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通用8篇)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篇1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舞台越来越大,但是管理会计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一直以来管理会计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岗的总会计师和财务经理对管理会计感到非常陌生和新奇,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会计学术资源和会计制度资源向财务会计倾斜,管理会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实务热,学术冷”的状况,部分教管理会计的学者去研究财务会计问题;此外部分理论工作者并未基于“本土化”视角来展开研究,始终处于“拿来主义”状态,“拿来的洋品”放在我国这片土壤上有时并不能生根发芽,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归纳总结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没有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财务会计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制度,2007年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的新的会计准则,并经过多次的修改,特别是2014年对准则的再次修改,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对会计核算、会计报告进行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和约束,使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然而目前缺乏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二)管理会计学术研究薄弱以及理论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会计学术资源和会计制度资源向财务会计倾斜,目前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较财务会计要少的多,国内会计领域的期刊长期被财务会计所占据,整个学术界的重心没有向管理会计靠拢,以致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水平极其薄弱,即使有部门学者潜心研究管理会计,多从事的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研究,并且这些“拿来”的东西并不能融入中国的本土,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因为中西方的文化、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区别,直接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工具并不能和国内的实际相融合,比如国外应用理论中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证明这些先进的工具确实有助于提高国外企业的价值,但是这些先进的工具“拿来”之后并不能助推我国企业的价值提升,所以学术研究的现状根本谈不上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变革的重要方向应倾向于本土化、一体化和标准化,秉承“研究问题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国际化的.”思想,在研究方法上从以规范研究为主到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并重。笔者认为未来管理会计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学术研究
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管理会计的变革首先从学术研究方面进行,因为规范的管理会计指引的出台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持,理论研究成果是实务的应用的前提,要实现产学研结合。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术研究领域要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改变目前“实务热,学术冷”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变革。
1.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可能涉及会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管理会计研究者来说要多角度、全方位展开综合研究,因为只有多学科交叉构建出来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能解释管理会计现象、预测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引导实务。
2.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和应用方法的革新。目前的管理会计研究大多采用的规范研究,还有个别的案例研究,未来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要在现有的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实证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应用方法上,管理会计有成本计算和管控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业绩标准的设计和评价方法、长期投资评价方法、激励机制设计方法、内部控制设计方法、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再造、平衡计分卡等,每一种应用方法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重叠现象,此外国内外两套方法目前无法沟通,因此未来管理会计应用方法上要为未来两套方法之间搭起桥梁,实现沟通。
(二)管理会计教育
目前管理会计在高等院校的被重视程度远低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面临学分低、课时少甚至被作为选修课的现状。针对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变革。改革目前的学分,目前的学分大部分向财务会计倾斜,开设基础会计、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等内容,而管理会计只开设了一学期的课程,将来可以针对管理会计多学科交叉以计算机为基础开设管控系统分析与设计、职业道德、组织行为等学科,为将来企业输入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做铺垫。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
1“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重要性
伴随互联网与大数据快速普及应用,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速度也越来越快, 互联网环境下, 传统产业也已经找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还处于“互联网+”模式初步发展阶段, 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实践与创新, 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与金融行业关注的热点。针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展开深入研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原因是:首先, 通过对比“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所表现的新特点、更强的生命力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指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互联网化不单纯是未来的蓝图, 更是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更有效率、更低成本、更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经济环境下, 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已经缺乏效率, 应该由更具有效率的“互联网+”模式下发展。其次, 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研究, 针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可以促进“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阻碍
2.1 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模式的认识不足
伴随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发展, 自2015年3月在政府两会工作报告上率先提出“互联网+”行动规划的制定, 此规划旨在促进物联网、移动互联及云计算等同现代生产、制造与服务行业有效融合, 充分调动起互联网针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及集成方面的效用。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视角来看, 阻碍商业银行发展变革首要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 一提到网络经济不应该只是想到提高利润, 而是要从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针对商业银行具体发展而言, 更是要从全面提高思想认识, 但是就目前来讲商业银行大部分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了发展“互联网+”模式经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的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等因素使得他们对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只是处于表面程度的认识, 因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认识上的不足使得他们认为“互联网+”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和传统风险管理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方面由于了解了“只言片语”的“互联网+”模式, 盲目的改革传统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推广, 跟风的心理使得其争先开展“互联网+”经营, 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并不了解“互联网+”模式下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
2.2 金融产品数据信息方面的风险管理问题
具体来讲, 现代化信息管理是当今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而“互联网+”模式下企业也是才开始实施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的, 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其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覆盖范围和应用效果不佳。虽然采用了这种管理方式, 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健全且完整的管理体系, 很多操作并不是很规范, 造成管理功能较为单一, 对商品仅仅进行简单的处理, 而没有实现对信息的管理。其很多管理人员的信息观念不足, 没有形成信息管理意识, 同时相关专业知识不够高, 不能很好地操控计算机、网络等对商品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录。由于现今“互联网+”发展规模较大, 金融产品种类繁多, 如果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管理,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加大成本的支出, 并且提高错误产生的概率, 大大降低了经营效率, 很容易造成货物储存记录和信息的丢失, 并不能正确地遵守客户要求造成数据仓库一片混乱, 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并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大幅下降。
2.3 缺少“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
可以说在企业的发展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往往较为缺乏的是专业性质的技术人才以及综合能力符合人才, 而这些人才正是企业能够壮大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就目前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方面还比较匮乏。一方面拥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人员对“互联网+”的内容并不了解, 而对开展“互联网+”经营比较精通人才又对银行风险管理环节不甚了解, 因而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及风险管理人员也只能是“隔岸相望”, 而且据相关调查我国有四成的银行对于技术型的人才比较缺乏, 而有将近八成的企业对开发“互联网+”及规避“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的相关人才又比较缺乏, 而究其背后原因在于我国的培训机构针对“互联网+”的相关培训还比较少, 同时银行也没有在内部建立完整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3“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途径
3.1 确立先进的互联网营销理念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整体对“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的问题要想促进商业银行“互联网+”模式的真正发展就要提高银行管理层对“互联网+”模式下相关风险的认识, 进而确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来讲, 作为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者, 必须要在了解透彻“互联网+”模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互联网+”模式下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深层次认识, 对比较成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培养自身对于企业发展“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危机意识, 以及培养自己对“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发展远见, 从自身角度对发展与发展风险进行认识上的最大化提高, 在此基础上确立出比较先进的“互联网+”模式下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同时还要在银行内部进行对“互联网+”及其风险的大力宣传, 对银行管理层要着重灌输与教育, 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氛围。同时还要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互联网+”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3.2 构建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 强化对产品风险管理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 不难看到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传统互联企业威胁逐渐加大, 为了更好应对该挑战, 商业银行务必做出改革,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研发符合时代背景与满足客户需求金融产品。实际上, 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推行金融产品并不在少数, 但该产品风险管理问题上却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上述中金融产品数据信息方面的问题来讲, 促进其发展的解决对策应该是加强自身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 做好相关产品风险管控。从加强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来讲, 具体来讲商业银行要将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作为推行金融产品的基础, 要创建银行统一金融产品目录及仓库, 同时还要针对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做对比分析, 在建设过程中既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不同经营以及产品特点, 又要考虑到数据库的基础用途, 在数据库的建设上要严格遵循“科学”、“合理”以及“实效”的三项原则。在产品更新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和准确, 更新信息与实际的金融产品相对应, 突出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优势, 从整体上做好金融产品风险管理。
3.3 全面升级征信体系
搭建多边平台同时借助第三方平台全面升级客户征信数据库, 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进行延展与细化, 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变革。征信活动为商业银行对投入市场交易活动中个人或企业信用情况加以调查与评估风险管理手段, 信用评级为其核心量化产物。传统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手段和穆迪、标普等专业化评级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数据信息采集与积累为导致差距主要原因。因为数据数量限制致使企业客户的评级结果趋势性与稳定性还不及个人明显。在“互联网+”背景下, 急需商业银行同外界平台数据库有机融合, 构建多边平台形式, 凭借互联网科技引擎将数据边界打破, 采集与深挖互联网当中企业与个人交易情况、行为习惯等内容同时将这些信息补充先前征信数据库当中, 就可以实现从多角度对比采集来的数据信息, 并互相验证与识别, 做不同形式数据转化与融合, 进一步实现跨区、跨平台与跨业务, 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信息共享互联, 丰富与提升数据库准确性与全面性。丰富数据基础加上评级模型能够让模型更加清晰的分层, 使模型驱动因子变得更加合理, 对主标尺更为细致划分, 从而有效提高模型区分度、准确性与表现力, 使各个业务单元运用模型时更加有信心, 同时主动性与自觉性也得到有效增强。而且回馈效应还使得模型对风险具有更高灵敏度与前瞻性, 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总体水平。
3.4 加大对“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中商业银行缺乏“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问题来讲, 最好的对策应该是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来讲,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和学校进行合作, 可以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签订实习合同, 提供给即将毕业的高校生来企业实习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向高校宣传企业, 为后续“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顺利招聘予以保证。还可以在学校进行专项人才的培养, 与学校达成共识在商务课程中加入“互联网+”及该模式下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 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可以最大化的为商业银行未来“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商业银行也不能完全将培养电子相关人才的重担交给学校, 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在职员工可以开设定期的培训班, 聘请经验丰富的讲师来进行授课, 同时还可以在培训完成之后进行技能检测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的实现对有关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 我国的网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门户网站、BBS到微博、微信, 互联网正在发生着巨变, 互联网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互联网+”模式则是作为网络经济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 当前“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青睐, 同时该模式运行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和规范, 冲击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企业经营者思想和理念产生影响。现代“互联网+”模式被结合到企业经营中已经越来越普及, 成功的应用“互联网+”模式不仅能让企业经营效率更高, 还可以带给企业较大的经营利润。因此从以上方面来讲对于“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深入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理论上理解的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具体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钻研, 能够更好的把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4, (01) :109-112.
[2]梁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J].统计与管理, 2014, (01) :59.
[3]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 2014, (10) :21-28.
[4]陆岷峰, 虞鹏飞.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创新驱动力[J].南都学坛, 2015, (03) :102-108.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篇3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 教学现状 变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40-02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高职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中的专业课程。目前,高职课程中的高分子化学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力求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全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性。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学生将来从事高分子的合成、设计、成型和加工应用等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是整个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本文结合现行的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有效的变革措施,为材料系复合材料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经验,满足学生的根本需求。
一、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分离式教学
分离式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出现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以某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的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为例,该课程每周安排了4个学时,教师采用两周8个学时的方式,理论与实验按照4+4的课时安排,1周学习理论,1周学习实验,无法保障教学的紧凑性,导致理论与实验严重分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学时不够
实验学时不够是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中很难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化学本质的影响。如甲基丙烯酸甲酯实验设计中,课时总长约2个小时,但是升温聚合的反应就消耗3个小时,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教学,教师课程紧,无法预留充足的时间,学生不能学习整个实验操作,教师只能简化实验安排,将实验中的部分知识利用理论知识代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缺乏课程创新
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创新不够,容易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过程慢、反应时间长,期间引起教学枯燥,无法保障教学的质量。高分子化学教学中,一直提倡课程创新,用于改进现行的课堂状态,改变被动式教学的方式,有目标地完成课堂教学。
二、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变革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在教学变革中,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如聚合物成型加工实验中,教师准备好教学的理论知识,以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成型加工为基础知识要点,设计全面的知识体系,融入实验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综合性。
(二)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主要认识。高分子化学课程变革中,树立了素质目标,学生要具有节约、安全、环保的意识,不论是学习中,还是从业后,都要遵循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三)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对高分子化学人才的评估。如某高职院校的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师在PPT理论教案中,专门写出了教学改革后的能力目标,每学期设计能力评估,以打分制的方法,评估学生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化学合成的基本知识,能够自主完成聚合物的制备,独立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学会使用化学新技术。
(四)价值目标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价值目标,明确掌握高分子化学课程潜在的价值。因为高分子化学课程并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非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等多方面的内容,存在多样化的价值,所以教师主动挖掘出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价值,传递到学生群体内,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明确价值目标的含义。
三、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变革方向
结合高职院校中的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明确课程教学变革的方向,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现状,提出变革的措施。
(一)优化设计教学课程
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专业人才,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的课程。如某工科高职院校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同样是每周4个学时,该院校教师采用“2+2+4”的模式,两周结束教学,2+2是指理论与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知识,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课本教学,还要进行课外延伸,注重课堂知识的压缩与导入,丰富学生的能力,第二周的4个课时,教师选择指导型教学,学生可以去图书馆、相关生产企业了解教学中的高分子化学知识。例如,该工科高职院校教师带领学生去周围的化工企业,专门参与玻璃钢成型加工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复合材料的加工和应用,进而实现教学中的“理实一体”,全面优化教学课程。
(二)拓宽实验教学学时
高职院校在实验课程教学不够的情况下,提出了拓宽学时的教学安排。因为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化学结论,实验是一项验证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针对耗时比较长的实验,提出拓宽课时的改革策略。如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教师根据实验教材,制定灵活的实验方案,前期准备工作由学生辅助完成,促使学生可以准确掌握实验的要领,而且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和准备,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大量学生参与的实验教学,都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既能完成实验教学,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将学生分组,大概10-12人一组,以实验竞争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可以自由查阅书籍,咨询教师,主动安排实验设计,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的实验记忆。
(三)推进创新型变革
以某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分析高分子化学课程变革的创新性。该院校积极推进各类课程的创新变革,其中高分子化学课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该院校教师在高分子化学课堂上,开发了应用型实验,将教学中固定的实验,结合到化工生产、化工制造等产业中,不以单纯的实验教学开课,而是以工厂生产为实验背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与生产的关系。该院校与多家企业存在校企合作的关系,所以将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学生送入与生物材料、化学合成、高分子研究等相关的企业中,让学生在就业中体会高分子化学知识的应用。该院校注重课堂知识的实践性、创新性改革,不约束学生的学习范围,而是利用校企合作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拉近教学与就业的距离,利用应用型实验教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实现教学的创新变革。
(四)多维度教学变革
高分子化学课堂应该注重多维度教学变革,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维度结合,变革课堂教学的方式,积极改进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维度教学渠道,更有利于课堂的变革。所以,高分子化学课堂变革中,推进多维度教学变革,体现多维度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价值,满足高职课堂的需求,解决传统课堂单调教学的弊端。
(五)变革考试方式
高职院校的高分子化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全面性、多才能的专业人才。教师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规范了科研教学,提出变革考试方式的发展方向,促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课堂中的高分子化学知识。以某省级高职院校的复合材料教学为例,分析考试的变革方式。该高校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提倡“全面性一体化”考试模式,采用分散考核的方法,提高知识的稳固性。例如,该高校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根据实验课程,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专题调研考试、期中考试、专业考核、期末考试等多项考试指标,学期内分多次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每次考试完后,教师主动分析考试质量,提出“定性与定量”的变革方式。定性分析是指教师对考试整体提出改进意见,执行到日常的理论和实验课堂内,定量是指统计学生的考试成绩,寻找学生的薄弱点,安排强化教学的方式,促进课堂变革。考试结束后,教师将反馈的信息重新纳入课堂改革中,积极寻找最适合高分子化学课堂的变革方法。
(六)引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常用于文科课堂内,理科课堂应该积极引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媒体课件主要以视频、图像、表格、动画的方式表现,增加教学的方式,利用最生动的表现,展示化学课堂。例如,某高职院校教师在高分子化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该教师提前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每节课堂的内容,制作动画演示课件,如聚合反应、缩聚反应等,均可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教给学生,而学生也能根据动画中演示的操作,掌握课堂内容,该教师将此类课堂教学积极推广,已经在全校展开应用,推进了高分子化学课堂的教学变革。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课件具有传播的优势,教师将课件放在教学系统内,学生可以登录系统,下载教学课件,随时观看多媒体课件,巩固课堂内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了高分子化学课堂的多样性变革,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网络资源,延伸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
总之,高分子化学课堂变革,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课堂的现状,全面落实变革措施,促进高分子化学课堂的顺利改革。高职院校做好高分子化学课堂的变革工作,才能为社会输送技术型的人才,推动化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建.《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体会点滴[J].高分子通报,2012(11)
[2]唐黎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4(7)
[3]丰慧,钱兆生.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化学教育,2014(22)
[4]郝智,伍玉娇,罗筑,黄彩娟.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
[5]王明.《高分子化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
【作者简介】姚文平(1968— ),女,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复合材料玻璃钢方向。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篇4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低山丘陵区,干旱、少雨、多风,灾害频发,林业现状与建设投入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充分发挥林地潜力,保障如期实现-规划林地保有量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林地利用区域布局的划分
林地利用区域布局是在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地域上连片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林地经营历史、发展方向和经营措施相对一致性的原则进行分区,目的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科学安排各区域林地的利用方向。
以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林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方向这三个因素作为区域布局的主导因子,根据主导因子区域分布的特点、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市林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林地利用方向按林种类型进行分类。
1. 1中南部干鲜果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58429.3 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6. 39%。其中公益林面积45840.1hm,占该区林地面积78. 45%;商品林面积12 589. 2 hm,占21. 55%。包括城关街道办事处、瓦房店、北炉林场等9个乡(镇、街、林场)。该区海拔相对较低,省道“老宽”线、“京四”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国道“101”线贯穿东西,交通便利,是凌源市经济林资源集中及今后经济林建设开发的主要区域。省道“老宽”线为轴线,沿线两侧牛营子、大王杖子、三十家子、刘杖子等4个乡镇,形成棚果栽植小区,棚果发展初具规模。这里有“七十里杏花香”的大王杖子乡,还有被评为辽宁省特产大扁杏之乡的松岭子镇,特别是刘杖子乡葡萄经济林基地,葡萄产品质优味美,己得到市场的青睐,远近闻名。李子、梨、苹果、食用杏、葡萄等经济林基地建设也初具规模。
1.2东南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用材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63197.2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8.55%。其中公益林面积42169.2hm,占该区林地面积66. 73%;商品林面积21028hm,占33.27%。包括东城街道办事处、乌兰白、金花山林场、四官营子林场、三家子林场等9个乡(镇、街、场)。该区以东城街道办事处、乌兰白、四官营子、四合当、三家子内大凌河、渗金河、青龙河流经的乡镇形成杨树商品用材林基地。
1. 3北部防风固沙、用材林、名胜古迹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27550.6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2. 45%。其中公益林面积18548. 2hm,占该区林地面积67. 32%;商品林面积9002.4hm,占33.68%。包括北街、欺天林场等10个乡(镇、街、场)。该区是凌源市沙化、荒漠化重点地区,荒山面积大,风沙危害较重,现有林地(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突出,是今后加强生态林建设,搞好封山育林,有效控制沙化、荒漠化的重点区域。
1. 4西南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72190.2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2.61%。其中公益林65975.8hm,占该区林地91. 39%;商品林面积6214.4hm,占8.61%。包括大河北、前进、三道河子等7个乡镇和2个部队。该地区以大河北为中心,辐射周边几个乡镇,境内有青龙河发源地,两侧是大面积柞树天然次生林形成了较大面积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
2分区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分区施策、差别管理、统筹调控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与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域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适应的差别化林地管理措施,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1优化开发区
将兴源街道办事处、小城子镇、欺天林场、金花山林场定为优化开发区。此区限制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开发区使用林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节约集约使用林地;通过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等措施,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2.1.1发展方向以该区突出的地类特点和多元化品种资源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对现有山杏林中生长年限过长的老化树木进行平茬改造,对中幼龄林加强抚育管理,对适宜地块进行嫁接改造,通过上述措施使林分形成合理的林龄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继续巩固和扩大棚果栽植小区和大枣产业的成果,引领该小区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辐射周边乡镇,促进棚果及大枣产业的发展。
2. 1. 2管理措施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重点改善林分质量,突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后劲。
2.2重点开发区
将三十家子镇、四合当镇、三家子乡、沟门子镇、松岭子镇、北炉乡、牛营子乡及北炉、三家子林场定为重点开发区。积极支持城镇化、工业化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支持主导产业及配套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用地,尽力保障中心城市建设对林地的需求;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用林地。鼓励建设高标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宜居环境;加强生态林、农田林网和城市森林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2. 2. 1发展方向该区位于大、小凌河流经地带,地势相对平缓,土壤立地条件优越,尤其水源条件良好。在发展重点上,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依托,加快荒山绿化步伐,有计划地开展杨树低产林改造,通过改造与新植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利用现有重点工程实施的契机,加快以人工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发挥其更大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用材林基地的功效。
2. 2. 2管理措施加强资源管护,抓好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2. 3限制性开发区
将四官营子镇、乌兰白镇、大王杖子乡、宋杖子镇、瓦房店乡、四官营子林场定为限制开发区。此区适度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服务产业、公益性建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城镇建设使用林地;禁止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类林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逐步减少城市建设、工矿建设和农村建设占用林地数量;通过生态脆弱区和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积极扩大和保护林地,逐步增加森林比重。
2. 3. 1发展方向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风沙危害严重。因此,应以防风固沙为重点,在宜林荒山大力营造山杏、油松、沙棘防护林,在河滩宜林地大力营造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构成实用高效的防护林体系。
2. 3. 2管理措施加强森林经营抚育、护林防火工作,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现有资源,做好植被的恢复和培育工作。
2. 4禁止开发区
将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定位为禁止开发区。此区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禁止开发区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任何有悖于保护目的的各项林地利用活动,禁止开发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林地的,要组织论证评估,尽量缩小使用林地规模。禁止各类项目占用1级保护林地。
2. 4.1发展方向按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树种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对现有的山杏;林龄较长的进行平茬改造,对中幼林进行抚育管理,对河流两侧杨树“小老树”进行皆伐改造。通过以上措施加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功能和作用。
2.4.2管理措施对现有林进行保护,改善林分结构,加强封山育林管理工作。
3结语
变革与创新管理 篇5
一、案例:三个和尚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 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我们新的启发!
二、变革
1、什么是变革
1)人员、结构或技术方面的任何改变 ; 2)变革是一个组织的真实写照 ;
3)变革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管理者的工作变得复杂。
2、变革的力量 1)外部力量:
市场 – 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政府法律和条例 – 变革的频繁推动力
技术 – 所有行业的变革来源
劳动力市场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变革以吸引和留住这些急需的高技能员工
经济 – 利率、预算赤字和汇率的不确定性
2)内部力量:
最初产生于组织的内部运营;
力量可能包括战略、劳动力队伍、新设备和与员工的态度。3)管理者作为变革推动者:
变革推动者 – 作为催化剂并承担变革过程管理责任的人。任何管理者都可能成为变革推动者。
外部咨询人员 – 对于更大范围的变革而言带来更急剧的变革。
3、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 1)风平浪静观 :卢因的三步骤模型
解冻 – 可通过以下方式为变革提供准备:增强驱动力,使行为脱离现有状态;减弱制约力,这种阻挠的力量使行为维持现有平衡状态 ;现状 – 被认为是风平浪静的 ;变革 – 转向一个其他的平衡状态 ; 再冻结 – 确保变革持久使得新状态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将变革看作对组织平衡状态的一种打破。
2)急流险滩观:更适合不确定与动态的环境,与日益由信息、思想和知识主导的新时代的动态环境相适应。管理者必须在不断的急流中保持机智,管理者面临着持续的变化。今天,管理者必须作好有效且有力的变革管理的准备,因为他们的组织与工作领域面临着变革。
3、变革的三种类型
1)结构:工作专业化、部门化、指挥链、管理跨度、集权化、正规化、工作再设计及整体的结构设计
2)技术:工作过程、方法和设备
3)人员: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
三、变革管理
1、发动变革:
○1识别需加以变革的组织领域
○2将变革行动付诸行动
○3对变革的阻力加以管理
2、变革的类型 :
1)结构变革 – 组织的正式设计、分配职权以及决定正规化程度
2)技术变革 – 变革工作的开展方式
方法和设备的改变,行业内竞争与创新因素的结果,自动化 – 以机械取代人力的一种技术变革,计算机化 –近来最明显的信息系统变革。
3)人员变革 – 员工工作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组织发展(OD)– 借以改变人员及人际间工作关系的本质和性质的各种方法或方案,旨在使得个体和群体更有效地合作。
3、应对变革的阻力 : 1)抵制变革的原因
使已知的东西变成模糊不清和不确定的,威胁到在现状中已作出的投资,顾虑变革并不符合组织的目标和利益。2)减少阻力的技术
一系列可用来减少阻力的技术。3)组织文化变革
组织文化阻碍变革是因为它是由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因素构成的。
组织文化会成为变革的一种特别的阻力,对情境因素的认识,使得文化更有可能变革,大规模危机出现、领导职位易人、组织新而小、文化力弱。
4、如何实现文化变革?
企业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围绕企业的关键目标和核心竞争力来设计工作流程,信息化使得企业中的沟通和协调更加充分,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层级减少。企业中更多的权利授予基层员工,员工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中去,尊重和信任成为企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企业中的管理实践变革,必然带来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挑战,企业文化要随之改变,创造支持变革并使变革维持下来的企业环境。企业是人的组织,只有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创新。
这是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知识和信息广泛传播共享使得创新和变革活动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创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势在必行。
企业文化要支持企业技术和观念意识的发展变革,与时俱进。但文化有很强的惯性力量,变革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和阻力,因为现存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管理作风和基础结构都可能成为变革的目标。企业文化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变革对员工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与生俱来的对变化的恐惧心理和反抗心理形成的文化惯性阻力;企业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利益受到损害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会反对变革。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会遭遇来自各个层面和各个方向上的阻力。
企业文化的变革阻力是无法完全排除的,但在变革实践中人们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策略,可以将变革的阻力减少到最小。需要一个全面的、协调的战略,展示现有文化是无效的,推行新的“做事方式”,强化新的价值观。如果能产生变革,那也是迟缓的。保护新的价值观,以免回到原有熟悉的做法和惯例中。
5、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
诸如组织文化变革、员工压力的处理以及如何成功地进行变革等当今的组织变革议题,已成为管理者关注的关键问题。当组织文化不再支持组织的使命时,管理者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组织的文化?管理者可以做什么来处理当今动态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所带来的压力问题?管理者如何成功地应对发动和实施变革的挑战? 1)持续的质量改进
持续的、小规模的、渐进的变革,改进现有的工作活动,依靠基层人员参与决策制定。
2)流程再造
使组织开展工作的方式产生激烈的、急剧的变革,始于工作方式的全新设计(确定顾客需要设计、出能满足这一需要的工作流程),要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共同参与。3)处理员工压力
什么是压力? 一个人在面临与其愿望密切相关的机会、限制或要求时的一种动态条件,结果被认为是不确定且重要的,经常与限制和要求相伴随,有压力未必就是件坏事情,潜在压力转换为现实压力的前提是: 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相当重要。
压力的根源 :存在于与组织有关的因素及员工自己生活中的个人因素,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有造成压力的可能,在重大议题上的不确定性。
减缓压力 :控制某些组织因素,员工要有与职务要求相对应的能力、增进组织的沟通、减少模糊性。绩效计划方案,明确工作职责、提供绩效反馈、职务再设计、降低工作厌倦与超负荷。对个人的压力提供帮助,一般的考虑 不易为管理者直接控制、伦理方面的考虑。
可行的方法 :员工咨询、实践管理方案、举办各种健身活动。
四、案例分析:HTC的变革与创新
1、HTC简介
HTC,即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High Technology Computer Corporation),也简称宏达或宏达电,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主要产品为智能手机,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省桃园县。HTC公司于1997年由董事长王雪红,董事暨宏达基金会董事长卓火土,与总经理兼执行长周永明所创立。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发展出强大的研发能力、开创了许多全新的设计和产品的创新,并为全球电信产业的业者和经销商推出技术领先的PDA及智能手机产品。
2、宏达的发展战略: 1)涉及范围广
HTC是国际性的代工厂,其销售客户群着眼全球,目前已经知道的就有很多家,我们常见的包括:
* 国内的DOPOD:一般是6系列和5系列。* 香港的QteK:名字很奇怪,叫做QteK 7070,8080等,不过其发行数量较少。
* 英国O2电讯:中国香港被英国殖民了100年,英国的商业触角很深,所以O2在港也很牛,在香港就可以方便地买到O2系列了,分XDA若干代子孙。
* 法国Orange:Orange公司是一家法国电信运营商,1994年,该公司正式步入英国市场,2001年该公司的英国分公司,连续四次荣膺英国移动客户满意研究榜首。
* 德国T-Mobile:T-Mobile是一家跨国移动电话运营商。该公司拥有1.09亿用户, 是世界上 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
* 北美AT&T:该公司OEM的产品到大陆的较少,比较有数量的就是SX56(多普达686)2)敢于创新
* 2007年底:HTC推出了另一款TyTN II手机,采用了全键盘设计。
* 2008年底:HTC一次发表了旗下三款手机,Touch HD、3G和Viva。后两者标榜平价,HD由于其大屏幕触控设计,再度创造了话题引起瞩目。
* 2009年初:HTC发表了Diamond 2钻石机升级版,提高了一些细节部分,也加强了一些人性化部分,又再度引起话题。
* 2009年底:HTC发表其有史以来引起最大轰动以及争议的手机 HTC Hero。它是HTC第一款支持多点触摸的手机。* 2009年11月:HTC发表了旗舰机型HD的最新升级版本HTC HD2,使用了1GHz的CPU和电容触控屏幕,将WM手机的硬件配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2010年4月16日:HTC发布了HD系列迷你版HD MINI,采用了windows mobile 6.5操作系统。
* 2010年6月:宏达电宣布,将投入1100万欧元收购软件开发商Abaxia。
* 2010年10月11日:HTC对外宣布将于11月份推出五款基于Windows Phone 7的机型HTC EVO 4G将在今年夏天由运营商Sprint正式发售,于6月4号正式上市.是全球第一个4G手机。
* 2011年5月21日:HTC首款平板电脑HTC Flyer问世。3)种类多、更新多
Htc宏达从97年到至今,多样性一直是宏达的特色,不仅系统更新速度快,机型变化也是快的离谱,引领着每个时尚时代的变化。
* 2011年7月21日:HTC与新浪共同推出了全球首款新浪微博智能手机HTC微客,并正式面向中国大陆市场发布首款平板电脑产品HTC Flyer。
* 2011年9月15日,HTC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中国联通沃3G战略定制产品HTC灵感正式登陆中国市场。4)默的精神
多年来,在全球知名通讯大厂背后默默努力,让这些知名大厂的产品得以在全世界的,市场上发光和发热。
一种默默耕耘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企业精神,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企业的根本。
3、HTC发展的启示:
HTC从一个代工厂转变为引领全球的品牌公司,短短不足20年的崛起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是需要有一个与自己的发展相对应的策略的。
* 销售的范围广,学会通过合作的方法把自身推广,拓展出去,成功往往取决于对自身在市场的知名度,及分布。
* 敢于创新,市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要敢于创造不同于市场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下个是市场变化的会是自己。
* 种类要多,更新要快,在市场里,没有什么是回经典不变的,不要妄想跟上市场的节奏,要用自己的节奏去影响市场。
* 企业的文化所带来的企业精神是一种发展和吸引人才的关键,也是一种力量。
五、结合我国情况,谈谈我国大部分所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去做?
我国企业繁多,但大部分都为代工厂,缺少属于自己的特色及品牌,我们所缺少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创造力,而需要的是一次转变。
1、方向——方向是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也是企业本身特有的,是企业的发展主心骨。
确定方向需要考察市场,对实现之前的,现有的,及未来的做一个宏观是上的考察。发展方向在发展的道路上,允许小部位的更改,但不可以影响主体。
2、策略——策略在方向之后,策略分长期与短期。长期稳定不变,短期繁动变化。
3、特色——特色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代工厂所最缺失的。这是唯一可以坚持的一点,只有属于自己的的特色,才有属于自己的产品。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篇6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必将迈上一个新的目标,工业时代的一些观念和理论体系也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原有的一些理论、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事实是,管理会计研究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课题;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管理会计的观念———知识价值观念、企业整体观念、动态管理观念、企业价值观等也必须更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观念;发展趋势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必将迈上一个新的目标,工业时代的一些观念和理论体系也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原有的一些理论、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面临的环境,观念,以及其研究内容都将受到巨大的挑战,本文着重就以上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一、管理会计环境的变化
1.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需求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重点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种、易交易的特点。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知识经济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这一转变使管理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己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资源(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会计以其特定的方法着重进行着知识资源的研究,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支持、方法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将意味着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将随着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得越来
越重要。
3.Internet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为完美的信息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Internet在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新的基于Internet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新型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又为实现这种新要求提供了可能。例如:据最新资料表明,国内外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将Internet技术运用于财务软件领域,开发出新一代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依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收集的资料,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和延伸,为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In-ternet的出现和发展,将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性、及时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使得它对决策的支持更趋完美,并能极大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1.知识价值观念。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成本,其分析方法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管理会计更关注的是成本的控制与评价。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应突破了对成本概念的传统认识,开始重视成本中的知识价值,从而,扩大了内涵与外延,使得成本控制的重心得以转移。
工业经济阶段,产品成本控制的重心历来是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因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降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对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工业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成本内涵中,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含量将越来越高,比重将越来越大。例如:英特尔公司在研制奔腾芯片时投入了上亿美元,而一旦成功,芯片的单位制造成本却是l美元都不到。大多数企业为确保其长期竞争优势,在产品的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而言显得微乎其微。这必将导致成本控制的重心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成本,即从努力降低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逐步转移到降低间接费用以及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相关的费用支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企业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分散。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3.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
构,企业的市场调查、产品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用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交替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企业价值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意义上的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佑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完成其过程控制。
三、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2.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的,忽视了市场环境、传统管理会计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未能从长远的策略上考虑,已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全局,立足长远,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企业管理形势也不容乐观。企业要求持续经营,必须考虑其战略竞争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向外扩展。在保留传统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必须向外延伸,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观念、内容狭隘以及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等诸多局限性,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也许,就象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会计发展的主导方向。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篇7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在客户需求时刻变化、技术不断创新、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领导一家企业并想取得成功, 公司领导者需要员工的广泛协助和努力。如果缺乏管理工具来引导企业经营并平衡各个方面, 则难以期望企业领导者完成复杂的任务, 特别是组织复杂和下属单位各自为政的条件下, 管理会计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中, 价值的创造与维护是最为重要的两点,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 是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会计领域的“双轮”之一。在实践运用上, 是以管理为目标, 以会计为手段, 并服务、服从于企业价值实现的一种手段。在实现过程上, 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 综合财务会计及非财务数据信息, 为企业管理层规划与控制日常经济活动, 帮助决策的一个管理工具。一言概之, 管理会计是围绕价值创造, 将企业战略、业务与财务实现一体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从根本上讲, 所有的会计活动都是服务于管理的, 现代会计划分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是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以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为依据, 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提供用于经济决策与控制的, 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它们的区别是, 财务会计主要为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服务, 提供受托主体履行和完成经济责任的信息, 以满足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 因此财务会计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委托人服务, 为其提供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全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 是一种个性化的会计。在此基础上, 它们的服务对象、依据标准、提供信息的类型、主要内容、所运用的程序和方法、报告的形式和时间范围、成本计算方法及国际化内容等方面也产生了差异。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 管理会计的兴起是在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事情, 目前已经经过了约30年的时间。会计始终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 近几年, 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完善发展和走向国际趋同, 同时也为管理会计创造了重要机遇。
1. 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比较重要, 推动经济转型也使得会计大有作为。特别是管理会计, 在企业管理乃至经济管理中有基础支持、战略支撑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我国将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这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考验, 企业必须由粗放经营转向精耕细作。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好组织、规划、控制和评价, 实现精细化管理、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一个能担重任的管理会计。
2. 贯彻中央“走出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促使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保持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 积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市场是动态的, 商机是多变的, 企业内部的管理也不可能保持最优模式, 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 共同筑成了一道道发展障碍。谁来告诉管理者鲜花在哪里、坎儿在哪里、市场上的“风力”有多大、到哪里避风, 这应是管理会计的职责所在。
3. 全面深化我国的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管理会计。
按照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的要求, 将管理会计作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 加快推进财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会计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近几年来, 我国的“大会计”体系快速发展, 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内控制度、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相继颁布实行,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制度如何与企业管理实现更为有效的链接, 最大程度地与企业运营流程、生产过程相融合, 这方面的空间急需管理会计这个链接各方的载体予以填补。
以上背景及机遇, 都需要管理会计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发展。
三、当前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管理会计工作起步较晚, 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国内管理会计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存在错位。
长期以来, 因为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加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的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大, 以及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企业普遍存在重规模、轻效益以及重市场、轻管理的经营理念。与之相匹配的, 会计工作也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表现形式, 比如, 有的国有企业盲目圈地做大、民企只认市场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单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在阻碍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2. 内控体系不够健全。
如我们上述讨论观点, 管理会计的终极目标应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深入, 很多企业尚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所有权体制、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等, 造成管理会计无的放矢或目标错位。
3. 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讨论过程中, 大家普遍感觉到管理会计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 一是从业人员管理的整体素质还不高, 我们初步估计, 当前国内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达到1600万人左右, 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尚不足10%, 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尚处于较低水平。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问题尤其严重。二是会计人员跨专业的管理能力不足, 对经营管理流程的了解不够、介入不深, 与业务管理人员的沟通不够紧密。即便是作为专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的大型央企等单位内, 会计人员的跨专业领域管理水平也存在不足。如有的同学介绍, 他们的产品科技水平高、生产周期长、生产工艺复杂、单位价值高。在产品设计、研制、生产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公司均需要财务部门参与, 需要就产品成本预测及销售情况提供决策参考意见。但因为财务人员对于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管理等了解不够, 业务人员又不精通财务, 财务人员无法为业务发展提供及时、充分的参考意见。
4. 技术基础还不完善。
与财务会计不同, 管理会计需要大量业务数据、行业数据甚至是国际经济数据的支持和处理。除需要企业配备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外, 还要求企业有完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需要一笔可观的技术投资。但就当前国内信息系统建设来说, 其投入和维护成本均比较高, 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会造成较大的财务负担。
5. 管理规则有待统一。
管理会计与经营业务紧密相连, 而各行各业的经营业务及流程是千差万别, 管理会计很难像财务会计一样建立完善统一的规则。而规则的不统一给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专业人员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 更加限制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对于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来说, 也可能造成因为数据滥用而形成的资源浪费, 或数据误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另外, 因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公开数据取得难度较大, 或公开数据的可信度不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数据不完善甚至是决策误导现象。
四、加快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应用的建议
1.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要求企业及时转变观念, 重视经营管理, 尤其是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筹资、投资、采购、销售等各方面发挥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趋势。一方面, 管理会计最终是为创造价值服务的, 因此管理层首先要转变理念, 要从单纯的生产、销售、投融资管理转到价值管理, 聚焦价值创造, 这离不开有效的预算、分析、控制及考核, 自然会重视并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也不能紧盯着算账、记账, 要有意识的将注意力和精力更大的转向生产经营环节, 职能向事前分析、事中控制转移。
2. 重新审视信息沟通。
信息的价值不只可以计划和引导企业经营, 还可为员工创造内在的驱动力, 因为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可以了解企业的目标, 知道为了实现组织的成功应该怎么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 如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支撑性;现代组织趋于丧失内在一致性这一特征则解释了为何这两种方法会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为了完成该领域的研究, 管理会计学家们应该更多地与组织行为学同事们合作研究, 而不是与经济学或财务学同事。
3. 启用一些新“管理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核算由计算机大量替代以后, 应加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务筹划的职能;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加快推广和深化应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 比如战略成本管理、以作业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以平衡计分卡和EVA为代表的绩效考核方法、企业战略绩效管理等;应大力推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Finance Shared Service Center) 。要通过高效的财务流程对企业的现金流、收购兼并、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进行管理, 利用大数据等分析工具获得深度洞察, 将资源更好配置在高价值增长领域。
4. 加快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云计算和大数据给会计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 应加大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在信息化普及之前,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直保持着“财务会计第一, 管理会计第二”的格局。在大数据时代, 国有大型企业应进一步升级和强化财务信息系统, 以其强大功能尽可能更多更彻底地取代人力会计, 将更多的会计人员从程序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基础财务会计人员占全体会计人员的比重降低至50%以下, 可以使管理会计人员从底层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 将繁琐的计算交给系统去做。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层的需求模式上, 研究决策模型, 为不同角度的需求建立模型, 设计原始数据要求, 设定系统处理模型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可以通过设立行业协会、建立共享平台或业务外包等方式, 实现资源共享, 在节省财务开支的基础上, 享受管理会计带来的利益。同时要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在大数据时代,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突显, 保护财务信息安全已成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5. 加快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成功的管理体系, 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很重要, 实施和执行的岗位人员、团队更为重要。管理会计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既懂管理会计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管理会计人员首先需要掌握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财税等相关知识, 有时还需要关注管理会计最新的实践和理论动态;为了发现信息指标的经济实质或者分析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需要对企业内部设计、生产、采购、销售等全价值链环节有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有时为了获得更为详实的材料, 还要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为了将管理想法付诸实际, 让其他岗位或责任单位能够接受管理会计的具体要求, 需要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了发挥团队集体的作用, 还需要有一定的领导、培训的能力;为了深入挖掘和处理内部经济数据, 还要掌握诸如ERP流程、BI可视化报表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相关知识等等。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 结合上述管理会计人员要求, 可以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将优秀的财务人员多岗位培养锻炼, 不局限于财务审计相关岗位, 可以适当选取在生产、流程再造等非会计的企业管理岗位上短期任职;二是选派优秀的技术工艺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学习管理会计知识, 在企业管理实际中不断融入管理会计理念;三是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也能培养锻炼管理会计人才, 分批选派管理人员到先进企业接受中短期培训, 直接从事管理会计具体岗位工作, 在实践中体验优秀管理会计体系。
6.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的终极目标应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前提, 需要企业建立全面、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建立完善的经营、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 建立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等制度体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管理会计才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企业发展的功能。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 需要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整个会计体系的维系和推动;我国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都面临着诸多的机会和问题, 管理会计能够扬长避短, 正在或已经进入最佳发展机遇期。文章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发展必要性及面临机遇, 剖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供大家熟悉会计发展方向。
关键词:转型与变革,管理会计,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案例 (第1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方向探讨 篇8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化;发展方向
前言:学校中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建立出市场需求基础上的,所以就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还要运用好社会与学校中不同的教育环境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这样也就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实现学校与社会上的共赢。同时也可以保证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做好人才的定位工作,以此来突出这一专业的特点
就目前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人才的培养上基本上是以工商管理类的特点来进行的,将学生培养成为管理上的人才。就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上来看,旅游教育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实际中却出现了高层次旅游教育比重较小的现象。其次是从高级管理上来看,可以分为,第一,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当基层人员升入到较高的职位以后,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第二,是學历层次相对较高,但是却并不是旅游专业的人才,而对于旅游业与酒店行业的应用性相对较高,但是在管理上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好相关工作。所以可以说培养旅游与酒店管理的专业人才是建立在社会时间需求基础之上的。且在此过程中,还应当要注意的是,旅游行业是具有实践性强与应用性较强的行业,所以管理人员就要熟悉好基层中的实际业务工作,或是要从基层做起,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实践能力强与管理能力强的人才。
通过将旅游、酒店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时实践也会高于理论,所以也就需要理论与实践都相对较高的应用人才。第二,作为联系世界的网络来说,具有较强的涉外性,所以也就需要掌握外语并可以实现口语对话的人才。第三,一直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所以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可以熟练进行操作的人才。第四,作为与形形色色人打交道的行业来说,冲突与矛盾不断,所以也就需要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
二、及时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完善教学计划
就我国目前来说,专业的学校还是较少的,普遍的是一些综合性的法学中所下设的学院等。在实际中往往是根据师资力量等方面来开办具有优势的专业,且大多数都是酒店与旅行社管理,而对于旅游以及其它方面的领域来说,则很少有人关注,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人才的不足。随着国际之间交流的不断增多,旅游行业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人才供不应求现象开始加剧。所以就要在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做好专业的设置工作,改善目前专业上重复与供求不均的现象。在一些院校中,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中,并没有过多的力量来细化专业,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安排一些与之相关的课程来充实课堂教学,或是可以选修等方式来实现补充。
在一些旅游专业的院校中,教学计划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没有涉及相关的专业课程,并以一些基础性的课程为主。而在第二阶段中,则主要时针对专业课程等方面来进行学习的。这从这样的教学计划中看出,存在着轻视基础重视专业的现象。所以想要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就要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同时在学习专业课中都会开设一些重复性的课程,因此就要综合好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并,而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就可以避免理论性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
三、完善课程教学的结构
对于课程结构来说,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且在旅游专业中,还涉及到了营销、文物以及心理等领域。所以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就要从整体上出发,来构建出合理的结构,同时还要突出专业中的实务理论。从旅游学科上来进行划分可以看出,第一,是经济体系,如旅游营销学等。第二,是文化体系。如旅游文物等。第三,是管理体系,如财务管理等。第四,是技巧体系,如餐饮服务等。第五,是工程系统性,如旅游规划等。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基础性的教学,积极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以此来增强学生在适应性,同时还要对专业进行扩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来让学生可以在适应中实现发展。只有做好课程选择工作,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同时也是旅游专业发展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如今,许多旅游专业的教师并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有的教师更是长期从事一门课的教学,这样也就使得自身的知识系统固化,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在实际中,教师也要尽可能的阅读一些图书,以此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要积极深入到社会中进行调查,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专业实践知识,掌握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现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结语:想要促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就要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树立出正确的人才培养管理,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要及时调整课程,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知识,促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探讨论文07-11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论文05-24
战略提升与变革管理论文10-18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07-06
管理变革与变革管理06-07
变革ERP环境下管理会计05-14
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论文07-29
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10-25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