠化严重,底栖生物种群结构退化,1/3海域出现无底栖生物现象;沿海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湖泊围垦建设,导致生物和鱼贝类生息繁衍场所减少,水产生物种类尤其是经济性种类大幅减少或灭绝;海域和湖泊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灾害频发,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沿海海域多数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近岸海域中度和严重海洋污染面积达2万多km2。

2.2 传统渔场缩减、浅海滩涂大量占用等外部压力问题

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以及涉海建设项目的逐年增加,渔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渔场利用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渔民目前利用的外海渔场面积约40%将永久性丧失,约40%将作为中日共同管理海域,捕捞生产将受到严格限制,迫使外海生产渔船拥挤在狭小的传统渔场,渔场饱和度和水产资源量均进入临界点,成为制约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舟山海域大量企业用海、国防用海、通讯用海和锚地用海,使得海区渔场作业面积累计减少近1万km2。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和海运业的发达,使浙江海域的航道利用日益频繁,商船日益增多,特别是穿越舟山海域渔船作业海区、通往五大洲四大洋的各类货轮日均通过量为2 000余艘[2],造成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频发,给渔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害。

长期以来在海域和湖泊的使用权问题上,一些地方开发无序,使用无偿,利用无度,甚至出现了海洋和江湖的“圈地运动”,围堤造地速度快、范围广、面积大,乱占滥用海岸线、海域和江湖资源,造成渔民“失海、失水”现象严重,渔民得不到合理赔偿,基本生活环境受到严重侵害,不仅造成渔业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空间的巨大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降低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另外,非渔劳力和其它资本相继进入,从事捕捞、养殖等相关行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海洋捕捞业中非渔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增加,加剧了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在浅海滩涂和湖泊利用方面,养殖水海域被征占用和被污染现象突出,养殖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近年来,水产养殖面积不断缩减,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约减少4万hm2,淡水养殖面积约减少1.5万hm2,不仅造成渔民生计出路等社会问题,而且影响水产品的安全和有效供给。

未来浙江省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如何加大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尽快建立渔业生态损害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刻不容缓。

3 浙江渔业的发展方向

在宏观发展层面,浙江渔业发展需要围绕“保障市场供给、促进渔民增收”这一主题,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渔业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水产品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国家和浙江省提出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时期推进渔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浙江渔业的发展区域、资本实力和市场消费优势明显,扎实的产业基础,对发展现代渔业,增加渔民收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微观发展层面,浙江渔业发展需要围绕“以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为主导的海洋捕捞业、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水产养殖业、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导向的加工流通业、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渔业”的发展战略,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发展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数字渔业和品牌渔业,建设与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需求和渔民致富相协调的和谐渔业,实现渔业生产从单纯的数量追求型向质量安全型和生态环境型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

3.1 以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为主导的海洋捕捞业

一是大力发展“节能、高效、生态、精准”渔业,加快渔业安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渔船“双控”管理,实行“渔船渔机”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加强渔船主机“大机小标”的治理,逐步建立渔具渔法的准入制度。

二是加大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力度,积极倡导完善(延长时间、扩大作业、错时休渔)伏季休渔制度,带头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三是大力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和扶持远洋渔业,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稳步发展大型远洋围网渔船,建设国家级现代远洋渔业基地;改进海洋捕捞作业方式,推广海上保活保鲜与海上加工母船工程,积极推进渔船节能减排和渔船卫生改造工程,改进海洋捕捞作业方式。

四是强化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继续推进标准渔港建设,完善渔船安全实时监控系统;进一步落实“转产转业”政策,妥善安置转产转业渔民;建立渔船交易与渔民劳务市场,进一步完善渔业柴油返回款使用政策(与渔业依法管理相结合、与渔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与现代渔业建设相结合);探索建立渔业捕捞权制度,以及渔政执法管理体制的改革。

3.2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水产养殖业

一是以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高效、高产、精养、生态、安全”的养殖模式,合理调整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设施养殖和循环养殖,重点发展名、特、优和出口创汇新品种,通过集约化生产提高单位养殖产量,通过组织化经营提高养殖规模效益,通过标准化运作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户收入。

二是在现有南美白对虾和青蟹养殖产业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潮上带养殖,大力发展潮间带养殖,重点突破浅深海养殖,主攻海水鱼类、拓展蟹类贝类、扩大虾类、提高藻类养殖,突破深水网箱养殖,探索海珍产品养殖,开发海水立体养殖,发展工厂化养殖。

三是在现有淡水珍珠和龟鳖养殖产业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发展设施养殖和生态养殖,加强产前苗种繁育、产中质量管理、产后流通贸易,积极推进洁水保水渔业。

四是加快标准鱼塘改造和苗种基地建设,推广生物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发展低碳和循环渔业,保护生态环境。

3.3 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导向的加工流通业

一是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突破水产加工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及产品创新的产业集群体(现代加工园区),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提高水产品出口竞争力。

二是以精深加工和品牌战略为核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培育流通贸易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鼓励加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科研投入,加快水产交易市场经营机制改革,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水产加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进水产电子商务建设,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4 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渔业

一是充分利用沿海沿江和湖泊优势,以优化渔业资源利用和保护为目标,突出休闲渔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发挥渔业、渔村和渔民特色,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休闲渔业品牌体系,培育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充分发挥浙江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发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海洋环境、山海景观和渔民风俗习惯的优势,利用沿海大小岛屿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海洋游钓业和海洋观光旅游业,并结合渔区和渔民“转产转业”,打造一批具有海上特色的休闲度假区。

三是积极发展以海岛、滨海、滨湖和山地为依托的海岛休闲、渔村休闲、鱼文化休闲等产品,拉长休闲渔业产业链,重点开发海钓、游艇、渔业博物馆等“鱼”字系列产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品牌体系,从面向国内消费者、“渔家宴”“渔家乐”等方式为主,转向国内外消费者兼顾、渔业资源利用为主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休闲渔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部渔业局.2010年度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李健华.新中国渔业的历史性巨变[N].中国渔业报,2009-09-28(1).

试析地质测绘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篇9

1 新时期我国地质测绘技术发展基础

在国家整体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我国的地质测绘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为其未来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1.1 GPS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GPS即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定位系统, 这种系统是利用一系列的通讯设备、数据接收和分析设备等等, 通过对于卫星所测量数据的合理分析和推断进行位置确定的一项专业化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天气状况和人工水平, 整个的运作方式属于全自动, 不用设定特定的休息期, 准确性高。而且, 在社会变化迅猛, 各项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 GPS的应用需求和测量的精度、测量的范围在逐步的提高, 测量的手段也在逐步的简化。其中, 比较常见的GPS的工作方法有两种类型, 一种属于静止形势下的定位, 一种则属于较为快捷的静态定位。

第一种定位方式要求的是卫星在工作过程中, 只负责接收和处理并传回数据, 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多少变化。这种工作方式一般都会用于对测量的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地方, 比如路基建设就要求所测量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精准性, 避免出现失误造成整个数据库的无法运转。不过, 这种定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要求测量的内容较为精致, 因此所需要的时间就会不符合一些实效性较强的工作。因此第二种定位方式就是针对这一限制而存在的。它能够为一些系统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 精确度也是十分高的。

1.2 GIS技术发展迅速

GIS即对通过定位系统测量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 最终利用一些测量手段得到测量所需要的内容的一种应用系统。不过, 这一系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简便易行, 同时设有完备而庞大的数据系统, 因此在对地质所处的周边的测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一系统的优点就是能够依靠本身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输出, 为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 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准度, 减少误差, 操作十分简单。因此在最近几年, 这一系统的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

1.3 遥感技术的进步

近些年来, 我国在卫星发射, 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相应的, 航天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我国的计算机开发和控制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遥感技术就是在这两项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监控系统和数据传送系统为我国的地质测绘技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来看, 过去的测绘束缚于单纯的数据的实地勘测以及对于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成图。而由于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 地质测绘有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因此对于测绘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的地质测绘方式和测试内容也在朝着更加精确、误差更小的方向发展。同时, 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工作的应用要求也就促使测绘工作不停的完善。而一些内部条件比较强大, 功用比较齐全的传感器能够为计算机对所收集到的各项测量参数的对比和分析研究提供很大的助力。遥感技术正是因为其工作的应用性较强, 工作环境所受的限制较小, 可以保证测绘工作的有效运作。另外, 这项技术还具有无需人工, 工作时间较长的特点, 保证人类对于地质方面的研究较为可靠。不过, 为了跟随现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完善程度,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不断完善, 保证其精准度, 为整个工程的良好运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 测绘技术发展在地质中的应用

新时期的测绘技术作为一项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在地质的探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巨大。接下来, 我们就从几个方面介绍这些应用的类型和过程。

1) 从控制测量方面来说。因为某些技术不够发达, 以及一些限制性的因素的存在, 使得整个测绘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 静止状态下的位置确定功能为整体的测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手段, 保证了整体工作过程的简便易行。一般而言, 在进行一些比较偏僻狭窄的地方测量时, 人力无法发挥作用,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一些设备, 比如卫星的定位系统, 保证工作的正常展开。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的压力, 同时也为整个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性。

2) 地质的测绘工作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并将其作为主要支撑, 而对于人本身来说, 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工作量十分巨大, 地质测绘工作进步的一大特征就是将人力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 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制图, 相应的数据保存工作也为接下来的工作内容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3 地质测绘技术发展研究

3.1 大地控制测量

大地的控制测量是整个测绘过程中的首要工作, 对于其他工作的良好展开有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首先, 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基础, 比如该如何调整设备, 如何对进行数据的采集等等, 这些理论性质的内容可以给工作做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其次, 则需要运用现有的技术设备, 对该收集的各项参数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得。在这个过程中, 各项参数的采集都有专门的数据, 因此研究的内容比之前出现误差的几率更小, 应用的范围更加广大。

3.2 地形测量技术

这种测量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 而过去的测绘方法一般都是用人力或者一些工具通过一定角度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 对整个的地质进行勘探, 之后进行绘图。对人力要求较高, 精确度较差, 而我国地质测绘技术的发展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整体的工作水平, 为我国整体地质测绘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就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而言, 我国的地质测绘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应用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 文章从我国地质测绘在新时期发展的基础出发, 就我国现阶段这项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两个方面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秦琴, 张忠林.中、外女子七项全能优秀运动员成绩演变及技术特征的比较分析[J].科技广场, 2008 (02) .

[2]张克峰, 万会珍, 杨晨.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8) .

[3]许贵福.河南大众体育发展现状的社会学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06) .

[4]陈健.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3) .

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篇10

1 管理会计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之后流入到中国, 随之在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并应用,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例如, 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 任用专人管理, 构建目标成本以及目标效益的考核体系, 凭借管理成果参与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性会议等, 但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成果相比较, 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我国, 管理会计大多应用于沿海城市企业中, 因为这些城市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资本与竞争意识, 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 管理人员管理技能较高。而其他地区由于缺乏竞争意识, 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 导致管理会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

随着西方国家最先提出管理会计这一概念,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 并进行了分析与深入研究, 到20世纪90年代时,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管理会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格局, 引起了大量业内人士关注并重视, 同时获取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与财务会计的发展成果相比, 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还需不断改进并完善。

2.1 管理会计不是独立科目

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的一个衍生概念,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相比, 财务管理工作中一直存在学科交叉渗透的现象, 管理会计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科目的争议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现阶段, 主要有两种观点备受争议, 观点一, 管理会计能够独立形成一个科目, 联合成本会计一起, 与财务管理工作并行发展, 将三门学科进行优化整合, 从而形成独特的会计特色。观点二, 将管理会计融入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科中, 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是认为管理会计从属成本会计, 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衍生出来的, 继而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学科, 与成本会计不同的内容则划入财务管理中, 从而取缔管理会计这一概念。

2.2 管理会计理论不成熟

现阶段, 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尚不成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对象不明、权责范围不清、管理目标不确定, 换言之, 各企业管理中的管理会计说法不一, 各有各的观念。此外, 由于管理会计能否独立成科一直备受争议, 导致学科体系没有明确规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管理内容无序化, 学科内容凌乱不堪, 没有体现出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实用性作用, 呈现学科体系残缺不全的现象。

2.3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结合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 传统的管理会计不仅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而且管理技能也不先进, 过分关注企业内部发展, 忽视了长远发展目标。企业不断推广并应用生产系统、严格把关管理质量。在企业采取计算机管理设备时, 做好费用分配、业绩评价考核工作十分重要, 从传统的管理会计而言, 很难解决以上问题。因此, 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快步伐, 尽快追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从而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3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的探讨

3.1 加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 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之企业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那么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将是必然结果, 故而对管理会计的要求也是日趋升高。传统管理会计使用的静态分析研究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 必须创新研究方法, 因此, 采取动态研究法就能满足这一需求, 不仅能够对企业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动态跟踪, 还能对企业的权益人负责。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管理层逐渐增多, 随之冲突与矛盾将日趋严重, 故而对管理会计的要求日益增高, 要求通过管理会计工作能够提供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性信息。

另外, 面对新型的社会环境, 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知识, 对财务会计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掌握, 熟悉企业的常规运作流程, 构建一个拥有企业所有财务数据信息的数据库, 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去收集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 然后根据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总结出相关的量与相关的质的联系, 进一步实现会计计量、确认、分析等方式的革新。

基于此, 管理会计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将随之发生变化。换言之, 重新审视企业的假设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摒除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 沿用其优势, 从而构建一套全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3.2 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主导作用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过分重视企业内部发展, 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此外, 传统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往往采取“短、明、快”的节奏, 这一方法只考虑了企业一年、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内的管理成本, 没有重视企业长远发展中的管理成本。

由此可见, 传统管理会计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形势。不仅造成企业的管理成本超出预算, 还使企业陷入发展危机中。因此, 只有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以上难题。战略管理会计实质上是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内部的新情况、新问题, 严格区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 从而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遵循一切只为实现战略目的为前提, 严格贯彻并落实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工作。此外, 为了适应新型的社会环境, 要全面消除传统管理会计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增强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资本与竞争意识, 从而占据一席之地。

战略管理会计还能够使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日益凸显, 使企业更加明确其他竞争对手、市场实际需求以及顾客购买方向的动态, 从而畅通信息渠道, 多方面地获取企业战略所需的相关信息。

另外, 根据战略管理的相关规定, 与新兴的社会环境结合考虑, 及时调整战略管理方案, 这样就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争取主动权。与传统管理会计不同的是, 战略管理会计不会将目光停留在企业内部的短暂发展上, 而是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前瞻性, 打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要加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还要进行宏观调控, 降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 从而顺利开展战略管理会计工作, 拓展管理会计的应用面, 使其更加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应变性。

再者, 采取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评价企业管理成果时, 是结合了企业战略目标与评价标准, 由此可知, 不仅能够客观评价管理成果, 还能分清企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这一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性、客观性。

3.3 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自管理会计在我国广泛推广并应用以来, 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要想使管理会计更进一步, 就必须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只有构建一支职业素养高、管理知识丰富、管理技能强的管理会计队伍, 才能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管理工作中, 从而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立足于基础教育, 我国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机构以及大量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都必须强化管理会计基础教育知识, 不仅要使管理会计的知识植入管理人员的心中, 还要强化他们的管理技能。

此外, 与财会人员相比, 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会计意识以及基础的管理会计知识。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阻碍管理会计推广并应用的最大原因是领导人的不重视。

因此, 加强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成本的意识是提升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因为一个不具备管理会计意识的领导人是不会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及各项相关性工作的投资与决策, 换言之, 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也难以有所提高。

3.4 构建中国管理会计师组织体系

现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专业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这是一项专业的管理会计师组织。这一专业组织不仅对管理会计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还巩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 肯定了管理会计的管理成果。

例如, 在英国, 凡是持有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就被认为具备丰富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技能, 这些条件都是企业聘请管理会计师的考核指标。由此可见,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组织体系十分重要, 可以开办管理会计学习班、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发表管理会计师的刊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培养我国企业需求的管理会计师, 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由浅及深的改革。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科之间出现的交叉渗透日益明显, 同时全球经济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 管理会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 我们可以预见, 管理会计将吸引会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等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将管理会计发展为一门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管理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可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管理效率与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子敬.关于管理会计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经济视角 (下) , 2009 (01) .

[2]张凌.对中国管理会计现状的研究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05) .

略论水彩画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篇11

关键词:水彩画;教学;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95-01

水彩画作为一个画种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6 世纪,应该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批将水彩画印刷品带到中国的人。之后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在当宫廷画家期间,逐渐将西方绘画的观念渗透到中国画家的思想中,其中也包含大量的水彩画作品。最早的水彩画馆建立在上海的徐家汇,名为“土山湾画馆”,徐泳青是从这里学习的我国最早的水彩画家。到了20 世纪初,大量留洋归来的画家进一步推动了水彩画的进步,其中就有李铁夫、刘海粟、徐悲鸿、李叔同等留学于欧洲及日本的艺术家。期间建立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上海国画美术院、国立北平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等都开设有水彩画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如:吴冠中、王肇民、杨云龙、乌密风等水彩大家,他们在后来中国各个地区水彩画教学和创作中成为骨干,至今仍是引领青年一代艺术家前进的方向,应该说20世纪初是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时期。到 了20 世纪 60 年代,举办的水彩画展开始逐步增多,规模也不断增大,如:1954年举办的“全国水彩速写展”,之后的“水彩巡回展览”、“第四届美术作品展”、“英国水彩画原作展”等大型水彩画展,不论是从题材、技法、眼界都对水彩画创作有很大的提升。80 年代恢复高考后的艺术教育迎来了我国水彩画发展新的起点,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建立水彩画专业。较早的要数广州美术学院的王肇民先生,他在广美执教四十年,其凝重、粗犷的风格,对广美水彩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广美在王肇民先生的指导下涌现了如:黄增炎、陈朝生、陈海宁等一批中青年画家。之后其它艺术院校也相继开办了水彩画专业,并开始招收水彩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直到目前,我国的高校水彩画已形成老、中、青三代的教学创作队伍,其中老一代画家主要以造型与水墨相结合,中年一代画家更多的立足于传统、个性鲜明,而青年一代画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不拘传统、思维活跃,创作手法新颖等方面。

一、当前水彩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绘画艺术已逐步走向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水彩画在这期间却并未开启对观念层次的关注,还停留在原有的陈旧观念和老的创作套路,与当代艺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性不相吻合。表现在教学方面主要有:首先,中国当代水彩画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不够健全,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大多是对西方某一画家或国画技法的模仿,有的画家对照片的依赖特别严重,缺乏主观判断,更谈不上人文关怀,也就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其次,地域差别也形成水彩画教学方法的不同,由于各地的师承关系和地域特点的不同,形成了广东厚重粗犷的风格、山东细腻精美的画风、东北朴实自然的特色、湖北重形式、浙江重水墨感等地域性倾向。这种格局在当代艺术多元化、观念化的背景下是必须要突破的,各个地域不再局限于某种形式,而是从画家个人出发选择能表达自己观念的艺术风格。再次,各地的师资分配不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同、政府对艺术教育投入的差别、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流失等原因,造成了包括水彩画教学在内的不均衡发展,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从师资、理念、教学等各方面缩小差距。

二、当代水彩画教学的发展方向

要改变当前水彩画教学的现状,首先要从观念上突破,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深化创作性思维,强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传统成熟的艺术形式必须有进一步的蜕变,才能得以升华,才能使成熟的艺术形式在本土上开花。作为新一代的水彩画教学体系应该深化创作性思维,将个人的人生体验、艺术观念表现于作品、应该大胆地打破原有观念、思维的束缚,丰富水彩画的表现形式,深化水彩画的表现力,让水彩画成为真正的当代艺术。其次,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吸收营养,国画、油画、雕塑、民间美术、都可以成为水彩画创新的源泉,将这些艺术形式的色彩、构图、形式、韵律融入到水彩画的创作当中。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师都是巧妙融入各个艺术门类的高手,莫迪里阿尼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非洲原始艺术的元素,赵无极用西方的油画来表现中国的传统精神……,广美黄增炎在水彩画创作中融入油画厚重、结实的元素,也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在各届美展都取得了很高地评价。应该说在保持水彩画本体语言的前提下,合理巧妙的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是创作优秀水彩画作品的一种重要途径。再次,充分挖掘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画家在体会、表现这些不同地域的习俗观念时,无疑为水彩画的创作增加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背景。美国水彩画家怀斯一生的水彩画创作都植根于其家乡的一草一木,所画的对象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其作品中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表现出画家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最后,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艺术评论体系,中国的水彩画自传入到当代几乎没有艺术评论的参与,大部分时间都只有自身的评价,即停留于同行之间技法层面的解读,没有的得到艺术理论对水彩画的关注与参与,没有得到不同声音的肯定与批判,这对一个画种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水彩画的健康发展需要艺术评论的广泛参与,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思维观念,才能促进水彩画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特色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国,水彩画艺术作为一个年轻的画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其教育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否很好的掌握与时代同步的水彩画教学理念,能否在世界水彩画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需要的我们年轻一代责无旁贷的努力。只有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拓宽思路、加大投入、融合中西才能真正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佳作。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重点项目成果(2013-JSJYZD-018)

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 篇12

1热能的特点以及利用

现阶段当中, 人类所使用的热能, 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的转换而得来的, 主要分为三方面, 首先, 是太阳能及其能量的转换。其次, 燃料化学能及其转换过程。再次, 能量的转换, 其中主要包括有两种能量的形式, 即电能以及机械能。热能在我国许多行业当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并且, 在国民经济当中, 也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其中热能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并在我国许多行业当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如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不仅如此, 热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如冬天之时的供暖设备, 蔬菜的温室培养、鱼池的加温加热等, 由此可见, 热能及其相关的动力工程, 在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当中,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源,

2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四方面, 其中包括噪音污染、热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放射物污染。其中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污染主要是指一些工业企业、发电厂等企业排放的废气, 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汽车尾气, 这些均会造成一定的温室效应。热污染主要是河水发电站引起的, 对附近的水源以及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直接影响了水源生物的生存以及空气的质量。因此, 为了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热力与动力工程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效贡献。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国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包括石油业、钢铁业、电力工业、农业以及交通业等, 同时对潮汐发电以及水利发电也发挥有力作用。非但如此,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中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 特别是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我国的能源结构也以煤炭为主, 因此, 媒炭生产与消费也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 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是对电能的需求。因此, 现今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但如果不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仅依靠现在的技术, 会对目前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从而妨碍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对国外石油依赖性逐年上升, 所有这些均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考验。因此,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实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是现在的重要任务。但实际上, 我国优于技术水平较低, 能源开发的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40个百分点, 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不急限制了能源的开发利用, 同时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随着科技的进步, 老式低效的动力设备将逐步被新型高效的热动力设备所取代, 例如大型流化床锅炉的研制成功, 其主要技术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成为燃煤发电, 特点是可以清洁高效的利用煤炭资源。这些发明创新意味着我国今后将需要大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型专业人才。

4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方向及重点

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模式, 同时事低碳经济具有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考虑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因此, 如何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是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方向。接下来, 将着重的针对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的节能减排工作, 进行研究和分析, 力求更加高效率的使用能源, 并且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损耗等。

4.1加快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对热能动力工程, 需要很好的对其相关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 力求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 积极的针对生产性的服务业, 进行发展, 以满足人们的方便、提升生产质量为核心内容, 来进行改进, 在工业生产之中, 需要淘汰过时的产品, 对于陈旧的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 要加快淘汰的速度, 并且适时的发展新型的技术, 力求全面的提升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的推动产业的转型以及升级。

4.2提高技术创新

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以及其相关的产业要采取针对性的技术创新, 如在钢铁及电力行业, 针对当前形势开发新型的技术, 从而有效的弥补存在的技术劣势, 并且可以结合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 与相关研究院校强强合作, 共同研发有效的技术和服务平台, 将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化, 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来进行, 建设好相关的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模式, 积极的开展相关的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以及资源化技术, 全面的将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方面进行改进, 力求减少排放、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同时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要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性的建设做起, 逐步的控制增量, 并且要针对相关的不足, 进行产业的调整以及结构的优化, 逐渐的强化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 全面的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同时, 还需要发展创新性的模式, 进而加快经济的循环, 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将技能减排工作管理, 作为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以及核心内容, 加快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并且很好的结合热能动力工程的实际特点和具体的应用情况, 发展新型的热能技术, 开发出新的能源, 投入到具体的使用当中, 针对高能耗的企业以及相关的生产, 要采取相关的节能措施, 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和目的。

结束语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 充分利用和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 并针对其特点有效的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对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 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应把动力工程和节能作为导向, 积极探究和提高技术创新, 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现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新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 已经成为了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热能的特点以及其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继而深入阐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热能动力,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研究

参考文献

[1]常泽辉, 沈炳耘, 侯静.开展科学研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促进作用的探究[J].实验室科学, 2012 (2) .

[2]詹振.浅析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8) .

[3]马士峰.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方向[J].科技与企业, 2014 (2) .

上一篇:女职工的特点下一篇:微处理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