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4-08-28

发展现状与对策(精选12篇)

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1

2010年两会期间云南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议》, 希望把云南的“桥头堡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依托陆上对外通道优势, 把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在此背景下, 云南物流发展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云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从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云南省近四年主要运输方式货运周转量和货运量都趋于稳定增长, 这也表明了云南物流发展的步伐在逐步加快, 发展较为迅速。预测2010年云南货运总量将达到7.95亿吨, 2015年将达到10.40亿吨, 2020年可达到12.83亿吨。2009年云南物流需求系数和同期全国物流需求系数基本持平, 这说明, 云南省制定的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建设推动了云南物流业的发展, 云南省物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物流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近几年, 云南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 云南目前共有物流企业14318家, 从业人员368685人, 形成了本地国有物流、本地民营物流和外来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然而, 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服务类型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一直是制约云南省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省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从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 从服务内容上看, 仍旧是简单的仓库保管、货物运输, 服务类型单一。高水平的综合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寥寥无几。非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体系的存在不利于合理利用各种物流设施和设备,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云南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参加昆明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调研时, 统计到目前云南省在建和待建的物流重大项目超过40项, 如云南安宁国际物流园区、安宁重要生产资料及化工产品物流园区、东盟多式联运仓储物流园区等, 加之已经建成并运营的企业物流中心和国家“双百市场工程”支持的农村物流中心项目, 云南的物流重大项目建设进入了高峰区, 一方面推动了云南现代物流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通过物流项目圈地运动的泛滥。

2000年以来物流类专业发展随着中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云南已有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和红河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 昆明学院、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云南国土资源学院、爱因森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置了物流管理专科专业, 特别是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9年成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 (重点专业) 建设点, 今年云南大学等专业申报设置物联网技术专业, 云南物流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发展云南物流业促进桥头堡建设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势, 高度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 把现代物流产业培育为云南省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随着昆明国际航空港的建成, 泛亚铁路的建设以及通往国内的高铁建设, 昆明正在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 甚至面向整个西南的桥头堡城市。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给云南地方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 需要物流业的支撑才能把机会变成发展的现实。因此建议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圈, 将昆明建设成为带动云南省, 辐射大西南, 连接东、中、西部, 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非洲的国际内陆港, 把昆明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通过综合协调规划建立和形成协作机制, 全面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推进云南省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 应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态势, 着重解决区域间的物流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和顺序, 进行土地、招商、融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引导, 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选择布局较合理、辐射面广、功能较完善的交通枢纽货运站和批发市场, 升级改造成为现代化中高级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 形成专业性中高级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逐渐将云南公路、铁路、水运枢纽货运站系统中条件好的货运站改造和建设成集货运、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 形成云南交通物流配送中心网络。

选择一批条件较好和地理位置较好的仓储企业、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作为试点, 改造升级为现代化的大型专业型物流配送中心。

加快市域配送中心的建设, 多形式、多类型发展云南各主要城市各类型的配送中心, 形成覆盖城市的配送中心网络。

云南面向东盟的河口、磨憨、瑞丽三个战略物流节点以及与四川、贵州、广西通往内地的公路、铁路和水路通道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 加强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共享已迫在眉睫。必须进行整体物流规划, 搞好区域物流节点的整合, 逐步实现区域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应加快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实施有效的物流基地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 整合发展政策, 形成和发挥物流基地的集束效应。

统一市场准入标准, 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 允许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物流服务业务。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维护物流市场信用, 为物流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分离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 交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 扩大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

建议政府建立物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对重点物流项目贷款贴息, 重大物流项目财政补贴, 物流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同时对列入规划的战略性、区域性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基地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也要积极争取省级给予一定的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对昆 (明) 曼 (谷) 国际大通道等物流通道给予相关扶持政策, 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 完善口岸快速通关改革, 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 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新模式, 发展建设电子口岸, 提高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 实现信息共享, 加快通关速度。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一是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 选择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理念、具有产业优势、物流业务规模大、物流整合功能强、物流信息系统基础好、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深化国有物流企业的改革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 重组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三是有重点地发展国际物流, 引进世界一流的物流企业入滇, 逐步形成国有、民营与外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从云南35家企业申报2010年工信部“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评审情况来看, 云南已经有不少企业建设了以企业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 提升了现代物流的水平, 但是, 这些物流信息平台均为行业或者企业特点的信息平台, 而且建设主体为企业, 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通用性和共享性形成了制约, 很难成为全省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因此建议从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高度, 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 委托高校或专业物流研究机构研究开发“云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等方式投入运营。

加强现代物流教育和培训, 通过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教育、企业物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人才;借鉴上海建设物流教育高地的经验, 支持云南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从博士、科学硕士、物流工程硕士、本科、专科等层次提升教育质量;引进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 为云南物流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2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2007-12-16 13:05: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渔业应运而生。休闲渔业,概括起来就是利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人们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近日,我们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我市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经济蓬勃发

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消费范围扩大已不局限于人为环境,休闲娱乐进入寻常人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欲望,使得崇尚自然蔚然成风。近几年沿江开发,靖江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为主,消费型城市逐步显现,对渔业消费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养殖户和企业利用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渔业资源,开始从事养殖与垂钓兼有的渔业生产。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据调查统计,现有休闲渔业项目17个,经营规模1807亩,总投资逾1000万元,吸纳劳动力200多个,2004年接待消费者3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500万元。纯收入近400万元。经营地大多分布在沿江,以新桥镇最为集中;水域以长江潮间带围栏养殖、圩堤提水养殖、近江池塘为主;投资主体有村集体、个人合股、工商企业、城乡居民个人,以市内投资为主,也有市外资金注入。纵

观全市的休闲渔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长江潮间带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放养鱼种均为斤两鱼种和部分成品鱼,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比较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市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成鱼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有。全市13个此类经营单位,2004年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其中经营业绩较好的团结李王两户垂钓,占地面积80亩,总投入约20万元,去年接待垂钓爱好者200人次,经营收入30万元。陈玉东场占地100亩,垂钓收入近10万元。2.垂钓型。专事垂钓休闲,不进行养殖,垂钓鱼全是成品鱼,大多从外地调入。此类经营单位或由养殖单位转型而来,如新桥新合长江养殖场,改制后的靖江市水产良种场;或直接建设而成,如佳

禾置业投资的100亩围栏养殖,滨江村郭兰春与上海合建的100亩围栏养殖。3.垂钓、餐饮结合型。将垂钓与餐饮有机结合,一举多得。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一些专业垂钓单位同时兴办餐饮,如新合村在场内建设了“江之韵”饭店,节假日日接待超100人,日营业最高达到5000元。二是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如万源大酒店兴办的农业科技示范园200亩水域都开放垂钓,同时提供餐饮服务。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既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总体来说,我市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完整的总体

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现有的休闲渔业项目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我市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

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大规模综合性休闲项目还较缺乏,知名度不够,难以吸引顾客。另外,近几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

三是经营者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二、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休闲方式,休闲渔业给城镇居民节假日生活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使他们走出拥挤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尽享取鱼之乐、食鱼之美。从我市情况分析,发展城郊型休闲渔业潜力巨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受空闲时间的限制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一般居民家庭喜欢短期城郊休闲消费。与外出旅游相比,城郊休闲游具有距离短、花费少、有效休闲时间长的优势。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乡间交通发达,游

绿色会展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3

摘 要:本文以广交会为例,从参展商的展品选择,展馆的节能改造,布展与撤展和展会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对绿色广交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广交会在发展绿色会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如绿色会展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绿色会展人才匮乏和会展供应体系不符合绿色标准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绿色会展;广交会;现状;对策

一、引言

会展经济是在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给会展举办地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然而,在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也在不断地凸显。会展业并不完全是低碳行业,首先它需要很大的场所来建造会展场馆,且必须是建造在人流聚集的地方,其次,鉴于目前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展会上需要使用大量的一次性不循环用品,是与现代社会的节能理念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贯彻落实绿色会展发展理念有其必然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备受推崇的当下,绿色会展其自身地位与作用更加显而易见。在这方面,我国广交会首开先河,是我国首先提出了绿色发展计划的展会,取得了一定对成绩。

二、绿色广交会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会展的概念

绿色会展是指在遵循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会展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会址、服务、餐饮、住宿、交通、活动和材料供应等,把会展活动的资源节约化与环境友好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减少展前资源投入及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展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展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会展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

(二)绿色广交会的发展现状

(1)绿色布展与撤换展。自第115届广交会开始实施绿色发展计划起,广交会绿色布展潮流实现了从过去撤换展期间展馆环境恶劣、污染浪费严重、安全风险高,到如今的安全、高效、污染废弃物大大减少的转变。第117届广交会第一、二期,绿色展位普及率分别达到75.6 %、71.5%;第118届广交会绿色展位数为51758个,绿色展位普及率达到85.6%。第一、二期特装展位搭建材料废弃物与上届同期相比分别减少27.86%、31.13%,展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展位展示效果进一步提升。广交会针对撤换展期间的展品搬运、垃圾清运等环节,建立了更为科学的工作流程,引入科学管理工具,以加强对机动车辆、撤展工具和人员的统筹调配,同时按照ISO流程及与外包服务单位合同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外包施工单位的管理,确保流程顺畅高效。大部分展厅都能提前完成撤展,即使是撤展难度最大的

3.2及4.2展厅也比以往提前完成撤展任务,撤展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2)绿色展品。为了促进绿色展品的参展,广交会积极培育绿色展览题材,打造绿色展区,还新设新能源展区,并在安排普通展会的位置制定了以下规则:同等条件下,属于环保、节能产品的展品和具有创新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优先安排展位位置。据统计,早在第109届广交会上参展企业带来的展品主打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主题,节能环保、绿色等产品的比例达到40%以上。一方面,展品的绿色环保特性可以给消费者技术含量高、有品位、引领潮流的客户体验。另一方面,环保展品的可回收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

(3)绿色服务。广交会提供的绿色服务旨在打造一个快速高效、减少浪费的服务体系,在展会中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组展、现场管理和服务环节信息化建设,提高无纸化办公水平。广交会高效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升级移动应用服务,推出官方网站移动终端应用,升级微信服务功能,新增“展商动态”资讯服务;二是整合现场信息服务,新设广交会网络中心,加强客户数据的采集与行为分析,推出广交会数据动态展示系统,推进广交会指数建设基础工作;三是全面升级软、硬件保障措施。这些改造能提升服务,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例如,第118届广交会在其官方网站开设的“品牌橱窗”栏目是新设立的面向品牌企业的线上展示项目。所有广交会“品牌橱窗”内的展品将成为官方宣传对象,广交会将不定期挑选其中的优质企业及产品,通过微信、Facebook等官方线上社交媒体账号向广大海内外客商推送。不再采用纸质的宣传资料,采用互联网推送的方式,提倡无纸化高效化,环保绿色。

(4)绿色场馆。广交会通过加快展馆设备设施节能改造,降低水、电、气等资源和能源消耗等有效措施,不断推进绿色展会和绿色展馆的建设,同时引入包含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在内的整合型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识别环境和危险源因素,率先开展环境质量检测,进行生态管理。引入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关注个体环境健康。

广交会不仅在展馆材质上注重“绿色展馆”,在视觉上也打造了“绿色展馆展馆”。展馆周边主要区域进行环境绿化景观优化改造。共完成绿化面积5100平方米,种植植被952株,进一步提升了展馆环境绿化景观水平,打造四季常绿展馆,让展会客商在优美、静谧的环境中愉快地洽谈。

(5)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2014年2月,商务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的通知》,明确从第115届广交会开始全面实施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行绿色布展。第二,鼓励绿色参展。第三,实施绿色撤展。第四,倡导绿色会议。第五,打造绿色展馆。第六,关注健康安全。第七,加强宣传培训。2)绿色发展计划的实施。为组织实施好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广交会与交易团和29家重点参展企业进行座谈,加强政策引导和实施方案讲解,分别对交易团和参展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就广交会绿色特装展位标准、绿色特装展位搭建价格和绿色展位展示效果等问题作了解释。

为了更深入推进广交会的绿色发展计划,绿色特装奖评选活动也变得更加鲜活。绿色特装奖旨在鼓励企业选用绿色环保展材,减少能源资源浪费,达到特装简约化、构建标准化等要求,促进广交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各省、市商务厅局纷纷下文承诺对在绿色特装奖评选活动中获得“绿色特装奖”荣誉称号的企业,在下届广交会展位及展位位置安排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获奖参展企业。在广交会品牌展位评审时,对获奖参展企业给予每次加1分,一个品牌展位评审周期内累计加分不超过2分。通过广交会网站和《广交会通讯》等渠道对获奖参展企业和特装施工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将各交易团参与组织实施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的成效列为组展工作考核和奖励的重要参考指标,将获奖特装施工企业列入交易团和商/协会下一年度广交会特装资质优先推荐施工企业名单等等。

三、绿色广交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绿色会展制度保障缺失

目前,就会展行业而言,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绿色会展的发展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机制,使建立绿色会展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不少会展项目由于不能按照有关的绿色发展标准设计、施工,在项目的建设和使用中产生不少问题。绿色会展制度保障的缺失外加由于技术、成本限制等原因,使展会不能充分考虑绿色环保因素,进而产生会展环境质量、资源循环情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却又缺乏相应的监测制度,使问题往往被忽视了,阻碍了绿色会展的整体发展。

(二)绿色会展设计相对落后

在我国,设计师、主办方、地方政府、企业主以及广大观众对于会展设计的欣赏和选择均观念落后,绿色会展的设计较为稚嫩,与国外绿色会展设计之间的差距较大。例如,绿色展示道具和可拆卸展具的设计尚未大规模地出现,展具的使用材料基本上来自装修行业或者建筑行业。这些传统材料难以适应现代展示所具有的用料多、布展快、周期短、临时性等特点,而且在展示结束之后难以回收利用及降解处理,导致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而且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通过对艺术设计语言实现信息表达,不但会消耗大量的空间及展示道具,而且其信息的系统化能力也较弱。

(三)会展供应体系不符合绿色标准

就我国整个会展行业及组织单位而言,尚未全面制定和落实有关的绿色供应体系标准,有关供应商的选择及论证工作也较为滞后,不符合绿色会展的发展要求。在绿色会展的实施过程中,比如说展会场馆的建设,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绿色施工标准,导致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以及以后的使用中都会存在不少的问题。再加上受建造成本、技术等原因的限制,使得环保低碳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因此在循环利用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此外,由于相关监测制度的缺乏,容易忽视展会上参展商的搭建是否可循环利用,是否会影响环境等此类问题,不会对其严格要求与监督,从而不利于绿色会展的发展。

(四)绿色会展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的会展业总体上起步比较晚,会展从业人员大多都是半路出家,从旅游、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因此,我国目前发展绿色会展的一大难题是具有绿色会展理念并付诸实施的人才相当匮乏。例如,在展位的搭建上,我国展会的设计搭建手段还比较落后,设计人员在从事会展设计时,极少考虑会展的时效性和环保要求,大部分仍停留于传统的装饰模式,极少企业自主研发先进的拆装展具和便携式展具,更不具备展位搭建模块化的能力。因此耗材、污染程度十分惊人,所以出现了不少的环境负面影响。

四、加快绿色广交会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

会展活动属于经济活动的范畴,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需要制定并出台会展法,充分保障市场的良性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有序。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有必要出台一套能够规范整个会展行业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使绿色会展建设有法可依。有了绿色会展标准,有关机构就有了推行绿色会展活动的依据,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推动绿色会展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分别制定会展政策的做法,大范围的统一标准和政策,建立政策法规行政支持体系,对会展组织者、参展商建立合理的“会展绿色壁垒”,依法对绿色会展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推进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工作

为了避免管理部门和会展项目主办方之间的互相推诿,有必要推动绿色会展的第三方认证工作。 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是指会展项目业主与顾客之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社会组织,按照有关的绿色标准对会展项目或会展企业的查证,以确定会展项目或会展企业的管理体系符合绿色标准的程度,能够公平公正地保障绿色会展的认证。与此同时,我国会展行业可在完善有关绿色会展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吸收国外有关第三方论证的经验,加快加强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

(三)加大绿色会展设计的应用

为了加大绿色会展设计的应用,需要树立起绿色价值理念,制定绿色会展设计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丰富绿色会展设计的创新体系,以“3R”为原则,通过仿生设计、绿色景观设计和轻钢体验设计,多途径实现人性关怀的绿色会展。

实现绿色会展设计创新的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简化设计。在展厅的空间构造、隔断的体量设计来实行简化,节省材料和做工。第二,可循环展示设计。对展示企业进行特有的展示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该公司的专用标准展具和可多次使用的展览系统,实现几年内甚至长期稳定的反复利用。第三,环保材料利用设计。展示设计所用到的材料采用天然材料或绿色环保材料。第四,可装拆展具设计。第四,仿生设计。通过对自然界生命和自然结构形态的感受,将其加入到现代化的展示设计中,丰富了造型设计的趣味性,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第六,情感体验设计。通过视觉传播,结合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神经觉全方位的设计,将要传达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感知。

(四)加快绿色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想推动我国绿色会展进一步发展,首先要针对从业人员进行绿色会展标准体系的培训,对于一般的会展人才可以安排其参加具有一定实力和专业教学经验的高校或行业机构开办的实践性强的培训班,有助于缓解人才需求的压力;鉴于国外绿色会展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对于会展专业高级人才则可以安排其进行出国深造,到绿色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去进行调研学习,然后把这些方法引入国内。第二,在我国也有不少引进的国际展,由来自绿色会展业发展较好国家的企业主办,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企业可以安排会展从业人员多多参加此类展会,学习绿色会展的相关知识。第三,互联网学习。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会展从业人员都可通过网络来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补充绿色会展的相关知识。第四,高校在培养会展人才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绿色会展的理念,教授绿色会展相关的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专业和行业的有效对接,为绿色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尔豪,李女仙,苏临壮等.绿色环保理念下展示道具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以广交会为例[J].艺术科技,2015(6):20

[2] 宋冰雪.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会展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3] 刘宁波.关于发展“绿色展会”的几点建议 [N].青岛日报,2012 -09 -06,(14) .

[4] 魏雅莉,朱颖芳.低碳经济、绿色设计与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J].商业时代,2013,(23):128-129.

[5] 陈宜平.发展我国绿色会展业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J].国际商务研究,2011,(2):75-80.

我国温室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4

我国设施农业已列入农业部重点研究项目,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提高。在硬件设施上,需要加快我国温室设备的研制和改进;在软件上,深入细致地研究温室作物的各个环境因子关系,完善作物环境因素的检测方法,开发经济实用的控制系统和专家系统,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1 国内外温室农业现状

在国外,温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其大规模发展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目前,温室工程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有荷兰、美国和日本等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温室工程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国家现代温室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对综合环境控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随着国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物产量也日益提高。以色列温室番茄年产量达到30万kg/hm2,黄瓜年产量22.5kg/hm2,美国有0.4万hm2的现代化温室。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温室产业。温室以反季节生产的蔬菜和园艺作物的种植为主,发展迅速,产业日趋壮大。但现代化大型温室发展较慢,到20世纪末,中小型拱棚面积为42.42万hm2,占到50%,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hm2,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有加温设备的温室只有0.68万hm2,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有170 hm2左右。我国有着世界第一的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产量却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3,主要原因在于设施结构较为简陋、内部调控设备和功能不齐全且不完善、设施内的技术落后、总体规划不尽合理以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水平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 温室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温室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环境控制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是现代温室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温室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我国温室环境调控水平、装备成套水平和抗灾能力均不能满足生产实际要求,生产效率低

设施内环境处于半封闭或全封闭状态,空间较小,气流稳定,与外界环境隔断。设施内的调控就是对设施内的环境等状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如何保证适宜的温室内小环境已经是发展温室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需要引进现代化技术。怎样把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温室产业已成为专家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设施结构较简陋,内部调控设备和功能不齐全、不完善,设施内的技术落后以及总体规划不尽合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水平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导致了我国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产量并不理想。我国在温室种植实现机械化方面还有些欠缺。温室内耕种机具操纵方便性差,绝大多数还要靠人工作业,工效低,劳动强度大,费用高,导致设施农业高劳动生产率和高土地利用率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2 高能耗,品种单一,产品质量不过关

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特别是能源短缺日益严峻,而温室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不受季节限制来进行生产。北方冬天温度较低,如何提高温室内温度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温室的建造也需要物资的投入,但能源日趋紧缺,环境问题也常常困扰着人们,因此发展节能环保型温室是发展温室的重要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在农产品方面,主要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过量使用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长期食用农药超标的蔬菜会大大提高癌症发病率。用温室种植农作物相对投入要高一些,如何在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作物的质量是目前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温室种植主要还是停留在种植一些常见的品种上,这些作物市场售价较低,制约了我国温室向高水平发展。如何降低温室成本和提高产量,是发展技术型温室必须探讨的问题。

2.3 设备不配套

主要是引进不配套和性能参数不配套。我国部分温室是引进国外的,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与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另外,温室播种育苗和加热及通风降温设备没有定型产品,性能参数与温室生产要求不匹配。

3 发展温室设施的对策研究

我国温室的生产水平还较低,在单位面积产量、产品质量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中,设施结构及环境控制水平低,成为温室生产水平不高的关键。因此,现代温室的应用应该根据栽培地区、栽培方式、作物种类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而进行不同程度地发展。

3.1 温室设施建设应趋于大型化

大型温室设施具有投资省、土地利用率高、室内环境相对稳定、便于控制、能够实现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生产等优点。

3.2 温室农产品的品种数量应更多样化

我国温室农产品是以生产蔬菜为主,这种生产模式应逐步向水果和花卉等生产发展,特别是提高市场价值较高的产品生产投入。

3.3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多数温室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在外观还是营养和风味等方面质量均不高,加之有些产品农药和化肥残留量超标,因此总体产品质量还有待大幅度提高。现代日光温室作物生产应实现产品外观形态均一,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符合品种纯正特征,无农药和化肥残留量超标,其质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A级以上标准。

3.4 温室生产机械化

我国温室机械化发展同国外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应该积极开发研制适合温室作业的小型高性能的温室机械,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量。

3.5 管理信息化和控制自动化,提高生产率

目前,大多数日光温室环境控制和生产完全靠手工操作,而且缺乏生产标准,劳动生产率很低,每个劳动力仅能经营 667m2 土地。现代日光温室生产应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产品无害化,实现整体生产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1倍以上。

3.6 提高产量

目前,多数日光温室园艺作物产量不高,蔬菜平均年产量不足6 000kg,仅是荷兰温室的1/6;加之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仅有 40%,这样日光温室占地面积平均产量又会较荷兰温室减少50%。现代日光温室园艺作物产量应比目前生产的平均产量高两倍以上。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温室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大幅度提升温室作物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大面积温室园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温室园艺产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与传统种植相比,设施农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阐述了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我国温室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代温室产业的必要性;并指出现代温室产业是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温室产业的主要目标、基本要求、发展的难点和目前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温室,设施农业,综述

参考文献

[1]李天来,齐红岩,齐明芳.我国北方温室园艺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日光温室园艺产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265-269.

[2]袁兴福,李天来,印东生,等.我国北方现代日光温室的研制及效果评价[J].北方园艺,2007(1):54-56.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5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

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

内容简介: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国际上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并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作为该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银行和保险的融通和合作应运而生,并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域-银行保险。我国是分业经营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签订协议在业务层面进行合作,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我国银行保险在上世纪末兴起后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获得了高速成长,现在已成为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现在这种“协议销售”的银保合作模式下,我国银行因为大多数都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客户资源,所以导致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不对等地位,银行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这种不对等地位致使保险公司和银行都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和技术。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就缺乏新产品的研发,缺乏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此外还有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以只能说我们国家的银保业只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本专题——《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主要阐述银行保险业务含义、特点、发展现状和机遇,以及通过对国外成熟的银保业务来对我国银保业务的一些启示,阐述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深入研究我国银保险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 银行保险业务概述

本章对银行保险业务及其发展现状做简要的概述,分析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介绍银保的业务范围及其特点。并且详细说明了银保的发展历程及我国银保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银保业务在我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银保数额比重也越来越大,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业务问题凸现出来,本章就是描述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四大方面问题。

第三章 国外银行保险营销策略分析与借鉴

通过《第一章银保业务的概述》能够初步了解银保的概念与发展史,而第二章又能了解到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业务,而本章主要是通过介绍国外各个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及经验,了解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对我国银保业务有启迪、借鉴作用。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章是通过前三章的基础上,对我国银保业务的可持续良好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是五个大方面,从合作模式的转变,银保产品的更新和创新,以及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内部体系建设以及完善法律法规。

目录:

第一章 银行保险业务概述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定义

(二)银行保险的业务范围

(三)保险与其他业务的不同之处

二、银行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

(二)银行保险历史的发展阶段

(三)我国银保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

(一)银保合作模式的影响

(二)营销方式的影响

(三)营销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二、银行保险营销方式落后

三、银行保险业无序竞争

(一)销售渠道的争夺

(二)政府监管的弱化

(三)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

四、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

(一)保险公司自身管理问题

(二)银保合作协议不健全

(三)功能趋同引发销售误导

(四)政府监督管理不力

第三章 国外银行保险策略分析与借鉴

一、欧洲各国家银保发展历史

(一)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二)英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三)意大利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四)西班牙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二、国外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

(一)完善而宽松的法律监管环境

(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合作模式

(三)公司文化与激励制度

(四)合理的产品设计

(五)多样的营销渠道

(六)寿险市场传统销售方式的影响

三、国外银保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分销协议模式

(二)战略联盟模式

(三)合资企业模式

(四)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第四章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银保模式,深化银保融合(一)适时调整金融管制政策

(二)探索深化合作的可行途径

二、着力打造银保信息平台

三、推动银保产品和服务创新

(一)加强银保联合,深化改善技术条件

(二)运用政策支持,结合先进经验

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一)加强合同及其手续费支付的管理

(二)严格自律,切实杜绝商业贿赂行为

五、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一)加强银监与保监部门的协调

(二)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规体系

(三)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购买回执

智库在线

智库在线()秉承“智通库汇 ”的服务理念,不断收集和更新市场调查研究信息。智库在线通过提供来自千家海内外专业研究公司的500,000份以上的研究报告,解决客户的市场情报来源的单一性。

无论客户是在寻找新产品趋势还是分析市场竞争力,智库在线都有一流的研究产品和行业专家,都会在深入了解研究公司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客户需求,以客观公正的报告呈现。

 产品

 研究报告

 数据挖掘

 培训服务

 服务承诺

智库在线严格遵守智库在线制定的信息服务《规范承诺》;

智库在线力求保证产品的客观、公正、中立;

智库在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客户和业内同仁的指导和帮助,公司的管理团队再次表示衷心感谢!欢迎客户和业内人士反馈意见和建议,同时希望业内专家和行业主管批评指正,我们为此将不胜感激!

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07号珠江罗马嘉园49号楼1001室

我国并购基金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并购基金;上市公司;整合

一、并购基金的含义

并购基金(Buyout fund)是指专注于从事企业并购投资的基金,其运作模式是在取得企业控制权后对其进行改制、重组、提升运营能力,增加盈利能力与价值,然后获利出售。与成长型基金不同,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成熟期企业,旨在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谋求对企业的管理权。

二、我国并购基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并购基金是目前欧美等成熟金融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的主流模式,属于私募股权投资(PE)中的高端。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全球超过9000家PE管理着近1.9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并购基金占63%。我国并购基金目前规模尚小,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同时政策与市场环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1.我国并购基金规模尚小

随着2003年弘毅投资成立,本土并购基金逐渐起步。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06年-2011年我国募集完成的并购基金共有51支,基金规模为642.05亿美元。从投资金额来看,2011年我国并购基金共完成11起投资,涉及金额41.49亿美元;2012年完成6起投资,涉及金额5.82亿;2013年,完成投资15起,涉及金额 7.44亿美元。总体来说,与国外并购基金相比,目前我国并购基金规模偏小、数量较少且成熟度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快发展。

2.我国并购基金发展中仍存在不足

目前,在我国做并购基金,普遍存在人才不足、资金匮乏、退出困难三大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专业从事并购基金的投资经理存在较大缺口,同时企业缺少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收购后不能实现较好地整合和管理;我国间接融资市场尚不发达,没有办法有效支持杠杆收购,从而影响基金的投资规模与收益率;我国并购基金退出渠道不畅,产权转让手续复杂,导致退出周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为我国并购基金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证监会等部门出台的兼并重组政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等为并购基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案例5233起,披露金额案例数量4496起,披露交易规模3328.51亿美元,与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17.15%、21.35%、5.72%,并购数量和规模为近年来最高。与此同时,在国内IPO近700家企业排队的背景下,PE机构逐渐更加青睐并购退出。

三、完善我国并购基金相关建议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建议我国大力发展并购基金,主要需从以下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1.加强并购基金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较快,并购基金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并购基金涉及项目一般数额较大、且较为复杂,因此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经理需要具备企业改制、估值、资本运作、重组、战略与整合等方面综合的素质。目前从事并购基金的主要有三类公司,第一类为PE公司,其在并购标的方面具有一定资源优势,但在并购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匮乏;第二类为券商直投公司,一般掌握着上市公司的资源,同时投资人员多为并购或投行出身,在综合素质上有较大优势;第三类为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基金,其在产业背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专业投资技能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建议加强并购基金人才培养,在并购基金设立时,应聘请具有投行或并购背景的投资人员,提高团队整体专业性。

2.探索上市公司+并购基金新模式

2011年,天堂硅谷与大康牧业合作设立第一支为上市公司私人定制的并购基金,随后九鼎、德同资本、高特佳等紛纷效仿。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沪深两市近40家上市公司和PE合作设立并购基金,总规模超过200亿元。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具有众多优势,第一,在人力支持上,专业投资团队可加快项目筛选、尽调过程,使并购速度加快;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产业背景,投资领域多与其行业相关,可加快并购企业的整合与提升;第三,标的企业在达到一定业绩要求后,一般会被上市公司收购,因此该模式提前锁定了退出渠道。

3.设立针对并购的政府引导基金

据清科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政府引导基金100余支,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引导基金在放大社会资本、引导投资方向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目前政府引导基金主要为创投引导基金,主要鼓励对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对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并购重组方面的基金尚不多见。建议,后续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国企改革等新背景,国家及地方政府可成立专项的并购引导基金,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外延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尧,戴思勤,杜晓炜.我国并购基金发展研究[J].中国证券,2012(9)

[2]林晓淅.并购基金——未来并购市场中的重要力量[J].福建金融,2004(10)

城市林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7

1 城市林业的定义

城市林业的定义最早是由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Erik Jorgensen教授提出来的,主要为了探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态效益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结合点。城市林业与城市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几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门新学科。

城市林业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但主要以城市森林培育、城市森林经营和城市森林管理为核心。由于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把它分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讲,城市林业就是研究城市环境和树木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培育各种植物和树木,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从狭义上讲,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培育和管理对城市的生态、经济有潜在价值和实际效益的各种植物,它的目的是设计、管理城市中的各种植物以及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2 城市林业的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产生比较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环境中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了出来。不良的生态环境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而生态环境建设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不仅可以吸收汽车尾气、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美化环境,还可以吸音降噪,对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将城市林业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林业建设已经成了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林业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指出一定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但是,目前城市林业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城市绿地总面积小、质量不高

我国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小,人均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绿地植物养护不到位、卫生状况差,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缺失

很多城市的林业建设尚未被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城市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势必定会对树木和绿地造成侵占和破坏,而树木和绿地的更新补偿又不能及时到位,特别是经常会牵涉到城建、环保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协调上会产生诸多矛盾,这些因素造成了城市林业经营管理上的缺失。

3.3 城市林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很多城市都没有建设规模化的防护林体系,并且树种选择很少,很多城市街道都种植同一树种,景观十分单调,并且抵抗病虫害和恶劣天气的能力差。这些都使得城市林业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4 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型人才

城市林业是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杂,管理型人才培养不能及时跟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

3.5 民众对城市林业的认知不足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一味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环境的恶化。这严重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

4 城市林业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城市林业发展目标就是要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了努力实现这一目标,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现提出一些建议以作参考。

4.1 提高城市绿化率

要坚持普遍绿化和重点绿化相结合的原则,把所有能绿化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以提高绿色覆盖率。加强绿地养护力度,增加养护资金的投入和养护人员的数量,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绿地养护管理。

4.2 要被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城市林业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不仅要同步规划而且要共同实施,城市林业规划要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特点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处理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4.3 建立立体混交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加强对城市绿化树种的研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选择绿化树种时,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在树木品种方面优化组合,建立立体混交的生态系统。

4.4 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

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拥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健全城市林业科研体系的同时,培养大量城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4.5 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全面开展城市林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城市林业建设保护中。

5 结束语

当前,国内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它拥有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吸音降噪等许多好处。城市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烦琐的工作,不仅需要林业部门统一协调以及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大家都为林业保护和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博.城市林业的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3(03):99-101.

[2]黄垂江.城市林业建设的建议与对策[J].广东科技,2012(03).

[3]从日春,李吉月.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

[4]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5]李峰,刘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6]朱杰旦,蒋建绒.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7):52-53.

[7]李刚,翟明瑶,李亚茹.浅谈通辽市城市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04):61-62.

江西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8

1 江西兔业现状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位于北纬24°7′至29°9′,东经114°02′至117°97′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江西作为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的腹地,京九铁路、浙赣铁路、沪昆高速和大广高速纵横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省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8℃左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无霜期长,为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拥有丰富的草山草坡,农业、林业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是中国的稀土、钨、陶瓷、脐橙、甜柚、蜜柚、蜜桔、白莲、毛竹、板鸭、肉兔、灰鹅和油茶之乡。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前列。由于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江西在兔养殖方面具有很长的养殖历史、群众基础好,非常有利于兔业快速发展壮大。

1.2 兔品种

20世纪50年代,江西引进法系皮肉兼用獭兔、青紫兰兔和力克斯兔。60~70年代,随着全省创办农林垦殖场,英、法系安哥拉毛兔成为全省兔种结构中的重要品种。80~90年代,引进了大型皮肉兼用兔“日本大耳兔”在江西推广养殖。21世纪初,在全省推广著名优质肉兔新西兰兔。目前,全省饲养的兔品种约有20个,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州、吉安、九江、丰城、宜春和抚州等地。

1.3 兔的生产及加工状况

近年来,江西兔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兔专业养殖户,如赣州市畜牧研究所种兔场、海燕兔业有限公司、江西东鹏兔业有限公司、兴国盛达兔业等。据统计,2009年江西共出栏商品肉兔800多万只,实验兔约2万只。

肉兔加工是肉兔产业的配套项目,也是延伸兔产业链、提高其副价值的渠道,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农业开发政策。目前,江西拥有一批兔肉加工企业,如圣丰高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兔肉加工厂、婺源县江湾镇荷田野兔养殖加工厂等。开发的腊兔、板兔、五香兔、熏香兔、兔肉松、野兔干、缠丝野兔等产品供不应求,开发前景很好。

1.4 兔市场

近年来,肉兔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有的地方活肉兔价格高达20元/kg。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复苏,人们对健康、绿色、安全食品的追求,使得兔肉越来越受欢迎。兔肉内销市场广,需求量大,仅邻近江西的广州市搓头和南海大沥批发市场的活兔日销量就达60多吨。由于江西靠近广东、福建等发达沿海地区,江西的肉兔生产被许多经商及加工者看好,纷至踏来,争相收购。兔毛用来制作纺织品,具有比其他天然纤维纺织品更好的保健功能,而且轻、软、滑、白、吸湿性强。环保、健康、舒适、漂亮的兔毛制品,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时尚着装,受到广泛青睐。目前江西的兔毛价格为150元/kg左右,獭兔生皮为30~60元/张。

生命科学、医学教学、医药实验、有关科学研究及药物生产与检验等方面需要大量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的实验兔。江西实验兔生产相对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每年100万只的市场需求。

2 江西兔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兔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兔业科研支持力度较小

由于兔业在畜牧生产中所占比例偏小,属于新兴产业,与省内牛、猪、鸡、鸭、鹅业等方面的研究相比,兔业方面的研究获得的政策及经费支持力度小,影响了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2.2 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

与全国一样,兔养殖在江西不如其他猪、羊、禽类那样受到重视,因此从事家兔育种的兔场或专业科研单位较少。近年来,受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及市场的影响,农民养兔的积极性很高,提供的种兔和技术服务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今市场上流通的种兔大部分来自农户或外省,由于饲养者专业技术水平有限,购买的种兔不合格或良种引进后退化,导致家兔长得慢、个头小、生产性能低、畸形、抗病力差、死亡率高等。

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

从良种的供应、专业化的饲养,到专用疫苗和药物及技术服务、培训,商品兔的回收、加工、销售等,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些养兔户使用的饲料没有按照科学的要求配制,饲料浪费较大。在疫病防治上,由于疫苗品种不全、质量问题以及防疫程序等问题导致疫病防治效果不佳,常常有疫病发生,死亡率高,致使兔农亏本。

2.4 受传统观念束缚,规模化兔场少

江西许多地方素有养兔习惯,但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兔业作为副业来对待。目前,农户仍以分散养殖为主,饲养规模大部分在10~30只母兔,饲养管理粗放。有些养殖户风险意识不强,盲目跟风,出现新养殖户不断涌现,老养殖户不断消失的现象。

3 发展对策

3.1 充分利用江西的区域和自然资源优势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是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的腹地,京九铁路、浙赣铁路、泸昆高速和大广高速纵横贯穿全省,交通便利,区域优越突出,称为沿海地区的后花园。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9℃,农作物生长茂盛,非常适宜兔的生长发育。拥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为兔提供了大量饲料来源。同时,劳动力成本低,可降低生产成本。江西到广东、福建发达沿海城市仅需4~5小时,运输快,成本低。

3.2 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江西率先在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培育新农民、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肉兔养殖投资小、见效快、劳动强度低、利润空间大。与其他畜禽相比,兔属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节粮型草食动物,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是发展农村特色养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好项目,好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把兔业作为发展农村的新兴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实现农业增值、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各地政府应该重视和支持的。

3.3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兔业人才的培养,解决技术难题

江西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肉兔之乡的优势,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成立兔产业研究工程中心,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和完善兔业技术,依托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机制,整合畜牧科技机构、养殖业、兔业协会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围绕兔业产业化链条中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改善,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如饲料配方、选种选育、良种供应、疫病防控、兔加工技术、技术培训等,构建一个实用的兔业技术服务体系。

3.4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运作程度

减少小户养殖模式,扩大规模化养殖,加快中型规模养殖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组建专业合作社、养兔协会等组织,采用“公司+合作社+社员”的发展模式,提高组织化运作程度。以企业为主体,有机结合江西的养兔专业合作社和科研单位,建立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科学管理,与养殖户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江西兔产业的健康发展。

3.5 培植龙头企业,创建行业品牌

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9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味着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边境贸易作为拉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举足轻重。因此,研究边境贸易与沿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自2002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释放的大量政策红利使广西对越边境贸易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广西边境贸易总额从2004年的62.5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198亿元,边境小额贸易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广西沿边地区的防城港、崇左和百色三市的GDP也以年均17.79%的增长率保持着同步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些数据预示着广西边境贸易与广西沿边三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揭示广西边境贸易在推动防城港、崇左和百色沿边三市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本文对广西的边境贸易与沿边三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 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2.1 边境贸易规模分析

边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边境贸易额与沿边地区经济总额的比值,可用于衡量边境贸易对广西沿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比重的变化意味着边境贸易在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广西边境贸易保持着年均34.3%的高速增长,成为带动广西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的增速有所下滑,但由于基数较大的缘故,增量依旧可观。2014年广西边境贸易出口873.45亿元,同比增长29.37%;进口324.54亿元,同比增长17.44%。

值得一提的是,桂越边境贸易总额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然逆势上涨,2009年、2010年边境贸易总额增速分别达到37.66%和39.41%。数据详见下图。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边境三市商务局和《广西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2.2 边境贸易方式分析

边境贸易包括边境小额、边民互市和经济技术合作三种主要贸易方式。广西与越南作为发展中地区,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存在资源禀赋差异、要素积累效率不一致和采取的经济发展策略不同等问题,边境技术合作在目前的广西边境贸易额中所占比例极小。而贸易方式的差异性使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边民互市贸易是为了方便边民互通有无和交换生活必需品而产生的以自然人交易为主体、且金额相对较少的贸易方式;边境小额贸易是边境地区间企业与贸易机构之间进行的金额相对较大的贸易活动。两种贸易方式并存使边境贸易在带动沿边地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沿边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自2004年以来,边境小额贸易以年均34.9%的增速迅速增长,而边民互市贸易也维持着年均30.5%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着同步增长。2004年来广西边境小额贸易额在广西边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均超过了65%,2013年和2014年更是分别达到了76.08%和76.12%,成为带动广西边境贸易增长的主体力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越南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不断拉动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而地理位置和“10+1”效应使越南从中国进口必需品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二是近年来越南作为新兴市场,其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优势不断地吸引国内制造业向越南地区转移,工业成品最终销往国内地区,而越南出口的热带水果等产品则依靠于电商平台形成大宗化的趋势,导致边境小额贸易迅速发展。

2.3 边境地区净出口拉动率分析

净出口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作为分析边境贸易对沿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利用边境贸易的净出口贡献率和拉动率两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净出口贸易的贡献率是指边境贸易净出口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边境贸易的拉动率则指边境贸易净出口的贡献率与GDP增长率的乘积,即:

数据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由上表可见,自2005年以来广西边境贸易的净出口贸易贡献率和净出口拉动率基本保持着相同趋势的变化,除2006年由于经济波动导致广西边贸出口有所下滑外,广西边境贸易的净出口拉动率均为正值,表明边境贸易在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正趋于明显。但边境贸易对广西沿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即单位的贸易变化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进行检验。

3 结论与建议

由分析可见,边境贸易的增长对广西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多种贸易方式协同发展和商品结构高度的互补性上。随着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地区与地区间的贸易方式向着产业内贸易转移,由于消费偏好和产品属性不同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应成为广西边境贸易的发展方向。现阶段,广西面临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盟“10+3”等多重发展机遇,各种贸易措施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会在未来几年内大大加深和拓展广西边境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广西边境贸易的内涵应当是:对内有利于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对外有利于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陈光春,蒋玉莲,周柯.广西——东盟贸易与广西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8):35-38.

[2]吴汉洪,苏睿.边境贸易对广西产业发展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13(1):163-172.

[3]陈光春,蔡超华,何里文,等.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7):42-47.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发展,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求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宽裕、精神文明、环境良好、制度先进,并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于一体的行动纲领。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广泛,既包括经济方面,也涵盖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层面。体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1、认识滞后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在二元经济理论的架构下进行,这种思维的惯性,直到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仍十分明显,以至各级政府和部门在规划制定包括发展农村体育在内的相关政策措施时,仍陷于以农补工的工业化战略的认识中难以自拔,大量的国家资金投入城市体育而漠视农村体育发展也就顺理成章。直接导致整个社会没有把农民或农村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农民对自身的地位和权益难有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农民成了二等公民,使农民在享有公共体育设施方面,以及获得新思想、新知识的机会和途径远不如同期的城市居民,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传统保守思维的影响,进一步加重农民对农村体育认识的模糊。表现在对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较为肤浅与背负,“体力劳动就是体育,体育锻炼要多吃饭,体育锻炼是吃饱饭没事的人干的,一天劳动,不用运动”……等等观念在农村居民中仍有市场。加之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环境强化了社区内共同的信仰、习惯,相对弱化或阻滞了现代先进的健康、健身思想和方法的传播与进入。使农村体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以来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换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整体素质不如城市,特别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思想意识十分落后。据统计,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38%,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6%;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1%。正是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缺失,使他们难以准确认识和把握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特别是对体育的健康、健身、娱乐…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和品味的认识更为不足,严重低估甚至歪曲体育的价值功能定位,加之诸如医疗、养老、教育,以及子女的婚嫁…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的价值功能认识严重滞后。因此,农村体育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落后阻碍农村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体育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健康、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而我国的农村体育却十分薄弱,造成这一状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偏低,。我国的广大农村,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与社会整体发展不适应,农民科教文化素质的普遍偏低与其贫困形成恶性循环,科学文化素质越低收入待遇越差,收入待遇越差就越穷,越穷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越困难,进而严重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而教育是提高科教文化素质的关键,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缺失,是造成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较低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社会教育的总投入为5480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用在农村的占23%。财政预算内经费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平均开支为:城市小学生每人95元,农村小学生每人28元;城市初中学生每人146元,农村初中学生每人45元。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既表现在科教文化是农民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载体,也表现在科教文化素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方面,农民科教文化素质较低,必然造成生活空虚,没有理想,观念陈旧,不易吸收高尚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农村体育的开展产生抵触,直接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科教文化素质低,更增大了其致富奔小康的难度。一是传统农业对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贡献率逐渐减少,农民要致富,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科学种田、养殖以及其他农林牧副渔产品的调整与深加工,并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这一切都要求农民要具有良好的科教文化素才能够实现。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

二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特别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城就业被吸纳的机会多,转移的成功率高,挣钱的的机会多;而文化素质低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较低,挣钱的机会少,农民的富裕奔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话,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从表1城乡收入差距比较表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却不断加大,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间在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差距更大。正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而无暇顾及体育。

3、农民负担过重制约了农村体育发展

众所周知,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前提,体育是一种具有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提高人类精神享受的非必需的发展性消费产品,同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社会保障因素相比,其对人的生存影响还处于次要的地位。没有农民的富足,农村体育无法发展,而农民负担过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应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如体育场馆,道路,基本的水利设施),农民或不能享受,或需要自己来“买单”,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不稳定,可自由支配收入不足,严重制约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同时,农村居民预期支出不断上升(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客观上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首先,对于养老和医疗方面,目前,在我国已有1900万城镇人口被纳入低保网,但广大农民没有享受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基金、补贴或地方财政补贴,农民养老自己拿钱。其次,对于教育,一方面国家投入不足,有资料显示: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平均水平是5.2%,而我国2004年才达到4%,中国教育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民仅仅在教育支出方面,所占比重太大,调查显示,占农民家庭收入的33%以上,若仅靠种地,多数农民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再次,城乡体育场馆配置严重失衡。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大型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体育设施设备比比皆是,一些设施设备堪称世界一流。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农村体育,由于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体育设施是凤毛麟角;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大部分农民正在为改善基本生活奔波,少部分富足的农村居民,也只能在十分有限的泥土篮球场、杂草丛生且凹凸不平的足球场……等简陋的设施下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调查表明,1996年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最后,农业生产和收入水平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进而造成预期收入不稳定;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等费用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以及农村在医疗卫生和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城市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受其影响,作为一种非必需的发展性消费产品的农村体育,农村居民对其消费就更为谨慎,不敢消费。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因此,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迅猛推进,农村体育文化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以全新的思想和意识去主动极积的应对,才能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步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在农村体育发展中对体育的情感、信念、意志,直接支配他们的体育行为,影响农村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是一种新事物,必须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农村体育发展,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具体放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总和。而社会对农村体育的认识和宣传不够,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不高的最重要原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教育,加大宣传,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识。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民意识正在逐步转换,一些农民走出农村闯荡城市,有的农民开始具有休闲、健康、健身的观念,但是,乡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力。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惰性的东西仍扎根于这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中,影响农民的农村体育文化思想观念的形成,致使大部分农民先进的文化意识积累不足,缺乏更高的生活要求,更重视物质消费,忽视包括体育在内的精神文化的消费,农村体育文化难以形成;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有余钱的话,65.73%的农户倾向于储蓄,只有10.13%的农户倾向于消费。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农村体育文化观,才能有效推进展农村体育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农村体育与城市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体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差,认为体育活动是城里人和有钱人干的的事,与农民无关,使发展农村体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只有加强政府指导,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为农村地区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农村体育活动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充分的认识到,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农村体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而非城里人的专利品,从而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2、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二,不仅反映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体现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一片繁荣。但在这令国人振奋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的整体繁荣极不协调,直接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紧密联系,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推进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判断与认知程度的基础。一般说来,人们不会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付出,对事物的价值判定,直接支配其对该事物的认知和参与程度,科教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对事物的价值判定方向与程度。农村体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农村体育文化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愉悦身心为目的,倡导拼搏向上、团结友爱,且不拒绝任何人的新文化,它所蕴涵的价值、功能,随着社会的的文明与进步,不断的扩展与延伸。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动力。农民科教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而教育是提高农民科教文化素质的关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是,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长3.5-5.5%。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平均水平。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转化率。造成农民生产成本高,效率底,经济收入严重不足。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3、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在影响农民参与体育行为的众多因素中,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最为重要,在当今的客观现实情况下,要促使农民进一步的增收致富,减轻农民负担是最为直接的。其一,解轻农民负担,要消除体制障碍,解除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致富搭建良好的平台。从1958年出台一直延续至今的城乡户籍管理机制,它使农民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遭受到与城市居民有严重差别的社会服务;即使是今天为数众多的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离乡背景,为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和热血,而城市建设中最脏最累、待遇最低的工种也是农民工,但他们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甚至微薄的工资也要被拖欠。因此,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对促进农村体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二,解轻农民负担,就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农民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其三,加大农村体育场馆建设投入的力度,为农村体育提供基础保证,让农民少花钱,或不花钱也能参与相关体育活动。体育场馆和设施是开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条件,先进、新潮、时尚的体育场馆,既可对农民参与农村体育活动具有引领带动的作用,也能使农民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农村体育带来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体育的热情,促进农村体育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新建农村体育场馆,还要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新建农村体育场馆,同时,建全农村体育的相关的管理机构,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促进农村体育有序健康发展。其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既可减少农民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也可使农民生活得到保障,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能力从事体育活动。农村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终使农村居民得到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才能根本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村体育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锦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5P37

[2]、张铁明论农村体育组织与管理的新思路[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P103

[3]、李佐军, 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1P167~168

[4]、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形势、问题及政策[J]理论动态2004.6P37

[5]、姚润丰一号文件首提人才智力支撑培育新型农民受重视2007.2.6http://new.xinhuanet.com

[6]、朱振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谈城乡效率与公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P139

[7]、王朝群.农民体育:一个沉重的话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

[8]、李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新体育[J]乡镇经济2006。7P50

[9]、柳若松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2:18-20.

[10]、程翻身当前农村消费状况研究[J]华北金融2006.10P42

丘北县林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林业发展;现状;对策

1.丘北县林业发展现状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34′~104°45′、北纬23°45′~24°28′。全县海拔782~2501.8m。全县国土面积4997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社区)12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5万人。据二类资源调查统计,全县有林业用地396.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4%,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92.1万亩(集体商品林147.1万亩、集体公益林145万亩)、国有林地面积104.2万亩,森林覆盖率33.4%,活立木总蓄积633.25万立方米。全县共实施森林管护面积294.6万亩,世行造林13万亩,退耕还林12.8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43万亩。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林木有76科197种,药类650种,菌类17种。

其中主要的几个产业发展及规划情况:

到2007年底,全县核桃零星种植泡核桃0.8万亩。规划从2008年起到2010年发展核桃32万亩,其中:2008年规划发展泡核桃4.5万亩,已完成种植1.2万亩;2009年规划发展11.7万亩(泡核桃7.7万亩,山核桃4万亩);2010年规划种植15万亩(泡核桃9万亩,山核桃6万亩),分布在7个林场12个乡(镇)。项目进入盛产期后,全县核桃年产量预计可达到5.76万吨,年产值可达5.76亿元。

2000年与省林科院合作,在冲头林场云南红豆杉试验引种成功,并相继在全县范围内不同海拔培育种植,现已建成采穗圃基地200亩,种源库及苗圃50亩,2007年示范推广种植3万亩。2008年规划种植3万亩,2009年规划种植2万亩,2010年规划种植2万亩,到“十一五”期末,全县红豆杉力争发展到10万亩。产业分布在7个林场11个乡(镇)。项目建设初期头4年,预计年可采鲜枝2.6万吨以上,按现价鲜枝产值可达7800万元以上;进入稳产期后,预计年可采红豆杉鲜枝叶6万吨以上,按现价鲜枝3元/公斤,年产值可达18000万元。

我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全县12个乡(镇)均有分布,全县现有老油茶5123亩。根椐7月24日全州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座谈会和8月5日全州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全县规划在2008年—2012年发展油茶10万亩,其中:2008年完成老油茶基地改造5000亩,2009年发展种植2万亩,2010年发展种植3万亩,2011年发展种植3万亩,2012年发展种植2万亩,主要分布在12个乡(镇)。10万亩油茶种植基地建成后,5-8年开始挂果,10年左右进入盛产期。油茶年产值4500万元以上,种植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60元左右。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起步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林业产业结构尚未从观念、体制上突破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模式,林产加工业及休闲林业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水平不高;林产资源精深加工及市场拓展环节薄弱,主要是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技术装备水平低,以及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乏超前性和开拓性,资源,产品及市场相互脱节;林业产业长期存在管理上条块分割,生产力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林产业的整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加速林产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1林业科技发展滞后

我县林业技术干部少,年龄结构大,人才引进和流动仍存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人才教育培养力度不够。林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对技术推广的统一组织和有机整合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全县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传统的粗放型林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2产业实力不强,缺乏龙头带动

突出表现在:没有大型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经营管理粗放;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快,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大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除少数地方外,广大农民从林业上得到的实惠还不多。

2.3林业宣传和动员力度不够

林业部门内部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在协调和调动社会宣传力量开展林业宣传方面做得不够,面向县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宣传还比较薄弱,林业宣传的广度、深度和社会影响力还不够高,还有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对林业的性质、作用存在模糊认识。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意识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深入,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推进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够好。

3.对策

(1)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调整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加快林业产业和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区域布局和林业产业、产品、品质结构为重点,以发展名优、稀、特林产品和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以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手段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市场林业,加快林业内部产业化进程,推动丘北县林业跨越式发展。

(2)大力引进和培养林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林业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和引进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和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各级各类专业型、管理型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广开门路、创造条件吸进林业科技人才加盟林业建设,为林业人才队伍增添新的血液。实行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人才争先为林业发展做贡献。

(3)培强龙头企业,巩固发展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引进来。将山区林业产业综合开发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相互促动。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内,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高的山区林业产业综合开发示范乡(镇),充分利用现有山区林业产业综合开发政策,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扶持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生态友好、能增加农民收入、与林业重点工程能够接续的产业项目,以山区林业产业综合开发短平快项目,巩固和发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长效成果,走出林业重点工程接续产业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路子。

(4)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宣传各种有关林业发展的方针与对策,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绿化的认识。此外,各级党政部门要制定丘北县林业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将该县的林业发展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将林业发展成果的考核纳入该领导的年终考核中去。树立起全社会办林业、全民义务绿化的良好风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身到丘北县的造林绿化事业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丘北县的绿化进程。 [科]

【参考文献】

[1]许金梅,杜新胜.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内蒙古林业,2010(3).

[2]刘频.广西资源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8,(4).

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12

1 冷链物流的内涵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防止污染的一项特殊供应链系统。

冷链物流是紧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它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其对象主要是易腐食品,包括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贮存和低温销售4个方面。冷链物流的主要物流流程如图1所示:

2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国的低温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适应肉食品外贸出口而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到了1982年,中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国内的食品冷链的发展开始起步。目前国内冷链物流的基本状况是,易腐食品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自营物流约占到总物流量的80%,第三方物流约占20%,仅处于发展初期,不过,随着食品资源的丰富与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冷链物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运作,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1 冷链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的冷链物流是一个有效需求快速增长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20%,超过了我国的GDP,甚至是GDP平均增速的两倍。冷链物流涉及到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奶制品、乳制品以及一些需冷藏的药品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消费者对冷藏、冷冻食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冷藏、冷冻食品市场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的速冻食品厂有2 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吨;肉类食品厂有2 500多家,年产量达6 000万吨,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蔬菜年产量达3亿吨,生鲜类食品的年消费量约2.4亿吨;水产品年产量4 400万吨,并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随着产销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国内的冷链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2.2 可供资源较少

近20年来,中国的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但是,国内的冷链物流可供资源相对较少。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计,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目前,我国的商用冷藏库面积有700多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农产品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冷藏汽车有5万辆,仅占货车比例的0.3%,铁路冷藏车有8 000多节,约为全国总运行货运铁路车辆的2%,且而铁路的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总运量的25%,还远远不能满足冷链物流日益增长的需求。

2.3 综合冷链应用率较低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美国、日本及西欧国家的食品冷链运输率达到80%~90%,而目前国内的综合冷链应用率仅为19%,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非冷链环境下进行运输和配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果品种植面积已占世界果品种植面积的18%,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蔬菜种植面积占世界蔬菜种植面积的35%,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我国果蔬的保鲜技术设施落后,产品的腐损率仅在农产品的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高达20%~30%,每年损失的近1.3亿吨蔬菜和1 200万吨的果品可以满足近两亿人口的需求。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2.4 信息系统构建不完善

对第三方物流而言,信息系统比仓储系统和配送系统更为重要,国外许多著名的物流公司其本身并没有车队和仓库,但它每年的承运量都可以达到惊人的数字,而许多有着强大的承远能力的国内运输公司或拥有大片空余仓位的储运公司,由于没有一套能够及时相应客户需求的信息系统而失去与客户合作的机会,只能成为那些有信息系统但没有储运能力的物流公司的廉价的运输和仓储工具。目前,国内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不完善,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较少,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实时了解物流服务过程。

3 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

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供借鉴。

3.1 完善的监管控制体系

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采购到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都是一项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

在冷链物流运营系统中,国外发达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冷链物流进行监管,使之处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透明,国家向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提供及时、公开和透明的信息服务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国外发达国家会制定冷链物流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存贮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了操作性和检验性很强的认证体系。

3.2 有力的政府支持

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持一方面是体现在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上。如加拿大政府通过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国家铁路公司扭亏为赢,盈利率由过去的3%提高到30.4%,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资助专业性物流公司,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的企业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财政出资为农协会员购买标准托盘及物流相关设备提供政府补贴,资助运输企业购买标准集装箱运输卡车等。

3.3 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

发达国家注重从源头至消费的全过程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在原料基地及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和快速的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等;在预冷环节,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有效消除田间热,降低蔬菜的呼吸强度,延长保鲜期;在储藏环节,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储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在运输环节,从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发展到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可实现“门对门”的服务。为实现冷链物流的全程温度控制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确保物流信息进行快速、可靠的传递。

4 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纵观国内冷链物流的现状和特征,就其现存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个是“冷”,一个是“链”。

4.1 解决之“冷”

从“冷”的角度来看,冷藏车、冷库、冷藏集装箱等是冷链物流的关键设备,这些设备是物资在加工、冷藏、运输、销售过程中的物质基础。一旦失去了这个物质基础,冷链产业也就无从说起。

由于冷链物流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控制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因此冷链物流的建设需要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的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我国每年约有5亿吨蔬菜有20%进行冷藏运输,需要增加的冷藏车投资将达到100亿。冷藏车的构造又比其他的车辆要复杂,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投资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到5倍,而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和温度控制及监测技术是支撑冷链的技术基础,所需的建设资金也比常温物流要高得多,整个运营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冷链运输和仓储成本是一般普通货品的2~3倍。与普通货物运输相比,冷链物流的资金、设备投入较大。

鉴于冷链物流投入的特殊性,政府应该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平平台。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是原有的冷冻冷藏和物流运输的简单拼凑,而应注重原有的物流网络和冷冻冷藏产业的整合,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增建。同时,政府应培养冷链生存所需要的需求市场,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创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冷链发展所需的政策规则,对冷链物流成长所需的社会生态进行规划,这样才能确保让中国冷链踏上正确的行业轨道。

4.2 解决之“链”

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首先是政府。纵观各国政府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作为,大多发挥着规划、引导培育、投资与协调的作用。我国的冷链物流政府行为应该建立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政府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并制定出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冷链物流市场,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与冷链物流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机制,逐步加强冷链物流以及相关行业的综合管理。

其次是行业组织。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应该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到纽带作用,他们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协会应该积极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确保相关政策法规能够更好地贯彻实行;

第二,协会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方向性引导,对企业的经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企业需要政府支持的时候需要代表企业与政府进行谈判,在不违反相关制度的前提下为企业争取更多权益;

第三,协会还应协助政府制定冷链物流的指导原则与标准,协调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关系,制定行业准则,同时,要配合协会成员进行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因为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口极大,企业自身培养的成本太大,应该集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最后是企业。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前者是要明确企业的行业地位、业务系统,明确整个供应链的参与成员;后者强调的是企业的资金流来源,因为冷链物流的投资大、回报期长,因此要创新现金流模式,优化资源的配置,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形成产业化集群,通过商业模式的升级,对物流规划、设备设施和整体服务水平有个统一的规划,建立灵活高效的配送管理系统,以供应链整合优化为核心,为客户提供透明化的温控供应链服务。

此外,要对冷链物流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是冷链物流企业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物流网络实现高效、合理、可靠运作,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冷链物流牵涉到多个环节,包括生产、运输、销售等多方面,只有实现这些环节的无缝衔接,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建立冷链物流和质量信息追溯系统,不仅是对物流过程中点的监控,更重要的是应跟踪整个产品的流通链,通过实施对食品从生产地到运输、销售,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监控。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把物流中大量、多变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把分散在不同区域的物流服务网点联接起来,形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和客户服务水平。信息化建设还会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并提升客户满意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冷链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减少库存积压,对于提高运输质量,保证服务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对于冷链物流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抢占行业先机、实现战略扩张也是十分重要的。

5 结束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目前还十分落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发展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链式理念,以通用化、模块化来要求冷链物流网络,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形成品牌化的无缝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将“冷冻”、“链式”和“物流网”完美结合起来,建成十二五规划中所要求的冷链物流产业。

参考文献

[1]匡敏.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思考[J].现代物流,2010(3):59-62.

[2]郑海浪.冷链物流的优化[J].中国储运,2004(4):45-46.

[3]匡勇,张晨.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8):47-52.

[4]李万秋.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改善[J].中国食品工业,2006(12):36-38.

[5]谭兆涛.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提升[J].肉类工业,2010(3):43-45.

上一篇:堤防工程下一篇:发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