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精选12篇)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吉首市区的190名女性健身人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收集了有关国内健身人群调查与分析方面的文献资料和文件,综合本文进行比较与分析。
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吉首市青少年宫、华丽健身名人俱乐部、鹏程俱乐部、三馆健身俱乐部、团结广场、学校操场等处对参加健身锻炼的女性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共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76份,有效率为92.6%。
访问调查法:走访了健身教练,向他们请教和咨询当前吉首市区健身俱乐女性健身的一些情况,并征求一些问卷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做好铺垫。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数据进行了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吉首市区女性健身者的年龄特征、文化层次、职业特征、月收入
2.1.1 年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在176名调查对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健身女性占80.64%,30岁以下的高达57.94%,进行健身的女性集中在20-40岁这个年龄段。事实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年轻能干、精力旺盛,她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习、工作与家庭的建设上,也正因为要做的事情多,便给人以无穷的压力,她们需要得到精神的缓解、机体的放松。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是女性最美的时候,她们希望保持和展现自己的美。所以,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去健身场所健身,这样既能缓解压力,又能塑造形体展现自我。相反,中年以上的群体则显得较为孤单,其中50岁以上的仅占3.4%,这一年龄层次的人群中,虽然有较为充于的闲暇时间,但由于文化层次、价值观、消费观的差异,再加上健身场所健身项目的特殊性,使这一年龄层次的女性多选择免费的、运动量较小的、节奏舒缓的健身项目,如公园散步、街心的交谊舞、太极拳、迪斯科等。年龄小于20岁的健身女性仅为2.84%,原因在于这一年龄段女性大多在校学习,功课较多,且她们能通过学校体育进行健身锻炼,大部分是没时间。
2.1.2 文化层次、职业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具有高中和大学文化层次的占88.1%,她们多数在机关单位工作,工作性质主要属于静态型。由于这些群体女性年龄相对较轻思想活跃,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长时间伏案静态型的工作性质以及狭小的活动空间,致使运动不足、体质下降。因此她们对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欲望,这一女性群体成为目前健身场所健身的主流。学历相对较低者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一般以体力劳动为主,参加人数自然很少。
2.1.3 健身者月收入
调查表明,有80.7%的健身者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我们来比较一下几家健身俱乐部开出的统一健身账单:月卡70元,双月卡100元,季卡140元,半年卡220元,年卡400元。以每月收入1000元,消费70元计算,消费额只占收入额的7%,相对于大部分健身者来说,这是很少一部分的支出。同时,从结果可以看出,19.3%的健身者月收入少于1000元或者是无收入,然而这一群体主要是在校学生,可以理解为她们的健身费用来源于家庭供给的生活费。
2.2 吉首市区女性的健身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年轻且文化层次较高的女性对生活价值观的认识发生了悄然的变化。高品位、高素质的健身时尚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期人们共同的追求。她们既注重学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也注重自身的健康和健美,注重保持良好的形象,继而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出身参加健身锻炼。
从表3可以看出,52.3%的女性参加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这说明吉首市区的女性比较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主要原因是由于她们平时工作坐得太久,在学习或者工作时很少运动。30.7%是为了减肥,10.2%是为了塑造形体,这与女性“爱美之心”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爱美的心态是不分年龄、职业的,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有苗条健美的身材。从上面数据说明吉首市区的女性体育价值观表现为积极、向上和健康的倾向,健身意识较为明确。
2.3 吉首市区女性健身的项目、频率、年限、时间
2.3.1 健身项目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女性去健身主要是跳健身操。吉首市区女性参加健身的项目有健美操、拉丁、瑜伽、形体、羽毛球等。单说健美操,它简单易学,是一项群体性较强且节奏感较强的健身运动,能使人在愉悦和欢乐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而拉丁、形体、瑜伽、羽毛球等课程是一些时尚、趣味性极强的健身项目,能让人从简单的动作中释放出来,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在其它健身项目里还有散步、太极拳、迪斯科等,这类项目主要是中老年人的首选,也因此可以看出对项目的选择有年龄特征,年龄越小,越多选择活跃、节奏快、有时代性的项目,年龄越大越选择简单、节奏缓和、强度低的项目。
2.3.2 健身频率、年限
从表6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在参加健身的频率上有60%以上达到每周3次,参加健身活动的年限多在半年以上,这说明吉首市区参加健身的女性的健身意识已逐步形成,并且在付诸行动。在健身锻炼中健身的女性一般以健美操、拉丁、瑜伽、形体操、散步等练习为主,这些运动属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活动时间为1小时。如果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的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计算,有79%的健身女性符合体育人口标准。这说明吉首市区女性健身锻炼的氛围已经形成,并且有美好的前景。
2.4 吉首市区女性健身的组织形式和健身场所
2.4.1 组织形式
调查显示,多数女性健身者选择个人锻炼,这也是与男性不同之处,其次是与朋友和家人一起锻炼,再者是与同事一起锻炼,健身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30岁以下者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健身活动,30———40岁的和家人一起参加锻炼,40岁以上的多愿意单独参加健身活动。
2.4.2 健身场所
健身场所是健身的基本条件,也是物质保证。40岁以下的女性大部分选择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中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倾向绿化广场、学校操场、单位或住宅小区空地等公共免费场所。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健身观念意识的片面性
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的人认为,健身仅仅是为了弥补缺陷,完美体型。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吉首市区女性在健身的观念意识方面,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这样的观念意识影响下,很容易使健身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终身性。比如说参加健身仅仅是为了“减肥”、为了“调节情绪”,一旦体重下降,心情好转,健身活动也就自动停止了。
3.2 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
在调查中,吉首市区女性强烈地反映出一个健身要求,迫切希望给予健身活动科学方法的指导,究竟如何把握好健身的“量”和“度”,在健身活动中应该掌握好那些基本的科学健身常识和方法,这是目前吉首女性非常缺乏的。
3.3 健身场所的缺乏
目前,吉首市区可供女性健身的场所,远远不能满足吉首市区女性健身的热情和行动,有很大部分的女性谈到不能参与体育锻炼,往往是因为受到场地的制约。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锻炼的动机、场所、时间、时段、频率、项目以及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对吉首市区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女性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的对策研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吉首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吉首市区,女性,健身意识
参考文献
[1]熊高.我国成年女性体育健身运动研究现状及展望[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3).
[2]宋红莲.南京地区职业女性健身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6(4).
[3]陈红霞,王军.北京市商业性健身场所女性消费者情况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4]关彦莉.兰州市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2
甘肃省包装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据统计,全球近年来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消费市场规模在8000亿美元左右,美国已超过1200亿美元,领先于其他国家.如按人均包装消费金额看,日本为617美元,美国为463美元,都远远高于中国,中国包装行业差距的背后蕴涵着生长潜力.
作 者:辛舟 龚俊 张世新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包装英文刊名:CHINA PACKAGING年,卷(期):200424(2)分类号:F4关键词: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手机 身心健康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工具尤其是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品。手机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随时找到别人或互通信息,而且功能日新月异,游戏、上网、拍照、听歌、看小说、看电影,简直无所不能,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但作为在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能否合理使用手机、手机的使用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是个值得调查的问题。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比较低,学习动机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较差,甚至还存在行为问题。面对手机的各种诱惑他们能否进行自制而不至于沉溺于手机的娱乐功能,能否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笔者对所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职学校中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9%。
另外,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或对教师进行访谈。
二、调查内容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手机的使用率、手机的费用、每天使用的时间、用途、对身体健康、学习、生活的影响。对学生的访谈中主要涉及使用手机的时间、用途、对自己的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情况等。对教师的访谈中主要涉及上课时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如何制止、能否制止等。
三、 调查结果
1.手机使用率与手机费用
据调查问卷统计,中职学生的手机使用率已达到100%,每个被调查的学生都拥有手机,而且70%同学使用的是智能机。由于攀比,他们经常更换手机而且是名牌手机,并且每月的手机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给每个家庭造成不必要的开支。
2.用途
在用途调查中,只有15%的学生选择只用于打电话,而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手机用途众多,选择最多是上网聊天,其次是玩游戏,还有少数学生选择看小说与电影。
3.使用时间
在调查“大概每天什么时间使用手机”时,有56%的学生选择课后或自习时,而有44%的学生选择上课、课后都用,而且住宿生在每天熄灯后仍有使用手机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休息。而每天大概使用多少时间,有28%的学生选择1-2个小时,有34%的学生选择3-4个小时,有38%的学生选择4个小时以上。
4.影响
手机的电磁波以及使用手机的姿势造成大部分学生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而且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造成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等身体危害。
有45%的学生选择自己已离不开手机,即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如果没带手机,就会感到焦虑;时常下意识地看手机。
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上课期间仍有部分学生偷偷使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活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果,甚至无心听课。上课时的手机铃声、短信铃声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并且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而且对于老师的管制,很多学生并不服从,还出现了顶撞老师的现象。作为任课老师,难以制止这一现象。
最为可怕的是,有些中职学生仿效网上的负面新闻,利用手机拍照的便利,给同学拍下裸照发布在网上,从而害人害己。而且通过手机联系,打架斗殴也上升到了跨校的集体活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5.结论
中职学生手机的频繁使用与使用不当,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给学校、教师的管理与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作为学校和教师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须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避免手机的各种诱惑,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四、中职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1.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处在青年期过渡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的不稳定时期。他们正处于独立性增强但自制力较弱的阶段,追求新鲜事物,虚荣、爱攀比。所以在别人都有自己也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要好的心理影响下,追求新奇、高性能的手机成为他们的目标。除了作为沟通的必需品外,额外的功能很容易吸引他们,使他们着迷、上瘾,无法自制。
2.中职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在学业上一般都是饱受挫折,在学习上失败的经历较多。因此,他们对自己丧失了自信心,容易自卑、悲观、失望,认为自己能力、品质等方面不如别人。在这种消极的心理影响下,他们大部分都不再对学习感兴趣。无聊的学校生活不得不使他们的兴趣转移到更轻松的方式上来消磨时间,而手机正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填补他们空虚的内心。
3.课堂生活不轻松,课外文化欠缺
對于学习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对他们本身就是种困难。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仍然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自然接受不。如果学生学不会的话,他们就不会有成功的经历就不会产生成就感,自然就把精力转移到别处。而且课外生活不够丰富,学生只能用玩手机来打发时间。
五、 对策
1.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学生的手机及费用都是家长提供给学生的。学校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只要满足必要的通话功能尽量不要给学生购买智能机以免诱惑太大,另外,严格控制手机费用、监管通信时间。
2.制订规章制度控制学生手机的使用。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什么时间不可以使用手机,上课期间手机交由班级或学校统一保管,放学后返还等。
3.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职生本来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大,无法集中注意到课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尽量将知识趣味化、简单化、游戏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手机的频繁使用是学生无所事事,无聊的表现,所以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会、文学社、合唱队、舞蹈队等,还可以以各种比赛的形式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快乐,找回自信。
参考文献:
[1]刘钦涛.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J].职业教育,2010,(10):134-135.
[2]张桐,高磊.手机对我国学生生活的影响研究[J].移动通信,2008,(15):84-87.
[3]傅远碧.手机短信的消极作用及其对策 [J].语文学刊,2008,(6):165-166.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4
1 大学生的饮食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目前的饮食消费现状如以下几点。(1)饮食无规律。现在大学生由于个人或其他的原因,饮食严重无规律,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0%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午餐和晚餐不定时,一日三餐食物分配不均并且随意。身体的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生病等多种问题的出现。
(2)偏爱油炸食品。大学生喜爱色香味全的美食,如:油条、煎饼、油炸花生、煎鸡蛋等油炸食品以其鲜美酥脆的口感,深受大学生青睐。但此类食品经高温烹调可产生致癌物质,如:丙烯酰胺、苯丙芘等毒性物质。[1]
(3)偏爱于在校外就餐。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只有31.72%的学生每天在饭堂就餐,超过10%的同学2~3天或几乎不在饭堂就餐。由于校外的饭菜价格适中,口味比学校饭堂的好,大多数学生愿意选在校外就餐。而且校外就餐方便自由,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学、朋友聚餐都选择在外就餐。其实大多数学生在校外就餐选择在学校周边的餐馆、街边小摊,这些地方大多数存在卫生安全的隐患。
(4)餐食更注重营养价值。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不仅仅只追求于满足,更追求其质量,“吃多不如吃好”的饮食观念不断深入,大部分学生在饮食方面更加追求餐食的营养价值,以及餐食的营养搭配。
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存在不合理饮食和消费行为,缺乏营养保健的科学认知及科学消费观,且对营养价值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应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指导消费,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营养、保健的饮食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 饭堂的餐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数据,有以下几点。
(1)饭堂的餐食价格偏高。调查的数据分析可知,有52.41%的学生认为饭堂的餐食偏高,46.21%的学生认为适中,只有1.38%的学生认为偏低。由于学校饭堂数量有限,运营过程中存在垄断的现象,相对于学校外面在价格上存在偏高的问题,很多学生反映价高量少,工作人员配备的餐食有吃不饱、不够吃的现象。这是很多同学都感到自己的消费权益得不到保障。(如表2)
(2)饭堂的餐食卫生设施设备不完善。(1)餐具和餐桌卫生设施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工作人员将带有水分的餐具直接放在餐具框中,而且餐具只是简单的摆放在餐具框中,没有整理好摆放在专门设置的餐具摆放工具中。饭堂的餐桌没有擦拭干净,经常都是油腻或有脏污,学生在就餐时,总是需要再擦一遍。(2)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饭堂的供应窗口得不到满足,学生就餐时总是要排长队,而且餐位严重不足,就餐高峰时段很难找到餐位,一般需等2~3分钟,但吃饭只需10分钟,打饭却要耗费20、30分钟,导致就餐时间长。(如表3)
(3)饭堂管理不规范。学校饭堂主要由私人承包,管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而且由于学校饭堂数量有限,在餐食方面存在垄断的现象。而且管理队伍中缺乏食品营养与卫生管理的专业人员,工作人员的录用标准低,基本都是亲属或是临时聘用,大多数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法律法规和食品营养卫生想相关知识。有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对打饭的学生冷眼相看或是脱口大骂。
(4)饭堂餐食营养搭配不平衡。餐食种类单一,且不注重营养的搭配,从未有配备营养师,餐食几乎都是随意的搭配,饭堂在配餐中存在饮食的隐患。因为有些食物如果共同食用,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例如:西红柿炒鸡蛋,其西红柿有青色的。青色的西红柿含有龙葵碱,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中毒症状。由于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或是营养师,餐食方面从不注重搭配,使学生的饮食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
3 解决饭堂餐食现状的对策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对饭堂调整期望值大,希望饭堂在各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相关调查数据如表4所示。
(1)抓好饭菜质量,平抑饭堂价格。饭堂要合理的定价,不要为了利益盲目地升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餐食的质量,使物有所值,让学生消费满意。
(2)增加饭堂基础设施,改善就餐环境。加强饭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饭堂桌椅、餐具、窗口等设施,设施设备的完善可以减少打饭时间,提高生活效率。饭堂应创建一个舒适、柔和、卫生的就餐环境,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放松和食欲的增加。
(3)饭堂进行规范的制度管理。饭堂应该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招聘条件要求,聘请专业人才,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考核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制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规范管理。[2]
(4)聘请专业营养师。学校饭堂应配备营养师或专业人员为学生拟定餐食种类,合理配餐,定期推出营养套餐,保证餐食的多样性和搭配的合理性。饭堂的工作人员在制作餐食时,应改善不合理的烹饪方法,最大限度减少素材营养的流失,进而提高食品的质量。饭堂餐食的营养搭配需要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比例要适当,荤素合理搭配。对饭堂的饭菜进行优化,制作并向大学生推广合理的营养餐。每天推出不一样的食谱,让学生明确知道餐食内容,有更多的选择。
(5)饭堂进行健康与营养的知识宣传,创造健康的校园饮食文化。饭堂应该大力宣传其就餐环境、菜肴品种、饭菜质量等,让学生放心消费。学校可以向大学生开设普及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公选课,也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讲座,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使大学生懂得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3]学校可以在公共场所张贴饮食营养的标签或海报,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加有效的营养信息,从而使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素摄入量发生改变,渐渐养成一个重要组健康饮食习惯。[4]倡导合理的营养理念,营养餐比例适当,热量分配均匀,进而使学生形成更好的习惯和营养的摄入。
4 结语
高校的饮食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做好高校的饮食工作,对于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对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进行访谈和制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高校饭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饭堂餐食营养和健康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学校应通过多面的努力,加强对饭堂餐食的改善,在菜肴品种、饭菜质量、营养程度多关注,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焦慧杰.大学生饮食健康与营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91.
[2]梁想应.办好高校食堂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高校后勤研究,2007(1):99.
[3]赵雪.高校饭堂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市场,2014(13):46.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5
(曲阜师范大学 韩延明)
一、调查目的与方式方法
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笔 者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先后选取了山东省某市分布于市区、山区、矿区较有代表性的五 所小学、五所中学的4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在“指导语”中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 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在调查对象方面 ,中学阶段主要选取高中二年级学生,计199人;小学阶段主要选取五年级学生,计225人(详见表1) 。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理想、助人、自立、自制、同情心、自信心、政治观、英雄观、集体观 、价值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荣辱观、恋爱观、审美观、法制观等方面设计了63套题目及313个 选择答案。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中挑选了13个典型问题,运用统计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了量化处理与比 较分析。
表1 [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基本结构
(附图 {图})
※骨干学生包括班组干部、团队干部、小学少先队员、高中共青团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比较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平均水平,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 法、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思品总体水平明显 高于高中生总体水平(详见表2)。
表2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总体平均水平分析
(附图 {图})
上述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多的正面教育,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受 社会腐朽思想影响较小;而高中生思想相对复杂,接触社会较多,加之部分学校只忙于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 教育,正面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本人也全力以赴于将来的升学考试,不愿参加甚至不愿过问学习之外的其 它活动。很显然,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小学要艰巨得多,也重要得多。
此外,由表3可见,在爱国思想、时政态度、自信心、英雄观方面,小学生与高中生差异不大。差异比较 显著的,一是“对惩治腐败的态度”,高中生明显比小学生认识深刻、反应强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这说 明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批判性、正义感、责任心显著增强,开始用评判的眼 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切盼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干部清正廉洁;二是“为别人多做些 事情”,该项小学生明显比高中生态度积极、行动自觉、坚持经常助人为乐。表明高中生的关心他人、互助合 作观念尚须加强。而差异非常显著的,小学生平均分高于高中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依次是:(1)对谈恋爱的 态度,即中学生不得谈恋爱的观念;(2)对劳动的态度,即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3)对怪异 装扮的态度,即不穿奇装异服、衣着整洁大方的审美观念;(4)对考试作弊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 家庭作业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作业的形式不再是单纯的抄写、默写、背诵、口算、计算等单调书面作业,家庭作业变得多样化、趣味化。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业余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感。有效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对掌握知识、综合实践及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成效有积极影响。据调查,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虽然重视练习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业形式单一。
大多数老师布置作业强求一致,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常常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很少顾及个体学生的水平、能力、困难等差异,这是造成优差生作业心理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调查让学生给出对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建议,学生说出了心声:老师请少布置一些作业,每天写作业真的很厌倦;老师请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作业增强我们写作业的兴趣;老师请给以我们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情况有选择地做一些作业;老师请给予一些奖励(积分制)激励我们写家庭作业……
一、家庭作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机械简单的作业偏多
我们所做的小学高段家庭作业现状调查问卷显示:
你希望完成的语文家庭作业类型是( )
A.简单的抄写 B.口头的读书、背书 C.综合性的练习
由上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家庭作业都偏向喜爱完成一些综合性练习,而机械的抄写或简单的背诵这一类家庭作业都不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作业类型。反思我们平时布置的作业,统一规定,机械巩固的作业明显多于综合创新类型的作业。因此,为了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候,能够真正巩固知识,获得全身心的愉悦和一种成功的喜悦,我们提出小学高段家庭作业布置改进策略:形式多样,避免枯燥无趣。应该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让学生不仅愿意做家庭作业,而且乐意做家庭作业。
问题二:合作完成的作業偏少
我们所做的小学高段家庭作业现状调查问卷显示:
你愿意跟谁一起完成家庭作业()?
A.单独 B.同学 C.父母
由上可知,大部分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都不愿意选择自己独自一人在家单打独斗,而喜欢跟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为此,我们思考,也许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可能已经或多或少地注意到,在学习中应该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那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我们提出小学高段家庭作业布置改进策略:合作互助,避免单打独斗。
在小学高段的家庭作业布置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布置一些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通过合作,发挥各自特长,获得学习的快乐。至于合作完成家庭作业的形式,我们思考:不妨参考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业,让孩子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某一项作业。如学习之后,几个同学合作出一期学习小报等形式,让喜欢美术的负责版面设计,字写得好的负责抄写,文字功底好的负责文章的采写和编排,家有电脑的或图书资源丰富的负责搜集资料,等等。这种合作的作业充分发挥了每个孩子的特长,更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这一类作业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完成时间,从时间跨度上可以规定几天之内完成,应打破常规的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的模式。我们相信只要不断丰富作业形式,加强作业的综合性,创造学生完成作业时的互助合作机会,我们的家庭作业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最爱。
问题三:硬性统一的作业偏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不少教师在布置学生家庭作业时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经常会布置一些硬性统一的作业。结果造成无论是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是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无视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统一、单调的作业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小学高段家庭作业布置改进策略:自编作业,避免低效同一。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从学生为自己布置的形形色色的作业题目中发现,其实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能力给自己布置适合自己的作业,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能力和学习程度必定参差不齐。如果要尝试把作业权力交给学生自己,老师应该在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时候,首先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的学习目标或方向,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编自己喜爱的作业,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家庭作业,同时避免家庭作业的低效同一。
总之,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精心设计一定能使学生拥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孩子们一定会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收获。
二、对策研究
(一)形式应该多起来。家庭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其形式陈旧、单一,一直以来,家庭作业都是由教师布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形式上不外乎是抄写、读背、练习等。由于作业形式陈旧、单一,学生往往感觉索然无味。可以说,要改变家庭作业,首先要改变它的形式,通过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家庭作业新起来。
(二)内容形式多起来。如前所述,过去的家庭作业主要是指书面形式的笔纸作业。这种作业如今更多地已变成一种机械劳动,其内容多而杂,学生负担重却效果弱。增加作业的内容形式,我们除了布置书面作业外,还应该多布置其他形式的作业。如需要学生用活动式作业,包括做一做、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等,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展活动才能完成的活动作业,包括查阅、游戏、采访、参观等。
此外,我们可以布置系列的研究性主题作业。研究性主题作业,就是以作业为载体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研究校园植物并撰写报告,到公园调查环境现状后提出环保建议等。它把学生的作业与某一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类型的作业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在一定的情境内以合作形式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布置形式多起来。学生是完成家庭作业的主体,可是家庭作业一直是由教师单方确定和布置的,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把作业的主动权从教师手里归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自己做主。家庭作业应该改变过去只是由教师布置的做法,变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或者学生自行布置、相互布置的形式,甚至让家长也参与到作业布置中。多样的布置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选择应该多起来。家庭作业的另一个不足是学生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对作业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很少。过去的家庭作业都是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情况,选择相同的作业内容,好、中、差学生统一完成。这种统一内容多、自主选择少的作业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优秀学生由于作业过于简单,得不到发展;学困生由于作业过于困难,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改变这种局面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布置具有选择空间的层次家庭作业,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相应作业。
层次家庭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几种不同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同时教师可以布置同样内容的作业,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促进其发展。如语文课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提出不同的字数要求,数学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对应用题中的解法提出不同要求等。层次作业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变过去作业“一刀切”的现状,实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创编应该多起来。以往的家庭作业主要是教师从各种现成的如作业本、每课一练等教材中选取部分训练题。这种作业虽然为教师带来了很大方便,却存在明显缺点。教材中的所有练习题都是编者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事先制定的,无法关注学生学习现实。因此,这类作业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学习巩固的帮助也不大。教师除了选择作业本上部分练习题之外,更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创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如我们可以从本班学生的学习难点出发,创编一些以加强性练习为主的作业;从学习重点出发,创编以发展性练习为主的作业,从学习材料出发,创编一些延伸性练习为主的作业,还可以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创编一些铺垫性练习为主的作业,等等。
创编家庭作业的途径有很多,教师既可以自己独立创编,更可以请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此外,可以请家长一起参与到作业的创编中。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自己的家庭作业是自己选择确定的,既熟悉又亲切,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得到更大激发,效果随之强化。
(六)效用应该多起来。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语文作业类别多,而数学作业则是数量大,普遍存在过多的现象。可是我们细细研究,却发现有很多作业其实是雷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只从学科知识类别出发,分门别类布置作业,而没有关注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该根据学科内知识体系,对家庭作业进行整合,把相同形式、相同内容的作业题结合起来,提升作业题的效用,实现一题多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是一项由多种智能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活动。因此,我们还可以进行学科间的作业整合,让各种智能参与到作业中。通过开展主题性的综合作业,把多学科整合在一起,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实现作业效用的多维化,以最少的作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的结构,往往还需要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可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情,而应看到学生是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个体,这就需要我們对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调控。认知因素的调控,主要是发掘作业本身内在的魅力,使学生愿意做作业,乐于完成作业。要想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必须设计出具备代表性、区别性、趣味性、多样性、实效性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伸,对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他们对知识理解有很大帮助。对家庭作业进行变革,改变过去其诸多不足,最重要的是把作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家庭作业的主人,也真正发挥家庭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向葵,孙天威,张林.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东北师范大学,2000,3.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6.
[4]汪潮.教学新理念.文艺出版社,2004,7.
[5]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7
1.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根据对河北经贸大学各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 结合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 结果显示所有在校大学生均拥有1 部以上手机, 其中50.6%的学生手机处于24 小时开机状态, 每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10 小时, 93.2%的学生会在无聊时翻阅手机代替做其他事务, 70%的学生月消费在50 元以上。
具体来说, 在手机使用功能上, 通话、聊天工具、浏览网页使用率最高;游戏、拍照等娱乐功能也是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其综合使用频率高达91.3%。在男女比例上, 女生较男生更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通话、聊天、网购等功能使用上。在年级比较上, 绝大多数学生初次远离父母和同学朋友, 主要依赖手机进行联系, 所以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表现得略为显著。
通过数据显示,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通讯、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物件。大多数学生选择机不离身, 如若没带手机则会出现魂不守舍、烦躁焦虑, 甚至寝食难安的消极情绪;即使手机常带身上, 并无任何信息提示, 也会频繁不由自主地进行翻看, 否则会有偶然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不得不说, 手机依赖在大学生中已经普遍存在, 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2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 ①大学生自身因素。首先,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结阶段, 其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能力有着明显不足, 这是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内部根源。其次, 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感, 当周围同学都有高档品牌手机或都沉浸在手机娱乐活动时, 会引得他们跃跃欲试;究其原因, 是从众心理、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祟。最后, 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内在因素之一, 性格内向、自卑、孤僻、敏感和低自尊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手机依赖症”。②外界环境因素。一方面, 手机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使大学生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通讯、购物、吃饭、找兼职等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来实现;可以说, 信息内容的具体化、手机功能的多元化, 不断满足着大学生娱乐、交往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另一方面, 社会支持的缺乏也是造成手机依赖在大学群体中泛滥的重要外在因素, 当自身缺乏关爱、与家人朋友沟通减少时, 手机依赖的程度会大大增加。
2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如今, 庞杂而泛滥的垃圾信息、欺诈信息和黄色信息充斥着网络, 冲击着大学生尚未形成的价值观和尚未稳固的政治信念。对于喜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 网络词汇、网络行为成为大学生们竞相追逐的“日常典范”。长而久之, 良莠不齐的手机文化悄然侵蚀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这些负面信息使他们放任自我理想、自我行为的约束, 以致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辨别, 从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对主体行为的消极干预长期的手机依赖不仅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削弱作用, 还会在此思想的引导下, 消极干预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长期沉溺于手机聊天、游戏及其他网络中, 会明显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产生懈怠消极的学习情绪、影响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长时间的手机依赖, 还可能造成他们的行为冷漠与迟缓, 面对挫折和矛盾时无法正确回应, 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无法做出正确抉择。如此以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失去可植入土壤, 大学生行为模式会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
3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化手机依赖的消极影响为积极动力的关键就要塑造大学生自身, 端正其态度, 通过价值引导发挥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高校可通过班会、辩论赛和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开展手机依赖危害与正确使用手机等宣传工作, 让学生对自身手机依赖行为进行自我定位与纠查。另一方面, 学校应适当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与文化修养课程, 培养信息分辨处理能力, 强化信息伦理道德,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使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升华。在此过程中, 应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 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承认其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 高校创新手机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平台新形势下, 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不易扭转之趋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在批评教育、加强管制的同时, 擅于利用手机的正面功能, 构筑现代高校教育的新型平台。对此, 应加大手机QQ群、微信等通讯功能的思想政治传播内容与宣传力度, 以幽默信息、温馨提示等新颖的、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形式将红色思想传播出去;同时, 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与学生管理平台, 利用手机便捷与私密的特性, 实现活动信息发布、事件通知、互动联通、意见反馈与家长参与等多功能的整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手机网络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与新系统。
3.3 加强政府、媒体等社会监管力度手机这一半新型媒体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若要有效抵制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作为外部支持力量的政府与媒体, 加强监管职责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政府应与时俱进, 及时制定并更新移动网络管理制度, 严厉打击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散布反动、黄色等信息的犯罪行为;二是加强媒体监督, 通过大学生赖以信任的新闻媒体, 发布积极正面的社会信息, 实现手机与其他媒体的彼此互动、互补协作、资源共享, 形成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舆论合力。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自我、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全面实现手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与新平台。
摘要:随着手机的普及与科技的精进, 大学生日渐形成手机依赖习惯, 已严重影响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深刻剖析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并提出干预对策, 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阐述如何利用手机依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杜立操, 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8
自从有了竞技运动就有竞技裁判, 排球运动也是如此排球裁判是排球运动开展重要组成部分, 排球裁判排球竞赛的主要公正人, 是执行者, 是保证比赛秩序、成绩、技水水平的判定者。所以为了确保曲靖市区排球运动能够有序的良好发展, 我们研究曲靖市区排球裁判队伍的现状, 来推动当地排球运动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排球裁判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球裁判教材、排球裁判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 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2) 专家访谈法
对排球教练、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排球裁判发展现状和影响对策的看法。
(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4) 逻辑分析法
对排球裁判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 及对排球裁判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为排球裁判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 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5) 问卷调查法
此问卷的整个发放是在曲靖市运动会排球项目比赛现场发放200 份;共发放问卷200 份, 回收问卷200 份, 有效问卷200 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00%。已符合了统计学要求。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曲靖市区排球裁判的现状
(1) 与曲靖市区三大球裁判员数量的对比分析
一个地区的该体育项目的裁判员的数量情况反映着该项目的发展情况, 排球裁判是排球运动能够有效的顺利进行的重要维持者之一。是开展排球运动重要载体。
经过调查可以, 将曲靖市区足球、篮球、排球项目的裁判员数量进行统计比较发现, 足球、排球这两项运动的裁判员相对数量较少, 而篮球项目的裁判员数量比较多也比较充足。多年以来, 篮球运动对于参与人口以及群众的关注度相比其他两项运动比较高, 普及率也比较好, 因此篮球运动各级别的比赛开展的也比较多, 裁判需求量与培养量也比较大;而近几年看来排球与足球运动赛事比较少, 尤其高级别赛事举办比较少, 所以对于参与人口与关注度不是很理想, 因此在裁判员培养上落后于篮球运动。对于足球来说进几年没有人参加过一级裁判培训, 排球一级裁判培训有参加但是数量上还是比较少, 没有培养计划。
(2) 曲靖市区排球裁判员学历情况
裁判中不同的学历比例称为学历结构。一个裁判员学历的高低代表他受教育的程度, 学历高的的裁判员不能代表他的裁判能力与执裁经验, 但是从一方面可以反映裁判员的文化素质与素养。根据调查统计, 曲靖市区有123 名排球裁判, 其中有83 名裁判具有本科学历, 占到中67.48%;大专学历25 名占总20.33%。由此可见, 曲靖市区排球裁判员学历情况较高, 3/4 的裁判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 其中本科以上占主要人口, 可以说曲靖市区排球裁判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队伍。
(3) 曲靖市区接触裁判工作渠道
裁判工作渠道是指接触裁判的途径, 了解裁判员工作的方式, 他是裁判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了解曲靖市排球裁判员接触裁判工作的渠道可以知道我市裁判的工作单位, 工作环境, 发展条件等, 为扩大排球裁判人口提供帮助。我市近几年一大部分排球裁判是通过大学方式, 自我推荐报名接触到排球裁判工作, 这些裁判员都是在上学期间由学校推荐获得裁判资格的, 裁判多为曲靖师范学院、能源学院学生及老师。曲靖师范学院隶属于省属院校:可以审批排球裁判三级和二级, 根据调查得知, 曲靖师范学院可以为一部分裁判员提供实践机会, 因为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院杯、学校杯排球比赛, 除此之外, 体育主管部门也是比赛的重要组织者, 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也能为大多数裁判提供实践机会, 但是选材范围较小、培训与培养时间比较短, 也是排球裁判的弊端。
2、当前曲靖市区排球裁判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
首先, 排球赛事比较少, 尤其高级别赛事举办比较少, 所以对于参与人口与关注度不是很理想, 因此在裁判员培养上落后于篮球运动, 排球一级裁判培训有参加但是数量上还是比较少, 没有培养计划, 影响者裁判队伍的发展。其次, 体育主管部门也是比赛的重要组织者, 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也能为大多数裁判提供实践机会, 但是选材范围较小、培训与培养时间比较短, 也是排球裁判的弊端。
3、促进曲靖市区排球裁判发展的对策研究
(1) 增加排球赛事
排球运动不像足球、篮球那样受到社会的关注度大, 因此相关的体育赛事也能搞得如火如荼, 但我国相关体育部门应该对排球这样能够在广大民众中得到普及的运动形式加以积极推广, 多组织一些排球体育赛事, 提高排球裁判的参与度。近几年曲靖市排球赛事比较少, 尤其高级别赛事举办比较少, 排球一级裁判培训有参加但是数量上还是比较少, 没有培养计划, 所以增加排球赛事, 提高参与人口数量, 制定排球一级裁判培养计划, 壮大曲靖市裁判员队伍。
(2) 制定排球裁判培训详案, 细化培训内容
完善培训制度,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制度加以改进:一是个级别裁判员的常规培训制度, 二是建立和健全排球运动基础薄弱地区的裁判培训制度。由于曲靖市区排球裁判培训与培养时间比较短, 是排球裁判的弊端。所拉长裁判培训周期, 细化培训内容, 让每个裁判带有较深的裁判理论知识进行实践, 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做出有效合理的手势与判罚。
四、结论
曲靖市区排球裁判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队伍;排球赛事比较少, 尤其高级别赛事举办比较少, 所以对于参与人口与关注度不是很理想, 因此在裁判员培养上落后于篮球运动, 排球一级裁判培训有参加但是数量上还是比较少, 没有培养计划, 影响者裁判队伍的发展;体育主管部门也是比赛的重要组织者, 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也能为大多数裁判提供实践机会, 但是选材范围较小、培训与培养时间比较短, 也是排球裁判的弊端。
摘要:排球运动是我国重要体育项目之一, 排球裁判执裁水平直接影响到排球比赛是否正常顺利的进行, 也影响到当地排球运动的发展。所以我们研究曲靖市区排球裁判队伍现状, 来推动曲靖市区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曲靖市区,排球裁判,对策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21.
[2]中国排球协会审定.排球竞赛规则[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3]曲天敏.体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9
一、高中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1. 男生普遍比女生存在更多的厌学情绪。男生有厌学想法的占66.5%,女生占58%,但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学习科目、厌学场合、扩招影响、升学、教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厌学行为。
2. 厌学表现的年级差异显著,高二年级学生的厌学表现最为严重。部分学生对高中生活、学习不习惯,初高中反差过大,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等诸多原因使得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很大。所以,进入高二以后各种自身学习问题集中表现出来,成为导致厌学的重大诱因。
3. 扩招、就业、家教、升学、教法等因素都对学生厌学行为产生影响。
二、高中生厌学原因分析
1. 缺乏目标、理想及学习动力,这是产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进入高中的中学生,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因而也就没有学习动力。人生目标的迷茫,理想的缺失,懒散、无恒心、无毅力等因素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学习的效率。
2. 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因方法不当, 影响成绩,因成绩不佳而失望,因失望而倦怠,因倦怠而厌学。
3. 消极的情绪体验。不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高低缺乏正常心态,常因一次失误而一蹶不振,失去信心、失去动力,缺乏屡败屡战的抗挫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而产生的自卑、无能和失去信心等,加剧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4. 教学方法不当,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枯燥,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性格粗暴蛮横,对平时表现不好或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采取鄙视的态度,加剧了学生对学校、班级、学习的不满和反感,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5. 校内外学习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大学生就业难、家长期望过高、高考无用论等外部因素,都诱发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三、应对策略
1. 内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没有动力,因而帮助高中生建立一个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好奇与探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来说要提高“给”的艺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而且能保持下来。
2. 改善学习环境。当前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加强校风、班风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学生提高自律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家校联系,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克服溺爱和苛求的心态,客观评价子女。
3.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著名教育家班杜拉强调: 多次不断成功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且这种效能感还会泛化到类似情景中去。而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作为班主任和代课老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结果进行适当评价。通过反馈,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于 “学困生”更应如此。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活动,发展对策
一、前言
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力补充,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社区居民更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对潍坊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了潍坊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以此促进《全民健是计划纲要》的落实。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潍坊市社区体育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分析
3.2.1 潍坊市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与健身的现状分析
表一与表二说明潍坊市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意识总体较强, 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各年龄层次分布不平衡, 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项目上看:青少年偏重于健身跑, 球类, 器械和游泳;中年人偏重于健身健美操类, 游泳, 球类等;老年人则偏重于健身跑, 健身健美操和棋牌类。从时间上看:潍坊市社区居民人均每周健身时间为8.3h, 其中老年人11.8h, 青少年8.7h, 中年人4.3h。
四、结论
1、潍坊市社区体育开展形势良好, 人们锻炼健身意识总体较强。但社区体育服务差, 缺乏统一管理, 场地设施匮乏, 经费短缺, 缺乏技术指导员成为影响潍坊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点发展的主要困难。
2、在新社区设计中应构建多元化体育健身场所, 开发研究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方法和器材, 加强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 实现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单位体育一体化。在建成的社区中引进培训健身管理人才, 国家与社会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场所设施的维护和维修, 不断完善社区健身场地设施。
3、在社区体育服务上, 要扩大社区服务对象;通过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 吸引和鼓励政府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共同投资兴建社区体育服务设施;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应开展系列社区体育竞赛活动, 激发居民参建体育健身的兴趣, 树立现代化健身文明生活新理念, 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谢琼恒、刘德佩:《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思》[J].体育科学, 1997, 17 (9) :1-5.[1]谢琼恒、刘德佩:《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思》[J].体育科学, 1997, 17 (9) :1-5.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11
摘 要:在介绍西藏高等教育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从教育信息化角度,谈了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途径。通过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及应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对策研究,达到化解西藏高等教育起步晚、水平低等问题的目的,最终为西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及智力支持。
关键词: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68-03
一、教育信息化能有效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西藏高校教育事业起步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公学于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于1965年7月1日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这是西藏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1]目前,西藏共有普通高校6所。2000年,西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仅为5%左右,2012年已达27.4%,短短10年间为西藏本土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2]然而,同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这个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西藏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明显偏低。[3]而面对西藏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对现代人才又有着迫切需求。针对这种尴尬状况,通过教育信息化拉动西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西藏社会经济不断输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力资源队伍,才是明智、妥帖之举。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西藏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各族人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而推动西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4]
二、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从2003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据《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2-2013学年初统计资料汇编)》显示:西藏的普通高校网络信息点数25304个,校园网出口带宽195Mbps,上网课程333门,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3370个,数字资源量80035GB(其中电子图书32376GB),信息化工作人员31人。[5]下面就第一手调查数据与深入访谈记录展开分析,并进行质性探讨,从而化解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难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1.问卷调查
(1)调查设计
本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两部分。①问卷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作答的书面形式,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学生问卷编制了45个题项,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和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两部分。②访谈设计:面向高校教技工作与管理人员,采用口头问答的录音形式。
(2)调查对象
①问卷调查:基于西藏高校发展的参差不齐、发展不同步的现状,随机抽取了5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40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95.3%,学生问卷650份,回收639份,有效问卷631份,有效率98.7%;所有问卷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②深入访谈:随机抽取了5所高校的现教部门设备维护与技术开发、研究与管理人员数名,进行个别随机访谈并录音整理。
2.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不难发现,在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均不同程度反映了一些建设不足和亟待解决的应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还不足,软件升级与设备更新不快
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设备存在老化现象。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对学校的计算机等硬件数量和配置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求的情况”题项中,认为可以满足的仅有19.7%的比例;在“教师对于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和质量达到当前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的态度”题项中,有35.2%的教师认为不能达到当前的需要;在“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及影响因素”题项中,勉强满意的占35.2%、不满意的占9.0%;另外,有64.8%的教师认为影响到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还是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条件。
(2)西藏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应用覆盖面还不够广
依据调查数据,在“教师对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各项业务的态度”题项中,有43.4%的教师认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生登录学校网站的情况”题项中,学生一至两周登录学校网站的有35.7%,每天登录的只有10.3%,更长时间或从未登录的比例较大;在“学生对于学校网站页面及功能的设计评价”题项中,仅有35.1%的学生觉得较好。在“学生下载学习中所需要资料的方式”题项中,在学校网站上下载学习中需要的资源占19.8%(如校园新闻、图书资源和网络服务等)。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及进行教学评价的情况”题项中,50%以上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只有35.2%,而通过其经常进行教学评价的比例也只有28.7%。
(3)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效果不明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题项中,基本不使用和从未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合计12.3%,究其原因,有5.7%的教师对技术恐惧、排斥多媒体教学。在“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及影响因素”题项中,有41.8%选择的是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力,另外还关涉到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自身的课堂讲授能力、学生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在“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对自身角色的定位”题项中,有48.4%的教师选择传授知识;在“教师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情况”题项中,教师能自信并习惯地把信息资源应用在某些教学情境(熟悉阶段)的有40.2%,听说过一些信息资源并应用到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与任务中(采用阶段)的有37.7%。
(4)西藏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较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调查数据显示,西藏高校学生用于网上娱乐和社交的比例分为64.8%和51.0%。同时,只有49.9%的学生通过上网方式来检索学习资料,且当中仅有12.2%的学生关注校园网。endprint
(5)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够,还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教育电子政务成为我国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2006年,西藏各高校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通过免费试用或购买服务的方式,纷纷建成教学、科研管理与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等系统并投入使用,然而,这些系统更多的是适用于呈现与下载等功能,还没能实现电子签章与无纸化办公。同时,西藏高校还不能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来促成共同的身份认证,还不能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校园一卡通”还未能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西藏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间、各高校间网络信息没有互通,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之间还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差强人意之处。鉴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弱势与薄弱环节,急需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其快速发展与水平提升。
三、提高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分析
1.加大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更新并升级信息化设备与平台
首先,加大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多方面投入,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强高校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其次,增强高校教育信息化正常维护,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建设(如电教馆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与人才引进,来专门负责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开发和研究等工作,从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服务质量。再次,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考核,形成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校园网一体化建设
加大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在线资源建设力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对外引进优秀多媒体教学与科研资源,对现存信息资源库进行优化和升级,建立起具有西藏特点、内容多样的高校信息资源库,便于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创新。另一方面,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与科研应用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推进数字化“校园一卡通”与办公自动化建设,以全面推进西藏高校数字校园服务与管理水平。另外,建立西藏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间、各高校间的信息需求与资源共建,通过有效合作来避免信息重建与资源浪费的不良情况。
3.优化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优化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形成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快捷方便的信息渠道与资源平台,以便于师生员工文献检索和资料下载。加强相关电子资源检索的课程及培训工作,充分架设好高校电子图书资源和信息服务窗口。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建设,应以教育信息化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导向,来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和氛围,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对高校教育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改革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提升西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在西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首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其次,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更多地提供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学习的进修机会,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水平。
在西藏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方面,首先,积极选择有效的信息资源来加强自身的学习。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开拓学生学习空间,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识别、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5.紧跟信息技术的更新步伐,丰富西藏高校微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尤其是目前无线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要通过更便捷、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学习理论创新,促进西藏高校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碎片化阅读渠道,不受时空限制地展开丰富多彩的微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房灵敏,娄源冰,王琼,尼玛拉姆,江卫华.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10.1:129.
[2]何静.新世纪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掠影[N].西藏日报, 2013-2-19(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308/155798.html,2013-8-16.
[4]江卫华,房灵敏,娄源冰,李智元,王琼.西藏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1:136.
[5]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2-2013学年初统计资料汇编[G].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2013(3):35.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篇12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太原市几所普通高校的学生和体育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调查法
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检索,查阅了2000~2012年的全国主要体育期刊资料,检索出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论文、报道等,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1.2.2 访谈法
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实地访谈和调查,收集信息。对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有关专家和教师进行电话或实地的访谈。
1.2.3 逻辑统计法
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统计、判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田径项目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2.1.1 教学内容局限
教学的内容受传统理念的束缚,过于突出技术性和竞争性,忽视了技术、技能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接触并学习的田径项目主要集中在中长跑、投掷和跳远(含立定跳远)。有的项目,学生不止学过一遍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角度而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的,但很多学生觉得从事田径练习非常累,难度又大,慢慢的对学习田径没有了兴趣和效果。确实存在着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负荷大,心理负担重,技术动作过难,出现学生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现象。
2.1.2 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宣传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忙于冲击高考,有的学校高三几乎没有体育课;进入大学后,有的高校又取消了田径课。有的学生把田径课定义为跑圈及素质练习,认为其健身价值不高也非常枯燥,因而对田径运动产生排斥和望而却步的心理。还有的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看到的奥运会上的比赛就是田径运动,忽略了田径课教学的特有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相对于田径项目,他们更愿意从事一些认为有趣的高雅的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但这些项目的锻炼价值是远不能跟众多的田径项目相媲美的。所以,要通过引导和大力的宣传,举办一些小型、新颖的田径比赛让学生们喜欢并去从事田径运动。
2.1.3 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有的老师还未完全摆脱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一味追求增强学生体质,认为只要学生运动成绩上去了,身体就健康了。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要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还要培养他们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技术,那是精英式的培养方式,并且属于课程的发展目标,只适宜少数先天条件优越的学生;而课堂教学则应该面向广大学生,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综合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适应能力。
2.1.4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应变性
有的教师上课采用固有的讲解法、示范法、纠错法等教学方法,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并且体育课特有的游戏性、活动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课堂上缺乏笑声、欢乐及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在技术教学上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创造更好的表现机会。学生当然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运动参与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一份教案上一周,不能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不同上课时间、不同天气情况等变化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致使自己陷入教学的习惯定式之中。
2.1.5 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身高体重、运动基础、遗传因素等等各不相同,如果田径教学单单只用秒表和尺子来用量化考评,这种统一标准的评价方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反而使考试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这也与学校开设田径课,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目的相违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只用量化来对田径项目进行考核,那么他们的参与就失去了应有的轻松和乐趣。
2.2 高校田径课教学的对策研究
2.2.1 改革田径课程目标
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田径练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的主要锻炼手段。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上时间,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内增知,课外强身”是田径教学目标努力前进的方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教师合理、有效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到田径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在技术教学上,可根据参与者不同的身体情况和参与需要区别对待,不作统一的、难度较大的要求。在大学期间,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一到两种自己喜爱的田径运动,并能随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修改健身计划,不定期对锻炼效果做出准确评价;具备一定的运动医学常识和康复手段。让学生们明确,田径课教学不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某项技术,而是以田径项目为锻炼手段,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
2.2.2 改革田径考核的标准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如果我们刻板地只用长度和远度来评价所有学生的成绩,而否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的过程,这样会使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不能够体会到田径带来的成就感,让田径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人性化,要让学生学到一种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和运动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锻炼中去。因而我们应该将学生学到的运动技术,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综合为田径成绩来对学生作出评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才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田径所带来的乐趣。
2.2.3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田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开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当今比较流行的休闲体育项目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并突破技术,体验一种成就感。
2.2.4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
要改变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开拓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水平,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的讲解示范,用富于情趣而多彩的语言来提示动作结构和内在的规律,用准确、熟练、洒脱的示范动作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如果缺少学习机会,缺乏不断突破已有思维模式的勇气和改变教学习惯的做法,教学改革很难取得实效。体育教师应站在教学最前沿,才能将教学的新思想、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对田径课产生兴趣,满足他们对田径运动的求知欲。
2.2.5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开设田径课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不受重视的问题。《指导纲要》要求学生经过高校体育课的学习,不仅要有增强体质的运动能力还应具备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时不多的理论教学。所以,在今后的田径教学改革中,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要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关于田径的各项理论知识,以便今后对自己健身进行更好的指导。
3 结语
田径运动所包括的项目众多,是其他任何运动所不能替代的,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通过田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高校要适应对高校田径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改革田径课设置目标,加强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田径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龙.21世纪我国田径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方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黄松峰.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刊,2005(6).
[3]牟丹.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5).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05-2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对策07-06
现状与调查07-10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8-18
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10-23
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08-27
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06-25
问卷。对我校武术教学现状研究调查问卷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