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10-23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阿荣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孙树生

近年来,阿荣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统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源治理工作,全旗大气环境质量和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一、全旗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

(一)生产性污染源。目前,阿荣旗共有排污企业64家,其中重点排污企业11家。2008年,全旗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79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2.68吨,氨氮排放量为5.4吨,烟尘排放量为106.2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86.25吨,工业生产性粉尘排放量为18.6吨,工业固废产生量为3.5万吨。

(二)生活性污染源。阿荣旗生活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那吉镇内,包括采暖燃煤排放的废气、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阿荣旗那吉镇共有人口6万余人,其中60%实行集中供热,90%的餐饮服务业采用液化气,其余居民采暖和炊事以燃煤为主。2008年,共排放烟尘548吨,二氧化硫526吨,氮氧化物129吨,产生生活污水124.83万吨,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832.2吨,氨氮排放量为208.05吨。

(三)其它污染源。主要包括医疗废物、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废物、白色垃圾、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污染等。

二、环境污染源治理情况

阿荣旗针对环境污染源的特点,从本旗实际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不断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深入开展创建“绿色企业”活动。近年来,紧紧围绕全旗人民关注的淀粉、乳品、屠宰等重点污染企业,累计投入资金0.3亿元进行了治理。其中,阿荣旗北方淀粉厂、阿荣旗景凯淀粉厂等八家淀粉生产企业新建了水污染防治设施,阿荣旗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氧化塘扩建,新建扩建氧化塘面积8.4万平方米,总计投入治污资金 590万元;阿荣旗双娃乳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乳品企业也相继完成了生产废水治理任务,其中双娃乳业、塞北乳业两家采用生化工艺进行处理。三家乳业共投入治污资金1925万元;10家屠宰加工企业也都安装了防渗漏的污水储藏池;位于我旗境内的三家国家重点污染源项目和一个水源地建设项目都已按期完工。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大力发展集中供热。那吉镇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后,增加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区内共取缔了84台普通燃煤锅炉,停用了74座大烟囱,年减少原煤散烧近二万吨,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削减量约128吨,烟尘约466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有一家集中供热公司投产运营,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年减少原煤散烧近6000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36吨,烟尘约134吨,大大降低了大气环境污染,极大地改善了那吉镇的空气质量。2008年城镇规划的拆迁面积为4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数484户,新增供热面积6万平方米,减少原煤散烧近2400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8.88吨。二是切实解决餐饮业油烟扰民问题。2008年开展了“那吉镇餐饮服务业烟尘和油烟专项整治”工作,共下达限期整治通知书61份,有效控制了那吉镇地区烟尘和油烟无序排放问题。全年投入治理资金 26 万元安装三产服务业油烟净化装置50个。三是实施宁静、洁净工程。在那吉镇主要街道实行了机动车辆禁鸣喇叭、部分车辆禁行和禁止高音喇叭叫卖等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限制作业时间,并实施全过程管理,督促企业实施围栏作业、材料运贮封闭化、路面及时硬化、及时洒水、抑制扬尘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噪声和二次扬尘污染,那吉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四是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在2007年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2008年加大废弃

农药包装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力度。全年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 30余万只,有效减缓了农村的面源污染,也为固体废物的再生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

(三)以文明生态村镇创建为契机,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为全面推进农村环保工作,阿荣旗积极开展生态旗创建工作,“生态旗建设规划”已完成初稿,承担创建任务的部门和乡镇,紧紧围绕自己承担的目标,以高标准要求、创新型工作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目前,那吉镇已完成了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亚东镇已接受了自治区级文明镇的验收,其他乡镇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全面铺开。

(四)加强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一是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夏季秸秆禁烧专项行动,有效杜绝了夏季秸杆露天焚烧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工作,采取垃圾定点、定时收集,随时分选、集中焚烧制度,旗医院、中蒙医院均安装并使用了医疗垃圾焚烧炉,全旗医疗垃圾处理处置工作基本步入正轨。三是加大了旗域内主要河流水质监控力度,实施淀粉生产行业违法排污专项整治行动,阿伦河、格尼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阿荣旗环境污染源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由于阿荣旗工业经济结构仍以农副产品加工型工业为主,燃料结构仍以煤为主,加之城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污染治理欠账较多,因此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主要体现在:

(一)部分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治理,不重视治污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或擅自停用治污设施现象。

(二)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品质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及农作物自身残留,农药化肥流失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步显现。

(三)虽然全旗大气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那吉镇老居民区燃煤取暖污

染大气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那吉镇内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方式落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混填现象依然存在。

四、建议与对策

(一)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增加。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环保要求审批项目,对于能耗高、耗水量大、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一律拒批。

(二)加大污染企业治理力度,确保全面达标。对淀粉、乳品、屠宰、水泥、集中供热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设施,同时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连续运行。制定奖励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积极推广成本低、效果好、运行稳定的治理设施。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坚决取缔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废物排放量的最小化,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控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改善能源结构,发展石油液化气、煤气及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工程,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环保能源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利用,不断提高空气质量。

(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积极推广使用低毒和低残留农药,采取改进施肥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秸杆综合利用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契机,加大镇村环境整治力度,规范畜禽养殖小区管理,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和

创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生态型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2

1. 宜昌丝竹的历史源流

宜昌丝竹又称“细乐”, 以二胡 (高、低音胡) 、中小阮、月琴、秦琴等丝弦类乐器和竹笛、笙、箫等竹制乐器为主奏乐器, 兼以堂鼓、大堂边鼓、锣、钹、钗、梆子等打击乐器, 是湖北省独树一帜的器乐艺术品种。

1.1 宜昌丝竹的起源

宜昌丝竹历史悠久, 文化传统深厚。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 在《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这篇诗作中, 用“腊市渔盐朝暂合, 淫祠箫鼓岁无休”两句诗, 对当地民风民俗和演奏音乐的场景作了描述;文学家苏轼在《黄牛庙》中, 也有“庙前行人拜且舞, 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 (东湖县即今夷陵区) 载, “元宵张灯鼓乐笙箫, 遍游街市”为宜昌风俗。宜昌丝竹民间艺人的必读书《礼乐须知》 (手抄本) 中记载:“按五帝三王各有音乐, 用以宗庙以荐祖先, 用以天地以享鬼神, 用以朝廷以彰威仪, 用以酒筵以宴宾客, 所谓礼乐也。”由此可知, 宜昌丝竹属于中国古代礼乐。宜昌丝竹的曲牌名都很文气, 有的甚至就是古代词牌名, 如丝竹曲牌《满江红》、《水龙吟》、《后庭花》等, 而且宫廷韵味浓厚, 尤以经典曲目《南正宫》和《粉荷莲》最为典型。据调查, 宜昌丝竹有序传承可考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十五年 (即公元1810年) , 从嘉庆年间历经七代乐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1.2 宜昌丝竹的兴衰变迁

1.2.1 宜昌丝竹的兴起

从调查资料看, 宜昌丝竹源远流长, 有序传承两百余年, 是礼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 清朝兴起的轿行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另一方面, 民间祭祀活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民俗沃土。听老艺人们讲, 清乾隆及嘉庆年间, 在鸦鹊岭镇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 民间开办有大大小小的轿行, 专门收徒培养执事、轿夫和乐人, 为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红白喜事和民俗活动服务,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时出现了“张李廖刘”四大乐师和胡运忠等一批有名的丝竹艺人。

1.2.2 宜昌丝竹的兴盛

宜昌丝竹得以盛行于鸦鹊岭及其毗邻地区, 主要原因是它已融进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举办婚礼、满月、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各种喜庆活动时, 要请丝竹艺人表演助兴、迎来送往;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 为欢度佳节, 在舞狮子、玩龙灯、划采莲船、踩高跷、打连响等场合都有丝竹艺人演奏。艺人们根据不同场景, 或单奏管弦、唢呐, 或丝竹鼓乐齐鸣, 以烘托气氛、热闹助兴。

更重要的是, 宜昌丝竹作为礼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融入了当地民间祭奠、祭祀活动的全过程, 成为一种民俗, 从而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过去当地有名望、有德行的老人去世后, 家人一般都会请乐人演奏丝竹乐和吹打乐, 用以迎客和配合宗伯、礼生、香烛师举办送终、收殓、开灵设奠、午奠、夕奠、封殓、打丧鼓、送茅神、出柩以及祭七、除服等祭奠仪式。由于宜昌丝竹成了一种民俗需要, 因而也就成为当地上至官商富贾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种需求。此后,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宜昌丝竹这一民间艺术的流行和传承也从未中断。

清晚期至民国, 宜昌丝竹最为鼎盛。当时在鸦鹊岭一带, 出现了杨吉臣、冯玉亭、杨树柏、郑玉望、彭吉先、文笛臣等有名的丝竹艺人。在这批艺人的努力和带动下, 宜昌丝竹在鸦鹊岭及其周边地区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到解放初期, 宜昌丝竹在这些地方仍非常普遍。往往在一个千人左右的村庄里, 就有好几个丝竹班子, 丝竹乐十分盛行。

1.2.3 宜昌丝竹的衰落

文化大革命时期, 宜昌丝竹被列为“封资修”和破“四旧” (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对象, 大量古曲谱和礼乐书籍资料被勒令上交并集中焚毁, 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当时“革命委员会”严令禁止红白喜事演奏丝竹乐, 更不允许乐人们带徒传艺, 传统丝竹乐班多自行解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 全国开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调查编纂, 当时统计, 当地丝竹艺人仅存二十余人。在这种环境下, 仍有极少数丝竹爱好者坚持在家里或远离人户的僻静地方偷偷演奏、学习丝竹乐。虽然在这批艺人的坚持下, 该乐种得以保存和延续, 但在当时的公开场合几乎销声匿迹, 宜昌丝竹日渐衰落和濒危。

1.3 宜昌丝竹的新生

八十年代,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 传统文化逐渐复苏, 当地老百姓家里“过事” (举办婚丧嫁娶等事宜请客) 时, 又兴起了请民间艺人进行丝竹表演迎客的习俗。当地文化工作者刘长新、熊谷平等人在民间发现了这个乐种, 并对该乐种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听奏记谱, 经宜昌县 (现夷陵区) 文化馆悉心整理后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 成为夷陵区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种, 并定名为“宜昌丝竹”。之后, 丝竹乐师杨树柏的嫡传弟子杨龙洲 (丝竹乐师杨吉臣之孙、杨树柏之子) , 与当地镇文化部门负责人郑金银通力合作, 历经6年时间, 将其珍藏的民间古曲谱 (其中既有细乐也有大乐) 进行了系统整理, 完成了丝竹原曲 (艺人们叫原词) 工尺谱版、简谱版、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版、电子版四个版本的定稿工作, 共收录丝竹曲谱321首。2006年5月20日, 宜昌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以创建“湖北省丝竹乐之乡”为抓手, 采取加大资金投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立宜昌丝竹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命名宜昌丝竹保护村、开展“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举办宜昌丝竹保护传承汇报演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措施, 使宜昌丝竹的保护传承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广大丝竹艺人的不懈努力, 2010年12月, 鸦鹊岭镇被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湖北省丝竹乐之乡”, 宜昌丝竹古韵重获新生。

2. 宜昌丝竹的代表性曲目及其演奏特点

2.1 代表性曲牌曲目

宜昌丝竹的曲牌有单曲体和联曲体 (套曲) 两种形式, 据当地文化部门普查统计, 共有三百多首宜昌丝竹曲目 (含唢呐曲牌) 。

宜昌丝竹代表性曲牌曲目有:《北平》、《戏球》、《小开门》、《小堂红》、《小桃红》、《小叶红》、《小起堂》、《粉荷莲》、《水露依》、《满宫调》、《南正宫》、《北正宫》、《宫西平》、《水龙吟》、《万年欢》、《大红袍》、《出闺园》、《红艺园》、《柳叶金》、《后庭花》、《满江红》、《凉风细》、《蛩吟罢》、《纯清院》、《晚眺》、《客望》、《将军令》、《青龙战》、《尺合调》、《细乐五碟》、《落花合叶》、《双狮滚球》等。

宜昌丝竹的联曲体 (套曲) 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调, 艺人们叫“一调变七调”, 主要有《小开门》、《水露依》、《北平》等;另一种是按照一定的音程规律用一个曲子最后的音符作为下一个曲子开头的音符, 派生出另一首曲子, 类似汉语里的修辞手法“联珠”, 艺人们叫“一曲生五曲”, 典型的有《大红袍》、《粉荷莲》、《细乐五碟》、《双狮滚球》、《万年欢》等。

2.2 曲牌曲谱及演奏特点

宜昌丝竹原曲采用工尺谱记谱, 从右而左直行书写。近年来, 则以简谱形式横行书写。在工尺谱中, 音的高低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宜昌丝竹有上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凡字调、小工调、尺字调七个调, 简称“上六正乙凡小尺”。宜昌丝竹曲调优美华丽、板式规范、表现细腻, 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 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在演奏过程中, 艺人们经常将丝竹曲牌有规律、循环往复地混合运用, 演奏方式灵活。水平高的丝竹艺人大都会变调和即兴演奏。

2.3 乐班编制及乐器应用

宜昌丝竹传统乐班为4人班, 组成为鼓手1人, 笛或萧1人, 弹拨1人, 弦乐1人。近年来, 乐班编制及乐器应用发生较大变化, 编制灵活, 一般为4人 (红事迎客) 或8人 (白事礼仪) 。日常娱乐或开展活动, 少则两人, 多则几十人聚首演奏。宜昌丝竹在演奏时以齐奏为主, 有时也根据乐曲、乐章变化和不同场景需要, 吹管、丝弦、弹拔三类乐器交替演奏, 或恢弘庄严, 或悠扬空灵, 或柔和细腻, 或错落有致、铿锵有力。有时也在曲首用几件乐器烘云托月, 营造出特别的音乐意境。乐声庄重典雅、交映生辉。

3. 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宜昌丝竹的生存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 宜昌丝竹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改变, 许多传统礼仪习俗正逐渐消亡。尤其是传统婚礼和传统葬礼这两个有效传承宜昌丝竹的重要载体, 被大量时尚现代的婚庆仪式、简朴的丧葬和追悼仪式所取代, 导致宜昌丝竹演奏场次不断减少, 有逐渐淡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趋势。

3.2 传统传承方式面临困境

3.2.1 家庭 (家族) 传承

从调查资料看, 家庭直系亲属间纵向的代际传承和横向的旁系亲属传承, 是宜昌丝竹的重要传承途径。但随着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改变, 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加大, 愿意跟随父辈和亲属学习宜昌丝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家庭 (家族) 传承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日渐式微。

3.2.2 师徒传承

收徒授艺和拜师学艺, 是宜昌丝竹最主要的传承方式。通过口耳相传、亲授研习的师徒传承, 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像杨吉臣、冯玉亭、郑玉望、杨树柏、黄太柏、杨龙洲等一批有名的宜昌丝竹乐大师, 使宜昌丝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但由于宜昌丝竹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 将其作为一门手艺来学的人越来越少。

3.2.3 社会传承

包括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 都是艺人没有拜师, 而是从小生长在宜昌丝竹流行的地域, 长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 经常亲身参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和节庆活动, 常听常看丝竹艺人表演,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互学切磋而掌握了宜昌丝竹演奏技艺, 是宜昌丝竹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传承方式。但由于当地传统的宜昌丝竹群体活动越来越少, 宜昌丝竹在流行地域的群众基础逐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 收入来源已成为制约宜昌丝竹发展的瓶颈, 加上政府资助资金有限, 企业投资赞助罕见, 部分宜昌丝竹班子的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传统的社会传承方式面临困境。

3.3 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

目前, 宜昌丝竹的传承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据调查统计, 在宜昌丝竹发源地鸦鹊岭镇较活跃的丝竹乐班有23个, 熟练的丝竹艺人在两百人左右, 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截止2014年, 宜昌丝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为7人, 其中国家级1人 (黄太柏) , 省级2人 (杨龙洲、李世安) , 市级4人 (朱长生、彭定金、文未杞、叶圣朝) , 他们的年龄大都超过60岁, 国家级传承人黄太柏已有80高龄。另有刘家海、王全政、叶圣明3名区级传承人, 年龄都超过了50岁。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技艺精湛、能挑大梁的传承人已是迫在眉睫。

4. 宜昌丝竹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 与高校合作, 让宜昌丝竹走进高校课堂

近年来,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保护传承宜昌丝竹, 实施了“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 但只在个别中小学推行, 形成新一代传承群体尚需时日。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 进一步加大“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力度, 在小溪塔、鸦鹊岭、龙泉等乡镇, 增加传承宜昌丝竹的中小学校和学生数量, 扩大普及范围;在此基础上, 与宜昌本地的三峡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处省城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 让宜昌丝竹进入高校课堂, 开辟一个普及、传承、发展的新天地。许多高校学生都是民乐爱好者, 他们有扎实的器乐演奏基础, 若能让宜昌丝竹走进高校课堂, 让部分有志传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年轻人学习宜昌丝竹音乐文化, 不仅能快速提升宜昌丝竹的影响力, 也必将能为短期内培养出新一代骨干力量和演奏高手奠定基础, 有效解决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

4.2 使乐人乐业, 让传承队伍稳定发展

笔者调查发现, 从事宜昌丝竹表演和传承的艺人, 70%以上都是农民, 且岁数较大。而近年来请丝竹乐班参与举办时令节庆活动和传统婚丧嫁娶仪式的人不断减少, 艺人们收入不稳定;再加上能享受政府补贴的人员相对较少, 补贴资金有限, 许多艺人迫于生活压力, 或外出打工, 或从事农活, 无暇顾及或难以专注于宜昌丝竹的表演和传承, 导致民间丝竹乐班逐年减少。建议当地政府增加宜昌丝竹保护传承专项预算, 在基层申报、部门审核、评议公示的基础上, 加大对区级以上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力度, 消除艺人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安心从事宜昌丝竹的表演练习、培训授课和带徒传艺, 使传承队伍稳定发展。同时可结合当地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 采取政府择优资助的方式, 在民俗博物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和古文化街等场所, 为部分优秀的丝竹乐班免费提供固定的表演和传承场所。也可由政府和文化部门牵线搭桥, 让企业冠名捐助丝竹乐团或设立宜昌丝竹馆, 使乐人乐业, 专心普及、传承宜昌丝竹音乐文化, 守住精神家园。

4.3 与景区融合, 让宜昌丝竹成为旅游特色

独特的地方文化艺术, 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突出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 实现旅游景区与宜昌丝竹的有机融合, 让游客亲身感受宜昌丝竹礼乐文化的魅力, 既有利于丰富旅游景区内容, 提升景区文化品位, 也有助于促进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宜昌地处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心,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等一批著名景区, 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推进文旅互动、活态开发战略,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社会资本结合旅游市场, 对宜昌丝竹进行适度开发, 整合现有表演团体, 广泛吸纳宜昌丝竹表演人才进入景区演出市场, 打造体现原生态宜昌丝竹礼乐文化的优秀演出节目 (如:可将融入当地传统习俗和宜昌丝竹文化的传统婚礼打造成舞台剧进行表演) ;也可结合旅游市场开发, 规划设置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宜昌丝竹的茶馆酒楼, 既让宜昌丝竹成为旅游特色, 得到普及和活态传承, 为其传承、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又可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4.4 请专家谋划, 让宜昌丝竹走向大众舞台

宜昌丝竹是前人艺术创造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它曲调古雅、优美动听, 笔者在欣赏丝竹艺人演奏时, 往往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但目前, 宜昌丝竹的传播面、知晓面还不广, 影响力也不大, 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笔者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三峡国际旅游节等活动, 邀请全国、全省知名的音乐、艺术、民俗专家和新闻媒体参加, 定期举办宜昌丝竹传承保护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民间艺术节和演出比赛等活动, 并使之常态化。通过举办上述活动, 让专家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 为宜昌丝竹创作新曲、推陈出新, 帮助打造像“女子十二乐坊”一样有影响力的宜昌丝竹品牌团队;让大众传媒向全国人民宣传、展示宜昌丝竹的迷人风采, 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提升公众参与度, 使宜昌丝竹像京剧、昆曲和江南丝竹一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

摘要:宜昌丝竹为中原古乐与当地巴楚民间音乐的混融体, 曲牌丰富多样, 旋律古朴优美, 地方特色鲜明, 是湖北民间音乐和器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重点阐述宜昌丝竹的历史源流、代表性曲目及保护传承现状, 分析研究宜昌丝竹面临的困境, 思考并提出保护传承宜昌丝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昌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2]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史新民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M].武汉:中国版本图书馆, 1994.

[4]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田翠华.宜昌丝竹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3.

[6]蔡际洲, 熊谷平.宜昌丝竹的艺术特点[J].中国音乐, 1993, 03:47.

[7]宜昌市文化局、三峡大学三峡文化研究中心编.三峡民间艺术集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昌市夷陵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夷陵国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9]冯万林主编.宜昌记忆——宜昌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10]鸦鹊岭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鸦鹊岭镇志[M].宜昌:内部资料, 2010.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女工劳动保护权益成效方面

95%的企业能较好地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大多数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女职工劳动权利、经济权利基本得到保障;女职工“四期保护”基本落实;女职工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弱化。

(1)部分女职工法律观念比较淡漠,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学法、知法、懂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切身利益的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数字反映出,部分企业女职工对国家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具体政策法规了解不全面,特别是对与职业女性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也不了解,甚至连已执行了十余年的90天产假都不清楚。

(2)一些公有制企业因受经济效益下滑的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削减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费用;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能及时改善;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关闭或改作他用;取消妇科病检查;女职工生育费用不能全额报销;产假工资等费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等问题。部分停产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困难企业,原已签订的集体合同和有关规定无力履行。

(3)个别改制、转制企业以及由个人承包的公有制小企业经营者轻保护、重效益,不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劳动卫生和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2.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突出。

(1)用工制度不规范,女职工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经营者不依法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协议”、“押金合同”或“生死合同”。据本次调查的1041个非公企业中,仍然有33.1%的企业未签订集体合同。

(2)女工工资报酬低,被克扣工资,加班加点现象普遍。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女工月工资大多在500元以下, 56%的女工称工厂有拖欠、克扣工资现象。在一些服装、鞋业、餐饮等服务业,加班加点现象也很普遍,有的女工人均周劳动时间为76小时,甚至长达90小时,节假日也不能休息,企业强迫女工超负荷劳动却不按规定支付工资和加班费。据本次调查,仍有39.9%的企业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

3.使用女工“黄金年龄”段,女工特殊保护得不到落实。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招工避开女工生育年龄段而不承担女工特殊保护的责任。据河北省对96家企业的调查,无孕、产、哺乳期女工的企业占到79.2%,而处于孕、产、哺乳期的女工只占很少比例,很难享受到特殊保护的待遇。在调查中发现,有少部分企业不发给女工产假工资,有的企业女工生育费用不予报销。

4.劳动保护条件差,部分女职工的健康与安全受到影响。些劳动密集型和规模较小的企业里存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作业环境差、事故隐患多等问题,有的女工长期工作在噪音、异味、粉尘、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的环境里,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5.侵犯女职工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厂规厂纪名目繁多,十分苛刻,女工稍有违犯,便会遭到惩罚、打骂、污辱等,有的女工被扣押身份证、暂住证等,甚至随时受到翻包、搜身的威胁。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不强。一是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对女职工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缺乏正确认识;二是女职工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少数地方领导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视不够。

2.劳动关系不健全和运作不规范。 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劳动关系主体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顺从听命和被支配的弱势地位,不签劳动合同或签订明显不公平的劳动合同的现象屡见不鲜。

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尚未健全。现行的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是1989年颁布的,劳动部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也于1995年颁布,其中的部分条款已与形势不相适应,操作性不强。 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劳动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职能分解到了几个部门,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四、建议和措施

女职工劳动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是关系女职工的健康与中华民族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整个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2.修改、完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自主权扩大,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发展壮大,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都面临着内容和适用范围的局限。

3.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建立社会化维权机制。不断探索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的有效途径,并与当地法律等有关部门协商,在经常涉及妇女权益问题、女性职员较多、依法维权方面开通法律援助电话,为妇女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

4.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认真履行维护职能。 必須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尤其要加强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使他们敢于维权,能维权,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表者、维护者。

5.全面施教,提高女工素质。要使女职工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新的挑战,真正发挥其“半边天”作用,必须抓住重点,全面施教,积极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切实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4

秦建华 韩丹宁

“年轻人儿打工去,老年人儿家中留,何日盼得儿女归,全家团圆心里美„„ ”一首适时而生的《农村空巢老人歌》折射出老人们无奈无助的生存现状。

一、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秭归归州镇向家湾村。63岁的叶长年端来一把有些发黑的竹椅,孤独的坐在屋坝前的大树下。

老人不说话,空洞的眼神中有着不易捕捉的心思。老伴则在厨房里拾掇晚餐,缭缭的炊烟从瓦缝间渗了出来,薄薄地铺在低矮的屋顶上。

两个儿子几年前拖妻去了南方。对老叶夫妻来说,天伦之乐仅在春节那几天。很多的傍晚,老叶就这样独对夕阳,打发着落寞寂寥的时光。

夜色渐凉,在老伴的催促下,老叶进了屋。厚重的木门在他的身后吱呀一声闭合了。老叶的境遇不是孤例。该村文书向培梓说,全村千户人家,至少有40多位老人孤独地“留守”空巢。

秭归县计生局的数据称,该县60岁以上老人6万5千多人,占总人口的16%左右。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抽样估算象老叶这样的空巢老人占到3成以上。

据有关人士称,宜昌全市人口老龄化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09年,宜昌城区60周岁的老人已接近10万人,空巢老人也不下2万人,约占全部老人的19%左右。

这个庞大数据的背后蕴含着数万老人不得不面对的四大“心病”——生活照料、疾病困扰、精神孤独,甚至还有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二、“空巢”引发的社会问题

老人留守空巢,守不好家园,也守不住自己。随手摘录几个镜头,留守老人悲凉的遭遇足以让人心寒。

镜头一:2006年1月,秭归县梅家河乡龙王山村。

83岁的梅氏老人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老人的尸体是在一天以后被人发现的。当地人回忆说,当天梅氏的女儿前来探望老母,呈现在她眼前只是一具冰凉的尸体。

梅氏膝下有两女一子。当地村干部说,其儿子、儿媳均在外地打工,两个女儿外嫁他村,老伴去世后便独自居住。

镜头二:2007年大年初二,秭归上游巫山县庙宇镇文昌村。

有媒体曾报道,巫山县庙宇镇文昌村年过70的梁老太大年初二服毒自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自杀的现由。

当天梁的四个在外地儿子带着家小和老太太团聚。然而午饭一过,四个儿不顾老太太苦留,全部返城。孤独失望之余老太太服毒自杀。老太太死前曾忧愤地说:“我让你们走,我让你们走,你们半道上都得回来!”

镜头三:2005年6月,秭归县屈原镇九岭头村。

九岭头村800余人,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村中只剩下200多位老人。2005年该村一老人去世后,前来帮忙的都是老弱病残者。无奈之余,送葬者只得将亡者棺材的棺体和棺盖分别抬上山,再将亡者遗体用床单包裹后抬上山,在墓穴旁拼凑合拢,才算入土为安。让人寒心的镜头何止这些。一件件空巢老人的悲剧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一,生活难料、疾病困扰让空巢老人老无所养。

秭归县归州镇集镇。70多岁的袁氏独居在租来的一间紧挨集镇边上的农家房屋。10多年了,两个在外谋生的儿子无暇照顾老人。袁氏已经好几年没有和儿子见上面了。儿子们在外谋生十分艰难,无力回来照料她。老人就靠一月150元的低保金过日子。平时吃

菜靠附近的邻居送点,过年过节就等居委会干部上门。有时生了病,也只有扛着硬挺,实在熬不过去,才蹒跚地到附近卫生室买点药。据周围的邻居讲,吃肉成为老人唯一的奢望。归州居委会干部郑兰琼说,袁老太快80岁,身体又不好,再这样下去,日子就更过不下了。把她的儿子请回来,他们不打工,生活也成问题。郑兰琼说,居民中象袁氏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个。为照顾他们,居委会干部没有少操心。

其二,老而不闲、老来受苦让空巢老人雪上加霜。

秭归县水田坝乡稠木树村。60多岁的别远虎和他的老伴早已腰躬背坨,看上去,已经是70多岁的模样了。

7年前,别远虎四个儿子全部携妻到江浙一带打工。原来分属5家的6亩柑橘园只好由他们两老种。四个孙子也跟着他们留守后方。6亩地加四个孩子,早将他们折磨得不成人形。虽然现在孙子们外出上学离开了家,但5家的地还得继续由他们种。老别说,我们过去扯了几十年的娃娃滩,现在老了再吃苦,身体实在是受不了。想到孩子们的难处,我们也就只有硬抗着。

在稠木树村,象老别一样种儿子的田养儿子的儿的老人不下30人。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秭归县象老别一样,还在种着责任田、照看着孙子的空巢老人至少不下3000人。其三,精神孤独、寂寞难耐让空巢老人备受煎熬。

“年轻人儿打工去,老年人儿家中留,何日盼得儿女归,全家团圆心里美„„ ”71岁胡立珍老人吟唱这首不知从何而来的新民谣时,复杂的情感体验和孤寂况味让老人泪流满面。胡老太家住秭归县归州镇官庄坪村一组。一个闷热的午后,笔者与村书记王刚来到胡立珍老人的责任田,看见她正在一片2亩多地的桔园里喷撒农药。汗水从她额头上一股股淌下来,刺鼻的农药呛得她几乎睁不开眼睛。和向家湾村的叶长年一样,3年前,胡立珍的儿子胡兴拖儿带女到广东打工,胡老太就开始独自照看这片林地。

胡老太说,每到晚上,她担心自己一人不安全,喂了牲口,就早早地把门关上睡了。夜深人静,一个人在空旷的屋子里哪能睡得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啊,想啊,不到深夜两、三点是合不上眼的。与她相邻的乔老太也是常年一个人在家。虽然儿子们给她装了电视,还接通了电话,但她说,一个人看电视没啥劲,打电话又舍不得话费。她调侃的说,孤独的心不是电视能抚慰的,好多次是深夜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往往醒了又看,看了又睡,备受孤独的煎熬。

其四,独居一处、死无人知让空巢老人灵魂不安。

有媒体报道称,2006年6月9日上午,家住宜昌城区某单位宿舍71岁的黄老汉被发现死在自己住处内。由于长期独居,被人发现时,黄的遗体已经高度腐烂。黄的不存在被人粗心地忽略了。

经法医鉴定,黄老汉死亡已有数十日。警方分析说,黄老汉可能在夜晚起夜时不慎在厕所前摔倒死亡。由于死亡时间过长,黄的遗体已高度腐烂。这一事件的披露让很多市民哑然失语。

宜昌市老龄办的数据称,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间城区发生了近30起空巢老人因独自在家突发疾病或意外导致死亡的事件。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目前没有办法遏制新的“空巢”出现。如秭归县归州镇,该镇地处鄂西边远贫困山区,又是三峡库区,人多地少,打工是这里年轻人主要出路,全镇

2.8万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近5000人,几乎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农村“空巢”老人由此产生,且数量不断增大。

总的来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年化阶段,呈现出“人口加速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加大,让年轻人常年奔波在外,很少能“常回家看看”。加上代沟的隔阂,小两口与父母各居一方,城市老年家庭空巢化也越来越明显。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秭归县归州镇如此,全国其他乡镇也如此;农村如此,城市也一样。因此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不让人心存忧虑。

三、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出路

空巢老人也不是没有人去关注。在归州,在秭归,在宜昌,乃至在全国,各级政府包括社区,都为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使过力,流过汗,付出过心血,然而效果不是很好。

宜昌市万寿桥街办张家店社区位于老城区,人口密集。社区八千多人中,老人就有二千多人,其中二百多名是“空巢”老人。

针对“空巢”老人多的现实,居委会聘请了50名信息员分布到社区50栋住宅楼内。他们每天负责敲一下空巢老人的家门,探望一下老人身体和生活现状。同时负责观察老人们心理状况。

除了给老人们干一些“摆个柜子,换个灯泡”这样的粗活,对于身体不适的老人,信息员甚至给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直到他们子女赶回来之前。一些无儿无女的“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则由居委会筹钱救治。

居委会对空巢老人关爱还体现在一些日常的细枝末节上。居委会免费给老人理发,与医院合作,定期给他量血压,量体温,甚至还提供上门服务。

“由于我们的技术不过关,有些事我们想到了但却做不到”。居委会负责人说,怎样照顾和护理老人,信息员们都是“门外汉”,没有专业知识,有时连背老人上楼这样的活都不得要领。其实上除了生活中困难外,老人们精神疲惫感也让居委会一筹莫展。“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事实上,与农村空巢老人比,城市空巢老人还算是比较幸福。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空巢老人的遭遇更为突出。秭归县一民政干部伤感的说,和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仅是“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的那些老年娱乐场所来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信息也很闭塞,他们根本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同时,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孤独中还要付出各种艰辛的劳动,其生活艰难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直到今天,各地几乎还没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政策来解决空巢老人问题。

笔者以为,在以人为本,全面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解决好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从现实情况看,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营造一个全社会爱老敬老帮老的氛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加强传统教育,让每一个人明白,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老人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强化老年人口社会服务机制的建设。如,城市社区加大文化投入,让空巢老人更多地融入社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农村结合体制改革,尽快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办敬老院等,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进程;把农村老人养老全面纳入国家劳动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能与儿女早日团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完善,对恶意伤害老人案件,司法部门惩一儆百。

三是“三位一体”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在老人问题中,尤以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最为严重。因此,家庭、组织和社会要“三位一体”,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子女外出谋生无可厚非,但要妥善安排老人;乡(街道)、村组织要把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当作民生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社会要发动好心人服务空巢老人。城市壮大志愿者队伍,带给空巢老人精神关爱;农村发动党员干部组织“帮耕队”、“帮宰(猪)队”、“红白理事会”等,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带给他们心灵的慰藉。总之,关爱老人,特别是关爱空巢老人,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5

马雪鸿 刘宇新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根据北京市教研中心的统计,全市中学计算机拥有量已达到校均72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不但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方法的作用,而且也起到改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观念的作用。应当承认,信息技术正 在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相对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语文学科运用 信息技术则显得滞后。似乎语文教师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讲不清楚、教不明白的内容。其实,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教学手段的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遇到了信息技术 的挑战。为了了解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25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份。通过调查,我们

对北京市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下面陈述我们的调查与思考,以求教于语文界同仁。

一、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8个问题。

第1题:您是否已按规定要求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结果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有15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1.3%;未通过的有62人,占

28.7%。

这表明,在我市中学语文教师中,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的教师已为数不少。随着我市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深入展开,全市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将熟练掌握计算机。这就为信息技术 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2题:您应用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见表一)

调查显示,语文教师使用计算机,主要是用于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及进行课堂演示。这正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备课文字量比较大,用计算机无疑可以提供诸多方 便。语文教学,尤其是涉及到“形象”的内容,用计算机将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无疑 会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从表1中可以看出,也有一些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收集、管理教育教学材料,甚至利

用计算机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这表明,语文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方面,也正在从文字处理、形象展示,向教学信息库和学习模式变革的方向发展。

第3题:您应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经常用”的有31人,占

14.35%;“偶尔用”的有118人,占54.63%;“不曾用”的有67人,占31.02%。

统计显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普遍,不够自觉。这里有计算机硬件 配置和软件开发不配套的问题,但也存在教师不知道怎样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的问题。

第4题:您应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回答“一般教学内容”的有46人,占21.3%;回答“难点”的有19人,占8.8%;回答

“重点”的有22人,占10.19%;回答“重点与难点”的有129人,占59.71%。

统计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但是,从统计中也可以看到有21.3%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只是为了解决“一般教学内容”,这 一方面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尚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有效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教学中使 用计算机有“为用而用”的倾向。

第5题:您应用的主要教学软件的来源情况?(见表二)

从软件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师通过自制、网上下载和其他方式获取软件的占7315%。这说明“商品软件”还相对滞后。而教师自制或找来软件,固然有针对性强的一面,但是有 时又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而且还给教师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第6题:您能否自制教学软件?

回答“能自制软件”的有85人,占39.35%;回答“不能自制软件”的有131人,占60.6 5%。

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具备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但多数教师仍需要使用现成的软件。如 果不能及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可用性较强的软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会受到限 制。

第7题:您经常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什么?(见表三)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由教师操作演示。这说明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 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形成。计算机在语文课中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第8题:您认为制约计算机应用,亟须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见表四)

统计显示,制约计算机教学应用的主要因素是“软件不适用”。解决“软件”问题,已 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结合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与思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仍存在着 一定的问题。有利的条件是:第一,计算机的硬件配备已基本到位,能够保证一般的教学需 求;第二,大部分教师已经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三,计算机语文教学软件开发有了一定成果。例如,目前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利华公司、清 华同方公司等开发的语文教学软件,以及广大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第四,随着新的教学理 念的出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转 变观念、改革教法中不由自主地、必然地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 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

其实,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首先要弄清二者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结合,也就是二者结合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依据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证训练 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要求语文教学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形成健 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第一条原则就是要保证中学语文 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 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艺术价值。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二条原则,就 是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展示或演示“具象”的作用,这对促进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又不能用计算机来替代学生的想像。所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三条原则,就是信息技术的 使用要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而且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四条原则,就是要建立在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接受的程度、及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 就,更不能搞命令式。

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模式,就目前而言,我们提出以下五种。

第一种,信息选择模式。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组织 和呈现。例如,有位教师讲《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王熙凤外貌描写时,教师用计算机为 学生提供相应的分析文章和评价意见;在分析贾宝玉性格特征时,又提供一组文章;同样,在分析作品语言和作品主题时,也都相应地提供一组文章。建立信息库,在教学时从中选取 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这是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第二种,形象演示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演示作品中的形象。例如,有位教师讲授曹禺的《雷雨》,用多媒体播放人民艺术剧院创作 的话剧《雷雨》。学生将剧本《雷雨》与话剧《雷雨》相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对 理解剧本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如,有位教师讲授《死海不死》,文中写到死海的形成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制了“死海形成原因”的软件,演示给学生看,这种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了相关的文字内容。

第三种,师生交互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师生共同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一般应当是师生 各自拥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可以两人拥有一台。这种模式适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例如,有位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史记·鸿门宴》。教师和学生都带上耳机,教师在主控台发出 信息,学生利用本课的学习软件与教师交流。比如,教师提问文中“臣活之”的“活”的意 义和用法,学生就点开这个字,于是关于“活”字的各种义项、用法、例句及相关解释一并 出现,学生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利用主控台随意与某个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采用这种模式,是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自主 学习、师生交流结合在一起。

第四种,练习指导模式。针对教学中的某个内容,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例如,有位教 师讲授如何鉴赏诗歌。教师先展示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明确命题人的命题 思路;然后,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将学生回答这类题目时出现的问题逐一罗列,指导学生 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再提供相应的练习材料,让学生练习。这种模式,训练强度大,针对性强,比教师在课堂上凭嘴说、发练习题要省时省力,效率明显提高。

第五种,网络学习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学习已成为可能。然而,在现有条件下,使用较多的是局域网。例如,有位教师利用局域网教授《死海不死》。教师 自建一个主页,内容包括:与死海相关的图片,与死海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师以此作为学生 讨论研究的资料库。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网上去寻找答案。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搜索 因特网上有关的网址,可以让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给专家发电子邮件求教。可 以说,网络学习模式是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但要使这种学习模式得到推广普及,还需要些时日。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7

1.1 国内外康复医学发展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经过近70年的发展, 学科本身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1], 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也在专业设置、学历层次、课程设置、岗位准入制度等方面不断改进。目前, 国际康复治疗师培养的教育制度已经成熟和定型[2],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我国康复医学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和成果推广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近30年来, 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中老年人延年益寿、全民保健及残疾预防等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 康复技术学历教育

康复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康复技术专业学历教育是在1989~2000年首先以中专教育为主开始的, 从2001年教育部开设第一个本科康复技术专业以来, 相继有60多所本科院校、100多所大中专院校涉足该领域。2008年我国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的情况是, 本科、大专、中专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分别有44所、64所、77所, 平均每校年招生人数本科、大专、中专分别为49人、52人、40人, 专科 (高职) 与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育, 仍然是我国现阶段康复治疗师培养的重要途径[3]。中专康复技术专业教育始于2000年 (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增加了康复技术专业, 2009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将康复技术专业更名为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技术, 专业方向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技术) 。对康复技术专业的中职教育, 国内学者颇有争议,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将其取消[4]。但是, 由于我国康复治疗师 (士) 的供应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尤其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站) 。而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再加上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这就使康复技术专业的中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就业市场。因此, 在短期内取消康复技术专业的中职教育还不现实, 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这可能也是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还允许中职学校开设康复技术专业的原因[3]。

1.3 康复治疗师资格认证

国家康复医学执业准入考试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2001年进行康复医学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002年增加了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专业初、中级 (技师、主管技师) 资格考试和技师执业准入考试。200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研究组提出了《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的建议性文件。但因该标准中对学历的要求争议较大, 该标准至今未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3]。

2 中职康复治疗技术教育现状调查

2.1 方法及对象

2.1.1 学生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定西卫生学校康复技术专业2、3年级学生, 共计102名, 主要调查本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回收问卷102份, 回收率100%。

2.1.2 教师问卷调查

笔者利用各种通讯技术 (电子邮件、传真、邮寄) 对中职卫生学校康复技术专业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旨在调查学校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教材使用、实践教学等情况及其对开发实训教材的意见或建议等。发放问卷51份, 回收问卷16份, 回收率为31.4%。

2.1.3 互联网调查

通过各学校网站查阅其在2009年的招生简章, 了解开设康复技术专业的学校及其生源情况。

2.1.4 文献检索

查阅近10年康复医学专业的国家核心期刊, 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康复技术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动态 (发展趋势) 。

2.1.5 专业网站

在国家较权威的康复医学专业网站了解国内外康复治疗技术的新技术、新进展。

2.2 调查内容及结果

2.2.1 开设康复技术专业的中专学校

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统计国内至少有51所中职卫生学校开设有康复技术专业, 在这51所学校中, 有42所 (占82.4%) 属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卫生学校 (见表1) , 各校此专业平均每年招生人数为40人。然而康复技术专业在全国的发展并不平衡, 有些省份有10多家学校开设了康复技术专业, 而有些省份没有1家学校开设该专业。

2.2.2 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2001年卫生部行指委颁发了康复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注:国重指国家级重点中专卫生学校

调查结果表明, 每个学校都使用本校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各学校在学制、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见表2、表3) 。另外, 各学校都没有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见表4) 。

注:每节课40分钟, 每天7节课, 每周39学时;第三学年临床实习;★表示计划今年要增设的课程

2.2.3 教材

从调查的结果看, 各学校选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学校没有使用2001年卫生部规划教材, 各学校都认为有必要开发本专业实训指导教材并提出了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见表4) 。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技能操作指导书 (占68%) , 92%的学生认为需要康复技术实训指导教材 (见表5) 。

2.2.4 师资队伍

由于康复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因此师资严重不足, 且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 各中专卫生学校康复技术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原医学院毕业的中、西医教师, 其中有些教师进行了3~6个月的康复技术专业培训和临床进修;有些教师没有接受现代康复技术的培训, 由于教学的需要, 不得已承担起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 于是边干边学, 自己摸索, 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校认为师资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2.2.5 实践教学

目前中职康复技术专业还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师依据教科书后附的实验指导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展实验, 实验的项目、内容、方法和要求随意性很大, 与临床的差距较大。同时, 各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些学校设施比较齐全, 有PT室、OT室、ST室及配套设备, 而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康复技术实训室。各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实训指导教材, 也没有比较统一的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标准 (见表4) , 这就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有10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制订本专业常用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标准。95%的学生认为学校举办康复技能操作竞赛对自己是有意义的 (见表5) 。

3 建议

3.1 准确定位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康复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 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它的任务包括对残疾和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估、治疗和处理, 以使伤残者能尽量恢复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或能力, 促使其融入社会, 改善其生活质量[4]。

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技师 (士) 、保健按摩师, 其目标应定位为,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基本的康复医学理论, 熟练的现代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初、中级实用型康复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完成康复治疗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医学治疗等专业技术能力, 还应具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及社区工作能力等[4], 能够在各级医院康复治疗科、康复中心 (康复医院) 、社区医疗或康复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和康复保健工作。

3.2 加强校际交流, 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2001年卫生部组织制订了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编写出版了卫生部规划教材, 这对促进我国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 近年来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的需求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中职康复技术教育的发展[2], 而各学校自行制订的教学计划又存在较大差异。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重新调整中职康复技术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编写新一轮教材, 已成为各学校的共识。开设康复技术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间应进行经常性的深层次的交流, 共同探讨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等共同关注的问题, 共同应对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专业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康复治疗师 (士) 的岗位需要, 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康复技术相结合, 努力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广的学生。选编的教材内容既要借鉴国外经验, 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处理好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

3.3 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配套的专业实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 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中介, 因此, 教材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从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实训指导教材颇为期待。目前, 课题组正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并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实训教程》, 教材力求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并体现出系统性、实用性、先进性、规范性;教材既要以现代康复技术为重点, 又要兼顾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还要与康复治疗师 (士) 实践技能考试接轨, 使之能够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学习、复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参考书[5]。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 这也是制约医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规范化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教师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研究、参加临床实践、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之尽快达到国家教育部所制订的教师任职要求和专业能力要求, 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 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每年都在举办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技术培训班,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 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 这对建设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很大帮助。

3.5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康复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规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反复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训练, 规范其操作程序及方法。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实验室及相关设备、实践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及临床实习、技能训练 (包括竞赛) 、技能考核等方面[6]。

近30年来,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从数量上发展比较快, 但从教育的质量上看, 仍存在着“软实力”不足等问题, 康复技术学历教育亟待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康复技术专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得到社会的认可, 更应该加强专业学科建设,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规范操作方法, 加强职业实践技能训练, 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摘要:通过对国内各中职学校康复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使用和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为完善教学环节, 充实教学内容,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规范实践技能操作方法, 开发具有中职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实训教材等教育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康复技术,中职,教育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的成就和面临新世纪的挑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 14 (1) :28~29.

[2]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任务分析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6) :2.

[3]胡亚东.对我国康复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165~166.

[4]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6) :406~410.

[5]范秀英.以需求为导向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康复治疗专业课程[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1) :88~89.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及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总体上讲,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尤其缺少对民族体育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就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许多民间体育活动近乎消亡的现状作了基本的概述。并分析了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通过开发挖掘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研究其发展方向、完善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规范竞赛办法及裁判规则、借助互联网传播等一系列对策,改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的局面,促进全面振兴和发展。

(一)关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数量和分布

运用中国期刊网,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主题”检索,有2004年15篇、2005年17篇、2006年12篇、2007年12篇相关文章。具体情况是:2004年开始进行关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文献数量至2007年只出现56篇文献,反映出在研究中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关注度较高。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特点、经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重新构建少数民族体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体育的现代功能和价值。

(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内容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56篇文章中,在研究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少数民族体育历史研究”、“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少数民族体育转化研究”也成为少数民族体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其分别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3.3%、13.5%和9%。在统计过程中发现,研究内容已逐步深入,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研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试图开始从民族体育哲学、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体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学价值,还具有跨文化性和跨民族性。同时,也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逐步走上了完善发展的轨道。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共同的特点主要是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4~2007年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文献基本状况做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民族体育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现要抓紧以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目标,在研究内容、方法上有所突破。需要体育理论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对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课题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四)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竞技体育特点承载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比赛特点可分为竞速、竞远、竞力、竞技、竞准等。竞技性是此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民族习俗特点承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类项目趣味性强,对身体素质和技术等要求不高,比较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人参加。

(五)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要意义的认识,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并大力支持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横向相比,数量还是较少的。各地区的研究者对少数传统民族体育的科研认识和重视程度因经济现状的不同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以经验性的、定性的方法为主;定量的、实验的方法较少。经验性的、定性的方法方法中,理性思辨的方法占的比重较大;概括性和抽象性和方法较少。而在定量、实验方法的各具体方法中,数据统计描述的方法占有很大比例。

我国已拥有一批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者,他们为少数民族体育科研做出了不小贡献,某些研究领域还形成了一些核心作者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还处于多层次不平衡的现态,但部分项目已成为体育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为其逐步走上国际舞台做好预备性工作。当然,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待于大力发展,相信即将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必将丰富我国的体育事业,会受到更多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虞重干,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

[2]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http://www.ccnt.com.cn.

【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阿荣旗经济局党建宣传工作方案05-27

阿荣旗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拉开序幕10-05

上一篇:两个文明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话题作文体例创新例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